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六黄汤治疗崩漏12例分析

当归六黄汤治疗崩漏12例分析

一、当归六黄汤治疗崩漏12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吕琪[1](2019)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检索关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的国内外文献。包括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Cochrane Library、Pubmed、Medline,检索时间范围从2000年1月到2019年3月。依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绘制Excel表格提取数据,统计分析软件使用Stata12.0软件。结果纳入的10篇文献均为中文期刊文献,共计784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纳入的RCT经CONSORT-中药复方报告和改良Jadad评分量表的评价后均为低质量文献。分析结果:1、定量合成分析结果:(1)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与常规西药相比,在提高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面更具优势,RR=1.36,95%CI(1.16,1.59),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与常规西药相比,在改善中医伴随症状积分方面更具优势,SMD=-5.92,95%CI(-7.07,-4.78),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与常规西药相比,在改善SDRS评分方面更具优势,SMD=-1.46,95%CI(-1.82,-1.10),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定性评价分析结果: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与常规西药相比,在改善HAMD评分与KMI评分方面更具优势。结论1)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能明显提高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能降低患者治疗后的中医伴随症状积、SDRS评分、HAMD评分及KMI评分;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较少,安全性更高;3)本次系统评价纳入文献质量较低,分析结果存在较大发表性偏倚,可靠性受到影响,提示研究者应实施更高质量的大样本多中心RCT,进一步验证疗效。

温佳雨[2](2018)在《自汗、盗汗的古代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及意义自汗、盗汗是临床常见病,既可作为独立的病证,又可作为症状出现,伴见于其他疾病过程中。一般认为,自汗、盗汗作为单独的病证时,统属于汗证,属气血津液病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伴随着理论与实践的积累,历代诸医家对于自汗、盗汗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方法、预防调护上的认识逐渐完善,于大量文献中有记载和讨论,非常值得我们去挖掘、整理、继承和发扬。基于其文献状况的分散与错杂情况,故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对自汗、盗汗的古代文献学术脉络有一个清晰的整理,对于存在分歧的问题得到一个相对准确的认识,并通过对自汗、盗汗的古代文献整理和论治观点的研究以及古代医案证治方药的总结分析,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临床。研究方法本课题主要采用传统文献学方法、归纳总结法、断代史研究法以及比较研究法开展研究。通过《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筛选出与自汗、盗汗相关的古籍,再结合《中华医典》检索书籍中的内容,与优秀版本的纸质书相对照,减少错误,机检与手检相结合,初步筛选医籍;查阅相关文献,搜索非医学文献中对自汗、盗汗的论述。利用从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获取的书籍资料及查阅到的相关内容,着重梳理自先秦至明清的相关中医学文献资料,并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研究成果1.对自汗、盗汗及其相关病名进行考辨《伤寒论》太阳病篇首载自汗、盗汗之名。而在此之前,《黄帝内经》已载颇多诸如魄汗、炅汗、大汗、灌汗、夺汗、漏泄等相关病名。且由于病情的不同,有阴汗阳汗之分;由于汗出部位不同有头汗、额汗等名。故以自汗、盗汗为主,对汗证所包含的相关病名进行考辨。2.系统的梳理先秦至清代医籍对自汗、盗汗的研究自先秦至明清分四个时期介绍对自汗、盗汗的认识。先秦至南北朝时期对自汗、盗汗有了初步的认识,也是其理论的奠基时期。尤其是《黄帝内经》中的相关论述及对自汗、盗汗病因病机的认识,为后世研究做了良好的铺垫。晋唐时期则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于自汗、盗汗的治疗更加完善。宋金元时期,流派纷出,学术论争。金元四大家特点分明。刘河间从热论治,张子和的汗法应用广泛,李东垣从脾胃论汗,并创制治疗盗汗之当归六黄汤沿用至今,朱丹溪继承李东垣之思想,并首次从痰论汗。明清时期既有前代研究成果的汇总,亦有全新思路的提出,自汗、盗汗之研究体系日趋完善。3.对自汗、盗汗理论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因自汗、盗汗统属于汗证,临床较为常见,故历代医家着述甚多。在自汗、盗汗的汗出时间,自汗、盗汗的病机等方面均有争议,笔者在梳理文献资料时对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整理,以期对现代研究有参考意义。通过对自汗、盗汗的古代文献梳理及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可以让人们对此疾病的认识更加系统、全面,对于自汗、盗汗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都具有重大意义。

王金凤[3](2013)在《《济阴纲目》调经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明末着名医家武之望(1552-1629),字叔卿,号阳纡,又号阳纡山人,时陕西临潼县武家屯人。一生亦医亦宦,治国亦医人,总结前人学说结合自已临证感悟,结晶为《济阴纲目》、《疹科类编》、《济阳纲目》、《医帜》等着作,是传统医药学界的传世之作,其卓越的贡献不容小觑。其中《济阴纲目》是有关妇产科的专着。武氏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纲以《内经》,目以各家,折中成书。本课题研究对象为《济阴纲目》卷一中调经门、闭经门、崩漏门所涉及调经方剂212首,借助数据挖掘软件Clementine,从性味、归经、药对、药组、药物类型及主治病证等角度,对所研究方剂中的常用药物进行挖掘性研究。数据挖掘技术与中医药学理论相结合,探讨《济阴纲目》调经方剂的配伍规律。分析显示:180种常用药物为补虚、活血化瘀、清热、理气、安神、解表等19大类,使用1198次。补虚药使用次数最多,为378次,占药物使用总次数的15.12%;剔除止血杂方后使用方剂184次,理血剂使用了85次,约占46.20%,补益剂用了36次,约占19.57%;对常用药物进行统计,入肝经的药最多,共101味使用811次,约占总使用频次的67.70%;14个主治病证条目中,理血剂占了9,约占总病证数的64.29%;有11个病证使用了补益剂,占总病证数的78.57%。置信度大于50%的药对、药组,药对520组,三味药组72组,四味药组20组。分析人参和黄芪、人参和白术、人参和当归、当归和川芎、当归和白芍、柴胡和白芍、桃仁和红花、阿胶和艾叶、牡丹皮和赤芍等20个代表性药对配伍,探求《济阴纲目》的组方配伍规律。①补气剂配伍行气药。“百病生于气也”,气虚多伴脾胃虚弱,补气太过易滞碍气机,故补气之时配伍行气之品,使补而不滞,通畅气机。另一方面,补气药多滋腻易于雍滞中焦,配伍行气药可使方药补中寓泻,补不致壅。②补血剂配伍行气药。“气行则血.行”,使补而不滞,滋却不腻。③补血剂配伍补气药。气血相生,“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脾气健运则血的化生有源,而心气的推动与肺气的调节是血行的动力。④补血剂配活血化瘀药。血虚易致血行不畅,停而留瘀,瘀而成患,另则可使补而不滞,活血化瘀药有利于补血剂发挥效用脾气充足使血循常道而。⑤补血剂配健脾药,增强脾胃纳运水谷的功能,使血之生化有源。又脾能摄血,使之循脉而行。⑥活血化瘀剂配伍行气药,气滞、血瘀,互为因果,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⑦活血化瘀剂配伍补气药。气为血之帅,气的推动作用是血行的动力。⑧止血剂配活血药。瘀血不去出血不止,活血之品可使血止而不留,标本兼顾,相反相成。⑨止血剂配清热药。血热迫血妄行,清热凉血可以加强止血剂之效力。《济阴纲目》治疗月经病首重气血,调理气血,治血为主,治气为佐;重视肝脾,肝藏血,脾统血,通过调理肝脾以调理气血,补脾疏肝,肝脾调和,冲任气血得畅,月经规律;临证重视补益,“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虚则补之”。气血充盈,血海方才按时满溢,经事自调。

周微[4](2013)在《滋肾安更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滋肾安更汤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症状的疗效,探讨滋肾安更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机理,为临床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提供安全有效的方药。方法:采用随机法,将60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服用滋肾安更汤,对照组服用六味地黄汤,观测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情况,血清激素(FSH、LH、E2)水平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药物均能降低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症状积分,且滋肾安更汤组优于六味地黄汤组(P<0.05),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26%及83.34%,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可提高血清E2水平(P<0.05),且滋肾安更汤组明显优于六味地黄汤组。两组均可降低血清FSH、LH水平。结论:滋肾安更汤能安全有效地改善妇女围绝经期症状,提高血清E2水平以及降低FSH、LH水平。

杨璐[5](2013)在《肺病喘憋气道挛急异病同治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1.遵循证医学理论,采用系统评价的原则及方法,对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BA)慢性持续期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严格评价,分析中医药治疗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存在的问题,为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治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益参考。2.通过对“异病同治”方法的古代和现代理论研究,分析目前“异病同治”理论研究的现状,为“异病同治”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3.通过严格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温润辛金培本”法治疗肺病喘憋的疗效,并验证肺病喘憋气道挛急异病同治方法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行性。研究方法1.理论研究1.1严格文献评价对近十年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临床研究的文献进行收集与整理,按照文献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提取文献的相关研究特征资料,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进行方法学和报告质量的评价。1.2“异病同治”理论研究对从古至今与“异病同治”理论相关的经典文献进行收集和整理,纳入合格文献,建立文献信息提取表,应用Excel软件,对文献中涉及的出处、方剂、药物组成、疾病等信息采用统计分析方法。2.临床研究2.1疗效的研究在文献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临床病例报告表,收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276例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诊断证属肺脾肾虚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中药安慰剂,治疗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中药汤剂治疗。主要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圣乔治呼吸问卷和肺功能的变化。2.2“异病同治”研究将治疗组患者按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进行分组,其中COPD稳定期患者71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65例,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组间的疗效分析比较。结果1.理论研究结果1.1文献研究结果共纳入COPD稳定期129篇合格文献,其中随机对照试验(RCT)123篇,非随机对照试验2篇,观察性研究4篇。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29篇合格文献,其中RCT24篇,非随机对照试验3篇,观察性研究2篇。所获得的文献试验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均较低。COPD稳定期RCT文献的jadad评分质量等级,42篇为高质量水平,81篇为低质量水平;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文献的jadad评分质量等级均为低质量水平,均有选择性偏倚和测量性偏倚的高度可能性;CCT文献对混杂因素鉴定不完全,均有选择性偏倚和测量性偏倚的高度可能性;观察性文献因其研究资料受偏倚、混杂等因素的干扰,同样的措施应用时能否得到相同的疗效难以确定,仅有参考价值。分析发现中医药治疗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研究中,虽然对病机、辨证分型、治法、病情轻重程度、疗程方面均无统一标准,但均认为病机为本虚标实,“辨证”治疗多于“辨病”治疗,而“补肺益肾、降气平喘”是使用最多的法则。而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以及理气药亦是出现频次最多的药物。1.2“异病同治”理论研究结果1.2.1古代“异病同治”理论研究结果《内经》中虽然没有明确的文字描述“异病同治”,但其提出的“同病异治”理论相对已经体现了这种治疗思想,可以说后世医家提出的“异病同治”导源于《内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涉及“异病同治”的方剂共有31个,涉及的条文共有99条。《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共有53个方剂、147条条文涉及了“异病同治”,主要体现在同一方剂运用在不同疾病当中。但同时也存在方剂名字相同,而药物不同的情况,使用时需要注意。很多医家继承了前人的医学成果,并将其发扬光大,如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刘完素的《素问玄机原病式》和《宣明论方》、成无已的《注解伤寒论》和《伤寒明理论》等等,这些医家在继承前人医学成果的基础之上,将其发扬光大。最终,由陈世铎明确提出了“异病同治”,程文囿对其做了进一步阐释。从此,“异病同治”便常为医者所引用,并成为中医治疗学的一大特色。1.2.2现代“异病同治”理论研究结果共纳入合格文献360篇,其中随机对照试验3篇,非随机对照试验2篇,观察性试验17篇,其余文献均为个案报道、经验总结和理论探讨等。所获得的文献临床试验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均较低,严重的影响着研究结果的可信性。合格文献中共涉及177个方剂,涉及相关证候17类,治法主要采取针对性治疗,有单纯中药汤剂、单味药、单纯中成药、拔罐、针灸等外治法。2.临床研究结果2.1疗效研究结果本研究共收集符合临床研究要求的272例病例,其中COPD稳定期患者142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130例。2.1.1主症疗效结果试验组主症“喘憋”+体征“干啰音”的总体疗效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14.71%、54.4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1)。分层后COPD稳定期试验组主症“喘憋”+体征“干啰音”的总体疗效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12.68%、52.1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2)。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试验组主症“喘憋”+体征“干啰音”的总体疗效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16.92%、56.9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2.1.2次症疗效评价结果试验组圣·乔治呼吸问卷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是14.71%、54.41%,两组比较均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01)。分层后COPD稳定期试验组圣·乔治呼吸问卷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64.79%、76.06%,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试验组圣·乔治呼吸问卷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67.69%、81.5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2.2异病同治的疗效评价结果主症“喘憋”+体征“干啰音”疗效的有效率及显效率评价中,治疗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与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疗效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5>0.05;P=0.574>0.05)。圣·乔治呼吸问卷的有效率及显效率评价中,治疗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与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疗效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1>0.05;P=0.436>0.05)。结论1.通过严格文献评价,得到了中医药治疗COPD(?)急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的临床研究的基本现状。2.通过“异病同治”的理论研究,对古人如何运用“异病同治”有了初步认识,即在不同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如果出现了相同的证候,则可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治疗。而现代临床研究表明,目前对中医“异病同治”理论缺乏深入研究,有必要展开“异病同治”理论的临床研究。3.本研究采用多中心、区组随机分组、平行对照(1:1)、双盲的临床试验研究设计方法,从主要疗效指标、次要疗效指标来看,或从整体、分层来看疗效,中医舒喘方药结合西医常规治疗疗效均优于西医常规治疗,并将S-COPD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发现用舒喘方药治疗肺病喘憋气道挛急患者的确达到了“异病同治”,从疗效上证明了中医“异病同治”的优势。

刘雁峰[6](2011)在《肖承悰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交通心肾法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与目的:中医妇科名老中医学术传承是中医妇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妇科学得以发展的必然途径。肖承惊教授为东直门医院妇科首席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为国家级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京城四大名医萧龙友先生的嫡孙女。从事中医妇科临床工作40余年,2007年10月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全国15名中医妇科名专家之一。肖承惊教授家学渊源,加之多年的勤奋努力,现已在中医妇科界大有建树。肖承惊教授从医多年,在诊治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和更年期综合征等妇科疑难病方面具有独到见解,形成了自己的诊疗特色,临床疗效显着。较系统地整理肖承惊教授学术思想、治学特点及临床经验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目的。研究方法及内容:本论文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1.肖承惊教授学术思想渊源(1)通过对肖师家学影响、成长背景、学习工作经历及临床实践经历的整理,分析其学术思想形成渊源。(2)从中医古籍渊薮,论述肖师学术论点的形成秉承古训,又博采众长,并勇于创新,确具中医妇科名家之实力。2.治学特点及学术思想总结(1)以相关疾病诊治特点为出发点,总结肖师对妇科常见疑难病以及其专科外擅治疾病的独到见解和诊疗特色:①温通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病之痛经;②新当归芍药散治疗卵巢囊肿(肠覃);③补消结合治疗子宫肌瘤;④补肾活血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⑤调补冲脉治疗崩漏;⑥补肾活络助育法治疗子宫内膜容受性低;⑦补肾疏肝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⑧经前期综合征重心理疏导;⑨治病与安胎并举防治妊娠期流感;⑩标本兼顾治疗痤疮。(2)总结肖师对中医四诊含义延伸的新认识,及其在中医妇科临床诊治中的具体应用。(3)总结肖师对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理论的认识及其在中医妇科疾病诊治中的具体应用。(4)总结肖师临床常用药对,以体现其用药精妙、严谨、灵巧之特点。(5)三年时间侍诊肖师左右,她不但临证时思路清晰、处方严谨,就诊间隙,还常就一些话题突发思想火花,处处体现肖师渊博的知识和敏捷的思维。故本论文也采撷部分肖师临证有感时的妙思遐想及理论见识。通过对肖师临证思路、理论学说、用药特色、辨证特点进行总结分析,使其治学特点和学术思想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3.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更年期综合征是指妇女在绝经前后由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波动或下降引起的一系列以植物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为主伴有躯体神经心理症状的一组症候群,为妇女绝经前后的常见病、多发病。据肖承惊教授多年临床研究发现,心肾不交证是更年期综合征的常见证型之一,该病的主要病机为肾阴亏虚,肾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心火独亢,心肾失济,阴阳失衡,因而治疗上应着重滋肾宁心,其临床经验方,临床疗效颇佳。本论文临床研究部分,对肖承惊教授经验方治疗心肾不交证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观察。临床观察分为中药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中药治疗组服用肖承惊教授经验方,西药治疗组口服倍美力加安宫黄体酮,两组疗程均为2个月,治疗前后填写临床症状观察表、Kupperman评分表,并测定血清雌二醇(E2)、卵泡生成素(FSH)、黄体生成素(LH)。结果显示中药治疗组显效率为73.34%,西药组显效率为75%,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肖承惊教授经验方治疗本病与激素治疗疗效相当;中药治疗组在改善更年期综合征患者失眠健忘、心烦不宁、精神抑郁、急躁易怒等情志症状上,疗效优于西药治疗组;两组治疗后FSH、LH均较治疗前有下降趋势,西药组治疗后下降较中药明显,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E2较治疗前均有所上升,西药组治疗后上升较中药组略明显,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均在一定程度改善了卵巢功能。此外,本论文在继承基础上有所发扬地通过5一羟色胺与更年期综合征情志症状的相关分析,进一步对发病机理进行了探讨。结论:肖承惊教授家学渊源,又得严格、系统的院校正规教育,先天秉肥,后天得沃,学术观点秉承古训。经年磨砺,肖承惊教授在诊治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及更年期综合征等妇科疑难病方面形成了独到见解和独特的诊疗特色,临床疗效显着。此外,她对中医四诊含义的延伸及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在中医妇科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亦有独到的认识。肖承惊教授用药精妙、严谨,善用药对,效果彰显。她与时俱进思维敏捷,临证时随处可掘其思想火花。总结其治学特点、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对中医妇科学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中医妇科疑难疾病的治疗也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本论文创新点:1.既往肖承惊教授学生(尤其博士研究生)多对其临床经验进行临床实验研究或单个疾病诊治疗效观察的研究,尚未系统整理其学术思想经验。本论文从其学术思想形成渊源、对妇科常见疑难病独到见解和诊疗特色的分析等多方面,通过对肖师临证思路、理论学说、用药特色、辨证特点的总结分析,使其治学特点和学术思想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2.本论文将跟师期间捕捉到的肖师临证思想火花进行了采撷和整理,更突显了师承学术论文的特色。3.临床研究部分,在继承基础上有所发扬地进行了5—羟色胺与更年期综合征情志症状的相关分析,对发病机理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目的研究肖承惊教授交通心肾法对更年期综合征的治疗疗效。方法临床观察分为中药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中药治疗组口服肖承惊教授经验方,西药治疗组口服倍美力加安宫黄体酮,两组疗程均为2个月,治疗前后填写临床症状观察表、Kupperman评分表,测定血清雌二醇(E2)、卵泡生成素(FSH)、黄体生成素(LH)。结果中药治疗组显效率为73.34%,西药治疗组显效率为75%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中药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对改善更年期综合征相关症状均有明显疗效,但中药在改善失眠多梦、心烦不宁、精神抑郁、急躁易怒等情志症状上与西药治疗组比较有显着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FSH、LH值均较治疗前有下降趋势,西药组较中药组略明显,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E2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所上升,西药组较中药组明显,但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

毛萌[7](2010)在《三部名医类案医籍中崩漏医案用药及组方规律初探》文中提出崩漏既是妇科疑难杂症,又是急重病证,临床表现为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的严重紊乱,或经血非时暴下或月经淋漓不尽,严重影响着妇女的身体健康。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一直是医者不懈探索的动力和目标。从中医学角度来讲,合理处方用药是治疗崩漏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疾病进行组方规律的研究更是中医方剂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本课题以传统文献学研究方法为基础,结合现代知识发现技术,对三部名医类案医籍中崩漏治案所用方药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其组方用药规律,以期对临床工作有所裨益。本课题对三部名医类案医籍中符合制定标准的235首崩漏医案进行了研究。通过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软件,对医案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后,借助Microsoft Access 2007对医案涉及的345味中药进行不同层面的研究,分别统计了单味中药、药对、三味中药、四味中药、五味中药的配伍及药性、药味的频次,并通过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对药物进行关联性分析,查看药物之间的依赖程度。并以同样的方法,针对性地研究了从奇经论治崩漏的47首特色医案。将以上三种统计方法结果互参,归纳出三部名医类案医籍中崩漏医案的核心药物和特色药物以及配伍组合。其中核心药物有:当归、白芍、黄芪、炙甘草、白术、酸枣仁等,并以杜仲、续断、紫石英等为从奇经论治崩漏的特色药物;核心的药对有当归和白芍,当归和白术等,并总结出牡蛎、海螵蛸药等为奇经特色药对。另外,针对3味以上中药配伍频次统计,分析了多味药配伍的基本模式。结果还显示,补中益气汤类及震灵丹为本课题医案中的重点方剂。根据以上统计结果分析,三部名医类案医籍之崩漏医案组方规律具以下特点:1审查病因,谨守病机,辩证重视脾胃。健脾益气佐以升清是常见配伍。2重视气血的辩证关系。益气补血、益气摄血法运用灵活,气药多于血药。体现了气血并重,以气为先的特点。3妇人之病,与奇经密切相关。众多医家重视调补、固摄奇经,尤以冲任为甚。

纳木恒[8](2003)在《当归六黄汤治疗崩漏12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瑞[9](2003)在《六味地黄丸拆方研究与命水理论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命门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命水”理论进行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并探讨命水及肾阴虚的关系,同时通过六味地黄及其拆方(“三补方”)的临床试验,探讨了命水的治疗方法,以期完善命门学说。命门学说肇始于秦汉,发展于金元,成熟于明清,宋明理学的一些哲学思想以及道家内功修炼、内丹术对命门学说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然而,命门的位置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有心神目命门说、肾命门说、脐下丹田命门说等,还有将命门做为胞宫、产门、下窍等,命门实则是医家将内功修炼的体验与医学理论联系而推衍的学说,命门乃先天之太极,无形可见,故亦无位置而言,命门位置之争是由于历代医家对命门功能的不同认识,而赋与其不同的位置。它是历代医家对生命起源不断深入探讨的结果。肾的生理功能特性决定了命门与肾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但命门不等同于肾,两者是从不同层次和角度解释的生命现象,命门与肾之间是先天与后天、无形与有形、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命门为先天之本,五脏六腑之根。命门的探讨体现了对生命本源的认知,对生命现象的本质揭示。“命水”是与命火并存而居于命门的真阴。“命水”是生命起源的基本物质,在生命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先秦诸子哲学思想中皆有尚水之论,郭店楚墓竹简中的“太一生水”论述了水在宇宙化生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管子·水地篇》明确提出水为“万物之本原”的命题。认为世间万物皆是以水为本原,万物莫不以生。太极乃造化之初始,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化生阴阳、五行,五行之中又以水火为先,水火之中又以水为根本,故水为“万物之先”。命门为先天之太极,水火之府,阴阳之宅,真阴之腑,肾之精室。命门水火即太极所化生的先天无形之阴阳,为混沌未分之水火,继而再化生后天有形之阴阳。命门之中水是根本,是生命之源。命门真水之阴者即为精,命门真水之阳者即为气。命门内寓无形之真水,命水上行夹脊入脑充为髓海,泌津液于脉中,外则荣养四肢,内则注于五脏六腑,与无形之命火相配,日夜潜行不息。命门水火相依而不相离,“命水”为火中之水,不为火灼,得火愈盛。命门为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命门水火只患其不足,而无有余,故命门之证皆为虚证,即“命门无实证”。“命水”不足易致虚火内生,故“虚火因其无水,只当补水以配火,则阴阳得平而病自可愈”,采用导龙入海之法,壮水之主,以镇阳光。同时,“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绝”,故以六味地黄丸滋补命门之水或用左归丸(饮)于纯补峻补之中阴阳互生,以达到阳中求阴之效。通过对六味地黄及左归等方药的分析,两者皆以“三补”为主药,用于命水不足。六味地黄为滋补肾阴之名方,但补肾方中并非皆可用于命水,通过对补肾诸方,如大补阴丸等的分析,六味地黄之所以可用于命水,是因其药性温和可温阳化气生精、阳中求阴而大补真阴,然而,现代中医理论认为,命门之水相当于肾阴,命门无非是强调肾中阴阳的重要性而已。因此,对于命水不足证往往与肾阴虚证等同看待,不再另列命水不足证。<WP=5>从现代对左归丸(饮)证与肾阴虚证相比较而言,两者之间极为相似。六味地黄丸自宋·钱乙创立以来,被历代医家推崇为补阴之基本方。本文从各家角度出发,以文献为依据,深入研究了六味地黄丸的药物作用、方义方解、配伍原则、治疗作用及临床应用。通过古代55部医家论述的统计分析,发热、盗汗自汗、诸血、痰气上壅、头晕目眩、腰膝痿软、瘦弱、耳聋耳鸣、小便淋秘、口渴失音等六味地黄丸方证为历代医家所共识。可用于真水亏损、肾阴不足,以及水亏火旺、虚火上炎等证。此外,还可用于肝肾阴虚及肾虚肺伤,水泛为痰之证。其主治功效有并补三阴、并补六经、脏腑并治、脾肾并治等;药物配伍方法有六经备治、脏腑并治、三补三泻、清金敦土,益水平火、滋肾利水,清火润燥、降火升水,以降为升等各种论述。现代治疗病种(证)达435个之多,涉及到临床20余个科别,以慢性肾炎、糖尿病、高血压、更年期综合征应用频率最高,其药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免疫、心血管、肿瘤、泌尿生殖、抗衰老、保护肝脏、血糖等各方面。更年期综合征是由于围绝经期妇女雌激素分泌减少,导致内分泌紊乱所产生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围绝经期正当“七七”之数,中医认为以肾虚为主,有肾阴虚、肾阳虚、阴阳俱虚之不同,对于属于肾阴虚(命水不足)者,六味地黄丸为其主方。本课题以更年期综合征作为试验对象,将试验分为肾阴虚与非肾阴虚两组,分别予以六味地黄及“三补方”(取左归之主药,纯补无泻之方义)进行干预治疗,并设西药为阳性对照。观察三者对肾阴虚(命水不足)的治疗效果。分别采用改良的Kuppermann评分表、性激素指标LH、FSH、E2、HCG等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肾阴虚组六味地黄与西药、三补方与西药以及六味地黄与三补方的比较观察,六味地黄和三补方对于更年期综合征的肾阴虚证候、更年期综合征综合疗效以及kuppermann量表中的肾阴虚症状都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与西药相比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六味地黄与三补方的疗效均优于西药。特别?

刁庆玲[10](2012)在《滋肾汤治疗肾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运用以滋肾益阴、育阴潜阳立法组成的滋肾汤,系统观察其治疗肾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激素水平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随机法,将60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服用以滋肾益阴、育阴潜阳立法之滋肾汤,对照组服用以滋阴补肾立法之六味地黄汤,观测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血清激素(FSH、LH、E2)水平。结果:滋肾汤及六味地黄汤均能降低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中医症状评分,且滋肾汤优于六味地黄汤(P<0.05),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7%及83.3%,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可提高血清E2水平(P<0.05),且滋肾汤优于六味地黄汤;两组均可降低血清FSH、LH水平。结论:滋肾益阴、育阴潜阳是肾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有效治则,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滋肾汤能通过改善体内激素水平达到治疗目的。

二、当归六黄汤治疗崩漏12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归六黄汤治疗崩漏12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中医学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识
        1.中医病名
        2.中医病因病机
        3.中医治疗进展
    二、西医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识
        1.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定义
        2.西医病因和发病机制
        3.西医治疗进展
第二部分 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一、方法
        1.研究对象
        2.文献纳入标准
        3.文献排除标准
        4.检索
        5.文献质量评价
        6.资料提取
        7.原始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估
        8.统计分析
        9.报告偏倚评价
        10.Meta回归
        11.敏感性分析
    二、结果
        1.文献检索结果
        2.纳入文献的研究质量评价
        3.纳入文献资料提取
        4.纳入原始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估
        5.Meta分析结果
        6.不良反应与随访情况
        7.报告偏倚评价
        8.补充分析
    三、讨论
        1.系统评价分析结果总结
        2.局限性
    四、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2)自汗、盗汗的古代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自汗、盗汗概述
        1.1 自汗、盗汗定义
        1.2 自汗、盗汗的病因病机
        1.3 自汗、盗汗的辨证治疗
        1.3.1 辨证要点
        1.3.2 内治法
        1.3.3 外治法
        1.4 自汗、盗汗与相似病证的鉴别
        1.4.1 自汗与盗汗
        1.4.2 自汗、盗汗与脱汗
        1.4.3 自汗、盗汗与战汗
        1.4.4 自汗、盗汗与黄汗
    2. 现代研究概况
        2.1 汗出的机制
        2.2 现代文献研究
        2.2.1 病名溯源
        2.2.2 医家及医学着作的研究及总结
        2.2.3 治疗的实验研究
        2.2.4 治疗经验的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实验研究
    1. 自汗、盗汗的定义与相关病名的考辨
        1.1 定义
        1.2 自汗、盗汗及相关病名的考辨
        1.2.1 汗证
        1.2.2 自汗、盗汗
        1.2.3 阴汗、阳汗
        1.2.4 与汗出部位相关的病名
        1.2.5 与预后特点相关的病名
        1.2.6 与汗出颜色相关的病名
    2. 先秦至南北朝时期对自汗、盗汗的认识
        2.1 概述
        2.2 《五十二病方》
        2.3 《黄帝内经》
        2.3.1 对生理性汗出的认识
        2.3.2 对病理性汗出的认识
        2.3.3 治则治法
        2.4 《神农本草经》
        2.4.1 有止汗作用的药物
        2.4.2 可致汗出的药物
        2.5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2.5.1 病名
        2.5.2 病因病机
        2.5.3 治法方药
    3. 晋唐时期对自汗、盗汗的认识
        3.1 概述
        3.2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3.2.1 阴阳论治,以阳为主
        3.2.2 六经论治、十二经脉论治
        3.3 葛洪《肘后备急方》
        3.3.1 自汗、盗汗伴见于多种急性疾病中
        3.3.2 外用散剂的应用
        3.3.3 首次以食疗法治疗盗汗
        3.4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3.4.1 多因致“汗”,阳虚为主
        3.4.2 从脏腑论“汗”
        3.4.3 论妇、儿汗
        3.5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3.5.1 病因病机
        3.5.2 色脉诊汗
        3.5.3 治疗方剂与药品
        3.5.4 针灸与食疗
        3.6 王焘《外台秘要》
        3.6.1 盗汗方
        3.6.2 多汗及虚汗方
        3.6.3 杂汗出及小儿头热盗汗方
    4. 宋金元时期对自汗、盗汗的认识
        4.1 概述
        4.2 《太平圣惠方》
        4.2.1 病机承前,阳虚致汗
        4.2.2 止汗用药
        4.2.3 治疗方药
        4.3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4.3.1 自汗方
        4.3.2 盗汗方
        4.4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4.4.1 明确自汗、盗汗的概念
        4.4.2 自汗、盗汗证治
        4.4.3 黄汗证治及汗血证治
        4.5 《素问玄机原病式》
        4.5.1 六淫邪气与汗
        4.5.2 刘完素其他着作中对汗证的记述
        4.6 《儒门事亲》
        4.6.1 重汗法
        4.6.2 从火热论述自汗、盗汗
        4.7 《脾胃论》
        4.7.1 病因病机
        4.7.2. 用药禁忌
        4.7.3 创制代表方剂
        4.8 《丹溪心法》
        4.8.1 “痰邪致汗”的创见
        4.8.2 自汗
        4.8.3 盗汗
        4.8.4 治疗禁忌
    5. 明清时期对自汗、盗汗的认识
        5.1 概述
        5.2 朱橚《普济方》
        5.2.1 代表方剂
        5.2.2 应用特点
        5.3 张介宾《景岳全书》
        5.3.1 将“汗”列为“十问歌”的重要内容
        5.3.2 自汗、盗汗的概念及病机
        5.3.3 自汗、盗汗总分阴阳而治
        5.3.4 汗证不治证
        5.4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5.4.1 病因病机及代表方剂
        5.4.2 典型医案
        5.5 张璐《张氏医通》
        5.5.1 自汗、盗汗的病机
        5.5.2 自汗从脏腑论治
        5.5.3 盗汗辨病因论治
        5.5.4 具体化汗证的分类
        5.6 虞抟《医学正传》
        5.6.1 首次出现汗证之名
        5.6.2 各脏皆能令人汗出
        5.6.3 自汗、盗汗论治对比
        5.7 龚居中《痰火点雪》
        5.7.1 自汗、盗汗定义
        5.7.2 病因病机及诊断预后
        5.7.3 治法方药
        5.8 江秋《笔花医镜》
        5.8.1 首次提出自汗体质
        5.8.2 暑邪致汗
        5.8.3 五脏致汗,多为自汗,尤重视胆汗
        5.8.4 儿科多盗汗,产后多自汗
        5.9 王清任《医林改错》
        5.10 何梦瑶《医碥》
        5.10.1 汗证的性质与传变
        5.10.2 自汗、盗汗的定义与病因
        5.10.3 《医碥》载汗独到之处
        5.11 其他重要论述
    6. 妇科古代文献汗证摘要
        6.1 概述
        6.2 《济阴纲目》
        6.2.1 自汗、盗汗并见
        6.2.2 妇人自汗
        6.2.3 妇人盗汗
    7. 儿科古代文献汗证摘要
        7.1 概述
        7.2 《小儿药证直诀》
        7.2.1 明确小儿生理特点,首创儿科五脏辨证体系
        7.2.2 对小儿汗的分类
        7.2.3 首次出现完整的小儿汗证医案
        7.2.4 实热盗汗
    8. 讨论
        8.1 关于“阳虚自汗,阴虚盗汗”的探讨
        8.2 自汗、盗汗的汗出时间
    参考文献
附录 近年小儿汗证中医治疗概况
    1 辨证分型
    2 治法
        2.1 内治法
        2.1.1 汤剂
        2.1.2 颗粒剂与口服液
        2.2 外治法
        2.2.1 敷搽法
        2.2.2 外洗
        2.3 推拿及食疗
        2.3.1 推拿针灸
        2.3.2 食疗
        2.4 预防护理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济阴纲目》调经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关于《济阴纲目》的学术特点研究
        1. 《济阴纲目》的源流
        2. 关于《济阴纲目》内容的研究
        2.1 在优生方面的贡献
        2.2 在外治法方面的研究
        2.3 临证重肝脾
    二、历代医家对月经病的认识
        1. 对月经病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2. 对月经病的治法用药的认识
    三、当代医家对月经病.的认识
        1. 现代医学对月经病的认识
        1.1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1.2 闭经
        1.3 痛经
        1.4 经前期综合征
        1.5 围绝经期综合征
        1.6 多囊卵巢综合征
        2. 中西医相参治疗月经病
        2.1 崩漏(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2.2 闭经
        2.3 痛经
        2.4 经前期综合征
        2.5 经断前后诸证
        2.6 月经先期
        2.7 月经后期
第二部分 数据分析
    一、方剂来源
    二、信息预处理
        1. 方药名称
        2. 主治病证
        3. 方药分类
        4. 建立数据基本信息表
    三、数据分析
        1. 药物频数分析
        2. 药对与药组分析
        3. 方剂频数分析
        4. 主治病证频数分析
第三部分 理论分析
    一、药物分析
        1. 分类分析
        2. 性味分析
        3. 归经分析
    二、配伍分析
        1. 关于配伍意义
        2. 《济阴》用药配伍分析
        2.1 人参、黄芪
        2.2 人参、茯苓
        2.3 人参、白术
        2.4 人参、当归
        2.5 黄芪、白术
        2.6 当归、川芎
        2.7 当归、白芍
        2.8 白芍、熟地
        2.9 黄芪、当归
        2.10 柴胡、白芍
        2.11 柴胡、黄芩
        2.12 白芍、甘草
        2.13 桃仁、红花
        2.14 阿胶、艾叶
        2.15 牡丹皮、赤芍
        2.16 黄芩、白芍
        2.17 香附、当归
        2.18 川芎、白芍
        2.19 熟地、当归
        2.20 黄芩、生地
第四部分 讨论
    一、调经方剂组方特点
        1. 补气剂配行气药
        2. 补血剂配补气药
        3. 补血剂配活血药
        4. 补血剂配行气药
        5. 补血剂配健脾药
        6. 活血化瘀剂配行气药
        7. 活血化瘀剂配伍补气药
        8. 止血剂配活血药
        9. 止血剂配清热药
    二、调经方剂组方思维
        1. 重视补益,尤重补血
        1.1 关于补益的统计
        1.2 《济阴纲目》调经方剂对补法的应用
        1.3 四物汤的应用
        2. 重视肝脾,尤重于肝
        2.1 重视肝
        2.2 注重脾胃
        3. 重视理血,尤重活血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附件

(4)滋肾安更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祖国医学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识与研究进展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治疗
    2 现代医学对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认识与研究进展
        2.1 相关概念
        2.2 发病机制
        2.3 治疗概况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2.1 研究对象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病例选择
        2.4 症状评分标准
        2.5 病情程度判定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治疗方法
        3.2 观察指标及方法
        3.3 安全性指标观察
    4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5 统计方法
    6 研究结果
讨论
    1. 滋肾安更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立论依据
        1.1 立法依据
        1.2 组方特点
        1.3 药物分析
        1.4 现代药理研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5)肺病喘憋气道挛急异病同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对肺病喘憋的认识
    综述二 中医对异病同治方法的认识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前言
    第一章 COPD稳定期文献质量评价研究及在临床研究中中医药使用情况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二、文献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文献质量评价研究及在临床研究中中医药使用情况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二、文献研究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异病同治”中医思维的理论研究
    前言
    第一章 “异病同治”理论源流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异病同治”理论现代文献研究与评价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异病同治”方法的临床应用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6)肖承悰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交通心肾法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肖承惊教授简介
第一部分 家学渊源志在岐黄
    一、名师成长背景
    二、学术思想渊源—秉承古训,勇于创新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崇尚经典,融汇中西—治学特点、学术经验总结
    第一章 勤求古训,恃继承勇发扬
        一、古方"葫芦巴丸"加减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腺肌病)之痛症
        二、新当归芍药散治疗卵巢囊肿(肠覃)
        三、分期论治子宫肌瘤
        四、补肾活血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
        五、调补冲脉治疗崩漏
        六、对子宫内膜容受性低的中医认识及治疗特色
        七、补肾疏肝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
        八、经前期综合征重心理疏导
        九、治病与安胎并举防治妊娠期流感
        十、标本兼顾治疗痤疮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融汇新知,大医精诚
        一、对中医四诊的新认识
        二、主张辨证辨病相结合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用药精妙,灵巧严谨
        一、车前草、土茯苓、蛇床子
        二、白芷、椿根皮、鸡冠花
        三、生石决明、灵磁石
        四、红藤、忍冬藤
        五、败酱草、鱼腥草
        六、肉苁蓉、锁阳
        七、月季花、玫瑰花、绿萼梅
        八、龙骨、牡蛎
        九、补骨脂、骨碎补
        十、枸杞、狗脊
        十一、紫石英、石楠叶
        十二、虎杖、马鞭草
        十三、桑寄生、川断
        十四、苏木、地鳖虫
        十五、丹参、赤芍
        十六、川断、川牛膝
        十七、路路通、皂角刺
        十八、橘核、荔枝核
        十九、丹参、鸡血藤
        二十、鸡内金、佛手
        二十一、茯苓、土茯苓
        二十二、黄精、当归
        二十三、潼蒺藜、白蒺藜
        二十四、莪术、王不留行
        二十五、鬼箭羽、夏枯草
    第四章 与时俱进,暮霞溢彩
        一、妇科医话——水火无情
        二、关于"五不女"
        三、"围城"与妇女生理病理
        四、"潜伏"与治未病
        五、环境因素与疾病
第三部分 交通心肾法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一、更年期综合征中西医治疗进展
        (一) 中医药治疗近况
        (二) 命名
        (三) 西医药治疗概况
        (四) 中西医结合治疗
        (五) 小结
        参考文献
    二、临床研究
        (一) 前言
        (二) 临床资料
        (三) 诊疗标准
        (四) 研究方法
        (五) 结果
        (六) 结论
        (七) 5-羟色胺与更年期综合征情志症状相关性的探讨
        (八) 讨论
结语与致谢
个人简介

(7)三部名医类案医籍中崩漏医案用药及组方规律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三部名医类案医籍研究现状分析
        参考文献
    综述二:近十年来崩漏研究概要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一 研究方法
        1 三部名医类案医籍版本选择
        2 医案的收集原则
        3 资料统计与处理方案
    二 研究内容及结果
        1 医案资料的一般情况
        2 用药及组方规律研究
第三部分 讨论
    一 单味中药探讨
        1 核心药物探析
        2 特色药物探讨
    二 药物配伍探讨
        1 药对配伍
        2 三味药、四味药、五味药配伍探析
        3 药物性味分析
        4 重点方剂探讨
        5 组方规律探讨
第四部分 小结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致谢
个人简介

(9)六味地黄丸拆方研究与命水理论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词表
第一部分 命门理论研究
    1. 命门学说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其哲学基础
    2. 命门位置争鸣的思考
    3. 命门与肾之异同辨析
    4. 肾无实证与肾命学说的理论渊源
第二部分 命水理论研究
    1. 命门真水理论研究
    2. 无形之水火与有形之水火
    3. 从六味地黄、左归论命水之治法、用方
    4. 命水不足证与肾阴虚证之异同
第三部分 六味地黄丸理论研究
    1.六味地黄丸方证及治疗作用文献研究
    2.六味地黄丸药物作用及组成的文献研究
第四部分 六味地黄丸及拆方的临床研究
    综述一 六味地黄现代临床及药理研究综述
        1.六味地黄现代临床研究
        2.六味地黄现代药理作用
    综述二 更年期综合征临床及基础研究综述
        1. 更年期综合征中医病因病机及证型研究
        2. 更年期综合征中医临床治疗研究
        3. 中医治疗更年期综合征药理作用研究
    一. 临床研究前言
    二. 临床研究方案
        1. 诊断标准及症状量化标准
        2. 试验病例标准
        3. 疗效判定标准
        4. 临床试验方法
        5. 观测指标
        6. 质量控制
        7. 统计分析
    三. 临床试验研究
        1. 肾阴虚证组临床试验研究
        (1) 六味地黄与西药对更年期综合征肾阴虚证的临床观察
        (2) 三补方与西药对更年期综合征肾阴虚证的临床观察
        (3) 六味地黄与三补方对更年期综合征肾阴虚证的临床观察
        (4) 小结
        2. 非肾阴虚证组临床试验研究
        (1) 六味地黄与西药对更年期综合征非肾阴虚证的临床观察
        (2) 三补方与西药对更年期综合征非肾阴虚证的临床观察
        (3) 六味地黄与三补方对更年期综合征非肾阴虚证的临床观察
        (4) 小结
        3. 肾阴虚组与非肾阴虚组临床对比研究
        (1) 肾阴虚六味组与非肾阴虚六味组临床对比观察
        (2) 肾阴虚三补组与非肾阴虚三补组临床对比观察
        (3) 小结
    四. 讨论
结语
附表:更年期综合征临床观察表
致谢
个人简历

(10)滋肾汤治疗肾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一 祖国医学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相关研究
        (一) 古籍中有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记载
        (二)二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病因病机
    二 当代文献研究
        (一) 中医学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研究认识
        (二) 西医学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研究认识
第二章 临床观察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对象
        (一) 病例来源
        (二) 诊断标准
    三 研究方法
        (一) 治疗方法
        (二) 观察方法
    四 疗效判定
    五 统计方法
    六 结果分析
    七 结论
第三章 讨论
    一 滋肾汤治疗肾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立论依据
        (一) 立法依据
        (二) 组方
    二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个人简历

四、当归六黄汤治疗崩漏12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D]. 吕琪.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9(01)
  • [2]自汗、盗汗的古代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D]. 温佳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3]《济阴纲目》调经方剂配伍规律的研究[D]. 王金凤.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3(10)
  • [4]滋肾安更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 周微.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3(S1)
  • [5]肺病喘憋气道挛急异病同治方法研究[D]. 杨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8)
  • [6]肖承悰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交通心肾法治疗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刘雁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06)
  • [7]三部名医类案医籍中崩漏医案用药及组方规律初探[D]. 毛萌.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1)
  • [8]当归六黄汤治疗崩漏12例分析[J]. 纳木恒. 内蒙古医学院学报, 2003(04)
  • [9]六味地黄丸拆方研究与命水理论探讨[D]. 李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3(02)
  • [10]滋肾汤治疗肾虚型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观察[D]. 刁庆玲.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当归六黄汤治疗崩漏12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