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不同品种棉花叶片氮糖含量与棉蚜危害的关系

新疆不同品种棉花叶片氮糖含量与棉蚜危害的关系

一、新疆不同品种棉叶含氮含糖与棉蚜危害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李玲玉[1](2020)在《基于EPG技术的棉花抗蚜种质材料筛选》文中研究指明棉蚜(半翅目:蚜科)是棉花重要害虫,严重危害棉花的产量与品质。有效抗蚜虫基因尚未出现的情况下,从棉花种质材料中筛选和建立棉蚜抗性鉴定方法可为抗蚜棉花材料的选育和棉蚜田间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本文以8个已知抗蚜性棉花品种为研究对象,室内调查统计和分析不同棉花材料上棉蚜的存活率、产仔数和种群净增殖率等生长繁殖参数,同时利用EPG(刺探电位技术)采集棉蚜在不同棉花材料上的取食行为相关参数,通过不同棉花材料上棉蚜生长繁殖参数与EPG参数的主成分分析,初步筛选出5个主要的可作为棉花对蚜虫抗性评价指标的EPG参数;利用该5个主要EPG指标对80个种质资源棉花材料进行了抗蚜性筛选,为室内EPG技术筛选抗蚜棉花材料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研究了棉蚜在一天内的取食行为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旨在明确棉蚜取食规律,为田间喷施农药提供科学依据。1.室内棉蚜生长发育和EPG采集技术相结合,明确了棉蚜在8个田间抗蚜水平表现不同的棉花品种上的刺探、取食行为,结果表明在室内鉴定的棉花抗蚜等级与在田间鉴定的抗蚜等级一致。结合棉蚜在叶片上的存活率、产仔数、种群净增殖率等,筛选出Np波总次数、E1波总次数、第1次刺探出现时间、第1次E1波持续时间和第1次E2波出现时间5个主要的EPG参数,可初步作为棉花对蚜虫的抗性鉴定指标,为棉花抗蚜鉴定方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2.以棉蚜在不同种质棉花材料上的存活率、产仔数及净增殖率等参数为参照,结合EPG相关指标,初步筛选出80个棉花种质资源材料的抗蚜程度。结果表明,棉蚜抗性程度较高的材料有:“太原02-25”、“402”、“MS-66”、“台湾光复3号”和“辽棉1号”>“巴西017”和“一树红”>“巴西014”和“东兰那亨大花”>“PD9364”和“鲁R1297”等;相对感蚜虫的材料有:“晋棉21号”>“晋农大远2-3”、“榜圩-陆”、“富川湿坝大花”和“冀棉1号”>“AC239”>“PD0111”、“苏联棉143系”、“布兰科3363”和“冀省03H16”等;其他棉花材料处于中间抗蚜性状态。3.明确了棉蚜在一天内的取食行为变化,结果表明,在10:0012:00和17:0019:00之间,Pd波、E1波和E2波持续时间长,棉蚜刺探叶肉细胞、分泌唾液和被动吸食汁液等口针活动强烈。若选用具有触杀和胃毒双重作用的药剂防治棉蚜,在考虑到药剂本身的施用条件下,推荐喷施农药的时间在10:0012:00和17:0019:00之前,更能充分发挥触杀与胃毒的双重作用。

李勇[2](2017)在《棉蚜和棉叶螨在棉花上的种间竞争》文中指出随着新疆抗虫棉大面积推广种植,棉蚜、棉叶螨等刺吸性害虫的发生数量逐年增加,给新疆棉花生产造成严重损失。棉蚜和棉叶螨在棉田存在着激烈的种间竞争,不会出现在同一地区或同一块棉田同时严重发生的现象。本论文以棉田棉蚜、棉叶螨种间竞争为线索,以被为害棉花代谢物质为出发点,研究了棉蚜、棉叶螨及其两者混合种群不同温度、不同起始密度、生殖力的差异性、对化学农药的敏感性的差异、在二者竞争取代过程中保护酶的变化及棉花叶片受害后防御酶的变化等因素对棉蚜、棉叶螨种群数量的影响,以揭示棉蚜、棉叶螨在抗虫棉上的种间竞争的生态机制。1、截型叶螨与二斑叶螨种间竞争研究表明二斑叶螨混合种群数量增长率大于其单种种群,截形叶螨混合种群数量增长率小于其单独种群,截形叶螨的内禀增长力(rm)为0.0474,二斑叶螨的rm为0.0793,竞争前后二斑叶螨3种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POD、CAT增长速度均大于截形叶螨;二斑叶螨拥有更强的竞争能力。2、棉蚜和棉叶螨在取食棉花叶片后叶绿素含量都有明显的降低,棉蚜为害的叶片可溶性糖含量降低,棉叶螨为害的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混合种群为害的棉花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变化不大。棉蚜或者棉叶螨取食棉花叶片后棉花内部自生应激性反应产生的代谢物,能够抑制另一种群数量的发展。3、棉蚜和棉叶螨在取食棉花叶片后棉花体内防御酶(CAT、POD、PPO、LOX)活性发生了变化,棉花被为害后最先对棉叶螨种群做出防御性反应,最不敏感的是棉蚜种群;诱导产生防御酶量最多的是混合种群,最少的是棉蚜种群。棉蚜、棉叶螨种间竞争前后棉蚜混合种群3种保护酶SOD、POD、CAT增长速度均大于棉叶螨,棉蚜拥有更强的竞争能力。4、棉蚜、棉叶螨不同起始密度种间竞争研究表明先为害及起始密度占优势的种群,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后为害及起始密度低的在种间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相同密度两个种群之间相互会发生干扰,双方种群数量都受到了影响。5、在20℃棉蚜种群数量迅速增长,棉叶螨种群受到了抑制;在34℃叶螨种群数量迅速增长,棉蚜种群数量受到了抑制;在26℃棉蚜和棉叶螨种群数量变化相差不大。6、少量棉蚜对棉叶螨的产卵量有促进作用,当棉蚜数量增加到一定数量后对棉叶螨是抑制作用;少量叶螨对棉蚜产仔量起促进作用,棉叶螨的数量增加到一定数量后棉蚜种群数量增长受到了抑制;棉蚜对棉叶螨产卵量的抑制作用强于棉叶螨对棉蚜产仔量抑制作用。7、棉蚜、棉叶螨在使用吡虫啉亚致死浓度(棉蚜LD50)处理后,棉蚜种群数量在不断减少,棉叶螨种群数量和对照相比没有太大变化,棉蚜的初始密度不会对棉叶螨种群数量变化造成抑制作用,反而由于棉蚜数量的减少到一定程度后,棉叶螨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增加。

袁新琳[3](2016)在《5%氨基寡糖素诱导棉花抗病虫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棉花是新疆不可替代的支柱产业,更是农民增收的一个主要来源,但目前新疆棉花的主要病虫害发生仍处于上升趋势。第一,目前在我国还没有能够有效控制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的手段和方法,第二,就是随着转Bt基因抗虫棉的推广,棉田用药减少,然而棉蚜、棉叶螨发生为害反而加重,成为抗虫棉田重点防治对象。第三,化学药剂的大量滥用,杀死很多天敌,使得棉花病虫害产生耐药性。本文采用田间小区鉴定、室内苗期鉴定以及示范推广方法,在病虫害发生前期喷施氨基寡糖素,研究诱导后的棉花对枯萎病、黄萎病、棉蚜、棉叶螨的影响,并对棉花体内抗性相关防御酶活性进行了测定,以此来评价5%氨基寡糖素诱导棉花对主要病虫害的抗性,为推动“5%氨基寡糖素素”在南疆棉花生产上的应用,确保南疆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主要成果和理论依据如下:1、氨基寡糖素诱导棉花抗枯黄萎病研究通过田间病圃法与室内苗期鉴定法测定了5%氨基寡糖素喷施后诱导棉花抗枯黄萎病表现及相关防御酶活性变化。田间病圃鉴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乙蒜素处理),氨基寡糖素诱导后棉花对枯黄萎病抗性表现与乙蒜素存在极显着差异,喷施3次后诱导棉花对枯萎病和黄萎病防治效果分别是73.79%和41.19%,诱导对枯萎病抗性效果高于黄萎病,且随着喷洒次数增加,诱导抗枯黄萎病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加。室内苗期鉴定结果表明:喷施3次后诱导棉花对枯萎病和黄萎病防治效果分别是67.74%和44.83%,试验结果与田间病圃鉴定试验结果基本一致。抗性相关防御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5%氨基寡糖素水剂处理3次,棉叶中的POD、PPO和PAL的活性均有不同程度上升,说明氨基寡糖素能够诱导棉叶中POD、PPO和PAL的活性。2、氨基寡糖素诱导棉花抗棉蚜、棉叶螨抗性研究采用田间小区和室内苗期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喷施氨基寡糖素诱导棉花对棉蚜、棉叶螨虫口数的影响。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说明:在棉蚜发生前期,单独使用5%氨基寡糖素对棉蚜虫口数有一定的控制作用,随着喷施次数的增加,防治效果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以2次喷施效果最佳且防效最高为28.05%。而氨基寡糖素与化学药剂混用的防效最高达96.69%。二者均与单独使用化学药剂、清水对照差异达显着水平。室内苗期试验结果表明,单独使用5%氨基寡糖素对棉蚜有一定的预防且防治效果,最高为14.32%,喷施2次后诱导棉花抗棉蚜的效果最好,喷施3次后棉蚜虫口减退率反而降低。氨基寡糖素与化学药剂混用的最高防效为98.24%。说明氨基寡糖素与化学药剂混用提高了防治棉蚜的效果,二者均与单独使用化学药剂、清水对照差异达显着水平。5%氨基寡糖素诱导棉花抗棉叶螨的田间小区试验表明:在棉叶螨发生前期,单用5%氨基寡糖素对棉叶螨的虫口数有一定的控制作用,随着喷施次数的增加,防治效果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以2次喷施效果最佳且防效最高为8.91%;氨基寡糖素与化学药剂混用的防治效果最高为95.64%。二者均与单独使用化学药剂、清水对照的差异达显着水平。同时单独5%氨基寡糖素处理对棉叶螨虫口减退率的影响可以表明,喷施2次后棉叶螨的虫口减退率最高,喷施3次后棉叶螨虫口减退率反而降低。无论是对棉蚜还是棉叶螨,一定浓度的5%氨基寡糖素可以诱导棉花抗虫性,浓度过高过低对抗虫性均会受到影响。3、氨基寡糖素诱导棉花对病虫害田间试验示范通过在新疆建设兵团第一师、二师、三师不同的棉花示范田喷施5%氨基寡糖素研究了诱导后棉花对棉田病虫害的作用。棉花病虫害发生高峰期调查结果说明:与对照(不喷施5%氨基寡糖素)相比,5%氨基寡糖素对棉花枯萎病、黄萎病的病情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最好的相对防治效果分别为80%和70%;与对照(不喷施5%氨基寡糖素)相比,5%氨基寡糖素对棉蚜相对防效达69.43%,对棉叶螨的虫口数也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棉蚜率、棉叶螨率均小于对照。

周梦韩[4](2014)在《白粉病、棉蚜胁迫黄瓜的生化机制及药剂防治研究》文中提出黄瓜在中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起源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热带雨林地区,为葫芦科黄瓜属1a蔓生草本植物。由于自然条件和蔬菜品种的关系,黄瓜在整个生育期均容易遭受病虫害的胁迫。而黄瓜白粉病、棉蚜分别是其生长发育过程中一种典型的病害和虫害,使之生产高品质、高产量的绿色黄瓜成为障碍。从目前的研究发现,尚没有关于黄瓜白粉病、棉蚜两者相互胁迫危害黄瓜的生理生化机制的报道。鉴于此,本文选择苗期生长的黄瓜,从生理学角度出发研究了黄瓜在感染白粉病、棉蚜后作出的一系列适应性反应,为减少黄瓜遭受病虫害的侵染和生产高质量、高产量的黄瓜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通过人工接种的方法,研究了在黄瓜感染白粉病菌初期其体内生理生化指标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黄瓜叶片的呼吸强度呈现增强趋势,而光合速率受到抑制,呈现出减弱的趋势,叶绿素含量与光合作用有一定的相关性,所以也呈现出明显的降低趋势,MDA含量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可溶性糖可能因为其含量跟诸多因素都相关,变化较为复杂,不能确切的描述其变化趋势,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明显呈增加趋势,因为其在抵御逆境胁迫时起到关键作用。游离脯氨酸含量明显降低,POD、SOD活性呈现出增高的趋势,而CAT活性表现出先降低后增高再降低的趋势。研究了不同棉蚜种群对黄瓜叶片叶绿素含量、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POD活性、SOD活性、以及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蚜取食后黄瓜叶片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游离脯氨酸含量降低,说明不同密度的棉蚜取食后,造成黄瓜叶片矿质营养不良,从而抑制了叶绿素、蛋白质和游离脯氨酸的合成。高密度的棉蚜可以提高黄瓜叶片MDA含量,反之则抑制MDA的产生。当棉蚜达到160头/株时,MDA含量最高,原因是高密度的棉蚜降低了膜系统的稳定性,膜损伤程度最大,增强黄瓜叶片中MDA的累积,大大促进了黄瓜叶片的衰老和降低了黄瓜叶片抗寒能力。由于棉蚜取食植物汁液后,主要以蜜露的形式排出体外,有时高达90%,因此棉蚜蜜露的排泄频次和排泄量可以作为其取食的速率和消化量的标志。蜜露主要是糖类和氨基酸类,可以用来补充营养,从而提高黄瓜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低密度的棉蚜取食植物汁液后,可以降低SOD、POD和CAT活性,但是棉蚜达到一定数目时,可以提高SOD、POD和CAT活性。通过测定黄瓜在感染白粉病菌后不同密度棉蚜对其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黄瓜在感染白粉病菌后随着棉蚜密度的升高,叶绿素含量逐渐减少。而MDA的含量则表现为,棉蚜越多,MDA含量越高,当棉蚜数量减少时,MDA含量反而低于对照。可溶性糖在感染白粉病菌后棉蚜危害的变化情况为,棉蚜数量越多,可溶性糖含量越高,表明黄瓜在感染白粉病菌后一定数量的棉蚜可以提高黄瓜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与游离脯氨酸含量变化情况则是感染白粉病菌后棉蚜在取食时,可以降低黄瓜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SOD、POD、CAT活性变化为在感染白粉病菌后随着棉蚜密度的升高,其三者的活性也逐渐升高。研究了不同时间感染白粉病、棉蚜对黄瓜叶片中叶绿素含量、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POD活性、SOD活性、以及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绿素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表现为先感病后生虫处理大于其他另外两个处理,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则表现为先生虫后感病处理大于其他另外两个处理,SOD活性、CAT活性表现为先生虫后感病处理大于其他另外两个处理,而POD活性各个处理间差异不显着(p<0.05)。研究了杀虫剂与杀菌剂混用对白粉病、棉蚜危害后黄瓜叶片叶绿素含量、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POD活性、SOD活性、以及CAT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病虫胁迫后,说明喷施一定浓度的阿米西达和吡虫啉均能提高黄瓜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而吡虫啉和阿米西达均能降低黄瓜叶片MDA的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表现为喷施一定浓度的吡虫啉对其有较大影响,而阿米西达则对其影响不大,黄瓜在逆境胁迫下,其体内的三种酶活性呈现升高的状态,当受到一定的浓度的上述药剂调节后,SOD活性逐渐升高,可能因为农药的自身作用大于农药防治病虫害的作用。而POD和CAT在吡虫啉的调节下活性升高,原因同上;在阿迷西达的调节下活性下降,可能因是由于农药的自身作用小于农药防治病虫害的作用。

赵新宁[5](2012)在《扶桑绵粉蚧为害不同品种棉花的生物学差异及其生理生化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扶桑绵粉蚧是一种新入侵我国的有害生物,其寄主植物广泛,尤其是对棉花的危害特别严重,且对转基因与非转基因棉花都能为害。该虫通过刺吸取食植株汁液,会对棉花造成生长缓慢、落花落铃等不良现象;也会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影响棉花光合作用正常进行。在我国,大部分棉区都是扶桑绵粉蚧的适生区,该虫一旦扩散将会对我国棉花生产造成极大危害。目前对扶桑绵粉蚧生物学尤其是不同品种棉花上生物学以及生理机理研究涉及甚少。为此本课题研究了扶桑绵粉蚧为害6种不同品种棉花的生物学差异,建立了相应的实验种群生命表,并从生理生化方面分析了其机理。现将结果综述如下:1.扶桑绵粉蚧为害不同品种棉花生物学差异及其相关与适应性的研究扶桑绵粉蚧在转基因与非转基因棉花上都能进行为害,6种棉花品种上的扶桑绵粉蚧都是1龄若虫期显着长于2、3龄若虫期,若虫期中棉所59最短(15.6d),中棉所48最长(17.1d);产卵前期中棉所47(13.6d)最短,湘杂棉最长(17.9d);产卵期中棉所41最长(15.7d),其次是中棉所47(15.5d),而在这两个品种上产卵量也是最高的(分别为247粒/头、224粒/头)。结果表明扶桑绵粉蚧取食中棉所41产卵量最大、死亡率较低、寿命最长,并且且净增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与周限增长率λ数值最大,种群加倍时间DT值最小,故中棉所41是试验中扶桑绵粉蚧最适宜品种;而在中棉所59上该虫产卵量最低、死亡率较高,R0、rm、λ值最低,DT值最大,中棉所59是试验中扶桑绵粉蚧最不适宜品种。对扶桑绵粉蚧在不同品种棉花上的生物学参数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多数品种上扶桑绵粉若虫期与3龄龄期、产卵期与产卵量、产卵期与成虫期和寿命之间都存在极显着正相关性。经生化物与扶桑绵粉蚧生物学特性参数相关性研究表明棉叶较高可溶性糖含量会降低扶桑绵粉蚧死亡率、延长产卵前期;而较高的棉酚含量会影响扶桑绵粉蚧正常生长发育,降低其活力,抑制其繁殖。2.扶桑绵粉蚧为害不同品种棉花后生理代谢变化经对扶桑绵粉蚧侵害后的棉叶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Fv/Fo)和防御酶(POD、PPO、CAT、PAL)活性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3种棉花品种(中棉所41、48、59)受扶桑绵粉蚧胁迫后Fv/Fm和Fv/Fo都显着降低,而防御酶活性都有一定程度上升。Fv/Fm和Fv/Fo降低幅度大小依次为中棉所41>中棉所48>中棉所59,即扶桑绵粉蚧在中棉所41上取食较重,在中棉所59上取食较轻;中棉所41叶片POD、PPO、CAT、PAL升高都较低。这显示扶桑绵粉蚧为害中棉所41,棉株产生的抗逆性物质较少,使该品种更适于扶桑绵粉蚧对,取食增加而导致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大降幅度低,以及使其在该品种上为害表现出较好的生物学特性。3.扶桑绵粉蚧为害不同品种棉花后保护酶变化经扶桑绵粉蚧为害后的中棉所41、48及59的保护酶GST、CAT、PO活性均有一定提高。其中棉所59上解毒酶GST与氧化酶CAT活性显着高于中棉所41、48,这表明。其产生的毒蛋白含量较高,扶桑绵粉蚧为适应寄主环境,产生较多的解毒酶与氧化酶来缓解对其的影响。

雒珺瑜,崔金杰,王春义,辛惠江,张帅,吕丽敏[6](2011)在《棉花叶片蛋白质、可溶性糖和花青素含量及其与绿盲蝽抗性的关系》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不同时期棉花叶片中蛋白质、可溶性糖和花青素含量与绿盲蝽抗性的关系,为深入研究棉花对绿盲蝽的抗性机制及组建绿盲蝽综合治理技术体系提供依据。【方法】以田间筛选出的31个棉花品种(系)为材料,通过网室抗性鉴定和室内测定分析,系统研究了不同棉花品种(系)对绿盲蝽的抗性水平及棉花叶片蛋白质、可溶性糖和花青素含量与绿盲蝽抗性的关系。【结果】不同棉花品种(系)在苗期、蕾期和花铃期叶片中蛋白质、可溶性糖和花青素含量存在差异;苗期棉花叶片中蛋白质含量和蕾期可溶性糖含量均随着棉花对绿盲蝽抗性的增强而降低,蕾期棉花叶片中花青素含量随着棉花对绿盲蝽抗性的增强而增加。【结论】棉花叶片中蛋白质含量和蕾期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与绿盲蝽抗性呈负相关,而蕾期棉花叶片中花青素含量与绿盲蝽抗性呈正相关。

宫玉艳[7](2010)在《外源茉莉酸和枸杞蚜对枸杞的诱导抗性研究》文中提出枸杞Lyciun barbarum Linn.是我国西北地区广泛栽培的经济、生态建设树种之一,受枸杞蚜Aphis sp.危害重,经济损失大。长期使用化学农药不仅使枸杞蚜产生抗药性,也造成果实污染,影响了枸杞的品质和销量,降低了其作为中草药及保健品的价值。为探索新的防治方法,本文研究了外源茉莉酸诱导及枸杞蚜危害对枸杞次生、初生物质、酶活性及枸杞蚜和黑缘红瓢虫行为的诱导反应,探讨了枸杞的诱导抗性,主要包括:1.外源茉莉酸诱导及枸杞蚜危害使枸杞叶黄酮和单宁酸含量显着增加,其中0.1mmol/L茉莉酸处理增加最显着。处理后第5d两种物质增幅最大,黄酮和单宁酸分别增加了1.34和1.36倍。枸杞蚜危害同样使枸杞黄酮和单宁酸含量显着增加,受害1d后增幅最大,黄酮和单宁酸分别增加1.34和1.28倍。2.外源茉莉酸诱导及枸杞蚜危害均使枸杞叶蛋白质和可溶性糖降低。而且,与茉莉酸浓度及处理后时间有关。0.001mmol/L茉莉酸使枸杞蛋白质含量在第7d降幅最大,降低34.9%。0.1mmol/L茉莉酸使枸杞可溶性糖含量降低最显着,第1d降幅最大,降低13.6%。枸杞蚜危害1d后蛋白质和可溶性糖降幅最大,降幅分别为30.8%和16.7%。3.外源茉莉酸诱导及枸杞蚜危害对枸杞叶酶活性均有影响,均使枸杞叶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显着增强。PPO活性在0.1mmol/L茉莉酸处理后第3d增幅最大,受枸杞蚜危害7d后活性最强。POD活性则在0.01mmol/L茉莉酸处理后第7d活性最大,受害5d后最强。4.外源茉莉酸诱导及枸杞蚜危害不仅使枸杞叶PPO和POD活性增强,而且可诱导其同工酶的改变,0.1mmol/L茉莉酸诱导使PPO产生了新的同工酶谱带。5.外源茉莉酸诱导影响了枸杞蚜的生长发育及繁殖。不同浓度的茉莉酸诱导枸杞,使枸杞蚜若虫发育历期延长,其中0.01mmol/L茉莉酸诱导使其历期比对照延长1.9d。成虫产仔量显着减少,且茉莉酸浓度越高,枸杞蚜产仔量越少,0.1mmol/L浓度诱导下,枸杞蚜产仔比对照少19头。茉莉酸诱导使枸杞蚜成虫寿命较对照缩短3d左右。对枸杞蚜体重的影响从3日龄后逐渐显现,5日龄时最显着,平均体重较对照减少0.128-0.184mg。6.外源茉莉酸诱导对枸杞蚜及黑缘红瓢虫的行为影响明显,对枸杞蚜有排斥作用,对黑缘红瓢虫有吸引作用。枸杞蚜危害的枸杞苗木对枸杞蚜和黑缘红瓢虫的行为无明显影响。枸杞—枸杞蚜复合体对黑缘红瓢虫有明显的吸引作用。

罗新宁[8](2010)在《基于SPAD的棉花氮素营养诊断及氮营养特性研究》文中认为南疆塔里木绿洲是我国高产棉区,近年来该地区高产棉田出现过量施氮的现象。氮肥的不合理施用不仅降低氮素利用效率,提高了棉花生产成本,还造成了潜在的环境问题。本文通过2007-2008年在南疆沙雅县和阿克苏市进行的田间试验、盆栽试验,运用SPAD方法对棉花氮素营养诊断和追肥推荐技术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基于SPAD的氮素诊断追肥推荐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同时,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棉株光合性能、干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及棉花产量、品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棉花不同叶位叶片含氮率、叶绿素含量、SPAD值均存在差异,增加施氮量能提高叶片含氮率、叶绿素含量和SPAD值,同时减小以上各指标叶位间的差异;SPAD值对氮素的敏感性为倒4叶最高,倒2叶最低,而倒1、倒3叶的敏感性排序因品种不同而不同;蕾期、初花期和盛花期均以倒4叶与总叶片及植株含氮率相关系数最高;且适宜氮素水平下,初花期倒4叶SPAD值的变异系数最小。以某一特定叶片的SPAD值或以叶色差的大小来诊断棉花氮素营养状况时,倒4叶是较为理想的指示叶。2、棉花主茎顶部4张定型叶片的SPAD值对施氮水平反应的敏感程度存在显着差异。以倒4叶对施氮量的增加最为敏感,倒1叶最为迟钝。利用顶1定型叶与顶4定型叶SPAD值的相对差值,可以推断棉花的氮素营养水平,并能克服不同土质和生育时期的影响,是一个很有潜力的棉花氮素诊断指标。3、棉花开花期、花铃期、铃期棉叶SPAD值与施氮量、产量有显着的相关性。棉叶SPAD值与氮肥施用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线性方程拟合,与产量可用二次曲线拟合。以此可以建立SPAD诊断氮素推荐模型,并根据模型计算不同时期SPAD所对应的追肥量。棉花开花期、花铃期、铃期的氮素营养诊断临界值分别为61.8、61.3、62.9,若低于此临界值,就表示棉花缺氮,将对产量产生影响。4、采用SPAD进行氮肥推荐,砂壤土比常规氮肥用量减少9.7%-17.1%,重壤土比常规氮肥用量减少22.5%-22.7%,在获得与常规施氮处理相同或更高的产量同时,棉花生长过程中并没有表现出氮素的缺乏。5、适量施用氮肥能够提高棉花生长后期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提高棉花叶片净光合速率,延缓叶片衰老,提高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氮肥过量使棉花后期叶面积指数迅速下降;当氮肥施用量在258.75kg·hm-2时,可降低棉花后期主茎叶片脱落率。当施氮量在0-283.8kg·hm-2范围内,棉花产量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当施氮量超过283.8kg·hm-2,产量呈下降趋势。6、氮肥对棉花纤维长度、整齐度、纤维强度、马克隆值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施氮量的增加有助于增加棉花纤维长度和整齐度,氮肥用量超过一定量之后,纤维长度降低,整齐度显着下降;纤维强度和马克隆值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有降低的趋势。7、棉花生物量积累符合Logistic曲线模型。棉花生物量增长对氮肥反应敏感,不同的施肥量造成棉花生物量积累快速生长期的起始、终止日不同,使快速生长期内生物量积累的平均速率、最大速率等参数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进程,这是产量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砂壤土、重壤土上分别以315kg·hm-2、210kg·hm-2氮素处理棉花最先进入快速生长期,快速生长期内生物量积累的平均速率、最大速率高于其它处理,特征参数协调,产量最高。其皮棉最高产量为2827.5kg·hm-2和2554.8kg·hm-2。8、砂壤土、重壤土上分别以315kg·hm-2、210kg·hm-2氮素处理的棉株氮、磷、钾素积累量最大,其动态积累模型的特征参数最协调,皮棉产量最高。砂壤土中棉株对氮素快速积累起始期在现蕾后20-24天,对磷素积累的快速起始期比氮素晚4天左右;钾素的快速积累起始期与氮素接近,为现蕾后20-22天;氮素、磷素、钾素最大吸收速率分别出现在现蕾后36-41天、38-42天和40-45天;重壤土中氮素、磷素、钾素快速积累起始期在现蕾后21-24天、25-27天和21-23天;氮素、磷素、钾素最大吸收速率,分别出现在现蕾后39-44天、39-46天和40-44天。从养分累积最大速率看,氮素累积速率最快,其次是钾素,随后是磷素。

袁辉霞[9](2009)在《土耳其斯坦叶螨对棉花不同品种(系)的寄主选择性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棉花是新疆农业的支柱性产业,病虫害问题严重制约了新疆棉花产业的发展。土耳其斯坦叶螨(Tetranychus turkestani Vgorag et Nikolski)是新疆螨类的优势种,本试验通过对土耳其斯坦叶螨棉田为害程度调查,研究了土耳其斯坦叶螨对新海21号、新陆早12号、新陆早13号、新陆早26号、新陆早24号、新陆早22号、新陆早33号、标杂A1、297-5、81-3等18个棉花品种(系)的寄主选择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室内虫口密度、趋性等调查,测定了其中感螨差异较大的6个棉花品种(系)叶片形态和叶片主要生物化学成分等,应用相关分析法探讨了土耳其斯坦叶螨对棉花不同品种(系)的寄主选择性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土耳其斯坦叶螨对棉花不同品种(系)的选择性以土耳其斯坦叶螨田间为害程度、室内虫口密度为寄主选择性指标,测定了土耳其斯坦叶螨在18个棉花品种(系)上的寄主选择性,结果表明:土耳其斯坦叶螨对新海21号、新陆早12号、新陆早22号、新陆早26号等品种的寄主选择性较弱,而对297-5、中棉42、新陆早24号、81-3等棉花品种的寄主选择性较强。2、土耳其斯坦叶螨对棉花不同品种(系)的趋性测定在室内培养皿内用叶碟法测定土耳其斯坦叶螨在6个棉花品种(系)上的趋性,结果表明,土耳其斯坦叶螨对标杂A1和81-3的趋性最强,新陆早26号、新陆早12号、297-5次之,对新海21的趋性最弱。3、土耳其斯坦叶螨在棉花不同品种(系)上的实验种群参数棉花的不同品种(系)对土耳其斯坦叶螨的生长发育、存活、成虫繁殖力均有显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耳其斯坦叶螨在寄主选择性较弱的新海21号、新陆早12号、新陆早26号品种上各虫态发育历期较长,各虫态存活率较低,每雌产卵量较少,种群趋势指数较低;而在寄主选择性较强的标杂A1、297-5、81-3品种上的发育历期较短,各虫态存活率较高,每雌产卵量较多,种群趋势指数也较高。4、土耳其斯坦叶螨的寄主选择性与棉花形态的关系土耳其斯坦叶螨对棉花不同品种(系)的寄主选择性与棉花叶片蜡质含量、叶片水分含量密切相关,而与叶背茸毛密度相关性不显着。结果表明,螨害指数与棉花叶片蜡质含量有显着的负相关性(P=0.0089),与叶片水分含量有显着的正相关性(P=0.0092),但与棉花叶背茸毛密度相关性不显着(P=0.1594)。即棉花叶片蜡质含量越高,土耳其斯坦叶螨对其为害指数就越低,棉花受害程度就越轻,棉花叶片水分含量越高,土耳其斯坦叶螨对其为害指数就越高,棉花受害程度就越重。这些构成了土耳其斯坦叶螨对棉花品种不同选择性的形态学机制。5、土耳其斯坦叶螨寄主选择性与棉花叶片营养成分的关系土耳其斯坦叶螨对棉花不同品种(系)的寄主选择性与可溶性糖含量呈一定的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显着(P=0.4994);与棉花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有显着的负相关性(P=0.0243),即棉花叶片叶绿素含量越高,棉花受害程度就越轻。反之,棉花受害程度就越重。6、土耳其斯坦叶螨对棉花不同品种(系)选择性与棉花叶片次生代谢化合物的关系土耳其斯坦叶螨对棉花不同品种(系)的寄主选择性与游离棉酚的含量呈显着负相关性(P=0.0244),与黄酮的含量也呈显着负相关性(P=0.0353),而与单宁的含量呈显着的正相关性(P=0.0161)。即棉花品种叶片游离棉酚、黄酮含量越高,土耳其斯坦叶螨对该品种的选择性就越弱,棉花受害程度就越轻,单宁含量越高,土耳其斯坦叶螨对该品种的选择性就越强,棉花受害程度就越重。土耳其斯坦叶螨严重制约了新疆棉花产业的产量和发展,对棉花不同品种(系)的选择性和趋性研究,为土耳其斯坦叶螨制定可持续综合治理技术方案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樊华[10](2009)在《栽培技术对新疆长期连作棉田生产力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理论认为,作物长期连作必将造成不同程度的生长势变弱、产量降低、品质下降、病虫害加重等障碍现象。新疆是我国三大棉花主产区之一,棉花连作非常普遍,随着植棉年限的延长,新疆棉花单产和总产却一直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多年生产实践证明,栽培技术(化肥、农药、农机、灌溉、育种)新生产力的广泛应用,补偿了棉花连作障碍带来的减产等不利影响。因此,栽培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成为人们克服连作弊端的主要驱动因素。本研究以新疆最大的绿洲农区玛纳斯河流域棉田为案例,通过定点定位试验,室内分析测试以及模拟模型等方法,分析绿洲棉田生产力水平的演变规律;阐明栽培耕作措施对棉田生态环境的调控作用;对连作棉田土壤质量退化及恢复进行预警分析;量化农业技术投入对新疆绿洲棉田生产力的补偿效应;阐明绿洲棉花产量保持稳步提高的机理;探讨光、热、水、土及技术等资源优化配置的前提下,棉田生态系统生产力提高、资源高效利用、环境质量改善的调控对策及优化管理方案。研究结果表明,20年来玛河流域棉田利用状况的综合评价由1997年的负值过渡到正值,总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绿洲棉田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累积速率随种植年限先升后降,分别在13.2年、11.3年达到最大值;土壤全氮和微生物量氮的累积速率亦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分别在17.0年、14.6年时达到最大值。棉田种植10年后士壤质量综合评价值为正,其中棉秆还田技术起到关键作用。通过分析棉花生育期间有效积温的变化规律,阐明覆膜对棉田增温效应的机理,明确覆膜条件下北疆棉田温度补偿系数在出苗-现蕾期和现蕾-开花期分别为0.66和0.25,比国内类似研究在南方地区得到的补偿系数分别高出0.16和0.03,有力说明覆膜技术是北疆地区克服棉花生长季节积温不足的重要因素。根据光截获率与干物质生长的函数关系,得到不同棉花群体消光系数和光能辐射利用效率分别为0.98和3.2g/MJ,表明密植不影响光合有效辐射利用效率,而是通过增加冠层辐射截获量使棉花成铃高峰期和光照热能重合获得高产。以新疆独特的气候条件和栽培模式为基础,通过作物系数法配合Penman—Montieth模型对覆膜滴灌和沟灌棉田蒸散量进行模拟。灌水充分情况下,沟灌与滴灌棉田全生育期蒸散总量没有明显差别,各阶段生育期的蒸散量和蒸散强度在开花前沟灌处理低于滴灌处理,开花后反之。滴灌棉田的灌溉水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与沟灌棉田高出77%和56%。棉秆还田与无机N肥配施对耕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影响差异显着,其中棉秆还田与适量无机N肥配施后,土壤C、N密度分别比对照增加0.56倍和0.76倍,土壤碳氮的蓄存速率分别为0.19kg/m2/year和0.05 kg/m2/year.分析表明:滴灌、覆膜、秸秆还田、密植技术对棉花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58.61%、35.44%、20.11%、24.03%。不同技术耦合后对棉花产量的互作效应差异显着,其中滴灌覆膜高密度种植条件对棉田的增产效果最高(281.57 kg/ha),滴灌秸秆还田技术组合后对棉田的增产效果最低(24.99 kg/ha)。本研究首次定量分析了不同农业技术措施对新疆连作棉田生产力提高的补偿效应,明确覆膜栽培对新疆北疆棉田的温度补偿系数值以及密植条件下的消光系数值和光能有效辐射利用效率,阐明通过土壤微生物量和碳氮密度能够反映棉田土壤质量的变化过程,量化了不同栽培耕作技术对棉田生产力的增加效应。研究结果对丰富和发展绿洲特殊的农作制度理论与技术,以及指导绿洲棉花持续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本研究将作物生长模型SUCROS-COTTON与作物生产力水平结合起来,为客观评价技术因素对棉田生产力的补偿效应提供了新思路。

二、新疆不同品种棉叶含氮含糖与棉蚜危害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不同品种棉叶含氮含糖与棉蚜危害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EPG技术的棉花抗蚜种质材料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棉蚜研究概述
        1.1.1 棉蚜简介
        1.1.2 棉蚜防治
    1.2 棉花生产地位及棉种资源概况
    1.3 棉花抗蚜性研究进展
        1.3.1 发展历史
        1.3.2 棉花抗蚜机制
        1.3.3 棉花抗蚜基因
    1.4 棉花品种抗蚜性鉴定方法与评价标准
        1.4.1 田间抗性鉴定
        1.4.2 网室抗性鉴定
        1.4.3 室内抗性鉴定
        1.4.4 EPG技术在植物抗性鉴定中的应用
        1.4.5 棉花抗蚜性评价标准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基于EPG技术的棉蚜抗性指标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植物
        2.1.2 供试昆虫
        2.1.3 所用仪器
        2.1.4 试验条件
    2.2 研究方法
        2.2.1 棉蚜生长繁殖的测定
        2.2.2 棉蚜取食行为的检测
    2.3 数据统计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棉蚜存活率
        2.4.2 棉蚜净增殖率
        2.4.3 棉蚜产仔数
        2.4.4 棉蚜的取食行为
        2.4.5 EPG参数主成分分析
        2.4.6 主要EPG参数与棉蚜存活率、产仔数相关性分析
    2.5 讨论
        2.5.1 不同抗性等级棉花对棉蚜生长繁殖的影响
        2.5.2 不同抗性等级棉花上棉蚜的取食行为
        2.5.3 主要EPG参数与棉蚜生长繁殖情况相关性分析
第三章 不同棉花材料对棉蚜生长繁殖和取食行为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植物
        3.1.2 供试昆虫
        3.1.3 试验仪器
        3.1.4 试验条件
    3.2 研究方法
    3.3 数据统计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棉蚜存活率
        3.4.2 棉蚜产仔数
        3.4.3 棉蚜净增殖率
        3.4.4 棉蚜存活率与产仔数的相关性
        3.4.5 棉蚜取食行为中的EPG参数指标
        3.4.6 供试棉花品种抗蚜性评价
    3.5 讨论
第四章 棉蚜取食行为的时间差异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植物
        4.1.2 供试昆虫
        4.1.3 试验仪器
        4.1.4 试验条件
    4.2 研究方法
    4.3 数据统计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棉蚜在整个取食行为过程中的EPG参数
        4.4.2 棉蚜在不同时间段取食行为的变化
        4.4.3 不同时间段中棉蚜各EPG波形时间的聚类分析
    4.5 讨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棉蚜和棉叶螨在棉花上的种间竞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种群竞争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 种内竞争
        1.1.2 种间竞争
    1.2 棉蚜棉叶螨种间竞争现状分析
        1.2.1 新疆棉蚜棉叶螨的为害及种间效应
        1.2.2 棉蚜棉叶螨种间互作机制
    1.3 植物的防御反应在种间竞争的作用
        1.3.1 昆虫诱导的植物防御在种间竞争中作用
        1.3.2 害虫对植物防御反应的适应能力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2章 二斑叶螨与截形叶螨在棉花上的种间竞争
    2.1 试验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2.1.2 试验试剂与仪器
        2.1.3 试验方法
        2.1.4 保护酶系活性的测定
        2.1.5 蛋白质标准曲线的制作
        2.1.6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二斑叶螨、截形叶螨在棉花上种群数量的变化
        2.2.2 二斑叶螨、截形叶螨单独种群、混合种群内禀增长率的变化
        2.2.3 二斑叶螨、截形叶螨种间竞争前后体内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2.3 讨论
第3章 棉蚜、棉叶螨不同种群对棉花叶片防御酶及自身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3.1.2 试验试剂与仪器
        3.1.3 棉花叶片生理指标的测定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棉蚜、棉叶螨在棉花上种群动态
        3.2.2 棉蚜、棉叶螨为害棉花叶片CAT酶活性变化
        3.2.3 棉花POD活性变化
        3.2.4 棉花PPO活性变化
        3.2.5 对棉花LOX活性影响
        3.2.6 棉蚜、棉叶螨不同种群对自身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3.3 讨论
第4章 棉蚜、棉叶螨在棉花上的生殖力竞争
    4.1 试验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3 数据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棉蚜对棉叶螨产卵量的影响
        4.2.2 棉叶螨对棉蚜产仔量的影响
    4.3 讨论
第5章 起始密度和温度对棉蚜、棉叶螨种间竞争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方法
        5.1.3 数据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起始密度下棉蚜和棉叶螨的种群动态
        5.2.2 不同起始密度下棉蚜的种群抑制率变化
        5.2.3 不同起始密度下棉叶螨种群抑制率变化
        5.2.4 不同温度下棉蚜棉叶螨种群数量变化
    5.3 讨论
第6章 化学药对棉蚜、棉叶螨种群动态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试验试剂与仪器
        6.1.3 方法与步骤
        6.1.4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施用杀虫剂条件下棉蚜和棉叶螨种群数量变化
        6.2.2 吡虫啉对棉蚜的致死中浓度测定
        6.2.3 吡虫啉对棉蚜和棉叶螨种群的影响
    6.3 结论与讨论
第7章 棉蚜、棉叶螨为害对棉花营养物质的影响
    7.1 试验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7.1.2 试验试剂与仪器
        7.1.3 棉花叶片生理指标的测定
        7.1.4 数据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7.2.3 棉花叶片可溶性糖的变化
        7.2.4 棉花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7.3 讨论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发表论文情况

(3)5%氨基寡糖素诱导棉花抗病虫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棉花枯、黄萎病的研究现状
        1.1.1 棉花枯萎病、黄萎病
        1.1.2 棉花枯萎病、黄萎病的发生与危害
        1.1.3 棉花枯萎病、黄萎病的防治
    1.2 棉蚜棉叶螨研究现状
        1.2.1 棉蚜和棉叶螨发生与危害
        1.2.2 棉蚜和棉叶螨的防治现状
    1.3 氨基寡糖素研究概况
        1.3.1 氨基寡糖素诱导抗病性的研究背景
        1.3.2 氨基寡糖素诱导抗虫的研究背景
    1.4 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5%氨基寡糖素诱导棉花抗枯黄萎病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氨基寡糖素诱导棉花对枯萎病抗性表现
        2.2.2 氨基寡糖素诱导棉花对黄萎病抗性表现
        2.2.3 氨基寡糖素诱导棉花抗枯萎病相关防御酶活性变化
        2.2.4 氨基寡糖素诱导棉花抗黄萎病相关防御酶活性变化
    2.3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5%氨基寡糖素诱导棉花抗棉蚜、棉叶螨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氨基寡糖素诱导棉花抗棉蚜性表现
        3.2.2 氨基寡糖素诱导棉花抗棉叶螨性表现
    3.3 讨论与结论
第四章 5%氨基寡糖素诱导棉花抗主要病虫害的试验示范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5%氨基寡糖素诱导棉花抗病性试验示范
        4.2.2 5%氨基寡糖素诱导棉花抗虫性试验示范
    4.3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白粉病、棉蚜胁迫黄瓜的生化机制及药剂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黄瓜白粉病概述
    1.2 棉蚜概述
    1.3 植物对病、虫胁迫的适应性反应
        1.3.1 植物对害虫胁迫的适应性反应
        1.3.1.1 寄主植物与昆虫之间的关系
        1.3.1.2 植物受害虫取食后的适应反应
        1.3.2 植物对病原菌胁迫的适应性反应
        1.3.2.1 寄主植物与病原菌之间的关系
        1.3.2.2 植物受病原菌侵染后的适应反应
        1.3.3 植物对病原菌、害虫混合胁迫的适应性反应
    1.4 阿米西达、吡虫啉在防治黄瓜白粉病、棉蚜上的应用现状
        1.4.1 阿米西达防治黄瓜白粉病的技术研究现状
        1.4.2 吡虫啉防治棉蚜的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感染白粉病菌初期黄瓜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供试药剂
        2.1.3 试验仪器
        2.1.4 试验方法
        2.1.5 主要测定项目及测定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黄瓜感染白粉病菌后光合速率的变化
        2.2.2 黄瓜感染白粉病菌后呼吸强度的变化
        2.2.3 黄瓜感染白粉病菌后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2.2.4 黄瓜感染白粉病菌后 MDA 含量的变化
        2.2.5 黄瓜感染白粉病菌后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2.2.6 黄瓜感染白粉病菌后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2.2.7 黄瓜感染白粉病菌后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2.2.8 黄瓜感染白粉病菌后 POD 活性的变化
        2.2.9 黄瓜感染白粉病菌后 SOD 活性的变化
        2.2.10 黄瓜感染白粉病菌后 CAT 活性的变化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不同棉蚜种群对黄瓜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供试药剂
        3.1.3 试验仪器
        3.1.4 试验方法
        3.1.5 主要测定项目及测定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棉蚜对黄瓜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2 棉蚜对黄瓜叶片 MDA 含量的影响
        3.2.3 棉蚜对黄瓜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2.4 棉蚜对黄瓜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2.5 棉蚜对黄瓜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2.6 棉蚜对黄瓜叶片 SOD 活性的影响
        3.2.7 棉蚜对黄瓜叶片 POD 活性的影响
        3.2.8 棉蚜对黄瓜叶片 CAT 活性的影响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感染白粉病菌后不同棉蚜种群对黄瓜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
        4.1.2 供试药剂
        4.1.3 试验仪器
        4.1.4 试验方法
        4.1.5 主要测定项目及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感染白粉病菌后不同棉蚜种群对黄瓜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2.2 感染白粉病菌后不同棉蚜种群对黄瓜 MDA 含量的影响
        4.2.3 感染白粉病菌后不同棉蚜种群对黄瓜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4.2.4 感染白粉病菌后不同棉蚜种群对黄瓜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4.2.5 感染白粉病菌后不同棉蚜种群对黄瓜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4.2.6 感染白粉病菌后不同棉蚜种群对黄瓜 SOD 含量的影响
        4.2.7 感染白粉病菌后不同棉蚜种群对黄瓜 POD 含量的影响
        4.2.8 感染白粉病菌后不同棉蚜种群对黄瓜 CAT 含量的影响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不同时间感染白粉病、棉蚜对黄瓜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
        5.1.2 供试药剂
        5.1.3 试验仪器
        5.1.4 试验方法
        5.1.5 主要测定项目及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处理对黄瓜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5.2.2 不同处理对黄瓜叶片 MDA 含量的影响
        5.2.3 不同处理对黄瓜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5.2.4 不同处理对黄瓜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5.2.5 不同处理对黄瓜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5.2.6 不同处理对黄瓜叶片 SOD 活性的影响
        5.2.7 不同处理对黄瓜叶片 POD 活性的影响
        5.2.8 不同处理对黄瓜叶片 CAT 活性的影响
    5.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杀虫剂与杀菌剂混用对白粉病、棉蚜危害后黄瓜叶片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材料
        6.1.2 供试药剂
        6.1.3 试验仪器
        6.1.4 试验方法
        6.1.5 主要测定项目及测定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处理对黄瓜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6.2.2 不同处理对黄瓜叶片 MDA 含量的影响
        6.2.3 不同处理对黄瓜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6.2.4 不同处理对黄瓜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6.2.5 不同处理对黄瓜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6.2.6 不同处理对黄瓜叶片 SOD 活性的影响
        6.2.7 不同处理对黄瓜叶片 POD 活性的影响
        6.2.8 不同处理对黄瓜叶片 CAT 活性的影响
    6.3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总结及展望
    7.1 感染白粉病菌初期黄瓜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7.2 不同棉蚜种群对黄瓜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7.3 感染白粉病菌后不同棉蚜种群对黄瓜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7.4 不同时间感染白粉病、棉蚜对黄瓜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7.5 杀虫剂与杀菌剂混用对白粉病、棉蚜危害后黄瓜叶片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7.6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5)扶桑绵粉蚧为害不同品种棉花的生物学差异及其生理生化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图清单
表清单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扶桑绵粉蚧概述
        1.1.1 起源与分布
        1.1.2 生物学特性
        1.1.3 寄主范围与传播方式
        1.1.4 危害性
        1.1.5 防治方法及其局限性
    1.2 不同品种棉花对取食昆虫生物学影响
    1.3 寄主植物对扶桑绵粉蚧个体发育特征的影响
    1.4 棉株的生化物对取食害虫的影响
        1.4.1 糖类
        1.4.2 蛋白质
        1.4.3 棉酚
    1.5 植物对植食性昆虫抗性研究
        1.5.1 虫害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5.2 植物防御酶活性变化
        1.5.3 棉株受虫害胁迫的酶活反应
    1.6 植食性昆虫对寄主植物抗性的研究
        1.6.1 昆虫防御酶活性变化
        1.6.2 虫害对寄主植物抗性的适应
    1.7 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扶桑绵粉蚧为害不同品种棉花生物学及其相关与适应性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虫源及寄主植物
        2.1.2 仪器设备与试剂
        2.1.3 研究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扶桑绵粉蚧生物学特性
        2.2.2 产卵节律
        2.2.3 扶桑绵粉蚧各发育历期的死亡率
        2.2.4 扶桑绵粉蚧生物学特性的相关性
        2.2.5 扶桑绵粉蚧对不同品种适应性表现
        2.2.6 不同品种棉叶中生化物含量
    2.3 讨论
3 不同品种棉花受扶桑绵粉蚧为害后叶绿素荧光与防御酶的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虫源与品种
        3.1.2 仪器设备与试剂
        3.1.3 实验方法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对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3.2.2 对 POD 活性的影响
        3.2.3 对 PPO 活性的影响
        3.2.4 对 CAT 活性的影响
        3.2.5 对 PAL 活性的影响
    3.3 讨论
4 扶桑绵粉蚧取食不同品种棉花后保护酶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虫源与供试棉花
        4.1.2 仪器设备与试剂
        4.1.3 实验方法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对 GST 活性的影响
        4.2.2 对 CAT 活性的影响
        4.2.3 对 PO 活性的影响
    4.3 讨论
5 总结、创新点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6)棉花叶片蛋白质、可溶性糖和花青素含量及其与绿盲蝽抗性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1.1.1 棉花品种
        1.1.2 供试昆虫
    1.2 绿盲蝽抗性的鉴定
    1.3 棉花叶片蛋白质、可溶性糖和花青素含量的测定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棉花品种 (系) 叶片蛋白质含量
    2.2 不同棉花品种 (系) 叶片可溶性糖含量
    2.3 不同棉花品种 (系) 叶片花青素含量
    2.4 棉花叶片蛋白质、可溶性糖和花青素含量与绿盲蝽抗性的相关分析
3 讨 论

(7)外源茉莉酸和枸杞蚜对枸杞的诱导抗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植物与昆虫的关系概况
        1.1.1 植物抗虫性的研究
        1.1.2 植物抗虫性的类型
    1.2 昆虫与植物的诱导抗虫性
        1.2.1 昆虫取食对植物的诱导抗虫作用
        1.2.2 植物对刺吸式昆虫取食的防卫反应
        1.2.3 诱导抗性的前景展望
    1.3 外源茉莉酸及其对植物的诱导抗虫作用
        1.3.1 诱导方法
        1.3.2 茉莉酸对植物直接抗虫作用的诱导
        1.3.3 茉莉酸对植物间接抗虫作用的诱导
        1.3.4 诱导机制与模型
        1.3.5 茉莉酸诱导抗性展望
    1.4 植物抗蚜机制研究进展
        1.4.1 植物的组成型抗蚜性
        1.4.2 植物的诱导型抗蚜性
    1.5 抗虫性在害虫综合治理中的应用
    1.6 枸杞害虫综合治理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1.7.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7.2 研究内容
        1.7.3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基本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枸杞
        2.1.2 供试虫源
    2.2 主要实验设备及仪器
    2.3 化学试剂
    2.4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3 茉莉酸处理及枸杞蚜危害对枸杞叶次生物质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枸杞和枸杞蚜
        3.1.2 枸杞苗木处理
        3.1.3 单宁酸含量的测定
        3.1.4 黄酮含量的测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茉莉酸处理对枸杞叶单宁酸含量的影响
        3.2.2 茉莉酸处理对枸杞叶黄酮含量的影响
        3.2.3 枸杞蚜危害对枸杞叶单宁酸含量的影响
        3.2.4 枸杞蚜危害对枸杞叶黄酮含量的影响
    3.3 讨论
4 茉莉酸处理及枸杞蚜危害对枸杞叶营养物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枸杞和枸杞蚜
        4.1.2 枸杞苗木处理
        4.1.3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4.1.4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茉莉酸处理对枸杞叶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4.2.2 茉莉酸处理对枸杞叶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4.2.3 枸杞蚜危害对枸杞叶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4.2.4 枸杞蚜危害对枸杞叶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4.3 讨论
5 茉莉酸处理及枸杞蚜危害对枸杞叶酶活性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枸杞和枸杞蚜
        5.1.2 枸杞苗木处理
        5.1.3 多酚氧化酶活性测定
        5.1.4 过氧化物酶活性测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茉莉酸处理对枸杞叶 PPO 活性的影响
        5.2.2 茉莉酸处理对枸杞叶POD 活性的影响
        5.2.3 枸杞蚜危害对枸杞叶PPO 活性的影响
        5.2.4 枸杞蚜危害对枸杞叶POD 活性的影响
    5.3 讨论
6 茉莉酸处理及枸杞蚜危害对枸杞叶同工酶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材料
        6.1.2 枸杞苗木处理
        6.1.3 PPO 同工酶的测定
        6.1.4 POD 同工酶的测定
        6.1.5 酶谱记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茉莉酸处理对枸杞叶PPO 同工酶的影响
        6.2.2 茉莉酸处理对枸杞叶POD 同工酶的影响
        6.2.3 枸杞蚜危害对枸杞叶PPO 同工酶的影响
        6.2.4 枸杞蚜危害对枸杞叶POD 同工酶的影响
    6.3 讨论
7 茉莉酸对枸杞蚜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供试枸杞和枸杞蚜
        7.1.2 枸杞蚜生长发育和体重的测定
        7.1.2.1 茉莉酸处理对枸杞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7.1.2.2 茉莉酸处理对枸杞蚜体重的影响
    7.2 结果与分析
        7.2.1 茉莉酸处理对枸杞蚜发育历期的影响
        7.2.2 茉莉酸处理对枸杞蚜成虫寿命和产仔量的影响
        7.2.3 茉莉酸处理对枸杞蚜体重的影响
    7.3 讨论
8 枸杞挥发物对枸杞蚜和黑缘红瓢虫行为反应的影响
    8.1 材料与方法
        8.1.1 供试枸杞
        8.1.2 供试枸杞蚜和黑缘红瓢虫
        8.1.3 味源材料处理
        8.1.4 生测装置
        8.1.5 生物测定
    8.2 结果与分析
        8.2.1 枸杞挥发物对枸杞蚜选择行为的影响
        8.2.2 枸杞挥发物对黑缘红瓢虫选择行为的影响
    8.3 讨论
9 总讨论和创新点
    9.1 总讨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今后的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基于SPAD的棉花氮素营养诊断及氮营养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氮素快速诊断推荐施肥研究进展
        1.2.2 棉花氮素营养研究
        1.2.3 棉株干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研究
    1.3 建立南疆棉花高产氮肥推荐技术体系
第2章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2.1 技术路线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目标与主要创新点
第3章 棉花氮素和SPAD 值叶位分布规律及氮素诊断叶位选择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设计
        3.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棉花叶片不同部位SPAD 分布特点及其与叶绿素的相关性
        3.2.2 棉花氮素叶位分布特点及其对施氮量的响应
        3.2.3 棉花叶绿素a 及SPAD 值的叶位分布特点及其对施氮量的响应
        3.2.4 各叶位叶片含氮率与棉花总叶片及植株含氮率的相关分析
        3.2.5 各叶位叶片SPAD 值与棉花总叶片及植株含氮率的相关分析
        3.2.6 不同叶位叶片SPAD 值的变异系数
    3.3 讨论与结论
第4章 棉花叶位SPAD 差值与氮素营养诊断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设计
        4.1.2 测定内容与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施氮水平对棉花植株叶片含氮量的影响
        4.2.2 不同施氮水平对棉花叶片SPAD 的影响
        4.2.3 棉花主茎倒4 叶SPAD 值与植株叶片含氮量的关系
        4.2.4 棉花主茎叶位差指数(DSI)与棉花叶片含氮量的关系
    4.3 结论
第5章 基于SPAD 的棉花氮素营养诊断体系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设计
        5.1.2 测定内容与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施氮水平下棉花倒4 叶SPAD 变化规律
        5.2.2 棉叶SPAD 值与其他氮素诊断指标的相关性
        5.2.3 棉叶SPAD 值氮素诊断指标的建立
        5.2.4 棉叶SPAD 值氮素诊断的校验
    5.3 结论
第6章 氮肥对棉花叶片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6.1 材料和方法
        6.1.1 试验设计
        6.1.2 测定内容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氮素对不同部位棉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6.2.2 氮素对不同部位棉花叶片净光合速率(Pn)的影响
        6.2.3 氮素对棉花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系数的影响
        6.2.4 氮素对棉花主茎叶脱落率的影响
        6.2.5 氮素施用量对三桃的影响
        6.2.6 氮素施用量对棉花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6.3 结论
第7章 氮肥施用量对棉花品质的影响
    7.1 材料和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施氮量对棉株不同部位棉花纤维长度的影响
        7.2.2 施氮量对棉花纤维整齐度的影
        7.2.3 施氮量对棉花纤维强度的影响
        7.2.4 施氮量与马克隆值
    7.3 结论
第8章 不同质地土壤棉花生物量动态积累及氮素利用研究
    8.1 材料和方法
    8.2 结果与分析
        8.2.1 氮肥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8.2.2 氮肥对棉株生物量积累动态变化的影响
        8.2.3 氮素水平对不同质地土壤氮素利用的影响
    8.3 讨论
第9章 氮肥对不同质地土壤棉花养分动态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9.1 材料和方法
    9.2 结果与分析
        9.2.1 氮肥对不同质地土壤棉花产量的影响
        9.2.2 氮肥对不同质地土壤棉株氮素累积分配动态变化影响
        9.2.3 氮肥对不同质地土壤棉株磷素累积动态变化的影响
        9.2.4 氮肥对不同质地土壤棉株钾素累积动态变化的影响
    9.3 结论与讨论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综合讨论
    10.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土耳其斯坦叶螨对棉花不同品种(系)的寄主选择性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土耳其斯坦叶螨
    1.2 叶螨与植物的关系
    1.3 棉叶螨为害机制的研究
    1.4 土耳其斯坦叶螨寄主选择机理
        1.4.1 植物的抗虫机制
        1.4.2 遗传类型与寄主选择性
        1.4.3 棉花叶表面物理结构对寄主选择性的影响
        1.4.4 棉花叶片生理营养物质与寄主选择性
        1.4.5 生化物质与寄主选择性
    1.5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目的、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棉花品种(系)
        2.1.2 供试虫源
        2.1.3 化学试剂
    2.2 土耳其斯坦叶螨对棉花不同品种(系)的寄主选择性
        2.2.1 土耳其斯坦叶螨在田间棉花不同品种(系)上为害级别调查
        2.2.2 不同品种(系)上叶螨种群动态
        2.2.3 种质趋性的测定
        2.2.4 各品种上土耳其斯坦叶螨生命表的研究
    2.3 棉花叶片形态与土耳其斯坦叶螨寄主选择性的关系
        2.3.1 棉花品种(系)水分含量测定
        2.3.2 棉花品种(系)蜡质含量测定
        2.3.3 棉花品种(系)茸毛密度测定
    2.4 棉花叶片主要生化成分与土耳其斯坦叶螨寄主选择性的关系
        2.4.1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2.4.2 单宁含量的测定
        2.4.3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4.4 黄酮含量的测定
        2.4.5 棉酚含量的测定
    2.5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土耳其斯坦叶螨对棉花不同品种(系)蕾期为害情况调查
    3.2 土耳其斯坦叶螨在棉花不同品种(系)上的种群动态
    3.3 趋性测定
    3.4 棉花不同品种(系)上土耳其斯坦叶螨生命表的研究
        3.4.1 棉花不同品种(系)上土耳其斯坦叶螨种群发育历期的比较
        3.4.2 棉花不同品种(系)上土耳其斯坦叶螨成螨生殖力比较
        3.4.3 棉花不同品种(系)上土耳其斯坦叶螨实验种群生命表分析
        3.4.4 棉花不同品种(系)上土耳其斯坦叶螨种群参数比较
    3.5 棉花品种外部形态与土耳其斯坦叶螨寄主选择性的关系
        3.5.1 棉花品种叶片蜡质含量与土耳其斯坦叶螨寄主选择性的关系
        3.5.2 棉花品种叶片茸毛密度与土耳其斯坦叶螨寄主选择性的关系
        3.5.3 棉花品种叶片水分含量与土耳其斯坦叶螨寄主选择性的关系
    3.6 棉花不同品种(系)生化物质含量与土耳其斯坦叶螨寄主选择性的关系
        3.6.1 棉花品种叶片单宁含量与土耳其斯坦叶螨寄主选择性的关系
        3.6.2 棉花品种叶片可溶性糖含量与土耳其斯坦叶螨寄主选择性的关系
        3.6.3 棉花品种叶片黄酮含量与土耳其斯坦叶螨寄主选择性的关系
        3.6.4 棉花品种叶片游离棉酚含量与土耳其斯坦叶螨寄主选择性的关系
        3.6.5 棉花品种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土耳其斯坦叶螨寄主选择性的关系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10)栽培技术对新疆长期连作棉田生产力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连作障碍机理
        1.2.2 生态环境变化对作物补偿效应
        1.2.3 现代农业技术对棉花生产的影响
        1.2.4 作物生产力估算
    1.3 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绿洲棉田生产力水平的演变
    2.1 绿洲棉花生产状况
        2.1.1 新疆自治区的棉花生产
        2.1.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棉花生产
        2.1.3 玛河流域的棉花生产
    2.2 生理因素与棉田生产力的关系
        2.2.1 棉花农艺性状
        2.2.2 棉花品质性状
    2.3 生态因素与棉田生产力的关系
        2.3.1 温度条件
        2.3.2 水分利用
        2.3.3 养分利用
    2.4 棉田生产力与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第三章 连作棉田土壤肥力的变化
    3.1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3.1.1 研究区自然概况
        3.1.2 研究方法
        3.1.2.1 样地选择
        3.1.2.2 土壤取样
        3.1.2.3 指标测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土壤容重以及田间持水量
        3.2.2 土壤碳氮含量
        3.2.3 土壤酶活性
        3.2.4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
        3.2.5 棉田土壤质量的综合评价
    3.3 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栽培技术与连作棉田生产力的协同演进
    4.1 地膜覆盖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4.1.1 材料与方法
        4.1.1.1 试验设计
        4.1.1.2 测试内容及方法
        4.1.2 结果与分析
        4.1.2.1 覆膜的增温效应
        4.1.2.2 覆膜对棉花生育期的影响
        4.1.2.3 覆膜对棉花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4.1.3 结论与讨论
    4.2 密植对棉花生长以及产量形成的补偿效应
        4.2.1 材料与方法
        4.2.1.1 试验设计
        4.2.1.2 测试内容及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2.2.1 冠层光截获率的变化
        4.2.2.2 叶面积的变化
        4.2.2.3 消与光系数
        4.2.2.4 干物质积累
        4.2.3 结论与讨论
    4.3 滴灌对棉田水分生产率的补偿效应
        4.3.1 材料与方法
        4.3.1.1 试验设计
        4.3.1.2 测试内容及方法
        4.3.2 结果与分析
        4.3.2.1 棉田蒸散量
        4.3.2.2 叶面积指数
        4.3.2.3 干物质积累
        4.3.2.4 水分利用效率
        4.3.3 结论与讨论
    4.4 秸秆还田对棉田土壤碳氮库的补偿效应
        4.4.1 材料与方法
        4.4.1.1 试验设计
        4.4.1.2 测定内容及方法
        4.4.2 结果与分析
        4.4.2.1 土壤容重
        4.4.2.2 土壤有机碳
        4.4.2.3 土壤全氮
        4.4.2.4 土壤C/N
        4.4.2.5 土壤有机质、全氮密度
        4.4.3 结论与讨论
    4.5 农业技术对棉田生产力的补偿效应
        4.5.1 试验设计
        4.5.2 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SUCROS-COTTON模型的校验
    5.1 SUCROS-COTTON模型描述
        5.1.1 结构框架
        5.1.2. SUCROS-COTTON模型主要组成部分
        5.1.3 SUCROS-COTTON的有效化
    5.2 北疆特早熟棉花生长的模拟
        5.2.1 材料与方法
        5.2.2 结果与分析
        5.2.2.1 生育期
        5.2.2.2 植株形态
        5.2.2.3 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分配
        5.2.2.4 叶面积指数
        5.2.2.5 产量
    5.3 基于SUCROS-COTTON的棉田生产力补偿效应
        5.3.1 覆膜技术
        5.3.2 密植技术
    5.4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绿洲长期连作棉田优化管理
    6.1 玛河流域棉田生产力水平的综合评价
    6.2 技术进步对棉田生产力增长的作用
        6.2.1 棉田生产投入模型的建立
        6.2.2 回归结果分析
    6.3 连作棉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对策
        6.3.1 建立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的节水型农作制度
        6.3.2 实现精准农业技术与绿洲高效农业技术结合
        6.3.3 充分认识合理用养制度在棉花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6.3.4 单项实用技术的研究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1.1 绿洲连作棉田生产力演变分析结果
        7.1.2 连作棉田土壤质量的变化分析结果
        7.1.3 农业技术对连作棉田补偿效应分析结果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四、新疆不同品种棉叶含氮含糖与棉蚜危害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EPG技术的棉花抗蚜种质材料筛选[D]. 李玲玉.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2]棉蚜和棉叶螨在棉花上的种间竞争[D]. 李勇. 塔里木大学, 2017(05)
  • [3]5%氨基寡糖素诱导棉花抗病虫作用的研究[D]. 袁新琳. 塔里木大学, 2016(08)
  • [4]白粉病、棉蚜胁迫黄瓜的生化机制及药剂防治研究[D]. 周梦韩. 石河子大学, 2014(03)
  • [5]扶桑绵粉蚧为害不同品种棉花的生物学差异及其生理生化机制研究[D]. 赵新宁. 中国计量学院, 2012(01)
  • [6]棉花叶片蛋白质、可溶性糖和花青素含量及其与绿盲蝽抗性的关系[J]. 雒珺瑜,崔金杰,王春义,辛惠江,张帅,吕丽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8)
  • [7]外源茉莉酸和枸杞蚜对枸杞的诱导抗性研究[D]. 宫玉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0(10)
  • [8]基于SPAD的棉花氮素营养诊断及氮营养特性研究[D]. 罗新宁. 新疆农业大学, 2010(06)
  • [9]土耳其斯坦叶螨对棉花不同品种(系)的寄主选择性及其机理研究[D]. 袁辉霞. 石河子大学, 2009(03)
  • [10]栽培技术对新疆长期连作棉田生产力影响的研究[D]. 樊华. 石河子大学, 2009(01)

标签:;  ;  ;  

新疆不同品种棉花叶片氮糖含量与棉蚜危害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