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性贫血15例骨髓影像分析

双相性贫血15例骨髓影像分析

一、15例双相性贫血骨髓象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中娜[1](2020)在《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325例临床分析及母婴结局》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分析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病因、治疗效果、母婴结局,总结治疗经验。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间,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产科收治并分娩的325例诊断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诊断标准为孕期两次血小板计数<100x109/L)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患者血小板计数最低值分为轻度组:血小板计数最低值≥50×109/L;中度组:(30×109/L≤血小板计数最低值<50×109/L);重度组:血小板计数最低值<30×109/L。将妊娠合并ITP的患者依据其孕期治疗方案分为:A组(益血生胶囊或花生衣煎服等一般治疗);B组(糖皮质激素治疗);C组(丙种球蛋白治疗);D组(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记录产妇的孕期情况及分娩结局以及回访产后血小板数值等多项指标。通过Excel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200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共发生325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占同期分娩总数9.32‰(325/35210)。其中轻度组150例,中度组87例,重度组88例。2.轻、中、重度组间比较,各组孕妇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组住院时间、早产率、剖宫产率较轻度组及中度组显着增加(P<0.05)。重度组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显着低于轻度组及中度组(P<0.05)。中度组和重度组发生产前出血、新生儿窒息的概率显着高于轻度组(P<0.05)。2.61例妊娠合并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中,血小板重度减少的患者给予治疗措施后总的有效和显效率为78.79%;所有治疗措施中,给予糖皮质激素或(和)丙种球蛋白等的特殊治疗,治疗有效和显效率可达81.82%。结论:重度血小板减少与住院时间延长、产前出血、早产、剖宫产率增加、新生儿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等风险增加相关;单用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或二者联合使用,可在短期内提高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血小板计数。

代丽,高蕊[2](2016)在《48例双相性贫血分析及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双相性贫血患者的分析和探讨,使人们对双相性贫血有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提高全民的健康意识。方法:我院48例双相性贫血患者,对他们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结果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结果:通过对48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有41例患者治愈安全出院,有7例患者病情明显好转带药出院。结论:骨髓细胞学形态学特征与铁染色及贫血系列是诊断双相性贫血的重要指标。

高让虎[3](2014)在《400例贫血患者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400例贫血患者(骨髓病性贫血及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除外)的回顾分析,对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双相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的血象骨髓象特点有了清晰的认识;并对各型贫血在贫血患者中各占的比例以及分别在性别、年龄及职业等方面的分配情况作了详细的分析,从而得出了一些相关的数据及浅显的结论,对该地区贫血的预防及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彭碧,刘利华,冯建军,陈泓州[4](2012)在《30例血液学异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骨髓象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血液学异常的糖尿病患者的骨髓象特征,探讨其临床价值和意义。方法选取血液学异常的3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骨髓穿刺,并对骨髓象进行分析。结果 30例糖尿病患者中骨髓诊断为粒系核左移伴继发性贫血17例(56.7%),缺铁性贫血3例(10.0%),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1例(3.3%),溶血性贫血1例(3.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例(6.6%),白血病4例(3.3%),多发性骨髓瘤1例(3.3%),干抽1例(3.3%)。结论通过骨髓检查有助于了解2型糖尿病合并血液学异常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帮助临床医生及时准确地对症治疗。

顾发卉[5](2012)在《全血细胞减少症513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513例全血细胞减少症(Pancytopenia,PCP)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综合医院全血细胞减少症的病因构成及其特点,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断思路。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住院病人513例PCP的病历资料,回顾性总结了PCP的病因构成比,分析不同病因引起PCP的血细胞数量和形态变化及骨髓象特点,并观察血细胞减少与血清白蛋白(ALB)、尿素氮(BUN)、肌酐(CREA)、乳酸脱氢酶(LDH)变化的关系。结果:1.513例PCP患者病因构成比513例PCP患者,由非血液系统疾病引起者为279例,占54.38%,血液系统疾病引起PCP患者186例,占36.26%,不明原因48例,占9.36%。(1)非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病因构成比引起PCP的非血液系统疾病279例(占全部PCP患者的54.38%),其中脾功能亢进91例(17.74%)、药物66例(12.87%)[包括肿瘤化疗后64例(12.48%)和非化疗药物2例(0.39%)]、肾脏疾病48例(9.36%)、感染45例(8.77%)、风湿性疾病22例(4.29%)、内分泌疾病5例(0.97%)、肝病2例(0.39%)。(2)血液系统疾病引起PCP病因构成比引起PCP的血液系统疾病186例(占全部PCP患者的36.26%),其中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48例(9.36%)、再生障碍性贫血(AA)43例(8.38%)、巨幼细胞性贫血(MA)30例(5.85%)、白血病16例(3.12%)、缺铁性贫血14例(2.73%)、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伴再生障碍性贫血(PNH-AA)6例(1.17%)、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5例(0.97%)、缺铁性贫血合并巨幼细胞性贫血4例(0.78%)、其它血液病(包括骨髓纤维化、嗜血细胞综合征、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淋巴瘤、急性造血停滞、PNH、多发性骨髓瘤等)20例(3.90%)。2.非血液系统疾病与血液系统疾病引起PCP患者在三系血细胞减少程度上的比较。(1)贫血非血液系统疾病引起PCP患者279例,其中轻度贫血占33.0%,中度贫血占52.7%,重度贫血占14.0%,极重度贫血占0.3%;血液系统疾病引起PCP患者186例,其中轻度贫血占12.4%,中度贫血占37.6%,重度贫血占46.8%,极重度贫血占3.2%。非血液系统疾病和血液系统疾病在贫血程度上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2)血小板减少非血液系统疾病引起PCP患者279例,其中Ⅰ度血小板减少占30.5%,Ⅱ度血小板减少占40.5%,Ⅲ度血小板减少占21.5%,Ⅳ度血小板减少占7.5%;血液系统疾病引起PCP患者186例,Ⅰ度血小板减少占16.1%,Ⅱ度血小板减少占14.5%,Ⅲ度血小板减少17.2%,Ⅳ度血小板减少占52.2%。非血液系统疾病和血液系统疾病在血小板减少程度上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3)白细胞减少非血液系统疾病引起PCP患者279例,其中Ⅰ度白细胞减少占45.8%,Ⅱ度白细胞减少34.4%,Ⅲ度白细胞减少17.6%,Ⅳ度白细胞减少2.2%;血液系统疾病引起PCP患者186例,其中Ⅰ度白细胞减少占31.7%,Ⅱ度白细胞减少32.3%,Ⅲ度白细胞减少31.2%,Ⅳ度白细胞减少4.8%。非血液系统疾病和血液系统疾病在白细胞减少程度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3.脾功能亢进引起PCP特点(1)血细胞减少程度脾功能亢进引起PCP患者91例,其中轻、中度贫血70例(76.9%),重、极重度贫血21例(23.1%);Ⅰ~Ⅱ度白细胞减少66例(72.5%),Ⅲ~Ⅳ度白细胞减少25例(27.5%);Ⅰ~Ⅱ度血小板减少61例(67.0%),Ⅲ~Ⅳ度血小板减少30例(33.0%)。(2)红细胞形态变化脾功能亢进患者91例,大细胞性贫血13例(14.3%),正细胞性贫血52例(57.1%),小细胞性贫血26例(28.6%)。(3)血细胞减少与血清ALB水平的关系91例脾功能亢进患者进行ALB检测,降低76例(83.5%),正常15例(16.5%)。Hb、WBC、PLT减少与ALB降低无相关性(P>0.05)。(4)骨髓象变化脾亢引起PCP患者12例行骨髓检查,骨髓增生活跃11例,增生减低1例;粒系:10例增生活跃,2例增生减低;红系:10例增生活跃,明显活跃1例,1例增生减低;巨核系:巨核细胞正常10例,巨核细胞减少2例。细胞外铁(+)~(++)4例、(+++)1例、(–)7例。4.肾脏疾病引起PCP特点(1)血细胞减少程度肾脏疾病引起PCP患者48例,其中轻、中度贫血40例(占83.3%),重、极重度贫血8例(16.7%);Ⅰ度白细胞减少33例(占68.8%),Ⅱ~Ⅳ度白细胞减少15例(占31.2%);Ⅰ~Ⅱ度血小板减少41例(占85.4%),Ⅲ~Ⅳ度血小板减少7例(占14.6%)。(2)红细胞形态变化肾脏疾病48例,其中大细胞性贫血8例(16.7%),正细胞贫血40例(83.3%)。(3)血细胞减少与BUN、CREA水平的相关性48例肾脏疾病中46例进行BUN、CREA检测,Hb减少与BUN、CREA升高呈直线负相关关系(分别为r=–0.31660,P=0.0321;r=–0.37888,P=0.0094)。WBC、PLT的减少分别与BUN、CREA水平无相关关系(P>0.05)。(4)骨髓象变化肾脏疾病引起PCP患者48例,行骨髓检查6例,骨髓增生活跃4例,增生明显活跃1例,增生减低1例。粒系:增生活跃4例,增生明显活跃1例,增生减低1例。红系:增生活跃4例,增生明显活跃1例,增生减低1例。巨核细胞正常4例,巨核细胞减少2例。细胞外铁(+)~(++)3例、(+++)1例、(–)2例。5.感染引起PCP特点(1)血细胞减少程度感染引起PCP患者45例,其中轻、中度贫血40例(占88.9%),重、极重度贫血5例(11.1%);Ⅰ~Ⅱ度白细胞减少35例(占77.8%),Ⅲ~Ⅳ度白细胞减少10例(占22.2%);Ⅰ~Ⅱ度血小板减少30例(占66.7%),Ⅲ~Ⅳ度血小板减少15例(占33.3%)。(2)红细胞形态变化感染引起PCP患者45例,大细胞性贫血20例(44.4%),正细胞性贫血22例(48.9%),小细胞性贫血3例(6.7%)。(3)血细胞减少与血LDH水平的关系45例感染中23例行LDH检测,升高15例(65.2%),正常8例(34.8%)。Hb、WBC、PLT减少与LDH水平无相关性(P>0.05)。(4)骨髓象特点骨髓检查16例,骨髓象示增生活跃12例,增生减低2例,增生明显减低2例。粒系:增生活跃10例,增生减低4例,增生明显减低2例。红系:增生活跃7例,增生减低5例,增生明显减低4例。巨核系:巨核细胞正常8例,巨核细胞减少8例。6.风湿性疾病引起PCP特点(1)血细胞减少程度风湿性疾病引起PCP患者22例,其中轻、中度贫血21例(占95.5%),重、极重度贫血1例(4.5%);Ⅰ~Ⅱ度白细胞减少20例(占90.8%),Ⅲ~Ⅳ度白细胞减少2例(占9.2%);Ⅰ~Ⅱ度血小板减少15例(占68.2%),Ⅲ~Ⅳ度血小板减少7例(占31.8%)。(2)红细胞形态变化风湿性疾病22例,大细胞性贫血4例(18%),正细胞性贫血18例(82%)。(3)血细胞减少与LDH水平的关系22例风湿性疾病中15例进行LDH检测,升高11例(73.3%),正常4例(26.7%)。Hb、WBC、PLT的减少与LDH水平无相关关系(P>0.05)。(4)骨髓象变化9例风湿性疾病行骨髓检查,骨髓增生活跃6例,增生明显活跃1例,增生减低1例,增生极度活跃1例。粒系:4例增生活跃,2例增生明显活跃,1例增生减低,1例增生明显减低,1例增生极度活跃。红系:6例增生活跃,1例增生明显活跃,1例增生减低,1例增生极度活跃。巨核细胞正常6例,巨核细胞减少3例。7.内分泌疾病引起PCP特点(1)血细胞减少程度5例内分泌疾病均为Ⅰ度白细胞减少和轻、中度贫血,Ⅰ~Ⅱ度血小板减少2例,Ⅲ~Ⅳ度血小板减少3例。(2)骨髓象变化5例内分泌疾病行骨髓检查4例,骨髓增生活跃4例,粒系增生活跃4例;红系:增生活跃3例,增生减低1例;巨核细胞减少1例,巨核细胞正常3例。8.肝病引起PCP的特点(1)血细胞减少程度肝病引起PCP患者2例,其中贫血均为轻、中度,白细胞减少均为Ⅰ~Ⅱ度,Ⅰ~Ⅱ度血小板减少1例,Ⅲ~Ⅳ度血小板减少1例。(2)骨髓象特点2例肝病行骨髓检查,骨髓均增生活跃,粒系增生活跃,红系增生活跃,巨核细胞均正常。9.血液系统疾病引起PCP特点(1)红细胞形态特点AA患者43例,其中大细胞性贫血25例(58.1%),正细胞性贫血18例(41.9%);MDS病人48例,大细胞性贫血34例(70.8%),正细胞性贫血14例(29.2%);MA患者30例,大细胞性贫血28(93.3%),正细胞性贫血2例(6.7%);14例IDA均为小细胞性贫血。MA的MCV值为(1459.91±709.57)U/L,AA患者的MCV值为(187.48±80.09)U/L,MDS的MCV值为(220.05±80.8) U/L,MA的MCV值与AA和MDS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2)LDH水平变化30例MA中22例进行LDH检测,升高22例(100%);48例MDS中19例进行LDH检测,升高8例(42.1%),正常11例(57.9%);15例IDA中8例进行LDH检测,升高1例,正常7例。43例AA中15例进行LDH检测,升高4例(26.7%),正常11例(73.3%)。MA的LDH值明显高于AA、MDS,有显着性差异(P<0.05)。(3)骨髓象特点186例引起PCP血液系统疾病行骨髓检查141例,占75.8%。血液系统疾病有相应的骨髓象特点。10.不明原因引起PCP的特点(1)血细胞减少程度48例不明原因引起PCP,其中轻、中度贫血44例(占91.7%),重、极重度贫血4例(8.3%);Ⅰ度白细胞减少30例(占62.5%),Ⅱ~Ⅳ度白细胞减少18例(占37.5%);Ⅰ~Ⅱ度血小板减少32例(占66.7%),Ⅲ~Ⅳ度血小板减少16例(占33.3%)。(2)红细胞形态变化不明原因引起PCP患者48例,大细胞性贫血18例(37.5%),正细胞性贫血26例(54.2%),小细胞性贫血4例(8.3%)。(3)骨髓象变化不明原因引起PCP患者48例,行骨髓检查12例,骨髓增生活跃12例。粒系:7例增生活跃,5例增生减低。红系:9例增生活跃,2例增生明显活跃,1例增生减低。巨核细胞正常8例,巨核细胞减少4例。结论:(1)综合医院513例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病因复杂,非血液系统疾病为主要原因,是血液系统疾病的1.5倍左右。(2)非血液系统疾病引起PCP患者的贫血、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多表现为轻、中度,而血液系统疾病导致PCP的贫血多为中、重度,血小板减少多为重、极重度,而白细胞减少为轻、中度,两组疾病在贫血及血小板减少程度上有明显差别。(3)脾功能亢进引起PCP的三系血细胞减少多为轻、中度,红细胞形态多数为正细胞性贫血,也可以出现大细胞性和小细胞性贫血。(4)肾脏疾病引起PCP的红细胞形态为大细胞和正细胞性贫血,贫血程度与BUN、CREA升高呈负相关。(5)感染患者引起的PCP,超过半数LDH升高,但三系血细胞减少与LDH升高程度无关。(6)风湿性疾病引起的PCP多为大细胞和正细胞性贫血,半数患者LDH升高,但三系血细胞减少与LDH升高程度无相关性。(7)AA、MDS、MA均可表现为大细胞性贫血,且伴有LDH升高,MCV和LDH有助于MA区别AA、MDS。(8)非血液系统疾病的骨髓象无特异性,但骨髓检查可以明确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所有PCP患者应常规行骨髓检查。

徐景丽[6](2011)在《双相性贫血临床诊治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缺铁性贫血(IDA)伴巨幼细胞性贫血(MA)诊治情况。方法:对18例IDA伴MA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进行分析。结果:18例患者中,误诊11例,误诊率为61%。结论:缺铁性贫血临床较常见,合并巨幼细胞性贫血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临床漏诊、误诊率较高,应加强认识,减少漏诊率的发生。

郝晓红[7](2010)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及目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多因素多环节参与发病的异质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免疫学特征为机体对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缺失,从而导致多克隆自身反应性T、B淋巴细胞的大量活化、增殖和多种自身抗体的产生。T、B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干细胞,目前国内外多数研究认为SLE的免疫异常是从干细胞水平开始的,骨髓造血干/祖细胞本身及造血微环境存在缺陷。临床上SLE患者确诊前常以血液学异常为首发症状而被误诊为单纯的血液系统疾病,因此需要加强对该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等方面的认识,进一步指导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因血液学异常或外院误诊为单纯血液系统疾病而在我院住院确诊为SLE的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外周血以及骨髓等相关实验室指标。采用R2.10.1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SLE患者的中位年龄35岁,男女比例约为1:14,多以血液学异常为首发症状,45.9%患者因此而被误诊为单纯的血液系统疾病。血液学异常以贫血最常见,多为慢性病性贫血,外周血象多为二系甚至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增生程度以增生活跃为主,粒、红、巨三系部分伴有病态造血,50%巨核细胞伴有成熟障碍。骨髓象以三系增生骨髓象为主,多伴有巨核细胞产板不良。骨髓干细胞培养CFU-E、BFU-E及CFU-GM均明显减少,甚至为0(/105 BMMC).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以PA一工gG阳性者为主。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好发于育龄期女性,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SLE患者多以贫血、白细胞减少等为首发症状,骨髓各系受累较外周血轻,缺乏特异性,因此对外周血细胞减少而骨髓象未见特征性变化的患者要完善检查,防止延误SLE的诊断。

李慧[8](2009)在《贫血性疾病脾肾辨证与微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贫血本身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贫血可涉及内科、外科、妇产科及儿科等各科的多种疾病。中医药在改善贫血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优势;但贫血的中医辨证缺乏规范,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研究贫血性疾病中医辨证分型及中医证型与相关微观指标参数的关系,从而为构建贫血性疾病的脾肾辩证体系,确立基本证型及各型诊断标准奠定基础。研究方法:分为文献复习、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两方面进行阐述。文献复习了中医对贫血性疾病的研究现状,及辨证分型与微观指标的关系。临床研究通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573例2006年9月至2009年1月广东省中医院病房及门诊已确诊为贫血的患者,提取患者中医四诊信息、证候特点及微观指标制作贫血性疾病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信息采集表,运用SPSS13.0软件对573例贫血患者的证侯分布规律进行聚类分析,选用系统聚类中R型聚类分析法,类间距离用Ward离差平方和法,将聚类结果提交临床专家讨论,确定中医证侯命名,并用频数分布描述证型特征,卡方检验、t检验、方差分析分析血劳、髓劳各中医证型及其与微观指标关系。研究结果:贫血性疾病根据病理生理可分为两大类:外周因素(包括消耗、破坏、丢失等)所致贫血性疾病;骨髓因素(包括生成减低、无效造血等)所致贫血性疾病;简称为外周性贫血、骨髓性贫血。贫血性疾病脏腑辨证以脾肾辨证为主,五脏相关依次为脾、肾、肺、肝、心,比例分别为91.3%、45.2%、9.6%、5.8%、3.0%。外周性贫血以脾为主,骨髓性贫血脾肾兼顾,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从气血阴阳辨证以气血亏虚为主,各占97.6%、89%。阴虚以髓劳居多,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贫血性疾病无单纯实证,以虚证及虚实夹杂证为主,各占33.9%、66.1%。外周性贫血二者各半,骨髓性贫血以虚实夹杂证居多,250例占79.6%。兼夹证依次为血瘀、痰浊、水湿、痰热、气滞;兼血瘀者339例,其中骨髓性贫血234例;水湿99例,外周性贫血57例;此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贫血性疾病属中医虚劳范畴,国家标准提出的虚劳类病证划分为血劳、髓劳病证,类比对应,外周性贫血性疾病属于血劳范畴,骨髓性贫血性疾病归属髓劳范畴。血劳之证乃气血虚损劳伤,部位在血脉,与后天之本“脾”相关,为脾虚所致,与外周性贫血相对应;髓劳之证乃精血虚损劳伤,部位在骨髓,与先天之本“肾”相关,为肾虚所致,对应于骨髓性贫血疾病。中医证型:通过聚类分析及临床辨证确定中医证型,为脾虚血亏,肾虚髓亏,脾肾亏虚,肾虚血瘀,脾虚痰瘀互结,脾肾亏虚、痰瘀互结六型。血劳以脾虚血亏,脾虚痰瘀互结为主,各占120例、49例;髓劳以脾肾亏虚、痰瘀互结,脾虚痰瘀互结为主,各占121例、77例。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见血劳当从脾论治,髓劳病情复杂,多兼夹痰浊、血瘀,在健脾补肾,填精益髓基础上,当佐以活血化痰之品。中医证型与微观指标关系:脾虚型贫血的细胞形态以正细胞和小细胞贫血为主,其余证型以正细胞贫血为主;各中医证型均以增生性贫血为主,增生不良性贫血以肾虚、脾肾亏虚、肾虚血瘀三型为主,均有肾虚;骨髓增生活跃及以上者均兼有脾虚,增生减低及极度减低均兼有肾虚;这与“肾主骨生髓”的机理相符,骨髓源于肾中精气,肾精亏乏则髓海乏源,表现为骨髓增生不良、增生减低。脾虚型以中重度贫血为主,其余证型以中度贫血为主,考虑与病例来源有关,单纯贫血住院的病例多病情严重。血象单纯红系和两系异常以脾虚证居多,三系异常以脾肾亏虚,痰淤内阻证型最多;提示髓劳以三系异常为主。病态造血以脾肾亏虚,痰瘀互结证型最多。以上都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贫血性疾病从现代医学角度分为外周性贫血和骨髓性贫血,传统医学角度分属“血劳”“髓劳”范畴,中西医认识殊路同归,不谋而合。病证结合,血劳的基本证型分布为脾虚血亏,脾虚痰瘀互结,脾肾亏虚;髓劳的基本证型为脾肾亏虚、痰瘀互结,脾虚痰瘀互结,脾虚血亏。血劳以虚证为主,从脾论治为主;髓劳从脾肾亏虚论治,多兼夹血瘀、痰浊,治疗以补肾填精为主,兼健脾益气,佐以活血化痰。二者在微观指标上表现出一定规律,可为构建脾肾辨证体系提供客观依据。因病例来源有限,多来自血液病房,且老年病人为主,结论有一定偏颇,如脾虚型贫血程度最重。需多中心,大样本方可规范辨证规范。

瞿桂芳,田凡清[9](2006)在《胃大部切除后继发双相性贫血22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

朱卫中,郑曼娜,周建慧[10](2001)在《15例双相性贫血骨髓象分析》文中指出

二、15例双相性贫血骨髓象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5例双相性贫血骨髓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325例临床分析及母婴结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Abbreviations
前言
一、绪论
二、资料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1.一般情况分析
    2.病因分类
    3.分娩情况
    4.新生儿结局
    5.孕期治疗情况
    6.骨髓象
四、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2)48例双相性贫血分析及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症状及体征
    1.3 方法
    1.4 诊断标准
2 实验室检查
    2.1 外周血检查
    2.2 骨髓象检查
    2.3 贫血系列检查
3 结果
    3.1 治疗及效果
    3.2 病因总结
4 讨论

(3)400例贫血患者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
    1.2 仪器
2 结果
3 讨论

(4)30例血液学异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骨髓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标本采集及处理方法
2 结果
    2.1 血象
    2.2 骨髓象
3 讨论

(5)全血细胞减少症513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2.1 非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 PCP
        2.1.1 脾功能亢进
        2.1.2 肿瘤化疗药物
        2.1.3 肾脏疾病
        2.1.4 感染
        2.1.5 风湿性疾病
        2.1.6 内分泌疾病
        2.1.7 肝病
    2.2 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 PCP
第3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3.1 临床资料
    3.2 方法
    3.3 统计学处理
第4章 结果
    4.1 全血细胞减少症的病因构成比
        4.1.1 非血液系统疾病病因构成比
        4.1.2 血液系统疾病病因构成比
    4.2 非血液系统疾病与血液系统疾病三系血细胞减少的程度
        4.2.1 贫血程度的比较
        4.2.2 血小板减少程度的比较
        4.2.3 白细胞减少程度的比较
    4.3 非血液系统疾病引起 PCP 的三系血细胞减少的情况
        4.3.1 贫血程度
        4.3.2 红细胞形态
        4.3.3 血小板减少程度
        4.3.4 白细胞减少程度
    4.4 脾亢引起 PCP 的血细胞减少与血清 ALB 水平的关系
    4.5 肾脏疾病引起 PCP 的血细胞减少与 BUN 和 CREA 升高的相关性
    4.6 非血液系统疾病引起 PCP 患者的血细胞减少程度与血 LDH 水平的关系
        4.6.1 感染
        4.6.2 风湿性疾病
    4.7 非血液系统疾病的骨髓象变化
    4.8 血液系统疾病引起 PCP 特点
        4.8.1 贫血特点
        4.8.2 血 LDH 水平
        4.8.3 骨髓象特点
    4.9 不明原因引起 PCP 患者的特点
        4.9.1 血细胞减少情况
        4.9.2 骨髓象变化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双相性贫血临床诊治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临床资料
    1.1 一般数据:
    1.2 诊断标准:
    1.3 症状体征:
    1.4 实验室检查:
    1.5 诊断情况:
    1.6 病因分析:
2.讨论
    2.1 注意病史的询问:
    2.2 综合分析实验室检查:
    2.3 疗效观察:

(7)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病例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贫血性疾病脾肾辨证与微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贫血的中医认识
        1.1 中医对血的生成的认识
        1.2 中医对贫血的认识
        1.3 贫血的辨证论治要点
    2 现代医学对贫血的认识
        2.1 贫血定义
        2.2 贫血流行病学
        2.3 贫血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2.4 相关实验室检查
    3 贫血脾肾辨证体系
        3.1 外周性贫血与骨髓性贫血
        3.2 血劳与髓劳
        3.3 脾肾辨证体系设想
    4 贫血与微观指标关系
        4.1 血劳与微观指标关系
        4.2 髓劳与微观指标的关系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标
    2 研究方法及步骤
        2.1 诊断标准
        2.2 病例选择
        2.3 一般资料
        2.4 观察方法
        2.5 研究方案
        2.6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中医分型及聚类分析
        3.3 中医证型与微观指标关系
第三部分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15例双相性贫血骨髓象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325例临床分析及母婴结局[D]. 刘中娜.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2]48例双相性贫血分析及探讨[J]. 代丽,高蕊.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93)
  • [3]400例贫血患者的分析[J]. 高让虎. 中国医药指南, 2014(20)
  • [4]30例血液学异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骨髓象分析[J]. 彭碧,刘利华,冯建军,陈泓州. 海南医学, 2012(16)
  • [5]全血细胞减少症513例临床分析[D]. 顾发卉. 吉林大学, 2012(10)
  • [6]双相性贫血临床诊治体会[J]. 徐景丽. 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1(07)
  • [7]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研究[D]. 郝晓红.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10(11)
  • [8]贫血性疾病脾肾辨证与微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 李慧.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 [9]胃大部切除后继发双相性贫血22例临床分析[J]. 瞿桂芳,田凡清.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06(03)
  • [10]15例双相性贫血骨髓象分析[J]. 朱卫中,郑曼娜,周建慧. 江西医学检验, 2001(06)

标签:;  ;  ;  ;  ;  

双相性贫血15例骨髓影像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