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金入市:是福还是祸?

保险资金入市:是福还是祸?

一、保险资金入市:是福?是祸?(论文文献综述)

徐珂[1](2021)在《险资举牌上市公司动因及影响效应研究 ——以金地集团为例》文中提出从2014年年末至今,二级市场中险资举牌上市公司事件屡见不鲜。国家鼓励险资参与二级市场最初的目的是激发我国资本市场的活力,利用保险资金的特殊优势,充分发挥市场的定价功能,引导市场参与者正确理性的投资,拓宽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保险资金因为其自身的独特性,虽然能给市场带来积极作用,但如果保险机构的投资目的并非简单的财务战略投资,那么他非但不会在市场中发挥积极作用,还会给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公司价值带去负面影响,进而影响资本市场的秩序,不利于其稳定运行。不仅是对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出于恶意目的的举牌,虽然短期会给保险公司带来收益,但从长远来看,投资收益并不乐观。基于以上考虑,对国内整个资本市场、上市公司、中小投资者以及保险机构自身来说,分析资本市场中险资举牌的动因和影响效应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本文主要包括六个部分。首先,梳理国内外关于险资举牌相关的文献,厘清现有文献的不足,找寻研究突破口并为本文研究夯实理论基础;其次,梳理我国关于险资举牌上市公司的现状,分析出现险资举牌行为的原因;然后,以生命人寿和安邦保险举牌金地集团为例,将举牌事件的一般动因和影响效应更加具体的放到案例中去分析探讨,来发现事件背后所隐藏的共性和个性。其中,在举牌的动因方面,本文从宏观经济环境、保险行业监管层的政策、保险机构资金的特殊性等几方面分析。在影响效应方面,本文从公司管理层的变化、股权的变动、举牌时股价的波动以及利用公司的各项财务指标去分析对公司运营上的长期影响。在风险方面,主要分析了股价风险、公司经营风险等,最后结合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建议。

樊明[2](2020)在《退休政策的经济学分析及调整》文中认为退休政策通过影响劳动力的投入和养老负担对社会产出和就业人口、退休人口的福利水平产生影响,因此要对退休政策进行调整须进行较为充分的经济论证。研究对单人经济的退休年龄分析显示:存在一个基于个人一生效用最大化的"最佳"退休年龄,可合理平衡一生总产出和退休后的休闲。同理,一个多人经济社会也存在一个平均的"最佳"退休年龄。研究的结论如下:现有的退休年龄政策背景下,中国将面临日益沉重的养老负担,说明中国的退休年龄政策亟须调整;延迟退休年龄至少在长期对就业无负面影响,且可增加GDP;将暂时多余的社保基金用于金融投资无助于社会养老负担的缓解,养老金空账运行并无问题。为完善中国的退休政策,研究提出适时延长退休年龄、提高养老金标准和降低养老保险费率、对职工上缴的养老保险实施记账等建议。

王晓丹[3](2020)在《中国政府股票市场救助行为研究 ——基于2015年救市行为的分析》文中提出2015年中国股市经历了一次巨震,为了维护股票市场稳定,中国政府以“国家队”身份、以超过一万亿的资金规模直接入市救助股市。后期又面临大量资金是否和如何退市问题。此次中国“国家队”资金救助股市为世界各国(地区)所关注,也为政治经济学和金融监管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田野实验,本文重点考察和研究这一重大的经验事实。论文分为八章。第一章阐释了政府干预股票市场的国内外现实背景和研究现状,突出了研究意义,介绍了论文的内容结构。第二章对现有关于政府对股票市场干预的相关文献做梳理。从股市危机的特征和政府职能两个方面阐述了政府救助股市的必要性;从文献中总结政府救市策略的目标、具体方式和政策效果,并重点突出股市干预基金的设立及运行效果;进而立足于中国政府股市干预策略,以及中国2015年股市危机的研究进展并指出研究缺陷;最后指出政府股市干预策略的退出机制的研究不足。第三章从金融史的角度,以政府救助方式为划分,并遵循重大股市危机发生的时间轴,对20世纪以来历次典型性金融危机中各国(地区)政府救市的经验做比较,尤其集中于政府直接注资股市的策略比较,对比较成功的股市平准基金的运作详细展开,并总结处于不同发展阶段股市的政府干预策略差异。着眼于中国股市,对中国股市自建立以来的政府干预策略进行梳理,并详细剖析2015年股市危机的救市计划,为中国股市危机的应对措施提供历史经验。第四章对政府入市策略做理论分析,结合中国股市的典型性特征,基于噪声交易模型,分别从股市危机的形成、中国政府救市的目标与策略、入市干预的预期效果等方面,对政府救市资金入市进行理论分析;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政府入市效应的三个理论假说。第五章和第六章是对中国政府救市资金的运行情况和策略效果的实证分析。对救市资金及其后续调整的详细统计是救助策略研究的重要现实依据。第五章首先集中关注2015年中国股市大波动期间,以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和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为主力的“国家队”救市资金的统计,分别从资金入市的市场背景、资金的筹集规模、入市结构安排、选股原则、后期资金动态调整、等各方面剖析政府此番的注资行动;并对“国家队”各持股成员拆分比较,以完整展示救市资金运行全貌。第六章基于第四章提出的三个理论假说,实证检验中国政府股市救助计划的政策效果,分别从救市资金对市场流动性的改善、对市场整体层面和被救助对象个体层面的波动性影响、救市资金的影响机制检验等三个方面,对政府此番股市救助策略的实施效果作评价。第七章是政府救助策略的处置问题研究。在政府入市模型的框架之上,退市理论研究探讨了政府退市的目标设定、交易策略、预期效果等,并在两期模型中给出了政府退市的必要条件和持仓调整的操作策略,对中国政府退市策略的实施提供了初步的机制设计。本章第二部分基于退市模型的结论,通过对救市资金的投资成本和各期收益水平的核算,指出“国家队”救市资金的退出时机,为退市策略建议提供现实依据。第八章对研究成果做总结,指出本文未来的研究展望;在各国(地区)股市危机救助历史的梳理与本文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为中国政府救市的策略选择及救市资金的后期运行提出政策建议。论文的主要结论:入市方面:政府入市救助的目标是稳定市场,是必要的和有效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各方面:政府通过增持股票为市场提供额外的流动性,降低了市场的流动性风险;政府的股市干预有利于降低市场波动性,并且干预力度越大,个股的收益率波动性越低;降低股票的噪声交易程度是救市资金降低股市波动性风险的主要作用机制。退市方面:国有资金大量滞留股市是有负面作用的,退市是必要的,但是,由于退市的目标比入市实际上更多元,所以退市行为更应该谨慎和有策略。考虑到政府对不同目标的偏好或权衡,其实后危机时期政府救助资金退出可以有不同的策略和时机。假定政府的目标只是入市资金的损益平衡,其实2017年底已经出现过全部退出的时机。但是,实际上政府至今还活跃在股市中,说明政府在某些信息优势的情况下,其救助资金的目标函数中可能包含了“投资收益”最大化。如果如此,政府救市资金理论上没有确定的最优退出时间或时机,相机抉择是最优策略。本文的创新或贡献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把政府干预股市的行为分为入市和退市,分别分析,尤其是退市策略分析。因为现实中往往是入市很果断,退市很麻烦,需要特别慎重。政府入市的后处置直接决定了干预政策的有效性,却往往在策略制定和政策效果评价体系中被忽视。将政府救市资金退出问题纳入政府对股票市场的干预政策研究中,为救助资金的后续处置机制作出理论设计,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看得见的手”择机撤出救助领域的研究空缺,为全球各市场类型国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退市制度设计。探讨救市资金的处置问题的前提是掌握现有资金在市场中的实际运行效果,通过较为细致的核算救市资金自入市以来的成本和各期收益情况,为救市资金的后续处置策略提供现实依据,并为退市策略的机制设计提供政策建议。第二,对政府干预股市行为的理论模型进行了内生化处理,并设定政府入市的目标函数与退市的目标函数不同:前者是稳定市场,后者的目标函数中是包含投资收益的。鉴于政府以维护公共利益为主要服务目标的基本属性,结合政府在金融市场中监督和管理的职责,对政府入市的理论研究以稳定股票价格波动为主要的干预目标具有合理性,已有文献也提供了较强的理论支持。以本文对2015年政府救市资金的统计研究和实证分析为基础,结合救市资金的筹集渠道、干预效果和资金变动等现实情况,本文对救市资金在后危机时期的处置研究以投资收益最大化为政府退市的目标函数,符合政府干预政策的市场逻辑并且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把投资收益作为政府重要的干预目标在现有文献中是鲜有的,本文对政府救市资金退市的理论研究可以进一步推广到政府对各市场领域的干预行为评估。第三,在经典的噪声交易模型中引入政府行为,在逻辑推演的基础上,总结出三个理论判断,并在实证分析中加以验证。理论上在有政府参与的市场中,政府干预行为对市场的影响可能通过改变交易噪声实现,这为政府干预的影响机制研究拓展了理论依据。本文主要不足也是三点:第一,在理论分析中,把退市目标简单化处理为“获得投资收益”,确实过于简单和抽象,不符合实际。实际上政府与双重目标即投资收益和稳定市场,甚至有更多的目标,但是,由于确定不同目标之间的权重和构建相应模型太复杂,模型构建超出了我现在的能力,所以,只能以后再深入研究。第二,受数据可得性的局限,在统计分析中,本文采用季度性数据追踪救市资金的持股情况,但是季度性数据难以捕捉政府救市资金的具体交易时点及价格,导致救市资金的成本收益核算可能与实际情况差别较大。除以出资方证券公司的资产账户收益情况为补充外,要反映救市资金的真实收益需要更多的数据支撑。第三,在实证分析时,本文仅对政府救市资金的干预效果以流动性和波动性两个标准衡量,并未考虑对市场有效性的影响;对救市资金的作用机制也仅以降低噪声交易渠道解释,指标选择比较简单。

邢伟[4](2020)在《“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集体资产股权流转过程中权利边界模糊、交叉,影响部分权能实现;所有权缺位、虚化、弱化,行使主体不明确,造成集体资产流失;部分权能流转范围受限,流转市场不完整,有偿退出难,抵押担保难;农村宅基地、承包地“三权分置”中权属杂糅,财产性权能流动性低,财产性权益难以充分实现,与改革目标相违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产权范围不明,行权主体缺位,管理机制不畅,导致合作制性质不明,股份制作用发挥不畅;农村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界定不明、权属缺失,公益性功能发挥不充分,存在管理空白。以上这些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程度普遍存在,严重制约着改革进程,阻碍着产权各要素权能的充分实现,影响着农村发展效果和治理效能。本文共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重点阐释本文选题背景与意义、理论综述、研究框架与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与不足。第二部分“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以农村集体所有制为基础,论述农村所有权、承包权(资格权)、经营权(使用权)、经营性资源资产产权、公益性资源资产产权等相关概念,结合建国后各个时期农村产权制度过程进行深入剖析。第三部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依托河北省部分地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现状,结合全国各地改革情况,深入剖析产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现实困境与问题。第四部分“‘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设计”,探索建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分别负责行使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公益性资源资产和经营性资源资产的所有权人权能。第五部分“‘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实施主体”,构建与新时代乡村治理模式相适应的“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第六部分“科斯定理视角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成本-效益分析”,用法经济学方法对“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进行全面剖析。第七部分“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以期实现细化各项权能、明晰产权归属、严格产权保护、顺畅产权流转目标。第八部分“结论”,回答了在导论部分提出的、本文致力于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注重以土地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所有资源资产进行了系统梳理,根据不同资源资产的形态、功能、使用方式以及产权构成、行权模式,将其划分为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和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四种类型。在坚持农村集体制度不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底线不变、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固定不变基础上,剥离土地承包权、宅基地资格权、经营性资源资产股东权、公益性资源资产管理权中所包含的身份性权能,在分权基础上将包含身份属性的权能(成员权)统一归位于所有权,形成所有权权利组织体,即“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根据不同资源资产性质及其权能构成,分别搭建由不同成员组成的“农村承包权人集体”“农村资格权人集体”“农村股东成员集体”和“农村全体农户集体”,分别行使农村承包地、宅基地、经营性资源资产和公益性资源资产的所有权权能和身份权权能。以此为基础,重新构建“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在农村集体所有权现行模式向“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转换过程中,严把“目标层+准则层+决策层”三大环节,统筹宏观设计与微观运行,找寻出一条可以最大限度明晰产权界限、充分发挥产权权能、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运行体系,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乡村治理效能。

敖文雅[5](2020)在《中国平安保险举牌对华夏幸福的绩效影响研究》文中提出

肖婕璐[6](2020)在《险资举牌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以平安人寿举牌华夏幸福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保险行业逐渐步入迅猛发展的快车道。随着保费规模的不断扩大,2010年以来,中国保监会陆续发布政策规定,允许保险资金开展股权投资。自此,为了更好地运用保险资金,保险机构开始进行股权投资。险资举牌实质上就是保险机构的股权投资行为,指的是保险机构持股达到上市公司总股本的5%及以上。随着政策利好的不断释放,资本市场上兴起了两轮险资举牌潮。这两轮险资举牌潮的举牌主体、举牌方式、举牌资金来源和举牌目的皆有不同。第一轮险资举牌潮发生在2015年,以“宝能系”举牌万科A为典例。第二轮险资举牌潮发生在2018年下半年。区别于第一轮险资举牌潮,此次举牌潮主要呈现以下四个特征:第一,举牌主体多为中国人寿、平安人寿等大型险企,而非前海人寿之类的中小险企;第二,举牌方式多采用协议转让、认购非公开发行股份等方式,而非二级市场竞价;第三,举牌目的为长期财务投资而非争夺控制权或牟取短期暴利;第四,举牌资金多来源于保险责任准备金或者自有资金而非结算利率高的万能险。本文所研究的险资举牌事件就发生在第二轮险资举牌潮的背景下。文章采用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以平安人寿举牌华夏幸福为例,从举牌参与双方的动因、举牌对参与双方的影响、险资举牌隐藏的风险三个方面对保险机构举牌上市公司的行为进行分析,探寻第二轮险资举牌潮中举牌事件背后的一般逻辑。首先,本文从宏观环境和监管环境两方面对险资举牌的背景进行阐述。宏观环境方面,险资举牌面临着三大挑战:信用风险、优质资产短缺与低利率;监管环境方面,一系列政策的颁布以及“偿二代”监管体系的运用带来的利好推动着险资举牌的发展。基于此背景,本文从保险机构和上市公司两个角度入手分析险资举牌的动因。保费规模庞大和资产配置需求是平安人寿举牌的主要驱动力,而华夏幸福的动因则是其现金流紧张和陷入融资困境。此外,股权结构分散、持续分红及成长性好也使得华夏幸福成为平安人寿青睐的对象。然后,本文从公司治理、业务模式、财务绩效及股票价格四个角度分析举牌事件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公司治理方面,举牌事件发生后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管理层人员结构以及三会的召开情况均有改善,险资举牌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司的治理水平。业务模式方面,由于平安人寿和华夏幸福达成了合作,华夏幸福开启了轻资产业务模式,二者战略协同优势得以发挥。财务绩效方面,本文运用财务指标分析法从盈利能力、营运能力等四个方面对比分析了举牌前后华夏幸福的财务状况,研究发现,险资举牌极大程度上提升了华夏幸福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成长能力。探讨险资举牌事件对被举牌公司股价波动的影响运用的是事件研究法。通过实证研究得出,险资举牌事件在公告日当天会带来较大的超额收益率和累计超额收益率,即举牌公告的发布向市场传递了积极的信号,短期内给公司股价带来了正向的效应。对于险资举牌对保险机构的影响,主要采用成本收益法对其投资回报进行计算,并对举牌事件发生后保险机构通过权益法记账获益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得出,险资举牌拓宽了平安人寿的投资渠道,使平安人寿获得了稳定的收益。然后,本文对险资举牌隐藏的三大风险进行了阐述,分别为股权集中度风险、控制权转移风险和对赌条款风险。最后,本文从举牌方,被举牌方及监管方三个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有助于保险机构和上市公司通过险资举牌发挥协同作用,实现“1+1>2”的效应。目前,国内学者对于险资举牌的案例研究主要局限于第一轮险资举牌潮,本文在吸收借鉴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第二轮险资举牌潮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深入探讨险资举牌的动因和影响效应,以期以正面的案例的为今后的险资举牌行为提供参考依据,对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张延曼[7](2020)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制度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取得了显着进展,但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显着。城乡要素流动不顺畅,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发达城市和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乡村带动力度发挥不足、带动意愿不强、带动机制不健全,致使当前城乡发展依然存在较大差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本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宗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积极探索城乡发展新动力、新方向、新模式。在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对城乡关系进行历史性、全面性梳理,并站在全局性、战略性高度,提出了推动中国发展迈上新台阶的“城乡融合发展”战略。随着2019年5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以及2019年12月29日国家发改委等18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发布《关于开展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工作的通知》并印发《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方案》等举措的陆续实施和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正越来越多地在制度层面上得到保障与支撑。新时代中国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通过对当前中国城乡融合发展制度体系的深刻挖掘,有助于更好地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更好地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制度,进而更好地助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是在补齐农村发展短板的基础上,破解城乡二元经济社会格局、释放乡村活力的迫切要求,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围绕对城乡差距现状的揭示,以及对差距形成因素的深层次剖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城乡之间、城乡各要素之间、城乡居民之间的各种协调、统筹、融合发展关系;对当前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存在的如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机制不健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体制不合理、城乡要素配置以及治理结构不均衡、城乡社会基本公共服务普惠机制不健全等等一系列制度问题的深入探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思考:对于拥有几千年城乡渊源的文明古国而言,对于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的中国来说,如何能够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加快实践创新的制度调整,找出一条有效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本文共有六章。第一章绪论部分。重点描述研究的时代背景和政策背景,挖掘研究的理论意义并阐明实践价值,对国内外关于城乡融合发展制度的研究进行综述,并说明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同时对创新之处以及不足进行归纳总结。第二章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其一是对相关概念的梳理,按照历史逻辑对城乡关系、城乡二元结构、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以及城乡融合概念进行界定;其二阐述马克思主义城乡发展制度的理论奠基:从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思想,列宁关于城乡发展制度的思想,毛泽东对城乡发展制度的探索,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发展制度理论;其三是对当代西方城乡融合理论与实践的反思和借鉴。这部分主要为论文提供理论支撑。第三章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乡发展的制度变迁历程。整个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城乡分割制度体系,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之前的城乡历经曲折发展进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新时代以来城乡融合发展制度体系的逐渐形成。这部分主要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城乡制度发展历史进行梳理。第四章当前中国城乡发展的制度性短板及原因探析。具体从现行制度下城乡发展差距的外在表现、当前城乡发展制度体系的不尽完善,以及城乡发展出现制度性短板的深层次原因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和剖析。这部分主要阐述当前中国城乡发展制度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第五章构建与完善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这里针对前一章提到的现实问题,指出中国实施城乡融合发展制度的必然性。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第二,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有利于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第三,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是破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抓手;第四,城乡融合发展制度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这部分主要阐述在新时代中国发展中构建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是必然选择。第六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制度的完善路径。首先,强调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做好“三农”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合理利用存量空间搞好城市建设,发展产业群推进新型城镇化,以及满足居民在城乡安居的自由选择。这部分首先从宏观上对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制度进行把握,而后分别从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通道的打通、进城务工人员基本权益保障制度的完善、城乡产业协同发展体制机制的建立健全三个角度,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制度该如何完善。

徐倩倩[8](2020)在《保险公司持股对股票价格波动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在我国,保险公司投资于股票市场经历了多轮的政策调整。自1995年《保险法》颁布明令禁止保险公司投资于股票市场,直到1999年才被允许间接投资于股票市场,2005年才能直接入市。如今,新一轮的险资“举牌潮”如约而至,银保监会多次发声鼓励保险公司使用长期账户,增持优质上市公司股票。目前,保险公司已发展成为我国股票市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影响甚广。现阶段保险公司持股相关的研究层出不穷,但有关保险公司持股对股票价格波动具体影响的文章并不多见,故本文在现阶段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以保险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式,探究保险公司持股对上市公司股价波动的具体影响。本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理论部分,主要从保险公司作为机构投资者的特性入手,根据有效市场假说、信息不对称及行为金融学相关理论探究保险公司持股对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并对具体的影响路径进行分析。现实部分,在介绍我国保险公司的持股现状和持股偏好之后,通过比较2019年二季度末保险公司新增持股的上市公司持股前后6个月的股价波动率,探究保险公司持股对股价波动的影响。接着,再对产生影响的现实原因和潜在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实证部分,主要选取WIND数据库2009年第三季度至2019年第二季度上市公司的季度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模型对保险股和普通股进行匹配,在上涨、震荡以及下跌行情下分别对保险公司持股的报告期和后一期进行ATT检验分析。结论和对策建议部分,主要是总结全文的研究结论,并结合结论分别从上市公司、保险公司以及监管层的视角提出建设性对策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首先,保险公司倾向于持有流动性好、估值偏低、盈利稳健、股息率较高的大盘蓝筹股。其次,保险公司在持股时能够有效挖掘低估值个股,具有价值发现的功能。再者,保险公司由于自身资金的性质往往会长期持有股票,且其投资不以高收益为目标,时刻秉持价值投资的理念。最后,保险公司持股行为在上涨和震荡行情时能够有效降低股价波动,起到维护市场稳定的作用,在下跌行情时虽然报告期会引起股价的波动,但后一期又不会显着影响股价的波动。由于保险公司持股行为具有价值发现和稳定股价方面的作用,因此上市公司应当积极吸纳保险公司进行长期投资;保险公司应当遵循持股相关的法律和规则,积极提升自身的投资管理水平,选择长期稳健的投资;相关监管部门应当建立动态监管机制规范保险公司持股行为,为保险公司的持股营造较为宽松的投资环境。

周莹[9](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何娜[10](2020)在《保险资金实地调研的信息治理效应研究》文中提出资本市场的发展,一是需要有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二是要有健康、众多的机构投资者。鼓励并充分发挥保险资金规模大、投资稳定的“积极监督者”以发挥公司治理作用,是在保险投资领域贯彻“防范系统性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具体要求。2018年10月,国务院副总理刘鹤表示,在鼓励市场长期资金来源方面,将加大保险资金财务性和战略性投资优质上市公司力度,壮大机构投资者力量,巩固市场长期投资基础。保险资金作为成本低、期限长、适合逆周期投资的稳定型资金,具有承受短期浮亏的能力,在短期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市场信心不足的环境下,积极发挥价值发现优势;从中长期看有把握买入便宜资产的战略时机,配置长期优质标的有助于维持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然而,保险资金持股引发的负面效应,让部分市场参与者视保险资金为“洪水猛兽”。因此,如何引导保险资金通过合理渠道发挥治理作用,推动保险资金作为长期稳定的“财务投资者”分享上市公司增长红利,成为资本市场的稳定力量以提升市场配置效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近年来迅猛发展的保险资金实地调研,为本文研究保险资金的治理效应提供重要契机。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2018年保险类机构共发起和参与的调研活动高达1,929次,调研内容集中于公司的经营和业务发展、投融资安排、盈余状况、创新研发等各个方面。保险资金实地调研既可以通过与公司经理人的私下沟通,影响信息提供者对原始信息的生产和披露;同时还可以形成“眼球效应”影响其他投资者的股票交易,提升信息效率并降低股票流动性成本,最终影响资本市场的定价效率。围绕保险资金实地调研的信息治理效应这一主线,本文在全面梳理国内外相关基础理论和文献最新进展的基础上,以我国深圳A股上市公司展开了大样本实证检验,以分析保险资金实地调研如何发挥信息治理效应。具体而言,本文第3章基于实地调研作为一种获取信息的私下沟通方式,实证检验保险资金实地调研是否影响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及其作用机制,并从市值管理动机和融资约束缓解动机对此展开进一步检验,以厘清保险资金实地调研提升信息披露质量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该章还从外部信息监督机制——审计监督,以及资本市场约束机制——融资融券两个角度,探讨实地调研与正式治理机制在影响公司信息披露上的相互关系;最后,本文还进一步考察寿险、财险与养老险公司实地调研,保险资金单独调研和联合调研,以及险资股东和非险资股东实地调研如何影响公司信息披露。其次,本文第4章将研究从信息提供者视角转移到信息使用者——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考察保险资金实地调研能否形成“眼球效应”,吸引外部投资者注意力并提升股票流动性。在此基础上,本文考察保险资金实地调研带来的投资者关注与股票流动性的相互关系,验证保险资金实地调研影响股票流动性的作用机制。同时,本文还以审计监督和融资融券制度测量正式治理机制,检验保险资金实地调研与正式治理机制在提升股票流动性上的作用关系。除此之外,本章还区分保险资金类型、实地调研类型、以及保险资金是否持股分析保险资金实地调研对股票流动性的作用差异。最后,与第3章从信息提供者、第4章从信息使用者视角的研究不同,本文第5章则从资本市场定价效率,为我国保险资金实地调研的信息治理效应提供进一步的经验证据。基于宏观资本市场信息效率由微观企业价格效率构成的逻辑,该章从股价反应时滞和股价信息含量两个维度测量定价效率,并检验保险资金实地调研如何影响资本市场定价效率。在此基础上,本文还进一步从公司信息披露和股票流动性两个方面,考察了保险资金实地调研影响资本市场定价效率的作用机制。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研究,本文发现:(1)保险资金的实地调研可以显着降低被调研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提高被调研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2)保险资金实地调研的信息治理效应在控股股东存在股权质押、融资约束较大的公司中更强,这是因为经理人出于稳定股价和缓解融资约束动机,更有意愿与保险资金进行私下沟通并满足其对高质量信息披露的需求。(3)利用外部信息监督机制——审计监督,以及资本市场约束机制——融资融券机制的进一步分析发现,保险资金实地调研与审计监督、融资融券等正式治理机制,在抑制公司信息披露的机会主义行为上呈现替代关系。(4)保险资金实地调研具有信息效率,通过“眼球效应”引发投资者关注,纠正市场有偏信息和投资者非理性情绪,降低股票流动性成本。(5)保险资金实地调研前后1日或3日带来更多的投资者关注,具体表现为显着增加的网络搜索量和股吧发帖量,这将会显着提升股票流动性。(6)利用外部信息监督机制——审计监督,以及资本市场约束机制——融资融券机制的进一步分析发现,保险资金实地调研与正式治理机制在提升股票流动性上呈现替代关系。(7)保险资金实地调研能显着降低资产收益率对过去市场信息的依赖程度,降低公司股价同步性,使股票价格具有更多的信息含量,提升资本市场定价效率。(8)保险资金实地调研提升市场定价效率的作用机制主要在于信息效率渠道和公司治理渠道。本文研究表明,保险资金通过实地调研这一重要的非正式沟通渠道影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决策和外部投资者股票交易行为,有助于提升资本市场定价效率。这意味着,保险资金能够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稳定力量,发挥有效的信息治理效应,相比于以往研究,本文的贡献和创新可归纳如下:第一,为保险资金实地调研能否以及如何发挥信息治理效应提供经验证据,从非正式治理视角拓展保险资金参与公司治理的现有文献。已有研究多集中从保险资金持股视角探讨保险资金如何影响公司治理。而本文基于实地调研的研究发现,相较于持股公司之后以股东大会投票、派驻董事等正式治理机制发挥股东积极主义,保险资金通过实地调研与经理人私下沟通,可能是保险资金发挥治理作用更为重要且现实的途径,拓展和丰富了保险机构投资者治理效应的现有文献。第二,基于保险资金实地调研视角,为现有文献中有关机构投资者究竟是通过逆向选择降低股票流动性,还是促进信息效率提升股票流动性的争论提供新的经验证据。不同于现有研究更多关注公募基金、私募基金、QFII、银行等机构投资者(Brockman and Yan,2009;雷倩华等,2012;邓柏峻等,2016;张燃等,2019),本文实证检验保险资金这一规模庞大、发展迅速的机构投资者,通过实地调研提升信息效率而降低股票流动性成本,进一步补充和丰富机构投资者与股票流动性领域的现有文献。第三,本文从保险机构投资者出发,为现有机构投资者如何发挥资本市场治理效应的研究提供新的经验证据。现有研究主要考察证券投资基金(杨竹清,2012)、社保基金(唐大鹏,2014)、QFII(许年行等,2013)等不同类型机构投资者对于资本市场定价效率的影响,而本章则从保险机构投资者出发,基于实地调研这一特殊的信息获取渠道,验证保险机构投资者对资本市场定价效率的促进作用,拓展和丰富机构投资者异质性与资本市场定价效率的现有文献。第四,本文的研究结论为银保监会鼓励“险资入市”带来较为丰富的现实启示。近年来,政府多次提倡推动保险资金加大股票投资和服务实体经济,但保险资金股票投资实际执行与监管预期往往出现较大偏差。银保监会等相关监管机构既不能视保险资金为“洪水猛兽”加以全盘否定,也不能任由其“兴风作浪”凭借规模效应通过低买高卖的频繁炒作进行市场投机,甚至频频举牌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本文的研究表明保险资金能够通过实地调研这一非正式的私下沟通渠道,可以影响公司经理人信息披露和外部投资者股票交易,从而提升资本市场定价效率。因此,我国银保监会、证监会等相关部门在监管保险资金股票投资的过程中,要注意保险资金来源和交易逻辑的特殊性,通过引导保险资金更多地利用诸如实地调研等非正式治理机制发挥作用,从而推动他们以上市公司长期稳定的“财务投资者”分享公司增长红利,作为资本市场的稳定力量发挥信息治理效应。

二、保险资金入市:是福?是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保险资金入市:是福?是祸?(论文提纲范文)

(1)险资举牌上市公司动因及影响效应研究 ——以金地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保险资金运用的研究
        1.2.2 关于险资举牌行为与公司治理的研究
        1.2.3 关于险资举牌行为影响效应的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主要研究贡献与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险资举牌的定义
        2.1.2 举牌的类型
        2.1.3 保险资金的定义及来源
    2.2 理论基础
        2.2.1 协同效益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公司价值理论
第3章 险资举牌上市公司动因及策略分析
    3.1 险资举牌上市公司概况
    3.2 险资举牌上市公司动因
        3.2.1 低利率和资产荒环境促使险资举牌
        3.2.2 权益法核算会提高投资收益率
        3.2.3 长期股权投资可以降低偿二代框架下资本消耗
    3.3 保险公司举牌的策略
        3.3.1 保险公司举牌的策略
        3.3.2 举牌标的的特点
第4章 安邦保险和生命人寿举牌金地集团过程及动因分析
    4.1 举牌双方公司背景介绍
        4.1.1 金地集团
        4.1.2 安邦保险集团
        4.1.3 富德生命人寿公司
    4.2 举牌事件全程回顾
    4.3 金地集团成为举牌对象的动因分析
        4.3.1 成长潜力大
        4.3.2 资产负债率低
        4.3.3 持续高分红
        4.3.4 股权结构分散
第5章 安邦保险和生命人寿的举牌行为对金地集团的影响效应
    5.1 险资举牌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5.1.1 改变公司股权结构
        5.1.2 更换董事会与监事会成员
    5.2 险资举牌对公司短期市场效益的影响
    5.3 险资举牌对公司财务能力的影响
        5.3.1 险资举牌对偿债能力的影响
        5.3.2 险资举牌对运营能力的影响
        5.3.3 险资举牌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5.3.4 险资举牌对成长能力的影响
        5.3.5 综合评价
    5.4 险资举牌对公司的风险分析
        5.4.1 影响公司经营决策
        5.4.2 影响公司股票价格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建议
        6.2.1 加强监管政策的灵活性与有效性
        6.2.2 加强保险机构的自我约束
        6.2.3 提高上市公司反并购意识
参考文献
致谢

(2)退休政策的经济学分析及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一、单人经济“最佳”退休年龄模型
二、退休年龄与养老负担:理论分析
三、退休年龄与养老负担:基于中国数据估计
四、延迟退休年龄对就业和GDP的影响
五、养老金做实和入市的经济学分析
六、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二)政策建议

(3)中国政府股票市场救助行为研究 ——基于2015年救市行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创新
    1.3 论文的主要不足之处
    1.4 研究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政府救助股市的必要性研究
        2.1.1 股市危机的特征
        2.1.2 政府干预股票市场的利弊之争
    2.2 政府救市政策的方式及政策效应的评价
        2.2.1 政府干预政策的目标及方式划分
        2.2.2 股市平准基金的设立
        2.2.3 政府干预股市的政策效应
    2.3 中国政府干预股票市场行为研究总结
        2.3.1 中国政府干预股市的必要性研究
        2.3.2 中国政府历次干预股市的方式及影响分析
        2.3.3 2015年中国股市崩盘的成因分析
        2.3.4 中国政府救市行为的理论研究与不足
        2.3.5 中国政府救市行为的实证研究与不足
    2.4 政府股市干预策略的处置理论探究
        2.4.1 政府干预措施退市的必要性
        2.4.2 政府干预措施的退出困境
        2.4.3 中国政府救市行动的后处置研究进展
    2.5 文献评述
第三章 各国(地区)政府股市救助政策的比较
    3.1 自由放任走向积极干预的美国股市
        3.1.1 “黑色星期四”:自由放任主义
        3.1.2 “黑色星期一”:建立熔断机制
        3.1.3 2000年互联网泡沫:交易制度改革
        3.1.4 2008年金融危机:不良资产救助计划
        3.1.5 2020年股市崩盘:无限量量化宽松
    3.2 股市平准基金盛行的亚洲市场
        3.2.1 日本经济泡沫与非传统货币政策
        3.2.2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与政府注资
        3.2.3 俄罗斯金融危机与政府借贷
        3.2.4 1998年中国香港金融危机与盈富基金
        3.2.5 中国台湾股市危机与股市平准基金
    3.3 中国大陆的股市干预史
        3.3.1 中国2015年以前的历次股市干预
        3.3.2 2015年中国政府救市计划简介
        3.3.3 中国政府的股市干预措施总结
    3.4 各国(地区)政府救市政策对比
    小结
第四章 中国政府入市的理论分析
    4.1 噪声交易模型在中国股市的适用性
    4.2 入市模型基本假设
    4.3 无政府干预的市场均衡
    4.4 政府股市干预的行为及其目标
    4.5 政府干预下的市场均衡
    4.6 政府入市效应的理论假说
    小结
第五章 中国政府救市资金运行的统计分析
    5.1 救市资金持股统计
        5.1.1 持股规模
        5.1.2 持股结构
    5.2 救市资金动态追踪
        5.2.1 持股规模变动
        5.2.2 持股结构调整
    5.3 救市资金持股指数编制
        5.3.1 指数计算说明
        5.3.2 救市资金整体持股指数
    小结
第六章 中国政府救市效果的实证检验
    6.1 救市资金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
        6.1.1 流动性衡量及假设
        6.1.2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6.1.3 变量说明及样本描述性统计
        6.1.4 DID流动性实证结果
        6.1.5 稳健性检验
    6.2 救市资金对市场整体波动性的影响
        6.2.1 模型设定及假设
        6.2.2 样本描述性统计
        6.2.3 序列平稳性检验
        6.2.4 GARCH模型检验结果
    6.3 救市资金对个股波动性的影响
        6.3.1 模型设定及假设
        6.3.2 样本描述性统计
        6.3.3 固定效应面板回归检验结果
        6.3.4 GMM稳健性检验
    6.4 救市资金的影响机制分析
        6.4.1 噪声交易的量化
        6.4.2 噪声交易机制检验
    小结
第七章 中国政府股市救助资金退出策略(后处置)研究
    7.1 中国政府退市策略的理论研究
        7.1.1 退市模型设定
        7.1.2 定义均衡策略
        7.1.3 退市均衡策略求解
        7.1.4 两期模型下的政府退市策略设计
        7.1.5 政府退市模型的政策含义
    7.2 救市资金退市的现实依据
        7.2.1 收益率估算方法
        7.2.2 救市资金初始成本核算
        7.2.3 救市资金累计收益率核算
        7.2.4 救市资金与A股股指收益比较
        7.2.5 救市资金收益横向比较
    小结
第八章 研究总结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理论综述
    三、研究框架与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重点、难点
    五、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
    第一节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相关理论
        一、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二、法与经济学视角下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构成
        三、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权能分析
        四、国外土地产权构成及权能分析
    第二节 1949 年以来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概况
        一、第一阶段(1949 年—1956 年):合作化运动时期
        二、第二阶段(1956 年—1978 年):人民公社时期
        三、第三阶段(1978 年—2012 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
        四、第四阶段(2013 年至今):“三权分置”改革实施期
    第三节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博弈分析
        一、演化博弈理论与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
        二、对各个阶段产权变革的演化博弈分析
第二章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以河北省部分地区产权制度改革实践为样本
    第一节 河北省个别地区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基本情况
        一、邢台市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基本现状
        二、定州市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基本现状
    第二节 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中存在的困境与问题
        一、农村集体资产难核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难确定、集体资产股权难设定
        二、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流转难、抵押担保难和有偿退出难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权能规则不完善
        四、农村宅基地、承包地“三权分置”中权属杂糅
        五、农村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界定不明、权属不清
        六、农村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范围不明、改革不畅
    第三节 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中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乡村治理机制不完善,影响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程
        二、统分结合经营体制长期失衡,制约集体产权改革进程
        三、法律法规不健全,影响集体产权改革进程
第三章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设计
    第一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概念界定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内涵与外延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性质与特征
    第二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治理作用
        一、明晰产权结构、释放产权权能
        二、实化农村所有权
        三、推进乡村振兴
        四、优化乡村治理机制
    第三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治理路径
        一、提升农村各治理主体间的协调性
        二、提升农村治理主体及体系的科学性
        三、提升农村治理主体及体系的保障性
        四、提升农村治理主体及体系的合法性
    第四节 农村产权现行模式向“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转换路径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模型架构的静态设计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架构的动态运行
第四章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实施主体
    第一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四大行权主体
        一、“农村承包权人集体”——承包地所有权
        二、“农村资格权人集体”——宅基地所有权
        三、“农村股东成员集体”——农村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所有权
        四、“农村全体农户集体”——农村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所有权
    第二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行权模式
    第三节 “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架构
    第四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实施主体的治理问题分析
第五章 科斯定理视角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架构的成本效益分析
    第一节 科斯定理及成本—效益分析
    第二节 科斯定理视角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运行审视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决策事项与程序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科斯定理审视
    第三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架构的成本——效益分析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成本—效益分析的前提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成本—效益分析的关键
        三、“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模型成本效益SWOT分析
    第四节 经济绩效管理视角下的“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
        一、绩效管理与“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
        二、“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绩效管理剖析
第六章 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
    第一节 产权归属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化
        一、构建流程规范、账实清晰、公开公正的清产核资大格局
        二、构建设置科学、动静结合、权能完整的股权管理模式
        三、构建主体明确、范围清晰、分配合理、渠道科学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体系
    第二节 产权流转与农村集体产权的市场化
        一、基础——由“确权确地”向“确权确股不确地”转变
        二、关键——由“政府干预”向“市场运作”转变
        三、核心——由“单一形式”向“协调联动”转变
        四、支撑——由“重流转轻保障”向“流转保障并重”转变
        五、突破——由“权能杂糅”向“赋权明责”转变
    第三节 产权保护与农村集体产权的法治化
        一、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
        二、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确认的相关规定
        三、成立独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机构
    第四节 智慧产权与农村集体产权的科技化
        一、区块链技术作为关键支撑
        二、构建“区块链+农村土地确权及流转”模型体系
    第五节 信息披露与农村集体产权的公开化
        一、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原则
        二、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内容、标准与方式
        三、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风险
        四、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结果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6)险资举牌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以平安人寿举牌华夏幸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回顾及评述
        1.2.1 保险资金的运用研究
        1.2.2 险资举牌上市公司动机研究
        1.2.3 险资举牌上市公司影响研究
        1.2.4 保险资金运用监管研究
        1.2.5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点
第2章 险资举牌理论分析与发展状况介绍
    2.1 险资举牌定义
    2.2 险资举牌理论基础
        2.2.1 协同理论
        2.2.2 羊群效应理论
        2.2.3 过度反应理论
        2.2.4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 我国险资举牌发展状况
第3章 平安人寿举牌华夏幸福案例介绍
    3.1 险资举牌背景
        3.1.1 宏观环境
        3.1.2 监管环境
    3.2 参与双方公司介绍
        3.2.1 平安人寿简介
        3.2.2 华夏幸福简介
    3.3 举牌实现过程
        3.3.1 股份转让过程
        3.3.2 举牌资金来源
        3.3.3 对赌条款
第4章 平安人寿举牌华夏幸福案例分析
    4.1 举牌动因分析
        4.1.1 华夏幸福的经营性现金流紧张
        4.1.2 华夏幸福的融资困境
        4.1.3 平安人寿的资金规模庞大
        4.1.4 平安人寿的资产配置需求
    4.2 举牌影响分析
        4.2.1 举牌对华夏幸福公司治理的影响
        4.2.2 举牌对华夏幸福业务模式的影响
        4.2.3 举牌对华夏幸福财务绩效的影响
        4.2.4 举牌对华夏幸福股票价格的影响
        4.2.5 举牌对平安人寿投资收益的影响
    4.3 举牌可能存在的风险
        4.3.1 股权投资组合集中度风险
        4.3.2 控制权转移风险
        4.3.3 股权转让协议中的对赌条款风险
第5章 案例的结论和对策建议
    5.1 案例的结论
    5.2 对策建议
        5.2.1 举牌方
        5.2.2 被举牌方
        5.2.3 监管方
参考文献
致谢

(7)新时代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政策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城乡关系
        2.1.2 城乡二元结构
        2.1.3 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与城乡融合
    2.2 马克思主义城乡发展制度理论奠基
        2.2.1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发展思想
        2.2.2 列宁关于城乡融合发展的思想
        2.2.3 毛泽东对城乡发展的理论探索
        2.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发展制度理论
    2.3 当代西方城乡融合理论与实践的反思和借鉴
        2.3.1 空间社会学理论对中国城乡发展的影响
        2.3.2 当代西方城乡融合实践反思与参考借鉴
    2.4 小结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乡发展的制度变迁历程
    3.1 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城乡分割体制的形成以及固化
        3.1.1 “工业为主导,农业为基础”国民经济总方针的执行
        3.1.2 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建立推动了城乡分割体制的形成
        3.1.3 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强化加剧了城乡分割体制的固化
    3.2 改革开放后(1978-2012):城乡固化状态在曲折发展中破冰
        3.2.1 家庭承包制的推进与乡镇企业的崛起缓解了城乡关系
        3.2.2 城市及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政策激化了城乡再度分离
        3.2.3 城乡统筹与城乡一体化不断打破城乡二元的固化状态
    3.3 新时代以来(2012-至今):城乡融合发展制度体系逐渐形成
        3.3.1 “三农”政策的实施力度不断加大
        3.3.2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双轨推进
        3.3.3 城乡发展逐步走向全面融合新格局
    3.4 小结
第四章 当前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性短板及原因探析
    4.1 现行制度下城乡发展差距
        4.1.1 城乡居民在收入、消费与就业上的差距
        4.1.2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运行及管护投入差距
        4.1.3 城乡教育资源投入以及家庭教育的差距
        4.1.4 城乡医疗服务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差距
    4.2 当前城乡发展的制度体系不尽完善
        4.2.1 城乡人口和土地要素治理体系失衡
        4.2.2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管护不统一
        4.2.3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机制不健全
        4.2.4 城乡产业布局和发展平台不够完善
    4.3 城乡发展出现制度性短板的原因分析
        4.3.1 历史上城乡“二元结构”的产生及影响
        4.3.2 理论上对西方城乡发展的认识出现偏差
        4.3.3 实践中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呈复杂性
    4.4 小结
第五章 构建与完善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
    5.1 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5.1.1 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通道的打通是根本
        5.1.2 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是目标
        5.1.3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的实现是途径
        5.1.4 城乡普惠金融服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保障
    5.2 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有利于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5.2.1 有利于实现工业现代化在城乡之间的双向突破
        5.2.2 有利于发挥农业现代化促发展的根基保障作用
        5.2.3 有利于利用信息化为现代化建设注入新鲜活力
        5.2.4 有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为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
    5.3 城乡融合发展制度是破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抓手
        5.3.1 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把握城乡融合发展方向
        5.3.2 在农业和农村优先发展中打破城乡失衡困局
        5.3.3 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打造城乡特色融合模式
        5.3.4 在改革发展稳定中坚持人民群众的共享发展
    5.4 城乡融合发展制度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5.4.1 城乡产业融通发展制度促进发展的平衡化充分化
        5.4.2 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5.4.3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维护社会稳定发展
    5.5 小结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制度的完善路径
    6.1 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6.1.1 做好“三农”工作推动乡村振兴
        6.1.2 合理利用存量空间搞好城市建设
        6.1.3 发展产业群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6.1.4 满足居民在城乡安居的自由选择
    6.2 打通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通道
        6.2.1 加强城乡居民户籍统一管理
        6.2.2 完善城乡人口双向自由流动
        6.2.3 放宽农村集体土地入市条件
        6.2.4 构建工商资本持续入乡机制
    6.3 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基本权益保障制度
        6.3.1 推进进城务工人员平等就业同工同酬
        6.3.2 健全进城务工人员基本住房保障制度
        6.3.3 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公平教育
        6.3.4 完善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体制机制
    6.4 建立健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体制机制
        6.4.1 构建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机制
        6.4.2 搭建特色小镇联结城乡发展平台
        6.4.3 创建农业产业园区促进城乡融合
        6.4.4 实现城乡生产与消费多层次对接
    6.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和致谢

(8)保险公司持股对股票价格波动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第一章 保险公司持股与股票价格波动的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研究对象概述
        一、保险公司持股
        二、股票价格波动
    第二节 保险公司持股对股票价格波动影响的理论分析
        一、基于有效市场假说的分析
        二、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分析
        三、基于行为金融学的分析
    第三节 保险公司持股对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路径
        一、保险公司持股影响股票价格波动的直接路径
        二、保险公司持股影响股票价格波动的间接路径
第二章 保险公司持股对股票价格波动影响的现实分析
    第一节 我国保险公司投资股票市场现状
        一、我国保险公司投资股票市场发展历程
        二、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现状
    第二节 我国保险公司持股行为特征分析
        一、我国保险公司持股比例和持股数量
        二、我国保险公司持股偏好分析
    第三节 我国保险公司持股对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
    第四节 我国保险公司持股影响股价波动的现实原因及潜在问题
        一、我国保险公司持股影响股价波动的现实原因
        二、我国保险公司持股影响股价波动的潜在问题
第三章 保险公司持股对股票价格波动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模型设定
        一、市场行情设定
        二、实证模型设定
        三、样本选择与数据处理
    第二节 实证分析
        一、匹配前分析
        二、logit回归筛选
        三、匹配效果检验
        四、全样本ATT检验
        五、分行情ATT检验
        六、其他匹配方法再研究
        七、匹配样本回归分析
        八、敏感性检验
    第三节 结果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9)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10)保险资金实地调研的信息治理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 论文结构安排
    1.4 研究创新与贡献
2.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1.2 投资者关注理论
        2.1.3 有效市场理论
    2.2 保险资金股票投资制度背景及相关研究
        2.2.1 保险资金股票投资发展
        2.2.2 保险资金股票投资异质性
        2.2.3 保险资金股票投资的影响因素
        2.2.4 保险资金股票投资的经济后果
        2.2.5 简要评述
    2.3 机构投资者的治理效应研究
        2.3.1 机构投资者类型及其治理效应
        2.3.2 机构投资者的信息治理效应
        2.3.3 机构投资者实地调研的相关研究
        2.3.4 简要评述
    2.4 证券市场信息环境的相关研究
        2.4.1 证券市场信息环境的影响因素
        2.4.2 机构投资者治理与市场信息环境
        2.4.3 股票流动性的相关研究
        2.4.4 简要评述
    2.5 文献评述
3.保险资金实地调研、私下沟通与公司信息披露
    3.1 问题的提出
    3.2 理论分析与假设推导
        3.2.1 保险资金实地调研与公司信息披露
        3.2.2 保险资金实地调研、私下沟通与公司信息披露
    3.3 实证研究设计
        3.3.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3.3.2 变量说明
        3.3.3 模型设定
    3.4 实证结果
        3.4.1 描述性统计结果分析
        3.4.2 保险资金实地调研与公司信息披露
        3.4.3 保险资金实地调研、私下沟通与公司信息披露
        3.4.4 内生性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3.5 进一步分析
        3.5.1 实地调研与正式治理机制的相互关系
        3.5.2 区分保险资金和实地调研类型的进一步分析
        3.5.3 区分保险资金是否为股东的进一步分析
    3.6 本章小结
4.保险资金实地调研、投资者关注与股票流动性
    4.1 问题的提出
    4.2 理论分析与假设推导
        4.2.1 保险资金实地调研、信息效率与股票流动性
        4.2.2 保险资金实地调研、逆向选择与股票流动性
    4.3 实证研究设计
        4.3.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4.3.2 变量说明
        4.3.3 模型设定
    4.4 实证结果
        4.4.1 描述性统计结果分析
        4.4.2 保险资金实地调研与股票流动性
        4.4.3 保险资金实地调研、投资者关注与股票流动性
        4.4.4 内生性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4.5 进一步分析
        4.5.1 基于审计治理与融资融券的进一步分析
        4.5.2 区分保险资金和实地调研类型的进一步分析
        4.5.3 区分保险资金是否为股东的进一步分析
    4.6 本章小结
5.保险资金实地调研与资本市场定价效率
    5.1 问题的提出
    5.2 理论分析与假设推导
    5.3 实证研究设计
        5.3.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5.3.2 变量说明
        5.3.3 模型设定
    5.4 实证结果
        5.4.1 描述性统计结果分析
        5.4.2 基本回归结果
        5.4.3 内生性分析与稳健性测试
        5.4.4 区分作用机制的进一步分析
    5.5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启示
    6.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四、保险资金入市:是福?是祸?(论文参考文献)

  • [1]险资举牌上市公司动因及影响效应研究 ——以金地集团为例[D]. 徐珂.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2]退休政策的经济学分析及调整[J]. 樊明.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20(05)
  • [3]中国政府股票市场救助行为研究 ——基于2015年救市行为的分析[D]. 王晓丹. 山东大学, 2020(02)
  • [4]“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研究[D]. 邢伟.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5]中国平安保险举牌对华夏幸福的绩效影响研究[D]. 敖文雅. 北京交通大学, 2020
  • [6]险资举牌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以平安人寿举牌华夏幸福为例[D]. 肖婕璐.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 [7]新时代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制度研究[D]. 张延曼. 吉林大学, 2020(08)
  • [8]保险公司持股对股票价格波动影响的研究[D]. 徐倩倩.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9]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10]保险资金实地调研的信息治理效应研究[D]. 何娜.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保险资金入市:是福还是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