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乡村道路”势在必行

定义“乡村道路”势在必行

一、界定“乡村道路”势在必行(论文文献综述)

尹彦莹[1](2021)在《乡村花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浙江丽水高坪乡村花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大背景下,休闲农业多元化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各地开始探索未来乡村地区景观发展的新形态。乡村花园具有较高的景观辨识度与观赏价值,倡导在不失乡村根本的基础之上,保护乡村的资源环境,延续乡村的文化底蕴,挖掘乡村的特色亮点,提升乡村的发展活力,是利用乡村自然基底、符合创新发展与生态设计理念的乡村景观新形式。然而,国内目前尚缺乏关于乡村花园的系统研究。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案例总结、实地调研、项目实践等方法,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出发,阐释了乡村花园的概念,即依托于乡村环境,遵从乡村自然景观和资源禀赋,传承乡村传统文化,打造的以植物景观为主体、生态可持续的园林艺术空间。本文较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相关乡村花园的发展历史,结合典型案例研究,总结提炼出乡村花园的设计原则,即需要遵循生态性、功能性、乡土性、艺术性、经济性的原则。乡村花园设计的核心价值体现,应强调花园与乡村背景的充分融合、乡村文化与花文化载体的合理表达、植物景观尤其是乡村植物景观的营造、低能耗与可持续发展手段的运用、建设运营方面的多维度考量等。针对乡村花园的设计策略与方法,本文提出应从选址及规模、主题定位、布局分区、植物选择、配套及活动策划等方面有序地开展。近年来,浙江“大花园”的蓝图进一步走向纵深,高坪乡处于丽水、衢州两座大花园核心区交界处,在此建设乡村花园,与地区的优势基础、发展诉求、群众期盼完全契合。结合浙江省丽水市高坪乡的乡村花园设计实践,探索依托位于高山地区乡村的自然肌理和良好的生态条件,充分利用野生杜鹃花资源,以自然式设计为主,融入中国乡村农耕文化与地域特色,设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花园,为同类乡村花园设计提供借鉴。本文立足于当下乡村景观的创新与乡村现实的处境,通过乡村花园的研究,完善相关理论体系,促进乡村景观多元化价值的实现,推动具有我国特色的乡村风貌的建设。

陈芳[2](2021)在《田园综合体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以里罗城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田园综合体这一助力乡村发展的旅游新兴模式,自被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后,就受到了各学业界人士的聚焦支持,面对我国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宏观大环境,田园综合体的高质量发展转变也势在必行。同时,国家多次发布文件指导“三农”工作,旨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让农民过上幸福美好新生活,而田园综合体作为探索农村地域发展的旅游新兴模式,在促进农村稳定、农民幸福、产业发展方面,都显示出了较好的优势。那么,新时代经济新常态下,如何真正实现田园综合体的高质量发展,找出田园综合体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对我国解决好“三农”问题,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以田园综合体为研究对象,并以里罗城田园综合体为调研实证,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对田园综合体和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脉络进行了文献检索和梳理,阐述了田园综合体及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内涵。并以“高质量发展”“产业融合理论”“新田园主义理念”等为理论基础,结合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总要求和田园综合体成功实践模式,创新性的对田园综合体高质量发展内容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内容体系分析,认为田园综合体的高质量发展,要重点关注现代产业、休闲旅游和新型社区三个方面的协调持续发展,同时细分出十五个具体内容指标。并认为田园综合体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产业要兴旺,旅游要持续,社区要幸福,生态要文明,其关键要素甄别,应该从现代产业、休闲旅游、新型社区三个方面进行甄别。同时,基于田园综合体高质量发展理论内容指引,运用实地调查法、访谈法、座谈法等对信阳市商城县里罗城村田园综合体项目进行了实地调研,研究了里罗城田园综合体高质量发展现状,及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凸显的问题,发现存在现代产业基石有待夯实,休闲旅游融合能力有待提升,新型社区建设有待完善的问题。最后,在理论分析与实证调研的研究基础上,从现代产业、休闲旅游、新型社区三个方面提出了田园综合体高质量发展的九大路径,现代产业方面:产业赋能、创新驱动之路,产业融合、六次产业之路,人才建设、品牌特色之路;休闲旅游方面:科学规划、供需匹配之路,休闲体验、美美与共之路,科技融入、与时俱进之路;新型社区方面:绿色生态、乡风文明之路,公共服务、城乡互融之路,多元主体、共建共享之路。

张思远[3](2021)在《农村“三变”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锦州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农村“三变”改革发端于贵州省六盘水市,主要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深入推进农村发展新模式,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该举措对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和实力、进一步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不断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村改革发展有显着成效。农村“三变”改革既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创新,也是新时代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锦州市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业农村改革成为推动锦州市农业农村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动力。锦州市通过借鉴六盘水市农村“三变”改革成功经验,不断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打破农业农村发展桎梏,进而加快推动农业农村发展。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锦州市农村“三变”改革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对改革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本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阐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分析农村“三变”改革的现实背景和理论依据,阐明农村“三变”改革不仅使破解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困境的客观需要,而且具有坚实的理论支撑;第三部分,论述农村“三变”改革的内涵、实质及其在深化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等方面的重要的现实意义;第四部分,总结锦州市农村“三变”改革的主要做法、相关成效和典型经验,进一步论证农村“三变”改革对农业农村发展的促进作用;第五部分,分析锦州市在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为锦州市进一步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建言献策。

邢伟[4](2020)在《“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研究》文中提出当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集体资产股权流转过程中权利边界模糊、交叉,影响部分权能实现;所有权缺位、虚化、弱化,行使主体不明确,造成集体资产流失;部分权能流转范围受限,流转市场不完整,有偿退出难,抵押担保难;农村宅基地、承包地“三权分置”中权属杂糅,财产性权能流动性低,财产性权益难以充分实现,与改革目标相违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产权范围不明,行权主体缺位,管理机制不畅,导致合作制性质不明,股份制作用发挥不畅;农村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界定不明、权属缺失,公益性功能发挥不充分,存在管理空白。以上这些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程度普遍存在,严重制约着改革进程,阻碍着产权各要素权能的充分实现,影响着农村发展效果和治理效能。本文共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重点阐释本文选题背景与意义、理论综述、研究框架与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与不足。第二部分“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以农村集体所有制为基础,论述农村所有权、承包权(资格权)、经营权(使用权)、经营性资源资产产权、公益性资源资产产权等相关概念,结合建国后各个时期农村产权制度过程进行深入剖析。第三部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依托河北省部分地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现状,结合全国各地改革情况,深入剖析产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现实困境与问题。第四部分“‘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设计”,探索建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分别负责行使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公益性资源资产和经营性资源资产的所有权人权能。第五部分“‘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实施主体”,构建与新时代乡村治理模式相适应的“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第六部分“科斯定理视角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成本-效益分析”,用法经济学方法对“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进行全面剖析。第七部分“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以期实现细化各项权能、明晰产权归属、严格产权保护、顺畅产权流转目标。第八部分“结论”,回答了在导论部分提出的、本文致力于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注重以土地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所有资源资产进行了系统梳理,根据不同资源资产的形态、功能、使用方式以及产权构成、行权模式,将其划分为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和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四种类型。在坚持农村集体制度不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底线不变、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固定不变基础上,剥离土地承包权、宅基地资格权、经营性资源资产股东权、公益性资源资产管理权中所包含的身份性权能,在分权基础上将包含身份属性的权能(成员权)统一归位于所有权,形成所有权权利组织体,即“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根据不同资源资产性质及其权能构成,分别搭建由不同成员组成的“农村承包权人集体”“农村资格权人集体”“农村股东成员集体”和“农村全体农户集体”,分别行使农村承包地、宅基地、经营性资源资产和公益性资源资产的所有权权能和身份权权能。以此为基础,重新构建“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在农村集体所有权现行模式向“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转换过程中,严把“目标层+准则层+决策层”三大环节,统筹宏观设计与微观运行,找寻出一条可以最大限度明晰产权界限、充分发挥产权权能、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运行体系,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乡村治理效能。

刘亚琼[5](2020)在《大别山区域红安县红色文化遗产空间特性及整体保护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红色文化景观”理念》文中指出随着中国遗产保护体系的不断扩展,内涵的不断深化,红色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新型的跨区域遗产类型逐渐受到重视,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成为一项新的国家战略。但是目前关于红色文化遗产的学术研究并不充分,现有研究中对红色文化遗产的布局分散、数量众多、规模较小、类型复杂等特性认知不足,保护利用以点状革命文物为主,并且保护利用不平衡、与地方经济发展脱节等问题严重。在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如何突破文物保护的概念,将文物、乡村、自然环境与红色文化整合形成一个大系统,如何突破传统行政区划界线,形成红色文化片区,如何将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国土空间规划相适应,与区域发展相结合,成为本研究的难点。本研究希望通过“红色文化景观”理念,将各类红色文化遗产及其历史环境整合形成系统,在大别山区域红安县红色文化景观分层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不同空间层次下适应于国土空间规划的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策略,以促进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希望本研究能为其他区域红色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开发提供一定的借鉴。本研究首先针对目前红色文化遗产特性认知不足、保护开发碎片化等问题,在对红色文化遗产特性重新认知的基础上提出了红色文化景观的理念,分层次整合各类红色文化遗产要素,形成具有系统性、结构性的红色文化景观结构框架,形成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在大别山区域、红安县、村镇单元三个层面,从不同深度梳理红色历史脉络,提取不同层面下红色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并从数量、类型、分布等方面分析不同时段的红色文化景观历时性分布特征以及红色文化景观整体空间格局。各层面之间上下指导,互相衔接。其中,大别山区域层面作为跨区域的红色历史文化空间,以红安新县红色文化景观极核中心最为突出,红安县层面是以村镇为单元的城乡一体化的红色文化景观片区,村镇单元层面则是山水林田村(镇)一体化的红色文化景观单元。最后,在红色文化景观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应于国土空间规划的多层次立体化的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框架,该框架分区域、市县、村镇三个研究层级,在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管理方面,构成历史文化展示系统、社会经济发展系统、空间管理系统。不同层级之间上下传导,逐级传递,各个系统之间相互支撑,互为依据。其中,大别山区域层面强调区域协同,红安县侧重城乡统筹,村镇层面主张山水林田村(镇)一体化。

仝潜[6](2020)在《乡村养生养老社区设计研究 ——以徐州市圣沃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迈入老龄化社会已有二十余年,未富先老的国情同城市人群多样化健康养生养老需求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当前康养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健康中国战略,鼓励并扶持将乡村康养产业作为促进三产融合的载体,使乡村重拾文化自信,助力推动乡村振兴。本研究建立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下,针对徐州市中心城区养生养老困局,以乡村养生养老社区形式作为城市居家养老的有益补充,通过对徐州市中心城区人群康养现状与诉求进行深入访谈和问卷调查、对样本村庄的多次调研后总结出乡村养生养老社区的设计策略,尝试从乡土文化保护及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以健康养生养老为核心,传承与更新为内涵,产业融合为支撑的设计理念对徐州市圣沃村养生养老社区进行设计研究,并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以期为同类项目提供参考和借鉴。现将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归纳如下:(1)深度梳理国内外乡村养生养老的相关研究成果,选择理论支撑以构建研究框架,对涉及的关键概念予以界定,明确研究目的与意义,并提出乡村养生养老社区的研究框架及研究方法。(2)深入研判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经典案例,整理并归纳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乡村养生养老社区设计思路及经验。(3)通过实地调研与调查问卷,采集并分析了徐州市中心城区人群养生养老现状及意愿,结合多次对样本村庄的走访调研,提出了本研究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4)结合徐州市中心城区人群的健康养生养老需求、圣沃村乡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更新、乡村产业结构转型的需求提出了圣沃村养生养老社区的空间规划、建筑设计、环境设计、公共服务设施设计、生态设计和产业转型设计策略。(5)明确圣沃村养生养老社区的规划定位与目标,提出规划理念,并在设计策略的指导下,根据康养产业的特点对社区进行总体、分区及专项规划设计,以功能与形式兼备、传统与时代相融的乡村养生养老社区方案,实现当代设计对乡村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6)通过对设计研究进行总结,验证了设计策略的合理性及广泛适用性,证实基于乡村文脉传承、满足徐州市中心城区人群健康养生养老需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助力建设宜居乡村的乡村养生养老社区未来能够为同类项目提供参考和借鉴价值。该论文共有图114幅,表21个,参考文献65篇。

邓浩然[7](2020)在《农村社区治理中农民主体性提升研究 ——以铜陵J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三农”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后,农村社区治理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在乡村振兴以及社区治理建设方面取得巨大进步,但是仍存在农民主体性不足等问题,农民主体性的不足阻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序推进,农村社区治理的目标也难以实现。因此,在农村社区治理中,解决农民主体性不足的问题势在必行。农民作为农村社区治理不可缺少的主体,农民的参与意愿要有所体现,提升和发挥农民的主体性具有现实需要。本文选取J村作为研究个案,从农村社区治理的经济活动、政治参与、文化建设以及社会生活等角度观测农民主体性的发挥现状。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研究农民的主体性。发现在农村社区治理中造成农民主体性薄弱的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民主体意识薄弱、主体能力不足、主体动力不足等,进而从政府、农民自身、城乡二元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参考,以此提升和建构农民的主体性,让农民的主体意愿在农村社区治理中有所体现,以期对农村社区治理有所贡献,实现农村社区的德治、善治,切实保障的农民的主体地位。

张国华[8](2020)在《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研究(1912-1937)》文中提出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产生是人类演进到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伴随着城市发展,城市管理现代化逐步成为世界潮流。近代以来,中国各地主要城市相继建立了现代城市管理机构,对城市生活的主体内容进行制度化、体系化管理。当然,基于所处地理位置和发展区域的差异,不同城市在发展中呈现了自身的特点。民国时期,太原作为山西省会,是山西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自然条件、历史承袭和区域发展等多重因素叠加所形成。太原在民国时期发展中经历了市政公所成立、设置城区管理到正式独立建市几个阶段。太原的政治功能增强、城市外延拓展、市政设施逐步健全,城外周边范围也被纳入到城市分区统一管辖内,形成了中心城区向外辐射的典型模式和城市内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的发展是时代变迁的产物,伴随着近代山西地区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省会太原是最具代表性的发展成效;是区域城市发展的最高水平,具有领先性特征。太原在民国时期发展中,伴随着西方城市学和市政管理理念的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了渐进的时代进步,成为推动太原城市发展的动力;城市管理中开启了前置规划、统筹布局的治理模式,体现了时代前行。太原城市发展与工业化建设紧密相连,现代工业企业的建立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将城市有效范围大量延展,通过吸引从业人口进入企业进行生产,在促进工业发展的同时又推进了城市化的进程。现代化铁路的奔腾之力,进一步加速了太原城市的发展,对民国时期太原市的工业建设、商业发展、功能布局、人口结构和城市空间产生了极大的推进作用。本文以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为研究对象正是对以上各方面内容的最好诠释,可以有效解读政策、体制等政治因素,工业、交通等科技因素,人口、商业等综合因素对民国时期太原发展的有效促进作用,其渐进发展正是政治、经济、科技与城市本身交互作用的最好注解。本文选取民国太原为中心,试图揭示在区域近代化、山西城市化和太原现代化的过程中,太原市政府逐步建立起相应的城市管理机构,现代意义的城市基础设施逐步确立,建立起了体现内陆城市区域特色的管理机制。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方面,展示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的具体内容。一是介绍山西历史地理概况,简要回顾太原市的自然环境状况、历史地位及演进过程,同时对太原市进行概念界定,阐释太原市作为民国时期山西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所发挥的社会作用和在历史发展中具有的功能定位。为合理实现城市功能区划与布局,作为行使城市管理职权的政府部门应具备全局意识,高屋建瓴做好顶层设计。城市发展布局中自然因素也发挥着作用,因此最终形成的城市功能布局是在政府宏观主导下、城市自发演进中综合作用形成的客观结果。二是考察城市人口的发展变迁,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城市人口管理包括动态管理与静态管理两个层面,具体涉及人口迁徙、人口数量、城区分布、变动趋势及结构特点等内容。三是分析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中民用照明用电的起源发展以及政府的相关管理措施等内容,主要以太原电灯新记股份有限公司为中心,解读供电照明事业得以存续并不断发展的情况,理清民国时期太原电力照明事业的延续脉络,折射太原城市化发展进程和山西区域社会现代化概况。四是分析太原城市交通管理,涵盖城市道路维护和行政管理两部分内容,包括民国时期太原市城市道路的整体设计、建设标准、具体实施及完成情况,从而了解太原近代化过程中城市发展的具体水平。五是公共卫生管理,包括太原市城区街道的卫生管理、生活垃圾清理、污水废水排放管网的规划、公共卫生场所的管理以及体现时代进步和科学理念的防疫卫生管理,通过施加防疫、卫生教育、注重防控等有效手段,确保民众身体健康,体现了医学和防疫学在城市公共卫生管理领域的有效引入。本文以民国时期太原城市发展及管理为研究选题,以功能区划、人口变迁、道路交通、城市照明、公共卫生等相关领域的发展缘起、逐步演化及宏观管理为研究内容。依托城市管理学的观点,将城市管理理论引入到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中进行考察。在城市管理学的统一视角下,对各个具体方面内容作出归纳总结,反映出当时太原市社会生产水平和经济发展态势,反映出地方政府执政施政的决断水平和行政能力,以及对于社会管理和城市发展的投入力度及支持情况,致力于民生保障的客观实效,归纳出当时山西城市化、区域近代化的发展程度,为当代城市社会治理和宏观管理提供有效借鉴。

李莹[9](2020)在《特色旅游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湖北金龙村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人们在昔日里的城市环境中日渐感到快节奏生活所带来的压力和枯燥。人们通过长途或短途旅行去往国内外各个知名旅游景点观光游玩来释放压力和劳累,而伴着对旅游方式及质量的不断要求,城市近郊的特色乡村旅游成为热点。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乡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民的收入及就业问题的解决、城乡关系的平衡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发展研究正得到国内外旅游行业、学术领域的高度关注。在乡村旅游兴起及发展的同时,游客对于乡村旅游景观体验感有了更多的要求,经营者对于乡村旅游景观的规划方式也有了更多思路,大量关于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的问题逐渐产生—规划良莠不齐、设计缺乏特色、景观同质化等。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乡村景观规划的实践情况已赶超于理论研究,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具有盲目性,因此投入到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深入研究以及在研究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的同时挖掘特色乡村的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的主要内容上大致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全面的学习国内外乡村旅游和景观规划的研究程度,进而整理、分析、归纳乡村旅游景观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依据。第二,通过大量文献研究详细归纳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要素、理念、内容。第三,在完善了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研究体系之后,通过分析以往的优秀案例及失败经验,探讨在规划特色乡村的道路上可能会存在和问题及相关发展对策。最后进行实践研究,以湖北金龙村作为特色旅游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对象,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创新,在实践中体现特色。通过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系统研究融合设计实践从而形成对特色旅游型乡村规划的总体把握,在特色性的规划设计中应注意规划主题的特色定位、挖掘乡村的独有特色价值、大力开发特色旅游活动等方面来营造一个充满特色氛围的乡村印象体验地。论文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以解决游客对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丰富需求为目标,让乡村旅游规划设计在实现生态、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中开发自身特色,使特色旅游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向更深层次完善。

孙贵林[10](2020)在《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济民主思想,既是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理论指南,也是因应世情、国情与党情变化的必然结果,还是对二战后各主要国家经济实践进行深刻反思的最终产物。研究邓小平的经济民主思想,对于进一步深入和拓展邓小平理论研究、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民主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形成过程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一是从1923年6月旅法勤工俭学到积极投身于革命武装斗争,是酝酿萌发阶段;二是1952年7月调往中央以后从支持将经济建设提到重要地位、重视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到关注分配问题、主张根据劳动的多少和贡献的大小来确定工资的高低、贯彻平等和自由原则,是积极探索阶段;三是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支持农村开展的生产责任制改革到要求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打破单一所有制结构以及提出“市场经济”的概念,是初步形成阶段;四是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从强调“用多种形式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到1992年春南巡提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重要论断以及确立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价值目标,是成熟完善阶段。邓小平的经济民主思想内涵丰富,涉及面广,主要表现为:其一,经济民主的制度保障是所有制、经济体制和分配制度等基本经济制度。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是经济民主的根本前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民主的实现方式和最重要标志,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所促进的经济成果的公平分配是经济民主的价值体现和基本目标。其二,经济民主的基本任务是经济管理民主化。经济民主要求人民在经济活动中拥有独立的经济自主地位,享有自主的经济管理权和经济利益权。“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民主集中制”、“责、权、利相统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经济民主管理的基本原则。在实践中,既注重推进宏观经济的民主管理,处理好党政关系、上下关系、政企关系、政社关系,又注重推进企业民主管理,使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使职工成为企业的主人。其三,经济民主的关键环节是经济决策民主化。在经济决策的过程中,要从民主制定、民主执行、民主检验等方面加强和改进工作,全面推进经济决策民主化。即在经济决策制定过程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必要条件,群众路线是基本方法,民主集中制是重要保证;在经济决策执行过程中,“由人来具体地贯彻执行”是动力之源,“鼓励试,允许看,不争论”是必然选择,“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是重要原则;在经济决策检验过程中,“实践”是唯一标准,“三个有利于”是具体标准。其四,经济民主的实践成效是经济行为的民主化变迁。即生产行为从行政调控向自主经营转变、交换行为从计划调拨向市场配置转变、分配行为从平均主义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变、消费行为从计划调节向适度可持续转变。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要旨表现为:经济民主的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物质前提是发展生产力,价值诉求是人民自主,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特点表现为:经济与民主的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统一、经济自由与经济平等的统一、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阶段性与长期性的统一。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其理论价值主要表现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民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持续推进经济民主事业的重要指南;其实践价值主要表现为:努力创设有利于经济民主的政治法律环境,积极推动经济管理、经济决策的民主化进程,积极推动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从而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民主事业不断向纵深推进。

二、界定“乡村道路”势在必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界定“乡村道路”势在必行(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花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浙江丽水高坪乡村花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
        1.1.2 乡村景观多元化发展
        1.1.3 花卉旅游发展前景良好
        1.1.4 消费升级为园艺事业奠定基础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2 乡村花园相关理论研究
    2.1 概念界定
        2.1.1 相关概念及分析
        2.1.2 乡村花园概念界定
    2.2 乡村花园的理论支撑
        2.2.1 景观生态学原理
        2.2.2 园林美学原理
        2.2.3 旅游心理学原理
        2.2.4 体验经济学原理
        2.2.5 农村社会学原理
    2.3 国内外乡村花园历史发展概况
        2.3.1 国外的乡村花园历史发展概况
        2.3.2 国内的乡村花园历史发展概况
        2.3.3 小结
3 乡村花园相关案例分析研究
    3.1 国外相关案例分析研究
        3.1.1 西辛赫斯特城堡花园(Sissinghurst Castle Garden)——色彩浪漫的花园“房间”
        3.1.2 威斯利花园(Wisley Garden)——众多与众不同的主题小花园合集
        3.1.3 布查德花园(The Butchart Gardens)——走在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的前沿
        3.1.4 莫奈的花园(Monet's garden)——光影交错的水花园画卷
    3.2 国内相关案例分析研究
        3.2.1 三棵树庄园——充分利用地形与废旧材料的世外桃源
        3.2.2 海蒂和噜噜的花园——乡村之中的花园童话世界
        3.2.3 玛莉亚色彩花园——艳丽而繁杂的花园样板间
        3.2.4 大连英歌石植物园——花海、花田与花境模式的探讨
    3.3 国内外案例研究总结
4 乡村花园设计原则及核心要点探析
    4.1 乡村花园的设计原则
        4.1.1 生态性原则
        4.1.2 功能性原则
        4.1.3 乡土性原则
        4.1.4 艺术性原则
        4.1.5 经济性原则
    4.2 乡村花园设计的核心要点
        4.2.1 花园与乡村背景的融合
        4.2.2 乡村文化与花文化延续的载体
        4.2.3 植物景观的营造
        4.2.4 低能耗与可持续发展手段的运用
        4.2.5 乡村花园建设的发散思维
5 乡村花园设计策略及方法
    5.1 乡村花园的选址
    5.2 乡村花园的规模
    5.3 乡村花园的主题定位
        5.3.1 根据农业资源优势确定主题定位
        5.3.2 根据自然景观资源优势确定主题定位
        5.3.3 根据民俗文化资源优势确定主题定位
        5.3.4 其他主题定位
    5.4 乡村花园的总体布局与功能分区
    5.5 乡村花园的植物选择
        5.5.1 优先选用乡土植物,突出实用性
        5.5.2 运用新自然主义手法,突出生态性
        5.5.3 注重植物的季相设计,突出景观性
        5.5.4 结合分区的功能,突出主题性
    5.6 乡村花园的配套设施
        5.6.1 乡村花园中心
        5.6.2 乡村花园餐厅
        5.6.3 乡村花园民宿
    5.7 乡村花园的活动策划
        5.7.1 传统花事活动
        5.7.2 现代花展
        5.7.3 园艺劳动
    5.8 乡村花园的衍生产品
6 乡村花园设计实践——浙江省丽水市高坪乡高山花园设计
    6.1 项目背景
        6.1.1 区位分析
        6.1.2 气候水文特征
        6.1.3 自然资源
        6.1.4 历史人文条件
        6.1.5 产业基础
    6.2 基地分析
        6.2.1 基地概况
        6.2.2 基地地形与视线分析
        6.2.3 基地现状
    6.3 设计构思与主题定位
        6.3.1 设计目标
        6.3.2 主题定位
        6.3.3 设计理念
    6.4 总体方案设计
        6.4.1 总体布局
        6.4.2 功能分区
        6.4.3 交通流线
        6.4.4 景观结构
    6.5 分区设计
        6.5.1 花满蹊——入口区
        6.5.2 踏莎行——杜鹃坡-野花草甸区
        6.5.3 归园田——乡野风光滨水游览区
        6.5.4 斗芳菲——花园游览区
        6.5.5 无尽夏——林下花园区
        6.5.6 醉花阴——康养休闲区
        6.5.7 一段香——园艺体验区
    6.6 植物选择
        6.6.1 乡土植物
        6.6.2 植物风貌设计
        6.6.3 植物花历
        6.6.4 重要节点植物选择
    6.7 活动策划及衍生产品
        6.7.1 活动策划
        6.7.2 主题游线
        6.7.3 文创产品
7 结语
    7.1 研究成果
    7.2 研究的创新点
    7.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2)田园综合体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以里罗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内容及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田园综合体
        (二)高质量发展
    二、理论基础
        (一)高质量发展
        (二)产业融合理论
        (三)新田园主义理念
        (四)乡村振兴战略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田园综合体高质量发展内容体系分析
    一、田园综合体高质量发展思考基点
    二、田园综合体高质量发展的内容解析
        (一)田园综合体高质量发展的内容
        (二)田园综合体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
    三、田园综合体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甄别
        (一)从现代产业方面进行关键要素甄别
        (二)从休闲旅游方面进行关键要素甄别
        (三)从新型社区方面进行关键要素甄别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里罗城田园综合体高质量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里罗城简况
        (一)基本概况
        (二)资源条件
    二、里罗城田园综合体高质量发展现状
        (一)里罗城田园综合体的发起
        (二)里罗城田园综合体高质量发展现状
    三、里罗城田园综合体高质量发展问题识别
        (一)现代产业基石有待夯实
        (二)休闲旅游融合能力有待提升
        (三)新型社区建设有待完善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田园综合体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现代产业方面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产业赋能、创新驱动之路
        (二)产业融合、六次产业之路
        (三)人才建设、品牌特色之路
    二、休闲旅游方面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科学规划、供需匹配之路
        (二)休闲体验、美美与共之路
        (三)科技融入、与时俱进之路
    三、新型社区方面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绿色生态、乡风文明之路
        (二)公共服务、城乡互融之路
        (三)多元主体、共建共享之路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三、研究的不足之处
    四、进一步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3)农村“三变”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锦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农村“三变”改革的现实背景和理论依据
    一、农村“三变”改革的现实背景
        (一)“三农”改革发展相对滞后
        (二)脱贫攻坚面临新挑战
        (三)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
    二、农村“三变”改革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乡村发展的相关思想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村发展的相关理论
第二章 农村“三变”改革的内涵、实质和意义
    一、农村“三变”改革的内涵
        (一)资源变资产
        (二)资金变股金
        (三)农民变股东
    二、农村“三变”改革的实质
        (一)农村“三变”改革没有改变农村土地集体属性
        (二)农村“三变”改革没有改变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
        (三)农村“三变”改革是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机制的创新
    三、农村“三变”改革的意义
        (一)有利于盘活农村集体和农民个人的资源资产
        (二)有利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三)有利于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四)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
第三章 锦州市农村“三变”改革的实践探索
    一、锦州市农村“三变”改革的主要做法
        (一)“三变”+金融+集体经济
        (二)“三变”+产业+扶贫
        (三)“三变”+招商+就业
    二、锦州市农村“三变”改革取得的成效
        (一)有效盘活了闲置资源
        (二)合理聚集了分散资金
        (三)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四)培育了新型经营主体
        (五)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
    三、锦州市农村“三变”改革的典型经验
        (一)立足自身优势,探索农村“三变”改革发展新模式
        (二)抓住核心要义,激发农村“三变”改革发展新活力
        (三)发挥多重效应,打造农村“三变”改革发展新气象
第四章 锦州市农村“三变”改革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
    一、锦州市农村“三变”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改革特别是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相对缓慢
        (二)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不充分
        (三)经营主体缺乏且实力不强
        (四)农民职业素养普遍偏低
        (五)缺乏专业人才队伍
        (六)风险防范机制不够完善
    二、锦州市进一步深化农村“三变”改革的对策
        (一)持续深化农村改革,不断激发内生活力
        (二)增强基层党组织作用,积极服务“三变”改革
        (三)大力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四)切实提高农民职业素养,调动农民积极性
        (五)培养壮大农村专业人才队伍,科学经营管理集体资产
        (六)健全风险防范机制,确保农民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理论综述
    三、研究框架与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重点、难点
    五、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
    第一节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相关理论
        一、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二、法与经济学视角下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构成
        三、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权能分析
        四、国外土地产权构成及权能分析
    第二节 1949 年以来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概况
        一、第一阶段(1949 年—1956 年):合作化运动时期
        二、第二阶段(1956 年—1978 年):人民公社时期
        三、第三阶段(1978 年—2012 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
        四、第四阶段(2013 年至今):“三权分置”改革实施期
    第三节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博弈分析
        一、演化博弈理论与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
        二、对各个阶段产权变革的演化博弈分析
第二章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以河北省部分地区产权制度改革实践为样本
    第一节 河北省个别地区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基本情况
        一、邢台市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基本现状
        二、定州市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基本现状
    第二节 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中存在的困境与问题
        一、农村集体资产难核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难确定、集体资产股权难设定
        二、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流转难、抵押担保难和有偿退出难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权能规则不完善
        四、农村宅基地、承包地“三权分置”中权属杂糅
        五、农村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界定不明、权属不清
        六、农村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范围不明、改革不畅
    第三节 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中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乡村治理机制不完善,影响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程
        二、统分结合经营体制长期失衡,制约集体产权改革进程
        三、法律法规不健全,影响集体产权改革进程
第三章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设计
    第一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概念界定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内涵与外延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性质与特征
    第二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治理作用
        一、明晰产权结构、释放产权权能
        二、实化农村所有权
        三、推进乡村振兴
        四、优化乡村治理机制
    第三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治理路径
        一、提升农村各治理主体间的协调性
        二、提升农村治理主体及体系的科学性
        三、提升农村治理主体及体系的保障性
        四、提升农村治理主体及体系的合法性
    第四节 农村产权现行模式向“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转换路径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模型架构的静态设计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架构的动态运行
第四章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实施主体
    第一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四大行权主体
        一、“农村承包权人集体”——承包地所有权
        二、“农村资格权人集体”——宅基地所有权
        三、“农村股东成员集体”——农村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所有权
        四、“农村全体农户集体”——农村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所有权
    第二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行权模式
    第三节 “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架构
    第四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实施主体的治理问题分析
第五章 科斯定理视角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架构的成本效益分析
    第一节 科斯定理及成本—效益分析
    第二节 科斯定理视角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运行审视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决策事项与程序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科斯定理审视
    第三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架构的成本——效益分析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成本—效益分析的前提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成本—效益分析的关键
        三、“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模型成本效益SWOT分析
    第四节 经济绩效管理视角下的“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
        一、绩效管理与“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
        二、“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绩效管理剖析
第六章 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
    第一节 产权归属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化
        一、构建流程规范、账实清晰、公开公正的清产核资大格局
        二、构建设置科学、动静结合、权能完整的股权管理模式
        三、构建主体明确、范围清晰、分配合理、渠道科学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体系
    第二节 产权流转与农村集体产权的市场化
        一、基础——由“确权确地”向“确权确股不确地”转变
        二、关键——由“政府干预”向“市场运作”转变
        三、核心——由“单一形式”向“协调联动”转变
        四、支撑——由“重流转轻保障”向“流转保障并重”转变
        五、突破——由“权能杂糅”向“赋权明责”转变
    第三节 产权保护与农村集体产权的法治化
        一、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
        二、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确认的相关规定
        三、成立独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机构
    第四节 智慧产权与农村集体产权的科技化
        一、区块链技术作为关键支撑
        二、构建“区块链+农村土地确权及流转”模型体系
    第五节 信息披露与农村集体产权的公开化
        一、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原则
        二、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内容、标准与方式
        三、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风险
        四、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结果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大别山区域红安县红色文化遗产空间特性及整体保护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红色文化景观”理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和背景
        1.1.1 遗产体系:红色文化遗产是中国遗产体系扩展、内涵深化的自然结果
        1.1.2 整体保护: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需要和发展趋势
        1.1.3 活化利用:红色文化遗产是促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重要引擎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从“革命文物”到“红色文化遗产”,界定红色文化遗产的特性
        1.2.2 从“红色文化遗产”到“红色文化景观”,分层次研究红色文化景观空间格局特征和现状环境特征
        1.2.3 分层次探索红色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发展策略
    1.3 研究对象和范围
        1.3.1 红色文化遗产概念界定
        1.3.2 研究时间范围界定
        1.3.3 研究空间范围界定
        1.3.4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5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思路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红色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发展的研究现状和理论基础
    2.1 全国红色历史脉络背景下大别山区域研究
        2.1.1 全国红色历史脉络梳理
        2.1.2 大别山区域:国家级历史文化空间
    2.2 红色文化遗产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进展
        2.2.1 全国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研究现状
        2.2.2 大别山区域红色文化遗产研究现状
        2.2.3 红安县红色文化遗产研究现状
    2.3 红色文化遗产的特征
        2.3.1 遗产价值特征
        2.3.2 内涵属性特征
        2.3.3 构成要素特征
        2.3.4 时空分布特征
    2.4 “红色文化景观”的提出
        2.4.1 “景观”在文化遗产中的应用
        2.4.2 “红色文化景观”理念下研究红色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2.4.3 “红色文化景观”概念内涵
    2.5 小结
第三章 大别山区域的红色文化景观研究
    3.1 大别山区域的历史环境
        3.1.1 大别山区域自然环境:山川交错,水网密布
        3.1.2 大别山区域政治军事:华中战略要地,南北咽喉
        3.1.3 大别山区域社会结构:多元文化交融,聚族而居
        3.1.4 大别山区域社会经济:社会矛盾尖锐,经济剥削严重
        3.1.5 大别山区域道路交通:西控平汉,驿路纵横
    3.2 大别山区域的红色历史脉络
        3.2.1 建党和大革命时期:早期党组织与革命活动
        3.2.2 土地革命时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3.2.3 抗日战争时期:豫鄂边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立
        3.2.4 解放战争时期:中原解放区的发展
    3.3 大别山区域各类红色文化遗产分布特征
        3.3.1 红色山水环境概况
        3.3.2 红色村镇群落分布概况
        3.3.3 红色事件空间分布概况
    3.4 大别山区域红色文化景观的历时分布特征
        3.4.1 大革命时期:以红安为核心零星扩散
        3.4.2 土地革命时期:一带一片一环三组两心
        3.4.3 抗日战争时期:沿平汉铁路、长江红色文化景观轴
        3.4.4 解放战争时期:沿鄂豫皖边红色文化景观带
    3.5 大别山区域红色文化景观的整体空间格局特征
        3.5.1 整体空间结构:一带两轴两片、一环三组一心
        3.5.2 红色文化景观核心:红(安)新(县)
    3.6 大别山区域的现状基础条件
        3.6.1 交通条件:外联内不通
        3.6.2 社会经济: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原经济洼地
        3.6.3 生态环境:大别山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生态系统破坏严重
    3.7 小结
第四章 红安县和村镇单元的红色文化景观研究
    4.1 红安县的历史环境
        4.1.1 红安县的自然环境:大别山地缘中心
        4.1.2 红安县的社会结构:宗族同源的村镇网络
        4.1.3 红安县的社会经济:湖北首富县
        4.1.4 红安县的交通体系:公路-水运十字格局
    4.2 红安县的红色历史发展脉络
        4.2.1 建党和大革命时期:黄安县早期党组织和革命运动
        4.2.2 土地革命时期:鄂豫边革命根据地
        4.2.3 抗日战争时期:安礼、安麻、陂安南抗日根据地
        4.2.4 解放战争时期:黄安解放区
    4.3 红安县红色乡镇类型及分布特征
        4.3.1 红安县红色乡镇分类
        4.3.2 红安县各类红色乡镇分布概况
    4.4 红安县红色文化景观历时性研究
        4.4.1 大革命时期:以城关镇和七里坪为中心点状散射
        4.4.2 土地革命时期:“哑铃状”红色文化景观格局结构
        4.4.3 抗日战争时期:围绕县域边界的“环状”分布
        4.4.4 解放战争时期:南北向景观带
    4.5 红安县红色文化景观整体空间格局
        4.5.1 整体空间结构:一轴一环两片两核
        4.5.2 变迁特征:层级性、流动性、集群性
        4.5.3 以村镇为单元的城乡一体的红色文化景观片区
    4.6 村镇单元内部红色文化景观研究
        4.6.1 村镇单元的红色文化景观要素分类
        4.6.2 村镇单元的红色文化景观空间格局特征
    4.7 村镇单元的现状城乡环境研究
        4.7.1 交通条件:对外趋向武汉,对内连通不足
        4.7.2 社会经济:机遇良好,贫困问题严重
        4.7.3 城乡发展:城乡发展不均衡,空心村问题严重
        4.7.4 差异化的城乡基底环境
    4.8 小结
第五章 “红色文化景观”理念下红色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发展策略
    5.1 “红色文化景观”理念下红色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发展研究思路
        5.1.1 “区域-市县-村镇”多层次立体化的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框架
        5.1.2 “红色文化景观”理念下保护目标及原则
    5.2 大别山区域层面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策略
        5.2.1 引入“国家文化公园”的概念,构建“大别山红色历史文化公园”
        5.2.2 大别山区域红色文化遗产整体保护与展示框架
        5.2.3 协调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间的关系
        5.2.4 跨区域协同管理
    5.3 红安县层面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策略
        5.3.1 城乡一体化的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展示框架
        5.3.2 城乡一体化的红色产业布局
        5.3.3 城乡一体化的交通设施建设
        5.3.4 城乡一体的管理平台
    5.4 村镇单元层面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策略
        5.4.1 山水林田村(镇)整体保护展示
        5.4.2 差异化的村镇功能产业活化
        5.4.3 多元参与,精准管理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红色文化遗产与红色文化景观
        6.1.2 分层次的红色文化景观空间格局特征
        6.1.3 分层次的红色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发展策略
    6.2 主要创新点
        6.2.1 完善和丰富了红色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特征
        6.2.2 红色文化景观:红色文化遗产整合利用方式的创新
        6.2.3 大别山跨区域红色文化景观格局研究
        6.2.4 分层级的红色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发展框架研究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乡村养生养老社区设计研究 ——以徐州市圣沃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 相关概念界定
    1.5 相关理论基础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方法
    1.8 技术路线图
2 国内外乡村养生养老社区经典案例研究
    2.1 国外经典案例研究
    2.2 国内经典案例研究
    2.3 本章小结
3 徐州市中心城区养生养老条件现状及样本村庄调研分析
    3.1 徐州市人口现状
    3.2 徐州市中心城区人群养生现状调研
    3.3 徐州市中心城区老年人养老现状调研
    3.4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3.5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6 徐州市中心城区养生养老模式的发展趋势
    3.7 样本村庄调研
    3.8 现状问题总结
    3.9 本章小结
4 圣沃村养生养老社区规划设计策略探究
    4.1 基于“传承+更新”模式的乡村养生养老社区规划设计策略
    4.2 健康优先的乡村养生养老社区空间设计策略
    4.3 构建城乡互助型乡村养生养老社区规划策略
    4.4 本章小结
5 徐州市圣沃村养生养老社区设计研究
    5.1 规划定位与目标
    5.2 规划理念
    5.3 项目SWOT分析
    5.4 总体规划设计
    5.5 分区规划研究
    5.6 专项规划研究
    5.7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难点与展望
    6.3 研究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1 徐州市中心城区现状机构养老服务设施基本情况统计表
附录2 徐州市中心城区中青年人群养生现状及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3 徐州市中心城区年轻老年人群养生养老现状及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4 规划设计附图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农村社区治理中农民主体性提升研究 ——以铜陵J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二、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
    (一)基本理论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理论
        2.社区治理理论
        3.社会资本理论
    (二)基本概念
        1.农村社区
        2.社区治理
        3.农民主体性
三、农村社区治理中农民主体参与实践-以J村为例
    (一)J村基本情况及调查研究情况
        1.J村地理、经济及社会状况
        2.J村村民组织结构状况
        3.调查研究基本情况
    (二)J村社区治理机制及成效
        1.J村社区治理机制
        2.J村社区治理取得的成效
    (三)J村社区治理中农民主体性的现状
        1.经济活动中农民主体性现状
        2.政治参与中农民主体性现状
        3.文化建设中农民主体性现状
        4.社会生活中农民主体性现状
四、农村社区治理中农民主体性不足的表征及原因分析
    (一)农村社区治理中农民主体性不足的表征
        1.自觉性的不足
        2.自为性的不足
        3.创新性的不足
        4.能动性的不足
    (二)农村社区治理中农民主体性不足的原因分析
        1.政府与农民:角色错位与主体缺失
        2.城市与农村:城乡分割与人口失衡
        3.思想与文化:伦理束缚与文化困境
五、农村社区治理中农民主体性提升的对策思考
    (一)农村社区治理中农民主体性发挥的必要性
        1.是农村社区治理的重要目标
        2.是践行以人为本的思想的必然要求
        3.是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内在要求
    (二)提升农民在社区治理中主体性的对策思考
        1.尊重农民主体地位
        2.提升农民主体意识
        3.培养农民主体能力
        4.营造广泛参与的社会氛围
六、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农村社区治理中农民主体性现状调查
作者简介

(8)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研究(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概念阐释
    四、行文结构与研究内容
    五、运用的资料
    六、研究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太原市历史沿革与变迁
    第一节 太原市的自然社会历史条件
        一、自然条件
        二、历史沿革
        三、承袭发展
    第二节 民国时期太原市行政区划(1912—1937)
        一、早期变革——行政区划调整
        二、专业建制——市政公所成立
        三、分区管理——划分五区模式
    第三节 太原城市功能规划变迁
        一、宋明时期城区功能格局
        二、清朝时期城区功能格局
        三、民国时期城区功能变迁
    小结
第二章 民国时期太原城市人口变动与管理
    第一节 民国之前山西人口发展概述
        一、城市人口概念界定
        二、元代以前人口变迁
        三、明清时期人口变化
    第二节 近代人口管理起步(1912—1932)
        一、民初人口统计
        二、民初山西人口
        三、民初太原人口
    第三节 省会人口管理(1933—1937)
        一、分类管理
        二、制度建设
        三、统计管理
    小结
第三章 民国时期太原城市民用照明建设管理
    第一节 近代太原照明用电起源
        一、清末山西政治环境
        二、近代太原照明肇始
        三、民初电力事业概述
    第二节 新记公司创立
        一、创立运营
        二、组织管理
        三、初具规模
    第三节 新记公司发展
        一、国内成长环境
        二、调整巩固提高
        三、稳步投资建设
    第四节 太原电力事业(1934—1937)
        一、国民政府政策扶持
        二、新记公司接续发展
        三、太原电力事业概况
    小结
第四章 民国时期太原城市道路交通管理
    第一节 清末城市管理初步开启
        一、道路交通概念界定
        二、清末城市道路管理
    第二节 民初道路交通管理
        一、省会恢复及建章立制
        二、交通管理及设施维护
        三、道路养护及系统管理
        四、严格执法及违警处置
    第三节 太原城市街道管理(1931—1937)
        一、系统规划
        二、统筹管理
    小结
第五章 民国时期太原城市公共卫生管理
    第一节 近代太原市公共卫生管理
        一、清末卫生管理启动
        二、民初卫生管理举措
    第二节 规划中的公共卫生事业
        一、自来水事业
        二、下水道计划
        三、尘芥物清理
        四、重点行业管理
        五、卫生防疫体系
    第三节 太原城市公共卫生管理(1931—1937)
        一、完善制度建设
        二、加强环卫清理
        三、宰杀牲畜管理
        四、公厕粪场管理
        五、夏令卫生扫除
        六、城市用水管理
        七、防疫卫生管理
    小结
结语
参考资料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9)特色旅游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湖北金龙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乡村旅游
        2.1.2 乡村景观
        2.1.3 乡村旅游景观
    2.2 相关理论依据
        2.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旅游学理论
第三章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基础及案例研究
    3.1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要素
        3.1.1 乡村自然景观资源
        3.1.2 生活空间
        3.1.3 乡土建筑
        3.1.4 旅游景点
    3.2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理念
        3.2.1 以旅游资源为先导
        3.2.2 以产业发展为核心
        3.2.3 以乡村文化为灵魂
        3.2.4 以基础设施为支撑
        3.2.5 以体验为价值特色
    3.3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内容
        3.3.1 乡村实地调研与现状分析
        3.3.2 乡村旅游景观的规划定位
        3.3.3 乡村旅游景观的整体布局
        3.3.4 乡村旅游景观的专项规划
        3.3.5 乡村旅游景观的节点设计
        3.3.6 旅游项目策划和运营管理
    3.4 乡村旅游景观规划案例分析
        3.4.1 英国科茨沃尔德
        3.4.2 日本水上町
        3.4.3 北京蟹岛度假村
        3.4.4 成都“五朵金花”
第四章 特色旅游型乡村景观规划要点与策略研究
    4.1 特色旅游型乡村景观规划现存问题
        4.1.1 旅游产品特色不突出
        4.1.2 缺乏地域性特色文化
        4.1.3 整体景观布局不协调
        4.1.4 乡村文化保护与开发不当
        4.1.5 乡村居民参与度的不足
    4.2 特色旅游型乡村景观规划要点分析
        4.2.1 乡村特色布局——乡村空间营造
        4.2.2 乡村特色印象——乡村文化营造
        4.2.3 乡村特色形态——乡村建筑营造
        4.2.4 乡村特色环境——乡村景观营造
    4.3 特色旅游型乡村景观规划原则
        4.3.1 坚持乡村规划的完整性
        4.3.2 保护乡村绿色生态平衡
        4.3.3 保留乡村地域独有文化
        4.3.4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4.4 特色旅游型乡村景观规划策略
        4.4.1 明确特色主题定位
        4.4.2 挖掘乡村特色价值
        4.4.3 开发特色旅游活动
        4.4.4 优化乡村产业结构
        4.4.5 鼓励村民参与规划
第五章 特色旅游型金龙村景观规划设计案例研究
    5.1 规划背景
        5.1.1 宏观背景
        5.1.2 中观背景
        5.1.3 微观背景
    5.2 金龙村基本概况
        5.2.1 区位分析
        5.2.2 现状分析
        5.2.3 自然资源分析
        5.2.4 文化旅游资源分析
    5.3 金龙村景观规划设计定位
    5.4 金龙村景观总体规划
        5.4.1 总平面规划
        5.4.2 道路交通规划
        5.4.3 总体规划分区
    5.5 金龙村节点景观规划设计
        5.5.1 入口门景节点
        5.5.2 美食街景观节点
        5.5.3 中心广场节点
        5.5.4 道路节点
        5.5.5 民宿景观节点
    5.6 金龙村专项规划设计
        5.6.1 游步道设计
        5.6.2 生态停车场设计
        5.6.3 旅游厕所设计
        5.6.4 植物设计
        5.6.5 旅游产品设计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2 相关概念解析
    0.3 研究现状分析
        0.3.1 经济民主思想研究现状
        0.3.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研究现状
    0.4 研究内容与方法
    0.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1章 体系生成: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形成背景和过程
    1.1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形成背景
        1.1.1 时代背景:世情、国情与党情出现新变化
        1.1.2 历史镜鉴:对二战后各主要国家经济实践的深刻反思
        1.1.3 现实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1.1.4 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经济民主思想
    1.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形成过程
        1.2.1 酝酿萌发阶段
        1.2.2 积极探索阶段
        1.2.3 初步形成阶段
        1.2.4 成熟完善阶段
第2章 制度保障: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民主
    2.1 所有制与经济民主
        2.1.1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经济民主的根本前提
        2.1.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经济民主内涵
    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民主
        2.2.1 经济主体的基本含义
        2.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经济民主的有效实现形式
        2.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民主内涵
    2.3 分配制度与经济民主
        2.3.1 重新确立物质利益原则
        2.3.2 对按劳分配原则的拨乱反正
        2.3.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经济民主内涵
第3章 基本任务:经济管理民主化
    3.1 经济管理民主化的提出
    3.2 经济民主管理的基本原则
        3.2.1 “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原则
        3.2.2 “民主集中制”原则
        3.2.3 “权、责、利相统一”原则
        3.2.4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3.2.5 “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原则
    3.3 宏观经济民主管理的全面推进
        3.3.1 给政府分权:处理好党政关系
        3.3.2 给地方分权:处理好上下关系
        3.3.3 给企业分权:处理好政企关系
        3.3.4 给集体经济组织分权:处理好政社关系
    3.4 企业民主管理的全面推进
        3.4.1 让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
        3.4.2 让职工成为企业的主人
第4章 关键环节:经济决策民主化
    4.1 经济决策的地位和作用
        4.1.1 经济决策在党和政府决策中的地位
        4.1.2 经济决策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4.1.3 经济决策的重要作用
    4.2 经济决策民主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3 经济决策民主制定
        4.3.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经济决策制定的必要条件
        4.3.2 群众路线:经济决策制定的基本方法
        4.3.3 民主集中制:经济决策制定的重要保证
    4.4 经济决策民主执行
        4.4.1 “由人来具体地贯彻执行”:经济决策执行的动力之源
        4.4.2 “鼓励试,允许看,不争论”:经济决策执行的必然选择
        4.4.3 “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经济决策执行的重要原则
    4.5 经济决策民主检验
        4.5.1 “实践”:经济决策检验的唯一标准
        4.5.2 “三个有利于”:经济决策检验的具体标准
第5章 实践成效:经济行为的民主化变迁
    5.1 生产行为从行政调控向自主经营的变迁
        5.1.1 计划体制时期行政调控下的生产
        5.1.2 改革开放后生产向自主经营的转变
    5.2 交换行为从计划调拨向市场配置的变迁
        5.2.1 计划体制时期计划调拨下的交换
        5.2.2 改革开放后交换向市场配置的转变
    5.3 分配行为从平均主义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变迁
        5.3.1 计划体制时期平均主义下的分配
        5.3.2 改革开放后分配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转变
    5.4 消费行为从计划调节向适度可持续的变迁
        5.4.1 计划体制时期计划调节下的消费
        5.4.2 改革开放后消费向适度可持续的转变
第6章 理论解析: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要旨和特点
    6.1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要旨
        6.1.1 社会主义:经济民主的制度基础
        6.1.2 中国共产党:经济民主的领导核心
        6.1.3 发展生产力:经济民主的物质前提
        6.1.4 人民自主:经济民主的价值诉求
        6.1.5 人的全面发展:经济民主的终极目标
    6.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特点
        6.2.1 坚持经济与民主的统一
        6.2.2 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6.2.3 坚持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统一
        6.2.4 坚持经济自由与经济平等的统一
        6.2.5 坚持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6.2.6 坚持阶段性与长期性的统一
第7章 现实观照: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当代价值
    7.1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理论价值
        7.1.1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民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7.1.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是持续推进经济民主事业的重要指南
    7.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实践价值
        7.2.1 进一步创设有利于经济民主的政治法律环境
        7.2.2 全面深入推动经济管理民主化进程
        7.2.3 全面深入推动经济决策民主化进程
        7.2.4 努力促进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界定“乡村道路”势在必行(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花园规划设计研究 ——以浙江丽水高坪乡村花园为例[D]. 尹彦莹. 浙江大学, 2021(01)
  • [2]田园综合体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以里罗城为例[D]. 陈芳.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3]农村“三变”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锦州市为例[D]. 张思远.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4]“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研究[D]. 邢伟.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5]大别山区域红安县红色文化遗产空间特性及整体保护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红色文化景观”理念[D]. 刘亚琼. 东南大学, 2020(01)
  • [6]乡村养生养老社区设计研究 ——以徐州市圣沃村为例[D]. 仝潜.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7]农村社区治理中农民主体性提升研究 ——以铜陵J村为例[D]. 邓浩然.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8]民国时期太原城市管理研究(1912-1937)[D]. 张国华. 山西大学, 2020(08)
  • [9]特色旅游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湖北金龙村为例[D]. 李莹. 湖北工业大学, 2020(12)
  • [10]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研究[D]. 孙贵林. 湘潭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定义“乡村道路”势在必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