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38MAPK和RGS16对大鼠胶质瘤C6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p38MAPK和RGS16对大鼠胶质瘤C6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一、p38MAPK和RGS16对大鼠胶质瘤C6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何川[1](2021)在《FOXO3a在替莫唑胺诱导的保护性线粒体自噬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胶质瘤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肿瘤,具有较高的侵袭性和复发性[2]。新诊断的恶性胶质瘤的治疗方案主要以手术切除肿瘤为主,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3]。替莫唑胺是临床一线化疗药物,然而由于耐药机制的建立,替莫唑胺取得的效果仍然有限[4]。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自噬在降低胶质瘤细胞对替莫唑胺的敏感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9]。自噬是一种进化上高度保守的分解代谢过程。细胞通过将非必须的细胞组分或功能障碍的细胞器通过溶酶体降解来提供营养或能量,以维持细胞的稳态[6]。抑制自噬是提高胶质瘤细胞和胶质瘤干细胞对替莫唑胺敏感性的有效手段[9-12]。但是自噬导致胶质瘤细胞对替莫唑胺抗性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通过自噬清除受损线粒体的过程被称为线粒体自噬[13]。细胞通过线粒体自噬的方式清除受损的线粒体,可以抑制细胞内ROS的积累,阻断线粒体中促凋亡蛋白如AIF、细胞色素C的释放[14]。尽管自噬赋予了胶质瘤细胞对替莫唑胺的抗性[9,12],但尚不清楚自噬的保护作用是否与清除受损线粒体相关。Bcl-2/腺病毒E1B 19-k Da相互作用蛋白3(Bcl-2/adenovirus E1B 19-k Da-ineracting protein 3,BNIP3)是一种自噬受体,负责介导受损线粒体通过自噬途径清除[13]。然而,替莫唑胺是否能引发线粒体自噬尚不明确。叉头盒转录因子3a(forkhead box transcription factor 3a,FOXO3a)是FOX蛋白家族成员。FOXO3a调控多种细胞功能如增殖、分化、侵袭转移和细胞死亡[15]。自噬的激活和BNIP3的上调均由FOXO3a调控[16-18],但是FOXO3a是否参与了BNIP3介导的线粒体自噬仍不清楚。因此,我们研究了FOXO3a在替莫唑胺引起胶质瘤细胞死亡中的作用,以及它与BNIP3介导的线粒体自噬之间的关系。目的:用人类及大鼠胶质瘤细胞系以及裸鼠移植瘤模型来研究FOXO3a和BNIP3在替莫唑胺诱导胶质瘤细胞死亡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1.MTT法检测胶质瘤细胞生存率。2.LDH释放法检测胶质瘤细胞死亡率。3.si RNA转染研究相关蛋白在替莫唑胺引起胶质瘤细胞死亡中的作用。4.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相关蛋白在细胞内定位的变化。5.DCFH-DA荧光探针检测胶质瘤细胞内ROS水平变化。6.Mito SOX荧光探针检测胶质瘤细胞内线粒体超氧化物水平的变化。7.JC-1荧光探针检测胶质瘤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8.Mito Tracker荧光探针检测胶质瘤细胞线粒体形态和数量的变化。9.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胶质瘤细胞和组织内蛋白表达的变化。、10.中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胶质瘤细胞DNA双链断裂。11.构建Stub RFP-Sens GFP-LC3B慢病毒转染的U87细胞,研究替莫唑胺对胶质瘤细胞自噬的作用。12.C6裸鼠移植瘤模型研究替莫唑胺对体内胶质瘤细胞的作用。结果:1.替莫唑胺以浓度依赖的方式抑制胶质瘤细胞的体外增殖,并能抑制体内胶质瘤的生长。2.替莫唑胺引起胶质瘤细胞的DNA双链断裂,AIF核转位和线粒体膜电位降低。3.替莫唑胺引起胶质瘤细胞内ROS升高,通过GSH抑制ROS的升高能够抑制替莫唑胺引起的DNA双链断裂。替莫唑胺引起胶质瘤细胞线粒体超氧化物积累,通过Mn TBAP抑制线粒体超氧化物的积累可以抑制胶质瘤细胞内ROS升高,并抑制DNA双链断裂。4.替莫唑胺激活胶质瘤细胞自噬。通过3MA、bafilomycin A1或ATG5 si RNA抑制自噬能够增强替莫唑胺引起的AIF核转位、细胞内ROS升高,增强替莫唑胺的杀伤作用。5.替莫唑胺激活BNIP3介导的线粒体自噬。通过si RNA敲低BNIP3的表达能够增强替莫唑胺引起的AIF核转位、ROS升高,增强替莫唑胺对胶质瘤细胞的杀伤作用。6.通过si RNA敲低FOXO3a的表达,能够抑制BNIP3和LC3B的上调,从而抑制替莫唑胺引起的保护性线粒体自噬,增强替莫唑胺对胶质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结论:1.替莫唑胺通过诱发氧化应激损伤线粒体,引起AIF释放和核转位、ROS升高,进而导致DNA双链断裂和胶质瘤细胞死亡。2.BNIP3介导的线粒体自噬通过清除受损的线粒体,抑制AIF的释放和ROS的升高,保护胶质瘤细胞免受替莫唑胺的杀伤。3.抑制FOXO3a调控的线粒体自噬,能够增强替莫唑胺对胶质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赵玉民,冯叶雯,张黎,余成浩[2](2021)在《芒柄花素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芒柄花素(FN)是一种从红三叶草、黄芪和鸡血藤等药用草本植物中提取的植物异黄酮。研究表明,芒柄花素具有较强的抗肿瘤生物活性,可作为抗肿瘤药物治疗各种恶性肿瘤。迄今为止的研究表明,芒柄花素通过多种分子机制与途径对肿瘤产生抑制增殖、诱导凋亡、抑制迁移和侵袭、诱导细胞周期停滞等作用,可以在乳腺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膀胱癌和肺癌等多种肿瘤细胞和动物模型中观察到这些抗肿瘤活性。主要抗肿瘤活性体现在触发活性氧(ROS)生成、调节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抑制酪氨酸激酶1(JAK1),酪氨酸激酶2(JAK2)和非受体酪氨酸激酶(c-Src)的激活;调节细胞角蛋白19(CK19),基质金属蛋白酶(MMP),微小RNA-21(miR-21),核纤层蛋白A/C抗体(Lamin A/C),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和细胞周期蛋白E1(Cyclin E1)的表达。此外,笔者对于芒柄花素衍生物的抗肿瘤作用研究也进行了综述。通过对芒柄花素的化学结构进行修饰,目前已得到多种具有抗肿瘤作用的衍生物。实验结果表明芒柄花素的一些衍生物具有更强的抗肿瘤活性和较低的细胞毒性,分子作用机制研究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综上所述,芒柄花素及其衍生物可能成为抗肿瘤的潜在新药。

陈晨[3](2020)在《多拉菌素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和自噬作用及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胶质瘤是一种侵袭性强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瘤,每年导致大量胶质瘤患者死亡。由于其具有较强的侵袭性和耐药性,传统的治疗方法不能彻底去除胶质瘤,且预后效果差,因此开发新的治疗手段和化疗药物对胶质瘤病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多拉菌素是阿维菌素的衍生药物,属于大环内酯类抗寄生虫药物,可以广泛的抑制动物体内和体外的寄生虫活性,在家畜业中被大量使用。它与其它大环内酯类药物相比,多拉菌素在动物体内半衰期更长,吸收更快。前期研究发现伊维菌素及莫西克汀在体外和体内均有促进胶质瘤细胞凋亡和自噬的作用,因此被认为是潜在新型抗癌药物。然而,关于多拉菌素对肿瘤细胞的研究未见报道。在本实验中我们选用多拉菌素来处理胶质瘤细胞,通过MTT、平板克隆实验来检测多拉菌素对胶质瘤细胞增殖的影响;用划痕实验来探究多拉菌素对胶质瘤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DAPI染色来检测胶质瘤细胞中细胞核的形态;流式细胞仪来检测胶质瘤细胞周期分布和细胞凋亡率;透射电镜和GFP-LC3瞬时转染来证明的自噬发生;Western blot分析检测多拉菌素对胶质瘤细胞周期、凋亡和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变化;高通量测序来探究多拉菌素对胶质瘤细胞在转录水平上改变;在动物体内中,用HE染色、TUNEL和免疫染色等方法来检测胶质瘤细胞活力、凋亡和自噬的相关指标。以此来揭露多拉菌素在胶质瘤细胞生物学行为中的作用,为多拉菌素用于临床治疗胶质瘤提供了数据支撑与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多拉菌素抑制胶质瘤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从MTT和平板克隆结果可知,多拉菌素以时间和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U87和C6细胞的细胞活力,并且对正常胶质细胞SVGP12的细胞活力影响较小。其次,划痕实验表明多拉菌素处理细胞24 h后,U87和C6细胞迁移能力降低。(2)多拉菌素诱导胶质瘤细胞G0/G1期周期阻滞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多拉菌素会使U87和C6细胞在G0/G1期的DNA数量显着增加并且相关周期蛋白表达量以剂量依赖方式下降(P<0.001)。(3)多拉菌素诱导胶质瘤细胞发生凋亡DAPI染色结果显示,多拉菌素处理U87和C6细胞出现大量的染色体凝集。其次,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发现细胞凋亡率随着多拉菌素浓度增加而上升(P<0.001)。最后,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多拉菌素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U87和C6细胞发生凋亡(P<0.001)。(4)多拉菌素诱导胶质瘤细胞发生自噬透射电镜观察,多拉菌素处理U87和C6细胞48 h后,有自噬体的出现。GFP-LC3瞬时转染和Western blot结果也证明多拉菌素会导致U87和C6细胞中自噬流和自噬蛋白表达量的增加(P<0.001)。(5)自噬促进胶质瘤细胞增殖抑制和细胞凋亡当氯喹抑制自噬后,MTT吸光值和克隆形成能力都有所增加(P<0.01)。其次,DAPI和流式细胞仪结果表明,当自噬被抑制后,细胞核中染色质凝缩程度和细胞凋亡率均降低(P<0.01)。(6)多拉菌素在转录水平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自噬、细胞周期改变从KEGG和GO富集分析所知,差异基因在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和细胞自噬中发生大量的富集。此外,信号通路图显示,多拉菌素诱导C6细胞发生G0/G1期的阻滞。其次,多拉菌素通过线粒体通路诱导细胞凋亡。最后,多拉菌素主要通过PI3K/AKT/m TOR通路诱导细胞发生自噬。(7)荷瘤模型中,多拉菌素抑制胶质瘤细胞生长在胶质瘤细胞荷瘤模型中,多拉菌素处理的肿瘤体积较小,而且在实验过程证明多拉菌素在动物体内具有较低的副作用(P<0.01)。HE和ki67结果也显示多拉菌素治疗后,会使胶质瘤细胞的细胞活力降低(P<0.01)。(8)荷瘤模型中,多拉菌素诱导胶质瘤细胞发生凋亡和自噬TUNEL结果表明,多拉菌素处理之后的阳性细胞数显着增加。此外,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3与Cleaved caspase-9的阳性细胞数和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自噬蛋白LC3阳性细胞数和表达量显着升高,而p62阳性细胞数和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9)荷瘤模型中,自噬抑制胶质瘤细胞活性的同时诱导细胞发生凋亡从肿瘤体积可以看出抑制自噬后,肿瘤体积变大。从检测的ki67的结果可知,抑制自噬后ki67阳性细胞数增加。其次,从TUNEL结果可知,自噬被抑制后TUNEL阳性结果降低。综上,我们发现多拉菌素在体内、体外会明显抑制胶质瘤细胞的活性,并且细胞的迁能力也受到抑制。同时,多拉菌素诱导胶质瘤细胞发生G0/G1期阻滞,并诱导胶质瘤细胞发生凋亡和自噬。另外,多拉菌素在体外及体内都可通过自噬来诱导胶质瘤细胞活性抑制和凋亡的产生。由此可知,多拉菌素可能会成为下一个治疗胶质瘤的潜在的有效的化疗药物。

宫文霞[4](2019)在《当归及其活性成分的抗抑郁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选题依据:抑郁症是以持续情绪低落和认知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发病和高致死率等特点,其危害已越来越引起医药卫生界的重视。由于抑郁症的病因复杂且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关于抑郁症的治疗仍未取得根本突破。因此,阐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和发现疗效确切的抗抑郁药物是医药工作者的首要任务。当归作为祖国传统医学“补血活血”要药,素有“十方九归”之美称,“药王”之美誉。相关研究表明当归在经典抗抑郁复方中使用频率高且占有重要地位,如逍遥散、无忧汤、当归芍药散、抑肝散等,且进一步研究表明单味药当归在慢性束缚应激模型、CUMS模型、和小鼠绝望模型也具有确切的抗抑郁作用。然而,这些报道仅观察了当归对抑郁症模型的抑郁症状的改善作用,并未关注当归对抑郁症模型血液系统的影响。此外,抑郁症模型是否存在血液系统紊乱的现象,当归抗抑郁作用机制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尚不明确。目前已有文献报道当归中部分化合物的抗抑郁活性,如:阿魏酸、香草酸、丁苯酞。然而,关于当归化学成分的抗抑郁活性仍无系统的研究报道。本研究将1)从当归单味药层面出发,明确当归对抑郁症模型的抑郁样症状和血液系统紊乱的改善作用,并明确两者间的的相关性和机制,不仅为当归药性理论的拓展提供科学依据,还将为抑郁症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策略;2)从当归单体层面出发,系统地从当归中筛选具有抗抑郁作用活性成分,并对有效成分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为从中药当归中开发临床疗效确切、质量可控的抗抑郁天然产物奠定药理学基础。目的:(1)明确当归对抑郁症模型的抑郁样症状和血液系统紊乱的改善作用;并从代谢组学和分子生物学角度阐明当归抗抑郁作用与调节血液系统间的相关性及机制;(2)从当归中系统筛选具有抗抑郁作用的天然小分子化合物;(3)验证主要活性成分阿魏酸松柏酯体内抗抑郁活性进行,并阐释其作用机制。方法:(1)采用孤养结合CUMS抑郁模型,以体重、糖水偏爱率、水平穿越格数、直立次数以及强迫游泳不动时间为指标,明确当归对CUMS模型抑郁样症状的改善作用;再以外周血象、血气、以及血流变为指标,明确当归对CUMS模型大鼠血液系统紊乱的改善作用,并对当归的抗抑郁作用与调节血液系统功能进行相关性分析;以血清和肝脏(贮藏血液的器官)生物样本为研究对象,采用UPLC-MS/MS和NMR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当归对差异代谢物和代谢通路的调节作用,进而阐明当归的抗抑郁作用及其与调节血液系统间的相关性机制;最后采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当归对CUMS大鼠肝脏中的HIF-1α、PDK-1和LDHA的蛋白表达量的影响,明确HIF-1α介导的能量代谢途径在当归通过养血发挥解郁功效中的重要作用。(2)采用超临界CO2技术萃取获得当归提取物,运用多种色谱分离方法对当归提取物进行分离获得单体成分,通过波谱解析(NMR、MS)对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再结合文献报道从市场上购买已知的当归的化学成分。通过以上两种方式获得当归的单体成分,为当归抗抑郁活性化合物的筛选奠定物质基础。再分别采用皮质酮、谷氨酸、和H2O2损伤的PC12细胞模型,以细胞存活率为指标,对所获得的单体化合物进行抗抑郁活性筛选;最后运用神经递质转运体抑制剂高通量筛选模型对所获得的单体化合物进行抗抑郁活性筛选。(3)采用小鼠悬尾试验和小鼠强迫游泳实验对主要活性成分阿魏酸松柏酯的体内抗抑郁药效进行验证;采用MTT法和LDH释放法检测阿魏酸松柏酯对谷氨酸损伤的PC12细胞的保护作用;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线粒体膜电位(MMPs)、细胞内Ca2+浓度和活性氧(ROS);采用试剂盒法测定SOD活性和丙二醛(MDA)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p-NR2B、p-CaMK II、p-JNK、p-p38、细胞色素C、Bax、Bcl-2、caspase-3水平。结果:(1)7.5 g生药/kg和15 g生药/kg的当归能显着逆转CUMS引起的大鼠体重、糖水偏爱率、穿越格数和直立次数显着性降低,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显着性升高。慢性不可预知刺激大鼠28天能使SD大鼠出现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单核细胞百分比(MO%)、血氧分压(PO2)、血氧饱和度(sO2)、pH显着性降低,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二氧化碳分压(PCO2)和全血粘度显着升高的现象,当归能在一定程度上逆转CUMS引起的血液系统紊乱。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行为学综合指标与血液系统综合指标的相关系数较高,当归的抗抑郁作用与其养血功效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代谢组学研究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CUMS抑郁模型大鼠血清中的40个生物标志物和肝脏中的47个生物标志物均发生了显着性变化,给予当归干预后,血清中的26个和肝脏中的27个差异代谢物被显着性回调。此外,当归还能抑制CUMS抑郁大鼠的HIF-1α、PDK-1和LDHA的过表达。(2)从当归药材中分离得到12个单体化合物,其中包括Z-丁烯基苯酞(1)、藁本内酯(2)、E-丁烯基苯酞(3)、棕榈酸(4)、cis-Z,Z’-3a.7a’,7a.3a’-dihydroxyligustilide(5)、Tokinolide A(6)、Tokinolide C(7)、β-谷甾醇(8)、Riligustilide(9)、12-异戊烯酰基-14-乙酰基-2E,8E,10E-三烯-4,6-二炔-1-醇(10)、法卡林二醇(11)、阿魏酸松柏酯(12)。Tokinolide C是未经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从市场上购买到的当归中的化合物11个,其中包括洋川芎内酯A(13)、洋川芎内酯H(14)、洋川芎内酯I(15)、新蛇床内酯(16)、欧当归内酯A(17)、阿魏酸(18)、5-羟甲基糠醛(19)、欧前胡素(20)、香草酸(21)、伞形花内酯(22)、正丁基苯酞(23)。体外实验研究表明,洋川芎内酯A和阿魏酸对皮质酮损伤的PC12细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藁本内酯、Z-丁烯基苯酞、阿魏酸松柏酯和Tokinolide A对谷氨酸损伤的PC12细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洋川芎内酯A、洋川芎内酯I和正丁基苯酞对H2O2损伤的PC12细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此外,5-羟甲基糠醛和阿魏酸松柏酯对ASP+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阿魏酸松柏酯能显着性缩短TST、FST的小鼠不动时间;抑制谷氨酸诱导的PC12细胞存活率下降、LDH释放、细胞凋亡率升高;抑制谷氨酸诱导的PC12细胞Ca2+内流、p-NR2B、p-CaMK II、p-JNK、p-p38水平升高;抑制谷氨酸诱导的PC12细胞ROS生成,SOD活性降低,MDA水平升高;抑制谷氨酸诱导的PC12细胞MMPs下降,Bcl-2/Bax介导的线粒体凋亡通路的激活。结论:(1)当归能有效改善CUMS模型大鼠的抑郁样症状和血液系统紊乱现象。当归的抗抑郁作用与其调节血液系统功能密切相关,其机制可能能涉及TCA循环、糖代谢、氨基酸代谢、鞘脂代谢、甘油脂代谢、牛磺酸代谢、和脂类代谢。HIF-1α信号通路介导的能量代谢途径是当归通过养血发挥解郁作用的重要途径之一。(2)洋川芎内酯A、阿魏酸、藁本内酯、Z-丁烯基苯酞、阿魏酸松柏酯、Tokinolide A、洋川芎内酯I、正丁基苯酞和5-羟甲基糠醛可能是当归抗抑郁药效物质基础。(3)阿魏酸松柏酯在体内外均表现出较好的抗抑郁作用,其机制与调节NMDAR-CaMKII-MAPKs信号通路、抗氧化应激和抗线粒体凋亡有关。

雷超[5](2019)在《ERK、P38MAPK通路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Cx43磷酸化中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ERK、P38MAPK通路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调节Cx43磷酸化所致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从而为临床上预防及治疗脑血管痉挛提供实验室依据及相应的用药指导。方法:本实验随机选取90只体重在300350 g之间的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分为5组,包括Sham组、SAH组、Vehicle组、SAH+SB203580组和SAH+PD98059组,每组均为18只。通过使用改良版的视交叉前池二次注血的方法建立大鼠SAH模型,并用HE染色法对模型成功建立与否进行鉴定;在第1天、3天、5天、7天这四个时间点分别运用Garcia神经行为学评分法对各组大鼠进行评分;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大鼠第7天基底动脉pCx43、pP38MAPK、P38MAPK、ERK1/2及pERK1/2的蛋白表达情况;采用压力肌动图技术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第7天各组大鼠基底动脉的直径进行测量。结果:在模型方面,将血液二次注入视交叉前池,可成功建立大鼠SAH模型。SAH组肉眼可见大量血液淤积在蛛网膜下腔,HE染色镜下可观察到蛛网膜下腔有大量红细胞。在神经行为学评分方面,SAH组大鼠第1天、3天、5天、7天评分与同一时间点的Sham组相比,均有明显下降。SAH+SB203580组、SAH+PD98059组第1天、3天、5天、7天评分与同一时间点的SAH组相比,均有所上升。在蛋白表达情况方面,与Sham组相比,SAH组存在pCx43表达增加。SAH+SB203580组、SAH+PD98059组与SAH组相比,pCx43表达减少。SAH组与Sham组相比,前者的pP38MAPK表达明显增加。SAH+SB203580组、SAH+PD98059组与SAH组相比,pP38MAPK表达减少。SAH组与Sham组相比,前者的pERK1/2表达具有明显增加的特点。SAH+SB203580组、SAH+PD98059组这两组与SAH组相比,pERK1/2表达减少。在基底动脉直径方面,将SAH组与Sham组放在一起比较,可得出前者的直径有所减小的结论。SAH+SB203580组、SAH+PD98059组与SAH组相比,有所增大。结论:P38MAPK通路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被激活,上调基底动脉pCx43和pP38MAPK的表达,使血管发生痉挛。用P38MAPK途径抑制剂SB203580治疗后,Cx43磷酸化表达减少,CVS得到缓解;类似地,ERK通路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被激活,上调基底动脉pCx43和pERK1/2的表达,使血管发生痉挛。经给予ERK通路的抑制剂PD980590这种处理后,Cx43磷酸化表达减少,CVS得到缓解。

韩春辉[6](2019)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及其药对提取物对人胶质瘤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白花蛇舌草[Oldenlandia diffusa(Willd.)Roxb.,OD]、半枝莲(Sculellaria barbata,SB)及其药对对人胶质瘤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考察相同药物不同溶剂提取物的作用差异,比较单药和对药的作用差异,比较配伍比例对药对作用的影响;检测分析白花蛇舌草及半枝莲的活性成分;分析两种中药抗胶质瘤细胞迁移、侵袭的药效机制。方法:本实验分为四部分:1.制备OD、SB及OD:SB 1:1、1:2、2:1比例药对提取物,检测提取物对U87细胞存活率的影响及UPLC(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超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在保证提取充分的前提下,固定提取时间、提取溶剂的量两个提取条件,将可能影响药效的影响因素:提取溶剂的种类、单药与药对、药对配伍的比例作为筛查的对象设计提取方案。采用加热回流提取的方法分别用水、40%乙醇、80%乙醇提取OD、SB以及按OD:SB 1:1、1:2、2:1比例配伍的药对,共制备15个提取物。利用MTT法对这15个中药提取物对胶质瘤细胞存活率的抑制作用进行比较筛查,选取药效最优的溶剂提取物及药对配伍比例,用于后续实验。建立UPLC检测方法,比较确定检测波长、流动相、酸等色谱条件,方法建立后对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及其药对提取物进行UPLC色谱分析,比较单药和药对的色谱图,结合MTT结果进行谱效分析。2.考察OD、SB及其药对提取物对人胶质瘤细胞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以MTT法、活死细胞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0、0.5、1、2、4、8 mg/mL浓度的OD、SB及其药对提取物对人胶质瘤U251和U87细胞存活率及凋亡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选择对细胞存活率无明显影响的浓度作为迁移、侵袭实验的药物工作浓度。以划痕、Transwell实验研究OD、SB及其药对对二维细胞迁移、侵袭的作用。采用微流控芯片细胞三维灌流培养进行三维细胞侵袭实验。3.采用液质联用 UPLC-Q-TOF/MS(Ultra-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方法分析OD和SB提取物的化学成分。4.通过网络药理学的分析方法分析OD、SB抗人胶质瘤可能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其作用机制。借助TCMSP等平台收集OD和SB各自含有的化学成分,以及每个成分的药动学参数,保留其中OB(Oral bioavailability,口 服吸收利用度)≥30%、DL(Drug likeness,药物相似性)≥ 0.18的化合物,作为筛选出来的有效成分。在TCMSP平台上进一步查找OD、SB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通过OMIM、TTD、GAD等数据库查找人胶质瘤相关治疗靶点,在Cytoscape平台上分别合成中药成分-作用靶点、疾病-相关治疗靶点网络关系图,在此基础上采用Cytoscape的Bisogenet或STRING数据库分析药物靶点与疾病靶点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关系。STRING平台的分析结果包含了GO注释分析及KEGG通路分析。以Cytoscape作图则将相互作用的蛋白上传至DAVID数据库,得到类似分析结果。从中筛选出白OD、SB抗胶质瘤细胞迁移、侵袭的相关通路,解释其作用机制。结果:1.15个提取物的MTT实验结果显示:三种溶剂提取物对U87细胞增殖活力的抑制作用为:80%乙醇提取物>40%乙醇提取物>水提物;在三个药对配比中1:2药对作用最优。比较单药与对药的UPLC图谱,未发现明显的新成分吸收峰,但共有峰的信号强度各样品之间相差较大。与其他两个配比药对的图谱比较,1:2药对的共有峰信号强度最高,即成分含量相对较高,这与MTT实验中1:2药对作用优于其他药对的结果一致。据此,选择两味单药及其1:2配伍药对的80%乙醇提取物作为后续研究对象。2.MTT实验、活死细胞染色及流式凋亡实验证明,OD、SB及其1:2药对提取物对人恶性胶质瘤U87和U251细胞具有明显的降低细胞存活率及促凋亡作用(p<0.05),且均与药物浓度正相关。在≤2 mg/mL的低浓度水平,提取物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不明显,因此我们选择OD、SB及其药对提取物≤2 mg/mL的浓度水平作为迁移、侵袭实验的药物浓度。划痕愈伤及Transwell实验证明在0.5、1、2 mg/mL浓度下,OD、SB及其药对提取物能够明显抑制人胶质瘤细胞的迁移能力,1:2药对能够在Transwell侵袭实验中显着抑制细胞的侵袭能力,在2 mg/mL浓度下,OD、SB能够抑制U87及U251细胞的侵袭(p<0.05)。微流控芯片细胞三维灌流培养侵袭实验结果显示OD、SB及其1:2配伍药对能够抑制人胶质瘤三维培养细胞的侵袭能力。3.以UPLC-Q-TOF/MS法检测表征OD、SB80%乙醇提取物,在正离子模式下,OD提取物检测出35个化合物,SB提取物检测出42个化合物,这些成分中包含了部分OD、SB抗胶质瘤迁移、侵袭的活性成分。4.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分析OD、SB抗人胶质瘤迁移、侵袭的有效成分、作用靶点和相关机制。在TCMSP等平台收集中药成分,并根据OB、DL参数进行活性筛选,OD的38个组分中有24个符合要求,从SB的94个化学成分中筛选出29个活性成分,在此基础上整理了每个活性成分对应的作用靶点,通过检索多个疾病靶点数据库,挖掘整理了的72个人胶质瘤的疾病相关靶点,将数据输入Cytoscape平台,分别构建中药成分-靶点网络图、疾病-靶点网络图,然后分别与OD、SB的活性成分靶点构建两味中药的成分靶点-人胶质瘤疾病靶点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PPI网络图。将PPI网络图中的节点蛋白进行GO注释分析及KEGG通路分析,结果显示OD可能通过参与MAPK通路、Wnt信号通路及微管细胞骨架的调节抑制人胶质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其降低胶质瘤细胞存活率、促凋亡的作用与参与调控细胞周期阻滞及细胞增殖负性调控、对内源性凋亡通路及促凋亡过程的干预以及P53经典调节相关。SB抗人胶质瘤细胞迁移侵袭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对黏着斑、VEGF、MAPK信号通路的调控相关;此外半枝莲参与了PI3K-Akt、Jak-STAT、p53、Ras等信号通路及细胞周期的调节,这些生物学行为与SB降低胶质瘤细胞存活率、促凋亡作用有关。结论:中药OD和SB及其药对80%乙醇提取物对人胶质瘤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迁移、侵袭作用,并具有浓度相关的抑制细胞存活率、促凋亡活性。药对与单药的UPLC图谱比较没有发现明显的新物质吸收峰,说明药对的作用应是两味中药药效加和的结果。网络药理学研究显示OD对人胶质瘤细胞迁移侵袭的抑制作用可能与其对Wnt、MAPK通路及微管细胞骨架的调节有关,SB的抗人胶质瘤细胞迁移、侵袭的作用可能与其对黏着斑、VEGF、MAPK信号通路的调控相关。研究结果提示,OD、SB及其药对在本实验中表现出来的生物活性可能对人恶性胶质瘤的迁移侵袭与复发的治疗提供新的用药依据。

费凡,蒋小岗,张健,郑龙太,镇学初,甘平[7](2018)在《蓝萼甲素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及其上调GEF-H1的作用机制》文中提出蓝萼香茶菜[Rabdosia japonica (Burm. f.) Hara var. glaucocalyx (Maxim.) Hara]是中国民间草药,具有抗肿瘤活性。此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蓝萼甲素(glaucocalyxin A,GLA),一种从蓝萼香茶菜中分离纯化得到的二萜类化合物,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通过检测C6大鼠胶质瘤细胞的存活率及干扰核糖核酸(ribonucleic acid,RNA)、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blot)技术以探究细胞凋亡的分子信号机制。当GLA存在时,C6大鼠胶质瘤细胞的存活率明显降低,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H1(guanine nucleotide-exchange factor,GEF-H1)表达上调,引起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蛋白磷酸化,造成细胞凋亡。因此,GLA诱导神经胶质细胞凋亡是通过激活GEF-H1/ERK途径。

张雄[8](2018)在《芒柄花素和替莫唑胺联用抗胶质瘤协同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芒柄花素和替莫唑胺联用对神经胶质瘤C6细胞的协同作用,进而探索两种药物联用抗胶质瘤的协同作用的分子机制,并建立大鼠神经胶质瘤原位模型和小鼠神经胶质瘤皮下异位模型用于后期探索两种药物联用时体内药效学。方法:(1)选用大鼠神经胶质瘤C6细胞用于研究药物的体外抗增殖作用。分别设置溶剂对照组、芒柄花素组、替莫唑胺组、联用组,通过噻唑蓝法(MTT)检测给药后对各组中胶质瘤C6细胞活力的影响;根据Chou-Talalay理论计算芒柄花素和替莫唑胺的联用指数CI,并根据CI值的大小进而获得两药最佳浓度组合。(2)采用HE染色法观察芒柄花素和替莫唑胺联合作用后与单用药相比,对胶质瘤C6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的影响。(3)采用流式细胞术比较两种药物联用与单用药相比对胶质瘤C6细胞凋亡的影响。(4)采用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探索两药联用和单用相比,对大鼠神经胶质瘤C6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5)建立大鼠神经胶质瘤原位模型,为后续进一步探索体内的药效学创造实验基础:将大鼠神经胶质瘤C6细胞株悬液通过微量注射剂透过颅骨注射进大鼠脑内,建立大鼠原位脑胶质瘤模型。将麻醉后固定在立体定位仪上的大鼠头皮切开后,将注射位置定位到颅脑的左脑尾状核区域,用微量注射器将10μL的C6细胞在10分钟内缓慢注射进左脑尾状核区域,完毕后缓慢拔针,进行缝合,待大鼠清醒后,观察1周,挑选建立成功的大鼠原位脑胶质瘤模型进行给药,探究两药联用的体外药效。(6)建立小鼠神经胶质瘤皮下异位模型,为进行进一步的体内药效学研究创造基础:在小鼠右前肢下侧部位注射人源的神经胶质瘤U251细胞株悬液,建立小鼠异位胶质瘤模型。建立完毕后,观察小鼠的瘤体生长情况,选取成瘤明显的小鼠进行随机分组,用于后期的药物联用的体内药效学探索。结果:(1)芒柄花素可介导对C6细胞的抗增殖作用,并存在浓度依赖性;芒柄花素和替莫唑胺在特定的浓度范围内,联合处理神经胶质瘤C6细胞48小时后,对细胞的增殖抑制具有协同作用,且当芒柄花素浓度为80μM、替莫唑胺浓度为500μM时,两药产生的协同作用最强。(2)替莫唑胺和芒柄花素联合处理C6细胞48小时之后,芒柄花素和替莫唑胺联用组细胞的形态与溶剂对照组和两药分别单用组细胞的形态相比,发生了明显的改变,联用组中活细胞数目明显下降,且细胞变小,染色质发生浓缩现象。(3)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用芒柄花素和替莫唑胺联合处理C6细胞48小时之后,细胞的凋亡率明显高于溶剂对照组和两组单给药组的细胞凋亡率,p<0.05;Cleaved Caspase的结果显示,联合用药组的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和两组单给药组,Bax的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和两组单给药组,联用组的Caspase-3和Caspase-9的表达水平也高于对照组和两组单给药组。(4)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表明,与芒柄花素和替莫唑胺单给药相比,芒柄花素和替莫唑胺联用可增加对C6细胞迁移作用的抑制。抑制作用可以通过下调MMP-2、MMP-9这两个蛋白的表达水平来实现。(5)成功的建立了大鼠神经胶质瘤颅脑原位模型和小鼠神经胶质瘤皮下异位模型。结论:芒柄花素对胶质瘤C6细胞具有抗增殖作用,且存在浓度依赖性;芒柄花素和替莫唑胺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联用对神经胶质瘤C6细胞具有协同作用;芒柄花素和替莫唑胺联用时可通过下调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上调Bax、Caspase-3和Caspase-9的表达水平来促进胶质瘤C6细胞的凋亡,通过下调MMP-2、MMP-9的蛋白表达水平来抑制细胞的迁移能力;成功建立了大鼠原位脑胶质瘤模型和小鼠皮下异位瘤模型,以便于后期对芒柄花素和替莫唑胺联用协同作用的体内药效学进行研究。

刘建莉[9](2017)在《基于能谱CT评价12C6+离子束辐照大鼠脑胶质瘤的放射生物效应》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重离子束(12C6+)辐照对大鼠C6胶质瘤细胞增殖、凋亡活性的影响,建立可重复性良好的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及在体肿瘤多参数影像量化检测分析模式,通过连续无损伤的能谱CT手段观测研究不同剂量12C6+离子束辐照与大鼠C6脑胶质瘤在体肿瘤增殖活性和侵袭性的关系,为12C6+离子束治疗脑胶质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2C6+离子束辐照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重离子深层肿瘤治疗终端进行,参数设置依据重离子治癌临床辐照标准。应用Annexin V/PI双染法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剂量12C6+离子束辐照后C6细胞凋亡比率;用平板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C6细胞克隆形成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C6细胞MAPK及Akt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应用小动物立体定向仪将对数生长期的C6细胞植入Wistar大鼠脑右侧基底节区,建立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通过对临床肿瘤病例的能谱CT多参数量化检测值分析,初步筛选出能够反映肿瘤增殖和侵袭活性的量化参数,用于大鼠脑C6胶质瘤检测。对照大鼠C6脑胶质瘤能谱CT、CT灌注和病理结果,构建评价大鼠C6脑胶质瘤的能谱CT多参数量化检测模型。采用该模型检测不同剂量12C6+离子束辐照前及辐照后第7天、第14天肿瘤增殖凋亡及侵袭性变化;观察荷瘤鼠体征变化和存活时间,在荷瘤鼠出现拒绝饮食或严重肢体障碍时标记为濒临死亡状态,对其麻醉后心脏灌流取全脑福尔马林固定后制作蜡块和病理切片进行HE染色及a-SMA、VEGF及CD34免疫组化染色。釆用专业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以mean士SD表示,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0、1.0、2.0、4.0 Gy剂量12C6+离子束辐照C6细胞后12小时细胞凋亡率为0.1833±0.3512%、6.2800±0.3606%、15.4867±0.0971%、20.5833±0.1604%;0.5、1.0、2.0 Gy12C6+离子束辐照后,其克隆形成率的比值分别为0.9335±0.0493、0.8253±0.1138、0.6791±0.1348;0.5、1.0、2.0 Gy剂量12C6+离子束辐照组BCL2/BAX比值分别为0.7619±0.0360、0.7517±0.0250、0.1181±0.003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鼠C6脑胶质瘤造模术后第10天增强CT检查结果显示肿瘤直径1.8-3.8mm(平均直径2.27mm),成瘤率达86.7%。32例GS和GST临床病例能谱CT多期增强GS动脉期和门脉期4070 keV单能量CT值、能谱曲线和碘浓度值低于GST,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术后第12天CT灌注结果显示瘤体中心区血流量、血容量及血管表面通透性高于周边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谱CT在65keV可获得最佳CNR图像,肿瘤实性区65keV单能量CT值、能谱曲线斜率及碘浓度较高,周边区次之,均高于正常脑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碘浓度值与CT灌注参数CBF、CBV正相关(P<0.01),65KeV CT值、能谱曲线斜率及碘浓度与ki67表达正相关,P值<0.01。3.0 T MRI检测结果增强T1WI可清晰显示病灶轮廓、平扫T2WI可清晰显示瘤周水肿及瘤内液化坏死,但难以进行量化检测、缺乏客观定量分析指标。不同剂量12C6+离子束辐照大鼠C6脑胶质瘤结果显示2.0 Gy辐照组荷瘤鼠辐照后早期肿瘤实性区血流灌注略减少,但肿瘤周边区异常肿瘤血管形成较明显、血流灌注较多、肿瘤细胞侵袭性仍较强;干预7天后肿瘤略增大,碘浓度值及单能量CT值逐渐增高。本实验4.0 Gy12C6+辐照组肿瘤实性区缩小,瘤体内部液化坏死进一步扩大,肿瘤实性区65 keV单能量CT值、碘浓度值及能谱曲线斜率均呈逐渐下降趋势。a-SMA染色可见肿瘤血管结构不完整,VEGF、CD34表达降低,成熟的肿瘤血管计数减少;荷瘤鼠最长存活时间49天、存活时间中位数37天,明显高于0 Gy组(最长存活时间32天,存活时间中位数27天)。结论:(1)12C6+离子束辐照C6胶质瘤细胞可能通过影响MAPK及Akt信号通路的调控而诱导C6细胞的凋亡,抑制其增殖活性。(2)临床病例筛选出的能谱CT低keV单能量CT值、碘含量值及能谱曲线斜率多参数量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体肿瘤的恶性程度;构建成功大鼠C6脑胶质瘤能谱CT多参数量化检测模型,可连续无损伤评价12C6+辐照大鼠脑胶质瘤的治疗效果。(3)12C6+离子束辐照C6脑胶质瘤能够进行精准治疗,在抑制肿瘤生长和侵袭的同时不损伤正常脑组织。

辛文秀[10](2014)在《天然小分子化合物对肠癌及胶质瘤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及潜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一基于胶质瘤代谢网络的小分子化合物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胶质瘤是一类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发病率约占原发性恶性脑肿瘤的50%以上。尽管现代医学技术有了极大发展,但是胶质瘤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不超过15个月,而且手术过后易复发,现在仍然没有理想的药物及治疗方法。有氧糖酵解是肿瘤细胞主要的能量代谢方式,本实验主要研究受试药物ZZZ-1针对胶质瘤细胞代谢网络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实验设计:本研究用SRB法及集落形成实验检测受试药物ZZZ-1对一系列胶质瘤细胞株的抗肿瘤药效,研究其对胶质瘤细胞能量代谢过程中葡萄糖消耗、丙酮酸消耗、乳酸产生、细胞内ATP的产生及氧气消耗比例(OCR)的影响,进一步研究药物对胶质瘤细胞线粒体膜电位ΔΨm、ROS产生、细胞衰老、细胞凋亡及其相关蛋白、干细胞标志Bmi-1、正常星形胶质细胞标志GFAP及糖酵解过程中关键蛋白PFKFB3、LDH5表达的影响。用氧化磷酸化过程中ATP合成酶抑制剂寡霉素研究ZZZ-1的潜在作用机制。本实验进一步研究ZZZ-1在动物体内实验中对胶质瘤增殖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糖酵解过程中关键酶、干细胞指标和分化指标的影响。实验结果:1)ZZZ-1具有强效的抗胶质瘤药效学作用:可显着抑制人及大鼠胶质瘤细胞增殖,抑制胶质瘤细胞集落形成,并良好的呈剂量依赖性;2)诱导胶质瘤细胞死亡及分化:诱导胶质瘤细胞AΨm去极化及ROS过度产生,抑制PCNA、 survivin的表达,诱导大鼠胶质瘤C6细胞凋亡及人胶质瘤细胞U-87MG细胞衰老,抑制干细胞指标Bmi-1的表达,促进胶纸瘤细胞向正常星形胶质细胞分化;3)诱导胶质瘤细胞能量代谢方式发生改变:ZZZ-1处理胶质瘤细胞24 h可诱导细胞葡萄糖及丙酮酸消耗及乳酸产生增多,可显着提高细胞内ATP产生量和氧气消耗量,药物处理细胞72 h可降低糖酵解过程中关键蛋白PFKFB3、LDH5的表达,寡霉素可降低ZZZ-1引起的胶质瘤细胞增殖抑制,抑制△Ψm的去极化及ROS的产生,减少葡萄糖的消耗及ATP的产生;ZZZ-1可减少寡霉素引起的代偿性乳酸的产生;4)抑制裸小鼠移植瘤生长:在U-87MG裸小鼠移植瘤模型中,ZZZ-1可选择性的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并且动物体重无降低,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可降低PCNA. survivin及糖酵解过程中关键蛋白PFKFB3、LDH5的表达;促进胶质瘤细胞向正常星形胶质细胞、神经细胞及小胶质细胞分化。结论:结果提示,ZZZ-1对胶质瘤细胞具有显着而稳定的抗肿瘤作用,可通过多层次、多途径调控胶质瘤细胞能量代谢、诱导细胞凋亡及衰老、促进胶质瘤细胞向正常神经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分化等方面起到抑制胶质瘤细胞增殖的作用。二小分子化合物CADPE对肠癌多靶点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结直肠癌是一类严重影响全球人类健康的疾病,每年世界范围内大约有一百万人被诊断出患有肠癌,同年有超过五十万人死于肠癌。本实验主要研究咖啡酸3,4-二羟基苯乙酯(CADPE)对结直肠癌的抗肿瘤药效、作用机制及可能的作用靶点。实验设计:本研究用SRB法及集落形成实验检测CADPE对四株人结直肠癌细胞的抗肿瘤药效,并研究CADPE对肠癌细胞的细胞周期、凋亡及周期和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用MAPK信号通路的四种抑制剂研究CADPE对肠癌细胞的潜在作用机制。本实验进一步在体内动物实验中研究CADPE对肠癌的增殖抑制、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影响,并评估CADPE对人正常肠癌组织细胞的影响。实验结果:本研究发现CADPE可显着抑制人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和集落形成能力,并诱导肠癌细胞G0/G1期细胞周期阻滞和细胞凋亡;CADPE对肠癌的抑制作用与p38 MAPK、p53、p21及p16等信号通路的激活、核转录因子κB及其下游靶基因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因子3 (STAT3)和c-Myc的抑制有关;CADPE还可以下调生存素survivin及细胞周期相关蛋白(如cyclin D1、CDK4、CDK6、p-Rb和E2F-1)的表达;P38 MAPK的抑制剂可减少CADPE引起的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周期阻滞及细胞凋亡,但是ERK和JNK抑制剂没有此类作用。在SW620裸小鼠移植瘤模型中,CADPE同样可抑制肿瘤生长及诱导细胞凋亡,并降低PCNA、survivin及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D1、CDK4、CDK6、p-Rb)的表达,并且抗肿瘤作用浓度范围内的CADPE对正常细胞无细胞毒作用,在体内及体外实验中均具有很高的安全性。结论:实验结果提示CADPE在调控结直肠癌细胞增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可通过多靶点进行调控,从而抑制肠癌细胞增殖、引起肠癌细胞周期阻滞、诱导肠癌细胞凋亡。

二、p38MAPK和RGS16对大鼠胶质瘤C6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38MAPK和RGS16对大鼠胶质瘤C6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FOXO3a在替莫唑胺诱导的保护性线粒体自噬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胶质瘤的治疗概述
    2.2 程序性细胞死亡
        2.2.1 凋亡
        2.2.2 自噬依赖性细胞死亡
        2.2.3 程序性坏死
        2.2.4 铁死亡
    2.3 自噬
        2.3.1 自噬的分类
        2.3.2 自噬的机制
        2.3.3 自噬的调控
        2.3.4 自噬在胶质瘤及其治疗中的作用
        2.3.5 替莫唑胺与自噬
    2.4 线粒体的质量控制
        2.4.1 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
        2.4.2 线粒体动力学
        2.4.3 线粒体自噬
        2.4.4 BNIP3与线粒体自噬
    2.5 ROS与细胞抗氧化机制
        2.5.1 ROS的产生和作用
        2.5.2 ROS的调控
        2.5.3 ROS与肿瘤
    2.6 内质网应激和未折叠蛋白质反应
    2.7 替莫唑胺的作用及耐药机制
        2.7.1 替莫唑胺的作用机制
        2.7.2 染色质溶解
        2.7.3 MGMT
    2.8 替莫唑胺的其他相关耐药机制
        2.8.1 ABC转运蛋白
        2.8.2 NF-κB信号通路
        2.8.3 JAK-STAT信号通路
    2.9 总结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主要器材与试剂
        3.1.1 主要实验器材
        3.1.2 主要实验试剂
    3.2 细胞系及细胞培养、裸鼠饲养
    3.3 实验液体及配制方法
    3.4 细胞复苏、传代及冻存
    3.5 实验技术
        3.5.1 MTT法检测细胞生存率
        3.5.2 RNA干扰技术
        3.5.3 乳酸脱氢酶释放法(LDH法)检测细胞的死亡率
        3.5.4 中性单细胞凝胶电泳电泳检测DNA双链断裂
        3.5.5 JC-1 探针检测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
        3.5.6 Mito SOX检测线粒体内超氧化物的变化
        3.5.7 DCFH-DA探针检测细胞内ROS的变化
        3.5.8 构建荧光蛋白标记的LC3B的U87细胞系
        3.5.9 线粒体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线粒体的形态和数量变化
        3.5.10 裸鼠皮下移植胶质瘤模型
        3.5.11 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细胞胞浆、胞核、线粒体蛋白的变化
        3.5.11.1 蛋白样品准备
        3.5.11.2 蛋白质印迹
        3.5.11.3 实验分组
        3.5.12 免疫共沉淀法检测胶质瘤细胞及肿瘤组织中LC3BⅡ、BNIP与相关蛋白的相互作用
        3.5.13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细胞内目标蛋白的表达和定位变化
        3.5.14 裸鼠肿瘤组织内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
        3.5.15 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自噬
        3.5.16 统计学分析
第4章 实验结果
    4.1 替莫唑胺在体外抑制胶质瘤细胞增殖
    4.2 替莫唑胺引起胶质瘤细胞DNA双链断裂和线粒体损伤
        4.2.1 替莫唑胺引起胶质瘤细胞DNA双链断裂
        4.2.2 替莫唑胺引起胶质瘤细胞AIF核转位
        4.2.3 替莫唑胺引起胶质瘤细胞线粒体损伤
    4.3 损伤的线粒体通过上调ROS增强替莫唑胺引起的DNA双链断裂
        4.3.1 替莫唑胺通过升高胶质瘤细胞内ROS引发DNA双链断裂
        4.3.2 替莫唑胺通过损伤线粒体引起细胞内ROS升高
    4.4 自噬抑制替莫唑胺引起的氧化应激
        4.4.1 替莫唑胺引起胶质瘤细胞自噬
        4.4.2 自噬抑制替莫唑胺引起的胶质瘤细胞死亡
        4.4.3 自噬抑制替莫唑胺引起的AIF核转位和ROS升高
    4.5 替莫唑胺激活胶质瘤细胞线粒体自噬
    4.6 BNIP3 介导替莫唑胺引起的线粒体自噬
        4.6.1 替莫唑胺上调BNIP3的表达,并促进BNIP3向线粒体转位
        4.6.2 BNIP3介导替莫唑胺引起的线粒体自噬
        4.6.3 BNIP3介导保护性线粒体自噬
    4.7 FOXO3a调控替莫唑胺引起的线粒体自噬
        4.7.1 替莫唑胺引起FOXO3a表达升高和核转位
        4.7.2 FOXO3a调控BNIP3介导的线粒体自噬
    4.8 动物实验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芒柄花素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芒柄花素抗肿瘤作用机制
    1.1 抑制细胞增殖
        1.1.1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1.1.2 miRNA
        1.1.3 ER
        1.1.4 IGF-1/PI3K/Akt信号通路
    1.2 诱导细胞凋亡
        1.2.1 PI3K/Akt/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
        1.2.2 MAPK
        1.2.3 活性氧(ROS)
        1.2.4 Bcl-2和Bax
    1.3 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
        1.3.1 MMP
        1.3.2 Lamin A/C
        1.3.3 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趋化因子受体4(CXCR4)轴
    1.4 诱导细胞周期停滞
2 芒柄花素的衍生物
3 小结与展望

(3)多拉菌素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和自噬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胶质瘤现状
    1.2 大环内酯类药物
    1.3 细胞死亡
        1.3.1 细胞凋亡
        1.3.2 细胞凋亡通路
        1.3.3 细胞自噬
        1.3.4 自噬相关通路
        1.3.5 自噬对凋亡的影响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5 本课题的研究技术路线
        1.5.1 体外实验技术路线
        1.5.2 体内实验技术路线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细胞和裸鼠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主要实验试剂
        2.1.4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MTT
        2.2.3 平板克隆
        2.2.4 细胞周期实验
        2.2.5 细胞凋亡实验
        2.2.6 DAPI染色
        2.2.7 细胞划痕实验
        2.2.8 电镜实验
        2.2.9 质粒提取
        2.2.10 转染
        2.2.11 细胞总蛋白提取
        2.2.12 Western blot实验
        2.2.13 RNA提取
        2.2.14 动物模型建立、给药和分组
        2.2.15 石蜡切片制作
        2.2.16 组织蛋白的提取
        2.2.17 HE染色
        2.2.18 TUNEL染色
        2.2.19 免疫组化染色
        2.2.20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多拉菌素在体外抑制U87和C6细胞的生长
    3.2 多拉菌素抑制U87和C6细胞迁移
    3.3 多拉菌素阻滞U87和C6细胞于细胞周期G0/G1期
    3.4 多拉菌素诱导U87和C6细胞产生细胞凋亡
    3.5 多拉菌素通过线粒体通路诱导细胞凋亡
    3.6 多拉菌素促进U87和C6细胞自噬的产生
    3.7 自噬增强了多拉菌素诱导的细胞死亡
    3.8 自噬增强了多拉菌素诱导的细胞凋亡
    3.9 转录组分析
        3.9.1 多拉菌素组与对照组差异的基因表达分析
        3.9.2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
        3.9.3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富集分析
        3.9.4 在转录水平上多拉菌素诱导C6细胞发生细胞周期紊乱
        3.9.5 在转录水平上药物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C6细胞发生凋亡
        3.9.6 在转录水平上多拉菌素通过抑制PI3K/ATK/m TOR通路诱导C6 细胞发生自噬
    3.10 多拉菌素体内对胶质瘤细胞的影响
        3.10.1 HE染色分析
        3.10.2 TUNEL染色分析
        3.10.3 多拉菌素对移植瘤内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分析
4 讨论
    4.1 多拉菌素在体外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
    4.2 多拉菌素在体外诱导胶质瘤细胞周期发生改变
    4.3 多拉菌素在体外诱导胶质瘤细胞产生凋亡
    4.4 多拉菌素在体外通过自噬促进诱导细胞死亡
    4.5 自噬对多拉菌素诱导的凋亡影响
    4.6 多拉菌素在转录水平上对胶质瘤细胞的影响
    4.7 多拉菌素在体内对胶质瘤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当归及其活性成分的抗抑郁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当归抗抑郁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2.1 当归在抗抑郁复方中的现代研究
        2.2 当归及其活性成分的抗抑郁作用研究
        2.3 基于抑郁症分子机制的当归抗抑郁作用研究
        2.4 结语
    3 浅谈“养血解郁”的科学内涵
        3.1 中医理论指导
        3.2 现代科学研究
        3.3 结语
    4 体外抑郁模型研究进展
        4.1 大鼠嗜铬细胞瘤PC12 细胞
        4.2 原代神经元细胞
        4.3 原代神经胶质细胞
        4.4 人神经母细胞瘤SH-SY5Y
        4.5 其它
        4.6 结语
    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研究内容及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当归的抗抑郁作用研究
    第一节 当归对CUMS大鼠抑郁样症状的改善作用
        1.1 引言
        1.2 材料和仪器
        1.3 实验方法
        1.3.1 动物分组及给药
        1.3.2 大鼠慢性温和不可预知结合孤养模型(CUMS)的建立
        1.3.3糖水偏爱实验
        1.3.4旷场实验
        1.3.5强迫游泳实验
        1.3.6 统计分析
        1.4 实验结果
        1.4.1 当归对CUMS大鼠体重的影响
        1.4.2 当归对CUMS大鼠糖水偏爱率的影响
        1.4.3 当归对CUMS大鼠水平穿越格数的影响
        1.4.4 当归对CUMS大鼠直立次数的影响
        1.4.5 当归对CUMS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的影响
        1.5 小结与讨论
        1.5.1 小结
        1.5.2 讨论
    第二节 基于“养血解郁”学说研究当归对CUMS大鼠血液系统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血液样本的采集
        2.3.2 血常规分析
        2.3.3 血气分析
        2.3.4 血流变分析
        2.3.5 统计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当归对CUMS大鼠外周血象的影响
        2.4.2 当归对CUMS大鼠血气指标的影响
        2.4.3 当归对CUMS大鼠全血粘度的影响
        2.4.4 当归的抗抑郁作用与调节血液系统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2.5 小结与讨论
        2.5.1 小结
        2.5.2 讨论
    第三节 基于血清代谢组学的当归“养血解郁”机制研究
        3.1 引言
        3.3 实验方法
        3.3.1 血清液质备样方法及分析条件
        3.3.3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当归干预CUMS致抑郁大鼠的血清液质代谢组学研究
        3.4.2 当归干预CUMS致抑郁大鼠的血清核磁代谢组学研究
        3.4.3 各给药组干预CUMS大鼠血清代谢物及代谢通路比较分析
        3.4.4 当归干预抑郁症和贫血两种发病机体代谢物谱分析
        3.5 小结与讨论
        3.5.1 小结
        3.5.2 讨论
    第四节 当归干预CUMS大鼠的肝脏代谢组学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肝脏核磁备样方法及分析条件
        4.3.2 肝脏液质备样方法及分析条件
        4.3.3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当归干预CUMS大鼠肝脏核磁代谢组学研究
        4.4.2 当归干预CUMS大鼠肝脏液质代谢组学研究
        4.4.3 各给药组干预CUMS大鼠肝脏代谢物及代谢通路比较分析
        4.5 小结与讨论
        4.5.1 小结
        4.5.2 讨论
    第五节 基于HIF-1α信号通路的当归“养血解郁”机制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蛋白的提取
        5.3.2 Western Blot步骤
        5.4 实验结果
        5.4.1 当归对CUMS大鼠缺氧诱导因子(HIF-1α)表达的影响
        5.4.2 当归对CUMS大鼠乳酸脱氢酶-A(LDHA)表达的影响
        5.4.3 当归对CUMS大鼠丙酮酸脱氢酶激酶-1(PDK-1)表达的影响
        5.5 小结与讨论
        5.5.1 小结
        5.5.2 讨论
第三章 当归的抗抑郁活性成分研究
    第一节 当归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
        1.1 引言
        1.2 材料和仪器
        1.3 实验方法
        1.4 实验结果
        1.4.1 分离所获得的化合物及结构鉴定
        1.4.2 购买所获得的化合物
        1.5 小结与讨论
        1.5.1 小结
        1.5.2 讨论
    第二节 基于细胞模型的当归抗抑郁活性成分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培养
        2.3.2 细胞存活率的测定
        2.4 实验结果
        2.4.1 当归单体化合物对PC12 细胞的作用研究结果
        2.4.2 当归单体化合物对皮质酮损伤的PC12 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
        2.4.3 当归单体化合物对谷氨酸损伤的PC12 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
        2.4.4 当归单体化合物对H2O2 损伤的PC12 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
        2.5 小结与讨论
        2.5.1 小结
        2.5.2 讨论
    第三节 基于神经递质转运体抑制剂高通量筛选模型的当归抗抑郁活性成分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4 实验结果
        3.4.1 盐酸氟西汀对ASP+抑制作用检测
        3.4.2 当归单体化合物对ASP+抑制作用检测
        3.5 小结与讨论
        3.5.1 小结
        3.5.2 讨论
第四章 阿魏酸松柏酯的抗抑郁作用及机制研究
    第一节 基于小鼠绝望模型的阿魏酸松柏酯体内抗抑郁作用研究
        1.1 引言
        1.2 材料和仪器
        1.3 实验方法
        1.3.1 动物分组及给药
        1.3.2 小鼠悬尾试验
        1.3.3 小鼠强迫游泳实验
        1.3.4 统计分析
        1.4 实验结果
        1.4.1 阿魏酸松柏酯对小鼠悬尾试验不动时间的影响
        1.4.2 阿魏酸松柏酯对小鼠强迫游泳试验不动时间的影响
        1.5 小结与讨论
        1.5.1 小结
        1.5.2 讨论
    第二节 阿魏酸松柏酯对谷氨酸损伤的PC12 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
        2.1 引言
        2.2 材料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培养
        2.3.2 药物处理
        2.3.3 细胞存活率测定
        2.3.4 乳酸脱氢酶释放率测定
        2.3.5 细胞凋亡率测定
        2.3.6 Hoechst33324-PI双染
        2.3.7 统计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阿魏酸松柏酯对谷氨酸损伤的PC12 细胞模型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2.4.2 阿魏酸松柏酯对谷氨酸损伤的 PC12 细胞模型乳酸脱氢酶释放率的影响
        2.4.3 阿魏酸松柏酯对谷氨酸损伤的PC12 细胞模型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2.5 小结与讨论
        2.5.1 小结
        2.5.2 讨论
    第三节 阿魏酸松柏酯对谷氨酸诱导的PC12 细胞NMDA-CaMKII-MAPKs信号通路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细胞内钙离子测定
        3.3.2 免疫印迹
        3.3.3 统计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阿魏酸松柏酯对谷氨酸损伤的PC12 细胞模型NR2B磷酸化蛋白表达的影响
        3.4.2 阿魏酸松柏酯对谷氨酸损伤的PC12 细胞模型细胞内Ca~(2+)的影响
        3.4.3 阿魏酸松柏酯对谷氨酸损伤的PC12 细胞模型CaMKII磷酸化蛋白表达的影响
        3.4.4 阿魏酸松柏酯对谷氨酸损伤的 PC12 细胞模型 JNK 和 p38 磷酸化蛋白表达的影响
        3.5 小结与讨论
        3.5.1 小结
        3.5.2 讨论
    第四节 阿魏酸松柏酯对谷氨酸诱导的PC12 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细胞内活性氧的测定
        4.3.2 细胞内SOD活力的测定
        4.3.3 细胞内MDA含量的测定
        4.4 实验结果
        4.4.1 阿魏酸松柏酯对谷氨酸损伤的PC12 细胞模型细胞内ROS的影响
        4.4.2 阿魏酸松柏酯对谷氨酸损伤的PC12 细胞模型细胞内SOD活力的影响
        4.4.3 阿魏酸松柏酯对谷氨酸损伤的 PC12 细胞模型细胞内 MDA 含量的影响
        4.5 小结与讨论
        4.5.1 小结
        4.5.2 讨论
    第五节 阿魏酸松柏酯对谷氨酸诱导的PC12 细胞线粒体凋亡通路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和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线粒体膜电位的测定
        5.3.2 免疫印迹
        5.3.3 统计分析
        5.4 实验结果
        5.4.1 阿魏酸松柏酯对谷氨酸损伤的PC12 细胞模型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5.4.2 阿魏酸松柏酯对谷氨酸损伤的 PC12 细胞模型 Bcl-2、Bax、细胞色素 C、和Caspase-3 表达的影响
        5.5 小结与讨论
        5.5.1 小结
        5.5.2 讨论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1 研究工作总结
    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主要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致谢
个人情况及联系方式
附录

(5)ERK、P38MAPK通路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Cx43磷酸化中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试剂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试剂及材料
        2.2.1 模型建立所需试剂及材料
        2.2.2 HE染色试剂
        2.2.3 压力肌动图技术所需实验试剂
        2.2.4 Western blot试剂
    2.3 实验仪器
        2.3.1 模型建立仪器
        2.3.2 HE染色仪器
        2.3.3 压力肌动实验仪器
        2.3.4 Western blot实验仪器
第三章 实验方法
    3.1 实验技术路线
    3.2 实验动物分组
    3.3 采用视交叉前池二次注血法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
    3.4 HE染色模型鉴定
        3.4.1 心脏灌注及取大鼠脑组织
        3.4.2 HE染色
    3.5 采用改良Garcia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法评分
    3.6 压力肌动图技术测量基底动脉直径
        3.6.1 大鼠基底动脉血管段的准备
        3.6.2 上机检测血管直径
    3.7 Western blot技术检测p Cx43、ERK1/2、P38MAPK等蛋白表达
        3.7.1 不同实验组蛋白的提取
        3.7.2 BCA法测定蛋白浓度
        3.7.3 蛋白配平及变性处理
        3.7.4 10%分离胶及5%浓缩胶的制备
        3.7.5 蛋白上样
        3.7.6 蛋白电泳
        3.7.7 转膜
        3.7.8 封闭
        3.7.9 样品蛋白与特异性一抗免疫反应
        3.7.10 TBST洗涤PVDF膜上非特异性结合一抗
        3.7.11 特异性一抗与特异性二抗免疫反应
        3.7.12 TBST洗涤PVDF膜上非特异性结合二抗
        3.7.13 样品蛋白化学发光及暗室曝光
        3.7.14 图像分析
    3.8 数据统计及分析
第四章 实验结果
    4.1 一般情况观察
    4.2 视交叉前池二次注血法成功建立SAH大鼠模型
    4.3 神经行为学评分
    4.4 压力肌动图技术测量基底动脉直径
    4.5 Western blot技术检测p Cx43、ERK1/2、P38MAPK等蛋白表达
        4.5.1 各组大鼠p Cx43 表达
        4.5.2 各组大鼠p P38MAPK、P38MAPK表达
        4.5.3 各组大鼠pERK1/2、ERK1/2 表达
第五章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6)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及其药对提取物对人胶质瘤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及其药对提取物的制备、提取物对胶质瘤细胞存活率作用的筛查及UPLC分析
    一、材料
        1.中药材
        2.细胞来源
        3.主要试剂及仪器
        4.主要试剂的配制
    二、方法
        1 提取物的制备
        2 细胞培养
        3 MTT实验检测提取物抗胶质瘤细胞作用
        4 UHPLC色谱分析方法的建立及中药提取物色谱分析
        5 统计方法
    结果
        1.中药提取物制备
        2.中药提取物对胶质瘤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
        3.中药提取物的UPLC图谱
        4.单药与对药的UPLC图谱比较
        5.谱效分析
    讨论
第二部分 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及其药对提取物对人恶性胶质瘤细胞侵袭、迁移的影响
    一.材料
        1.主要仪器及试剂
        2.主要试剂的配制
    二.方法
        1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
        2 活死细胞染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
        3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4 划痕愈伤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
        5 Transwell迁移实验
        6 Transwell侵袭实验
        7 微流控芯片细胞三维灌流培养侵袭实验
    结果
        1.中药提取物抑制U25 细胞增殖
        2.中药提取物降低人胶质瘤细胞存活率
        3.中药提取物促进人胶质瘤细胞凋亡
        4.划痕愈伤实验中药提取物抑制人胶质瘤细胞迁移
        5.Transwell迁移实验中药抑制人胶质瘤细胞迁移
        6.Transwell侵袭实验中药抑制人胶质瘤细胞侵袭
        7.中药提取物抑制三维培养人胶质瘤细胞的侵袭能力
    讨论
第三部分 UPLC-Q-TOF/MS色谱分析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提取物的化学成分
    一.材料
        1 主要仪器及试剂
        2 主要试剂的配制
    二.方法
        1 建立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化学成分数据库
        2 色谱条件
        3 质谱条件
        4 数据分析
    结果
        1.白花蛇舌草80%乙醇提取物的UPLC-Q-TOF/MS分析结果
        2.半枝莲80%乙醇提取物的UPLC-Q-TOF/MS分析结果
    讨论
第四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抗胶质瘤迁移、侵袭作用机制
    一.材料
    二.方法
        1 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活性成分的筛选
        2 中药成分靶点的收集及活性成分-靶点网络的构建
        3 人胶质瘤疾病靶点的收集与疾病-靶点网络构建
        4 药物成分靶点-疾病靶点蛋白质相互作用数据库及网络构建
        5 GO注释分析及KEGG通路分析
    结果
        1.白花蛇舌草活性成分数据库及成分-靶点关系
        2.人胶质瘤疾病相关靶点
        3.白花蛇舌草成分靶点-人胶质瘤疾病靶点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
        4.白花蛇舌草抗人胶质瘤迁移侵袭相关通路
        5.半枝莲活性成分数据库及成分-靶点关系
        6.半枝莲成分靶点-疾病靶点蛋白质相互作用关系
        7.半枝莲抗胶质瘤迁移侵袭的相关通路
    讨论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及获奖情况
致谢

(7)蓝萼甲素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及其上调GEF-H1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主要仪器
    药品与试剂
    细胞培养
    MTT检测
    Hoechst 33258染色
    平板克隆
    细胞周期检测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Western blot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GLA对胶质瘤细胞活力的影响
    2 GLA诱导C6细胞凋亡
    3 GLA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C6细胞凋亡
    4 GLA引起GEF-H1蛋白上调
    5 GLA诱导MAPK家族蛋白激活
    6抑制ERK激活可阻断GLA诱导神经胶质瘤细胞凋亡
讨论

(8)芒柄花素和替莫唑胺联用抗胶质瘤协同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和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基于能谱CT评价12C6+离子束辐照大鼠脑胶质瘤的放射生物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重离子治疗癌症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3 脑胶质瘤影像学研究进展
        1.3.1 MR检查新技术在脑胶质瘤中的应用进展
        1.3.2 能谱CT研究进展
    1.4 大鼠C6胶质瘤模型
    1.5 胶质瘤与相关基因表达及信号转导通路研究进展
        1.5.1 肿瘤与MAPK通路
        1.5.2. 肿瘤与PI3K/Akt通路
    1.6 研究意义
第二章 ~(12)C~(6+)离子束辐照大鼠C6胶质瘤细胞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设备及材料
        2.1.2 细胞培养与活性检测
        2.1.3 ~(12)C~(6+)离子束辐照方法
        2.1.4 流式细胞仪细胞凋亡比率检测方法
        2.1.5 western blot法细胞凋亡检测
        2.1.6 ~(12)C~(6+)离子束辐照C6胶质瘤细胞克隆形成实验
        2.1.7 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检测
        2.1.8 统计学处理
    2.2 研究结果
        2.2.1 C6胶质瘤细胞生长状况
        2.2.2 ~(12)C~(6+)离子束辐照后Annexin V/PI双染法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
        2.2.3 不同剂量~(12)C~(6+)离子束辐照C6细胞后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水平
        2.2.4 ~(12)C~(6+)离子束对C6胶质瘤细胞克隆形成的影响
        2.2.5 ~(12)C~(6+)离子束对C6胶质瘤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2.3 讨论
        2.3.1 C6胶质瘤细胞培养与活性检测
        2.3.2 C6胶质瘤细胞~(12)C~(6+)辐照
        2.3.3 大鼠C6胶质瘤细胞不同剂量~(12)C~(6+)离子束辐照后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
        2.3.4 大鼠C6胶质瘤细胞不同剂量~(12)C~(6+)离子束辐照后细胞克隆
        2.3.5 大鼠C6胶质瘤细胞不同剂量~(12)C~(6+)离子束辐照对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2.4 小结
第三章 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的建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设备与材料
        3.1.2 细胞培养及获取
        3.1.3 大鼠脑胶质瘤造模方法
        3.1.4 全脑标本的获取
        3.1.5 病理染色及结果分析
        3.1.6 统计学分析
    3.2 结果
        3.2.1 大鼠C6胶质瘤荷瘤鼠造模CT检测结果
        3.2.2 荷瘤鼠体征变化
        3.2.3 肿瘤的组织病理学观察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能谱CT多参数量化检测肿瘤侵袭性的临床研究
    4.1 资料与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能谱CT检查方法
        4.1.3 图像分析
        4.1.4 统计学分析
    4.2 结果
        4.2.1 样本资料
        4.2.2 GS和GST组能谱CT表现
        4.2.3 能谱CT多参数定量定性检测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大鼠C6脑胶质瘤能谱CT多参数成像及量化分析
    5.1 材料及方法
        5.1.1 C6脑胶质瘤模型建立
        5.1.2 影像检查方法
        5.1.3 影像数据分析
        5.1.4 心脏灌流取脑
        5.1.5 病理染色及结果分析
        5.1.6 统计学分析
    5.2 结果
        5.2.1 CT灌注成像
        5.2.2 能谱CT最佳对比噪声比的单能量水平
        5.2.3 能谱CT数据分析
        5.2.4 病理结果
        5.2.5 影像与病理对照
    5.3 讨论
        5.3.1 大鼠C6胶质瘤CT灌注成像
        5.3.2 大鼠C6胶质瘤能谱CT检测
        5.3.3 大鼠C6胶质瘤能谱CT多参数量化检测与病理对照
    5.4 小结
第六章 ~(12)C~(6+)离子束辐照大鼠C6脑胶质瘤放射生物效应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天然小分子化合物对肠癌及胶质瘤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及潜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部分 基于胶质瘤代谢网络的小分子化合物抗肿瘤作用及
    1 绪论:肿瘤细胞的能量代谢特点研究
        1.1 正常细胞的能量代谢方式
        1.2 肿瘤细胞的能量代谢方式
        1.3 果糖双磷酸酶-2同工酶3(PFKFB3)与肿瘤
        1.4 乳酸脱氢酶-5与肿瘤
    2 ZZZ-1对胶质瘤细胞代谢的影响及抗肿瘤作用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用细胞系及实验药物
        2.1.2 实验仪器及耗材
        2.1.3 实验试剂及抗体
        2.1.4 主要试剂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SRB法测定ZZZ-1对人胶质瘤细胞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2.2.3 细胞集落形成实验
        2.2.4 鬼笔环肽染色检测胶质瘤细胞的形态学变化
        2.2.5 葡萄糖、乳酸测定
        2.2.6 发光法检测药物对细胞内ATP水平的影响
        2.2.7 氧气消耗比率(oxygen consumption rate,OCR)的测定
        2.2.8 JC-1染色检测胶质瘤细胞线粒体膜电位(△Ψ_m)的变化
        2.2.9 DCFH-DA染色检测ZZZ-1对胶质瘤细胞ROS的影响
        2.2.10 Annexin V-FITC/PI双染检测细胞凋亡
        2.2.11 Hoechst 33342染色观察细胞核形态的变化
        2.2.12 PI染色检测ZZZ-1对胶质瘤细胞周期的影响
        2.2.13 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人胶质瘤U-87MG细胞衰老
        2.2.14 免疫荧光化学检测PCNA、survivin及GFAP蛋白表达
        2.2.15 Western blot分析检测蛋白表达的变化
        2.2.16 数据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ZZZ-1对胶质瘤细胞的药效学检测
        2.3.2 ZZZ-1调控胶质瘤细胞能量代谢方式
        2.3.3 ZZZ-1诱导胶质瘤细胞线粒体功能发生变化
        2.3.4 ZZZ-1引起胶质瘤细胞死亡方式的研究
        2.3.5 ZZZ-1促进胶质瘤细胞能量代谢方式转变的机制研究
        2.4 讨论
    3 ZZZ-1的整体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细胞、动物
        3.1.2 实验仪器及耗材
        3.1.3 实验试剂及抗体
        3.1.4 主要试剂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U-87MG细胞培养及裸小鼠的饲养
        3.2.2 人胶质瘤细胞U-87MG裸小鼠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3.2.3 动物分组及给药
        3.2.4 苏木素(HE)染色进行组织形态学检测
        3.2.5 TUNEL/DAPI双染检测细胞凋亡的发生
        3.2.6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蛋白含量变化
        3.2.7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的变化
        3.2.8 数据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ZZZ-1及TMZ对U-87MG移植瘤裸小鼠体重的影响
        3.3.2 ZZZ-1对人胶质瘤细胞U-87MG裸小鼠移植瘤的治疗作用
        3.3.3 ZZZ-1对U-87MG移植瘤组织及肿瘤血管形态学的影响
        3.3.4 ZZZ-1抑制U-87MG裸小鼠移植瘤的细胞增殖
        3.3.5 ZZZ-1对U-87MG移植瘤的细胞凋亡的影响
        3.3.6 ZZZ-1抑制U-87MG裸小鼠移植瘤VEGF蛋白的表达
        3.3.7 ZZZ-1对U-87MG移植瘤能量代谢及细胞分化的影响
        3.4 讨论
第二部分 小分子化合物对肠癌多靶点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
    4 绪论
    5 CADPE对肠癌细胞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实验细胞系及研究药物
        5.1.2 实验仪器及耗材
        5.1.3 实验试剂及抗体
        5.2 实验方法
        5.2.1 细胞培养
        5.2.2 SRB法检测细胞活力
        5.2.3 细胞集落形成实验
        5.2.4 鬼笔环肽(phalloidin)染色检测细胞形态学变化
        5.2.5 JC-1染色检测CADPE对HCT-15细胞△Ψ_m的作用
        5.2.6 Annexin V/PI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5.2.7 Hoechst 33342染色观察肠癌细胞核形态的变化
        5.2.8 TUNEL/DA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
        5.2.9 PI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
        5.2.10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的表达
        5.2.11 数据分析
        5.3 实验结果
        5.3.1 CADPE的抗肿瘤活性测定
        5.3.2 CADPE对人肠癌细胞周期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5.3.3 CADPE对人肠癌细胞死亡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5.3.4 CADPE的多靶点调控作用机制研究
        5.3.5 CADPE对人正常结肠成纤维细胞无细胞毒作用
        5.4 讨论
    6 CADPE对肠癌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整体实验研究
        6.1 实验材料
        6.1.1 实验细胞、动物及研究药物
        6.1.2 实验仪器及耗材
        6.1.3 实验试剂及抗体
        6.1.4 主要试剂配制
        6.2 实验方法
        6.2.1 SW620细胞培养及动物饲养
        6.2.2 SW620裸鼠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6.2.3 动物分组及给药
        6.2.4 苏木素(HE)染色
        6.2.5 TUNEL/DAPI双染检测细胞凋亡的发生
        6.2.6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6.2.7 数据分析
        6.3 实验结果
        6.3.1 CADPE对人肠癌细胞SW620裸小鼠移植瘤的治疗作用
        6.3.2 CADPE抑制SW620裸小鼠移植瘤模型中PCNA蛋白表达
        6.3.3 CADPE诱导SW620裸小鼠移植瘤组织细胞凋亡
        6.3.4 CADPE抑制SW620裸小鼠移植瘤周期调控蛋白的表达
        6.3.5 CADPE抑制SW620裸小鼠移植瘤VEGF的表达
        6.4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靶向肿瘤细胞内信号转导分子的抗肿瘤作用研究
    前言
    1. 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为靶点的肿瘤治疗
    2. 以蛋白酪氨酸激酶(proteintyrosine kinase,PTK)为靶点的肿瘤治疗
    3. 以细胞周期调控蛋白为靶点的肿瘤治疗
    4 以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为靶点的肿瘤治疗
    5 以核转录因子NF-κB为靶点的肿瘤治疗
    6 以信号转导子及转录激活子STAT为靶点的肿瘤治疗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p38MAPK和RGS16对大鼠胶质瘤C6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FOXO3a在替莫唑胺诱导的保护性线粒体自噬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 何川. 吉林大学, 2021(01)
  • [2]芒柄花素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 赵玉民,冯叶雯,张黎,余成浩.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1(10)
  • [3]多拉菌素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和自噬作用及机制的研究[D]. 陈晨.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4]当归及其活性成分的抗抑郁作用及机制研究[D]. 宫文霞. 山西大学, 2019(01)
  • [5]ERK、P38MAPK通路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Cx43磷酸化中作用的研究[D]. 雷超.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6]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及其药对提取物对人胶质瘤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D]. 韩春辉.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7]蓝萼甲素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及其上调GEF-H1的作用机制[J]. 费凡,蒋小岗,张健,郑龙太,镇学初,甘平. 药学学报, 2018(11)
  • [8]芒柄花素和替莫唑胺联用抗胶质瘤协同作用研究[D]. 张雄. 南京医科大学, 2018(01)
  • [9]基于能谱CT评价12C6+离子束辐照大鼠脑胶质瘤的放射生物效应[D]. 刘建莉. 兰州大学, 2017(03)
  • [10]天然小分子化合物对肠癌及胶质瘤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及潜在机制研究[D]. 辛文秀. 浙江大学, 2014(08)

标签:;  ;  ;  ;  ;  

p38MAPK和RGS16对大鼠胶质瘤C6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