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松的崛起与回归

石松的崛起与回归

一、史嵩之起复问题探(论文文献综述)

徐红,夏文登[1](2021)在《史嵩之起复事件再探》文中指出史嵩之在抗金、灭金、抗蒙过程中建立的军功,是其赖以入相的政治资本。在外部形势相对缓和之际,恰逢其父史弥忠去世,宋理宗次日即下诏起复史嵩之。由于此前朝臣对其评价不高和政见上有分歧,故而遭到朝臣与四学的强烈反对,指责其不孝与奸深。而宋理宗自端平入洛之后,相当支持与信任史嵩之,次日起复史嵩之即全是宋理宗的意见,但随着朝臣与四学利用天理、人心对其进行劝阻,宋理宗的态度开始发生转变,最后这一事件以史嵩之解官持服告终。由此可见,除去在起复时间上的不妥外,南宋外部形势的缓和、内部矛盾的激化和宋理宗态度的转变,才是史嵩之起复失败的真正原因。

荆鹏超[2](2021)在《宋代宣徽使与“执政恩例”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主要讨论了宋代宣徽使的品位职位双重性质及其品位化过程、宋代宣徽使的废罢原因及其废罢后的品位调整、宋代“执政恩例”与宣徽使之间的承继关系及“执政恩例”的演变、“执政恩例”待遇的具体内容等四个方面的问题。一、宋代宣徽使的品位职位双重性质及其品位化过程。宋代宣徽使以仁宗康定元年(1040)为分野,此前其性质主要表现为职位(差遣),此后主要表现为品位。太祖朝宣徽使具有明显的职位特性;太宗朝由于采用以藩邸出身的知枢密院事或枢密院副贰兼任宣徽使的方式,来提升藩邸出身的枢密院长贰在枢密院的地位,宣徽使的品位功能因之增强,并形成了宣徽使由枢密院长贰兼任的惯例,这一惯例一直延续至仁宗初年;仁宗朝,由于武臣出身者已难入枢密院,以及宋夏战起等内外两方面的因素,宣徽使的主要授予对象由枢密院长贰转变为西北统兵臣僚,宣徽使的主要任职地点也由中央转向西北军镇,宣徽使的品位化程度由此极大加深。仁宗朝宣徽使已高度的品位化,主要表现在以宣徽使为枢纽的两条新品位序列的形成,其一为“资政殿学士——资政殿大学士或观文殿学士——宣徽使”,该序列仅面向文臣;其二为“宣徽使或节度使——宣徽使、节度使——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此序列则同时面向文武臣僚。另外,文臣与宣徽使之间的隔阂也在仁宗中期打破,此前,宣徽使均自武阶而授,仁宗中期,由于宣徽使任职者变为以地方最高统兵官为主,而地方最高统兵官在此期亦逐渐转变为以文臣为主流,因而自文阶径除宣徽使的现象亦开始出现,并愈益普遍。仁宗以后高度品位化的宣徽使其品位性质也很复杂,对部分文臣而言,宣徽使有寄寓禄秩的作用,但若考虑整个宣徽使群体,则其最主要的品位作用可以归纳为两点:提升班位、标识内臣身份。其品位作用更类似于殿阁职名。仁宗以后的宣徽使仍具有差遣性质,仁宗中后期及神宗时期均有宣徽使归院供职的情况,通常对于一位具体的宣徽使而言,若其任职地点在地方则宣徽使表现为品位,若其回归中央任职,宣徽使可直接转化为职位,二者之间不存在隔阂。二、宋代宣徽使的废罢原因及其废罢后的品位调整。宣徽使自入宋后逐渐与宣徽院分途发展,宣徽使始终保持高的品位等级,但宣徽院职事却愈发轻简,形成了“使重院轻”的局面。不过二者之间的联系并未被斩断,宣徽使的设置实有赖于宣徽院的存在。元丰改制时,宣徽院作为中央国家机关,处于改制调整的范围内,但宣徽院非原唐代三省六部系统内的机构,也并未如枢密院一般有极为重要的职掌,因此被废罢,宣徽使也因之不再除授。宣徽使的废罢使仁宗以来形成的品位序列出现空缺,除了尝试复置宣徽使外,自哲宗初年至高宗初年,宋廷还进行了一系列品位调整,包括提升资政殿学士以上殿学士的班位、提升殿阁学士经济待遇、设置武阶太尉、授予臣僚“执政恩例”待遇、以内祠差遣的形式保障前宰执群体之待遇等。三、宋代“执政恩例”与宣徽使之间的承继关系及“执政恩例”的演变。政和以来的“执政恩例”有文臣与武臣两种不同形式。文臣“执政恩例”直接承自宣徽使,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二者地位相当,均基本与现任执政平齐;其二,文臣“执政恩例”均依附于殿学士职名授予;其三,“执政恩例”与殿阁职名结合后,其品位作用与宣徽使基本相同,殿阁职名用以标识侍从身份,“执政恩例”则用以提升经济待遇及班位。南宋文臣“执政恩例”的演变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初授该待遇的职名逐渐下滑,高宗中期以后以端明殿学士初授者居多;二是南宋末期授予人数趋于泛滥;三是因军事原因授予者逐渐增加,且在南宋后期的文臣统兵官群体内,逐渐显现出“执政恩例”与执政官之间的分级(即部分统兵官由“执政恩例”迁为现任执政官,但仍在地方统兵);四是权相当政时期,执政恩例的授予往往有特殊表现。武臣承继宣徽使的品位实为“太尉”,且武臣的“执政恩例”并非一种完整的品位形式,而是北宋末年以来产生的一种用以确定太尉、使相、三少等高级武臣部分待遇的方式。这主要是因为元丰、政和官制调整以后,太尉以上高级武臣的部分待遇并未以法律的形式及时确定,因而往往需要援引执政待遇以确定之。四、执政恩例待遇的具体内容。宋代执政官并非平级,根据其待遇、班位等可以大致分为三个等级,最高级为枢密使,最低级为签书、同签书枢密院事,其他执政官位于中间层级。“执政恩例”的具体类比对象需要具体分析,既有类比某一具体执政官的情况,也有以“执政”泛指的情况,以“执政”泛指的情况之所以存在,是由于法令中对执政官之待遇亦往往以“执政”泛称,而在官品令中又单独规定了“执政官”的含义。“执政恩例”所称之执政主要指现任执政官,但其待遇与现任执政并不完全相同,其原因是部分待遇现任执政官并不具备。“执政恩例”待遇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请给、人从、给赐等经济待遇,以及班位、减年、服带、仪卫、恩荫等政治待遇。

程志刚[3](2021)在《宋理宗朝京湖地区军需供应研究 ——以制置使与总领官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南宋自立国以来战争不断,鉴于战事的频繁,南宋政府逐步在两淮、京湖以及四川地区形成三大战区以应对战事,京湖地区位于三大战区中间,地位险要。至宋理宗时期,京湖地区已然发展成地方制置使执掌军政与中央下派机构总领所负责军队后勤的联合作战体制。本文通过历任制置使的国防部署以及历任总领官的后勤补给两方面的具体变化,结合时局梳理理宗时期整个京湖地区国防建设的发展过程,从制置使与总领官之间产生的军需供应矛盾角度分析两类群体在不同时期对京湖地区稳固以及最终对南宋存亡的影响。理宗时期是整个京湖地区国防部署与后勤供应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陈晐至孟珙时期,这一阶段又分为两个发展时期。首先便是自宁宗赵方以来的国防部署强化与最终崩溃,这一时期主要发生在陈晐至史嵩之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南宋政府任命将领的先对后错导致了京湖地区国防防线的崩溃。之后便是京湖地区国防重建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是孟珙时期,孟珙在任期间重建了京湖国防线,并将军队部署南移。京湖地区在发生着国防线稳固、崩溃与重建时,负责京湖军队后勤的历任总领官整体表现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动,陈晐至史嵩之时期,京湖地区的总领也发生着变化,从祸乱地方到及时保障军队后勤。而在孟珙时期,总领与制置使的矛盾再次激发,鉴于京湖常年的征战以及孟珙上任之初京湖地区国防线的崩溃,一时间导致了制置使孟珙加大了对军队后勤供应的需求,时任总领朱鉴迫于困境还是极力配合。两人有效地配合稳定了京湖地区的局势。第二阶段则是贾似道至吕文德时期,这一阶段又分为两个发展时期。贾似道至李曾伯时期,这一时期京湖地区大规模战事暂时停息,贾似道继续孟珙时期的休养生息,至李曾伯时期发生了两次变动,第一便是李曾伯将京湖国防线再次北移,第二便是自贾似道兼任总领以来,中央为加强集权而回收总领征收茶税权力。这一方面导致总领后勤供应能力的下降,另一方面制约了军队作战。而自吴渊至吕文德时期是第二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总领供应能力的持续下降导致了吕文德间接同意与敌互市,进而导致后期襄樊被围与陷落。并最终导致了南宋的灭亡。最后,不论是以襄阳为国防核心还是江陵为国防核心,以及不同时期制置使与总领的作用,都无法避免脆弱的后勤补给能力导致的南宋最后的灭亡。

田志光,刘斌[4](2020)在《宋代宰相丁忧起复考论》文中提出宋代丁忧制度经过不断发展,将礼制伦理与现实政治联系在一起,形成一套完整制度。宰相作为统治集团中的领导核心,他们理应比其他官员更加遵守和维护丁忧制度,但在实际活动中,他们往往出于各种原因,没有能够切实遵守这项制度。宋代一共有十位宰相服丧除免,都受到皇帝起复。宰相服丧后起复已经成为一种政治常态,但是丁忧后起复间隔时间有长有短,起复原因也不尽相同,起复后任命也有差别,起复后政治命运也是千差万异,这些差异性一般与当时政治环境紧密相关,其中涉及皇帝态度、宰相执政能力、个人政治意愿、群臣意见等因素。

王琦[5](2020)在《徐元杰《论语》经筵讲义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徐元杰,字仁伯,江西上饶人,曾经师事陈文蔚,后从学真德秀。作为一名儒家士大夫,无论是任职一方,差知安吉州、南剑州,还是出入朝堂,兼崇政殿说书、拜工部侍郎,他都始终恪守着程朱正君心成君德泽万民的理想与学说,①或擒寇贼安百姓平民讼;或讲学延平以理化民;或经筵正君心论时政,或几谏史嵩之起复,均不避个人福祸得失,正道直行。在郡县则"阖郡德之";其去则"众遮道跪留";在朝堂则"朝野传诵",帝"每从容访天下事",名动天下。而对其不幸暴死,"三学诸生相继叩阍讼冤,台谏交疏论奏,监学宫亦合辞闻于朝",理宗"悼念不已",赐谥"忠愍"。②明代被列入《江右名贤编》《秩官

解宏鹏[6](2020)在《南宋蒲江高氏家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蒲江高氏家族是崛起于南宋初年,兴盛于南宋中期的相对典型的中层士大夫家族,其部分成员在政治领域、文化领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高氏家族的兴衰历程,贯穿整个南宋时期并延续到元代初年。北宋末期,该家族已有具备一定知名度的成员求学于都城开封;南宋时期,至第六代成员,家族发展到鼎盛,此后却逐渐走向衰落。在发展过程中,高氏家族成为科举、官僚和学术三位一体的复合型家族。第一章论述高氏家族的源流及世系,厘清现存史料中各个家族成员的基本信息,介绍代表成员的政治和文学成绩,依照时间顺序编制详细的世系图,揭示高氏家族初兴、鼎盛、衰微的具体表现。第二章论述高氏家族的婚姻和社交等社会关系。选择联姻的家氏家族和魏氏家族进行分析,揭示了高氏成员婚姻关系中呈现出来的同郡通婚、有妻无妾、门当户对、高魏世亲互祧的现象。还考察了高氏家族成员第六代高载等六人与魏了翁的交往;高稼、高斯得父子与李心传的交往,以及高斯得与牟子才、徐霖的交往,并对结交时间、交往原因、诗词互动、交往类型等作了探讨。此外,还论述了在“荐举”制度之下,一些士大夫对高氏男性成员的提拔重用。第三章论述高氏家族第六代成员高稼、高定子及第七代成员高斯得三人的政治活动,考察了他们的政绩,分析了他们政治行为的缘由和心理活动,并对他们的政治成绩、性格特点进行了评价。第四章讨论高氏家族的兴衰原因和特点。将高氏家族的兴盛归结为经济富余、业儒家风、族人努力、人脉拓殖、男性成员高寿等五点因素,而将高氏家族的衰落归结为成员仕途坎坷、成员无意仕进、南宋覆亡等三点因素。并分别拿始居四川仁寿后迁居江西崇仁的虞氏家族,以及位于明州的袁氏家族进行比较,探讨了地缘、姻缘、学缘等因素的差异对家族的发展所造成的影响,并对导致家族特点的因素作了探讨。结语部分对本文所完成的工作给予介绍,并指出本文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夏文登[7](2020)在《近三十年宋代官员丁忧研究综述》文中提出宋代官员丁忧是官员仕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宋代君主维系伦理纲常的重要工具。近三十年来,国内关于宋代官员丁忧的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主要分为整体性研究和专题性研究两个部分,研究内容集中在丁忧制度、丁忧个案及其与政治的联系上。对宋代官员丁忧的研究仍有所不足,可从加强史料解读、探讨丁忧生活和推进专门性着作研究三个方面继续展开。

夏令伟[8](2017)在《四十年来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研究综述》文中认为四十年来的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研究是在国内外宋代家族研究、宋代家族文学研究、地域文化研究、宗族文化研究等风气的影响下开展起来的。它滥觞于海外,先影响及台湾,后鼓荡于大陆;研究方式以综合研究与个体研究为主;在史氏家族的历史、政治、文学、文献及文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学术成果,并呈现出跨学科的研究趋势。毋庸讳言,现有研究存在一定问题,也有不小的学术空间,值得进一步开掘。

中砂明德,常方舟[9](2014)在《刘後村与南宋士人社会》文中研究指明一、当代一流之人在南宋灭亡前夕,咸淳五年(1269)正月,在故乡莆田士大夫们的满怀惋惜中,後村刘克庄过世了。根据与後村相交四十年的挚友林希逸执笔爲其撰写的《行状》,他死後数日,"泉南以南,闽北以北",络绎不絶的吊祭者从福建各地赶来,很快,他的各方旧友以及"得

贾亚方[10](2014)在《宋朝官员丁忧制度研究》文中提出在古代中国,人们遇到直系尊亲死亡时,需要居家守丧,并要遵守居丧礼仪,不婚嫁、不赴宴、不应考等。而在政府为官者,在亲丧时要归乡守制,称为“丁忧”或“丁艰”,并有内、外之分,遇母丧称为“丁内艰”;遇父丧称为“丁外艰”。《礼记》记载:“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一个人尽孝不仅要做到身前侍奉父母,更重要的是父母死后要为父母守丧。守丧尽孝行为日益为中国古代社会所重视。官员作为社会的精英存在,自视为或被视为百姓的表率,应更加重视孝道,因此,中国古代社会更加重视官僚阶层的守丧行为,为此创制了丁忧制度,并且这一制度不断的完善,到宋朝丁忧制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宋朝“以孝治国”,注重培养官员士大夫的忠孝之风,官员丁忧制度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完善,争取使官员的持服以名教伦理与现实的政治需要实现统一。丁忧制度的实施是确保和维护政治控制的正当性的重要手段。因此宋朝统治者将之纳入礼、令、律范围,对官员丁忧的审批程序、对不按规定丁忧者的处罚、丁忧官员的物质待遇和行为规范,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力图实施朝廷对丧服的全面控制。宋朝通过丁忧制度控制官员守丧,并将其作为控制和牵制官员的重要手段。但出于现实需要(尤其是战时对武官的需要),以及权势人物和党派斗争的影响,宋朝的丁忧制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又有一定的灵活性,这主要表现为对丁忧官员的夺情起复。也有个别官员贪图权位、俸禄,不惜匿丧或营求起复,但随着宋朝忠孝伦理观念的强化和丁忧制度的不断发展,官员的“匿丧”行为,甚至夺情起复行为都受到士大夫的抨击,而且有时会引发政治斗争。

二、史嵩之起复问题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史嵩之起复问题探(论文提纲范文)

(2)宋代宣徽使与“执政恩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本文旨趣
    二、学术史回顾
        (一)有关唐宋宣徽使的研究成果
        (二)有关中国古代以及宋代品位制度的研究成果
        (三)有关宋代官僚待遇的研究成果
第一章 宋代宣徽使职位、品位演变考论
    第一节 宋代宣徽使的沿革及宋太祖时代作为差遣的宣徽使
    第二节 太宗至真宗时期宣徽使的兼职化及其品位功能分析
    第三节 仁宗中期以后宣徽使的高度品位化
    第四节 仁宗以来宣徽使的品位性质及其与职位的关系
第二章 宣徽使的废罢与后宣徽使时代的品位调整
    第一节 宣徽使、院的关系及二者的共同废罢
    第二节 哲宗、徽宗时期殿学士班位的调整与“太尉”、“执政恩例”等新品位的设置
    第三节 两宋之际前宰执经济待遇保障措施的出台
第三章 南宋“执政恩例”的发展与演变
    第一节 南宋文臣“执政恩例”的发展与演变
        一、“注脚端明”与“品位趋滥”
        二、“勋劳”因素的增重以及“执政恩例”与现任执政在统兵官中等级差异的形成
        三、权相当政与“执政恩例”
    第二节 太尉、使相、三少等高品位武臣所授之“执政恩例”
第四章 “执政恩例”待遇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执政与“执政恩例”待遇的等级
    第二节 “执政恩例”待遇与现任执政官待遇的差异
    第三节 “执政恩例”的经济待遇
        一、请给
        二、人从
        三、给赐
    第四节 “执政恩例”的政治待遇
        一、班位
        二、减年
        三、服带
        四、仪卫
        五、恩荫
        六、丧葬规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宋理宗朝京湖地区军需供应研究 ——以制置使与总领官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与学术评价
        (一)南宋晚期战事与京湖地区制置使研究
        (二)南宋总领所与湖广总领所研究
    三、研究史料来方法与研究对象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从“腹里”到“门户”:南宋京湖地区的行政与地理
    第一节 京湖地区的行政与地理形势的界定
        一、京湖地区的名称由来与行政划分
        二、京湖地区的范围发展与形成
        三、京湖地区的地理形势
    第二节 京湖地区的军事地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从“初创”到“多变”:南宋理宗前京湖国防与后勤
    第一节 制置使的设置与职能
        一、制置使的设置
        二、制置使的职能
    第二节 总领所的设置与职能
        一、总领所的设置
        二、总领所的职能
    第三节 国防部署与军需供应的初创与多变
        一、制置使经营之下的三种国防部署
        二、总领官经营之下的后勤状况
        三、该时期制置使与总领官的历史作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从“混乱”到“重建”:理宗前期京湖地区军需供应
    第一节 混乱阶段:陈晐至史嵩之时期(1225-1238)
        一、1225-1233 年:京湖地区稳固的延续
        二、1234-1238 年:京湖地区的沦陷
        三、该时期湖广总领所的后勤保障
        四、该时期历任制置使与总领官的历史作用
    第二节 重建阶段:孟珙时期(1238-1245)
        一、国防部署重构与地区休养
        二、该时期的湖广总领的后勤保障
        三、该时期历任制置使与总领官的历史作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休养”到“崩溃”:理宗后期京湖地区军需供应
    第一节 休养阶段:贾似道、李曾伯时期(1246-1254)
        一、贾似道时期(1246-1250):延续孟珙时期的休养生息
        二、李曾伯时期(1251-1254):休养生息与摩擦不断
        三、该时期历任制置使与总领官的历史作用
    第二节 崩溃阶段:吴渊至吕文德时期(1255-1264)
        一、吴渊至贾似道时期(1255-1259):危机再现
        二、吕文德时期(1259-1264):最终崩溃的前兆
        三、该时期历任制置使与总领官的历史作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从“维稳”到“败亡”:国防部署与补给的影响
    第一节 艰难的“维稳”:国防部署对总领补给、京湖安全与南宋存亡的影响
    第二节 注定的“败亡”:不同时期总领补给能力的影响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6)南宋蒲江高氏家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的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南宋蒲江高氏家族的世系与兴衰
    第一节 家族来源与世系
        (一)家族来源和先世
        (二)家族第三、四代
        (三)家族第五代
        (四)家族第六代
        (五)家族第七、八代
    第二节 家族兴盛与衰败
        (一)家族初兴
        (二)家族鼎盛
        (三)家族衰微
    小结
第二章 南宋蒲江高氏家族的社会关系
    第一节 家族姻亲关系
        (一)娶妻择媳
        (二)高魏世交
    第二节 家族交往关系
        (一)高氏男性成员与魏了翁、李心传、牟子才的交往
        (二)“荐举”制度下,士大夫对高氏男性成员的提拔重用
    小结
第三章 南宋蒲江高氏家族代表成员的政治活动
    第一节 高稼:抗蒙御蜀殉沔城
        一、力拒郑损害民之法,救荒活民
        二、临危守沔、防守兴元
        三、死难沔州
        四、对高稼政治活动的评价
    第二节 高定子:安抚败军良相臣
        一、勤政为民
        二、备御川蜀
        三、任官多地、直言上谏、力请致仕
        四、对高定子政治活动的评价
    第三节 高斯得:鲠斥权相惩恶民
        一、与史嵩之多次斗争
        二、出知地方,打击贪官豪民
        三、痛陈国是,请诛奸相
        四、对高斯得政治活动的评价
    小结
第四章 南宋蒲江高氏家族盛衰原因及家族特点探析
    第一节 家族兴盛原因
        (一)经济富余
        (二)业儒家风
        (三)成员努力
        (四)人脉拓殖
        (五)男性族人高寿
    第二节 家族衰落原因
        (一)成员仕途坎坷
        (二)成员无意仕进
        (三)南宋覆亡影响
    第三节 高氏家族特点兼与仁寿虞氏、四明袁氏家族之比较
        (一)高氏家族之特点
        (二)蒲江高氏家族与仁寿虞氏家族之比较
        (三)蒲江高氏家族与四明袁氏家族之比较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近三十年宋代官员丁忧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宋代官员丁忧的整体研究
    (一)通史性着作中的宋代官员丁忧
    (二)断代性着作中的宋代官员丁忧
二、宋代官员丁忧的专题研究
    (一)宋代官员丁忧制度及丁忧与仕途的关系研究
    (二)宋代官员丁忧群体与个案研究
三、总结与展望
    第一,充分运用和解读原始史料。
    第二,开启对宋代官员丁忧生活的研究。
    第三,推进专门性的着作研究。

(10)宋朝官员丁忧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主要内容及选题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丁忧制度的由来及演进
    第一节 两汉时期丁忧制度的创立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丁忧制度的发展
    第三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丁忧制度
第二章 宋朝官员丁忧制度(上)
    第一节 官员丁忧去官守制的丧服范围
    第二节 丁忧离职之规定
    第三节 丁忧守丧官员的待遇
第三章 宋朝官员丁忧制度(下)
    第一节 守制官员的生活
    第二节 丁忧守制官员复职之规定
    第三节 宋朝官员的夺情起复制度
第四章 宋朝官员丁忧执行情况
    第一节 太祖至真宗朝官员丁忧情况
    第二节 仁宗至哲宗朝官员丁忧情况
    第三节 徽宗至高宗朝官员丁忧情况
    第四节 孝宗至理宗朝官员丁忧情况
第五章 宋朝丁忧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官员的“匿丧”与“营求起复”行为
    第二节 宋神宗朝的李定“匿丧”事件
    第三节 宋理宗朝的史嵩之起复事件
结语
参考文献
    一、 古籍部分
    二、 今人着述
    三、 参考论文
附录
致谢

四、史嵩之起复问题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史嵩之起复事件再探[J]. 徐红,夏文登. 中国文化研究, 2021(02)
  • [2]宋代宣徽使与“执政恩例”研究[D]. 荆鹏超. 河北大学, 2021(02)
  • [3]宋理宗朝京湖地区军需供应研究 ——以制置使与总领官为中心[D]. 程志刚.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4]宋代宰相丁忧起复考论[J]. 田志光,刘斌. 宋史研究论丛, 2020(01)
  • [5]徐元杰《论语》经筵讲义探析[J]. 王琦. 朱子学研究, 2020(01)
  • [6]南宋蒲江高氏家族研究[D]. 解宏鹏.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7]近三十年宋代官员丁忧研究综述[J]. 夏文登.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0(03)
  • [8]四十年来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研究综述[J]. 夏令伟.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7(05)
  • [9]刘後村与南宋士人社会[J]. 中砂明德,常方舟. 新宋学, 2014(00)
  • [10]宋朝官员丁忧制度研究[D]. 贾亚方. 河北大学, 2014(11)

标签:;  ;  ;  ;  ;  

石松的崛起与回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