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定量测定老年骨密度

CT定量测定老年骨密度

一、CT定量测定老年性骨密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黄世豪[1](2021)在《基于欧洲体模的宝石CT能谱成像的骨密度测量参数优化》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扫描参数对宝石能谱CT物质分离技术测量骨密度的影响,尝试在尽可能低辐射剂量的条件下准确地进行骨密度的测量,并比较该方法与定量CT测量骨密度的准确度、精密度以及辐射剂量。方法:(1)采用编号145号欧洲腰椎体模,将松质骨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P)含量为50、100、200mg/cm3的三个椎体分别标记为L1、L2、L3。(2)使用宝石能谱CT配置的14组能谱扫描参数对欧洲腰椎体模重复扫描10次,利用物质分离技术,测量每个椎体中间层面松质骨的羟基磷灰石-水基物质对密度(ρHAP-H2O),即骨密度值。(3)在同一CT机上使用QCT协议对欧洲腰椎体模重复扫描10次,利用QCT BMD分析软件获得对应感兴趣区内的椎体骨密度值。(4)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扫描参数的测量值进行比较;使用单样本t检验对能谱CT及QCT测量值与体模实际骨密度值比较;计算各组骨密度测量值的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测量相对误差(relative error,RE),分别代表测量的精密度和准确度。结果:(1)欧洲腰椎体模的各个椎体在能谱CT不同扫描参数测量的骨密度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测量L1椎体时,0.7s/r 260m A组、0.8s/r 260m A组、0.5s/r 630m A组、0.6s/r640m A组的测量值与椎体实际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测量L2椎体时,0.8s/r 260m A组、0.5s/r 630m A组、0.6s/r 640m A组的测量值与椎体实际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3椎体在所有14组扫描条件下的测量值与椎体实际值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使用QCT测量L1、L2椎体时,其测量值与实际值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测量L3椎体时,其测量值与实际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能谱CT所有参数下的辐射剂量均高于QCT,差异具有统计意义。结论:使用不同的管电流和球管转速会对宝石能谱CT测量的骨密度值产生影响。在合适的扫描参数下,CT能谱成像可以对欧洲腰椎体模的骨密度值进行精确的测量,但可能存在一定的阈值,当超出可信度较高的区间时,能谱定量分析可能会出现偏差。综合考虑辐射剂量的因素,使用宝石能谱CT测量欧洲腰椎体模骨密度时,推荐采用0.8s/r 260m A这一条件进行扫描。在该扫描条件下,能谱CT对于低骨密度椎体的测量准确度高于QCT,但测量骨密度值高的椎体时,准确度不如QCT。本研究中能谱CT的精密度较QCT差,提示目前宝石CT能谱成像技术测量骨密度可重复性稍差。

闵愈[2](2020)在《二至丸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明确二至丸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大鼠骨形成与骨吸收的干预作用。从成骨细胞(osteoblast,OB)与破骨细胞(osteoclast,OC)角度证实二至丸药效,同时从体内与体外探究趋化素(chemerin)对PMOP的作用机制。方法:1.体内实验研究:70只SPF级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阿仑磷酸钠组、氟化钠组、二至丸组、女贞子组、墨旱莲组,每组均10只。采用大鼠卵巢切除术制备PMOP动物模型。8周后各组灌胃给药,剂量分别为阿仑磷酸钠组(1 mg/kg)、氟化钠组(5 mg/kg)、二至丸组(2 g/kg)、女贞子组(1 g/kg)、墨旱莲组(1 g/kg),假手术组与模型组均给予等量生理盐水(5 mL/kg),连续给药8周。采用Micro-CT扫描各组大鼠股骨的骨微结构,用双能X线吸收法(简称DXA)、椎体压缩法检测各组大鼠的骨质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简称ELISA)检测给药后各组血清中BALP、TRACP-5b、β-catenin、RANKL、OPG、IL-1、IL-6及chemerin的分泌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简称qPCR)检测给药后各组骨组织中RANKL、OPG、β-catenin及chemerin的基因表达水平。2.体外实验研究:用MTT比色法筛选二至丸、女贞子及墨旱莲对MC3T3-E1及RAW 264.7生长的最适宜浓度。建立成骨分化培养基进行诱导MC3T3-E1细胞向OB分化模型。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RAW 264.7细胞建立向OC分化模型。分组为对照组、模型组、二至丸组、女贞子组、墨旱莲组。分化培养结束后,用qPCR检测成骨分化标志指标OCN、RUNX2、ALP基因表达水平,及破骨分化标志指标CTSK、NFATc1、TRACP基因表达水平。提取BMSCs后置于IL-1β环境下培养,用ELISA检测炎性环境中chemerin分泌水平及二至丸对炎性环境中chemerin水平的影响;用qPCR检测chemerin mRNA表达水平。结果:体内实验部分:1.PMOP大鼠模型造模结果显示:DXA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BMD显着低于假手术组(P<0.05),Micro-CT股骨二维图与DXA结果一致,证明PMOP大鼠模型造模成功。2.骨强度实验结果显示:骨微结构方面,Micro-CT股骨二维图示,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骨小梁数量增多,排列较致密有序,骨微结构修复明显。骨量方面,BMD与L5椎体压缩实验结果均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显着降低(P<0.01);而各给药组与模型组比均明显升高(P<0.05,P<0.01)。3.ELISA检测血清中骨代谢标志物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血清BALP、OPG、β-catenin分泌水平显着降低(P<0.01),TRACP-5b、RANKL分泌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二至丸组、女贞子组与墨旱莲组血清BALP、OPG、β-catenin分泌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TRACP-5b、RANKL分泌水平显着降低(P<0.01)。4.ELISA检测血清中炎症相关因子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血清IL-1、IL-6分泌水平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二至丸组、女贞子组与墨旱莲组血清IL-1、IL-6分泌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5.qPCR检测骨组织中骨代谢标志物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OPG mRNA、β-catenin mRNA表达明显减少(P<0.05),RANKL mRNA表达显着上升(P<0.01);与模型组相比,二至丸组、女贞子组与墨旱莲组OPG mRNA、β-catenin mRNA表达明显上升(P<0.05,P<0.01),RANKL mRNA表达明显减少(P<0.05,P<0.01)。6.体内chemerin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模型组chemerin分泌及表达水平均较假手术组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二至丸组、女贞子组与墨旱莲组中chemerin分泌及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体外实验部分:7.MTT检测细胞活力结果显示:筛选出女贞子50μg/mL,墨旱莲50μg/mL,二至丸100μg/mL为MC3T3-E1、RAW 264.7后续给药浓度。8.qPCR检测MC3T3-E1成骨分化相关指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二至丸组、女贞子组、墨旱莲组的OCN、RUNX2、ALP mRNA表达显着上升(P<0.01,P<0.05)。9.破骨分化指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破骨分化指标CTSK、NFATc1、TRACP mRNA表达显着上升(P<0.01)。与模型组相比,二至丸组、女贞子组、墨旱莲组的CTSK、NFATc1、TRACP mRNA表达均显着减少(P<0.01)。10.二至丸对炎性环境中chemerin水平影响结果显示:模型组chemerin分泌及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显着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二至丸组及墨旱莲组中chemerin分泌水平显着降低(P<0.01)。chemerin mRNA表达下降在二至丸组最为显着(P<0.01)。结论:二至丸及其单味药可有效提升骨形成并抑制骨吸收,从而改善PMOP的骨代谢异常状态,其作用机制可能与chemerin调控炎性因子影响骨重建相关。

胡琴[3](2020)在《基于定量CT分析中老年人血脂、腹部脂肪和腰椎骨密度的相关性》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应用定量CT(QCT)测量腰椎骨密度(BMD)和腹部脂肪面积,探讨不同性别的中老年人血脂、腹部脂肪和腰椎BMD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体检的中老年人680例,其中男性345例,女性335例,年龄4088岁,平均年龄(53.33±9.77)岁,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空腹采集静脉血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使用QCT进行腰椎BMD和腹部脂肪面积测量,包括腹部总脂肪面积(TFA)、腹内脂肪面积(VFA),并计算出皮下脂肪面积(SFA),根据腰椎BMD测量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骨量正常组、骨量减低组及骨质疏松组,分析三组间不同性别腰椎BMD的差异以及腰椎BMD与各血脂参数、腹部脂肪面积的相关性。以腰椎BMD为因变量,男性和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男性BMI、TG、TFA及VFA高于女性(均P<0.05),TC、HDL-C、LDL-C及SFA均小于女性(均P<0.05);男性和女性年龄、腰椎BMD差异无统计学的意义(P>0.05)。2、男性骨量减低组TC、LDL-C均高于骨量正常组(均P<0.05),骨质疏松组及骨量减低组BMI低于骨量正常组(P<0.05),骨质疏松组SFA低于骨量减低组及骨量正常组(P<0.05);女性骨质疏松组及骨量减低组TC、LDL-C、TFA、VFA和SFA均高于骨量正常组(均P<0.05)。不同性别三组间TG及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男性三组间TFA、VF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三组间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男性腰椎BMD与年龄、TG和HDL-C均呈负相关(均P<0.05),与BMI呈正相关(P<0.05);女性腰椎BMD与年龄、TC、TG、LDL-C、TFA、VFA和SFA均呈负相关(均P<0.05)。4、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年龄是导致中老年人腰椎BMD下降的危险性因素,VFA是决定女性腰椎BMD下降的重要负调节因素。结论:1、基于QCT发现血脂代谢异常、腹部脂肪堆积可能是诱发或加重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发生的重要因素;2、年龄是导致中老年人腰椎BMD下降的危险性因素之一;3、女性腰椎BMD与腹部脂肪呈明显负相关,其中腹内脂肪是决定女性腰椎BMD下降的重要负调节因素。

戚海红,刘峰,余羿淳,方晓虹[4](2019)在《CT定量测定江门地区老年人群骨质疏松趋势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通过CT定量测定(QCT)了解江门地区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的趋势变化,为骨质疏松的防治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3月-2018年10月江门地区符合研究病例共400例,均采用螺旋CT扫描机定量检测第2、3、4腰椎松质骨的骨质密度,选取第2、3、4腰椎椎体中间层面,避开椎静脉及骨皮质情况下取最大兴趣区行横断位扫描。结果江门地区老年人群骨矿含量与年龄的增长呈相反趋势,男性与女性间差异不大,接近于国内平均水平。结论通过QCT科学分析江门地区老年人群骨质疏松变化的特点,了解江门地区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的变化趋势,可为骨质疏松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丁明[5](2018)在《青壮年胸腰段椎体内区域性CT值分析及其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青壮年胸腰段椎体内部的CT值与相应椎体内部骨密度之间的相关性,确定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从而确定可以通过胸腰段椎体内部CT值测定来间接评估椎体骨密度水平。研究椎体内部区域性CT值差异,然后用于临床上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治疗,改良术中植骨融合范围并研究其临床意义。方法:本课题共设计三个部分分别研究胸腰段椎体内部CT值与相应椎体骨密度的相关性、椎体内区域性CT值差异及其对临床上椎体骨折治疗的指导意义、改良术中植骨融合的范围。首先,通过对本院60例行腰椎骨密度检查并同期(3个月内)行腰椎CT检查的青壮年人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所选检查者需排除患有脊柱炎症、外伤、肿瘤、结核等疾病者,且无合并基础疾病,包括合并免疫系统疾病,长期服用激素者,排除合并糖尿病、甲亢、甲减者。从中选取胸腰段可供测量分析的有效椎体,所谓的有效椎体即排除了相关的影响因素,能同时取到有效的骨密度值及CT值的可供进行骨密度分析及CT值测量的椎体。取得其相应椎体的骨密度检测结果及CT值检查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胸腰段相应椎体的骨密度值与CT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然后,自CT室选取正常青壮年人(20-60岁)检查所做的胸腰椎CT60例,时间自2015年12月到2017年10月,其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年龄2259岁,平均46.3岁,排除合并脊柱骨折、肿瘤、炎症、结核等疾患,排除合并严重糖尿病、甲亢、甲减、骨质疏松等基础病变,排除合并全身免疫性疾病、长期应用激素患者。胸腰段椎体取T11-L2范围内成像全面的椎体,通过三维成像系统进行分区测定,将椎体上、中、下等分成三部分。为减少人为误差,在每一层面上将椎体大致均分为四个象限,避开皮质骨、骨质增生硬化区及椎静脉静脉窦的影响,每个象限各取一个设定区域,共取四个兴趣区分别测量其CT值。每个图像由工作10年以上放射科人员及临床医生各测量一次,进行双盲实验,取其结果,以避免人为主观因素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因调取对象中以腰椎CT三维重建为主,向上一般能包括T12,少数达到T11,60例检查者中测得T11椎体8例,T12椎体28例,L1椎体58例,L2椎体52例。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椎体内部上、中、下三部分的CT值差异,以及对椎体前半部分及椎体后半部分的CT值差异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对我院骨科2016年12月2018年1月收治的青壮年胸腰段椎体骨折178例,对此组病人治疗进行总结、分析,对其中单纯压缩性骨折以及简单爆裂性骨折共97例进行影像学分析,发现其骨折部位均位于椎体的前上半部分。其中127例椎体压缩性骨折及爆裂骨折行手术患者入组进行总结、分析,AO分型(A1.1,A1.2.1,A1.2.2,A1.3,A2,A3.1.1,A3.2.1;B1.1,B1.2,B1.3)。其中31例单纯压缩性骨折病人经皮或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手术,单纯行骨折复位、USS系统内固定术,未做椎管的减压及植骨融合。其中50例早期开展病例及椎体上下部分均骨折较重的病人进行了手术行骨折复位、USS系统内固定,同时行传统范围的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即融合病椎及上、下各一椎体;后期采用改良植骨融合范围的方法治疗其中压缩较重、爆裂骨折或合并神经损伤的胸腰段骨折共46例,其中男33例,女13例。年龄在1961岁,平均46.5岁。受伤原因:车祸伤18例,高处坠落伤21例,埋压伤7例。其中T11椎体骨折5例,T12椎体骨折14例,L1椎体骨折17例,L2椎体骨折10例。多数胸腰段椎体骨折分类属于爆裂型骨折,前上半部分爆裂、粉碎,后上缘突入椎管,合并椎管狭窄,部分合并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A级有5例,B级有10例,C级有8例,D级有16例,E级有7例。TLICS评分:4分有4例,5分有7例,6分有9例,7分有16例,8分有7例,9分有3例。急症手术治疗9例,其余37例病人均于伤后7天内完成手术。观察术后疗效,包括短期及长期固定效果,随访并观察远期骨折愈合、植骨融合效果及脊柱功能恢复情况。结果:60例检查者中取得胸腰段有效椎体共128例,其中L2椎体58例,L1椎体52例,T12椎体18例,分别进行椎体内骨松质CT值和骨密度的测定,测定结果以平均值和标准差表示(x士s),其中T12的CT(Hu)值为213.7士45.1,L1的CT值为226.4士53.2,L2的CT值为247.3士57.7,总体CT平均值为234.3士65.2;BMD(mg/cm3)结果:T12为664.4士80.1,L1为722.7士76.6,L2为832.3士90.5,总体平均BMD为774.3士98.7。应用线性回归统计学方法分别对3个椎体内部的BMD和相应椎体内部CT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并作显着性差异检验,P<0.05时,差异具有显着性。T12、L1、L2椎体内骨松质的CT值与相应椎体内的BMD呈正线性相关,T12 r=0.942,L1 r=0.936,L2 r=0.909,p=0.019。总体上来说胸腰段椎体内部骨松质CT值与相应椎体内BMD呈正线性相关,r=0.834,p=0.023。青壮年胸腰段椎体内的骨密度结果与椎体相应部位的CT值结果成显着正线性相关,BMD越高,CT值越高,说明两者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性。在胸腰段单个椎体内部,上下分区结果显示椎体CT值自上而下逐渐增大,椎体上1/3部分的CT值低于中1/3部分的CT值,中1/3部分的CT值低于椎体下1/3部分的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个椎体内部前后分区结果示椎体前半部分的CT值低于椎体后半部分的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每一椎间盘及其相邻两个椎体1/3为一运动单位分析,上位椎体下半骨密度高于下位椎体上半,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改良的植骨融合范围方式行手术组共46例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4个月,平均18个月。椎体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愈合的时间48个月,平均约6个月,后外侧植骨融合通过辅助检查及二次手术证实,大部分植骨取得较好的融合效果。手术后有1例病人发生了下位椎体一侧的椎弓根螺钉断裂情况,其余病例内固定物均无明显松动,而未行植骨融合患者中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断裂者有5例,3例断钉位于骨折椎上方的椎体。进一步随访二次取出内固定后腰椎的运动功能保留、恢复良好,伤椎椎体的前缘高度无进一步丢失。取椎弓根钉前、取椎弓根钉后分别测量骨折椎椎体前缘高度,应用SPSS13.0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分析,P>0.05,结果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本研究通过对胸腰段椎体内骨松质CT值与相应椎体骨密度测定结果分析显示,二者之间呈显着正相关性,应用CT值测定可以间接反映椎体骨密度水平。2.椎体内部高容积CT值可代替骨密度测定更精确评价椎体骨密度水平,用以诊断骨质疏松程度,诊断骨质疏松症。3.本研究通过对椎体内部区域性CT值测定明确椎体内部CT值存在区域上的差异。明确椎体内部上半部分的强度低于椎体下半部分的强度,椎体前半部分的强度低于椎体后半部分的强度。从而用来解释临床上椎体压缩性骨折好发于椎体前上部的原因。4.本研究根据椎体内部CT值存在区域上的差异,椎体内部上半部分的强度低于椎体下半部分的强度,椎体前半部分的强度低于椎体后半部分的强度的研究结果,对胸腰段椎体骨折的治疗进行指导,并改良胸腰段椎体骨折的后外侧植骨融合范围,取得更好植骨融合率的同时,最大程度的保留了脊柱的运动功能,减少邻近节段的退变。

陈刚[6](2018)在《雌性食蟹猴去卵巢(OVX)诱导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建立及阿仑膦酸钠治疗效果的评价》文中认为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是一种全身的慢性骨疾病,在疾病进展过程中骨量和骨质量下降,导致骨的细微结构被破坏、结构材料特性被削弱,而容易发生骨折。由于雌激素和骨代谢的紧密关系,50岁以上绝经后的女性骨质疏松的发病率相当高。在科研和临床实践中研究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临床防治和药物研发的有效且重要的方法中首选是骨质疏松动物模型。骨质疏松动物模型中,非人灵长类动物骨形态和骨代谢与人类高度类似。且非人灵长类的动物模型在新药研发及申报中为必需环节,由此更加凸显对此种动物模型有效性研究的必要性。阿仑膦酸钠治疗骨质疏松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证据远远多于其他任何药物。长期资料、平行对照及组合试验,使其在骨质疏松动物模型药效研究中作为阳性对照药物的不二之选。本研究中阿仑膦酸钠(ALN)作为阳性对照药物,通过评价其治疗效果,进而验证动物模型。本研究中,12只雌性食蟹猴根据体重和骨密度随机分为三组(每组4只):OVX+溶媒(Vehicle)组(生理盐水;10 mL/只/周;口服),OVX+阿仑膦酸钠(ALN)组(5mg/只/周;口服),假手术(Sham)+溶媒(Vehicle)组(生理盐水;10 mL只/周;口服);动物造模1个月后连续治疗11个月。整个研究期间对实验中的所有动物进行X光影像、骨代谢相关激素水平、骨转换生化标志物、骨密度、Micro-CT、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及生物力学等测试,并对数据统计分析。骨代谢相关激素水平检测显示,OVX+Vehicle组和OVX+ALN组在造模手术后一个月(给药前),雌激素水平较手术前及Sham+Vehicle组有显着下降。OVX手术组两组的PTH和1,25-二羟基维生素D在术后1月显着下降,在6个月和取材前的PTH水平和1,25-二羟基维生素D水平和雌激素水平相对呈正相关性。由此可见卵巢摘除后雌激素的缺乏和波动引起1,25-二羟基维生素D、PTH随之而变化。Sham+Vehicle组三项激素水平整体趋势平稳。OVX+Vehicle组因卵巢摘除而引发激素降低,进而骨形成相关的骨转换指标sAL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显着升高,骨吸收相关的骨转换指标CTx(I型胶原羧基末端肽)也显着升高。阿仑膦酸钠可以降低因卵巢雌摘除而引发激素降低而升高的骨形成相关的骨转换指标sALP和骨吸收相关的骨转换指标CTx;OVX+ALN组和OVX+Vehicle组相比有统计学显着差异。DXA及pQCT扫描所得数据显示,OVX+Vehicle组因卵巢摘除引发的激素降低而导致BMD(骨密度)显着降低,而阿仑膦酸钠可以增加因卵巢摘除引发的激素降低而导致降低的BMD(骨密度)。OVX+Vehicle组相比OVX+ALN组和Sham+Vehicle组有统计学显着差异。Micro-CT腰椎骨小梁结构性参数检测及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分析显示阿仑膦酸钠可以增加其BV/TV,Tb.Th及Tb.N,减少Tb.Sp,同时可以降低食蟹猴因卵巢摘除引发的雌激素降低而升高的骨吸收相关的骨形态计量学动态参数Oc.S/BS(破骨细胞贴壁长度百分数)。阿仑膦酸钠可以降低因卵巢摘除引发的雌激素降低而升高的骨形成相关的骨形态计量学动态参数MAR(骨矿化沉积率),OS/BS(类骨质周长百分数),BFR/BV(骨形成率),各项参数OVX+Vehicle组相比和Sham+Vehicle组有统计学显着差异。骨生物力学测试显示阿仑膦酸钠可以增加松质骨骨强度参数(最大载荷,断裂载荷,刚度系数),OVX+ALN组均大于OVX+Vehicle组;与OVX+Vehicle组和Sham+Vehicle组相比有统计学显着差异,且OVX+Vehicle组与Sham+Vehicle组相比也有统计学显着差异。整体而言,OVX+Vehicle组和OVX+ALN的皮质骨生物力学检测结果趋势与松质骨结果基本一致,但变化率明显小于松质骨,阿仑膦酸钠对皮质骨各参数调控不如对松质骨显着。综上分析显示,OVX+Vehicle组表现出了明显的负性高骨转换水平,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相关病理指针与此一致,各项检测指标均与骨质疏松相关指标相符;各项检测指标均显示阿仑膦酸钠对因卵巢摘除引发的雌激素降低导致的骨质疏松均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尤其对腰椎及松质骨含量高的部位效果明显;各项检测指标结果显示Sham+Vehicle组指标均正常范围波动。由此判断本项研究达到建立雌性食蟹猴去卵巢(OVX)诱导骨质疏松动物模型的目的,并通过阿仑膦酸钠治疗效果的评价验证确认了造模成功,所获得的数据和实验方法及经验可为相关骨质疏松药物研发及发病进程和机理研究提供一个可靠的动物模型。

韩合理[7](2018)在《宝石能谱CT(GSI)诊断骨质疏松的应用价值初探》文中认为目的: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类全身代谢性的骨骼系统疾病,其病理特点是骨量降低、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最严重后果是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即脆性骨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已经成为中国政府、社会、家庭一个严峻的挑战。国际公认双能X线吸收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是测量骨密度的金标准,最近几年,宝石能谱CT物质分离技术被广泛用于测量人体腰椎及动物模型的骨密度,本研究应用宝石能谱CT物质分离技术测量椎体HAP(脂)密度值,同时与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量的骨密度值对比,寻找宝石能谱CT测量椎体HAP(脂)密度值与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量的骨密度值的相关性,寻找宝石能谱CT诊断骨质疏松的最佳阈值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7年10月于青岛市市立医院接受腹部宝石CT能谱检查和双能X线吸收法(DXA)检查的患者22例,所有患者均行腹部宝石CT能谱检查和双能X线吸收法(DXA)检查,以L1—L4椎体(88个)作为研究对象,测量L1—L4椎体的HAP(脂)密度值和双能X线吸收法(DXA)的骨密度值,以双能X线吸收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作为金标准,参考WHO的双能X线吸收法(DXA)诊断标准进行分组,即T值≤-2.5 SD为骨质疏松组,-1.0-2.5 SD为骨量减少组,≥-1.0 SD为骨量正常组。排除标准:患有原发性肿瘤、转移瘤、肿瘤样病变者;腰椎有明显增生、骨赘形成、韧带钙化或骨化及扫描层面存在腹主动脉钙化者;腰椎有明确近期外伤、骨折及骨质疏松压缩骨折的患者。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双能X线吸收法(DXA)证实的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的HAP(脂)密度值进行比较;对HAP(脂)密度与双能X线吸收法(DXA)骨密度值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根据HAP(脂)密度值绘制ROC曲线,探讨宝石能谱CT诊断骨质疏松的最佳阈值。结果:22例患者88个椎体,参考WHO的双能X线吸收法诊断标准进行分组,骨质疏松组25个,骨量减少组44个,骨量正常组19个,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椎体HAP(脂)密度分别为97.43±17.48mg/cm3、127.43±16.24mg/cm3、153.26±18.40 mg/cm3;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之间腰椎HAP(脂)密度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腰椎HAP(脂)密度与双能X线吸收法(DXA)骨密度呈高度正相关(r=0.864,P<0.001);当腰椎HAP(脂)密度取116.160 mg/cm3为诊断骨质疏松的阈值时,其灵敏度为81%,特异度为88%,ROC曲线下面积为0.931(95%置信区间为0.8810.981)。结论:腰椎HAP(脂)密度与双能X线吸收法(DXA)骨密度呈高度正相关,宝石能谱CT物质分离技术可较准确反映腰椎骨密度的变化,当腰椎HAP(脂)密度取116.160mg/cm3为诊断骨质疏松的阈值时,宝石能谱CT可作为一种新的诊断骨质疏松的测量方法,对骨质疏松预防及早期准确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吕云罡[8](2017)在《氟中毒对雌激素缺乏诱导骨质疏松的影响以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雌激素缺乏诱导骨质疏松小鼠模型的建立与鉴定目的:建立操作性强、病理特征明显的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对于研究该疾病的病理以及药物研发和药物作用机理无疑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常用的骨质疏松动物模型主要分为4大类,即激素干预型、营养型、废用型和其它类型等。其中去卵巢骨质疏松小鼠模型是目前骨质疏松研究中最为常用的动物模型之一,主要用于研究雌激素缺乏导致的骨质疏松。因此,本实验通过对雌性Balb/c小鼠行卵巢摘除术,以建立雌激素缺乏导致的骨质疏松小鼠模型,并通过影像以及ELISA、PCR等分子技术鉴定模型成功与否,为后续的机制研究奠定可靠的模型基础。方法:六月龄雌性Balb/c小鼠20只,适应性饲养一周后,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组(Sham)和去卵巢组(ovariectomized,Ovx),每组10只。3个月造模结束后称量动物体重,随后断颈处死动物,解剖卵巢,并称重。取出小鼠两侧胫骨,行HE常规染色,并于光镜下观察骨组织结构;使用Micro-CT检测骨密度,观察骨组织显微结构。结果:与Sham组相比,Ovx组小鼠体重并无明显变化,Ovx组小鼠子宫重量下降了 76%,证明卵巢摘除手术成功。骨组织形态学检测表明:与Sham组相比,Ovx组小鼠胫骨近端的骨皮质厚度明显减低,而且骨髓腔中空。此外,Ovx组第3腰椎的骨小梁体积变小、变薄。Ovx小鼠的骨小梁平均宽度变小、骨小梁的间距增大。与Sham组相比,Ovx组小鼠的骨密度(BMD)明显降低。结论:本次实验选用卵巢摘除骨质疏松小鼠模型,其病理形态明显,而且模型操作简单、易于复制,是制备骨质疏松模型较为可靠的方法。第二部分:氟中毒对骨质疏松小鼠模型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目的:绝经后妇女由于雌激素缺乏会导致破骨细胞(osteoclasts,OC)被激活,进而加速骨质吸收,导致患者出现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临床表现。以往的研究表明,干扰素γ(interferon γ,IFN-γ)能增加骨吸收,而且可能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有关(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此外,氟中毒可增加患者发生骨折和氟斑牙的风险,并且可抑制绝经后妇女的成骨细胞,但其潜在的机制仍是未知的。本部分实验通过选用野生型Balb/c雌性小鼠(WT)和IFN-γ基因敲除的Balb/c雌性小鼠(IFN-γ-/-),通过对小鼠进行卵巢摘除(Ovx)、高氟摄入等一列体内实验,同时选用RAW264.7细胞进行体外研究,利用影像学检测、QPCR、western blot等检测手段,试图探讨雌激素缺乏、氟中毒、或二者同时存在对于骨质疏松症的影响,为后续的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方法:为了探讨高氟摄入(氟中毒)是否参与了雌激素缺乏诱导的骨质疏松,我们将野生型Balb/c小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去卵巢组(Ovx)和去卵巢+F组(Ovx+F),并分别测试了各组小鼠中包括BV/TV、Ob.S/BS、Oc.S/BS、Tb.N、Tb.Sp、Oc.N/B.Pm、Oc.S/BS以及ES/BS在内的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参数;为了探讨IFN-y是否参与了氟诱导的Ovx骨质疏松模型,我们对比了饮用或未饮用含F水Ovx组小鼠骨髓中IFN-y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此外,我们使用IFN-γ-/-小鼠并对其进行卵巢摘除,对比了摄入或未摄入F后,小鼠的BMD、血清CT和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参数的变化。随后我们将WT小鼠的T细胞过继转移给以上各组裸鼠,再次检测各项参数变化。为了揭示其中的分子机制,我们选用RAW264.7细胞,通过雌激素和/或F处理,检测了 IFN-γ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通过分子手段敲除ERα或ERβ,重复以上细胞处理方式和检测指标。结果:在体内研究中,与Ovx组相比,Ovx+F组表现出对BV/TV、Ob.S/BS、Oc.S/BS、Tb.N、Tb.Sp、Oc.N/B.Pm、Oc.S/BS 以及 ES/BS 等参数具有更大的影响。结果确证了氟中毒可以加剧雌激素缺乏诱导的骨质流失。此外,与Sham组小鼠相比,Ovx组小鼠BMMs中IFN-y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均表达增加,分别升高了 0.35倍和0.42倍。而与Ovx组相比,Ovx+F对于IFN-γ的诱导作用更为显着,分别升高了 0.93(mRNA水平)和0.98倍(蛋白质水平)。这意味着IFN-γ极有可能参与了氟中毒诱导的骨质疏松。随后,我们利用IFN-γ基因敲除小鼠(IFN-γ-/-)证明这一假设,结果显示在Sham组、Ovx组以及Ovx+F组中,IFN-γ基因敲除后,动物的骨密度和血清碳端肽(C-terminal telopeptide,CTx)并未受到影响,说明IFNγ基因缺失会导致去卵巢以及F刺激的作用消失。然而,当将WT小鼠的T细胞过继转移给裸鼠后,与Sham组相比,Ovx组裸鼠的BMD显着降低,而且NaF可加剧这一过程。这再次确证了 IFN-γ在介导雌激素和/或F诱导骨质疏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体外实验进一步证实雌激素能抑制IFN-y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然而,NaF却表现出诱导IFN-γ的作用。随后,我们利用shRNA分别阻断ERα和ERβ,并用雌激素和/或F刺激细胞。结果发现,NaF诱导IFN-γ表达正是由ERα介导的,而ERβ并不参与这一过程。结论: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发现氟中毒通过刺激IFN-γ而增加绝经后骨质疏松的风险。当特异性阻断小鼠的IFN-γ信号(IFN-γ-/-),无论雌激素缺乏(去卵巢手术)或者高氟刺激均未能引起骨质流失。此外,本研究发现,氟可以增加IFN-γ的表达,并导致骨质流失,而这一过程是由ERα介导的,而不是ERβ。所有这些结果表明,抑制IFN-y水平可能是治疗骨质疏松症新的靶点。第三部分: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临床影像特征目的:研究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影像学评估及临床影像特征。材料和方法:选取生育期健康妇女及绝经后10-12年的骨质疏松患者各45例,生育期健康妇女作为正常对照组,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作为研究组。所有实验对象全部测定促卵泡生成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组织蛋白酶K(Cathepsin K,Cath-K)、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5b,TRACP-5b)、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降钙素(Calcitonin,CT)、护骨素(osteoprotegerin,OPG)、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kappa B ligand,RANKL),拍摄尺桡骨正侧位、胫腓骨正侧位、骨盆正位、腰椎正侧位片,行腰椎CT及常规MRI扫描,同时测量L1-L4椎体松质骨的平均CT值,用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测量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ry,DXA)测量L1-L4椎体骨质密度,记录各椎体的骨密度、个体平均骨密度及T值。使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对2组的促卵泡生成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个体平均T值、平均BMD值两两比较分别进行两独立样本的t检,其中,骨质疏松组内的CT值阳性数与DXA测得T值阳性数之间的对比采用卡方检验,当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绝经后骨质疏松组E2明显降低,FSH和LH明显增高,T值=-2.75 ±0.94,BMD 值=0.631 ± 0.197;RANKL、Cathepsin K、TRACP-5b 增高,ALP、OPG、Calcitonin减低。45例骨质疏松患者中,DXA只检出39例。所有病例均表现为不同程度骨质密度减低,骨皮质变薄、骨小梁稀疏,椎体呈栅栏状。X线平片检出26例,CT检出45例。MRI于T1WI序列表现为椎体内斑片状或均匀性信号增高,检出37例。结论:绝经后妇女由于雌激素缺乏抑制成骨细胞活性的同时增强了破骨细胞活性,最终导致骨质疏松。DXA能够定量测定骨密度,CT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能够选择性测量椎体松质骨的CT值,对骨质疏松的诊断与评估更为敏感。第四部分:氟中毒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的影像改变以及相关指标的影响目的:通过研究绝经后骨质疏松合并氟中毒妇女的影像学表现及生化指标的改变,了解氟中毒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影响。材料和方法:选取绝经后10-12年的骨质疏松患者及合并氟中毒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各35例。所有实验对象全部测定血氟、尿氟、Cath-K、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5b,TRACP-5b)、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降钙素(Calcitonin,CT)、护骨素(osteoprotegerin,OPG)、核因子κB 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kappa B ligand,RANKL),拍摄尺桡骨正侧位、胫腓骨正侧位、骨盆正位、腰椎正侧位X线平片,行腰椎CT及常规MRI扫描,同时测量L1-L4椎体松质骨的平均CT值,用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测量仪测量L1-L4椎体骨质密度,记录各椎体的骨密度、个体平均骨密度及T值。使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平均年龄、平均 BMI、Cath-K、TRACP-5b、ALP、Calcitonin、OPG、RANKL、个体平均 T值、平均BMD值、平均CT值两两比较分别进行两独立样本的t检,当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与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对比,绝经后骨质疏松合并氟中毒妇女的血氟、尿氟、RANKL、CathepsinK、TRACP-5b 增高,ALP、OPG、Calcitonin 减低;L1-L4椎体平均CT值减低,T值、BMD值增高;所有病例X线平片及CT检查表现为骨纹理增粗、稀疏,骨密度减低,骨间膜、肌腱、韧带骨化。MRI于T1WI序列表现为高低混杂信号。结论:氟中毒可加重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程度。

陈丽珍[9](2015)在《基于细胞水平抗骨质疏松中药筛选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骨质疏松症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寻找切实有效的抗骨质疏松药物已成为当今医药领域的重大课题。中药以其资源丰富、价格便宜、毒副作用小等诸多优势在防治骨质疏松症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与优势。随着中药现代化的发展,中药治疗骨质疏松可望深入到细胞分子水平并从中筛选出高效、稳定、低毒的中药单体或复方组分,充分发挥中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优势。本研究目的是基于细胞水平筛选具有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作用的中药。第一部分进行了体外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培养。采用1α,25-(OH)2VitD3诱导兔骨髓细胞法获得破骨细胞,以形态学观察、HE染色、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和骨吸收陷窝甲苯胺蓝染色来鉴定破骨细胞;培养MC3T3-E1Subclone 14(小鼠颅顶前骨细胞亚克隆14)细胞,采用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和茜素红染色鉴定成骨细胞。第二部分进行了中药的选择和制备。根据骨质疏松的中医病因病机,从20余种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和胃健脾、活血化瘀等功能的中药处方中选出30余种具有潜在的抗骨质疏松药理作用的中药。然后对中药进行了75%醇提和水煎,得到20余种中药粗提物浸膏。第三部分进行了中药对破骨细胞活性作用的研究。采用TRAP染色阳性细胞计数、TRAP活力测定和骨吸收陷窝的数量及面积为指标检测每种中药醇提物和水煎物的低、中、高剂量组(2 mg/L、20 mg/L、200 mg/L)对破骨细胞活性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柏、大血藤、豨莶草、槲寄生、锁阳、当归、吴茱萸、韭菜子、狗脊、威灵仙、续断的醇提物和水煎物对破骨细胞活性有显着性的抑制作用,且成剂量依赖性;墨旱莲、红花、肉苁蓉、黄芪的水煎物对破骨细胞活性有显着性的抑制作用,且成剂量依赖性;木瓜、女贞子醇提物对破骨细胞活性有显着性的抑制作用,且成剂量依赖性;何首乌醇提物和水煎物破骨细胞活性有显着性抑制作用;独活和牛膝对破骨细胞活性基本没有抑制作用。第四部分进行了中药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作用的研究。采用MTT法检测中药对成骨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柏、大血藤、墨旱莲、红花、木瓜、续断、女贞子、牛膝的醇提物和水煎物高剂量组对成骨细胞增殖均有显着性的抑制进作用,低、中剂量组均能显着性促进成骨细胞增殖;槲寄生、肉苁蓉、何首乌、吴茱萸均对成骨细胞的增殖有促进作用,其中,槲寄生醇提物和水煎物高剂量组具有显着性的促进作用,肉苁蓉醇提物各剂量组和水煎物高剂量组具有显着性的促进作用,何首乌醇提物和水煎物低、中剂量组具有显着性的促进作用,吴茱萸醇提物高剂量组和水煎物各剂量组具有显着性的促进作用;威灵仙醇提物能促进成骨细胞增殖,但不具有显着性差异,水煎物抑制成骨细胞增殖;当归除醇提物高剂量组外均能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其中醇提物中剂量组和水煎物高剂量组具有显着性差异;狗脊、黄芪、独活的醇提物和水煎物高剂量组及黄芪、独活的醇提物中剂量组均抑制成骨细胞增殖,其他剂量组均能促进增殖且狗脊和独活低剂量组具有显着性差异;豨莶草、锁阳、韭菜子抑制成骨细胞的增殖,韭菜子具有显着性抑制作用。采用ALP活力测定检测中药对成骨细胞分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柏、大血藤、狗脊、红花、黄芪、续断、牛膝的醇提物和水煎物均能显着性促进成骨细胞分化,其中中剂量组促进作用最好;槲寄生、吴茱萸、锁阳、墨旱莲、木瓜的醇提物和水煎物均能显着性促进成骨细胞分化,且成剂量依赖性;当归、肉苁蓉的醇提物和水煎物均能显着性促进成骨细胞分化,醇提物中剂量促进作用最好,水煎物成剂量依赖性;女贞子醇提物和水煎物均能显着性促进成骨细胞分化,醇提物成剂量依赖性,水煎物中剂量促进作用最好;豨莶草、何首乌的醇提物和水煎物低、中剂量组能显着性促进成骨细胞分化,中剂量组作用最好;独活的醇提物低、中剂量组和水煎物中剂量组能显着性促进成骨细胞分化,中剂量组作用最好;韭菜子、威灵仙醇提物和水提物虽然能促进成骨细胞分化,但不具有显着性差异。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体外破骨细胞模型和成骨细胞模型筛选发现,既能抑制骨吸收又能促进骨形成的中药有:黄柏、大血藤、墨旱莲、红花、木瓜、续断、女贞子、槲寄生、肉苁蓉、何首乌、吴茱萸、当归、黄芪、狗脊、锁阳;抑制骨吸收的中药有:豨莶草、韭菜子、威灵仙;促进骨形成的中药有:牛膝、独活。

宣鹏飞[10](2014)在《不同年龄段人群腰椎CT值的快速求解及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大量腰腿痛的患者,有些患者甚至非常年轻,以男性多见。但是临床医生对于这些患者在进行体格检查时往往只是进行一些常规的检查,在发现某些具有阳性意义的体征时就让病人去做X线或者CT甚至MRI等影像学检查,得出的往往是腰椎椎间盘膨出、突出等诊断。直到患者出现了典型的症状甚至出现了骨折等严重的并发症的时候才得到骨质疏松症的确切诊断。这个时候既增加了患者的生活负担,降低了其生活质量,又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通过运用新的图像分割方法对这些病人的腰椎CT图像逐一分离出每一个椎体并且读取椎体模型的CT值最大值、最小值以及平均值后发现,一部分病人的椎体的CT值最小值均为负值,最低的时候甚至可以达到-1024。我们推测出这些椎体里应该含有气体的成分,并试着找寻椎体里会含有气体的原因。通常情况下老年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腰椎退行性改变,椎体内可能存在气体,但是年轻的患者腰椎并不存在退行性病变,因此我们推测出年轻患者腰椎可能有其它一些病变,进一步调查发现患者的亲属存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史。由此我们推测该患者可能具有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某些症状如骨密度值减低。目的将不同年龄段男女腰腿痛患者腰椎螺旋CT扫描图像导入三维重建软件,通过新的图像分割方法将这些图像中的腰椎椎体结构逐一分割出来迅速求解出腰椎CT值最大值、最小值以及平均值并探索其变化规律,并且尝试探讨CT值与骨密度值的关系。以达到对年轻人群进行筛查、对那些症状不典型的人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减少病人的经济负担和生活负担,降低其致残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提高其生存质量的目的。方法随机采集21-70岁202例腰腿痛病人,按照年龄以每隔10岁为一个年龄段进行分组,每个年龄段又按照性别再分别分为男女两组共10组,其中21-30岁年龄段男女各15例,31-40岁年龄段男女各22例,41-50岁年龄段男女各21例,51-60岁年龄段男女各21例,61-70岁年龄段男女各22例,每组男性女性各50块椎体,共500块。对病人进行腰椎螺旋CT扫描,CT设备为美国通用电气公司64排螺旋CT扫描仪。CT扫描的参数为120KV、264MAS,层厚为0.625mm,图像以512x512像素DICOM格式刻录至DVD光盘输出。首先采用新的图像分割方法对21-70岁202例腰腿痛病人共500块椎体通过三维重建软件将其逐一分离出来,其次求解出每一个年龄段男性和女性患者的腰椎CT值的最大值、最小值以及平均值并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在Windows7Ultimate64bit操作系统下,将CT扫描数据导入医学三维重建软件Mimics14.0。随后重建出腰椎三维模型,先移除髂骨和骶骨,之后分别将各个椎体分离并建立相应的独立的蒙板(Mask)文件,再分离椎体、椎弓根及椎板围绕行成的闭合空间,接下来进行模型轮廓线的计算、填充Mask中的空洞、运用布尔运算中的“布尔减”操作将每个病人的腰椎椎体逐一分割出来。完成后读取椎体模型的CT值平均值、最大值及最小值。以SPSS16.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方法,对每个年龄段男女腰腿痛患者的CT值的最大值、最小值以及平均值进行比较。当读取的男性和女性不同年龄段组的CT值采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时我们还比较相同年龄段男女性腰椎CT值平均值以及不同年龄段男性以及女性腰椎CT值平均值。分别对男性和女性不同年龄组之间患者CT值的最大值、最小值以及平均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看其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再进行组间的多重比较。进行组间的多重比较时先对各部分数据进行方差齐性检验,方差齐时采用LSD法、Bonferroni法、SNK法以及Scheffe法。方差不齐时采用Dunnett’s T3法和Dunnett’s C法,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男性各组CT值平均值比较: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得到P=0.629,不拒绝H0,方差齐。方差分析结果:整体比较5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0),需要进一步做多重比较。结果显示Scheffe法和Bonferroni法结果一致,即21-30岁年龄组与41-50岁年龄组(P=0.000)、21-30岁年龄组和51-60岁年龄组(P=0.000)、21-30岁年龄组和61-70岁年龄组(P=0.000)、31-40岁年龄组和41-50岁年龄组(P值分别为0.002和0.001)、31-40岁年龄组和51-60岁年龄组(P=0.000)、31-40岁年龄组和61-70岁年龄组(P=0.000)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SD法结果显示除了上述组别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以外,41-50岁年龄组和61-70岁年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而SNK法结果显示除去21-30岁年龄组与31-40岁年龄组(P=0.070)、41-50岁年龄组与51-60岁年龄组(P=0.099)以及51-60岁年龄组与61-70岁年龄组(P=0.2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外,其它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对比可知LSD法和SNK法的结果一致。男性各组CT值最小值比较: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得到P=0.000,拒绝H0,方差不齐。方差分析结果:多重比较选择基于方差不齐的多重比较方法Dunnett’sT3和Dunnett’s C。Dunnett’s T3法:21-30岁年龄组与51-60岁年龄组(P=0.003)、21-30岁年龄组与61-70岁年龄组(P=0.000)、41-50岁年龄组与61-70岁年龄组(P=0.003)以及51-60岁年龄组与61-70岁年龄组(P=0.049)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其它各组均无统计学意义。Dunnett’s C法:该方法只给出区间估计结果。对于可信区间的结果,若可信区间不包含0则表示有统计学差异,21-30岁年龄组与41-50岁年龄组(0.5317~104.8283)、21-30岁年龄组与51-60岁年龄组(26.4708~167.3692)、21-30岁年龄组与61-70岁年龄组(115.2617~400.0583)、41-50岁年龄组与61-70岁年龄组(54.9861~354.9739)以及51-60岁年龄组与61-70岁年龄组(3.4447-318.0353)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其它各组均无统计学意义;男性各组CT值最大值比较: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得到P=0.158,不拒绝H0,方差齐。方差分析结果:整体比较5组间不存在统计差异(P=0.196)。女性所有CT值指标总体方差均不齐,但整体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需要进一步作多重比较。女性各组CT值平均值比较:Dunnett’s T3法:21-30岁年龄组与51-60岁年龄组(P=0.000)、21-30岁年龄组与61-70岁年龄组(P=0.000)、31-40岁年龄组与51-60岁年龄组(P=0.000)、31-40岁年龄组与61-70岁年龄组(P=0.000)、41-50岁年龄组与51-60岁年龄组(P=0.002)、41-50岁年龄组与61-70岁年龄组(P=0.000)以及51-60岁年龄组与61-70岁年龄组(P=0.000)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其它各组均无统计学意义。Dunnett’s C法:对于可信区间的结果,若可信区间不包含0则表示有统计学差异,21-30岁年龄组与51-60岁年龄组(33.4098-108.2318)、21-30岁年龄组与61-70岁年龄组(104.8592~164.9632)、31-40岁年龄组与51-60岁年龄组(38.0154-119.9654)、31-40岁年龄组和61-70岁年龄组(108.6934~177.4682)、41-50岁年龄组和51-60岁年龄组(14.1076-90.6100)、41-50岁年龄组和61-70岁年龄组(85.3575~147.5409)、51-60岁年龄组和61-70岁年龄组(25.7676~102.4132)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其它各组均无统计学意义。女性各组CT值最小值比较:Dunnett’s T3法:21-30岁年龄组与41-50岁年龄组(P=0.034)、21-30岁年龄组与51-60岁年龄组(P=0.001)、21-30岁年龄组与61-70岁年龄组(P=0.000)、31-40岁年龄组与51-60岁年龄组(P=0.016)、31-40岁年龄组与61-70岁年龄组(P=0.002)、41-50岁年龄组与51-60岁年龄组(P=0.017)以及41-50岁年龄组与61-70岁年龄组(P=0.001)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其它各组均无统计学意义。Dunnett’s C法:对于可信区间的结果,若可信区间不包含0则表示有统计学差异,21-30岁年龄组与41-50岁年龄组(1.6356-53.2044)、21-30岁年龄组与51-60岁年龄组(43.0432~213.3568)、21-30岁年龄组与61-70岁年龄组(61.0564~197.1836)、31-40岁年龄组与51-60岁年龄组(15.3406~218.2594)、31-40岁与61-70岁年龄组(30.1131~205.3269)、41-50岁年龄组和51-60岁年龄组(13.8947~187.6653)、41-50岁年龄组和61-70岁年龄组(31.4859-171.9141)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其它各组均无统计学意义。女性各组CT值最大值比较:Dunnett’s T3法:21-30岁年龄组与61-70岁年龄组(P=0.003)、31-40岁年龄组与61-70岁年龄组(P=0.000)、41-50岁年龄组与61-70岁年龄组(P=0.000)以及51-60岁年龄组与61-70岁年龄组(P=0.017)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其它各组均无统计学意义。Dunnett’s C法:对于可信区间的结果,若可信区间不包含0则表示有统计学差异,21-30岁年龄组与61-70岁年龄组(9.1578~66.5622)、31-40岁年龄组与61-70岁年龄组(28.2892~83.5508)、41-50岁年龄组与61-70岁年龄组(26.3460~83.6540)、51-60岁年龄组与61-70岁年龄组(4.4480~67.9120)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其它各组均无统计学意义。当读取的男性和女性不同年龄段组的CT值采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时,对相同年龄段男性和女性腰椎CT值平均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除去21-30岁年龄组以及51-60岁年龄组以外,其它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对男性以及女性不同年龄段腰椎CT值平均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男性组:21-30岁组、31-40岁组分别与41岁以上各年龄组以及41-50岁组与61-70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组:21-30岁组、31-40岁组、41-50岁组分别与51岁以上各年龄组以及51-60岁组与61-70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CT值平均值与骨密度值具有相关性。2.通过新的图像分割方法可以快速准确获取任意感兴趣区域的腰椎CT值。3.腰椎CT值平均值随着年龄增加而降低。

二、CT定量测定老年性骨密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T定量测定老年性骨密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欧洲体模的宝石CT能谱成像的骨密度测量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能谱CT测量方法
    3.QCT测量方法
    4.统计学分析
(三) 结果
(四)讨论
    4.1 骨质疏松症概况
    4.2 能谱CT的临床应用
    4.3 能谱CT物质分离技术测量骨密度的可行性
    4.4 扫描参数对能谱CT测量骨密度的影响
    4.5 能谱CT与QCT测量骨密度的对比
    4.6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五)参考文献
综述 骨质疏松症的影像学研究现状
    1.双能光子骨密度仪(DXA)
    2.定量 CT(QCT)
    3.能谱 CT(spectral CT)
    4.定量超声(Quantitative Ultrasound,QUS)
    5.磁共振(MRI)
    6.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2)二至丸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3 二至丸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理论探讨
第二章 体内实验研究
    1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模型建立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2 二至丸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骨强度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3 二至丸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的效应评价
        3.1 血清中骨代谢相关因子的浓度变化
        3.2 骨组织中骨代谢相关因子mRNA的表达变化
    4 二至丸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大鼠的chemerin机制研究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第三章 体外实验研究
    1 二至丸对成骨细胞分化的干预效应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2 二至丸对破骨细胞分化的干预效应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3 二至丸对炎性环境chemerin表达及分泌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3)基于定量CT分析中老年人血脂、腹部脂肪和腰椎骨密度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检查仪器与参数
        2.3 腰椎BMD测量
        2.4 腹部脂肪面积测量
        2.5 骨质疏松诊断标准
    3.统计学分析
结果
    1.不同性别一般资料比较
    2.不同性别三组各检测指标比较
    3.不同性别腰椎BMD与各检测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4.不同性别腰椎BMD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4)CT定量测定江门地区老年人群骨质疏松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历资料
    1.2 检查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5)青壮年胸腰段椎体内区域性CT值分析及其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胸腰段椎体CT值与骨密度相关性分析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胸腰段椎体内部区域性CT值测定及其意义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椎体内区域性CT值差异对胸腰段椎体骨折治疗及改良植骨融合的意义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中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6)雌性食蟹猴去卵巢(OVX)诱导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建立及阿仑膦酸钠治疗效果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骨质疏松概述及流行病学
        1.1.1 骨质疏松概述
        1.1.2 骨质疏松流行病学和危害
        1.1.3 发病机制
        1.1.4 诊断方法
        1.1.5 防治药物
    1.2 研究进展及方法
        1.2.1 骨质疏松动物模型
        1.2.2 研究检测方法
        1.2.3 骨影像和骨密度扫描
        1.2.4 生化指标检测
        1.2.5 骨生物力学
        1.2.6 骨组织形态计量学
        1.2.7 实验对照设置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实验动物和饲养系统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动物接收、健康评估及适应期
        2.1.3 饲养系统
    2.2 实验内容
        2.2.1 实验药品
        2.2.2 分组方案
        2.2.3 手术造模方案
        2.2.4 术后观察护理
        2.2.5 给药及方案
        2.2.6 动物体重和日常观察
        2.2.7 药物配置
        2.2.8 动物安乐死
        2.2.9 血液样本采集
        2.2.10 组织样本收集
    2.3 实验检测方案及指标
        2.3.1 激素水平检测
        2.3.2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
        2.3.3 X光平片
        2.3.4 骨密度测量
        2.3.5 Micro-CT测定
        2.3.6 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测定
        2.3.7 骨生物力学测试
第三章 研究数据统计与分析
    3.1 统计方法
    3.2 激素水平检测数据统计与分析
        3.2.1 雌激素(雌二醇E2)水平检测数据分析
        3.2.2 1,25-二羟基维生素D水平检测数据分析
        3.2.3 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检测数据分析
    3.3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数据统计与分析
    3.4 X光平片结果和分析
    3.5 DXA和 pQCT骨密度测量数据统计与分析
        3.5.1 DXA对腰椎(LV2-LV5)的松质骨扫体内描检测结果
        3.5.2 DXA对左股骨的皮质骨体内扫描检测结果
        3.5.3 DXA对腰椎(LV4、LV5)的松质骨扫体外描检测结果
        3.5.4 DXA对腰椎左股骨中段的皮质骨扫体外描检测结果
        3.5.5 pQCT对桡骨的皮质骨体内扫描检测结果
    3.6 Micro-CT测定数据统计与分析
        3.6.1 腰椎(LV3)松质骨扫描结果
        3.6.2 左股骨中段皮质骨扫描结果
    3.7 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测定数据统计与分析
        3.7.1 松质骨--腰椎(LV2)
        3.7.2 松质骨--左股骨颈
        3.7.3 皮质骨--胫骨中段
    3.8 生物力学测试数据统计与分析
        3.8.1 压缩测试--腰椎(LV4、L5)
        3.8.2 剪切测试--右股骨颈
        3.8.3 三点弯曲测试--右股骨
第四章 研究结果讨论和结论
    4.1 研究结果讨论
    4.2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7)宝石能谱CT(GSI)诊断骨质疏松的应用价值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的来源
    2 检查设备
    3 检查方法
        3.1 美国GE宝石能谱CT扫描
        3.2 双能X线骨密度仪扫描
    4 图像处理及分析
    5 统计分析
结果
    1 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椎体HAP(脂)密度比较结果
    2 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及骨质正常组两两比较
    3 腰椎HAP(脂)密度与DXA骨密度相关性比较结果
    4 腰椎HAP(脂)密度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阈值,其敏感度和特异度
讨论
    1 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
    2 宝石CT能谱成像的原理
    3 宝石CT能谱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
    4 宝石能谱CT能谱成像骨密度评估的价值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附录)
致谢

(8)氟中毒对雌激素缺乏诱导骨质疏松的影响以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第一部分 雌激素缺乏诱导骨质疏松小鼠模型的建立与鉴定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动物和试剂配制
        2.2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卵巢摘除不影响各组小鼠的体重
        3.2 不同组别小鼠的组织学检测
        3.3 BMD测定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氟中毒对骨质疏松小鼠模型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
    5. 材料和方法
        5.1 细胞及实验动物
        5.2 主要试剂
        5.3 主要溶液配制
        5.4 主要仪器
        5.5 实验分组、造模及样本采集
        5.6 细胞处理及样本采集
        5.7 CD4+T细胞制备以及过继转移
        5.8 骨组织微结构、BMD检测
        5.9 骨组织形态剂量学指标检测
        5.10 QPCR检测检测各基因表达情况
        5.11 统计分析
    6. 研究结果
        6.1 高氟可以诱导小鼠骨髓巨噬细胞中(BMMs)IFN-γ的表达
        6.2 高氟可以加剧雌激素缺乏诱导的骨质疏松表现
        6.3 沉默IFN-γ信号可以防止雌激素和/或高F诱导的骨质流失
        6.4 沉默IFN-γ信号可以抑制血浆CTx水平
        6.5 过继转移IFN-γ可以促进骨质流失
        6.6 雌激素可以抑制IFN-γ的表达,而F则诱导其表达
        6.7 shER寡核苷酸探针的筛选
        6.8 ERα参与了IFN-γ的表达抑制过程,而ERβ则无作用
        6.9 ERα参与了高水平氟对于IFN-γ的表达诱导过程,而不是ERβ
    7. 讨论
第三部分 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的临床影像特征
    8. 材料和方法
        8.1 骨质疏松诊断标准
        8.2 研究对象入选标准及分组
        8.3 研究对象排除标准
        8.4 主要仪器设备
        8.5 检查方法
        8.6 图像评估及影像学诊断
        8.7 统计学方法
    9. 研究结果
        9.1 绝经后骨质疏松指标明显异常
        9.2 松质骨CT值对骨质疏松的评估更为敏感
        9.3 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
        9.4 绝经后骨质疏松的X线表现
        9.5 绝经后骨质疏松的CT线表现
        9.6 绝经后骨质疏松的MRI线表现
    10. 讨论
第四部分 氟中毒对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的影像改变以及相关指标的影响
    11. 材料和方法
        11.1 氟中毒诊断
        11.2 研究对象入选标准及分组
        11.3 研究对象排除标准
        11.4 主要仪器设备
        11.5 检查方法
        11.6 图像评估及影像学诊断
        11.7 统计学方法
    12. 研究结果
        12.1 氟斑牙、脊柱及大关节疼痛、僵直是氟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
        12.2 血、尿氟测定是诊断氟中毒的重要指标
        12.3 2组病例没有个体差异
        12.4 绝经后骨质疏松氟中毒的X线表现
        12.5 绝经后骨质疏松氟中毒的CT线表现
        12.6 绝经后骨质疏松氟中毒的MRI表现
        12.7 氟中毒可加重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
    13. 讨论
1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氟骨症的发病机制及影像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基于细胞水平抗骨质疏松中药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1.1.1 骨质疏松症的定义和分类
        1.1.2 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
        1.1.3 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1.2 抗骨质疏松中药研究进展
        1.2.1 抗骨质疏松中药
        1.2.2 抗骨质疏松中药复方
        1.2.3 抗骨质疏松中药活性成分
    1.3 抗骨质疏松药物研究模型
        1.3.1 动物模型
        1.3.2 细胞模型
    1.4 骨质疏松相关信号通路-药物潜在靶点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体外培养
    2.1 实验材料及主要仪器
    2.2 破骨细胞的体外培养
    2.3 成骨细胞株的培养
    2.4 实验结果
    2.5 讨论
第三章 中药的选择及提取物的制备
    3.1 实验材料及主要仪器
    3.2 中药的选择
    3.3 中药提取物的制备
    3.4 实验结果
    3.5 讨论
第四章 中药对破骨细胞活性作用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及主要仪器
    4.2 实验方法
    4.3 骨吸收活性检测指标及方法
    4.4 实验结果
        4.4.1 黄柏对破骨细胞活性作用的研究结果
        4.4.2 大血藤对破骨细胞活性作用的研究结果
        4.4.3 豨莶草对破骨细胞活性作用的研究结果
        4.4.4 槲寄生对破骨细胞活性作用的研究结果
        4.4.5 锁阳对破骨细胞活性作用的研究结果
        4.4.6 当归对破骨细胞活性作用的研究结果
        4.4.7 吴茱萸对破骨细胞活性作用的研究结果
        4.4.8 韭菜子对破骨细胞活性作用的研究结果
        4.4.9 狗脊对破骨细胞活性作用的研究结果
        4.4.10 威灵仙对破骨细胞活性作用的研究结果
        4.4.11 墨旱莲对破骨细胞活性作用的研究结果
        4.4.12 红花对破骨细胞活性作用的研究结果
        4.4.13 肉苁蓉对破骨细胞活性作用的研究结果
        4.4.14 黄芪对破骨细胞活性作用的研究结果
        4.4.15 木瓜对破骨细胞活性作用的研究结果
        4.4.16 续断对破骨细胞活性作用的研究结果
        4.4.17 女贞子对破骨细胞活性作用的研究结果
        4.4.18 何首乌对破骨细胞活性作用的研究结果
        4.4.19 独活对破骨细胞活性作用的研究结果
        4.4.20 牛膝对破骨细胞活性作用的研究结果
    4.5 讨论
第五章 中药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作用的研究
    5.1 实验材料及主要仪器
    5.2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
        5.3.1 黄柏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作用的研究结果
        5.3.2 大血藤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作用的研究结果
        5.3.3 豨莶草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作用的研究结果
        5.3.4 槲寄生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作用的研究结果
        5.3.5 锁阳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作用的研究结果
        5.3.6 当归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作用的研究结果
        5.3.7 吴茱萸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作用的研究结果
        5.3.8 韭菜子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作用的研究结果
        5.3.9 狗脊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作用的研究结果
        5.3.10 威灵仙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作用的研究结果
        5.3.11 墨旱莲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作用的研究结果
        5.3.12 红花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作用的研究结果
        5.3.13 肉苁蓉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作用的研究结果
        5.3.14 黄芪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作用的研究结果
        5.3.15 木瓜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作用的研究结果
        5.3.16 续断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作用的研究结果
        5.3.17 女贞子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作用的研究结果
        5.3.18 何首乌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作用的研究结果
        5.3.19 独活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作用的研究结果
        5.3.20 牛膝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作用的研究结果
    5.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不同年龄段人群腰椎CT值的快速求解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不同年龄段人群腰椎CT值的比较
    材料和方法
    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章 一种快速准确分割腰椎图像的方法
    材料和方法
    结果
    结论
    讨论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成果
致谢

四、CT定量测定老年性骨密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欧洲体模的宝石CT能谱成像的骨密度测量参数优化[D]. 黄世豪.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2]二至丸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D]. 闵愈.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3]基于定量CT分析中老年人血脂、腹部脂肪和腰椎骨密度的相关性[D]. 胡琴.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4]CT定量测定江门地区老年人群骨质疏松趋势研究[J]. 戚海红,刘峰,余羿淳,方晓虹.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9(04)
  • [5]青壮年胸腰段椎体内区域性CT值分析及其临床研究[D]. 丁明. 青岛大学, 2018(07)
  • [6]雌性食蟹猴去卵巢(OVX)诱导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建立及阿仑膦酸钠治疗效果的评价[D]. 陈刚.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7]宝石能谱CT(GSI)诊断骨质疏松的应用价值初探[D]. 韩合理. 青岛大学, 2018(01)
  • [8]氟中毒对雌激素缺乏诱导骨质疏松的影响以及机制研究[D]. 吕云罡. 武汉大学, 2017(08)
  • [9]基于细胞水平抗骨质疏松中药筛选研究[D]. 陈丽珍. 贵州大学, 2015(01)
  • [10]不同年龄段人群腰椎CT值的快速求解及临床意义[D]. 宣鹏飞. 南方医科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CT定量测定老年骨密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