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察力教育联合氟哌啶醇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对比分析

洞察力教育联合氟哌啶醇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对比分析

一、自知力教育配合氟哌啶醇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比较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易云洁,石广念[1](2021)在《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奥氮平和鼓圈音乐治疗概况》文中研究说明奥氮平、鼓圈音乐治疗精神疾病患者的疗效在临床上获得了普遍的肯定,本文就其在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情况、疗效、优势等情况进行综述,旨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吕启慧[2](2020)在《文静汤拆方组对抽动障碍模型小鼠纹状体内神经递质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索文静汤拆方组对抽动障碍(TD)模型小鼠纹状体内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和多巴胺(DA)含量的影响。材料与方法:运用随机数字法将72只ICR小鼠均分为12只为一笼,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西药组、文静汤组、拆方Ⅰ组(柔肝)、拆方Ⅱ组(平肝),共6组。除正常组外,对其余5组进行亚氨基二丙腈(IDPN)腹腔注射建立TD模型,按450mg/(kg.d)的计量进行腹腔注射INDP,每日1次,连续注射10天,分组干预后进行刻板行为及运动行为评分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各组小鼠纹状体内ASP、GLU、GABA及DA的含量并运用HE染色观察纹状体的病理改变。结果:1.行为学检测:各治疗组小鼠的刻板行为及运动行为评分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西药组与文静汤组的刻板行为及运动行为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拆方Ⅰ组、拆方Ⅱ组刻板行为及运动行为评分均高于文静汤组(p<0.05)。2.纹状体ASP、GLU、及GABA含量检测:相较于模型组,各治疗组小鼠纹状体内ASP、GLU含量均明显下降(p<0.05),文静汤组、拆方Ⅱ组状体内GABA含量明显升高(p<0.05),拆方Ⅰ组纹状体GABA含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组与文静汤组纹状体ASP、GLU、GABA含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拆方Ⅰ组、拆方Ⅱ组纹状体ASP、GLU含量明显高于文静汤组(p<0.05),拆方Ⅱ组状体内GABA含量明显低于文静汤组(p<0.05);相较于拆方Ⅰ组,拆方Ⅱ组纹状体ASP含量明显下降(p<0.05),拆方Ⅱ组GLU含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3.纹状体DA含量:相较于模型组,除拆方Ⅱ组外其余治疗组的纹状体内DA含量明显降低(p<0.05),拆方Ⅰ组纹状体DA含量高于文静汤组(p<0.05),西药组与文静汤组纹状体DA含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4.HE染色病理改变:文静汤组与西药组的结果与正常组的最贴近,在400倍镜下观察,可见细胞形态完整,清晰可见细胞核,细胞间质致密均匀,神经元排列整齐,而拆方Ⅰ组、Ⅱ组的细胞染色均加深,细胞间质疏松并有空泡,神经元排列不整齐与模型组结果相近。结论:1.文静汤可以抑制TD模型小鼠的行为学改变,并且可以有效调节氨基酸(ASP、GLU、GABA)及DA含量,其效果与西药组疗效相当。2.文静汤减轻TD模型小鼠的刻板行为及运动行为的作用明显优于拆方Ⅰ组、Ⅱ组。3.调节氨基酸(ASP、GLU、GABA)含量文静汤作用效果优于两组拆方组,且拆方Ⅰ组无升高GABA作用。4.降低TD模型小鼠纹状体DA含量文静汤比拆方Ⅰ组有优势,拆方Ⅱ组无降低DA作用。

肖健[3](2019)在《MECT联合第二代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复发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MECT联合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为临床对于复发的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急性期的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通过临床试验研究的方法,将45例被试按入院时间顺序分为3组,分别为奥氮平与利培酮联合MECT组(对照组),奥氮平联合MECT组(奥氮平处理组),利培酮联合MECT组(利培酮处理组),三组分别接受相应治疗。治疗前予以PANSS评分和Mo Ca量表评分,在治疗过程中的第2、4、8周末时分别进行PANSS评分、Mo Ca评分和TESS评分。比较治疗前后组内、组间的差异。每周一、周三、周五做MECT治疗,共做6次治疗。结果1三组治疗第8周后总有效率进行比较,对照组痊愈2例,显着10例,总有效率为80.0%,奥氮平处理组痊愈1例,显着9例,总有效率为66.6%,利培酮处理组痊愈2例,显着9例,总有效率为73.3%,方差分析发现三组疗效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 PANSS评分发现,三组患者治疗后PANSS量表治疗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3在治疗第2周末和第4周末对照组被试PANSS阳性症状量表评分低于两个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第8周末,三组治疗方法在控制阳性症状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阴性症状的控制方面,三组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均有所降低,且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2周末三组评分有区别(P<0.05),第4周末和第8周末三组评分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一般精神病理量表显示的评分统计上看,通过两两比较,对照组比其余两组的评分降低更明显,且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从PANSS量表与一般精神病理量表的总体评分上来看,在第2周末三组总评分差异显着(P<0.01),第4周末三组总评分有所差别,但是到了第8周末三组评分减分数并没有显着差别,结果显示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7在治疗认知功能方面,三组患者治疗后的认知功能恢复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认知评分,尤其是奥氮平处理组在认知功能改善方面更为明显(P<0.01),8在第2周末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皆有所降低,但是在第4周末和第8周末,认知功能均有所改善,且认知功能恢复情况高于治疗前水平。从认知功能总评分上来说,奥氮平处理组改善认知功能较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在各项评分中,三组患者在执行功能、注意、记忆、计算、定向力、语言方面均有差异,其余各方面改善并没有显着差异,其中,患者在执行功能、记忆、计算、定向功能恢复上应用奥氮平联合MECT效果较好,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注意、语言方面恢复应用选用利培酮联合MECT的治疗方式较好,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副反应调查结果显示,第2、4、8周末,三组在治疗的TESS总分组内和组间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组间比较,在第8周末的TESS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三组均出现了嗜睡、便秘、体重增加、口干和近事记忆障碍的不良反应,其中,利培酮处理组相比其他两组出现血清泌乳素水平升高几率更大(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相比其他两组在锥体外系反应、体重增加、头痛、便秘的副作用上出现几率更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不良反应差异没有显着性(P>0.05)。结论奥氮平和利培酮共同联合MECT的治疗方法仅在控制一般精神病理量表中的症状效果较好,但不良反应明显增多。从临床角度分析,不推荐这两种药物共同联合MECT的治疗方式。奥氮平或利培酮分别联合MECT的治疗方式对复发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且处于急性期患者的疗效各有优势,临床在选药方面应加以区别对待。图1幅;表12个;参165篇。

谭悦[4](2018)在《脑电生物反馈辅助治疗对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观察在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从日常行为,社会能力、生活能力、情感反应等方面来观察该方法对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个人日常能力及社会功能的康复影响。方法:1.实验方法:将符合入组标准的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原治疗药物和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给予原治疗药物,常规护理,并同时给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2.疗效评价方法:分别于治疗开始前1周和治疗第4周末、第8周末、第12周末,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阳性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以减分率>25%为有治疗效果。对研究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的脑电α波值和表面肌电值测试,并记录结果。研究结束后对2组患者数据进行比较分析。3.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2组数据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显示:(1)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研究组和观察组在PANSS量表总分得分有明显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治疗后阳性症状无明显减分,与治疗前相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阴性症状有所减分,减分率>25%,与治疗前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精神病理症状有所减分,减分率>2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OSIE量表评分显示,研究组和观察组相比较,在治疗后得分差异显着,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治疗后的社会兴趣、社会功能、个人卫生、迟缓因子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治疗后脑电а波RMS值,与治疗前相比升高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NOSIE量表与PANSS量表总得分成负相关,研究组患者的PANSS量表得分与其脑电а波值呈负相关,与表面肌电干扰值(sEMG)呈正相关。NOSIE量表得分与脑电а波值呈正相关,与表面肌电干扰值呈负相关。结论:(1)在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对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日常生活自主性、社会兴趣、社会能力等方面具有改善作用,对其迟缓表现具有缓解作用。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部分精神病理性症状具有辅助治疗作用。(2)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尤其是阴性症状和其个人功能,脑电а波值均存在一定相关性。阴性症状越严重,个人功能和社会兴趣损害越大,脑电а波的RMS值越低。通过做а波增强训练,能使患者的脑电а波功率增加,频率增多,同时做肌肉放松训练,可使患者掌握对自身肌肉的控制力,进而在个人功能、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功能得到改善。

李锐铿[5](2017)在《整合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的影响:1年随机对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Z)是一组病因未明、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常见的精神障碍。既往的研究表明,SZ患者社会功能常常受到损害,且与精神症状的严重程度相关联。抗精神病药物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心理治疗、家庭教育等多种社会心理干预方法的整合治疗,与单独药物治疗SZ患者相比,能明显提高SZ患者的个人社会功能。但是,除了治疗方法(整合治疗或单独药物治疗)对个人社会功能的影响,治疗结果的改善(例如,自知力和精神症状)也可能相互作用,并调节治疗方法对个人社会功能的影响。然而,自知力对个人社会功能的间接调节途径仍然不清楚。另一方面,职业状态(工作或未工作)能够客观反映个人社会功能的高低,职业康复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治疗的最终目标之一,职业康复能够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提升自尊以及提高长期治疗的疗效。以往的研究发现患者的工作经验、教育水平、临床特征包括病程、症状的严重程度、首次发病年龄等都是预测患者职业状况的影响因素,但既往的研究尚未涉及对各治疗阶段的职业状况预测作系统的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拟采用卡方自动交互检测(Chi-squared Automatic Interaction Detector,CHAID)的方法,在一年期随访中对同一批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整合治疗或单独药物治疗)在不同治疗阶段的工作状况建立预测和分类模型,以探讨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各治疗阶段工作状况的预测因素。并通过三个维度(药物态度、精神症状和处理速度)的调节途径上探讨自知力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个人社会功能的影响。研究方法:在2012年至2015年间,自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住院部纳入170名精神分裂症(DSM-IV标准)患者,并随机分为整合治疗组和单独药物治疗组。分别在基线、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评估工作状况、人口学、精神病理学、个人社会功能、药物依从性、自知力;观察指标包括阴性与阳性症状评定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药物态度量表(Drug AttitudeInventory,DAI),自知力问卷(Self-awareness inventor,SAI)和个人与社会功能量表(Personal Social Performance scale,PSP)。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1.对基线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卡方检验。2.对两组之间的随访结果随着时间的变化采用混合模型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3.对基线数据和基线到12个月随访之间的量表评分变化进行多重中介效应分析。4.每个时间点,本研究以工作状态为因变量,以治疗方法、PANSS总分、PSP总分,SAI总分、SES分数、首次发病年龄、病程、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和性别作为自变量,采用卡方自动交互检测法,建立预测与分类模型,检验可区分患者工作状态(在工作或未工作)的自变量组合和节点。研究结果:1.对于接受单独药物治疗的患者,自知力对改善个人社会功能的影响仅仅是由精神病症状来介导;对于接受整合治疗的患者,自知力对改善个人社会功能的效果是通过精神症状和药物态度各自独立介导的。2.在基线期,首次发病年龄作为预测患者是否工作的指标,划分节点为25岁,模型正确估计了患者总数的67.6%。随访三个月时,自知力水平作为预测指标,划分节点为6分以下、6-13分、13分以上,模型正确估计了患者总数的73.4%;自知力分数为6-13分,接受整合治疗可预测74.1%的患者有工作;自知力大于13分,受教育年限大于9年时,可预测82.6%的患者有工作。随访6个月和12个月时,个人社会功能分别大于70或72分,病程或受教育年限是预测工作状况的主要指标,模型总体预测准确率分别为74.8%和73.7%。研究结论1.对于接受单独药物患者,精神症状是自知力对个人社会功能影响的中介调节因素;对于接受整合治疗患者,精神症状和药物态度是自知力对个人社会功能影响的中介调节因素。2.分类树模型适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工作状态的分类预测分析。3.基线时,首次发病年龄是预测患者是否工作的主要指标;随访3个月时,自知力水平、是否接受综合治疗和受教育年限是预测工作状态的指标;随访6个月和12个月时,个人和社会功能、病程和受教育年限是预测工作状况的指标。

李茂生[6](2017)在《不同剂量芍药甘草汤治疗利培酮所致高泌乳素血症疗效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按照临床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观察不同剂量的芍药甘草汤治疗利培酮所致的高泌乳素血症的临床疗效,研究芍药甘草汤治疗前后的泌乳素水平变化及中医症候的改善情况,并评估其安全可靠性,希冀为进一步研究芍药甘草汤治疗利培酮所致高泌乳素血症的机制提供临床依据,也为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拓宽新思路。研究方法:严格按照临床诊断标准,通过筛查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住院符合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患者,收集经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治疗12周后符合纳入标准的高泌乳素血症(血清PRL>29.2ng/ml)患者,且符合中医临床辩证为肝郁化火证患者的中西医临床资料进行研究。纳入年龄在1845岁(含18和45周岁),共120例女性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4组,即芍药甘草汤高剂量组(炒白芍90g,炙甘草30g)、中剂量组(炒白芍60g,炙甘草20g)、低剂量组(炒白芍30g,炙甘草10g)、无中药干预对照组,每组30例。芍药甘草汤治疗组在进行利培酮治疗的同时加用芍药甘草汤,每天1剂,水煎100ml,分早(9:00am)、晚(9:00pm)2次温服;空白对照组则仅用利培酮治疗。短期观察时间为6w,长期观察时间为12w。分别在研究的基线期、2w末(±1d)、4w末(±2d)、6w末(±3d)、12w末(±3d)等评估并记录患者的血清泌乳素、中医症候量化评分及相关检查化验指标,对各组高泌乳素血症进行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估。研究结果:(1)6w观察(n=107),高、中、低剂量治疗组和无中药干预对照组的中医症候疗效总有效率依次为88.9%、78.57%、48.15%、40.00%。四组之间中医症候两两比较,高、中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即高、中剂量组的中医症候疗效明显优于无中药干预对照组,而高剂量组又优于低剂量组。(2)12w随访观察(n=86),高、中、低剂量组和无中药干预对照组的中医症候疗效总有效率依次为96.00%、80.00%、57.89%、47.06%。四组之间中医症候两两比较,高剂量组与对照组、低剂量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即高、中剂量组的中医症候疗效明显优于无中药干预对照组,而高剂量组又优于低剂量组。(3)6w观察(n=107),四组的泌乳素值的组内比较,高剂量组在6w末与基线期、2w末、4w末比较(P<0.001),4w末与基线期、2w末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中剂量组在6w末与2w末、4w末比较(P<0.05),4w末与2w末比较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4w末、6w末与基线期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和对照组在6w末与2w末、4w末比较(P>0.05),4w末与2w末比较(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4w末明显高于基线期水平(P<0.05)。组间比较,高剂量组在4w末、6w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基线期和2w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剂量组在2w末、6w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基线期、4w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与对照组在基线期、2w末、4w末、6w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12w观察(n=86),四组的泌乳素值的组内比较,高剂量组在12w末与基线期、2w末、4w末比较(P<0.001),6w末与基线期、2w末、4w末比较(P<0.001),4w末与基线期、2w末比较(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中剂量组在12w末与2w末、4w末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w末与2w末、4w末比较(P<0.01),4w末与2w末比较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和对照组在12w末与基线期、6w末比较(P>0.05),6w末与2w末、4w末比较(P>0.05),4w末与基线期、2w末比较(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高剂量组在6w末、12w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基线期、2w末、4w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剂量组在12w末、6w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基线期、2w末、4w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合对照组在基线期、2w末、4w末、6w末、12w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6w观察样本有13例脱落,完成107例(89.17%),有83例(77.57%)患者出现高泌乳素血症相关症状,各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中、高剂量组的有效缓解率明显高于低剂量组和对照组(P<0.05)。12w随访观察有34例脱落,完成86例(71.67%),有83例(96.51%)患者出现高泌乳素血症相关症状,低、中、高剂量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中、高剂量组的有效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低剂量组亦优于对照组(P<0.05),但仍以高剂量组为最优(P<0.001)。(6)四组的基线期、6w末、12w末的PAN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的其他药物不良反应在6w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w观察发现,在12w末对照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5)。(7)无论是6w观察和12w观察的样本分析,发现无中药干预对照组和芍药甘草汤低剂量组的脱落率均较中、高剂量组要高(P<0.05),中、高剂量组则显现出较少的脱落率和较好的治疗依从性。研究结论:1.本研究采用不同剂量(低、中、高剂量)芍药甘草汤均有效改善利培酮所致高泌乳素血症的中医症候,有效改善高泌乳素血症的症状,且与剂量有关,以高剂量为最优。2.6w观察(n=107)和12w观察(n=86)样本均发现,高、中剂量组的芍药甘草汤在降低血清泌乳素水平上均明显优于低剂量组和对照组,且与剂量有关,以高剂量为最优。3.芍药甘草汤治疗高泌乳素血症疗效安全可靠,治疗过程中不会恶化患者的精神病性症状,且无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其可能还可以改善利培酮所致的其他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康瑞莹[7](2016)在《改良式“重返社会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干预效果的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病。病人普遍表现为病程长,迁延不愈,自知力不完整,尤其外显攻击行为显着等特点,给社会与家庭带来不和谐因素。大多数病人在急性发病期间经住院治疗后,回归社区维持服药治疗。然而因病人服药依从性差而导致的症状加重,社会功能受损,外显攻击行为频率增高的现象普遍存在。我国在20世纪引进了“重返社会技能训练”作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改善精神症状与社会功能以及认知功能。然而该措施至今只局限于住院患者,针对社区患者采用“重返社会技能训练”尚无文献报道;并且,目前国内外采用的“重返社会技能训练”以视频授课模式为主。这种静态授课模式决定患者只是机械被动接受授课内容,无法调动患者参与的乐趣和积极性,无法体会到“重返社会技能训练”改善自身与技能状况后所带来的快感,从而导致心理,生理,社会关系及周围环境的生活满意度得不到提高。为此,在社区中寻找行之有效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措施势在必行。本研究将首先在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探讨“重返社会技能训练”的可行性及疗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应用药物结合“重返社会技能训练”和我国传统体育项目太极拳(以下简称改良式“重返社会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行社区干预,分析该项综合干预措施对患者药物依从性、临床症状、康复情况、社会功能改善及生活满意度,尤其对外显攻击行为的短期与长期影响。研究目的:探讨改良式“重返社会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短期与长期干预效果,为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治疗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收集北京市丰台区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所有在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以及临床症状资料,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并使用卡方检验、单因素以及多因素L 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外显攻击行为的5年流行趋势及相关危险因素。第二阶段,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将208名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配到康复组(102例)和对照组(106例)。开展为期半年的“重返社会技能训练”干预试验,康复组采用药物治疗结合“重返社会技能训练”,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以临床症状,康复,疗效和社会关系层面的生活满意度等相关指标,评价干预效果。使用一般线性模型(G LMMs)分析康复组与对照组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以及组间×时间的交互效应。并使用卡方检验或t检验比较两组PANSS、社会功能及外显攻击行为等临床指标之间的组间差异或时间差异。第三阶段,仍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244例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配到康复组(118例)和对照组(126例),开展为期12个月的干预效果研究,康复组采用药物治疗结合“重返社会技能训练”及太极拳(改良式“重返社会技能训练”),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疗效评价指标同第2阶段。使用一般线性模型(GLMMs)分析康复组与对照组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以及组间×时间的交互效应,并使用卡方检验或t检验比较两组PANSS及生活满意度等临床指标之间的组间差异或时间差异。研究结果:1.研究结果显示,自2009年至2013年,北京市丰台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外显攻击行为发生率显着升高(χ2=4.589,P=0.032),外显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包括无配偶(P<0.001,OR=11.0(5.86-20.50))及阳性症状得分高(P<0.001,OR=1.12(1.09-1.15))。保护性因素包括坚持服药(P<0.001,OR=0.41(0.29-0.59))、与父母共同居住(P=0.008,OR=0.54(0.34-0.85))和患者为中老年人群(P=0.057,OR=0.98(0.97-1.00))。伴有躯体疾病是精神病患者实施一种以上外显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P=0.039,OR=1.74(1.03-2.95))。2.经过6个月“重返社会技能训练”后,交互作用结果显示康复组阴性症状得分(18.18±1.27 vs 18.47±1.41,F=3.461,P=0.038)、社会功能得分(12.22±2.76 vs13.11±2.49,F=15.794,P<0.001)及认知得分(14.50±1.68 vs 14.31±2.80,F=2.214,P=0.014)均显着优于对照组;而干预6个月后,康复组自身攻击发生率(0.00%vs 3.96%,χ2=3.961,P=0.047)及服药依从率(97.96%vs 88.12%,χ2=7.388,P=0.025)皆显着优于对照组。时间差异比较结果显示康复组6个月与3个月相比,干预6个月后,服药依从率(97.96%vs 79.41%,χ2=16.906,P<0.001)、外显攻击行为(14.29%vs 25.49%,χ2=3.922,P=0.048)、及言语攻击发生率(8.16%vs 17.65%,χ2=3.975,P=0.046)皆显着优于3个月时的干预效果。而干预6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康复组的复发率(1.02%vs 2.97%,χ2=0.960,P=0.327)、生理领域生活满意度(20.39±4.68 vs 19.74±4.88,F=0.332,P=0.574)、心理领域生活满意度(17.42±2.90 vs 17.56±3.38,F=1.671,P=0.198)、关系领域生活满意度(8.45±2.03 vs 8.09±2.18,F=2.552,P=0.108)及环境领域生活满意度(22.21±5.56vs 21.12±4.89,F=0.090,P=0.779)皆无显着性差异。且康复组6个月与3个月相比,干预6个月后,复发率(1.02%vs 1.96%,χ2=0.299,P=0.584)无显着性降低。3.经12个月改良式“重返社会技能训练”的康复训练后,康复组在PANSS总分(44.39±2.90 vs 45.00±2.60,F=15.733,P<0.001)、阴性症状(17.60±1.20 vs18.40±1.50,F=18.391,P<0.001)、心理层面的生活满意度(2.35±3.10 vs 1.79±2.80,t=1.450,P=0.030)以及社会领域的生活满意度(0.65±1.20 vs 0.04±3.20,t=2.038,P=0.043)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干预12个月后,康复组复发率(0.88%vs5.83%,χ2=4.349,P=0.037)、服药依从率(91.23%vs 65.83%,χ2=25.538,P<0.001)、外显攻击行为发生率(5.26%vs 25.83%,χ2=18.583,P<0.001)、言语攻击发生率(3.51%vs 15.00%,χ2=9.063,P=0.003)及自身攻击发生率(0.00%vs 4.17%,χ2=4.854,P=0.028)皆显着优于对照组。且康复组12个月服药依从率(91.23%vs 79.66%,χ2=7.408,P=0.025)、外显攻击行为发生率(5.26%vs 15.25%,χ2=6.241,P=0.012)、言语攻击发生率(3.51%vs 10.17%,χ2=4.006,P=0.045)的干预效果显着优于6个月的干预效果。而干预12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康复组的阳性症状(4.90±1.40 vs 5.00±1.40,F=1.436,P=0.239)、一般精神病理学症状(21.80±2.00 vs 21.60±1.80,F=1.068,P=0.327)、财产攻击发生率(0.88%vs2.50%,χ2=0.916,P=0.338)及攻击他人发生率(0.88%vs 3.33%,χ2=1.687,P=0.194)皆无显着性差异。且康复组12个月与6个月相比,干预12个月后,财产攻击发生率(0.88%vs 3.38%,χ2=1.736,P=0.188)及攻击他人发生率(0.88%vs 0.85%,χ2=0.001,P=0.980)均无显着性降低。结论:1.本研究发现人口统计学因素,疗效相关因素以及临床症状是北京市丰台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外显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其中未服药作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外显攻击行为的人为可控的危险因素,引起社会的关注,建议采取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从而避免外显攻击行为的发生。2.“重返社会技能训练”通过提高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有效地降低了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外显攻击行为中言语攻击与自身攻击风险,改善了阴性症状,并提高了患者的社会功能及自知力,然而生活满意度及复发率却未见显着好转,建议继续采用其他干预措施辅助“重返社会技能训练”,进一步改善患者康复效果。3.改良式“重返社会技能训练”,除在缓解患者阴性症状,减少外显攻击行为发生率方面表现出良好效果外,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满意度及降低复发率。为此,改良式“重返社会技能训练”是目前在社区中开展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治疗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

李珉景(LEE MIN KYOUNG)[8](2014)在《基于数据挖掘的王素梅教授诊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共患病临床经验总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利用“数据库知识发现”技术统计分析904例小儿多发性抽动症(TS)患儿的中医证型,并探索证候学规律,总结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证候要素。2.利用“数据库知识发现”的方法统计分析TS患儿合并共患症(强迫症、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焦虑症、抑郁症、遗尿症)的发病情况,并探索其中医证候规律。3.利用“数据库知识发现”的方法统计分析TS患儿的微量元素分布、免疫球蛋白、血沉、ASO指标,探索TS患儿微量元素、免疫学指标的特点。方法:采用文献研究及深度访谈等方法,确定临床诊疗信息采集方案,对临证医案进行规范化整理,建立医案数据库,利用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挖掘。与导师深度访谈,人机结合,总结导师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的学术思想及治疗本病的规律及疗效,并分析TS共患病的分布规律。结果:1多发性抽动症的一般情况分析1.1发病年龄、性别比例、遗传性纳入病例共904例,其中男700例,女204例,男女比例为3.43:1,所得结果与文献报道相符合。发病年龄最小为3岁,最大为18岁,平均发病年龄为8.93±0.29岁,3-5 岁 1 13 例(12.50%),6-8 岁 267 例(29.54%),9-11 岁 308 例(34.07%),12-14 岁165例(18.25%),15-18岁51例(5.64%),其中以9-11岁发病率最高。对患儿家族史的调查发现,有家族史的患儿141例(15.60%),说明本病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1.2各TS共患病分布纳入TS共患病病例共111例,其中共患ADHD患儿91例(81.98%),共患遗尿患儿12例(10.81%),共患强迫症患儿5例(4.50%),共患抑郁症患儿2例(1.80%),共患孤独症患儿1例(0.90%)。1.3发病诱因有105例(11.62%)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102例(11.28%)玩游戏机或迷恋于电脑中的游戏软件,102例(11.28%)长时间看电视,93例(10.29%)教育方式不当,63例(6.97%)学习负担过重,41例(4.54%)经常喝碳酸饮料等。1.4抽动严重程度分析根据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评价标准,治疗前严重抽动症15例(1.66%),明显抽动症96例(10.62%),中度抽动症272例(30.08%),轻度抽动症312例(34.51%),轻微抽动症209例(23.12%)。治疗后严重抽动症0例(0.00%),明显抽动症1例(0.11%),中度抽动症1 0例(1.11%),轻度抽动症103例(11.39%),轻微抽动症413例(45.69%),无抽动症377例(41.70%)。1.5疾病疗效第一诊次临床控制7例(0.77%),显效1例(0.11%),有效59例(6.53%),无效837 例(92.59%)。第二诊次临床控制57例(6.30%),显效31例(3.43%),有效207例(22.90%),无效 609 例(67.37%)。1.6中医证候疗效第一诊次临床控制844例(93.36%),显效0例,有效0例,无效60例(6.64%)例。第二诊次临床控制827例(91.48%),显效0例,有效0例,无效77例(8.52%)。1.7共患病疗效经治疗后TS共患ADHD的临床控制1例(1.1%),显效5例(5.5%),有效79例(86.8%),无效6例(6.6%)。经治疗后TS共患OCD的临床控制0例,显效0例,有效5例(100%),无效0例。经治疗后TS共患抑郁症2例皆为临床控制(100%)。经治疗后TS共患孤独症1例为临床控制(100%)。1.8症状分布频率在2712次诊次中,症状分布按其出现的频次由多到少依次排序:眨眼567次(10.23%),急躁 540 次(9.74%),吭吭 453 次(8.17%),注意力不集中 422 次(7.61%),吸鼻 372 次(6.70%),胆怯 371 次(6.70%),扭颈 321 次(5.79%),耸肩 318 次(5.73%),皱眉 269 次(4.85%),甩头 245 次(4.42%),翻眼 214 次(3.86%),咧嘴 183 次(3.30%),甩手174次(3.14%)等。2导师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经验2.1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脾虚肝亢证型共1423例次,占52.43%,脾虚痰聚证型721例次,占26.59%,阴虚动风证型240例次,占8.85%,气郁化火证型213例次,占7.85%,肝亢风动证型81例次,占2.99%,痰火扰神证型36例次,占1.32%。2.2治法分析初诊病例904中常见的治法依次为:健脾714次,占78.98%;平肝501次,占55.42%;化痰252次,占27.88%;熄风107次,11.84%;滋阴80次,占8.85%;泻火71次,占7.85%等。2.3用药规律共涉及215味中药,其中防风使用1926次,占5.49%;木瓜1504次,占4.29%;谷精草1487次,占4.24%;伸筋草1434次,占4.09%;陈皮1392次,占3.97%;法半夏1388次,占3.96%;白芍1303次,占3.71%;葛根1240次,占3.54%;钩藤1166次,占3.33%;茯苓1127次,占3.21%;川芎1105次,占3.15%;荆芥1101次,占3.14%;地龙1094次,占3.12%;山药1064次,占3.03%;石菖蒲936次,占2.67次;柴胡850次,占2.42%;胆南星782次,占2.23%;菊花782次,占2.23%;郁金683次,占1.95%;太子参641次,占1.83%;夏枯草571次,占1.63%等。2.4药物类别解表药6754次,补虚药5173次,化痰药3674次,平肝熄风药3618次,祛风湿药3548次,活血化瘀药2197次,理气药2118次,利水渗湿药1197次,开窍药936次,安神药541次,化湿药201次,收涩药97次等。2.5药物归经肝经20980次,脾经18079次,肺经16839次,胃经8368次,肾经6070次,膀胱经3647次,胆经3418次,心包经2289次,大肠经1145次等。2.6药物功效祛风药7810次,清热药6515次,止痛药6454次,平肝药5280次,健脾药4675次,化痰药4604次,燥湿药4500次,解表药4182次,活络药4035次,明目药3639次,生津药3551次,散结药3430次,熄风药3266次等。2.7药物性味辛味药 17908 次(32.02%),甘味药 14488 次(25.90%),苦味药 12812 次(22.91%),酸味药3385次(6.05%),咸味药2485次(4.44%),微苦药2407次(4.30%),淡味药1168 次(2.09%)等。温性药 1 1253 次(32.69%),平性药 7289 次(21.18%),寒性药 4888 次(14.20%),微寒性药4439次(12.90%),微温性药3293次(9.57%),凉性药3235次(9.40%)等。结论:1多发性抽动症于男孩的发病率较女孩高;发病年龄多于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平均病程2年以上;TS患儿中频率最多的症状为运动性抽动的眨眼,其次是发声性抽动的吭吭声。其次为吸鼻、扭颈、耸肩、皱眉、甩头、翻眼等。头面部抽动出现频率较多,而甩手、跺脚、鼓肚等四肢及腹部抽动出现频率较少。2疾病疗效评分表与中医证候疗效评分表的结果差异较大,中医证候疗效评分结果趋于临床控制,由于疾病疗效评定标准较高,因此疾病疗效评分结果较难达到临床控制。考虑中医评分表的评定标准不甚客观,故设计上需要进一步改进。3 TS患儿的常见共患病中ADHD占大多数,其后依次为遗尿、OCD、抑郁症、孤独症。4总结出导师对TS及其共患病多从“风、痰”立论,病在肝脾的临证思路,从常用治法及常用药物用药规律上体现了导师运用扶土抑木法治疗本病的辨证思路。

刘欣[9](2008)在《利培酮与氯氮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典型的复杂疾病,病因尚未阐明,多起病于青壮年,病程多迁延。在精神分裂症早期使用合适的抗精神病药,可以缓解症状,延缓发作,改善预后,减少复发。目前以利培酮和氯氮平为代表的非典型抗精神分裂症药物成为临床治疗的一线药物。相对于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能够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锥体外系症状较轻,患者耐受性好,依从性好。本研究的目的通过循证医学的方法为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检索19982008年国内外关于利培酮与氯氮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或临床对照试验文献823篇,按所制定的严格的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后,最终纳入文献23篇。根据Jadad量表的评分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对结果指标合并统计量进行定量综合分析;通过森林图进行异质性检验和合并效应量检验;对Meta分析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用漏斗图分析发表偏倚。Meta分析的结果表明利培酮与氯氮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总有效率、显效率、痊愈率及PANSS量表各项得分无明显差异,证实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疗效确切,与目前大家一致认可的氯氮平没有差异;利培酮治疗后BPRS总分低于氯氮平,提示利培酮治疗的有效过程可能比氯氮平持续更长的时间;利培酮组失眠、震颤和肌紧张的发生率高于氯氮平组,其他方面的不良反应均轻于氯氮平组;利培酮与氯氮平均可引起患者血脂和血糖升高,但氯氮平对血脂和血糖的作用强于利培酮。

何小林[10](2008)在《精神分裂症的社会心理和卫生经济学结局1年的随访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社会心理学结局目的评价综合干预和单纯药物治疗对稳定期精神分裂症社会心理结局的影响。方法在自然生活的环境下,多中心、开放、随机、对照研究。对1216例总病期小于5年的处于稳定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综合组(抗精神病药物结合心理社会干预)和单纯组(抗精神病药物与常规精神卫生服务),随访12个月,评价综合干预对稳定期精神分裂症社会心理学结局的影响。社会心理学结局的主要观察指标为生活质量、社会功能、自知力和治疗态度。结果1.综合组在SF—36的PF(生理机能)、VT(活力)、RP(角色功能)、GH(总体健康状况)、RE(情感职能)、MH(心理健康)、HT(自述的健康状况改变)因子分改变与单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SDSS、ADL、ITAQ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综合组的就业(复学)率30%,失业退学率3.4%;单纯组的就业复学率20%,失业退学率7.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3.单纯组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在SDSS(社会功能缺陷量表)、以及SF—36的HT(自述的健康状况改变)、RE(情感职能)、SF(社会功能)、VT(活力)、GH(总体健康状况)、BP(躯体疼痛)、RP(角色功能)、PF(生理机能)各项因子分的改善城市组的优于农民组。而在综合干预组里的城市组与农民组在SDSS、ADL、ITAQ以及SF—36的各项因子分的改善没有显着性差异。4.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和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都能改善SF-36各项因子分以及ITAQ、ADL、SDSS等各量表的得分。但两组差异无显着性(P>0.05)。5.男性病人和女性病人无论在单纯组还是综合组,SF-36的PF、RP、BP、GH、VT、RE、SF、MH、HT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6.高文化组与低文化组在SDSS、ADL、ITAO、SF-36的各项因子分的变化两组比较差异无显着性。结论1.综合干预较单纯药物治疗可以更好地改善精神分裂症的社会心理结局。2.单纯组的城镇病人的社会心理结局优于农村病人。综合组的城镇病人的心理社会结局与农村病人相当。3.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和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都能改善病人的社会心理学结局。但两者差异无显着性。4.女性和男性精神分裂症的生活质量比较没有差异。5.受教育程度不影响精神分裂症的社会心理结局。第二部分卫生经济学结局疾病负担和抗精神病药物的成本-效果分析及综合评价目的探索不同干预方式对精神分裂症卫生经济学结局的影响并对七种抗精神病药物进行综合评价。方法在自然生活的环境下,进行多中心、开放、随机、对照研究。对1216例总病期小于5年的处于稳定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综合组(抗精神病药物结合心理社会干预)和单纯组(抗精神病药物与常规精神卫生服务),随访12个月,评价不同的干预模式对稳定期精神分裂症的疾病家庭负担的影响,比较分析不同干预方式和不同类型抗精神病药治疗稳定期精神分裂症的成本—效果和成本—效用。同时对临床上常用的7种抗精神病药物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随访一年后单纯组的FBS疾病家庭负担量表的评分为6.8±6.0,综合组的FBS疾病家庭负担量表的评分为6.0±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2.单纯组12个月的总成本为10705.2±826.3,效果的均数为8.3513,综合组12个月的总成本为12985.5±1227.4,效果的均数为8.5725。综合组获得1个效果比单纯组平均要多支付1052.8(元)3.单纯组12个月的总成本为10705.2±826.3,获得的QALYs为0.0552;综合组12个月的总成本为12985.5±1227.4,获得的QALYs为0.0993。单纯组获得1个QALYs需要付出的成本为193934.8,而综合组获得1个QALYs需要付出的成本为130770.2。4.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组12个月的总成本为7235.8元,获得效果的均数为8.6967,C/E值为832.0;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组12个月的总成本为13892.0元,获得效果的均数为8.9935,C/E值为1544.7。5.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组12个月的总成本为7235.8元,获得的QALYs为0.073,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组12个月的总成本为13892.0元,获得的QALYs为0.081。传统抗精神病药物组每获得1个QALYs需99120.5元,新型抗精神病药物组每获得1个QALYs需171506.8元。6.7种抗精神病药物的总成本由小到大依次为氯氮平、舒必利、氯丙嗪、维思通、阿立哌唑、思瑞康、再普乐。PANSS的减分值(效果)阿立哌唑与氯氮平相同,都是7分、接着是舒必利6分、氯丙嗪和维思通是5分、再普乐3.5、思瑞康2.5。获得的QALYs从大到小依次是维思通、再普乐、思瑞康、阿立哌唑、氯氮平、舒必利、氯丙嗪。7.Ci值由大到小依次是氯氮平、舒必利、氯丙嗪、阿立哌唑、维思通、思瑞康、再普乐。结论1.综合心理社会干预可以更好地降低精神分裂症的疾病家庭负担。2.综合心理社会干预的成本—效用优于单纯药物治疗而单纯药物治疗的成本—效果优于综合心理社会干预。3.经典抗精神病药物的成本—效果和成本—效用均优于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4.TOPSIS显示氯氮平的表现最优。

二、自知力教育配合氟哌啶醇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比较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知力教育配合氟哌啶醇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奥氮平和鼓圈音乐治疗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奥氮平治疗
    1.1 改善患者的阳性症状
    1.2 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及情感障碍
    1.3 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
    1.4 改善患者的睡眠
    1.5 对患者代谢影响
2 鼓圈音乐治疗
    2.1 鼓圈音乐治疗的概念
    2.2 鼓圈音乐治疗的优点
    2.3 鼓圈音乐治疗的主要作用
        2.3.1 对患者躯体的作用
        2.3.2 对患者精神的影响
        2.3.3 改善患者的阴性症状
        2.3.4 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2.3.5 改善器质性精神障碍病情
3 奥氮平联合鼓圈音乐治疗
    3.1 药物治疗与康复同步
    3.2 改善药源性焦虑
    3.3 预防奥氮平所致的体重增加
    3.4 提高综合康复效果
    3.5 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4 小 结

(2)文静汤拆方组对抽动障碍模型小鼠纹状体内神经递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抽动障碍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3)MECT联合第二代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设计
        1.1.3 治疗方法
        1.1.4 量表的评估
        1.1.5 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1.1.6 质量控制
    1.2 结果
        1.2.1 奥氮平和利培酮共同联合MECT组、奥氮平联合MECT组、利培酮联合MECT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1.2.2 奥氮平和利培酮共同联合MECT组、奥氮平联合MECT组、利培酮联合MECT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1.2.3 奥氮平和利培酮共同联合MECT组、奥氮平联合MECT组、利培酮联合MECT组 PANSS总分及一般精神病理量表评分比较
        1.2.4 奥氮平和利培酮共同联合MECT组、奥氮平联合MECT组、利培酮联合MECT组认知功能比较
        1.2.5 奥氮平和利培酮共同联合MECT组、奥氮平联合MECT组、利培酮联合MECT组副反应情况比较
    1.3 讨论
        1.3.1 奥氮平和利培酮共同联合MECT组、奥氮平联合MECT组、利培酮联合MECT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1.3.2 奥氮平和利培酮共同联合MECT组、奥氮平联合MECT组、利培酮联合MECT组 PANSS总分及一般精神病理量表评分比较.
        1.3.3 奥氮平和利培酮共同联合MECT组、奥氮平联合MECT组、利培酮联合MECT组认知功能比较
        1.3.4 奥氮平和利培酮共同联合MECT组、奥氮平联合MECT组、利培酮联合MECT组副反应情况比较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2章 综述
    2.1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进展
        2.1.1 精神分裂症的药物治疗进展
        2.1.2 MECT在治疗精神分裂症中的应用
    2.2 第二代精神病药物联合MECT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研究进展
        2.2.1 第二代精神病药物联合MECT治疗精神分裂症症状的进展情况.
        2.2.2 第二代精神病药物联合MEC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改善情况研究进展
        2.2.3 第二代精神病药物联合MECT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
    2.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结论
附录A 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
附录B 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4)脑电生物反馈辅助治疗对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脑电生物反馈的治疗原理
        1.2.2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现状
        1.2.3 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康复研究现状
第2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入组标准
        2.1.2 排除标准(受试者符合如下任何一项者,将不能入选)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工具
        2.3.1 治疗工具
        2.3.2 疗效评价工具
    2.4 实验方法和步骤
        2.4.1 电极安装
        2.4.2 训练方法
        2.4.3 数据收集
    2.5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疗效评价
        3.2.1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PANSS量表评分总分比较
        3.2.2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PANSS量表各项因子评分比较
    3.3 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NOSIE量表总评分及各因子评分比较
    3.4 研究组脑电α波值及表面肌电值变化
    3.5 研究组实验数据相关性结果
    3.6 安全性评价
第4章 讨论
    4.1 住院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特征分析:
    4.2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对研究组治疗前后PANSS量表评分的影响
    4.3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对研究组治疗前后NOSIE量表评分的影响
    4.4 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对研究组治疗前后脑电α波值和sEMG值的影响
    4.5 三项测量结果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药物联合脑电生物反馈治疗可提高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程度
    5.2 不足之处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5)整合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的影响:1年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流程
    2.3 临床评估和测量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在基线特征比较
    3.2 患者的工作状况
    3.3 PANSS改善率、自知力、个人社会功能和自尊的变化
    3.4 自知力对个人社会功能的多重中介效应模型
    3.5 精神分裂症患者工作状况预测分析
4 讨论
    4.1 对于整合治疗与单独药物治疗疗效比较
    4.2 对于自知力对个人社会功能的中介调节因素分析
    4.3 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同治疗阶段的工作状况预测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不同剂量芍药甘草汤治疗利培酮所致高泌乳素血症疗效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章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案
    1.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药物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研究方案
        2.1 研究设计
        2.2 治疗方案
    3.观测指标与评判标准
        3.1 安全性指标
        3.2 疗效性指标
        3.3 观察方法
        3.4 疗效判定标准
    4.统计学处理方法
    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结果与分析
    1.一般资料
        1.1 研究完成情况
        1.2 四组样本的年龄、病程、受教育程度等比较
    2.临床疗效观察
        2.1 四组泌乳素水平比较
        2.2 四组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2.3 四组中医症候评分比较
        2.4 高泌乳素血症相关症状改善比较
        2.5 四组治疗前后PANSS评分分值比较
    3.安全性评价观察
        3.1 其他药物不良反应统计
        3.2 四组的脱落情况分析
第三章 讨论
    1.本项研究的结果讨论
        1.1 一般资料分析
        1.2 疗效分析
        1.3 安全性评估
    2.影响结果的因素分析
        2.1 高泌乳血症的西医诊断
        2.2 高泌乳素血症的中医认识及辩证
        2.3 芍药甘草汤的组成比例和剂量
        2.4 病程和疗程的影响
        2.5 其他影响因素
    3.小结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ICD-10 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诊断标准
    附录 B 中医症候量化评分细则
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7)改良式“重返社会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干预效果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北京市丰台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流行病学特性和外显攻击行为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
1. 引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类型
4. 研究对象
    4.1 研究对象的来源
    4.2 样本量计算
    4.3 纳入与排除标准
5. 材料与方法
    5.1 样本资料的收集
    5.2 研究资料的内容
    5.3 相关变量的定义
    5.4 分组
    5.5 统计与分析
6. 结果
    6.1. 2009年至2013年北京市丰台区精神分裂症患者流行病学特性
    6.2. 外显攻击行为危险因素
7. 讨论
8. 结论 第二部分、“重返社会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短期干预效果的研究
1. 引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类型
4. 研究对象
    4.1 研究对象来源
    4.2 样本量计算
    4.3 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脱失标准
5. 材料与方法
    5.1 入组流程
    5.2 研究资料的收集
    
5.2.1 基线信息以及随访信息收集时间
    
5.2.2 收集资料内容
    5.3 试验干预
    
5.3.1 药物治疗
    
5.3.2“重返社会技能训练”
    5.4 疗效评价指标
    5.5 统计分析
6. 结果
    6.1. 研究对象基线评定结果
    6.2. 研究对象定量指标组间、时间、及组间×时间交互效应结果
    6.3. 研究对象定性指标组间及时间差异结果
7. 讨论
8. 结论 第三部分、改良式“重返社会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干预效果的评价
1. 引言
2. 研究目的
3. 研究类型
4. 材料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来源
    4.2 样本量计算
    4.3 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脱失标准
    4.4 研究设计
    
4.4.1 入组流程
    
4.4.2 基线评定信息以及随访信息收集时间
    
4.4.3 收集资料内容
    
4.4.4 药物治疗
    
4.4.5.“重返社会技能训练”结合太极操试验
    
4.4.6. 疗效评价指标”
    4.5.统计分析
5. 结果
    5.1 研究对象基线评定结果
    5.2 组间效应
    5.3.时间效应
    5.4.组间×时间效应
    5.5 康复组与对照组定量指标组间×时间交互效应比较
    5.6 康复组与对照组定性指标组间及时间差异结果
6. 讨论
7.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论 创新点 局限性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8)基于数据挖掘的王素梅教授诊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共患病临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中医学研究现状概述
        1 中医学对TS的认识
        2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与共患病的关系
        3 中医治疗
        4 数据挖掘信息技术及中医复杂关系分析系统在中医药研究中的作用
        5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研究现状概述
        1 现代医学对TS的认识
        2 流行病学
        3 发病机制
        4 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与共患病的关系
        5 TS与儿童智商
        6 TS与感统失调的关系
        7 TS与脑电图的关系
        8 TS的治疗
        9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与分析
    前言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思路与方法
研究结果
    1 TS患儿研究结果
        1.1 资料情况
        1.2 实验室检查分析
        1.3 临床特征分析
        1.4 中医证型及证候特点
        1.5 治法
        1.6 用药规律
        1.7 利用复杂网络法进行核心药物分法
    2 TS共患病患儿研究结果
        2.1 TS共患病人口学分析
        2.2 实验室检查分析
        2.3 临床特征分析
        2.4 TS共患病分布及中医证型特点
        2.5 各共患病的用药分析
讨论
    1 一般情况
    2 导师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及其共患病的经验总结
        2.1 导师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总体认识
        2.2 导师对TS共患病的认识
    3 用药规律
    4 结论
    5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个人简历

(9)利培酮与氯氮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1章 前言
    1.1 精神分裂症
        1.1.1 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及临床类型
        1.1.2 精神分裂症的诊断
        1.1.3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
        1.1.4 精神分裂症的预后
    1.2 循证医学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资料
    2.2 纳入标准
        2.2.1 研究设计类型
        2.2.2 研究对象
        2.2.3 干预措施
        2.2.4 研究结局和判效指标
        2.2.5 排除标准
    2.3 文章的筛选
    2.4 纳入研究文献的质量评价
    2.5 数据的提取
    2.6 合并统计量及数据处理
        2.6.1 异质性检验和效应模型
        2.6.2 合并统计量检验
    2.7 敏感性分析
    2.8 发表偏倚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原始资料的描述
        3.1.1 文献检索及提取结果
        3.1.2 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3.2 治疗效果的评价
        3.2.1 利培酮与氯氮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总有效率比较
        3.2.2 利培酮与氯氮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显效率比较
        3.2.3 利培酮与氯氮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痊愈率比较
        3.2.4 利培酮与氯氮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PANSS 量表各项得分比较
        3.2.5 利培酮与氯氮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BPRS 量表总分比较
    3.3 安全性评价
        3.3.1 利培酮与氯氮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不良反应比较
        3.3.2 利培酮与氯氮平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脂、血糖的影响
第4章 讨论
    4.1 利培酮与氯氮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
    4.2 利培酮与氯氮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安全性
        4.2.1 不良反应发生率合并结果分析
        4.2.2 利培酮与氯氮平对患者血脂的影响分析
        4.2.3 利培酮与氯氮平对患者血糖的影响分析
    4.3 研究结果的影响因素
        4.3.1 纳入文献及其质量
        4.3.2 发表偏倚
    4.4 Meta 分析的意义和局限性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0)精神分裂症的社会心理和卫生经济学结局1年的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评定工具
    4 研究步骤
第一部分 精神分裂症的社会心理结局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卫生经济学结局:疾病负担及抗精神病药物的成本—效果分析和综合评价
    目的
    方法
    工具
    结果
    讨论
    本研究的特点与不足之处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课题研究

四、自知力教育配合氟哌啶醇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比较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奥氮平和鼓圈音乐治疗概况[J]. 易云洁,石广念. 内科, 2021(06)
  • [2]文静汤拆方组对抽动障碍模型小鼠纹状体内神经递质的影响[D]. 吕启慧.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MECT联合第二代精神病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分析[D]. 肖健.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4]脑电生物反馈辅助治疗对流浪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的研究[D]. 谭悦. 南昌大学, 2018(07)
  • [5]整合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的影响:1年随机对照研究[D]. 李锐铿. 广州医科大学, 2017(05)
  • [6]不同剂量芍药甘草汤治疗利培酮所致高泌乳素血症疗效的临床研究[D]. 李茂生.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7(05)
  • [7]改良式“重返社会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干预效果的评价[D]. 康瑞莹. 首都医科大学, 2016(11)
  • [8]基于数据挖掘的王素梅教授诊治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共患病临床经验总结[D]. 李珉景(LEE MIN KYOUNG).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5)
  • [9]利培酮与氯氮平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D]. 刘欣. 吉林大学, 2008(07)
  • [10]精神分裂症的社会心理和卫生经济学结局1年的随访研究[D]. 何小林. 中南大学, 2008(12)

标签:;  ;  ;  ;  ;  

洞察力教育联合氟哌啶醇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对比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