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几年珠江三角洲地震危害分析

未来几年珠江三角洲地震危害分析

一、珠江三角洲未来几年地震危险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惠春,宁立新,程昌秀[1](2022)在《中国东南沿海城市海啸灾害风险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是人口聚集、经济发达的区域,但附近海域存在有多个潜在海啸源,海啸灾害风险不容忽视。基于灾害系统理论,本文应用概率海啸危险性分析(PTHA)模拟沿海地区在不同重现期下的最大海啸波幅分布。同时构建了东南沿海地区承灾体暴露性和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虑海啸危险性以及承灾体暴露性和脆弱性的分析结果作为海啸灾害风险评估方案。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沿海城市处于海啸高风险,如香港、澳门,重现期为2000年时,最大海啸波幅接近3 m,承灾体的暴露性属于最高水平,脆弱性水平较低。靠近台湾海峡的福建省区域部分城市处于较高风险水平,如泉州、厦门等,重现期为2000年时,最大海啸波幅超过2 m,承灾体的暴露性和脆弱性都属于较高水平。

郑超绘[2](2019)在《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的岩石圈断裂带,也是一条巨大的强震活动带,沿郯庐断裂带城市与重大工程分布较多、人口密集,随着城市工程建设的不断增大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开展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区域地壳稳定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在资料收集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对研究区深大断裂的分布情况及其活动性做了系统研究,确定了以郯庐断裂带为主的共17条对区域地壳稳定性具有显着影响的深大断裂。并对区域内的地震活动、地质灾害、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等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选取了活动断裂、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地震活动性、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崩滑流易发性以及采空塌陷敏感性6个因素作为区域地壳稳定性的评价因子,对每一个评价因子进行分类赋值,并基于ArcGIS平台采用多因素空间加权叠加法,建立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模型。最后,绘制出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区域地壳稳定性分区图。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的地壳以稳定和较稳定为主,占总面积的87.3%;较不稳定区域约占总面积的7.9%,而不稳定区域仅占总面积的4.8%。这表明郯庐断裂带安徽段的断裂构造虽然分布较为密集,但断裂的活动性总体不强,仅在近东西向的肥中断裂、晓天-磨子潭断裂断裂与北北东向的郯庐断裂带交汇处稳定性较差;地震虽然较为频繁,但震级不高,故而该区域的整体稳定性较好,仅在定远、明光市北部、泗县等部分地区处需要重点考虑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该区域的地壳稳定性评价结果可为这一区域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保障。

刘也[3](2018)在《中国东南沿海海啸危险性区域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沿岸分布众多重大工程,这些地区一旦遭受海啸袭击,将产生严重后果。近年来,我国海啸防灾减灾相关研究工作已逐步展开,针对中国东南沿海的概率海啸危险性分析方法(PTHA)已逐渐成熟,东南沿海地区的海啸危险性已得到充分认识。但目前绝大多数海啸危险性的研究仅针对某个城市展开,尚未有研究对整个东南沿海地区展开全面的海啸危险性分析工作,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开展如下工作:(1)考虑中国近海八个局地海啸潜源和马尼拉区域海啸潜源的影响,采用概率海啸危险性分析方法(PTHA),给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海啸危险性图。结果显示,福建省沿海地区海啸危险性最高,广东省次之,浙江省和海南省受海啸影响较小。以香港、澳门、厦门、泉州为例计算海啸波高超越概率和重现期,分析不同海啸潜源对PTHA计算的贡献情况。结果表明,厦门、泉州的海啸危险性较高,波高超过1m的海啸重现期分别为281年、539年,香港、澳门危险性较低,波高超过1m的海啸重现期均超过千年;马尼拉海啸潜源对香港、澳门、厦门、泉州的影响小于局地海啸潜源,我国东南沿海的海啸危险性区域化差异明显,海啸潜源与目标场地的相对位置是影响PTHA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2)采用确定性方法分析不同地震情景下马尼拉区域海啸潜源对中国东南沿海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震源位置位于马尼拉区域海啸潜源第一段和第二段时,引发海啸对东南沿海产生危险较大;当马尼拉区域海啸潜源发生9.0级地震诱发海啸时,台湾海峡以北地区海啸波高不超过1m,台湾海峡以南地区海啸波高不低于2m,部分地区海啸波高超过6m。说明我国沿海地区应重视马尼拉区域海啸潜源产生的地震海啸危险。(3)研究震级上限对PTHA结果的敏感性。以马尼拉区域海啸潜源为例,分析海啸潜源震级上限不确定性对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马尼拉区域海啸潜源的危险性随震级上限增加呈现增大的趋势,重现期越长,波高对震级上限改变越敏感。(4)针对传统PTHA方法中,海啸波高分布拟合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思路,在PTHA计算中采用截尾对数正态分布代替对数正态分布对海啸波高进行拟合,并对两种方法得到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截尾对数正态分布拟合波高得到的PTHA结果小于传统PTHA方法。

任叶飞,张鹏,温瑞智,徐朝阳[4](2017)在《通过WCEE跟踪国际海啸研究动态及我国海啸防灾减灾工作的思考》文中认为近年来,世界上发生了多次破坏性海啸,例如2010年智利南部Mw8.8级和2011年东日本Mw9.0级地震海啸,引起了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海啸防灾减灾研究已成为国际热点课题,2008年至今连续3届世界地震工程会议(WCEE)上均有大量海啸研究相关文章发表。本文通过调查这3届WCEE海啸专题最新研究成果,跟踪国际海啸研究动态;对目前2个研究热点问题,ASCE7-16中海啸荷载及影响和概率海啸危险性分析,进行调研和总结;从历史海啸目录、海啸数值模拟及应用、海啸预警系统和概率海啸危险性分析4个角度对我国海啸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最后,考虑我国目前在海啸灾害研究方面的现状,结合国际海啸研究动态,思考我国海啸防灾减灾当前应侧重的几方面工作。

刘哲[5](2017)在《地震海啸危险性估计中耦合潜源参数不确定性效应的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多个沿海国家和地区遭受了严重的地震海啸灾害。近岸场点地震海啸危险性估计方法的研究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目前近岸场点的地震海啸危险性估计主要采用基于数值模拟的概率估计方法。但就这一方法而言,潜在地震海啸源参数不确定性估计及其耦合其效应方法,还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地震活动性广义极值模型的潜在震源区强震危险性估计;(2)耦合潜在地震海啸源参数不确定性效应的地震海啸危险性估计方法;(3)案例研究--给出了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及台湾沿海地区几个特定场点耦合了震级、震源深度和滑动角三个潜在地震海啸源参数不确定性效应的地震海啸危险性估计结果。主要成果如下:(1)建立了以马尼拉海沟俯冲带为潜在地震海啸源区的强震活动性广义极值模型,并且将该潜在地震海啸源区分别采用广义极值模型与截断型G-R模型估计的震级上限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基于广义极值模型的马尼拉海沟俯冲带潜在地震海啸源区的震级上限估计值大于基于截断型震级频度模型的地震活动性模型估计值。(2)从潜在地震海啸源区的界定、潜在地震海啸源参数及其不确定性估计、海啸数值模拟、地震海啸危险性估计四方面,探讨了耦合潜在地震海啸源参数不确定性效应的地震海啸危险性估计方法。(3)案例研究中,首先选取马尼拉海沟俯冲带和琉球海沟俯冲带为潜在地震海啸源区;然后对这两个潜在地震海啸源区的潜在地震海啸源参数中震级、震源深度和滑动角的不确定性进行估计;接着采用逻辑树和蒙特卡洛模拟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对潜在地震海啸源参数进行赋值,得到海啸数值模拟样本,并以这些样本为输入参量,利用COMCOT地震海啸数值模式,进行中国南海、东海及其邻域的地震海啸数值模拟;最后,依据上述数值模拟结果,给出了中国大陆东南近海及台湾沿海地区6个特定场点的耦合震级、震源深度、滑动角的不确定性效应的地震海啸危险性估计值。

张锟[6](2016)在《潜在地震海啸源区强震危险性估计及在海啸风险分析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地震海啸危险性分析是当前国内外学者比较关注的问题之一,潜在地震海啸源区强震危险性估计包括震级上限和强震重现水平的估计,它是地震海啸危险性分析的基础内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存在着遭受一定规模的破坏性地震海啸袭击的风险,开展东南沿海地区潜在地震海啸源区的强震危险性估计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对强震危险性的估计结果可以得到区域内的震级上限和未来一定年限内的强震重现水平,这些估计结果可以为工程设防以及海啸淹没图和人员疏散图的绘制提供参考。本文从强震危险性估计,案例区域的选择与参数估计,估计结果在海啸风险分析中的初步应用三个方面来开展工作。(1)强震危险性估计参考前人在震级上限方面的相关研究,将广义极值理论应用到在潜在地震海啸源区震级上限和强震重现水平的估计。在时间步长的选取中,考虑到地震活动的平静期和活跃期,在潜源区划分上考虑到所选区域的地质构造背景,这样得到的结果更加符合实际的地震活动特征。由于估计结果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文中采用协方差矩阵的方法,分析震级上限和强震重现水平的估计结果不确定性,获得其一定置信水平下的置信区间。(2)案例区域的选择与参数估计选定琉球海沟俯冲带(22°N-32.5°N,120.5°E-133°E)作为案例研究区域。采用USGS(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网站的地震记录对所选区域地震活动性进行了初步分析,大致估计该区域的地震活动周期,以此为时间步长,选取1910-2010年内每10年的最大震级组成极值样本。估计了基于广义极值分布模型的参数并对该模型进行了拟合诊断,得到琉球海沟俯冲带的震级上限在置信度为95%的置信区间为8.4±0.37,未来30年,50年和100年内的强震重现水平为7.8?0.54,8.0?0.48和8.1±0.42。(3)海啸风险的初步分析介绍了基于概率统计方法的海啸危险性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步骤。根据强震危险性估计结果,计算断层位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采用COMCOT模式进行了海啸数值模拟,获得整个模拟计算区域最大海啸波高数据,据其绘制出特定场点海啸波高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和模拟计算区域最大海啸波高分布图。

孙龙飞[7](2016)在《城市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方法及系统开发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地震具有分布范围广、强度大和震源浅等特点。由于我国地震断层活动频繁,发生了多次破坏性地震(如汶川地震、雅安地震及玉树地震等),给人口密集区域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城市是人类聚居和社会财富聚集的地区,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口和财富大量聚集,城市作为一个巨大的受灾体所面临的潜在风险也不断增大。目前,针对城市区域风险评估理论方法和应用平台的研究获得了广泛关注,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然而,我国目前还没有比较系统的损失估计和风险评估方法及应用平台,极大地阻碍了政府的防灾决策和应急管理。基于我国目前防震减灾工作的需求,本文对适用于我国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方法进行了研究,并集成开发了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系统,研究成果可为政府的防震减灾和应急救灾提供有力支撑。主要研究工作及研究成果包括:1.基于我国严峻的防震减灾需求,建立了一个可扩展的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框架,有机地融合了地震危险性研究、多龄期建筑地震易损性分析、社会经济损失评估以及基础数据的采集及数据库建立等理论分析模块,理论方法的完善可为政府的应急决策、风险评估以及恢复重建决策提供理论支撑。2.系统梳理了概率性和确定性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并基于设定地震的确定方法对两者之间内在的联系进行了剖析,最后基于实际算例对本文方法进行了阐述。研究表明,概率性-设定-确定性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的整体一致性,可以评估研究区域潜在地震危险性,亦可以标定具有概率意义上的确定震级和震源,为政府的应急救援和防灾规划提供明确的指导意义。3.在多龄期建筑地震易损性模型研究方面:提出了适用于我国的较为详细的、可扩展的建筑结构分类方法,考虑了我国抗震规范的差异、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不同环境作用下多龄期结构的性能退化特点,并综合考虑了对结构性能影响的其他参数(如建筑平面规则性、房屋现状等),以界定普通建筑之间的性能差异;提出了钢筋锈蚀引起的多龄期RC框架结构的时变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并建立了典型结构在不同退化性能下的地震易损性模型;采用C#语言开发了地震易损性曲线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集成、转化、存储、调用已有大量的地震易损性曲线数据。4.提出了适用于我国的地震直接经济损失评估模型,模型可以考虑区域经济差异、使用功能等不同造成的主体结构破坏损失、建筑物装修损失及室内财产损失等。同时,提出了适用于我国的地震灾害人员伤亡估计模型,考虑了结构类型、建筑功能、人员在室率及伤亡率等因素对人员伤亡的影响。5.在建筑工程数据采集方法及数据库建立方面:提出了以社区或居委会为基本单元进行数据源的采集模式,采用问卷调查、现场咨询及移动GIS外业采集终端等多方法进行建筑工程信息的获取,极大地提高了采集的工作效率;基于移动GIS技术、以当前主流的Android手机操作系统为平台,开发了基于移动端的建筑物外业采集系统,实现了数据采集的高效、快速及可共享性;采用“ArcSDE技术+Geodatabase模型”模式,建立了一个可扩充、可更新、可共享的建筑工程数据库,为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和政府应急救援工作提供数据支撑。6.在本文前述理论方法及国内外已有系统平台的研究基础上,结合GIS技术的最新发展,以ArcGIS Engine技术为核心,“.NET”为开发平台,基于C/S架构,集成开发了适用于我国的城市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系统。并对系统的开发环境、系统的目标、结构设计、功能设计以及软硬件需求、系统关键技术及功能模块开发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采用评估系统对示范区(灞桥区)进行了初步应用研究。基于灞桥区已有基础数据,对研究区域的地震危险性、结构地震易损性、地震灾害损失(直接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评估与分析,评估结果为政府震前制定抗震防灾规划与应急预案、震后制定应急救灾与功能恢复重建等决策提供了理论指导。

张丽霞[8](2014)在《广州及邻区地震活动危险性分析》文中认为研究分析广州市及邻近地区1970年以来地震活动性,本区陆地中强地震主要发生在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带或其交汇部位,本区陆地不具备孕育7级地震的地质条件。中强地震存在明显的活动周期,当前已进入平静时段。综合考虑近期该区域显着地震事件,分析认为该地区近期地震活动性有增强的趋势,但是广州及周边地区发生4.5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宋昱莹[9](2014)在《沿海重大工程场址的地震海啸危险性分析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遍布着很多的重大工程,如海上钻井平台、跨海大桥和核电机组等。2011年3月11日日本特大地震引发的海啸引发举世瞩目的核泄漏事故。由此引起了我国学者对沿海重大工程场址地震海啸危险性分析的高度重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我国沿海构建完善的海啸防灾减灾机制迫在眉睫。(1)本文整理了可能影响我国沿海地区的历史地震海啸目录,历史上渤海、黄海、东海以及南海近海沿岸地区均有地震海啸的记录,近二千年史料中记载的沿海地区地震海啸灾害达30多条。通过对这些历史地震海啸灾害记录的研究,可以获取我国沿海海域大陆架的地震地质特征信息、评估我国沿海海域地震活动性、划定潜在地震海啸源区,为我国沿海重大工程场址地震海啸危险性分析提供可靠参考。(2)对于没有足够历史地震海啸和史前地震海啸记录的地区,采用基于数值模拟的分析方法来评价该地区的海啸危险性是一种有效方法。本文利用COMCOT模型模拟了近些年发生的多次地震海啸,分析海啸成灾的原因,将模拟结果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国家地球物理数据中心(NGDC)的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认为计算结果与观测数据符合度较高,模型可靠性较好,可以为我国沿海重大工程场址地震海啸危险性分析提供可靠计算方法。(3)本文借鉴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PSHA),对地震海啸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PTHA)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与研究。我国史料中已确定的历史地震海啸较少,且有关古海啸沉积的研究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历史地震海啸与古地震海啸不能为地震海啸危险性概率分析提供可靠的数据。地震海啸数值模拟方法成为评价我国沿海重大工程场址地震海啸危险性的有效方法。本文以三门场点和大鹏场点为例,进行基于数值模拟的地震海啸危险性概率分析。三门场点的地震海啸危险性主要来源于琉球海沟,而大鹏场点的地震海啸危险性主要来源马尼拉海沟、担杆列岛海外段、珠-坳中部断裂。通过计算最后指出大鹏场点的海啸危险性较高,应加大海啸预警的投入、提高建筑物海啸设防标准,构建完善的海啸防灾减灾体系。本文较全面地对地震海啸危险性概率分析进行了研究,此思路可为实现我国沿海地震海啸危险性分析、编制我国沿海地震海啸危险区划图提供技术支持,为沿海城市的规划、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重大工程设施的布局提供可靠参考。

温瑞智,任叶飞,李小军,潘蓉[10](2011)在《我国地震海啸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文中认为日本、美国等国家在海啸危险性分析方面做了较多的研究,有相关的分析方法提出。我国地震海啸研究尚属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公认的地震海啸危险性概率分析的思路和方法。简要综述了我国地震海啸的研究进展,借鉴我国已成熟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给出了地震海啸危险性概率分析的思路与方法,并对其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分析,为我国全面开展地震海啸减灾工作提供依据。

二、珠江三角洲未来几年地震危险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珠江三角洲未来几年地震危险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东南沿海城市海啸灾害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海啸风险评估方法
    1.1 海啸危险性分析方法
        1.1.1 确定潜在海啸源区
        1.1.2 合成海啸地震目录
        1.1.3 海啸数值模拟
        1.1.4 最大海啸波幅超越概率和重现期
    1.2 承灾体的暴露性和脆弱性分析方法
        1.2.1 指标体系构建
        1.2.2 数据标准化处理
        1.2.3 指标权重确定
        1.2.4 暴露性和脆弱性评价
    1.3 海啸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2 海啸灾害风险结果分析
    2.1 海啸灾害危险性分析
    2.2 承灾体暴露性和脆弱性分析
    2.3 海啸灾害风险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2)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的发展历程
    1.3 区域稳定性发展问题及趋势
    1.4 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区域地壳稳定性研究现状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与区域地质背景
    2.1 自然地理环境
    2.2 地形地貌
    2.3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2.3.1 区域地层
        2.3.2 岩浆活动
        2.3.3 新构造运动
    2.4 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第三章 区域主要断裂及其活动性
    3.1 北北东向断裂带
    3.2 近北东向断裂
    3.3 近东西向断裂
    3.4 近北西向断裂
    3.5 郯庐断裂地震危险性分析
        3.5.1 郯庐断裂地震控震能力的定性估计
        3.5.2 地震上限的定量评估方法
        3.5.3 郯庐断裂地震危险性的综合评判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震活动性特征
    4.1 地震活动基本概况
    4.2 地震活动区域分布特征
        4.2.1 郯庐断裂带的地震活动性
        4.2.2 郯庐断裂带两侧区域地震活动性
        4.2.3 研究区断裂与地震活动关系
    4.3 地震活动时间分布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主要地质灾害活动特征
    5.1 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
        5.1.1 崩塌灾害及其分布特点
        5.1.2 滑坡灾害及其分布特点
        5.1.3 泥石流灾害及其分布特点
        5.1.4 采空塌陷及其分布特征
    5.2 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分析
        5.2.1 崩滑流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分析
        5.2.2 采空塌陷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分析
    5.3 地质灾害空间分布与断裂关系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与分区
    6.1 区域地壳稳定性相关因素分析
    6.2 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原则与方法
        6.2.1 评价原则
        6.2.2 评价方法
    6.3 评价单元划分
    6.4 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
        6.4.1 评价因子选取及赋值
        6.4.2 评价指标量化
        6.4.3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6.5 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结果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3)中国东南沿海海啸危险性区域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历史及现状
        1.2.1 国内研究历史及现状
        1.2.2 国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本文主要思路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海啸潜源选取及参数确定
    2.1 引言
    2.2 海啸潜源确定
    2.3 潜源地震年发生率
        2.3.1 局地潜源地震年发生率计算
        2.3.2 区域潜源地震年发生率计算
    2.4 沿海检测点选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啸危险性图编制
    3.1 引言
    3.2 PTHA方法介绍
    3.3 东南沿海地区PTHA计算
        3.3.1 Monte Carlo方法制定地震海啸目录
        3.3.2 地震海啸数值模拟
        3.3.3 PTHA计算
    3.4 海啸危险性图编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针对马尼拉潜源海啸危险性分析
    4.1 引言
    4.2 海啸波高确定性分析
        4.2.1 震级Mw8.0级海啸波高分布
        4.2.2 震级Mw9.0级海啸波高分布
        4.2.3 讨论
    4.3 关注震级上限的海啸危险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4)通过WCEE跟踪国际海啸研究动态及我国海啸防灾减灾工作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WCEE海啸专题 1.1
    概述 1.2
    14WCEE国际海啸研究热点 1.3
    15WCEE国际海啸研究热点 1.4
    16WCEE国际海啸研究热点 1.5
    跟踪国际海啸研究动态 2
    ASCE
    7-16海啸荷载及影响 2.1
    背景介绍 2.2
    美国海啸荷载研究历程[8] 2.3
    海啸荷载设计要求 2.4
    海啸设计区域确定 3
    PTHA研究进展 3.1
    印度洋区域 3.2
    大西洋区域 3.3
    地中海区域 3.4
    太平洋区域 4
    中国海啸研究进展 4.1
    2004年苏门答腊海啸之前 4.2
    历史海啸目录 4.3
    海啸数值模拟及应用 4.4
    海啸预警系统 4.5
    概率海啸危险性分析 5
    我国海啸防灾减灾工作思考

(5)地震海啸危险性估计中耦合潜源参数不确定性效应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1
    研究内容 2.2
    技术路线 第三章
    基于地震活动性广义极值模型估计潜在震源区强震危险性 3.1
    引言 3.2
    潜在震源区地震活动性广义极值模型构建方法 3.3
    潜源区强震危险性估计 第四章
    耦合潜源参数不确定性效应的地震海啸危险性估计方法 4.1
    引言 4.2
    潜在地震海啸源区的界定原则 4.3
    潜源参数取值及其不确定性估计方法 4.4
    海啸数值模拟的原理与方法 4.5
    地震海啸危险性估计原理与方法 第五章
    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及台湾沿海地区特定场点的地震海啸危险性估计 5.1
    特定场点的选取 5.2
    潜源参数取值及不确定性估计 5.3
    地震海啸数值模拟 5.4
    特定场点的地震海啸危险性估计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6)潜在地震海啸源区强震危险性估计及在海啸风险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相关研究进展
第二章 技术路线
    2.1 技术路线
    2.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三章 基于广义极值模型的潜在地震海啸源区强震危险性估计方法
    3.1 基于广义极值模型的强震危险性估计方法
    3.2 强震危险性估计结果的不确定性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琉球海沟俯冲带的强震危险性估计
    4.1 潜在地震海啸源区界定
    4.2 琉球海沟俯冲带强震危险性估计
    4.3 强震危险性估计结果的不确定性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琉球海沟俯冲带海啸风险的初步分析
    5.1 基于概率方法的地震海啸危险性分析的基本原理
    5.2 COMCOT海啸数值模型
    5.3 琉球海沟沉降的海啸数值模拟
    5.4 近岸区特定场点的地震海啸风险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7)城市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方法及系统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理论方法研究
        1.2.2 评估系统开发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论文结构
        1.3.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2 城市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城市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框架
        2.2.1 研究需求
        2.2.2 评估框架
    2.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3 地震危险性研究
    3.1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
        3.1.1 基本假定
        3.1.2 分析方法
    3.2 确定性地震危险性分析
    3.3 设定地震的确定方法
    3.4 算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4 多龄期建筑地震易损性分析
    4.1 关键研究问题
    4.2 建筑结构分类
        4.2.1 国内外建筑结构分类综述
        4.2.2 建筑结构分类方法研究
    4.3 多龄期建筑地震易损性分析
        4.3.1 典型结构选取
        4.3.2 钢筋锈蚀引起的多龄期衰变规律
        4.3.3 锈蚀RC框架时变地震易损性分析
        4.3.4 算例分析
    4.4 地震易损性曲线管理系统开发
        4.4.1 需求分析
        4.4.2 功能设计
        4.4.3 系统实现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5 社会经济损失模型研究
    5.1 地震直接经济损失评估模型
        5.1.1 已有评估方法研究
        5.1.2 地震直接经济损失模型及参数确定
    5.2 地震人员伤亡估计模型
        5.2.1 现有模型研究
        5.2.2 地震人员伤亡影响因素分析
        5.2.3 地震人员伤亡估计模型及参数确定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6 建筑工程数据采集及数据库建立方法研究
    6.1 建筑工程数据采集方法研究综述
    6.2 建筑工程数据采集内容及方法实现
        6.2.1 建筑工程数据采集内容
        6.2.2 采集方法研究
        6.2.3 基于移动GIS的建筑信息采集系统开发
    6.3 建筑工程数据库建立
        6.3.1 系统数据统一存储方案
        6.3.2 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建设
        6.3.3 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关键字的映射方法
    6.4 实例分析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7 城市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系统集成开发与初步示范应用
    7.1 已有地震灾害评估系统综述
    7.2 系统开发环境
        7.2.1 ArcGIS Engine技术
        7.2.2.NET平台
    7.3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7.3.1 系统目标
        7.3.2 系统结构设计
        7.3.3 系统功能设计
        7.3.4 系统硬件及软件需求
    7.4 系统关键技术实现
    7.5 系统主要功能集成与实现
    7.6 示范应用研究-以西安市灞桥区为例
        7.6.1 灞桥区基本概况[7.25,7.26]
        7.6.2 地震构造背景
        7.6.3 灞桥区建筑物特性
        7.6.4 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分析
    7.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8 总结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未来研究展望
附表
致谢
附录

(8)广州及邻区地震活动危险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区域地质构造及地震活动背景
3 广州及邻区地震活动危险性分析
    3.1 1970年以来广州市及邻近地区地震活动情况
    3.2 2000年平静幕以来地震活动性
    3.3 1997年三水地震震情分析
    3.4 珠江口地震活动性分析
4 结语

(9)沿海重大工程场址的地震海啸危险性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历史及现状
        1.2.1 国内研究历史与现状
        1.2.2 国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章节安排及主要思路
第二章 历史地震海啸
    2.1 引言
    2.2 影响中国的历史地震海啸
        2.2.1 影响中国的历史地震海啸概况
        2.2.2 历史地震海啸目录
    2.3 海啸沉积
        2.3.1 海啸沉积研究对象
        2.3.2 海啸沉积作用
    2.4 南海海啸沉积考察
        2.4.1 南海地震海啸概况
        2.4.2 海啸沉积野外考察
    2.5 结论
第三章 地震海啸数值模型
    3.1 引言
    3.2 COMCOT 数值模型
        3.2.1 断层模型
        3.2.2 传播模型
        3.2.3 水深地形数字模型
    3.3 地震海啸数值模拟
        3.3.1 2010 年 2 月 27 日智利地震海啸
        3.3.2 2011 年 3 月 11 日日本地震海啸
        3.3.3 2012 年 4 月 11 日印度尼西亚海啸
        3.3.4 2012 年 8 月 31 日菲律宾地震海啸
        3.3.5 2012 年 10 月 28 日加拿大地震海啸
        3.3.6 2013 年 2 月 6 日所罗门群岛地震海啸
    3.4 小结
第四章 地震海啸危险性概率分析
    4.1 引言
    4.2 地震海啸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
    4.3 地震海啸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步骤
    4.4 我国沿海场点地震海啸危险性概率分析
        4.4.1 划分潜在地震海啸源区
        4.4.2 选取沿海场点
        4.4.3 分析地震活动性
        4.4.4 数值模拟场点海啸波高
        4.4.5 计算超越概率
        4.4.6 绘制超越概率曲线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10)我国地震海啸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地震海啸实例
2 我国地震海啸研究进展
3 概率性海啸危险性分析定义
4 概率性海啸危险性分析方法
    4.1 基于历史数据
    4.2 基于数值模拟
5 地震海啸危险分析的关键
6 结语

四、珠江三角洲未来几年地震危险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东南沿海城市海啸灾害风险评估[J]. 惠春,宁立新,程昌秀. 自然灾害学报, 2022(01)
  • [2]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D]. 郑超绘.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3]中国东南沿海海啸危险性区域特征分析[D]. 刘也.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8(04)
  • [4]通过WCEE跟踪国际海啸研究动态及我国海啸防灾减灾工作的思考[J]. 任叶飞,张鹏,温瑞智,徐朝阳.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7
  • [5]地震海啸危险性估计中耦合潜源参数不确定性效应的方法研究[D]. 刘哲. 防灾科技学院, 2017(02)
  • [6]潜在地震海啸源区强震危险性估计及在海啸风险分析中的应用[D]. 张锟. 防灾科技学院, 2016(02)
  • [7]城市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方法及系统开发研究[D]. 孙龙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11)
  • [8]广州及邻区地震活动危险性分析[J]. 张丽霞.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2014(04)
  • [9]沿海重大工程场址的地震海啸危险性分析方法研究[D]. 宋昱莹.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4(03)
  • [10]我国地震海啸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J]. 温瑞智,任叶飞,李小军,潘蓉. 华南地震, 2011(04)

标签:;  ;  ;  ;  ;  

未来几年珠江三角洲地震危害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