分布式虚拟环境中的时间一致性研究

分布式虚拟环境中的时间一致性研究

一、分布式虚拟环境中时间一致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周小媛[1](2017)在《基于LVC的多分辨率模型聚合解聚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分布式仿真不断朝着大规模的方向发展,参与仿真的实体的种类与数量呈爆发式增长。LVC致力于真实(Live)、虚拟(Virtual)和构造(Constructive)实体联合仿真,能够满足多种类参与者的要求,而多分辨率建模能够兼顾仿真规模与仿真分辨率,为当前“广域对抗,局部高仿”的军事模拟策略提供了解决方案。本文主要研究基于HLA与DDS的LVC多分辨率仿真。模型的描述规范是建模与仿真之间沟通的桥梁,良好的描述规范有利于快速构建仿真系统,同时也有利于模型的可重用。论文在已有的多分辨率描述的基础上,考虑真实实体仿真的实时性要求,提出改进的LVC多分辨描述规范,并证明了该描述的耦合封闭性及动态变结构特性。对于多分辨率建模中的聚合解聚问题,首先考虑了聚合解聚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对聚合解聚模型的确定提出了系统的确定流程,强调了需求及专业人员参与的重要性;在聚合解聚的时机选择方面,分析了经典的分辨率触发条件,提出了基于贡献度的动态聚合解聚法,不仅实现了多种分辨率切换条件的集成,而且能够将基于仿真资源的消耗进行自主分辨率的切换。另外,对聚合解聚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改进的解决方案,对暂态不一致性问题提出了基于属性的信息补偿策略;对于转换延迟,首先考虑提前聚合解聚,对于不可提前预知的分辨率切换条件,提出以当前分辨率模型的伪聚合/解聚先接收再映射的方式,避免了跨分辨率的交互;对于频繁聚合解聚问题提出了分辨率切换条件的“归一化”处理策略及基于交互分类的伪聚合/解聚策略。对于LVC仿真系统的各子系统时间推进不一致问题,通过GPS授时获得统一标准时间,再将HLA中的逻辑时间映射到真实时间,与DDS中的真实时间达到一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HLA与DDS仿真中的时间推进方案及消息分发机制并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说明。在以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设定空地对抗仿真想定,确定聚合模型与解聚模型,实现了基于贡献度的动态聚合解聚,并与完全高分辨率下的仿真情况作以对比,动态聚合解聚法在节省资源的前提下能够保持有效的一致性。

李永[2](2016)在《基于覆盖网的分布式交互应用及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类社会是群居社会,交流和协作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础。网络和计算机等相关技术的持续高速发展把人类带入了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时代的计算机应用从单用户模式向多用户协作模式发展,不再局限于单机独立的系统,而是以分布式的形式开展。当把Internet看成一个整体,人们与眼前计算机的交互应用就变成基于Internet的人与人交互应用,即分布式交互应用(Distributed Interactive Applications,DIA)。信息化时代基于交流和协作的DIA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覆盖网络(Overlay Network)由于具有可扩展性、灵活性、健壮性和易于部署等特点而备受关注并取得了广泛的发展。Overlay Network技术是一种与特定网络层次、特定技术无关的网络构造的方法,通过在原有物理网络的基础上,根据实际的需求来构造一个虚拟的逻辑网络,在保证与原有网络最大限度地兼容的情况下,支持原网络很难或者不可能提供的功能和服务。因此,可以较为灵活地解决现有网络体系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基于DIA的研究现状和特点,从网络体系结构入手,研究可扩展的分布式交互应用,将Overlay Network的思想融入到DIA的研究中,利用Overlay Network的可扩展性和适应性等特性,将DIA基于Overlay Network之上进行研究,有利于克服DIA在体系结构和机制方面的不足,从而实现DIA的大规模部署和应用。因此,本文针对DIA的可扩展性、低延时、高带宽、动态性、多对多、交互性等需求,提出了基于Overlay Network的DIA的概念及网络体系结构(Overlay-Network based Distributed Interactive Applications,ODIA),并对其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第一,对基于覆盖网的DIA的网络体系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分析传统的DIA网络体系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覆盖网的DIA的概念以及网络体系结构模型ODIA。从功能上将ODIA划分为用户DIA应用层、ODIA覆盖层和物理网络层三个层次,并定义了各层的功能及相互关系。详细描述了基于覆盖网的DIA覆盖层的构造,提出了DIA服务域层——DIA核心层的分层覆盖网结构模型。该模型的构造结合DIA的特点和现有物理网络的特点,以现有物理网络的自治域为单位综合考虑自治域间的延时和领域相关性,将网络聚类划分成K个DIA服务域,每个DIA服务域都包含一个或多个自治域,并在服务域内征用和部署一定的代理节点,由代理节点构造生成服务域层网络,为服务域内的DIA提供支撑。同时在每个DIA服务域内都选取出一个或多个核心代理节点,由核心代理构造生成DIA核心层网络,为服务域间的DIA提供支持。然后,在构造出的ODIA分层模型下确定了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第二,研究了基于覆盖网的DIA网络体系结构模型ODIA的覆盖层构造问题。ODIA覆盖层的主要任务是生成并维护支撑分布式交互应用的Overlay Network拓扑结构,同时为其上层DIA应用层提供实现分布式交互应用所需的功能,如路由和交互性控制等,是整个DIA网络体系结构模型的核心。ODIA覆盖层的构造包括五个子问题,即DIA服务域的划分问题DSDD,DIA代理节点的征用和部署问题DPRP,DIA服务域层的构造问题DSCP,DIA核心代理节点选取问题DKPS,以及DIA核心层的构造问题。首先,针对DIA服务域的划分问题DSDD,以现有物理网络的自治域为单位综合考虑自治域间的延时和领域相关性,把自治域间地理位置邻近和领域相关性大的划分到一个DIA服务域中,对DSDD问题进行形式化描述和建模,并研究了求解DSDD问题的改进遗传算法DSDDIGA。其次,可扩展的DIA应首先能够实现自治域内的分布式交互应用,由于在自治域内的DIA网络中,存在许多类型的服务器,因此以自治域为单位将这些服务器有选择的征用起来作为DIA代理节点,征用节点作为DIA代理的费用远远小于部署DIA代理的代价,只有当征用的代理节点无法支撑自治域内的DIA时,才部署一定的DIA代理节点,即DIA代理节点的征用和部署问题DPRP。然后,对DPRP问题进行了形式化描述和建模,研究了求解DPRP问题的改进粒子群算法DPRPIPSO,该算法能够在满足网络性能约束的条件下,使得部署代价尽量小。再次,为了支撑服务域内的DIA应用,针对DIA服务域层的构造问题进行研究;为了构造拓扑匹配的DIA服务域层网络,采用了GNP网络坐标系统、Hilbert空间填充曲线、Skip Lists等技术,并对DIA服务域层的构造问题进行建模,研究了求解DIA服务域层的构造问题的差分进化算法DEDSCP。第四,针对DIA核心代理节点选取问题DKPS进行建模,提出求解DKPS问题的免疫算法DKPSIA,使得核心代理节点的选取满足最大网络带宽、最小网络延时。最后,为了高效地支撑服务域间的DIA应用,针对DIA核心层的构造问题,提出基于改进超立方体Hypercube对DIA核心层进行构造,并对该问题进行建模,达到DIA核心层网络的总时延最小、物理链路重用度最小、链路最小带宽的最大和总链路带宽最大的优化目标。第三,研究了基于覆盖网的DIA路由问题。基于本文提出的DIA网络体系结构模型ODIA,结合DIA路由问题的特点和性质,对DIA的路由问题分别从域内路由和域间路由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首先,针对DIA服务域内的路由问题,由于DIA路由的多对多、实时性等特点,为每一个需要发送数据的DIA节点都以它为根构造一棵数据分发树,费用开销太大,而所有需要发送数据的DIA节点都基于单棵共享树进行数据分发树,又会造成流量集中,DIA延时无法保障。因此,这里采用多棵共享树来分发DIA数据。基于多共享树研究了DIA服务域内静态路由问题SMSTR和动态路由问题DMSTR,提出了求解SMSTR问题的禁忌遗传算法SMSTRTSGA,研究了动态路由问题DMSTR的节点加入和退出算法。其次,针对可扩展的DIA应用,为了高效地支撑DIA服务域间的分布式交互应用,必须研究DIA的域间路由问题。域间路由是基于DIA核心层之上的,而DIA核心层是由所有DIA服务域内选出核心代理节点基于Hypercube构造出的一个覆盖层,因此需要结合Hypercube研究DIA的域间路由问题。对于DIA服务域间的静态路由问题SHMR,提出了基于局部簇的超立方体组播路由算法HMRLC;对于DIA服务域间的动态路由问题DHMR,研究了DHMR的节点加入和退出算法。第四,研究了基于覆盖网的DIA交互性问题。在DIA中,发生在两个不同节点上的事件如何排序,如何判断某个事件当前是否可以提交处理是非常关键的。由于网络传输时延的异构,不同DIA节点接收到事件的顺序是不一样的,一个DIA节点显然不能把事件的接收顺序作为处理顺序,也不能将已接收到的最小时间戳的事件作为当前需处理的事件,因为它无法判断是否有更小时间戳事件仍在网上传输,还未接收到。本文根据DIA交互性问题的特点和性质,在基于Overlay Network的DIA网络体系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分层次地解决DIA交互性问题。对于DIA服务域内的交互性问题,在时钟同步的前提下,为了能够确定事件的可处理时刻,有效的解决了DIA服务域内不同节点上事件处理顺序不一致造成的交互性问题,提出了基于周期采样和事件序列号的DIA服务域内交互性控制方法ICMSE。对于DIA服务域间的交互性问题,由于节点地理上分布的广泛性,节点间时钟无法精确同步。即时钟同步不能很好地适用于大规模广域网环境,但DIA服务域间的各节点的时钟步进速率几乎没有差异。因此,针对DIA服务域间的交互性问题,为了能够把发生在其他DIA服务域内的事件时间戳转化为对应的本地DIA服务域内的时间,本文提出了基于时钟关系矩阵的时间转化方法,进而提出DIA服务域间的交互性控制方法ICMCRM。模拟仿真表明,本文提出的交互性控制方法具有开销低,可扩展性好,能有效减少DIA中不一致现象的发生。最后,针对在网环境下DIA网络的拥塞和数据包的丢失无法完全避免,会造成事件消息不一定都能在用户可接受的响应时间内到达接收节点的问题,研究了DIA交互性控制的修复机制。第五,研究了基于覆盖网的DIA机制。在基于覆盖网的DIA网络体系结构的基础上,研究了基于覆盖网的DIA机制,主要包括DIA会话和节点管理机制中的DIA会话的注册机制、DIA节点的加入机制、DIA节点的退出机制,以及基于周期采样和事件序列号的DIA服务域内交互性机制和基于时钟关系矩阵的DIA服务域间交互性机制。同时,利用形式化工具Petri网对基于覆盖网的DIA机制进行了形式化描述,基于Petri网可达图对DIA机制的模型进行了正确性和完备性验证。最后,分析了论文中存在的不足。基于现有的工作,针对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设想,并对基于覆盖网的DIA的发展前景做出了展望。

姚强[3](2015)在《基于HLA的海洋工程作业安全模拟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洋工程作业安全模拟系统是国内首套针对海洋工程领域相关的设计、建造、安装、水下作业及应急维修等作业板块构建的大型复杂作业仿真系统,用于作业方案预演评估和作业人员陆基技能培训,铺管船驾驶模拟系统为其中一个子系统。本文主要基于HLA(高层体系结构)研究了大型复杂分布式仿真系统的开发与实现。从HLA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入手,对高层体系结构进行了分析与研究,通过FEDEP模型展开了仿真系统联邦开发过程研究,同时针对大规模系统面临的时空一致性问题,进行了时间一致性和空间一致性研究,并提出了基于HLA/RTI(运行支撑系统)的时空一致性控制模型。基于HLA技术框架进行了海洋工程作业安全模拟系统联邦设计,由系统需求出发,明确了系统功能及组成,划分并确定了联邦成员及其功能,设计了系统作业仿真的HLA体系结构和基于RTI的系统网络结构。最后以铺管船驾驶模拟系统为例,进行联邦设计与开发,根据联邦成员间的数据流确定联邦成员公布/订购协议,进行FOM/SOM(联邦对象模型/成员对象模型)建模开发得到FED(联邦执行文件)文件,完成基于HLA/RTI的时空一致性控制接口封装及SOM程序设计,使得基于HLA的铺管船驾驶模拟系统得以实现。

许霄[4](2013)在《武器装备综合仿真试验环境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单件武器系统作战效能的发挥,依赖于整个武器装备体系的正常运作,同时武器装备体系的研究,又依赖于真实装备提供有效、可信的基础数据支持。工程级与交战级联合仿真环境是武器装备仿真技术的重要方向,是在交战级仿真中,融合工程级的高分辨率武器模型,从而实现更高可信度的武器系统作战效能评估。在先进分布仿真(ADS)技术基础上的武器级、武器系统级多层次联合仿真试验支撑环境,是工程级与交战级联合仿真的典型实现,本文称之为武器装备综合仿真试验环境。由于工程级半实物仿真系统的参与,该环境通常表现为分布、异构以及严格的实时约束。本文主要从分布异构系统互操作技术、实时性约束满足问题以及仿真试验管理控制几个方面,讨论了构建综合仿真试验环境的关键技术。首先,论文分析了综合仿真试验环境的特点和构建原则,讨论了主要实现技术,提出了“总控+代理”模式的层次化互联框架,结合互操作性、实时性、可扩展性要求对该方案做出了分析,并阐述了在该方案下应该研究的主要问题。其次,论文主要从综合仿真试验环境的时间一致性和数据通信两个方面进行了方案讨论及设计实现。时间一致性的处理分为时间同步和时间延迟补偿,为此,本文针对解决方案的可扩展性,提出了基于GPS授时结合Window+RTX软件构架的时间同步模式,以及符合异构系统交互特点的时间延迟补偿策略,以使整个方案达到对不同时间粒度仿真系统的适应。在数据通信方面,基于综合仿真试验环境的通信需求,设计了基于实时数据分发规范DDS的数据交互机制,并在该机制上对仿真中的复杂数据流进行整理和组织,定义了一套面向服务质量的通信实现策略。最后,本文以某导弹防空综合试验管理控制平台研制项目为背景,讨论层次化互联框架的应用,研究基于这些关键技术的原型系统设计和实现,并着重讨论了面向综合仿真试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调度控制策略。通过对原型系统的实现分析,认为本文所研究的关键技术可以满足综合仿真试验环境的构建需求。

赵国梁[5](2012)在《综采工作面安全生产虚拟现实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煤矿生产系统是一个的复杂时变系统,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煤矿安全生产和管理中,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针对煤矿综采工作面的特殊复杂性,从安全生产角度出发,对综采工作面安全生产虚拟现实系统的关键理论和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开发了综采工作面安全生产虚拟现实应用系统。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综采工作面真三维视觉沉浸技术沉浸感是虚拟现实重要特征之一,研究了立体视觉沉浸显示技术的两种方法实现方法:桌面式立体显示系统和多通道立体显示系统。利用计算机视觉中的双目立体视觉原理,采用双中心投影算法实现了红蓝立体显示系统。针对多通道立体投影系统是需要解决非线性失真、画面的数字图像边缘融合与拼接、数据同步和通道间的色彩与亮度平衡四大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极坐标系的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空间的基于纹理贴图的校正方法,解决了各种投影面几何失真的情况;通过相邻显示区域小部分重叠的拼缝消除技术实现了画面的数字图像边缘融合与拼接;通过帧缓存同步和数据多通道视景控制技术实现了同步控制;通过相邻投影通道gamma曲线匹配法来进行多通道画面的通道间的色彩与亮度平衡。(2)综采工作面生产系统仿真井下三维场景的建立是整个虚拟现实仿真系统的基础。提出了利用loft放样方法创建三维巷道模型,利用多边形体元结构创建地下岩层,二者进行布尔运算,然后形成真实感地下巷道。综采工作面机械设备结构复杂,提出采用OpenGL和3Dmax软件相结合方法实现复杂机械建模,首先在3Dmax中进行建模,以VC作为开发工具,OpenGL作为模型显示和控制平台,将由3Dmax中制作模型生成导出为3DS格式文件,经过一系列模型简化和显示处理读取到OpenGL环境中,从而实现综采工作面复杂机械机构建模。综采设备大部分属于多刚体系统,基于多刚体理论提出一套运动模拟方法,该方法以多体树描述系统的拓扑结构,以体间相对角速度分量和相对位移导数为广义速率,以欧拉角为体间相对方位坐标,用N-E方程推导出动力学方程,实现综采设备的动力学和运动学规律模拟。(3)交互式煤矿安全培训技术煤矿安全技术培训是提高煤矿员工岗位安全技术操作水平和理论素质,确保矿井安全生产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安全措施之一。传统的煤矿安全培训方法采用多媒体、课堂讲座、试卷考试的形式,内容枯燥,往往效果不佳。首次将网络游戏思想和方法引入到煤矿安全培训领域,借鉴角色扮演类RPG网络游戏的设计思想,将学习、教育、娱乐有机的结合为一体,建立一种新型的交互式煤矿安全培训模式。首先设计了系统模块总体架构,从安全培训的情景设计、环境设计、角色设计、关卡和人物设计四个方面阐述主要设计方法。设计的思想是:该角色设定为一名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从最基层矿工做起,经过各个工种的学习和实践工作,层层闯关,然后成长为煤矿高级领导干部的人生经历。随后又对所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详细阐述,这些关键技术包括:碰撞检测、虚拟矿工建模和行为控制、虚拟矿工人工智能。(4)基于HLA的分布式煤矿安全应急救援演练技术高层次体系结构HLA作为美国国防部军事战场战术演练和演习技术结构,在军事和航空航天仿真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煤矿三维仿真领域还没有得到应用,首次将高层次体系结构(HLA)作为分布式交互仿真的系统构架引入煤矿灾害应急救援演练中,重点研究基于HLA的煤矿联邦成员的开发设计流程和方法,说明煤矿联邦成员的信息管理,信息交互方法以及信息的发布、订购原理,对矿工联邦成员的FOM映射方法和数据的编码、解码,编程实现进行说明;然后说明联邦间实现同步的方法和仿真进程控制的实现。最后给出矿井各联邦成员的HLA线程的仿真流程图。最后以黄陵一号矿607工作面为例,以VC作为高级语言开发平台,OpenGL为三维图形开发库,开发了综采工作面安全生产虚拟现实应用系统,包括煤矿安全生产系统仿真、安全技术培训、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演练、安全监控三维可视化和移动监控模块,实现了井上下三维漫游、安全知识考核、安全避灾训练、灾害模拟和应急救援、安全远程监控三维可视化等功能,对煤矿安全生产起到有力推动作用,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周航军[6](2011)在《分布式大规模虚拟环境消息序一致性时间管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分布式虚拟环境是研究多用户进行分布交互、信息共享和仿真的网络计算环境,它通过分布在各地的计算结点与虚拟环境进行交互,共享虚拟环境的局部或全局数据信息,协同完成分布到多计算结点上的任务,给用户提供一种整体的、真实的、可沉浸的虚拟空间。时间管理技术是分布式虚拟环境的基础性关键技术,对于维护分布式仿真中一致的消息处理顺序和保证仿真逻辑的合理性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时间管理技术基本原理和关键算法的研究是分布式虚拟环境领域公认的重点和难点,目前正面临着广域网、大规模、高交互等时空复杂性挑战。本文针对时间管理技术一致性、实时性、可扩展性等问题,面向消息因果序、完全序一致性开展理论与方法研究,支持分布式大规模虚拟环境下的时间管理与维护。针对绝对时钟下因果序一致性的实时维护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生命周期约束的动态控制方法LRTCO。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首先分析得到网络传输延迟的动态性是事件不能及时传到、发生因果关系颠倒的基本原因,再通过预测事件消息的网络传输时间区间动态选取因果一致性控制信息,适应网络延迟变化,来有效解决已到达的因果事件难以在生命周期内实时、正确传递因果关系的技术难题。模拟评估与分析表明,该方法控制信息传输量与系统规模无关,可扩展性良好,能够分布、实时、有效地维护广域网条件下分布式大规模虚拟环境的因果消息序一致性。针对独立时钟下因果序一致性的实时维护问题,本文提出了独立时钟下的实时因果序时间管理方法ADCO。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基于先发后收的物理常识来确定不同结点上时间值的比较原则,突破事件时间值比较的关键技术;通过动态、适当地选择因果控制信息内容,确保任一结果事件可以在已传到事件中计算出当前最小原因事件,避免因果违背现象发生;根据网络状况动态调节控制信息量,既能够在事件生命周期内维护因果关系,又不占用过多的网络资源,满足实时性要求。分析与评估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通过有限的因果控制信息,在异步时钟条件下实时维护带生命周期限制的因果消息序一致性。针对绝对时钟下完全序一致性维护问题,本文提出了面向广播和多播两种不同运行场景的完全序一致性分布式控制方法。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问题分析确定引起完全序不一致现象的基本原因,利用已处理事件与未处理事件的全局推进向量,推导出各结点的事件可处理时刻,使不同事件能够按产生顺序被有效执行,从而在各结点保持一致的事件处理先后关系。评估与分析表明,该控制方法能够用较低的系统开销减少完全序不一致现象,达到完全序一致性时间管理的要求。针对独立时钟下完全序一致性维护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独立时钟下的完全序一致性分布式控制方法。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基于消息先发后收的原则,区分独立时钟值比较后可能出现的事件先后关系,通过定义“独立时钟间隔差”,进一步判断事件推进的先后顺序,从而维护完全消息序一致性。模拟评估结果表明,该方法在独立时钟环境下能有效提高完全序的一致性控制度,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应用性。针对一致性方法的测试与验证,本文在局域网环境下研究建立了一个面向分布式大规模虚拟环境的消息序一致性时间管理模拟验证平台。其整体架构分为数据采集和数据生成两部分,包含底层支撑环境、广域网延迟模拟器、一致性方法控制模块、应用行为层、视觉表现输出、结点监控模块、数据回收统计等模块。在平台上,研究人员既可以测试、分析新的一致性设计方法,还可以通过应用实例对新方法进行验证,达到不断改进、不断创新的目的。

张伟[7](2010)在《分布式大规模虚拟环境中的序一致性》文中研究表明分布式虚拟环境系统由于其低成本,可重复,以及安全性等特点,已在军事仿真、网络娱乐、远程教育、工程设计以及电子商务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时序一致性问题是分布式虚拟环境中的本质和核心问题,为避免由网络延迟导致的消息序错乱以及时序关系混乱等不一致现象,分布式虚拟环境系统需要通过时序一致性控制方法对系统各节点的一致性进行维护。然而,伴随着分布式虚拟环境应用深度与广度的不断增加,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大,现有一致性控制方法在维护系统一致性的同时,常常会影响系统整体的功能性,从而限制了分布式虚拟环境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本文针对分布式虚拟环境系统的大规模化、高实时性以及延迟不确定性等关键特性,重点研究了在多种应用场景下对系统整体功能性起关键作用的一致性控制和优化方法,完成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创新成果包括:(1)针对大规模分布式虚拟环境中时序一致性维护与系统响应能力之间的矛盾,提出了一种基于回拨时钟的异步时钟一致性控制方法,在保证系统绝对时序一致的基础上,有效提高了系统的响应能力。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采用相对时间轴的分布式时间推进方法,放松各节点间的时钟同步约束关系,突破了异步时钟条件下维护系统绝对时序一致的关键技术,在局部网络延迟信息感知条件下攻克了逐步迭代优化系统响应能力的技术难点,达到了在保证系统一致性功能需求的基础上,有效改善系统性能的目的。(2)针对分布式大规模虚拟环境中异类实体的多级响应能力问题,提出了面向合作型虚拟环境系统的基于最差响应能力满意度的一致性控制方法和面向竞争型虚拟环境系统的基于系统整体可用性和公平性的一致性控制方法,在保证系统绝对时序一致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多级响应能力需求的有效支持。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对系统中实体多级响应能力需求满意度的目标规划,采用分布式满意度请求与响应的技术方法,对多级响应能力需求节点的一致性和功能性进行了整体优化;面向多级响应能力的公平性维护,兼顾系统可用性和响应能力公平性进行一致性控制,实现了对多级响应能力需求DVE系统功能性的有效维护。(3)针对分布式大规模虚拟环境中连续模型实体状态一致性控制下的交互效率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延迟拟合的间距一致性控制方法,在维护连续模型实体状态一致性的基础上,有效改善了系统的交互效率。该方法的技术途径是:通过接收节点定序的方式,解除了传统方法中由发送节点进行定序所产生的接收节点间的强制约关系,采用本地事件和异地事件统一延迟的策略,维护了事件处理的时序一致和间距一致;在此基础上,为保证延迟拟合方法的有效性,本文采用了一种基于二叉搜索树的延迟拟合值更新及维护方法,有效解决了延迟拟合过程中拟合效率和拟合准确性之间的矛盾,提高了大规模连续模型实体DVE系统的交互能力。(4)针对多服务器结构下客户端与服务器匹配问题对分布式虚拟环境系统节点状态一致性的影响,提出了面向客户端低动态性的等负载切割的最优匹配方法和面向客户端高动态性的非规则切割的分布式匹配方法,改善了多服务器结构下DVE系统的整体性能。其主要思想是:通过兼顾匹配过程负载均衡性、物理世界完整性以及虚拟世界完整性,采用等负载切割的方法,突破在多项式时间内获得最优匹配结果的技术难点,有效地提高了匹配结果的质量;通过基于维诺区融合的非规则切割方法,攻克多服务器结构下客户端动态性捕获的技术难题,减少了客户端在服务器端的迁移次数,有效地改善了多服务器结构下分布式虚拟环境系统的一致性和功能性。

辛欣,游雄,刘芳,赵晓亮[8](2010)在《分布式虚拟地理环境中时间同步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分布式虚拟地理环境中的时间同步问题是达成系统时空一致,确保仿真正确,是用户对虚拟地理环境形成正确认识的前提条件。文中针对分布式虚拟地理环境中3个时间概念,重点对机器时间和仿真时间同步问题进行研究,基于网络延时、各仿真节点时间偏移和PC机及操作系统本身时间分辨率不高的因素对时间不同步造成的影响,提出时间同步自适应模型和算法。

李明焱[9](2010)在《基于分布式虚拟环境的健身器材嵌入式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提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的成功召开,人们的健身运动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加强。但目前功能单一、缺乏娱乐性和交互性的健身器材,已不能满足人们对高品质健身的追求。本文所研究开发的基于分布式虚拟环境的健身器材嵌入式系统正是针对这一问题而产生的。分布式虚拟环境的研究已成为计算机图形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它具有多感知性、沉浸性、交互性、构想性等主要特征。随着计算机硬件的飞速发展以及成本的大大降低,这项技术在医学、建筑、制造、娱乐、电子竞技、军事等领域获得广泛的应用。基于分布式虚拟环境的健身器材嵌入式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是虚拟环境技术应用于健身器材领域的一个尝试。该系统以健身器材为应用对象,借助计算机、传感器、多媒体、网络通讯等技术,通过网络连接,支持多用户在虚拟的场景中进行互动。本文首先概述了虚拟环境的特点、应用以及所面临的关键问题,然后对Open Cobalt软件作了介绍,它是开发虚拟环境系统的有力工具。本文依据分布式虚拟系统本身的特点,设计了系统的框架结构,对系统进行了功能和层次的划分,并分别论述了各模块的功能以及各模块间数据的相互交换关系。然后以分布式虚拟系统的健身场景模块、网络通讯模块、系统管理模块为例,探讨了借助Open Cobalt软件、LDAP协议、KDevelop与QT实现系统主要模块的方法,包括:地形的绘制、天空效果、动态时间系统、人机交互、网络功能等。最终以跑步机为研究对象,实现了具有虚拟场景的跑步机健身系统。

黄舟平[10](2008)在《多机器人遥操作分布式虚拟环境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Internet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飞速发展,分布式虚拟环境应运而生,并被广泛应用在教育、工程、商业和娱乐等多个领域。把分布式虚拟环境引入遥操作系统,给遥操作技术带来了新的前进方向和发展动力。与传统的遥操作系统相比,它能够有效地弥补仅依靠视频图像作为主要反馈信息的不足,同时允许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多个操作者协同操作,共享昂贵的设备资源,在空间作业、深海探测、远程医疗等领域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首先分析了基于Internet的多操作者多机器人遥操作系统组成、控制模式和信息传递等特征,分析不同分布式虚拟环境结构特征及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用于多操作者多机器人遥操作系统的分布式虚拟环境的体系结构。根据多机器人遥操作系统特点及功能需求,构建了分布式虚拟环境平台分层构架。基于Java/Java3D开发了分布式虚拟环境软件平台,结合遥操作系统特点设计了用户交互、控制中介、算法实现和虚拟环境组成的分层软件结构,采用接口驱动控制模式实现虚拟环境驱动,使用胖客户端/服务器模式和RMI通讯技术实现分布式网络信息传输。针对遥操作系统分布式虚拟环境一致性问题,首先分析了分布式虚拟环境一致性相关的重要概念以及遥操作系统环境更新一致性问题;根据系统延时的模型,实现了本地滞后的一致性控制方法,研究该方法对系统性能影响,研究了遥操作系统环境更新模式;最后基于分布式虚拟环境平台进行了一致性控制的相关实验测试和分析。针对遥操作系统操作效率和安全性的问题,结合虚拟环境虚物实化、实物虚化的特点,设计了多机器人遥操作系统虚拟向导。引入了虚拟向导统一描述,结合人机交互方式划分了虚拟向导体系结构。给出向导激活判断条件,建立了基于弹簧力、斥力场模型的虚拟向导力转化模型,在虚拟环境内实现视觉与力觉感知融合的机器人操作虚拟向导,以及状态指示、路径控制、虚拟检测的机器人移动虚拟向导。

二、分布式虚拟环境中时间一致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布式虚拟环境中时间一致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LVC的多分辨率模型聚合解聚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LVC的发展现状
        1.2.2 HLA与 DDS通信及仿真实时性研究现状
        1.2.3 多分辨率建模聚合解聚中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组织结构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LVC多分辨率模型描述理论
    2.1 DEVS描述基础
        2.1.1 基本DEVS模型
        2.1.2 基本DEVS模型的耦合封闭性
    2.2 基于动态变结构DEVS的多分辨率模型描述
        2.2.1 基本DSDEVS模型
        2.2.2 基于DSDEVS的多分辨率模型描述
    2.3 多分辨率模型系的描述
        2.3.1 多分辨率模型系的描述
        2.3.2 多分辨率模型系的基本性质
    2.4 LVC多分辨率模型描述方法
        2.4.1 LVC多分辨率模型系统的描述
        2.4.2 LVC多分辨率模型描述的基本性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分辨率模型聚合解聚相关问题分析
    3.1 聚合解聚法的分类
        3.1.1 静态聚合解聚法
        3.1.2 动态聚合解聚法
    3.2 聚合解聚法中的基本问题
        3.2.1 聚合模型与解聚模型的确定
        3.2.2 聚合解聚时机的选择
        3.2.3 聚合解聚的实现
    3.3 聚合解聚过程中引起的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
        3.3.1 链式解聚问题的解决
        3.3.2 暂态不一致问题
        3.3.3 转换延迟问题
        3.3.4 频繁聚合解聚问题
    3.4 基于贡献度的动态聚合解聚法
        3.4.1 贡献度的定义及变化情况
        3.4.3 基于贡献度的动态聚合解聚法运行流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VC时间一致性策略研究
    4.1 仿真系统中的时间概念
    4.2 HLA与 DDS中的时间推进策略及消息分发机制
        4.2.1 HLA中的消息传递机制及时间推进策略
        4.2.2 DDS中与时间管理和数据传输相关的QoS策略
    4.3 LVC系统的时间推进策略
        4.3.1 DDS基础设施及通信过程
        4.3.2 HLA通信平台
        4.3.3 HLA与 DDS的结构比较
        4.3.4 基于HLA与 DDS的 LVC系统结构
        4.3.5 基于HLA与 DDS的 LVC时间推进策略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方案设计与测试
    5.1 空地攻防对抗仿真想定
    5.2 空地双方战斗兵力测试
        5.2.1 测试方案
        5.2.2 测试结果
    5.3 聚合级模型消耗参数确定
        5.3.1 聚合模型和解聚模型的确定
        5.3.2 参数的确定方案
        5.3.3 参数的确定结果
    5.4 基于贡献度的动态聚合解聚效果测试
        5.4.1 基本测试条件
        5.4.2 基于贡献度的聚合解聚法测试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2)基于覆盖网的分布式交互应用及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分布式交互应用的背景
        1.1.2 分布式交互应用的特征及面临的问题
    1.2 研究现状
        1.2.1 DIA网络体系结构研究现状
        1.2.2 DIA路由问题研究现状
        1.2.3 DIA交互性问题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及核心思想
    1.4 本文主要工作和贡献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于覆盖网的DIA网络体系结构
    2.1 当前DIA网络体系结构面临的问题
    2.2 基于覆盖网的DIA网络体系结构
        2.2.1 基于覆盖网的DIA网络体系结构理论模型
        2.2.2 基于Overlay Network的DIA覆盖层的构造
    2.3 DIA服务域的划分问题
        2.3.1 DIA服务域划分问题DSDD的模型
        2.3.2 求解DSDD问题的改进遗传算法DSDD_IGA
        2.3.3 仿真模拟及分析
    2.4 自治域内DIA代理节点的征用和部署问题
        2.4.1 自治域内DPRP问题模型
        2.4.2 求解DPRP问题的改进粒子群算法DPRP_IPSO
        2.4.3 仿真模拟及分析
    2.5 DIA服务域层的构造问题
        2.5.1 Hilbert空间填充曲线
        2.5.2 跳表Skip Lists
        2.5.3 DIA服务域层拓扑构造问题模型DSCP
        2.5.4 求解DSCP问题的差分进化算法
        2.5.5 仿真模拟及分析
    2.6 DIA核心代理节点选取问题
        2.6.1 DIA核心代理节点选取问题模型DKPS
        2.6.2 求解DKPS问题的免疫算法DKPS_IA
        2.6.3 仿真模拟及分析
    2.7 DIA核心层的构造问题
        2.7.1 超立方体Hyper Cube
        2.7.2 基于改进Hyper Cube的DIA核心层的构造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覆盖网的DIA路由问题
    3.1 引言
    3.2 DIA服务域内静态路由问题
        3.2.1 域内DIA静态路由问题SMSTR
        3.2.2 求解SMSTR的禁忌遗传算法SMSTR_TSGA
        3.2.3 仿真模拟及分析
    3.3 DIA服务域内动态路由问题
        3.3.1 域内动态路由问题DMSTR的节点加入
        3.3.2 域内动态路由问题DMSTR的节点退出
    3.4 DIA服务域间静态路由问题
        3.4.1 域间DIA静态路由问题SHMR
        3.4.2 仿真模拟及分析
    3.5 DIA服务域间动态路由问题
        3.5.1 域间动态路由问题DHMR的节点加入
        3.5.2 域间动态路由问题DHMR的节点退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覆盖网的DIA交互性问题
    4.1 引言
    4.2 DIA服务域内的交互性问题
        4.2.1 域内节点的时钟同步
        4.2.2 域内DIA交互性问题描述
        4.2.3 域内DIA交互性控制
        4.2.4 仿真模拟及分析
    4.3 DIA服务域间的交互性问题
        4.3.1 域间DIA交互性问题描述
        4.3.2 时钟关系矩阵
        4.3.3 域间DIA交互性控制
        4.3.4 仿真模拟及分析
    4.4 DIA交互性控制的修复机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覆盖网的DIA机制的形式化描述与验证
    5.1 引言
    5.2 PETRI网相关知识
    5.3 DIA会话和节点管理机制的形式化描述与验证
        5.3.1 DIA会话和节点管理机制
        5.3.2 DIA会话和节点管理机制的Petri网描述
        5.3.3 DIA会话和节点管理机制的Petri网验证
    5.4 DIA服务域内交互性机制的形式化描述与验证
        5.4.1 DIA服务域内交互性机制
        5.4.2 DIA服务域内交互性机制的Petri网描述
        5.4.3 DIA服务域内交互性机制的Petri网验证
    5.5 DIA服务域间交互性机制的形式化描述与验证
        5.5.1 DIA服务域间交互性机制
        5.5.2 DIA服务域间交互性机制的Petri网描述
        5.5.3 DIA服务域间交互性机制的Petri网验证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内容及创新工作总结
    6.2 设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基于HLA的海洋工程作业安全模拟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第2章 高层体系结构(HLA)理论
    2.1 HLA的发展背景
    2.2 HLA的仿真原理
        2.2.1HLA的层次和逻辑结构
        2.2.2HLA的优势
    2.3 HLA仿真规范
        2.3.1 HLA规则
        2.3.2 HLA对象模型模板
        2.3.3 RTI接口规范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联邦开发和执行过程模型研究
    3.1 FEDEP模型概述
    3.2 FEDEP模型简化
        3.2.1 设计联邦
        3.2.2 开发联邦
        3.2.3 HLA/RTI运行支持环境
        3.2.4 集成、测试与运行
    3.3 HLA仿真执行过程
        3.3.1 仿真执行初始化
        3.3.2 仿真执行过程中的数据交换
        3.3.3 仿真时间的推进
        3.3.4 联邦成员的退出与联邦的撤销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海洋工程作业安全模拟系统中的时空一致性
    4.1 时空一致性概念
    4.2 系统中的时间一致性分析与控制
        4.2.1 时间一致性问题分析
        4.2.2 基于交互事件的因果一致性控制模型
    4.3 系统中的空间一致性分析与控制
        4.3.1 空间一致性问题分析
        4.3.2 系统中的坐标系
        4.3.3 空间一致性控制模型
    4.4 基于HLA/RTI的时空一致性控制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海洋工程作业安全模拟系统联邦设计与开发
    5.1 系统仿真功能需求
    5.2 基于HLA的系统联邦体系结构
        5.2.1 系统总体架构
        5.2.2 系统联邦及联邦成员划分
        5.2.3 协同作业模拟系统体系结构
        5.2.4 独立作业模拟系统体系结构
        5.2.5 系统网络结构
    5.3 基于HLA的铺管船驾驶模拟系统联邦开发
        5.3.1 驾驶模拟系统组成
        5.3.2 驾驶模拟系统联邦剧情想定
        5.3.3 驾驶模拟系统联邦成员组成及功能确定
        5.3.4 驾驶模拟系统FOM/SOM的建模
        5.3.5 联邦中SOM公布/订购关系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HLA的铺管船驾驶模拟系统的实现
    6.1FED(Federation Execution Data)文件设计
    6.2 基于HLA/RTI的时空一致性控制模型及SOM程序的实现
        6.2.1 时空一致性控制模型封装
        6.2.2 SOM程序设计
    6.3 铺管船驾驶模拟系统联邦测试
        6.3.1 系统测试步骤
        6.3.2 系统实现效果图
        6.3.3 系统综合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武器装备综合仿真试验环境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意义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综合仿真试验环境体系结构研究
    2.1 综合仿真试验环境特点
        2.1.1 综合仿真试验环境的定义及特点
        2.1.2 综合仿真试验环境集成原则
    2.2 综合仿真试验环境设计
        2.2.1 主要实现技术探讨
        2.2.2 综合仿真试验环境体系结构设计
        2.2.3 综合仿真试验环境方案分析
    2.3 研究的主要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综合仿真试验环境时间一致性研究
    3.1 分布式实时仿真时间理论
        3.1.1 仿真中的时间概念
        3.1.2 分布仿真系统的数据传递模型
        3.1.3 分布仿真的时间一致性
    3.2 时间一致性解决方案
        3.2.1 基于GPS授时的时间同步方案
        3.2.2 时间延迟补偿方案
    3.3 方案实现与分析
        3.3.1 Windows时钟源选取
        3.3.2 GPS时钟同步实现
        3.3.3 分系统内部时间同步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综合仿真试验环境数据通信研究
    4.1 DDS实时中间件
        4.1.1 综合仿真试验环境通信需求分析
        4.1.2 实时数据分发规范DDS
        4.1.3 DDS的几种实现
    4.2 基于DDS的通信环境设计与实现
        4.2.1 DDS通信过程建立
        4.2.2 DDS封装实现
    4.3 面向Qo S的数据交互设计与实现
        4.3.1 综合仿真环境通信数据整理
        4.3.2 交互信息的Qo S设计
        4.3.3 通信性能测试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原型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案例背景
    5.2 原型系统设计
        5.2.1 原型系统结构设计
        5.2.2 原型系统交互流程设计
        5.2.3 原型系统构建过程描述
    5.3 仿真聚合过程
        5.3.1 交互数据定义
        5.3.2 代理开发
    5.4 仿真试验过程
        5.4.1 试验建立过程分析
        5.4.2 试验启动过程实现
        5.4.3 试验监控实现
        5.4.4 试验数据记录实现
    5.5 原型实现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一)发表的学术论文
    (二)参加的科研工作
缩略语

(5)综采工作面安全生产虚拟现实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课题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和动态
        1.2.1 虚拟现实技术研究现状与动态
        1.2.2 虚拟现实技术在矿业工程中的研究
        1.2.3 本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2 综采工作面安全生产 VR 系统分析
    2.1 综采工作面生产系统基本特征
    2.2 安全生产虚拟现实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2.3 虚拟现实系统开发平台和开发流程
    2.4 小结
3 综采工作面真三维视觉沉浸技术
    3.1 红绿立体显示系统
    3.2 多通道立体显示系统
        3.2.1 非线性失真矫正技术的实现
        3.2.2 通道拼接和光栅对齐
    3.3 通道数字图像边缘融合与无缝拼接的实现
    3.4 数据同步
        3.4.1 多通道视景同步控制技术
        3.4.2 帧缓存交换同步
    3.5 多通道间的色彩与亮度平衡的实现
    3.6 本章小结
4 综采工作面生产系统仿真技术
    4.1 地下巷道 Loft 建模
        4.1.1 Loft 放样创建巷道模型
        4.1.2 巷道和岩层地质体布尔运算
    4.2 综采设备建模
        4.2.1 采煤机 3Dmax 建模
        4.2.2 采煤机 3DS 数据读取和显示
        4.2.3 模型细节层次处理技术
    4.3 综采工作面生产工艺仿真
        4.3.1 综采设备运动仿真
        4.3.2 煤流粒子运动仿真
    4.4 小结
5 综采工作面交互式矿工安全生产培训技术
    5.1 交互式矿工安全培训概述
    5.2 交互式安全培训设计
        5.2.1 情景设计
        5.2.2 模块环境设计
        5.2.3 角色设计
        5.2.4 关卡和任务设计
    5.3 交互式安全培训系统关键技术
        5.3.1 碰撞检测
        5.3.2 虚拟矿工建模和行为控制
        5.3.3 虚拟矿工人工智能
    5.4 本章小结
6 综采工作面分布式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演练技术
    6.1 应急救援高层体系结构(HLA)技术研究
        6.1.1 应急救援演练 HLA 概述
        6.1.2 救援演练 HLA 规则
    6.2 矿工联邦成员程序结构
        6.2.1 应急救援 HLA 线程设计流程
    6.3 煤矿 FOM 映射开发
        6.3.1 矿工动作类设计
        6.3.2 应急救援数据的编码、解码
    6.4 应急救援仿真同步与暂停控制
        6.4.1 救援同步控制
    6.5 本章小结
7 综采工作面安全生产虚拟现实应用系统开发
    7.1 应用系统结构和组成
    7.2 立体显示系统实现方法
    7.3 软件系统模块实现方法
        7.3.1 综采工作面生产系统三维建模和仿真
        7.3.2 交互式安全培训模块
        7.3.3 基于 HLA 的分布式应急救援演练模块
        7.3.4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安全移动监控三维可视化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Ⅰ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或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
    Ⅱ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分布式大规模虚拟环境消息序一致性时间管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分布式虚拟环境概述
        1.1.1 技术发展
        1.1.2 趋势特征
    1.2 时间管理技术
        1.2.1 时间管理的必要性
        1.2.2 HLA 时间管理机制
        1.2.3 时间管理要求
        1.2.4 时间管理技术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1.3 本文工作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研究
    2.1 基本概念
    2.2 因果序时间管理技术
        2.2.1 “happened before”关系与一维逻辑时间
        2.2.2 n 维向量时间
        2.2.3 矩阵时间
        2.2.4 Prakash 方法
        2.2.5 MSES
        2.2.6 直接依赖关系
        2.2.7 ERO
        2.2.8 △-因果序
        2.2.9 DCCO
    2.3 完全序时间管理技术
        2.3.1 并发事件
        2.3.2 ABCAST 协议
        2.3.3 并发区间图
        2.3.4 意图一致性
        2.3.5 其他控制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生命周期约束的因果一致性动态控制方法
    3.1 研究背景
    3.2 生命周期约束下的因果一致性
        3.2.1 系统模型
        3.2.2 问题描述
    3.3 LRTCO 控制方法设计思想
    3.4 消息传输时间区间
    3.5 因果控制信息选取方式
    3.6 LRTCO 消息发送算法
    3.7 LRTCO 消息接收算法
    3.8 实验结果与分析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异步DVE 系统中的实时因果序时间管理技术
    4.1 研究背景
    4.2 异步DVE 系统的实时因果序
    4.3 ADCO 控制方法的设计思想
    4.4 消息到达时间范围
    4.5 独立时钟条件下的因果控制信息选取
    4.6 ADCO 消息发送算法
    4.7 ADCO 消息接收算法
    4.8 实验结果与分析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绝对时钟环境的完全序时间管理技术
    5.1 完全序一致性问题分析
    5.2 广播通信模式下的完全序一致性分布式算法
    5.3 多播通信模式下的完全序一致性分布式算法
    5.4 算法分析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1 “车桥问题”实验结果
        5.5.2 广播通信模式下的完全序一致性验证结果
        5.5.3 多播通信模式下的完全序一致性验证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面向独立时钟环境的完全序时间管理技术
    6.1 基于独立时钟的事件先后关系判定
    6.2 基于独立时钟间隔差的事件先后关系判定
    6.3 一致性控制算法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时间一致性管理模拟验证平台
    7.1 平台结构设计
    7.2 各模块功能设计
    7.3 工作模式设计
    7.4 平台的运行与结果显示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未来工作
    8.1 论文工作的总结
    8.2 课题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工作

(7)分布式大规模虚拟环境中的序一致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分布式虚拟环境概述
        1.1.1 历史与发展概况
        1.1.2 系统特点与系统要素
        1.1.3 应用系统与发展前景
    1.2 分布式大规模虚拟环境中的时序一致性问题
        1.2.1 一致性问题概述
        1.2.2 时序一致性问题
        1.2.3 一致性控制方法的发展历程及面临的挑战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研究
    2.1 时序一致性控制方法概述
    2.2 基于时间戳的一致性控制技术
        2.2.1 锁步进同步技术
        2.2.2 本地延迟技术
        2.2.3 延迟一致性技术
        2.2.4 时间扭曲技术
        2.2.5 预测时间管理技术
    2.3 基于事件序的一致性控制技术
        2.3.1 因果一致性技术
        2.3.2 顺序一致性技术
        2.3.3 混合序一致性技术
        2.3.4 不确定性一致性技术
        2.3.5 意图一致性技术
    2.4 基于信息管理的一致性控制技术
        2.4.1 兴趣域管理技术
        2.4.2 推算定位技术
    2.5 小结
第三章 异步时钟一致性控制方法
    3.1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
        3.1.1 系统模型
        3.1.2 时序一致性模型
        3.1.3 响应能力模型
    3.2 基于回拨时钟的异步时钟一致性模型
        3.2.1 异步时钟模型
        3.2.2 异步时钟的本地延迟约束
    3.3 回拨时钟值的确定
        3.3.1 模型分析
        3.3.2 模型性质
        3.3.3 基于全局信息的迭代算法
        3.3.4 基于局部信息的逐步逼近法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静态性能分析
        3.4.2 动态性能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面向多级响应能力需求的一致性控制方法
    4.1 响应能力需求问题
        4.1.1 响应能力需求的多样性
        4.1.2 问题描述
    4.2 面向最差响应能力满意度的一致性控制方法
        4.2.1 问题分析
        4.2.2 一致性控制方法描述
    4.3 面向可用性及公平性的一致性控制方法
        4.3.1 可用性阶段
        4.3.2 公平性阶段
    4.4 实验结果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延迟拟合的间距一致性控制方法
    5.1 间距一致性问题
    5.2 间距一致性控制方法描述
        5.2.1 基本思想
        5.2.2 方法概述
        5.2.3 事件收发过程处理
        5.2.4 延迟拟合值维护方法
    5.3 实验结果
    5.4 小节
第六章 面向多服务器DVE系统一致性问题的匹配方法
    6.1 DVE系统网络结构
    6.2 匹配问题与相关研究
    6.3 系统模型与问题描述
    6.4 基于等负载切割的最优匹配算法
        6.4.1 问题分析
        6.4.2 等负载切割方法
        6.4.3 最优映射算法
    6.5 基于非规则切割的分布式匹配算法
        6.5.1 非规则切割方法
        6.5.2 分布式映射算法
    6.6 实验结果
        6.6.1 基于等负载切割的最优匹配方法
        6.6.2 基于非规则切割的分布式匹配方法
    6.7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未来工作
    7.1 论文工作的总结
    7.2 课题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主要科研工作

(8)分布式虚拟地理环境中时间同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自然时间同步
2 机器时间同步性分析
3 仿真时间同步性分析
4 DVGE系统中时间同步自适应模型
    4.1 DVGE系统中标准时间基的确立
    4.2 时间同步算法
5 结束语

(9)基于分布式虚拟环境的健身器材嵌入式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意义与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1.4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系统相关技术
    2.1 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的概述
    2.2 Open Cobalt与Smalltalk语言
        2.2.1 Open Cobalt简介
        2.2.2 Smalltalk语言
    2.3 LDAP协议
        2.3.1 LDAP概述
        2.3.2 LDAP目录服务的特性
    2.4 KDevelop与Qt技术
        2.4.1 KDevelop
        2.4.2 QT简介
第3章 系统功能与框架设计
    3.1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3.1.1 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要求
        3.1.2 系统总体结构
        3.1.3 服务器端系统结构
        3.1.4 客户端系统结构
    3.2 客户机嵌入式系统框架设计
        3.2.1 硬件系统框架设计
        3.2.2 软件系统框架设计
第4章 系统实现
    4.1 健身场景管理模块的实现
        4.1.1 场景的实时绘制
        4.1.2 场景库的管理与下载
    4.2 网络通讯模块的实现
    4.3 系统管理模块的实现
        4.3.1 程式选择
        4.3.2 手动模式
        4.3.3 竞争对手
        4.3.4 娱乐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总结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课题和项目
致谢

(10)多机器人遥操作分布式虚拟环境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分布式虚拟环境发展综述
        1.2.1 分布式虚拟环境概念
        1.2.2 国内外分布式虚拟环境的发展概述
    1.3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遥操作系统发展综述
    1.4 遥操作系统中分布式虚拟环境的关键技术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MOMR 遥操作系统分布式虚拟环境平台设计与开发
    2.1 引言
    2.2 基于Internet 的多操作者多机器人遥操作系统
        2.2.1 系统的物理结构
        2.2.2 系统的控制模式
        2.2.3 系统信息传递
    2.3 MOMR 遥操作系统分布式虚拟环境结构设计
        2.3.1 分布式虚拟环境结构分析
        2.3.2 MOMR 遥操作系统分布式虚拟环境结构分析
    2.4 分布式虚拟环境平台开发
        2.4.1 分布式虚拟环境软件分层结构
        2.4.2 基于接口模式驱动的虚拟场景控制
        2.4.3 基于RMI 的分布式网络通讯
        2.4.4 虚拟环境的建模
        2.4.5 系统的运行环境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遥操作系统分布式虚拟环境平台一致性研究
    3.1 引言
    3.2 遥操作系统分布式虚拟环境一致性分析
        3.2.1 基于复制的分布式虚拟环境一致性分析
        3.2.2 遥操作系统环境更新一致性分析
    3.3 遥操作系统分布式虚拟环境一致性控制
        3.3.1 基于本地滞后的分布式虚拟环境一致性控制
        3.3.2 基于传感器信息的虚拟环境更新一致性控制
    3.4 分布式虚拟环境一致性控制实验与分析
        3.4.1 时钟同步校正实验
        3.4.2 网络时延测试
        3.4.3 一致性控制效果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移动机器人遥操作系统虚拟向导的设计
    4.1 引言
    4.2 虚拟向导模型描述与体系结构
        4.2.1 虚拟向导的定义及描述
        4.2.2 虚拟向导体类型
    4.3 基于视觉与力觉感知的机器人操作虚拟向导的研究
        4.3.1 虚拟向导的创建
        4.3.2 机器人末端手在约束空间中的判别
        4.3.3 机器人末端手在约束空间中的运动
        4.3.4 虚拟向导力转化模型
        4.3.5 基于视觉与力觉感知虚拟向导在虚拟环境中的实现
    4.4 多模式机器人移动虚拟向导的研究
        4.4.1 状态指示虚拟向导
        4.4.2 路径控制移动虚拟向导
        4.4.3 基于虚拟检测的车体移动虚拟向导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分布式虚拟环境中时间一致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LVC的多分辨率模型聚合解聚关键技术研究[D]. 周小媛.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2]基于覆盖网的分布式交互应用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 李永.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6(02)
  • [3]基于HLA的海洋工程作业安全模拟系统研究[D]. 姚强.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5(06)
  • [4]武器装备综合仿真试验环境关键技术研究[D]. 许霄.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3(03)
  • [5]综采工作面安全生产虚拟现实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赵国梁. 西安科技大学, 2012(01)
  • [6]分布式大规模虚拟环境消息序一致性时间管理技术研究[D]. 周航军.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1(07)
  • [7]分布式大规模虚拟环境中的序一致性[D]. 张伟.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0(08)
  • [8]分布式虚拟地理环境中时间同步问题研究[J]. 辛欣,游雄,刘芳,赵晓亮. 测绘工程, 2010(01)
  • [9]基于分布式虚拟环境的健身器材嵌入式系统研究与开发[D]. 李明焱. 浙江工商大学, 2010(11)
  • [10]多机器人遥操作分布式虚拟环境关键技术的研究[D]. 黄舟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S2)

标签:;  ;  ;  ;  ;  

分布式虚拟环境中的时间一致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