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全国渔业经济形势分析

前三季度全国渔业经济形势分析

一、全国前三季度渔业经济形势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郭向东[1](2021)在《农业经济发展对宏观经济增长及波动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巨大的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它不仅关系粮食安全问题,也关系到广大农民的民生问题,还直接影响着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在全球经济放缓并受疫情冲击影响这一大背景下,在“十三五”收关、“十四五”开局的关键时期,在中国经济处于“新常态”面临新的诸多挑战的情况下,研究农业经济发展和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之间的关联关系,及如何有效平衡推进农业现代化与经济的中高速增长的关联性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为研究农业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运行之间的内在影响与作用机制,以中国农产品价格、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及宏观经济运行的相关数据为样本,运用VAR、非线性MS(M)-AR(p)、非线性MS(M)-VAR(p)等模型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及宏观经济的运行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测度。研究发现:中国农、林、牧、渔农产品以及总体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波动率时间序列都呈现出显着的长期记忆性特征。农、林、牧、渔农产品以及总体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时间序列对其不确定性的冲击反应较为显着,但是,农、林、牧、渔农产品以及总体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不确定性对其价格指数的冲击反应都较为微弱。农产品价格指数在四种滞后阶数具体情况下,可以在方向和程度两个维度影响宏观经济增长。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水平对GDP增长率时间序列的冲击响应维持在正向水平;方差分解表明中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水平时间序列对GDP增长率时间序列影响的贡献程度往往较小。中国农产品的生产价格指数周期成分时间序列在四种滞阶数具体情况下,也对中国GDP增长率周期成分时间序列的影响作用在方向和程度两个维度上产生影响。方差分解发现中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周期成分时间序列对我国GDP增长率周期成分时间序列影响的贡献程度很大。中国GDP增长率周期成分时间序列对中国种植业、畜牧业农产品以及总体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水平周期成分时间序列影响的贡献程度往往较小,而对中国林业、渔业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水平周期成分时间序列影响的贡献程度较大。对中国农业经济以及宏观经济的增长周期路径研究表明,中国农业经济较难由“低速增长区制”向中高速增长区制转移,由“中速增长区制”攀升至“快速增长区制”的转移概率相对较高,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可以充分发挥资本及技术优势。当中国农业经济步入“中速增长区制”与“快速增长区制”后也不易发生大幅下降,即具有相对稳定的发展态势。中国农业经济处于各区制时维持概率均较高,处于“低速增长区制”的可能性最大,处于“中速增长区制”的可能性最小,处于“快速增长区制”的可能性居中,中国农业经济发展需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促进快速发展。中国农业总产值和中国GDP增长路径并不完全同步,农、林、牧、渔四部门经济的增长路径也各不相同。中国农业经济处于各区制的维持概率均较高;而转移概率都相对较低,因此中国农业经济具有一定的惰性特征,不易改变所处的增长状态,农业经济发展需要加大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而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成功步入高速增长状态,会倾向于维持良好的增长态势,但一旦落入低速增长状态,将面对十分严峻的经济复苏挑战。农业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运行之间的时变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当“农业与经济”系统处于“低速增长区制”时,中国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与中国GDP增长率具有正相关关系;当“农业与经济”系统处于“快速增长区制”时,中国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与中国GDP增长率具有更强的正相关关系;而当“农业与经济”系统处于“中速增长区制”时,中国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与中国GDP增长率却具有微弱的负相关关系。“农业与经济”系统处于“中速增长区制”时,中国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与中国GDP增长率具有微弱负相关关系的可能性最小,持续性最弱,而“农业与经济”系统处于“低速增长区制”或“快速增长区制”时,中国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与中国GDP增长率具有显着正相关关系的可能性更大,持续性更强。当“农业与经济波动”系统处于低波动区制时,中国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与中国GDP增长波动率具有正相关关系;当“农业与经济波动”系统处于中波动区制时,中国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与中国GDP增长波动率同样具有正相关关系,这一点与“农业与经济”系统中的结果不同;而当“农业与经济波动”系统处于高波动区制时,中国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与中国GDP增长波动率具有更强的正相关关系。“农业与经济波动”系统处于高波动区制时,中国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与中国GDP增长波动率具有最强正相关关系的可能性最小、持续性最弱,而“农业与经济波动”系统处于中低波动区制时,中国农业总产值增长率与中国GDP增长波动率具有正相关关系的可能性更大、持续性更强。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如下:(1)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农产品价格时间序列和农产品价格波动率时间序列都具有长记忆性特征,这一研究成果丰富完善了相关学术体系。(2)本文关于农产品价格波动对宏观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中,以农、林、牧、渔及总体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作为样本,排除既往研究仅选取个别种类农产品作为研究样本的局限性,补强了既往研究,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具有一定的创新性。(3)本文使用马尔可夫转移模型将中国农业经济及宏观经济的增长周期路径区分为低速、中速和高速三种区制,并计算了不同区制间的转移概率、平均持续期和具体转移时间,以此分析判断中国农业经济和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4)本文将研究金融问题的研究思路引入到农业经济问题的研究中,使用MS(M)-VAR(p)模型分析了农业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处于不同运行状态和不同波动状态中的关联关系,在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5)本文使用前述方法研究所得的结论,即农业经济发展在宏观经济处于三中不同运行状态及三种不同波动状态中的关联作用,丰富和完善了农业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增长之间内在影响与作用的学术体系。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政策的制定者在实施农产品价格调控时应首先考虑保持农产品价格的稳定性,避免价格不确定性的增加而增加社会成本,减损社会福利;同时由于农产品价格的长记忆性特征,实施价格调控时要考虑政策的周期性和有效性。第二、由于农产品价格水平能够影响宏观经济增长,而且农产品价格周期成分对宏观经济增长周期成分影响较大,政府应关注并监测“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农产品价格非正常波动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保持农产品价格的稳定,避免影响宏观经济的平稳发展。第三、由于农业经济的弱质性特征及农业政策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强烈相关性,中国政府应当继续实施2004年以来的农业扶持政策,特别加强除渔业以外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的支持力度。第四、由于农业经济发展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意义及其与宏观经济增长之间的强烈正相关关系,政府应强化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意识,特别是农业经济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亚于出口贸易的这一重要意识,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一方面可以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解决中国特有的“三农问题”;另一方面为中国宏观经济增长增加新的推动力,解决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驱动力问题。本文包括图66幅,表46个,参考文献328篇。

宋铁勇[2](2020)在《被抛弃、被掠夺与回归祖国:民族交错地带边陲矿区兴衰 ——基于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1902-1952)》文中认为“扎赉诺尔”地方之名来源于蒙古语对“达赉湖”(呼伦湖)的称呼,经俄语音译再转译为汉语后,演变为“扎赉诺尔”,地域表达范围也从整个达赉湖地区,定位于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区。历史上,位于多民族交错地带、濒临沙俄(苏联)的扎赉诺尔地区本是蒙古族游牧之地,因《中俄密约》的签订,清廷实质上主动抛弃包括扎赉诺尔煤矿经营权在内的中东铁路及其沿线附属地域、企业的主权与相应利权而被迫卷入“世界体系”。兹后,该地因煤而兴,进而形成文化与政治多元的边陲社会。从1902年扎赉诺尔煤矿开办至1952年扎赉诺尔煤矿随中长铁路一齐回归祖国这一期间,扎赉诺尔地区经历了“边疆民族游牧地——煤矿——矿区——城镇”四个阶段的发展历程。这一过程中,既可以管窥到殖民者或强权者对中国施行的资源掠夺、资本输出、产品倾销等政策,以及殖民地单一产业结构的畸形发展特征,也能体察到该矿区社会由无到有,由小而大,多元复杂的样态。煤矿与矿区的发展变迁映射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国际关系、中外博弈、列强之间相互牵制、我国东北地区部分外来输入型能源工业与重工业特征,以及边疆地区各民族应对不同政权所产生的共处共生机理、不同时期的中国边疆治理范式等问题。同时,为探索地方社区形态变迁、殖民主义或强权主义统治下的矿区经济社会结构的调适、边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以及国际政治影响等问题提供了典型案例。论文分为“序章”“正文”“终章”三大部分。“序章”旨在提出问题、阐明研究意义并通过对先行研究成果的翔实评述,提出本文拟借助的理论范式、研究方法与拟达到的目标。正文分为七章,旨在对“序章”提出的问题予以实证、阐释与研讨。第一章以“近代边疆危机:民族交错地带资源所有权的丧失”为题,阐述本论文研究主要对象所处的时空背景;第二章以“被抛弃的边陲矿业:沙俄对扎赉诺尔煤矿的掠夺”为题,细述东清铁路办矿、俄商包办时期,沙俄对扎赉诺尔煤矿及其矿区的掠夺;第三章以“中苏合办:苏联的隐蔽掠夺策略与其工业化模式在中国的早期试验”为题,通过对扎赉诺尔煤矿产量的统计,分析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矿资源的掠夺及相关政策和经营手段;第四章以“统制与统治:伪满时期日本对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管控”为题,分析日本产业统制政策在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施行的阶段性内容与影响。第五章以“中苏共管:工会制度与“一长制”在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作用”为题,详述边陲经济社会国民经济的恢复与社会秩序的确立过程中,工会制度与“一长制”的作用;第六章以“回归祖国:扎赉诺尔煤矿国有化进程”为题,论述1952年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后,扎赉诺尔煤矿运营管理的调适。第七章以“遥远的边陲社会:二十世纪上半叶的扎赉诺尔”为题,分析扎赉诺尔煤矿矿工社区的变迁和边陲社会的发展形态。“终章”重在回答“序章”提出的问题,总结全文并得出结论。本文认为扎赉诺尔的“地方性”显现出了汉族移民文化、俄(苏)日殖民者或强权者文化和本地蒙古族文化之间交汇融合的社会性表征。借助于煤矿的“单位”社会化和“地方社会”的单位化之间不间断的互动与互构,扎赉诺尔地方社会得以不断发展,最后进化为城镇。俄-苏占领或租借时期,虽然该地主权在国际法上仍属于中国,当地的中国地方政府仍然存在,俄-苏只是该地的租借者,但因当时中国国家力量羸弱,难以伸张应有的权利,故该地显现出了完全从属于俄-苏政府的“地方性”,该煤矿及地方秩序与中国国家秩序之间难以同调,中国人长期处于社会最底层、中国地方政府始终居于被动地位。日伪统治时期,因中国在该地的主权被完全侵夺,中国的国家秩序自然是荡然无存。中国共产党自1945年日本投降后在该矿所做的一系列秘密和公开工作,卓有成效,事实上将“地方”和“单位”的语义逐渐导向了“国家单元”表意上,为地方秩序与国家秩序之间的渐趋一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直至1953年苏联将该矿归还中国之际,“国家中心性”对“地方性”的整合过程随即完成。

张智一[3](2020)在《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和运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海水鱼类作为能为人类提供高级蛋白质的食材,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在捕捞资源持续衰退的背景下,海水鱼类养殖业作为海水鱼类生产供应的重要部分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尽管现阶段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使用了工厂化养殖模式及深水网箱养殖模式,但使用比例较低,大部分养殖生产活动仍处于较为粗放的传统养殖阶段。同时,由于此产业的发展对资源环境依赖度较高,往往容易产生产业集聚,这种集聚也衍生出了相应的环境问题。在绿色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当前的养殖模式发展难以为继,为使产业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产业亟待进行符合生态经济发展的革新以促进海水鱼类养殖业绿色发展。革新的基础在于对现存海水鱼类养殖业现实问题的正确认识和分析,途径在于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进行促进海水鱼类养殖业绿色发展的革新。摸清我国海水鱼类养殖模式应用和产业集聚现状是进行符合生态经济发展革新的基础,研究产业集聚区域各模式生态经济绩效的影响因素以及评估其生态经济绩效是促进海水鱼类养殖业绿色发展的基本前提。本研究以促进海水鱼类养殖业绿色发展为切入点,使用海水鱼类养殖主要生产区域相关数据,分析和测度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业主要养殖品种和不同养殖模式的产业集聚分布情况。使用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结合实地调研结果,对产业集聚区域不同养殖模式养殖生产活动生态经济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评价模型,并利用实地调研数据对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的两个方面(生态经济效率和生态经济绩效)进行实证分析,以两方面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其生态经济绩效进行全面评价。根据研究结果,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博弈模型推演与讨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工厂化养殖模式下产量最高的大菱鲆主要在辽宁省和山东省形成了产业集聚且辽宁省集聚更为明显;池塘养殖模式下产量最高的海鲈鱼在广东省形成了产业集聚;普通网箱养殖模式下大黄鱼产量最高,其在福建省形成了产业集聚;深水网箱模式主要生产品种为卵形鲳鲹,其在海南省与广西省形成了产业集聚且广西省养殖专业化程度更高。(2)通过因果关系分析发现:(1)养殖相关技术领域和企业的资金扶持以及税收减免政策的增加,能够通过降低养殖生产成本提高养殖生产收益和养殖投资,但养殖生产、鱼药和饵料投放以及各类资源应用的增加能够使化学成分排放增加;(2)政策规定的可用养殖面积变动能够通过影响新增养殖场建设投资对养殖生产收益、化学成分排放、地下水资源损失、土地占用面积、空气污染程度以及区域捕捞资源衰退造成影响;(3)规定的可用养殖面积的增加以及对可持续发展养殖模式的养殖设施建设的资金扶持,能够促进产业养殖模式革新,提高养殖生产收益和养殖投资,降低养殖生产化学物质排放对环境的影响。结合养殖生产实际,对不同养殖模式养殖生产系统生态经济绩效影响因素的要素流向进行分析,发现:(1)养殖阶段饲料投喂是造成各模式养殖生产活动生态经济绩效受到影响的最主要因素,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和深水网箱养殖模式因养殖模式特性,受此类影响极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2)工厂化养殖养殖面积受政策影响较大,养殖尾水的排放以及高浓度矿物质反冲地下水均会对区域水域环境造成一定污染,进而影响下期养殖的食品安全与产品价格以及区域捕捞资源;(3)普通池塘养殖模式在土地租用周期内受到影响较小,其养殖排放在区域水环境吸收富营养物质超出环境修复能力的情况下,会对下期养殖产品质量和价格造成影响;(4)普通网箱养殖模式养殖生产直接在水环境中进行,养殖尾水的排放对区域水域环境造成一定污染,进而影响下期养殖的食品安全与产品价格以及区域捕捞资源;(5)深水网箱养殖模式在建造时有国家资金支持,因主要在距岸较远的海域分布,造成的环境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3)不同养殖模式的生态经济绩效评价结果如下:(1)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测度中53.13%的样本综合得分高于平均值,样本规模效率对生态经济效率促进作用较大。在不考虑养殖规模的情况下:山东省的生态经济绩效表现在三省中为最佳,尽管在规模效率方面表现较差,但其纯技术效率及平均综合得分均为最高;辽宁省位列第二,河北省表现排名最低。在考虑养殖规模的情况下,小规模养殖户整体生态经济绩效表现较规模养殖户有一定差距,尽管小规模养殖户的规模效率较高,但其纯技术效率及平均综合得分较低。(2)普通池塘养殖模式整体生态经济绩效综合得分48.72%高于平均值,样本纯技术效率对生态经济效率促进作用较大。小规模养殖户尽管生态经济效率较高,但在考虑成本利润率和边际贡献率时,生态经济绩效表现较规模养殖户有一定差距。(3)普通网箱养殖模式整体生态经济绩效综合得分22.58%高于平均值,样本规模效率对生态经济效率促进作用较大,规模养殖户生态经济绩效表现显着优于小规模养殖户。(4)深水网箱养殖模式不仅在生态经济效率测度中体现出了较其他模式而言的优势,还在生态经济绩效的评价中表现优越。但需要看到的是,深水网箱养殖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率受到高昂建造费用和运营费用的影响,在生态经济效率受到了一定制约,总体绩效虽呈现较好的综合表现,但效率仍待进一步提高。(4)从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业发展现状来看,促进其绿色发展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提高现存养殖模式的生态经济绩效。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绿色发展的阻碍为其对地下水的严重依赖严重依赖和威胁以及极高的自然资源消耗,其养殖投喂饵料多为鲜活饵料,不仅容易导致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还极易影响产品品质。普通池塘养殖模式绿色发展的主要问题是能否进行养殖尾水无害化处理,以尽量减少养殖尾水中氮、磷和COD等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化学成分的排放。普通网箱绿色发展的主要问题是鲜活饵料的使用和近岸区域高密度网箱分布,这两者不仅造成近岸水体富营养化及鱼病高发风险,还使得近岸底泥集聚加剧,危害近岸水体环境。深水网箱养殖模式虽对环境危害较小,但高昂的养殖设施建设成本和运营费用限制了模式应用和推广。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为:(1)前人对我国海洋渔业产业集群发展、大菱鲆养殖的产业集聚分布情况与成因等方向进行了研究,本文则创新性地对我国海水鱼类各主要养殖品种以及主要养殖模式的产业集聚分布情况展开研究,拓展了我国海水鱼类养殖业产业集聚研究领域的研究范围。(2)前人对于海水鱼类养殖的研究往往针对养殖业的某个具体部分展开,研究缺乏整体性,本文创新性地以系统的视角对生态学与经济学的交叉部分进行研究,将海水鱼类养殖生产活动各环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从新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生态经济领域的分析研究,拓宽了海水鱼类养殖经济领域研究的角度。(3)前人对于海水鱼类养殖的生态经济研究较少且缺乏实证研究,本文在对产业集聚区域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的生态经济绩效分析中,不仅扩展了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领域的研究范围,还创新性地使用了实证分析的方法开展生态经济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突破。基于研究,本文提出的主要对策建议有:(1)对工厂化养殖模式的主要建议:(1)以政策资金扶持为主、以政府引导为辅的方式促进工厂化循环水模式推广利用;(2)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降低工厂化循环水模式使用成本;(3)加强配合饲料的研发,提高配合饲料使用率;(4)引导健康消费,促进产业健康发展。(2)对池塘养殖模式的主要建议:(1)加强饲料研发及应用指导,降低饵料投喂引起的养殖富营养化成分;(2)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促进尾水处理设施的推广使用;(3)提高天气观测水平,保障产业发展;(4)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体系,降低产业运行风险。(3)对网箱养殖模式的主要建议:(1)持续扶持深水网箱建设,鼓励中小型养殖户进行合作投资;(2)引入正规金融服务,保障产业稳健发展;(3)创新养殖经营模式,引导产业绿色转型;(4)引导消费者绿色消费,以市场带动模式推广;(5)科学合理规划深水网箱养殖区域,加强扶持绿色生态深水网箱建设;(6)着力开发特种渔业保险,切实帮助养殖户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张建伟[4](2020)在《山东省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经济形势与对策建议》文中研究表明2019年前三季度,山东省经济总体呈现工业增长基本停滞但新动能发展强劲、投资下降总体放缓但三产投资不断加速、财政收入增长变缓、市场消费稳定增长和消费升级趋势明显等情况。通过与华东地区和周边省份的发展相比,山东省经济存在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工业增长基本停滞,固定资产投资下降速度大等特征。在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基础上,给出了增加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投资带动作用、推动高端制造业发展、加快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改善营商环境释放创新创业活力和提升消费水平等发展山东经济的政策建议。

刘尚希,石英华,王志刚,王宏利,张鹏,武靖州,李靖,苏京春,刘天琦[5](2019)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亮点与挑战并存——2019年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文中研究说明从今年前三季度宏观经济指标看,经济已进入下行通道。当前经济形势不景气,主要是结构性的和体制机制性的。从供给端和需求端看,供给与需求形成负反馈,将导致经济螺旋式加速下行。当前,应高度警惕我国经济螺旋式下行的风险,宏观政策重在稳定预期,改革举措重在增强信心。报告结合今年前三季度数据分析了我国GDP增速、制造业、新经济、进出口、房地产、基建投资、价格、能源、财政、金融等形势,提出值得关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吴若男[6](2019)在《东盟国家渔业发展及其与中国的合作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与东盟合作机制的逐步确立,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打开了新局面。东盟是“一带一路”战略的优先推进方向,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推进与东盟的经贸合作是服务我国对外战略的关键举措。农、林、渔业一直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的重点领域之一。本文主要从东盟国家渔业发展趋势中探索中国与东盟渔业合作的方向与路径。首先,本文从渔业资源、渔业发展现状、渔业政策三个方面分析了东盟渔业发展情况。本文认为,东盟国家渔业资源丰富,渔业开发潜力很大。渔业是东盟经济中的重要产业,目前东盟国家渔业产量稳定,海洋捕捞业、内陆捕捞业和水产养殖业三大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东盟国家水产品贸易发展迅速,但加工设施落后限制了其出口产品的加工水平。近年来,随着全球海洋渔业环境和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东盟国家的渔业政策发生了一定转变,开始兼顾渔业经济效益和渔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在此基础上,本文研究了中国与东盟渔业合作的现状及特点。目前,中国与东盟已在水产养殖、远洋捕捞、加工贸易和渔业资源养护等多个方面有了合作进展,但总体合作水平较低,合作方式比较单一,合作范围比较局限。本文运用文献计量法和贸易相关指数衡量中国与东盟渔业技术和渔业贸易的合作潜力,可以发现中国与东盟在渔业技术和贸易方面存在互补性,还有进一步挖掘的合作空间。接着,本文从合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两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与东盟渔业合作的前景。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渔业合作面临着良好的经济形势和政策背景,但也存在投资环境、监管机制、资源减退和主权争议等方面的挑战。总体来看,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渔业合作发展前景良好,合作空间广阔,特别是在水产养殖、渔业加工贸易、渔港建设等方面合作潜力巨大。最后,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在水产养殖、远洋捕捞、加工贸易和渔业资源养护等主要渔业合作领域方面的政策建议以充分发掘中国与东盟渔业合作的潜力,突破合作中可能存在的障碍。

韩业[7](2019)在《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度量与防范研究 ——基于信托行业视角》文中研究指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发展与金融稳定运行产生巨大冲击。影子银行作为触发危机的重要主体,引发了各界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在我国,影子银行作为“银行的影子”,通过监管套利等方式开展“类贷款”业务。近年来,一方面由于信贷政策调整出现刚性融资缺口,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金融深化及创新不断进行,影子银行实现了快速发展。随着影子银行与各行业联系愈发紧密,风险在各行业之间、各市场之间的传染明显增大。在此背景下,2017年7月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把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鉴于当前影子银行规模持续扩张、风险传导链条不断延长,研究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尤为重要。在研究系统性风险时,风险测度和风险防范是重要部分。风险测度通过提供直观的量化结果,为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提供研究基础;风险防范作为系统性风险研究的目标,为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提供应用结论。因此,研究中国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度量及防范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正是本文研究的主题所在。本文共由六章构成,第一章是绪论,第二章是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度量及防范的理论基础,第三章是基于机构网络的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第四章是基于行业网络的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第五章是基于实体经济系统性风险及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第六章是研究结论及未来展望。第一章是分别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创新及相关文献综述进行了论述。其中,文献综述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分别为影子银行的定义、影子银行的风险、影子银行风险的度量方法、影子银行的监管。第二章首先从总体上论述了本文研究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理论基础,主要内容是:系统性风险的本质是站在网络的视角,考察风险在相互关联的个体与整体之间相互影响。因此,本文围绕影子银行机构网络、影子银行行业网络、影子银行与实体经济网络三方面研究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初始源头是外部负向冲击,而后经过影子银行内部风险传染机制不断放大,最终导致整个影子银行网络系统遭受损失,并对与其有业务往来的经济主体产生负外部性。负向冲击的源头及承受负外部性的经济主体,就是与影子银行有业务关联的实体经济。因此,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不仅对实体经济有负向影响,还受实体经济风险的影响,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完整的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至少包含以下两个要素:负向初始冲击和风险放大机制。其中,负向初始冲击主要来源于影子银行体系外部的实体经济冲击,如经济增速下滑、房地产价格下跌等冲击。风险放大机制主要来源于影子银行体系内部关联网络所导致的传染性风险。其次,本章还对下文中各章涉及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详细论述,主要包括:对第三章选择信托行业构建机构网络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代表性机构设定进行了详细论述,同时对实证方法的选择进行了论述;对第四章利用溢出指数刻画系统性风险进行了论述,同时对实证方法的选择进行了论述;对第五章选择信托贷款作为连接实体经济与影子银行风险载体进行论述,在其基础上对以信托贷款变动刻画实体经济系统性风险进行了论述,并对以信托贷款变动研究政策防范风险效果进行了论述。根据上述理论脉络,本文逐步拓展负向初始冲击和影子银行系统关联网络,度量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并得出相应传导路径。由于准确识别系统性风险重要传导路径是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前提,因此本文将空间维度系统性风险传导路径与时间维度系统性风险度量结论相结合,层层深入的得出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防范建议。第三章将负向冲击设定为外生变量,分两小节研究影子银行机构网络系统性风险。本章第一小节基于代表性机构研究影子银行时间维度系统性风险。本小节主要内容如下:本章借鉴Duarte and Eisenach(2015)思路,利用信托业务的微观逐笔业务数据建虚拟机构资产负债表,并改进资产价格传染网络模型对以信托行业为代表的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进行度量。本小节的主要创新便是介绍如何对微观业务数据进行调整,将逐笔业务数据提炼成标准的资产负债表数据,进而度量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第一部分着重介绍了如何将微观分笔业务数据调整为适合资产价格传染模型标准的底层数据。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利用已提炼的基础数据构建虚拟资产负债表,改进资产价格传染网络模型,构建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指标。由于虚拟资产负债表的构建是系统性风险测度的关键环节,本部分还归纳出利用微观业务数据构建虚拟资产负债表的一般性思路。此外,根据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的分析结果,得出刚性兑付是诱发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源头。第三部分得出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水平较高且波动剧烈的实证结果,并对影响系统性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得出相较规模因素,杠杆是主要影响因素。第四部分对本小节进行总结并提出如下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建议:(1)加强对影子银行业务的监管;(2)加强对刚性兑付的监管;(3)完善系统性风险监测指标;(4)监管政策应有长期规划及连续性,避免短期视野而相机抉择。此外,本小节还具体论述代表性机构的设定思路、合理性论证及稳健性检验。同时,为了确保研究的谨慎,本章第二小节、下章将继续对比进行实证结果的稳健性验证。第三章第二小节在第一小节基础上,一方面明确负向冲击来自于实体经济房地产行业,另一方面拓展信托行业的机构网络,研究外部负向冲击通过信托机构网络的相互放大及传染机制对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本章第二小节主要内容如下:本章借鉴Greenwood et al.(2015)思路,利用样本信托公司年报业务数据构建虚拟资产负债表,并结合资产价格传染网络模型,对由实体经济房地产行业引发的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进行研究。本小节第一部分由虚拟资产负债表的构建、系统性风险指标构建、模型数据选取及描述性统计三部分构成。就虚拟资产负债表的构建而言,在样本信托机构数量的拓展导致数据由分笔业务数据变为年报业务数据的背景下,本部分根据样本数据的变化,重新构建虚拟资产负债表。就系统性风险指标构建而言,本部分首先介绍模型设定背景,在沿用第一小节模型假设的同时,对具体原因进行了论述;其次论述了选择房地产行业作为外生冲击变量的原因;最后部分构建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指标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解,为后续分析系统性风险重要传导路径及风险防范建议做准备。本小节第二部分对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进行了实证分析,分别得出时间维度、空间维度系统性风险及系统性风险重要传导路径三方面结论。在时间维度系统性风险方面,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波动剧烈且走势震荡向上。同时,稳健性检验显示,在相同样本区间,本小节与上小节实证结果的时变特征较为一致,相互验证了两小节结论均具有较好的稳健性。在空间维度系统性风险方面,根据实证结果归纳出系统重要性、系统脆弱性及系统重要中继机构,并对其特征得出结论。相较整体样本机构而言,系统重要性机构及系统脆弱性机构均具有高关联性及高杠杆的特征;相较系统脆弱性机构,系统重要性机构更具有高关联性和高资产规模的特征;相较系统重要性机构,系统脆弱性机构更具有高杠杆的特征;对于同时作为重要性机构及系统脆弱性机构的系统重要性中继机构而言,由于其高杠杆的特征突出,更具有系统脆弱性机构特征。在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传导路径方面,通过系统性风险空间维度指标,分析传导机理,并构建各时期重要的系统性风险传导路径。第三部分对本小节进行总结并提出如下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建议:(1)需要关注系统重要性机构、系统脆弱性机构及系统重要性中继机构,进而抑制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生成及扩散;(2)应有的放矢的根据机构特征制定具体监管方法,进而提高监管政策的有效性。至此,第三章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完成了以信托行业为代表的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测度及防范分析。在第四章,一方面拓展影子银行的行业网络,引入从事影子银行业务的银行行业、保险行业、证券行业;另一方面,在延续上一章实体经济房地产行业对影子银行影响设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房地产行业对影子银行的影响内生化。这样,构建由信托行业、银行行业、保险行业、证券行业代表的影子银行行业与由房地产行业代表的实体经济行业共同组建的5行业影子银行系统关联网络,研究影子银行与实体经济的相互关联与相互影响,进而从系统、动态的角度研究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此外,本章还通过实证结果进一步与第三章两小节进行稳健性检验。基于上述逻辑思路,本章借鉴Diebold and Yilmaz(2012)思路,利用各行业股票市场指数,通过溢出指数模型刻画各内生变量之间风险相关性,进而研究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本章第一部分对系统性风险溢出指标的构建进行了介绍。本部分首先对溢出指数模型的实证方法进行介绍,构建了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溢出指数,进而为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实证结果提供基础。就宏观层面而言,本部分构建了总溢出指数、方向性溢出指数。其中,总溢出指数表示总溢出程度,而方向性溢出指数表示个体与整体之间的方向性溢出程度。就微观层面溢出指数而言,本部分构建了相对溢出指数、净相对溢出指数和总相对溢出指数。其中,相对溢出指数表示个体对个体的溢出程度,净相对溢出指数反应两个体间,谁对谁的溢出程度更大,总相对溢出指数反应个体之间相互溢出程度的总和。之后,对溢出指数模型的实证数据进行介绍。鉴于本章样本同时涉及实体经济与影子银行不同行业,利用业务数据刻画各行业的风险固然理想,但是因为相关数据较难获取,而且数据的统计原则不统一、不明确,因此本章选取各行业股票市场数据作为样本数据,并对具体选取标准进行了分析说明。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Diebold and Yilmaz(2009)中波动率测算方法对各行业风险指标进行构建。第二部分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基于溢出指数模型的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及系统性风险重要传导路径的研究结论。就时间维度来看,由波动率总溢出表刻画的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总体程度较高,但随着时间推移,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逐渐降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相同的样本期间,虽然数据基础与实证方法不同,但是本章与上章两小节实证结果展示的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时变特征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因此再次相互证实结果的稳健性。就空间维度来看,就方向性而言,在大部分样本期间,作为影子银行业务源头的房地产行业对影子银行系统保持正向净风险溢出,同时在样本前期,作为影子银行流动性源头的银行行业也对影子银行系统保持正向净风险溢出,但是在样本后期,证券行业成为对影子银行系统正向净风险溢出的行业;就溢出程度而言,在样本前期,房地产行业与银行行业的净溢出指数较大,表现出较强的风险溢出程度,而在样本后期,虽然证券行业成为对系统风险溢出贡献最大行业,但是净溢出指数较小,且与同时期的信托行业数值相近,因此并没有表现出绝对领先的溢出程度。在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重要传导路径方面,本部分在实证结果的基础上分析传导机理,通过净溢出指数和净相对溢出指数,构建各时期重要的系统性风险传导路径。此外,通过对系统性风险传导网络进一步分析,本部分还得出了影子银行系统风险传导网络总关联性逐步下降、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源头行业在风险传导网络中的地位的重要性逐渐下降两个实证结论。第三部分对本章进行总结并提出如下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建议:(1)提高识别不同时期影子银行风险传导机制的频率,找出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源头行业,并对其加强风险监管,从源头防范系统性风险的爆发;(2)加强风险传导机制中频繁出现且抵御风险能力薄弱行业的监管。至此,第三章和第四章通过对影子银行关联网络的逐步拓展,不仅实现了对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的风险放大机制的研究更得出了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度量及风险防范的有益结论。而对于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另一重要要素:负向初始冲击,本文第五章将进一步拓展至整个实体经济。为了既体现影子银行与实体经济风险相互连接、相互影响又研究作为负向冲击源头的实体经济系统性风险对影子银行的影响,第五章利用信托贷款作为连接影子银行和实体经济的研究载体。第五章将最具影子银行特征的信托行业投向实体经济各行业的信托贷款作为连接实体经济与影子银行的桥梁,以其在实体经济各行业的环比变动作为模型样本变量,研究实体经济系统性风险。同时,本章创新性引入政策因素,构建政策潜变量,改进Diebold and Yilmaz(2012)溢出指数模型,研究政策对防范系统性风险的效果。本章第一部分引入政策潜变量,改进溢出指数模型,并进行了模型数据说明。就引入政策潜变量而言,本章借鉴荆中博和方意(2018)采用的Qual VAR模型将离散的监管政策变为连续的监管政策潜变量,并在实证数据处理部分进行了详细说明。就改进溢出指数模型而言,本章将信托投向实体经济的环比变动内生变量与政策内生变量共同构建溢出指数模型,但是创新性单独考虑行业之间的溢出效应及政策溢出效应。同时,在第四章溢出指数的基础上,构建政策靶向性溢出指数、政策有效性溢出指数和政策协调性溢出指数。第二部分进行实证分析,就实体经济系统性风险、政策防范实体经济系统性风险效果及实体经济系统性风险重要传导路径得出了结论。就实体经济系统性风险而言,由总溢出指数刻画的实体经济系统性风险在样本前期走势平稳,后期波动剧烈。就实体经济各行业与总体之间风险相互影响而言,从长期角度看,采矿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基础产业对实体经济系统性风险影响最大。因此需要从战略层面关注此领域系统性风险,避免造成实体经济与影子银行的共振,进而生成更大范围系统性风险。值得注意的是,金融业净溢出指数排名最后,表明在长期,不应仅着重强调金融行业对实体经济系统性风险的重要贡献,应该站在实体经济整体关联网络中,明确各行业的系统重要性,并准确定位它们在系统性风险传导过程中扮演的主要角色;而从短期角度看,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等行业对风险的变动较为敏感。因此需要对其及系统重要性传导路径中涉及各环节行业进行关注,防止其成为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负向冲击的源头。就政策对防范实体经济系统性风险的效果而言,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非常重要,不仅能够避免单独政策产生的外部性,更能够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及持续性。就实体经济系统性风险重要传导路径而言,在实证结果基础上分析传导机理,并根据风险源头的影响程度,得出重要的系统性风险传导路径。第三部分对本章进行总结并提出如下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建议:(1)应将政策靶向性及有效性纳入统一框架综合考虑,提高政策工具实施效果;(2)加强各监管部门政策协调力度,提高同时应对来自不同维度的系统性风险的能力。

雷小华[8](2018)在《南海周边国家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研究南海周边国家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开展本文的研究,有利于及时掌握东盟国家海洋权益维护的一般动态和基本特征,从而为国家推进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建设海洋命运共同体、和平解决南海争端、积极有效地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等方面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本文主要是以海洋权益和相关理论为指导,以南海周边国家(其中主要是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4个国家)为重点分析对象,在具体分析其海洋权益维护的主要行动与举措以及各国海洋执法力量与体制的基础上,总结出各国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的一般规律与执法特征。具体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海洋权益和相关概念的理论内涵和界定。重点分析海洋权益、海权、海洋战略等概念的界定及联系与区别。指出海洋权益是国家管辖海域内,或者其他国家管辖海域内,但依据国际法所享有的权利和利益的总称。海权是维护海洋权益的力量基础,海洋战略是维护海洋权益的谋略。海权建设和海洋战略的目标是维护和实现海洋权益。海洋权益的维护依赖于海洋战略的成功实施。二是具体分析南海周边国家的海洋权益维护。重点分析南海周边国家(其中主要是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4个国家)海洋权益维护,具体分析其海洋权益维护的目标、目的、策略、主要行动与举措等等,探索找出南海周边各国海洋权益维护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分析其基本特征与一般规律,从而为我国海洋权益维护提供参考依据,同时,针对特定的国家制定特殊性对策,实施“一国一策”等。三是具体分析南海周边国家的海洋执法体制。重点研究南海周边国家海洋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出台、海洋执法力量与执法部门间的关系与协调等内容,同时分析其优缺点并总结其各自特征。四是对南海周边国家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进行比较分析。尽管国家国情不同,其海洋权益维护也各具特色,但他们也确实存在某些共同点和规律性,包括各国海洋战略目标各有侧重、目的不谋而合、手段与策略大致相似,各国都非常重视海洋执法,最大限度维护海洋权益,但各国法律法规仍需完善,执法协调能力有待提高,执法水平与能力亟须提升。

小远[9](2015)在《渔业生产稳定发展 转型升级加速推进——2015年前三季度渔业经济形势分析》文中提出今年以来,全国渔业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全面推进现代渔业建设,认真落实强渔惠渔政策措施,不断加强渔业管理和执法能力建设,在加强渔业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现代养殖模式、加大海洋牧场建设、加强产业化经营、创新营销服务、推进渔业信息化等方面开展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前

杨胜利[10](2014)在《转型期上海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文中提出资源优化配置是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其中劳动力资源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其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也早已被实践所证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凭着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这种优势正在淡化,中国已经处于“人口红利”消减期,经济增长必须向提高质量转变。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作为提高经济效率的一个主要方面,已经日益提上日程。上海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之一,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改革与创新已经成为上海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加快,劳动力资源质量的高低、就业结构的合理性、供给与需求的平衡性以及配置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论文以劳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结构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为基础。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基本理论进行了概括,运用计量经济模型、统计分析技术与方法、GIS绘图、综合评价、国内外比较等多种研究方法,对转型期劳动力资源的阶段性特征、优化配置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优化配置的目标和路径等问题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为全文的导论部分,主要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思路进行了介绍,并对研究范围和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部分,为文献评述部分,主要是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探讨了劳动力资源配置理论、规律与阶段性特征。第三部分,为全文的理论框架部分,主要构建了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框架,对就业政策以及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其他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设计了本文的理论研究模型。第四部分,主要对转型期人口结构变动下上海劳动力市场现状进行了研究,主要从产业、空间、总量以及国际比较四个方面对上海劳动力资源的现状以及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五部分,主要研究了转型期产业结构变动与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关系,从定‘量角度对上海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合理性以及主要影响因素、上海产业发展趋势以及劳动力资源需求趋势进行了研究。第六部分,主要研究了转型期人口流迁与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关系,从人口流动机制变迁、劳动力供需平衡、外来劳动力需求与外来劳动力就业服务进行了研究。第七部分,主要研究了转型期人力资本与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关系,从人力资本提升的经济效应、就业效应、外溢效应、影响因素以及上海的人才政策、人才结构等方面展开研究。第八部分,主要研究了转型期综合评价与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关系,主要是解决谁来配置、效果如何以及如何改进的问题。通过构建基于政府与市场分工理论下的劳动力资源配置评价指标体系,对上海资源优化配置情况、政府和市场职能角色演变进行了综合评价。第九部分,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建议。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1.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上海劳动力资源面临着进一步优化配置。推进上海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转移和升级、加快人才资源集聚,进一步扩大劳动力市场,完善劳动力资源市场配置机制。2.劳动力资源配置不同于其他资源配置,它是人的配置与生产要素配置的双向结合体,是生活层面与生产层面的统一。劳动者既有对生活环境的需求、再生产的需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需求,更有对科技创新、改革开放、自由流动的需求。3.上海劳动力资源集聚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人才资源已经成为上海发展的优势所在。虽然,受教育程度、就业结构、劳动生产率、科技创新、技能水平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是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加快,产业结构日益优化、产业布局日益合理、区域分工日益清晰,为上海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有力的内外部环境。4.推进上海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应该坚持,“产业先行、职责明确、合理分工”的原则。首先,要打破地域限制,本着立足上海、带动长三角、服务全国的思想,做好整体规划,实现产业链的合理衔接。其次,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使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政府需要提供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强行调控不利于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5.要在转型期提高上海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就要提升劳动力资源开发服务水平、优化劳动力资源成长环境、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不断改革创新、不断解决人才发展中所面临的创业平台、薪酬待遇、管理体制、政策支持等方面的问题。6.外来劳动力资源在上海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加大对外来劳动力资源的就业服务和管理,营造公平的劳动力市场。由于上海户籍劳动力供给存在明显不足,未来一段时间内上海外来劳动力资源总量会以结构优化的方式继续增加,以满足上海经济发展的需求。7.转型期上海经济增长不仅需要保证劳动力资源总量的供给,还要保证劳动力资源质量的不断提高,人才资源较普通劳动力资源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劳动力资源总量在产业间的分布存在一个适度的规模,劳动力资源配置扭曲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上海劳动力资源的结构水平会出现上升,劳动力素质提高、就业结构向高度化发展。但是劳动力资源配置的规模水平、环境水平以及配置效率短期内会有所下降。8.转型期经济发展中对不同职业劳动力的需求存在明显差异,专业技术人员与上海经济发展的关联度远大于普通劳动力,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与上海经济发展关联度远大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上海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全国的比较优势呈增大趋势,而上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全国比较优势呈变小趋势。按照市场规律,企业追逐利润,产业偏好低成本,未来劳动密集型产业会进一步从上海向外转移,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会进一步增大。这说明政府可以通过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能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和人口调控的目标。9.转型期劳动力资源配置是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即配置目标是多层次的、劳动力的需求是多层次的、配置方式是多层次的。在配置目标上要努力实现结构优化、素质提升、供需平衡、合理流动、充分就业等;在劳动力需求上要保障经济发展对不同层次劳动力的需求,要兼顾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服务需求与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需求;在配置方式上要通过积极有效而差别化的配置方式来实现对外来劳动力、本地户籍劳动力、专业技术人员和稀缺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本文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1.本文构建了开放区域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理论框架,对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重新界定,从产业结构调整、人口流迁、人力资本提升、综合评价、政府和市场作用的发挥等五个方面阐述了转型期劳动力优化配置的目标与路径。2.本文在政府与市场合理分工的理论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了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指标体系对上海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情况进行了评价与测度,探寻上海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中各主体角色演变及配置效应变动,得出在转型期政府的配置效应呈逐渐增大趋势,在人均GDP达到10000美元后,劳动力资源配置效应会出现拐点,向提升质量转变。3.本文以转型期所面临的“新常态”为切入点;以结构优化、总量供需平衡、素质提升和充分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产业结构调整、人口流迁、人力资本提升为主要途径,对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构建相关检验模型对上海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趋势进行了分析。

二、全国前三季度渔业经济形势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前三季度渔业经济形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农业经济发展对宏观经济增长及波动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1.1 论文研究的历史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现实背景
    1.2 论文选题的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实践意义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1.3.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创新点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图与实证研究逻辑框架
        1.5.1 论文研究的技术线路
        1.5.2 论文实证研究的逻辑框架
    1.6 相关概念界定及说明
        1.6.1 概念界定
        1.6.2 相关说明
2 文献综述
    2.1 农产品价格的文献回顾
        2.1.1 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相关文献
        2.1.1.1 关于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特征研究的文献回顾
        2.1.1.2 农产品价格长记忆性特征研究的相关文献回顾
        2.1.1.3 其它有关农产品价格研究文献
    2.2 农产品价格与宏观经济相互影响的相关文献回顾
    2.3 农业经济发展的文献回顾
    2.4 农业与经济增长的文献回顾
        2.4.1 关于农业金融与经济的文献回顾
        2.4.2 关于农业投资与经济增长的文献回顾
        2.4.3 关于农(副)产品价格与经济增长的文献回顾
        2.4.4 关于农业总要素生产率(TFP)与经济增长的文献回顾
        2.4.5 农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方法的文献回顾
3 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农业发展理论
        3.1.1 农业发展理论概述
        3.1.2 农业发展理论的历史演进
        3.1.3 农业发展理论的内涵
        3.1.4 农业发展理论在中国农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运用
    3.2 本文研究涉及的其它相关理论
        3.2.1 农产品价格理论
        3.2.2 经济周期理论
        3.2.3 经济增长理论
4 农产品价格及其不确定性的长期记忆性与关联性检验
    4.1 农产品价格及其不确定性的长期记忆性实证检验
        4.1.1 长期记忆性分析方法
        4.1.1.1 ARFIMA模型构建
        4.1.1.2 FIGARCH模型构建
        4.1.2 农产品价格的数据选择与描述
        4.1.3 农产品价格及其不确定性的长期记忆性检验
    4.2 农产品价格与其不确定性之间的关联性检验
        4.2.1 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构建
        4.2.2 单位根检验
        4.2.3 Granger因果关系的计量检验
        4.2.4 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
    4.3 本章小结
5 农产品价格及其波动性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
    5.1 农产品价格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性检验
        5.1.1 农产品价格序列与中国经济增长序列的选取和描述
        5.1.2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5.1.3 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构建与估计
        5.1.4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5.1.5 冲击响应函数估计与方差分解分析
    5.2 农产品价格波动与中国经济增长波动性之间的关联性检验
        5.2.1 ADF单位根检验
        5.2.2 影响的方向及影响作用的程度分析
        5.2.3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5.2.4 冲击反应的时间变化路径刻画
        5.2.5 影响的贡献程度判别
    5.3 本章小结
6 农业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增长的周期性路径判别
    6.1 非线性MS(M) –AR(P)模型构建
    6.2 农业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增长的周期性数据选择
    6.3 中国农业经济发展与宏观经济增长的周期性路径刻画
        6.3.1 非线性MS(M)-AR(p)模型的参数估计
        6.3.2 中国农业经济以及宏观经济增长的区制转移概率
        6.3.3 中国农业经济及宏观经济处于各增长区制的平均持续期
        6.3.4 中国农业经济及宏观经济不同增长区制间的转移路径刻画
    6.4 本章小结
7 农业经济发展在宏观经济运行过程的作用研究
    7.1 非线性MS(M) -VAR(P)的模型设定
    7.2 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率及宏观经济增长率的时间动态轨迹的刻画
    7.3 农业经济发展在宏观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检验与分析
        7.3.1 非线性MS(M) -VAR(p)模型的参数估计
        7.3.2 农业经济发展对宏观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周期性变迁识别
        7.3.3 农业经济发展对宏观经济增长作用机制的区制转移特征测度
    7.4 农业经济发展在宏观经济波动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检验与分析
        7.4.1 非线性MS(M) -VAR(p)模型的参数估计
        7.4.2 农业经济发展对宏观经济波动作用机制的周期性变迁识别
        7.4.3 农业经济发展对宏观经济波动作用机制的区制转移特征测度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被抛弃、被掠夺与回归祖国:民族交错地带边陲矿区兴衰 ——基于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1902-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章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先行研究述评
        一、1934 年以前沙俄与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矿的调查研究
        二、日本占领及伪满洲国统治时期对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
        三、中苏共管时期与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方法
        一、研究的对象与问题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近代边疆危机:民族交错地带资源所有权的丧失
    引言
    第一节 近代边疆危机态势
        一、列强对中国边疆大面积领土强占与资源掠夺
        二、俄国攫取中国东北大片领土及其将东北残存领土“俄罗斯化”企图
        三、英国强行牛庄开港及其在东北的利益
        四、日本对东北边疆地区的觊觎与渗透
        五、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第二节 列强对中国民族交错地带的矿产资源调查
        一、俄国在中东铁路沿线的资源调查
        二、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资源的调查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被抛弃的边陲矿业:沙俄对扎赉诺尔煤矿的掠夺
    引言
    第一节 东清铁路计划出笼及沙俄对矿权的掠夺
        一、东清铁路计划出笼与实施
        二、沙俄对东清铁路沿线矿权的侵夺
    第二节 扎赉诺尔煤矿开设与运营
        一、扎赉诺尔煤矿开设与东清铁路的初期经营
        二、俄商包办下的扎赉诺尔煤矿
    第三节 中东铁路燃料供应与煤矿的掠夺式开采
        一、中东铁路的燃料需求
        二、东清铁路公司与俄商对煤炭资源的掠夺
        三、煤炭资源开采于呼伦贝尔地方的经济意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苏合办:苏联的隐蔽掠夺策略与其工业化模式在中国的早期试验
    引言
    第一节 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炭的掠夺
        一、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田的地质探查
        二、中东路事件前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的掠夺
        三、中东路事件后苏联对扎赉诺尔煤矿的抛弃
    第二节 中苏合办对扎赉诺尔煤矿的影响
        一、苏联工矿企业运营经验的引入
        二、中东路事件对扎赉诺尔煤矿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统制与统治:伪满洲国时期日本对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管控
    引言
    第一节 日本产业统制政策下的扎赉诺尔煤矿
        一、日苏交接扎赉诺尔煤矿过程
        二、满炭系统对扎赉诺尔煤矿的统制
        三、日本殖民后期统制政策的调整
    第二节 伪满洲国统治下的煤炭资源掠夺
        一、日本人对扎赉诺尔煤田的地质勘测
        二、日本对扎赉诺尔煤炭的掠夺
        三、日本煤炭资源掠夺对“兴安北省”经济发展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苏共管:工会制度与“一长制”在扎赉诺尔煤矿及矿区的作用
    引言
    第一节 扎赉诺尔光复与中国共产党对煤矿的军事接管
        一、扎赉诺尔光复
        二、中国共产党对扎赉诺尔煤矿的军事接管
        三、秘密建党建政背景下的煤矿恢复
    第二节 煤矿工会在中苏共管期间的作用
        一、煤矿工会的筹建与基层动员
        二、苏联一长制与工会在煤矿运营中的协调
        三、煤矿公开建党与工会面向的转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回归祖国:扎赉诺尔煤矿国有化的进程
    引言
    第一节 中苏关于交还中长铁路的谈判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中国共产党与苏联的交涉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苏谈判
    第二节 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
        一、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的具体过程
        二、扎赉诺尔煤矿在回归缓冲期的基本情况
    第三节 回归祖国初期扎赉诺尔煤矿的调整与发展
        一、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后的调整
        二、扎赉诺尔煤矿回归祖国后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遥远的边陲社会:20世纪上半叶的扎赉诺尔
    引言
    第一节 扎赉诺尔地方早期历史与矿区的形成
        一、扎赉诺尔地方早期历史
        二、扎赉诺尔行政建置变迁
        三、扎赉诺尔矿区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煤矿招工与扎赉诺尔移民社会的形成根源
        一、扎赉诺尔煤矿招工与地方人口结构演变
        二、扎赉诺尔地方经济结构
        三、扎赉诺尔社会生活
    第三节 以煤矿为核心的单位体制形成
        一、煤矿的“单位”化进程
        二、单位制社区
    本章小结
终章
    第一节 扎赉诺尔煤矿与扎赉诺尔地方社会发展过程中显现的社会表征
    第二节 “国家中心性”对于“地方性”的整合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致谢

(3)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2 概念界定、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
第二章 研究进展及理论基础
    2.1 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研究进展
        2.1.1 海水鱼类养殖国内外研究进展
        2.1.2 海水鱼类养殖产业集聚国内外研究进展
        2.1.3 海水鱼类养殖产业经济领域国内外研究进展
        2.1.4 海水鱼养殖生态经济绩效国内外研究进展
        2.1.5 小结
    2.2 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产业集聚理论
        2.2.2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3 产业生态学理论
第三章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不同养殖模式产业集聚现状研究
    3.1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养殖业发展概况
    3.2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工厂化养殖模式产业发展现状
        3.2.1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工厂化养殖模式面积变动
        3.2.2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工厂化养殖模式产量变动
        3.2.3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工厂化养殖模式发展困境
        3.2.4 小结
    3.3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池塘养殖模式产业发展现状
        3.3.1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池塘养殖模式面积变动
        3.3.2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池塘养殖模式产量变动
        3.3.3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池塘养殖模式发展困境
        3.3.4 小结
    3.4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网箱养殖模式产业发展现状
        3.4.1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网箱养殖模式面积变动
        3.4.2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网箱养殖模式产量变动
        3.4.3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网箱养殖模式发展困境
        3.4.4 小结
    3.5 海水鱼类主要生产区域养殖产业集聚分布测度
        3.5.1 研究方法
        3.5.2 主要养殖品种产业集聚分布测度结果
        3.5.3 工厂化养殖模式产业集聚分布测度结果
        3.5.4 普通池塘养殖模式产业集聚分布测度结果
        3.5.5 网箱养殖模式产业集聚分布测度结果
        3.5.6 小结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影响因素
    4.1 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4.1.1 系统动力学研究方法应用概述
        4.1.2 研究问题
        4.1.3 研究方法
    4.2 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影响因素的要素因果关系分析
        4.2.1 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要素因果关系分析
        4.2.2 普通池塘养殖模式要素因果关系分析
        4.2.3 网箱养殖模式要素因果关系分析
    4.3 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影响因素的要素流向分析
        4.3.1 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要素流向分析
        4.3.2 普通池塘养殖模式要素流向分析
        4.3.3 网箱养殖模式要素流向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评价
    5.1 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5.1.1 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效率评价模型构建
        5.1.2 海水鱼类养殖生态经济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5.2 大菱鲆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主要生产区域生态经济绩效评价
        5.2.1 数据来源
        5.2.2 大菱鲆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主要生产区域生态经济效率
        5.2.3 大菱鲆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主要生产区域生态经济绩效
        5.2.4 讨论与小结
    5.3 广东省海鲈鱼普通池塘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评价
        5.3.1 数据来源
        5.3.2 广东省海鲈鱼普通池塘养殖模式生态经济效率
        5.3.3 广东省海鲈鱼普通池塘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
        5.3.4 讨论与小结
    5.4 广西省卵形鲳鲹普通网箱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评价
        5.4.1 数据来源
        5.4.2 广西省卵形鲳鲹普通网箱养殖模式生态经济效率
        5.4.3 广西省卵形鲳鲹普通网箱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
        5.4.4 讨论与小结
    5.5 海鲈鱼普通池塘与网箱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评价
        5.5.1 数据来源
        5.5.2 海鲈鱼普通池塘与网箱养殖模式生态经济效率
        5.5.3 海鲈鱼普通池塘与网箱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
        5.5.4 讨论与小结
    5.6 本章小结
        5.6.1 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评价结果
        5.6.2 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评价结果对比
第六章 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绿色养殖发展路径研究及对策建议
    6.1 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模式绿色发展路径研究
        6.1.1 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模式转型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6.1.2 海水鱼类工厂化养殖模式绿色发展对策建议
    6.2 海水鱼类普通池塘养殖模式绿色发展路径研究
        6.2.1 普通池塘养殖尾水处理政府与养殖户间的博弈
        6.2.2 普通池塘养殖尾水处理养殖户之间的博弈
        6.2.3 海水鱼类普通池塘养殖模式绿色发展对策建议
    6.3 海水鱼类网箱养殖绿色发展路径研究
        6.3.1 风险共担的深水网箱模式经营模式探索
        6.3.2 海水鱼类网箱养殖模式绿色发展对策建议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山东省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经济形势与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9年前三季度山东省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一)工业增长基本停滞,但新动能发展强劲
    (二)投资下降总体放缓,三产投资不断加速
    (三)财政收入增长变缓
    (四)市场消费稳定增长,消费升级趋势明显
二、山东省经济数据与华东地区和周边省份的对比分析
    (一)经济总量较大,但增速明显放缓
    (二)工业增长基本停滞
    (三)固定资产投资下降速度大
    (四)市场消费上升乏力,收入水平偏低
三、2019年下半年和2020年上半年山东省经济形势预测
    (一)需求形势分析
    (二)供给形势分析
    (三)财政收入形势分析
    (四)金融形势分析
四、对策建议
    (一)调整投资结构,增加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投资带动作用
    (二)推动高端制造业发展
    (三)加快推进国资国企改革,促进民营企业提质换挡
    (四)改善营商环境,破除“藩篱”、“桎梏”,释放创新创业活力
    (五)多措并举,提升消费水平

(5)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亮点与挑战并存——2019年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应高度警惕我国经济螺旋式下行的风险
    (一)经济处于下行通道
        1. 投资增长未见明显起色
        2. 消费仍处疲软
        3. 进出口依然不振
        4. 生产低迷态势未有明显改观
        5. 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6. 内外部因素叠加拉动经济下行
    (二)供给与需求形成负反馈,将导致经济螺旋式加速下行
        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未达到预期,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未有实质性进展
        2. 从需求侧来看,内外需求均显疲弱
        3. 供给与需求负反馈,悲观因素不断累积,拉动经济螺旋式下行
    (三)宏观政策和改革举措重在稳预期、强信心
二、宏观经济总体平稳,下行风险增大
    (一)保守分析
    (二)中性分析
    (三)乐观分析
三、制造业下行态势明显,结构性问题突出
    (一)制造业规模分析
        1. 制造业生产持续低迷并开始拖累整体经济增长
        2. 制造业各行业生产分化较明显———消费及中下游生产需求不振导致相关行业生产更显困境
        3. 制造业生产的积极信号———高技术产业表现仍较突出
    (二)制造业效益分析
        1. 整体利润增速仍未回正
        2. 制造业各行业盈利能力差异明显
        3. 工业利润地区集中度较高
    (三)制造业投资进一步下降的可能性扩大
    (四)景气指数显积极信号但还需现实逻辑支撑
    (五)复杂形势下拉升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思考
四、新经济动力初显,空间与挑战并存
    (一)新经济对我国宏观经济的贡献
        1. 新经济是我国经济持续稳步健康发展的决定性一步
        2. 新经济:使要素配置精细化的一种经济形态
        3. 新经济具有融合性、高附加值、轻资产性与高风险性并存的特征
        4. 新经济对我国宏观经济的贡献
    (二)中国发展新经济的成就与优势
        1. 技术应用持续走在全球前列
        2. 互联网运营模式领先世界
        3. 人口规模庞大为新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与人才基础
    (三)中国发展新经济面临的挑战
        1. 技术供给仍需加强
        2.“互联网人口红利”的衰减
        3. 制度不健全约束行业发展
    (四)关于中国新经济的展望
五、内外需求均显疲弱,进出口持续承压
    (一)全球复苏动能继续弱化,外需进一步放缓
    (二)关税加征落地影响发酵,抢出口效应逐渐弱化
    (三)人民币贬值提振出口作用有限,PPI反映需求持续疲弱
    (四)当前外贸运行呈现“稳中提质”的态势和结构优化的趋势
    (五)持续“稳预期”和“稳汇率”,着力优化升级出口产业,加快“去加工贸易化”,有效转移出口需求
六、房地产市场略有回暖,投资下行和城市分化趋势持续,融资端依然偏紧
    (一)三季度销售略有回暖,但不改疲软趋势
    (二)房地产投资如期缓慢下行
    (三)土地市场如期延续分化态势
    (四)融资持续收紧
    (五)四季度房地产投资仍将进一步放缓,房企融资环境持续趋紧
七、基建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强
    (一)基建投资逆周期调节力度不断增强
        1. 基建投资总体微弱反弹
        2. 大类行业基建投资持续反弹
        3.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不断改善
        4. 中部投资仍处高位,东北投资增速小幅回落
    (二)财政收入增长放缓,支出下行压力仍大,2019年专项债基本发行完毕
        1. 财政收入增长放缓,减税降费效应持续显现
        2. 财政支出下行压力仍大
        3.2019年地方专项债基本发行完毕
    (三)四季度财政收入大概率持续下滑,但财政支出稳增长任务艰巨
    (四)优化支出结构,更好发挥专项债的引领作用,更好实现财政货币政策的配合
八、居民消费平稳增长,消费升级趋势不减:2019年前三季度消费形势分析
    (一)2019年前三季度消费运行基本特征
        1. 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改善
        2. 限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当前依然疲软,但长期具有韧性
    (二)2019年三季度消费结构变化及其原因
        1. 消费升级类产品结构变化及原因
        2. 货物、服务结构变化:服务类消费发展迅速
        3. 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可能提振相关消费
    (三)未来消费走势
九、能源总体保持增长,部分领域放缓明显
    (一)能源生产保持增长,但电力增速继续放缓
    (二)能源供应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下降,能源产能利用分化明显
    (三)能源进口继续增加,原油价格波动较大
    (四)能源消费增速放缓,消费结构继续优化
    (五)能源总体特征与近期政策建议
十、财政政策再发力空间有限,地方财政收支承压加大
    (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延续低位企稳
    (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年内首次转负
    (三)央地财政收入分化趋势减缓,多省市财政收支呈负增长态势
    (四)总体判断:积极财政政策发力空间受约束,地方财政收支承压加大
        1. 减收减支难避免赤字规模扩增,财政政策发力空间有限
        2. 地方财政收支承压加大,地方弥补减收渠道亟待补充
十一、全球金融资产再启上升通道,国内货币政策重塑结构重点
    (一)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与全球金融资产价格变动
        1.全球股市运行平稳,债市波动性总体加大
        2.美联储扩表决心坚定,降息周期已近“中点”
        3. 日本央行认可前期操作,超宽松货币政策前景不变
        4. 英国脱欧再度延期,货币政策按兵不动
    (二)优化政策传导、关注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成为国内货币金融政策的新重点
        1.优化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与LPR的改革
        2.推进实体经济发展与金融供给侧改革
        3.防范金融风险与银保监会23号文
十二、经济下行叠加猪价周期,需要宏观政策精准发力
    (一)CPI整体上扬的同时核心CPI平稳
    (二)CPI涨幅扩大并非货币现象而是猪肉供给端萎缩的结果
    (三)猪肉价格上涨的背后—市场、疫情和政策多重影响下的猪价周期
        1.供给冲击形成“猪价周期”
        2.疫病与环保政策是本轮猪价上升周期的主要成因
        3.猪价上升周期预计还将持续
    (四)剔除猪肉价格影响后的通货紧缩风险值得关注
    (五)稳物价与稳增长需要宏观经济政策精准发力

(6)东盟国家渔业发展及其与中国的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第三节 理论综述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第二章 东盟国家渔业发展现状及政策
    第一节 东盟国家的渔业资源
    第二节 东盟国家的渔业发展现状
    第三节 东盟国家的渔业政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渔业合作研究
    第一节 渔业合作现状
    第二节 渔业合作特点
    第三节 渔业合作潜力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渔业合作前景分析
    第一节 渔业合作机遇
    第二节 渔业合作挑战
    第三节 渔业合作前景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7)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度量与防范研究 ——基于信托行业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影子银行的定义
        1.2.2 影子银行的风险
        1.2.3 影子银行的监管
        1.2.4 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方法
    1.3 论文结构安排和主要创新点
        1.3.1 论文的结构安排
        1.3.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度量及防范的理论基础
    2.1 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的总体理论基础
    2.2 基于机构网络的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行业及实证方法选择的理论基础
        2.2.2 代表性机构设定的合理性依据及机构网络分析风险防范的逻辑思路
    2.3 基于行业网络的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的理论基础
        2.3.1 实证方法选择的理论基础
        2.3.2 基于溢出指数模型刻画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理论机制
    2.4 利用溢出指数研究实体经济系统性风险及政策效果的理论依据
        2.4.1 选择信托贷款作为连接实体经济与影子银行风险载体的理论基础
        2.4.2 信托贷款变动刻画实体经济系统性风险的理论依据
        2.4.3 通过信托贷款变动研究防范实体经济系统性风险政策效果的理论依据
第三章 基于机构网络的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
    3.1 基于代表性信托机构的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
        3.1.1 系统性风险指标构建的微观数据基础
        3.1.2 虚拟机构资产负债表与系统性风险指标的构建
        3.1.3 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实证结果分析
        3.1.4 本小节结论与政策建议
    3.2 基于信托机构网络的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
        3.2.1 虚拟资产负债表及系统性风险指标的构建
        3.2.2 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实证结果分析
        3.2.3 本小节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四章 基于行业网络的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
    4.1 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指标的构建
        4.1.1 溢出指数模型的实证方法
        4.1.2 溢出指数模型的实证数据
    4.2 影子银行之间溢出效应实证结果分析
        4.2.1 波动率全样本溢出表
        4.2.2 影子银行系统波动率总体溢出的时变特征
        4.2.3 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稳健性检验
        4.2.4 影子银行系统波动性方向溢出的时变特征
        4.2.5 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
    4.3 本章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五章 基于实体经济系统性风险及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
    5.1 实体经济系统性风险及政策溢出指标的构建
        5.1.1 溢出指数模型的实证方法
        5.1.2 实体经济系统性风险及政策溢出指数模型实证数据
    5.2 实体经济系统性风险及政策实施效果实证结果分析
        5.2.1 实体经济总体溢出指数实证结果分析
        5.2.2 实体经济各行业溢出指数实证结果分析
        5.2.3 政策溢出指数实证结果分析
        5.2.4 实体经济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
    5.3 本章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未来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基于机构网络的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
        6.1.2 基于行业网络的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
        6.1.3 基于实体经济系统性风险及政策防范风险效果的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
    6.2 研究展望
        6.2.1 提高数据质量,使研究结果具有更好现实意义
        6.2.2 更加细致的拓展实体经济与影子银行网络,提供不同层次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研究文献
        6.2.3 改进研究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方法,提供更加精确的研究成果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南海周边国家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本论文研究的背景、重要意义
    二、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 基本思路
        (二) 主要内容
        (三) 重点难点
        (四) 主要观点
        (五) 主要研究方法
        (六)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海洋权益的概念及相关概念的辨析
    一、海洋权益的概念
    二、海洋权益的基本特征
        (一) 法律制度之上的确定性
        (二) 客观存在状态上的稳定性
    三、海洋权益与海权、海洋战略等相关概念的关系
        (一) 海洋权益与海权、海洋战略等概念的区别
        (二) 海洋权益与海权、海洋战略等概念的联系
    四、海洋执法体制的概念
第三章 越南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
    一、越南海洋概况
    二、越南海洋权益维护的主要行动与举措
        (一) 制定海洋战略规划维护海洋权益
        1. 越南海洋战略的目标与内容
        2. 制定海洋战略规划维护海洋权益
        (二) 加强舆论宣传,不断强化海洋权益意识
        1. 加强舆论宣传,强化国民的海洋意识
        2. 开展对南海领土主权的常态化宣传
        (三) 不断扩张海洋国土,不断宣示海洋主权
        1. 不断攫取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海洋国土
        2. 在侵占的南海岛礁上进行各种活动以宣示主权
        3. 通过立法将南海纳入其领海主权
        (四) 加大国际石油开采合作,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1. 利用石油利益使南沙群岛争端国际化
        2.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五) 千方百计加快海军现代化建设
        1. 调整海上防卫体制
        2. 大量采购先进海空武器装备,提升立体作战能力
        3. 加强金兰湾建设,并向国际开放
        (六) 频繁开展外交活动,推进南海争端国际化
        1. 不断深化越美关系,谋求与美国进行军事合作以应对南海争端
        2. 继续巩固与俄罗斯的关系,争取俄罗斯对越南南海主张的支持
        3. 加强与日本在南海争端中的合作,增强日本的介入深度
        4. 加强与印度的合作,把印度引进南海争端
        5. 越南试图绑架东盟拉入南海冲突
    三、越南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的法律与体制
        (一) 越南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的法规体系
        1. 关于领海基线的立法
        2. 关于海洋专属经济区的立法
        3. 关于大陆架的立法
        4. 开展南海主权归属越南的历史依据和法理依据研究
        5. 关于海洋执法管理的法律法规
        (二) 加强海洋执法体制和执法力量建设
        1. 越南涉及海洋执法管理的机构
        2. 越南海洋执法的基本体制
        3. 越南海洋执法力量
        (三) 越南海洋执法管理部门的衔接运作机制
        1. 协调内容
        2. 协调机制
        (四) 越南海洋执法管理体制的优缺点及主要问题
        1. 越南海洋管理体制的优点
        2. 越南海洋管理体制的主要缺点和问题
        (五) 对我国海洋执法管理体制的借鉴意义
        1. 尽快制定我国的海洋发展战略
        2. 完善我国的海洋执法合作机制
        3. 不断改善和增强海洋执法力量
        4. 通过立法来加强海洋管理
        5. 加强海洋执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中越关系发展趋势及我国可考虑的对策措施
        (一) 中越关系总体发展走向分析
        1. 近期走向分析
        2. 海上合作走向分析
        (二) 我国可考虑的对策措施
        1. 越南维护所谓的海洋权益的既定方针、政策不会改变
        2. 我国可考虑的对策措施
    五、结语
第四章 菲律宾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
    一、海洋战略目标——成为东亚海洋强国
    二、海洋战略的目的——实现国家海洋利益
    三、菲律宾海洋权益维护的主要行动与举措
        (一) 开发海洋资源,促进海洋产业发展
        (二) 加快岛礁建设,妄图换取“合法”地位
        (三) 为争夺南海不懈进行国际努力
        1. 菲律宾导演“南海仲裁案”闹剧
        2. 利用舆论宣传,唱衰装“可怜”
        3. 妄图绑架东盟国家施压中国
        4. 谋求引入域外势力制衡中国
        (四) 推进武装部队现代化,尤其是海军现代化
        (五) 加强海洋安全多双边合作
        1. 菲美海洋安全合作
        2. 菲印尼海洋安全合作
        3. 菲马海洋安全合作
        4. 菲中海洋安全合作
        5. 菲越日海上合作
        (六) 借助美国抗衡中国及提升武装实力
    四、菲律宾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的法律与体制
        (一) 菲律宾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的法规体系
        1. 《菲律宾宪法》(1987年)
        2. 宏观海洋政策
        3. 关于领海的立法
        4. 关于海洋专属经济区的立法
        5. 关于大陆架的立法
        6. 《地方政府法》(1991年)
        7. 《菲律宾渔业法》(1998年)
        8. 打击非法捕捞的法律和政策
        9. 其他海洋法律
        10. 其他海洋政策
        (二) 菲律宾海洋执法的基本体制与执法力量
        1. 建立海洋管理协调委员会
        2. 海洋执法管理的部门与职责
        3. 菲律宾海洋执法管理的衔接运作机制
        4. 菲律宾海洋执法力量
        5. 菲律宾海洋执法管理体制的基本特征
        6. 菲律宾海洋执法管理体制的优势与不足
        7. 对我国加强海洋执法体制改革的启示
    五、杜特尔特执政后菲律宾外交政策新走向与海洋权益维护
        (一) 杜特尔特政府时期外交政策新走向
        (二) 杜特尔特政府时期菲美南海合作
        (三) 杜特尔特政府时期中菲南海合作
        (四) 杜特尔特政府时期菲日南海合作
        (五) 杜特尔特政府时期菲东盟南海合作
    六、结语
第五章 印度尼西亚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
    一、印度尼西亚海洋概况与海洋经济
        (一) 印度尼西亚海洋概况
        (二) 快速发展海洋经济
    二、印尼海洋战略目标
    三、印尼海洋利益与海洋战略目的
    四、印尼海洋权益维护的主要行动与举措
        (一) “双轮驱动”之政治、外交手段
        1. 积极奉行“大国平衡策略”
        2. 主张用政治谈判,和平解决争端
        3. 树立新的安全观,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二) “双轮驱动”之实力手段
        1. 加强军事现代化,逐步提升其军队作战能力
        2. 打击非法捕捞,维护海洋权益
        3. 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
    五、印尼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的法律与体制
        (一) 印尼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的法规体系
        1. 基本立法
        2. 宏观政策
        3. 具体法案
        4. 地方分权
        5. 法律与政策执行
        6. 印尼划定的群岛海道和海洋划界
        (二) 印尼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与执法力量
        1. 相对集中的管理部门——海洋渔业部
        2. 海上执法协调机构——海上安全协调委员会
        3. 执法强力部门——印尼海空军与警察部队
        4. 其他相关中央执法部门
        (三) 印尼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的特征
        1. 不断提高海军、海警的执法能力
        2. 组建跨部门的协调机构
        3. 依托东盟框架,加强与其他国家及国际组织的合作
        4. 加强马六甲海峡的联合巡逻
        5. 多种方式应对海洋环境污染
        6. 地方分权
        (四) 印尼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的优势与不足
        1. 印尼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的优势
        2. 印尼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的不足
    六、“全球海上支点”战略背景下印尼海洋权益维护的新挑战及应对
        (一) 印尼海洋权益维护面临的新挑战
        1. 海上安全威胁
        2. 海洋环境保护
        3. 自然灾害
        4. 保护国家海洋安全的意愿与能力的脱节带来的挑战
        5. 强硬保护海洋资源引发地区国家关系紧张带来的挑战
        6. 武装海盗周期性反弹带来的挑战
        (二) 印尼为应对海洋管理新挑战采取的主要措施
        1. 佐科政府执政前印尼应对海洋管理新挑战的措施
        2. 佐科政府执政后应对海洋管理新挑战采取的措施
        (三) 印度尼西亚海洋安全管理的展望及评价
        1. 打击非法捕捞政策会持续,维护海洋权益成效显着
        2. 军事现代化会逐步提升其作战能力,但不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3. 继续大国平衡战略,提升防卫安全合作
        (四) 中国应对:提升两国智慧,积极妥善解决重叠水域纠纷
    七、结语
第六章 马来西亚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
    一、马来西亚海洋战略目标与目的
        (一) 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为国力增长提供“蓝色动力”
        (二) 构筑海洋安全,为国家保卫提供“蓝色屏障”
        (三) 确保重要航道影响力,为国家影响提供“蓝色话语权”
    二、马来西亚海洋权益维护的主要行动与举措
        (一) 坚持国防自主,加强海上军事力量建设
        (二) 积极开展海洋安全合作与寻求大国平衡
        1. 积极与东盟国家开展区域性的海洋安全合作
        2. 借助域外势力,寻求大国平衡
        3. 借助国际法和国际惯例
    三、马来西亚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的法律与体制
        (一) 马来西亚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的法规体系
        1. 关于领海的海洋立法
        2. 关于海洋专属经济区的立法
        3. 关于大陆架的立法
        4. 马来西亚涉及海洋渔业管理的法律与机构
        (二) 马来西亚海洋执法力量与基本体制
        1. 马来西亚海洋执法力量
        2. 马来西亚海洋执法基本体制
        3. 马来西亚海洋执法部门的衔接运作机制
        (三) 马来西亚海洋权益维护与执法体制的优势与不足
        1. 马来西亚海洋权益维护与执法体制的优势
        2. 马来西亚海洋权益维护与执法体制的不足
        (四) 对我国海洋执法体制改革的启示
        1. 海洋管理体制向综合管理和综合执法职能的方向发展
        2. 加强海洋管理部门和海洋执法机构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3. 不断完善有关海洋管理的法律法规
        4. 加强海洋渔业和海洋执法的国际合作
第七章 文莱、泰国的海洋战略和对海洋权益的维护
    一、文莱海洋权益维护的目标与目的
    二、文莱海洋权益维护的法律法规
        (一) 关于文莱的领海立法
        (二) 关于文莱的大陆架的立法
        (三) 关于文莱与其邻国和相向国家的海洋权益争端
    三、泰国海洋战略目标的形成
        (一) 地缘安全因素
        (二) 历史文化因素
        (三) 利益因素
        (四) 泰国海洋战略的目标与内容
    四、泰国海洋权益维护的主要行动与举措
        (一) 推动海军现代化,加强海洋管理
        (二) 深化外部合作,奉行大国平衡策略
第八章 南海周边国家海洋权益维护与执法体制的比较分析
    一、雄心勃勃的海洋战略目标
    二、不谋而合—南海周边国家海洋战略目的
        (一) 发展海洋经济是海洋战略的基本目的
        1. 印尼希望通过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发展经济
        2. 马来西亚希望发展海洋经济以促进国力的增长
        3. 菲律宾希望海洋产业成为为国家发展重点
        4. 越南希望通过发展海洋经济“靠海致富”
        (二) 维护海上安全与海上主权是海洋战略的主要目的
        1. 印尼:确保马六甲海峡和南海周边局势安全
        2. 马来西亚:维护国家海洋主权与战略通道安全
        3. 菲律宾:维护争议地区海上主权和海上安全
        4. 新加坡:重视国际安全合作,保护国家独立
        5. 泰国:努力维护和平的海洋安全环境
        6. 越南:确保海上主权完整与领土扩张
    三、手段相似—南海周边国家海洋权益维护的策略
        (一) 建立相应的行政管理部门,贯彻实施海洋战略
        (二) 推进武装部队现代化,尤其是海军现代化
        1. 印尼:加强装备建设,提高海军保卫能力
        2. 马来西亚:坚持国防自主原则,加强海上军事力量建设
        3. 菲律宾:不断努力推进武装部队现代化
        4. 泰国:努力推动海军现代化
        5. 越南:千方百计加快海军建设
        (三) 借助域外大国势力,谋取海上利益的最大化
    四、加强海洋执法,最大限度维护海洋权益
        (一) 海洋法规逐步制定,但法规体系仍需完善
        (二) 建立海洋协调机构或者委员会,但执法协调能力有待提高
        (三) 加强执法力量建设,但执法能力仍有待提高
        (四) 引进域外大国势力,重视海洋执法国际合作
    五、结语
一、中文参考文献
二、外文参考文献
后记

(9)渔业生产稳定发展 转型升级加速推进——2015年前三季度渔业经济形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基本情况
    (一) 生产稳定发展。
    (二) 市场总体平稳。
    (三) 进出口量额下降。
二、主要成效
    (一) 渔业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 渔业油价补贴调整政策出台。
    (二) 转方式调结构加速推进, 产业融合发展势头正旺。
三、突出问题
    (一) 生产出现结构性过剩, 效益出现下滑趋势。
    (二) 国际贸易形势严峻, 加工业面临前所未有挑战。
四、形势预判

(10)转型期上海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基本概念界定
    1.2.1 转型期
    1.2.2 劳动力资源
    1.2.3 劳动力市场
    1.2.4 资源配置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特色 第二章 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相关文献评述
2.1 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来源
    2.1.1 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论述
    2.1.2 新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论述
    2.1.3 新结构经济学关于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论述
    2.1.4 马克思关于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论述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2.1 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内容与标准
    2.2.2 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
    2.2.3 转型期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主要影响因素
    2.2.4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转型期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分析框架构建
3.1 劳动力资源的特点与配置机制
    3.1.1 劳动力资源的特点
    3.1.2 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标准
    3.1.3 劳动力资源配置机制
3.2 就业政策与上海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推进
    3.2.1 就业政策的含义与作用
    3.2.2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就业政策与劳动力资源配置
    3.2.3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就业政策与劳动力资源配置
3.3 转型期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一般影响因素分析
    3.3.1 宏观层次的分析
    3.3.2 微观层次的分析
3.4 转型期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模型
    3.4.1 国外借鉴
    3.4.2 本文理论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口变动中的劳动力资源现状
4.1 人口变动对劳动力资源供给的影响
    4.1.1 全国人口变动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4.1.2 上海人口变动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4.1.3 上海劳动力市场就业压力与供需矛盾
4.2 上海劳动力资源基本现状及其特点
    4.2.1 劳动力资源总量供给的现状
    4.2.2 上海劳动力资源产业分布现状
    4.2.3 上海劳动力资源空间分布的现状
    4.2.4 上海劳动力资源素质提升的现状
4.3 上海劳动力资源现状与主要国家和地区比较
    4.3.1 上海劳动力资源规模优势与主要国家和地区比较
    4.3.2 上海劳动生产率与主要国家和地区比较
    4.3.3 上海劳动力就业结构与主要国家和地区比较
    4.3.4 上海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面临的主要问题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产业结构变动与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
5.1 基于钱纳里模型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阶段验证
    5.1.1 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
    5.1.2 经济发展阶段中产业结构验证
    5.1.3 上海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趋势
5.2 上海劳动力资源产业配置合理性分析
    5.2.1 上海劳动力资源产业配置扭曲度分析
    5.2.2 上海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5.2.3 产业结构、市场机制、人力资本与偏离度实证分析
5.3 上海产业结构变动与就业贡献
    5.3.1 三次产业结构变动与就业贡献
    5.3.2 制造业内部行业结构变动与就业贡献
    5.3.3 服务业内部行业结构变动与就业贡献
5.4 劳动力资源职业构成、产业构成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5.4.1 灰色综合评价方法简介
    5.4.2 就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度
    5.4.3 劳动力资源职业构成与经济发展关联度的区域比较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人口流迁与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
6.1 市场化进程与人口流迁
    6.1.1 人口流迁对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影响
    6.1.2 上海经济增长、人口流动、资本投入实证分析
6.2 人口流迁与劳动力资源总量供需平衡
    6.2.1 上海经济增长与劳动力资源需求趋势
    6.2.2 上海劳动力资源供给趋势
    6.2.3 上海劳动力资源供需平衡与优化配置
6.3 上海人口流迁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动
    6.3.1 上海外来劳动力职业构成与来源地
    6.3.2 上海流动人口就业环境分析
    6.3.3 上海人口流迁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人力资本提升与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
7.1 上海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提升
    7.1.1 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
    7.1.2 人才资源、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7.2 上海人才政策与人才结构优化
    7.2.1 上海人才政策的发展与完善
    7.2.2 上海人才结构与优化
7.3 人力资本提升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7.3.1 人力资本提升路径
    7.3.2 劳动力再生产、就业服务与人力资本提升实证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综合评价与分析
8.1 劳动力资源配置水平指标体系设计
    8.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8.1.2 指标体系层次结构设计
    8.1.3 指标体系基本内容
    8.1.4 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选取
8.2 上海劳动力资源配置水平评价
    8.2.1 指标权重的确定与目标模型
    8.2.2 上海劳动力资源配置水平分析
    8.2.3 上海劳动力资源配置水平与其他地区比较
8.3 上海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评价体系设计
    8.3.1 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层次结构
    8.3.2 指标体系的确定
8.4 上海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评价分析
    8.4.1 评价方法的选取
    8.4.2 上海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8.4.3 上海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与其他地区比较
8.5 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经济效应评估
    8.5.1 劳动力资源配置水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8.5.2 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对策与建议
9.1 上海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指导原则
    9.1.1 坚持市场优先,政府主导的原则
    9.1.2 坚持以扩大就业和优化人才结构为宗旨的原则
    9.1.3 坚持劳动力自由流动和优势互补的原则
    9.1.4 坚持劳动力资源配置模式的多层次原则
9.2 上海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建议
    9.2.1 完善劳动力资源市场配置机制,促进劳动力流动
    9.2.2 构建指标体系,对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进行评估
    9.2.3 完善劳动力市场政策,加强外来劳动力的就业服务
    9.2.4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劳动力向高端产业转移
    9.2.5 完善政府责任体系,促进劳动力就业
    9.2.6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员工教育培训
    9.2.7 改善就业环境,拓宽就业渠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研究的主要结论
10.2 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全国前三季度渔业经济形势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业经济发展对宏观经济增长及波动的作用机制研究[D]. 郭向东.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被抛弃、被掠夺与回归祖国:民族交错地带边陲矿区兴衰 ——基于扎赉诺尔煤矿的研究(1902-1952)[D]. 宋铁勇. 长春师范大学, 2020(08)
  • [3]产业集聚背景下海水鱼类不同养殖模式生态经济绩效研究[D]. 张智一.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1)
  • [4]山东省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经济形势与对策建议[J]. 张建伟.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20(01)
  • [5]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亮点与挑战并存——2019年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报告[J]. 刘尚希,石英华,王志刚,王宏利,张鹏,武靖州,李靖,苏京春,刘天琦. 财政科学, 2019(11)
  • [6]东盟国家渔业发展及其与中国的合作研究[D]. 吴若男. 厦门大学, 2019(08)
  • [7]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度量与防范研究 ——基于信托行业视角[D]. 韩业.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 [8]南海周边国家海洋权益维护与海洋执法体制研究[D]. 雷小华. 厦门大学, 2018(07)
  • [9]渔业生产稳定发展 转型升级加速推进——2015年前三季度渔业经济形势分析[J]. 小远. 渔业致富指南, 2015(22)
  • [10]转型期上海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 杨胜利. 华东师范大学, 2014(06)

标签:;  ;  ;  ;  ;  

前三季度全国渔业经济形势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