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经济效益分析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经济效益分析

一、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经济效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奕娇[1](2021)在《黑土坡耕地不同机械化耕种方式土壤物理特性与效应评价》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东北地区是世界四大黑土区之一,对农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亦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坡耕地作为重要的耕地资源,占我国东北黑土区耕地面积50%以上,分布广泛且坡缓地长。由于不同程度不尽科学合理的土壤管理措施,我国黑土坡耕地的土壤退化现象尤为严重。过度耕种的现代农业生产,使坡耕地种植面临更严重的土壤侵蚀、黑土层变薄、犁底层变厚变硬、结构稳定性变差等负面风险。近年来,东北黑土坡耕地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不断提高,收后地表残留大量玉米秸秆难以有效处理已成为制约该区域农业生产的主要问题之一。随着我国农业生产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如何对多样化的耕作措施、种植制度及秸秆还田方式进行科学选择,进而实现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以黑龙江省典型黑土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通过2018-2019年玉米秸秆全量还田裂区实验,以3种耕作措施(免耕秸秆覆盖,NT;旋耕秸秆碎混,RT;翻耕秸秆深埋,PT)结合2种种植制度(玉米大豆轮作,SR和玉米连作,CS)为处理,分别测定各处理4个采样期(0 d、50 d、100 d和150 d)的土壤坚实度、土壤容重、土壤含水率和土壤温度结果,系统分析了坡耕地土壤物理特性指标随机械化耕种作业方式的响应规律。同时,结合机组作业相关测试结果和实验区调研数据,采用GRA-协调度修正的TOPSIS法,对集技术、经济和生态三方面效应的机械化耕种作业方式进行综合效应评价分析,进而为寒区黑土坡耕地优质高效生产模式的选择提供理论参考依据。主要研究内容与取得的成果如下:(1)机械化耕种作业方式效应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选取原则,结合寒区黑土坡耕地玉米秸秆还田后的机械化耕种作业特点,构建了玉米茬地机械化耕种作业方式效应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涵盖了技术效应、经济效应和生态效应三个方面,包含土壤扰动量、进地次数、土壤压实程度、出苗率、劳均负担耕地面积、技术生产率、产值、成本投入、投资回收期、净现值、内部收益率、土壤坚实度、土壤容重、土壤含水率和土壤温度15个三级指标。评价指标体系的所有指标均可通过田间实验和实地调研获取量化数据。(2)土壤物理特性随机械化耕种方式的响应规律实验研究通过坡耕玉米茬地裂区实验,测定不同机械化耕种作业方式的土壤坚实度、土壤容重、土壤含水率和土壤温度数据,探究寒区黑土坡耕地土壤物理特性指标随机械化耕种作业方式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对于不同耕作措施,在150 d的0-15 cm和15-30 cm土层,PT处理土壤坚实度均值分别低于NT和RT处理26.7%、32.3%和28.2%、32.3%。对于不同种植制度,在150 d的15-30 cm和30-45 cm土层,SR处理比CS处理土壤坚实度分别显着降低11.5%和15.4%,其他土层SR和CS处理土壤坚实度差异不显着。无论耕作措施及种植制度如何,土壤坚实度整体表现为随坡位下降而减小。各因素对土壤坚实度影响的重要性表现为土层深度>坡地位置>耕作措施>种植制度。2)对于不同耕作措施,在50 d的0-10 cm、10-20cm和20-30 cm土层,NT处理土壤容重分别显着高于PT处理15.8%、12.8%和17.5%;在150d的0-10 cm土层,NT和RT处理土壤容重分别显着高于PT处理14.7%和19.7%,在10-20 cm、20-30 cm和30-40 cm各土层,NT、RT和PT处理间土壤容重差异均不显着。对于不同种植制度,无论50 d或150 d的0-40 cm各土层,土壤容重均未随种植制度不同而产生显着性差异。除PT(50 d)处理外,无论50 d或150 d,每种处理的土壤容重在各土层深度整体表现为随坡位下降而减小。3)对于不同耕作措施,在50 d的0-10 cm土层,NT处理土壤含水率显着高于PT处理8.7%。在100 d的0-40 cm各土层,尽管NT、RT与PT处理间土壤含水率差异均不显着,但NT处理均高于RT与PT处理。在150 d的10-20 cm土层,NT与PT处理土壤含水率分别显着高于RT处理10.6%和10.2%,其他各土层NT、RT与PT处理间土壤含水率差异均不显着。对于不同种植制度,相比CS处理,SR处理使4个采样期0-40 cm各土层土壤含水率均值分别提高2.3%、0.8%、0.8%和1.4%。除150 d外,0 d、50 d和100 d的土壤含水率在各土层均随耕地坡位下降呈增加趋势,且土壤含水率总体表现为上、下坡位间具有显着差异。4)对于不同耕作措施,在0 d的0-10 cm土层,PT处理土壤温度显着高于NT处理0.54℃,其他各土层,NT、RT与PT处理间土壤温度差异均不显着。在50 d和100d的0-40 cm各土层,NT、RT与PT处理间土壤温度差异均不显着。在150 d的20-30 cm土层,NT和RT处理土壤温度分别显着高于PT处理0.47℃和0.55℃,其他各土层,NT、RT与PT处理间土壤温度差异均不显着。对于不同种植制度,相比SR处理,CS处理使4个采样期0-40 cm各土层土壤温度均值分别提高4.8%、3.5%、1.0%和0.2%。在0 d的0-10 cm和10-20 cm土层,上坡位和中坡位土壤温度分别显着高于下坡位0.40℃、0.73℃和1.27℃、0.93℃。在150 d的0-10 cm土层,中坡位和下坡位土壤温度分别显着高于上坡位0.70℃、0.58℃。(3)不同机械化耕种作业方式对技术效应指标影响的对比分析通过坡耕玉米茬地裂区实验,获取不同机械化耕种作业方式的土壤扰动量、土壤压实程度、出苗率、进地次数等机组技术效应指标数据,对比分析不同机械化耕种作业方式的技术效应指标数据规律。结果表明:土壤扰动量在NT处理下最小(33330 mm2),RT处理下次之(169000 mm2),PT处理下最大(338000 mm2);进地次数在NT处理下较少(1次),RT和PT处理下较多(3次);土壤压实程度在NT处理下最小(1057 kg/m2),RT处理下次之(4435 kg/m2),PT处理下最大(5875 kg/m2);与NT和RT处理相比,PT处理显着降低玉米出苗率14.51%和14.22%,与NT处理相比,RT处理显着降低大豆出苗率10.20%;劳均负担耕地面积在NT处理下最大(2.92 hm2/人),PT处理下次之(2.51 hm2/人),RT处理下最小(2.34 hm2/人);当量技术生产率在NT处理下最大(0.58 hm2/h),PT处理下次之(0.36 hm2/h),RT处理下最小(0.33 hm2/h)。(4)不同机械化耕种作业方式对经济效应指标影响的对比分析基于实地调研和田间实验,获取不同机械化耕种作业方式的生产投入、产值和投资回收期等机组经济效应指标数据,对比分析不同机械化耕种作业方式的经济效应指标数据规律。结果表明:从大豆产值来看,在NT处理下最高(8139.3元/hm2),PT处理下次之(7498.7元/hm2),RT处理下最低(6318.9元/hm2);从玉米产值来看,在NT处理下最高(9114.6元/hm2),PT处理下次之(8392.5元/hm2),RT处理下最低(7228.7元/hm2)。不同机械化耕种作业方式的投入总成本由高到低表现为PT(玉米)、RT(玉米)>NT(玉米)>PT(大豆)、RT(大豆)>NT(大豆)。投资回收期在NT处理下最短(第3.1年),RT处理下次之(第8.8年),PT处理下最长(第28.9年)。净现值在RT处理下最大(50.15万元),PT处理下次之(46.06万元),NT处理下最小(18.86万元)。内部收益率在NT和RT处理下均为12%,PT处理下仅为6%。(5)不同机械化耕种作业方式综合效应评价与建议基于所构建的机械化耕种作业方式效应评价指标体系,采用GRA-协调度修正的TOPSIS法对6种机械化耕种作业方式进行综合效应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机械化耕种作业方式综合效应评价得分顺序为CS+NT(0.651)>SR+NT(0.642)>SR+RT(0.415)>SR+PT(0.395)>CS+RT(0.381)>CS+PT(0.256)。无论轮作大豆还是连作玉米,综合评价结果均以NT处理得分最高;3种耕作措施下SR处理的综合评价得分均值高于CS处理。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机械化耕种作业方式优选时,耕作措施应优先选用免耕秸秆覆盖措施,种植制度应优先选用玉米大豆轮作制度。

张培鸽[2](2021)在《保护性耕作对农户的增收效应研究》文中提出

齐奥奇[3](2021)在《磐石市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机械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在农业生产中,农业机械不断替代人畜力量的繁重劳动,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抵御自然灾害,发展农业技术,降低农民劳动强度,有效提高单产和总产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成本。随着农业机械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在整地、播种、施肥、植保、收获等各个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玉米作为机械加工的三大粮食作物,远远落后于其他两大粮食作物。特别是机械化收获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如传统的经营理念、多样化的种植模式和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等。这种影响制约了玉米生产机械化全过程的发展。解决玉米生产全过程机械化问题,将大大提高我国农机现代化水平。因此,玉米机械化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从磐石市的实际情况出发,着眼于玉米整体机械化的推广应用,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国内外玉米全程机械化的模式和主要方法。以磐石市为例,探讨了玉米整体机械化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玉米整体机械化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改善玉米整体机械化模式的对策建议。本研究认为,磐石市需要玉米整地机械化生产的全过程,在整地,种植,植保,收割,干燥,秸秆整治等主要环节上实现机械化水平的关键突破,加快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农业机械化与农艺学,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以增加资金投入,提高农业机械人才素质,并促进磐石市农业机械发展的城市化快速发展。

沈璐璐[4](2020)在《新疆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响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探索,特别是绿色农业的发展,已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从过去几十年现代农业为国家工业化、城市化作出的巨大贡献来看,这些成就的取得相当一部分主要还是依靠简单农业劳作、有限资源的过度开采、化肥农药等物品的过量使用,这使得农业资源利用率低下、农业生产环境污染严重以及农产品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难以保证。为解决该类问题,新疆各地区开始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推广并应用一系列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农业技术,其不仅可以提高土壤质量,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够提高农业生产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优化农产品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等一系列问题。但是目前很多农户对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动机不够强烈,如何突破既有限定,提高农户对绿色农业技术的采纳行为,又使其能够认可、接受并做出相应农业绿色发展所做出的行为转变,切实将绿色农业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当中去,这对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以绿色农业技术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响应的基础上,构建了“行为动机-行为决策-行为响应”的分析框架,逐步展开研究。首先,探究影响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动机、影响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决策及农户为响应绿色农业发展作出的行为转变的重要因素,为后续变量选取提供理论依据。其次,利用新疆地区779户农户的实证调研数据,在梳理回顾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决策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农户自身的禀赋特征,以及农户对技术采纳行为的易用感知、有用感知和友好感知确定最终的解释变量,运用技术接受理论和实证分析方法对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决策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最后,通过建立基于解构式计划行为理论(DTPB)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行为响应机制理论,并以农户个体禀赋为调节变量进行多群组SEM分析,为分群体制定绿色农业技术推广策略提供对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概括如下:(1)通过分析新疆地区农户对不同种类的绿色农业技术的采纳情况发现,在所有技术中,节水灌溉技术、秸秆还田技术和保护性耕作技术这三类绿色农业技术的占比最高;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抗病虫良种技术、机械节药技术三类技术次之;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缓控释肥技术相对较低。(2)通过对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可得,个体禀赋、感知易用、感知有用和感知友好因素均显着影响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决策。在农户个体禀赋中,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和种植规模变量分别在不同程度上显着正向影响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决策,而有无兼业变量则显着负向影响农户对绿色农业技术的采纳行为;在感知易用、感知有用和感知友好因素中,技术易用程度感知、技术获取途径感知、经济效益感知和农户对技术风险的感知对农户的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具有显着正向影响,而农户对成本的感知则对其绿色技术采纳行为具有显着负向影响。(3)通过构建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模型,分析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响应行为发现,在整体路径效果分析中,感知易用、感知有用、感知友好、使用态度、同伴影响、他人影响、主观规范、自我效能、便利条件、感知行为控制、行为决策等因素对行为响应均存在显着正向影响。根据结构方程标准化路径系数可知,感知易用对技术使用态度的影响作用高于感知有用;外界因素对农户采用绿色农业技术的影响作用高于同伴影响;自我效能、便利条件对农户采用绿色农业技术的感知行为控制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4)通过对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决策和行为响应的路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使用态度、主观规范对农户采用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决策、行为响应存在显着正向影响,且对行为决策的作用均高于行为响应;而感知行为控制对农户采用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决策、行为响应存在显着正向影响,且对行为决策的作用低于行为响应。(5)通过利用南北疆、种植规模、文化程度、年龄、性别和收入水平等控制变量对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响应的驱动路径进行群组比较分析发现,在整体路径比较当中,南北疆的地域差异农户对于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响应没有显着差异。文化程度和性别差异在主观规范、同伴影响对行为响应的路径比较中存在显着差异,文化程度低的群体比文化程度高的群体的影响更显着,女性群体比男性群体的影响更显着;年龄和性别差异在感知行为控制、感知友好对行为响应的路径比较中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在感知行为控制对行为响应的路径比较中,年龄低的群体比年龄高的群体影响更显着;在感知友好对行为响应的路径比较中,年龄高的群体比年龄低的群体的影响更显着,男性群体比女性群体的影响更显着。收入水平差异在感知行为控制、感知友好、便利条件对行为响应的路径比较中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在感知行为控制、便利条件对行为响应的路径比较中,收入低的群体比收入高的群体的影响更显着;而在感知友好对行为响应的路径比较中,收入高的群体则比收入低的群体的影响更显着。此外,在大、中、小三种种植规模差异下,感知行为控制、感知有用、感知友好、自我效能和便利条件对行为响应的路径比较中存在显着差异。其中,在感知行为控制、感知有用、便利条件对行为响应的路径比较中,小规模种植群体比中规模、大规模种植群体的影响更显着;在感知友好、自我效能对行为响应的路径比较中,大规模种植群体比中规模、小规模种植群体的影响更显着。本文可能存在的创新性存在以下方面:国内对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研究方兴未艾,对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响应及驱动路径的研究更是屈指可数。目前农经界的专家和学者多采用TAM理论模型对某一单一技术进行研究,尚未从绿色农业技术群体的采纳情况横向探讨某地区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并且技术接受理论模型(TAM)存在一定的限制,该模型没有充分考虑到外部环境因素对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约束和影响。解构式计划行为理论(DTPB)可以很好地弥补在这方面限制,并且该理论已经在消费者行为研究领域被证实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解释力。因此,将解构式计划行为理论应用于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响应中是一次有意义的探索与尝试。鉴于此,本文根据绿色农业技术的特点和采纳情况,利用DTPB模型修正并构建了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响应模型,在模型中加入了感知友好、同伴影响、外界影响、使用态度、行为决策、行为响应等合理变量,以增强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解释力。通过实证研究,也证实了修正后的模型对农户的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具有出色的解释力。此外,为进一步探究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响应模型在不同样本间的适用性,本文选用农户个体禀赋,即南北疆、种植规模、文化程度、年龄、性别和收入水平等因素作为调节变量,对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响应的整体路径进行多群组SEM分析。研究也证实了不同群组间在存在显着差异,这也为后续针对不同群体下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深入研究或对比分析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丽[5](2020)在《资源禀赋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措施多种多样,包括人工造林种草、修筑梯田、建设坝系、生态工程等。经过多年治理,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度明显改善,入黄泥沙量由上世纪的16亿t减少到近年的3亿多t,生物多样性得以恢复。在已有的对农户的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研究中,往往将工程措施(治坡、治沟、治沙、水利工程)、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和耕作措施一并讨论,而现实中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往往是政府进行投入(如修建谷坊、退耕还林等),农户参与;耕作措施的实施中,农户是主体,可根据自身的意愿和需要进行选择,农户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做出的技术选择和采用行为,政府主要负责技术推广服务。农户将水土保持耕作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与传统耕作技术相比,显着减少了径流冲刷,改良了土壤、增加了农业产量。随着农村改革和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农户在经济、资源和社会等方面的差异表现越来越突出,这些差异导致农户对土地依赖程度的改变,进而影响农户对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采用。农户资源禀赋对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的影响,学者更多关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农户资源禀赋对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的影响机理如何?农户资源禀赋如何影响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认知、技术采用意愿、技术采用决策(包括技术采用强度)、技术效果等动态技术采用过程中的不同方面,在国内外研究中还没有得到重视。解决以上问题是提高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率,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本文通过对计划行为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农户行为理论等进行梳理,推导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的经济机理;基于2019年1月-3月对山西、陕西和甘肃三省的1237份农户调查问卷数据,综合运用因子分析、熵值法、多元线性回归、Logit模型、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有序Probit模型等多种实证分析方法,从微观角度研究资源禀赋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认知、采用意愿、采用决策及效果的影响,旨在把握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采用特征和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1)在所调查的1237个样本中,农户对技术本身的认知水平较高,70%的农户都听说过等高耕作、深松耕和秸秆还田技术;农户对三项技术的便利性认知和技术风险认知水平不高。仅有25.22%的农户愿意采用等高耕作技术;深松耕技术采用愿意最高,61.68%的农户愿意采用;56.35%的农户愿意采用秸秆还田技术。33.39%的农户没有采用任何一项水土保持耕作技术;19.64%的农户采用了一种水土保持耕作技术;32.09%的农户采用了两种水土保持耕作技术;14.88%的农户采用了三种水土保持耕作技术。农户对水土保持耕作技术提高作物产量的评价中,在采用等高耕作技术的248户农户中,75%的农户认为技术效果好;在采用深松耕技术的448户农户中,74.11%的农户认为技术效果好;在采用秸秆还田技术的567户农户中,71.08%的农户认为技术效果好。农户对水土保持耕作技术控制水土流失方面的评价中,在采用等高耕作技术的248户农户中,78.22%的农户认为技术效果好;在采用深松耕技术的448户农户中,85.05%的农户认为技术效果好;在采用秸秆还田技术的567户农户中,仅有39.32%的农户认为技术效果好。(2)构建衡量农户资源禀赋的指标体系,分别从资源禀赋水平和资源禀赋结构两个角度测度。资源禀赋水平中,经济资源禀赋主要是从农户收入来源和收入水平角度进行衡量,包括农户家庭收入、非农收入占比和收入来源途径。自然资源禀赋主要是耕地规模和耕地质量,包括实际耕种面积、土地肥沃程度、耕地细碎化程度和灌溉条件。社会资源禀赋主要考察社会网络、社会信任、社会声望和社会参与等社会资本情况。资源禀赋结构方面,运用熵值法测度,将样本农户划分为经济占优型、自然占优型和社会占优型。经济占优型农户有413户,占总样本的33.4%;自然占优型农户有366户,占总样本的29.6%;社会占优型农户有458户,占总样本的37%。(3)资源禀赋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认知有显着的影响中,家庭总收入和非农收入占比对等高耕作和深松耕技术认知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对秸秆还田技术认知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实际耕种面积对三项技术认知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土地肥沃程度和灌溉条件对等高耕作和秸秆还田技术认知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耕地细碎化程度对三项技术认知均有显着的负向影响。社会网络、社会信任、社会声望和社会参与对等高耕作和秸秆还田技术认知有正向影响。在等高耕作、深松耕和秸秆还田技术认知中,不同禀赋类型的农户存在明显差异。(4)资源禀赋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意愿有显着的影响中,家庭总收入和非农收入占比对深松耕技术采用意愿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对秸秆还田技术采用意愿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实际耕种面积对农户等高耕作和秸秆还田技术采用意愿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耕地细碎化程度对深松耕和秸秆还田技术采用意愿有显着的负向影响;灌溉条件对深松耕技术采用意愿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社会信任、社会声望和社会参与对深松耕和秸秆还田技术采用意愿有正向影响。技术认知在资源禀赋影响农户技术采用意愿中发挥中介效应,对于等高耕作技术,技术认知在实际耕种面积对技术采用意愿的影响中为部分中介;对于深松耕技术,技术认知在家庭总收入、非农收入占比和耕地细碎化程度影响技术采用意愿的为部分中介;对于秸秆还田技术,技术认知在家庭总收入、非农收入占比、实际耕种面积、耕地细碎化、社会信任、社会声望和社会参与影响技术采用意愿中为部分中介。不同资源禀赋类型的农户对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采用意愿有明显差异。(5)资源禀赋对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决策有直接的影响,家庭总收入、土地肥沃程度和灌溉条件对农户是否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有正向影响;实际耕种面积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程度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耕地细碎化程度对农户是否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有负向影响;社会网络、社会信任和社会参与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程度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技术采用意愿在资源禀赋影响农户技术采用决策中发挥中介效应。其中,在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程度中,技术采用意愿在实际耕种面积和社会参与影响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程度中是完全中介;技术采用意愿在社会网络和社会信任影响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程度中是部分中介。在农户是否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中,技术采用意愿在家庭总收入、土地肥沃程度、耕地细碎化程度和灌溉条件影响农户是否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不同资源禀赋类型的农户对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采用决策有明显差异。(6)资源禀赋对农户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的经济效果有显着的影响,家庭总收入对农户采用深松耕和秸秆还田技术的经济效果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实际耕种面积对农户采用等高耕作、深松耕和秸秆还田技术的经济效果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土地肥沃程度对农户采用深松耕技术的经济效果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耕地细碎化程度对农户采用等高耕作、深松耕和秸秆还田技术的经济效果均有显着的负向影响,社会网络、社会信任和社会声望对农户采用等高耕作技术的经济效果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社会参与对农户采用深松耕和秸秆还田技术的经济效果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不同资源禀赋类型的农户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经济效果有明显差异。(7)资源禀赋对农户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的生态效果有显着的影响,家庭总收入对农户采用等高耕作和深松耕技术的生态效果有正向影响,非农收入占比对农户采用秸秆还田技术的生态效果有负向影响,实际耕种面积对农户采用等高耕作技术的生态效果有正向影响,土地肥沃程度对农户采用深松耕技术的生态效果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耕地细碎化程度和灌溉条件对农户采用秸秆还田技术的生态效果有显着的负向影响,社会网络对农户采用等高耕作和秸秆还田技术的生态效果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社会信任、社会声望和社会参与对农户采用秸秆还田技术的生态效果有正向影响。不同资源禀赋类型的农户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生态效果有明显差异。

陈实[6](2019)在《湖北省水稻生产技术采用及其效应研究》文中提出自1982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并于2003至2015年间实现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十二连增”,201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2143.5万吨,较2003年增长了44.28%。然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加快,农村大量年轻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资源与环境约束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日益突出等问题,使得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难以为继,只有在扩大经营规模的基础上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才能有效实现“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双重目标。为贯彻实施“科技兴农”、“藏粮于技”等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方面从宏观层面考察我国农业技术采用特征及其效应,对于加强政府农业技术推广调控指导,加速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创新,提升农业科技贡献率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科技成果只有被农户采纳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才能切实转化为生产力,作为目前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流发展形式,专业大户在保留以农户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特性同时,又解决了传统农业经营存在的“低、小、散”等问题,并且在农业技术采纳应用方面,专业大户通常能发挥较强的带头示范作用,因此从微观层面研究专业大户农业技术采用行为及其效应,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技术广泛应用以及推进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湖北省水稻生产为例,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视角探究了农业技术采用及其效应,围绕“湖北省水稻生产技术采用时空演变特征”、“技术采用对湖北省水稻生产的空间效应”、“湖北省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参与农技培训对不同规模种稻大户技术采用的推广效果差异”以及“种稻大户不同生产技术采用的‘增产’、‘增效’效应比较”等几个方面问题依次展开研究。首先,结合相关文献和我国农业发展国情,提出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提出本文的研究框架。其次,从宏观层面上,通过构建技术采用综合评价指标,分析了湖北省水稻生产技术采用的时空演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技术采用对湖北省水稻生产的空间效应。然后,从微观层面上,对湖北省种稻大户经营特征、生产技术需求特征、生产技术采用行为特征和生产技术采用环境特征展开描述性分析;采用Logistic模型分析影响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采用行为的主要因素,并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进一步探究参与农技培训对不同规模种稻大户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差异;在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SFA)测算种稻大户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基础上,比较不同生产技术采用的“增产”、“增效”效应差异。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促进农业技术广泛应用的对策建议。得到如下研究结论:(1)湖北省水稻综合技术采用按其波动规律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即1996~2001年、2002~2006年和2007~2014年,总体呈稳步上升态势。受育秧栽培技术、化学调控技术采用水平的共同作用,湖北省水稻综合技术采用逐步形成“两边高,中间低”的布局,其中水稻育秧栽培技术采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末的整体明显改善,到近些年大面积回落两个阶段,而水稻化学调控技术采用水平较高区域则逐渐向鄂西南方向聚集。水稻综合技术采用的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农技承包人员有效密度与湖北省水稻综合技术采用之间并不存在显着影响关系,种植业产值比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户经营规模以及分属丘陵平原农业区均对水稻综合技术采用正向影响显着。(2)考虑农机跨区作业背景下,生产技术采用与农业机械化水平对湖北省水稻生产的直接和空间影响都经历了由不显着到显着的演变。2001年以前,生产技术采用与湖北省水稻生产并不存在显着影响关系,2001年之后随着农户更倾向于采用“增产、省力、易操作”的化学调控类技术,生产技术采用开始对水稻生产表现为显着正向影响。而且水稻生产技术采用存在显着的空间溢出效应,时间上略微滞后于其对本地水稻生产的正向影响,说明周边地区农户通过接触考察后进行模仿、学习,进而促进增产型水稻生产技术的传播扩散。另一方面,由于大中型农机自2004年推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后才开始显着增加,2006年之后农业机械总动力才逐渐开始对湖北省水稻生产表现为显着正向影响。但在湖北省市(州)层面下,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对本地水稻生产的正向影响愈发显着,其对周边地区水稻生产却表现为显着的空间挤出效应。(3)利用调研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发现,湖北省种稻大户生产经营和技术采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1)务农劳动力的年龄及文化水平结构有待优化,目前湖北省种稻大户的年龄层主要集中在45-65岁,青壮年劳动力严重缺乏,使得粮食生产整体活力不足,且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较传统小农户,并没有发生明显改善;(2)较小规模种稻大户的耕地细碎化问题较为严重,由于较小规模种稻大户的转入土地主要来源于周边邻里或亲戚的租借,通常没有签订正式合同,租借的随机性无法确保耕地位置的统一,地块分散更为严重;(3)土地流转不畅是制约种稻大户进一步扩大规模的重要因素,农户不愿转出土地的原因主要有两类,一是部分农户“恋地”情结严重,二是“失地”农户的安置问题没能得到很好解决;(4)种稻大户技术信息获取渠道单一,对“网络”等新媒体渠道的有效利用明显不足;(5)种稻大户补贴“到位”问题亟待解决,只有解决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寻租行为,才能促进粮食补贴更好地发挥其功能。(4)种稻大户不同生产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参与农技培训对种稻大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用行为具有显着正向影响,但与良种技术采用行为并不存在显着影响关系;务农劳动力数量与种稻大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用行为显着负相关,但与良种技术采用行为显着正相关;家庭成员中有人担任村干部与种稻大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用行为显着正相关,与良种技术采用行为显着负相关;种稻大户技术采用风险偏好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用行为无显着影响,但对良种技术采用行为有显着正向影响。经实证结果验证,农户参与农技培训与农户技术采用行为之间的内生性问题确实存在,评估参与农技培训对种稻大户技术采用行为的作用效果时,需对内生性问题加以处理。此外,比较参与农技培训对不同规模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效果差异发现,相比大规模种稻大户,参与农技培训对较小规模种稻大户的技术推广效果表现更佳。(5)种稻大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用、良种技术采用对水稻产量和技术效率均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其中机械投入与水稻产量不存在显着影响关系,考虑种稻大户基本实现“100%水平机耕机收”,机械投入对种稻大户水稻增产边际贡献达到瓶颈;户主受教育水平与技术非效率显着负相关,说明受教育水平越高的农户通过学习相关技术知识来实现各生产要素有效配置的可能性更大。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种稻大户技术效率得到明显改善,不过这并不否定较小规模种稻大户仍存在极高效(技术效率大于0.95)生产的比较优势。不同规模种稻大户采用适宜性技术的“增产”、“增效”效应更加显着,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用的“增产”、“增效”效应在大规模种稻大户中表现更佳,即100亩及以上规模种稻大户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后的亩产平均提高114.32斤,技术效率平均提升0.0676。而良种技术采用的“增产”、“增效”效应则在较小规模种稻大户中表现更佳,30~50亩、50~100亩规模种稻大户采用良种技术后的亩产平均提高54.74斤和64.03斤,技术效率平均提升0.0274和0.0205。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采用宏、微观视角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农业技术采用及其效应。由于宏观技术采用水平难以量化,已有研究大多从微观视角研究农户技术采用行为及其效应,本文以湖北省水稻生产为例,通过构建技术采用综合评价指标,实现从宏观层面探究湖北省水稻生产技术采用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空间溢出效应,从微观层面分析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采用行为及其效应,不仅能为加强政府技术推广宏观调控指导提供决策依据,而且能为促进种稻大户技术采用行为提供可行性思路,在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上有所创新。(2)针对种稻大户这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采用行为展开较为全面的分析。已有关于传统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研究已经较为丰富,但系统研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采用行为的文献仍有待补充,完善这方面研究对于推进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和农技推广应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在考察种稻大户不同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前提下,分别从“增产”、“增效”两个角度分析了种稻大户技术采用效应,在研究视角上有所创新。(3)科学客观地评估了参与农技培训对种稻大户技术采用行为的作用效果。已有研究在考察参与农技培训对农户生产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时,通常简单将是否参与农技培训作为一个解释变量加入Logit或Probit模型,忽略了二者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即参与农技培训的农户通常本身就具有更强烈的技术采纳意愿,导致高估农技培训带来的技术推广效果。此外,也少有研究关注参与农技培训对不同规模农户的农技推广效果差异。本文通过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剔除了内生性问题干扰,并深入考察了参与农技培训对不同规模种稻大户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差异,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有所创新。

黄晓慧[7](2019)在《资本禀赋、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研究 ——以黄土高原区为例》文中指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对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水土流失的危害是多方面和深远的,甚至可能是不可逆的。实践表明,水土保持技术不仅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同时能够改善农户生产和生活环境,还能够改善生态环境。因此,在黄土高原区推广水土保持技术,对于提升土地的生产能力、减少洪涝等灾害的发生,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农户是水土保持技术的终端采用者,其采用行为不仅有利于降低单位生产成本,还可以获得增产增收回报,同时提供了具有正外部性的环境产品。然而,当前农业生产中,农户采用水土保持技术行为的动力不足,能力不强,采用率不高,使得水土保持技术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未能充分发挥。农户的技术采用行为主要受到农户本身及其环境两大因素的影响,资本禀赋和政府支持作为农户自身及其环境的两个重要方面,在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资本禀赋作为家庭成员及整个家庭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对于个人行为的选择和决策具有显着的影响。农户行为通常会面临着一定的资本禀赋约束,农户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其自身和家庭的资本禀赋状况,如果自身资本禀赋不足,农户可能就不会采用水土保持技术,因此会表现出较低的采用行为。另一方面,由于水土保持技术是一项具有正外部性的技术,水土保持技术不仅能够给农户带来经济效应,同时能够给农户自身和社会带来生态效应,而且有些水土保持技术投资比较大,因此,需要政府对具有良好性能的水土保持技术进行有效的推广、宣传、投资、组织与补贴,激励农户采用水土保持技术,以达到治理水土流失的目的。此外,农户在根据自身的资本禀赋做出决策的同时,会根据政府支持政策对其行为进行调整。那么,在我国现行制度下,资本禀赋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行为有何影响?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行为有何影响?资本禀赋和政府支持政策之间存在何种关联关系?水土保持技术具有怎样的效应?本研究旨在解答上述问题。因此,本文基于资本禀赋和政府支持双重视角,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系统地综述的基础上,基于农业技术采用行为理论、可持续生计理论、外部性理论、公共产品理论、生态补偿理论等相关理论,展开以下系列的研究。首先,梳理了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治理进展,描述了样本农户的情况;其次,构建资本禀赋与政府支持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资本禀赋进行测度,运用加权平均法对政府支持进行测度;再次,运用Order Probit模型、双变量Probit模型、二元Logistic模型、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二元Probit模型等计量模型分别实证分析两者对认知、决策、选择、程度的影响,利用内生转换模型考察了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的经济效应,利用Order Probit模型考察了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的生态效应,利用调节效应模型探究了政府支持的调节作用;最后,提出对策建议。本文的相关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如下:(1)黄土高原区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现状。对调研数据加以分析发现,在1152户农户当中,65.19%的农户对水土保持技术的生态环境改善价值有一定的认知,53.56%的农户对水土保持技术的增产价值有一定的认知,48.78%的农户对水土保持技术增收价值有一定的认知。可见,农户对水土保持技术的价值认知并不是很高。采用工程技术、生物技术、耕作技术的农户比例分别为63.63%、54.08%、20.92%,总体而言,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率并不是很高。45.75%的农户只采纳一种水土保持技术,29.34%的农户采纳了两种水土保持技术,11.37%的农户采纳了三种水土保持技术,13.54%的农户一种水土保持技术都没有采纳,可见,采用整套水土保持技术的农户比例很低,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程度比较低。(2)农户资本禀赋和政府支持测度及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关于资本禀赋。整体来看,农户的资本禀赋水平差异较大,资本禀赋总指数均值为5.666,而最低值为3.461,最高值为9.041,相差近6个单位。就五大资本禀赋的均值比较而言,社会资本(1.622)>人力资本(1.215)>物质资本(1.213)>金融资本(0.809)>自然资本(0.805),农户之间分化比较大。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总体上来说,采纳水土保持技术的农户资本禀赋高于未采用水土保持技术农户的资本禀赋。关于政府支持。46%的农户表示政府开展过水土保持技术相关的宣传活动,38%的农户表示政府开展过水土保持技术相关的推广活动,65%的农户表示政府对水土保持技术进行过投资,64%的农户表示政府组织过实施水土保持技术,64%的农户表示政府对采纳水土保持技术进行补贴。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总体上来说,采纳水土保持技术的农户的政府支持高于未采用水土保持技术农户的政府支持。(3)资本禀赋和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认知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人力资本、自然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增产价值认知具有重要影响。自然资本、社会资本和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增收价值认知具有促进作用。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生态价值认知具有重要影响。(4)资本禀赋和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决策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物质资本、自然资本、政府支持、技术认知正向影响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决策。金融资本负向影响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决策。政府支持对资本禀赋与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决策关系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5)资本禀赋与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实际采用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资本禀赋、政府支持对农户采用水土保持工程技术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在社会资本、自然资本、金融资本影响农户采用水土保持工程技术的关系中政府支持具有正向调节作用。资本禀赋、金融资本对农户采用水土保持生物技术具有负向作用。物质资本、政府支持对农户采用水土保持生物技术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在人力资本、物质资本、自然资本、金融资本对农户采用水土保持生物技术的影响中政府支持具有正向调节效应。资本禀赋、自然资本、金融资本、政府支持对农户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在物质资本、自然资本、金融资本对农户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影响中政府支持具有正向调节效应。可见,在农户选择采用不同水土保持技术中资本禀赋具有异质性。资本禀赋、物质资本、自然资本、金融资本、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程度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在物质资本、自然资本和金融资本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程度的影响中政府支持具有正向调节效应。(6)资本禀赋与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持续采用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金融资本中总收入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持续采用意愿具有负向作用。资本禀赋、社会资本中相互信任、自然资本、自然资本中耕地面积和政府支持具有促进作用。(7)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的效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户采用水土保持技术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平均处理效应在1%的水平上显着。从平均期望农业产出来看,在考虑反事实假设下,当采用水土保持技术的农户未采用水土保持技术时,亩均农业产出将下降0.1433(2.01%),当未采用水土保持技术的农户采用水土保持技术时,亩均农业产出将增加0.9068(12.12%)。同时,水土保持技术的生态效应明显。(8)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提出政策建议。第一,加强水土保持技术宣传,强化农户生态绿色教育;第二,丰富农户的资本禀赋,突破农户采用水土保持技术的禀赋约束。促进土地流转,增加自然资本,加强培训,提高农户人力资本,加强金融支持,提高农户金融资本,丰富农户物质资本,加强社会网络,增加农户社会资本;第三,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综合运用技术补贴、宣传、推广等多种形式,逐步强化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进行一定的政府投资以此吸引社会投资,不断完善水土保持补偿机制,加大补偿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户采用水土保持技术的积极性。

高雪[8](2019)在《粮食种植户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行为及其效应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受自然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影响,全球气候存在不断变暖的趋势,极端天气事件频发。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之一,《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18)指出,1901-2017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24℃,升温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与此同时,由气候变暖引发的高温、雨涝等极端天气事件也有所增多。农业生产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气候变化会增加农业生产的风险。管理者和农业生产者能否对气候变化及其产生的影响做出适应性反应,是缓解气候变化潜在不利影响,实现趋利避害的关键所在。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的问题,还制定了一些与农业部门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农户是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中国要提高农业部门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必须将落脚点放在微观农户身上。因此,研究农户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科学技术如何发展,粮食生产受气候变化的影响仍然最为直接(Rosenzweing et al.,1998)。中国政府历来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并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我国各项经济工作的首位。鉴于粮食生产的基础性地位,全面分析粮食种植户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行为具有现实意义。目前,已有文献已越来越关注粮食种植户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行为。那么,粮食种植户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行为有哪些?这些适应性行为具有什么特征?这些适应性行为会给粮食生产过程和结果带来多大程度的影响?调查数据和已有文献显示,粮食种植户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行为是存在的,但少有文献对粮食种植户的适应性行为进行长期与短期的系统分析。从长期来看,农户有足够的时间调整生产行为,从短期来看,农户能够利用的时间和采用的措施都相对有限。本文从长期和短期两方面分析粮食种植户的适应性行为。一方面,本文重点分析粮食种植户对气候变化的长期适应性行为,讨论气温、降水量等气候因素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并试图分析不同行为的特征;另一方面,本文分析粮食种植户面对极端天气事件时的短期适应性行为。本文以粮食种植户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行为及其适应性行为对粮食投入产出的影响为研究对象。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对气候变化和适应的概念进行界定,对与农户的适应性行为相关的文献进行全面梳理和述评。其次,本文考察中国粮食主产区的年平均气温、年累积降水总量以及农业气象灾害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开展实地调查,获取粮食种植户截面数据,对粮食种植户的气候变化感知及适应性行为进行分析,并从理论上讨论粮食种植户适应性行为选择的内在机制。再次,本文利用气象站1986-2014年气温、降水量的月值数据、粮食种植户截面数据,利用二元选择模型,分析气温、降水量变化对粮食种植户不同适应性行为的影响,以识别具有代表性的粮食种植户对气温、降水量变化的适应性措施;与此同时,利用粮食种植户截面数据,分析粮食种植户对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的感知对其保护性耕作的影响,以厘清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在长期气候变化中发挥的作用。然后,本文讨论粮食种植户面对极端天气事件时的短期适应性行为,即利用2003-2011年湖北水稻种植户的面板数据、湖北气象站气温、降水量的日值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极端天气事件是否会影响水稻种植户的要素投入。接下来,本文聚焦于适应性行为的生产效应分析,利用内生转换模型分析粮食种植户的适应性行为对粮食单产的影响;利用内生转换模型和处理效应模型,分析粮食种植户的适应性行为对化肥投入的影响。最后,本文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基于以上,本文得到研究结论如下:(1)1986-2014年,中国粮食主产区的年均气温存在明显上升趋势,年累积降水总量无明显变化趋势。中国粮食主产区的农业总成灾面积占总受灾面积百分比的平均值是51.93%,即每年约1/2的受灾面积减产三成或三成以上。水旱灾害始终是影响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2)粮食种植户对气温变化的感知较为明显,77.7%的粮食种植户认为近年来气温明显升高,这与客观气温数据的变化趋势一致。粮食种植户对降水量变化的感知存在差异,将近50%的粮食种植户认为近年来降水量增多,21.96%的粮食种植户则认为近年来降水量减少。粮食种植户对气候变化的长期适应性行为是存在的,应对气候变化,大多数粮食种植户采用适应性措施。调查数据显示,79.6%的粮食种植户采用适应性措施,其中,补苗、更换种子品种、调整农时、调整灌溉是粮食种植户较常采用的措施,农户采用占比依次是41.58%、35.34%、34.26%、33.44%。粮食种植户倾向于采用1-4种适应性措施,农户采用占比依次是25.08%、16.83%、12.15%和12.82%。(3)气温、降水量变化对粮食种植户农田管理型措施采用的影响最为稳健。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气温与粮食种植户采用农田管理措施的决策之间存在“正U型”关系;降水总量增加1%,粮食种植户采用农田管理型措施的概率降低0.2%。稳健性次之的是更换种子品种、工程类措施。农田管理型措施更多地反映了粮食种植户对气温、降水量变化的适应。究其原因,采用农田管理措施的粮食种植户有较多的劳动力禀赋。实证结果也显示,家庭劳动力禀赋对粮食种植户农田管理型措施的采用具有正向影响,但对工程类的措施采用行为的影响不显着。(4)粮食种植户对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感知的二元变量对其保护性耕作行为没有显着影响,但把粮食种植户感知的指标具体细化后发现,与认为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粮食种植户相比,认为极端天气事件6-8年发生一次的粮食种植户不倾向采用保护性耕作。在一定程度上,粮食种植户保护性耕作决策受到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的影响。(5)湖北水稻种植户面对极端天气事件的短期适应性行为是存在的。水稻种植户要素投入受到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条件下,与未发生雨涝灾害年相比,雨涝灾害年湖北水稻种植户的中间投入更少、机械水平更低,但劳动力投入水平更高。但随着雨涝灾害发生程度的增加,湖北水稻种植户的中间投入和劳动力投入均明显减少。(6)粮食种植户的适应性行为能够促进粮食增产。在反事实假设下,当未采用适应性措施的粮食种植户采用相关措施后,亩均粮食产量增加1.02斤,相当于亩均粮食产出增加36%。基于分样本数据的稳健性检验结果也显示,在反事实假设下,当采用适应性措施的小麦种植户不采用相关措施后,亩均小麦产量减少0.21斤;当不采用适应性措施的玉米种植户采用相关措施后,亩均玉米产量增加1.299斤。此外,处理效应模型估计结果显示,采用适应性措施的粮食种植户倾向于多投入化肥。从边际影响看,具有适应性行为的粮食种植户,其单位面积的化肥投入费用比不采取适应性措施的粮食种植户高出0.67%。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各级政府健全对气象灾害的预警机制。一旦气象灾害发生,相关政府部门应及时启动应急方案,提供相应的物质、技术或资金支持。(2)种业部门应在确保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增加种子的抗逆特征,提高种子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3)农业部门应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小型及微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为其建立激励机制并提供金融支持。(4)农技推广部门应采用差异化的激励政策,以保护性耕作推广为例,农技推广部门应依据不同地区的特定条件和农户家庭特征,在推广过程中适当调整策略。本文存在的创新之处如下:(1)研究方法的创新。一是论文采用内生转换模型、处理效应模型对粮食种植户的适应性行为的效应进行研究。在评估粮食种植户适应性行为的效应时,粮食种植户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行为与无法观测的因素之间存在系统相关,这可能导致样本自选择问题,内生转换模型能较为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采用内生转换模型分析粮食种植户的适应性行为对粮食投入产出的影响。内生转换模型虽能解决由不可观测变量带来的内生性问题,但无法评估边际效应,相比之下,处理效应模型不仅能解决内生性问题,还能直接评估边际效应,但少有文献利用处理效应模型。基于此,本文进一步采用处理效应模型分析粮食种植户的适应性行为对化肥投入的边际影响。二是论文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对农户的短期适应性行为进行分析。已有文献基于农户截面或者短面板数据,分析农户的短期适应性行为,但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少有文献采用农户长面板数据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实际上,面板固定效应模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遗漏变量问题,使模型估计更准确。与已有文献不同,本文利用2003-2011年湖北水稻种植户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水稻种植户是否存在对极端天气事件的短期适应性行为。(2)研究内容的创新。本文实证检验粮食种植户的长期适应性行为对粮食产出的影响。农户的短期适应性行为通常反映农户的有限适应,与之不同,农户的长期适应性行为能够反映农户的充分适应,即农户有更为充足的时间调整策略和行为来应对气候变化及其产生的影响。国内文献主要考察农户对极端天气事件的短期适应性行为对农作物产出的影响,但少有文献分析农户的长期适应性行为对农作物产出的影响。本文基于粮食种植户的长期适应性行为的视角,实证检验粮食种植户的长期适应性行为对粮食产出的影响。(3)研究指标的创新。本文采用了多年平均气温和多年平均累积降水总量指标,并构建了粮食种植户对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感知的指标、雨涝灾害指数和高温热害指数。在已有文献中,气候因素的衡量指标通常是当年的气温、降水量等,虽然地区间气候差异能被视为气候变化,但其不能完全反映气候因素在时间上的变化。本文同样基于农户的截面数据,采用了1986-2014年的多年平均气温、多年平均累积降水总量衡量气候因素,分析多年平均气温和累积降水总量对粮食种植户农田管理措施、工程类的措施采用及更换种子品种行为的影响。此外,已有文献通常采用0、1分类变量衡量极端天气事件发生与否,这种衡量方式无法反映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或程度。与已有文献不同,本文构建了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的指标、雨涝灾害指数和高温热害指数。

谢贤鑫[9](2019)在《农户生态耕种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文中认为当前农业面源污染与耕地保护之间矛盾依旧尖锐,耕种行为的改善是协调矛盾的可行途径之一。生态耕种是指遵循生态系统基本原理、避免人为对耕地系统不可逆的干扰,以利于改善农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农业生产行为。作为农村地区最基本的决策主体,农户的生态耕种行为不仅是落实耕地保护、提升耕地产能的客观要求,也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国家粮食安全的现实需要。认知是行为的先导,深入分析农户生态耕种认知,并进一步分析影响农户采纳生态耕种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而提出对策建议,对提升耕地保护成效、保障农产品质量品质和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江西省11市47县(区)1488份农户微观调查数据,将江西省典型的生态耕种行为概括为测土配方施肥、种植绿肥、施用有机肥、减量施用化肥、施用低毒低残留农药、作物合理轮作、秸秆还田、生态农业模式、农膜回收和保护性耕种等十种,在分析农户生态耕种认知的基础上,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农户采纳生态耕种行为影响因素开展实证研究,并针对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结果表明:(1)样本农户能够认识到生态耕种增收与风险同在,普遍希望得到政府扶持和长效的专业技术指导。媒体媒介是样本农户获取生态耕种信息的主要渠道,信息获取难度阻碍了生态耕种行为的运用与推广。(2)农户生态耕种十种具体行为的采纳情况差异明显,其中施用有机肥采纳程度最高,生态农业模式采纳程度最低。(3)当前农户采纳生态耕种整体水平不高,但高分值占据一定比重也反映了生态耕种具备进一步推广的潜力。(4)在内部因素中,农户生计分化、家庭劳动力比重、新型经营主体、生态耕种收益认知、法律法规认知等解释变量对农户采纳生态耕种行为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生态环境认知和生态耕种成本认知等解释变量起着负向作用;在外部因素中,耕地质量变化、政府补贴、农田基础设施、生产交流程度等解释变量对农户采纳生态耕种行为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仅有生态耕种信息获取难度变量起着显着的负向影响。最后就如何引导农户采纳生态耕种行为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1)推动农户非农就业生计,促进耕地适度规模化经营;(2)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加强生态耕种宣传与推广,提升农户生态耕种认知水平;(4)完善生态耕种政策扶持与管控机制。

金雪[10](2019)在《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玉米生产关键技术选择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粮食的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的大背景下,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土地规模经营和技术应用将是解决我国粮食供需不平衡的主要途径,也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从2004年开始,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关注“三农”问题,农业新技术选择缓慢制约了三农的发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那些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重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的培育”,这为新型主体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19年国家一号文件强调稳定粮食产量,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农户行为与农业技术推广的关系密切,新型经营主体与普通农户由于其耕地规模、经验等可控的外部因素的不同,导致其对玉米生产关键技术的选择行为也存在一定的差别。本文从微观角度研究大户和普通农户行为决策对技术推广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基于农户行为理论和消费者理论,以调查区域702份调查数据为基础,用理论和描述统计的方法分析样本区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玉米生产关键技术选择行为问题,验证选择意愿与选择行为之间差异的存在,并探求影响意愿转化行为的限制因素。解决技术供给与技术需求不对称的现实问题,并根据技术选择意愿与行为差异的产量贡献和技术效率的情况判断玉米生产关键技术的有效性,为技术推广提供参考。本文共包括八章,其中核心章节是第四章到第七章,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四个部分:第一,不同经营规模农户对玉米生产关键技术选择意愿的研究。运用Logistic模型估计方法进行实证分析,选取的变量包括,农户个人特征因素,包括被访农户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健康程度;农户家庭特征因素,包括农业劳动力数量,农业收入占比,耕地面积,是否加入合作社,家中是否有农技员;信息获取因素,包括农户是否经常与村民沟通,技术培训次数来衡量;外部环境特征因素,包括是否有政策支持,贷款难易程度,和地区位置。研究结果发现,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的技术选择意愿有所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由耕地规模、务农收入以及地理位置差异造成的。具体来讲,耕地规模的增加,会影响全部样本农户和大户样本对增产型技术的选择意愿的概率,影响普通农户对环境保护型技术选择意愿的概率;非农收入占比影响全部样本农户和普通农户对增产型技术选择意愿的概率,影响大户对环境友好型技术选择意愿的概率;辽宁中部及北部地区倾向选择增产型技术,辽宁西部地区对环境友好型技术具有选择意愿的概率较高。第二,分析不同经营规模农户对玉米生产关键技术的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运用Heckman选择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选择的变量包括,农户个人特征因素,包括被访农户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特征因素,包括耕地面积,农业劳动力人数,非农收入占比;土地资源特征因素,包括土壤质量,租入土地情况;风险特征因素,包括自然灾害,家庭赡养系数,主观风险指数;政策环境因素,包括技术服务形式,政策满意度。研究结果显示,技术信息获取渠道显着影响不同经营规模农户对技术的选择决策;非农收入占比对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选择均有影响,且非农收入占比的增加会降低普通农户和大户对机械化技术的使用;耕地面积影响全部样本和普通农户对环境保护型技术的选择决策,影响大户对两类技术的选择决策。土壤质量和土地租入情况影响普通农户的技术选择决策;风险偏好影响全部样本农户和大户对增产型技术选择决策,风险偏好型农户对增产型技术的选择程度较低。技术服务形式会对全部样本和普通农户的技术选择带来影响,且更加倾向现场指导型的技术服务。第三,分析不同经营规模农户对玉米生产关键技术选择意愿与行为的差异,运用Logistic模型估计方法进行实证分析,选择的变量包括,农户个人特征,性别,年龄(反映务农经验以及劳动能力),受教育程度(反映学习能力),健康程度;家庭特征,农业劳动力数量,非农收入占比,经济情况;心理因素,包括从众心理(反映是否可以不受外界影响独立做出决策),信任程度(反映外界对决策的作用程度),对技术效果的预期(反映对技术的认知)。外部环境,水资源的充足情况(代表技术选择的条件),土地细碎化,技术难易程度(反映技术的学习成本)。研究结果显示,具有技术选择意愿的农户与实际发生技术选择行为的农户在其自身禀赋和所处环境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原因可能是有部分农户意愿还未实现行为的转化,也可能是部分农户受到外界的干扰而有悖于自身意愿发生行为。家庭劳动力数量是全部样本和普通农户增产型技术选择意愿转化行为的限制条件;非农收入占比影响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环境友好型技术选择意愿与行为的转化;耕地面积影响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环境友好技术选择意愿与行为的转化;技术效果的预期越好,农户对技术选择意愿转化为行为的可能性越高;信任程度是普通农户各种经营规模技术选择意愿转化行为的限制因素,是大户增产型技术选择意愿转化行为的限制因素;水资源是全部样本和大户增产型技术选择意愿转化行为的限制因素。第四,分析不同经营规模农户技术选择意愿与行为差异的效果,包括产量贡献和技术效率两个方面。运用生产函数和SFA模型估计方法进行分析,生产函数选择的变量包括,介入性要素土地投入,劳动力投入,资本等投入,土地投入指标。非介入性要素,农户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生产经营特征。技术无效率方程选择的变量包括,被访农户年龄,受教育程度,月平均收入,接受培训次数,贷款难易程度,耕地细碎化,基础设施条件,地区,受灾情况。研究结果显示,从产量贡献来看,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会显着增加玉米的产量;增加劳动力投入会对玉米产量有正向的影响;其他物质费用对产出有正向影响;灌溉费用仅在全部样本回归中有显着正影响;被访农户年龄越大,玉米的产量越高;受教育程度对全部样本和普通农户的产量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对大户的产量有显着的正向影响;非农收入占比对玉米产量有一定的正向影响;土地细碎化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农户选择农业技术,影响粮食的产量;参加技术培训次数在全部样本和大户样本回归中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从技术效率来看,年龄、受教育水平、月平均收入、接受培训次数、贷款难易程度、耕地细碎化、地区变量均会对玉米生产的技术效率产生影响,但是在不同样本中的作用方向不尽相同。农户选择玉米生产关键技术后,保护型耕作技术、配方施肥技术和机械化技术,意愿与行为一致的效率均高于意愿与行为存在差异的效率,但是生物防治技术的选择意愿与行为一致的效率低于意愿与行为存在差异的效率。普通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意愿与行为一致的效率低于意愿与行为存在差异的效率,大户对节水灌溉技术选择意愿与行为一致的效率高于意愿与行为存在差异的效率。针对以上的研究内容和相关研究结论,提出本文的政策优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强化政府在技术扩散中的职责;提高农户文化素质,加强农业技术知识的传播;促进技术选择意愿到选择行为的转化,助力技术推广;拓展农户技术信息获取渠道,加强农技金融支持;规范农户生产方式,保障粮食产量安全。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其一论文将玉米生产关键技术选择行为作为研究对象,技术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因此单一研究某一项技术的选择行为可能会使研究结论不准确,从这个角度出发,可能存在创新点。其二,研究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的技术选择意愿与行为决策,分析不同经营规模农户在技术选择意愿及行为之间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技术选择意愿与行为转化的障碍,并针对不同经营规模农户计算其不同技术选择意愿与行为差异的效果问题,在这样的一个逻辑框架之下,针对不同经营规模农户提出促进技术推广的建议,在研究视角上可能会有一定的创新。

二、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经济效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经济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黑土坡耕地不同机械化耕种方式土壤物理特性与效应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机械化耕种方式发展动态
        1.2.2 机械化作业效应评价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1 综合评价概述
        2.1.2 机械化耕种方式效应评价
    2.2 待评价机械化耕种方式确定
    2.3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2.3.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2.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4 指标计算方法和模型
        2.4.1 技术效应指标
        2.4.2 经济效应指标
        2.4.3 生态效应指标
    2.5 指标数据获取与处理方法
    2.6 本章小结
3 实验研究
    3.1 实验研究区域概况
        3.1.1 自然概况
        3.1.2 社会经济概况
        3.1.3 农业概况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条件
        3.2.2 实验设计
        3.2.3 实验材料
        3.2.4 实验实施
        3.2.5 实验数据测试与处理方法
    3.3 本章小结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土壤坚实度特性
        4.1.1 随生育期响应规律
        4.1.2 随耕作措施响应规律
        4.1.3 随种植制度响应规律
        4.1.4 随坡位响应规律
        4.1.5 影响因素重要性分析
    4.2 土壤容重特性
        4.2.1 随生育期响应规律
        4.2.2 随耕作措施响应规律
        4.2.3 随种植制度响应规律
        4.2.4 随坡位响应规律
    4.3 土壤水热特性
        4.3.1 随生育期累积响应规律
        4.3.2 随耕作措施响应规律
        4.3.3 随种植制度响应规律
        4.3.4 随坡位响应规律
    4.4 本章小结
5 评价指标数据获取与分析
    5.1 技术效应指标
        5.1.1 土壤扰动量
        5.1.2 机组进地次数
        5.1.3 土壤压实程度
        5.1.4 出苗率
        5.1.5 劳均负担耕地面积
        5.1.6 技术生产率
    5.2 经济效应指标
        5.2.1 产量及产值
        5.2.2 成本投入
        5.2.3 利润
        5.2.4 投资效果
    5.3 生态效应指标
    5.4 本章小结
6 机械化耕种方式效应评价
    6.1 指标数据标准化
    6.2 指标权重确定
        6.2.1 权重确定方法
        6.2.2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的权重计算
    6.3 评价过程与结果
        6.3.1 综合评价方法
        6.3.2 基于协调度修正的TOPSIS法评价模型
    6.4 评价结果分析
    6.5 对策与建议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磐石市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玉米全程机械化模式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玉米全程机械化模式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磐石市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发展的现状
    2.1 磐石市的发展状况
        2.1.1 自然状况
        2.1.2 社会发展状况
        2.1.3 农业生产状况
    2.2 磐石市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的现状
        2.2.1 农机装备水平和结构不断优化
        2.2.2 农机化作业机械化领域拓宽
        2.2.3 农机社会化服务有待提高
        2.2.4 农机购置补贴力度需要不断增加
        2.2.5 农机化重点推广项目得到推广
    2.3 磐石市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存在的问题
        2.3.1 农机化水平不高
        2.3.2 农机管理不到位
        2.3.3 农机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2.3.4 政府投资不足
    2.4 本章小结
3 磐石市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比较
    3.1 玉米保护性耕作模式
        3.1.1 玉米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流程
        3.1.2 玉米保护性耕作种植模式的特点
        3.1.3 玉米保护性耕作种植模式的有关机具
        3.1.4 借鉴梨树保护性耕作模式
    3.2 玉米垄侧保墒栽培技术
        3.2.1 玉米垄侧保墒栽培技术的具体流程
        3.2.2 玉米垄侧保墒栽培技术的优点
    3.3 玉米全程机械化与常规生产模式的比较
        3.3.1 各阶段农业机械的比较
        3.3.2 收获比较
        3.3.3 效益比较
    3.4 磐石市玉米全程机械化模式推广的效益分析
        3.4.1 社会效益
        3.4.2 生态效益
        3.4.3 经济效益
        3.4.4 增收节支效益分析
    3.5 磐石市玉米全程机械化的示范成果
    3.6 磐石市推行玉米全程机械化和保护性耕作的优点和优势
    3.7 本章小结
4 磐石市玉米全程机械化影响因素分析
    4.1 自然因素
        4.1.1 土壤条件
        4.1.2 玉米品种
        4.1.3 种植规模
    4.2 社会经济因素
        4.2.1 农机化政策
        4.2.2 资金投入
        4.2.3 农机文化
    4.3 装备技术因素
        4.3.1 土地经营体制
        4.3.2 机械设备基础
    4.4 本章小结
5 磐石市玉米全程机械化模式的对策与建议
    5.1 增强科学主观能动性,改善不利自然因素
        5.1.1 科学管理,改良土壤条件
        5.1.2 精心培育优良品种,促进玉米种子换代增产
        5.1.3 多措并举,优化组合种植规模
    5.2 科学统筹,改善社会经济因素
        5.2.1 加强农机化扶持政策,推进玉米农机化模式
        5.2.2 减少政府资金负担,鼓励农民入社
        5.2.3 注重农机文化,培养农机人才
    5.3 规范土地经营,改善装备技术
        5.3.1 规范土地经营体制,促进生产要素配置
        5.3.2 加大政策扶持,改善机械设备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新疆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动态与评述
        1.3.1 国外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研究文献综述
        1.3.2 国内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研究文献综述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概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绿色农业
        2.1.2 绿色农业技术
        2.1.3 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
    2.2 理论概述
        2.2.1 农户技术接受理论
        2.2.2 技术采纳行为理论
        2.2.3 公共物品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动机及选择策略
    3.1 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动机
    3.2 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作出的行为决策
    3.3 农户响应绿色农业发展作出的行为改变
    3.4 新疆农户为响应绿色农业发展作出的技术选择策略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决策及影响因素
    4.1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4.1.1 数据来源
        4.1.2 样本特征
    4.2 农户对不同类型绿色农业技术的采纳情况
    4.3 农户对不同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研究假说
        4.3.2 变量设定与模型选择
        4.3.2.1 变量设定
        4.3.2.2 模型选择
        4.3.3 处理结果与数据分析
        4.3.3.1 处理结果
        4.3.3.2 数据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响应及驱动路径
    5.1 问题的提出
    5.2 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5.2.1 理论模型的构建
        5.2.2 变量定义与研究假设
    5.3 问卷设计与前测信效度分析
        5.3.1 问卷设计
        5.3.2 前测信效度分析
    5.4 数据检验与结构模型检验
        5.4.1 信效度检验
        5.4.2 适配度检验
        5.4.3 模型假设路径检验
        5.4.4 整体路径效果检验
    5.5 结果分析
        5.5.1 整体效果下的驱动路径分析
        5.5.2 基于农户个体禀赋的多群组比较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主要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动机及选择策略
        6.1.2 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决策及影响因素
        6.1.3 农户采纳绿色农业技术的行为响应及驱动路径
    6.2 对策建议
        6.2.1 分群体制定差异化绿色农业技术推广策略
        6.2.2 分类别强化政府在绿色农业技术扩散中的职责
    6.3 存在不足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5)资源禀赋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农户技术采用研究
        1.3.2 农户水土保持行为研究
        1.3.3 农户资源禀赋研究
        1.3.4 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1.6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资源禀赋
        2.1.2 水土保持耕作技术
        2.1.3 农户技术采用
    2.2 相关理论
        2.2.1 计划行为理论
        2.2.2 公共产品理论
        2.2.3 农户行为理论
        2.2.4 集体行动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资源禀赋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的影响机理
        2.3.1 农户资源禀赋对水土保持耕作技术认知的影响
        2.3.2 农户资源禀赋对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意愿的影响
        2.3.3 农户资源禀赋对水土保持耕作采用决策的影响
        2.3.4 农户资源禀赋对水土保持耕作采用效果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现状及特征分析
    3.1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3.1.1 数据来源
        3.1.2 样本描述性统计
    3.2 样本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情况
        3.2.1 样本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认知情况分析
        3.2.2 样本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意愿情况分析
        3.2.3 样本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决策情况分析
        3.2.4 样本农户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效果分析
    3.3 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中存在的问题
        3.3.1 农户对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认知水平不高
        3.3.2 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意愿低
        3.3.3 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实际采用率偏低
        3.3.4 农户对秸秆还田技术的生态效果评价不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户资源禀赋测度
    4.1 资源禀赋测度体系
        4.1.1 数据说明
        4.1.2 指标设计原则
        4.1.3 指标体系的构建
    4.2 资源禀赋测度过程
        4.2.1 资源禀赋水平测度方法
        4.2.2 资源禀赋水平因子分析结果
        4.2.3 资源禀赋结构测度方法
        4.2.4 资源禀赋分析结果
    4.3 资源禀赋特征分析
        4.3.1 经济资源禀赋特征分析
        4.3.2 自然资源禀赋特征分析
        4.3.3 社会资源禀赋特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资源禀赋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认知的影响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2 数据、变量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5.3 统计推断与模型构建
        5.3.1 统计推断
        5.3.2 模型设定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1 资源禀赋水平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认知的影响
        5.4.2 不同资源禀赋类型农户的水土保持耕作技术认知分析
    5.5 稳健性检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资源禀赋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意愿的影响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2 数据、变量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6.3 统计推断与模型构建
        6.3.1 统计推断
        6.3.2 模型构建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1 资源禀赋和技术认知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意愿的影响
        6.4.2 不同资源禀赋类型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意愿分析
    6.5 稳健性检验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资源禀赋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决策的影响
    7.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7.2 数据、变量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7.3 统计推断与模型构建
        7.3.1 统计推断
        7.3.2 模型构建
    7.4 实证结果与分析
        7.4.1 资源禀赋和采用意愿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决策的影响
        7.4.2 不同资源禀赋类型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采用决策分析
    7.5 稳健性检验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资源禀赋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效果的影响
    8.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8.2 数据、变量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8.3 统计推断与模型构建
        8.3.1 统计推断
        8.3.2 模型构建
    8.4 资源禀赋对农户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经济效果和生态效果的影响
        8.4.1 资源禀赋对农户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经济效果的影响
        8.4.2 资源禀赋对农户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生态效果的影响
    8.5 不同资源禀赋类型农户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经济效果和生态效果分析
        8.5.1 不同资源禀赋类型农户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经济效果分析
        8.5.2 不同资源禀赋类型农户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的生态效果分析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湖北省水稻生产技术采用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农业技术采用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1.3.2 农业技术采用效应相关研究
        1.3.3 专业大户相关研究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业技术采用
        2.1.2 种稻大户
        2.1.3 农技培训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业弱质性理论
        2.2.2 农户行为理论
        2.2.3 农业技术扩散理论
    2.3 分析框架
第3章 湖北省水稻生产技术采用时空演变分析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理论分析与数据来源
        3.2.1 研究方法
        3.2.2 理论分析
        3.2.3 数据来源
    3.3 湖北省不同类型水稻生产技术采用的时空演变分析
        3.3.1 时间演变分析
        3.3.2 空间布局演变分析
        3.3.3 空间自相关性分析
    3.4 湖北省水稻生产技术采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3.4.1 计量模型与估计结果
        3.4.2 实证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湖北省水稻生产技术采用空间效应分析
    4.1 引言
    4.2 理论分析、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4.2.1 理论分析
        4.2.2 变量选取
        4.2.3 数据来源
    4.3 统计分析
    4.4 不考虑空间因素下的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4.5 考虑空间因素下的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湖北省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采用特征分析
    5.1 调研地区及主要内容
    5.2 种稻大户经营特征
    5.3 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需求特征
    5.4 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采用行为特征
    5.5 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采用环境特征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湖北省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采用行为分析
    6.1 引言
    6.2 计量模型、变量选取与说明
        6.2.1 计量模型
        6.2.2 变量选取与说明
    6.3 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6.4 参与农技培训对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湖北省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采用效应分析
    7.1 引言
    7.2 理论模型构建、变量选取与说明
        7.2.1 理论模型构建
        7.2.2 变量选取与说明
    7.3 种稻大户水稻生产的随机前沿分析
    7.4 种稻大户生产技术采用“增产”、“增效”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对策建议
        8.2.1 优化农技推广体系,促进水稻生产技术采用行为
        8.2.2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激发水稻生产技术采用需求
        8.2.3 完善政策服务体系,优化水稻生产技术采用环境
    8.3 研究不足之处与展望
        8.3.1 研究不足之处
        8.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中部地区水稻种植大户农业生产经营情况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资本禀赋、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研究 ——以黄土高原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严重
        1.1.2 水土流失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1.1.3 水土保持技术是应对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
        1.1.4 资本禀赋和政府支持在农户采用水土保持技术中扮演重要角色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研究动态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水土流失
        2.1.2 水土保持技术
        2.1.3 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行为
        2.1.4 资本禀赋
        2.1.5 政府支持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业技术采用行为理论
        2.2.2 可持续生计理论
        2.2.3 外部性理论
        2.2.4 公共产品理论
        2.2.5 生态补偿理论
    2.3 影响机理分析
        2.3.1 资本禀赋与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认知的影响
        2.3.2 资本禀赋与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决策的影响
        2.3.3 资本禀赋与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程度的影响
        2.3.4 资本禀赋与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持续采用的影响
        2.3.5 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的效应
        2.3.6 理论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黄土高原区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现状分析
    3.1 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现状、危害及治理进展
        3.1.1 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现状
        3.1.2 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危害
        3.1.3 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治理进展
        3.1.4 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治理成效
    3.2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3.2.1 数据来源
        3.2.2 样本描述
        3.2.3 样本农户认知情况
        3.2.4 样本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情况
        3.2.5 样本区域政府支持情况
    3.3 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3.3.1 农户对水土流失的风险感知不足
        3.3.2 农户水土保持技术价值认知有待提高
        3.3.3 农户生态补偿政策认知有待提高
        3.3.4 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率有待提高
        3.3.5 政府支持程度不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户资本禀赋和政府支持指标测度及特征分析
    4.1 农户资本禀赋的测度
        4.1.1 数据说明
        4.1.2 指标设计原则
        4.1.3 指标体系的构建
        4.1.4 测度方法
    4.2 农户资本禀赋特征分析
        4.2.1 农户资本禀赋原始表征指标特征分析
        4.2.2 农户资本禀赋及其构成特征分析
    4.3 政府支持测度及特征分析
        4.3.1 政府支持的测度
        4.3.2 政府支持特征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资本禀赋、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认知的影响
    5.1 问题的提出
    5.2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5.3 变量选择和模型设置
        5.3.1 变量选择
        5.3.2 模型构建:Ordinal Probit模型
    5.4 资本禀赋与政府支持影响农户水土保持技术认知实证结果与分析
        5.4.1 资本禀赋及其构成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认知的影响
        5.4.2 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认知的影响
        5.4.3 其他变量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认知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资本禀赋、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采用决策的影响
    6.1 问题的提出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3 变量选择和模型设置
        6.3.1 变量选择
        6.3.2 模型方法
    6.4 资本禀赋、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采用决策影响的实证分析
        6.4.1 资本禀赋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决策的影响
        6.4.2 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决策的影响
        6.4.3 其他变量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决策的影响
    6.5 政府支持对资本禀赋与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决策的调节效应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资本禀赋、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实际采用的影响
    7.1 问题的提出
    7.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7.3 变量选择和模型设置
        7.3.1 变量选择及描述性统计
        7.3.2 模型构建
    7.4 资本禀赋、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选择影响的实证分析
        7.4.1 资本禀赋、政府支持对农户采用水土保持工程技术影响结果分析
        7.4.2 资本禀赋、政府支持对农户采用水土保持生物技术影响结果分析
        7.4.3 资本禀赋、政府支持对农户采用水土保持耕作技术影响结果分析
        7.4.4 政府支持对资本禀赋与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选择行为的调节效应
    7.5 资本禀赋、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程度影响的实证分析
        7.5.1 资本禀赋、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程度影响结果分析
        7.5.2 稳健性检验
        7.5.3 政府支持对资本禀赋与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程度的调节效应检验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资本禀赋、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持续采用的影响
    8.1 问题的提出
    8.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8.3 数据说明、变量选择、模型构建
        8.3.1 数据说明及样本特征
        8.3.2 变量选择
        8.3.3 模型方法
    8.4 资本禀赋与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持续采用意愿的实证结果及分析
        8.4.1 资本禀赋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持续采用的影响
        8.4.2 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持续采用的影响
        8.4.3 其他变量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持续采用的影响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效应分析
    9.1 问题的提出
    9.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9.3 数据说明、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9.3.1 数据及样本基本情况
        9.3.2 变量选择及说明
        9.3.3 计量经济模型的设定
    9.4 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的经济效应结果与分析
        9.4.1 农业产出方程回归结果分析
        9.4.2 处理效应分析
        9.4.3 经济效应稳健性检验
    9.5 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的生态效应结果与分析
    9.6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0.1 研究结论
        10.1.1 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情况
        10.1.2 农户资本禀赋和政府支持特征
        10.1.3 资本禀赋和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认知的影响
        10.1.4 资本禀赋和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决策的影响
        10.1.5 资本禀赋和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实际采用的影响
        10.1.6 资本禀赋和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持续采用的影响
        10.1.7 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的效应
    10.2 政策建议
        10.2.1 重视宣传教育、增强农户水土保持意识
        10.2.2 提高农户的资本禀赋
        10.2.3 完善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
        10.2.4 加强水土保持技术推广服务
        10.2.5 完善农户参与水土流失治理的监督机制
    10.3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8)粮食种植户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行为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概念界定与研究对象
        1.2.1 概念界定
        1.2.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假说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假说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数据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数据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1.6 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气候变化的经济学研究
    2.2 农业部门对气候变化的适应
    2.3 农户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行为
        2.3.1 基于宏观数据的实证分析
        2.3.2 基于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2.4 农户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2.5 农户的适应性行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6 文献述评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粮食主产区的气候变化趋势
    3.1 研究方法及数据说明
        3.1.1 线性倾向估计
        3.1.2 数据说明
    3.2 气候变化趋势
        3.2.1 中国粮食主产区气候变化趋势
        3.2.2 水稻主产区气候变化趋势
        3.2.3 小麦主产区气候变化趋势
        3.2.4 玉米主产区气候变化趋势
        3.2.5 中国粮食主产区的农业气象灾害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粮食种植户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行为特征
    4.1 粮食种植户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决策行为理论
        4.1.1 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农户决策行为理论
        4.1.2 粮食种植户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决策行为理论
    4.2 调查区域与问卷设计
        4.2.1 调查区域的选取
        4.2.2 问卷设计
    4.3 样本区域的气候变化特征
    4.4 粮食种植户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行为特征
        4.4.1 粮食种植户个体及家庭等特征
        4.4.2 粮食种植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
        4.4.3 粮食种植户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行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气温、降水量变化对粮食种植户适应性行为的影响
    5.1 家庭禀赋对粮食种植户适应性行为影响的理论分析
        5.1.1 数理推导
        5.1.2 理论解释
    5.2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5.3 变量均值的差异检验
    5.4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5.5 稳健性检验
        5.5.1 粮食种植户的适应能力
        5.5.2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5.5.3 模型估计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对粮农保护性耕作的影响
    6.1 保护性耕作的内容与研究现状
    6.2 研究假说
    6.3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6.4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6.5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极端天气事件对水稻种植户要素投入的影响
    7.1 极端天气事件指标的测算
        7.1.1 Z指数
        7.1.2 高温热害强度指标
    7.2 研究方法和模型设定
    7.3 数据来源和变量说明
    7.4 核算结果及分析
        7.4.1 湖北水稻生长期的高温热害指数
        7.4.2 湖北水稻生长期的雨涝灾害指数
        7.4.3 方差分析
    7.5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粮食种植户适应性行为的生产效应
    8.1 粮食种植户的适应性行为对粮食产出的影响
        8.1.1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8.1.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8.1.3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8.1.4 稳健性检验
    8.2 粮食种植户的适应性行为对化肥投入的影响
        8.2.1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8.2.2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论文结论与研究展望
    9.1 主要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切实做好农业气象灾害的灾前预警工作
        9.2.2 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的事中服务及事后灾损定量评估
        9.2.3 完善历史气象信息及数据,建立相关数据库
        9.2.4 完善基本水利设施建设和水资源管理
        9.2.5 增加农业科研投入,提高种子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9.2.6 实行差异化激励政策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农户生态耕种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生态耕种内涵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生态耕种行为现状研究综述
    2.2 农户生态耕种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2.3 生态耕种行为效应研究综述
    2.4 生态耕种行为补偿研究综述
    2.5 国内外研究述评
3 江西省农户采纳生态耕种行为现状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地理条件
        3.1.2 社会经济条件
        3.1.3 农药、化肥、农膜施用情况
        3.1.4 农业生产情况
    3.2 数据来源与样本统计
        3.2.1 数据来源
        3.2.2 样本描述性统计
    3.3 农户生态耕种认知
        3.3.1 生态耕种收益与风险
        3.3.2 生态耕种推广情况
        3.3.3 生态耕种信息获取
        3.3.4 生态耕种采纳缘由
    3.4 具体生态耕种行为表现
4 农户采纳生态耕种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1 变量选择
        4.1.1 被解释变量设定
        4.1.2 解释变量设定
    4.2 模型设定
        4.2.1 理论模型设定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4.3.1 农户个人及家庭特征对生态耕种行为的影响
        4.3.2 农户认知特征对生态耕种行为的影响
        4.3.3 自然条件特征对生态耕种行为的影响
        4.3.4 政策安排特征对生态耕种行为的影响
        4.3.5 生产交流特征对生态耕种行为的影响
        4.3.6 模型检验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10)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玉米生产关键技术选择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述
        1.2.1 农户的技术选择意愿
        1.2.2 农户技术选择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1.2.3 意愿与行为转化相关的研究
        1.2.4 效率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1.2.5 文献述评
    1.3 概念界定、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1 概念界定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5 分析框架、技术路线与论文结构
        1.5.1 分析框架
        1.5.2 技术路线
        1.5.3 论文结构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和研究不足
        1.6.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6.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技术选择行为理论分析
    2.1 理论基础
        2.1.1 农户行为理论
        2.1.2 消费者理论
    2.2 技术选择行为决策理论分析
        2.2.1 技术选择行为的经济学解释
        2.2.2 不同经营规模农户技术选择行为的博弈分析
    2.3 不同经营规模农户技术选择行为逻辑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调查设计及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3.1 问卷设计
        3.1.1 问卷设计的思路
        3.1.2 问卷设计的主要内容
        3.1.3 数据来源
    3.2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3.2.1 农户个体特征
        3.2.2 农户家庭特征
        3.2.3 外部环境特征
    3.3 农户参与玉米生产关键技术行为调查分析
        3.3.1 农户对玉米生产关键技术认知及态度调查分析
        3.3.2 玉米生产关键技术选择意愿
        3.3.3 玉米生产关键技术选择行为分析
        3.3.4 玉米生产关键技术选择意愿与行为的差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玉米生产关键技术选择意愿研究
    4.1 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设
        4.1.1 分析框架
        4.1.2 研究假设
    4.2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4.2.1 变量选取
        4.2.2 回归模型设定
    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4.3.1 全部样本的实证结果分析
        4.3.2 普通农户的实证结果分析
        4.3.3 大户的实证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玉米生产关键技术行为选择研究
    5.1 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设
        5.1.1 分析框架
        5.1.2 研究假设
    5.2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5.2.1 变量选取
        5.2.2 回归模型设定
    5.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经营规模农户技术选择数量的实证分析
        5.3.2 不同经营规模农户技术选择强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玉米生产关键技术选择意愿与行为差异研究
    6.1 理论探究:农户意愿与技术选择行为不一致
        6.1.1 农户意愿与技术选择行为一致的理论前提
        6.1.2 农户意愿与技术选择行为不一致的理论前提
    6.2 统计分析:技术选择意愿与行为的不一致
        6.2.1 技术选择意愿与选择行为存在差异
        6.2.2 技术选择意愿与行为不一致的原因统计
    6.3 实证分析:农户意愿与技术选择行为存在差异
        6.3.1 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设
        6.3.2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6.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玉米生产关键技术选择意愿与行为差异的效果研究
    7.1 不同经营规模农户技术选择意愿与行为差异的产量效果
        7.1.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7.1.2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7.2 不同经营规模农户技术选择意愿与行为差异的效率
        7.2.1 研究方法与变量选取
        7.2.2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结果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优化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优化
        8.2.1 强化政府在技术扩散中的职责
        8.2.2 提高农户文化素质,加强农业技术知识的传播
        8.2.3 促进技术选择意愿到选择行为的转化,助力技术推广
        8.2.4 拓展农户技术信息获取渠道,加强金融支持
        8.2.5 规范农户生产方式,保障粮食产量安全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情况
致谢

四、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经济效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黑土坡耕地不同机械化耕种方式土壤物理特性与效应评价[D]. 王奕娇.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2]保护性耕作对农户的增收效应研究[D]. 张培鸽.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3]磐石市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研究[D]. 齐奥奇.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10)
  • [4]新疆农户绿色农业技术采纳行为响应研究[D]. 沈璐璐. 塔里木大学, 2020(12)
  • [5]资源禀赋对农户水土保持耕作技术采用的影响研究[D]. 刘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6]湖北省水稻生产技术采用及其效应研究[D]. 陈实.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1)
  • [7]资本禀赋、政府支持对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研究 ——以黄土高原区为例[D]. 黄晓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2)
  • [8]粮食种植户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行为及其效应研究[D]. 高雪.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1)
  • [9]农户生态耕种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D]. 谢贤鑫.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 [10]不同经营规模农户玉米生产关键技术选择行为研究[D]. 金雪.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经济效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