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情结的形成与绘画的特点——论绘画语言的探索

地方情结的形成与绘画的特点——论绘画语言的探索

一、乡土情结与绘画特点的形成——关于对绘画语言的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陈婷婷[1](2021)在《广西风景油画创作写意特征研究》文中指出油画是西方传统绘画的代表,具有极高的表现性,创造了辉煌的成果,对世界的绘画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广西油画家在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等因素影响下形成以“写意”为主要特征的风景油画。风景油画所呈现的传统绘画“写意”是中国油画具有里程碑的成果。本文首先对广西油画的探索分期进行梳理,从而发现“写意”绘画语言特征的出现是油画传统化、民族化、地域化的必然结果。通过广西风景油画表现技巧中的油画笔触、构图方法、造型塑造、意境表达、艺术家精神内核等方面进行具体的案例剖析论证油画创作中体现的“写意特征”,把握风景油画发展的现状。主要选取广西代表画家对于写意特征形成所处的时代背景、历史文化、艺术家的个性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为风景油画早期边缘化以宣传革命思想为主发展为以传统趣味“写意”为主的艺术语言特征分析作了充分的理论铺垫。最后对于“写意特征”在风景油画创作中的价值,提出笔者对于广西风景油画乃至广西油画未来发展的反思,并对本研究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广西虽然地处边疆,但广西美术创作极具特色。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画家进行论证,其中油画家涉及阳太阳、杨秋水、涂克、赵松柏、张冬峰、谢森、孟远烘、杨诚等人,其绘画作品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反映了八桂文化、边缘地域、民族文化精神等。广西油画作为中国油画发展的一部分,吸收了西方油画的创作理念、艺术风格、艺术特征,同时也融合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精髓,形成绘画发展的独特面貌,既推动了中国油画的发展,也促进了像湖南、西藏、云南、新疆等地域的绘画发展。

张子月[2](2021)在《浅析中国新生代油画家作品中的自我描述情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时代下应运而生的新生代艺术家们,用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灵敏的洞察力感知到当下的社会性质和时代特点,并用艺术的形式呈现出他们眼中的社会形态。而新生代油画家作为当AI写作实绘画中的一支重要队伍,他们的艺术创作大多来源于对生活的敏锐感知,他们更注重从自己本身出发,通过画面去缔造内心的情感,描绘真实的自己,展现出当时大部分中国人的生存状态。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新生代油画家作品中出现的自我描述现象的梳理,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而重点分析中国新生代油画家自我描述情结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如何在油画创作中实现用绘画语言去表达自我。文章首先从解释中国新生代油画家群体入手,分析他们的出生年代、学生时代背景,对绘画语言的形成产生怎样的影响等。进而分析新生代油画家的绘画语言特点。紧接着解释情结这一概念,介绍了自我描述情结产生的原因以及自我描述情结在油画作品中的体现方式。然后将中国新生代油画中横向的色彩语言类型和纵向的背景关系结合起来,分别沿着女性画家和男性画家两条主线展开,探寻其个人语言因背景层面的区别所呈现的各种绘画表现形式,进一步研究个人描述情节在绘画中的具体表现。最后主要分析了油画作品中个人描述情结出现的现实意义和对我创作的影响,通过结合毕业创作的实践,分析了绘画语言,思想和情感从生产到完善的变化过程,阐述了情感,概念,技术和形式语言对油画表达的意义和影响,并将实现艺术个性表达的最终目的地,揭示了油画创作的新思想。

韩翠玉[3](2020)在《谈我的创作《日常的力量》系列作品》文中提出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再现生活。在创造实践中,现实主义艺术家重视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敢于揭示生活的本质和历史的必然,使作品在社会中起到积极作用。所以在这次创作中本人选择把日常生活所目睹的施工劳动场景呈现在画布上,本人以农民工视角体会了其主体意识的自觉性,也从观众视角体会他们对农民工的旧观念与态度,进而升华到本人的创作展现的是一种二者对话的距离感,因此要打破距离重新直视与对话。因为新农民工已经不是我们俯视的阶层,不需要我们怜悯与同情,他们本身的价值与光辉需要重新被直视。在毕业创作《日常的力量》系列作品中,本人将从创作灵感、创作过程、创作感悟与反思来阐述作品《日常的力量》的形成过程。采用了实地观察、取景、查阅资料的方法,对这一题材作品进行分析与整理,同时从构图、色彩、造型及材料运用方面分析论证这一题材的视觉语言特征,加入自己对画面的主观调整,运用丙烯颜料与油画颜料结合的方式进行了创作。人的情感熔铸于艺术,同时艺术反作用于情感,二者是互动的关系。因此以个人视角来审视这一题材创作,植入自己对父亲以及对所有从事基层建设的农民工的真实情感,并且带着本人内心的真实感悟去形成对基层施工者的解读,以绘画作品的方式来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同时抒发自己的情感与见解。

张燚德[4](2021)在《当代中国写实人物油画形式语言研究 ——以忻东旺人物油画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形式语言作为绘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艺术家与观众交流的桥梁;写实绘画形式语言作为艺术发展中一个重要的体系,它承载着画家客观真实地反映自然的作用。一幅好的写实人物油画作品,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中包含着艺术家的行为精神,创作手法,以及独特的形式语言。当今艺术流派纷呈,创作思想以及表现手法也有很多不同。但是,无论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在绘画中都要有时代气息,对生活的感受和个体意识,做到既符合美学原则又具有创造精神。本文以艺术家忻东旺的写实人物油画为研究对象,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写实油画与形式语言的相关概念以及写实人物油画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部分,通过对画家忻东旺艺术产生的背景、题材选择以及代表作中色彩、笔触、线条、造型、技法、审美风格的深入分析,去探究写实人物油画中独特的形式语言和精神内涵。第三部分是写通过对忻东旺人物油画中形式语言的研究总结,对我在创作中有哪些启示意义。第四部分是写对当代中国写实人物油画创作的价值展望。通过对忻东旺油画艺术的论述,结合时代背景,对当代中国写实人物油画发展形式语言及其艺术价值进行深入探讨。

庄明[5](2020)在《白石:沈周与明代成化、弘治年间苏州的艺术及文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五世纪的后四十年,即明成化、弘治年间,苏州正在经历“时变”。宽松的政治气氛与繁荣的经济,不仅为城市带来日新月异的面貌,也使一批极具个性与创造力的文人在此时此地涌现,沈周(1427-1509)就是其中一员。他们共同表现出对地方历史和景观的关注,对出游、古迹与绘画的热爱,以及对自我表达的重视,诞生出一批新风景、一群收藏家与着书人、一种文人的新形象,也产生出全新的绘画视角、主题、语言和观念,这些共同赋予彼时苏州文化独特的形象,成为明代艺术与文化面貌转变的关键。当然,风雅与艺术只是历史的一面,在另一面,连年水灾造成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成为这群文人关注的焦点,沈周连同其绘画也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参与其中。此外,在这群文人中沈周又是极特殊的一位,他放弃了文人的用世理想而以“馀事”绘画作为毕生追求,并大获成功,但这种全新身份——“文人画家”,不仅将他的朋友置于评价的困境,也将自己置于社会评价与自我认同的矛盾之中。无用的绘画是否值得文人追求?绘画的意义究竟何在?本文是对沈周及其绘画的研究,并希望透过艺术之变窥探孕育艺术的文化、观念之变;同时也希望借由沈周的绘画,去思考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是:沈周身处于怎样一个世界,面对怎样一个画坛;他为何能脱颖而出,他的绘画的创造之处究竟何在;他如何看待绘画,如何理解绘画的意义。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将通过一系列沈周的绘画,讨论风景观看、个体经验与绘画表现之间相互转化的问题,解释沈周绘画中“真实感”与其绘画语言的关联,并寻找在新风景、新主题和新视角进入绘画的背后发生的文化与观念改变。第二部分则试图打开“文人-画家”这一概念中的矛盾,发掘其中隐藏的文人对绘画作为一种无用“馀事”的焦虑,思考沈周如何调和文人、画家、隐士三重身份。并借助两场发生在成、弘年间的灾难,探索绘画介入现实的可能性。最后我们将看见,正是通过对绘画有用与无用的理解,沈周完成了在自我与艺术间的双重隐喻。

陈朋[6](2020)在《安德鲁·怀斯绘画艺术的学习与我的《乡土守望》创作实践》文中指出绘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实践活动,是人类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艺术是情感符号表达,艺术家通过个性化的图式语言表达个体对社会、对人生的情感体验。在油画创作中,形式语言的探索研究、思想情感的独特体现是每一个绘画创作者亟需介入的问题。如何创作出符合个人情感需求的绘画创作作品是创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围绕安德鲁·怀斯作品中的乡土情怀和绘画技法对笔者绘画创作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论述,通过探究学习得出,对于每一个年轻的绘画创作者而言,学习前辈们的创作经验,研究其绘画语言,体会其思想情感表达方式,对个人的绘画创作实践将有很好的启迪,同时对个人的艺术视野扩展和艺术内涵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本文主要分四个章节,来进行阐述:第一章从艺术家角度出发,阐述安德鲁·怀斯对乡土“坚守”的情感与艺术表达,以及这份“坚守”对笔者乡土记忆的“回归”所具有的独特意义。第二章从绘画语言角度出发,阐述笔者对安德鲁·怀斯的绘画作品的分析研究,以及通过作品的分析来为后文如何启发笔者的绘画创作实践做好铺垫。第三章从创作实践角度出发,着重阐述笔者绘画创作的实践过程,分别从创作构思、素材的收集整理、乡土题材的实验性研究以及个人形式语言的探索、作品完成来分别进行阐述。第四章从总结与反思角度出发,阐述创作过程中的得失与体会,通过怀斯的绘画语言研究与个人创作实践的完成,进行相应的总结与反思,重新审视自我,探寻回归之路。通过以上论述,希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油画创作者在绘画创作的过程中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思考,去指导绘画创作实践,更好的创作出符合个人情感需求的绘画创作作品。

董文通[7](2019)在《现当代绘画场域的自主性再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当代绘画场域的自主性再造涵盖多个维度,包含现当代绘画的历史维度、绘画实践的内部关系维度和绘画与社会的关系维度,本文着重于探讨绘画的场域关系中所暗含的自主性问题在实践创作中的意义,并通过艺术家案例及具体的个体实践经验进行分层研究。绘画的场域构成方面,涉及到现当代绘画的历史语境,现当代绘画的外部场和内部场的相互关系的论述。外部场首先从实践者的身体场入手,身体的知觉、惯习、意向性、行动的场,进而到绘画的创作场。绘画的创作场涉及到时代的绘画、工作室的绘画、现场绘画三层结构,通过艺术家案例来阐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绘画的社会关系场的部分,涉及绘画的社会惯例的构成、社会关系的网络、以及绘画艺术的分配关系。进入到绘画作品内部场域构成的分析,涉及绘画语言形式场,即文本与语境,文本需要语境支撑的关系。指出三种逻辑,模仿的逻辑、符号的逻辑、观念的逻辑。进入到对绘画内部虚拟的场域关系的建构特征、绘画内部容纳的实践场、绘画作品内部场同外部空间及其他媒介的互构,如:1、绘画与空间的关系。2、绘画与文本现成品的关系。3、绘画与数字媒体以及声光电媒介的关系。进入到绘画的受众场及传播场的分析,其中涵盖展场、社会的审美层次架构、绘画场域外部关系的斗争性。进入到身体与作品、作品与展场、展场与社会之间彼此交织的关系以及绘画场域边界的问题讨论。列举两位有代表性的现当代艺术家:欧洲的贾科梅蒂和美国的利希滕斯坦,他们的绘画场域结构给予绘画场域的构成以实际的案例举证。论文的核心部分是对于绘画场域中的自主性再造的问题的论述,涉及自主性的定义及相关要素,如:创作者的自主性再造、语言层面的自主性再造和接受层面的自主性再造的问题,由个体性、主体性、自主性,递进的层次来分析梳理自主性,将自主性如何克服危机和如何建构绘画的自主性作为讨论重点。针对自主性引申出反思性的问题。绘画实践者的实践问题场,从实践中分析具体问题来回应理论部分的论述。以实践者的角度从实践者的社会场域来切实的考察自身所处的场域结构,问题现状,抛出实践者的实践问题,从而在反思中来获得实践者的自主性架构。当下绘画实践中正在进行并不断演化出的新问题,以此期望能够投石问路,对绘画与社会场域关系问题实践研究做出粗浅的理论铺设和架构。

李彤[8](2019)在《论罗尔纯油画的本土化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罗尔纯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他在中西艺术的融合之路上孜孜不倦的探索,从西方现代造型艺术的表现形式和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意趣中找寻平衡点,尝试将“中西融合”升华到精神气质层面。在艺术创作中罗尔纯吸收了印象派、后印象派、表现主义、野兽派等西方现代流派的表现形式,并借鉴中国画中诗境的审美意境及潇洒隽逸的笔意,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支撑下将二者有机融合,创作出蕴含中西文化气质和精神的作品。罗尔纯油画的本土化呈现出强烈的表现性特点,“主题”在罗尔纯的创作中不再是主导地位,他更强调审美主体的内蕴情感和直觉感受,画面中客观物象熔铸了他的生命体验和内心情感,用纯化的、富有个性的绘画语言来诠释自己对客观物象的感悟。罗尔纯摆脱了写实主义模仿自然的创作方法,在画面的色彩、造型等表现形式上表现出强烈的主观意识,体现出了鲜明的个人艺术风格和特色,为中国油画本土化进程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不慕名利、为人低调,他的作品在二十世纪80年代在艺术界引起探讨后一直处于默默无闻的状态,贾方舟在一文中评论如是:“……这个优秀的艺术家长期被忽视、被边缘化。”①然而罗尔纯在油画本土化探索中所凸显出的艺术特色以及他在中国油画本土化的发展中所做出的贡献应被人们了解。本文将从四个部分论述罗尔纯油画的本土化特征,第一部分(绪论)阐述罗尔纯油画的本土化特征这一选题的研究背景、意义、现状分析、目的及创新点;第二部分(第一章)介绍罗尔纯艺术生平;第三部分(第二、三章)是本文论述的重点,旨在分析在时代背景、师承关系、中国传统绘画及西方现代流派的影响下,以罗尔纯二十世纪70年代后的油画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参考他的国画作品,探究罗尔纯油画的“本土化”特征;第四部分(第四章)论述罗尔纯的油画本土化探索对中国当代本土化进程做出的贡献和意义。

何兆容[9](2019)在《当代山水画价值观念的变革》文中研究指明山水画发展到当代,因受到西方写实主义绘画影响而发生诸多改变,本文通过阐述其在各方面的改变,说明其价值观念的变革。第一章阐述了传统山水画审美观受传统哲学思想影响深远,当代山水画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其审美表现更加广泛,通过传统与现代的对比,证明山水画在审美观念上发生了改变。第二章通过阐述山水画不同时期表现的题材不同,说明其题材范围在以往的基础之上更为宽泛;内容上注重关注现实生活中景象的表现,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第三章阐述了山水画在表现形式上融入西画中的色彩和光影元素,并在散点透视的观察方式之基础上融合了焦点透视,笔墨用线上也渐有弱化的倾向,并说明其弱化的原因。种种方面的改变,证明山水画发生了重大变革。这些改变一方面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受西画写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文艺方针的指导思想明确指出艺术要服务于大众,服务于社会现实,要求艺术家们深入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创作对象;此外,工业文明的到来、科技的进步加速了城市化的发展,都市文化信息和图像资源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动摇了传统审美的根基,比较固定的创作团体被打散,失去了相对稳定的创作环境。种种因素都加速了山水画的变革,集中反映了山水画在这几十年来的发展境遇和变化,为山水画审美领域的深化扩展和艺术手段的丰富完善带来重要契机,揭示了其价值观念在这几十年的变革。这些改变使我们逐渐明晰,传统山水画价值观念与现当代山水画有较大差别。其一,传统山水画追求归隐的田园生活;其二,传统山水画强调的是抒情达意,是文人画家们抒发情感的载体;其三,传统山水画注重“天人合一”的观念,突出个体的精神在自然中的表现。而当代的山水画艺术追求,首先偏重于入世、观赏、参与乃至表达现实感受的山水;其次,注重强化人对自然的主宰,突出人在自然中的作用;最后,当代山水家更为在意的是表现自身的个性,创造出独具个性和个人精神的作品。这些价值观念的改变,不仅推动了山水画的发展,更是革新了山水画的创作形式和观念。山水画在变革的过程当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对精神性和情感寄托的遗失,对传统经典笔墨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正确的认识,这些问题都是应当被重视的,对此,山水画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多关注哪些方面的问题,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

李先帆[10](2018)在《融合与造境 ——民族美术视野下的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文中提出云南位于中国版图的西南边陲,地理环境特殊,拥有极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与民族文化资源。因交通问题,长期远离主流文化,被视为“秘境”。自古以来,该地区拥有独特的文化传承,其美术风格与中原地区也有较大区别,具有鲜明的地域个性。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伊始,国门初开,各种思潮此起彼伏。众多根植于云南本土的画家有感于时代的变化,将深厚宏博的本土文化元素与外来文化元素、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文化元素相融合,以云南神奇多彩的地域风光、悠久的民族历史、多元共生的民族文化为题材进行绘画创作,绘制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在画面中营造了野境、景境、情境、灵境,在海内外造成广远的影响,使国人为之侧目,吸引了大批追随者。这些作品堪称中国民族美术发展的宝贵财富,在内容与形式上都有深度的突破,不但极大地提升了云南地区的美术地位,而且奠定了其后云南乃至全国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对该地区民族文化的丰富解读,具有人类学、民族志与美术学上的多重价值,在中国民族美术发展与现代美术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论文以民族美术的发展为视角,以“造境”为过程工具,研究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探讨其在坚持地域个性的前提下通过对多元文化的融合,创造出灿烂的美术成果的成功经验。通过剖析组成该时期云南地区民族题材绘画这一母题的众多艺术现象与艺术群体,厘清该时期发生的详实历史背景,全面探讨其艺术现象在中国美术现当代进程中的地位,发掘潜藏在艺术对象与绘画图式下的审美精神与时代意志,以期对中西方文化互斥与结合、传统与现代文化摒弃与继承、边缘与主流文化对话与融合等核心问题有所揭示。论文除了绪论与结论,共分五章。绪论为本文的导论,以近年相关的田野调研积累为基础,结合当前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动态,提出论文的研究方向和选题原由,以及论文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和意义。另外就论文中涉及到的“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造境”等概念作了定义与简要分析,提出“造境”作为过程工具的意义。第一章以大量的文献梳理与田野调研为依据,考察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诞生的土壤——“多元、融合的民族民间文化孕育之境”,指出云南民族美术的发展受地域性的自然背景、历史背景、文化交融背景影响,阐述了云南多元共生的民族文化的历史成因以及道路文化、人口流动带来的文化交融等独特的文化现象,列举了对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有直接影响的崖画、壁画、古滇青铜器、民族建筑、民族服饰以及甲马、剪纸、东巴画等典型的民族民间美术样式。这些背景为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产生与发展及其多元、融合的特点提供了铺垫。第二章研究影响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的时代因素——“时代浪潮推动下的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情境”,阐述了云南美术自建国以来的发展概况、改革开放后的美术创作情境、云南现代美术学脉的形成及其学术语境。这些因素直接作用于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的创作者,构成其独特的文化立场与审美取向。最后介绍了 20世纪80、90年代云南绘画创作的发展概况以及重要美术现象与群体,包括“申社”、“云南画派”、“新具象”群体、云南版画现象、写生活动等,这些美术现象与群体与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有直接的关联。第三章以大量的作者与作品资料为依据,以“造境”为过程工具,解析云南美丽多姿的自然景观、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多元化的民族审美文化、旺盛的生命意识、独特的宗教与信仰状况等因素对创作者的影响,解读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中审美意境的成因。将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中呈现的审美意境归纳为四部分:“边陲的野境”、“形式的情境”、“生命的情境”、“魔幻的灵境”。此章列举了 20世纪80、90年代较为活跃的50多位画家的170多张作品,较为完整地覆盖了该时期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多个方向。针对作者的创作历程与其重要作品中营造的意境,展开详实的分析与研究,追溯作品的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渊源,解析其作品的审美特征与意境的独特性。第四章上承第三章对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的解析,就其艺术中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审美意境的创造展开思辨:提出民族美术场域视野下边缘与主流、地域与整体的问题;研究云南地域性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题材创作的关系、地域性意境的生发;以地域性审美场域的视角展开对“边陲的野境”、“形式的情境”、“生命的情境”、“魔幻的灵境”四重意境的解读;研究在多元文化融合与审美意境营造的视域中,传统美术情结与现代思绪的承接、中国美术元素与西方美术元素对抗与交融所产生的作用及意义;进而推导出,在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多元文化融合与审美意境营造中,新的民族美术场域的衍生及其意义。第五章以大量的田野调研为依据,延续对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余绪的跟踪与研究:反思民族风情热的起伏;研究多元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商品经济对民族题材绘画创作的影响;研究在全球化文化场域中表达地域情境、实现地域符号突围的可能性;进而根据已有的成功经验,寻找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所能给予的启示,并以此展望云南乃至中国各区域民族美术发展的各种可能性与蓬勃生命。

二、乡土情结与绘画特点的形成——关于对绘画语言的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乡土情结与绘画特点的形成——关于对绘画语言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风景油画创作写意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一、广西风景油画创作探索分期
    (一)初探广西风景油画
    (二)发展时期的风景油画
    (三)风景油画创作高峰期
二、广西风景油画表现技巧的写意特征
    (一)“以书入画”的用笔倾向
        1.笔意和笔触的运用
        2.书法意识的巧妙融入
    (二)“经营位置”的构图意向
        1.韵味无穷的留白技法
        2.对焦点透视的突破
        3.主观借景、移景
    (三)“似与不似”的造型表现
        1.高度凝练
        2.夸张变形
    (四)“随类赋彩”的主观用色
        1.打破自然原色的禁锢
        2.对材料原色的主观选择
三、广西风景油画创作的写意性趣味
    (一)主观自觉的表达方式
    (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
    (三)忬写心意的意境追求
    (四)讲究生动的气韵表现
四、广西风景油画创作的价值与意义
    (一)继承中国传统精神
    (二)促进油画民族化、地域化的发展
    (三)顺应艺术家个性突显时代审美取向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2)浅析中国新生代油画家作品中的自我描述情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方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选题创新点
二、中国新生代油画家群体概述
    (一)中国新生代油画家群体
    (二)中国新生代油画家的绘画语言特点
三、自我描述情结的产生
    (一)“情结”的概念
    (二)自我描述情结产生的原因
    (三)油画中自我描述情结的体现方式
四、新生代油画家作品中自我描述情结的表现形式
    (一)女性画家的自我描述情结
        1.对个人情愫的抒发
        2.对母爱情结的记录
        3.对艺术梦想的憧憬
    (二)男性画家的自我描述情结
        1.对普通民众的关切
        2.对现实生活的调侃
        3.对艺术旨趣的追求
五、新生代油画家作品中自我描述情结的现实意义和对我创作的影响
    (一)新生代油画家作品中自我描述情结的现实意义
    (二)自我描述情结对我创作的影响
        1.对新生代画家具象写实手法的沿袭
        2.自我描述情结在我习作与创作中的体现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谈我的创作《日常的力量》系列作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日常的力量》系列作品的创作起源
    一、让·弗朗索瓦·米勒作品研究及启发
    二、国内农民工题材创作的启发
第三章 《日常的力量》系列作品的创作过程
    一、画面的构思与构图
    二、画面的基调塑造
    三、画面的刻画表现与技巧表现
第四章 《日常的力量》系列作品的感悟和反思
    一、作品的情感表达
    二、创作的总结与反思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当代中国写实人物油画形式语言研究 ——以忻东旺人物油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写实人物油画的发展概况
    1.1 “写实”和“形式语言”的相关概念
    1.2 写实人物油画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历程
2 忻东旺写实人物油画形式语言研究
    2.1 产生的背景与题材选择
    2.2 审美风格
        2.2.1 造型语言的表现
        2.2.2 色彩的运用
    2.3 技术特点
        2.3.1 厚重的肌理
        2.3.2 真实灵动的笔触
        2.3.3 韵律生动的线条
3 忻东旺写实人物油画对我创作的启示
    3.1 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学习
    3.2 个人艺术语言的探索
4 对当代中国写实人物油画的价值展望
    4.1 形式语言的创新性
    4.2 凸显精神品质与个人情怀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5)白石:沈周与明代成化、弘治年间苏州的艺术及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部分 风景、经验与绘画
    第一章 时变之中: 沈周时代的苏州
        一、水
        二、桥
        三、舟
        四、乡村与田野
        五、城郭与郊区
        六、对出游山水的热情
        七、时变与记忆
        八、忆古者: 拒绝遗忘
        九、收藏家: 从记忆到历史
    第二章 山中人迹: 沈周的绘画语言
        一、引子: 粗糙的第一感觉
        二、多重真实: 纪游图、胜景图与实景画
        三、观者的目光: 关于手卷绘画的空间表现问题
        四、母题与图式
    第三章 新风景的产生: 回到个体经验
        一、作为古迹的石碑与作为风景的石碑
        二、读碑图: 碑与树
        三、夕阳下的大风碑
        四、《千人石夜游图》: 夜晚的发现与感性空间
第二部分 身份、灾难与价值
    第四章 两种多余: 文人、画家、隐士
        一、馀物的焦虑: “不务正业”的文人
        二、明中期的画坛与“专业文人”的出现
        三、另一种多余: 不能忘世的隐士
        五、诗歌与绘画: 文人的两种形象
    第五章 灾难中的绘画
        一、虎患、杀虎与《西山有虎图》
        二、两幅雨景画
        三、《空林积雨图》与成化十一年的水灾
        四、“大浸”中的应酬画
        五、灾情画与流民图:绘画介入灾难
        六、大水退去后
    第六章 无用的隐喻
        一、对无用的审美
        二、价值的翻转
        三、自我的隐喻
结论
附录1 明苏州文人代际关系一览
附录2 沈周生平文献内容对照
参考书目
致谢

(6)安德鲁·怀斯绘画艺术的学习与我的《乡土守望》创作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现状与分析
    三、选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章 怀斯乡土情怀的“坚守”与我的乡土意识的觉醒
    1.怀斯对乡土“坚守”的情感表达
    2.自我乡土意识的“回归”
第二章 怀斯绘画作品分析探究
    1.主题和题材的呈现
    2.图式语言的思考
        2.1 精致轻快的笔触
        2.2 延展式构图
        2.3 静谧清透的色彩
    3.情感意蕴的个性化表达
第三章 绘画创作的实践过程
    1.创作构思
        1.1 题材的发掘与主题的凝练
        1.1.1 家乡归家小径激发创作欲望
        1.1.2 乡土的认知与感受
    2.创作素材的收集整理
    3.乡土题材的实验性研究
    4.个人形式语言的探索
        4.1 构图的提炼与丰富
        4.2 画面主色调的设计
        4.3 技法的探索与尝试
    5.绘画创作实践作品完成
第四章 创作过程中的得失与体会
    1.创作过程的反思与感悟
    2.大场景画面整体性的把控
    3.绘画创作研究与经验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现当代绘画场域的自主性再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论文的源起与解题
    第二节 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研究趋势
    第三节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及研究价值
第一章 现当代绘画场域构成关系及其边界
    第一节 现当代绘画的语境
    第二节 绘画场域中的构成要素
    小结
第二章 绘画场域构成典型案例分析
    第一节 法国存在主义语境下的贾科梅蒂的绘画场域
    第二节 美国后现代主义绘画语境中利希滕斯坦的绘画场域
    小结
第三章 自主性再造与现当代绘画场域
    第一节 自主性的定义及其他
    第二节 创作者自主性的再造
    第三节 语言层面自主性的再造
    第四节 接受层面自主性的再造
    小结
第四章 绘画场域自主性再造实践
    第一节 个体性即社会性
    第二节 身体历史场的再造实践之还乡拾遗
    第三节 数字绘画场的自主再造实践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8)论罗尔纯油画的本土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本选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本选题的研究现状分析
    三、本选题的研究目的
    四、本选题的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1章 罗尔纯的艺术经历
    1.1 家学影响及求学经历
    1.2 艺术视野的拓宽和创作理念的转变
第2章 罗尔纯油画本土化的特征
    2.1 西方现代绘画艺术表现形式
        2.1.1 强烈的色彩意识
        2.1.2 有意味的变形
    2.2 中国传统艺术表现形式
        2.2.1 绘画中的“乡土味”
        2.2.2 作品中的诗性意境
        2.2.3 流畅奔放的笔意
    2.3 罗尔纯油画艺术中的“中西融合”
第3章 罗尔纯油画本土化特点成因探源
    3.1 时代背景
    3.2 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借鉴
        3.2.1 在印象派光色中得到启示
        3.2.2 从塞尚的色彩塑造形体中吸取养分
        3.2.3 从梵高表现性的色彩中获得灵感
        3.2.4 从表现主义美学思想中汲取营养
    3.3 对中国传统艺术元素的吸收
        3.3.1 对中国传统艺术中意境的吸收
        3.3.2 对中国传统艺术中线的吸收
    3.4 颜文梁艺术精神的影响
    3.5 吴冠中艺术思想的影响
第4章 罗尔纯油画艺术带给我们的思考
    4.1 罗尔纯油画艺术对中国当代油画本土化的贡献
    4.2 罗尔纯油画艺术对中国当代油画本土化的启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9)当代山水画价值观念的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理论价值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1章 山水画审美观念的改变
    1.1 传统哲学思想影响下的山水画审美观念
        1.1.1 儒家思想
        1.1.2 禅宗思想
        1.1.3 道家思想
        1.1.4 哲学思想影响下的“观看”观念
    1.2.中西文化碰撞下的山水画审美表现
        1.2.1 个性化的图式
        1.2.2 讲究构成
        1.2.3 审美感官化
        1.2.4 超现实时空表达
        1.2.5 抽象化符号
第2章 山水画题材、内容之变
    2.1 多种题材的出现
        2.1.1 五十——八十年代的几种类型
        2.1.2 八十年代以后的新山河
    2.2 内容的多元化
        2.2.1 都市山水
        2.2.2 景观山水
        2.2.3 乡土主题
第3章 山水画表现形式之变
    3.1 中西表现方式的融合
        3.1.1 焦点透视的介入
        3.1.2 光影、色彩的融入
    3.2 线条的弱化趋势
        3.2.1 线的弱化表现
        3.2.2 线弱化的原因
第4章 山水画价值观念变革的原因
    4.1 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
    4.2 现实主义文艺方针的指导
    4.3 时代发展的需要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融合与造境 ——民族美术视野下的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引言
    二、相关定义与说明
    三、选题意义
    四、研究综述
    五、研究手段
第一章 “多元”“融合”的民族民间文化孕育之境
    第一节 云南美术的原始性生态环境与多元文化交织的秘境背景
    第二节 云南民族美术“多元”、“融合”特征形成的历史背景
    第三节 云南民族美术产生的文化交融背景
        一、云南的道路文化与文化交融
        二、云南的人口流动与文化交融
    第四节 云南民族民间美术中的典型样式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时代浪潮推动下的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情境
    第一节 云南现代美术创作情境及其学脉
        一、新时代的云南美术创作情境
        二、云南现代美术学脉的形成及其学术语境
    第二节 20世纪80、90年代云南绘画创作发展概况与重要美术现象、美术群体
        一、20世纪80、90年代云南绘画创作的发展概况
        二、20世纪80、90年代云南重要美术现象与群体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融合与造境中的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及其意境表现
    第一节 审美因素的流转——云南民族题材绘画中“境”的形成
    第二节 边陲的野境
        一、丰饶、苍郁之境
        二、雄奇、壮阔之境
        三、平静、悠扬的之境
    第三节 形式的景境
        一、多变的图境
        二、梦幻的画境
    第四节 生命的情境
        一、野性之境
        二、厚土之境
    第五节 魔幻的灵境
    第六节 小结
第四章 融合与造境中的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文化场域
    第一节 融合与造境中的边缘与主流美术场域视野
        一、建构于地域文化中的边缘与主流美术场域视野
        二、边缘化、地域化的意境与场域视野
    第二节 融合与造境中的传统美术情结与现代思绪、东方与西方美术元素
        一、地域与时代背景下的传统美术情结与现代思绪
        二、民族题材绘画创作中的中国美术元素与西方美术元素
    第三节 融合与造境中衍生中国民族美术场域
第五章 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的余绪与启示
    第一节 余绪: 时代与地域情境中的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
        一、民族风情热起伏中“融合与造境”的思考
        二、商业热潮催生新的创作场域及其余绪
    第二节 启示: 多元共生文化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
        一、云南特性的“融合与造境”对新时代的呼唤
        二、地域性、民族性为主线的艺术理想的坚守
        三、全球化多元共生文化背景下“融合与造境”特质的民族美术之光
结语
注释及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四、乡土情结与绘画特点的形成——关于对绘画语言的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风景油画创作写意特征研究[D]. 陈婷婷.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2]浅析中国新生代油画家作品中的自我描述情结[D]. 张子月.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谈我的创作《日常的力量》系列作品[D]. 韩翠玉.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4)
  • [4]当代中国写实人物油画形式语言研究 ——以忻东旺人物油画为例[D]. 张燚德. 成都大学, 2021(07)
  • [5]白石:沈周与明代成化、弘治年间苏州的艺术及文化[D]. 庄明. 中国美术学院, 2020
  • [6]安德鲁·怀斯绘画艺术的学习与我的《乡土守望》创作实践[D]. 陈朋.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7]现当代绘画场域的自主性再造研究[D]. 董文通. 西安美术学院, 2019(01)
  • [8]论罗尔纯油画的本土化特征[D]. 李彤.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7)
  • [9]当代山水画价值观念的变革[D]. 何兆容.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10]融合与造境 ——民族美术视野下的20世纪80、90年代云南民族题材绘画创作[D]. 李先帆. 中央民族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地方情结的形成与绘画的特点——论绘画语言的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