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呼吸暂停的初步研究

9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呼吸暂停的初步研究

一、9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呼吸暂停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丹,孙建平,庞檬佼,陈文韵[1](2021)在《养心安神汤对精神分裂症伴睡眠障碍患者睡眠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养心安神汤对精神分裂症伴睡眠障碍患者睡眠结构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6例精神分裂症伴睡眠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养心安神汤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评分、睡眠质量、睡眠结构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37%,高于对照组的69.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主证积分、次证积分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得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组非快速眼球运动睡眠第一期(S1)和第二期(S2)时间均短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组非快速眼球运动睡眠第三期(S3)和第四期(S4)时间及快速眼球运动时间均长于对照组,且观察组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养心安神汤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可有效提高精神分裂症伴睡眠障碍患者临床疗效,改善其睡眠结构及睡眠质量,安全性较高。

宋苏琪[2](2021)在《心肺耦合分析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及认知功能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认知功能的损害是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特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不仅影响睡眠质量同时认知的损害也是广泛的,临床上精神分裂症患者中OSAS发病率相对较高,并进一步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睡眠和认知功能,但目前精神分裂症人群中伴发OSAS的睡眠和认知功能损害的研究鲜有报道。目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睡眠和认知功能损害,且常合并OSAS。本研究比较伴OSAS和不伴OSAS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及认知功能,探讨OSAS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1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精神科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通过心肺耦合分析(Cardiopulmonary coupling,CPC)技术记录患者睡眠情况,RBANS认知功能量表评估患者认知功能,Epworth嗜睡量表及PANSS量表评估患者日间嗜睡情况和精神病症状。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健康对照组31例。依据CPC结果,以睡眠呼吸暂停指数(AHI)≥5次/h为界限分,将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伴OSAS组和不伴OSAS组。健康对照组、伴OSAS组和不伴OSAS组在RBANS总分和各因子分,包括即刻记忆、视觉广度、言语功能、注意力和延时记忆等,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与不伴OSAS组相比,伴OSAS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视觉广度、言语功能、延时记忆、RBANS总分等方面得分更低(P值均<0.01)。睡眠监测指标上,伴OSAS组熟睡时间更短,浅睡时间更长,觉醒时间更长(P值均<0.01)。精神分裂症患者中,RBANS总分及其因子与AHI、病程、阴性症状分呈负相关(P值均<0.05),言语功能、RBANS总分与浅睡时间、觉醒时间呈负相关(P值均<0.05),言语功能、注意力与年龄呈负相关(P值<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HI、病程及受教育年限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相关联。结论伴OSAS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和认知功能损害更严重,浅睡时间、觉醒时间等睡眠指标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负相关。OSAS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及认知功能的重要影响因素。如果能够早期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CPC检查,并及时干预,能减少OSAS导致的睡眠和认知损害。

张志民[3](2020)在《熵测度及压缩感知理论在睡眠质量评估中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睡眠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睡眠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水平。随着对睡眠研究的逐渐深入,人们对睡眠的认知以及睡眠质量的评估方法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睡眠的生理机制及与睡眠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仍存在大量需要改进或者不明确的问题存在。在此背景下,本文以睡眠质量研究为核心,针对睡眠分期、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病人的脑功能异常以及睡眠心电信号研究三个问题开展工作。本文首先综述了熵测度方法及压缩感知的理论基础,并以此为技术手段针对以上三个问题展开研究:针对第一个问题,首先研究了基于熵测度和支持向量机的自动睡眠分期方法,并进一步提出了一种新的睡眠分期熵测度算法—张量近似熵,有效地提升了睡眠分期的准确率;针对第二个问题,提出了基于模糊熵和偏侧化指数的大脑半球优势评估方法,发现并证实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病人的脑功能偏侧化现象;针对第三个问题,提出了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睡眠心电信号采样压缩重构框架,为睡眠心电信号的大数据获取与传输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总结起来,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详细综述了近年来应用于生理信号非线性分析的几种常用的熵测度方法,包括近似熵、样本熵、模糊熵以及模糊测度熵,介绍了在现有文献中以上几种熵测度方法在生理信号分析中的典型应用。同时给出了压缩感知理论实现的数学模型,并简要阐述了压缩感知目前在脑电信号及心电信号上的初步应用。(2)研究了一种基于熵测度算法及支持向量机的自动睡眠分期方法,分别提取脑电信号及眼电信号的样本熵、模糊熵以及模糊测度熵,并设计了基于一对多的支持向量机多分类方法,分别在独立样本测试与训练、非独立样本测试与训练两种模式下进行睡眠状态分类。实验结果表明,同等条件下该方法在睡眠分期的准确率和一致性上均具有一定的优势。(3)提出了一种新的睡眠分期熵测度算法—张量近似熵,通过将生理信号组织成张量的形式能够更加准确地模拟单一信号源的生理状态。实验结果表明张量近似熵在张量数据上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及辨识能力;在睡眠分期任务中,张量近似熵在不同的睡眠状态下具有显着的差异性,并且相对于传统的时间序列熵测度方法具有更高的睡眠分期准确率。(4)针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脑功能异常研究,提出了基于模糊熵及偏侧化指数的大脑半球优势评估方法,发现并证实了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病人存在的大脑功能偏侧化现象;同时考虑到传统的偏侧化指数只能考虑单一脑活动评估指标的问题,本文对偏侧化指数进行改进并提出了一种新的增强偏侧化指数,在临床多导睡眠监测数据上验证了该指数在评估脑功能优势不对称问题上的可靠性。(5)研究了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睡眠心电信号采样压缩及重构方法。系统探究了影响心电信号重构精度和重构效率的多个因素,并提出了心电信号二维化处理的压缩感知应用模型,考虑心电信号的准周期特性,通过将心电信号各个心拍进行切割重组生成二维图像,能够更大程度地表现心电信号的稀疏度。实验结果表明,在此模型下可以以更低的信号采样压缩率实现满足临床需求的心电信号重构精度。

宋璇[4](2020)在《心肺耦合分析技术对睡眠障碍诊断的可靠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慢性失眠(chronic insomnia,CI)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是两种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且两者常常共病(comorbid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with chronic insomnia,COI)。它们不仅增加患者的疲劳感,白昼犯困,引起注意力下降、认知功能减退,增加交通事故的发生,而且会引起情绪变化(导致情绪低落或易激惹)、躯体不适,增加器质性疾病的患病风险。早期诊断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和功能损伤,还可以节约医疗资源。遗憾的是,目前临床上对睡眠障碍疾病(CI和OS A)的检测手段十分有限。心肺耦合(cardi opulmonary coupling,CPC)分析技术是近年来发展的睡眠监测和评估新方法。然而,CPC技术对CI和OSA患者在临床上的诊断价值并非明确。目的比较CPC分析技术与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m,PSG)检测睡眠中心三个最常见样本(CI、OSA、COI)人群的睡眠质量参数和睡眠呼吸参数的一致性,为睡眠医学临床诊断技术的恰当选择提供依据。方法连续收集XXXX医院睡眠障碍科以失眠、打鼾、主观夜间呼吸紊乱或观察到的呼吸暂停,伴或不伴有白昼犯困为主诉的患者221例。收集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质指数等)。夜间同步行PSG和CPC监测来评估一整夜客观睡眠情况。根据临床症状和PSG结果,得到CI及OSA患者168例(男88例,女80例),其中单纯CI(CI组)93例,单纯OSA(OSA组)36例,CI和OSA共病(COI组)39例。分析CPC和PSG测定的各项睡眠指标与OSA参数的一致性。控制相关混杂因素(性别、年龄、BMI)后,应用偏相关性分析法分析心肺耦合-呼吸事件指数(REI)和PSG的各项睡眠呼吸参数之间的关系。运用加权κ系数比较CPC和PSG对OSA诊断的一致性。分别计算CPC对OSA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阳性似然比。同时,以睡眠呼吸暂停指数(AHI,次/h)≥5为诊断OSA截点,比较不同性别、年龄、BMI时CPC的诊断性能(以PSG为标准)。结果(1)睡眠参数的一致性①在CI或所有患者,CPC测定的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和快动眼(REM)睡眠时间显着高于PSG测定值,睡眠后觉醒时间(WASO)显着低于PSG测定值(具体中位数对比是:CI 组 420.0 min 对 395.5 min、93.7%对 81.8%、90.0 min 对 37.5 min、18.0 min 对 63.0 min;所有患者 414.0 min 对 392.5 min、91.9%对 81.9%、72.0 min对 34.8 min、24.0 min 对 58.4 min;均P≤0.001),而测定的非快动眼(NREM)睡眠时间无显着差异(分别P=0.663、0.272)。在CI组,CPC测定的浅睡时间与PSG的1期NREM睡眠时间(N1,下同)类似,熟睡时间与PSG测定的N2期睡眠时间类似(具体中位数对比是:138.0 min对126.5 min、168.0 min对177.0 min)。②在OSA组,CPC与PSG测定的各睡眠参数一致性较好,即CPC与PSG测定的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WASO、REM睡眠时间和NREM睡眠时间无显着差异(均P>0.05)。且CPC测定的浅睡时间介于PSG测定的N1期与N1+N2期睡眠时间之间,熟睡时间介于PSG测定的N3期与N2+N3期睡眠时间之间。③COI组中CPC测定的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和NREM睡眠时间高于PSG(均P<0.05),WASO显着低于PSG(P<0.001),而测定的REM睡眠时间为边缘显着性差异(P=0.055)。(2)CPC呼吸事件指数(CPC-REI)与PSG睡眠呼吸参数的相关性①CPC-REI与PSG呼吸参数:对所有及OSA和COI患者,CPC-REI和PSG-AHI值显着相关(r=0.485,P<0.001;r=0.391,P<0.05;r=0.675,P<0.001),且CPC-REI与PSGNREM-AHI的相关性更强;对所有和COI患者,CPC-REI与PSG最低血氧饱和度负相关(所有患者r=-0.365,P<0.001;COI组r=-0.610,P<0.001)。在 CI 患者中,CPC-REI 与 PSG-AHI、REM-AHI、NREM-AHI 和最低血氧饱和度均无相关(均P>0.05)。②CPC-REI与PSG睡眠参数:CPC-REI与PSG的REM睡眠时间(所有患者r 0.205,P<0.05;OSA 组r=0.534,P<0.01)、N2 时间(OSA 组r=0.515,P<0.01)和微觉醒指数(OSA 组r=0.532,P<0.01;COI 组r=0.404,P<0.05)呈正相关,与 N1 时间(所有患者 r=-0.310,P<0.001;OSA 组 r=-0.643,P<0.001)和N3时间(所有患者r=-0.182,P<0.05;OSA组r=-0.408,P<0.05)呈负相关。(3)CPC对OSA诊断的准确性①按AASM的PSG标准,CPC对OSA的诊断一致性不佳(κ=0.255,敏感度0.83,特异度0.59,阳性预测值0.62,阴性预测值0.81,阳性似然比2.02),仅当AHI≥ 20次/h时CPC的阳性似然比才>4,κ值为0.580(此时敏感度0.85,特异度0.82,阳性预测值0.59,阴性预测值0.95)。②以AHI(次/h)≥为诊断截点,阳性似然比分别为:男:女为1.47:2.03;≤40岁:40-60 岁:>60 岁为 2.43:1.90:1.95;BMI<24:≥24 kg/m2 为 2.35:1.86。结论CPC能较好地反映OSA患者的睡眠质量,但存在高估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可能。CPC-REI仅可低-中度反映OSA患者的AHI而与最低血氧饱和度无关。CPC与PSG诊断OSA结果的一致性欠佳,可能较适合于女性、年龄小于40岁、BMI不足24 kg/m2人群的OSA筛查。

马庆贺[5](2019)在《高压氧对超重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对超重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障碍的作用并分析血浆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水平与睡眠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符合DSM-Ⅳ诊断标准并符合2013年中国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制定的超重标准(BMI≥24kg/m2)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40例分成两组:一组是HBO联合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称为HBO组(25人,其中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5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20人),另一组是只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称为对照组(15人,其中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6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9人),两组患者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在治疗前和治疗6周末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对入组患者进行评分。HBO组每日进行HBO治疗一次[在2个绝对大气压(Atmospheres Absolute,ATA)压力下吸纯氧治疗1h,10次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2天,总共三个疗程。分别在HBO治疗前、治疗后的2周末、4周末、6周末对入组患者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估并采集血液样本,并在治疗前和治疗第6周末进行多导睡眠检测(Polysomnography,PSG);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及分光光度计实验分别在HBO“治疗前”、“治疗2周末”、“治疗4周末”、“治疗6周末”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浆DHA、SOD水平。结果(1)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的PANSS量表总分和PSQI量表的各项得分及总分进行分析,发现两组之间PANSS量表总分在治疗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PSQI量表结果则显示,C3、C4、C6和总分在治疗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分别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6周末”2时间点的PANSS评分进行前后比较,发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ANSS总分、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病理特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前”与“治疗6周末”分别对两组患者之间的PANSS总分做比较,结果显示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分别在不同时间点的PSQIC1、PSQIC4、PSQIC5、PSQIC6项评分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PSQIC1、PSQIC4、PSQIC5、PSQIC6项评分各个时间点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PSQI总分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除PSQIC1项外PSQI各项评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4)对“治疗前”两组患者的PSG各项数据进行治疗前的基线比较,结果提示基线差异不显着(P>0.05)。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6周末”的PSG各项指标做前后比较,结果显示HBO组的入睡潜伏期、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NREM期睡眠持续时间、慢波睡眠(Slow-Wave Sleep,SWS)持续时间2个时间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治疗6周末”的两组患者之间的PSG各项结果进行比较(符合正态性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否则进行非参数检验),结果发现,两组患者之间“SWS期睡眠持续时间”、“3期睡眠效率”和“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Apnea–Hypopnea Inde,AH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治疗前”和“治疗6周末”对两组患者PSQI和PSG的入睡潜伏期、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分别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显示,HBO组“治疗前的总睡眠时间”及“治疗6周末入睡潜伏期”的主客观评定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的入睡潜伏期”、“治疗前的睡眠效率”、“治疗6周末的睡眠效率”项目上PSG和PSQ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O组在“治疗前的睡眠效率”项目上PSG和PSQI之间具有相关性(Pr<0.05,r=0.407)。(6)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浆DHA、SOD水平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之间基线水平差异不显着(P>0.05);分别对两组患者各个时间点之间的血浆DHA、SOD水平变化作比较,结果显示HBO组患者血浆SOD水平在“治疗2周末”到“治疗6周末”2时间点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DHA水平变化差值”与“总睡眠时间的差值”呈线性正相关(P<0.05);HBO组血浆DHA在“治疗前和治疗2周末”、“治疗前和治疗6周末”、“治疗2周末和治疗6周末”各时间点前后水平变化的差值与SOD对应时间点的差值有相关性,并且在“治疗前和治疗6周末”、“治疗2周末和治疗6周末”时间点上DHA差值和SOD差值呈线性正相关(P<0.05)。结论(1)DHA与男性超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SOD水平升高和长睡眠时间存在关联;(2)HBO治疗可能对提高患者的SOD水平有一定作用;(3)HBO治疗可能对患者入睡潜伏期、睡眠效率、NREM期睡眠持续时间、SWS期睡眠持续时间、3期睡眠效率、AHI的改善起到一定作用;(4)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对自身睡眠的主、客观评价存在差异,在评价患者睡眠的情况方面需要注意。

郑鹏飞[6](2019)在《男性住院精神病患者的睡眠质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估重性精神病患者睡眠状况,分析影响患者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分析患者主观睡眠评价及影响患者主观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第一部分:收取2017年4月-2018年11月在某市精神病性医院男性重性精神病科收治的100名确诊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工具有一般情况调查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大体评定量表(GAS)、心肺耦合分析(CPC)监测仪器,该部分调查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睡眠质量情况、各因素与重性精神病患者睡眠质量的相关性研究及不同病种之间睡眠质量的差异分析。第二部分:从2018年7月到2018年11月,对患者进行主观睡眠质量测量,实验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心肺耦合分析(CPC)仪器,采用SPASS20.0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究重性精神病患者主客观睡眠之间的差异。结果:第一部分:(1)重性精神病患者睡眠总时间异常率为40%、熟睡眠异常率为60%、浅睡眠异常率为81%、REM睡眠异常率为71%、觉醒时间异常率为95%、初入睡时间异常率为90%、睡眠效率异常率85%,有无躯体疾病与不同文化程度患者之间的睡眠总时间与睡眠效率有差异(P<0.05)。患者年龄与睡眠总时间呈显着负相关,患病时间长短与初入睡时间呈负相关(2)患病程度与初入睡时间呈显着正相关,焦虑与患者深睡眠时间呈正显着正相关,与觉醒时间、呼吸暂时指数呈显着负相关(3)氯氮平治疗组患者的熟睡时间、睡眠效率高于利培酮治疗组患者,浅睡时间、觉醒时间、初入睡时间、呼吸暂停指数低于利培酮治疗组患者,氯氮平治疗组在熟睡时间、睡眠效率上高于喹硫平治疗组,在觉醒时间上低于喹硫平,且差异有意义(P<0.05)。(4)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深睡眠时间高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浅睡眠、REM睡眠低于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主-客观睡眠状况的比较结果显示,患者的主观睡眠总时间高于客观睡眠总时间(P<0.01),主观入睡时间高于客观入睡时间(P<0.01)。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客观睡眠总时间较主观睡眠长(P<0.01),客观入睡时间较主观睡眠短(P<0.01),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主观入睡时间、睡眠障碍得分低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催眠药物得分高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对自身睡眠主观知觉越好的患者焦虑、敌对性因子得分较小(P<0.05)。结论:男性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睡眠异常率高;男性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睡眠质量水平受年龄、患病时间、躯体疾病、病种等影响;焦虑会改变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结构,熟睡时间比例增加,觉醒时间延长;男性重性精神病患者的主客观睡眠之间存在差异,患者易过分夸大自身睡眠时长;焦虑、敌对性等负面情绪的增加会导致患者加重对自身睡眠质量的错误知觉。

闫润涛[7](2014)在《利培酮与喹硫平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主客观睡眠情况改善的比较》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精神分裂症患者常合并有各类睡眠障碍且其发生率相当高,可达30%-80%,严重的睡眠障碍会影响患者临床症状的治疗效果,甚至影响其认知功能,严重时可出现自杀行为。目的通过观察首发精神分裂者患者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m, PSG)指标来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脑电结构与正常人的差异,并观察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与喹硫平两种药物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主客观睡眠情况改善的异同,为精神分裂症的临床治疗(改善患者阳性、阴性症状的同时改善患者睡眠障碍)用药探索新的思路、找寻理论支持。方法1.将符合入组标准的91例患者(2012年3月至2013年7月在河南省精神卫生中心就诊住院的急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利培酮组45例和喹硫平组46例。正常对照组:2012年3月至2012年11月本单位工作人员,实习学生及自愿参加研究的志愿者,共40名。2.于入组前筛查时及服药4周后评定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 PANSS),入组后及服药4周后进行多导睡眠图监测描记首发精神分裂者患者整晚的睡眠情况,正式记录PSG结果的第二天进行PSQI评定。3.两组用药均从小剂量起始,喹硫平组逐渐调整至有效治疗剂量400~600mg/d,利培酮组逐渐调整至有效治疗剂量2~6mg/d。4.所有数据均应用统计软件SPSS15.0版本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1.服药4周后利培酮组显效率76.75%、有效率95.35%,喹硫平组显效率79.07%、有效率97.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8、0.345,P=0.795、0.557)。喹硫平组、利培酮组服药4周后PANSS评分与服药前相比显着下降,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服药前与服药后两组间PANSS评分比较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喹硫平组和利培酮组总睡眠时间减少,睡眠潜伏期延长,睡眠效率下降,觉醒时间、S1睡眠时间增多,REM睡眠潜伏期缩短,REM睡眠时间、SWS睡眠时间减少,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而S2睡眠比较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3.服药前利培酮组和喹硫平组PSG指标基线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4周后喹硫平组较基线总睡眠时间延长,觉醒时间、S1睡眠时间减少,睡眠效率提高,S2、SWS睡眠时间增多,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利培酮组较基线总睡眠时间延长,REM睡眠时间增多,REM睡眠潜伏期延长,觉醒时间、S1睡眠时间减少,睡眠效率提高,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S2睡眠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PSG指标比较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4.服药4周后喹硫平组与利培酮组在REM睡眠时间,SWS睡眠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REM睡眠潜伏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PSG指标比较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5.服药前利培酮组和喹硫平组在PSQI总分、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4周后喹硫平组和利培酮组PSQI评分与服药前基线相比,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服药4周后喹硫平组和利培酮组在PSQI总分、睡眠质量、睡眠时间方面相比,差异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睡眠障碍方面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PSQI指标比较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睡眠脑电情况存在睡眠结构和睡眠连续性两方面的异常。2.利培酮和喹硫平均能改善首发精神分裂者患者的主观睡眠和客观睡眠情况。3.睡眠脑电结构方面,利培酮增加快动眼睡眠时间和快动眼睡眠潜伏期的作用优于喹硫平,增加SWS睡眠时间的作用弱于喹硫平。4.喹硫平较利培酮更能减弱患者主观睡眠障碍的感受。

王俊清,许崇涛,江丽云,温碧兰[8](2012)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特征及奥氮平对体质量、睡眠呼吸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索首次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多导睡眠图(Polysomnography,PSG)特征以及奥氮平治疗对体质量、睡眠呼吸的影响。方法对3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和33名正常对照进行整夜PSG监测,比较两组PSG的差异以及奥氮平治疗前后患者组体质量、睡眠呼吸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组睡眠潜伏期延长[(83.64±10.62)min,(29.41±10.05)min],总睡眠时间减少[(286.43±17.04)min,(343.66±16.38)min],睡眠效率下降[(65.73±11.47)%,(86.13±8.15)%],睡眠期觉醒时间和微觉醒次数明显增多[(65.70±10.33)min,(25.93±9.60)min;(38.26±6.88),(14.40±2.72)];N1期睡眠增加[(87.43±11.35)min,(36.55±6.40)min],N2期、N3期睡眠减少[(100.53±10.42)min,(143.35±13.52)min;(49.83±7.51)min,(87.52±9.74)min],上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组体质量指数[(30.67±3.41),(24.66±4.03)]、微觉醒次数[(23.52±3.63),(14.40±2.72)]、低通气指数[(8.47±0.52),(3.64±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组自身前后比较,体质量指数增加(P<0.05),睡眠连续性和结构指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有睡眠连续性和睡眠结构两方面异常;奥氮平治疗能显着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但长期治疗有可能导致体质量增加及睡眠呼吸异常。

马前锋[9](2008)在《音由心生 乐者药也 ——个性化音乐治疗的探索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音乐不仅为个体提供了审美欣赏的对象,也通过自身的魅力影响着现实社会生活。合适的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情感,完善个体人格。同时,音乐所包含的丰富内容也有着迥然不同的特点,不同类型的音乐对人产生的效用也不同。音乐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和最具魅力的领域,它伴随着人类的整个历史进程,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并且还在继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巨大作用。音乐是人心理活动的产物,音乐实现自己多方面社会功能的方式和途径主要是音响体验、情感感受、想象引导直觉等心理活动;音乐作为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之一,对健康能够发挥不可忽视作用,具有治疗效果。音乐疗法是集心理学、医学、生理学、哲学、音乐、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的新兴学科,作为一门应用科学,逐渐被社会所接受,并日趋成熟。音乐治疗的作用已经受到心理学界的关注,目前国内也有研究成果,但在个性化方面甚少,而某些成果,也还不够深入。这种学术研究的滞后性,直接影响了对涉及音乐治疗等现象和方法的深入研究和运用。基于这种情况,本研究从心理学、健康学等角度,结合实验研究、调查统计分析以及相关个案,对个性化音乐治疗予以深入系统地探讨。本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音乐治疗研究综述。讨论音乐治疗的概念、意义,考察国内外音乐治疗的发展历史,总结音乐治疗的新视角和方法并予运用前景展望。我国现代关于音乐心理和音乐治疗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大多为介绍国外音乐治疗的文章,有关音乐治疗和发展的本土化特色还需研究。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论着中就有关于音乐心理活动的描述和对某些音乐心理规律及的研究。从关注音乐与自然的联系到重视音乐与人心理、情感的密切联系,研究历时达二千多年;研究成果从古代文献的语录,发展到独立的篇章论述和专门的乐论着作,从理论分析到实践验证;研究领域都大多涉及到了现代音乐治疗学的命题,如音乐与人心理的关系、产生音乐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音乐的心理效能、音乐的社会作用、音乐欣赏心理、音乐表演心理、音乐创作心理、音乐对塑造个体具有完备性格的作用、音乐养生及治疗思想等。中国有丰富的音乐治疗的思想。特别是五音疗法,反映了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五音疗法整合了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体现了对音乐与情绪及脏腑之间的互动关系;突现了音声与人格情志、脏气等的关系。五音疗法匹配了人体的不同脏腑,把五音、五行、五脏、人格配属用于音乐治疗实践。第二部分探讨了音乐的功能和音乐治疗的原理机制等,在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设计以个性化差异为主旨的音乐治疗模型。并且通过实验验证模型。本研究旨在从心理学和医学的角度,通过个性化音乐使用,测查被试的行为特征变化(学习、睡眠)、心理特征变化(性格、情绪)、生理特征变化(心率、皮温、皮导)三个方面,证实个性化音乐的效果和相关变化,从而对如何使用音乐治疗进行探讨。本研究将所有被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实验,测定实验组前后心率、皮肤电传导、皮温的变化,同时对实验组与对照组测试心理量表、压力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有些指标差异显着。压力舒解、有效睡眠时间延长,情绪特征也有变化。心率有起伏变化,皮肤温度降低,皮肤电传导水平升高。实验研究证实使用个性化音乐有好的效果,尤其是在压力应激效果上反应了身心状态的恢复。本研究考察了不同类型音乐对不同个体、病症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1)不同类型的音乐对个体有不同的影响;(2)不同个体、相同问题也需要个性化音乐;(3)不同气质类型的个体,对音乐偏好不同;(4)相同个体在不同治疗阶段需要配制不同的个性化音乐。第三部分为个性化音乐治疗理论模型的实践运用。通过个性化音乐治疗在学习减压、改善睡眠、危机干预中的运用,验证了个性化音乐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论文最后讨论了需要继续研究的命题和音乐治疗的功能和意义。一方面,有助于建立音乐欣赏与健康层面上的动力关系,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和帮助音乐在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临床、教育、健康等领域服务,为社会的文明发展作出一定的努力。通过对个性化音乐治疗模型的建构、探索、分析实践运用,人可以借助一定的音乐认识人自身,进一步理解了人格差异的内涵,音乐差别的文化意义。

曹欣冬[10](2004)在《神安汤治疗精神分裂症失眠的临床研究及对小鼠镇静催眠作用的实验观察》文中研究表明失眠是一种发生率很高的睡眠障碍,人们对睡眠及失眠的机理仍不十分清楚,仅认识到睡眠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 ,不是觉醒的简单终结 ,而是中枢神经系统内主动的, 节律性的过程. 这一节律独立于自然界的昼夜交替而自我维持 ,睡眠是器官处于规律性的, 反复发生的.容易逆转的一种状态, 睡眠包含几个不同的阶段.快速眼动睡眠和非快速眼动睡眠, 又称慢波睡眠 ,分为I、 II、 III、 IV期, 睡眠中枢学说, 体液学说, 昼夜节律周期学说是有关睡眠的重要学说.失眠是一种功能性而非器质性疾病, 失眠表示睡眠能力降低 ,目前认为失眠症是睡眠开始及睡眠维持障碍 ,是对睡眠的质和量持续相当长时间的不满意状况.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睡眠障碍非常多见, 睡眠障碍往往是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前趋症状. 也是复发的先兆 ,睡眠障碍可出现在精神分裂症开始阶段 ,疾病急性期 ,慢性期 .精神分裂症病人睡眠障碍的特点之一是睡眠潜伏期明显延长 ,平均比正常人延长20分钟 .病人入睡时间一般超过30分钟,平均为108分钟.精神分裂症多导睡眠图的改变主要表现为" SWS" 睡眠和" REM" 睡眠的异常." SWS" 睡眠的减少是精神分裂症最具特征的改变.病因治疗是失眠的基本治疗, 但常有其他因素也参与了失眠的发生. 因此需要采用综合的方法治疗失眠 .一般将治疗方法分为两大类: 即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目前用于治疗失眠的药物主要有: 1.巴比妥及非巴比妥类药物 .2.苯二氮, 受体激动剂类药物 .3.抗抑郁药物. 4.抗精神病药物. 5.抗组织胺类药物. 药物治疗可引起药物依赖 ,去抑制作用 ,神经中枢抑制作用 ,过度镇静作用, 反跳性失眠 ,撤药反应顺行性健忘, 精神症状等 .非药物疗法包括心理治疗 ,行为疗法, 光疗, 时间疗法.存在对环境, 设备要求较高 ,需有专业人员指导, 施行费时费力等不足.中医关于失眠的病因病机, 治法方药等早在《内经》 时代就有记载 .历经数代,许多医家的丰富与发挥, 形成了中医对于失眠的理论认识和临床治疗方法. 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失眠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疗效显着.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论证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思想的正确性 .但中医治疗失眠缺少客观性疗效评定标准和对精神疾病的失眠研究欠缺.本文在前人对失眠中西医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精神分裂症失眠进行研究, 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有8 例. 全部为女性患者, 均完成实验, 治疗组5 例. 对照组30例. 在服用舒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基础上 ,治疗组服用神安汤, 对照组服用阿普唑仑片治疗失眠 ,以临床观察和使用艾森克个性问卷 "EPQ"阳性与阴性综合征量表 PANS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SQI"副反应量表 "TESS" 判定疗效和副反应 80 例精神分裂症失眠患者 PSQI 总分及各成份分与正常人和失眠患者的参照分数比较, 失眠患者和精神分裂症失眠患者的各项分数均高于正常人, 精神分裂症,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 入睡时间, 睡眠效率得分与失眠患者比较, 显着增高, 睡眠障碍和日间功能与失眠患者比较, 显着降低 .发现精神分裂症失眠患者入组前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SQI" 与年龄呈正相关 .精神分裂症发病诱因与睡眠有一定相关<WP=5>神安汤治疗精神分裂症失眠的临床研究及对小鼠镇静催眠作用的实验观察性 .无发病诱因的睡眠差 ,与其精神质 ,分裂人格 ,有显着相关性 ,在行为方面冲动的患者比退缩的患者更易出现失眠 ,失眠与精神分裂症严重程度及阴性症状呈正向相关性. 将80例精神分裂症失眠患者按"PSQI"总分的高低分为两组进行发病相关因素比较,年龄、 病程、 幻觉、 行为障碍、 情绪稳定性为危险因素, 进入回归方程. 其中年龄、 病程、 幻觉、 情绪稳定性有显着性差异. 本研究所观察的精神分裂症失眠病例中虚象出现的部位由多到少依次是心脾、 肝、 肾、 表现为心肝血虚、 脾气不足、 肾阴虚损, 出现的病理产物依次是火热、 瘀血、 痰、 湿 、中医辨证虚证占 31.3 实证占 13.7 本虚标实占 55.0辨证分型中 心脾两虚占 28.8 心胆气虚占 18.7 阴虚火旺占 15.0 痰火内扰占 15.0 肝郁化火占 11.3 瘀扰心神占 10.0 从两组临床疗效看 治疗组有效率为 94.0 对照组为 90.0 对于不同的中医证型, 神安汤对肝郁化火证 ,痰热内扰证, 瘀扰心神证 ,心脾两虚证疗效较好.神安汤对于改善精神分裂症失眠的 "PSQI" 总分(P<0.01), 睡眠障碍( P<0.01), 提高睡眠质量( P<0.05), 优于阿普唑仑片 ,缩短患者入睡时间与阿普唑仑片相当 ,且已知中药无成瘾性 ,安全可靠. 动物实验是观察药物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 ,能否延长小鼠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和对小鼠戊巴比妥钠阈下催眠剂量的影响. 将" ICR" 小鼠分为空白组 ,生理盐水组,阿普唑仑对照组 ,枣仁安神液对照组 ,神安汤大、 小剂量组六组进行观察对比, 阿普唑仑, 枣仁安神液 ,大剂量神安汤对小鼠走动时间, 小鼠前肢上抬次数 ,入睡潜伏时间, 睡眠持续时间 ,阈下催眠剂量戊巴比妥钠小鼠入睡率均有显着性的影响小剂量神安汤对小?

二、9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呼吸暂停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9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呼吸暂停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养心安神汤对精神分裂症伴睡眠障碍患者睡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 2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及睡眠质量比较
    2.3 2组患者睡眠结构比较
    2.4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2)心肺耦合分析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及认知功能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Abbreviation)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精神分裂症的认知损害
    1.2 精神分裂症的睡眠障碍
    1.3 精神分裂症伴发OSAS
    1.4 OSAS对认知功能的损害
    1.5 心肺耦合分析技术的应用
    1.6 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资料收集
        2.2.2 精神症状评估
        2.2.3 嗜睡症状评估
        2.2.4 认知功能评估
        2.2.5 睡眠检测
    2.3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人口学资料、睡眠和认知功能比较
    3.2 伴OSAS与不伴OSAS两组间睡眠、精神症状和认知功能比较
    3.3 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因素相关分析
    3.4 患者认知功能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CPC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睡眠异常
    4.2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障碍
    4.3 OSAS的认知损害
    4.4 OSAS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的影响
    4.5 创新性
    4.6 局限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精神分裂症伴发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熵测度及压缩感知理论在睡眠质量评估中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睡眠问题研究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1.3 睡眠分期的研究进展
        1.3.1 睡眠分期的定义
        1.3.2 R&K睡眠分期标准
        1.3.3 睡眠分期的分析方法
    1.4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及脑功能偏侧化研究进展
        1.4.1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1.4.2 脑功能偏侧化及其在睡眠中的初步研究
    1.5 基于心电信号的睡眠问题研究概述
    1.6 本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1.6.1 本文的主要工作
        1.6.2 章节安排
第二章 生理信号分析中的时间序列熵测度和压缩感知理论
    2.1 时间序列熵测度
        2.1.1 近似熵
        2.1.2 样本熵
        2.1.3 模糊熵
        2.1.4 模糊测度熵
        2.1.5 熵测度在生理信号分析中的应用
    2.2 压缩感知
        2.2.1 压缩感知理论的数学模型
        2.2.2 压缩感知在生理信号分析中的应用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时间序列熵测度的睡眠分期方法
    3.1 理论及方法
        3.1.1 熵值特征提取
        3.1.2 一对多支持向量机
        3.1.3 性能评估指标
        3.1.4 方法流程
    3.2 实验数据及预处理
    3.3 实验结果
        3.3.1 熵值特征
        3.3.2 独立样本t检验
        3.3.3 非独立样本训练与测试
        3.3.4 独立样本训练与测试
    3.4 讨论
        3.4.1 与现有睡眠分期方法的对比
        3.4.2 睡眠分期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种新的睡眠分期熵测度算法—张量近似熵
    4.1 张量近似熵的提出
    4.2 张量近似熵的定义
    4.3 实验设计
        4.3.1 由传统的时间序列构造普通张量
        4.3.2 由多导睡眠数据构造睡眠张量
        4.3.3 张量近似熵的一致性分析
        4.3.4 张量近似熵的辨识能力分析
        4.3.5 张量近似熵的统计检验
    4.4 实验数据
    4.5 实验结果
        4.5.1 张量近似熵在普通张量上的一致性及辨识能力分析
        4.5.2 张量近似熵在睡眠张量上的一致性及辨识能力分析
        4.5.3 统计检验结果
        4.5.4 张量近似熵在睡眠分期中的应用
    4.6 讨论
        4.6.1 张量近似熵在普通张量上的性能分析
        4.6.2 张量近似熵在睡眠分期上的性能对比
    4.7 本章小结
    附录—张量近似熵的MATLAB代码
第五章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脑功能偏侧化研究
    5.1 理论与方法
        5.1.1 模糊熵与偏侧化指数
        5.1.2 增强偏侧化指数
    5.2 实验数据
        5.2.1 UCDDB公开睡眠数据
        5.2.2 临床睡眠数据
    5.3 实验结果
        5.3.1 模糊熵特征提取
        5.3.2 偏侧化指数LI分布
        5.3.3 增强偏侧化指数ELI分布
        5.3.4 统计检验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睡眠心电信号采样压缩及重构
    6.1 一维睡眠心电信号的压缩感知应用
        6.1.1 模型框架
        6.1.2 评价指标
        6.1.3 数据及仿真流程
        6.1.4 实验结果
    6.2 二维心电信号的压缩感知应用
        6.2.1 模型框架
        6.2.2 实验结果
    6.3 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发表的学术论文
    申请专利
    主持的科研项目
    参与的科研项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心肺耦合分析技术对睡眠障碍诊断的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颅电刺激治疗精神疾病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参考文献

(5)高压氧对超重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局限性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实验用量表
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试验流程图

(6)男性住院精神病患者的睡眠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男性重性精神病患者的客观睡眠状况研究
    引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2 研究工具
        2.1 一般情况调查表
        2.2 大体评定量表(GAS)
        2.3 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
        2.4 心肺耦合分析(CPC)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综述法
        3.2 问卷调查法
        3.3 心肺耦合分析
        3.4 资料统计分析
        3.5 质量控制
    结果
        1 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睡眠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1.1 重性精神病患者睡眠状况调查
        1.2 重性精神病患者的基本情况及相关因素对其的影响分析
        1.3 一般情况因素与患者睡眠状况的相关分析
        2 GAS、BPRS与各睡眠质量参数的相关性
        2.1 大体评定量表(GAS)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2.2 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各因素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3 不同用药患者之间睡眠质量差异分析
        3.1 利培酮与氯氮平治疗对重性精神病患者睡眠状况影响的比较
        3.2 喹硫平与氯氮平治疗对重性精神病患者睡眠状况影响的比较
        4 不同病种之间睡眠质量差异分析
    讨论
        1 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睡眠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1.1 重性精神病患者睡眠状况基本情况
        1.2 重性精神病患者的基本情况及相关因素对其的影响分析
        1.3 年龄、患病时间与患者睡眠状况相关性分析
        2 GAS、BPRS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3 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同药物与睡眠状况差异分析
        4 不同病种之间睡眠质量差异分析
    结论
第二部分 男性重性精神病患者主观睡眠状况研究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1.1 研究对象
        2 研究工具
        2.1 心肺耦合分析(CPC)
        2.2 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综述法
        3.2 问卷调查法
        3.3 统计方法
    结果
        1.重性精神病患者主客观睡眠质量差异分析
        1.1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主客观睡眠质量差异
        1.2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主客观睡眠之间差异
        1.3 不同病种之间主观睡眠质量差异分析
        2.影响重性精神病患者主观睡眠知觉的因素分析
    讨论
        1. 重性精神病患者不同病种之间主客观睡眠质量差异
        2. 影响重性精神病患者主观睡眠知觉的因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7)利培酮与喹硫平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主客观睡眠情况改善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睡眠障碍在四类精神疾病方面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9)音由心生 乐者药也 ——个性化音乐治疗的探索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音乐治疗研究综述
    第一章 音乐治疗研究现状
        引言
        1 音乐疗法(MUSIC THERAPY)的定义
        1.1 侧重于音乐治疗的功能
        1.2 侧重于音乐治疗的方法形式
        1.3 侧重于音乐治疗所属领域
        2 从音乐治疗的定义看世界音乐治疗的发展状况
    第二章 音乐治疗的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3 教育意义
        4 个体成长意义
        5 生命探索意义
        5.1 音乐的进化性隐喻
        5.2 音乐治疗的生命探索意义
    第三章 音乐治疗发展概述
        1 国际音乐疗法的发展历史
        2 中国的音乐治疗历史
第二部分 个性化音乐治疗模型研究
    第四章 音乐治疗的原理机制
        1 音乐治疗流派体系概况
        1.1 精神动力学派的音乐治疗
        1.2 自由即兴演奏音乐治疗
        1.3 行为主义音乐疗法
        2 音乐产生系列效应
        3 生理机制
        3.1 神经系统机制
        3.2 全脑激活机制
        4 行为改变
        4.1 音乐与人的行为方式
        4.2 人的行为与音乐的关系
        5 演唱时的健康机制
        6 音乐引导想象(GIM)
        7 中国古代音乐治疗的理论基础
        7.1 "天人合一"的思想
        7.2 个性化的治疗机理
        7.3 音乐产生的心理机制
        7.4 音乐与情绪的协同关系
    第五章 音乐治疗的个性化设计模型
        1 研究综述
        1.1 音乐与人格的对应关系
        1.2 选曲类型个性化
        1.3 传统的中医音乐疗法
        1.3.1 中医五音治疗
        1.3.2 五音属性
        1.3.3 五音五行的匹配方法
        2 个性化设计
        2.1 病症类型:以治疗目标
        2.2 个体因素
        2.2.1 个体的素养背景
        2.2.2 丰富的文化修养有助于音乐欣赏的情感体验
        2.2.3 丰富的人生阅历更有助于音乐欣赏者对音乐的体验和领会
        2.2.4 形成对音色主观评价不同的心理因素
        2.3 环境因素(灯光、噪音、音频、播放方式)
        3 音乐因素(音乐要素、乐器、歌词、演唱者、引导)
        3.1 响度
        3.2 音高
        3.3 音色
        3.4 音程和音阶
        4 乐器
        5 演唱者
        6 治疗模型设计
        7 个性化实验研究
        7.1 研究目的
        7.2 研究方法
        7.3 实验程序设计
        7.3.1 预备实验
        7.3.1.1 目的
        7.3.1.2 被试
        7.3.1.3 结果
        7.3.1.4 讨论
        7.3.2 正式实验
        7.3.2.1 实验被试
        7.3.2.2 实验材料
        7.3.2.3 实验方法
        7.3.2.4 实验结果
        7.3.2.4.1 气质分布状况
        7.3.2.4.2 压力状况的干预效果
        7.3.2.4.3 干预后的心理症状状况明显改变
        7.3.2.4.4 个性化音乐干预后的生理指标变化
        7.3.2.5 讨论
第三部分 个性化音乐治疗模型的实证研究
    第六章 音乐治疗干预学习的研究
        1 影响学习成绩的心理因素研究
        2 预备实验研究(考试心理素质调查表的编制)
        2.1 设计背景
        2.2 问卷设计方法
        2.3 结果
        2.4 因子得分
        2.5 聚类分析
        2.6 聚类分析所用程序
        3 实证实验研究
        3.1 研究方法
        3.2 研究目的
        3.3 研究过程
        3.4 结果与分析
        4 讨论:音乐治疗配合咨询的优势设计
        4.1 学习方面
        4.2 考试心理素质
    第七章 音乐干预睡眠的实验研究
        1 睡眠的研究概述
        2 睡眠疾病危害
        3 睡眠问题状况
        4 使用音乐治疗对睡眠问题研究综述
        5 音乐治疗干预睡眠的实验研究
        5.1 被试选择
        5.2 实验材料
        5.3 实验程序
        5.4 实验结果
        6 讨论
    第八章 音乐治疗的危机干预(自杀)个案研究
        1 危机干预文献回顾
        2 自杀的外因
        3 自杀的内因
        4 自杀的诱因
        5 自杀过程的理论分析
        6 个案研究
        6.1 被试状况
        6.2 研究目的
        6.3 研究设计
        6.4 结果
        6.5 小结
引用文献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10)神安汤治疗精神分裂症失眠的临床研究及对小鼠镇静催眠作用的实验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文献综述
    失眠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失眠的定义 诊断标准和分类
        2 失眠的原因
        3 失眠的流行病学
        4 睡眠的机制
        5 失眠的机理
        6 精神分裂症睡眠障碍研究
        7 失眠的治疗
        参考文献
    失眠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1 中医关于睡眠的理论
        2 中医对失眠的定义
        3 中医认为失眠的病因病机
        4 失眠的药物治疗
        5 失眠的非药物治疗
        6 精神分裂症失眠的中医治疗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研究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诊疗标准
        3 研究方法
        4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与精神分裂症失眠相关的因素
        2 中医证候学
        3 疗效
        4 不良反应
实验研究部分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3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神安汤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
        2 神安汤对小鼠催眠剂量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的延长作用
        3 神安汤对小鼠阈下催眠剂量戊巴比妥钠协同的作用
    讨论
        1 精神分裂症失眠相关因素分析
        2 精神分裂症失眠的病因病机 证候学分析
        3 神安汤组方思路与用药特点
        4 神安汤疗效分析
        5 神安汤对小鼠镇静催眠作用特点分析
        6 副反应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
    阳性与阴性综合征(PANSS)
    副反应量表(TESS)

四、9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呼吸暂停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养心安神汤对精神分裂症伴睡眠障碍患者睡眠的影响[J]. 刘丹,孙建平,庞檬佼,陈文韵.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1(07)
  • [2]心肺耦合分析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及认知功能影响[D]. 宋苏琪.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熵测度及压缩感知理论在睡眠质量评估中的研究与应用[D]. 张志民. 山东大学, 2020(01)
  • [4]心肺耦合分析技术对睡眠障碍诊断的可靠性研究[D]. 宋璇.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5]高压氧对超重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D]. 马庆贺.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6]男性住院精神病患者的睡眠质量研究[D]. 郑鹏飞. 皖南医学院, 2019(10)
  • [7]利培酮与喹硫平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主客观睡眠情况改善的比较[D]. 闫润涛. 新乡医学院, 2014(01)
  • [8]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特征及奥氮平对体质量、睡眠呼吸的影响[J]. 王俊清,许崇涛,江丽云,温碧兰.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2012(11)
  • [9]音由心生 乐者药也 ——个性化音乐治疗的探索性研究[D]. 马前锋. 华东师范大学, 2008(11)
  • [10]神安汤治疗精神分裂症失眠的临床研究及对小鼠镇静催眠作用的实验观察[D]. 曹欣冬.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4(01)

标签:;  ;  ;  ;  ;  

9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呼吸暂停的初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