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载火箭部件抗压强度试验压力自动加载

运载火箭部件抗压强度试验压力自动加载

一、运载火箭构件抗压强度测试的压力自动加载(论文文献综述)

李东来[1](2021)在《复合材料夹层结构中后装衬套的结构设计与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新一代载人、登月及重型运载火箭的前期论证和预研的深入开展,大型复合材料夹层结构的设计理念进一步向高刚度、轻质化、功能化的集成式结构设计制造理念转变。如运载火箭结构系统为了实现内部空间的高效利用,需要在夹层结构中设计大量的安装孔位,传统的复合材料夹层结构安装形式很难兼顾承载能力、可设计性能强等综合方面的技术要求,因此本文通过提出复合材料夹层结构中后装碳纤维承力衬套的结构设计,并对碳纤维承力衬套以及复合材料夹层结构进行工艺研究,实现夹层结构后装承力衬套的承载能力大、可设计性强的后装工艺验证方法,用以满足未来重要型号结构减重和灵活设计的技术需求。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研究。(1)通过对碳纤维承力衬套的结构设计,研究复合材料夹层结构中的安装形式,确定承力衬套的两种基本形式,对承力衬套使用减重情况的对比。另外从原材料选择、铺层设计、工装设计、成型工艺多方面进行细化,最终确定碳纤维承力衬套的工艺研究方案。最终选用热收缩袋成型工艺,获得的碳纤维承力衬套具有工艺成本低,表面质量平整等特点;研究从纤维体积含量和压缩性能对比,实现制备性能优异的碳纤维承力衬套。(2)开展对碳面板铝蜂窝和铝面板铝蜂窝两种夹层结构的成型工艺研究,通过对碳面板的铺层设计以及无损检测、拉、压、弯、剪性能测试,铝蜂窝高质量拉伸工艺,并对两种夹层结构制定合理的工艺流程,采用平压和剪切测试,确定了两种夹层结构的性能满足后装试验要求,实现了复合材料夹层结构的高质量成型。(3)基于碳纤维承力衬套和复合材料夹层结构的成型研究,通过开发蜂窝夹层结构中的后装承力衬套的安装方法,验证了从材料选取、结构设计和定位工装、金属螺纹件、胶黏剂选型和后装成型的可行性,后装工艺验证从多角度分析,首先从不同结构胶粘剂使用性能分析,进而对两种夹层结构在不同金属螺纹孔状态下的拉脱性能测试,最后对安装完成的通孔和盲孔形式进行抗压性能研究。通过碳纤维承力衬套的安装保证了拉脱承载能力,并且两种蜂窝结构的后装形式增强了抗压性能,同时减重分析也实现了轻量化的研究目标。为航天复合材料夹层结构部件研制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彭鹏[2](2020)在《Mg-Gd-Y-Zn-Zr稀土镁合金蜂窝结构超塑成形/反应扩散连接成形工艺研究》文中提出超塑成形/扩散连接(superplastic forming and diffusion bonding,SPF/DB)组合工艺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轻量化成形技术,该技术成本低、效率高,近无余量,所成形的零件整体性好、尺寸精确、无明显焊缝及焊合部位材料性能与基体材料性能一致,目前,SPF/DB构件逐渐发展到了复杂的多层构件,采用SPF/DB构件与采用传统的钢结构相比可以减重20%~40%,降低制造成本20%~50%。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材料为钛合金、铝合金,然而在镁合金方面应用却极少,镁合金极为活泼,暴露在空气中极易氧化生成致密的氧化膜,对镁合金的扩散连接形成了极大地阻碍。针对此种问题,本课题采用引入铜为中间层的方式来提高扩散连接强度,在扩散连接过程中,中间层与镁合金发生固相反应,生成新相从而完成固相连接(reaction diffusion bonding,RDB)。此种方法不仅完美的解决了氧化膜的问题,且反应扩散连接可以在较小的压力下进行(2~4MPa),减小了对成形设备的需求和对模具的损坏,大大节约了成本。本文以Mg-Gd-Y-Zn-Zr合金多层结构的研制为背景,对超塑成形/反应扩散连接(SPF/RDB)工艺试验进行了研究。在不同变形温度及应变速率条件下对Mg-Gd-Y-Zn-Zr合金进行单向高温拉伸试验,分析各参数对合金流动应力、应变及延伸率的影响,确定了Mg-Gd-Y-Zn-Zr合金最佳变形温度为475℃,应变速率为0.0005s-1,此时延伸率在420%左右,根据不同变形参数下合金的应力应变曲线求得了在此参数下合金的K值合m值。遵循正交设计的原则,对Mg-Gd-Y-Zn-Zr合金进行了扩散连接性能的研究,分析了连接温度及连接界面粗糙度参数对扩散连接接头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连接温度460℃,保温时间30min,压力2MPa条件下扩散连接接头质量最好,且连接界面粗糙度对连接接头的质量影响不大,对连接接头进行剪切试验,发现在最佳扩散参数条件下的接头剪切强度达到152MPa,为母材的98.7%。根据高温拉伸试验求得的材料参数,利用MSC.Marc2018进行中空双层结构件、三层结构件及四层曲面蜂窝结构件的成形模拟,根据模拟得到的气压加载曲线指导SPF/RDB工艺中超塑成形的气压加载。根据板材基本性能试验及有限元模拟结果,设计成形模具及相应的气压控制系统,制定工艺流程,采用最佳的成形工艺参数进行SPF/RDB试验,获得最终成形件,对成形件壁厚进行测量分析,发现成形件壁厚与模拟结果误差不大,对成形件扩散连接接头进行了组织观察,连接界面消失,在扩散过渡区的晶界处分布一些细小的Mg2Cu相,扩散连接接头连接良好。

杜波[3](2020)在《高强铝合金摩擦塞补焊接头成形机制、组织特征及力学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摩擦塞补焊是一种新型固相补焊技术,在运载火箭推进剂贮箱的焊接制造中具有重要应用。本文针对运载火箭推进剂贮箱结构用材2219-T87铝合金,通过焊接工艺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摩擦塞补焊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通过大量摩擦塞补焊工艺试验,获得了2219-T87铝合金母材及不同焊缝的优化焊接工艺,得到了无缺陷接头。结果表明:通过在背部增设带有导孔的垫板和调节焊接工艺参数,可改善焊接过程中的材料流动和摩擦界面受力,并成功消除了塞补焊接头的根部缺陷。所得到的无缺陷接头和优化焊接工艺为后续组织性能研究及该技术的工业应用提供了重要基础。建立了2219-T87铝合金摩擦塞补焊过程有限元模型,通过接头成形和热循环测试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并分析了焊接工艺参数对焊接过程中材料流动、温度场及应力应变场的影响。结果表明:接头的温度场和应力应变场沿厚度方向呈现显着不均匀性;材料流动不充分和界面法向力不足是导致接头产生未连接和弱连接缺陷的主要原因。计算结果为深入理解焊接过程中各因素的相互影响、揭示塞补焊接头成形机制和指导焊接工艺优化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针对2219-T87铝合金母材和不同焊缝摩擦塞补焊接头的组织特征及其非均质性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讨论了焊后热处理对接头组织和缺陷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塞补焊接头可分为塞棒区、塞棒热力影响区、再结晶区、热力影响区、热影响区和母材区六个部分。连接界面发生再结晶,实现了冶金连接,但接头上部和下部存在明显的原始界面连接线;再结晶区呈现细小的等轴晶粒,晶粒尺寸低于10μm。连接界面附近区域中θ’相大量溶解,并形成尺寸较大的θ相。热处理后,再结晶区和热力影响区晶粒发生异常长大,部分θ’相重新析出,原始界面连接线显着改善。针对2219-T87铝合金摩擦塞补焊接头的力学性能和断裂韧性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价。结果表明:焊后接头软化区的硬度为85-95 HV;接头拉伸性能沿厚度方向呈现显着不均匀性;室温抗拉强度和断后伸长率为310-335 MPa和4.5-7%,低温抗拉强度和断后伸长率均高于室温;热处理后,室温和低温抗拉强度显着提高,但断后伸长率严重降低。接头再结晶区和塞棒中心的低温断裂韧性均优于室温,热处理后接头的室温和低温断裂韧性均严重下降。

聂献东[4](2020)在《垂直起降运载器着陆系统展开锁定机构设计与分析》文中提出返回着陆系统技术是垂直起降可重复使用运载器顺利回收的必要保证。本文以垂直起降运载器的展开锁定机构为研究对象,针对其结构设计、工作过程、强度性能、稳定性、展开运动特性、试验对比等内容进行相关研究。主要内容如下:依据某运载火箭的总体参数和技术指标,设计了运载器返回着陆系统的总体布局,并对返回着陆系统中的展开锁定机构进行详细的结构设计,使其能满足展开、锁定、承载的任务要求。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展开锁定机构关键受力点有限元静力学模型、动力学模型和稳定性分析模型,进行机构锁定后的静强度计算、机构上锁冲击动力学计算和机构稳定性分析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机构的应力、变形、受力在安全范围内,且机构轴向受压时是稳定的。根据展开锁定机构工作原理和着陆系统展开过程建立返回着陆系统的展开动力学模型。分别建立机械结构模型和气压驱动模型,并通过接口模块进行气动-机械联合仿真,讨论有无气动阻力、供气压力大小、减压阀出口压力大小、支腿进排气口面积、运载器下落速度、箭体过载、箭体倾斜角对展开运动的影响。根据所设计的展开锁定机构和着陆系统总体布局,设计加工了等比样机及其着陆系统模型,并设计了展开试验系统。使用该试验系统进行了运载器的展开试验,通过试验结果与动力学模型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所设计展开锁定机构符合使用要求,为后续的进一步设计和改进提供了依据。

王蔡鹏[5](2020)在《自动铺放网格结构的节点优化及力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复合材料网格结构比强度比刚度高,属于轻质高强的结构。现有工艺采用预浸纱铺放或连续纤维缠绕制造网格结构,连续铺放/缠绕导致节点区域预浸纱堆积、纤维架空、劣化网格性能,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开展了面向自动铺放网格结构的节点优化及力学性能研究,对圆柱正交网格结构进行轴向压缩承载仿真,试验研究不同节点形态的网格肋的轴向压缩性能,探索网格结构铺放新装置。主要贡献如下:(1)针对网格结构的减重指标,归纳了影响圆柱网格结构特性的四个结构要素——环肋数、纵筋数、筋宽以及铺层高度,推导出网格结构的重量公式;选用边际效益来表征各结构要素对的轴向承载效率的影响,发现:采用增加纵筋数的边际效益最高,改变筋宽、铺层高度的方法次之,增加环肋数的效益最低。应用Abaqus软件包对给定结构参数的圆柱网格结构建立了有限元模型,模拟其在轴向承受静载荷10k N的力学行为。结果表明:轴向压缩载荷下,纵筋主要受压应力、传递轴向载荷;环肋受拉应力作用,限制纵筋的屈曲;网格结构最大应力点及最大应变点均发生在节点区域。(2)为了表征断纱操作对网格结构性能的影响,研究不同节点形态对轴向承载性能的影响。观察不同工艺下网格结构的节点形态,采用纤维曲线的斜率极大值对应的角度来表征纤维弯曲程度,结果显示连续铺放试样的纤维弯曲程度随着层数的增加而增加。提出了用连续平直纤维铺放的空白试样来分析断纱铺放试样中断纱层对轴向承载性能的影响,得到如下结果:具有断纱节点形态的网格结构轴向承载性能更好;断纱操作可以从根本上抑制网格节点处纤维的面外弯曲,有效提高极限压缩载荷以及压缩强度。(3)建立了断纱结构的最小铺层单元的物理模型,发现在最小铺层单元的交叉区域,连续平直纤维总含量最多为50%。在保证连续纤维含量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节点构型ф构型。分析ф构型节点模型的平直层与转向层的特点以及存在的纤维弯曲问题。提出两种ф构型网格结构制造工艺。试制ф构型的十字筋并测试了其轴向拉伸性能。(4)阐述并分析了网格结构铺放工艺的特点以及传统的加热模块、送丝机构、剪切机构的原理,提出了网格铺丝系统的设计要求,结合相关国内外铺丝头的发展,在满足网格结构铺丝设计要求的基础上,对铺丝头中关键部件进行了改进设计。利用Solid Works Motion模块对铺放头关键部件进行仿真,简要表明了工作原理和流程,为网格结构新铺放系统研发提供依据参考。

蔡德龙,陈斐,何凤梅,贾德昌,匡宁,苗蕾,邱海鹏,王洪升,徐念喜,杨治华,于长清,张俊武,张伟儒,周延春[6](2019)在《高温透波陶瓷材料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透波陶瓷材料已成为高超声速飞行器天线罩、天线窗等部件的关键候选材料。因此,如何有效提升透波陶瓷材料的耐温、透波、承载等特性是发展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针对高超声速飞行器对透波陶瓷材料的技术要求,阐述了透波陶瓷材料的发展历史,着重对现有透波陶瓷材料体系及其透波特性测试方法和原理的研究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全面回顾,并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本文旨在为未来新一代高超声速飞行器的设计提供参考。

万书会[7](2018)在《铆模锥度对2A10铆钉电磁铆接质量影响》文中指出运载火箭舱段广泛使用主要连接方式之一是铆接,铆接具有结构质量轻、装配过程简单、连接强度稳定可靠、检查和排除故障容易等技术特点,适用于各种金属和非金属材料之间较复杂结构的连接。目前,虽然手工铆接能够基本满足产品研制需求,但劳动强度大,铆钉加工硬化严重,铆钉镦头易开裂,钉杆不易形成干涉量,铆钉镦头成形一致性较低,铆接质量的稳定性不易控制。电磁铆接的铆接力主要由放电参数控制,铆钉镦头成形的一致性好,电磁铆接开枪一次铆钉即完成变形,不需要连续的锤击,铆接产生的噪声持续时间比气动铆接短。对于厚夹层材料的铆接,电磁铆接仍然可以沿钉杆形成更加均匀的干涉量,能提高结构抗载能力和抗疲劳性能。目前电磁铆接设备配套的平铆模适用性较差,在装配过程中存在铆模与产品多部位干涉的问题。针对铆模与箭体产品结构干涉的问题,本文首先对铆接部位、产品结构形式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出适宜的铆模直径和长度。选取不同锥度的铆模进行力学性能试验,从铆接接头的钉杆干涉量、剪切载荷和拉脱载荷等质量进行评价,并与现有的压铆和气动铆接接头进行质量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铆模锥度的增加,干涉量呈现减小的趋势,铆模锥度越小,钉杆受轴向载荷越大,中心材料变形越大。随着铆模锥度的增加,剪切载荷呈现减小趋势,较小的铆模锥度对铆接质量有益。随着铆模锥度增加,电磁铆接接头抗拉脱载荷逐渐提高,较大的铆模锥度对铆接抗拉脱性能有益。压铆接头抗拉脱载荷最高,气动铆接与电磁铆接基本相当。对电磁铆接件剖切后进行微观金相组织分析,分析得出锥形铆模电磁铆接镦头组织主要分为三个区域:难变形区、变形区和宽化的绝热剪切区。与平铆模铆接镦头相比,锥形铆成头虽仍呈现绝热剪切带,但剪切带区域宽化,此区域变形极大放缓,剪切裂纹产生的趋势减弱。利用ABAQUS对不同铆模下铆钉的动态变形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当铆模锥角在40°180°变化时,铆模锥度越小,钉杆材料越容易被挤入钉孔,从而在铆钉与孔壁间形成更大的干涉量,有利于提高接头的疲劳寿命。随着铆模角度增加,铆腔直径增大,增加了材料的径向流动,减小了对夹层材料的挤压。数值模拟结果与力学试验结果的规律基本一致。

苏世杰[8](2018)在《船舶应急拖带装置强度试验平台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应急拖带装置是一套安装在船艏及船艉的拖带装置,其作用是当船舶发生意外时,能够快速、方便的连接到拖轮,并由拖轮将失事船舶拖离现场,从而减少事故恶化的程度。国际海事组织(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IMO)要求所有2万载重吨及以上的新建造和现有油船,均应在其艏艉两端安装应急拖带装置。作为保障船舶航行安全的关键设备,应急拖带装置不仅需要通过相关船级社的型式认证,还应在出厂前进行整体与单元强度试验,以确保产品合格。目前国内尚不具备完整的应急拖带装置型式及出厂试验的能力,这极大的制约了我国应急拖带装置设计与制造行业的发展,因此相关试验技术的研究势在必行。本文在国家质检总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的支持下,对应急拖带装置强度试验平台的关键技术展开研究。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根据IMO指南要求,分析了不同拖带角度下应急拖带装置的受力情况,提出了一种应急拖带装置型式试验方法,通过在导缆孔下布置斜台并采用强力点单独加载的方案,不仅可准确模拟最危险的拖带工况,而且将试验时所需的空间多角度加载转化为平面加载,从而极大的降低了试验平台的设计难度,目前该方法已列入中国船级社《产品检验指南》2015版。2、创新设计了一种T型卧式试验平台总体布局方案,该方案可实现多部件组合强度试验所需的平面90°加载与单元部件强度试验所需的直线加载两种工作模式的任意切换,具有通用性好、使用方便的优点;针对超大型试验平台建造成本高、机身刚性差的难题,创造性的提出了一种由钢结构件-混凝土复合而成的卧式机身结构形式,并成功的解决了两种材料的变形协调问题,与现有卧式机身结构形式的对比分析表明,其具有可靠性高、建造成本低的优点。3、结合试验平台被控对象分散、不同试验时被控对象数目及控制逻辑差别大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分布式测控系统,有效的提高了测控系统的可靠性与柔性;针对应急拖带装置试验与准备周期长、系统能耗高的特点,创新提出了一种双泵双阀并联液压加载系统方案,与现有液压加载系统方案相比,其在控制精度、能耗及构建成本方面均具有显着优势。4、针对应急拖带装置各组件刚度差异大的特点,建立了阀控非对称液压缸在正向力加载及反向力加载时的数学模型,并分析了被试对象负载刚度的变化对力控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负载刚度大范围变化时,力控系统的固有频率、负载阻尼与等效阻尼比、上升时间、最大超调量等特征参数均会发生显着的改变,从而造成系统控制性能的大幅下降。5、为了抑制被试对象刚度的变化对控制性能的影响,提高试验平台力控系统的控制品质,进行了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器的设计并推导了被控对象传递函数的分母分子相对阶数为1时的自适应控制律;为了更加准确、快速的构造出具有特定性能的参考模型,创新提出了增加零极点法、频率响应法等两种参考模型构造方法,给出了具体算例并对两者的构造效果与适应条件进行了讨论。6、在理论建模的基础上,结合理想电液伺服试验机力控系统的设计目标设计了负载刚度自适应控制器,并采用频率响应法构建了具有最小拍响应特性的参考模型;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器在不同的负载刚度下均可较好的跟踪参考模型的输出,系统的力控精度相比常规的PID控制算法有了较大的提高。7、为了解决应急拖带装置强度试验流程复杂、测试脚本编制困难且易出错的难题,在考虑各个单元测试活动间的路由逻辑关系及测试资源的变化对测试流程影响的基础上,创新提出了一种面向资源约束的测试流程工作流模型,并构造了测试流程正确性验证算法;进一步构建了试验平台测试系统框架,开发了原型测试系统并进行了成功应用,结果表明所开发的测试系统能够对复杂的测试流程进行有效的描述与验证并实现流程驱动的测试过程控制,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应急拖带装置的强度试验效率并避免差错。

黄诚[9](2017)在《航天运载器低温复合材料贮箱结构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结合航天运载器复合材料贮箱的发展趋势及目前工程应用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采用理论分析与有限元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低温复合材料贮箱结构设计方法研究,以揭示热力耦合载荷下复合材料贮箱结构的失效规律,构建考虑低温下复合材料贮箱细观应力场的结构分析方法、稳定性分析方法和优化设计方法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基于细观力学有限元方法,提出了一种低温复合材料结构的多尺度层次化分析方法。通过设计低温单层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矩阵,选择合适的代表体元,推导相应边界条件,并计算低温下和随温度变化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提出了一种多尺度层次化分析方法,通过在细观上对代表体的六个单元应力场进行叠加,获得宏观结构在已知响应下的细观应力场,从而对复合材料的强度参数进行预测。提出了一种针对低温无内衬复合材料贮箱结构的多尺度层次化损伤分析方法。针对宏观损伤分析方法无法考虑贮箱细观上基体失效的问题,基于一阶剪切层合理论,并结合多尺度层次化分析方法,建立了多尺度层次化损伤分析方法,然后采用细观最大应力准则和“基体穿孔”最终失效判据,对低温下复合材料铺层相邻层的角度、不同失效准则、不同材料性能等的影响特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多尺度层次化分析方法的低温贮箱设计与优化方法,改进了传统的网格理论。根据损伤分析方法,研究了低温复合材料贮箱在热、力耦合载荷下的力学性能,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最小化基体主应力为目标的目标函数,构建了结合多尺度层次化分析方法对低温复合材料贮箱优化设计的一般流程。同时,考虑几何非线性和材料非线性,对低温复合材料贮箱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建立了复合材料网格结构有限元分析模型与分析方法,并开展了贮箱局部部段复合材料网格结构的承载性能试验。基于复合材料网格结构的刚度等效分析模型,研究了复合材料网格结构有限元建模与分析方法,以用于贮箱结构精细化设计,开展了贮箱局部部段复合材料网格结构的承载性能试验,并与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复合材料网格结构分析方法的有效性。本文研究成果可为我国新型航天运载器复合材料贮箱的设计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为我国突破无内衬低温复合材料贮箱的结构设计难题奠定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郑青[10](2017)在《新型格栅结构设计及力学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轻质高强格栅结构在航空航天、汽车、船舶等领域都具有极大的工程应用价值和发展潜力。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手段,系统研究了格栅结构的各向异性特性;对复合材料格栅承力筒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并提出了大型格栅结构的缩比模型;探索了大尺寸复合材料格栅承力筒结构的制备工艺和测试表征方法;基于分形几何理论,深入研究了多级格栅结构的力学性能。(1)格栅结构力学性能的各向异性与其构型相关。研究发现,金刚石构型的格栅在刚度和强度方面都展现出较强的各向异性;通过改变不同方向格栅肋条的宽度可以调节格栅刚度各向异性和强度各向异性;得出了格栅结构强度包络线,并对比了欧拉屈曲和材料失效两种失效模式,提出了格栅筒结构的理论优化方法,为特定受载结构的轻量化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2)采用等效连续介质方法,对复合材料格栅筒结构的刚度和临界轴压力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表明,受轴压的复合材料格栅筒有三种失效模式,即整体屈曲、肋条屈曲和材料强度失效。根据其失效模式图,大尺寸格栅筒结构由于其厚度尺寸相对较小,主要表现为整体屈曲失效。通过有限元模型开展的参数分析表明,格栅筒的刚度与格栅肋条的宽度或者厚度成正比,而其临界轴压力与肋条厚度的二次方成正比。(3)建立了格栅结构有限元模型,得到了结构尺寸与结构力学响应及结构重量的定量关系,采用相应面方法,结合MATLAB优化工具箱,实现了格栅筒结构的轻量化设计。(4)基于相似理论和方程分析法,提出了以失效模式图相同为标准的缩比模型构建方法;建立了轴压下Kagome构型格栅承力筒结构的缩比模型,得到了该结构6个独立几何参数(D、H、b1,b2、δ、t)的缩比关系;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对缩比模型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和验证。(5)采用软膜辅助纤维缠绕制备工艺,成功制备具有较大几何尺寸的碳纤维增强环氧复合材料格栅承力筒。采用锤击法得到了格栅筒结构自由振动的模态和频率;根据实验结果反推出格栅筒结构肋条的实际纵向弹性模量。对格栅筒进行了轴压测试,得到的失效模式为肋条分层劈裂,轴压强度实验值与理论预测值相差约30%。(6)提出了多级格栅概念及其构造方式,即平面拓展法和空间拓展法;采用分形理论,推导了不同失效模式下多级格栅的力学性能;建立了二级格栅结构的有限元模型,重点考察了二级格栅结构的力学性能特点,并绘制其失效模式图和强度包络线图;采用光敏树脂3D打印技术,制备了工程塑料二级格栅结构,并测试了其力学性能,对理论结果进行了验证。

二、运载火箭构件抗压强度测试的压力自动加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载火箭构件抗压强度测试的压力自动加载(论文提纲范文)

(1)复合材料夹层结构中后装衬套的结构设计与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复合材料夹层结构的形式特点和连接方式
        1.2.1 复合材料夹层结构的形式特点
        1.2.2 复合材料夹层结构的传统连接方式
    1.3 复合材料夹层结构连接形式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复合材料夹层结构连接形式研究现状
        1.3.2 复合材料夹层结构插入件尺寸优化分析研究现状
        1.3.3 碳纤维复合材料后装承力衬套的应用
    1.4 目前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
第2章 复合材料夹层结构中后装衬套结构设计
    2.1 引言
    2.2 复合材料夹层结构安装形式设计要求
    2.3 碳纤维承力衬套的结构设计
        2.3.1 碳纤维承力衬套设计特点
        2.3.2 碳纤维承力衬套的两种基本形式
        2.3.3 碳纤维承力衬套两种类型的设计标准
    2.4 碳纤维承力衬套的减重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碳纤维承力衬套及复合材料夹层结构的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碳纤维承力衬套的试验研究
        3.2.1 原材料选择
        3.2.2 铺层设计
        3.2.3 模具设计
        3.2.4 成型工艺
        3.2.5 主要仪器设备和其他材料
        3.2.6 实验制备过程
        3.2.7 碳纤维承力衬套的试样加工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成型工艺的对比
        3.3.2 试样基本参数的测定
        3.3.3 不同预浸料试验件的压缩性能及结果分析
    3.4 复合材料夹层结构试验研究
        3.4.1 蜂窝夹层结构的的设计原则
        3.4.2 碳面板成型
        3.4.3 碳面板性能测试
        3.4.4 铝蜂窝芯子高质量工艺
        3.4.5 碳面板-铝蜂窝和铝面板-铝蜂窝的组装工艺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夹层结构后装碳纤维承力衬套的工艺验证
    4.1 引言
    4.2 碳纤维承力衬套后装方案的设计
        4.2.1 碳纤维承力衬套及蜂窝加工
        4.2.2 定位工装的设计
        4.2.3 金属螺纹件的确定
        4.2.4 胶黏剂的选型
    4.3 后装承力衬套成型工艺方案
        4.3.1 不同安装形式成型工艺
        4.3.2 成型工艺研究路线
    4.4 碳纤维承力衬套减重结果分析
    4.5 拉脱力学性能测试
        4.5.1 拉脱力测试
        4.5.2 不同胶黏剂对比分析
        4.5.3 通孔形式拉脱性能分析
        4.5.4 盲孔形式拉脱性能分析
    4.6 压缩力学性能测试
        4.6.1 压缩性能测试
        4.6.2 通孔形式压缩性能分析
        4.6.3 盲孔形式压缩性能分析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Mg-Gd-Y-Zn-Zr稀土镁合金蜂窝结构超塑成形/反应扩散连接成形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稀土元素在镁合金中的应用
        1.2.1 Mg-Y-(RE)系合金
        1.2.2 Mg-Gd-(RE)系合金
    1.3 金属蜂窝板的研究进展
    1.4 SPF/DB技术概述
        1.4.1 SPF/DB工艺简介
        1.4.2 SPF/DB工艺研究现状
        1.4.3 SPF/DB工艺的应用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材料及研究方案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备
        2.2.1 力学性能测试设备
        2.2.2 扩散连接设备
        2.2.3 超塑成形/扩散连接设备
        2.2.4 显微组织分析设备
    2.3 试验方案
第3章 Mg-Gd-Y-Zn-Zr合金超塑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高温拉伸试验
    3.3 Mg-Gd-Y-Zn-Zr合金高温变形行为
        3.3.1 Mg-Gd-Y-Zn-Zr合金真实应力-应变曲线
        3.3.2 超塑状态下的m值和K值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Mg-Gd-Y-Zn-Zr合金扩散连接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Mg-Gd-Y-Zn-Zr合金扩散连接试验准备
    4.3 Mg-Gd-Y-Zn-Zr合金扩散连接试验
    4.4 连接机理分析
    4.5 工艺参数对Mg-Gd-Y-Zn-Zr合金接头组织的影响
        4.5.1 扩散连接温度对Mg-Gd-Y-Zn-Zr合金接头组织的影响
        4.5.2 扩散界面粗糙度对Mg-Gd-Y-Zn-Zr合金接头组织的影响
    4.6 Mg-Gd-Y-Zn-Zr合金的扩散连接接头力学性能测试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Mg-Gd-Y-Zn-Zr合金多层结构SPF/RDB数值模拟
    5.1 引言
    5.2 有限元模拟的基本假设
    5.3 中空双层结构件超塑成形有限元模拟
        5.3.1 有限元几何模型建立
        5.3.2 边界条件设定及载荷工况设置
        5.3.3 模拟结果分析
    5.4 三层立筋结构超塑成形有限元模拟
        5.4.1 有限元几何模型建立
        5.4.2 边界条件设定及载荷工况设置
        5.4.3 模拟结果分析
    5.5 四层蜂窝结构有限元模拟
        5.5.1 有限元几何模型建立
        5.5.2 边界条件设定及载荷工况设定
        5.5.3 模拟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Mg-Gd-Y-Zn-Zr合金多层结构SPF/RDB成形试验
    6.1 引言
    6.2 双层结构SPF/RDB工艺流程
        6.2.1 双层结构SPF/RDB工艺流程
        6.2.2 双层结构实验模具
        6.2.3 板料表面处理及阻焊剂涂覆
        6.2.4 双层结构SPF/RDB工艺试验过程
        6.2.5 中空双层结构件试验结果
    6.3 四层板曲面蜂窝结构SPF/RDB成形试验
        6.3.1 四层曲面蜂窝结构SPF/RDB工艺流程
        6.3.2 模具、板料预成形及芯层结构设计
        6.3.3 板料表面处理及通气管路焊接
        6.3.4 四层曲面蜂窝结构SPF/RDB成形试验
        6.3.5 试验结果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高强铝合金摩擦塞补焊接头成形机制、组织特征及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运载火箭贮箱结构材料及焊接方法发展概况
    1.3 摩擦塞补焊技术介绍
        1.3.1 摩擦塞补焊技术基本原理
        1.3.2 摩擦塞补焊工艺过程
        1.3.3 摩擦塞补焊工艺优势
    1.4 摩擦塞补焊技术研究现状
        1.4.1 塞补焊接头设计
        1.4.2 塞补焊工艺参数
        1.4.3 塞补焊接头成形及组织特征
        1.4.4 塞补焊接头力学性能
        1.4.5 塞补焊热过程分析
        1.4.6 工业应用实例
    1.5 DEFORM软件简介及在摩擦焊中的应用
    1.6 摩擦塞补焊技术存在的问题
    1.7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2章 试验材料、设备及方法
    2.1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2.2 试验材料
    2.3 焊接设备
    2.4 塞补焊工艺试验
    2.5 塞补焊过程热循环测试
    2.6 热处理试验
    2.7 焊缝组织与形貌表征
        2.7.1 金相组织分析
        2.7.2 EBSD分析
        2.7.3 结晶相分析
        2.7.4 沉淀相分析
        2.7.5 差热分析
    2.8 力学性能测试
        2.8.1 硬度测试
        2.8.2 拉伸试验及数字图像相关分析
        2.8.3 断裂韧性试验
        2.8.4 断口分析
第3章 摩擦塞补焊接头成形机制及影响因素
    3.1 FTPW过程基本特征
    3.2 FTPW过程材料流动及缺陷特征
    3.3 塞补焊接头设计对FTPW接头成形的影响
        3.3.1 塞孔形状
        3.3.2 塞棒形状
        3.3.3 垫板导孔形状
        3.3.4 待焊试板厚度
    3.4 塞补焊工艺参数对FTPW接头成形的影响
        3.4.1 焊接压力
        3.4.2 焊接转速
        3.4.3 塞棒进给量
    3.5 2A14-T6塞棒FTPW接头成形特征
        3.5.1 6mm厚FTPW接头成形特征
        3.5.2 8mm厚FTPW接头成形特征
        3.5.3 10mm厚FTPW接头成形特征
    3.6 不同焊缝FTPW接头成形特征
    3.7 母材FPPW接头成形特征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摩擦塞补焊材料流动及热过程分析
    4.1 摩擦塞补焊模型的建立
        4.1.1 材料模型
        4.1.2 热源模型
        4.1.3 摩擦模型
        4.1.4 网格划分
        4.1.5 边界条件
        4.1.6 模型验证
    4.2 摩擦塞补焊过程焊接参数变化规律
    4.3 摩擦塞补焊过程材料流动及接头成形特征
        4.3.1 FTPW焊接过程材料流动及接头成形特征
        4.3.2 FPPW焊接过程材料流动和接头成形特征
    4.4 摩擦塞补焊过程温度场分布特征
        4.4.1 FTPW焊接过程温度场分布特征
        4.4.2 FPPW焊接过程温度场分布特征
    4.5 摩擦塞补焊过程应力应变场分布特征
        4.5.1 FTPW焊接过程应力应变场分布特征
        4.5.2 FPPW焊接过程应力应变场分布特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摩擦塞补焊接头组织演变规律研究
    5.1 母材FTPW接头显微组织特征
        5.1.1 显微组织特征
        5.1.2 强化相转变规律
    5.2 焊后热处理对FTPW接头显微组织特征的影响
        5.2.1 显微组织特征
        5.2.2 强化相转变规律
    5.3 不同焊缝FTPW接头显微组织特征
        5.3.1 显微组织特征
        5.3.2 强化相转变规律
    5.4 母材FPPW接头显微组织特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摩擦塞补焊接头力学性能及低温断裂行为
    6.1 母材FTPW接头力学性能
        6.1.1 硬度分布
        6.1.2 常温及低温拉伸性能
        6.1.3 断裂模式
        6.1.4 塞补焊接头变形特征及断裂行为
    6.2 焊后热处理对FTPW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
        6.2.1 硬度分布
        6.2.2 常温及低温拉伸性能
        6.2.3 断裂模式
    6.3 不同焊缝FTPW接头力学性能
        6.3.1 硬度分布
        6.3.2 拉伸性能
        6.3.3 断裂模式
    6.4 母材FPPW接头力学性能
        6.4.1 硬度分布
        6.4.2 拉伸性能
        6.4.3 断裂模式
    6.5 母材FTPW接头常温及低温断裂行为
        6.5.1 试验方法及原理
        6.5.2 焊后热处理对常温及低温断裂韧性的影响
        6.5.3 断裂模式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垂直起降运载器着陆系统展开锁定机构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外研究概况
        1.2.1 伞降回收
        1.2.2 带翼飞回
        1.2.3 垂直返回
    1.3 国内研究概况
    1.4 着陆支腿收放方案对比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展开锁定机构结构设计
    2.1 引言
    2.2 返回着陆系统总体布局
    2.3 展开锁定机构结构设计
        2.3.1 收放机构设计
        2.3.2 锁定机构设计
        2.3.3 机械式行程开关设计
        2.3.4 密封圈选择及密封槽设计
    2.4 展开锁定机构工作过程
    2.5 小结
第三章 展开锁定机构强度与稳定性分析
    3.1 引言
    3.2 有限元分析、赫兹接触及压杆稳定
        3.2.1 有限元分析
        3.2.2 赫兹接触
        3.2.3 压杆稳定
    3.3 支柱锁定后受地面载荷静强度分析
        3.3.1 建立有限元模型
        3.3.2 静力学有限元分析
    3.4 钢球锁上锁动力学分析
        3.4.1 建立有限元模型
        3.4.2 动力学有限元分析
    3.5 主支柱稳定性分析
        3.5.1 理论计算
        3.5.2 屈曲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返回着陆系统展开动力学分析
    4.1 引言
    4.2 气动-机械联合仿真介绍
    4.3 着陆支腿气压-机械系统建模
        4.3.1 气压驱动模型
        4.3.2 机械结构模型
    4.4 着陆机构展开运动仿真
        4.4.1 不考虑气动阻力的展开运动仿真
        4.4.2 考虑气动阻力的展开运动仿真
        4.4.3 死点位置后供气压力对展开运动的影响
        4.4.4 死点位置后减压阀出口压力对展开运动的影响
        4.4.5 死点位置后支腿进排气口面积对展开运动的影响
        4.4.6 死点位置后运载器下落速度对展开运动的影响
        4.4.7 考虑箭体过载情况下的展开运动
        4.4.8 箭体倾斜角度对展开同步性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运载器着陆系统展开试验研究
    5.1 引言
    5.2 运载器展开试验系统组成
    5.3 展开装置、试验箭体和样机支撑装置
        5.3.1 展开装置
        5.3.2 试验箭体和样机支撑装置
    5.4 气压驱动系统
    5.5 测量系统
        5.5.1 着陆腿展开角度测量方案
        5.5.2 着陆腿进气口压力测量方案
        5.5.3 着陆腿相对位移测量方案
        5.5.4 传感器的安装及动态测试设备
    5.6 试验流程和试验结果
        5.6.1 试验流程
        5.6.2 试验结果
    5.7 试验结果与动力学模型仿真结果对比
    5.8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5)自动铺放网格结构的节点优化及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复合材料网格结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力学性能研究
        1.2.2 网格结构制备工艺研究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圆柱正交网格结构轴向承载分析
    2.1 网格结构轴向承载效率的表征方法
    2.2 圆柱网格结构轴向性能有限元分析
        2.2.1 有限元模型建立
        2.2.2 有限元结果分析
    2.3 网格筋的结构参数对轴向承载效率的影响
        2.3.1 网格筋铺层高度的影响
        2.3.2 网格筋宽的影响
        2.3.3 网格纵筋数的影响
        2.3.4 网格环肋数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网格筋节点的力学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及设备
    3.3 节点形态对网格结构的轴向承载性能影响
        3.3.1 试样制备及试验方法
        3.3.2 节点区域的微观结构特征
        3.3.3 试验结果与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网格节点新构型的设计与制造
    4.1 网格结构节点优化策略分析
    4.2 网格筋最小铺层单元的微观模型分析
    4.3 节点优化结构的几何模型
    4.4 ф构型的模型分析与实现方案设计
        4.4.1 ф构型节点模型分析
        4.4.2 ф构型实现方法
    4.5 ф构型加强筋的制备与拉伸试验
        4.5.1 ф构型加强筋的制备
        4.5.2 ф构型加强筋的轴向拉伸性能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网格结构自动铺放系统研究
    5.1 网格结构自动铺丝系统的技术要求及功能分析
    5.2 面向网格结构铺放头的关键零部件设计
        5.2.1 在线加热模块的设计要求及实现原理
        5.2.2 送丝机构的设计要求及实现原理
        5.2.3 剪切机构的设计要求及实现原理
    5.3 网格结构铺放头的运动仿真
        5.3.1 Motion模块工作原理简介
        5.3.2 铺放头关键机构运动仿真模拟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6)高温透波陶瓷材料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概述
    1.1透波基本概念和科学技术内涵
    1.2透波材料的选材与设计方法
        1.2.1透波材料的选材与分类
        1.2.2天线罩/窗对新型透波材料的需求
        1.2.3 新型热透波材料种类
    1.3高温透波陶瓷材料发展历史及现状
        1.3.1国外天线罩/窗材料研究概况
        1.3.2国内天线罩/窗材料研究进展
    1.4新型耐高温透波陶瓷材料的发展趋势
2均质陶瓷透波材料及制备技术
    2.1熔融石英及其复合陶瓷
        2.1.1熔融石英陶瓷的性能特点
        2.1.2熔融石英陶瓷的制备技术
    2.2氮化硼及其复合陶瓷
        2.2.1 h-BN的基本结构及性能
        2.2.2氮化硼及其复相陶瓷高温透波材料
    2.3多孔氮化硅陶瓷
        2.3.1 Si3N4的晶体结构特征以及性能
        2.3.2多孔氮化硅透波材料的制备
        2.3.3多孔氮化硅透波材料的性能
    2.4多孔硅酸钇陶瓷
        2.4.1硅酸钇的结构及性能
        2.4.2多孔硅酸钇成型工艺及性能
3纤维增强透波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技术
    3.1高温透波陶瓷材料编织结构
        3.1.1纤维编织方式
        3.1.2复合材料成型技术
    3.2石英纤维透波隔热复合材料
    3.3石英纤维/石英复合材料
    3.4氧化铝纤维增强氧化物复合材料
    3.5氮化物纤维/氮化物复合材料
4透波陶瓷涂层材料
    4.1透波陶瓷涂层材料种类及制备方法
    4.2国内外研究现状
5频率选择表面
    5.1高温透波陶瓷基频率选择表面研究意义
    5.2高温透波陶瓷基频率选择表面研究现状
    5.3高温透波陶瓷基频率选择表面制备工艺
        5.3.1软刻蚀技术
        5.3.2柔性膜转移技术
        5.3.3数字化机械铣削加工技术
        5.3.4激光直接刻蚀技术
    5.4 高温透波陶瓷基频率选择表面的测试
        5.4.1高温透波陶瓷基频率选择表面透波率测试
        5.4.2高温透波陶瓷基频率选择表面天线罩透波测试
        5.4.3高温透波陶瓷基频率选择表面反射率测试
    5.5高温透波陶瓷基频率选择表面发展趋势
6宽频透波陶瓷材料
    6.1宽频透波天线罩结构形式
    6.2宽频透波天线罩壁结构设计现状
    6.3宽频透波天线罩材料研究现状
    6.4宽频天线罩研究制备存在的问题
7透波性能测试设备及测试原理
    7.1高Q腔法
        7.1.1测试原理
        7.1.2变温校准
        7.1.3相关测试设备
    7.2带状线法
        7.2.1测试原理
        7.2.2相关测试设备
    7.3微扰法
        7.3.1测试原理
        7.3.2相关测试设备
    7.4带状线谐振腔法
        7.4.1测试原理
        7.4.3变温校准方法
        7.4.2相关测试设备
    7.5终端短路波导法
        7.5.1测试原理
        7.5.2高温校准方法
        7.5.3相关测试设备
    7.6准光光腔法
        7.6.1测试原理
        7.6.2相关测试设备
    7.7自由空间法
        7.7.1测试原理
        7.7.2相关测试设备
8结束语及展望

(7)铆模锥度对2A10铆钉电磁铆接质量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铆接技术应用概况
    1.3 电磁铆接工艺原理与特点
        1.3.1 电磁铆接工艺原理
        1.3.2 电磁铆接特点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4.1 国外电磁铆接技术研究现状
        1.4.2 国内电磁铆接技术研究现状
        1.4.3 铆接变形数值模拟发展概况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锥形铆模的电磁铆接试验
    2.1 引言
    2.2 电磁铆接配套工艺装备设计
        2.2.1 铆模结构改进
        2.2.2 铆枪托架结构设计
    2.3 试验设备
        2.3.1 电磁铆接设备及性能参数
        2.3.2 电子压铆机设备及性能参数
    2.4 试验材料
        2.4.1 铝合金铆钉
        2.4.2 铝合金板材
第3章 铆模锥度对电磁铆接质量影响
    3.1 引言
    3.2 铆模锥度对铆接干涉量影响研究
    3.3 铆模锥度对剪切载荷影响研究
    3.4 铆模锥度对拉脱载荷影响研究
    3.5 铆钉镦头组织微观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铆模锥度对电磁铆接变形影响模拟分析
    4.1 引言
    4.2 有限元模型建立
        4.2.1 有限元仿真规划
        4.2.2 创建模型
        4.2.3 定义材料属性
        4.2.4 创建载荷和边界条件
        4.2.5 网格划分
    4.3 模拟结果分析
        4.3.1 电磁铆接铆钉成形动态分析
        4.3.2 不同铆模锥度对铆接质量的影响
        4.3.3 铆模锥度对接头强度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船舶应急拖带装置强度试验平台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应急拖带装置结构组成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应急拖带系统研究现状
        1.3.2 应急拖带装置试验方法研究现状
        1.3.3 大型结构试验机的研究现状
        1.3.4 大型结构试验机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3.5 大型结构试验机测试技术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应急拖带装置强度试验方案及其试验平台结构设计
    2.1 引言
    2.2 应急拖带装置强度试验方案设计
        2.2.1 危险拖带工况分析
        2.2.2 试验流程设计
    2.3 应急拖带装置强度试验平台总体设计
        2.3.1 总体布局设计
        2.3.2 高刚性复合式机身方案设计
        2.3.3 复合式机身结构设计与分析
    2.4 试验平台主要部件结构设计
        2.4.1 加载系统设计
        2.4.2 夹持系统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应急拖带装置强度试验平台测控及液压系统设计
    3.1 引言
    3.2 测控系统方案设计
        3.2.1 测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3.2.2 测控系统详细设计
    3.3 液压系统设计
        3.3.1 液压加载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3.3.2 三种液压加载方案仿真对比
        3.3.3 液压系统详细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考虑负载刚度特性的力控系统理论建模
    4.1 引言
    4.2 试验平台闭环力控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4.2.1 非对称液压缸活塞杆正向移动时的数学模型
        4.2.2 非对称液压缸活塞杆反向移动时的数学模型
        4.2.3 正反向运动时数学模型形式的统一
        4.2.4 其它环节的数学模型
    4.3 负载刚度对力控特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及参考模型构造方法
    5.1 引言
    5.2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设计
        5.2.1 基本原理
        5.2.2 模型描述
        5.2.3 控制器结构
        5.2.4 模型匹配时的情况
        5.2.5 自适应律的推导
        5.2.6 自适应控制器设计步骤
    5.3 严格正实参考模型构造方法
        5.3.1 参考模型的构造准则
        5.3.2 增加零极点法
        5.3.3 频率响应法构造参考模型
        5.3.4 两种方法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负载刚度自适应控制系统设计与验证
    6.1 引言
    6.2 具有最小拍响应特性的负载刚度自适应控制器的设计
        6.2.1 力控系统参数确定
        6.2.2 力控系统传递函数确定
        6.2.3 参考模型的确定
        6.2.4 负载刚度自适应控制器设计
    6.3 仿真研究
        6.3.1单位负反馈控制仿真实验
        6.3.2 PID控制仿真实验
        6.3.3 LRAC控制系统仿真实验
        6.3.4 仿真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6.4 实验验证
        6.4.1 刚度自适应控制算法验证
        6.4.2应急拖带装置强度试验平台加载实验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资源约束工作流的测试流程建模技术
    7.1 引言
    7.2 面向资源约束的测试流程工作流模型
        7.2.1 测试流程工作流(TWF)模型
        7.2.2 面向资源约束的测试流程工作流(RCTWF)模型
    7.3 测试流程工作流正确性验证算法
    7.4 基于资源约束工作流的测试系统框架
    7.5 基于RCTWF的应急拖带装置强度试验平台测试系统实现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工作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9)航天运载器低温复合材料贮箱结构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含内衬复合材料压力容器
        1.1.2 无内衬全复合材料贮箱
        1.1.3 复合材料贮箱研制与应用
        1.1.4 我国复合材料贮箱研究关键技术
    1.2 低温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1.2.1 低温下纤维与树脂性能
        1.2.2 低温下复合材料性能
    1.3 复合材料细观力学研究进展
        1.3.1 细观力学分析法
        1.3.2 细观力学有限元法
    1.4 复合材料损伤失效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1.5 复合材料贮箱结构设计研究进展
        1.5.1 贮箱箱底的设计
        1.5.2 贮箱箱底过渡段的设计
        1.5.3 贮箱箱筒段的设计
    1.6 论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低温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热-力学性能研究
    2.1 低温复合材料单向板宏观力学性能试验矩阵设计
    2.2 复合材料细观力学分析方法
    2.3 代表体积元的确定
    2.4 细观力学有限元建模
    2.5 细观力学有限元模型验证
    2.6 低温单层复合材料宏观弹性参数预测
    2.7 低温复合材料强度参数预测方法
    2.8 低温复合材料强度参数预测方法验证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温复合材料结构损伤分析方法研究
    3.1 复合材料损伤分析方法
    3.2 低温复合材料贮箱的失效判据
        3.2.1 最大应力/应变准则
        3.2.2 Tsai准则
        3.2.3 Hashin准则
        3.2.4 修正的Von Mises应力失效准则
        3.2.5 应变不变量失效准则
        3.2.6 低温复合材料贮箱的失效判据
    3.3 不同强度准则对基体开裂失效的预测
    3.4 温度变化对低温下基体开裂影响
    3.5 不同复合材料铺层形式对低温下基体开裂的影响
    3.6 低温复合材料结构损伤分析方法验证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热力耦合载荷下低温复合材料贮箱结构设计与分析
    4.1 承受内压的低温复合材料贮箱结构设计
    4.2 低温复合材料贮箱承载性能分析工况
    4.3 热-内压载荷下复合材料贮箱承载性能分析
    4.4 考虑刚度衰减的贮箱稳定性分析
        4.4.1 贮箱结构稳定性分析方法
        4.4.2 考虑刚度衰减的复合材料贮箱稳定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热力耦合载荷下低温复合材料贮箱结构优化设计
    5.1 复合材料贮箱的初步设计
    5.2 优化问题提法和参数设置
    5.3 以最大化临界屈曲载荷为优化目标的复合材料贮箱优化设计
    5.4 以最小化基体主应力为优化目标的复合材料贮箱优化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先进复合材料贮箱网格结构设计及试验验证
    6.1 先进复合材料贮箱网格结构有限元模型建模方法
        6.1.1 梁-壳有限元模型
        6.1.2 壳-壳有限元模型
        6.1.3 梁-壳模型与壳-壳模型对比计算
    6.2 先进复合材料贮箱直筒段承载能力有限元分析
        6.2.1 不同单胞尺寸下局部失稳对结构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分析
        6.2.2 不同网格形式局部失稳对结构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分析
    6.3 先进复合材料贮箱网格结构设计方法
        6.3.1 复合材料网格结构的刚度等效模型
        6.3.2 等效刚度模型的分析流程
        6.3.3 有限元方法与工程算法结果对比
    6.4 基于等效刚度模型的先进复合材料贮箱网格结构优化设计
    6.5 先进复合材料贮箱直筒段结构轴压承载性能试验
        6.5.1 试验方案
        6.5.2 试验结果
        6.5.3 有限元计算结果对比
    6.6 复合材料贮箱网格裙结构拉伸试验
        6.6.1 试验方案
        6.6.2 试验结果
        6.6.3 有限元计算结果对比
    6.7 算法验证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0)新型格栅结构设计及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格栅结构研究现状概述
        1.2.1 格栅结构概念
        1.2.2 格栅结构性能研究
        1.2.3 格栅结构制备工艺
        1.2.4 格栅结构应用
    1.3 多级格栅结构研究现状概述
        1.3.1 多级格栅结构概念
        1.3.2 多级格栅结构研究进展
        1.3.3 多级格栅结构的应用前景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格栅结构的各向异性设计
    2.1 引言
    2.2 刚度各向异性
    2.3 强度各向异性
    2.4 强度包络线
    2.5 格栅结构各向异性在火箭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格栅筒结构的力学性能分析及轻量化设计
    3.1 引言
    3.2 轴压下格栅筒力学性能理论分析
        3.2.1 面内刚度
        3.2.2 失效模式
        3.2.3 格栅筒的承载性能分析
        3.2.4 失效模式图
    3.3 格栅筒轴压性能有限元分析
        3.3.1 格栅筒有限元模型
        3.3.2 格栅筒刚度
        3.3.3 格栅筒承载力
    3.4 格栅筒结构的多参数轻量化优化设计
        3.4.1 优化模型
        3.4.2 优化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型格栅筒结构的缩比模型研究
    4.1 引言
    4.2 缩比模型建立方法
    4.3 缩比关系的建立
    4.4 缩比模型实例及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合材料格栅筒结构的整体制备技术及性能测试
    5.1 引言
    5.2 软膜辅助纤维缠绕制备技术
        5.2.1 样件尺寸
        5.2.2 原材料
        5.2.3 模具制备
        5.2.4 成型及固化
    5.3 自由振动测试
        5.3.1 测试原理
        5.3.2 测试流程
        5.3.3 测试结果
    5.4 轴压测试
        5.4.1 测试平台
        5.4.2 轴压测试结果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级格栅结构设计与力学性能分析
    6.1 引言
    6.2 多级格栅的力学性能
        6.2.1 多级格栅结构分类方法
        6.2.2 多级格栅结构的刚度
        6.2.3 多级格栅结构的强度
    6.3 二级格栅结构的力学性能
        6.3.1 性能增强机理
        6.3.2 模量和强度
        6.3.3 强度包络线
    6.4 二级格栅结构有限元分析
    6.5二级格栅结构压缩实验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总结
    7.2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运载火箭构件抗压强度测试的压力自动加载(论文参考文献)

  • [1]复合材料夹层结构中后装衬套的结构设计与工艺研究[D]. 李东来.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2021(06)
  • [2]Mg-Gd-Y-Zn-Zr稀土镁合金蜂窝结构超塑成形/反应扩散连接成形工艺研究[D]. 彭鹏.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3]高强铝合金摩擦塞补焊接头成形机制、组织特征及力学性能研究[D]. 杜波. 天津大学, 2020
  • [4]垂直起降运载器着陆系统展开锁定机构设计与分析[D]. 聂献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5]自动铺放网格结构的节点优化及力学性能研究[D]. 王蔡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6]高温透波陶瓷材料研究进展[J]. 蔡德龙,陈斐,何凤梅,贾德昌,匡宁,苗蕾,邱海鹏,王洪升,徐念喜,杨治华,于长清,张俊武,张伟儒,周延春. 现代技术陶瓷, 2019(Z1)
  • [7]铆模锥度对2A10铆钉电磁铆接质量影响[D]. 万书会.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8]船舶应急拖带装置强度试验平台关键技术研究[D]. 苏世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
  • [9]航天运载器低温复合材料贮箱结构设计方法研究[D]. 黄诚.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10]新型格栅结构设计及力学性能研究[D]. 郑青.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运载火箭部件抗压强度试验压力自动加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