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森美专注于开发电源管理技术和宽带通信设备

安森美专注于开发电源管理技术和宽带通信设备

一、安森美重点发展功率管理技术及宽带通信器件(论文文献综述)

黄沥[1](2017)在《探地雷达系统中超宽带脉冲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公路、桥梁等交通设施分布越来越广泛,用于保障交通设施安全的调查与监测需求巨大,多种探地雷达系统也被广泛应用其间。相对其他雷达而言,超宽带探地雷达具有更高效、精确无损的探测效果,尤其是对交通设施的智能化监测与养护具有更突出的研究意义。文章研究与设计的主要内容是:对探地雷达系统进行整体规划,以及对重点模块发射端与接收端进行研究与设计实现。本文对超宽带技术的发展背景及其特点做了论述,对超宽带探地雷达的外围电路进行了设计;在系统的发射端,重点对超宽带脉冲发生器进行设计;在系统的接收端,重点对等效采样电路进行了设计。文中突出论述了等效采样理论研究与电路的实现,验证了等效采样方式高速数据采集的可实现性。具体内容如下:(1)对探地雷达系统的外围电路模块进行具体设计。模块包括:天线模块、低噪声放大模块、差分放大模块、数模转换模块、延时模块、振荡电路模块和电源模块。(2)在发射端,通过对基于阶跃恢复二极管和基于雪崩晶体管两种方法的原理研究及电路ADS仿真结果的对比,选择基于雪崩晶体管的方法设计发射端电路。随后对该方法的电路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实现,完成了PCB版图设计与实物制作,通过电路的测试,制作实现了可产生脉冲宽度为2ns,幅度为9.5V的超宽带脉冲电路。(3)在接收端,考虑到超宽带脉冲的脉宽窄的特性,选用等效采样的方法来实现信号接收端的实现。文中通过对等效采样电路中的取样信号电路、采样电路、保持电路设计与ADS仿真,论证了等效采样电路可实现性。被采信号经过等效采样电路处理后可以利用普通的A/D转换器进行处理,不再需要采样频率很高且昂贵的ADC。完成了等效采样电路PCB设计与实物制作,通过测试,电路能够有效达到采样与保持效果,检验了等效采样电路的可实现性。

王兴[2](2013)在《基于NARMA模型的射频功放预失真系统研究》文中认为WCDMA、CDMA2000、TD-SCDMA、DVB-T、宽带OFDM、LTE等现代通信系统不断涌现,尤其是中移动2013年TD-LTE扩大规模实验将于近期正式启动,建设规模约为20万个基站,总建设规模涉及资金200亿元。这样巨额的投资,使得LTE将成为中国未来无线网络发展的趋势。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日益增长,对通信系统的传输质量和容量的要求也越来越大。现代通信系统为了追求更高的数据速率和频谱效率,更趋向于采用非恒定包络的调制方式,而非恒定包络调制方式对功率放大器的非线性非常敏感,会产生带内和带外误差失真,其结果就是导致邻道干扰和误码率性能的恶化。加上现代通信系统对功率放大器的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及功率放大器本身有限的线性度,这就使功率放大器线性化技术成为无线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功率放大器的线性化技术能够提高线性度,减小邻道干扰,同时提高效率。常用的线性化技术主要包括反馈、前馈、交互抵消、预失真等。由于数字预失真技术具有高精确性、高效操作、使用灵活等优势,成为最有前途的功放线性化技术,并且在现代通信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主要针对数字预失真技术进行研究和分析,重点研究了通信系统中带有非线性记忆效应的功率放大器行为建模和自适应数字预失真技术。首先研究了功放非线性特性的基本理论,详细描述了功率放大器非线性失真特性和非线性特性的主要评价指标。随后就不同的线性化技术进行了扼要的原理分析与比较。然后总结了常见的功放无记忆和有记忆行为模型,比较了LMS算法和RLS算法在参数提取中的优劣,这些都为自适应预失真技术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给出了基于NARMA结构功率放大器行为模型并使用最小均方误差(LMS)算法进行模型参数的提取和更新。接着在硬件系统上实现了预失真器的设计,设计中采用了单处理器的结构,降低了各模块通信的难度和整个数字系统的复杂度。软件设计中,FPGA实现了数字上下变频、数字滤波、AD/DA控制等结构,在嵌入式处理器NIOS II中实现复杂的参数提取算法。最后构建了用于功放行为模型提取和验证的仿真平台。基于ADS2009的系统仿真平台和仿真软件验证了预失真算法以及通过预失真法对功率放大器进行线性化改进的情况。

陈冬冬[3](2009)在《基于CC2431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硬件节点设计》文中指出无线传感器网络是利用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传感器节点组成的一个多跳自组织的网络,在国防军事、工业控制、城市管理、医疗卫生、环境检测、抢险救灾等领域有潜在的应用。《MIT技术评论》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列于十种改变未来的新兴技术之首。我国2010年远景规划和“十五”计划中,将无线传感器列为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无线传感器网络成为目前的重点研究课题。传感器节点的设计和实现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本文在对现有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协议和传感器节点设计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了一种基于IEEE802.15.4和紫蜂(ZigBee)协议的、可扩展的Sink节点和Sensor节点设计方案,并采用TI公司的CC2431(集成CC2420RF和8051CPU)设计出了相应的电路原理图和PCB图。另外,考虑无线传感器网络对节点位置的敏感性,在软件设计中,充分利用CC2431的优势,设计实现了基于测距的传感器节点定位。经测试,本文所设计的传感器节点符合电磁兼容性和信号完整性要求;射频部分符合TI的设计规范,电路板设计的阻抗匹配正确;Sensor节点能正确的采集并传输数据;Sink节点能正确的从Sensor节点接收数据,并将数据传送到目标主机;另外,Sink节点和Sensor节点具有低功耗、低成本和小体积等特点。

罗翠钦[4](2006)在《IC厂商征战模拟江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3G、数字电视、音频消费的应用刺激下,锲而不舍的创新,种类齐全的产品,与时俱进的定位,强烈持续的饥饿感,模拟 IC 领域的各路英雄蓄势待发,未来市场争夺中将上演更精彩的剧目。

齐文忠,诸玲珍[5](2005)在《2005:IC厂商的新期待与新行动》文中研究说明近两年来,中国半导体产业,特别是集成电路制造与设计产业的发展让人感到鼓舞。赛迪顾问最新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随着全球半导体市场景气的进一步好转和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地位的日趋重要,2004年中国半导体市场规模突破3000亿元大关,达到3298亿元。短短数年间,中国就建立了强大的制造产业,催生了500多家独立设计公司,行业内激情涌动,投资热情高涨,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发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最近几年将是中国集成电路企业的蜜月期,残酷的竞争和淘汰即将开始。 对此,本刊记者对目前活跃在中国半导体市场上的主要厂商负责人进行了采访,希冀通过他们的叙说来总结过去,预测未来市场走向。

马海妮[6](2019)在《基于DEA方法的中国集成电路企业绩效评价》文中认为科技创新支撑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已成为目前中国经济转型的主基调。作为科技含量高、精、尖的集成电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集成电路相关技术的进步制约着多个行业的发展,更关乎国家信息安全。近些年来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放缓,而集成电路行业的发展却呈现出高增长态势,或许在不久的将来集成电路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突破口与主力点,因此对中国集成电路企业经营绩效现状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研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绩效现状进行分析才能了解中国企业的优势与不足,才能更好的把发挥中国集成电路企业的优势与弥补短板相结合,提高中国集成电路企业整体绩效水平。首先,从近3年全球集成电路企业销售收入排名前8的企业中,挑选其中5家排名一直比较稳定的企业作为成功案例分析,应用这些企业近三年的财务数据与其它相关资料对影响集成电路企业绩效的因素进行分析。即使近几年全球经济放缓,全球贸易趋势不断恶化,这些国际性集成电路企业的投资规模与营业收入规模依然呈现出上升态势,分析得出企业投资规模、研发投入、技术水平、创新能力、产业政策是影响集成电路企业竞争优势与稳定绩效的关键因素。其次,从产业链视角对比全球优秀的集成电路企业定性与定量分析中国集成电路企业绩效现状。结果表明中国集成电路企业绩效整体水平不高,企业销售收入在全球集成电路市场中占有的份额比较低、营利水平不高、技术水平较为落后,但在某些产业链环节还具有一定优势: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开始进入全球视野、封装测试企业绩效相对设计与制造企业较好,制造企业差距最大。最后,应用上述分析结果,选取国内11家在某些细分市场比较有影响力企业的数据,分析国内集成电路企业绩效水平与影响国内集成电路企业绩效的关键因素,利用关键因素建立DEA评价指标体系,应用MATLAB软件对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与相关性分析,筛选出DEA模型的投入产出指标,投入指标-资产规模、研发投入、政府补助,产出指标-营业收入、净利润、新申请专利数。采用DEA模型对11家企业进行绩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综合效率为45.5%,技术效率为72.7%,与多位研究者的分析结果不谋而和,也与中国集成电路企业的现状基本相符-整个行业投资规模不大,技术实力不强,表明企业资产规模、政府补助、研发投入是影响国内集成电路绩效的关键因素。

王超[7](2019)在《10GHz宽带信号时域获取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基于高速ADC(模数转换器)的时间交替采样技术可有效提高采集系统的实时采样率,但系统带宽依旧由单片ADC的模拟带宽所制约。由于当前高速ADC输入带宽的不足,限制了能够获取的信号频率范围,成为高速信号时域获取的一个瓶颈。本文基于“T/H(采样保持器)+ADC+FPGA”架构,利用等效采样技术设计宽带采集系统,可有效提高高速采集系统的输入带宽。主要研究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T/H的研究及其电路设计:对T/H工作原理以及主要参数展开研究,并对T/H电路进行数学建模,研究分析T/H是如何影响系统性能,如何从根本上提高ADC的输入带宽的。搭建“T/H+ADC”的采集架构,将高速变化的信号转化为变化缓慢的信号送入到较低带宽ADC进行采样,有效提高采集系统的输入带宽。二、宽带采集系统时钟方案设计:根据不同的采样方式,设计出不同的时钟产生方案。通过设计产生低抖动、单位步进延时5ps高精度的采样时钟,实现顺序等效采样;基于双环路PLL(锁相环)设计宽带采集系统实时采样时钟产生电路,通过配置PLL以及设计环路滤波电路参数实现高精度、高稳定性采样时钟。三、数据的采集、接收和存储设计:基于ADC的不同采集方案展开论证,对ADC进行评估和选型,并根据需求,对ADC进行配置、调节、校正等。利用FPGA接收ADC采集量化后的4路12比特单线500Mbps的高速数据流,通过IDDR将DDR数据转化为SDR缓存至8路同步FIFO。四、数据处理部分设计:基于STM32以FSMC(灵活的静态存储器控制器)的通信方式与FPGA进行通讯,实现ADC、PLL以及延时单元等模块的控制,读取FIFO中的数据,进行多路数据拼合并送往上位机进行显示。五、触发电路设计与延时非线性问题的研究:分析触发原理,设计采集系统触发信号产生电路;展开延时芯片延时非线性对采集系统影响的研究,并利用标准信号比对法对延时模块进行校正。基于顺序等效采样技术,本系统最终实现200GSa/s的等效采样率,成功获取并重构10GHz宽带信号。

李陶然[8](2017)在《基于物联网环境的智能电表网络研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在物联网环境的基础上,以智能电表网络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分析。全文分为五个章节,探讨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目前物联网、智能电表以及应用于智能电表网络的环境与技术,基于实际情况对网络进行研究分析,等。通过对应用于智能电表网络的研究分析,获得更适合电网、家庭等多方面的智能电表网络。优化能源生产、分配和使用。为社会、电力企业、电力系统用户等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李闯[9](2018)在《转辙机监测单元硬件设计及实现》文中认为随着我国铁路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列车的运行速度变得越来越快,列车的运行效率也变得越来越高,因此,为了保障列车的安全运行,列车运行的安全性要求也要相应提高。转辙机是一种用于扳动列车道岔尖轨的电气动力设备,实时监测转辙机是否将道岔扳到位,对列车的安全运行十分重要。转辙机缺口监测系统能有效监测转辙机缺口状态,使得转辙机监测系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现有的转辙机缺口监测系统在监测方法、系统兼容性、传输方式等方面存在不足,难以达到现代转辙机监测系统的要求。针对上述不足,本文设计了基于ARM处理器的转辙机监测单元。该转辙机监测单元不仅能实时采集转辙机缺口视频信息、电机运动状态信息、温湿度信息和振动信息,还能通过电力线将采集到的信息传送至上位机进行处理。另外,本文设计转辙机监测单元还支持Flash在线编程和USB、eMMC等多种系统启动方式,方便了系统程序的更新。本文首先给出了转辙机监测单元的研究现状及相关技术的发展背景,然后进行需求分析并提出了转辙机监测单元的总体设计方案。接着本文给出了主处理器模块、以太网模块、传感器模块、通信模块、预留接口电路和电源模块等主要功能模块的硬件电路设计方案。之后,结合电磁兼容和信号完整性方面知识,进行了PCB设计中叠层的选取、关键信号阻抗的控制、布局及布线。接下来,对转辙机监测单元进行硬件测试、功能测试及系统测试。最后对本文的工作进行总结并展望了转辙机监测单元的发展方向。

陶翔[10](2014)在《车载阀控铅酸蓄电池综合管理系统的研制》文中指出本文在研究了阀控铅酸蓄电池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和性能参数后,给出了一种基于PMS320F2812高性能微处理器的阀控铅酸蓄电池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法。该系统可灵活应用于多种不同电压等级、不同容量的普通车载辅助铅酸蓄电池和电动车用铅酸蓄电池动力系统之中,也可以通过系统扩展应用于新能源、电力、工业等由阀控铅酸蓄电池构成的直流系统中。系统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路,对系统功能模块进行了合理的划分,并给出了系统的功能框图。系统主要由主控制器、铅酸蓄电池充电模块、模拟前端模块和人机接口模块构成。文中讨论并确定了各基本模块的实现方法;对系统各功能模块的硬件电路进行了详细的理论计算与设计,并使用仿真软件SABER2007对充电模块的工作性能进行了仿真研究;结合系统功能需求,为硬件电路设计了基于TMS320F2812平台的底层驱动程序;完成了整个硬件系统的制作和调试,并在此基础上测试了系统性能,验证了系统的可靠性,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能够满足设计指标中关于系统性能和可靠性的要求。

二、安森美重点发展功率管理技术及宽带通信器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森美重点发展功率管理技术及宽带通信器件(论文提纲范文)

(1)探地雷达系统中超宽带脉冲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超宽带的发展史
    1.2 超宽带信号的特点
    1.3 超宽带脉冲探测原理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超宽带探地雷达整体架构设计
    2.1 探地雷达工作原理
    2.2 超宽带脉冲雷达
    2.3 超宽带脉冲系统外围模块研究与设计
        2.3.1 天线模块设计
        2.3.2 低噪声放大模块设计
        2.3.3 差分放大模块设计
        2.3.4 模数转换模块设计
        2.3.5 延时模块设计
        2.3.6 振荡电路模块设计
        2.3.7 电源模块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宽带探地雷达发射端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3.1 基于阶跃恢复二极管超宽带脉冲电路
        3.1.1 阶跃恢复二极管
        3.1.2 SRD超宽带脉冲电路
        3.1.3 超宽带脉冲电路仿真
    3.2 基于雪崩晶体管脉冲电路
        3.2.1 雪崩晶体管介绍
        3.2.2 雪崩晶体管驱动电路
        3.2.3 基于雪崩晶体管驱动电路的超宽带脉冲电路
    3.3 基于雪崩晶体管超宽带电路仿真
        3.3.1 前驱电路仿真
        3.3.2 整形电路研究
        3.3.3 超宽带脉冲电路仿真
    3.4 基于雪崩晶体管超宽带脉冲电路版图与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宽带探地雷达接收端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4.1 数据采集方式介绍
        4.1.1 实时采样原理
        4.1.2 等效采样原理
        4.1.3 实时采样与等效采样比较
    4.2 等效采样介绍
        4.2.1 等效采样频谱分析
        4.2.2 等效采样电路原理图
    4.3 等效采样电路实现
        4.3.1 取样电路
        4.3.2 采样门与保持电路
    4.4 等效采样电路版图与实物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参数清单
致谢

(2)基于NARMA模型的射频功放预失真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2 功率放大器预失真系统的发展趋势
    1.3 论文的内容和主要工作情况
第2章 功率放大器非线性特性分析与线性化技术
    2.1 功率放大器非线性失真特性分析
        2.1.1 幅度-幅度(AM-AM)失真
        2.1.2 幅度-相位(AM-PM)失真
        2.1.3 记忆效应引起的失真
    2.2 功率放大器非线性评价指标
        2.2.1 1dB 压缩点
        2.2.2 三阶截点(IP3)
        2.2.3 互调失真(IMD)
        2.2.4 邻信道功率比(ACPR)
        2.2.5 误差矢量幅度(EVM)
    2.3 功率放大器线性化技术介绍
        2.3.1 功率回退技术
        2.3.2 前馈技术
        2.3.3 负反馈技术
        2.3.4 非线性器件线性化技术
        2.3.5 包络消除和恢复技术
        2.3.6 预失真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预失真算法分析及关键技术研究
    3.1 功率放大器模型
        3.1.1 无记忆模型
        3.1.2 有记忆模型
    3.2 自适应算法研究
        3.2.1 LMS 算法
        3.2.2 RLS 算法
        3.2.3 RLS 算法与 LMS 算法比较
    3.3 非线性自回归滑动(NARMA)模型预失真器
        3.3.1 NARMA 功放模型
        3.3.2 NARMA 预失真模型
        3.3.3 NARMA 预失真参数提取算法
    3.4 NIOS II 嵌入式软核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字预失真硬件平台设计
    4.1 硬件总体设计
        4.1.2 电源管理
        4.1.3 时钟与复位电路
    4.2 FPGA 选型
    4.3 AD/DA 模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字预失真 FPGA 设计
    5.1 FPGA 逻辑总体设计
    5.2 预失真算法的 FPGA 实现
        5.2.1 NIOS II 处理器开发环境
        5.2.2 LMS 算法程序设计
    5.3 数字上下变频的实现
        5.3.1 数字上变频设计
        5.3.2 数字下变频设计
    5.4 滤波器的 FPGA 实现
    5.5 AD/DA 的控制
        5.5.1 ADC6655 控制
        5.5.2 ADC9777 控制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仿真与分析
    6.1 系统仿真平台搭建
    6.2 系统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3)基于CC2431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硬件节点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WSN简介
        1.1.1 传感器网络特点
        1.1.2 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
        1.1.3 研究现状与关键技术
        1.1.4 应用领域
    1.2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3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无线网络协议802.15.4/ZIGBEE
    2.1 常用无线通信技术
        2.1.1 IEEE802.11
        2.1.2 GSM/GPRS
        2.1.3 超宽带通信
        2.1.4 近场通信
        2.1.5 蓝牙
        2.1.6 红外线数据通信
        2.1.7 ZigBee
        2.1.8 常用无线通信技术比较
    2.2 IEEE802.15.4(ZigBee)协议
        2.2.1 ZigBee网络拓扑
        2.2.2 ZigBee协议
        2.2.3 IEEE802.15.4通信层
        2.2.4 ZigBee网络层
        2.2.5 ZigBee应用层
        2.2.6 安全服务规范
    2.3 ZigBee协议技术优势及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INK节点设计
    3.1 SINK节点设计要求
    3.2 SINK节点功能模块设计
        3.2.1 数据采集模块
        3.2.2 数据处理和通信模块
        3.2.3 供电模块
        3.2.4 系统仿真接口模块
    3.3 无线通信芯片选型
        3.3.1 芯片主要性能
        3.3.2 内部结构和应用电路
        3.3.3 无线收发模块CC2420
        3.3.4 8051 CPU
    3.4 原理图和PCB图设计
        3.4.1 系统考虑设计要点
        3.4.2 数据采集接口设计
        3.4.3 数据处理和通信模块设计
        3.4.4 电源接口设计
        3.4.5 仿真器接口(JTAG)设计
        3.4.6 其他接口设计
        3.4.7 系统信号完整性分析设计
        3.4.8 系统电磁兼容性分析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ENSOR节点设计
    4.1 SENSOR节点总体设计
    4.2 SENSOR节点功能模块设计
        4.2.1 数据采集模块
        4.2.2 数据处理和通信模块
        4.2.3 供电模块
        4.2.4 其他接口设计
    4.3 原理图和PCB图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传感器节点程序设计
    5.1 节点程序设计
        5.1.1 系统工作流程
        5.1.2 节点初始化
        5.1.3 数据采集程序
        5.1.4 节点发送和接收程序
    5.2 定位程序设计
        5.2.1 定位算法分类
        5.2.2 测距定位算法的基本原理
        5.2.3 基于测距的定位节点程序设计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SINK节点原理图
附录2 SINK节点PCB图
附录3 SENSOR节点原理图
附录4 SENSOR节点PCB图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基于DEA方法的中国集成电路企业绩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4 集成电路相关基础知识介绍
        1.4.1 集成电路的概念及其发展历史
        1.4.2 集成电路产业链概述及集成电路企业分类
    1.5 本论文的结构介绍
第2章 集成电路企业绩效评价的有关理论与方法
    2.1 绩效相关概述
    2.2 企业绩效评价的相关理论
    2.3 DEA的定义与发展应用
    2.4 CCR模型与BCC模型介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分析影响集成电路企业绩效的因素
    3.1 集成电路企业全球销售额排名分析
    3.2 五家全球性集成电路企业发展经验分析
    3.3 总结影响集成电路企业绩效的因素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从产业链视角分析中国集成电路企业绩效现状
    4.1 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绩效现状分析
        4.1.1 全球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排名分析
        4.1.2 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差距分析
    4.2 中国集成电路制造企业绩效现状分析
        4.2.1 全球集成电路制造企业排名分析
        4.2.2 中国集成电路制造企业的差距分析
    4.3 中国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企业绩效现状分析
        4.3.1 全球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企业排名分析
        4.3.2 中国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企业的差距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应用DEA模型分析中国集成电路企业整体绩效
    5.1 投入产出指标的选择
        5.1.1 指标选择的理论依据与原则
        5.1.2 投入产出指标的初步选取依据
        5.1.3 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的建立
    5.2 数据来源相关资料
        5.2.1 数据来源企业资料介绍
        5.2.2 数据来源企业资料总结
        5.2.3 数据汇总
    5.3 DEA模型建立与结果分析
        5.3.1 综合效率分析
        5.3.2 技术效率分析
        5.3.3 规模效率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集成电路企业绩效问题分析与发展建议
    6.1 集成电路企业存在的绩效问题分析
    6.2 提高集成电路企业整体绩效的建议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7)10GHz宽带信号时域获取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宽带采集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宽带高速采集系统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10GHz宽带信号采集系统方案研究与分析
    2.1 常见采样技术及原理
        2.1.1 实时采样
        2.1.2 等效采样
    2.2 采集方案比较与方案确定
    2.3 宽带采集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T/H电路及时钟电路的研究与设计
    3.1 采样过程
    3.2 采样保持器的研究
        3.2.1 采样保持器原理及其数学模型
        3.2.2 采样保持器的主要性能参数
        3.2.3 采样时钟的分析和输出频率的确定
    3.3 采样保持器对系统性能影响的研究
    3.4 采样保持器的选型
    3.5 时钟电路的研究与设计
        3.5.1 顺序等效时间采样时钟电路设计
        3.5.2 非顺序等效时间采样时钟电路设计
    3.6 宽带数据的接收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宽带信号采集与接收电路的研究与设计
    4.1 ADC电路模块的研究与设计
        4.1.1 ADC选用方案对比
        4.1.2 ADC的评估与选型
        4.1.3 ADC的配置与校正
    4.2 FPGA数据接收模块的研究与设计
        4.2.1 ADC高速传输数据的接收
        4.2.2 波形数据的存储与拼合
    4.3 基于FSMC的数据通信设计
        4.3.1 STM32与FPGA通讯方式的选择
        4.3.2 FSMC接口电路的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触发电路以及延时非线性的研究
    5.1 触发信号的产生
        5.1.1 触发的原理与作用
        5.1.2 触发信号的来源与处理
    5.2 延时芯片非线性问题的研究与校正
        5.2.1 延时芯片非线性问题的研究
        5.2.2 延时非线性校正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调试与测试分析
    6.1 系统电源调试
    6.2 数据采集调试
        6.2.1 T/H电路调试
        6.2.2 ADC与 FPGA模块电路调试
        6.2.3 时钟产生电路调试
    6.3 系统性能测试
        6.3.1 实时采样相关指标测试
        6.3.2 顺序等效采样200GSa/s等效采样率测试
        6.3.3 采集系统输入带宽的测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课题研究结论
    7.2 课题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及项目研究

(8)基于物联网环境的智能电表网络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外相关研究
    1.3 中国相关研究及应用
    1.4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相关技术研究
    2.1 物联网研究概述
        2.1.1 物联网概念
        2.1.2 物联网研究背景
        2.1.3 物联网架构
        2.1.4 物联网技术与应用
    2.2 智能电表研究
        2.2.1 智能电表概念
        2.2.2 智能电表通信技术研究
        2.2.3 智能电表通信协议研究
        2.2.4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电表研究
    2.3 电网生产结构及其信息通信简介
        2.3.1 电网生产结构
        2.3.2 电网信息通信结构及其业务特点
    2.4 基于物联网环境的智能电表网络研究
        2.4.1 智能电网网络发展趋势
        2.4.2 基于物联网环境的智能电表网络方案对比
第三章 智能电网用电环节中智能电表通信网络方案
    3.1 用电环节简介及技术要求
    3.2 方案一:三网融合EPON系统组网方案
    3.3 方案二:智能用电、充电站通信方案
    3.4 方案三:用电信息采集EPON系统组网方案
    3.5 方案四:智能营业厅接入方案
第四章 智能电网配网环节通信网络设计和建设研究
    4.1 配网环节简介
    4.2 昆明地区配电网现状分析
        4.2.1 昆明地区自然地理概况
        4.2.2 昆明地区通信网分析
        4.2.3 配电网现状分析
        4.2.4 系统现状分析
    4.3 昆明地区配电网需求分析
        4.3.1 配电自动化需求
        4.3.2 配电自动化对通道要求
        4.3.3 业务接入安全分析
    4.4 昆明地区配电网技术选择原则
        4.4.1 有线通信方式
        4.4.2 无线通信方式
        4.4.3 配网通信技术比较分析
    4.5 昆明地区配电网规划方案设计和建设
        4.5.1 总体设计原则
        4.5.2 配网通信网络架构规划设计
        4.5.3 配网通信建设内容
        4.5.4 配网通信技术建设水平表
        4.5.5 展望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转辙机监测单元硬件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转辙机监测单元的研究现状
    1.3 相关技术发展背景
        1.3.1 缺口监测技术的发展
        1.3.2 电力线通信技术
    1.4 研究内容及结构
2 转辙机监测单元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2.1 转辙机监测单元需求分析
    2.2 转辙机监测单元总体设计
        2.2.1 方案的选取
        2.2.2 主要器件选型
        2.2.3 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2.3 设计难点
    2.4 本章小结
3 转辙机监测单元的硬件电路原理图设计
    3.1 处理器模块电路设计
        3.1.1 时钟和启动控制电路
        3.1.2 复位和调试接口电路
        3.1.3 存储接口电路
    3.2 以太网模块电路设计
    3.3 传感器模块接口电路设计
        3.3.1 摄像头接口电路
        3.3.2 温湿度传感器接口电路
        3.3.3 振动传感器接口电路
        3.3.4 电流传感器接口电路
    3.4 电力载波模块电路设计
        3.4.1 总体框图
        3.4.2 存储接口电路
        3.4.3 数据收发电路
        3.4.4 按键指示灯电路
    3.5 预留接口电路设计
        3.5.1 HDMI接口电路
        3.5.2 雨刷电机驱动电路
        3.5.3 IR-CUT驱动电路
    3.6 电源模块电路设计
    3.7 本章小结
4 PCB设计与实现
    4.1 信号完整性与电源完整性
    4.2 PCB叠层选取
    4.3 PCB布局
    4.4 PCB布线
        4.4.1 阻抗控制
        4.4.2 DDR3走线
        4.4.3 以太网走线
    4.5 PCB投产前预处理
    4.6 本章小结
5 板卡的测试与验证
    5.1 板卡的硬件测试
    5.2 板卡的性能测试
    5.3 板卡的系统测试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车载阀控铅酸蓄电池综合管理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第2章 阀控铅酸蓄电池理论研究
    2.1 阀控铅酸蓄电池的结构特点
    2.2 铅酸蓄电池的工作原理
    2.3 阀控铅酸蓄电池的自放电
    2.4 阀控铅酸蓄电池的极化现象
    2.5 阀控铅酸蓄电池的老化失效机理
    2.6 阀控铅酸蓄电池的基本参数
第3章 系统设计方案选择
    3.1 蓄电池充电方法选择
        3.1.1 合理充电的要素
        3.1.2 常用的铅酸蓄电池充电方法
        3.1.3 本设计系统默认充电方法
    3.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3.3 充电器模块方案选择
        3.3.1 功率因数校正方案选择
        3.3.2 DC/DC变换器方案选择
        3.3.3 双管正激电路的工作原理
    3.4 蓄电池电压采集方案选择
        3.4.1 单体蓄电池电压采集的技术难度
        3.4.2 单体蓄电池电压采集方案
第4章 硬件电路设计与仿真
    4.1 主动功率因数校正电路设计
        4.1.1 主电路器件参数计算
        4.1.2 控制芯片外围电路设计
        4.1.3 磁性元件设计
        4.1.4 仿真验证
    4.2 双管正激变换器设计
        4.2.1 高频变压器设计
        4.2.2 主要电路元器件选型
        4.2.3 控制芯片外围电路设计
        4.2.4 浮栅驱动电路设计
        4.2.5 反馈环路整定
        4.2.6 仿真验证
    4.3 模拟量前端电路设计
        4.3.1 模拟量输入信号链路设计
        4.3.2 模拟量输出信号链路设计
    4.4 主控制器模块设计
        4.4.1 电源管理与复位电路
        4.4.2 存储器扩展电路
        4.4.3 通信口隔离电路
    4.5 人机接口电路设计
第5章 系统软件设计
    5.1 软件总体流程设计
    5.2 硬件驱动程序设计
        5.2.1 ADS8332驱动程序设计
        5.2.2 DAC8554驱动程序设计
        5.2.3 液晶显示屏程序设计
        5.2.4 ZLG7290程序设计
        5.2.5 EEPROM读写程序设计
第6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6.1 单体蓄电池电压采集性能测试
    6.2 充电装置性能测试
        6.2.1 充电器效率与功率因数测试
        6.2.2 恒流输出精度测试
    6.3 电磁兼容性能测试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四、安森美重点发展功率管理技术及宽带通信器件(论文参考文献)

  • [1]探地雷达系统中超宽带脉冲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黄沥. 南京邮电大学, 2017(02)
  • [2]基于NARMA模型的射频功放预失真系统研究[D]. 王兴. 成都理工大学, 2013(12)
  • [3]基于CC2431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硬件节点设计[D]. 陈冬冬. 长安大学, 2009(02)
  • [4]IC厂商征战模拟江湖[J]. 罗翠钦. 金卡工程, 2006(02)
  • [5]2005:IC厂商的新期待与新行动[J]. 齐文忠,诸玲珍. 金卡工程, 2005(02)
  • [6]基于DEA方法的中国集成电路企业绩效评价[D]. 马海妮.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7]10GHz宽带信号时域获取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王超.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8]基于物联网环境的智能电表网络研究分析[D]. 李陶然. 南京邮电大学, 2017(02)
  • [9]转辙机监测单元硬件设计及实现[D]. 李闯.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2)
  • [10]车载阀控铅酸蓄电池综合管理系统的研制[D]. 陶翔. 南京师范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安森美专注于开发电源管理技术和宽带通信设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