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画板”环境下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策略

“几何画板”环境下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策略

一、“几何画板”环境下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欧思光[1](2021)在《基于STEAM教育理念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以韶关市S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要求“探索综合实践类课程在STEAM教育等新型教育模式中的应用”。STEAM教育理念涉及到科学、技术、工程、艺术以及数学等多领域知识的融合教育,注重从实践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提出与实际相关的问题并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旨在培养懂科学技术、了解社会,善于将科学技术应用于生活中的高素质学生,这与教育部提出的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不谋而合。基于STEAM教育理念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素养的提升策略的研究成为当前的研究重点之一。依据国家教育政策和初中物理课程标准,基于STEAM教育理念进行初中物理教学,提升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素养也是大势所趋。科学探究素养是初中物理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之一,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的相似的探究过程,主动获取物理知识,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这种科学探究能力不仅是当代学生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这也是必备的重要素养之一。现今,初中物理课程教学主要以讲授法为主,辅以多媒体课件,即使出现了任务驱动法、实验教学等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为主,即教师讲解示范后演示实验,学生模仿练习学习知识与技能,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达不到科学探究素养的具体要求。因此,本研究以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为基本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基于STEAM教育理念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素养的现状,设计基于STEAM教育理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具体落实的教学策略,总结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探究素养提升的教学策略,为初中物理教师及其他研究者提供具体的、科学的实践参考。基于上述目的,本研究主要开展以下工作:第一,阐述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明晰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思路,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国内外文献,综述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界定本研究的核心概念:STEAM教育、科学探究素养。阐述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经验、兴趣与课程”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做中学”理论。第三,对当前基于STEAM教育理念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素养现状开展问卷调查。通过收集并分析数据,从而,为后面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撑。第四,研究基于STEAM教育理念提升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素养为目标导向,以STEAM教育理念为指导理念,参考STEAM学习教学流程,从而提出基于STEAM教育理念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素养提升策略。第五,实施教学行动研究,教学行动研究主要以笔者所任教的韶关市S中学一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开展三轮教学行动研究。第一轮教学行动研究采用初步提出的基于STEAM教育理念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素养提升的教学策略,通过观察教学效果、访谈、总结反思后,对初步提出的教学策略进行修改与完善。再进行后续两轮的行动研究,完善及总结基于STEAM教育理念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素养提升的教学策略。第六,分析教学行动研究效果,评价学生是否达到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素养的水平。第七,总结和展望,总结研究成果,反思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为今后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做展望。本研究得出的结论如下:1.笔者提出的教学策略能够较好的激发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实践探究学习过程中逐步地提升交流表达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素养得到不断提升。2.基于STEAM教育理念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素养提升策略是可行和有效的;STEAM教育理念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大部分学生都能达到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水平。

任忠杰[2](2021)在《初中几何“创、问、探、协、评”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以几何画板的应用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探究式教学这一教学理念最早始于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的教育学家施瓦布提出,随后这一教学理念便在世界各国引起广泛关注。2001年我国教育部在《义务教育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01年)》中曾明确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1]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初中几何教学课堂,为进一步实现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对人才的培养需求,越来越多的教育学家强调要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方式,主动将信息技术与探究式教学模式相结合,促使高质量教学效果的形成,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本文主要是以初中几何中“相似三角形”的教学为例,研究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其中的应用,根据教学实践,设计出“创、问、探、协、评”的教学模式。此项研究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又能促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和教学实验法,就初中几何中“相似三角形”这一教学内容,将“数”和“形”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设计了“创、问、探、协、评”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学实践,来考量该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并对其进行评价。通过教学实践得到的教学数据,并结合实验班与对照班的教学成绩比对,综合分析表明,在本次“相似三角形”的教学活动中,“创、问、探、协、评”教学模式使得这一章节的教学效果得到很大的提升。一方面,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和探究问题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提升了教学质量。这一教学模式的实践不仅仅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增强学生主动探究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和培养学生学科思维的必经之路。

李赵容[3](2021)在《基于网络画板培育高中生直观想象的教学实验研究 ——以“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教学为例》文中认为教育信息化成为数字信息时代下的必然发展趋势,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中的教学建议中提出:“重视信息技术运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深度融合”、“利用计算机展示函数图象、几何图形运动变化过程”等。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成为数学学科发展和教学改革的必要手段。直观想象是指借助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感知事物的形态与变化,利用空间形式特别是图形,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素养。《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修订)》中提出:“学科核心素养是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直观想象为高中数学学科六大核心素养之一,高中生直观想象素养的培养意义重大。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景中教授及其团队,基于超级画板研发出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互联网+动态数学”教学辅助软件“网络画板”。网络画板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深度融合,可利用知识的直观展示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素养。笔者拟对高中生关于直观想象素养培养的教与学中多媒体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探寻基于网络画板培养高中生直观想象的教学策略,达到促进学生知识理解的同时提升直观想象素养,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本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文献研究法、学生问卷调查法和教师访谈法,结合学生5周的周考成绩,了解高中生直观想象培养的教与学中多媒体的使用情况和态度调查,发现: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较弱、教师教学中较少使用几何画板等画图软件进行辅助教学、学生和教师对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表示支持和恰当使用。2.根据以上现状调查提出基于网络画板培养高中生直观想象的教学策略。并从直观想象在情境与问题、知识与技能、思维与表达和交流与反思四个方面的表现进行策略分析,提出以下策略:(1)情境与问题策略:创设直观性生活情境,培养用图识图意识;创设操作性问题情境,培养动手作图能力;创设探疑性情境,培养数形结合思想。(2)知识与技能策略:具象结合,理解知识本质;动静结合,培养想象能力;数形结合,形成转换思维。(3)思维与表达策略:强化图形图表表征,形成形象思维;转化知识数形形式,发展多样表达。(4)交流与反思策略:结合知识多元表征,优化图形语言交流;创设课堂实践探究,增强课堂反思学习。3.选择数学课程内容中支持直观想象养成的知识进行微型实验教学和测试卷考查。即根据提出的策略应用于微型实验教学,并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分析基于网络画板提出的培养学生直观想象的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本实验研究表明:基于网络画板培养高中生直观想象的教学策略可以有效促进高中生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可促进学作图、识图、以图分析问题形成解题思路能力的培养,可提升高中生的直观表达与数形结合能力、培养高中生的数直观想象素养。

陈迪权[4](2020)在《精准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以初中数学为例》文中提出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传感网为核心的智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社会各领域从网络化、信息化向智能化的跃升,教育也加快了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智能信息技术激活了精准教学,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正在开展学科教学与精准教学融合的教育实践。而学科精准教学的质量如何,就需要评价工具来测量。围绕初中数学精准教学展开,试图建构一个科学地评价指标体系。那么,精准教学有哪些关键要素和特征?初中数学精准教学的评价指标如何确定?初中数学精准教学评价的指标权重如何分配?首先,通过分析国内外精准教学的研究现状,界定了精准教学的概念,分析精准教学的内涵,提炼出精准教学的五个关键特征:层级性学习目标的精准优化、适应性学习内容的精准设计、个性化学习路径的精准推荐、动态化学习评价的精准生成、智能化信息技术的精准支撑。其次,通过对初中数学教学本质分析,提炼初中数学的本质特征: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目标导向,数学问题内容为载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路径,用科学的评价来引导。将两者的特征结合,梳理出初中数学精准教学的五个特征: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核心的精准教学目标制定,个性化数学问题内容的精准设计,个性化数学学习路径的精准推荐,动态化数学学习评价的精准生成,智能化数学资源的精准支撑。因此,本文以这五个特征为初中数学精准教学的一级指标,在评价指标构建的原则规范下,细化出12条二级评价指标和30条评价标准,初步构建了初中数学评价指标体系。经过前后两轮的专家意见咨询,对初步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修订,最终确立了初中数学精准教学评价体系由5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34条评价标准构成。最后,利用层次分析法,编制了《初中数学精准教学评价指标相对重要性评价调查问卷》,发放给前两轮给出意见的15位专家。将专家的评判数据输入到层次分析法软件yaahp7.0中,对统计结果进行均值处理,得到各级指标的权重值。在后续研究中,应当将理论研究与行动研究结合进行,分析不同类型的数学课的特征,细化初中数学精准教学的评价指标,以增强初中数学精准教学的适应性。

潘宁利[5](2020)在《GeoGebra培养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空间观念作为小学数学学科十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小学生基本的数学能力,也是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要素。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空间观念培养的重要性。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建立是以感知觉为基础的,而小学生的感知觉正从笼统走向具体,这往往造成教师对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培养感到棘手,易出现教学流于形式、教学效率低、学生积极性差、探究能力弱等现象。GeoGebra作为一种可视化的动态几何软件,具有交互性好、资源免费、易操作、多功能等特点,这给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培养带去了新思路。因此,探究GeoGebra软件对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影响成为本文的重点。本研究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为探究GeoGebra对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影响,选取N市一所小学的两个平行班为研究对象,四年级(7)班为实验班,四年级(8)班为对照班。首先,以《课标》上空间观念的四个维度为依据进行了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前测。然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教学活动,实验班采取以GeoGebra形式展开的教学活动,对照班采用常规教学方式。最后,分别对进行干预活动的实验班和常规教学的对照班进行实验后测,并对实验班进行了学生问卷评测,进一步考察GeoGebra对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GeoGebra在培养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上,可以增进小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以及能够克服图形上教学难点,对提高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具有积极意义。因此,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关建议:教师观念的转变;不同方式进行整合;加强学生自主性,提升探究能力;注重联系生活,促进GeoGebra与课程的有机融合;多展现图形变式,加深理解;注重突破知觉障碍时空间想象的运用。

任思荣[6](2020)在《GeoGebra环境下高中圆锥曲线的教学研究》文中提出在最新颁布的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圆锥曲线与方程”部分明确提出,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通过计算机软件向学生演示方程中参数变化对方程所表示的曲线的影响。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对圆锥曲线的教学具有辅助作用。毋容置疑,圆锥曲线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且纵观近几年的高考数学题目,与之相关的试题的分值在试卷中所占的比例有明显的增加趋势。尽管在圆锥曲线的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困难,但是GeoGebra软件可以凭借本身强大的功能来解决传统教学模式无法突破的难点。因此,如何借助GeoGebra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值得深入研究。基于以上理解,论文首先利用文献分析法对GeoGebra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以及圆锥曲线教学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其次,通过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分别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初步调查,了解在GeoGebra环境下圆锥曲线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圆锥曲线学习现状。然后,本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弗赖登塔尔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给出了在GeoGebra环境下圆锥曲线教学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策略与教学设计案例,并在高中数学课堂予以实施。接着通过随堂测试和问卷调查获得学生的课堂反馈,利用SPSS对所得数据统计分析,对实际教学效果进行验证。最后,通过与教师交流分析,解决了GeoGebra环境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显示,在GeoGebra环境下进行圆锥曲线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转变学习方式,增强学习热情,学生对圆锥曲线知识点的理解能够更加深入,并且对于解决学生在圆锥曲线学习中的困难十分有益,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适当的使用GeoGebra软件,使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效结合,发挥它的最佳辅助作用。

严梅玲[7](2020)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互动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着新课程改革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应用的两大挑战,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否有效备受大众关注,特别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情况。但随着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日趋深入,课堂教学过程尤其是师生互动方面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对中小学数学课堂师生互动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无论是对理论层面还是教学实践层面来说,都是十分有必要的。正是基于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际背景,本研究对高中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现状与策略展开调查,希望能通过数据的分析发现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本学位论文通过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首先以福州市某中学高中部7个班级的学生以及5位教师为调查对象,从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对课堂融入信息技术的接受度、影响师生互动的主要因素以及教师关于课堂师生互动教学的自评反思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接着针对师生在高中数学课堂互动中存在的不足,在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基础上,对师生互动教学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依据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等相关教学理论,提出了针对高中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的策略:(1)更新教师教育理念;(2)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3)创设民主课堂氛围;(4)选择恰当互动方式;(5)优化教师提问艺术。最后,选择具体案例对策略进行说明,以期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提供教学参考。

张帆[8](2020)在《智慧学习环境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当下,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被广泛地应用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提出合作学习是数学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是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历年的相关研究,可以从中得出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实践中的确发挥了有效作用,但是,真实的数学课堂应用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有多个方面,例如:教师对传统讲授式矫枉过正,指导方法欠缺,教学设计不合理等,导致合作学习出现低效的现象。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智慧学习环境能够为数学课堂的合作学习提供丰富全面的支持,解决课堂中合作学习所出现的问题,使其更加高效。因此,本研究试图探索利用智慧学习环境如何开展有效的数学合作学习来发展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并以此提出智慧学习环境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策略。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统计分析法,力求探索出智慧学习环境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策略。为教师利用技术进行合作学习时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提供参考,以下是一些具体工作:首先,对国内外关于智慧学习环境和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进行认真阅读与梳理,在此基础上,对智慧学习环境的概念,合作学习的内涵和要素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与此同时,仔细研读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分析初中数学课堂开展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其次,利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了解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应用现状,选取长春市和南宫市两所中学七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几位一线教师进行访谈记录,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发现目前数学课堂的合作学习应用效果较差,实践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然后,深入分析造成现状的原因,并进行智慧学习环境的系统构成与功能分析,从而为确定智慧学习环境对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影响因素奠定基础。接下来,根据以上的铺垫,提出智慧学习环境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策略。最后,设计相关案例,分析所设计策略的有效性,并加以改进。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智慧学习环境能够支持合作学习的高效进行;(2)高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多方面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而促使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3)智慧学习环境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策略分为设计策略和实施策略,设计策略有以下四个:创设互赖得合作探究情境、布置深度交互的挑战型学习任务、设计智能化学习资源、建立全面科学的多维度评价体系;实施策略有以下四个:一、建立科学的合作学习小组;二、课前引导问题发现;三、课中经历思维发展;四、课后集体归纳反思。

李晓琳[9](2020)在《Padagogy轮框架下初中课堂教学活动及其支持技术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阶思维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素质综合发展所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知识时代对于人才的根本需求。尤其是在当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知识资源日益扩张的前提条件下,高阶思维能力的人才培养就显得更为重要。但教师在将高阶思维应用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复杂的问题,对于教师来说也面临很大的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初中已逐渐普及,教师如果掌握好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其更好融入学科教学中,设计符合学生高阶思维的教学活动,将会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能力。因此本研究将关注点放在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和技术使用的发展上,为教师提供新思路。本研究首先采用案例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选择“一师一优课”平台中458篇优课教案为研究对象,并依据Padagogy轮理论模型编制了本研究所需的编码规则。基于编码规则对优质教案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初中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及技术应用的现状。其次根据统计结果进一步探寻影响教师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能力的因素,得出教师的设计思维与教师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及技术使用之间有一定的影响关系的假设。通过对山东省6座城市12所学校891名初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得到有效数据,并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描述性统计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验证假设,针对以上调查结果本研究认为教师设计思维对课堂教学活动及其技术应用有影响关系。最后,本研究依据调查结果提出了为提高初中教师课堂教学活动及其技术应用能力的对策与建议,旨在促进初中教师设计思维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尚雯[10](2020)在《教师学习共同体运行机制的个案研究 ——以S中学为例》文中指出教师学习共同体是关注教师由个体学习走向群体组织学习一种较为理想化的组织形式,教师学习共同体运行能为教师学习提供平台,最大程度激发教师潜力,还能为学生终身学习提供示范与榜样,并促进学校教学工作长效运行和学校改革良性发展。因此,本研究在厘清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运用群体动力理论和文化历史活动构建教师学习共同运行机制的理论框架。另外,研究者深入学校实践,选取银川市S中学初中部的教师和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课堂观察、半结构访谈以及文本分析等方法,分析学校实践场域中教师学习共同体运行的影响要素,明晰实践场域教师学习共同体运行机制的现实状况,以求为学校实践场域教师学习共同体良性运行探索可行的实践路径。本研究深入调研过程中发现,S中学教师学习共同体在运行中已有的优势与不足,具体表现为:教师学习主体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动机较强但学习内容单一、学习评价客观但实效性不高;教师学习的引领者即校长的支持性领导方面,校长改革、教育理念先进,但与教师互动不够;教师同侪互动实践较多,但参与互动与协商的教师结构不平衡;在学校组织与结构方面,学校初步形成一定的组织与结构但仍需进一步完善;学校有较好的学习文化,但对于这些文化资源的利用不够。因此,本研究从共同体的运行主体、运行过程、运行结构和运行保障四个维度进行分析,进一步发现:教师自身的观念与能力、共同体成员互动过程与实践活动、共同体运行的结构与制度规范以及共同体文化与氛围都影响着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运行。另外,本研究结合实践调研与理论探讨,构建出教师学习共同体运行机制的理论框架。首先,本研究认为教师学习共同体运行机制中首先包含学习者(包括学习主体和学习引领者)、学习目标与愿景、共享的学习实践、学习组织与结构以及学习环境五大基本要素;这五要素共同作用于教师学习共同体运行机制中的三维系统——动力系统、互动系统和支持系统。其中,该共同体运行机制的动力系统包含驱动力、凝聚力和约束力三种基本力量相互作用;互动系统主要通过活动、规则、资源连通共同体运行机制中的各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最后通过网络信息环境、制度规范环境和文化资源环境支持教师学习共同体机制的良性运行。最后,本研究基于理论框架提出发展教师学习共同体机制运行的策略,主要从三个层次出发阐释。第一,立足作为运行条件的共同体动力系统。具体而言,立足驱动力发展前提,渗透共同体学习愿景与目标;激发驱动力学习主体,肯定教师个人学习行为和成果;重视校长引领者的作用,催生凝聚力聚集,减少群体耗散力;完善共同体运行规则与制度,促进约束力发展。第二,重视作为运行过程的共同体互动系统。一方面,重视系统运行中的互动要素与中介:提炼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和问题,丰富运行主体学习内容;另一方面,强调互动系统的结构与活动:提高共同体的合作学习活动与实践,完善运行环节。第三,关注作为共同体运行环境中支持系统发展。首先,重视合作关系和教师反思,创设合作进取的学校文化境脉;其次,利用网络技术,营造良好的信息学习交流境脉;最后,积极开展U-G-S联动学习模式,形成良好的政策理解境脉。

二、“几何画板”环境下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几何画板”环境下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STEAM教育理念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以韶关市S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选题的背景
        2.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文献查阅分析
        2.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二、核心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1.STEAM教育
        2.科学探究素养
    (二)理论基础
        1.“经验、兴趣与课程”理论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做中学”理论
三、韶关市S中学基于STEAM教育理念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目的
        1.调查对象
        2.调查目的
    (二)调查方法
    (三)问卷设计与调查实施
        1.问卷设计
        2.调查的实施
    (四)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1.学生对物理知识掌握水平情况
        2.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水平及能力现状
        3.初中物理融合STEAM的水平情况
    (五)访谈信息分析
    (六)调查结论
四、基于STEAM教育理念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素养教学策略的构建
    (一)课程目标与内容分析
        1.课程目标
        2.课程内容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策略设计
        1.多媒体教学应用策略
        2.自主、合作、探究策略
        3.跨学科教学策略
        4.项目式教学策略
        5.科学探究式教学策略
        6.展示分享策略
        7.反馈策略
    (四)初中物理科学探究教学结构的构建
        1.合理设计科学探究活动
        2.有效实施探究式教学
        3.教学流程
    (五)基于STEAM教育理念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素养提升教学设计
        1.研究总目标
        2.教学内容
        3.教学对象
        4.行动研究方案
        5.教学过程
五、研究实施
    (一)第一轮行动研究
        1.计划
        2.教学过程
        3.观察分析
        4.总结与反思
    (二)第二轮行动研究
        1.计划
        2.教学过程
        3.观察分析
        4.总结与反思
    (三)第三轮行动研究
        1.计划
        2.教学过程
        3.观察分析
        4.总结与反思
    (四)行动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1.总结
        2.反思
六、三轮行动研究后的效果分析
    (一)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素养提升的前后测分析
    (二)考试成绩分析
    (三)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素养提升的作品分析
七、研究的结论与不足
    (一)研究的结论
        1.STEAM教育理念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2.STEAM教育理念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3.STEAM教育理念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素养提升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4.STEAM教育理念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素养提升策略的前瞻性和指导性
    (二)研究的不足
    (三)研究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基于STEAM教育理念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素养现状的问卷调查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2)初中几何“创、问、探、协、评”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以几何画板的应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现实意义
        1.2.3 理论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内文献综述
        1.3.2 国外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 弗赖登塔尔教育理论
    2.3 探究式教学相关理论
3 “创、问、探、协、评”教学模式的设计
    3.1 当前初中几何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3.1.1 学生学习兴趣不够高
        3.1.2 课堂教学效果不够高
        3.1.3 信息技术利用率不够高
    3.2 “创、问、探、协、评”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
        3.2.1 主体性原则
        3.2.2 问题性原则
        3.2.3 创新性原则
        3.2.4 过程性原则
    3.3 “创、问、探、协、评”教学模式的设计
        3.3.1 创设情境
        3.3.2 提出问题
        3.3.3 自主探究
        3.3.4 协作学习
        3.3.5 评价反思
        3.3.6 预期成效
4 “创、问、探、协、评”教学模式的实践
    4.1 实验对象
    4.2 实验内容
    4.3 实验设计
        4.3.1 实验组教学设计
        4.3.2 对照组教学设计
    4.4 实验准备
        4.4.1 教学资源准备
        4.4.2 教学内容准备
        4.4.3 教师及学生准备
    4.5 实验过程
    4.6 实验反思
5 “创、问、探、协、评”教学模式的评价与分析
    5.1 评价设计
    5.2 客观评价效果
    5.3 主观评价效果
        5.3.1 对“几何画板”教学效果进行分析
        5.3.2 对“创、问、探、协、评”教学模式运用效果进行分析
    5.4 效果分析
6 结论
    6.1 结论
    6.2 本研究特色
    6.3 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基于网络画板培育高中生直观想象的教学实验研究 ——以“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育信息化
        1.1.2 高中生直观想象素养的培养现状
        1.1.3 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意义
2 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网络画板
        2.1.2 直观想象
    2.2 国外文献综述
        2.2.1 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2.2.2 直观想象
    2.3 国内文献综述
        2.3.1 高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2.3.2 网络画板
        2.3.3 直观想象
    2.4 基于网络画板培养直观想象的教学理论依据
        2.4.1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理论
        2.4.2 视听教育理论
        2.4.3 建构主义理论
3 高中生直观想象培养的教与学现状
    3.1 高中生直观想象学习现状问卷调查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问卷设计
        3.1.4 调查实施过程
        3.1.5 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3.2 教师培养学生直观想象素养的教学现状访谈
        3.2.1 访谈目的
        3.2.2 访谈对象
        3.2.3 访谈提纲
        3.2.4 访谈实施过程记录
        3.2.5 访谈结果及其分析
    3.3 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总结
4 基于网络画板培养直观想象的应用价值分析
    4.1 网络画板
        4.1.1 网络画板简介
        4.1.2 网络画板的操作功能
        4.1.3 几何画板与网络画板
    4.2 基于网络画板培养直观想象的应用价值
        4.2.1 网络画板与直观想象
        4.2.2 网络画板在培养学生直观想象的应用价值
5 基于网络画板对高中生直观想象培养策略
    5.1 情境与问题
        5.1.1 创设直观性生活情境,培养用图识图意识
        5.1.2 创设操作性问题情境,提升动手作图能力
        5.1.3 创设探疑性探究情境,养成数形结合思想
    5.2 知识与技能
        5.2.1 具象结合,理解知识本质
        5.2.2 动静结合,培养想象能力
        5.2.3 数形结合,形成转换思维
    5.3 思维与表达
        5.3.1 强化图形图表表征,形成形象思维
        5.3.2 转化知识数形形式,发展多样表达
    5.4 交流与反思
        5.4.1 结合知识多元表征,优化图形语言交流
        5.4.2 创设课堂实践探究,增强课堂反思学习
6 基于网络画板培养高中生直观想象的教学实验
    6.1 实验目的与对象
        6.1.1 实验目的
        6.1.2 实验对象
    6.2 实验内容与过程
        6.2.1 实验内容
        6.2.2 实验过程
    6.3 实验教学设计
        6.3.1 探究A与ω对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影响
        6.3.2 探究φ对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影响
    6.4 无关变量控制
    6.5 测试卷的编制
    6.6 实验结果分析
        6.6.1 测试结果总体分析
        6.6.2 测试结果具体分析
7 研究结论与反思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反思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高中生直观想象素养培养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 《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测试卷
    附录4 《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习题课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精准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以初中数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RACT
一、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方案
二、文献综述
    (一)精准教学的国外研究现状
    (二)精准教学的国内研究现状
三、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二)理论基础
四、初中数学精准教学的构成与特征分析
    (一)精准教学的解构
    (二)初中数学精准教学的解构
五、初中数学课堂精准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初中数学课堂精准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前提
    (二)初中数学精准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拟定
    (三)初中数学精准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修订与确立
    (四)初中数学精准教学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 B:第二轮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 C:初中数学精准教学评价指标相对重要性专家咨询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GeoGebra培养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背景
        (二)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需要
        (三)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培养的实际需求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研究综述
    一、核心概念
        (一)空间观念
        (二)GeoGebra软件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文献小结
第三章 实验研究设计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假设
    三、实验对象
    四、实验材料
        (一)实验教材
        (二)测试材料
        (三)统计工具
    五、实验变量
        (一)自变量
        (二)因变量
        (三)无关变量的控制
    六、实验步骤
        (一)前测
        (二)实验干预
        (三)后测
        (四)数据分析
第四章 以GeoGebra形式开展的教学活动设计
    一、教学活动设计的理论基础
        (一)视听教育理论
        (二)建构主义理论
        (三)APOS理论
    二、教学活动目标
    三、教学活动干预方案设计
        (一)教师课前培训
        (二)GeoGebra课件的制作
        (三)促进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教学活动方案
    四、教学活动实施
        (一)以GeoGebra形式开展的教学活动的步骤
        (二)教学活动实施实例
        (三)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思考与调整
第五章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实验前测结果与分析
    二、实验后测结果与分析
    三、学生问卷调查
        (一)维度一:课程满意度、态度
        (二)维度二:教学效果
        (三)维度三:教学环节
    四、讨论
        (一)GeoGebra对小学生数学课堂兴趣的激发
        (二)GeoGebra对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提升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建议
        (一)GeoGebra辅助小学数学教学的建议
        (二)以GeoGebra形式提升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实验班、对照班前测试卷
    附录2 实验班、对照班后测试卷
    附录3 实验班、对照班后测成绩
    附录4 GeoGebra培养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教学效果调查
致谢

(6)GeoGebra环境下高中圆锥曲线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基础
    一、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弗赖登塔尔理论
        (三)多元表征理论
    二、辅助教学软件
        (一)GeoGebra软件简介
        (二)GeoGebra软件特点
        (三)GeoGebra辅助作用
        (四)GeoGebra与其它软件对比分析
第三章 圆锥曲线在高中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圆锥曲线在教材中地位和作用
    二、圆锥曲线教学与数学核心素养培养
    三、近年来高考圆锥曲线考核情况
    四、高中学生在学习圆锥曲线中存在的困难
第四章 GeoGebra环境下圆锥曲线教学的前期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对象与目的
        (二)调查方法与内容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的教学现状与分析
        (二)学生的学习现状与分析
    三、小结
第五章 GeoGebra环境下圆锥曲线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原则
        (一)必要性原则
        (二)目的性原则
        (三)互补性原则
        (四)可接受原则
        (五)再创造原则
        (六)意义建构原则
    二、教学设计策略
        (一)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媒体
        (二)重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
        (三)直观与抽象相平衡
    三、教学设计案例
        (一)“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案例
        (二)“双曲线的简单性质”案例
        (三)“圆锥曲线中的定点与定值问题”案例
第六章 GeoGebra环境下圆锥曲线的教学实施与效果分析
    一、案例实施与效果分析
        (一)实施目的
        (二)实施过程
        (三)实施效果分析
        (四)小结
    二、案例实施中的问题与优化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一)研究结论
        (二)论文创新点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附录1 高中数学教师圆锥曲线教学现状的访谈提纲
附录2 高二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3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测试卷
附录4 在GeoGebra环境下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7)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互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课堂师生互动研究动态
        1.2.2 国内课堂师生互动研究动态
        1.2.3 文献综述总结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新课程背景
        2.1.2 教师行为
        2.1.3 信息化教学
        2.1.4 师生互动
        2.1.5 互动的有效性
    2.2 高中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研究的相关理论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2.2.3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2.2.4 符号互动理论
        2.2.5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第3章 关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互动现状的调查研究
    3.1 教师关于高中数学课堂互动现状的访谈分析
        3.1.1 访谈提纲编制
        3.1.2 访谈对象的选取
        3.1.3 访谈结果及分析
    3.2 学生关于高中数学课堂互动现状的问卷调查分析
        3.2.1 问卷编制
        3.2.2 调查对象的选取
        3.2.3 调查结果及分析
    3.3 调查结论
        3.3.1 融入信息技术的高中数学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优势
        3.3.2 融入信息技术的高中数学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不足
第4章 互动方式与影响因素分析
    4.1 互动方式分析
        4.1.1 认知互动
        4.1.2 情感互动
        4.1.3 行为互动
    4.2 影响因素分析
        4.2.1 教师因素
        4.2.2 学生因素
        4.2.3 教学模式因素
        4.2.4 教育媒体因素
    4.3 互动对教与学的影响
        4.3.1 师生互动与课堂氛围
        4.3.2 师生互动与思维启发
        4.3.3 师生互动与知识理解
第5章 高中数学课堂师生的互动策略
    5.1 更新教师教育理念
        5.1.1 教师教育理念对课堂师生互动的影响
        5.1.2 如何落实更新教师教育理念
    5.2 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5.2.1 信息技术对高中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的影响
        5.2.2 教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5.3 创设民主课堂氛围
        5.3.1 课堂氛围对高中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的影响
        5.3.2 如何落实创设民主课堂氛围
    5.4 选择恰当互动方法
        5.4.1 互动方法对高中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的影响
        5.4.2 教师如何选择恰当互动方法
    5.5 优化教师提问艺术
        5.5.1 课堂提问对高中数学课堂师生互动的影响
        5.5.2 教师如何优化提问艺术
第6章 信息化的高中数学课堂师生互动优化案例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总结
    7.2 创新点
        7.2.1 研究观点创新
        7.2.2 研究内容创新
    7.3 不足与展望
        7.3.1 不足
        7.3.2 展望
附录1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2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情况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智慧学习环境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育教学的价值追求
        1.1.2 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与持续推进
        1.1.3 合作学习在学科课堂中的广泛应用
        1.1.4 .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1.2 研究现状
        1.2.1 合作学习研究现状
        1.2.2 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现状
        1.2.3 智慧学习环境的研究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目标与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法
        1.6.2 调查研究法
        1.6.3 统计分析法
第二章 研究依据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智慧学习环境
        2.1.2 合作学习策略
    2.2 理论依据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2 社会互赖理论
        2.2.3 群体动力理论
    2.3 合作学习的内涵与要素
        2.3.1 .合作学习的内涵
        2.3.2 合作学习的要素
    2.4 初中数学开展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分析
        2.4.1 数学学科特点
        2.4.2 初中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2.4.3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2.4.4 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要求
第三章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现状调查
    3.1 调查方案设计
        3.1.1 调查目的与内容
        3.1.2 调查方法与工具
        3.1.3 调查对象与过程
    3.2 数据统计与分析
        3.2.1 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3.2.2 合作小组组建的科学性
        3.2.3 合作学习的过程有效性
        3.2.4 资源工具的利用率
        3.2.5 电子书包环境的需求度
    3.3 结论
第四章 智慧学习环境与合作学习有效发生的契合性分析
    4.1 智慧学习环境的系统构成与功能分析
        4.1.1 智慧学习环境的系统构成
        4.1.2 智慧学习环境的功能分析
    4.2 智慧学习环境支持合作学习有效发生的影响因素
        4.2.1 支持科学合作小组的建立
        4.2.2 推送数字化学习资源,提供交互工具
        4.2.3 实时监督确保人员参与与责任
        4.2.4 提供多种评价功能
第五章 智慧学习环境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策略设计
    5.1 初中数学学科的合作学习特征
        5.1.1 以问题解决为主要目标
        5.1.2 开展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活动
    5.2 智慧学习环境支持下的合作学习过程
        5.2.1 过程结构
        5.2.2 过程分析
        5.2.3 运作环节
        5.2.4 支持分析
    5.3 智慧学习环境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设计策略
        5.3.1 创设互赖的合作探究情境
        5.3.2 布置深度交互的挑战型学习任务
        5.3.3 设计智能化学习资源
        5.3.4 .建立全面科学的多维度评价体系
    5.4 智慧学习环境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实施策略
        5.4.1 利用技术进行智能分组
        5.4.2 课前引导问题发现
        5.4.3 课中经历思维能力发展
        5.4.4 课后集体归纳反思
第六章 智慧学习环境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案例设计
    6.1 教学案例设计
    6.2 教学案例的实施
        6.2.1 前期准备
        6.2.2 实施过程
        6.2.3 具体流程
    6.3 策略有效性分析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与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二:教师访谈题目
    附录三:案例评价量表
致谢
在学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9)Padagogy轮框架下初中课堂教学活动及其支持技术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对初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新要求
        (二)一师一优课活动涵盖了广阔的优质教育资源
        (三)高阶思维能力是当下时代对人才素质需求的偏向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堂教学活动
        (二)关于教师设计思维的国内外研究
    四、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案例分析法
        3.文献分析法
        (二)研究思路
    六、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设计思维
        2.课堂教学活动
        (二)理论基础
        1.活动理论
        2.Padagogy轮
        3.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TPACK)理论
第二章 Padagogy轮模型分析及编码规则的确立
    一、Padagogy轮模型分析
        (一)理论依据
        (二)发展历程
        (三)Padagogy轮模型层级描述
        (四)Padagogy轮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二、编码规则的设计
        (一)研究预统计
        (二)第一次修改
        (三)第二次修改
        (四)小结
第三章 初中课堂教学活动及其支持技术调查结果分析
    一、调查对象
    二、课堂教学活动调查结果分析
        (一)活动类型描述
        (二)基于学科维度的活动认知目标分析
        (三)课堂教学活动中应用技术统计分析
    三、小结
第四章 设计思维与教师信息化教学活动设计影响分析研究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目的
        (二)问卷维度与题项设置
        (三)问卷信效度分析
    二、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一)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二)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三、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一、对策与建议
        (一)更新教学理念,设计面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活动
        (二)组建教师共同体,提高设计思维能力
        (三)开展案例分析活动,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意识
        (四)加强学校网络平台建设,促进优质资源整合
    二、研究总结
    三、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语文学科优质课例篇目统计汇总
附录B 数学学科优质课例篇目统计汇总
附录C 英语学科优质课例篇目统计汇总
附录D 科学学科优质课例篇目统计汇总
附录E 初中课堂教学活动及其支持技术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历

(10)教师学习共同体运行机制的个案研究 ——以S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问题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教师学习
    (二)教师学习共同体
    (三)教师学习共同体运行机制
三、文献综述
    (一)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相关研究
        1.教师学习
        2.教师学习共同体的价值
        3.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概念
        4.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特征
        5.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影响因素
    (二)教师学习共同体运行机制的相关研究
        1.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生成机制
        2.教师学习共同体的运行机制
    (三)已有研究的启示与反思
四、理论基础
    (一)群体动力理论
        1.群体动力的发展
        2.群体动力的概念及内涵
        3.群体动力要素及模型
        4.群体动力与教师学习共同体运行机制的关联性
    (二)文化历史活动理论
        1.文化历史活动理论的发展及模型
        2.文化历史活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3.文化历史活动理论与教师学习共同体运行机制的耦合性
五、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法
        2.研究数据收集方法
六、学校教师学习共同体运行的调查分析
    (一)调查方案
    (二)运行主体:教师自主学习现状分析
        1.教师学习动机较强,学习热情高
        2.学习内容比较单一,重教学实践改进轻知识理论积累
        3.接受学习痕迹明显,个人自主发现学习行为表现不明显
        4.人学习评价与反思比较客观,但实效性不高
    (三)运行引领者:校长支持性领导分析
        1.引领学校教育教学理念,促进学校教学理念更新
        2.促进教师熟练课堂教学能力,促进教师快速成长
        3.践行改革理念,推动学校教学改革实践
        4.校长与教师之间双向互动不足
    (四)运行过程:教师同侪互动学习现状分析
        1.同侪互动形式丰富,互动实效性较高
        2.教师参与同侪互动意识强,初步形成合作意识与规范
        3.同侪参与互动的教师结构不平衡
    (五)运行组织与结构:学校制度与结构分析
        1.学校现有制度要求教师改进教学
        2.教师主动参与学校已有结构的能动性不强
    (六)运行环境:教师与环境互动现状分析
        1.教师与学校文化资源环境互动
        2.教师与硬件环境资源互动分析
    (七)基于教师学习共同体运行现状的反思与启示
        1.运行主体:教师自身的观念与能力
        2.运行过程:共同体成员互动与实践
        3.运行结构:共同体结构与制度规范
        4.运行保障:共同体文化与氛围
七、学校教师学习共同体运行机制的理论构建
    (一)教师学习共同体运行机制的价值意向
        1.教师学习共同体运行能有效促进学校改革实践
        2.共同体运行能为教师学习提供理想的支持平台
        3.教师学习共同体运行能为学生学习提供有效借鉴
    (二)教师学习共同体运行的特征阐释
    (三)教师学习共同体运行机制的原则
        1.以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促进学生发展为标准
        2.关注学习者之间合作、协商的愿景与互动
        3.强调教师学习共同体内部结构性和系统性发展
        4.关注学习共同体的社会情境性
    (四)教师学习共同体运行机制的理论框架
        1.教师学习共同体运行机制的要素分析
        2.教师学习共同体运行机制的系统分析
八、教师学习共同体机制运行的策略
    (一)立足作为运行条件的共同体动力系统发展
        1.立足驱动力发展前提:渗透共同体学习愿景与目标
        2.激发驱动力学习主体:肯定教师个人学习行为和成果
        3.聚集凝聚力引导力量:重视校长引领者的作用
        4.促进约束力发展:完善共同体运行的规则与制度
    (二)重视作为运行过程中的互动系统发展
        1.丰富运行主体学习内容:提炼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和问题
        2.完善运行环节:提高共同体的合作学习活动与实践
    (三)关注作为共同体运行环境的支持系统发展
        1.重视合作关系和教师反思,创设合作进取的学校文化境脉
        2.利用网络技术,营造良好的信息学习交流境脉
        3.积极开展U-G-S联动学习模式,形成良好的政策理解境脉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四、“几何画板”环境下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STEAM教育理念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以韶关市S中学为例[D]. 欧思光.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2)
  • [2]初中几何“创、问、探、协、评”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以几何画板的应用为例[D]. 任忠杰.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2)
  • [3]基于网络画板培育高中生直观想象的教学实验研究 ——以“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教学为例[D]. 李赵容.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4]精准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以初中数学为例[D]. 陈迪权.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5]GeoGebra培养小学生数学空间观念的实验研究[D]. 潘宁利. 江苏大学, 2020(05)
  • [6]GeoGebra环境下高中圆锥曲线的教学研究[D]. 任思荣.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7]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互动策略研究[D]. 严梅玲.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8]智慧学习环境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策略研究[D]. 张帆.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9]Padagogy轮框架下初中课堂教学活动及其支持技术调查研究[D]. 李晓琳. 鲁东大学, 2020(01)
  • [10]教师学习共同体运行机制的个案研究 ——以S中学为例[D]. 尚雯.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几何画板”环境下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策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