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马华人秘密会社社会构成探析

新马华人秘密会社社会构成探析

一、新马华人秘密会党社会构成之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郭峰[1](2018)在《19世纪新加坡治安研究》文中指出作为英国在远东最重要的殖民地,新加坡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开埠初期,由于商业的迅速发展,新加坡城市规模迅速壮大,原有的城市布局也逐渐被打破。此外,高速城市化带来的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男女比例严重失衡、阶级日益分化、族群和地域矛盾加剧等诸多因素都给新加坡治安带来了新的问题。特别是大量华人移入而引发的鸦片泛滥、赌博猖獗、娼妓繁盛和会党械斗不断等问题,加速了新加坡治安问题的凸显。而与之相对的是殖民政府由于自身能力不足以及缺乏与华人社会的沟通渠道,无意也无力处理新加坡日益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1867年,新加坡脱离了东印度公司成为王室直属殖民地,这给新加坡治安带来了转机。殖民政府从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出发,在保障新加坡社会秩序稳定的前提下,采取了一系列治安管理措施。例如完善立法司法和治安机构来加强对社会的治理,颁布一系列相关法令条例以规范社会秩序,而设立专门负责掌管华人事务的华民护卫司署则是其整顿社会治安的重要举措。通过华民护卫司署,殖民政府建立起一条与华人社会的沟通桥梁,加强了对华人社会的控制。此外,针对殖民地长期存在严重的鸦片、赌博、会党和罪犯问题,殖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最终在19世纪末遏制了这些治安问题,使新加坡一改之前“脏乱差”的景象,社会面貌焕然一新。殖民政府整治新加坡社会治安的过程体现了英殖民政府管理方式由间接管理向直接管理的转变。英殖民政府在19世纪对新加坡治安的治理也为后世留下了重要的遗产。

郭峰,魏炜[2](2018)在《英属时期新加坡的鸦片政策探析》文中指出自新加坡开埠以来,殖民政府对新加坡的鸦片政策经历了确立包税制、扶植包税商、废除包税制、全面禁烟等四个阶段。公开的鸦片交易深刻影响了英属时期新加坡社会的方方面面,鸦片收入长期作为殖民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因而保障鸦片收入的持续稳定成为殖民政府制定鸦片政策的前提。

宋海群[3](2017)在《19世纪新加坡华人秘密会党研究》文中指出秘密会党是19世纪新加坡华人社会影响广泛的民间组织,自出现以来,快速发展,“触角”伸及“猪仔”交易、赌博、吸毒、妓院等领域。这些领域的“插足”为秘密会党的壮大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方便了殖民当局开发管理新加坡。在秘密会党与殖民政府“和谐”相处的过程中,秘密会党的性质慢慢出现变化,社会危害性不断凸显,殖民政府逐渐压缩它的生存空间并最终加以取缔。本文共安排以下内容对上述问题展开论述。第一章在叙述秘密会党不断兴盛的基础上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自1824年被发现以来,凭借自身的社会吸引力与殖民政府自由政策的推动力,秘密会党获得了快速发展。19世纪前期清政府实行的敌视侨民政策与后期拉拢政策也促进了它的发展。第二章讨论了秘密会党的内部结构。秘密会党人员出现两极分化:上下层人士分别来源于华人社会的上下层群体,与华人社会结构相符。为实行有效的管理,秘密会党强调会员团结,倡导“平等”,这些原则的推行有助于它的长期兴盛。第三章阐述了为获取生存资本,秘密会党如何介入“猪仔”交易与饷玛制度等经济活动。“猪仔”的出售与自用,赌博、鸦片与妓院行业的广泛介入使秘密会党捞取了巨额利润。第四章分析了秘密会党的社会影响。一方面,具有纪律严明、互帮互助与保密等特性的秘密会党在安排华工就业、解决纠纷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殖民政府进行社会管理的有效工具。另一方面,秘密会党引发的一系列械斗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威胁了民众生命财产安全;控制饷玛制度,又加剧了赌博、吸毒与卖淫嫖娼泛滥,败坏社会风气。第五章探讨了秘密会党的身份变化。它的身份随殖民政府的态度变化而变化,前期承认、后期取缔是殖民政府的总体态度。1889年镇压法令颁布前后,会党人员的身份出现不同走向:首领继续为当局所用,普通会员被解散重新组建友好社团。结语部分指出:其一、秘密会党是新加坡华人社会的缩影;其二、殖民政府对秘密会党的态度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国政府的殖民地管理政策经历了自由放任到有序管理的演变过程;其三、秘密会党最终被取缔与它逐渐演变为黑社会组织密切相关。

李海涛[4](2017)在《《天南新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819年莱佛士在新加坡岛登陆,随着英国殖民者招徕华工,开垦土地,兴建港口,建设街市,进行大规模的国际贸易,新加坡这块古老的土地踏上了近代化城市发展的轨道。经济的兴旺和移民的持续涌入,使新加坡国际移民社会逐渐形成。1840年以后,下南洋的华工逐渐增多,特别是1860年后,随着我国东南沿海大规模移民潮的产生,使新加坡很快成为近代以来南洋华侨主要聚居地之一。华侨是近代新加坡人口结构中的最主要部分,是新加坡华侨经济兴旺的基础,近代新加坡华侨经济的繁荣又推动了新加坡华侨社团、华侨学校和华侨报业的产生和发展。《天南新报》作为新加坡华侨文化发展的重要平台和集中体现,应运而生。本文第一章以《天南新报》诞生的历史背景为研究对象,探究了近代新加坡国际移民社会,华侨经济,华侨文化的发展轨迹。在此基础之上第二章展开对于《天南新报》创办、发行、编辑、撰稿人团队,受众群体,办报宗旨,报纸特点,报纸性质的研究。第三章分别从《天南新报》加强新加坡华侨经济和文化与祖国的联系,发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吁,推动新加坡华侨报业文化的发展等方面,研究《天南新报》与新加坡华侨经济、华侨文化的关系。第四章从考察《天南新报》主要社评撰稿人的生平、文论、影响、价值、贡献等角度入手,研究《天南新报》对于晚清改良、革命思潮的呼应和作用。第五章对于《天南新报》的影响力从国际视野、与其它报刊关系、社会思潮互动、引领社会运动等方面做了深入的剖析和论证。通过以上研究,力图清晰地梳理出南洋华侨社会与祖国、祖籍国的血肉联系,呈现出华侨社会在支持与配合祖国、祖籍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方面所做贡献,论述《天南新报》在新加坡华侨经济和文化发展方面所起到的作用,阐述《天南新报》的媒体品格和专业精神。并对各主笔人思想、主张进行剖析,考察他们在与社会思潮互动中留下的精神营养和推动社会思潮进步中所做贡献。本文利用新加坡国立大学图书馆馆藏《天南新报》,《星报》,《日新报》,《叻报》等报纸史料进行研究,其中以《天南新报》为主,并和同时期的《星报》,《日新报》,《叻报》等做概括性比较。在整理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之上,以社会学和历史学的方法构建新闻史研究的多维度空间。通过完善新闻史研究范式和拓展新闻史研究领域,更好地论证新闻媒体在启蒙思想、振奋精神、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所体现的重要价值。本文还厘清了一些有关中国近代史学术上的疑点,做出诸如《天南新报》不是保皇会机关报,邱菽园不是保皇会员以及与康有为关系不深,邱菽园并没有资助唐才常自立军起义等论断。这些研究有助于推动新加坡华侨华人史及海外华人报刊史研究走向深入。

宋海群[5](2016)在《论19世纪新加坡华人秘密会党的角色特点》文中指出19世纪新加坡的华人秘密会党是比较特殊的民间组织,它呈现出人员男多女少、纪律严明性、互帮互助性、落后暴力与保密性等特点。这些角色特点是会党性质的表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会党在生存之路上从事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破坏了华人社会秩序,最终被殖民政府取缔。

宋海群[6](2016)在《19世纪新加坡华人秘密会党兴盛之原因探析——以社会心理学为考察视角》文中研究说明19世纪新加坡的秘密会党在华人社会中获得快速发展,人员不断增多,学界对此现象关注已久,对其原因作出了各种解释。传入当地的会党,在人员构成上与中国天地会有所不同,前者的人员构成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上层富裕首领与底层贫穷民众,这种内部结构与当地华人社会内部人员分层状况具有高度一致性。在社会心理学的视角下加以分析,可以发现,华人普通民众对社会归属感的追求,华人上层人士为满足自我价值实现等发展性需要,是推动会党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刘颖[7](2015)在《新加坡独立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战后,新加坡一直致力于摆脱英国统治,与马来亚合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新加坡一方面积极与英国政府谈判,争取自治,并且最终于1959年成为英联邦内的一个自治邦;另一方面希望获得马来亚联邦对新马合并的支持,在英国的推动下,马来亚政府提出马来西亚计划。但是,新马关系持续紧张,无奈之下,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独立。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对资料的归纳整理,分析不同时期新加坡追求的目标、英国的新加坡政策以及马来亚对新加坡的态度,多角度探讨新加坡独立问题。本文共四章。第一章探讨新加坡如何获得自治。战后英国在新加坡的殖民统治被削弱,当地社会经济的波动推动着岛内政治力量的发展,新加坡与英国政府举行了宪制会谈,英国此时国力衰退,加上国际民族解放运动和美国反殖的压力,被迫同意了新加坡的自治要求。第二章讨论新加坡独立的第二个阶段:新马合并。人民行动党执政后经过党内以及与社阵的斗争,成功地获得了新加坡政坛对合并的支持,同时通过马来化政策和全民公投获得了民众的支持,在英国的推动下,马来亚政府也转变态度同意与新加坡合并,提出建立马来西亚的建议。第三章阐述新马矛盾及新加坡独立。新马双方存在诸多矛盾,在政治上,两地执政党针对大选、对马华公会的态度和各自势力范围出现分歧;经济上,新加坡上交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比例、提高税收和建立共同市场也都无法达成一致。这些矛盾以1964年新加坡爆发的两次种族骚乱的形式表现出来,最后新加坡被迫脱离马来西亚联邦,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第四章分析新加坡独立对自身及地区的影响。特殊的独立历程为新加坡威权政治的建立打下基础,使得新加坡经济转向出口替代为主的外向型模式,新生政权还必须提高国内的国家认同,同时独立使得新加坡的外交重心是获得国际承认和确保自身安全。新加坡独立还影响着其他国家,东南亚地区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从冲突走向了合作,西方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态度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先后都承认了新加坡的主权地位,这些为新加坡以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沈燕清[8](2013)在《槟城福建华人五大姓氏饷码经营探析》文中认为18世纪末、19世纪初闽人大量移民槟榔屿,邱、杨、谢、林、陈五大姓人数众多,且靠着经济实力强大,逐渐形成主导槟榔屿闽南人社会的主流。他们积极参与槟城的饷码经营,许多人因此成为巨贾。本文试图探析五大姓氏饷码经营事业的兴衰及其原因所在。

甘德政(KAM DE ZHENG)[9](2013)在《中英(英中)关系与马来亚华人的身份认同 ——以宗教与侨务为视角》文中研究指明宗教具有形成“身份认同”和具备政治动员的重要作用。与西方历史语境之下的“宗教与认同政治”不同的是,古代中国拥有另一套完全不同于西方的独特话语体系。“大一统”、“圣教”以及“华夷之辨”,是认识“中国式的宗教与认同政治”的重要意识形态概念。从文明演进的视角来看,中华文明从儒家经典中的“大一统”意识形态开始,在政治实践中逐渐发展到帝制时代的“天朝体系”,并成为长期稳定的东亚国际秩序和规范。然而,自西方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冲击并取代“天朝体系”以来,民族国家范式主导了东亚国际秩序,而东南亚地区在某种程度上也陷入了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模式。英属马来亚处在五大文明(儒家、西方、印度、佛教、伊斯兰)的交汇之处,自古以来就不断受到各种外力的影响,最终形成了当地多元文化的特色。自华南先民带着“大一统”意识形态下南洋开始,这些海外华人的身份认同演变,就无可避免地受到西方势力的冲击。中英两大势力在马来亚的博弈过程,对当地的“认同政治”留下不可磨灭的历史烙印,塑造了当今马来西亚族群政治的面貌。马来人和华人对“国家建构”的不同认知,导致马来西亚迄今仍面对诸多政治上的认同问题,并直接或间接地对当代的“中马(马中)关系”产生重大的影响。晚清官员在南洋地区所留下的“信仰遗产”,是当今中国政府可加以善用来对海外华人信众进行公共外交的重要文化资源。然而,东南亚华人自冷战以来就受到西方势力进行长期“文化冷战”的影响,普遍上仍对中国大陆的宗教政策抱着某种程度的负面观感。因此,在中国和平发展的新形势下强调“信仰中国”叙事,将宗教与侨务工作进行有机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中华文化在海外的软实力。“侨务”和“公共外交”这两个概念的内涵,一直以来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而有所变化。本来这两者是分别针对不同的受众,即侨务是针对海外华侨华人,而公共外交是针对外国民众。近年来出现“侨务公共外交”的新概念,其实是顺应了海外华侨华人在政治上和文化上的认同改变趋势。目前国内有关“侨务公共外交”的研究尚少,而且这些文章多数集中讨论中国官方与海外华侨华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交流项目,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宗教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的研究目的,是为了解决宗教因素在侨务公共外交方面缺席的问题,并为国际新形势之下的侨务工作提供政策导向。

汪鲸[10](2011)在《新加坡华人族群的生活世界与认同体系(1819-1912)》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以1819-1912年的新加坡华人族群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采用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的方式,对新加坡华人族群的日常生活世界、族群关系和身份认同进行了考察。论文通过社会学场域理论和社会权力理论,对新加坡华人族群社会权力的来源和运作进行了分析,并使用“权力的文化网络”概念对新加坡华人的社会组织与象征体系进行了整合和研究。文章指出,引起新加坡华人族群的社会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移民社会独特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和心理结构。论文还通过对新加坡华人族群文化、教育发展状况的论述,揭示了新加坡华人族群既试图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建立身份认同,又强调自身主体性的双重态度。通过对新加坡华人与其他族群的关系进行研究,文章总结了华人族群构建身份认同的模式与方法。新加坡华人族群面对三个不同“他者”:英国殖民者、马来族群和中国文化,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区分和认同法则,借以最终定义自身。与此同时,来自中国的士绅阶层也在通过新加坡,对西方世界和华人族群进行观察。

二、新马华人秘密会党社会构成之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马华人秘密会党社会构成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19世纪新加坡治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成果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加坡治安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新加坡的城市布局
    第二节 新加坡的人口状况
        一、人口增速过快
        二、人口结构
    第三节 弱小而混乱的殖民政府
第二章 19世纪新加坡突显的治安问题
    第一节 历史遗留问题
        一、马来土着问题
        二、海盗问题
    第二节 华人人口增长引发的治安问题
        一、黄赌毒泛滥
        二、会党械斗
    第三节 殖民统治机构的缺陷
        一、警力不足
        二、法律不完善
        三、司法混乱
        四、罪犯输入
第三章 19世纪新加坡治安管理机制的完善
    第一节 立法、司法机关的完善
        一、立法机关
        二、司法机关
    第二节 治安机构的扩大
    第三节 华民护卫司署的设立
        一、设立原因
        二、职能
第四章 19世纪新加坡的治安措施及成效
    第一节 对鸦片、赌博、卖淫问题的管控
        一、对鸦片包税的控制
        二、对公开赌博的有效打击
        三、卖淫业的规范化
    第二节 对秘密会党的管控
    第三节 对罪犯的管理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2)英属时期新加坡的鸦片政策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鸦片包税制的确立与完善
二、官方扶植下的鸦片贸易
    (一) 吸食鸦片的人口迅速增加
    (二) 鸦片带来的效益
    (三) 鸦片给殖民政府带来的隐患
三、废除鸦片包税制的过程与原因
    (一) 国内外反鸦片运动兴起与发展
    (二) 鸦片包税制废除的原因探析
        1. 这是时代所趋。
        2. 新加坡的鸦片包税制本身就是个暂时性措施, 被废除是必然的。
        3. 废除鸦片包税制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
        4. 国内外反鸦片运动和鸦片委员会的调查结果对鸦片包税的废除只起了某种程度上的推动作用而并非决定作用。
四、从“限烟”到“禁烟”
结语

(3)19世纪新加坡华人秘密会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意义及研究目的
        (一) 选题缘起、意义
        (二) 研究目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特色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特色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华人秘密会党的兴盛
    一、华人秘密会党的出现
    二、华人秘密会党的兴盛
        (一)组织成长
        (二)成员增多
    三、华人秘密会党兴盛的原因
        (一)秘密会党的社会吸引力
        (二)殖民政府放任政策的推动
        (三)19世纪清政府侨民政策的影响
第二章 华人秘密会党的结构
    一、成员构成:来自不同阶层
    二、入会方式:自愿为主
    三、性别结构:男多女少
    四、组织原则:团结与“平等”
        (一)团结为上
        (二)强调“平等”
第三章 华人秘密会党的经济活动
    一、“猪仔”交易的操纵者
        (一)会党与“猪仔”交易
        (二)“猪仔”交易的利益获取
    三、饷玛制度的控制者
        (一)饷玛制度与会党的介入
        (二)政府与会党的商业联盟
第四章 华人秘密会党的社会影响
    一、华人社会的“维系者”
        (一)会党的特点
        (二)会党的社会功能
    二、华人社会的“毒瘤”
        (一)破坏社会秩序
        (二)加剧社会风气败坏
第五章 华人秘密会党的法律身份变化
    一、合法时期政府的政策变化
    二、会党的“非法”定性
    三、走向何方?——会党成员的身份变化
结语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4)《天南新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东南亚华侨华人研究综述
    二、新加坡华侨华人和华文报刊研究综述
    三、《天南新报》研究的意义、目标、内容和方法
第一章 《天南新报》诞生的历史背景
    第一节 近代新加坡国际移民社会的形成
    第二节 近代新加坡华侨经济的繁荣
    第三节 近代新加坡华侨文化的发展:华侨社团、学校和报业
第二章 《天南新报》的创办与特点
    第一节《天南新报》的创办、经营与宗旨
    第二节《天南新报》的版面和栏目
    第三节《天南新报》的国际视野
    第四节《天南新报》的产权性质
第三章 《天南新报》与新加坡华侨经济和文化
    第一节 加强华侨经济和文化与祖国的联系
    第二节 倡建孔庙学堂
    第三节 推动新加坡华侨报业文化的发展
第四章 《天南新报》主笔与晚清改良和革命
    第一节 邱菽园的贡献
    第二节 徐季钧的保皇主张与保皇思潮的互动
    第三节 林芷俦、沈心岫与革命思想
    第四节 黄世仲、黄伯耀、吴映楼与革命舆论
    第五节 陈仲尧的求实维新思想与立宪、革命思潮的互动
第五章 《天南新报》影响力研究
    第一节 评论的影响力
    第二节 促进新加坡主流舆论阵地的形成
    第三节 对华侨爱国主义兴起的贡献
    第四节 对社会运动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5)论19世纪新加坡华人秘密会党的角色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缘起、现状
二、内部特点
    (一) 内部人员两极分化
    (二) 人员构成男多女少
    (三) 纪律严明性
    (四) 互帮互助性
    (五) 落后暴力性、秘密性
三、结语

(6)19世纪新加坡华人秘密会党兴盛之原因探析——以社会心理学为考察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19世纪新加坡华人社会结构与秘密会党成员社会构成及其关系
二、华人社会中下层人员纷纷加入会党, 其缘何在
三、华人上层人士乐意成为会党首领, 原因何在
四、结语

(7)新加坡独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和研究目的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目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资料与方法
第一章 新加坡自治(1945.9-1959.5)
    第一节 战后初期英国的新加坡政策
    第二节 战后新加坡岛内新形势
        一、社会经济的波动
        二、新政治力量的兴起
    第三节 殖民政府改革与新加坡自治政府成立
        一、林德宪制的出台
        二、三次宪制会谈的举行
        三、自治政府的成立
    第四节 英国同意新加坡自治的原因
        一、英国殖民统治的削弱
        二、风起云涌的民族解放运动
        三、美国因素的影响
第二章 新马合并(1959.6-1963.9)
    第一节 新加坡的合并斗争
        一、人民行动党的合并追求与党内分歧
        二、人民行动党与社阵的斗争
        三、新加坡民众意见的统一
        四、英国的支持
        五、马来亚态度的转变
    第二节 马来西亚的成立
        一、英国与马来亚的谈判
        二、新联邦的成立
第三章 马来西亚的分裂与新加坡的独立(1963.10-1965.8)
    第一节 新马矛盾
        一、政治矛盾
        二、经济矛盾
        三、种族冲突
        四、印尼对抗对新马矛盾的激化
    第二节 新马分家
        一、解决新马矛盾的多种方案
        二、新加坡的独立
第四章 新加坡独立的影响
    第一节 新加坡的国家建构
        一、威权政治的建立
        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三、国家认同的挑战
        四、外交政策的制定
    第二节 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
        一、组建马来西亚带来的地区冲突
        二、冲突中的地区合作
    第三节 域外国家的不同反应
        一、西方国家的态度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态度
结语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8)槟城福建华人五大姓氏饷码经营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福建人向槟城的移民及五大姓氏的形成
二、槟城饷码制度的确立及五大姓氏的饷码经营
三、五大姓氏参与饷码经营的优势
    (一) 福建华人五大姓氏与秘密社会密切相关
    (二) 五大姓氏拥有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
四、槟城五大姓氏饷码经营的衰败

(9)中英(英中)关系与马来亚华人的身份认同 ——以宗教与侨务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分析思路及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新视角
    六、主要的概念与界定
    七、论文结构
    注释
第一章 宗教与认同政治
    第一节 “现代性”语境之下的宗教与认同政治
    第二节 “大一统”、“圣教”、“华夷之辨”:中国式的宗教与认同政治
    第三节 东西方“民族主义”的不同思想来源
    第四节 对“大一统”的“霸权意识”的批判
    本章结语
    注释
第二章 “大一统”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两种观念在南洋的碰撞
    第一节 “天朝弃民”:早期下南洋的华人先民
    第二节 民间“圣教”在海外的实践:早期南洋的“认同政治”模式
    第三节 当“耶稣”遇上“孔子”:基督教传教士来到南洋
    本章结语
    注释
第三章 大英帝国对马来亚华人的统治
    第一节 大英帝国对华人秘密会党的镇压:大清官员看不到“刁民”的原因
    第二节 “东方化”:早期英殖民官员眼中的华人秘密会党
    第三节 “分化”和“驯化”:英国人的“分而治之”
    第四节 华人被资本主义“异化”:中英政府在海峡殖民地的博弈产物
    本章结语
    注释
第四章 晚清政府对马来亚华人的“圣教”
    第一节 “圣教南暨”:大清帝国收复“信仰失地”的最后努力
    第二节 海珠屿大伯公:从“反清复明”的会党老大到“一品顶戴花翎”
    第三节 槟城极乐寺:妙莲住持“奉旨回山,护国佑民”
    第四节 槟城平章公所的关帝匾额:李鸿章附片的“遗泽”
    第五节 新加坡天后庙的匾额:曙海祥云、波靖南溟
    第六节 尊孔运动与中文教育:“圣教南暨”留存至今的“活化石”
    第七节 南洋华人民族主义的萌芽:清廷、保皇党和革命党的博弈产物
    第八节 南洋华侨对大清政府的物质回馈:从“信仰”角度探讨
    本章结语
    注释
第五章 中英在南洋的博弈对后世“认同政治”的影响
    第一节 国民党的“革命遗产”:南洋华人“民族主义”的终极固化剂
    第二节 马来民族主义的萌芽:英殖民者打开的“潘多拉盒子”
    第三节 二战前后的重大事件对“马来亚认同”的冲击
    第四节 马来西亚成立之后的认同问题
    本章结语
    注释
结语
    注释
附录
参考书目及文献
后记

(10)新加坡华人族群的生活世界与认同体系(1819-191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加坡华人社会的权力来源
    第一节 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帮权政治"
    第二节 新加坡华人社会的会党与私会党
第二章 新加坡华人的信仰世界
    第一节 儒教的传承与复兴
    第二节 佛教的兴盛与发展
    第三节 道教、巫术与民间宗教信仰
    第四节 新加坡华人的丧葬形式
第三章 新加坡华人族群的婚姻、家庭与宗族
    第一节 新加坡华人族群的婚姻
    第二节 新加坡华人的家庭与宗族组织
第四章 新加坡华人社会问题
    第一节 新加坡的中国华工
    第二节 娼妓、私娼与歌姬
    第三节 盗窃、拐卖人口、诈骗与赌博
第五章 新加坡华人族群文化与教育
    第一节 新加坡华人文化事业
    第二节 新加坡华人族群的教育事业
第六章 新加坡的族群关系
    第一节 华人族群内部的关系
    第二节 游走于中英政治间的新加坡华人
    第三节 华人族群同马来族群的关系
    第四节 华人族群同其他族群的关系
第七章 新加坡华人族群自我认同的确立
    第一节 "西洋镜"前的新加坡华人
    第二节 新加坡华人族群对马来人的双重认识
    第三节 作为"他者"的中国
第八章 中国士绅眼中的新加坡社会
    第一节 中国知识分子对南洋土着族群的观感
    第二节 中国士绅对英国殖民统治的认识
    第三节 中国土绅对海外华人族群的认识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四、新马华人秘密会党社会构成之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19世纪新加坡治安研究[D]. 郭峰. 赣南师范大学, 2018(01)
  • [2]英属时期新加坡的鸦片政策探析[J]. 郭峰,魏炜. 东南亚南亚研究, 2018(01)
  • [3]19世纪新加坡华人秘密会党研究[D]. 宋海群. 赣南师范大学, 2017(11)
  • [4]《天南新报》研究[D]. 李海涛. 东北师范大学, 2017(12)
  • [5]论19世纪新加坡华人秘密会党的角色特点[J]. 宋海群.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 [6]19世纪新加坡华人秘密会党兴盛之原因探析——以社会心理学为考察视角[J]. 宋海群. 文山学院学报, 2016(05)
  • [7]新加坡独立问题研究[D]. 刘颖. 赣南师范学院, 2015(01)
  • [8]槟城福建华人五大姓氏饷码经营探析[J]. 沈燕清. 八桂侨刊, 2013(04)
  • [9]中英(英中)关系与马来亚华人的身份认同 ——以宗教与侨务为视角[D]. 甘德政(KAM DE ZHENG). 复旦大学, 2013(02)
  • [10]新加坡华人族群的生活世界与认同体系(1819-1912)[D]. 汪鲸. 暨南大学, 2011(10)

标签:;  ;  ;  ;  ;  

新马华人秘密会社社会构成探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