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租反倾”——一种新型的土地流转制度

“反租反倾”——一种新型的土地流转制度

一、“反租倒包”——一种新型的土地流转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祝洪章[1](2021)在《我国耕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绩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的问题,具有鲜明效率维度的价值追求和经济属性。立足中国特殊国情、农情,耕地流转问题不单纯是经济效率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在自发演化力量和有意识构建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具有自身特定的演进规律。我国现行耕地“三权分置”改革就是考虑到耕地流转的多重属性,通过权利分层方式,兼顾耕地社会属性、意识形态属性和经济属性。这是理解当下耕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绩效问题的前提,是耕地经营权流转的制度环境。主流经济学推崇的简约理论模型的研究范式在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研究上存在明显的缺陷。本文结合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和西方新制度经济理论研究方法,从历史演进规律、制度逻辑的宏观视角,顺推制约耕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绩效的制度环境因素;从制度目标、制度机制的应然预设与流转运行和流转制度经济影响绩效实然状态的差异,逆推权利结构设计和流转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最终,针对问题成因提出优化我国耕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绩效的对策建议。本文分析了建国至今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历程和演化规律,提出农地产权制度存在制度价值复合化取向,呈现渐进、路径依赖式演化模式,具有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相结合,服务于国家城乡关系的国家意志等发展演进规律。“三权分置”改革以农户分化发展的社会现实为背景,遵循了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演进的历史规律,依托多重制度逻辑框架,将“系统观念、底线思维”作为多重逻辑兼容的指引,通过“地权细分”为多重逻辑兼容共存提供载体,通过“走廊调控”方式为多重制度逻辑兼容提供机制,通过增量改革和绩效提升为多重逻辑兼容共存提供动力。经营权流转制度是以经济绩效为主导逻辑的农地产权交易制度,相关的政策制定和立法近年取得较大发展。耕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的目标主要是优化耕地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保障耕地经营权流转制度实现以上预设功能,国家通过激励机制、约束机制、稳定机制三种制度机制综合推进流转改革。激励机制包括鼓励主体分流、客体强权赋权和完善流转交易市场体系等;约束机制包括设立农地集体所有的制度红线、流转用途红线、农民权利保护红线等;稳定机制包括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等。本文在系统梳理我国耕地经营权流转规模、流转主体、流转方式、流转合约、流转价格、流转效力等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从宏观时空角度,运用LMDI法分析了耕地经营权流转的主要影响因素;从微观农户行为角度,基于农户流转规模决策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户流转决策行为的主要因素和农户耕地福利保障效应、农户耕地禀赋效应以及农户政策感知、预期与反馈效应等对流转决策的影响。对照流转制度功能目标定位,本文分别分析了耕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的耕地配置绩效、生产效率绩效、粮食安全保障绩效。研究发现,虽然耕地经营权流转制度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耕地配置效率,但面积和地块细碎化和耕地撂荒等问题依然存在;耕地流转制度提升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但对流转双方、全国区域间影响存在较强的异质性;现有耕地流转制度对流转“非农化”“非粮化”抑制效果不佳,经济发达地区的流转“非农化”明显,非粮食主产区流转“非粮化”明显,粮食主产区也存在流转“非粮化”趋势。依循“制度环境-制度逻辑-制度功能-制度机制-制度绩效”分析脉络,本文得出了我国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和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进程的渐进性约束了流转制度绩效发挥的结论;根据“产权结构-行为激励与约束-制度绩效”分析脉络,本文得出了耕地“三权”赋权方案不确定性、立法内容与技术缺陷影响了流转制度绩效发挥的结论;根据“制度交易成本”分析,本文得出了农户政策认知弱、流转交易平台建设滞后、交易监管薄弱、交易信息化程度低等因素增加了制度交易成本,造成流转制度绩效损失的结论。针对制度环境,本文提出耕地经营权流转应与农业非农转移、城市及乡村非农产业吸纳能力、农业技术进步水平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等相适应发展,加快协同配套进程推进。针对赋权环节,本文建议应捋顺三权关系,采取“所有权-承包权(成员权)-经营权(用益物权)”的赋权路径,完善立法以减轻经营权非经济属性功能负荷;针对流转制度运行,本文提出从规模化思路、政策指导、主体培育、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持续降低经营权流转制度交易成本,提高流转制度效能。

易守华[2](2020)在《成都蒲江万亩猕猴桃产业化基地经营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深入探究猕猴桃规模化基地经营模式问题,以成都蒲江万亩猕猴桃基地(以下简称基地)经营模式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综述、基地访谈、数据调查等方法,对该基地的历史及当前经营模式进行了提炼,对基地当前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基地今后的经营发展提出了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梳理了该基地从成立至2019年间14年的发展历程,总结出初期的组织季节用工经营模式(2006年-2010年),中期的承租倒包经营模式(2011-2014年),中后期的OEM代种模式(2014-2017年)、当前的新组织季节用工经营模式(2017年-至今)4种经营模式。(2)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基地所采用的各类经营模式在产量提高、效益提升方面各有优缺点。四种经营模式的运行、更新替代,给国内规模化、超大规模水果种植基地运营带来很多启发。(3)基地当前采用的新组织季节用工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包括:一是用工成本攀升;二是生产执行不佳;三是人才流失严重;四是劳动生产率低;五是投资信心不强。(4)针对基地现阶段经营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大胆推行社会化服务托管模式;二是小范围试点“三权”改革;三是多方面加强生产技术团队建设;四是打造科技服务型辐射示范基地,发挥规模化基地自身产业价值、提升产业凝聚力,提振经营信心;五是推行“市场+品种授权+合作基地”农业生产模式,动员更多农户建设适度规模猕猴桃基地,规避自建大型基地所面临的经营风险。

邢伟[3](2020)在《“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集体资产股权流转过程中权利边界模糊、交叉,影响部分权能实现;所有权缺位、虚化、弱化,行使主体不明确,造成集体资产流失;部分权能流转范围受限,流转市场不完整,有偿退出难,抵押担保难;农村宅基地、承包地“三权分置”中权属杂糅,财产性权能流动性低,财产性权益难以充分实现,与改革目标相违背;农村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产权范围不明,行权主体缺位,管理机制不畅,导致合作制性质不明,股份制作用发挥不畅;农村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界定不明、权属缺失,公益性功能发挥不充分,存在管理空白。以上这些问题在不同地区不同程度普遍存在,严重制约着改革进程,阻碍着产权各要素权能的充分实现,影响着农村发展效果和治理效能。本文共分八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重点阐释本文选题背景与意义、理论综述、研究框架与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与不足。第二部分“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以农村集体所有制为基础,论述农村所有权、承包权(资格权)、经营权(使用权)、经营性资源资产产权、公益性资源资产产权等相关概念,结合建国后各个时期农村产权制度过程进行深入剖析。第三部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依托河北省部分地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现状,结合全国各地改革情况,深入剖析产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现实困境与问题。第四部分“‘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设计”,探索建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分别负责行使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公益性资源资产和经营性资源资产的所有权人权能。第五部分“‘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实施主体”,构建与新时代乡村治理模式相适应的“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第六部分“科斯定理视角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成本-效益分析”,用法经济学方法对“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进行全面剖析。第七部分“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以期实现细化各项权能、明晰产权归属、严格产权保护、顺畅产权流转目标。第八部分“结论”,回答了在导论部分提出的、本文致力于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注重以土地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所有资源资产进行了系统梳理,根据不同资源资产的形态、功能、使用方式以及产权构成、行权模式,将其划分为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和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四种类型。在坚持农村集体制度不变、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底线不变、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固定不变基础上,剥离土地承包权、宅基地资格权、经营性资源资产股东权、公益性资源资产管理权中所包含的身份性权能,在分权基础上将包含身份属性的权能(成员权)统一归位于所有权,形成所有权权利组织体,即“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根据不同资源资产性质及其权能构成,分别搭建由不同成员组成的“农村承包权人集体”“农村资格权人集体”“农村股东成员集体”和“农村全体农户集体”,分别行使农村承包地、宅基地、经营性资源资产和公益性资源资产的所有权权能和身份权权能。以此为基础,重新构建“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在农村集体所有权现行模式向“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转换过程中,严把“目标层+准则层+决策层”三大环节,统筹宏观设计与微观运行,找寻出一条可以最大限度明晰产权界限、充分发挥产权权能、实现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运行体系,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乡村治理效能。

芦雨婷[4](2020)在《基于资本竞争中立原则的农地流转效率研究》文中提出农地流转是当前的热点问题,随着农地流转市场的不断建立、农地流转的不断推广,农地流转效率的提高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而我国在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了资本下乡,让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到农地流转中,以实现乡村振兴。因此,本文开展了基于资本竞争中立原则的农地流转效率研究。本文首先对竞争中立和农地流转的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在界定竞争中立原则的内涵、特征及适用范围的基础上,明确了资本竞争中立原则的内涵、特征及适用范围,分析了资本竞争中立原则实施的必要性,界定了农地流转效率的内涵,梳理了相关理论,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其次,分析了资本竞争中立原则下农地流转的模式。在此基础上,从理论上研究了资本竞争中立原则对农地流转效率的影响。再者,对我国农地流转效率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全局熵值法对2008-2017年我国30个省域(除西藏)的农地流转效率进行了测算。并通过选取我国30个省域(除西藏)2008-2017年的相关数据从实证的角度探讨了我国各类资本对农地流转效率的影响。针对以上的探讨,梳理了我国当前建立并完善资本竞争中立体系,坚持资本竞争中立原则,以促进农地流转效率提高的过程中尚存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最后,对本文进行了总结与展望。通过研究发现得出:第一,整体来看,在2008-2017年期间,我国各省域的农地流转效率处于上升趋势,但是各地区的农地流转效率差异较大且不稳定,农地流转效率较低。第二,从全国角度来看,民营资本、国有资本对农地流转效率呈现显着的正向影响,而外商资本对农地流转效率呈现显着的负向影响;分地区来看,民营资本、国有资本以及外商资本对我国东、中、西部的农地流转效率产生的影响不同。第三,通过贡献度分析发现,国有资本比民营资本对农地流转效率的提升贡献度较大,但是,东部地区的民营资本对农地流转效率呈现显着的正向影响,而国有资本对农地流转效率产生了显着的负向影响。因此得出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都对农地流转效率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我国应当进一步建立并完善资本竞争中立体系,坚持资本竞争中立原则,为不同资本的竞争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使民营资本发挥出对农地流转效率的促进作用,通过不同资本共同参与农地流转实现农地流转效率的进一步提高。

花兴振[5](2019)在《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文中提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是依托我国国情和农村实际情况进行的制度设计,是随着我国土地制度的改革不断发展起来的,该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内涵不同。总体来说,该制度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和生产力发展要求随时代不断革新,为农村社会的发展,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民收入增加提供了基础性的保障作用。我国的土地所有权制度分为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是继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是我国土地制度不断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做出的创新性选择。通过流转,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村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的目标,农村土地流转是改变农村落后现状,实现农民脱贫、增收、富裕,推进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重要切入点之一,也是达到现代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目标的必由之路。目前,随着相关立法不断完善,相关模糊不清的问题得到确认,相关限制不断放开,2007年出台的《物权法》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为用益物权,这使其流转有了法理基础,2019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农村土地承包法》对土地入股、抵押等进行适度放开,新增了土地经营权的规定,实行三权分置制度。这些立法上的革新和进步为流转提供了制度保障,有效促进了农村土地的流转。由于社会的变革,城市和乡村的联系日益紧密,流转规模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相关的制度改革初见成效。但仍然存在一定的进步空间。城乡一体化的要求之一是城乡协调互助发展,由于城市发展对劳动力的强力需求,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农村对城市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力度不断加大,但也造成诸如农村凋敝、发展缺乏动力等问题,参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城市对农村投资的主要途径之一,但由于在农村投资缺乏诱因,城市工商资本对农村投资不足。学界对这方面的关注度也不够,尤其是对其缺乏系统化的研究,在立法层面和实践层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在立法层面,一是相关法律规定不统一,存在一定的冲突现象;二是土地权属在立法上存在部分模糊地带,在土地权属不明时,流转没有合法的依据和基础;三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容易受到干扰,相关组织和个人在流转过程中的定位不明确;四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程序缺乏系统规范,导致现实中流转不规范现象突出;五是当事人权益保障机制不完善,影响当事人流转积极性;六是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这样的特殊性纠纷解决机制设置不完善,导致纠纷未能及时有效解决。在实践层面,一是流转方式单一、主要以出租、转包为主,流转规模虽然有所增长,但和现代农业的适度规模集约化经营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诸如撂荒等土地闲置问题依然存在;二是相关部门在流转过程中提供的服务不足,土地流转市场缺乏有力引导,对流转程序、合同等事项监管不足,导致纠纷较多、农户流转随意性较大等问题;三是由于将农村土地用于农业生产创造的收益远远低于其他行业,所以很多工商资本在介入流转后擅自将农用地改为非农用地使用的现象突出,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四是在流转过程中,相关服务部门设置不齐全,农户对流转信息掌握不充分,很难获得充分的信息,在交易过程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未能实现双方当事人地位平等的目标,农民在流转中的收益有限,进而导致市场化流转水平较低,在农民层面,其未能通过流转的方式实现生活富裕的目标,在社会层面,农村土地很难充分发挥潜力。为改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本文将对相关制度进行介绍,并在我国农村社会环境的大背景下提出一些建议,旨在为现阶段的农村土地改革提供建议,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李书会[6](2019)在《我国农用地流转模式比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现有土地制度下,土地流转的经营现状直接影响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各地涌现出多种农用地流转模式,本文选取四种典型农用地流转模式进行比较,为今后各地区农用地流转模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本文阐述了四种较为典型的农用地流转模式,即农用地互换流转模式、反租倒包农用地流转模式、土地股份合作制农用地流转模式和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保模式,通过各自的典型案例来归纳总结各模式的优劣势,在尊重农民自主选择权、兼顾公平和效率等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本文提出了四种农用地流转模式的比较维度:是否能推进规模经营与农业现代化、是否真正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是否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否有利于持续发展,并从中选取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归纳其各自的功能与作用、适应区域与范围、可持续性生命力强弱等。通过比较研究,本文认为,我国多元化土地流转模式并存的状态在短期内仍旧存在,但因各模式本身有其适应性要求,生命力强弱有所不同,农民经济水平在现有过渡模式的发展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出于对更高经济效益的追求,部分地区的互换模式可能会被其他模式取代,改革面积逐渐缩小;“双交换”模式在法律政策的扶持下克服自身弊端可以实现农民市民化的跨越式发展,并逐渐辐射周边农村进行改革,这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反租倒包和土地股份合作制这两种农用地流转模式不论是在促进规模经营的健康有序发展、稳定增加农民收入,还是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总体都处于较好水平,在未来发展中有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主流模式的倾向。最后,本文就国家政策的引导,对两种主流模式和其他模式给出了完善思路。

陈晓东[7](2018)在《承包地流转中农民权益保护研究 ——利益相关者视角的J区实践》文中研究指明农民对承包土地拥有占有、使用、收益三项基本权利。在流转中,农民享有流转自主选择权、流转收益权、知情参与权、求偿救济权等权益。全国各地承包地流转市场还有待完善,流转中参与主体的利益存在矛盾。地方政府是权力方,力推农业规模经营,存在强行流转;转入经营方作为“理性经济人”寻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因此,承包农户在与其他主体互动博弈中,难以真正从承包地流转中获得充分的收益。如何在现有承包地流转制度体系下,更好整合各方利益诉求,保护农民权益是承包地流转中一个需要深思的问题。本研究基于上海远郊J区实证调研,从利益相关者视角系统分析了承包地流转中农民权益保护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受损原因。研究发现,J区承包地流转的微观层面主要涉及四个利益相关主体,一个政府行为主体和三个市场参与主体。政府行为主体是区、镇(工业园区)地方政府;三个市场参与主体中供给主体是农户,需求主体是农业企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村(镇)集体经济合作社主要负责中介服务。现有承包地流转率已超过92%,形成了农业规模经营态势。但是,为了实现规模经营的政策目标时,地方政府以及村级组织等政策执行主体直接或者间接地介入承包地规模流转,农户就从流转主体变为被动的参与者,引发农民权益受损问题。同时,地方政府通过雄厚的地方财政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用益物权债权化。总结而言,经营主体行为趋利、集体经济合作社行为偏离,地方政府行为越位,是现实中承包地流转中农民权益受损的重要原因。论文第一部分交代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构建了承包地流转中农民权益保护研究的利益相关者视角的理论分析框架;第三部分介绍了研究区域承包地流转现状;第四部分分析农民权益受损问题;第五部分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分析利益相关者对农民权益的影响;第六部分探索实现承包地流转中保护农民权益的路径,选取“塘约道路”、“小地主大佃农”和日本小农模式提供探索路径的经验借鉴;第七部分提出对策与建议。

王海娟[8](2016)在《地尽其利:细碎化农地利用研究》文中认为这是一项对我国地权的形态、利用方式以及农地制度绩效的经验研究。土地细碎化是农业发展漫长、原住民占人口大多数的原住民地区普遍存在的土地形态,是我国提高农地利用效率的根本性制约。主流的个体行动范式以及“产权界定-经济激励”框架无法有效分析细碎化土地的利用问题。本文采用集体行动范式以及“产权特性-产权结构”框架,分析细碎化土地利用如何实现地尽其利的目标。原住民地区存在典型的土地细碎化形态,中国地权与之有差异性。土地细碎化是土地属性多元化、“人多地少”资源禀赋和土地相对均等配置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细碎化土地利用具有外部性,且具有非排他性、非标准化、不可移动性和转让困难的产权特性。原住民地区普遍采取土地私有制,形成市场化资源配置方式和小农家庭经营方式。外部性使得个体农民利用土地受到他人的限制且投入的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农地资源闲置或利用不足的“反公地悲剧”问题。我国采取土地集体所有制,形成绝对平均的政治性资源配置方式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方式。政治性资源配置方式使得我国农地分配得更为细碎。随着现代生产力发展,我国出现了更为严重的土地细碎化问题。一些地区的农民试图通过制度创新形成有效的集体行动,将农地利用的外部性内部化为经济组织的利益。在这些制度创新中,沙洋县的按户连片耕种、繁昌县和上海市的农地集中流转、射阳县的农业服务规模化是三种有代表性的农地细碎化治理方式。这些制度创新在不同的产权结构下形成了合作经济和集体经济两种不同的集体行动模式。在土地私有制产权结构下,农民拥有完全的、排他性的土地经营权利,农民之间形成了合作经济。合作经济的原则是一致同意和帕累托改进,所依据的规则是法律规则和价格机制。在土地集体所有制产权结构下,集体拥有土地经营权利,农民之间形成了集体经济。集体经济的原则是多数原则与卡尔多-希克斯改进,所依据的规则是自治规则和公共利益共享机制。从制度创新实践来看,不同类型的集体行动具有不同的交易成本和经济效果。合作经济存在以下三个问题,由于地权存在非标准化特征,对个体的成本-收益进行计量的价格机制遭遇计量成本过高问题,标准化的法律规则无法解决交易特殊性问题;由于地权存在不可移动特征,一致同意原则既可能遭遇农民意愿差异性导致的异质性问题,也可能遭遇农民的机会主义行为,使得一致行动难以形成。因此,合作经济具有较高的交易成本,无法有效治理农地细碎化。集体经济可以解决或者避免以上问题。灵活性的自主规则可以解决交易特殊性问题,“利益共享、成本均摊”的公共利益共享机制规避了计量问题,“少数服从多数”的多数原则可以解决一致行动难题。因此,集体经济具有较低的交易成本,可以有效治理农地细碎化。这表明,中国集体所有制产权结构及其双层经营方式,可以有效治理农地细碎化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除了中国之外,其他原住民国家也有两种有代表性的农地细碎化治理模式,并形成了不同农业现代化形式。一是以日本为代表的使用权市场化流转方式,这种方式无法有效治理农地细碎化,日本由此形成了小家庭农业。二是以英国为代表的政治强制方式,有效治理了农地细碎化并形成了大农场农业,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相比较而言,中国通过产权结构改革形成了一种低成本且有效的农地细碎化治理模式,并且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家庭农业+集体经济”的农业现代化形式。这表明集体所有制具有弥补小规模分散经营不足的功能,也具有内在的制度创新能力,能够根据生产力变化进行适应性调整。我国当前的农地制度改革以农地流转为中心、以土地财产化为方向,将弱化乃至取消集体的土地经营权利,进而瓦解集体所有制。在土地细碎化情况下,这不仅导致集体所有制的制度优势丧失,而且将导致更严重的土地细碎化问题。我国农地制度改革应以农地细碎化治理为中心、以强化集体的土地经营权利为方向,促进地尽其利和农业现代化发展。

叶文明,竹艺,李静芸[9](2015)在《现代农业供产销一体化模式下农地流转探析》文中研究表明国内外目前都缺少将现代农业供产销一体化模式与土地流转结合起来的研究成果。现代农业供产销一体化模式下的农地流转是以农产品市场、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为导向,以农民和土地为基础,充分尊重土地的自然特性,以实际的形式融入到高效、科技的供产销一体化(即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农产品生产及销售一体化)的各个环节,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安全问题,让人们获得更放心、更安心的农产品,实现土地流转与产供销各环节主体的有机融合。其实现主要有五种形式:土地有偿转包或转让;"反租倒包"模式;专业大户模式;合作经营代管模式;土地金融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制度体系的完善,以及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土地流转的方式,尊重广大农民的流转意愿、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可实现农村土地流转的合理化和高效化。同时,要实现其合理化和高效化还需集合各方面的力量,政府要完善与土地流转有关的法律法规,转变政府职能,明确农村土地产权,提高农民的土地意识,加大投资力度,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等等。

朱颂[10](2015)在《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实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土地财产权是一项古老、传统的权利,在当前人多地少、用地紧张的现代社会,土地财产权的实现与社会多元价值的冲突成为现代法律制度亟待解决的矛盾。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实现已经成为现阶段社会制度深化改革的第一要务。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初始构造起源于社会主义公有制产权制度,存在产权内容模糊、权利边界不清、权利流转效率低等问题。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历史变迁,阐释农民土地财产权实现的理论,提出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实现的路径、机制、对策。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为:第一章对国内外农民土地财产权产生进行了历史考察,阐述了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确立的意义。域外农民土地财产权的萌发与演变,以不同时期的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发展特点为主线,结合特定时期社会制度变革,揭示了西方社会发展与农民土地财产权演变的相互作用关系。现代西方民主法制社会逐渐孕育了独立、排他、权利内容充实的农民土地财产权。通过对我国历史上农民土地制度的研究,发现我国古代农民在土地上义务多于权利,劳役、税收成为农民土地的沉重负担,农民土地财产权的萌芽毫无生存土壤;近现代农民土地权利虽渐渐得到立法认可,但因社会环境动荡不安,农民土地权利终未得到真正实施;建国后,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经历了农民个人所有、农民公社所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三个阶段。第二章诠释了农民土地财产权实现的理论。产权理论是法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其中马克思主义土地产权理论与西方经济学产权理论是研究产权的两种分析范式。马克思主义土地产权理论对我国农村土地改革的启示在于,公有制下土地产权权能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并可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得进行适当的调整。西方经济学界产权理论认为产权独立性、完整性是市场交易的前提基础。这两种分析范式均肯定了产权的激励作用,提高产权效率的前提需要清晰的产权界线——此为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的改革方向。财产权平等理念是实现人权的基本保障,是宪法的基本原则,更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平等的内涵包括财产权起点平等、交换平等、结果平等。财产权行使理论包括财产权自由行使理论与财产权适度限制理论。财产权自由行使理论要求农民土地财产权得到法律承认与保障、并当受到侵害时获得法律救济或补偿。财产权适度限制体现在物权法定对农民土地财产权的限制、农民土地财产权的社会义务等。第三章对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实现的实践方式进行了分析评价。成都模式以城乡统筹为基础,确权赋能。重庆模式注重创新,指标交易独具特色。广东模式较早进行三权分置,大力倡导土地股权改革。浙江模式由下而上,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农民土地财产权流转。这些模式的共性特点在于农民土地财产权趋向企业制经营主体、政府主导作用凸显、农民土地财产权明晰化。各地实践模式存在主要问题在于改革常违背农民权益保障的实现、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存在冲突、部分地区农民积极性不高。因此,在各地实践改革下应充分重视市场调节作用的发挥、充分尊重农民自主权、建构完整的农民土地财产权。第四章系统梳理我国现行法框架下农民土地财产权体系与属性,解析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实现的障碍及原因,最后提出我国土地财产权实现障碍破解的路径。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以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为主要内容,具有私权属性、家庭权属性与社会保障属性。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权能残缺、效率低下、公平缺失。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实现要充实权利内容,回归处分权,提高提高权利利用效率,明晰权利主体地位。第五章提出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实现的配套制度。在我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下,完善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登记制度。基于我国现有农村土地增值利益分配不公平的现状,提出均衡政府、集体、农民三方利益,以及重构农村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建议。我国各地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存在产权交易种类混乱、交易缺乏统一规范等缺陷,应明确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的法律性质,注重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产权市场。

二、“反租倒包”——一种新型的土地流转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反租倒包”——一种新型的土地流转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耕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述评
        (一)关于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研究述评
        (二)关于我国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的研究述评
        (三)关于家庭承包耕地经营权及流转的研究述评
        (四)关于农地制度绩效的研究述评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点
        (二)不足
    本章小结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耕地
        二、耕地经营权及耕地经营权流转
        三、制度及制度绩效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制度经济学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制度理论
        三、多重制度逻辑理论
        四、小农经济与规模经济理论
        五、土地用益物权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发展历程与“三权分置”改革制度逻辑
    第一节 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发展历程与演进特征
        一、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发展历程
        二、我国农地产权制度演进特征
    第二节 “三权分置”改革的多重制度逻辑
        一、以“系统观念、底线思维”为制度逻辑兼容提供指引
        二、通过“地权细分”为制度逻辑兼容提供载体
        三、以“走廊调控”方式为制度逻辑兼容提供机制
        四、以“增量改革”和“绩效提升”为制度逻辑兼容提供动力
        五、“三条底线”与“放活经营权”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耕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的功能定位与运行机制
    第一节 我国耕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立法现状
        一、《农村土地承包法》关于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相关规定
        二、《民法典》物权编关于土地经营权及流转的相关规定
        三、《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办法》关于经营权流转内容的相关规定
    第二节 我国耕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的功能定位
        一、耕地配置优化功能
        二、生产效率优化功能
        三、粮食安全保障功能
    第三节 我国耕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的运行机制
        一、流转激励机制
        二、流转约束机制
        三、流转稳定机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耕地经营权流转现状与影响因素
    第一节 我国耕地经营权流转现状
        一、流转规模方面
        二、流转主体方面
        三、流转方式方面
        四、流转合约方面
        五、流转价格方面
        六、流转效力方面
    第二节 我国耕地经营权流转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
        一、LMDI法模型设计
        二、变量解释
        三、数据来源
        四、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我国耕地经营权流转的微观决策与影响因素
        一、农户耕地流转规模决策模型
        二、农户耕地福利保障效应
        三、农户耕地禀赋效应
        四、农户政策感知、预期与反馈效应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耕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的绩效评价
    第一节 耕地配置方面的绩效评价
        一、耕地经营权流转对“撂荒”的影响
        二、耕地经营权流转与规模种植
    第二节 生产效率方面的绩效评价
        一、研究方法与模型设计
        二、变量与数据
        三、结果分析
    第三节 粮食安全保障方面的绩效评价
        一、耕地经营权流转对“非农化”的影响
        二、耕地经营权流转对“非粮化”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制约耕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绩效的根源分析
    第一节 制度环境发展进展约束
        一、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约束
        二、小农户与农业现代化衔接程度约束
    第二节 三权赋权方案解读的不确定性
        一、“所有权-承包经营权-经营权(不动产租赁权)”赋权方案
        二、“所有权-承包经营权(用益物权)-经营权(用益物权)”赋权方案
    第三节 立法内容与立法技术缺陷
        一、现行法律对承包权的性质、内容没有明确规定
        二、涉及经营权性质的部分表述容易引发歧义
        三、法条对承包权受让与经营权受让的身份未区分
    第四节 流转制度实施环节交易费用高
        一、农户对流转制度认知度差
        二、耕地流转市场交易平台建设滞后
        三、耕地流转外部监管缺失
        四、耕地经营权流转交易规范性差
        五、耕地经营权流转交易信息化水平低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提升我国耕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绩效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持续引导农村人口有序转移
        一、引导务农人口的城镇化转移
        二、引导务农人口的农村非农产业转移
        三、推进转移人口的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二节 推进生产规模化与服务规模化双轮驱动协调
        一、推进流转规模化与服务规模化的互补与转化
        二、科学设计流转规模化与服务规模化的优序与组合
    第三节 采用“所有权-承包权(成员权)-经营权(用益物权)”的赋权方案
        一、“所有权-承包权(成员权)-经营权(用益物权)”赋权方案架构
        二、所有权-承包权(成员权)-经营权(用益物权)赋权方案优势
        三、逐步实现承包权对承包经营权的替代
        四、明确承包权成员权性质与内容
    第四节 加强立法平等保护耕地经营权
        一、明确经营权“分段”式用益物权权利期限细分模式
        二、修改完善现有经营权权属性质法条内容
    第五节 加强耕地经营权流转政策分类指导
        一、根据城乡融合差异重点对规模化路径进行分类指导
        二、根据农业现代化模式差异重点对适度规模标准进行分类指导
        三、根据粮食安全功能差异重点对流转租金、租期进行分类指导
    第六节 加快耕地流转市场体系建设
        一、建立完善耕地流转公开交易平台
        二、加强流转合同管理
        三、优化耕地经营权流转抵押担保等配套服务
        四、加强承包地流转及流转用途的监督管理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表附录
图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2)成都蒲江万亩猕猴桃产业化基地经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2.1.2 农业产业化
        2.1.3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2.2 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产业链理论
        2.2.3 制度变迁理论
        2.2.4 分工协作理论
第3章 成都蒲江万亩猕猴桃基地经营模式分析
    3.1 基地概貌
        3.1.1 蒲江猕猴桃产业现状
        3.1.2 成都蒲江万亩猕猴桃基地现状
    3.2 成都蒲江万亩猕猴桃基地经营模式的变迁
        3.2.1 季节用工经营模式(2006-2010年)
        3.2.2 承租倒包模式(2011-2014年)
        3.2.3 OEM代种模式(2014-2017年)
        3.2.4 新季节用工经营模式(2017-至今)
第4章 基地当前经营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4.1 基地当前经营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用工成本攀升
        4.1.2 生产执行不佳
        4.1.3 人才流失严重
        4.1.4 劳动生产率较低
        4.1.5 投资信心不强
    4.2 原因分析
        4.2.1 劳动力资源缺乏、利益联结共享机制未建立
        4.2.2 规模化基地经营管理难度大
        4.2.3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稳固
        4.2.4 机械化水平严重不足
        4.2.5 整体收益不高,缺乏模式创新动力
第5章 优化基地经营模式的对策及建议
    5.1 大胆推行托管模式
    5.2 小范围试点“三权”改革
    5.3 加强生产技术团队建设
    5.4 打造科技服务型辐射示范基地
    5.5 推行“市场+品种授权+合作基地”农业产业模式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理论综述
    三、研究框架与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重点、难点
    五、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
    第一节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相关理论
        一、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二、法与经济学视角下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构成
        三、中国农村土地产权权能分析
        四、国外土地产权构成及权能分析
    第二节 1949 年以来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概况
        一、第一阶段(1949 年—1956 年):合作化运动时期
        二、第二阶段(1956 年—1978 年):人民公社时期
        三、第三阶段(1978 年—2012 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
        四、第四阶段(2013 年至今):“三权分置”改革实施期
    第三节 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博弈分析
        一、演化博弈理论与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
        二、对各个阶段产权变革的演化博弈分析
第二章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以河北省部分地区产权制度改革实践为样本
    第一节 河北省个别地区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基本情况
        一、邢台市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基本现状
        二、定州市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基本现状
    第二节 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中存在的困境与问题
        一、农村集体资产难核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难确定、集体资产股权难设定
        二、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流转难、抵押担保难和有偿退出难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权能规则不完善
        四、农村宅基地、承包地“三权分置”中权属杂糅
        五、农村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界定不明、权属不清
        六、农村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范围不明、改革不畅
    第三节 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中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乡村治理机制不完善,影响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程
        二、统分结合经营体制长期失衡,制约集体产权改革进程
        三、法律法规不健全,影响集体产权改革进程
第三章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设计
    第一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概念界定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内涵与外延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性质与特征
    第二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治理作用
        一、明晰产权结构、释放产权权能
        二、实化农村所有权
        三、推进乡村振兴
        四、优化乡村治理机制
    第三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治理路径
        一、提升农村各治理主体间的协调性
        二、提升农村治理主体及体系的科学性
        三、提升农村治理主体及体系的保障性
        四、提升农村治理主体及体系的合法性
    第四节 农村产权现行模式向“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转换路径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模型架构的静态设计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架构的动态运行
第四章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实施主体
    第一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四大行权主体
        一、“农村承包权人集体”——承包地所有权
        二、“农村资格权人集体”——宅基地所有权
        三、“农村股东成员集体”——农村集体经营性资源资产所有权
        四、“农村全体农户集体”——农村集体公益性资源资产所有权
    第二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行权模式
    第三节 “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架构
    第四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实施主体的治理问题分析
第五章 科斯定理视角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架构的成本效益分析
    第一节 科斯定理及成本—效益分析
    第二节 科斯定理视角下“农村所有权人集体”运行审视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决策事项与程序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的科斯定理审视
    第三节 “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架构的成本——效益分析
        一、“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成本—效益分析的前提
        二、“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成本—效益分析的关键
        三、“农村所有权人集体”模型成本效益SWOT分析
    第四节 经济绩效管理视角下的“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
        一、绩效管理与“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
        二、“农村集体产权行权模式”绩效管理剖析
第六章 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
    第一节 产权归属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化
        一、构建流程规范、账实清晰、公开公正的清产核资大格局
        二、构建设置科学、动静结合、权能完整的股权管理模式
        三、构建主体明确、范围清晰、分配合理、渠道科学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体系
    第二节 产权流转与农村集体产权的市场化
        一、基础——由“确权确地”向“确权确股不确地”转变
        二、关键——由“政府干预”向“市场运作”转变
        三、核心——由“单一形式”向“协调联动”转变
        四、支撑——由“重流转轻保障”向“流转保障并重”转变
        五、突破——由“权能杂糅”向“赋权明责”转变
    第三节 产权保护与农村集体产权的法治化
        一、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
        二、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确认的相关规定
        三、成立独立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机构
    第四节 智慧产权与农村集体产权的科技化
        一、区块链技术作为关键支撑
        二、构建“区块链+农村土地确权及流转”模型体系
    第五节 信息披露与农村集体产权的公开化
        一、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原则
        二、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内容、标准与方式
        三、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风险
        四、农村集体产权信息披露结果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4)基于资本竞争中立原则的农地流转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竞争中立原则研究进展
        1.2.2 农地流转研究进展
        1.2.3 资本参与农地流转的研究进展
        1.2.4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框架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竞争中立原则的内涵、特征及适用范围
        2.1.2 资本竞争中立原则的内涵、特征及适用范围
        2.1.3 资本竞争中立原则实施的必要性
        2.1.4 农地流转效率的内涵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平竞争权理论
        2.2.2 市场与政府关系理论
        2.2.3 经济民主理论
        2.2.4 产权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6 地租理论
第三章 资本竞争中立原则下农地流转的模式分析
    3.1 租赁模式
    3.2 反租倒包模式
    3.3 变相的反租倒包模式
    3.4 土地信托模式
    3.5 收购模式
    3.6 土地股份合作模式
    3.7 拍卖模式
第四章 资本竞争中立原则对农地流转效率的影响分析
    4.1 积极影响
        4.1.1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1.2 提高农地生产效率
        4.1.3 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4.1.4 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4.2 消极影响
        4.2.1 产生农地非粮化非农化现象
        4.2.2 破坏农业生态环境
        4.2.3 农业产业易被外资控制
第五章 农地流转效率的评价
    5.1 农地流转效率的现状分析
    5.2 基于全局熵值法的农地流转效率测度
        5.2.1 构建农地流转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5.2.2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5.2.3 全局熵值法的计算原理
        5.2.4 基于全局熵值法的农地流转效率评价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各类资本对农地流转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6.1 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及外商资本对农地流转效率的影响
        6.1.1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6.1.2 模型构建
        6.1.3 实证结果分析
        6.1.4 稳健性检验
    6.2 三种类型的资本对提高农地流转效率的贡献度分析
        6.2.1 模型构建
        6.2.2 回归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资本竞争中立原则提升农地流转效率的问题与对策
    7.1 基于资本竞争中立原则提升农地流转效率的问题
        7.1.1 农地流转市场和农地流转程序有待完善
        7.1.2 民营资本存在市场准入障碍,个别地方政府不重视非公经济
        7.1.3 外商资本在农地流转中的规模小、资金到位率低
    7.2 基于资本竞争中立原则提升农地流转效率的对策
        7.2.1 建立健全农地流转市场,规范和完善农地流转程序
        7.2.2 给予民间投资平等保护,多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
        7.2.3 引导民企参与农地流转,激发民营企业的积极性
        7.2.4 合理引导外商企业的投资,加强与外资企业的合作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问题提出
    第三节 选题背景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一)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的研究
        (二)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特点的研究
        (三)关于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研究
        (四)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专项研究
        二、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六节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案例分析及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案件介绍
    第二节 案例分析
    第三节 案例中的相关问题
第三章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其流转概述
    第一节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概述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概念界定
        (一)法律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界定
        (二)学界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界定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
        (一)债权说
        (二)物权说
    第二节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概述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概念及分类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特征
        (一)物权性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前提
        (二)不得改变土地的用途及所有权性质
        (三)遵循自愿、平等、有偿原则
        (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受承包期限限制
        (五)流转相对人不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为限
    第三节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发展历程
        一、绝对禁止(法律、政策禁止)阶段(1978-1983)
        二、相对允许(法律禁止、政策允许)阶段(1984-1987)
        三、相对允许(法律放开、政策调整)阶段(1988-2002)
        四、允许流转(法律为主调整)阶段(2003 年以来)
第四章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现状及存在问题
    第一节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立法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立法情况
        (一)《宪法》相关规定
        (二)《农村土地承包法》相关规定
        (三)《土地管理法》相关规定
        (四)《物权法》相关规定
        (五)《农业法》相关规定
        (六)其他文件相关规定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立法层面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权属存在模糊地带
        (二)相关组织和个人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定位不明
        (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程序相关规定模糊
        (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当事人的权益保护机制缺失
        (五)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解决机制有待完善
    第二节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践及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模及纠纷情况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数量及趋势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类型分布
        (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地域差异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践层面存在的问题
        (一)流转方式单一、规模偏低、闲置土地流转不充分
        (二)流转随意性过大、相关部门服务职能缺失、监管不力
        (三)资本进入导致农地非农化现象突出
        (四)缺乏中介组织(专门服务机构)、信息不畅通
第五章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制度完善和改革设想
    第一节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立法,实现有法可依
        一、明确土地权属争议处理规则
        二、完善农地农用相关立法
        (一)对农业用地进行明确界定
        (二)规范农用地的使用,明确处罚规则
        三、明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相关组织和个人的权限
        (一)明确行政机关的权限
        (二)明确村委会和村民小组的权限
        (三)明确相关个人的权限
        四、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当事人权益保护立法
        (一)保护出让方流转权益
        (二)适当放宽对受让方的限制
        五、完善入股、抵押流转方式相关立法
        (一)关于入股的立法完善
        (二)关于抵押的立法完善
    第二节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健全保障措施
        一、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程序,依法进行流转监管
        二、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提高流转效率和规模
        (一)充分发挥市场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二)充分发挥政府在市场化流转过程中的监管、服务职能
        (三)培育土地流转第三方交易服务机构
        三、推进规模化流转,实现农地资源优化配置
        (一)提高农户流转积极性,实现流转土地有效供给
        (二)加强区域规划、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四、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提高土地流转规模
        (一)保障农民权益
        (二)促进农民收入多元化
    第三节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救济制度,实现纠纷妥善解决
        一、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权纠纷应以调解为主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应该仲裁前置
        三、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诉讼制度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6)我国农用地流转模式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及评述
        一 关于我国现阶段农用地流转问题的研究
        二 农村农用地流转方式和经营模式的研究
        三 研究现状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内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不足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土地流转概念与相关国家政策概述
    第一节 土地流转基本概念
    第一节 相关国家政策概述
        一 禁止农用地流转
        二 允许农用地合理流转
        三 鼓励农用地流转
        四 规范农用地流转
第三章 四种典型农用地流转模式
    第一节 农用地互换模式
        一 农用地互换模式的典型案例
        二 农用地互换模式的优劣势分析
    第二节 反租倒包农地流转模式
        一 反租倒包模式的典型案例
        二 反租倒包农地流转模式优劣势分析
    第三节 土地股份合作制农地流转模式
        一 股份合作模式的典型案例
        二 土地股份合作制模式优劣势分析
    第四节 “双交换”模式
        一 “双交换”模式的典型案例
        二 “双交换”模式的优劣势分析
第四章 四种典型农用地流转模式的比较
    第一节 比较维度的选择
        一 是否推进规模经营与农业现代化
        二 是否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三 是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四 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第二节 四种典型农用地流转模式的比较
        一 分维度比较
        二 综合比较
第五章 研究比较的结论及完善思路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主流模式的完善思路
        一 反租倒包模式的完善思路
        二 土地股份合作制模式的完善思路
    第三节 其他模式的完善思路
        一 互换模式的完善思路
        二 “双交换”模式的完善思路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7)承包地流转中农民权益保护研究 ——利益相关者视角的J区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线路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理论依据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承包地流转
        二、农民权益
        三、集体经济合作社
        四、经营主体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土地产权理论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第三节 承包地流转中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适用
        一、农民权益与利益相关者“供—需平衡模式”
        二、农民权益与利益相关者“中介协调模式”
        三、农民权益与利益相关者“行政管制模式”
第三章 承包地流转中农民权益保护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J区承包地流转概况
        一、J区社会经济条件
        二、承包地流转现状概要
    第二节 J区承包地流转中农民权益保护现状
        一、承包地的流转和经营模式
        二、承包地流转的市场机制
        三、承包地流转中农民权益保护的实践
    第三节 承包地流转中利益相关主体的关系
第四章 承包地流转中农民权益保护的问题分析
    第一节 承包地流转中农民权利未得到充分尊重
        一、农民长期失去对承包地流转的主导权
        二、流转模式和经营模式排斥小规模经营
        三、农民利益表达不充分
    第二节 承包地流转市场不健全
        一、流转交易市场不完善
        二、流转价格机制非市场化
    第三节 农民承包地的真实价值未得到完全体现
        一、农民以流转租金收入为主
        二、集体经济合作社截留流转费
        三、经营主体“二次转包”
    第四节 农民承包地未得到充分保护
        一、承包地永久性“转置”
        二、承包地“非农化”逐渐加剧
第五章 承包地流转中农民权益受损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承包地流转中经营主体行为趋利
        一、逐利驱使经营主体违规经营
        二、经营主体利用政策漏洞牟利
    第二节 承包地流转中集体经济合作社行为偏离
        一、集体经济合作社职能行政化
        二、集体经济合作社利益主体独立化
    第三节 承包地流转中地方政府行为越位
        一、地方政府政绩需求强制流转
        二、地方政府行政管制流转市场
        三、地方政府异化流转价格机制
        四、地方政府利用雄厚资金改变利益格局
第六章 承包地流转中农民权益保护的路径探索
    第一节 承包地流转中农民权益保护的路径原则
        一、保护各主体权利,构建多种经营类型共存的经营模式
        二、构建利益共同体,发展农民多重收益的综合性合作社
    第二节 承包地流转中农民权益保护实现路径的经验借鉴
        一、中国贵州省安顺市塘约村之“塘约道路”
        二、中国台湾地区农地流转中农民权益保护的经验借鉴
        三、日本国农地流转中农民权益保护的经验借鉴
        四、经验启示
第七章 对策建议
    第一节 强化地方政府服务职能确保农民主体地位
        一、建立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构建农民权益保护共同体
        二、发展多样化的规模经营,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
        三、完善承包地流转市场机制,健全流转价格指导体系
    第二节 健全集体组织参与机制保障农民主导流转
        一、明晰集体组织责权边界,提升集体组织执行能力
        二、完善农地流转服务体系,提高农民权益保障水平
    第三节 规范经营主体市场行为提高农民流转收益
        一、规范经营主体市场行为,培育农民农业经营主体
        二、建立承包地增值收益分享机制,提高农民流转经济收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地尽其利:细碎化农地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提出
    1.2 个体行动范式下的农地利用研究
    1.3 集体行动范式下的农地利用研究
    1.4 研究方法与田野工作
    1.5 核心概念与章节安排
2 农地细碎化与我国的农地形态
    2.1 土地细碎化的成因、产权特征及其利用困境
    2.2 中国土地形态的变迁及其特殊性
    2.3 生产力变化与我国土地细碎化问题的演变趋势
    2.4 小结
3 治理方式(一):按户连片耕种—以“按户连片”制度创新为例
    3.1“按户连片”制度创新实践及其绩效
    3.2 土地互换与集体行动失败
    3.3 土地调整与集体行动成功
    3.4 小结
4 治理方式(二):农地集中流转—以“虚拟确权”和“反租倒包”制度创新为例
    4.1 农地流转及其细碎化问题
    4.2 以农户为主体土地流转模式的实践与困境
    4.3 以集体为主体土地流转模式的实践与绩效
    4.4 小结
5 治理方式(三):农业服务规模化—以联耕联种模式和综合农协模式为例
    5.1 联耕联种模式的实践与绩效
    5.2 日本综合农协模式的困境及其演化路径
    5.3 小结
6 农地细碎化治理模式的国际比较
    6.1 中国的农地细碎化治理模式
    6.2 日本和英国的农地细碎化治理模式及其经济效果
    6.3 农业现代化的三种模式及其比较
    6.4 小结
7 农地制度改革的逻辑变迁及中国地权的走向
    7.1 强化农民土地权利:农地制度改革的逻辑变迁
    7.2 土地财产化与中国地权的走向
    7.3 强化集体土地权利:地方社会农地制度创新的实质
    7.4 小结
8 结论
    8.1 土地特性与农地利用研究的范式转换
    8.2 集体所有制的经济绩效与制度优势
    8.3 小农经济现代化的中国道路
    8.4 关于农地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的论文成果

(9)现代农业供产销一体化模式下农地流转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现代农业供产销一体化模式
    (一)现代农业供产销一体化模式的内涵
    (二)现代农业供产销一体化模式的特点
    (三)现代农业供产销一体化模式推广与实施存在的问题
四、现代农业供产销一体化的农地流转的价值
五、现代农业供产销一体化的农地流转的实现形式
    (一)土地有偿转包或转让
    (二)“反租倒包”模式
    (三)专业大户模式
    (四)合作经营代管模式
    (五)土地金融模式
        1.土地信托服务
        2.土地租赁
        3.土地抵押
        4.土地股份制
六、结论

(10)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 国内文献综述
        (二) 国外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框架
    四、基本概念厘清
        (一) 农民
        (二) 土地
        (三) 财产权
        (四) 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实现
第一章 农民土地财产权产生之历史考察
    第一节 古希腊罗马时期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孕育
        一、土地私有制的产生与农民权利
        二、土地权利的兴起与农民权利
        三、古希腊罗马时期农民土地财产权的特点
    第二节 中世纪农民土地财产权的萌发
        一、日耳曼法制的瓦解与农民土地财产权
        二、中世纪英国土地保有制与农民土地财产权
        三、中世纪农民土地财产权的特点
    第三节 近代农民土地财产权的流变
        一、近代英国圈地运动与农民土地财产权的流变
        二、近代美国西部开发立法中的农民土地财产权
        三、《法国民法典》颁布与物权概念的兴起中的农民土地财产权
        四、近代西方农民土地财产权的特点
    第四节 现代西方国家农民土地财产权实现路径之解析
        一、土地财产权界线清晰与市场流转导向的紧密结合
        二、政府注重农业调控手段的运用与实现
        三、土地发展权等新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四、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
    第五节 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发展的历史梳理
        一、我国古代农民土地财产权状况考察
        二、我国近现代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概述
        三、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考察
第二章 农民土地财产权实现之基础理论
    第一节 产权权能理论
        一、马克思土地产权理论
        二、西方经济学界产权权能理论
        三、产权权能理论与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实现
    第二节 产权效率理论
        一、马克思产权效率理论
        二、西方经济学产权效率理论
        三、产权效率理论与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实现
    第三节 财产权平等理论
        一、财产权平等是实现人权的基本保障
        二、财产权平等是宪法的基本原则
        三、财产权平等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四、农民土地财产权的三维平等理论
    第四节 财产权自由行使理论
        一、财产权自由行使之价值
        二、财产权自由行使之理论学说
        三、农民土地财产权自由行使之要素
    第五节 财产权适度限制理论
        一、财产权适度限制之价值
        二、财产权适度限制之理论学说
        三、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的适度限制
第三章 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实现的实践模式
    第一节 成都模式
        一、“双放弃换三保障”模式
        二、“两股一改”模式
        三、“土地银行”模式
        四、模式特点
    第二节 重庆模式
        一、“地票”模式
        二、“股田制公司”模式
        三、模式特点
    第三节 广东模式
        一、股份合作制模式
        二、农村建设用地入市模式
        三、“两化一流转”模式
        四、模式特点
    第四节 浙江模式
        一、“两分两换”模式
        二、规模化转包模式
        三、土地信托模式
        四、模式特点
    第五节 实践中具体问题分析
        一、农民土地财产权实现过程中的农民权益保障
        二、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间的冲突与选择
        三、部分地区农民参与程度低
第四章 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实现之障碍与破解
    第一节 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体系与属性
        一、我国现有农民土地财产权的理论种类
        二、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的权能解析
        三、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的法律属性
    第二节 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实现障碍之表征
        一、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功能性弱化
        二、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实现的差异性
        三、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身份性色彩浓厚
        四、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流转效率低下
    第三节 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实现障碍之原因
        一、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归属不明
        二、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权能缺失
        三、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客体差异性
        四、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取得规范缺失
        五、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退出困难
    第四节 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实现障碍之破解
        一、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实现方式创新
        二、充实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内容:未来利益
        三、回归农民土地财产权的处分权:流转利益
        四、提高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用效率:利用利益
        五、明晰农民土地财产权的主体地位:归属利益
第五章 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实现的配套制度
    第一节 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登记制度
        一、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确权的现实状况
        二、不动产统一登记体系下农村土地登记的新调适
        三、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的登记效力须统一
        四、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登记辐射力的强化
    第二节 我国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
        一、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基础理论
        二、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不均
        三、我国集体土地增值收益与农村土地征收的关系
        四、建立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
    第三节 我国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
        一、我国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的现状分析
        二、我国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的法律性质及基本规范
        三、我国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主体作用发挥
        四、逐步建立城乡统一土地产权市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博期间学术成果简介

四、“反租倒包”——一种新型的土地流转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耕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绩效研究[D]. 祝洪章.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成都蒲江万亩猕猴桃产业化基地经营模式研究[D]. 易守华. 西南大学, 2020(05)
  • [3]“农村所有权人集体”制度研究[D]. 邢伟.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4]基于资本竞争中立原则的农地流转效率研究[D]. 芦雨婷. 济南大学, 2020(01)
  • [5]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D]. 花兴振.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 [6]我国农用地流转模式比较分析[D]. 李书会. 烟台大学, 2019(09)
  • [7]承包地流转中农民权益保护研究 ——利益相关者视角的J区实践[D]. 陈晓东.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8)
  • [8]地尽其利:细碎化农地利用研究[D]. 王海娟.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4)
  • [9]现代农业供产销一体化模式下农地流转探析[J]. 叶文明,竹艺,李静芸.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5)
  • [10]我国农民土地财产权实现研究[D]. 朱颂. 南京大学, 2015(10)

标签:;  ;  ;  ;  ;  

“反租反倾”——一种新型的土地流转制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