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爆发大肠杆菌026

爱尔兰爆发大肠杆菌026

一、爱尔兰暴发026大肠杆菌感染(论文文献综述)

高婉迎[1](2021)在《奈瑟菌肝素结合蛋白(NHBA)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文中认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引起的一种严重呼吸道传染病,同时也是我国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根据Nm菌株表面荚膜多糖结构不同,Nm菌株分为12个血清群,其中A、B、C、W、Y和X群是主要的致病血清群。不含有以上12种荚膜多糖结构的Nm菌株被归为不可分群菌株(Non-groupable,NG)。近年来,我国流行的流脑优势血清群发生了变化。2000年之前A群流脑在我国一直属于优势血清群,2000年之后B群、C群、W群、X群和Y群等其他血清群菌株开始出现或增加,尤其是B群流脑病例近年来明显增加。目前,中国流行的菌群包括ST-4821序列群(ST-4821 clonal complex,CC4821)的 B 群和 C 群,以及 CC11 的 W 群。针对B群Nm菌株防控,目前国际上已上市使用的B群脑膜炎球菌疫苗包括Bexsero(?)4CMenB和Trumenba(?),但我国目前尚无可使用的B群脑膜炎球菌疫苗。奈瑟菌肝素结合蛋白(Neisserial heparin binding antigen,NHBA)也称为基因组来源的奈瑟菌抗原2132(genome-derived Neisseria antigen,GNA2132),是 Bexsero(?)4CMenB 疫苗的主要成分之一。NHBA蛋白的编码基因nhba普遍存在于Nm中,也存在于淋病奈瑟菌、多糖奈瑟菌、乳糖奈瑟菌、浅黄奈瑟菌中。对本实验室621株1956-2019年分离的不同血清群Nm菌株,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PCR、基因测序等方法,获得ST型和nhba基因序列,分析其基因分布的多态性以及氨基酸序列特征。在PubMLST公共数据库网站下载所有奈瑟菌菌株全基因组中的nhba序列以及菌株信息,确定NHBA氨基酸型别。使用MEGA 7.0软件对NHBA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并构建聚类树。选取我国主要流行的NHBA型别(688型和20型),进行PCR扩增,并将其插入pET-28a(+)质粒中以构建重组质粒,在原核表达系统大肠杆菌中进行诱导表达,并进行蛋白纯化和检测。研究结果显示,除Nm菌株之外,还有7种其他奈瑟菌种含有完整nhba基因序列(淋病奈瑟菌、乳糖奈瑟菌、多糖奈瑟菌、伯氏奈瑟菌、微黄奈瑟菌、浅黄奈瑟菌以及种水平无归类的奈瑟菌),不同奈瑟菌NHBA主要型别不同。有8种NHBA型别存在于至少2种不同奈瑟菌种中:9型同时存在于Nm和淋病奈瑟菌,262型同时存在于Nm和乳糖奈瑟菌,38型、92型、291型和545型同时存在于乳糖奈瑟菌和多糖奈瑟菌,470型同时存在于多糖奈瑟菌和种水平无归类的奈瑟菌,547型同时存在于浅黄奈瑟菌和微黄奈瑟菌。中国Nm菌株均含有nhba基因,其NHBA氨基酸序列与Bexsero(?)4CMenB疫苗中的NHBA型别(2型)的同源性为65.70%-100.00%。30株A群CC1 Nm菌株的主要NHBA型别为347型(n=26);65株A群CC5 Nm菌株的主要型别为126型(n=38)。284株B群菌株NHBA多态性较强,主要型别均为688型(n=31)和20型(n=27);少数菌株存在基因移码突变(n=2)。74株C群Nm菌株的优势型别为503型(n=30)。51株W群菌株的优势型别为29型(n=28)和697型(n=18)。30株X群菌株的优势型别为1068型(n=9)和1416型(n=5)。22株Y群Nm菌株nhba基因主要编码9型(n=11)和1060型(n=6)。对nhba基因进行分子克隆和蛋白表达,20型和688型均得到表达,SDS-PAGE以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表达的NHBA蛋白分子量约为70 kDa;20型NHBA蛋白存在少量降解,688型蛋白存在较大量蛋白降解(产生4条片段)。综上,本研究分析了不同奈瑟菌种的NHBA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并进一步对我国主要流行的Nm菌株NHBA优势型别进行分子克隆和蛋白表达。这些研究结果系统展示了NHBA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以及与表达相关的基本生物特性,为推进我国后续B群脑膜炎球菌疫苗的候选蛋白筛选、疫苗蛋白的变异研究以及其他奈瑟菌的相关研究提供重要数据和经验。

边海桥[2](2021)在《猪圆环病毒2型重组Cap蛋白病毒样颗粒与全病毒免疫原性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猪圆环病毒2型(PCV2)是引起猪圆环病毒相关疾病(PCVAD)的主要病原体。PCV2感染猪体免疫系统,进而引发其他病原体的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严重危害我国养猪业。Cap蛋白作为PCV2仅有的结构蛋白,60个单体的Cap蛋白可组装成一个类病毒结构,称为病毒样颗粒(VLPs),且VLPs不含病毒核酸,因此具备良好的免疫原性与安全性,是新型疫苗的研发热点。全病毒灭活疫苗与VLPs间的免疫原性差异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293T细胞表达系统制备了PCV2-VLPs,采用亲和层析方法纯化了PCV2-VLPs及其亲本病毒,以BACB/c鼠作为动物模型对PCV2-VLPs和PCV2灭活疫苗的免疫原性进行了比较试验,旨在为新型疫苗的研发奠定基础。以PCV2-LG毒株基因组DNA作为模板,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对PCV2-Cap蛋白基因进行扩增,基因长度为702 bp,扩增出的基因通过双酶切方法克隆至真核载体p CAGGS-Flag,构建重组质粒(p CAGGS-Flag-Cap)表达PCV2-Cap蛋白。测序正确后设计两对突变PCR引物,以p CAGGS-Flag-Cap为模板,将位于N端的Flag标签突变至Cap蛋白C端,构建带有标签的重组质粒(p CAGGS-Cap-Flag)。经双酶切鉴定及测序的重组质粒转染293T细胞,鉴定目的基因的表达情况。酶切鉴定结果表明,构建的重组质粒p CAGGS-Cap-Flag电泳条带大小符合预期;重组质粒瞬时转染293T细胞后可见大量绿色荧光信号,表明Cap蛋白在293T细胞内表达成功。为了更好地比较PCV2-VLPs和其亲本的毒株的免疫原性,需要将上述两种抗原进行纯化。将重组质粒p CAGGS-Cap-Flag瞬时转染293T细胞,利用FLAG?M Purification Kit对表达的Cap蛋白进行纯化。共计从200 m L细胞培养液中纯化出3.2 mg纯度为95%的VLPs,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纯化的重组Cap蛋白以VLPs形式存在,其直径约17 nm,与自然PCV2病毒粒子一致。SDS-PAGE和Western-blot鉴定表明,重组Cap蛋白为28.7 k Da,分子量符合预期,它与PCV2特异性单抗具有良好的免疫活性反应。捕获ELISA法检测显示,重组Cap蛋白所组装的VLPs与纯化的自然PCV2具有相似的抗原活性。采用PCV2的单抗3A5与CNBr活化的Sepharose TM 4B偶联,建立了一种亲和层析方法用于PCV2纯化。从120 m L病毒培养基中获得总共6.5 mg纯度为97%的纯化的PCV2,通过电子显微镜仅检测到PCV2病毒粒子,纯化的病毒滴度提高100倍。将纯化的VLPs和纯化的PCV2抗原调整为ELISA效价至1280,分别制备成疫苗对小鼠进行免疫原性比较试验。选用6 w龄SPF小鼠20只,随机分为4组,设PCV2-VLPs免疫组、PCV2灭活疫苗免疫组、攻毒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首免后间隔14 d以相同剂量和途径加强免疫1次。二免后2 w经腹腔途径攻毒。攻毒后第4 w剖杀小鼠,取其肺脏组织样品进行核酸检测评价免疫效果。结果显示,这两种疫苗均能诱导良好的PCV2抗体应答反应,且VLPs免疫组抗体效价最高可达12800,比PCV2灭活疫苗免疫组抗体效价(6400)略高。中和试验结果显示,VLPs疫苗免疫组血清的中和能力为62.2%左右,显着高于PCV2灭活疫苗免疫组鼠血清的中和能力。但是上述两组的鼠血清的中和活性,均极显着低于猪阳性血清接近100%的中和活性。免疫动物经PCV2攻毒后检测其核酸结果显示,VLPs免疫组与PCV2灭活疫苗免疫组均可达到100%保护。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了重组质粒p CAGGS-Cap-Flag,在293T细胞系统成功地表达了PCV2-Cap蛋白,它以VLPs形式存在。利用亲和层析方法纯化出PCV2-VLPs和自然PCV2,经验证纯化的PCV2-VLPs与自然PCV2具有相似的形态结构和抗原活性。采用纯化的PCV2-VLPs制备疫苗与PCV2灭活疫苗免疫小鼠进行免疫效力试验,结果证实VLPs疫苗免疫组与PCV2灭活疫苗免疫组均可达到100%保护,VLPs诱导的的抗体水平略优于PCV2,表明VLPs可用于PCV2新型疫苗的研制。

郭再娣[3](2020)在《追踪式干预对农村居民家庭食品安全处理行为的影响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是保障个体身体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基础,是保证经济社会良好运行的关键,是建设健康中国这一目标的具体体现。食品安全也是一个广受消费者、生产者、学术界和监管部门关注的重要议题。食品安全涉及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食物链的每一个环节。本论文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消费者的食品安全自我保护行为:理论构建、实证检验及干预实验》的支持,以全食物链中最后一个环节,即消费者购买、处理与食用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健康信念模型、保护动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等理论为研究基础,采用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村居民的家庭食品安全处理行为进行持续性追踪式干预,并对干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居民家庭食品安全处理行为的干预措施和建议。论文通过面对面访谈、问卷调查和文献阅读等方式,发现中国消费者在全食物链最后一个环节,即消费者购买、处理与食用环节并未充分认识并执行一个合格的食品安全“守门员”的角色。我国消费者更重视购买的食品安全质量,但是对于购买后进行处理的过程,往往处于消极状态。而发生在家庭中的食物中毒事件,其中的30%到40%是由于消费者不恰当的食物处理行为造成的。受统计数据来源和统计方法的影响,家庭中的食品安全问题的量级更大。因此,中国消费者的家庭食品安全处理行为存在着巨大的隐患。针对这一问题,论文对中国城市消费者和农村消费者进行了大规模的调研,发现并总结了现阶段中国消费者的家庭食品安全处理行为的现状,确定了中国消费者家庭食品安全处理行为的高风险群体特征。在调研中国农村居民家庭食品处理行为的基础上,探索并实施了多周期、多对照组的干预实验,从干预重点、干预强度、干预渠道、干预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比较。在基线调查中发现,我国居民的家庭食品安全处理行为和知识的正确率较低。在购买环节考查受访者食品标签、选购偏好、运输包装、购买渠道四项内容。研究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关注食品标签。女性、高教育水平、高家庭年收入更倾向选择安全的运输包装方式。在存储解冻环节的解冻环节,家庭食品安全处理行为的正确率要低于澳大利亚、新西兰两个国家。在家庭食品准备环节,受访者的家庭食品安全处理行为与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居住地显着相关,农村受访者的得分正确率低于城市受访者。在剩菜处理环节,农村受访者正确率比城市受访者低10%到15.72%之间。基线调查中发现,居住在农村、低收入水平、低教育水平的人群是我国居民家庭不规范的食品安全处理行为的重点人群,这些人群也是需要干预的重点。在干预调研中发现,受访者在追踪式持续性的干预下,四个环节的答题正确率明显提高。干预不同强度的家庭食品安全干预效果显着。在受访者家庭食品安全处理行为得分和知识得分上,干预前问卷、四次干预后问卷、八次干预后问卷、十次干预后问卷两两之间的显着性系数均小于0.05,即不同干预之间的食品安全行为得分和食品安全知识得分均存在显着差异。由此可知,持续性的追踪式干预显着提高农村受访者家庭食品安全处理行为和知识得分。通过对线上线下两种干预渠道的效果对比,干预前后农村受访者的家庭食品安全行为得分和知识得分的增量并没有显着性差异。对于线上线下两种渠道的干预模式,在此次干预中,并没有体现出差别,即线上干预、线下干预均有效果,但是线上干预和线下干预的效果差别不显着。因此,对于农村居民的家庭食品安全干预,可以结合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选择合适的干预渠道。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一是选题创新。国内现阶段的家庭食品安全研究注重食品选购阶段,对家庭食品处理阶段的研究较少;而国外研究偏重家庭食品安全的干预内容、干预方式,鲜有动态性的、连续的干预研究。本研究以家庭食品安全处理行为为研究干预对象,进行实证研究与综合评价。二是研究方法创新。在对干预强度进行实证分析时,使用了追踪数据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方法,深入挖掘数据背后的意义。三是理论体系的拓展。论文完善了家庭食品安全处理理论体系研究,为后来学者研究家庭食品安全处理的相关内容提供启示。本论文的研究为居民改善家庭食品安全处理行为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建议,为相关的干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思路借鉴,为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循证依据。

萨仁高娃[4](2020)在《百里香精油与海藻酸盐复合涂膜防控鲜切水果食源性病原微生物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鲜切果蔬是新鲜果蔬经过分级、整理、清洗、切分、去心(核)、修整、保鲜和包装等加工程序而制成的即食、即用食品,具有“方便、新鲜、营养、安全”的特点,鲜切加工产生的下脚料还可统一回收再综合利用,具有减少生活垃圾的环保特点。然而,鲜切加工使果蔬失去原有的保护组织且受到机械伤害,增加了果蔬对微生物的敏感性,尤其是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污染,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制约鲜切产业的发展。植物精油具有天然性、挥发性和抑菌广谱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食品的抑菌保鲜。但植物精油在鲜切果蔬保鲜中应用的研究报道较少,尤其是抑菌机制不明,制约了植物精油在鲜切果蔬中的有效应用。本研究筛选了抑菌效果最佳的植物精油并探究其抑菌机制,分析了植物精油与海藻酸盐复合涂膜对鲜切水果品质与安全性的影响,旨在为鲜切果蔬的加工、生产、流通环节的安全性提供技术支撑。论文的研究结果如下:1.筛选抑菌效果最佳的植物精油。选择15种常用的植物精油,即百里香、肉桂、牛至、柠檬草、薄荷、迷迭香(2种)、丁香、桉树、薰衣草、茶树、艾纳、缬草、苍术和珊瑚姜,以4种食源性病原微生物为抑菌对象,即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以下简称单增李斯特菌)、鼠伤寒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O157:H7,通过测定植物精油抑菌圈直径和最低抑菌浓度(MIC),并绘制植物精油作用下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生长曲线,筛选抑菌效果最佳的植物精油。结果表明,百里香、肉桂和牛至精油抑制单增李斯特菌、鼠伤寒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O157:H7的抑菌圈直径范围分别是14.07-23.60、13.07-24.00和12.27-21.87 mm,均为中敏-高敏。其它12种精油的抑菌圈直径的范围是6.00-14.40 mm,均为低敏-中敏或无抑菌作用。百里香、肉桂和牛至精油抑制4种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MIC分别为0.31、0.63和0.63-1.25 μL/mL。MIC、2MIC和4MIC的百里香、肉桂和牛至精油处理抑制了4种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生长。1/2MIC和1/4MIC的3种精油中,百里香精油抑制4种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生长的延滞期最长,稳定期的抑制率最高。百里香精油的抑菌效果最佳。2.从蛋白质水平解析百里香精油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的作用机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百里香精油的挥发性成分,并以单增李斯特菌为目标菌,对精油处理的单增李斯特菌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同时对两种不同浓度的百里香精油,即Treatment-1(0.28 μL/mL和Treatment-2(0.31 μL/mL)处理的单增李斯特菌进行TMT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的分析。结果表明,百里香精油中含有28种成分,酚类物质含量最高,其中百里香酚占47.23%,对甲苯酚占20.37%,2,6-二甲基苯酚占16.26%。SEM和TEM观察表明,百里香精油处理后单增李斯特菌细胞出现变形、褶皱和破裂等变化,细胞完整性丧失。Treatment-1 vs Control鉴定出差异表达蛋白质100个,其中57个上调和43个下调,上调和下调蛋白质比例分别为57%和43%,蛋白质上调比例较高表明Treatment-1可能诱发单增李斯特菌的应激表达,Treatment-2 vs Control鉴定出差异表达蛋白质745个,其中220个上调和525个下调,上调和下调蛋白质比例分别为30%和70%,蛋白质下调比例较高表明Treatment-2可能干扰单增李斯特菌的应激表达和正常生理代谢。通过对差异表达蛋白质进行GO富集分析、KEGG通路富集分析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建立了百里香精油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的作用机制:百里香精油分子通过渗透方式穿过单增李斯特菌的细胞壁而进入细胞膜,并与之融合,细胞膜的透性和完整性受到破坏,酚类物质干扰单增李斯特菌的能量代谢以及遗传信息的转录、翻译、RNA降解和DNA修复等加工过程,降低了细胞运动性和细菌耐药性,抑制了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3.考察百里香精油与海藻酸盐复合涂膜(TOAC)对鲜切苹果品质与安全性的影响。以鲜切苹果为实验材料,以百里香精油与海藻酸盐复合涂膜为保鲜剂,研究了4℃下不同浓度百里香精油(0.05%、0.35%和0.65%,v/v)的涂膜对鲜切苹果呼吸速率、失重率、硬度、色泽和感官品质的影响,分析了TOAC处理鲜切苹果细菌总数、大肠菌群菌落数、霉菌和酵母菌菌落数、乳酸菌菌落数的变化,研究了TOAC处理对人工接种的单增李斯特菌、鼠伤寒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O157:H7的抑制效果,以未处理和海藻酸盐可食性涂膜单独处理的鲜切苹果分别作为空白和对照。结果表明,0.05%百里香精油的涂膜处理显着抑制了贮藏期间鲜切苹果呼吸速率的升高,有效保持了失重率、硬度、色泽等品质指标,感官评价均为5分以上(p<0.05)。TOAC抑制了鲜切苹果上背景微生物及人工接种的4种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生长。4.考察百里香精油与海藻酸盐复合涂膜对鲜切哈密瓜品质与安全性的影响。以鲜切哈密瓜为实验材料,以百里香精油与海藻酸盐复合涂膜为保鲜剂,其方法同鲜切苹果。结果表明,0.05%百里香精油的涂膜处理抑制了鲜切哈密瓜呼吸速率的升高,有效保持了品质指标。TOAC处理抑制了鲜切哈密瓜上背景微生物及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生长。本论文初步解明了百里香精油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的作用机制,研发出了防控鲜切水果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百里香精油与海藻酸盐复合涂膜保鲜剂,该保鲜剂可在鲜切果蔬包装、贮藏、流通、销售等全过程中有效控制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同时还可有效保持鲜切果蔬的良好品质。

谷清华[5](2019)在《云南省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现状分析及防控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间经济贸易活动的增加、人口频繁流动成为常态,自然环境不断恶化、人类饮食结构不断改变,食品安全事件在全世界不断发生,这不仅对人类健康构成了威胁,同时也对各国经济产生严重影响。云南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率、发病人数、死亡人数连续几年都排在全国前列,食源性疾病的防控面临更大的风险和挑战。在明确病因的因素中,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占主要部分。因此,研究云南省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暴发并针对性的提出防控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经济价值。本文以云南省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2011~2015年监测的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为研究对象,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统计学方法,对云南省近5年来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时间、场所、致病因子、食品种类和发病地区等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探讨有效减少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的防控策略。2011~2015年间,细菌性食源性疾病发病人数占云南省食源性疾病人数43.3%;细菌性食源疾病暴发的时间主要是第2和第3季度;学生食堂是细菌性食源疾病暴发的主要场所,其次为农村宴席;沙门氏菌是细菌性食源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椰毒假单胞菌是致死的主要病因。通过总结分析,就食源性疾病的管理包括预防、监测、调查、治疗及其控制的全部内容,我们分别从健全法律制度、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强化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加强科学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高效政府监管机构、疾病监测体系、加强行业自律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对策和建议。这些对策,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和食品安全隐患的早期识别、预警与防控能力,有效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威胁。

曹国平[6](2019)在《衢州市感染性腹泻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衢州市感染性腹泻病例高发的原因及危险因素,以及食品、外环境中肠道致病微生物污染状况及相关性,为预防和控制衢州市感染性腹泻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研究2016年11月-2017年10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报告的衢州市感染性腹泻病例的发病情况;采集医疗机构诊断的感染性腹泻病例标本进行进行病原学检测,包括5种细菌(沙门、志贺、致泻性大肠杆菌、副溶、金葡)和3种病毒(诺如、轮状、腺病毒),掌握衢州市感染性腹泻的常见病原体;采集衢州市食品和外环境样本进行肠道致病菌检测,分析其与感染性腹泻高发之间的关系;最后,选取100例儿童确诊病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Epi Data3.0建立数据库,实行双录入,使用SPSS19.0开展样本量估计和统计分析,应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统计作图使用Excel 2007版软件。结果:2016.11-2017.10,衢州市共报告感染性腹泻病例2559例,发病率为117.12/10万。全年流行趋势呈两个高峰,1-3月和6-10月,以前者为主。重点人群是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0-1岁组婴幼儿。检测1853份感染性腹泻病例标本,阳性率为36.05%,沙门氏菌阳性率为5.34%,副溶血性弧菌阳性率为0.27%,而致泻型大肠杆菌、金葡菌、志贺氏依次减少;病毒中轮状病毒阳性率13.33%,诺如8.74%,腺病毒1.24%。食品、外环境标本的阳性率分别为1.35%和1.07%,食品中污染较高的为海产品和蔬菜,主要病原体为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外环境标本中受污染程度较高的为幼儿园玩具和幼儿园儿童手,阳性率分别为2.90%和1.31%,在井水和河道水中均未检出指示病原体。感染性腹泻的发病趋势同食品、外环境中病原体污染趋势有相同的趋势。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母受教育程度、儿童吮吸、发病前一周接触过疑似病人、剩饭处置、剪手指甲、父母回家后洗手、接种轮状疫苗等11项因素具有统计学差异。父母受教育程度、儿童吮吸手指、发病前一周接触过疑似病人、剩饭处置为危险因素;父母回家洗手、剪手指甲、接种轮状疫苗为保护性因素。结论:衢州市感染性腹泻发病率高,发病高发期在1-3月和6-10月,重点是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0-1岁儿童。引起感染性腹泻发病的病原种类繁多,但主要以诺如病毒、轮状病毒和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为主。食品、外环境中存在被污染现象,尤其是食品受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污染现象普遍;外环境中儿童手、玩具标本污染严重。目前感染性腹泻基本上无有效疫苗预防,因此继续做好疾病监测,加强宣传教育,重点加强对2岁以下散居儿童家长的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力度,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人员要提高疫情报告意识,做好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的调查处理工作,联防联控,有效预防控制感染性腹泻。

禹金龙[7](2019)在《热休克-酸应激对大肠杆菌O26存活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国际上关于非O157大肠杆菌,尤其是“big six”暴发流行的报道逐渐增多,已成为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食品加工及贮藏过程中,各种栅栏因子联合应用可对有害菌产生抑制甚至杀灭效应,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它们有可能产生交叉保护作用,提高细菌的存活率,反而增大了食品风险。非O157大肠杆菌与O157相似,也具有较强耐酸性,目前关于热休克-酸应激对非O157大肠杆菌存活的影响,尤其是应激过程中应激基因、毒力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方面的研究少见报道。因此,本文首先调查牛粪和牛肉样本中非O157大肠杆菌的污染情况,并以最主要的血清型O26为对象进行盐酸乳酸耐受性比较;进一步选取乳酸耐受性不同的有毒菌株和无毒菌株,研究热休克-酸应激下菌株的存活、毒力基因表达的变化,以探讨热休克/酸适应与酸应激的联合效应;进而从细菌膜脂肪酸组成和应激基因的变化来研究热休克-酸应激时大肠杆菌O26的应激响应机制。1、牛源性大肠杆菌非O157的分离鉴定参考USDA检测方法,对样品进行选择性增菌,用多重PCR方法进行初步筛选,检测O抗原(O157、O121、O111、O103、O26),阳性样本用选择性显色培养基Rainbow Agar分离纯化,可疑菌株用多重PCR方法鉴定O抗原,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鉴定H抗原,并采用血清凝集实验进行验证,确认的阳性菌株采用多重PCR方法进行毒力基因(stx1、stx2、eae、hly)检测。结果显示,在153份牛粪和49份牛肉样本中,共40份样品检出一个或多个O血清型阳性,牛粪检出率高于牛肉,非O157阳性率为19.3%,0157的阳性率为0.50%;经分离纯化后,共鉴定出阳性菌株30株,其中O26最多(占73.3%),O121、O103、O157分别占16.7%、6.7%、3.3%。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分离自牛粪的一株O26:H11携带hly基因,分离自牛肉的两株O26:H11,一株stx1、hly阳性,另一株hly 阳性,这提示零售牛肉市场存在一定安全风险,应加强市场监督管理。2、热休克-酸应激对大肠杆菌O26存活及其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在以上实验基础上,以分离到的最多的大肠杆菌血清型O26为实验对象,首先进行酸耐受试验,进一步选取乳酸耐受不同的有毒菌株和无毒菌株进行热休克-酸应激试验,以揭示热休克、酸适应处理对大肠杆菌O26乳酸应激后的存活及其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1)大肠杆菌O26乳酸和盐酸耐受实验,分别在盐酸酸化的TSB(pH=2.0)、乳酸酸化的TSB(pH=3.5)中,37 ℃应激2 h,酸耐受结果表明,23株大肠杆菌026应激后菌数均显着下降(P<0.05),但菌株之间存在差异,盐酸处理后,菌株133Z(hly+)存活率最高(92.92%),而菌株G13Z1(stx1+、hly+)存活率最低(57.98%),乳酸处理后,菌株43SZ存活率最高(91.08%),菌株83Z3存活率最低(62.54%)。(2)根据乳酸耐受试验选取7株大肠杆菌O26菌株进行热休克-酸应激试验,实验组包括酸应激组、热休克酸应激组、酸适应酸应激组和热休克酸适应酸应激组。48℃水浴15 min制备热休克细胞,以乳酸酸化的TSB(pH=5.0),37 ℃酸适应3h制备酸适应细胞,以未酸化TSB为对照,所有处理组在乳酸酸化的TSB(pH=3.0)中37℃分别应激2、4、6和8h,研究热休克-酸应激对大肠杆菌O26存活的影响。结果显示,各处理组均对细菌产生了抑制作用,其中5株菌受到乳酸抑制作用较强,热休克、酸适应提高它们在酸性条件下的存活能力,热休克-酸适应联合则可产生更强的交叉保护效应。还有2株菌热休克亦提高了它们的抗酸能力,但酸适应、热休克-酸适应并未对酸应激菌体产生交叉保护。热休克-酸应激对细菌存活的影响与菌株是否携带毒力基因并不存在相关性。(3)进一步采用Rea1-time PCR方法检测热休克-酸应激处理下各有毒株的毒力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菌株S433与110Z4乳酸应激后stx1基因表达上调,酸适应导致酸应激菌体表达下调,但热休克导致酸适应酸应激的菌体表达上调。hly基因,菌株S433和G13Z1经乳酸应激处理后表达均下调,热休克处理后导致酸适应酸应激的3株菌表达基本上调。综上,热休克和/或酸适应提高了大多数菌株抗酸能力,存活增强,表现出交叉保护作用,且热休克和/或酸适应导致一些菌株酸应激后stx1、hly基因表达上调,毒性增强,结果表明热休克和/或酸适应可增加酸应激细菌的危害。3、热休克-酸应激对大肠杆菌O26膜脂肪酸成分的影响根据上述存活情况,选取3株大肠杆菌O26,利用气相色谱技术检测热休克-酸应激4 h时细菌膜脂肪酸组成的变化,结果显示3株大肠杆菌O26热休克-酸应激后膜脂肪酸组成发生了变化。经酸应激处理后,3株菌除菌株S433酸应激组与热休克酸应激组外,其他各应激组均表现为USFA含量下降,SFA含量上升,U/S显着下降。热休克酸适应酸应激组的3株菌U/S下降最明显,降低了细胞膜的流动性,抑制了质子流入细胞。结果显示热休克酸适应对乳酸应激的大肠杆菌O26产生交叉保护作用,提高其存活的机制与细菌膜脂肪酸组成的改变、U/s 比值的降低有关。4、热休克-酸应激对大肠杆菌O26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Real-time PCR方法分析热休克-酸应激对大肠杆菌026一般应激基因(rpoS)、酸应激相关基因(asr、ycfR和gadA)和热应激基因(rpoH、DnaK、clpB和groEL)的表达差异,进一步揭示大肠杆菌026热休克-酸应激的响应机制。结果显示,热休克处理使得酸应激细菌rpoS基因表达上调,热休克酸适应与酸适应处理使得酸应激细菌rpoS基因表达发生了改变,rpoS基因的表达菌株间存在差异。除了菌株S433与G13Z1 2 h时gadA基因表达上调外,乳酸应激导致3株菌的酸应激相关基因表达显着下调。经热休克、酸适应处理后三株酸应激菌株asr、ycfR基因表达均上调;而热休克处理可使3株酸应激4 h菌株gadA基因表达均下调。酸适应导致3株菌热休克酸应激菌体asr基因表达基本下调。热休克致酸适应酸应激的3株菌gadA基因表达均下调、导致酸适应酸应激4 h的3株菌ycfR基因表达均上调。经单独乳酸应激后,3株菌的rpoH、groEL、clpB基因表达均显着下调,dnaK基因表达菌株间存在差异。经热休克、酸适应和热休克酸适应处理后3株酸应激菌株rpoH和groEL基因表达均显着上调,而clpB和dnaK基因表达菌株间存在差异;酸酸适应导致三株菌热休克酸应激的热应激基因表达菌株间存在差异;热休克导致三株菌酸适应酸应激的rpoH基因表达4 h均上调,导致菌株S433和G13Z1的clpB和dnaK基因表达均显着上调,其他基因表达菌株间存在差异。综上,结果表明,热休克和/或酸适应对酸应激菌体产生交叉保护作用的原因与rpoS、asr、ycfR、rpoH和groEL等基因的表达有关。

孙向华[8](2019)在《北京生猪屠宰场猪肉产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调查与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对北京生猪屠宰场猪肉产品E.coli0157:H7、肠道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氏菌和空肠弯曲菌等四种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进行调查,并针对该四种致病菌建立了快速有效的多重PCR检测方法。调查了 2013~2016年北京10家生猪屠宰场的生猪屠宰数据,屠宰量分别为742.83万头、788.53万头、679.89万头和574.49万头;外埠供京生猪分别占屠宰量的84.64%、74.08%、72.69%和73.92%。生猪屠宰量随季节变化呈现明显的规律性,1月份屠宰数量最高(78.91万头),9月份屠宰数量最低(30.20万头);四年间生猪屠宰场病害生猪检出率分别为1.56‰、1.29‰、0.80‰和0.46‰;5月份病害生猪检出率最低(0.75‰),7月份的检出率最高(1.41‰);在生猪的主要来源地中,黑龙江的病害猪检出率最高(2.52‰),天津的检出率最低(0.27‰)。在4个不同季节,从北京5家生猪屠宰场采集600份具有明显病变的猪产品样品,检测出E.coliO157:H7、肠道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氏菌和空肠弯曲菌的污染率分别为0.50%、5.33%、2.67%和1.33%;在不同季节,6月份的样品污染率最低(4.67%),9月份的样品污染率最高(18.0%);除天津外,其他省市均有阳性样品检出,黑龙江样品阳性率最高(16.67%),北京样品阳性率最低(0.83%)。建立了针对E.coliO157:H7、肠道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氏菌和空肠弯曲菌的单重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四种致病菌的纯化DNA、菌液灵敏度在各自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相关性。建立的E.coliO157:H7、肠道沙门氏菌和单增李斯特氏菌三重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除E.coli0157:H7灵敏度略有降低外,另外两种致病菌的灵敏度与单重荧光PCR检测方法相同;建立的肠道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氏菌和空肠弯曲菌三重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三种致病菌的灵敏度与单重荧光PCR检测方法相同;利用建立的两套三重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对100份猪产品样品进行检测,经与标准检测方法对照,除1份单增李斯特氏菌样品不符合外,其他阳性样品完全一致。建立的两套三重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在两家生猪屠宰场实现推广应用,与标准生化检验方法和标准PCR检测方法对比,阳性样品检出率相同;平均每个样品的检测成本分别比标准PCR降低120元和103元;在检测时效方面,平均每个样品耗时比标准PCR检验方法缩短1天,比标准生化检验方法缩短2.5天。通过调查不同季节、不同来源地的生猪屠宰数据为生猪屠宰企业合理调配生猪资源提供参考,为屠宰监管部门制定科学合理的监管措施提供依据;建立的两套三重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为四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提供准确、廉价、快速的检测方法。

轩慧勇[9](2018)在《新疆动物源葡萄球菌cfr基因及其移动元件检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氟苯尼考作为动物专用抗菌药,对G+菌、G-菌、多种敏感菌和支原体等均有作用,但由于我国并未明确氟苯尼考的使用对象,导致耐药菌株的出现,随着编码23S r RNA甲基转移酶的cfr基因和介导低水平耐药的fex A基因的发现,有研究认为,cfr基因的存在是导致氟苯尼考耐药菌暴发的原因之一,然而新疆有关cfr和fex A基因在葡萄球菌中的研究现状鲜见报道。因此,本试验通过对新疆部分地区不同动物源分离的葡萄球菌进行临床常用11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检测,采用PCR方法进行cfr、fex A和fex B基因检测,同时对影响cfr基因传播的移动元件IS21-558(包括:ist AS和ist BS)和Tn558转座酶基因(包括:tnp A、tnp B、tnp C)进行检测。此外,对阳性菌株进行6种(喹诺酮类(nor A)、大环内酯-林可胺类(erm B)、四环素类(tet A、tet M)、β-内酰胺类(mec A、fem A)耐药基因的检测,了解新疆不同动物源耐药葡萄球菌中耐药基因共存的现状。通过上述试验可掌握新疆不同动物源葡萄球菌耐药现状、cfr基因携带情况以及耐药基因共存现状,为进一步研究cfr基因的耐药机制和传播机制奠定基础,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在新疆部分地区采集不同动物源肛拭子和/或鼻拭子样品共计1781份,从中分离试验用葡萄球菌共1667株,其中宠物源154株、羊源110株、牛源168株、猪源597株和禽源638株。耐药结果显示:耐药严重程度为羊源>宠物源>禽源>猪源>牛源,不同动物源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超过54.7%;除牛源(36.3%)外,对苯唑西林耐药率超过51.1%;对阿米卡星有较好的敏感性,耐药率未超过35.0%。耐药谱型多样化,羊源葡萄球菌以4耐和5耐谱型为主;宠物源葡萄球菌以4耐谱型为主;禽源葡萄球菌以11耐谱型为主;猪源葡萄球菌以8耐谱型为主;牛源葡萄球菌以耐青霉素的1耐谱型为主。2.1667株葡萄球菌酰胺醇类耐药基因的检测结果显示,4株携带cfr基因的阳性菌均来自妊娠母猪鼻拭子样,种属鉴定为模仿葡萄球菌。除牛源葡萄球菌外,在其余动物源中都有检出fex A基因,不同动物源fex A基因检出率依次为宠物源(31.2%)>猪源(28.1%)>禽源(25.8%)>羊源(12.7%);未检测出fex B基因。此外,携带cfr的阳性菌株全部检出IS21-558移动元件(ist AS,ist BS)和Tn558转座酶基因(tnp A,tnp B,tnp C)。阳性菌除携带cfr和fex A基因及其相关移动元件外,还携带四环素类(tet A、tet M)、β-内酰胺类(mec A、fem A)和喹诺酮类(nor A)部分耐药基因。结论:新疆不同动物源葡萄球菌对临床被检抗菌药物耐药存在不同程度耐药,且耐药情况严重,不同动物源葡萄球菌多耐谱型多样化,并且检出cfr和fex A基因及与cfr转移相关的IS21-558移动元件和Tn558转座酶基因,阳性菌株存在多种耐药基因共存现象,提示耐药菌株有向超级耐药菌发展的风险。而移动元件的检出,表明cfr基因向其他菌种属间转移的概率较大,应加大耐药菌的监控,建立完整的耐药菌株检测系统,合理用药,防止短期内耐药菌株的暴发。

杨杰[10](2018)在《黄金海岸沙门菌耐药性和携带伤寒沙门菌毒力基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临床分离黄金海岸沙门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对氟喹诺酮和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以及携带伤寒沙门菌毒力基因的特点,为理解非伤寒沙门菌耐药与毒力变化趋势、预防与治疗沙门菌感染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1、收集2014年4-10月我市两家教学医院肠道门诊急性腹泻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患者粪便标本进行沙门菌分离培养、生化和PCR鉴定、血清型分型。2、药物敏感试验:对鉴定得到的黄金海岸沙门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纸片法进行17种抗菌药物敏感性检测。3、分子分型: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4、氟喹诺酮耐药基因分析:PCR扩增喹诺酮靶位基因gyrA、gyrB、parC、parE的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并测序,PCR扩增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PMQR)基因qnrA、qnrB、qnrC、qnrD、qnrS、aac(6’)-Ib-cr、qepA、oxqAB并对阳性产物测序,对以上测序结果进行Blast和BioEdit、MEGA5分析。5、?-内酰胺酶基因分析:PCR扩增?-内酰胺酶耐药基因TEM、SHV、CTX-M、OXA,对阳性扩增产物测序并进行Blast和ClustalX分析。6、cdtB-毒力岛和伤寒沙门菌相关毒力基因检测:PCR扩增cdtB-毒力岛编码序列、非编码序列,以及hlyE、taiA、tcfA,对阳性扩增产物测序并进行Blast和BioEdit、MEGA5分析。结果1、2014年从我市两家教学医院肠道门诊的急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中共分离鉴定得到3株黄金海岸沙门菌,占同期全部非伤寒沙门菌的0.03%(3/108)。3例患者有2例临床诊断为急性胃肠炎,1例临床诊断为急性细菌性痢疾。2、药敏试验显示3株黄金海岸沙门菌都是多重耐药株,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培氟沙星、氯霉素、复方新诺明都耐药,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都中介,有2株(2/3)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四环素、链霉素、庆大霉素、依替米星和阿奇霉素为耐药或中介,对萘啶酸、头孢曲松和厄他培南都敏感。3、MLST分型发现2株黄金海岸沙门菌为ST358,1株为ST2529。4、3株黄金海岸沙门菌的QRDR与对氟喹诺酮敏感的鼠伤寒沙门菌相比,gyrA、gyrB和parE的DNA和氨基酸序列相似性都是100%,parC的DNA序列相似性都为99%,都出现导致Thr57-Ser氨基酸替换的碱基突变。5、3株黄金海岸沙门菌均扩增出预期长度的qnrS基因片段,序列分析显示与鼠伤寒沙门菌qnrS1的DNA相似性都为99%,氨基酸相似性都为100%。qnrA、qnrB、qnrC、qnrD、aac(6′)-Ib-cr、qepA及oqxAB的PCR扩增结果均为阴性。6、3株黄金海岸沙门菌均扩增出TEM基因的预期长度片段,与鼠伤寒沙门菌TEM-1b基因DNA序列相似性都为99%,氨基酸序列相似性都为100%。SHV、OXA和CTX-M的PCR扩增结果均为阴性。7、3株黄金海岸沙门菌都能扩增出预期长度大小的sty1887、sty1889和phage基因片段,与伤寒沙门菌CT18相比,DNA和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100%、100%和98%。序列分析显示,3株黄金海岸沙门菌与伤寒沙门菌CT18的cdtB-毒力岛的基因构成完全一致,都包含cdtB、sty1887、sty1889、pltA、pltB和phage等基因,而且顺序和转录方向完全相同。8、3株黄金海岸沙门菌都能扩增出预期长度大小的hlyE、taiA和tcfA基因片段,与伤寒沙门菌CT18相比,DNA序列相似性依次为99%、100%和99%,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依次为100%、100%和99%。结论1、本研究从临床分离到2株ST358型和1株ST2529型黄金海岸沙门菌,都是多重耐药株。2、本研究中黄金海岸沙门菌qnrS1和TEM-1b都阳性,分别介导了菌株对氟喹诺酮中介、对?-内酰胺/?-内酰胺酶抑制剂耐药或中介。3、黄金海岸沙门菌临床株携带伤寒沙门菌相关毒力因子cdtB-毒力岛、hlyE、taiA和tcfA,对菌株致病力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4、本地区临床出现多重耐药而且伤寒沙门菌毒力因子阳性的黄金海岸沙门菌,要高度重视和持续研究非伤寒沙门菌的耐药和毒力变化。

二、爱尔兰暴发026大肠杆菌感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爱尔兰暴发026大肠杆菌感染(论文提纲范文)

(1)奈瑟菌肝素结合蛋白(NHBA)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奈瑟菌属NHBA多态性分析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中国脑膜炎奈瑟菌NHBA序列多态性分析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部分 脑膜炎奈瑟菌NHBA克隆表达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总结
创新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2)猪圆环病毒2型重组Cap蛋白病毒样颗粒与全病毒免疫原性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猪圆环病毒概况
        1.1.1 猪圆环病毒的历史
        1.1.2 PCV2 的分类
        1.1.3 PCV2 的结构和基因组学
        1.1.4 PCV2 的流行病学
        1.1.5 PCV2 相关疾病
    1.2 猪圆环病毒疫苗的研究进展
        1.2.1 灭活疫苗
        1.2.2 弱毒疫苗
        1.2.3 基因工程疫苗
    1.3 病毒样颗粒
        1.3.1 病毒样颗粒的介绍
        1.3.2 PCV2-VLPs的制备和应用现状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表达PCV2-Cap蛋白重组质粒的构建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毒株、细胞、抗体与试剂
        2.1.2 引物设计
        2.1.3 目的基因的获取与扩增
        2.1.4 载体质粒的制备
        2.1.5 载体与目的片段的酶切
        2.1.6 载体与目的片段的连接
        2.1.7 连接产物转化
        2.1.8 重组质粒的构建和突变
        2.1.9 重组质粒的鉴定
    2.2 结果
        2.2.1 目的基因PCR的扩增
        2.2.2 表达PCV2-Cap蛋白重组质粒的构建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PCV2-VLPs以及PCV2 病毒粒子的制备和纯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细胞、毒株、试验动物和试剂
        3.1.2 PCV2-VLPs的纯化
        3.1.3 PCV2-VLPs的鉴定
        3.1.4 PCV2 的增殖
        3.1.5 抗 PCV2 单抗 3A5和CNBr-activated Sepharose~(TM)4B的耦联
        3.1.6 PCV2 的纯化
        3.1.7 纯化PCV2 的鉴定
    3.2 结果
        3.2.1 PCV2-Cap蛋白纯化与抗原活性鉴定
        3.2.2 PCV2 病毒样粒子形态学鉴定
        3.2.3 单克隆抗体3A5 的纯化和固定
        3.2.4 PCV2 的纯化和鉴定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PCV2-VLPs与全病毒灭活疫苗免疫原性的比较
    4.1 方法与材料
        4.1.1 试剂和动物
        4.1.2 免疫原的制备
        4.1.3 动物免疫攻毒试验
        4.1.4 PCV2 抗体检测
        4.1.5 病毒中和试验
        4.1.6 小鼠肺脏 PCV2 核酸检测
    4.2 结果
        4.2.1 免疫动物抗体效价测定
        4.2.2 PCV2 抗体检测
        4.2.3 PCV2 攻毒保护性测定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追踪式干预对农村居民家庭食品安全处理行为的影响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食品安全
    1.3.2 家庭食品安全
    1.3.3 干预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健康信念模型
    2.1.2 保护动机理论
    2.1.3 计划行为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内研究现状
    2.2.2 国外研究现状
    2.2.3 文献述评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居民家庭食品安全处理行为及知识的基线调查
3.1 问卷设计
3.2 数据来源
3.3 结果分析
    3.3.1 样本分布特征
    3.3.2 消费者购买环节行为和知识分析
    3.3.3 消费者存储解冻环节行为和知识分析
    3.3.4 消费者准备环节行为和知识分析
    3.3.5 消费者剩菜处理环节行为和知识分析
3.4 受访者的家庭食品安全处理行为和知识与人口学特征的关系
3.5 高风险群体的确定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村居民家庭食品安全处理行为及知识的干预实验设计与实施
4.1 干预对象的选择
4.2 干预材料
4.3 干预实施过程
    4.3.1 干预实施主体
    4.3.2 干预实施主体管理
    4.3.3 干预主体实施干预的流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村居民家庭食品安全处理行为及知识干预效果评价
5.1 受访者人口社会学特征
5.2 农村居民干预前后食品安全处理知识和行为的变化
    5.2.1 农村居民干预前后购买环节行为和知识分析
    5.2.2 农村居民干预前后存储解冻环节行为和知识分析
    5.2.3 农村居民干预前后准备环节行为和知识分析
    5.2.4 农村居民干预前后剩菜处理环节行为和知识分析
5.3 农村居民干预前后食品安全处理行为和知识得分情况
    5.3.1 调查问卷的评分标准
    5.3.2 农村居民干预前后食品安全处理行为得分情况
    5.3.3 农村居民干预前后食品安全处理知识得分情况
    5.3.4 农村居民干预前后食品安全处理行为和知识得分变化情况
    5.3.5 农村居民受访者家庭食品安全处理行为和知识的相关性分析
5.4 不同干预渠道的干预效果比较
    5.4.1 线下干预食品安全处理行为和知识得分情况
    5.4.2 线上干预食品安全处理行为和知识得分情况
    5.4.3 线上线下农村居民家庭食品安全处理知识和行为的比较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百里香精油与海藻酸盐复合涂膜防控鲜切水果食源性病原微生物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符号表
1 绪论
    1.1 鲜切果蔬
        1.1.1 鲜切果蔬的定义
        1.1.2 鲜切果蔬生理生化变化
        1.1.3 鲜切果蔬污染的微生物种类
    1.2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及其危害
        1.2.1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
        1.2.2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污染果蔬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1.3 鲜切果蔬食源性病原微生物防控技术
        1.3.1 物理防控技术
        1.3.2 化学防控技术
        1.3.3 生物防控技术
        1.3.4 综合防控技术
    1.4 天然抑菌剂—植物精油
        1.4.1 植物精油的主要成分及其抑菌活性
        1.4.2 植物精油抑制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机制
    1.5 可食性涂膜在鲜切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1.5.1 鲜切果蔬可食性涂膜种类
        1.5.2 鲜切果蔬可食性复合涂膜的活性成分
    1.6 植物精油可食性复合涂膜在鲜切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1.7 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7.1 论文的研究意义
        1.7.2 论文的研究内容
2 15种植物精油对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抑制效果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2 植物精油
        2.2.3 实验菌株
        2.2.4 植物精油对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抑菌圈的测定
        2.2.5 植物精油对食源性病原微生物MIC的测定
        2.2.6 植物精油处理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生长曲线的绘制
        2.2.7 统计学分析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植物精油对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抑菌圈直径
        2.3.2 植物精油对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MIC
        2.3.3 植物精油处理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生长曲线
    2.4 本章小结
3 百里香精油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的作用机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2 实验菌株
        3.2.3 百里香精油挥发性物质分析
        3.2.4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3.2.5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的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3.2.6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的TMT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百里香精油的挥发性物质
        3.3.2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3.3.3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的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3.3.4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蛋白质的定量
        3.3.5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蛋白质的SDS-PAGE
        3.3.6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蛋白质的鉴定及定量结果
        3.3.7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蛋白质的聚类分析
        3.3.8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差异表达蛋白质的GO富集分析
        3.3.9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差异表达蛋白质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
        3.3.10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差异表达蛋白质的PPI网络分析
        3.3.11 百里香精油对单增李斯特菌重要KEGG通路的影响
        3.3.12 百里香精油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的作用机制
    3.4 本章小结
4 TOAC对鲜切苹果品质与安全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4.2.2 实验样品
        4.2.3 实验菌株
        4.2.4 海藻酸钠可食性涂膜制备
        4.2.5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菌液制备
        4.2.6 鲜切苹果涂膜处理
        4.2.7 鲜切苹果呼吸速率的测定
        4.2.8 鲜切苹果失重率、硬度和色泽指标的测定
        4.2.9 鲜切苹果品质的感官评价
        4.2.10 鲜切苹果背景微生物和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分析
        4.2.11 统计学分析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鲜切苹果呼吸速率、失重率和硬度
        4.3.2 鲜切苹果色泽和外观
        4.3.3 鲜切苹果品质的感官评价
        4.3.4 鲜切苹果背景微生物和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TOAC对鲜切哈密瓜品质与安全性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5.2.2 实验样品
        5.2.3 实验菌株
        5.2.4 海藻酸钠可食性涂膜制备
        5.2.5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菌液制备
        5.2.6 鲜切哈密瓜涂膜处理
        5.2.7 鲜切哈密瓜呼吸速率的测定
        5.2.8 鲜切哈密瓜失重率、硬度和色泽指标的测定
        5.2.9 鲜切哈密瓜品质的感官评价
        5.2.10 鲜切哈密瓜背景微生物和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分析
        5.2.11 统计学分析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鲜切哈密瓜呼吸速率、失重率和硬度
        5.3.2 鲜切哈密瓜色泽和外观
        5.3.3 鲜切哈密瓜品质的感官评价
        5.3.4 鲜切哈密瓜背景微生物和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显着性差异表达蛋白质结果统计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5)云南省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现状分析及防控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外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现状
        1.3.1 国外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情况
        1.3.2 国外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防控体系
    1.4 国内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现状
        1.4.1 国内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发生情况
        1.4.2 我国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情况
    1.5 云南省细菌性食源性疾病防控现状
    1.6 选题研究方法
        1.6.1 研究思路与研究路线
        1.6.2 研究内容
        1.6.3 研究方法
        1.6.4 数据收集方法
        1.6.5 数据整理及数据分析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和概念
    2.1 食源性疾病
    2.2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
    2.3 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定义
    2.4 项目管理的概念
    2.5 项目过程管理
    2.6 云南省细菌性食源性疾病防控的项目过程管理
第三章 云南省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3.1 爆发情况
    3.2 时间分布
    3.3 场所分布
    3.4 病因分析
    3.5 地区分布情况
    3.6 可疑暴露食品
第四章 云南省细菌性食源性疾病防控对策分析
    4.1 预防方面
        4.1.1 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与控制的法律准备
        4.1.2 加大食品安全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力度
        4.1.3 增加资金投入,加强食源性疾病的科学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
    4.2 监测调查方面
        4.2.1 完善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
        4.2.2 加强食品安全监测体系建设
        4.2.3 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置能力
    4.3 治疗方面
    4.4 控制方面
        4.4.1 食源性疾病暴发当前的控制措施
        4.4.2 预防食源性疾病发生的制度控制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衢州市感染性腹泻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样本采集和检测
    2.3 调查质量控制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感染性腹泻流行特征分析
    3.2 感染性腹泻病原学检测
    3.3 食品、外环境样本检测结果
    3.4 感染性腹泻同食品、外环境之间的关系
    3.5 儿童感染性腹泻的危险因素调查
4 讨论
    4.1 感染性腹泻发病率
    4.2 病原体分类
    4.3 食品、外环境污染现象
    4.4 感染性腹泻同食品、外环境之间关系
    4.5 儿童感染性腹泻的影响因素
    4.6 不足与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感染性腹泻高发与食品、外环境肠道致病菌污染状况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7)热休克-酸应激对大肠杆菌O26存活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致病性大肠杆菌
        1.1.1 O157 STEC与非O157 STEC
        1.1.2 STEC生物学特性
        1.1.3 “big six”非O157 STEC的流行情况
    1.2 非O157 STEC毒力因子及致病机制
        1.2.1 志贺毒素
        1.2.2 黏附素
        1.2.3 肠溶血素
        1.2.4 细胞致死肿胀毒素
    1.3 应激与STEC应激响应
        1.3.1 酸应激对非O157 STEC的影响
        1.3.2 温度对非O157 STEC的影响
        1.3.3 多种应激联合对非O157 STEC的影响
        1.3.4 应激与毒力基因
    1.4 存在问题及本研究意义
    1.5 本课题技术路线
第2章 牛源性非O157大肠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菌种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样品O血清型检测结果
        2.2.2 菌株O血清型检测结果
        2.2.3 菌株鞭毛抗原分型
        2.2.4 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热休克-酸应激对大肠杆菌O26存活及其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菌株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大肠杆菌O26酸耐受试验
        3.1.4 大肠杆菌O26热休克-酸应激试验
        3.1.5 热休克-酸应激对大肠杆菌O26毒力基因表达的影响
        3.1.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大肠杆菌O26耐酸性比较试验结果
        3.2.2 热休克-酸应激存活菌数检测结果
        3.2.3 内参基因筛选
        3.2.4 毒力基因表达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热休克-酸应激对大肠杆菌O26膜脂肪酸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菌株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1.3 实验方法
        4.1.4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菌株S433细胞膜脂肪酸组成的变化
        4.2.2 菌株G13Z1膜脂肪酸组成的变化
        4.2.3 菌株110Z4膜脂肪酸组成的变化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热休克-酸应激对大肠杆菌O26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菌种与试剂
        5.1.2 仪器与设备
        5.1.3 实验方法
        5.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一般应激基因表达
        5.2.2 酸应激相关基因表达
        5.2.3 热应激基因表达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8)北京生猪屠宰场猪肉产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引言
    1.1 文献综述
        1.1.1 全球食品安全现状
        1.1.2 常见食源性致病菌发生现状
        1.1.3 本研究涉及的四种食源性致病菌
        1.1.4 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
        1.1.5 多重PCR技术在食品致病菌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1.2 本研究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北京生猪屠宰场生猪来源及卫生状况调查
    2.1 调查对象与内容
        2.1.1 调查对象
        2.1.2 调查内容
        2.1.3 调查结果处理与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生猪屠宰场生猪屠宰数量
        2.2.2 各省市供京生猪数量
        2.2.3 生猪屠宰检疫病害猪检出数量
    2.3 讨论
    2.4 政策建议
第三章 北京生猪屠宰场四种食源性致病菌的内源性污染状况调查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
        3.2.1 样品四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检出率
        3.2.2 不同季节采集样品四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检出率
        3.2.3 不同生猪来源地样品四种食源性致病菌的检出率
        3.2.4 四种食源性致病菌的PCR检测结果
    3.3 讨论
        3.3.1 样品、引物和反应条件
        3.3.2 样品的污染率
        3.3.3 四种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与季节以及样品来源地的关系
        3.3.4 四种食源性致病菌检出率的相关探讨
第四章 四种食源性致病菌多重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1.3 样品检测
    4.2 结果
        4.2.1 E.coli O157:H7单重实时荧光PCR
        4.2.2 肠道沙门氏菌单重实时荧光PCR
        4.2.3 单增李斯特氏菌单重实时荧光PCR
        4.2.4 空肠弯曲菌单重实时荧光PCR
        4.2.5 Ecoli O157:H7、肠道沙门氏菌和单增李斯特氏菌三重实时荧光PCR
        4.2.6 肠道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氏菌和空肠弯曲菌三重实时荧光PCR
        4.2.7 样品检测结果
    4.3 讨论
        4.3.1 引物和探针的设计
        4.3.2 反应条件的优化
        4.3.3 检测方法的特异性
        4.3.4 检测方法的灵敏性
        4.3.5 检测方法的实用性
第五章 四种食源性致病菌多重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应用
    5.1 材料和方法
        5.1.1 屠宰企业基本情况
        5.1.2 材料
        5.1.3 方法
    5.2 结果
        5.2.1 检测阳性率比较
        5.2.2 检测成本比较
        5.2.3 检测时效比较
    5.3 讨论
        5.3.1 检测方法的应用性
        5.3.2 检测方法的效益讨论
        5.3.3 应用前景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9)新疆动物源葡萄球菌cfr基因及其移动元件检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葡萄球菌概述
    1.2 多重耐药基因cfr
    1.3 本试验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新疆部分地区动物源葡萄球菌耐药性调查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动物源葡萄球菌cfr基因及其移动元件检测分析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黄金海岸沙门菌耐药性和携带伤寒沙门菌毒力基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肠杆菌中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爱尔兰暴发026大肠杆菌感染(论文参考文献)

  • [1]奈瑟菌肝素结合蛋白(NHBA)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D]. 高婉迎.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2]猪圆环病毒2型重组Cap蛋白病毒样颗粒与全病毒免疫原性的比较研究[D]. 边海桥.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3]追踪式干预对农村居民家庭食品安全处理行为的影响评价研究[D]. 郭再娣. 吉林大学, 2020(08)
  • [4]百里香精油与海藻酸盐复合涂膜防控鲜切水果食源性病原微生物作用机制的研究[D]. 萨仁高娃.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1)
  • [5]云南省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现状分析及防控对策研究[D]. 谷清华.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5)
  • [6]衢州市感染性腹泻流行病学研究[D]. 曹国平. 浙江大学, 2019(03)
  • [7]热休克-酸应激对大肠杆菌O26存活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禹金龙.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8]北京生猪屠宰场猪肉产品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调查与研究[D]. 孙向华. 中国农业大学, 2019(02)
  • [9]新疆动物源葡萄球菌cfr基因及其移动元件检测分析[D]. 轩慧勇.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10]黄金海岸沙门菌耐药性和携带伤寒沙门菌毒力基因研究[D]. 杨杰.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爱尔兰爆发大肠杆菌026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