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尝试:村级经济股份制

新尝试:村级经济股份制

一、新尝试:村级经济股份制(论文文献综述)

张瑞涛[1](2021)在《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逻辑及创新发展的新制度经济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作为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是继我国家庭承包经营制之后又一次制度变迁。到2020年底全国已有近八成地区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核心任务,剩余20%左右未改革农村地区将于2021年收官完成。那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首要解决什么问题?其改革的内在逻辑与特征何在?方式又是什么?农村改革仅是手段,发展集体经济才是最终目的。那么改革的创新发展空间何在?面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力求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视角给予解释,并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为基层持续创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实践指导。因此,对产权制度改革逻辑和创新发展进行系统深入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作者2018年—2020年对11省(市)18县(市、区)的实地调研,采用座谈、深度访谈、实地走访等多种形式获取的资料,基于产权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研究框架下,综合运用社会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和产权科层结构模型研究方法,主要研究:第一,基于科层视角理论剖析产权制度改革。第二,阐释产权制度改革的逻辑与特征。基于11省(市)18县(市、区)的调研从清产核资及量化资产、界定成员等各环节和试点的整个过程阐释本轮(2015年以后)产权制度改革的逻辑与特征。第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式。基于制度变迁理论框架并以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和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典型案例分析产权制度改革方式。第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发展路径,即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新方式。以陕西省高陵区等四个地区为例,重点分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联营制‖创新发展路径。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农村集体资产―嵌套性‖规则体系及其双向互动机制说明,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首先要明确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归属。采用产权科层理论分析发现,(1)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产权科层规则构成―嵌套性制度体系‖,通过正向促进和反向反馈的双向机制形成动态良性循环制度体系,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2)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产权改革与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产权改革产权科层结构在国家主体这一科层存在差异。第二,产权制度改革的做法是核查资产—确定资产主体—以股权形式分配到人—成立农村集体经济。内在逻辑是集体组织成员化、集体资产资本化,资本(财产)随成员走,成员随股份走。(1)界定成员:确定了产权制度改革的主体。(2)产权制度改革最根本的步骤是清产核资。产权制度改革具备目标任务结构层层深入,制定的相关政策富有弹性,以及评估体系系统性整体特征。但也不能忽视政策试点方式―政策势差‖带来―副作用‖的可能性。第三,制度环境是影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变迁的重要因素,制度环境的动态变化引致―潜在收益‖的产生,为创新制度提供可能性。多层次主体协作结构是决定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高度与质量的重要因素。多层次参与主体尤其是初级行动团体通过识别―潜在收益‖、判断制度变迁成本收益的高低、选择制度变迁方式等一系列操作实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新均衡,进而获得―潜在收益‖。多层次主体参与产权制度改革,各主体各司其职高效协作,一方面高质量完成产权制度改革任务;另一方面―捕获‖最大量制度绩效。根据经验以及所处结构中的位置不同,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不均衡的程度和原因敏感度不同,以此形成差异化制度变迁方式。本研究借鉴杨瑞龙等(2000)和吴红宇(2004)阐释的对我国制度变迁具有较强解释力的制度变迁模式分析两地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式。榆阳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属于复合型;来安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属于单一型。第四,―联营制‖创新发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即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的关键是突破村(组)本身的封闭性,前提条件是产权归属清晰,借助置换或整合手段使集体资产形成规模效应,并运用规模效应和政策倾斜形成虹吸效应吸引社会企业入驻,并将农村资产以股份形式加入涉农龙头企业、村(组)与村(组)合作、村企联合建设、扶贫开发等多种方式联合发展集体经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创新使农村地区形成广义上的经济增长极,通过扩散效应和虹吸效应由内向外扩散带动经济发展。但四种创新发展模式存在各自的不足,其他地区在借鉴时要综合考虑实际情况与所选模式的契合性,以便发挥各种模式的优势。根据以上结论,本研究得到如下政策启示:明确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加强集体组织带动作用;构建动态政策支持保障系统,发挥产权制度改革的外溢效应;全面开展配套改革,形成农村综合改革联动效应;纵深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集体产权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等多项政策启示。

田晓玲[2](2020)在《云南省宜良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研究》文中提出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内在要求,是乡村振兴战略能够顺利实施的重要基础。宜良县于2018年底全面完成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得到释放、改革成果逐步突显。但随着改革深入,一些体制性、制度性的矛盾突显出来,农村集体经济治理机制不全、集体经济组织定位不明、集体经济发展乏力等突出问题亟待解决。本文运用委托代理理论作为宜良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研究的理论工具,对宜良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现状,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宜良县农村集体产权治理中由于委托人分散,委托人和代理人信息不对称,激励机制缺乏,监督机制不完善,外部环境保障不良等原因出现了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层的管理能力不足,股权流转受限,农民财产性收入增收少等现实困境。从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要实现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治理目标,要求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监督激励机制,调动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积极性。因此,笔者认为宜良县从加快产权交易平台建设,扩宽集体经济组织代理人的选拔范围,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完善集体经济组织的监管机制等方面着手,丰富治理手段,以解决当前治理的困境,进而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保值增值的根本目的。

张毅[3](2020)在《产权与治权关系视野下农村政治生态研究 ——以山西省L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权和治权是乡村治理的核心要素,产权是奠定乡村治理的基础要素,治权则是规范乡村治理的结构要素,两者的互动关系共同影响和形塑着乡村的政治生态。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实施30多年以来,既是中国农村基层民主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也是乡村治理中治权不断下放和分散的过程。同时,由于乡村集体产权的松动,导致村集体资源日益被少数村干部垄断,造成了村庄内部严重的贫富分化现象和干群矛盾。而且,产权分化严重影响了乡村治权结构,掌握公共权力的村干部不仅霸占集体资源,与此同时又通过集体资源所带来的财富继续巩固其对村庄的治权。随着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村庄治权逐步从村干部手中分散到村民手中,于是就产生了围绕村庄公共权力和集体产权的激烈竞争和争夺。本文以一个典型的煤炭资源型村庄L村为案例,具体描述该村由集体化时期的富裕村到改革开放后的贫困村,村委会选举由村民直选开始时的选举竞争和天价选票,到中期的村“两委”矛盾,再到村委会选举走向规范并趋于平稳的历史过程,重点分析该村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围绕煤矿资源利益而进行的权力争夺与权力运作,分析不同时期背景下的煤矿集体产权对乡村治理的冲击及其由此产生的政治生态,进而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资源型农村政治生态的优化路径。本文除导论外,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的内容:第一章主要介绍集体化时期,L村的集体煤矿在村党支部的统一领导下,采取集体所有、统一经营的方式,壮大了集体经济,实现了村庄的共同富裕,以及由此带来的村庄良好治理与全面发展;第二章通过对L村第六届换届选举中“金钱竞选”和“天价选票”的全景描述和系统解剖,分析集体产权失效后造成乡村治理的要素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生态恶化与村庄衰败;第三章以L村第八到第十一届村委会换届选举为例,分析资源整合和煤矿利益消失后乡村权力运行状况以及由此造成的村干部无人竞选、村庄公共事务无人管理的治理困境;第四章通过对L村煤矿产权变迁下乡村权力运作轨迹和治理结果的分析,探索资源型农村政治生态的优化路径;最后一部分是文章的结论,即产权与治权密切关联,直接形塑乡村的政治生态,决定农村的发展命运。L村自治异化主要是缘于集体产权失效而非农民素质低下,优化资源型农村的政治生态关键要实现产权与治权的良性互动。

张捷[4](2020)在《S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公司化运作研究》文中提出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把乡村振兴战略列为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项重点工作之一,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城市向外扩张,大量城中村、城郊村面临着拆迁改造,村集体资产也随着征地补偿和交通便利条件而迅速增值,但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还面临着产权归属不清晰、权责不明确、保护不严格等问题。2010年,邢台市桥东区原S村通过“村改居”改造形成S社区,改造后,为了保住原村集体的经营性资产,率先利用原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回迁安置资金,成立了新S市场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的运作成效,既是衡量公司化改制的重要标准,也是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关键所在,更关系着乡村振兴战略在该村落实中的资金要素保障。本文以新S市场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所面临的治理难题作为切入点,基于在S社区的实地调研,整理出与S社区“两委”干部、新S公司管理人员的访谈实录,以及村民股民对新S公司的调研问卷,详细介绍了对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进行公司化运作的主要做法和阶段成效,分别从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角度,指出原S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公司化运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在阅读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利用博弈论的方法,全面分析了原S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公司化过程中各主要利益主体相互间的博弈情况,厘清并发现出现利益冲突和不足之处的内在动因,指出原S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公司化运作中还存在着外部治理行政化和内部治理虚弱化的问题,并依此为原S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公司化运作提出了两方面建议:一方面要完善外部治理,地方党委政府和S社区“两委”要厘清自身职责,将村集体经营性资产的运营权利放权给新S公司,聚集主责主业,实现职能转变;另一方面要完善内部治理,新S公司要不断优化股权结构、强化“三会”职能、完善激励机制、加强运营管理。

张娇娇[5](2020)在《成都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众多。新时代社会主义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保障农村繁荣稳定、推进农业转型创新和确保农民增收致富,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头等大事。近年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创建发展和农村经营体制改革重要成果的农村集体经济,在促进农业现代化,继续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维护农村基层组织的正常运转与社会稳定,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方面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集体经济的带动,只有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农民才能走上富裕之路,国家才能实现富强。新时代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事业的不断推进要求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也集中在集体经济的发展举措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论断为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成都市地处我国西南腹地,农业发展水平领先于其他西部城市,在农业改革发展的几次关键节点中都站在了时代前列,新时代四川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紧跟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改革精神和四川省农业厅实施意见,深入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基础上,重点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规范流转、扩大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的有效实施机制上取得显着成效。但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取得相当成就的同时,成都市现代农业体系建设中仍然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受自然灾害影响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等。本文选择以四川省成都市为研究对象,研究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论文共分五个部分:一是梳理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相关的概念、理论,主要区分集体经济和村级集体经济的内涵界定,总结归纳马克思恩格斯经典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集体经济思想。二是通过搜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回顾建国以来成都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历程,将其大致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改革期和壮大期四个阶段。三是对成都市农村集体经济的总体发展状况进行简要分析,分析概括出三种典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这三种模式各具特色,分别体现在发掘文化价值、建设多样化产业和依托党建引领上,最后阐述了成都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取得的三方面成效。四是对成都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四方面问题及造成原因进行详细梳理。五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主要包括提高农村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在异地搬迁中实现集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缩小区域差异,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提升集体经济发展的综合竞争力。

赵树凯,米健[6](2018)在《村级组织分化的动力机制》文中提出北京市农村村级组织分化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城市化进程和村民内部矛盾村级组织分化的动力历史地看,农村改革带来的村级组织分化由来已久。不论地方政府是否有意识地把村级组织分化作为改革目标,村级组织分化本身都是这个历史过程的伴生物。从北京市来看,这种动力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即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城市化进程和村民内部冲

沈费伟[7](2018)在《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研究 ——基于浙北荻港村的个案考察》文中提出实现资源型村庄有效治理的内在机理是什么,通过怎样的策略能够振兴资源型村庄,如何培育和保持资源型村庄内生发展的长久活力,这是本文的核心问题。围绕着上述问题,本文从后农业税时代下中国乡村振兴的背景出发,通过对浙江省湖州市荻港村典型案例的实证检验,应用“任务型治理”的理论框架,探析了现阶段资源型村庄实现有效治理的内在机理,设计和总结新的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所谓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是一种围绕解决资源型村庄治理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定任务而采取的方式、手段与途径。在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中,能否有效地实现治理目标,促进村庄的可持续发展,其关键点和难点正是对于任务的界定,以及根据各个不同阶段的任务而不同治理主体分工协作所达成的一种良好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根据国家对农村的政治战略安排和乡村振兴的发展实践,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总任务是实现乡村振兴。围绕着乡村振兴这个总任务框架,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建构过程一般包括三个阶段,分别是: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初始期,需要解决的是村庄的基础任务,具体包括了村庄的经济基础任务、村庄的组织基础任务和村庄的环境基础任务,应该形成以村民自治组织为主,政府组织和市场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过渡期,需要解决的任务是提供村庄的公共服务,具体包括了村庄环境服务供给、村庄文化服务供给和村庄制度服务供给,应该形成以政府组织为主,村民自治组织和市场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提档期,需要解决的任务是塑造村庄的特色品牌,主要包括村庄旅游资源开发、休闲观光农业建设和传统文化弘扬,应该形成以市场组织为主,政府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由于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不同阶段需要完成不同的任务,因此各个治理主体在应对不同阶段任务中的力量发挥有差异,但是不管哪个治理主体处于主导地位,这只是体现了治理结构中各个治理主体的力量强弱差异,其本质依旧是稳态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通过构建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不仅能够取得重振村庄组织活力、复兴产业实力、重塑文化魅力、再造环境美化等村庄外在层面的振兴,而且更能够达到村民主体性的确立、社会资本的培育、多元参与的建立以及乡村精神的重塑等村庄内在层面的培育,真正实现资源型村庄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因此,本研究的目标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从理论层面来解析“任务型治理”的内在逻辑,明确“任务型治理”的内涵、过程和绩效,不仅有利于推动治理理论的深化与拓展,而且也有利于构建和阐释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理论内涵。其二,是从实践层面通过考察资源型村庄的典型代表浙江省湖州市荻港村“任务型治理”的具体过程和内容,提炼和总结荻港村成功治理的实践逻辑和成功经验,整合农村社会资源,寻找和克服村庄衰败的根源,为中国其余类似荻港村的资源型村庄有效治理提供具体的经验支持和参考意见,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为实现以上研究目标,论文以七个章节的篇章结构围绕村庄治理议题展开理论分析和案例阐述,以求对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模式得以深刻的理解。第一章,导言。这是本文的开篇之章,一是分析了村庄治理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进而明确当前研究资源型村庄有效治理的实践意义和学术价值。二是通过对既有文献进行了详细的评述,进而明确既往研究与本研究的关系,阐明了本文的研究定位。三是根据本文的研究需求,界定了“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两个核心概念及其内涵。四是交代了调研村庄浙北荻港村的基本概况和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五是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和章节安排。第二章,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本章主要从政治与行政学科的理论视角出发,阐述了“任务型治理”的理论内涵以及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构建的分析框架。在具体的内容安排上,一是提出“任务型治理”的学术命题,以此表明当前。“任务型治理”概念的提出并不是偶然因素使然,而是基于深刻的政治经济背景下顺应社会发展规律而适时产生的新的理论体系。二是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合作治理理论、资源依赖理论以及结构功能理论对“任务型治理”的主体、过程、关系和功能四方面进行理论解读。三是通过治理主体分析、总体任务界定、阶段任务划分、治理结构塑造、任务有效执行的行文思路来论证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构建机理,以此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是交代了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制度基础,主要包括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历史沿革、制度安排以及浙江省乡村振兴的实践与发展三方面内容。第三章,初始期:资源型村庄的“基础任务”治理。本章主要探讨的是在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初始期的任务是完善村庄基础任务,具体包括了健全资源型村庄组织基础、增强资源型村庄经济基础和改善资源型村庄环境基础三方面,而每个方面的任务又可以细化为更基础、具体的任务。在健全资源型村庄基础任务方面,可以划分为通过换届选举而重建村民自治组织、以基层维稳而重建六老组织、推动村庄治理而组建各类民间组织。在增强资源型村庄经济基础方面,可以划分为兴办青鱼合作社、村办集体企业改制以及成立村经济合作社。在改善资源型村庄环境基础方面,可以划分为整治油脂化工企业、开展清水河道工作和构建村庄长效管理机制。在上述所有任务开展过程中,应该形成以村民自治组织为主,政府组织和市场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能够促进农村生产建设和社会发展。之所以突出村民自治组织的力量,这是缘于我国的村民自治组织是实施村民自治的主要形式,在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初始期,村民自治组织在农村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凭借其在乡村社会独特的资源,在提供村庄基础服务与促进乡村善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第四章,过渡期:资源型村庄的“公共服务”供给。本章主要探讨的是在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过渡阶段的任务是供给村庄公共服务,具体包括了供给资源型村庄文化公共服务、提升资源型村庄环境公共服务和健全资源型村庄制度公共服务三方面。在资源型村庄环境公共服务方面,分为村庄五水共治、农民新房建设和各类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在资源型村庄文化公共服务方面,包括修复村庄古建筑文物、开展各类文化项目、获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在资源型村庄制度公共服务方面,涵盖了实施六百工作制、推行网格化管理、完善制度化机制。在上述所有任务开展过程中,应该形成以政府组织为主,村民自治组织和市场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治理结构。之所以在该阶段要着重突出政府组织的力量,这是缘于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内在职责,政府应该向村庄提供那些因市场失灵、村民自治组织无法有效提供的、但对村民群体有益的、必需的服务,从而提升资源型村庄的治理绩效。第五章,提档期:资源型村庄的“特色品牌”塑造。本章主要剖析了在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提档期的任务是塑造资源型村庄的特色品牌,具体包括了开发资源型村庄的旅游资源、建设资源型村庄的观光农业和弘扬资源型村庄的传统文化三方面。在开发资源型村庄的旅游资源方面,主要开展了创办荻港古村旅游公司、获选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及招商引资挖掘村庄资源等工作。在建设资源型村庄的观光农业方面,进行了修复桑基鱼塘、创建丝绸风情小镇和营造凤凰洲生态农业项目等活动。在弘扬资源型村庄的传统文化方面,完成了创办荻港渔庄、举办鱼文化节和渔家乐的传承的任务。在上述所有任务开展过程中,应该构建以市场组织为主,政府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为辅的“一主两辅”的治理结构。之所以要突出发挥市场组织的作用,缘于市场组织在资源型村庄的品牌塑造中有着先天的优势,能够整合优化资源型村庄的资源配置,提升资源型村庄的社会影响力,进而实现资源型村庄的治理目标。第六章,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论证与构建。本章从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实践逻辑、内在机理、优势解析和治理策略四方面来论证和反思资源型村庄治理方式的话题。在乡村振兴时期,由于社会转型的压力、政府政策的驱动、乡村精英的助推、村民利益的诉求等,有着强大的村庄治理动机,因而需要构建有效的资源型村庄的治理方式。基于对荻港村治理经验的提炼和总结,认为“任务型治理”是其中一种有效的资源型村庄的治理方式。当前,在构建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问题上,首先,明确资源型村庄治理中各个治理主体的治理边界;其次,合理划分资源型村庄治理中的阶段性任务;再次,塑造“一主两辅”的良好治理结构;最后,提升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实质绩效。第七章,总结。本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了四大富有意义的研究结论。

张学谦[8](2015)在《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研究 ——以德州市簸箕刘社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型城镇化已然成为了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经途径,推进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同样也是国内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一部分城市近郊村、城中村集体经济发展较为迅速,集体资产规模不断扩大,但是集体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特别是农村集体资产产权不清、运做机制不灵活、收益分配不规范、集体资产运营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集体资产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从而导致农民的利益难以保障,集体资产出现流失。为此,如何科学合理的对农村集体资产进行分配,科学管理运营集体资产,让广大农村集体组织成员享受农村集体资产发展带来的利益,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80年代以来,我国部分地区相继出现了对农村集体资产改革的探索,特别是广东、山东等沿海开放地区,逐步尝试对农村集体资产进行股份化改革,对集体资产进行产权量化,这种方式的出现,无疑为我国集体资产合理化分配和运营提供了参考,虽然经过了30多年的探索,但是仍然存在很多缺点和不足,为了完善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中存在的不足,弥补其他地区运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通过连续5年的跟踪调研,亲身参与山东省德州市簸箕刘社区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的过程,通过借鉴国内外相关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造理论,结合相关模式、流程、措施和山东省德州市簸箕刘社区集体资产股份化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采用系统研究、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全国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进行了剖析,并从法律地位、资产量化、产权改革、保值增值、股权流通等方面对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提出了解决措施。

王信[9](2014)在《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特征及政策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融是现代经济体系的核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实施有赖于农村金融市场改革的推动。然而,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金融体制与金融机构发展虽历经三次大的变革和调整,但还是无法根本扭转大量农村资金外流的局面,农村地区(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和乡镇层级)依然存在着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在此背景下,中国银监会于2006年12月出台相关政策,大幅调整放宽了农村地区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市场准入门槛,鼓励和引导符合条件的境内外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在农村地区投资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期望通过大力发展扎根农村、服务于“三农”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实现农村资金的部分回流,充分利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管理层次少、经营方式活的特点积极“支农”、“支小”和“支微”;同时,改善农村金融市场的现行竞争状况,提高经济和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自2007年以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政策推出已有6年多,村镇银行、小贷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究竟发展情况如何?它们与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相比,有何发展特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试点是否达到了预期政策效果和目标?这正是本文选题研究的意义之所在。本论文以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为线索,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生存发展机理和理论依据,并结合我国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三农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特征,探讨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历史变迁及环境约束;然后,论文通过实地调查深入考察了我国三种类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试点现状、发展特征及存在问题,找出影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又运用试点发展的调查数据,运用统计分析和实证研究等方法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支小”政策效果及影响政策效果发挥的制度设计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论文研究和借鉴国外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模式及经验,结合我国金融实际和三农发展需要,研究提出了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市场定位、三种类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模式和策略选择,以及相关配套改革措施。全文共包括六大部分,各章节主要研究内容及主要观点如下:第一章是“导论”。主要对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基本研究思路和方法等进行了简要介绍和阐述。同时,本章还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和主要观点进行了梳理,其中国外的研究动态主要从农村金融发展理论演变、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国内研究动态主要从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农村金融发展的新范式转变、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一般理论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总体来看,现有文献集中于传统农村金融体制存在问题及改革对策的研究,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产生背景、发展环境、试点现状及问题研究的较多,而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特征、政策效果及可持续发展方向的研究则较为欠缺。第二章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一般分析”。本章主要对比研究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在准入条件、经营特点及功能作用等方面的不同特色,并分析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产生的制度环境和理论依据。具体研究思路是,首先分析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整个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接着对三种类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即村镇银行、小贷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分别进行了界定;其次,结合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变迁,探讨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产生的背景和制度环境,提出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意义在于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增加农村市场的资金供给和改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局面。最后,还探讨了支撑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主要理论基础。研究认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金融体系改革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有其产生的重要理论依据。这些理论依据包括金融抑制、金融深化与农业信贷补贴论、长尾理论、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及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第三章是“城乡统筹背景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现状与发展特征考察”。本章主要结合实地调查数据,首先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近年来的总体发展格局进行了简要分析,然后,分别对三种组织形式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试点现状、发展特征、成效及问题等进行了深入探索。通过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的区域分布分析发现,三种类型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村镇银行发展速度最快,但分布明显偏向东部地区;有银监会批准的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缓慢,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小额贷款公司的数量分布在东中西部相对均衡,但在资本总额和贷款规模方面,东西差距巨大。论文以福建省为例分析了村镇银行和小贷公司的试点现状、运营特征,认为村镇银行具有管理模式上与主发起行趋同化、运营支行化、定价管理粗放化、设立地点以县城为主等特点,存在着公司治理弱化、筹资难度大、经营成本高、盈利水平低、贷款风险高等问题。从福建及其他地区的小贷公司试点看,小贷公司的兴起推动了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创新、拓宽了县域经济的资金来源,有效缓解了农村中小企业和“三农”融资难问题,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民间非法借贷的蔓延;但小贷公司也面临着法律地位不明确、融资杠杆率低、资金来源严重受限、专业管理人才不足、监管难度大等问题,论文还从法律定位、监管制度及发展方向三个方面对小贷公司的问题根源进行了深层次的制度分析。本章最后,在比较分析农村资金互助社三种运作模式(机构化运作管理模式、商业银行代管模式和政府主导模式)的基础上,运用来自四川、河南和山东三地调查资料,重点讨论了政府主导型村级资金互助社在设立原则、资金构成、组织架构等方面的运作特征。研究认为,资金互助社具有社员入股产权明晰,社区主导、自我管理,强调社区瞄准和封闭运作、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帮扶机制等发展特征;在扶贫支农方面,资金互助社具有村镇银行、小贷公司不可比拟的优势,但目前也存在着法律地位不明确、治理结构不完善、项目运转缺乏可持续性等问题。第四章是“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效果分析”。本章首先研究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政策的目标、政策传导过程和传导机理;在此基础上,论文对照银监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三年规划目标,发现三类机构的数量规划目标只完成了60.7%,在地区分布目标上也没能实现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农业大县和贫困地区倾斜的预期。接着,论文运用来自三省的农户调查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多元回归实证模型等方法,重点对村级资金互助社的支农效果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地研究。研究发现,农户是否参加互助社、是否使用互助资金与农户收入增长变量显着相关;但非贫困户利用资金互助社的机会更多,意味着互助资金对贫困户的支持力度还不足;农村互助资金使用效果的好坏,与借款农户的自身素质(如户主受教育年限、健康状况等)有着密切关系。调查发现,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运行效果除了扶贫支农方面的经济价值,还具有融洽成员关系、干群关系等方面的社会管理功能,对村级社会治理具有积极的正向效应。本章最后深入探讨了影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政策效果的制度设计因素,认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商业金融或普惠金融的性质(或目标)抉择、小型微利或规模经济的规模选择,以及经营策略选择、监管体制选择等制度设计层面,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严重影响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政策效果的发挥和政策目标的实现。要实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就不能回避或模糊处理这些制度设计层面的冲突。第五章是“国外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模式及经验”。主要介绍和分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模式及经验,其中发达国家重点比较分析了美国、法国和日本的农村金融制度和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特点及经验,发展中国家主要分析了印度和孟加拉国的农村金融制度特色和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经验。分析认为,国外经验的重要启示在于:农村金融体系具有相对独立性;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必须立足本国国情,不能盲目照搬;强调政府在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中的作用发挥;合作金融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农村金融机构的稳定发展要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作为基础和保障等。第六章“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选择及对策建议”,是全文研究的落脚点。针对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共性和差异化问题,借鉴国外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经验,首先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未来发展方向及其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市场功能进行了总体定位;然后,根据村镇银行、小贷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三者各自不同特征,提出它们未来发展的各自模式选择及经营策略;最后,还提出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推进相关配套改革措施的具体建议。研究认为,在市场定位方面,要明确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农村社区型小微金融机构和普惠性农村金融体系的生力军属性,坚持“支农、支小、支微”的服务原则和“特色化、能赚钱、可持续”的经营方针,并放宽准入条件、采取激励约束机制引进多元化资本投入,同时,构建中央和地方政府分级协同监管的农村金融监管体制。在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选择方面,认为村镇银行未来发展可选择总分行制或控股公司制模式;小贷公司的未来发展路径既可选择成为专业化的贷款零售商,也可创造条件逐步改制为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可持续发展模式选择则应是多方合作、相融共生模式,包括资金互助社与商业银行联合发展模式、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区域联合发展模式、农村资金互助社与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发展模式。除了模式选择,论文还提出了促进各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顾“支农、支小”政策目标和自身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具体策略建议。最后,论文还从应对利率市场化挑战、财政和货币扶持政策、优化农村信用环境、建立存款保险和农业保险制度等视角,提出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相关配套改革的系列政策建议,特别强调了农业保险对农村信贷风险的分担和转移功能,提出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农业保险机构合作、农村信贷产品与农业保险产品合作途径及意义。纵观全文研究,始终以可持续发展为线索,重点探讨了影响可持续发展模式选择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特征及政策效果问题。只有深入了解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行特征及发展遇到的瓶颈,找出影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农政策效果发挥的各主要因子,才能创新性地提出兼顾支农政策需要和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模式。论文研究的主要特色及创新之处包括:一是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效果进行了一定的创新性研究。论文较深入地探讨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政策的目标、政策传导过程和传导机理,比较分析了村镇银行、小贷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支小、支农”效果优劣,并通过对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实证研究发现,农村资金互助社作为社区互助性金融组织,不仅对农户家庭增收扶贫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还对村级社会治理具有积极的社会效应。最后还深入探讨了影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政策效果的多方面制度设计因素,包括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目标冲突、规模选择冲突、策略冲突及监管冲突等,认为制度设计层面矛盾和冲突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政策效果的发挥和政策目标的实现。要实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不能回避或模糊处理这些制度设计层面的矛盾冲突。二是创新性地探讨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发展方向及发展模式选择。从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出发,兼顾支农政策目标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双重需要,论文提出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乡村社区型小微金融和普惠型农村金融体系生力军的市场定位,认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应该坚持“支农、支小、支微”服务方向和“特色化、能赚钱、可持续”的经营方针。在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选择方面,认为村镇银行未来发展可选择总分行制或控股公司制模式,小贷公司则可选择成为专业化的贷款零售商或改制为村镇银行的发展路径,农村资金互助社则只有选择多方合作、相融共生的道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且,在设计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模式及经营策略时,始终坚持支农政策需要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自身可持续发展二者兼顾。三是结合福建省的试点调查资料,较全面地考察了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历史、现状、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创新性地探讨了影响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深层次制度根源,并提出了小贷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多种模式选择及对策建议。论文从现行法律法规出发,深入讨论了小额贷款公司在法律上的模糊性质定位及对小贷公司经营的不利影响,分析了小贷公司未来两条发展路径的可行性及应具备的经营条件和制度环境,探讨了小贷公司现行的多头监管造成的有些管得太多、有些无人管的失序局面,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较全面的小贷公司发展策略及监管制度改革的建议。

王涛[10](2013)在《有效政府、科层权力调适与地方治理 ——以浙江省H市景中村整治为案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构有效政府及与之相应的地方治理体系是现代治理研究中的重要方向,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政治社会变革所追求的重要目标。现有研究的启发性思考在于,有效政府的内涵正从政府作为唯一的公共利益代言者和公共产品的供给者,转向政府的管理和政策与地方社会其他治理主体互动,以传导公共责任、推动公民商议、促进社会合作来重构治理秩序。但是现实中有效政府的建设与地方治理的相应发展还不是当然的有机统一体,对其中蕴含的内在转化机制及其可能走向的地方实践,是否可能促使公共事务在政府科层权力调适的框架中得以组织和管理,并与有效的社会治理结果相关联的问题,尚缺乏深入的实证观察和理论研究。立基于治理和地方治理研究的理论背景,以上述问题意识梳理相关理论资源,关注浙江省H市作为地方政府对有效性的诉求和近年来的制度创新,选取该市一个景区改造和景中村整治的变迁过程做案例研究。尝试通过个案拓展法,从案例的分析性叙述中跟踪、观察和阐释地方政府的有效性如何通过科层权力调适得以实践,以及为什么政府在地方性公共工程中与村庄社会的相互作用,却使得此类“调适”不能够形成有效的治理。研究发现:积极而有作为的地方政府因其和社会治理链合的不同而有效性不同,政府公共工程作为一个科层权力调适的工具或载体,一方面在重塑政府过程及其决策执行模式,另一方面又在重构村庄合作过程及其集体行动机理。在这个双向作用的过程中,政府权力调适和利益分配的规避,外部赋权和村民的依赖式参与,隐秘的治理分责和扭曲的选择性激励,最终导致整治中的景中村经由地方政治过程而陷入社会困境。从“微观”移动到“宏观”来分析,可以进一步发现纵向科层权力运行结构导致的“侵蚀社会”,“后组织化时代”的社会整合无力,有为政府转变成有效政府的治理衔接机制缺失,是制约有效政府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结构性原因。依据案例提示的情境化的地方实践和理论回应,本文意在强调:中国地方治理转型应在强化有效的民众需求和公民能力的基础上推进政府的科层权力调适,并建构政府介入、地方参与以及产生更好的治理结果所需的多层次分责合作体系。

二、新尝试:村级经济股份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尝试:村级经济股份制(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逻辑及创新发展的新制度经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3.4 数据来源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文献研究评述
    2.1 产权制度研究
    2.2 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2.3 农村―三变‖改革
    2.4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措施及评价
        2.4.1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措施
        2.4.2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影响因素
        2.4.3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评价
    2.5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经验总结
        2.5.1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模式
        2.5.2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2.5.3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产生问题的原因
        2.5.4 解决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关键问题的路径
    2.6 相关文献评述
第三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产权、农村集体产权
        3.1.2 农村集体经济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3.1.3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3.2 理论基础
        3.2.1 产权理论
        3.2.2 科层制与自然资源产权科层理论
        3.2.3 制度变迁理论
        3.2.4 集体行动理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背景与进展
    4.1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背景
        4.1.1 农村地区集体发展存在多重问题
        4.1.2 财产性收入偏低但农民主动参与改革意识增强
        4.1.3 顶层制度设计和试点推动
        4.1.4 农村地区技术水平显着提升
    4.2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历程
        4.2.1 探索改革阶段
        4.2.2 试点改革初始阶段
        4.2.3 试点扩大阶段
        4.2.4 ―扩面提速集成‖阶段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理论分析:基于科层视角
    5.1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嵌套性‖规则特征
    5.2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科层机理分析
    5.3 不同类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科层结构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内在逻辑与特征
    6.1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内在逻辑
        6.1.1 清产核资及量化资产
        6.1.2 界定成员
        6.1.3 股权设置与管理
        6.1.4 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6.2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三变‖改革二者关系
    6.3 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特征
        6.3.1 产权制度改革目标任务结构逐层递进
        6.3.2 产权制度改革相关政策制定富有弹性
        6.3.3 产权制度改革评估体系极具系统性
        6.3.4 产权制度改革具有一定―政策势差‖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式:基于制度变迁理论视角
    7.1 案例选取和基本情况
        7.1.1 案例选取
        7.1.2 案例基本情况
    7.2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式的案例分析
        7.2.1 复合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变迁
        7.2.2 单一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变迁
    7.3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式的案例启示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联营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发展路径探索
    8.1 ―联营制‖内涵机理
    8.2 ―联营制‖实践探索
        8.2.1 ―联营制‖实践模式
        8.2.2 ―联营制‖深度解析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主要结论及政策启示
    9.1 主要结论
    9.2 政策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云南省宜良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阐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集体产权
        二、农村集体资产
        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产权理论
        二、委托—代理理论
第二章 宜良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本情况
    第一节 宜良县的基本情况
        一、自然地理条件
        二、社会经济情况
        三、农村集体资产情况
    第二节 宜良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背景
        一、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
        二、集体资产家底不清,集体资产流失严重
        三、矛盾突出,农村治理失序
    第三节 宜良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措施
        一、基本措施
        二、具体做法
        三、特色做法
    第四节 宜良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效果
        一、激发了农民参与意识,农村集体产权治理主体被唤醒
        二、摸清了家底,集体资产流失得到遏制
        三、发展了特色产业,集体经济发展探索出新路子
        四、增加了收入,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腰包有收获
        五、化解了矛盾,农村治理秩序得到重建
第三章 宜良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第一节 宜良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股权流转受限,产权赋权不充分
        二、发展不平衡,集体经济增收能力不足
        三、财产性收益不明显,农民获得感不强
        四、监督不足,侵占集体资财等违规现象屡禁不止
    第二节 宜良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产权管理制度缺失,改革不彻底
        二、人才缺失,集体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三、吸引力不够,未形成发展集体经济的合力
        四、外部监督力度不足
第四章 国内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经验启示
    第一节 北京昌平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启示
        一、主要做法
        二、改革启示
    第二节 江苏苏州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启示
        一、主要做法
        二、改革启示
    第三节 贵州湄潭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启示
        一、主要做法
        二、改革启示
第五章 深化宜良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路径
    第一节 健全制度搭建平台,促进合理的产权流转
        一、完善产权流转制度,实现充分产权
        二、搭建产权交易平台,打通产权流通渠道
    第二节 建立人才选拔机制,破解人才缺乏难题
        一、竞争选拔优质代理人,打破人才封闭性环境
        二、强化激励,提高代理人履职动力
    第三节 补齐短板,协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一、政府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发展短板
        二、开展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多渠道融资
        三、探索多种发展模式,增强集体经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第四节 完善机制,加强对集体经济监督
        一、完善集体经济组织内控制度
        二、加强公开,发挥委托人监督作用
        三、审计监督,督促集体经济代理人履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产权与治权关系视野下农村政治生态研究 ——以山西省L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与问题提出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 研究问题
    三、研究方法与案例介绍
        (一) 研究方法
        (二) 案例介绍
    四、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
        (一) 产权与集体产权
        (二) 煤矿产权的内容及特点
        (三) 治权及乡村治权
        (四) 政治生态与资源型农村的政治生态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内容
    六、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第一章 权力共有与利益共享:产权与治权统一下的农村政治生态
    1.1 集体化时期农村集体煤矿的经营与管理
        1.1.1 人民公社时期社队煤矿的形成过程
        1.1.2 农村社队煤矿的管理和经营形式
        1.1.3 社队煤矿对乡村治理的影响
        1.1.4 社队煤矿对农村政治生态的影响
    1.2 集体所有与统一经营:集体化时期L村煤矿产权形式
        1.2.1 L村集体煤矿的形成过程
        1.2.2 L村集体煤矿的产权形式
    1.3 党的领导与社员大会:集体化时期L村的治理形态
        1.3.1 L村村庄治理的演变历史
        1.3.2 集体化时期L村的治权结构
    1.4 产权与治权统一下的治理成效
    1.5 小结
第二章 自治异化与村庄衰败:产权与治权分离中的农村政治生态
    2.1 改革开放后农村集体煤矿的兴起与村民自治的实行
        2.1.1 改革开放后农村集体煤矿的兴办与产权分化
        2.1.2 村民自治的实行与农民的政治热情
        2.1.3 村民自治的实行与集体煤矿私人承包对乡村治理的影响
    2.2 产权松动与治权垄断:L村集体煤矿的私下承包与贫富分化
        2.2.1 权力垄断资源:村干部私下承包与转让村集体煤矿
        2.2.2 资源巩固权力:选举竞争与煤矿承包者当选
        2.2.3 贫富分化与干群矛盾:村干部掌握集体资源的结果
    2.3 产权分化与治权分散:昂贵的选票与派系斗争
        2.3.1 村民直选中激烈的竞争与“金钱大战”
        2.3.2 产权与治权分离后的村企对立与治理瘫痪
        2.3.3 “两委”矛盾——派系斗争背后的资源争夺
    2.4 小结
第三章 竞争消失与发展困局:产权与治权解挂后的农村政治生态
    3.1 山西煤炭资源整合的政策演变及过程
        3.1.1 安全整治,关小上大
        3.1.2 有偿使用,兼并重组
        3.1.3 国进民退与集团经营
    3.2 煤炭资源整合对乡村治理的影响
        3.2.1 集体收入减少影响村庄公共建设
        3.2.2 补偿纠纷下社会矛盾增多
        3.2.3 采煤沉陷区治理难开展
    3.3 L村集体煤矿整合后的自治转移与发展困境
        3.3.1 一次性海选与严格投票规则
        3.3.2 村民参选的理性回归
        3.3.3 平稳连任与“一肩挑”
        3.3.4 竞争消失后村庄公共事务的发展及困境
    3.4 小结
第四章 集体产权与民主治理:资源型农村政治生态优化路径
    4.1 建立科学合理的煤矿产权制度体系
        4.1.1 厘清产权关系
        4.1.2 稳定产权政策
        4.1.3 规范矿业权市场
        4.1.4 畅通社会参与渠道
    4.2 坚持并有效发挥集体产权的双重功能
        4.2.1 集体产权是村民自治的核心和实质内容
        4.2.2 坚持与明晰集体产权,增强村民自治的经济基础
        4.2.3 强化治权的民主运行,保障集体产权的政治功能
    4.3 加强农村民主制度治理
        4.3.1 加强选举后的民主制度运行,避免“自治异化”
        4.3.2 完善村务监督的制度建设,强化“四权同步”
        4.3.3 提高村民监督意识和能力,提升“公共意识”
    4.4 发挥农村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
        4.4.1 夯实领导地位,理顺两委关系
        4.4.2 加强党员教育,带动农民参与
        4.4.3 优化党员结构,抓好“关键少数”
        4.4.4 加强作风建设,重塑干部形象
    4.5 重塑农村良好的政治文化
        4.5.1 深入挖掘乡土社会传统优秀文化资源
        4.5.2 加强乡村诚信、法治和民主等现代文明建设
结论与讨论
    一、产权与治权关系是形塑资源型农村政治生态的主要因素
    二、自治异化缘于制度缺陷而非农民素质低下
    三、集体产权功能失效是农村政治生态恶化的关键
    四、实现产权与治权的良性互动是农村健康发展的保障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S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公司化运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基本概念
        2.1.1 村集体经营性资产
        2.1.2 公司化运作
        2.1.3 城中村
    2.2 理论依据
        2.2.1 公司治理理论
        2.2.2 博弈论原理
        2.2.3 信息披露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原S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公司化运作概况
    3.1 原S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公司化运作基本情况
        3.1.1 邢台市桥东区及原S村基本情况
        3.1.2 公司化运作的背景
        3.1.3 公司化运作的基本做法
        3.1.4 公司化运作的初步成效
    3.2 原S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公司化运作的不足之处
        3.2.1 外部治理不足之处
        3.2.2 内部治理不足之处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博弈论的S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公司化运作分析
    4.1 各主要利益主体综合分析
        4.1.1 地方党委政府综合分析
        4.1.2 新S公司管理层综合分析
        4.1.3 原S村参股村民群体综合分析
    4.2 各主要利益主体相互间的博弈情况
        4.2.1 地方党委政府与新S公司管理层之间的博弈情况
        4.2.2 新S公司管理层与原S村民股民之间的博弈情况
    4.3 各主要利益主体相互间博弈结果的分析
        4.3.1 外部治理行政化的成因
        4.3.2 内部治理虚弱化的成因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对策及建议
    5.1 完善外部治理的建议
        5.1.1 地方党委政府职能的转变
        5.1.2 S社区“两委”职能的转变
    5.2 完善内部治理的建议
        5.2.1 优化股权结构
        5.2.2 强化“三会”职能
        5.2.3 完善管理激励机制
        5.2.4 加强运营管理
    5.3 各项对策建议与公司化运作不足的对应关系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5)成都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及目的
        (二)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重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三)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第二章 农村集体经济的相关理论概述
    一、概念界定
        (一)集体经济
        (二)村级集体经济
    二、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有关集体经济的论断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集体经济思想
第三章 成都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历程
    一、以互助合作运动为特征的集体经济萌芽期
    二、人民公社化为特征的集体经济发展期
    三、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特征的集体经济改革期
    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特征的集体经济壮大期
第四章 成都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成都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数量
        (二)村级集体经济收支及其结构状况
        (三)村级集体经济收支结构
    二、成都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
        (一)因地制宜,挖掘文化价值
        (二)就地入市,培育多样化产业
        (三)党建引领,推动集体增收
    三、成都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效
        (一)经济成效
        (二)社会成效
        (三)生态成效
第五章 成都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成都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技术型人才短缺
        (二)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
        (三)不同区域集体经济发展差距大
        (四)农村集体经济底子薄
    二、成都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综合防灾治灾能力弱
        (二)集体经济组织公共服务投入过大
        (三)现有农村劳动力质量不高
第六章 成都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快提高农村人才数量和质量
        (一)注重增加农村建设人才数量
        (二)提升农村人才科技素质
        (三)提升农村人才管理素质
    二、在异地搬迁中实现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厘清集体经济组织与灾害防护部门间职责
        (二)解决搬迁群众的城镇待遇问题
        (三)引导搬迁户靠集体经济增收致富
    三、缩小区域差异,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实事求是,摒弃“大跃进”式发展心态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区位交通等条件
        (三)立足本地实际,发挥比较优势
    四、提升集体经济发展的综合竞争力
        (一)提高农民思想意识和科技文化素养
        (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
        (三)扩大发展规模,探索适应城镇化进程的发展道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6)村级组织分化的动力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村级组织分化的动力
集体经济组织改制为村级组织分化创造了条件
城市化推动村级组织分化
    1. 旧村改造模式。
    2. 产业升级模式。
    3.征地拆迁模式。
村民内部利益冲突推动村级组织分化
地方政府如何处理村级组织分化
    1.保持改革敏感性, 重视并及时回应基层农村出现的问题。
    2. 坚持多样化试点, 由点到面稳步推进。
    3. 重视总结基层创新经验, 及时出台相关政策。
    4. 通过培训、讲座、考察等方式交流经验和凝聚共识。

(7)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研究 ——基于浙北荻港村的个案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论证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村庄治理的研究述评
        二、国外村庄治理的研究述评
        三、既往研究与本研究的关系
        四、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三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资源型村庄
        二、任务型治理
    第四节 个案选择与研究方法
        一、个案的影响力与代表性
        二、荻港村简介
        三、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章节安排
        一、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
        三、章节安排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任务型治理”的学术命题提出
        一、“任务型治理”议题的研究回顾
        二、“任务型治理”的内涵解析
        三、“任务型治理”的核心特征
        四、“任务型治理”的作用价值
    第二节 “任务型治理”的理论解读
        一、利益相关的主体解读
        二、互动合作的过程解读
        三、彼此依赖的关系解读
        四、功能多元的价值解读
    第三节 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构建:一个理论框架
        一、资源型村庄的三元治理主体分析
        二、资源型村庄的任务界定与治理结构
        三、资源型村庄的阶段划分与任务执行
        四、资源型村庄的任务治理绩效与意义
    第四节 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制度基础
        一、资源型村庄治理的历史沿革
        二、资源型村庄治理的制度安排
        三、浙江省乡村振兴的实践与发展
第三章 初始期:资源型村庄的“基础任务”治理
    第一节 资源型村庄“基础治理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一、资源型村庄组织基础健全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二、资源型村庄经济基础增强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三、资源型村庄环境基础改善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第二节 资源型村庄的组织基础健全任务
        一、村庄合并与换届选举
        二、六老组织与基层维稳
        三、社会组织与村庄治理
    第三节 资源型村庄的经济基础增强任务
        一、村庄集体经济薄弱
        二、青鱼合作社的创办
        三、村庄集体企业改制
        四、成立村经济合作社
    第四节 资源型村庄的环境基础改善任务
        一、油脂化工企业整治
        二、清水河道工程开展
        三、村庄长效管理构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过渡期:资源型村庄的“公共服务”供给
    第一节 资源型村庄“公共服务供给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一、资源型村庄环境公共服务的界定与执行
        二、资源型村庄文化公共服务的界定与执行
        三、资源型村庄制度公共服务的界定与执行
    第二节 资源型村庄的环境公共服务供给
        一、五水共治:以龙八港为例
        二、农民新房建设与村庄洁化
        三、服务设施完善与环境美化
    第三节 资源型村庄的文化公共服务供给
        一、古村落文化资源的消失
        二、政府政策支持古村修复
        三、文化项目提升村民素质
        四、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获选
    第四节 资源型村庄的制度公共服务供给
        一、实施六百工作制
        二、推行网格化管理
        三、完善制度化机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提档期:资源型村庄的“特色品牌”塑造
    第一节 资源型村庄“品牌塑造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一、资源型村庄旅游资源开发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二、资源型村庄观光农业建设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三、资源型村庄传统文化弘扬任务的界定与执行
    第二节 资源型村庄的旅游资源开发任务
        一、荻港古村旅游公司的创办
        二、国家4A级旅游景区获选
        三、招商引资与旅游资源开发
    第三节 资源型村庄的观光农业建设任务
        一、桑基鱼塘修复
        二、丝绸小镇创建
        三、凤凰洲生态农业项目
    第四节 资源型村庄的传统文化弘扬任务
        一、荻港渔庄的创建
        二、鱼文化节的举办
        三、“渔家乐”的传承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论证与构建
    第一节 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实践逻辑
        一、资金缺乏与项目产业支持
        二、精神空虚与文化复兴
        三、纠纷频发与治安维稳
        四、环境污染与村庄整治
    第二节 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内在机理
        一、村民主体性的确立
        二、社会资本的培育
        三、多元参与的建立
        四、乡村精神的重塑
    第三节 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优势解析
        一、城市与乡村:和合共生
        二、传统与现代:互相融合
        三、发展与文化:持续和谐
        四、五位一体:共同推进并实现
    第四节 资源型村庄的治理策略:任务型治理
        一、资源型村庄治理的动力机制考察
        二、资源型村庄“任务型治理”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三、构建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8)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研究 ——以德州市簸箕刘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1 产权
        1.3.2 农村集体资产
        1.3.3 股份制
        1.3.4 合作制
        1.3.5 股份合作制
    1.4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我国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的发展历程
    2.1 我国农村集体资产改革前存在的问题.
    2.2 我国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动因
    2.3 我国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的历程
    2.4 我国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的发展
    2.5 我国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的主要模式
        2.5.1 杭州市江干区模式
        2.5.2 宁波市江东区模式
        2.5.3 邯郸市丛台区东庄村模式
    2.6 小结
第3章 山东省德州市簸箕刘社区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的实践 ——一个典型案例
    3.1 簸箕刘社区居委会实施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3.2 簸箕刘社区实施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的过程
    3.3 簸箕刘社区实施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的实施
        3.3.1 资产测算(审计)
        3.3.2 社区居民人员情况界定
    3.4 簸箕刘社区实施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的效果和意义
    3.5 德州簸箕刘社区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评析
        3.5.1 德州簸箕刘社区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与其他模式的对比
        3.5.2 德州簸箕刘社区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特点
第4章 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4.1 农村集体资产实行股份化改革的作用和意义
    4.2 农村集体资产实行股份化改革存在的问题
        4.2.1 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化改革相关法律不健全
        4.2.2 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化改革不彻底
        4.2.3 农村集经济股份化改革管理制度不完善
        4.2.4 农村管理人员不能满足集体资产发展需要
        4.2.5 农村集体股权结构不合理
        4.2.6 集体资产量化的精确度不高
        4.2.7 股权的开放性与改革制度的封闭性相矛盾
        4.2.8 地区差异较大,模式无法统一
    4.3 小结
第5章 进一步推动我国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的建议
    5.1 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应强调“因地制宜”
    5.2 应尽快确立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的法律地位
    5.3 要优化股权设置,使股权设置更加科学合理
    5.4 必须解决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后股权流动性的问题
    5.5 引入专业服务机构使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专业化
    5.6 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5.7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致谢

(9)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特征及政策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索引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历程
        1.1.2 城乡统筹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对金融服务需求特点
        1.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1.2.1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1.2.2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1.3 论文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2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一般分析
    2.1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的关系
        2.1.1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发展路径的定位选择
        2.1.2 村镇银行的界定
        2.1.3 小额贷款公司的界定
        2.1.4 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界定
    2.2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背景及试点实践分析
        2.2.1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产生的背景
        2.2.2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出台
        2.2.3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实践分析
    2.3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重要性与经济功能的理论分析
        2.3.1 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意义
        2.3.2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主要经济功能
    2.4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理论依据
        2.4.1 金融抑制、金融深化与农业信贷补贴论
        2.4.2 长尾理论
        2.4.3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2.4.4 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城乡统筹背景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现状与发展特征考察
    3.1 城乡统筹背景下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总体发展格局
        3.1.1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区域分布比较
        3.1.2 影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区域分布的主要因素
    3.2 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与特征考察
        3.2.1 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历程
        3.2.2 村镇银行的主要特征分析
        3.2.3 我国村镇银行试点发展的调查分析
        3.2.4 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3 我国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现状与特征考察
        3.3.1 小额贷款公司的产生及发展历程
        3.3.2 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特征
        3.3.3 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情况的调查分析
        3.3.4 小额贷款公司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分析
        3.3.5 小额贷款公司发展问题的深层次思考
    3.4 我国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发展现状与特征考察
        3.4.1 我国农村资金互助社的产生及发展历程
        3.4.2 我国农村资金互助社的主要特征
        3.4.3 我国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发展的调查分析
        3.4.4 我国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的成效及存在问题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效果分析
    4.1 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规划的政策目标分析
        4.1.1 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规划目标
        4.1.2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传导过程及规划政策效果分析
        4.1.3 政策传导中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分析
    4.2 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支农效应的实证研究
        4.2.1 数据来源与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2.2 互助资金对农民增收效果的实证分析
        4.2.3 农村资金互助社对村级社会治理的影响效应分析
    4.3 影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政策效果的制度设计因素分析
        4.3.1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性质冲突:商业金融or普惠金融?
        4.3.2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规模冲突:小型微利or规模经济?
        4.3.3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策略冲突:水平竞争or垂直合作?
        4.3.4 监管冲突:降低准入门槛or严格的审慎监管?
    4.4 利率市场化进程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影响分析
        4.4.1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4.4.2 利率市场化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影响分析
        4.4.3 农村金融市场中利率市场化的制约因素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国外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模式及经验
    5.1 发达国家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模式及经验
        5.1.1 美国的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模式及经验借鉴
        5.1.2 法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模式及经验借鉴
        5.1.3 日本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模式及经验
    5.2 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模式及经验
        5.2.1 印度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模式及经验
        5.2.2 孟加拉国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模式及经验
    5.3 国外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5.4 本章小结
6 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选择及对策建议
    6.1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及宏观政策调整
        6.1.1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功能定位
        6.1.2 放宽准入条件,采取激励约束机制引进多元化资本投入
        6.1.3 构建中央和地方政府分级协同监管的农村金融监管体制
    6.2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及策略选择
        6.2.1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及策略选择
        6.2.2 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及策略选择
        6.2.3 农村资金互助社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及策略选择
    6.3 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选择
        6.3.1 进一步明确市场定位,培育良好的目标客户群
        6.3.2 创新经营理念和发展方式
        6.3.3 调整优化业务结构,增强金融创新能力
        6.3.4 不断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定价能力
        6.3.5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资源,提升金融支农服务水平
    6.4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推进相关配套改革
        6.4.1 加大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财政、货币政策扶持力度
        6.4.2 优化农村信用环境,加强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
        6.4.3 尽快推出存款保险制度,改善小微金融存款环境
        6.4.4 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建立农业信贷风险分担和转移机制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1-6)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10)有效政府、科层权力调适与地方治理 ——以浙江省H市景中村整治为案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导言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地方治理中的政府与社会关系:研究文献述评
        1.2.1 治理与地方治理研究
        1.2.2 乡村治理中的政府与社会
        1.2.3 参与式治理理论的兴起
        1.2.4 研究现状简评
    1.3 本文的研究问题
    1.4 案例调查与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结构
2 有效政府及与之相应的地方治理
    2.1 概念和阐释
        2.1.1 有效政府的内涵
        2.1.2 内在关联的有效治理
    2.2 科层权力的调适:面向有效治理的难题
    2.3 中国场域中的有效政府与有效治理
    2.4 本文的分析取经
3 地方政府的有效性诉求:浙江省H市的创新与治理
    3.1 排名之中见“英雄”
    3.2 制度变革的治理逻辑
        3.2.1 寻求有效的科层组织控制——“12345"市长公开电话
        3.2.2 政府科层体系的绩效管理——市直机关综合考评
        3.2.3 服务型政府建设——“两家两中心”
        3.2.4 参与式治理的尝试——民主促民生工作机制
    3.3 对H市政府创新的评价
        3.3.1 科层权力调适与治理的兼容:学界观点
        3.3.2 审视治理取向的有效性:H市政府变革中面临的挑战
        3.3.3 聚焦作为地方公共工程的景区整治
4 H市政府介入与景中村整治的失败
    4.1 1949 年以来MS风景区变迁与政府作为
        4.1.1 建国时期的恢复建设
        4.1.2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初步规划与建设
        4.1.3 “文化大革命”:混乱中的破坏
        4.1.4 改革开放以来:寻求景区开发的新道路
    4.2 WL村的经济社会变迁与边缘化
        4.2.1 改革开放初期茶叶的两种销售模式
        4.2.2 市场化过程中的村民
        4.2.3 市场化过程中的村组集体经济
        4.2.4 被边缘化:村庄治理与城市发展的脱节
    4.3 政府介入村庄整治
        4.3.1 主题公园与服务外包
        4.3.2 景区改造中的实施结构
        4.3.3 WL村的整治方案
    4.4 实施主体的利益冲突与不合作
        4.4.1 规划的随意性和商业性
        4.4.2 部门职权的争夺
        4.4.3 Z区政府的抵制
    4.5 整治失败的原因
        4.5.1 国家规制:严禁出让景区土地
        4.5.2 管理的碎片化和多头协调的困难
        4.5.3 被忽视的村民利益
5 过渡中的科层权力调适:政府与农民的互动及政策调整
    5.1 新的思路:经营城市与景区治理
    5.2 政府的视角
        5.2.1 景区美和村民的破坏
        5.2.2 “景区的脏乱差是管理不当的结果”
    5.3 政府的行动
        5.3.1 改革景区管理体制
        5.3.2 打造高效的执行力
        5.3.3 重启综合保护工程
    5.4 景中村整治的新举措
        5.4.1 调整规划
        5.4.2 治理野导
        5.4.3 拆除违章
        5.4.4 拆迁农居
    5.5 村民回应与政策调整
        5.5.1 拖延与分而治之:拆迁中村民抵制与政府应对
        5.5.2 征用还是确权:未征用的土地如何处理?
        5.5.3 茶地国有化的管理困境
        5.5.4 是否给村民安置房办理“三证”
        5.5.5 农贸市场搬迁与村民不满
        5.5.6 村民上访的后果
    5.6 村干部和集体的反应与政策调整
        5.6.1 村干部带头整治
        5.6.2 腐败与寻租
        5.6.3 干群关系的紧张
        5.6.4 国有化之后的茶园管理
        5.6.5 平均化股份制改革方案的流产
        5.6.6 集体经济的萧条与出路
        5.6.7 无法落实的留用地
6 新一轮整治工程与地方治理中的博弈
    6.1 目标再调整与整治模式的转换
        6.1.1 景区美与百姓富
        6.1.2 科层权力与村庄治理衔接努力
    6.2 整治实施的政治机遇与变化
        6.2.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6.2.2 修订规划:专家参与和听取意见
        6.2.3 选择性激励与民办公助
        6.2.4 强化管理村组干部
        6.2.5 推进整治中的民主参与
    6.3 个人利益与集体关心
        6.3.1 村民安置房“三证”问题的不完全解决
        6.3.2 村民就业和社会保障
        6.3.3 农居整治的选择性激励
        6.3.4 “祖传房”归属中的利益博弈
        6.3.5 茶地管理:公共物品、个人利益与集体关心
    6.4 集体经济发展与股份制改革
        6.4.1 未征土地的确权
        6.4.2 集体房产的争取
        6.4.3 股份制改革与村民静坐上访
    6.5 社区组织选举:走向规则磨合中的治理
        6.5.1 选举程序的设定
        6.5.2 选举中的政府行为
        6.5.3 选举中的村民行动
        6.5.4 从选举到治理
7 个案拓展与理论回应
    7.1 改造景观与改塑村庄:地方治理中的社会困境
        7.1.1 权力调适和利益的分配
        7.1.2 外部赋权和依赖式参与
        7.1.3 治理分责和选择性激励
    7.2 科层权力调适与社会合作:地方治理中的结构性缺失
        7.2.1 纵向科层权力运行结构导致的“侵蚀社会”与地方治理失效
        7.2.2 “后组织化时代”社会整合无力感与基层社会的治理困境
        7.2.3 有为政府转变成有效政府的治理衔接机制缺失
    7.3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新尝试:村级经济股份制(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逻辑及创新发展的新制度经济学研究[D]. 张瑞涛.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1)
  • [2]云南省宜良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研究[D]. 田晓玲.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3]产权与治权关系视野下农村政治生态研究 ——以山西省L村为例[D]. 张毅. 山西大学, 2020(12)
  • [4]S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公司化运作研究[D]. 张捷.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8)
  • [5]成都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 张娇娇.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1)
  • [6]村级组织分化的动力机制[J]. 赵树凯,米健. 中国经济报告, 2018(05)
  • [7]资源型村庄的“任务型治理”研究 ——基于浙北荻港村的个案考察[D]. 沈费伟.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8]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研究 ——以德州市簸箕刘社区为例[D]. 张学谦. 山东财经大学, 2015(10)
  • [9]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特征及政策效果研究[D]. 王信. 西南财经大学, 2014(12)
  • [10]有效政府、科层权力调适与地方治理 ——以浙江省H市景中村整治为案例的研究[D]. 王涛. 浙江大学, 2013(12)

标签:;  ;  ;  ;  ;  

新尝试:村级经济股份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