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灿烂的西红柿——西红柿的宝藏

第5章 灿烂的西红柿——西红柿的宝藏

一、第五章 艳丽番茄——番茄中的珍品(论文文献综述)

李宁[1](2009)在《虾夷扇贝橘红色闭壳肌产生的原因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橘红色闭壳肌虾夷扇贝的选择与繁育虾夷扇贝自1982年从日本引进我国,目前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海水经济养殖贝类之一。在对虾夷扇贝开展选优策略育种工程的过程中,在野生虾夷扇贝群体中发现了一种比例极低,约占群体总数0.2%的颜色突变体虾夷扇贝,其闭壳肌呈鲜艳的橘红色而不是普通的白色,这种现象在贝类包括扇贝中从未见过报道。本研究对颜色突变体虾夷扇贝的性别比、壳色等进行了观察和统计,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筛选性腺饱满的突变体闭壳肌虾夷扇贝雌雄各500只,及等量的白色闭壳肌虾夷扇贝对照,分别进行常规育种,养成扇贝在七月龄时便可观察到其闭壳肌颜色呈橘红色,比例为100%,对照组为0,结果表明闭壳肌颜色是稳定遗传的质量性状,可应用于育种。对22月龄的虾夷扇贝进行生长性状统计,结果表明在性状总重、软体重、柱重与对照组存在极显着差异,在性状壳长存在显着差异,橘红色闭壳肌虾夷扇贝生长速度较对照组具有明显优势;抗逆性实验证明,色素突变体虾夷扇贝的抗逆性较对照组高,表现出良好的抗逆性。我们把该品种命名为“海大金贝”。2虾夷扇贝橘红色闭壳肌中主要色素的分离提纯与结构鉴定通过紫外-可见光全波长光谱扫描,在450nm处有明显吸收峰并呈现较明显的“三指峰”现象,初步确定橘红色闭壳肌中的色素为脂溶性类胡萝卜素。通过柱层析、高效液相等手段对橘红色闭壳肌中的主要类胡萝卜素进行了提取分离,分离提纯得到两种类胡萝卜素,并通过MS、1H-NMR和13C-NMR对其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3S,3’R)-3,3’-dihydroxy-7’,8’-didehydro-β,β-Caroten-4-one和(3S,3’S) -7,7’,8,8’-tetradehydro-β,β-Carotene-3,3’-diol,俗称pectenolone和pectenoxanthin是橘红色闭壳肌中的主要类胡萝卜素,这是国内外首次对虾夷扇贝闭壳肌中的类胡萝卜素进行提纯及结构鉴定。3虾夷扇贝类胡萝卜素的种类组成和累积变化规律建立了橘红色闭壳肌中类胡萝卜素的HPLC分析定量检测技术:色普柱为Agilent公司的Eclipse XDB-C18柱(200mm×4.6mm,i.d.5μm);进样体积,5μl ;流速1ml/min;检测波长450nm;柱温25℃;流动相为乙腈:甲醇:二氯甲烷(V/V/V)=40:56:4并加入0.1%的BHT;分离时间为8min。利用上述方法对7、10、12、15、18、22月龄的虾夷扇贝橘红色闭壳肌进行了追踪分析,结果表明在快速生长的幼贝期,其闭壳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一直呈上升趋势;在性腺发育时期闭壳肌内类胡萝卜素的含量达到最高值,生殖期过后类胡萝卜素的含量随之降低;在11月份-次年2月份以积累pectenoxanthin为主,而在4月份-10月份以累积pectenolone为主;闭壳肌内的类胡萝卜素含量与扇贝的大小无相关性,与生长阶段相关。利用HPLC法对橘红/白色闭壳肌虾夷扇贝各组织中含有的类胡萝卜素种类和含量,结果表明,虾夷扇贝在性腺、肝胰腺、外套膜、鳃丝中均含有类胡萝卜素pectenolone和pectenoxanthin,白色闭壳肌中未检测到类胡萝卜素,其中肝胰腺除上述两种类胡萝卜素外,还含有其他多种未鉴定的类胡萝卜素;在各组织中,雌性性腺、肝胰腺、鳃丝中类胡萝卜素的含量较高;橘红色闭壳肌虾夷扇贝各组织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高于白色闭壳肌虾夷扇贝;雌性虾夷扇贝中的类胡萝卜素的含量高于雄性。4累积类胡萝卜素对虾夷扇贝闭壳肌的形态结构和化学成分的影响本文对橘红色闭壳肌进行了常规HE染色切片观察,并未观察到异常现象;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发现橘红色闭壳肌在肌纤维类型及基质密度等方面有别于白色闭壳肌,在橘红色闭壳肌中有三种肌纤维,其中疏松型肌纤维为橘红色闭壳肌特有。另外,通过索氏提取法对橘红色闭壳肌和白色闭壳肌中的脂肪及脂肪酸进行了提取,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其中脂肪酸的种类和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橘红色闭壳肌中的总脂肪含量略高于白色闭壳肌,脂肪酸中亚油酸、油酸在橘红色闭壳肌中的含量远大于白色闭壳肌中的含量,可能与类胡萝卜素的吸收代谢有关。氨基酸中除甘氨酸及脯氨酸外,橘红色闭壳肌中的氨基酸含量均高于普通的白色闭壳肌且富含牛磺酸。5橘红色闭壳肌虾夷扇贝选育群的遗传结构分析对养成的F1群体通过SSR技术利用6对引物进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该群体并未发生大的遗传结构改变,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采用24对引物组合对橘红/白色闭壳肌虾夷扇贝群体进行了MSAP分析,结果表明,甲基化程度存在差异的位点46个,其中18个位点为甲基化或半甲基化位点,推测橘红色闭壳肌的发生可能与这些位点有关,它们调控了该性状的表达。

沈晶晶[2](2008)在《猪苓菌核及发酵物多糖理化性质和活性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猪苓是一种传统药用真菌,用于抗肿瘤,增强免疫、保肝、利尿等,猪苓多糖是一种免疫调节剂,体内能抑制肿瘤细胞增长而对正常细胞无毒副作用。目前对猪苓多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菌核多糖,对猪苓液体发酵菌丝体多糖和发酵液多糖的研究较少,因此对猪苓液体发酵菌丝体多糖和发酵液多糖的提取、纯化方法及多糖活性进行研究,对保健食品以及药品的研究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液体发酵培养获得猪苓菌丝体和发酵液,并对猪苓菌丝体、发酵液多糖与野生菌核多糖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以及药理活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本研究采用正交实验设计,以温度、料液比、提取时间为因素,考察了水提猪苓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即料液比1∶20,温度100℃,提取时间4h,浸提次数2次。采用热水浸提、乙醇沉淀、Sevage法脱蛋白、活性炭脱色、DEAE分级、Sephadex G-200柱层析等技术方法,从猪苓深层培养菌丝体、浅层培养菌丝体以及菌核中分离纯化得到3个组分,经HPLC,Sephadex G200柱层析,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三者都为均一的水溶性多糖,分别是:CM(深层发酵培养菌丝体多糖单组分)、SM(浅层发酵培养菌丝体多糖单组分)和SC(猪苓菌核多糖单组分),从发酵液中提取出胞外多糖,采用上述同样纯化步骤,得到2种不均一的水溶性多糖组分CFL(深层发酵培养滤液多糖)和SFL(浅层发酵培养滤液多糖)。同时,我们对活性炭脱色技术进行了专利保护。我们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旋光度测定、纸层析、气相质谱联用(GC-MS)、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NMR)等技术方法分析了多糖的旋光度等理化性质;初步表征了多糖的分子量、构型、单糖组成与摩尔比以及连接方式等一级结构信息。结果表明:从猪苓菌核、深层培养菌丝体和浅层培养菌丝体中分离得到的水提粗多糖,得率分别为:1.42%、6.23%、2.20%;苯酚-硫酸法测得SC、CM、SM、CFL、SFL中总糖含量依次为:60.07%、55.06%、49.72%、37.73%、47.42%。SC、CM、SM分子量分别为:33.251 kDa、32.529 kDa、32.187 kDa;CFL、SFL由于不是均一多糖,故只能测得其所含主要多糖组分的分子量,分别30.185 kDa、33.741 kDa。SC、CM和SM的比旋光度分别为:+79°、+135.25°、+110.5°。SC中甘露糖与葡萄糖摩尔比为3.59∶1.00,残基组成为β-型吡喃糖残基:α-型吡喃糖残基=7∶5.5,可能含有β-1,4-Glc、β-1,6-Glc的主链结构。CM、SM均主要含有甘露糖和半乳糖,只是CM中甘露糖与半乳糖摩尔比为1.00∶42.79,SM中甘露糖与半乳糖摩尔比为1.00∶12.00,CM和SM均为α-1,6-Gal。由此可见,SC和CM、SM的分子量接近,而在单糖组成及比例上有所差异。通过体外促小鼠脾细胞增殖实验和体外抗氧化实验比较了多糖的生物活性差异:体外促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实验表明猪苓菌核粗多糖、脱蛋白后猪苓菌核粗多糖、SC、CM、SM、CFL和SFL均能显着的促进小鼠B淋巴细胞增殖;脱蛋白前后菌核粗多糖和菌核多糖单组分(SC)对增殖率的影响无显着差异,初步说明脱蛋白、脱色素处理没有影响到多糖活性:SC、CM、SM对淋巴细胞增殖率的促进作用差异不显着,CFL和SFL促淋巴细胞增殖作用差异也不显着,但二者均显着弱于SC、CM、SM的促淋巴细胞增殖作用。本研究采用Fenton反应模型产生OH(·),结果表明,SC、CM、SM、CFL、SFL与空白组相比,在浓度为20 mg/mL时,均具有显着清除OH(·)的作用(P<0.01):SC、CM、SFL清除OH(·)能力无显着性差异(P>0.05),SM、CFL清除OH(·)能力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均显着弱于SC、CM和SFL清除OH(·)的能力。本研究采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模型测定了SC、CM、SM、CFL、SFL清除(?)的能力,在浓度为20 mg/mL时,CM、SM、CFL和SFL清除(?)能力无显着性差异(P>0.05),SC清除(?)能力显着强于CM、SM、CFL和SFL;脱蛋白前后菌核粗多糖和菌核多糖单组分(SC)清除OH(·)和(?)能力差异均不显着,初步推断脱蛋白和脱色步骤对多糖抗氧化活性也无影响。同时,本文还对食药用真菌在保健食品中的开发应用进行了综述。

刘玉霞[3](2007)在《番茄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明清时期,中外交流频繁,美洲作物不断传入我国。美洲作物的引进、栽培和发展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的活动。这些作物的引进大大丰富了中国作物的种类,对中国农业及饮食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国内对美洲作物的引进和传播研究较多,但大多侧重粮食作物,对蔬菜作物缺乏研究。本文以番茄在中国的传播为研究对象,时间上选自明清至当代,以大量史料为依据,综合运用文献学、历史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了番茄传入中国的时间和路径,阐述了百年来番茄的引种、推广历程。通过横向比较和历史纵向比较,归纳和分析出番茄传播的动因,指出了番茄传入后对中国的影响。本文第一章在简述番茄起源中心及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后,重点考证了番茄传入中国的时间和路径。研究表明,番茄传入的时间为明末,约在万历年间。本人在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番茄传入中国的三条途径,认为陆上丝绸之路传入的可能性不大。最初从海路分两条路线传入南方沿海地区,广东应该是番茄传入后的最早落地点之一;明末清初从荷兰传入台湾是其传播途径之二;民国初期从俄罗斯传入是则是途径之三。此后,番茄又被多次、多途径的从国外引种。本文第二章全方位展现了番茄在中国的引种与推广历程。明末,番茄传入中国,山西、贵州、云南均有记载。清初,番茄传到福建、台湾及华北地区的山西、山东、河北及陕西等。清中后期,扩展到云南、湖南、江苏、浙江等地。民国时期,番茄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但番茄栽培不多,主要集中在大城市郊区。建国后,番茄发展成为全国性的蔬菜。目前,中国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番茄生产国之一。在前几章史料梳理的基础上,第三章对番茄引种推广的原因作了系统的分析,包括自然生态因素、经济因素、科技因素、饮食文化因素及其他社会因素。第四章分析了番茄传入后对中国的经济、农业种植结构、饮食结构及科学研究等影响。番茄的传播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它的传播速度、传播范围受到自然和人类双重因素的制约,同时也对人类产生反作用。随着番茄的进一步传播,番茄产业发展迅速,它将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更为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潘才博[4](2007)在《蝴蝶兰ACS反义基因的遗传转化及ACS基因的克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蝴蝶兰(Phalaenopsis amabilis)种子幼胚无菌体系为试验材料,采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对蝴蝶兰ACS反义基因的遗传转化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并以授粉过的蝴蝶兰唇瓣为材料进行了ACS基因的克隆研究,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蝴蝶兰再生系统的优化。通过不同激素配比、天然附加物的筛选建立了以淡黄色、细小原球茎为受体系统,并通过对比不同激素浓度、吸附剂、接种处理方式、光照强度及继代时间、培养方式等影响因素,优化蝴蝶兰转基因受体系统。结果表明:在暗室条件下于KC+6-BA6.0mg/L+NAA0.2mg/L+AC0.5mg/L+Pj100g/L培养基中培养50d可诱导出蝴蝶兰细小原球茎,并适合其增殖;在光照培养条件下于KC+6-BA3.0mg/L+NAA0.5mg/L+AC1.0mg/L+Pj150g/L有利于原球茎的分化出芽,于KC+6-BA2.0mg/L+NAA0.5mg/L+AC1.0mg/L+Pj150g/L培养基上有利于芽苗生根壮苗;去掉顶端的细小原球茎适宜作为蝴蝶兰遗传转化的直接受体;蝴蝶兰原球茎对卡那霉素不大敏感,500 mg/L才能使原球茎致死,但150mg/L就能限制其生根,因此,150mg/L卡那霉素可作为生根培养时的选择压进行抗性筛选。2以根癌农杆菌介导的ACS反义基因导入蝴蝶兰,并对转化体系进行了优化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稳定转化试验条件为不经预培养的蝴蝶兰原球茎,侵染前采用去掉顶端或针刺的处理方式,并在附加0.2 mg/L甘露醇的高渗固体培养基前处理4h,农杆菌重悬液浓度为OD6000.3左右,接菌时间为20 min,在25℃黑暗条件下于KC+6-BA6.0mg/L+NAA0.2mg/L培养基中共培养4 d,共培养培养基pH值为5.4。3建立了蝴蝶兰抗性原球茎筛选的技术体系,获得了再生植株,并进行转基因检测。对转化ACS反义基因的转化体进行抗性筛选及转基因植株再生研究,对原球茎再生植株叶片进行GUS稳定表达检测。采用延迟筛选法先对侵染过的原球茎在KC+6-BA6.0mg/L+NAA0.2mg/L+AC0.5mg/L+Pj100g/L+200mg/LCef培养基上进行恢复生长一个月,再置于KC+6-BA6.0 mg/L+NAA0.2mg/L+AC0.5 mg/L+Pj150g/L+Km500mg/L+Cef200mg/L培养基下筛选一个月,选择后的原球茎置于附加200mg/LCef的KC+3.0mg/L6-BA+NAA0.5mg/L+AC 0.5mg/L+Pj150g/L分化培养基上进行出芽培养,将分化的植株转移到加有150mg/L卡那霉素和200mg/LCef的KC+6-BA2.0mg/L+NAA0.5mg/L+AC1mg/L+Pj150g/L生根培养基中进行生根培养,共获得了7株具卡那霉素抗性的小植株,经GUS组织化学检测,gus基因已整合进蝴蝶兰。4蝴蝶兰唇瓣ACS基因保守序列的克隆研究。利用改良Trizol法建立了蝴蝶兰花瓣(唇瓣)总RNA提取和纯化方法,解决了蝴蝶兰花瓣中组织器官内多糖、多酚类物质的干扰问题。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得到在蝴蝶兰授粉48h后唇瓣中特异性表达的ACS基因保守序列。DNA序列分析表明,所获得蝴蝶兰的ACS cDNA的序列全长为925bp,可能编码308个氨基酸。该序列与已发表的ACS基因有很高的同源性。本研究对转基因技术在蝴蝶兰品种改良上有重要意义,并为蝴蝶兰转基因的研究提供了技术平台,同时为进一步构建自身载体,探讨表达调控的相关机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郭大龙[5](2006)在《几种分子标记技术的建立及其在部分柿属植物亲缘关系研究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柿是柿科(Ebenaceae)柿属(Diospyros Linn. )植物,我国是柿属植物的分布中心和原产中心之一,捌有丰富的种质资源。但长期以来,对我国柿属植物的种类和分布还缺乏清楚的了解,对我国柿属植物的起源、演化和亲缘关系缺乏深入的探讨。本研究首次开发了柿属植物SSR分子标记技术,并同时采用SSR,SRAP,IRAP和REMAP四种DNA分子标记技术,分别对供试7种柿属植物(柿Diospyros kaki Thunb. ;君迁子D. Lotus L. ;浙江柿D. glaucifolia Metc. ;油柿D. oleifera Cheng. ;金枣柿;老鸦柿D. rhombifolia Herosl. ;美洲柿D. virginian L. ;)进行了亲缘关系分析,以期从DNA水平上明确柿种间及种下的亲缘关系和分类地位,为柿属植物种质资源的科学利用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如下: 1.利用数据库查询的方法开发柿属植物SSR引物。查询GenBank,EMBL和DDBJ数据库中的柿属植物核酸序列,采用Sputnik筛选包含SSR的序列,用Primer Primere 5.0设计SSR引物。从98条核酸序列中共计筛选到SSR引物7对,并建立起柿属植物SSR-PCR扩增技术体系。 2.利用ISSR技术结合抑制PCR技术开发SSR引物。使用ISSR引物8条,对基因组DNA扩增后,设计抑制PCR引物进行染色体步行,共计开发出12对SSR引物,其中9对表现较好。在GenBank上登录序列19条。 3.采用链亲和素(streptavidin)与生物素(biotin)之间具有很强的亲和能力的原理,用链亲和素磁珠富集法使用生物素标记的探针(GA)10开发柿SSR引物6对,并在GenBank上登录6条。 4.利用自主开发的SSR标记,选用18对SSR引物对柿属植物的亲缘关系进行分析,实验中采用两种电泳方式进行检测。有关等位基因的相关信息从PAGE胶上获得,聚类图构建的数据则来源于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方式共得到158条多态性带,每个引物检测的带数从5到20条不等。6%的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上检测到的等位位点数的变化从3到24不等,平均每个引物检测到15个位点。PAGE胶上所检测的扩增条带数明显比琼脂糖凝胶上的多。根据琼脂糖凝胶所获得的数据由NTSYS计算30份试材间的相似系数,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的相似系数变化范围在0.42(浙江柿和老鸦柿)到0.93(富有和松本早生)间,平均值0.79。日本柿,中国柿和近缘种间相似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83,0.81和0.71。期望杂合度和表观杂合度变化范围分别为0.42-0.77和0.27-0.59。 5.利用SRAP标记,使用文献中运用较多的7条正向引物,8条反向引物,通

侯丕勇[6](2005)在《真菌诱导子对铁皮石斛原球茎诱导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铁皮石斛繁殖能力低、生长缓慢、成熟周期长,加上近年来的过分采挖,野生资源已濒临枯竭。因此,用铁皮石斛组培苗或原球茎代替野生药材的研究在我国逐渐引起关注。根据兰科植物与真菌共生形成菌根的特点,本文对真菌诱导子对铁皮石斛原球茎生长发育及其质量的影响进行了较系统研究。 选用24种真菌制成诱导子与液体培养的铁皮石斛原球茎共培养后发现:10号真菌诱导子对原球茎生长量有提高作用,而其它真菌诱导子无影响;多种诱导子分别处理的原球茎的提取物对T淋巴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其中24号真菌诱导子处理的原球茎的提取物既可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也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通过对24号真菌形态学特性的研究和ITS序列的分析,初步确定24号真菌为小菇属真菌。 培养基添加24号真菌诱导子培养106小时,可以使液体培养的铁皮石斛原球茎总生物碱含量比对照提高58.2%。薄层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表明:24号真菌诱导子处理的原球茎比处理前有7种新成分出现;其中有3种成分为野生铁皮石斛所特有。 采用液体-固体双重循环培养方法实现原球茎的快速繁殖,并研究各个环节中原球茎生长和发育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选择1/2MS固体培养基、20%马铃薯提取液、3%蔗糖、pH5.8的培养条件对原球茎的生长较为有利;其中培养基中添加马铃薯提取液是原球茎快速生长和BAP促进其分化苗的必要条件。pH6.0、添加灭活真菌的培养基上的原球茎生长受到抑制;激素NAA可使原球茎生长量比对照提高16%。铁皮石斛原球茎在液体培养体系(67-V)生长迅速、品质良好;由此获得的原球茎向固体培养转移的最优培养基为全1/2MS固体培养基。 循环培养过程中筛选出了性状稳定的G、B、E、Hp6原球茎株系;其中株系B和Hp6的总生物碱的含量比普通原球茎(CK)高20%以上。而株系G的原球茎阶段稳定、对真菌诱导子敏感。在此基础上,对原球茎株系G进行单一胚系筛选,选出的铁皮石斛原球茎苗不发育株系(SUDP)的形态发生和发育速度一致的,性状稳定,适合作诱导作用的实验。另外,研究还发现灭活的真菌、偏碱性的培养基、葡萄糖作碳源可使原球茎分化苗的能力减弱;而激素BAP则与之相反。 诱导子对原球茎质量作用较好的参数为:pH5.6、基本培养基中加入15%的24号真菌菌丝诱导子、诱导培养120小时;在该条件下SUDP石斛总生物碱含量是对照的1.725倍。 研究了24号真菌诱导子作用下SUDP原球茎培养基碱化作用的特点和同条件下酸碱磷酸酶的活动情况。在24号真菌诱导子作用下,原球茎培养基碱化作用是一个多步

左心平,陈刚[7](1997)在《略谈我院科技外事工作的进展及体会》文中研究说明略谈我院科技外事工作的进展及体会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科研管理处左心平陈刚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根据甘肃的实际情况,围绕我院科技发展长远规划的目标,选择农业生产和科研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我院的科技外事工作,在农作物品种资源的引进利用、争取外援项目、培养高层...

二、第五章 艳丽番茄——番茄中的珍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五章 艳丽番茄——番茄中的珍品(论文提纲范文)

(1)虾夷扇贝橘红色闭壳肌产生的原因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0 引言
    1 类胡萝卜素的种类、分布和功能
        1.1 类胡萝卜素的结构
        1.2 海洋动物中类胡萝卜素的种类
        1.3 类胡萝卜素的存在形式和存在部位
        1.4 海洋动物中类胡萝卜素的功能
    2 类胡萝卜素的研究方法进展
        2.1 提取分离方法
        2.1.1 有机溶剂提取法
        2.1.2 超临界流体萃取分离法
        2.1.3 层析法
        2.1.4 高效液相色谱制备
        2.1.5 其他提取分离方法
        2.2 类胡萝卜素的结构鉴定方法
        2.2.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在类胡萝卜素结构鉴定中的应用
        2.2.2 质谱法在类胡萝卜素结构鉴定中的应用
        2.2.3 核磁共振法在类胡萝卜素结构鉴定中的应用
        2.3 类胡萝卜素的分析检测方法
        2.3.1 分光光度法
        2.3.2 色谱法
        2.3.3 差示扫描量热法
    3 类胡萝卜素与人类健康
        3.1 类胡萝卜素-维生素A的前体
        3.2 类胡萝卜素的抗氧化活性
        3.3 类胡萝卜素与细胞信号
        3.4 类胡萝卜素与癌症
    4 海洋动物育种研究进展
        4.1 常规育种方法
        4.2 数量遗传学育种方法
        4.3 生物技术育种方法
        4.4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方法
        4.5 综合育种方法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橘红色闭壳肌虾夷扇贝的发现及选育
    0 引言
    第一节 橘红色闭壳肌虾夷扇贝的发现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橘红色闭壳肌虾夷扇贝(海大金贝)的选择与繁育
        1 扇贝材料
        2 虾夷扇贝培养方法
        3 选育结果
    第三节 橘红色闭壳肌虾夷扇贝(海大金贝)生长、抗逆等生产性状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扇贝材料
        1.2 主要仪器
        1.3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1 “海大金贝”的生长性能评价
        2.2 “海大金贝”的抗逆性评价
第三章 虾夷扇贝橘红色闭壳肌色素的分离提取与结构鉴定
    0 引言
    第一节 虾夷扇贝橘红色闭壳肌色素的初步鉴定和分离提取
        1 材料与方法
        1.1 扇贝材料
        1.2 试剂与仪器
        1.3 虾夷扇贝橘红色闭壳肌色素的初步推断
        1.4 虾夷扇贝橘红色闭壳肌色素的萃取
        1.5 虾夷扇贝橘红色闭壳肌色素的提取
        1.6 虾夷扇贝橘红色闭壳肌色素的纯度检测
        2 实验结果
        2.1 虾夷扇贝橘红色闭壳肌色素种类的初步推断
        2.2 虾夷扇贝橘红色闭壳肌色素的提取结果
        3 讨论
        3.1 本节采用的色素提取策略
        3.2 柱层析的柱压选择
    第二节 橘红色闭壳肌虾夷扇贝色素的结构解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化合物
        1.2 试剂与仪器
        1.3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3.1 pectenolone和pectenoxanthin结构解析
        3.2 关于pectenolone和pectenoxanthin
        3.3 对类胡萝卜素突变体的原因推测
第四章 闭壳肌中类胡萝卜素的种类组成和累积变化规律
    0 引言
    第一节 扇贝类胡萝卜素检测技术的建立
        1 材料与方法
        1.1 扇贝材料
        1.2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1.3 虾夷扇贝闭壳肌类胡萝卜素的浸提条件确定
        1.4 HPLC条件的确定
        1.5 标准曲线制作过程中类胡萝卜素浓度设定的选择
        2 实验结果
        2.1 虾夷扇贝闭壳肌类胡萝卜素的浸提条件确定
        2.2 HPLC条件的确定
        2.3 类胡萝卜素浓度的定量
        3 讨论
    第二节 突变体闭壳肌中类胡萝卜素组成、累积及时空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扇贝材料
        1.2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1.3 实验步骤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3.1 发育阶段对类胡萝卜素累积的影响
        3.2 品系对类胡萝卜素累积的影响
        3.3 个体大小对虾夷扇贝类胡萝卜素的累积无相关性
    第三节 虾夷扇贝体内不同组织类胡萝卜素组成和含量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扇贝材料
        1.2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1.3 实验步骤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五章 累积类胡萝卜素对虾夷扇贝闭壳肌的形态结构和化学成分的影响
    0 引言
    第一节 突变体闭壳肌的形态学观察
        1 材料和方法
        1.1 扇贝材料
        1.2 试剂与仪器
        1.3 石蜡切片制作步骤
        1.4 超薄电镜切片的制作和观察
        2 实验结果
        2.1 类胡萝卜素突变体闭壳肌的组织切片观察
        2.2 类胡萝卜素突变体闭壳肌超薄切片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突变体虾夷扇贝闭壳肌脂肪和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扇贝材料
        1.2 试剂与仪器
        1.3 脂肪的提取
        2 结果与分析
        2.1 总脂肪含量
        2.2 脂肪酸含量分析
        3 讨论
    第三节 突变体虾夷扇贝闭壳肌氨基酸组成与含量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扇贝材料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第六章 橘红色闭壳肌虾夷扇贝选育群的遗传结构分析
    0 引言
    第一节 橘红色闭壳肌虾夷扇贝群体的遗传结构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扇贝材料
        1.2 主要仪器
        1.3 试剂及SSR引物
        1.5 DNA提取及PCR反应
        1.6 PCR产物的检测
        1.7 等位形式大小的确定
        1.8 遗传多样性分析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第二节 虾夷扇贝橘红色闭壳肌群体的MSAP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材料
        1.2 主要仪器
        1.3 试剂及主要溶液
        1.4 MSAP接头及引物
        1.5 DNA提取
        1.6 MSAP分析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2)猪苓菌核及发酵物多糖理化性质和活性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食药用真菌的保健价值
        一、保健(功能)食品
        二、食药用真菌的研究概况
        三、真菌多糖
    第二节 食药用真菌保健食品的开发
        一、食药用真菌应用于保健食品中
        二、丰富的野生食药用真菌物种有待研究开发
        三、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引言
    第一节 概述
        一、猪苓多糖的药理作用
        二、临床应用
    第二节 本论文研究目的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猪苓多糖的提取
    第一节 材料、试剂与仪器
        一、实验材料的获得
        二、主要试剂与仪器
    第二节 方法
        一、提取猪苓多糖总体技术路线
        二、总糖含量的测定:苯酚-硫酸法
        三、水提猪苓菌核粗多糖条件的优化
        四、不同来源猪苓多糖的提取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一、猪苓多糖提取条件的优化
        二、有效成分的提取
    第四节 讨论
        一、实验材料的选择
        二、提取方法的研究
        三、沉淀多糖
        四、多糖含量的测定方法
        五、粗多糖得率以及多糖含量的比较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猪苓多糖的分离与纯化
    第一节 材料、试剂与仪器
        一、材料
        二、试剂
        三、仪器
    第二节 方法
        一、猪苓多糖脱色技术的研究
        二、猪苓多糖脱蛋白方法的研究
        三、多糖的分级纯化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一、不同脱色剂脱色效果的比较
        二、活性炭的最佳脱色工艺
        三、猪苓多糖脱蛋白方法的研究
        四、多糖的分级纯化
    第四节 讨论
        一、脱蛋白方法的研究
        二、脱色方法的研究
        三、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层析技术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不同来源猪苓多糖纯度鉴定以及理化性质的研究
    第一节 材料、试剂与仪器
        一、材料
        二、试剂与仪器
    第二节 方法
        一、多糖纯度的鉴定
        二、多糖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三、单糖组分分析
        四、红外光谱分析
        五、核磁共振光谱
        六、其他理化性质的研究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一、多糖的纯度鉴定
        二、分子量的测定
        三、单糖的组分分析
        四、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五、核磁共振光谱
        六、其他理化性质的比较结果
    第四节 讨论
        一、多糖纯度的鉴定方法
        二、多糖的分子量测定方法
        三、多糖组分的测定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不同来源的猪苓多糖生物活性比较研究
    第一节 不同来源猪苓多糖促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实验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结果与分析
        四、讨论
    第二节 不同来源的猪苓多糖对活性氧自由基清除作用实验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结果与分析
        四、讨论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作者简历
附图

(3)番茄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四、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番茄的起源与传播
    第一节 番茄的起源
    第二节 番茄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第三节 番茄传入中国的时间和路径
第二章 番茄在中国的引种与推广历程
    第一节 明清时期番茄引种与缓慢传播
    第二节 民国时期番茄的推广与分布
    第三节 建国以来番茄的生产与发展
第三章 番茄引种推广的动因分析
    第一节 自然生态因素
    第二节 经济因素
    第三节 科技进步因素
    第四节 饮食文化因素
    第五节 其他社会因素
第四章 番茄传入后对我国的影响
    第一节 文化影响
    第二节 农业种植结构影响
    第三节 经济影响
    第四节 饮食方面影响
    第五节 科学研究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蝴蝶兰ACS反义基因的遗传转化及ACS基因的克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缩写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农杆菌介导的单子叶植物基因转化的研究
        1.1 研究概况
        1.2 影响农杆菌介导的单子叶植物遗传转化的因素
        1.2.1 农杆菌本身的影响因素
        1.2.2 单子叶植物方面的影响因素
        1.3 提高农杆菌转化单子叶植物效率的方法
        1.3.1 促进vir基因的活化
        1.3.2 外植体的选择
        1.3.3 外植体的预培养
        1.3.4 外植体的农杆菌接种及共培养
        1.3.5 外植体的脱菌培养
        1.3.6 选择培养方法
        1.3.7 其他
        1.4 农杆菌介导ACS基因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
    2 蝴蝶兰生物技术研究概况
        2.1 蝴蝶兰离体培养研究概况
        2.1.1 种子萌发及影响因素
        2.1.2 原球茎的诱导、增殖及其影响因素
        2.1.3 生根与壮苗
        2.1.4 丛生芽的诱导
        2.1.5 原生质体分离与融合
        2.2 蝴蝶兰基因工程研究概况
        2.2.1 胚珠发育基因的表达及序列
        2.2.2 衰老基因工程的研究
        2.2.3 花色基因工程的研究
        2.2.4 遗传转化再生体系的选择
        2.2.5 选择标记基因及报告基因
        2.2.6 转基因研究
    3 ACS(乙烯合成酶)基因克隆的研究
        3.1 ACS(乙烯合成酶)的功能
        3.2 ACS(乙烯合成酶)基因的特性
        3.2.1 多基因家族性
        3.2.2 序列的高度保守性
        3.2.3 基因表达具有时空特异性
        3.3 ACS基因克隆研究进展
    4.本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4.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4.2 本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蝴蝶兰再生系统的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蝴蝶兰转基因受体系统的建立
        1.2.2 影响蝴蝶兰受体系统培养的因素
        1.2.3 蝴蝶兰受体系统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1.2.4 蝴蝶兰原球茎的分化
        1.2.5 壮苗与生根
        1.2.6 试管苗的练苗与移栽
    2 结果与分析
        2.1 蝴蝶兰转基因受体系统的建立
        2.1.1 6-BA/NAA配比对细小原球茎诱导的影响
        2.1.2 天然附加物对细小原球茎诱导的影响
        2.2 不同因素对蝴蝶兰转基因受体系统培养的影响
        2.2.1 6-BA对受体系统培养的影响
        2.2.2 吸附剂对受体系统培养的影响
        2.2.3 培养方式对受体系统培养的影响
        2.2.4 接种处理方式对受体系统培养的影响
        2.2.5 光照强度及继代时间对受体系统培养的影响
        2.2.6 甘露醇对受体系统培养的影响
        2.3 蝴蝶兰受体系统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2.3.1 头孢霉素对受体系统培养的影响
        2.3.2 卡那霉素对受体系统培养的影响
        2.4 蝴蝶兰原球茎的分化
        2.5 生根与壮苗
        2.6 试管苗的练苗与移栽
    3 讨论
        3.1 蝴蝶兰遗传转化受体系统选择
        3.2 蝴蝶兰受体系统培养的关键因素
        3.3 蝴蝶兰组织培养中的褐化控制
        3.4 受体阶段的选择
        3.5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3.6 分化、生根壮苗及移栽
第三章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ACS反义基因转化蝴蝶兰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农杆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1.2.2 农杆菌转化蝴蝶兰受体系统步骤
        1.2.3 除菌
        1.2.4 抗性筛选与保持
        1.2.5 根癌农杆菌介导转化蝴蝶兰原球茎的影响因素研究
        1.2.6 GUS组织化学法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共培养时间的选择
        2.2 农杆菌重悬液浓度对GUS瞬时表达的影响
        2.3 农杆菌接菌时间对GUS瞬时表达的影响
        2.4 外植体预培养对GUS瞬时表达的影响
        2.5 外植体的处理方法对GUS瞬时表达的影响
        2.6 外植体前处理对GUS瞬时表达的影响
        2.7 原球茎的生理状态对GUS瞬时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1 酚类物质对农杆菌侵染蝴蝶兰原球茎的影响
        2 共培养时间对蝴蝶兰转化效率的影响
        3 农杆菌重悬液浓度及接菌时间对蝴蝶兰转化效率的影响
        4 外植体的甘露醇处理对蝴蝶兰转化效率的影响
        5 外植体的预培养及处理方式对蝴蝶兰转化效率的影响
第四章 抗性原球茎的筛选、植株再生及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抗性原球茎的筛选
        1.2.2 抗性原球茎的继代增殖
        1.2.3 抗性原球茎的分化培养
        1.2.4 生根培养
        1.2.5 再生植株的GUS组织化学法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蝴蝶兰抗性原球茎的筛选情况
        2.2 蝴蝶兰抗性原球茎继代增殖
        2.2.1 抗性原球茎的分化培养
        2.2.2 生根培养
        2.3 抗性植株的GUS组织化学法检测
    3.讨论
        3.1 转化体的选择方法
        3.2 转化体的嵌合体问题
        3.3 转基因再生植株的基因表达问题
        3.4 关于没有对再生植株进行Southern检测的说明
第五章 蝴蝶兰ACS基因的分离与克隆
    1 材料与试剂
        1.1 材料
        1.2 试剂和酶
        1.3 仪器与设备
    2 方法
        2.1 总RNA的提取
        2.2 总RNA含量和纯度的测定
        2.3 总RNA的电泳分析
        2.4 总RNA的逆转录反应
        2.4.1 逆转录反应试剂
        2.4.2 逆转录反应过程
        2.5 蝴蝶兰ACS基因的获得
        2.5.1 引物的选用与合成
        2.5.2 PCR反应
        2.6 PCR产物的回收与克隆
        2.6.1 菌株与试剂
        2.6.2 PCR产物的回收及检测
        2.6.3 PCR产物的克隆
        2.6.4 重组子筛选及插入片段的菌液PCR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蝴蝶兰唇瓣总RNA的提取结果
        3.2 蝴蝶兰唇瓣ACS基因保守区序列的获得与分析
    4 讨论
        4.1.总RNA的提取
        4.2 克隆结果的讨论
第六章 小结
    1 蝴蝶兰遗传转化再生系统的优化
        1.1 蝴蝶兰细小原球茎受体系统的建立
        1.2 蝴蝶兰细小原球茎受体系统培养的优化
        1.3 蝴蝶兰基因转化筛选系统的选择
    2 根癌农杆菌介导蝴蝶兰原球茎转化系统的优化
    3 抗性植株的筛选、再生及检测
    4 ACS基因保守序列克隆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版及图版说明
致谢

(5)几种分子标记技术的建立及其在部分柿属植物亲缘关系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课题的提出和前人研究进展
1.1 课题的提出
1.2 前人研究进展
    1.2.1 柿属植物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2.1.1 柿属植物的种类和分布
    
1.2.1.2 柿的原产地和起源植物
    
1.2.1.3 柿品种鉴定和亲缘关系
    1.2.2 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分子标记概述
    1.2.3 SSR分子标记技术
    
1.2.3.1 SSR引物开发途径
    
    1.2.3.1.1 数据库查询
    
    1.2.3.1.2 引物的转移扩增
    
    1.2.3.1.3 建立基因组文库
    
    1.2.3.1.4 与分子标记技术结合开发SSR引物
    
    
1.2.3.1.4.1 利用RAPD方法筛选SSR
    
    
1.2.3.1.4.2 利用AFLP方法筛选SSR
    
    
1.2.3.1.4.3 利用ISSR方法筛选SSR
    
    
1.2.3.1.4.4 其他方法
    
    
1.2.3.1.4.5 不同SSR引物分离方法评述
    
1.2.3.2 SSR标记在果树中的应用
    
    1.2.3.2.1 构建遗传图谱
    
    1.2.3.2.2 种质鉴定及系谱分析
    
    1.2.3.2.3 遗传多样性分析
    
    1.2.3.2.4 基因的标定与标记辅助育种
    1.2.4 SRAP分子标记技术
    
1.2.4.1 引物特征
    
1.2.4.2 PCR扩增程序
    
1.2.4.3 SRAP技术的应用
    
    1.2.4.3.1 种质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1.2.4.3.2 亲缘关系分析
    
    1.2.4.3.3 构建遗传连锁图
    
    1.2.4.3.4 基因连锁标记的寻找与基因定位
    
    1.2.3.4.5 比较基因组学研究
    
1.2.4.4 SRAP技术和其它分子标记技术的比较
    1.2.5 基于反转录转座子的分子标记
    
1.2.5.1 植物反转录转座子的类型
    
1.2.5.2 反转录转座子分子标记的种类
    
    1.2.5.2.1 序列特异扩增多态性
    
    1.2.5.2.2 反转录转座子间扩增多态性
    
    1.2.5.2.3 反转录转座子—微卫星扩增多态性
    
    1.2.5.2.4 基于反转录转座子插入多态性
    
1.2.5.3 反转录转座子分子标记的多态性
    
1.2.5.4 基于反转录转座子的分子标记的应用
    
    1.2.5.4.1 遗传作图和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标记
    
    1.2.5.4.2 生物多样性与系统进化研究
    
    1.2.5.4.3 种质鉴定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柿属植物SSR分析技术的建立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2 DNA提取
    2.1.3 数据库查寻和引物设计
    2.1.4 SSR反应参数的优化
    2.1.5 SSR产物的检测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数据库搜寻和引物设计
    2.2.2 SSR技术体系的优化
    
2.2.2.1 Mg~(2+)浓度
    
2.2.2.2 dNTPs浓度
    
2.2.2.3 引物浓度
    
2.2.2.4 Taq酶浓度
    
2.2.2.5 退火温度
    
2.2.2.6 引物
    
2.2.2.7 SSR反应体系的确立
2.3 讨论
    2.3.1 SSR发掘程序和引物设计
    2.3.2 SSR技术体系的建立
    2.3.3 数据库查询方法的有效性 第三章 柿属植物SSR引物的分离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材料
    3.1.2 柿基因组DNA提取
    3.1.3 柿SSR标记的分离
    
3.1.3.1 基于ISSR技术分离柿SSR
    
    3.1.3.1.1 ISSR扩增
    
    3.1.3.1.2 ISSR产物克隆测序
    
    
3.1.3.1.2.1 ISSR—PCR产物纯化
    
    
3.1.3.1.2.2 ISSR—PCR产物克隆
    
    
3.1.3.1.2.3 感受态细胞制备
    
    
3.1.3.1.2.4 转化
    
    
3.1.3.1.2.5 质粒DNA的提取
    
    
3.1.3.1.2.6 阳性克隆检测
    
    
3.1.3.1.2.7 测序与序列分析
    
    3.1.3.1.3 染色体步行
    
    
3.1.3.1.3.1 基因组DNA的酶切
    
    
3.1.3.1.3.2 接头的准备
    
    
3.1.3.1.3.3 接头连接
    
    
3.1.3.1.3.4 抑制PCR第一轮扩增
    
    
3.1.3.1.3.5 抑制PCR第二轮扩增
    
    
3.1.3.1.3.6 产物克隆测序和引物设计
    
3.1.3.2 磁珠富集法分离柿SSR
    
    3.1.3.2.1 基因组DNA酶切
    
    3.1.3.2.2 接头的准备
    
    3.1.3.2.3 接头的连接
    
    3.1.3.2.4 目的片段扩增
    
    3.1.3.2.5 杂交
    
    3.1.3.2.6 富集
    
    3.1.3.2.7 克隆、测序和引物设计
3.2 结果和分析
    3.2.1 ISSR结合抑制PCR技术富集SSR
    
3.2.1.1 ISSR扩增和测序结果
    
3.2.1.2 抑制PCR和SSR序列的获得
    3.2.2 磁珠富集法分离SSR
3.3 讨论
    3.3.1 ISSR结合抑制PCR技术分离SSR标记方法的探讨
    3.3.2 磁珠富集法分离SSR标记方法的探讨
    3.3.3 引物的有用性 第四章 部分柿属植物亲缘关系的SSR分析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
    4.1.2 DNA提取
    4.1.3 SSR扩增
    4.1.4 SSR产物的检测
    
4.1.4.1 琼脂糖凝胶电泳
    
4.1.4.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银染程序
    
    4.1.4.2.1 玻璃板的准备
    
    4.1.4.2.2 制胶
    
    4.1.4.2.3 预电泳
    
    4.1.4.2.4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4.1.4.2.5 银染
    
    4.1.4.2.6 数据分析
4.2 结果和分析
    4.2.1 SSR标记的多态性
    4.2.2 基于SSR标记的聚类分析
4.3 讨论
    4.3.1 SSR分析电泳方式
    4.3.2 部分柿属植物种质间SSR聚类结果 第五章 部分柿属植物亲缘关系的SRAP分析
5.1 材料和方法
    5.1.1 材料
    5.1.2 DNA提取与分离
    5.1.3 SRAP反应体系优化
    
5.1.3.1 PCR扩增程序选择
    
5.1.3.2 SRAP扩增所选用引物序列
    
5.1.3.3 SRAP反应参数的优化
    
5.1.3.4 SRAP产物的检测
    
5.1.3.5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柿属植物SRAP反应体系的建立
    
5.2.1.1 Mg~(2+)浓度
    
5.2.1.2 dNTPs浓度
    
5.2.1.3 引物浓度
    
5.2.1.4 Taq酶浓度
    
5.2.1.5 SRAP反应体系的确立
    5.2.2 SRAP多态性分析
    5.2.3 29个样品的聚类分析
    5.2.4 主坐标分析
5.3 讨论
    5.3.1 SRAP反应体系的优化
    5.3.2 基于SRAP标记的聚类分析
    5.3.3 SRAP标记及多态性 第六章 部分柿属植物亲缘关系的IRAP和REMAP分析
6.1 材料和方法
    6.1.1 材料
    6.1.2 DNA提取
    6.1.3 引物设计
    6.1.4 PCR扩增及产物检测
    6.1.5 数据统计和聚类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IRAP和REMAP标记多态性
    6.2.2 相似系数和聚类分析
6.3 讨论
    6.3.1 IRAP和REMAP分子标记技术在柿属植物中的应用
    6.3.2 部分柿属植物种质IRAP和REMAP聚类结果 第七章 总讨论
7.1 柿属植物SSR引物开发
7.2 部分柿属植物不同分子标记方法聚类分析结果
7.3 不同聚类方法的比较
7.4 金枣柿的分类地位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真菌诱导子对铁皮石斛原球茎诱导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论文综述
    第一节 铁皮石斛的药学研究概况
    第二节 真菌对植物的诱导作用
第二章 铁皮石斛原球茎培养策略的研究
    第一节 影响原球茎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和分化的因素考察
    第二节 液体培养条件的选择
    第三节 液体转固体条件的选择
    第四节 原球茎的纯化和几个变种的形态观察
第三章 24种真菌对液体培养铁皮石斛原球茎的影响
    第一节 诱导子对铁皮石斛原球茎生长量的影响
    第二节 诱导子处理的原球茎的免疫和抗肿瘤药理作用
    第三节 诱导子对铁皮石斛原球茎多糖含量的影响
第四章 24号真菌的特性研究
    第一节 在不同培养基上的形态研究
    第二节 ST序列的测定
第五章 24号真菌对铁皮石斛原球茎成分的影响的化学分析
    第一节 24号真菌对原球茎石斛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第二节 原球茎中被诱导成分的TLC分析
    第三节 24号真菌诱导子处理的原球茎的HPLC图谱
第六章 铁皮石斛原球茎不发育系的建立与培养
    第一节 单一胚系的原球茎培养系的建立
    第二节 株系筛选的回复实验
    第三节 不发育系的形态观察
第七章 24号真菌对铁皮石斛不发育系生长和石斛总碱含量的影响
第八章 24号真菌诱导子对铁皮石斛原球茎胞外的碱化作用与细胞电镜观察
    第一节 24号真菌诱导子诱导的原球茎的细胞外碱化作用
    第二节 酸碱磷酸酶的细胞电镜观察
第九章 24号真菌诱导子对原球茎细胞结构的影响
    第一节 环境扫描电镜观察诱导子对原球茎表面的影响
    第二节 原球茎细胞壁的变化和过氧化物酶所起的作用
第十章 24号真菌诱导子对铁皮石斛原球茎的酶活性的影响
    第一节 诱导子对原球茎中苯丙氨酸解胺酶活性的影响
    第二节 真菌诱导子对过氧化物酶的影响
    第三节 诱导子对原球茎脂氧合酶活性的影响
第十一章 原球茎苯丙烷物质代谢途径相关基因研究初探
主要结论
致谢

四、第五章 艳丽番茄——番茄中的珍品(论文参考文献)

  • [1]虾夷扇贝橘红色闭壳肌产生的原因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D]. 李宁. 中国海洋大学, 2009(11)
  • [2]猪苓菌核及发酵物多糖理化性质和活性的比较研究[D]. 沈晶晶.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8(12)
  • [3]番茄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研究[D]. 刘玉霞. 南京农业大学, 2007(05)
  • [4]蝴蝶兰ACS反义基因的遗传转化及ACS基因的克隆研究[D]. 潘才博. 福建农林大学, 2007(05)
  • [5]几种分子标记技术的建立及其在部分柿属植物亲缘关系研究中的应用[D]. 郭大龙. 华中农业大学, 2006(02)
  • [6]真菌诱导子对铁皮石斛原球茎诱导作用的研究[D]. 侯丕勇.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2005(11)
  • [7]略谈我院科技外事工作的进展及体会[J]. 左心平,陈刚. 甘肃科技, 1997(03)

标签:;  ;  ;  ;  

第5章 灿烂的西红柿——西红柿的宝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