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益肾散瘀法治疗阳痿126例

疏肝益肾散瘀法治疗阳痿126例

一、疏肝益肾祛瘀法治疗阳痿126例(论文文献综述)

陈子龙[1](2021)在《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中医证素调查及中医治疗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合并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及年龄、发病季节和体重指数(BMI)对其证素分布的影响,总结脑病科治疗IS后遗症期的核心治法,探索IS合并ED患者核心病机,并依据“以药测证”及“异病同治”理念,探索IS和ED的核心病机相关性。方法:1流行病学调查:依据朱文锋教授的《证素辨证学》中《证候辨常见证素量表》为基础制作四诊信息采集表,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IS合并ED的受试者共计425例,IS组患者共115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证素分布规律及其差异,并根据年龄、季节、BMI等对IS合并ED患者进行分组,分析IS合并ED患者中医证素在不同分组中的差异。2前瞻性队列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选取符合IS合并ED组纳入标准的住院治疗的IS后遗症期患者共90例,按照观察期间在西医基础治疗基础上是否接受中药辨证治疗分成中药组和对照组,最终中药组共纳入50例,对照组共纳入40例,中药组接受中药辨证治疗结合西医基础治疗,对照组仅接受西医基础治疗,观察时长为4周,总结中药组中药用药规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勃起功能及证素积分的变化。结果:1流行病学调查1.1本调查中IS合并ED组共出现病位证素是17个,病性证素是25个,IS组共出现病位证素是16个,病性证素是23个,其中IS合并ED组常见的病位证素是肝、肾、经络,常见的病性证素是湿、痰、血瘀、气虚、阳虚、阴虚,IS组常见的病位证素是肝、经络,常见的病性证素是痰、湿、阴虚;1.2 IS合并ED患者与IS组患者相比,证素肝、经络、湿、血瘀、阴虚分布相同,而在肾、痰、阳虚、气虚分布上存在差异(P<0.05);1.3 IS合并ED的老年患者在肺、肾、筋骨、寒、血瘀、阳亢、精亏等证素的出现频率比青中年患者要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4 IS合并ED患者的证素肺、肝、经络,热、气滞和阳虚在四季中的分布是存在差异的,具体表现为证素肺秋季组>夏季组(P<0.05),证素肝春季组>夏季组(P<0.05),证素经络秋季组>夏季组(P<0.05),证素热夏季组>冬季组(P<0.05),证素气滞春季组、夏季组>冬季组(P<0.05),证素阳虚秋季组、冬季组>夏季组(P<0.05);1.5相比于体重正常的IS合并ED的患者,超重及肥胖患者在证素脾、湿、痰及阳亢的发生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与IS组患者比较,IS合并ED的患者伴有抑郁、焦虑及抑郁焦虑合病的情况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前瞻性队列研究1.1 IS后遗症期的使用的中药四气是以温、寒及平性药物为主,五味是以苦、辛、甘味药物为主,归经是以肝、脾、心、肺、胃、肾经为主,中药药效归类主要是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化痰平肝熄风药及清热药为主;1.2治疗4周后,中药组患者NIHSS评分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改善更多,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IIEF-5评分及性生活满意度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高频证素肝、肾、经络、气虚、阳虚、血瘀、阴虚、痰、湿积分改善较对照组更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IS合并ED患者主要病位在肝、肾、经络,主要病性是湿、痰、血瘀、气虚、阳虚、阴虚,可知IS合并ED患者的基本病理基础为痰浊、血瘀,基本病机为肝肾不足、痰浊血瘀内生;2 IS合并ED患者与IS组患者在证素肾、痰、阳虚、气虚上存在差异,IS合并ED患者多属于络脉瘀滞,久病及肾,而更多表现为气虚、阳虚等虚性的证候特点,而IS组患者处于疾病发展的初级阶段,病位在肝和经络,尚未及肾,标实为主,表现为邪壅经络的实性证候特点为主;3相较于青、中年患者,IS合并ED的老年患者在肺、肾、筋骨、寒、血瘀、阳亢、精亏等证素的出现频率要更高,提示我们在针对老年IS合并ED患者的治疗上在活血祛瘀的基础上,应加强扶正固本的治疗;4不同季节中,IS合并ED患者的证素分布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肺、肝、经络,热、气滞和阳虚在四季中的分布是存在差异的(P<0.05),提示我们在治疗IS合并ED患者时应该根据发病季节的不同,因时制宜,根据病机不同有所侧重;5相比于体重正常的IS合并ED的患者,超重及肥胖患者在证素脾、湿、痰及阳亢的发生率更高,提示我们对于超重及肥胖患者的干预在常规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需要更加注重健脾化痰的治疗思路,另外,超重及肥胖患者还需要警惕阳亢的发生。6抑郁、焦虑可能对于IS合并ED的发生是危险因素,同时IS合并ED的患者多伴有抑郁或者焦虑等不良的情绪障碍,故临床在治疗时应该注意患者情绪的疏解,采用心理疗法或者疏肝解郁的中药配合常规治疗,对于疾病的防治会有更好的疗效;7IS后遗症期的中药四气主要为温、寒及平性药物,五味主要为苦、辛、甘味药物,药物归经主要为肝、脾、心、肺、胃、肾经;中药功效归类主要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化痰平肝熄风药及清热药为主,可知IS合并ED组中药核心治法为“益气养血、化痰祛瘀”,依据“以药测证”中医理念可见IS患者核心病机为“本虚标实,痰浊血瘀”;8IS后遗症期“益气养血、化痰祛瘀”核心治法对于IS合并ED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勃起功能均有改善作用,可知IS合并ED患者核心病机为“本虚标实,痰浊血瘀”,依据“异病同治”的中医理念,可见IS与ED可能具有相同的核心病机,亦为“本虚标实,痰浊血瘀”;并且治疗前后患者证素积分改善与神经功能及勃起功能改善具有较强相关性,可见证素作为中医药疗效评价指标是可行的。

王畅[2](2021)在《中医暖肝治法的理论及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治法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关键环节,其上承病因病机,下统方药,在理、法、方、药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独特体现。历代医家无不重视对治法的研究。采用医史文献学、考据学、归纳与总结等研究方法,构建了暖肝治法的理论框架,提出了暖肝治法的定义及适用范围,厘清其学术发展源流,系统归纳了其功效,总结其在临床中的运用。论文主体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了中医“肝”相关的理论问题。具体包括(1)中医对“肝”的解剖认识概括成命名时期、功能概括时期、丰富发展时期、中西医交流互鉴四个时期。(2)“肝藏象”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3)中医文献中少见“肝阳虚”的原因。(4)关于“肝无补法”的提法有失偏颇。(5)肝为“刚脏”,是对肝脏不易见阳虚病机而易见阴虚病机的病机易趋性和病证表现的概括。(6)梳理了历代对“肝主疏泄”生理功能的认识过程。(7)对“肝藏血”生理功能的进行了阐释。(8)肝与小便的调控及生殖功能的发挥密切相关。(9)肝之所以称为“将军之官”,是由于肝的疏泄功能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作用。(10)“罢极之本”一词主要有“耐受疲劳”和“遣散气血到周身”两种含义。(11)“肝生于左”并非指的是肝的实际解剖部位,而是对其功能特点的高度概括。第二部分提出了“暖肝”的定义与适用范围。认为暖肝法适用于治疗肝阳不足或寒凝肝脉所引起的寒性病证。暖肝法的适用范围是肝寒证,包括肝阳虚证、肝气虚证、肝血虚证、寒凝肝脉证、肝郁气滞证等诸证中有寒象者。比较了暖肝与疏肝、泻肝、补脾与补肾这几组治法,阐释了其间的区别与联系。第三部分梳理了散落在中医古籍中有关“肝寒”和“暖肝”的内容,将暖肝治法学术源流划分先秦两汉、晋唐、宋元、明清四个时期,其理论特点分别概括为理论奠基、深化病机、创制新方、崇尚温补的四个阶段。第四部分归纳了暖肝治法的功效与临床运用,暖肝治法下又可以再分为八个证治原则,分别是(1)暖肝散寒,理气止痛法;(2)暖肝温阳,舒筋通脉法;(3)暖肝行血,补虚养血法;(4)暖肝通阳,行气解郁法;(5)温敛肝气,缩尿起痿法;(6)暖肝和胃,降逆止呕法;(7)暖肝通阳,化气行水法;(8)暖肝补虚,调摄冲任法。第五部分对《临证指南医案》中对暖肝法的运用进行数据发掘,数据挖掘结果与文献分析结果相互应证。

李毅[3](2020)在《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贺菊乔治疗阳痿用药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基于现代文献的阳痿中医证型及证素分布规律研究目的: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和总结阳痿证型及病位、病性类证候要素分布情况,探讨阳痿病发生的规律。方法:筛选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建库至2019年9月30日包含阳痿和证的临床研究文献,提取其中阳痿证型及病位、病性类证候要素,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21分析阳痿中医证型、证素的分布情况及证素的组合规律。结果:筛选出符合标准的关于阳痿证型的文献152篇,涉及证型23个,病位类证素6个,病性类证素11个,常见的证候类型依次为肾阳虚型、肝郁肾虚证、肝郁气滞型等,病位证素主要为肾、肝、脾,病性证素主要为阳虚、气滞、湿、血瘀、热、阴虚。结论:初步反映阳痿病常见证候类型及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可为临床治疗和疗效评估提供参考。第二部分 基于中医辅助平台的贺菊乔治疗阳痿用药规律研究目的: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和总结贺菊乔治疗阳痿用药规律,推动中医学术的传承与创新。方法:统计自2018年10月1日至2019年9月30日就诊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男性病科贺菊乔教授门诊阳痿患者病案资料,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数据挖掘功能,通过频次统计、关联分析、基于熵方法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等方法,总结贺菊乔教授治疗阳痿的组方用药特点。结果:(1)筛选出符合标准的贺菊乔教授治疗肾阳虚型阳痿处方468首,涉及中药106味,居前10位的药物为:巴戟天、仙茅、杜仲、肉苁蓉、淫羊藿、蜈蚣、菟丝子、山茱萸、萆薢。通过对结果的预览及临床经验,选择置信度0.8及支持度个数250,挖掘出常用药对43组,前三分别是:“仙茅-巴戟天”,“巴戟天-杜仲”,“仙茅-杜仲”,演化出3-4味药的核心组合18个:肉桂+附子+泽泻+熟地黄、桂枝+茯苓+附子、芡实+龟甲+鹿角胶+杜仲等,形成新处方9个:车前子+黄精+紫河车+白术、桂枝+茯苓+附子+肉桂+泽泻+熟地黄、牛膝+鹿角胶+杜仲+芡实+龟甲等。(2)筛选出符合标准的贺菊乔教授治疗肾阴虚型阳痿处方51首,涉及中药70味,居前10位的药物为:山茱萸、枸杞子、茯苓、菟丝子、熟地黄、黄柏、女贞子、巴戟天、生地黄、泽泻。通过对结果的预览及临床经验,选择置信度0.8及支持度个数16,挖掘出常用药对46组,前三分别是:“熟地黄-山茱萸”,“菟丝子-枸杞子”,“山茱萸-菟丝子”,演化出3-4味药的核心组合10个:山茱萸+龟甲+鹿角胶、地骨皮+菟丝子+女贞子+枸杞子、淫羊藿+山药+知母+牡丹皮等,形成新处方5个:生地黄+山药+泽泻+杜仲+淫羊藿+知母+牡丹皮、山茱萸+龟甲+鹿角胶+黄柏+知母、山茱萸+龟甲+鹿角胶+黄柏+知母等。(3)筛选出符合标准的贺菊乔教授治疗肝郁气滞型阳痿处方86首,涉及中药83味,居前10位的药物为:柴胡、白芍、茯苓、白术、蜈蚣、巴戟天、杜仲、香附、当归、菟丝子。通过对结果的预览及临床经验,选择置信度0.8及支持度个数32,挖掘出常用药对44组,前三分别是:“白芍-柴胡”,“柴胡-茯苓”,“白芍-茯苓”,演化出3-4味药的核心组合15个:茯苓+枳实+白术、茯苓+桑寄生+白术+熟地黄、郁金+甘草+砂仁、郁金+甘草+陈皮等,形成新处方7个:巴戟天+栀子+杜仲+远志+牡丹皮、当归+远志+灵芝+炙甘草+酸枣仁+薄荷、茯苓+枳实+白术+桑寄生+熟地黄等。(4)筛选出符合标准的贺菊乔教授治疗湿热下注型阳痿处方147首,涉及中药88味,居前10位的药物为:败酱草、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萆薢、丹参、蜈蚣、巴戟天、益母草、茯苓、生地黄。通过对结果的预览及临床经验,选择置信度0.8及支持度个数51,挖掘出常用药对51组,前三分别是:“败酱草-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败酱草”,“败酱草-萆薢”,演化出3-5味药的核心组合10个:龙胆+生地黄+萆薢、全蝎+大血藤+三七、仙茅+黄柏+蜈蚣+巴戟天+杜仲等,形成新处方5个:龙胆+生地黄+草薢+巴戟天、全蝎+大血藤+三七+虎杖+赤芍、全蝎+半枝莲+三七+乳香+赤芍等。(5)筛选出符合标准的贺菊乔教授治疗心脾两虚型阳痿处方46首,涉及中药88味,居前10位的药物为:黄芪、白术、党参、茯苓、酸枣仁、远志、菟丝子、巴戟天、五味子、当归。通过对结果的预览及临床经验,选择置信度0.8及支持度个数17,挖掘出常用药对49组,前三分别是:“黄芪-白术”,“白术-茯苓”,“党参-白术”,演化出3-5味药的核心组合24个:黄精+黄柏+党参+旱莲草、菟丝子+山茱萸+当归+熟地黄、芡实+泽泻+杜仲等,形成新处方6个:五味子+菟丝子+川芎+山茱萸+熟地黄、茯苓+山茱萸+当归+菟丝子+熟地黄、黄精+黄柏+党参+旱莲草+太子参+牡丹皮等。(6)筛选出符合标准的贺菊乔教授治疗气滞血瘀型阳痿处方97首,涉及中药78味,居前10位的药物为:丹参、败酱草、蜈蚣、穿山甲、桃仁、川芎、萆薢、乳香、大血藤、生地黄。通过对结果的预览及临床经验,选择置信度0.8及支持度个数32,挖掘出常用药对45组,前三分别是:“败酱草-丹参”,“丹参-穿山甲”,“丹参-蜈蚣”,演化出3-5味药的核心组合10个:大血藤+当归+牛膝+柴胡+乳香、川楝子+补骨脂+郁金、桃仁+红花+枳实等,形成新处方12个:大血藤+当归+益母草+柴胡+牛膝+乳香、川楝子+补骨脂+郁金+菟丝子等。结论:贺菊乔教授治疗阳痿时以补肾填精、调和脏腑为主,辅以清利湿热、祛瘀生新以治其标,在用药上紧扣病机变化,滋而不腻、温而不燥,有补有泻,有通有塞。

白尹豪[4](2020)在《隔药灸脐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基于现阶段临床证据,探索采用灸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可行性;2.观察隔药灸脐法对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中医临床症状评分、甲状腺功能、形态及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1.Meta分析:采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全面检索所有关于灸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人工筛选的方法收集灸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证据,使用Cochrane Handbook推荐偏倚风险评估工具Risk of bias tool对纳入试验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图。2.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单盲法将纳入的60例患者分为隔药灸脐组30例、隔淀粉灸脐组30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临床症状、甲状腺激素水平(FT3、FT4、TSH)、甲状腺激素滴度(TPOAb、TGAb)、甲状腺形态、健康状况调查简表评分(SF-36)的变化。结果:1.Meta分析结果:(1)与单纯使用西药相比,灸法在升高FT3值方面疗效优于西药;在降低桥本甲状腺炎患者TGAb值、MCA值、TSH值方面疗效与西药相当且有优于西药的趋势,在升高桥本甲状腺炎患者FT4值方面疗效与西药相当。(2)与单纯使用西药相比,灸法联合西药在降低桥本中状腺炎患者TGAb值、MCA值、TPOAb值方面疗效优于西药,在升高桥本甲状腺炎患者FT3值方面疗效优于西药,在提高临床疗效方面效果优于西药;在降低桥本甲状腺炎患者TSH值方面疗效与西药相当且有优于西药的趋势,在升高桥本甲状腺炎患者FT4值方面疗效与西药相当且有优于西药的趋势。2.临床研究结果:(1)中医临床症状改善情况:隔药灸脐组患者颈前肿大、畏寒怕冷、胃脘或胁肋痛、情绪抑郁、便溏不爽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P<0.01),隔淀粉灸脐组患者情绪抑郁、便溏不爽的临床改善明显(P<0.01);隔药灸脐组总有效率为80.95%,隔淀粉灸脐组总有效率为42.11%,比较两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2)甲状腺激素水平改善情况:隔药灸脐组在治疗后FT3、FT4、TSH较治疗前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隔淀粉灸脐组在治疗后仅FT3水平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甲状腺激素水平改善程度上,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甲状腺抗体滴度改善情况:隔药灸脐组治疗前后TPOAb、TGAb组内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隔淀粉灸脐组患者治疗前后TPOAb、TGAb组内比有统计学意义(0.01<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TPOAb、TGAb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甲状腺形态方面:隔药灸脐组治疗前后甲状腺结节最大直径、甲状腺峡部厚度、左叶厚度、右叶厚度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隔淀粉灸脐组各项指标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5)健康状况评分方面:隔药灸脐组患者治疗后在一般健康状况、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方面均有改善(P<0.05);隔淀粉灸脐组患者仅在在一般健康状况方面有改善(P<0.05)。组间比较:在一般健康状况、健康变化方面两组差值比较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生理机能方面两组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现阶段临床证据表明,与常规西药相比,灸法在治疗桥本甲状腺炎方面可能存在优势。2.隔药灸脐法可以明显改善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中医临床症状,改善甲状腺激素水平(FT3、FT4、TSH)以及甲状腺抗体滴度水平(TPOAb、TGAb),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部分改善甲状腺肿大程度,且疗效优于隔淀粉灸脐法。

魏仁贤[5](2020)在《李家庚教授学术思想及辨治脾胃病的经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拟对李家庚教授发表的论文、着作、临床病案研究,重点对慢性胃炎病案数据挖掘,探讨李家庚教授的学术思想及治疗脾胃病等疾病的经验,总结临床辨治思路、用药规律及特色,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促进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方法搜集李家庚教授2011年至2018年的门诊医案(湖北省中医院、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医堂等);研读李家庚教授公开发表的论文、着作;整理有关调摄、药物、方法宜忌、病症等方面的经验;举例分析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胃癌、胃食管反流、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易激综合征、便秘等脾胃病验案,以及内、外、妇、儿、五官科15种疑难杂病临床验案。重点对慢性胃炎病案进行数据挖掘研究与分析:标准化后的病案数据录入Excel表格,数据清洗整理;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频数分析,Weka3.6软件进行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再通过Pajek2.0复杂网络软件对核心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并绘制复杂网络图,展示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的临证用药规律等。结果李家庚教授将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思想及治未病思想贯穿于伤寒学术研究及临床实践中,具体如下。1.李家庚教授的学术思想及贡献(1)崇尚仲景,探微索隐:编着大量仲景相关的着作,从整体出发,以六经辨治为思想核心,融合寒温,师事百家,从理法方药等方面,宏观上阐发仲景思想;微观上考辨《伤寒论》中“复”、“消息”、“除中”内涵,考证王叔和生平,析辨小柴胡汤证非半表半里证(病位、定性、临床实践),探讨仲景所用虫类药、温燥药(附子、半夏)药物毒效及宜忌,体现学重伤寒,用药平稳,顾护脾胃及阴津,衷中参西等学术思想。(2)大论考释,宗三百九十七法:指出三百九十七法是张仲景辨治精髓,亦是临证辨治的重要思想来源,推崇精研三百九十七法的奥旨,病脉证治为重点进行思考,该法划分标准乃凭仲景原条文。(3)医理溯源,倡时空数理:从易经角度阐述仲景学说,倡导医学时空数理观的独特思想,阐述生理、病理、症候、辨治、传变及预后等,体现了中医的整体思想及恒动观点,有利于培养临床思维。(4)六经大义,重病脉证治:六经辨治为根本,法随证立、药随症变、方因机变、辨病治疗等有机结合。体现了辨证论治的思想核心。(5)伤寒杂病,贵圆机活法:随证论治主,将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津液辨证、三焦辨证、八纲辨证等有机融合,多法联用。融寒温为一体,师事百家,灵活辨治。(6)试探救逆,因势利导思想:总结仲景试探法用于疾病诊断、试探性治疗、判断预后;因势利导法分随病情利导、随病位利导、随病性利导;运用救逆法逆转病因、优化治疗及预防传变的治未病思想。并利用这些方法指导临床实践,治疗鼻咽部恶性肿瘤溃烂、血肿等。2.临证辨治思想及经验(1)重六经辨治,广经方应用(1)小柴胡汤加减辨治急性热病:六经辨证为主,结合卫气营血辨证与辨病治疗,方以小柴胡汤加减辨治。根据风热犯卫、少阳阳明合并气分热盛、三焦邪热壅盛随证加减;结合病毒性肝炎、胆囊炎、肺炎、肿瘤、中耳炎、鼻炎、淋巴结炎等辨病治疗。(2)经方为主配合葛根、钩藤六经辨治眩晕:风寒湿等邪气侵袭,或痰、水、瘀等停聚,或经络脏腑气血津液及阴阳失调为主要病机;提倡六经辨证为主,经、时方配合葛根、钩藤,随证加减。葛根20g、钩藤15g作为对药配合使用,通治诸多眩晕,安全有效。(2)本气血津液阴阳,经时验方活用(1)从精气血津液辨治耳聋:内外因素交攻致精气血津液变化影响耳部;以气滞血瘀、精气不足为主要病机,病涉五脏;填精、调气、和血、和津液为主要治法;治疗以经验方随证加减,并根据随年龄、性别等适宜用药。(2)调理脏腑精气治疗肾病综合征:发病与脏腑精气血津液密切相关,尤以脾肾肺三脏为甚。治以调理脾肾肺为本。方选六味地黄汤、右归丸加减填补肾精;八珍汤加减补益脾胃气血、健运中州;银翘散、麻黄汤等解表以散邪;配合疏肝理脾、补血养心、通利三焦和膀胱等法。(3)调和气血阴阳治疗三叉神经痛:外邪侵袭、肝郁气滞、瘀血阻络或阴虚阳亢络脉失养为主要病因病机;祛邪通络、调和气血阴阳为基本治法;柴胡疏肝散、四物汤合牵正散为常用方剂。(4)麻黄升麻汤加减发越阳气法治疗重症肌无力:病机与邪气外袭、脾胃虚弱、肾阳亏虚等脏腑气血不足关系密切;温补脾肾、升阳清热为主要治法;麻黄升麻汤配合六味地黄汤、八珍汤加减为主方。(5)当归芍药散加减理气养血治疗痛经:肝郁气滞、气血瘀阻,或寒凝血瘀,或因虚致瘀为主要病机;疏肝健脾,养血调经为主要治法;当归芍药散、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主方。(3)内外合邪理论辨治内外多种因素致热、湿、痰、瘀、郁互结为主要病机。发病以湿热、气郁为先;日久可致气虚、阴虚、血瘀、痰阻。清热袪湿,化瘀除痰为主要治法。肺结节以清肺热为重,常以银翘散或五味消毒饮加减;乳房肿块以清中焦湿热为要,常以半夏泻心汤加减。随证配合化痰、温阳、散结、解郁、化瘀等法治疗。(4)治病求本,多法辨治(1)和调五脏法治疗基因缺陷等所致不孕不育:五脏六腑皆可致不孕不育,非独肾也;中药可以治愈部分基因缺陷、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所致的不孕不育。治疗上常根据患者体质灵活变通,各有侧重。或以治肾为主,或疏肝为要,或健运脾胃为核心,或肺肾同治、脾肾同治等。如解表散邪治肺;清热除湿、益气健脾、理气和胃以治脾;疏肝解郁、养血调经以治肝;补益阴阳治肾;补血、清火以治心等。(2)消补温为主辨治冠心病:冠心病以气血阴阳亏虚本,湿、热、寒、痰、郁瘀阻心脉为标;消补温三法为主要治法,分温心阳、补气阴、消痰瘀和郁气;随证选用瓜蒌薤白半夏汤、生脉饮、二陈汤、五苓散、血府逐瘀汤等加减。(3)升阳健脾法辨治婴儿疝气:中气下陷、肝郁气滞或寒凝肝脉为主要病机;益气升阳,健脾养血为主要治法;补中益气丸合保和丸为主要方剂。(5)活用秘验方,标本兼治(1)验方清补消辨治鼻咽部恶性溃烂:热毒瘀阻鼻咽为鼻咽部肿瘤等恶性病变的主要病机;清、补、消三法为主要治法;灵活运用试探法、救逆法、因势利导法;“解毒化瘀汤”、“杀虫祛疮方”乃自创验方,治疗鼻咽部恶性溃烂疗效较好。(2)李氏退黄汤加减五法三辨治疗黄疸:热、毒、湿、瘀、滞为主要病理因素;热毒湿瘀互结,气滞血瘀,肝失疏泄,胆汁分泌与排泄异常而发黄疸为主要病机;泄热、解毒、利湿、化瘀、行气为主要治法;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及辨病治疗联合辨治;李氏退黄汤为有效经验方。(3)解毒化瘀汤从热毒瘀阻论治痛风:热毒瘀阻肢体关节为根本病机;解毒化瘀,清热祛湿为主要治法;经验方“解毒化瘀汤”加减为主要处方,疗效明显。(6)参方药宜忌,增效减毒:(1)精选方剂,经时方合用,提高疗效。(2)用药当轻灵平稳,忌滥用温补,过补即毒,如人参等;也不要因噎废食,某些性烈或带毒性药物适量使用也能为补,如附子、细辛适量可以补阳。斟酌使用,增效减毒。(3)病症经验:小方专药适宜运用,增效减毒。(4)调摄适宜,减少疾病产生及复发。3.脾胃病辨治经验(1)脾胃病辨治特点:(1)湿热毒瘀虚论治,标本兼顾;(2)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3)治重粘膜修复,消肿生肌;(4)以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5)经时方复用,寒温一体,融会百家。(2)经验举隅:(1)虚热毒湿瘀论治胃癌转移并发黄疸:气痰瘀毒互结为主要病机。早期肝经气郁、脾胃阳虚多见;中期湿浊内生、血瘀痰凝为多;晚期胃热津伤、气血双亏、瘀毒内阻为主。治疗扶正与袪邪同用,清热祛湿,解毒化瘀为主要治法,方选李氏退黄汤加减。(2)辛开苦降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辛开苦降为主要治法,方以半夏泻心汤合藿香正气散、丹参饮等加减。(3)本虚标实论治胃食管反流:正虚为本,气滞、痰凝、血瘀、火郁为标;扶正祛邪为主要治法,随证(症)加减。(4)清补消结合辨治老年习惯性便秘:阴虚液涸,气虚血亏,阳虚阴凝,胃肠燥热,气郁食滞通降受阻为主要病机;清补消三法为主要治法;治分清虚热、清湿热、补阴、补阳、补气、补血、消瘀血、消食积、消郁气。(5)湿热瘀滞肠道论治克罗恩病:湿热壅滞肠道,脾胃虚弱,瘀血内生形成虚实夹杂为主要病机;清热祛湿、益气健脾、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方法;犀角地黄汤合十灰散加减为主要方剂。(6)经时方合用辨治溃疡性结肠炎:本虚标实为基本病机;初起热毒瘀滞肠道,日久正气亏虚,气血阴阳不足。清热解毒、化瘀祛湿为主要治法;配合调理脏腑气血津液阴阳等。常用方剂有乌梅丸、白头翁汤、十灰散等经时方结合。(7)乌梅丸加减辨治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病机可由情志、饮食、劳倦、寒湿、湿热等导致肠道气机紊乱,传导失司;治疗以疏肝理脾、益气养血、除湿清热为常用治法;乌梅丸、藿香正气散、痛泻要方、柴胡疏肝散等为常用方剂。(3)慢性胃炎数据挖掘结果(1)719例患者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2)脘胀、胃脘痛、反酸、嗳气等症为常见主诉;(3)舌红、苔黄、脉弦为主要舌脉;(4)气滞、血瘀、湿热、血虚、气虚等为主要病因证素;(5)核心证型分为六型,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证最多见。(6)常用方剂:半夏泻心汤,藿香正气散;二陈汤,黄连温胆汤;丹参饮;柴胡疏肝散,旋覆代赭汤;当归芍药散等。(7)常用中药:生甘草、茯苓、茯神、黄连、黄芩、藿香、佩兰、法半夏、丹参、赤芍、白芨、川芎、延胡索、海螵蛸等。(8)核心药对:佩兰→藿香、白芨→海螵蛸、炒麦芽→炒谷芽、香橼→佛手、白芍→赤芍、茯神→茯苓、黄连→法半夏、黄芩→黄连等。(9)核心药物聚类成6个新处方:如藿香-佩兰-法半夏-炒白术-茯苓-茯神;藿香-法半夏-黄连-黄芩-海螵蛸-白芨;葛根-钩藤-藿香-法半夏-黄连-黄芩;金银花-连翘-蒲公英-藿香-法半夏等。(10)证-症关系,证-方关系,证-药关系:如脾胃湿热为例,以胃脘痛、脘胀、嗳气、胃脘灼热等为主症;常以半夏泻心汤加藿香、佩兰等治疗;主要使用藿香、佩兰、法半夏、黄连、黄芩等。(4)慢性胃炎辨治经验(1)慢性胃炎以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2)病位在胃,涉及诸脏;(3)清热祛湿、疏肝理脾、化瘀养血为主法;(4)男性多清湿热,女性兼补气血:与生活、饮食因素、生理规律影响、心理因素、疾病传变因素等有关。(5)以和助通,以消为补;(6)经时方合用,寒温同调;(7)脏腑兼治,随证(症)加减;(8)总结了脾胃病验方:藿香、佩兰、法半夏、黄连、黄芩、赤芍、白芍、丹参、川芎、白芨、海螵蛸、陈皮、佛手等。结论1.伤寒学术思想(1)崇尚仲景,探微索隐;(2)大论考释,宗三百九十七法;(3)医理溯源,倡时空数理;(4)六经大义,重病脉证治;(5)伤寒杂病,圆机活法;(6)试探救逆,因势利导思想。2.临证辨治思想(1)重六经辨治,广经方应用;(2)本气血津液阴阳,经时验方活用;(3)内外合邪理论辨治;(4)治病求本,多法辨治;(5)活用秘验方,标本兼治;(6)参方药宜忌,增效减毒。3.脾胃病辨治经验(1)脾胃病辨治特点:(1)湿热毒瘀虚论治,标本兼顾;(2)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3)治重粘膜修复,消肿生肌;(4)以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5)经时方复用,寒温一体,融会百家。(2)慢性胃炎辨治经验:(1)慢性胃炎以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2)病位在胃,涉及诸脏;(3)清热祛湿、疏肝理脾、化瘀养血为主要治法;(4)男性多清湿热,女性兼补气血;(5)以和助通,以消为补;(6)经时方合用,寒温同调;(7)脏腑兼治,随证(症)加减;(8)验方加减,药随证变。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总结了李家庚教授将伤寒、易经结合的时空数理观;试探救逆,因势利导等伤寒学术思想。(2)多角度总结了临证辨治思想,及秘验方等临证经验。如“解毒化瘀汤”、“杀虫祛疮方”、“李氏退黄汤”等,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李家庚教授辨治特色及用药特点。(3)总结了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注重粘膜修复等脾胃病辨治特点;(4)数据挖掘出慢性胃炎用药规律,如核心药物聚类的6个新处方;总结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以和助通,以消为补等辨治特点。

涂雅玲[6](2020)在《温阳补肾汤配合耳穴贴压治疗阳痿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将温阳补肾阳汤配合耳穴贴压治疗阳痿的临床疗效与单纯口服温阳补肾汤和单纯口服右归丸治疗阳痿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观察治疗前后国际勃起功能指数(IIEF-5)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勃起质量量表(EQS)评分的变化,来探讨温阳补肾汤配合耳穴贴压治疗阳痿的有效性,为临床应用提供支持。方法:随机选取从2018年6月-2019年6月于我院男科门诊就诊肾阳不足型阳痿患者12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标准的阳痿患者分为实验组、中药对照组、中成药对照组。实验组(温阳补肾汤配合耳穴贴压,n=40)、中药对照组(温阳补肾汤,n=40),中成药对照组(右归丸,n=40),比较三组治疗前后IIEF-5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EQS评分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本研究共完成病例117例,其中剔除2例,脱落1例。三组患者年龄、病程、病情、IIEF-5评分、中医症候积分、EQS评分在治疗前的比较,均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IIEF-5评分、EQS评分均高于中药对照组和中成药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积分低于中药对照组和中成药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4.7%,中药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2%,中成药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三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阳补肾汤配合耳穴贴压治疗肾阳不足型阳痿,可有效提高患者的IIEF-5评分和EQS评分,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勃起功能,且无不良反应,为中医药治疗阳痿提供一种新的有效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杨明[7](2019)在《保胎中药用药规律及保胎方药对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保胎中药方剂进行系统研究,总结历代医家治疗胎漏、胎动不安等的用药规律;利用系统药理学技术对保胎常用方寿胎丸中药对菟丝子-桑寄生化学成分、作用靶点、相关疾病和代谢通路进行研究,初步对该药对保胎的作用机理进行探究和分析。为保胎中药理论研究如复方配伍、性味归经、病证关联及经典处方中药对的活性组分筛选、系统靶标发现等研究提供新的参考。旨在继承和发扬古现代医家诊治胎漏、胎动不安的经验,为提高临床保胎水平的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保胎中药医案进行系统研究。通过中国中医药数据库、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对汉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及近现代医家治疗胎漏、胎动不安、妊娠腹痛等现存医案进行收集整理,应用EXCEL数据管理软件将方剂归纳、总结并规范化后建立数据库,用IBM SPSS Statistics25.0及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开发的中医药数据挖掘系统TCM Miner等数据挖掘统计软件,对所收集整理的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因子分析、系统聚类分析及关联关系挖掘分析,对胎漏、胎动不安、妊娠腹痛证治规律进行系统研讨,结合专业知识分析历代各时期保胎治疗临证思路、用药规律等内涵。2、采用系统药理学方法探索保胎方药对作用机制。首先使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永华教授团队的计算机模型筛选菟丝子-桑寄生药对中的活性成分和靶点,利用Uniport数据库检索药对活性分子预测靶标相应的人源物种的基因以及对应的UNIPROTKB,然后将菟丝子-桑寄生药对化合物候选化合物和预测靶点映射到网络中,构建化合物-靶点网络与靶点疾病网络图,其次,将预测靶点映射到KEGG中,构建菟丝子-桑寄生药对治疗先兆流产的靶点-通路网络。所有的网络均由Cytoscape3.5.1软件绘制。成果:1、历代保胎方中药用药规律研究结果(1)频数分析结果:汉唐宋时期出现频数排前五位的保胎药为当归(8.0986%)、川芎(7.7465%)、阿胶(5.9859%)、甘草(5.8099%)、人参(4.3134%);元明清保胎中药出现频数前五的为当归(7.7609%)、白术(6.7351%)、甘草(6.4228%)、白芍(5.9768%)、川芎(5.6200%);近现代保胎中药中出现频数排前五位的是续断(7.4064%)、菟丝子(6.7537%)、桑寄生(6.7253%)、白术(6.5551%)、白芍(6.1578%)。(2)药物分类频数分析结果:汉唐宋安胎方药中补虚药(16.36%)、清热药(11.52%)、活血化瘀药(6.06%)排前三;元明清时期补虚药(22.46%)、清热药(14.97%)、理气药(6.42%)在安胎方剂中排前三;近现代时期安胎方剂中补虚药(28.65%)、清热药(13.45%)、祛风湿药(4.68%)为前三位。(3)因子分析结果:将汉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近现代时期的保胎方剂分别分成了 9,8,12个因子。基本都提示了保胎需从几个证型辨证论治,病机有肾虚、气虚、脾虚、血热、血瘀等,治疗时应针对不同的病机,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法,如肾虚证治宜补肾益气,固冲安胎;气虚证治宜益气固冲安胎;脾虚宜行气和胃调气机;血虚证治宜补血固冲安胎;血热证治宜清热凉血,固冲安胎;血瘀证治宜祛瘀止血,固冲安胎。(4)聚类分析结果:共总结出18组比较有意义的聚类方,其中汉唐宋时期6组,元明清时期5组,近现代时期7组。汉唐宋时期的6组分别为补益肝肾、补血安胎的保胎丸;理气和胃,止呕安胎的香砂养胃丸;行气理气,散结消滞的厚朴、生姜;滋阴生津,调养肝肾的生地黄、桑寄生;养血补血、止血安胎的胶艾汤以及健脾补胃的糯米、葱白。元明清时期的5组分别为健脾益气,补益肝肾的杜仲丸;养血补血、止血安胎的胶艾汤;疏肝理气,活血安胎的保气散和安胎和气饮;补血理气,清热安胎的安胎丸以及益气养阴生津的增液汤。近现代时期的7组方中有补肾健脾,益气安胎的寿胎丸;有行气滋肾、补肝安胎的苏梗砂仁汤;滋阴清热、养血安胎的保阴煎加减;有补气养血、固肾安胎的胎元饮等。(5)关联分析结果:汉唐宋时期当归+川芎、当归+甘草、川芎+甘草为排前三位的药对,阿胶、川芎、当归、甘草为强关联药物组合,二阶三阶分析分别在这几味中药中排列组合;元明清时期排名前三的药对为白术+当归、白芍+当归、川芎+当归,其中当归、川芎、甘草、阿胶、白芍、白术、黄芩为强关联;近现代时期中桑寄生十续断、菟丝子+续断、菟丝子+桑寄生为排名前三的药对,三阶以上关联分析在菟丝子、桑寄生、续断、阿胶、白术、党参这几味药当中组合。2、保胎方中菟丝子-桑寄生药对作用靶点及作用机理分析结果(1)通过对药材菟丝子-桑寄生药对所有活性分子的ADME性质的计算,得出12个活性分子(OB≥30%,DL≥0.18),通过WES预测12个分子(其中有两个分子无直接靶点)的直接靶点153个,活性分子通过这些靶点发挥其药理活性。菟丝子-桑寄生药对中成分共75种,已经建立其化学成分数据库。(2)通过OMIM数据库共收集先兆流产相关靶标455个,构建T-D网络图进行分析,将其与药对活性成分对应的153个靶标作对比,获得共同靶标31个,即该药对对抗先兆流产的预测作用靶标,主要靶点为NOS3、TNF、L-6、Caspase、PTGS1等。(3)通过靶点-通路网分析,我们发现菟丝子-桑寄生通过MAPKs、PI3K-AKT和TGF-β等信号通路防治流产。结论:1、保胎中药用药规律研究结论(1)汉唐宋及元明清两个时期高频药多为养血活血用药,如当归、川芎,近现代方剂中频率最高的为续断,菟丝子,主要为强肾补益药。(2)不同时期的保胎方药的使用各有侧重:补虚药在三个时期中使用频率都最大,其中补气药(白术、人参)和补血药(当归、阿胶)使用较多,近现代使用补阳药(续断、菟丝子)频率较高;活血化瘀药在汉唐宋时期使用较多,理气药在元明清使用频率较高,而强肾补益在近现代中较常使用。(3)因子分析提示历代及近现代医家认为胎漏、胎动不安、妊娠腹痛等的病因可以概括为:脾肾亏虚、气血虚、血热、血瘀等,病机为冲任损伤,肝肾亏虚,而以肾虚为主。(4)聚类分析说明补益脾肾、益气养血等补虚法为治疗胎漏、胎动不安的主要原则,清热凉血安胎法在三个时期中均较常用,而活血化瘀法在三个时期中的使用频率逐渐下降。(5)关联分析显示汉唐宋的强关联组合方类似于胶艾汤和四物汤,元明清时期强关联的方药类似于加减固胎饮子,而近现代强关联组合的方药则类似于寿胎丸。说明汉唐宋医家多以胶艾汤和四物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胎漏、胎动不安,元明清时期则以加减固胎饮子作为基本方,而近现代多用寿胎丸为基础方。2、保胎常用方药对作用机制研究结论(1)通过对药材菟丝子-桑寄生药对所有活性分子及高连接度靶点的作用研究,发现涉及到的保胎作用机制主要为造血、提高机体免疫等。(2)通过构建T-D网络图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菟丝子-桑寄生药对对应的靶点中发现有31个靶点与先兆流产直接相关;同时我们通过GO分析也发现先兆流产作为一种复杂的疾病,其成因是多方面的,从多角度治疗具有重要意义。(3)通过靶标-通路网络富集分析,发现菟丝子-桑寄生药对活性分子作用于多个通路,该药对其作用的机制主要可能通过调节多个信号通路的表达,纠正表达不足或表达过度的状态,维持正常妊娠。我们通过系统药理学发现菟丝子-桑寄生药对对先兆流产产生效果主要通过造血、提高机体免疫等功效实现。体现了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相互作用的特点,为进一步探究其作用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中药复方治疗防治流产的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提供了一种研究思路。

张铸奇[8](2019)在《民国前中医外治法治疗阳痿临床应用特点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收集民国前阳痿中医外治法文献,分析中医外治法治疗阳痿的临床应用特点。方法:以第五版《中华医典》[1]为检索源,搜集外治法治疗阳痿病的文献,建立数据库进行汇总分析。结果:涉及医籍43部,条文136条,针灸处方88个,药物外治法48个。(1)穴位27个,频次127次;多选用足少阴肾经、任脉、足太阴脾经,频次前五的穴位为阴谷、气冲、阳谷、曲泉、鱼际。(2)中药133味,频次498次;多选用温里药、补虚药、攻毒杀虫止痒药;应用频次排在前十的药物为蛇床子、附子、麝香、丁香、乳香、没药、蟾酥、雄黄、木鳖子、紫梢花。结论:总结了阳痿治法的选穴用药特点,对中医外治法在现代临床应用有一定参考价值。

张文龙[9](2019)在《手术结合疏肝益阳胶囊治疗合并精索静脉曲张的勃起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手术结合疏肝益阳胶囊治疗合并精索静脉曲张(VC,varicocele)的勃起功能障碍(ED,erectile dysfunction)的临床疗效,并研究VC与ED之间的关系,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更加广泛和实用性的价值依据。方法:将60例符合西医诊疗标准及证属肾虚肝郁血瘀型的合并VC的ED的患者,随机分为疏肝益阳胶囊组(组1)、手术组(组2)及手术结合中疏肝益阳胶囊组(组3)。将三组病人进行疗程为期1个月的临床疗效观察。在治疗一个月后进行回访,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RigiScan Plus视听觉性刺激AVSS(audiovisual sexual stimulation)阴茎勃起硬度检测参数、国际勃起功能指数(IIEF-5)评分、疲劳量表-14(FS-14)评分及中医证候学评分,比较三组治疗后组间的差异。结果:治疗后三组患者的勃起功能均有好转,不同组间比较可见,组3在改善RigiScan Plus AVSS阴茎勃起硬度检测参数上优于组1和组2,而组2改善优于组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3疗效优于组1和组2,而组2疗效优于组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组2和组3疲劳指数明显减少,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1治疗前后FS-14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3在改善中医证候学评分上优于组1和组2,而组2改善优于组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通过观察手术结合疏肝益阳胶囊治疗合并VC的ED的临床研究及临床疗效后,可知部分ED患者的勃起功能与VC有相关;2、手术结合疏肝益阳胶囊能有效改善与VC有关的ED患者的勃起功能,在改善RigiScan Plus AVSS阴茎勃起硬度检测参数、IIEF-5评分和中医证候学评分上,疗效优于使用疏肝益阳胶囊或手术;3、手术在RigiScan Plus AVSS阴茎勃起硬度检测参数、IIEF-5评分、FS-14评分及中医证候学评分上的改善上优于使用疏肝益阳胶囊(P<0.05);4、手术与手术结合疏肝益阳胶囊在改善VC患者的疲劳症状上比使用疏肝益阳胶囊更加显着;5、这种中西医结合治疗合并VC的ED的方式具有显着疗效,值得临床深入研究,可作为临床治疗规范进一步推广,能为其探讨VC和ED之间的关系提供更多的临床证据。

赵伟[10](2018)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徐福松教授阳痿病案研究及起痿3号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徐福松教授阳痿病案的数据挖掘研究,探讨徐福松教授辨治阳痿病的证候量化标准、病案证候分布以及方剂、中药使用规律。并以前瞻性、随机、病例对照研究为基础,挖掘徐福松教授经验方起痿3号的配伍特点及对肾阳虚型阳痿治疗的潜在优势。方法:本研究分为病案研究和临床研究两部分。①收集徐福松教授2016年2月至2017年6月门诊阳痿病病案,建立Excel阳痿病案数据库,详细记录病史、病机、证候学要素、方剂、中药使用情况。采用频数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以及主成分及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方法探讨徐福松教授辨治阳痿病的证候量化标准、病案证候分布以及方剂、中药使用规律。②临床研究病例来源于2016年2月至2017年8月江苏省中医院男科患者,选择符合标准的肾阳虚型阳痿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起痿3号治疗,对照组以金刚片口服,比较两组治疗前后IIEF-5评分、总体有效率、性激素水平、抑郁自评量表评分(SDS)、改良的性生活质量评分(mSLQQ-QoL)以及中医证候评分的差异。结果:①病案研究共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183例,共计295诊次。纳入主要证候(主证)295条,兼夹证候(兼证)979条。主证分布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湿热证20.3%、肝气郁结证18.6%、肾阴虚证18.3%、肾阳虚证13.2%、脾肾两虚证11.5%、痰浊阻窍证7.5%、气滞血瘀证5.4%、肺肾两虚证2.0%、肺脾两虚证1.4%、心脾两虚证1.0%、心肾不交证0.7%。兼证中常见血瘀证59.0%、肝气郁结证46.1%、湿热证45.4%、肾虚证31.9%、气滞证29.5%、心神不宁证23.4%、阴虚证16.9%、脾虚证15.3%、气阴两虚证14.2%、气虚证8.1%、痰浊阻窍证7.5%、脾肾两虚证6.8%、肝火上炎证5.4%、肺肾两虚证5.1%。②阳痿病案证候量化标准每种主证均有其核心症状和典型舌证及脉证。③阳痿病案所使用方剂频率在5%以上的有:起痿1号19.4%、萆菟汤16.9%、起痿2号16.6%、亢痿灵14.2%、水陆二仙丹12.2%、起痿3号9.8%、还少丹8.5%、温胆汤7.1%、壮阳灵6.4%、五子衍宗丸6.1%、保精片5.1%、金铃子散5.1%。④阳痿病案中药频率使用较高的有五味子82.4%、枸杞子67.1%、白蒺藜63.4%、茯苓55.3%、蜈蚣49.5%、白茅根49.2%、山药42.7%、山萸肉41.4%、白芍35.9%、川断35.9%、柴胡34.9%、黄芪32.9%、石斛31.9%等,涉及功效广泛,且各主要证候的中药及其组方、配伍均有特定的规律。⑤临床研究完成77例,脱落和剔除3例,治疗组39例,对照组38例。两组治疗后IIEF-5评分(14.46±4.44VS12.53±3.99),总体有效率(治疗组64.1%VS对照组34.2%)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T较对照组明显升高,E2、FSH、LH、PRL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两组经治疗,抑郁自评量表评分(SDS)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患者及伴侣mSLQQ-QoL评分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性生活质量和对勃起功能障碍治疗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的中医证候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29.69±3.36VS50.82±3.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徐福松教授阳痿病案常见11主要证型,包括湿热证、肝气郁结证、肾阴虚诊、肾阳虚证、脾肾两虚证、痰浊阻窍证、气滞血瘀证、肺肾两虚证、肺脾两虚证、心脾两虚证、心肾不交证。②徐福松教授阳痿病案兼证常见血瘀证、肝气郁结证、湿热证、肾虚证、气滞证、心神不宁证、阴虚证、脾虚证、气阴两虚证、气虚证、痰浊阻窍证、脾肾两虚诊、肝火上炎证、肺肾两虚证。③徐福松教授阳痿病证候标准量化有一定规律,包括阳痿病各主要证候的核心症状和典型舌证及脉证。④从徐福松教授阳痿病病案证候分布来看,阳痿病的病因病机有虚实两端,实证常见血瘀、痰浊、湿热、肝郁,虚证有阴阳之别,病位可涉及五脏。且虚实常互相兼夹,呈现复合病机。⑤徐福松教授治疗阳痿病总以扶正祛邪,调理五脏功能为大纲,尤重脾肾同治和养阴法运用。所使用的方剂涉及面广包括经典方剂、自创验方。治疗坚持辨证施治,圆机活法,灵活化裁。所使用中药多以中正平和为特点,配伍上多能兼顾病机兼夹转化特点,有的放矢,发挥中医整体观优势。⑥基于滋阴助阳、脾肾同治、补肾活血配伍的起痿3号对于肾阳虚型阳痿病的总体疗效显着高于单一温补肾阳法,能有效促进勃起。起痿3号对IIEF-5评分的改善、激素的调节、性生活质量及治疗满意度的提高,中医证候评分的改善均优于单一温补肾阳法,且能一定程度的改善患者心理抑郁状态。

二、疏肝益肾祛瘀法治疗阳痿126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疏肝益肾祛瘀法治疗阳痿126例(论文提纲范文)

(1)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中医证素调查及中医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勃起功能障碍和缺血性脑卒中中西医研究概况
        1 勃起功能障碍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2 缺血性脑卒中中西医研究概况
    综述二 勃起功能障碍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及证素研究的进展
        1 勃起功能障碍和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的研究
        2 勃起功能障和缺血性脑卒中证候要素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流行病学调查
    一、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标准
        6 调查表制定
        7 调查方法
        8 样本量估算
        9 统计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人口学资料
        2 一般情况统计
        3 脑梗情况统计
        4 IS合并ED组勃起功能情况统计
        5 两组证素分布一般规律
        6 IS合并ED组证素季节分布规律
        7 IS合并ED组证素BMI分布规律
        8 IS合并ED组证素年龄分布规律
        9 两组患者情绪调查
    三、讨论
        1 一般情况分析
        2 两组患者证素分布一般规律讨论
        3 IS合并ED患者证素季节分布规律讨论
        4 IS合并ED组证素BMI分布规律讨论
        5 IS合并ED组证素年龄分布规律讨论
        6 两组患者情绪调查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前瞻性队列研究
    一、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脱落及中止试验标准
        6 观察指标
        7 研究方法
        8 中药标准化
        9 统计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中药用药规律
        2 患者一般情况
        3 治疗前后病位证素积分情况
        4 治疗后神经功能与勃起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5 两组治疗后证素积分改变情况比较
    三、讨论
        1 用药规律分析
        2 中药疗效分析
    参考文献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性分析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中医暖肝治法的理论及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中医“肝”相关理论问题的探讨
    第一节 中医对“肝”的解剖认识
    第二节 “肝藏象”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
    第三节 “肝阳虚”源流及文献中少见“肝阳虚”的原因探讨
    第四节 “肝无补法”之说的探讨
    第五节 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考释
    第六节 “肝主疏泄”生理功能的再认识
    第七节 “肝藏血”生理功能阐释
    第八节 肝与小便及生殖功能的关系
    第九节 肝为“将军之官”的理论内涵
    第十节 肝为“罢极之本”的理论内涵
    第十一节 关于“肝生于左”的考释
第二章 暖肝治法的理论内涵
    第一节 暖肝治法的定义与适用范围
    第二节 暖肝治法的相关概念解析
    第三节 暖肝与疏肝、泻肝、补肾、补脾的区别与联系
        1. 暖肝与疏肝
        2. 暖肝与泻肝
        3. 暖肝与补肾
        4. 暖肝与补脾
第三章 暖肝治法的学术源流
    第一节 先秦两汉——理论奠基
    第二节 晋唐时期——深化病机
    第三节 宋元时期——创制新方
    第四节 明清时期——重视温补
第四章 暖肝治法的功效与运用
    第一节 暖肝散寒,理气止痛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二节 暖肝温阳,舒筋通脉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三节 暖肝行血,补虚养血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四节 暖肝通阳,行气解郁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五节 温敛肝气,缩尿起痿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六节 暖肝和胃,降逆止呕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七节 暖肝温阳,化气行水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八节 暖肝补虚,调补冲任
        1. 功效阐释
        2. 代表方药
        3. 主治病证举要
        4. 证治验案举隅
第五章 《临证指南医案》运用暖肝法的数据挖掘
    第一节 暖肝治法相关医案的频数统计
    第二节 暖肝治法相关药物的频数统计
    第三节 暖肝药物关联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一节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第二节 暖肝治法的代表药物整理
    第三节 暖肝治法的代表方剂整理
    第四节 小茴香历代本草文献整理
    第五节 缩泉丸用茴香考
        1《魏氏家藏方》中有关“缩泉丸”的原始记载
        2 后世传抄过程中将两首“缩泉丸”混淆
        3 现代《方剂学》教材因袭讹误
        4 缩泉丸配伍茴香的意义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个人简介

(3)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贺菊乔治疗阳痿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基于现代文献的阳痿中医证型及证素分布规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方法
        1.2 文献纳入标准
        1.3 文献排除标准
        1.4 资料的处理及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
        2.2 证型分布情况
        2.3 证素分布情况
    3 小结与讨论
第二部分 基于中医辅助平台的贺菊乔治疗阳痿用药规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案处方来源
        1.2 纳入标准、排除标准
        1.3 数据规范及录入
        1.4 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证候分布情况
        2.2 肾阳虚型处方的用药规律研究
        2.3 肾阴虚型处方的用药规律研究
        2.4 肝郁气滞型处方的用药规律研究
        2.5 湿热下注型处方的用药规律研究
        2.6 心脾两虚型处方的用药规律研究
        2.7 气滞血瘀型处方的用药规律研究
    3 小结与讨论
        3.1 肾阳虚型处方的用药规律
        3.2 肾阴虚型处方的用药规律
        3.3 肝郁气滞型处方的用药规律
        3.4 湿热下注型处方的用药规律
        3.5 心脾两虚型处方的用药规律
        3.6 气滞血瘀型处方的用药规律
第三部分 典型病案举例
    1 典型案例一
    2 典型案例二
    3 典型案例三
    4 典型案例四
    5 典型案例五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现代中医对阴茎勃起功能障碍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
    参考文献

(4)隔药灸脐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灸法为主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检索策略
        1.4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1.5 偏倚风险评估
        1.6 软件与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研究基本信息
        2.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结果
        2.4 Meta分析结果
        2.5 安全性分析
    3 小结
    4 讨论
        4.1 灸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立法依据
        4.2 研究的局限性
        4.3 对临床的启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隔药灸脐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受试者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分组及样本量
        2.2 盲法实施
        2.3 治疗方法
        2.4 试验过程
        2.5 观察指标
        2.6 统计方法
        2.7 评价标准
    3 结果
        3.1 病例剔除及脱落情况
        3.2 两组基线情况比较
        3.3 试验结果
    讨论
        1 中医学对桥本甲状腺炎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证型分析
        1.3 中医对桥本甲状腺炎的治疗
        1.4 中医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机制研究
        1.5 小结
        2 西医学对桥本甲状腺炎的认识
        2.1 桥本甲状腺炎的病因
        2.2 桥本甲状腺炎的诊断
        2.3 桥本甲状腺炎的治疗
        2.4 小结
        3 结果分析
        3.1 试验结果分析
        3.2 隔药灸脐法与隔淀粉灸脐法疗效差异分析
        4 疗效机理分析
        4.1 隔药灸脐法应用概述
        4.2 灸法作用
        4.3 药物作用
        4.4 穴位作用
        4.5 综合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近十年中医药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5)李家庚教授学术思想及辨治脾胃病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李家庚教授伤寒学术思想及贡献
    1.崇尚仲景,探微索隐
    2.大论考释,宗三百九十七法
    3.医理溯源,倡时空数理
    4.六经大义,重病脉证治
    5.伤寒杂病,贵圆机活法
    6.试探救逆,因势利导
第二章 李家庚教授临证辨治思想及经验
    1.重六经及脏腑,广经方应用
        1.1 小柴胡汤加减六经辨治为主治疗急性热病
        1.2 经方为主配合葛根、钩藤六经辨治眩晕
    2.本气血津液阴阳,经时验方活用
        2.1 从精气血津液辨治耳聋
        2.2 调理脏腑精气治疗肾病综合征
        2.3 调和气血阴阳治疗三叉神经痛
        2.4 麻黄升麻汤加减发越阳气法治疗重症肌无力
        2.5 当归芍药散加减理气养血治疗痛经
    3.内外合邪理论经时方复用辨治肺结节、乳腺肿块
    4.治病求本,多法辨治
        4.1 和调五脏法辨治基因缺陷等不孕不育
        4.2 消补温为主辨治冠心病
        4.3 升阳健脾法辨治婴儿疝气
    5.活用秘验方,标本兼治
        5.1 验方清补消辨治鼻咽部恶性溃烂
        5.2 李氏退黄汤加减五法三辨治疗黄疸
        5.3 解毒化瘀汤从热毒瘀阻论治痛风
    6.参方药宜忌,增效减毒
        6.1 方法宜忌
        6.2 药物运用
        6.3 病症治验
        6.4 关于调摄
第三章 李家庚教授治疗脾胃病经验
    1.李家庚教授辨治脾胃病的理论渊源
        1.1 宗《内经》以脾胃为本,保护脾胃是治未病关键
        1.2 遵仲景六经辨治,重视脾胃调理
        1.3 从《金匮要略》杂病辨治,顾护脾胃
        1.4 融后世百家学说,多维辨治脾胃病
        1.5 参考现代诸论,衷中参西
    2.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传承中的运用
        2.1 频数分析
        2.2 聚类分析
        2.3 关联规则
        2.4 贝叶斯网络
    3.李家庚教授脾胃病辨治思路及特点
        3.1 湿热毒瘀虚论治,标本兼顾
        3.2 重舌诊参镜检,和脾胃为要
        3.3 治重粘膜修复,消肿生肌
        3.4 以通胃、守脾、散肝为补,消补兼施
        3.5 经时方复用,寒温一体,融会百家
    4.脾胃病经验举隅
        4.1 虚热毒湿瘀论治胃癌转移并发黄疸
        4.2 辛开苦降治疗胃癌术后并发症
        4.3 本虚标实论治胃食管反流
        4.4 清补消结合辨治老年习惯性便秘
        4.5 湿热瘀滞肠道论治克罗恩病
        4.6 经时方合用辨治溃疡性结肠炎
        4.7 乌梅丸加减辨治肠易激综合征
第四章 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经验的数据挖掘
    1.资料来源
    2.资料筛选
    3.诊断标准
    4.纳入标准
    5.排除标准
    6.疗效评价标准
    7.研究方法
        7.1 病案资料筛选和整理
        7.2 病案术语的标准化
        7.3 数据录入
        7.4 数据清洗
        7.5 数据挖掘和分析
    8.研究结果
        8.1 慢性胃炎分类及伴发疾病频数分析
        8.2 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情况
        8.3 主症频数分析
        8.4 刻下症状频数分析
        8.5 舌诊、脉诊频数分析
        8.6 中医病因证素频数分析
        8.7 患者证型分布
        8.8 方剂使用频数统计
        8.9 药物频数分析
        8.10 慢性胃炎病案核心药对关联规则分析
        8.11 基于聚类分析的证-症关系分析
        8.12 基于聚类分析的证-药关系分析
        8.13 基于聚类分析的慢性胃炎新处方分析
        8.14 慢性胃炎高频药物复杂网络分析
        8.15 李家庚教授治疗慢性胃炎临证规律
    9.讨论
        9.1 脾胃虚弱为本,湿热气瘀为标
        9.2 病位在胃,涉及诸脏
        9.3 清热祛湿、疏肝理脾、化瘀养血为主法
        9.4 男性多清湿热,女性兼补气血
        9.5 以和助通,以消为补
        9.6 经时方合用,寒温同调
        9.7 脏腑兼治,随证(症)加减
        9.8 验方加减,药随证变
    10.李家庚教授辨治慢性胃炎验案举隅
结语
    1.伤寒学术思想
    2.临证辨治思想及经验
    3.脾胃病辨治经验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脾胃病的中医辨治及数据挖掘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附录三 李家庚教授撰写着作大要
致谢

(6)温阳补肾汤配合耳穴贴压治疗阳痿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及脱落标准
    2.治疗方法
    3.观察指标和疗效评价
        3.1 观察指标
        3.2 疗效判定标准
        3.3 观察记录
        3.4 安全性观察
    4.统计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一般资料
    2.三组治疗前比较
        2.1 三组患者年龄比较
        2.2 三组患者病程比较
        2.3 三组患者病情比较
        2.4 三组患者IIEF-5 评分、中医证候积分、EQS评分比较
    3.三组治疗后比较
        3.1 临床疗效比较
        3.2 治疗前后IIEF-5评分比较
        3.3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4 治疗前后EQS评分比较
        3.5 不良反应观察
第三部分 讨论
    1.病名
    2.病因病机
        2.1 古代医家的认识
        2.2 现代医家的认识
    3.治疗
        3.1 中医治疗
        3.2 西医治疗
    4.温阳补肾汤组方分析
    5.耳穴贴压取穴分析
    6.不足
第四部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阳痿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7)保胎中药用药规律及保胎方药对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保胎中药方剂古今文献研究
    1.1 历代保胎方药文献研究
        1.1.1 先秦至南北朝时期保胎方药文献研究
        1.1.2 唐代保胎方药文献研究
        1.1.3 宋代保胎方药文献研究
        1.1.4 元代保胎方药文献研究
        1.1.5 明代保胎方药文献研究
        1.1.6 清代保胎方药文献研究
    1.2 近现代保胎方药文献研究
        1.2.1 专方治疗
        1.2.2 名老中医治疗
        1.2.3 验方治疗
        1.2.4 中成药及中药制剂治疗
        1.2.5 中西医结合治疗
第二章 保胎中药用药规律研究
    2.1 保胎中药用药规律数据挖掘研究设计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对象
        2.1.3 研究方法
    2.2 保胎中药用药规律数据挖掘研究结果与分析
        2.2.1 汉唐宋时期保胎方剂用药规律数据挖掘
        2.2.2 元明清时期保胎方剂用药规律数据挖掘
        2.2.3 近现代保胎方剂用药规律数据挖掘
    2.3 保胎中药用药规律研究讨论
        2.3.1 保胎组方高频药分析
        2.3.2 保胎组方中药分类分析
        2.3.3 保胎方病因病机分析
        2.3.4 历代保胎治则分析
        2.3.5 保胎方药对与药组分析
第三章 保胎常用方药对作用机制研究——以寿胎丸中菟丝子-桑寄生药对为例
    3.1 研究背景
    3.2 系统药理学概况
    3.3 研究方法
        3.3.1 菟丝子-桑寄生药对化合物数据库的建立及活性成分的筛选
        3.3.2 候选化合物作用靶点的预测
        3.3.3 候选化合物-靶点及靶点-通路相互作用网络分析
    3.4 菟丝子-桑寄生药对保胎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及分析
        3.4.1 菟丝子-桑寄生药对化合物数据库的建立及活性成分的筛选
        3.4.2 靶点的识别与网络分析
        3.4.3 GO分析
        3.4.4 通路分析
    3.5 菟丝子-桑寄生药对保胎作用机制研究讨论
        3.5.1 菟丝子-桑寄生药对的活性成分及主要靶点
        3.5.2 菟丝子-桑寄生药对的信号通路
    3.6 菟丝子-桑寄生药对保胎作用机制研究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8)民国前中医外治法治疗阳痿临床应用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数据挖掘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源文献的选择
        2.2 条文的纳入和排除标准
        2.3 数据的规范化处理
        2.4 数据库的建立
        2.5 统计分析
第二部分 数据挖掘结果
    1 外治方法分析
    2 外治取穴规律
        2.1 针灸取穴数目
        2.2 针灸用穴频次分析
        2.3 针灸腧穴归经分析
        2.4 特定穴分析
        2.5 穴位全身分布情况分析
    3 外治用药规律
        3.1 药物外洗法用药规律分析
        3.2 药物敷贴法用药规律分析
        3.3 脐疗法用药规律分析
        3.4 药物种类分析
        3.5 药物性味归经分析
        3.6 药-药之间的关联分析
讨论
    1.中医对于阳痿的认识
        1.1 病名源流
        1.2 病因病机
    2 阳痿选经取穴特点分析
        2.1 选穴原则及针灸手法特点
        2.2 高频用穴
        2.3 取穴归经
        2.4 特定穴
        2.5 穴位全身分布情况
    3 药物外治法用药特点
        3.1 常用药物
        3.2 高频配伍
        3.3 组方药类
        3.4 药物性味归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张永臣教授运用中医外治法治疗阳痿经验
    附录二 十年来中医外治法治疗阳痿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三 《中华医典》引用书目
致谢
发表论文

(9)手术结合疏肝益阳胶囊治疗合并精索静脉曲张的勃起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病例纳入、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病例排除标准
    1.3 诊断标准
        1.3.1 ED西医诊断标准
        1.3.2 VC西医诊断标准
        1.3.3 肾虚肝郁血瘀证中医诊断标准
    1.4 病例分组方法
    1.5 治疗方法
        (1)疏肝益阳胶囊组
        (2)手术组
        (3)手术结合疏肝益阳胶囊组
    1.6 疗效评定方法与标准
        1.6.1 疗效评定方法
        1.6.2 疗效判定标准
        1.痊愈:治疗后各症状消失,证候积分值减少≥90%
    1.7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1.1 三组患者年龄、病程、治疗前IIEF-5 评分、中医证候学评分
        2.1.2 治疗前RigiScan Plus AVSS阴茎勃起硬度检测参数
        2.1.3 治疗前三组患者ED病情
    2.2 三组患者正常勃起比率比较
        2.2.1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平均勃起硬度、持续时间比较
        2.2.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平均冠状沟硬度比较
        2.2.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平均基底部硬度比较
        2.2.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冠状沟胀大比例比较
        2.2.5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基底部胀大比例比较
        2.2.6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总勃起时间比较
    2.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FS-14 评分比较
    2.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IIEF-5 评分组间比较
    2.5 治疗后三组间疗效比较
    2.6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学评分组间比较
    2.7 组3 患者治疗前后RigiScan Plus AVSS图表如下
3 讨论
4 手术结合疏肝益阳胶囊的疗效与优势
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10)基于数据挖掘的徐福松教授阳痿病案研究及起痿3号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中医学对阳痿的研究现状
        1.1 历代中医对阳痿的认识
        1.2 现代中医对阳痿的认识及辨治思路
        1.3 专病专方
        1.4 中药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机制研究
        1.5 针灸及其它疗法
        1.6 小结
    2 现代医学对勃起功能障碍的研究状况
        2.1 勃起功能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2.2 勃起功能障碍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3 诊断与辅助检查
        2.4 勃起功能障碍治疗
        2.5 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徐福松教授阳痿病案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剔除标准
        1.4 数据库的建立
        1.5 数据规范化
        1.6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内容
        2.1 证候标准量化研究
        2.2 病案证候分布
        2.3 病案方剂分布
        2.4 病案中药分布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证候标准量化结果
        3.3 阳痿病案证候学分布
        3.4 病案方剂分布
        3.5 病案中药分布
    4. 讨论
        4.1 徐福松教授阳痿病证候标准量化及辨证规律
        4.2 徐福松教授对阳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4.3 徐福松教授阳痿病方剂使用特色
        4.4 阳痿病中药使用特色
        4.5 阳痿病各主证用药分析
第三部分 起痿3号治疗肾阳虚型勃起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研究性质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脱落、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分组
        2.2 给药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标本检测
        2.5 疗效判定
        2.6 统计学方法
        2.7 安全性监测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IIEF-5评分比较
        3.3 疗效比较
        3.4 性激素水平比较
        3.5 抑郁自评量表评分(SDS)比较
        3.6 改良的性生活质量评分(mSLQQ-QoL)比较
        3.7 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4 讨论
        4.1 起痿3号的立法依据及临床应用
        4.2 起痿3号的临床疗效和优势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疏肝益肾祛瘀法治疗阳痿126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中医证素调查及中医治疗的研究[D]. 陈子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中医暖肝治法的理论及运用研究[D]. 王畅.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贺菊乔治疗阳痿用药规律研究[D]. 李毅.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隔药灸脐法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研究[D]. 白尹豪.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李家庚教授学术思想及辨治脾胃病的经验研究[D]. 魏仁贤.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温阳补肾汤配合耳穴贴压治疗阳痿的临床疗效观察[D]. 涂雅玲.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保胎中药用药规律及保胎方药对作用机制研究[D]. 杨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8]民国前中医外治法治疗阳痿临床应用特点分析[D]. 张铸奇.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
  • [9]手术结合疏肝益阳胶囊治疗合并精索静脉曲张的勃起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D]. 张文龙.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基于数据挖掘的徐福松教授阳痿病案研究及起痿3号的临床观察[D]. 赵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12)

标签:;  ;  ;  ;  

疏肝益肾散瘀法治疗阳痿126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