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学习,完美的教学改革,独特的特色——做21世纪的创新校长

最好的学习,完美的教学改革,独特的特色——做21世纪的创新校长

一、最佳学习 教改至境 独具特色——做21世纪创新型校长(论文文献综述)

查玉喜[1](2021)在《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特别是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更加多元,科研创新水平不断提高,支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加强。特别是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地方本科高校通过扩大招生人数、扩大办学规模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扩张。这种外延式的发展模式在当时的历史阶段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并向高等教育强国不断迈进。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占据了全国本科高校的半壁江山,数量接近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60%,承担着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时代重任,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囿于政策支撑不足、顶层设计缺乏等因素影响,地方高校出现了严重的同质化发展倾向:重复建设,教育投入重点不突出,求大求全的发展模式,导致许多地方高校未能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造成了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低质量、低产出、低效率的局面,面临着诸多待解的发展难题、发展困惑、发展瓶颈,地方本科院校这种传统的外延式发展模式亟待改变。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实施《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正式开启了全国高等院校“双一流”建设序幕。“双一流”建设成为新时代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地方高校实现换道超车的重大机遇。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是构建教育体系现代化的关键发力点,地方高校如何在“双一流”建设中抢占先机?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首要任务是什么?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焦点、重点、关键点和着力点又是什么?回答好这些问题,对于地方高校的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本研究主要分为七个部分,分别是绪论、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逻辑起点、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时代境遇、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认知重勘、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内容重构、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方法整合、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条件支持,并按照“宏观分析与微观案例”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以我国地方本科高校(简称地方高校)为研究对象,选取山东理工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地方高校为典型案例,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主要内容:对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逻辑起点进行分析。对地方高校的外延和内涵进行界定,对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并从人才观的转型、国家战略的革新、办学思路的革新、办学定位的完善等四个方面梳理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依据,以期明确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主要方向和重要途径。对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现实境遇进行梳理。并以山东省地方高校为例,与发达省份或发展水平较高的地方高校进行横向比较。我国地方高校从外延式发展阶段进阶到内涵式发展阶段,从规模扩张为主进阶到提高质量为主的治理理念。社会大众也对地方高校的发展和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给予更多的期望,期望地方高校在科学研发、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现代大学功能方面有创新性的长足发展。但是,在转型过程中,许多地方高校受历史惯性思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治理理念未能跟上时代发展对于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转型期待的步伐,在现实中遭遇了诸多困境与困惑,主要体现在:政策或制度扶持力度不强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放权力度不够,传统管理体制机制的制约、治理理念的滞后,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高水平师资团队匮乏,学校的文化感召力、吸引力相对薄弱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地方高校的内涵发展。通过理清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主要现实问题后,就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及时地、逐步地破解这些制约地方高校发展的顽瘴痼疾。并且随着地方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逐步扩大,地方高校也亟需从办学目标、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发展以及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等四个主要方面,与发达省份的地方高校或者发展水平较高的地方高校进行横向比较,总结高水平发展的共性规律,反思自身的差距,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办学优势、办学条件,重新进行地方高校办学定位,以准确定位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寻找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的出路和有效对策,力图凸显学校在规模与布局、人才培养、发展愿景等方面的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因此本部分主要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理清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进程所面临的主要现实问题,以期明确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下一步路径与对策。从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目标的定位、内容的重构、方法的整合、各种发展条件的支持以及评价的改进等方面探寻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应然状态和可能路径。地方高校的首要任务就是为社会、为当地经济发展培养优秀的人才。因此,适应时代发展的新需求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的新诉求,地方高校需要重新勘定学校内涵式发展的人才观和服务地方的新要求,并以此重新企划学校发展的宏远目标,结合本校文化积淀和学科特点,形成符合本校工作实际的个性化特色发展理念,促使地方高校获得长足发展和特色发展。基于重新勘定的发展目标,笔者试图从学校发展图景和新型课程体系的构建,先进教学模式的实践摸索,对于师生创新创业的启发与引导,建设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对于学习文化感召力吸引力的重塑等几个方面对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内容进行重构的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把科研水平的提高与教学质量的提升相融合,把学校发展的内在需求与社会发展对于教育的诉求相对接,通过推动与引导并重、探索新路径与模仿成功典范相结合的方法,促进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更多的外部条件支持。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与学校发展实践的有效衔接,加强硬件设施与软件的高度配合,实现政府管理学校向政府服务、扶持学校的积极转变,促进地方高校的发展与当地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实现地方高校与当地经济社会建设的共同提高,逐步提升地方高校以及所在地的生源吸引力,逐渐推进地方高校的国际声誉和国际文化交流参与度。除却获得外部的条件支持,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也迫切需要依据国家本科院校评估标准来制定科学可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高校教育质量和监测评价体系,同时对标世界一流大学评价范式,对比区域典型高校,以此来改进、推动地方高校的改革进程,获得长足发展。限于思考不够深刻等原因,关于地方高校的国际化办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以及办学条件保障等问题,本论文暂不涉及,留待以后学习研究。

尚航[2](2019)在《高等学校本科生学业指导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业指导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中引发诸多关注的热点话题。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我国高校大学生规模逐步扩大,大学生的个体情况日渐复杂,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以及个体特征愈发明显,学生自身存在的各类学业问题开始日渐凸显。根据国家教育部所发布的信息显示,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平均每学年因学业等原因退学的本专科学生人数已经超过十万人,而在我国各高校中每学年因各种学业问题延期毕业与肄业的学生更是不计其数。据本文所做研究调查的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不会学、不爱学、学不会等学业问题,那么,究竟该如何处理与解决好大学生身上存在的形形色色的学业问题与困惑,使每名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大学学业,促进其自身学业发展并使其最终获得学业成功,这些关键性问题应引发我国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足够的思考、关注与重视。虽然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开始逐渐意识到学业指导工作对大学生人才质量培养的重要,然而,学业指导在我国高校发展与实施的时日尚短,关于学业指导领域的研究还需不断深化。在我国现阶段,学业指导相关概念尚需界定与明晰,学业指导制度尚需制定与确立,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尚待建立与实施。因此,从根本上说,学业指导许多问题亟待我国高等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本文以“学生为中心理论”、“学生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个案研究等分析方法,对高校本科生学业指导体系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研究。首先,明确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相关概念、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等基本内容;其次,对我国高校学业指导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了梳理与研究,明确了我国高校学业指导的历史走向;再次,运用问卷调查、访谈与案例研究法对我国高校学业指导现状进行了定量与质性研究,明确了目前在我国构建高校学业指导体系需要重点关注与解决的问题;此外,将文献资料法与案例研究分析方法相结合,深入分析与研究了美、英两国独具特色的学业指导体系。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高等学校本科生学业指导体系的一般模型。以一般模型为基准,从我国国情以及大学生学业指导的实际状况出发,构建了我国高校本科生学业指导体系。我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学业指导体系回答了“谁来指导”、“指导什么”、“怎么指导”、“如何保障指导可持续进行”等关键问题,体现了学业指导制度应有的系统性、科学性及可操作性。

梁琪[3](2010)在《朴实沉毅:百年长郡办学特色形成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所形成的独特的、优质的、稳定的教育风貌。改革开放近20年来,我们取得了一些理论方面的成就,各个学校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些有效的实践探索,一批批具有特色的学校涌现了。长郡中学,一所有百余年办学历史的名校。“朴实沉毅”的校训;“严谨、规范、勤奋、博学”的校风是学校的标志。学校充分发挥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立足于已有的优良传统,努力打造自己的优势,在办学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朴实沉毅”的办学理念以及管理、教学、育人以及求学环境。本论文通过梳理长郡中学百年办学历程,就办学特色的形成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的阐述。影响因素主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富有个性的校长、严谨敬业的教师队伍、提升特色的教育科研、催人奋进的校园文化。并就如何创新办学特色做了些研究。旨在引发同仁对如何开创教育改革新局面,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考。

崔学荣[4](2010)在《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从“主体间性”视角,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及其教育展开研究。在阐述主体间性、多元主体及多维主体间性的内涵基础上,提出了“主体间性音乐教育观”,并将其作为一条理念运用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实践中。从“主体间性”视角探讨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人与自然”、“音乐与社会”、“人与社会”、“人与物”、“人与乐”、“人与人”、“音与音”、“心与音”之主体间性,其表现为“天人之和”、“乐与政和”、“人与器和”、“乐与人和”、“音声之和”和“心声之和”等。从“哲学、美学、音乐、文化、心理、教育和实用价值”等七个层面宏观构建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多层教育目标;从“情感目标、审美目标、过程目标、认知目标”等微观层面阐述了教学目标,并提出“审美性与文化性之主体间性互动、民族性与多样性之主体间性互补、主体间性融合与变通、情感与认知、同化与顺应、理解的循环”等原则。构建了主体间性四维时空观,探讨了“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学过程四段论与教学过程特点;论述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品赏过程与多元主体角色游移,它表现在“观”、“品”、“悟”、“融”四个审美层次基础上而进行的“多元视点的游移、主体心态的游移、主体心意的游移和主体心境的游移”,并相应表现出四次递进,即“音乐审美的初次观照、音乐审美情感体验、音乐意义的理性直觉和生命意蕴的融合升华”,由此形成审美境界“四层次”:“物境、情境、意境、妙境”,从而完成对“万物一体”之真、善、美融合统一的妙悟。从“主体间性”视角构建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等。探讨了“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学优化策略、教学实施策略、教学实践策略等。在对中小学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现状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之主体间性教学实验思路,并以局内人和局外人的双重身份参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实践教学,通过亲身实践、课堂观察和访谈等对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进行实践探索和理性思考。实践证明,教师有意识运用主体间性音乐教育观加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主动渗透民族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和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

吴甸起[5](2003)在《最佳学习 教改至境 独具特色——做21世纪创新型校长》文中研究表明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教兴国和教育创新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主潮。学校的地位提高了,教师的地位提高了,校长的地位提高了。时代的衍进和社会的发展,在每个校长面前都提出了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如何做21世纪创新型的校长?必须看到,校长职业、职务具有多层蕴含和重要价值。校长是学校"行政首脑"和法人代表,是师表的师表即"双重师表",是教改的先行者、带头人

二、最佳学习 教改至境 独具特色——做21世纪创新型校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最佳学习 教改至境 独具特色——做21世纪创新型校长(论文提纲范文)

(1)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
    二、选题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四、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与特色
第一章 地方高校发展的逻辑起点
    一、地方高校身份认知
        (一)概念的厘清
        (二)特色定位的澄明
    二、回应国家发展战略
        (一)地方高校是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基础
        (二)地方高校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三)地方高校是地域文化传播的引导者
        (四)地方高校是地方行政管理的智慧库
    三、凸显时代教育特色
        (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二)将办学质量作为生命线
        (三)以学校整体跃升为坐标
第二章 地方高校发展的时代境遇
    一、地方高校发展的困顿
        (一)外部困难
        (二)内部困扰
    二、外部评价带来改革的外烁力
        (一)第四轮学科评估影响分析
        (二)ESI综合排名影响分析
        (三)武书连大学排行榜中的影响分析
        (四)政府对高校的考核评价
    三、自我期待激发变革的内发力
        (一)特色发展驱动
        (二)内在要素更新
        (三)“双一流”建设带来的机遇
第三章 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认知重勘
    一、概念理解立场
        (一)内涵式发展的概念
        (二)内涵式发展的演进
    二、办学定位分析
        (一)办学定位内涵
        (二)办学目标定位
        (三)办学目标对比
    三、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一)人才培养定位
        (二)教学实施与健全人格
        (三)知识传承与科技创新
        (四)教书育人与以文化人
    四、学科发展校正
        (一)学科布局问题
        (二)学科建设规划
        (三)学科集群优势
        (四)学科建设保障机制
        (五)学科发展定位
    五、科研与服务社会
        (一)科学研究定位
        (二)服务能力衡量
第四章 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内容重构
    一、构建学科建设新体系
        (一)学科建设与学校定位结合
        (二)学科建设与立德树人结合
        (三)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结合
    二、建设新型课程体系
        (一)突破传统课程体系
        (二)构建开放式课程体系
    三、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一)培养方案改革探索
        (二)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三)丰富教学方式方法
        (四)加强评价的开放性
第五章 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途径整合
    一、科研与教学融合
        (一)重树科研与教学的均衡
        (二)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三)健全教师发展评估体系
    二、加强学校与社会对接
        (一)体现区域性
        (二)提高时效性
        (三)提升政策性
        (四)促进协作化
        (五)强化服务性
    三、探索与互鉴结合
        (一)山东理工大学校地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二)山东理工大学校地融合发展模式的启示
第六章 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条件支持
    一、促进政策与实践衔接
        (一)学校层面重在宏观规划与机制建设
        (二)学院与基层学术组织层面提质增效
        (三)政府层面注重政策引领与评估考核
    二、加强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契合
        (一)教师队伍扩充及结构优化
        (二)突出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三)教学及条件建设不断加强
    三、改善学校与地方互动
        (一)构建与产业紧密对接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二)建设以产出为导向的科研成果转化体系
        (三)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致谢
附:在学期间已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主要学术论文

(2)高等学校本科生学业指导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学业指导研究的主要内容
        1.2.2 国外学业指导研究的主要内容
        1.2.3 关于现有研究的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资料法
        1.4.2 问卷调查与访谈法
        1.4.3 个案分析法
2 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
    2.1 理论基础
        2.1.1 以学生为中心理论
        2.1.2 学生发展理论
        2.1.3 理论分析
    2.2 核心概念
        2.2.1 学业
        2.2.2 学业指导
        2.2.3 学业指导体系
    2.3 本章小结
3 我国学业指导的历史研究
    3.1 我国学业指导历史发展中的相关制度辨析
        3.1.1 本科生导师制
        3.1.2 高校班主任与辅导员制度
        3.1.3 “辅导答疑”与朋辈指导制度
    3.2 我国学业指导的历史进程梳理
        3.2.1 中国近代大学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
        3.2.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改革开放(1978年)
        3.2.3 改革开放(1978年)—至今
    3.3 本章小结
4 我国学业指导的现状研究
    4.1 我国高校学业指导的整体状况调查
        4.1.1 样本数据质量分析
        4.1.2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4.1.3 高校本科生学业指导的现状分析
        4.1.4 高校本科生学业指导的满意度分析
        4.1.5 高校本科生学业指导的期望值分析
    4.2 我国高校学业指导的案例分析
        4.2.1 清华大学学业指导个案分析
        4.2.2 复旦大学学业指导个案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国外学业指导的经验与借鉴
    5.1 美国学业指导的经验与借鉴
        5.1.1 美国高校学业指导的组织模式
        5.1.2 美国高校学业指导的指导模式
        5.1.3 美国高校学业指导的个案分析
        5.1.4 美国高校学业指导的特点与问题
    5.2 英国学业指导的经验与借鉴
        5.2.1 英国高校学业指导的组织模式
        5.2.2 英国高校学业指导的指导模式
        5.2.3 英国高校学业指导的个案分析
        5.2.4 英国高校学业指导的特点与问题
    5.3 本章小结
6 高等学校本科生学业指导体系的一般模型
    6.1 学业指导体系的目标与基本原则
        6.1.1 目标
        6.1.2 基本原则
    6.2 学业指导体系构建的一般模型
        6.2.1 一般模型的三个维度
        6.2.2 三个维度的解读
        6.2.3 学业指导体系:三个维度的耦合关系
7 我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学业指导体系建构
    7.1 组织维度
        7.1.1 学业指导组织与组织网络
        7.1.2 学业指导人员
        7.1.3 学业指导制度保障
    7.2 技术维度
        7.2.1 学业指导内容建设
        7.2.2 学业指导方法建设
        7.2.3 特殊学生群体的学业指导建设
    7.3 文化维度
        7.3.1 学业指导制度文化
        7.3.2 学业指导行为文化
        7.3.3 学业指导精神文化
    7.4 政策和建议
        7.4.1 完善大学生支持服务体系
        7.4.2 建立学业指导的专业学术组织
        7.4.3 将学业指导纳入质量保障体系
        7.4.4 学校要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完善学业指导体系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高校本科生学业指导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B 学业指导教师访谈提纲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朴实沉毅:百年长郡办学特色形成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意义及背景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办学特色定义的界定
        二、办学特色的内涵和外延研究
        三、办学特色特征研究
        四、办学特色形成的条件研究
        五、办学特色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
        六、办学特色建设的案例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思路
第二章 百年名校:长郡中学概况
    第一节 发展历史——百年孕育名校
        一、创建阶段(1904——1911)
        二、发展巩固阶段(1912——1989)
        三、改革腾飞阶段(1990至今)
    第二节 办学成果——硕果累累
第三章 朴实沉毅:长郡中学的追求与实践
    第一节 "朴实沉毅"的办学理念
    第二节 朴实沉毅的管理
        一、制度管理追求"严"和"实"
        二、人本管理追求"情"和"理"
        三、效率管理追求"活"和"新"
    第三节 朴实沉毅的教学
        一、个性中求共性,系统的教学思想促成长
        二、传统中求创新,完善的课程体系讲特色
    第四节 朴实沉毅的育人
        一、全面育人,德育为先
        二、秉承"两个轮子一起转"的育人思路
        三、拓宽视野,对外交流
    第五节 朴实沉毅的求学环境
        一、现实校园环境,提供真切的求学氛围
        二、开创远程教育,提供丰富的求学资源
第四章 长郡中学办学特色形成影响因素
    第一节 深厚的文化积淀
    第二节 富有个性的校长
    第三节 严谨敬业的教师队伍
    第四节 提升特色的教育科研
    第五节 催人奋进的校园文化
第五章 百年长郡办学特色建设的深层追问
    第一节 办学思想,与时俱进
    第二节 特色教育,教师先行
    第三节 教研务实,紧随其后
    第四节 勇于探索,敢为人先
    第五节 努力营造,创新氛围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与内容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及其教育
    第一节 主体间性及主体间性音乐教育观
        一、主体间性的内涵分析
        二、主体间性与主体性的区别与联系
        三、主体间性音乐教育与主体性音乐教育的区别
        四、主体间性音乐教育观的确立
    第二节 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一、"天人之和"——"人与自然"、"音乐与自然"中的主体间性
        二、"乐与政和"——"音乐与社会"、"人与社会"中的主体间性
        三、"人与器和"——"人与物"中的主体间性
        四、"乐与人和"——"人与乐"、"人与人"中的主体间性
        五、"音声之和"——"音与音"中的主体间性
        六、"心声之和"——"心与物"、"心与乐"中的主体间性
        小结语
    第三节 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
        一、音乐教育中的"多元主体"之内涵
        二、音乐教育中的"多维主体间性"之依据
        三、音乐教育中的"多维主体间性"之体现
        四、以"主体间性"为焦点的音乐课堂教学观察与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目标与原则
    第一节 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目标构建
        一、哲学内涵: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美学意蕴:领悟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内在神韵
        三、形态特征:把握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本体特征
        四、文化意义: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人文内涵
        五、心理特征:洞察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思维特点
        六、教育内容:体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多姿多彩
        七、实用价值:认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养生功能
    第二节 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学目标表述
        一、情感目标
        二、审美目标
        三、过程目标
        四、认知目标
    第三节 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学原则
        一、平等交往与互动对话原则
        二、审美性与文化性之主体间互动原则
        三、民族性与多样性之主体间互补原则
        四、情感与认知之主体间互融原则
        五、主体间融合与变通原则
        六、主体间同化与顺应原则
        七、理解的循环原则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学过程与方法
    第一节 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学过程构建
        一、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学过程好比游戏过程
        二、主体间性四维时空观是多元主体间互动的共时空交流平台
        三、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学过程四段论
        四、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学过程特点
    第二节 中国传统音乐品赏过程与多元主体角色游移
        一、音乐欣赏审美过程与审美层次概述
        二、多元主体角色游移之多维视角
        三、中国传统音乐品赏过程与多元主体角色游移
    第三节 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学方法
        一、以"音乐为介"的教学方法
        二、以"体验为介"的教学方法
        三、以"教育为介"的教学方法
        四、以"创造为介"的教学方法
    第四节 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学习方式构建
        一、交互性建构学习
        二、情境化体验学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学策略
    第一节 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学优化策略
        一、多元"游移视点"——拓宽主体间音乐文化视野
        二、文本"空白召唤"——创造主体间性思维空间
        三、"恰当的具体化"——正确理解音乐文化
        四、"期待视野"——提高主体间音乐审美趣味
        五、"视界融合"——诠释音乐文化
        六、"化身入书"与"化心入乐"——体验音乐文化
        七、"效果历史"(理解的历史性)——传承音乐文化
        八、"理解的多义性"——发展音乐文化
    第二节 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学实施策略
        一、主体间性视野中的教学组织策略
        二、主体间性视野中的内容处理策略
        三、主体间性视野中的有效提问策略
        四、主体间性视野中的教学反思策略
        五、主体间性视野中的教学评价策略
    第三节 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学实践策略
        一、感性的对话——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教学追求
        二、情感的唤起——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内在动力
        三、亲历的体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活动载体
        四、意境的创设——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审美体验场
        五、文化的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意义实现
        六、情智的和谐——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理想目标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学实践探索
    第一节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现状调查与结果分析
        一、中小学中国传统音乐教育情况调查问卷内容与结构设计
        二、中小学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三、调查结果的总结与分析
    第二节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实验设计与教学思路
        一、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小学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实验研究
    第三节 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实践探索
        一、本土音乐文化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之主体间性
        二、显隐互助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
        三、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实践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实践之建议
        一、多元主体间互动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
        二、音乐教师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的中坚力量
        三、举办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活动有效促进主体间性联动
        四、探索多种途径促进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之主体间性互动
    本章小结
结语
余论
附录
附录1:以"主体间性"为焦点的音乐课堂教学观察与分析——小学音乐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附录2:以"情境认知"为焦点的音乐课堂教学观察与分析——小学音乐综合课《五十六朵花》
附录3:邓名华教学日志摘选
附录4:中小学生接受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状况调查(小学生问卷)
附录5:中小学接受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状况调查(中学生问卷)
附录6:中小学中国传统音乐教育情况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后记
个人简历

四、最佳学习 教改至境 独具特色——做21世纪创新型校长(论文参考文献)

  • [1]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研究[D]. 查玉喜.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高等学校本科生学业指导体系研究[D]. 尚航.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6)
  • [3]朴实沉毅:百年长郡办学特色形成与发展研究[D]. 梁琪. 湖南师范大学, 2010(02)
  • [4]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 崔学荣. 福建师范大学, 2010(01)
  • [5]最佳学习 教改至境 独具特色——做21世纪创新型校长[J]. 吴甸起. 吉林教育, 2003(Z1)

标签:;  ;  ;  

最好的学习,完美的教学改革,独特的特色——做21世纪的创新校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