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市中心城区瓶装饮用水卫生质量分析

眉山市中心城区瓶装饮用水卫生质量分析

一、眉山市中心城区桶装饮用水卫生质量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俞汶豪[1](2020)在《九江市城市边缘社区供水服务均等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分为两个阶段性目标,到2020年争取达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2020年到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今年是对第一阶段工作的验收之年,也是对第二阶段目标的展望之年。在供水服务均等化这一民生保障领域,江西省于2020年5月12日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行供水一体化的指导意见》,将供水一体化作为下一阶段供水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的政策指引,目的是形成打破区域限制、城乡共享的“同质、同网、同价、同服务”的供水服务。本研究通过对城市边缘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供水一体化等相关概念进行剖析发现城市边缘社区作为城镇化进程中的关键地带,因其具有地理位置动态性、城乡二元结构特殊性、供需关系复杂性等原因难以形成与城市中心地区均等化的供水服务。因此选取城市边缘社区这一独特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是为了评估供水一体化模式在这一特殊区域的政策实施效率。通过对九江市供水服务现状的实地调查和九江市居民用水满意度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城市边缘社区的供水服务的确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通过对九江市城市边缘社区居民、供水企业工作人员、基层政府工作人员进行访谈,分析出了造成城市边缘社区供水服务不均等的原因,第一,政府对供水服务监管力度不均等,供水监管更着重于供水厂出厂水的监管,缺乏对出厂水在流入居民家中的各个供水设施的监管;第二,供水资金投入不均等,与城市和农村相对稳定的供水服务供需关系不同,这部分地区更容易受城市发展带来的供水需求上升的影响,造成供水建设资金短缺;第三,供水管网建设标准不均等,城市边缘社区依然使用较为老旧的管道;第四,信息公开制度不均等,政府与供水企业在水质水价信息公开方面有所欠缺,城市边缘社区居民难以形成正确的用水观念;第五,用户服务意识不均等,一些供水企业员工仍然具有国有企业员工的固化思想认知,服务意识低下。最后本文结合公共产品理论和治理理论下对于社会事务治理的核心理念,提出了明确政府职能实现供水全阶段监管,健全供水资金保障制度突破供水建设瓶颈,管网建设统筹规划产供一体协调发展,实行成本公开的水价制度,强化供水企业经营理念现代化和培养积极参与、多方协作的活力社会的城市边缘社区实现供水均等化的对策和建议。

杨角[2](2020)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促进城市发展绿色转型,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当前在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所要面临的一个重大而又紧迫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同时也是今后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和必然趋势。本文通过综合借鉴政治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以及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学科相关重要理论和研究范式,基于比较客观而又丰富详实的数据资料,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灰色关联度评价法、案例研究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历史演变历程、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及其可能的原因、我国绿色城镇化的理论机理、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总结及其对我国的借鉴启示以及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和现实路径等诸多重要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科学、客观深入、细致严谨地分析、论证和研究。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第一,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历程可分为起步发展阶段、稳步发展阶段、深入发展阶段以及蓬勃发展阶段等四个阶段;人口压力问题、资源短缺问题、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以及城镇布局不当与规模结构不合理问题是现阶段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资源环境承载力薄弱的现实国情、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经济利益驱动、过快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速度、城镇化建设重心偏离以及部分城镇居民环保意识观念淡薄、我国民间环保公益组织力量薄弱、新闻媒体与舆论监督作用略显不足等均是造成当前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与挑战的客观原因。第二,与传统城镇化不同,绿色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追求更高层次的绿色城市建设,从而推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发展。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能够优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这是通过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整体向下移动或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左移两种途径来实现的;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系统具有优化或胁迫作用。反过来,生态环境系统对城镇化同样具有促进或约束作用。城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两大系统之间这种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交互耦合关系就构成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内在运行机理;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发展演变可划分为绿色治理阶段和绿色文明阶段两个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城镇绿色发展方式不尽相同。第三,从2012—2017年: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虽然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大,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整体不高;该阶段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整体呈现波浪式上升趋势,并且可明确划分为三个演变阶段;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基本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总体格局,并且这一总体格局尚未出现较大改变,东部地区城市绿色发展实力依然最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城市绿色发展实力依然相对较弱,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表现出较大的区域不平衡性和空间分异性,梯度分布特征较为显着;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状况呈现出显着的规模特征,城市规模越大,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状况就越好;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状况还呈现出显着的行政级别特征,城市行政自主性权利越大,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和状况就越好。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和政府环境规制是影响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因素、技术创新因素和政府环境规制因素对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有着显着的正向影响。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对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有着不显着的负向影响。第四,国外绿色城镇化实践起步较早,目前其已积累起极为丰富的成功经验。这些国家既包括美国、日本、德国、瑞典、丹麦、挪威、瑞士、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众多发达国家,同时也包括巴西、南非等部分发展中国家。北京、上海和贵阳是国内践行绿色城镇化理念和实践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它们在这方面起步较早,发展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并且已经积累起了比较丰富的成功经验。总结与分析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的共同经验与普遍规律对今后推动我国绿色城镇化实践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第五,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在绿色城镇化发展中的关系、要高度重视绿色城市规划的重要引领作用、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政府重要的引导作用、要构建与绿色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绿色产业结构、要全力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城市管理与运营、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在绿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来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以及要以系统思维全面推进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是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必须要遵循的九大基本原则。第六,绿色城镇化建设与发展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路径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层次目标路径共同组成的有机统一体。促进经济绿色转型升级、大力弘扬绿色生态文化、着力推动社会绿色进步发展以及切实改善与修复生态环境是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终极目标实现的有效路径。本文最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研究视角创新。城镇化问题和绿色发展问题是当前国内外学界研究中的两个重点问题和热点问题。以往绝大多数学者都是单独研究这两个问题,要么是单独研究城镇化相关问题,要么是单独研究绿色发展相关问题,较少有学者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做一交叉研究。本文试图将城镇化问题和绿色发展问题这二者结合起来,基于现阶段我国绿色发展这一全新的现实背景,站在绿色发展这一全新的研究视角下重新审视和看待我国城镇化问题,着重研究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其实现路径问题,以期取得与以往研究成果有所不同的新的研究观点和研究结论,进一步指导今后我国绿色城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就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因此,本文最重要和最突出的创新之处就在于研究视角创新。第二,研究方法创新。以往大多数学者在对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和综合评价过程中,绝大多数都选择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TOPSIS法等综合评价方法,鲜有学者使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正是基于这一考虑,并且考虑到研究方法的适用性问题,本文选择使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对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和综合评价。因此,研究方法创新就成为本文的一点创新之处。第三,研究观点创新。本文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观点。具体如下:一是,城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两大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交互耦合关系构成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内在运行机理。中国绿色城镇化的发展演变可划分为绿色治理阶段和绿色文明阶段两个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城镇绿色发展方式不尽相同。二是,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呈现出显着的规模特征和行政级别特征:城市规模越大,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越高;城市行政级别越高,其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也越高。三是,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也要重视发挥政府的重要引导作用,要将二者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向前发展。四是,要以城市管理与运营方面的不断创新持续推动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五是,要促进信息化和绿色城镇化融合发展,以信息化引领和推动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这些新观点也是本文的一点创新之处。第四,评价指标体系创新。本文在对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与综合评价过程中,是在对绿色城镇化概念内涵重新界定并基于对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借鉴的基础上,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实用性、动态性、典型性与可比性等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构建了与其他研究成果有所不同的由经济发展、资源高效、环境友好和社会进步等4个一级指标及其所属20个二级指标所组成的比较全面的、科学合理的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在该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评价法对2012—2017年我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度与综合评价,这就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

余俏[3](2019)在《山地城市河岸绿色空间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河岸绿色空间涵盖维护河流生态特性的内侧河岸缓冲带和服务邻近城乡功能区的外侧河岸协调绿带,是山地城市重要的环境要素与特色景观载体,也是城乡建设焦点地带。因认知缺失,利益博弈,掠夺式资源利用和“一刀切”后退式河岸管控手段,诱发种种山地城市河岸生态环境问题和潜在社会经济价值流失问题,如何合理规划和管控值得研究。生态优先与城乡全域空间资源管控背景下,论文希冀借鉴生态学与城乡生态规划理论方法,以保护与利用相融合为基点,探讨遵从河流自然特性并恰当植入城乡建设诉求的河岸绿色空间规划与管控方法:在顺应河网内在生态特性和维护生态过程的基础上,发掘与平衡不同河区绿色空间的外在城乡服务功用价值,以此指导个案河段绿色空间的用地功能和空间设计,形成融合河岸自然生态特征与城乡建设诉求的分区差异化规划管控方法。提出山地城市河岸绿色空间适应性规划思路,构建适应河流空间等级(河网、河区、河段)和对接城乡规划编制层级(城乡总体规划、控制性及修建性详细规划)的三个规划空间层级,形成河网整体功能定位与系统构建、河区纵向功能组织与用地布局、河段横向功能指引与空间设计的各级规划核心内容,以及适应性规划过程与管控途径。提出以样条分区体系为核心的四个技术要点,力求内在保障河岸自身内部生态系统健康运转,外在尽量满足城乡社会建设发展的诉求。论文内容包含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研究问题与认知:(第一章)通过背景与相关规划综述研究,界定研究对象概念,结合山地城市背景特征明确三个空间层级的河岸现有问题和分析深层规划管控问题,确立研究目的、内容、方法与框架。(第二章)认知山地城市河岸绿色空间的内在空间等级及结构、生态要素及过程特性,认知其外在社会复合服务诉求和空间梯度转化分区诉求,并界定其典型复合功能。第二部分是规划应对思路:(第三章)在借鉴相关生态学理论和城乡生态规划理论并进行规划价值导向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山地城市河岸绿色空间的适应性规划思路:顺应自然特性,维护内在生态健康;兼顾复合功能,发掘外在服务价值;差异化的干预,空间分级分区协调;协作适应管理,衔接规划编制体系。构建三个规划空间层级:城乡区域—河网、中心城镇区—河区、街区场地—河段,并确立各层级的研究重点内容。提出以样条分区体系为核心的四个技术要点:河流与人居空间关联分析,融合特性与诉求的样条分区,复合功能平衡下的空间布局,动态循坏的规划与管控程序。第三部分是规划编制技术:结合重庆主城、南川、开州、眉山、桐柏等地的规划实践与案例分析,在城乡区域、中心城镇区、街区场地这三个空间层级建立了各自的规划问题、目标和任务。(第四章)在城乡区域层面,分析流域生态特征与城乡空间发展的关联作用,进行城乡流域整体空间样条分区,并确立分区整体功能定位和目标策略,构建河网绿色空间内在生态支撑系统和外在复合服务系统。(第五章)在中心城镇区层面,分析河区地貌特征与城镇空间的关联作用,进行河区纵向空间样条分区,并设置分区纵向功能目标和建设复合空间体系,对河区关联土地利用进行整体布局与控制。(第六章)在街区场地层面,分析河段生境特征与场地空间的关联作用,进行河岸横向空间样条分区,并制定横向分区功能指引与空间界面导控,在三个重点方面(生态雨洪管理、栖息地修复和绿道绿街设计)进行河段绿化场地空间设计,制定城乡分区典型设计导引。第四部分是管控实施建议:(第七章)建立协作与适应的管控途径,并与现有规划编制体系衔接,提出管理实施政策建议。

陈梓田[4](2019)在《河北省城市居民层次化生活需水预测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居民人口的迅速增长,城市生活用水的总需求量不断变大。加之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的排放,城市水体污染加剧,可利用水资源量不断较少,城市水资源供给已经难以满足城市需水量的不断增长,供需水矛盾日渐突出。同时,用水需求逐渐趋于多样化,不同的环境条件和发展阶段,用水户的水资源需求有较大差别。因此,基于河北省城市居民用水量统计数据和用水行为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河北省11个城市的居民生活用水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合层次化生活需水理论和预测方法,预测了河北省城市居民层次化生活需水量,对解决居民生活用水供需矛盾和供水规划与管理提供依据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基于河北省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数据,分析用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收集城市人口经济、气候气象、水资源条件以及节水管理等各方面数据,解析不同因素对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指标产生的影响,识别影响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的主要影响因素。(2)结合层次化生活需水理论,界定刚性需水、弹性需水和奢侈需水的概念与内涵。进行了用水行为问卷调查,统计分析了用水行为的影响因素,并从居民家庭生活用水的影响因素出发,分别构建了饮用需水、洗漱需水、清洁需水、洗衣需水、洗澡需水、冲厕需水、烹饪需水等需水项及总需水的层次化需水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一套合理可行的层次化需水预测方法。(3)与实际用水定额和用水结构相比,构建的需水预测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河北省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总量及其各分项值,模型具有较强的适用性。通过需水预测模型,预测未来2025水平年各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总量,石家庄市75.76万m3,唐山市57.14万m3,张家口市13.04万m3,邯郸市26.66万m3,秦皇岛市19.33万m3,廊坊市12.45万m3,衡水市8.52万m3,保定市48.67万m3,沧州市8.97万m3,邢台市11.47万m3,承德市8.15万m3。石家庄市居民生活用水总量依旧最高,并且发达城市的生活用水总量上升幅度更大。现状年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城市日均生活用水总量57.01万m3,其中刚性用水27.25万m3,弹性用水19.61万m3,奢侈用水9.16万m3。当石家庄市GDP以6%的速度增长,温度升高1°C时情景下,预计到2025水平年,刚性需水将达到27.86万m3,弹性需水预计达到32.96万m3,奢侈需水预计达到17.04万m3。其中,刚性需水受经济和气温的影响程度较小,弹性需水和奢侈需水所受经济和气温的影响较大。

张婷婷[5](2019)在《《邵阳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项目可行性报告》英译实践报告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国的工程类科技报告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并成为了解中国国情的渠道之一。为了促进中外合资企业双方在工程项目方面的沟通与交流,总结归纳这类文本的翻译技巧及翻译时遇到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本报告通过对《邵阳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项目可行性报告》翻译过程和翻译行为进行研究和总结,旨在促进国际交流,并通过解读相关背景和措施,宣传中国公民在促进公共餐饮安全的发展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从而使国际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国公共餐饮安全未来的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进而提高并扩大中国公共餐饮安全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本报告选取笔者所翻译的《邵阳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项目可行性报告》作为翻译文本,笔者通过阅读和理解源文本,确定此文本属于工程类科技报告。通过比较同一源文本语句的初译和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改译,笔者发现改译后的文本更加准确、客观和公正,这说明功能对等理论对工程类科技文本的翻译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在确定了功能对等理论对于工程类科技报告英译的指导意义之后,本报告以“读者接受”为重点,以《邵阳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项目可行性报告》为例,从功能对等理论深入分析其词汇,句子,篇章特点,并探讨在不同的文本情景应采用何种翻译方法,如直译,增译,转译,省略等。通过对比文本翻译实例,本报告得出的结论是运用功能对等理论来指导工程类科技文本英译的实践工作,能够有效的提高工程类科技文本英译的翻译质量。通过此次翻译实践,笔者加深了对工程类科技文本的理解,并初步总结归纳出翻译这类文本的难点及对策,这将给笔者以后翻译类似文件时提供经验。同时,笔者希望本翻译实践报告能够对今后翻译此类文本的同行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汤西子[6](2018)在《“农业—自然公园”规划 ——山地城市边缘区小规模农林用地保护与利用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小规模、分散布局是山地城市边缘区农林用地存在的普遍形式,用地固有属性与山地地域及城市边缘区域特征叠加,使其对于城市与自然系统具有较高的复合服务潜能。适应山地起伏地形及城乡梯度环境变化的小块农田耕地,相较于集约农业生产区,能够提供更为多元且健康的食物选择,确保维持人体复杂机能的各类营养物质供给,小用地影响国民健康大战略;结合山脊、谷地、崖线等地貌单元分布的小块林地,能够为物种提供多元生境并加强大型斑块间的联系,同时作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的有机组分,维持并调节其中物质能量流动;农林斑块交织布局所形成的区域景观,层次丰富、结构鲜明,为休闲游憩服务打下基础。边缘区邻近城市的区位优势,使山地农林用地提供的复合服务惠及城乡全域,但因斑块规模较小,未达到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等刚性控制区域的标准,其中小规模农林用地更容易遭到集约农业生产、城市内部环境问题转嫁所带来的蚕食与破坏,甚至成为建设区外围的环境症结。针对山地城市边缘区小规模农林用地具有高服务价值却未受保护的现状,文章引入“农业-自然公园”的概念,试图以公园的形式,引导边缘区小规模农林用地从单一功能向复合功能转变,通过用地资源化利用,实现有效保护。整合传统农林用地规划与公园规划的方法与手段,以复合功能为导向,构建形成由小块农田、园地等农业生产用地及小块林地、水体等自然生态用地组成的景观生态网络,并从系统视角,强调其与区域生态系统、城市人工系统的功能及用地衔接,提高区域整体生态系统的服务品质及效能,同时提出优化现行用地管控策略及规划编制方法的可行建议。文章主要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章,阐述研究背景并提出以公园形式保护小规模农林用地的合理性,明确相关概念、研究目标与意义、研究方法、研究路线等。第二部分为第2-3章,奠定理论基础,提出主要策略并形成规划研究框架。第2章分析了小规模农林用地保护与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以点带面”、“顺应自然”、“兼顾并蓄”、“纵横衔接”的破题思路,借此引出农业-自然公园的概念,明确公园规划与小规模农林用地复合功能发挥与复杂问题解决间存在的关联。第3章通过对国内外高价值小规模农林用地保护、利用及管理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总结,奠定农业-自然公园的规划理论与方法基础,并提出公园规划的目标导向及研究框架。第三部分为第4-7章,从用地选择、空间组织、用地布局、产业引导、规划管控等方面,系统全面地探讨了农业-自然公园的规划及管控方法。第4章从用地内在属性及关联自然生态过程分析着手,识别对生态系统维持及服务产出具有基础支撑性作用,却未受到有效保护的高价值小规模农林用地,构建公园空间体系。第5章以强化生态系统复合服务产出为目标,通过自然林地生境网络、生态过程支撑网络及农林生产景观网络构建与叠加,形成融合农业-自然公园的地区农林景观生态网络,维持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提升其与城区的联系与服务效能。第6章结合城乡梯度沿线用地功能及空间特征分异,对构成地区农林景观生态网络关键部分的公园枢纽单元进行分类建设引导,实现用地复合利用与保护兼容,建设串联各枢纽单元及城乡空间的复合绿道体系,引导绿色产业发展。第7章通过环境影响评估机制引入,强化与相关规划的横向与纵向衔接,并通过适当利用促进公众参与,实现规划管控措施落地。第四部分为第8章,总结了研究的重点、要点,并提出研究不足。

朱华蓉[7](2017)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北京市饮用水中双酚A》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双酚A(Bisphenol A,BPA)常被用来合成高分子材料,其制品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并随着人们对它的使用而在环境中迁移扩散。然而,BPA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ors,EEDs),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中规定其限值为0.01 mg/L。本研究首先建立固相萃取-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饮用水中的BPA,对样品前处理条件和仪器检测条件进行优化,并对所建立的方法进行评价。进而,运用该方法检测北京市自来水、桶装水和瓶装水中的BPA,调查北京市饮用水中BPA的污染情况,分析BPA的来源,为BPA的人体膳食暴露评估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的结果如下:经优化的样品前处理条件为:C18固相萃取柱,上样流速12 m L/min,洗脱液为9m L甲醇。经优化的仪器检测条件为:色谱柱为ZORBAX Extend-C18柱(4.6×1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95:5,V/V),流速为1.0 mL/min;干燥气流速为11 L/min,干燥气温度为350℃,雾化气压力为35 psi。在此条件下,样品峰和杂质峰的分离度好,峰形对称,满足检测要求。用超纯水配制质量浓度范围为122.91190.7 ng/L的水样,经样品前处理后上机检测,建立一级质谱峰面积-浓度标准曲线,线性回归方程y=69.4x+2186.1,相关系数为0.9929。方法的检出限为7.0 ng/L,定量限为23.5 ng/L。方法的回收率为78.8108.1%,相对标准偏差(n=6)≤13.5%。该方法选择性好、灵敏度高、重现性好,能够满足定量检测饮用水中BPA的要求。56种包装饮用水中有36种检出BPA,检出率为64.3%;8个城区的24个自来水样中有3个检出BPA,检出率为12.5%,最高检出浓度为1592.8 ng/L。BPA主要来自饮用水水体、包装材料、运输材料、饮水设备、饮水器皿五个方面。北京市饮用水中尤其是桶装饮用水中较为普遍地存在BPA,长期饮用有健康风险。

叶林[8](2016)在《城市规划区绿色空间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绿色化导向下,城市绿色空间作为城市极为重要而特殊的生态安全屏障、农林生产设施和游憩服务基地,日益受到重视。面对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不当建设行为的强烈干扰和城市居民对绿色空间复合功能的强烈需求,论文基于多地的规划实证,对城市绿色空间规划范式进行了探讨。论文研究融合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引入生态整体规划思路,以土地空间资源配置为基础,以“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结构、功能组织、用地布局、关键控制要素为核心内容,构建衔接多尺度、整合多功能的绿色空间规划框架体例、规划管控技术、管理实施策略,以弥补现行城乡规划体系和规划范式应对绿色空间的不足,力图通过“有效保护、持续利用和合理开发”实现绿色空间的“生态优先、绿色生产、宜居生活”。论文内容包括如下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本体认识:(第一章)提出研究概念、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方法与框架。(第二章)系统认知城市绿色空间的自然、社会、经济多维属性,以及显示在土地空间上的复杂结构形态;辨析影响绿色空间演进的自然力与非自然力,以及局限绿色空间规划的相关政策背景。第二部分为规划范式讨论:(第三章)借鉴国内外相关规划范式实证经验,揭示现行法定规划体系对绿色空间应对不足之处。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融合多种规划思想和方法,提出生态整体规划思路,探讨与现行规划体系衔接的绿色空间规划范式,建构规划框架体例(规划空间层次、规划阶段及核心技术、法理地位、总体目标、利用分类和规划程序),作为指导具体规划的基本框架。第三部分为规划管控技术:结合番禺、宝鸡、眉山、重庆等地实践,围绕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区和用地单元三个法定规划层次,解析各层次焦点问题,衔接相关专业或专项规划要求,明确各层次规划主要内容和目标,针对重点管控内容形成核心规划技术:(第四章)在城市规划区,考量绿色空间发展战略,制订结构规划,形成分区管制政策指引;(第五章)在中心城区,组织绿色空间功能,制订用地布局规划,集成“六图一表”规划路径;(第六章)在用地单元上,建立“单元引导+片区/场地控规”的分层编制模式,对生态型片区、生活型场地和关联边缘地带提出关键指标要素体系和控规控制模式。第四部分为实施管理创新:(第七章)借鉴国内外绿色空间管理经验,提出完善管理“政策群”,优化管理“工具包”,创新管理机制。

李大鹏[9](2015)在《XYZ公司净水设备代理项目商业计划书》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城市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环境污染特别是水污染日益加剧已经成为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通过对我国城市自来水质现状以及对水质污染解决途径的分析,可以预见,家用净水器作为解决水质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我国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在水质变差和人们对水健康越来越重视的大背景下,净水设备被一致认为是家电行业的下一个金矿。净水设备的市场需求逐步增加,具备一定的市场发展优势。家用净水设备是关系到人们生命健康的环保产品,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提高,家用净水设备正在以每年20%-50%的惊人速度成为快速增长的新兴行业,预计未来的市场总容量将超过2500亿元。在众多的厂商涌入这个行业的同时,也给这个市场带来的混乱的销售。在众多的品牌中,XYZ公司以其起步早,老品牌的优势在整个净水设备市场占得先机。与大城市净水设备市场不同的是,二三线城市市场很多大品牌还未涉足。售后服务本商业计划书是在科学、客观的基础上,按照商业计划书的编写要求,对于代理XYZ公司的净水设备黄冈地区项目进行全面、有效的探讨。通过对净水设备代理的行业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借助波特五力竞争模型分析净水设备行业的现状。通过对优势和劣势、机会与威胁的综合对比,研究了XYZ公司净水设备黄冈代理的内外部经营环境,得出了该公司的市场生存空间、发展机会和前景以及如何发挥自身优势,规避劣势,确立了代理项目的经营模式与融资方案。

陈灵凤[10](2015)在《山地城市水系规划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先人“逐水而居”,因水“耕渔、饮用、去恶、舟楫之利”。今天,水对城市的功用已然超出生命支撑与交通运输的范畴,加上文化、审美与生态需求的烙印。水系建设在城市、特别是山地城市中被看作展现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河岸两翼高强度掠夺式开发建设之后,许多城市陷入“失水”和“治水”的泥潭。“上医治未病”,“得水”之后如何“理水”和“用水”成为水系规划的要旨。山地城市中,复杂的地理生态环境孕育出丰富的水系格局,在资源特点、空间特征、生态服务和灾害防治等方面都有别于平原城市的特性:水资源相对丰富但分布不均、空间富于变化但用地破碎、生态系统丰富但相对脆弱、景观多样但潜藏更多灾害。这些特征也让山地城市水系建设问题更为突出:复杂水系结构易遭受建设破坏、沿线土地利用行为对水体环境影响更为直接、河岸带生态更加脆弱且潜在自然灾害与污染多种灾害并存。针对山地城市水系资源特质及建设面临的问题,在相关文献研究基础上,论文结合实证及实践研究,归纳总结出多尺度共轭的山地城市水系规划方法:尺度分解及工作重心——宏观塑结构(城市规划区空间尺度)、中观把用地(水文单元空间尺度),微观控要素(次级河道空间尺度);规划措施——宏观尺度系统梳理并搭建水系空间结构,中观尺度整合河道沿线及关联腹地土地利用、微观尺度分类分级控制河岸带生态要素;技术方法——宏观层面借助GIS分析甄别水文自然过程与汇水单元,中观层面在空间与功能上融合河岸带关联腹地环境区与建设区土地利用,微观层面通过河岸带生态分区及植被配置保障水体生态功能并规避潜在灾害。文章具体内容如下:1、第一章,由城市水系关联问题以及城市水系规划存在的问题引发思考,总结出山地城市水系统破坏、土地割裂、生态防护不足的水系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山地城市水系规划的重点是梳理并组织城市水系统、规划并提升关联用地的综合效益,加大河岸带生态建设和安全防护。本章还概述了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框架等结构性内容。2、第二章,本章作为山地城市水系规划的基础性研究,主要包括了城市水系建设发展和理论研究进程的综述性内容;从资源特点、空间特征等方面认知山地城市水系特性;结合汇水单元的尺度划分,明确水系规划分尺度研究重点;分析城市水系大环境特征及水系规划与相关规划的关系明确水系规划的研究范畴。3、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文章的重点章节,这三个章节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提出了水系规划的重点内容和方法。首先,在宏观层面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水系规划以水网体系的结构梳理和系统组织为重点,通过GIS技术提取山地城市的自然水网体系,并以此为基础结合城市的建设发展,形成以自然水循环为基础,生态可持续发展为保障,点、线、面多维空间组合的河网湖库系统、水生态廊道系统、特色景观系统和排水系统。其次,在水网系统的基础之上,第四章主要是在中观汇水单元层面通过分析山地水系与城市用地的功能与空间结构的关系,结合水系关联区土地利用特征,组织关联区的土地利用,主要包括关联环境区生态用地组织、植被群落绿地保护及绿地保护;关联建设区的生产用地组织和生活用地空间组织。最后,在微观河岸带层面,通过对河岸带功能结构特征的分析,以生态保护与灾害防护为目的,提出河岸带长度、密度、宽度的结构要素控制,分析总结现阶段河岸带生态建设与灾害防护的方法和途径。4第六章,针对目前水系规划管理和运行的问题,提出基于流域综合管理模式为指导的水系管理模式,同时提出山地城市水系规划可操作实施的运行机制。

二、眉山市中心城区桶装饮用水卫生质量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眉山市中心城区桶装饮用水卫生质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九江市城市边缘社区供水服务均等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城市边缘社区
        2.1.2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1.3 供水一体化
    2.2 城市边缘社区的供水体制
        2.2.1 供水服务的主体类型
        2.2.2 城市边缘社区的供水模式
    2.3 理论基础
        2.3.1 公共产品理论
        2.3.2 治理理论
3 九江市城市边缘社区供水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3.1 九江市供水服务现状
        3.1.1 九江市城市边缘社区的范围
        3.1.2 九江市中心城区供水服务现状
        3.1.3 九江市城市边缘社区供水服务现状
        3.1.4 九江市居民用水满意度问卷调查
    3.2 九江市城市边缘社区供水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
        3.2.1 水保障率低,停水事故频发
        3.2.2 供水安全有待提高
        3.2.3 用水高峰水压堪忧
        3.2.4 水价接受程度较低
        3.2.5 用户服务不精细
    3.3 九江市城市边缘社区供水服务均等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政府监管力度不均等
        3.3.2 供水资金投入不均等
        3.3.3 管网建设维护标准不均等
        3.3.4 信息公开制度不均等
        3.3.5 供水企业员工服务意识不均等
4 九江市城市边缘社区供水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和建议
    4.1 政府职能分明,供水服务全阶段监管
        4.1.1 明确各部门监管责任
        4.1.2 从“源头”到“龙头”全阶段监管
    4.2 健全资金保障制度,突破供水建设瓶颈
        4.2.1 加大财政支持
        4.2.2 供水企业盈利模式创新
    4.3 产供一体协调发展,管网建设统筹规划
        4.3.1 “以水定需”的供水模式
        4.3.2 管网建设同步规划
    4.4 实行成本公开的水价制度
        4.4.1 供水成本公开
        4.4.2 污水处理成本公开
    4.5 强化供水企业经营理念现代化
        4.5.1 供水服务手段现代化
        4.5.2 员工管理制度现代化
        4.5.3 经营业务现代化
    4.6 培养积极参与、多方协作的活力社会
        4.6.1 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4.6.2 加强行业协会第三方监管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九江市居民用水满意度调查
致谢

(2)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框架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
    2.2 国内文献
    2.3 文献简要评述
第三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城镇化
        3.1.2 “城镇化”与“城市化”概念辨析
        3.1.3 新型城镇化
        3.1.4 绿色发展
        3.1.5 绿色城镇化
        3.1.6 耦合
    3.2 相关理论介绍
        3.2.1 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思想
        3.2.2 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
        3.2.3 可持续城镇化理论
        3.2.4 生命周期理论
        3.2.5 系统理论
        3.2.6 PSR框架模型
第四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历史、面临问题及原因剖析
    4.1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历程
        4.1.1 起步发展阶段
        4.1.2 稳步发展阶段
        4.1.3 深入发展阶段
        4.1.4 蓬勃发展阶段
    4.2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4.2.1 人口问题影响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2.2 资源问题限制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2.3 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2.4 城镇布局不当与规模结构不合理问题严重影响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4.3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所面临问题的原因剖析
        4.3.1 资源环境承载力薄弱的现实国情
        4.3.2 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
        4.3.3 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4.3.4 经济利益驱动
        4.3.5 过快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速度
        4.3.6 城镇化建设重心偏离
        4.3.7 其他原因
第五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的理论机理分析
    5.1 绿色城镇化的理论依据
        5.1.1 绿色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5.1.2 绿色城镇化的基本特征
    5.2 绿色城镇化的库兹涅茨分析
        5.2.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5.2.2 绿色城镇化优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5.3 绿色城镇化的作用机理分析
        5.3.1 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作用机理
        5.3.2 生态环境系统对城镇化的作用机理
        5.3.3 绿色城镇化的运行机理
    5.4 绿色城镇化的动态演化分析
        5.4.1 城镇化与环境压力关系的动态分析
        5.4.2 绿色城镇化演变的阶段分析
第六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6.1 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1.2 指标体系的构成及其依据
    6.2 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的方法选择
        6.2.1 评价方法选择
        6.2.2 权重的确定
        6.2.3 评价样本选择
        6.2.4 数据来源
    6.3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分析
    6.4 中国绿色城镇化影响因素分析
        6.4.1 研究假设与影响因素指标选取
        6.4.2 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6.4.3 回归结果与分析
第七章 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发展的案例研究
    7.1 国外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
        7.1.1 德国埃朗根
        7.1.2 瑞典马尔默
        7.1.3 美国伯克利
        7.1.4 日本北九州
        7.1.5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
        7.1.6 巴西库里蒂巴
        7.1.7 南非约翰内斯堡
    7.2 国内绿色城镇化实践经验
        7.2.1 北京
        7.2.2 上海
        7.2.3 贵阳
    7.3 国内外绿色城镇化实践发展共同经验总结
第八章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原则、路径与对策
    8.1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
        8.1.1 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在绿色城镇化发展中的关系
        8.1.2 要高度重视绿色城市规划的重要引领作用
        8.1.3 要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政府重要的引导作用
        8.1.4 要构建与绿色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绿色产业结构
        8.1.5 要全力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8.1.6 要不断改进和创新城市管理与运营
        8.1.7 要高度重视信息化在绿色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8.1.8 要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来推动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8.1.9 要以系统思维全面推进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
    8.2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实现路径
        8.2.1 促进经济绿色转型升级
        8.2.2 大力弘扬绿色生态文化
        8.2.3 着力推动社会绿色进步发展
        8.2.4 切实改善修复生态环境
    8.3 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8.3.1 加快构建绿色产业结构,大力推动城镇经济发展
        8.3.2 着重加强城市绿色发展薄弱环节投入与建设
        8.3.3 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区域城市绿色发展政策
        8.3.4 不断优化城镇布局,充分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8.3.5 适当减少城市行政层级,适度扩大城市自主权
        8.3.6 高度重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修复工作
第九章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不足及未来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A 2012—2017年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山地城市河岸绿色空间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
        1.1.2 区域空间规划的重要抓手
        1.1.3 河岸绿色空间的价值凸显
    1.2 相关规划研究综述
        1.2.1 相关河岸生态规划及实践
        1.2.2 相关河岸管控法规及规范
        1.2.3 当前规划管控局限与反思
    1.3 山地城市河岸绿色空间概念及其特征
        1.3.1 山地城市、河岸和绿色空间的概念
        1.3.2 “河岸绿色空间”的概念界定
        1.3.3 山地城市河岸绿色空间背景特征
    1.4 山地城市河岸绿色空间的问题分析
        1.4.1 流域生态过程改变,河网结构系统破碎
        1.4.2 河区污染灾害严峻,关联用地功能割裂
        1.4.3 河段生境单元侵蚀,公共开放空间流失
        1.4.4 规划应对思路不足,管控实施效力低下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5.3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和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 山地城市河岸绿色空间内在特性与外在诉求认知
    2.1 内在空间等级与空间结构特性
        2.1.1 流域河网与河岸区域的空间等级
        2.1.2 纵向-横向-竖向-季节的空间结构
        2.1.3 凸显廊道特征的景观空间格局
    2.2 内在生态要素与生态过程特性
        2.2.1 河岸绿色空间的生态要素构成
        2.2.2 河岸绿色空间的生态过程特征
        2.2.3 城市化后生态要素与过程变化
    2.3 外在多重社会复合服务诉求
        2.3.1 演变的社会阶段与社会观念
        2.3.2 公共和包容的社会服务需求
        2.3.3 多样化的社会复合功能目标
    2.4 外在空间梯度转化分区诉求
        2.4.1 城乡梯度分异特征与转化趋势
        2.4.2 功能格局的空间梯度转化
        2.4.3 土地利用的空间梯度转化
        2.4.4 景观要素的空间梯度转化
        2.4.5 空间梯度转化的驱动机制
    2.5 特性与诉求支撑的复合功能
        2.5.1 特性和诉求融合的河岸绿色空间属性
        2.5.2 山地城市河岸绿色空间复合功能界定
        2.5.3 河岸绿色空间属性对应支撑复合功能
    2.6 本章小结
3 山地城市河岸绿色空间适应性规划应对思路
    3.1 可借鉴的规划理论基础
        3.1.1 生态学分支理论
        3.1.2 城乡生态规划理论
        3.1.3 理论的比较与应用
    3.2 多维度的规划价值导向
        3.2.1 空间维度——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3.2.2 时间维度——弹性应对未来不确定性
        3.2.3 目标维度——兼顾平衡生态社会效益
        3.2.4 山地城市河岸绿色空间规划价值导向
    3.3 适应性的规划应对思路
        3.3.1 顺应自然特性,维护内在生态健康
        3.3.2 兼顾复合功能,发掘外在服务价值
        3.3.3 差异化的干预,空间分区分级协调
        3.3.4 协作适应管理,衔接规划编制体系
        3.3.5 规划空间层级与各级研究重点
    3.4 响应特性与诉求的技术要点
        3.4.1 河流与人居空间的关联分析
        3.4.2 融合特性与诉求的样条分区
        3.4.3 复合功能平衡下的空间布局
        3.4.4 动态循环的规划与管控程序
    3.5 本章小结
4 城乡区域—河网绿色空间整体功能定位与系统构建
    4.1 流域生态特征与城乡空间关联分析
        4.1.1 流域生态特征引导城乡发展结构
        4.1.2 城乡开发趋势及其流域环境影响
        4.1.3 河网绿色空间支撑城乡环境系统
    4.2 流域整体空间样条分区
        4.2.1 基于流域纵向过程的自然样条
        4.2.2 基于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城乡样条
        4.2.3 叠加的流域整体空间样条分区
    4.3 整体功能定位与空间策略制定
        4.3.1 基于分区的复合功能供需评估
        4.3.2 城乡流域整体复合功能定位
        4.3.3 分区目标与空间策略制定
    4.4 河网绿色空间复合功能系统构建
        4.4.1 构筑河网内在生态支撑系统
        4.4.2 叠加河网外在复合服务系统
    4.5 本章小结
5 中心城镇区—河区绿色空间纵向功能组织与用地布局
    5.1 河区地貌特征与城镇空间关联分析
        5.1.1 河区地貌特征界定城镇开发模式
        5.1.2 城镇用地构成及其河区环境影响
        5.1.3 河区绿色空间支撑城镇环境品质
    5.2 河区纵向空间样条分区
        5.2.1 纵向空间样条的双级分区方法
        5.2.2 纵向空间样条分区的普适类型
    5.3 纵向功能组织与空间体系建设
        5.3.1 基于用地的复合功能供需评估
        5.3.2 河区纵向功能组织与目标设置
        5.3.3 河区内在生态空间体系的保护
        5.3.4 河区外在复合空间体系的建设
    5.4 河区关联土地利用布局
        5.4.1 土地利用适应性布局策略
        5.4.2 绿色空间用地资源识别
        5.4.3 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建议
        5.4.4 关联土地利用整合布局
    5.5 河区绿色空间功能宽度与用地控制
        5.5.1 河区绿色空间功能宽度控制
        5.5.2 边缘效应与关联用地相容性
        5.5.3 河区绿色空间土地利用控制
    5.6 本章小结
6 街区场地—河段绿色空间横向功能指引与空间设计
    6.1 河段生境特征与场地空间关联分析
        6.1.1 河段生境特约束征场地空间形式
        6.1.2 场地建设方式及其河段环境影响
        6.1.3 河段绿色空间支撑场地环境绩效
    6.2 河段横向空间样条分区
        6.2.1 横向空间样条分区划定原则
        6.2.2 与河区“三带”的承接关系
        6.2.3 横向建设和非建设单元限定
    6.3 横向功能指引与空间界面导控
        6.3.1 基于要素的复合功能供需评估
        6.3.2 横向分区功能指引与防护程度
        6.3.3 河岸绿色空间界面的特性导控
    6.4 河段场地绿化空间设计
        6.4.1 生态雨洪管理体系设计
        6.4.2 栖息地修复与植被配置
        6.4.3 慢行绿道与绿街设计
    6.5 典型河段绿色空间设计导引
        6.5.1 自然保护区的设计导引及案例
        6.5.2 乡村农业区的设计导引及案例
        6.5.3 城市边缘区的设计导引及案例
        6.5.4 一般城镇区的设计导引及案例
        6.5.5 城市中心区的设计导引及案例
    6.6 本章小结
7 山地城市河岸绿色空间管控途径与政策建议
    7.1 协作与适应性管控途径
        7.1.1 整合的空间规划体系
        7.1.2 跨部门协作综合管理
        7.1.3 动态适应性管控模式
        7.1.4 多层级管控指标体系
    7.2 衔接规划编制体系
        7.2.1 与总体规划的衔接
        7.2.2 与详细规划的衔接
        7.2.3 与城市设计的衔接
        7.2.4 与专业规划的衔接
    7.3 管理实施政策建议
        7.3.1 匹配法规政策保障
        7.3.2 开发管理与项目建设
        7.3.3 动态监测与绩效评估
        7.3.4 积极推动公众参与
    7.4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得奖情况
        C.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4)河北省城市居民层次化生活需水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活用水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2.2 水资源层次需求理论研究进展
        1.2.3 需水预测研究进展
    1.3 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河北省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2.1 研究区概况
    2.2 河北省城市居民生活用水现状
    2.3 河北省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时空分析
        2.3.1 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总量演变特征分析
        2.3.2 城市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差异分析
    2.4 河北省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影响因素分析
        2.4.1 城市居民人均日生活用水量影响因子趋势分析
        2.4.2 城市居民人均日生活用水量的影响因素
    2.5 本章小结
3 城市居民层次化生活需水理论与预测方法
    3.1 居民层次化生活需水理论
        3.1.1 居民层次化生活需水的概念
        3.1.2 居民层次化生活需水的内涵
    3.2 居民层次化生活需水预测模型
    3.3 居民层次化生活需水预测模型参数的确定
        3.3.1 模型参数的标定
        3.3.2 基于问卷调查的模型参数确定
    3.4 居民层次化生活需水预测方法
    3.5 本章小结
4 河北省城市居民层次化生活需水预测
    4.1 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的预测模型参数分析
        4.1.1 用水行为实地调查
        4.1.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1.3 基于问卷调查的用水行为分析
    4.2 预测模型适用性分析
        4.2.1 预测模型参数的率定
        4.2.2 预测模型适用性分析
    4.3 城市居民层次化生活需水预测
        4.3.1 现状年层次化用水分析
        4.3.2 预测情景方案
        4.3.3 居民层次化生活需水预测结果分析
        4.3.4 合理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5)《邵阳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项目可行性报告》英译实践报告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Introduction
Chapter 1 Task Descrip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1.2 Reasons for Choosing the Original Text
    1.3 Introduction to the Original Text
    1.4 Client's Requirements
Chapter 2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on
        2.1.1 Source Text Comprehension
        2.1.2 Parallel Text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2.1.3 Translation Tool and Reference Material Selection
        2.1.4 Sample Translation
    2.2 The Duration of the Task
    2.3 Quality Control of the Task
        2.3.1 Proofreading
        2.3.2 Finalizing
        2.3.3 Reflection
Chapter 3 Translation Theory
    3.1 Overview of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3.2 The Fea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Applying th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toEngineering Translation
    3.3 Principles of Engineering Translation: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3.3.1 Accuracy
        3.3.2 Objectivity
        3.3.3 Formalization
Chapter 4 Case Analysis
    4.1 Equivalence at Lexical Level
        4.1.1 Literal Translation for Terminologies
        4.1.2 Explanatory Translation for Culture-loaded Words
    4.2 Equivalence at Syntactical Level
        4.2.1 Adjusting Attributive Order
        4.2.2 Adjusting Adverbial Order
        4.2.3 Word Conversion for Serial Verb Construction
        4.2.4 Division for Structurally Incomplete Sentence
        4.2.5 Combination for Structurally Incomplete Sentence
        4.2.6 The Choice of Voice
    4.3 Equivalence at Textual Level
        4.3.1 Omission
        4.3.2 Addition
        4.3.3 Transformation
Chapter 5 Difficulties and Implications in Translation Process
    5.1 Difficulties
    5.2 Implicationss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A
Appendix B
Appendix C (中英文长摘要)

(6)“农业—自然公园”规划 ——山地城市边缘区小规模农林用地保护与利用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背景
        1.1.1 现时代规划发展亟待农林用地保护
        1.1.2 山地城市边缘区农林用地分布特征
        1.1.3 小规模农林用地复合服务价值体现
        1.1.4 小规模用地蚕食动摇生态功能基础
        1.1.5 既有保护管控效能与复合利用导向
    1.2 农业-自然公园是保护小规模农林用地的有效途径
        1.2.1 概念引入与适应性
        1.2.2 公园主要用地构成
        1.2.3 规划研究范围界定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重点
    1.4 研究方法与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山地城市边缘区小规模农林用地保护困境及“农业-自然公园”概念内涵
    2.1 小规模农林用地保护困境溯源
        2.1.1 农业生产破坏
        2.1.2 城市问题转嫁
        2.1.3 规划管控缺失
    2.2 小规模农林用地保护破题思路
        2.2.1 用地保护“以点带面”
        2.2.2 过程整合“顺应自然”
        2.2.3 复合功能“兼顾并蓄”
        2.2.4 规划管控“衔接适应”
    2.3 农业-自然公园规划概念内涵
        2.3.1 规划本体认识
        2.3.2 规划思想内涵
        2.3.3 规划契入途径
    2.4 本章小结
3 涵盖小规模农林用地的农业-自然公园相关研究及规划框架构建
    3.1 小规模农林用地保护与利用理论基础
        3.1.1 城乡生态规划理论
        3.1.2 农业多功能理论
    3.2 小规模农林用地保护与利用方法探索
        3.2.1 系统整体保护导向
        3.2.2 用地复合利用导向
        3.2.3 法规政策补充护航
        3.2.4 研究趋势及缺口
    3.3 涵盖小规模农林用地保护的公园目标体系与规划框架构建
        3.3.1 用地保护路径确定
        3.3.2 公园复合目标体系
        3.3.3 公园规划框架构筑
    3.4 本章小结
4 小规模农林用地现状分布模式甄别与农业-自然公园空间体系构建
    4.1 用地识别要点与系统功能发挥
        4.1.1 景观模式与功能产出
        4.1.2 系统支持型景观模式特征
        4.1.3 公园高价值用地识别要点
    4.2 小规模农林用地分布模式及高价值甄别
        4.2.1 生物多样性支撑
        4.2.2 农副产品就近供给
        4.2.3 城郊游憩空间提供
    4.3 自然过程空间模式甄别与关联用地保护
        4.3.1 地表水文过程关联空间
        4.3.2 大气循环过程关联空间
    4.4 农业-自然公园空间体系构建及管控衔接
        4.4.1 公园空间体系构建及组成
        4.4.2 与既有用地管控的衔接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农林景观生态网络特征的农业-自然公园复合服务功能设定
    5.1 景观网络构建与复合功能提升
        5.1.1 生态系统公益性产出类型
        5.1.2 农林网络与服务产出效能
        5.1.3 农林景观网络构建策略
    5.2 融合农业-自然公园的分类农林景观生态网络构建
        5.2.1 林地自然生境网络
        5.2.2 生态过程支撑网络
        5.2.3 农林生产景观网络
    5.3 三网叠合构建地区景观网络及公园空间布局衔接
        5.3.1 地区农林景观网络构建与管控
        5.3.2 公园空间衔接与关键区域管控
    5.4 本章小结
6 农业-自然公园游憩空间组织与小规模农林用地复合利用
    6.1 城乡空间与功能分异及公园应对策略
        6.1.1 边缘区空间及功能分异
        6.1.2 农业-自然公园规划对策
    6.2 公园枢纽单元低影响建设引导
        6.2.1 城乡环境提升型枢纽单元
        6.2.2 田园文化体验型枢纽单元
        6.2.3 城市活动扩展型枢纽单元
        6.2.4 梯度沿线分段控制与衔接
    6.3 复合绿道规划及设施布局
        6.3.1 复合绿道系统构建
        6.3.2 重要网络节点建设
    6.4 公园产业组织及支撑系统
        6.4.1 产业发展契机及策略
        6.4.2 产业发展支撑性系统
    6.5 本章小结
7 凸显小规模农林用地保护的农业-自然公园土地利用管控
    7.1 环境影响评价与过程管控
        7.1.1 边缘区现行环评侧重与实效
        7.1.2 环评流程优化与评价要点
        7.1.3 影响评价与规划过程衔接
    7.2 城乡规划衔接与落地管控
        7.2.1 城乡规划协调与衔接
        7.2.2 城市增长管控与引导
        7.2.3 边缘区用地管控落地
    7.3 公众参与及用地保护管控
        7.3.1 公众参与导向的管控思路
        7.3.2 公园规划行动者网络组织
        7.3.3 促参与的政策及空间措施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7)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北京市饮用水中双酚A(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BPA的理化性质
        1.1.2 BPA的生产与应用
        1.1.3 BPA的毒作用及机理
        1.1.4 BPA的人体暴露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BPA污染水平研究现状
        1.3.2 BPA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建立测定饮用水中BPA的固相萃取-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1.4.2 北京市饮用水中BPA的污染水平分析
        1.4.3 本文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饮用水中BPA
    2.1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2.3 标准溶液的配制
    2.4 实验方法
        2.4.1 样品前处理
        2.4.2 液相色谱-质谱条件
    2.5 方法优化
        2.5.1 色谱流动相选择
        2.5.2 流动相流速的选择
        2.5.3 色谱柱的选择
        2.5.4 质谱条件优化
        2.5.5 样品的前处理条件
        2.5.6 标样是否经过样品前处理对比
    2.6 方法评价
        2.6.1 标准曲线及线性范围
        2.6.2 方法的灵敏度
        2.6.3 方法的选择性
        2.6.4 方法的准确度与精密度
第3章 北京市饮用水中BPA污染现状
    3.1 北京市饮用水来源
        3.1.1 自来水来源
        3.1.2 包装饮用水来源
    3.2 采样
        3.2.1 自来水采样
        3.2.2 包装饮用水采样
    3.3 样品检测
    3.4 检测结果与分析
        3.4.1 包装饮用水样品检测
        3.4.2 自来水样品检测
    3.5 饮用水中BPA的来源分析
        3.5.1 自来水中BPA来源
        3.5.2 包装饮用水中BPA来源
        3.5.3 饮水机带来的BPA污染
        3.5.4 饮水器皿带来的BPA污染
    3.6 饮用水中BPA的健康风险分析
    3.7 应对措施和建议
        3.7.1 有效去除饮用水中的BPA
        3.7.2 加强检测与监测
        3.7.3 其他措施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北京市居民饮水概况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城市规划区绿色空间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新型城镇化必由之路
        1.1.2 城市建设绿色化导向
        1.1.3 绿色空间重要性凸显
    1.2 城市绿色空间概念
        1.2.1 城市绿色空间的概念
        1.2.2 城市绿色空间的基本特征
    1.3 绿色空间建设问题及内因
        1.3.1 建设存在问题
        1.3.2 问题内因引出
    1.4 研究基本点
        1.4.1 研究范围—城市规划区界与建成区界之间区域
        1.4.2 环境特征—“山水林田湖”编织的生态基底
        1.4.3 空间尺度—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区和用地三个层次
        1.4.4 土地类型—E类非建设用地和部分H类建设用地
        1.4.5 功能构成—“生态-生产-生活”复合功能在物质空间的表征
        1.4.6 研究基点—绿色空间与建设空间构成城市空间整体
    1.5 研究目的与重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5.3 研究重点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 绿色空间本体认知
    2.1 内在多维属性认知
        2.1.1 绿色空间的自然属性
        2.1.2 绿色空间的社会属性
        2.1.3 绿色空间的经济属性
        2.1.4 绿色空间的复合功能
    2.2 外在复杂结构认知
        2.2.1 自然系统的空间结构
        2.2.2 社会系统的空间结构
        2.2.3 经济系统的空间结构
    2.3 自然与非自然演进动力认知
        2.3.1 自然力的作用
        2.3.2 非自然力的作用
        2.3.3 力的不均衡作用
    2.4 绿色空间规划的社会政策局限认知
    2.5 本章小结
3 绿色空间规划范式导向与应对思路
    3.1 绿色空间规划范式导向
        3.1.1 国内外规划实证
        3.1.2 需求导向的规划范式
        3.1.3 供给导向的规划范式
        3.1.4 复合导向的规划范式
    3.2 绿色空间发展趋势分析
        3.2.1 国外经验借鉴
        3.2.2 国内实践思考
        3.2.3 绿色空间发展趋势
    3.3 生态整体规划应对思路
        3.3.1 生态整体规划的认识论基础
        3.3.2 生态整体规划的方法论基础
        3.3.3 生态整体规划思路的适应性
    3.4 绿色空间规划框架体例
        3.4.1 规划的四个基本问题
        3.4.2 绿色空间利用分类建议
        3.4.3 规划程序建议
    3.5 本章小结
4 城市规划区绿色空间战略考量与结构规划
    4.1 战略考量与结构规划的任务
        4.1.1 战略制定与空间结构响应
        4.1.2 结构规划衔接相关专业规划
        4.1.3 结构规划的焦点问题
        4.1.4 结构规划的主要内容
    4.2 战略与结构的纽带:空间管制分区
        4.2.1 国土与城市空间管制分区经验
        4.2.2 绿色空间管制分区政策指引
    4.3 响应“生态优先”战略:构筑区域绿色安全结构
        4.3.1 认知功能价值与生态过程
        4.3.2 维护绿色生态安全格局
        4.3.3 编织城乡绿色渗透网络
        4.3.4 合理确定生态用地总量
    4.4 响应“绿色生产”战略:提升城市绿色产业结构
        4.4.1 建立绿色产业集群
        4.4.2 都市农业纳入规划统筹安排
        4.4.3 游憩服务业促进绿色增值
    4.5 响应“宜居生活”战略:优化城乡建设空间结构
        4.5.1 城镇化转型区精明拓展
        4.5.2 近郊村庄精明收缩
    4.6 本章小结
5 中心城区绿色空间功能组织与用地布局
    5.1 功能组织与用地布局的任务
        5.1.1 复合功能导向与用地布局响应
        5.1.2 用地布局衔接相关专项规划
        5.1.3 用地布局的焦点问题
        5.1.4 用地布局规划的主要内容
    5.2 保障生态功能:生态网络与关键区规划建设
        5.2.1 生态网络结构基本要素
        5.2.2 生态网络分级分区管控
        5.2.3 划设城市生态功能红线
        5.2.4 关键生态廊道规划建设
        5.2.5 关键生态斑块规划建设
        5.2.6 生态网络结构修复
    5.3 引导生产功能:都市农业与游憩业规划建设
        5.3.1 绿色产业空间复合布局
        5.3.2 都市农业用地规划安排
        5.3.3 维护农田景观多样性
        5.3.4 组织环城绿道游憩体系
    5.4 控制生活功能:城镇化转型区和村庄规划建设
        5.4.1 适应环境紧约束的建设用地管控
        5.4.2 城镇化转型区建设管控
        5.4.3 村庄建设用地整理
        5.4.4 道路生态化建设措施
    5.5 响应复合功能导向的用地布局规划集成
        5.5.1 基本空间管制
        5.5.2 五大核心计划
        5.5.3 实施行动计划表
    5.6 本章小结
6 用地单元绿色空间详细控制
    6.1 用地单元详细控制的任务
        6.1.1 用地单元详细控制的目标
        6.1.2 用地单元详细控制的焦点问题
    6.2“单元引导+片区/场地控规”的分层控制体系
    6.3 单元引导的编制
        6.3.1 基于实施主体的单元划分
        6.3.2“一主三副”的单元发展导则
    6.4 片区/场地控规的编制
        6.4.1 探索适应环境特征的控制要素
        6.4.2 生态型片区/生活型场地划分
        6.4.3 控规指标体系
    6.5 片区/场地控规的控制模式
        6.5.1“项目图则”控制模式
        6.5.2“地块图则”控制模式
    6.6 本章小结
7 绿色空间规划实施与管理策略
    7.1 完善规划编制途径
        7.1.1 空间规划走向空间政策
        7.1.2 开放型协作式规划模式
        7.1.3 主动衔接法定规划体系
        7.1.4 自下而上推动公众参与
    7.2 优化管理工具
        7.2.1 借鉴资源管理区划工具
        7.2.2 灵活运用土地管理工具
        7.2.3 合理释放激励救济工具
    7.3 创新管理机制
        7.3.1 弹性选择多元管理模式
        7.3.2 部门协作实现综合管理
        7.3.3 配套政策提供制度保障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9)XYZ公司净水设备代理项目商业计划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战略综述
        1.2.3 市场营销综述
        1.2.4 运营管理综述
        1.2.5 创业综述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1 论文研究的内容
        1.3.2 论文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项目背景
    2.1 XYZ公司情况及产品
        2.1.1 公司发展历史
        2.1.2 公司产品及类别
    2.2 代理权获得与代理经营范围
        2.2.1 区域代理权获得
        2.2.2 代理项目的经营范围
第三章 代理区域市场分析
    3.1 我国净水机行业的的现状
        3.1.1 技术升级
        3.1.2 行业进入障碍
        3.1.3 替代品威胁
        3.1.4 主要竞争对手
    3.2 区域市场状况分析
        3.2.1 地理特征
        3.2.2 需求特征
        3.2.3 销售渠道
        3.2.4 竞争状况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项目规划
    4.1 经营战略与发展规划
    4.2 创业团队与公司结构
        4.2.1 创业团队
        4.2.2 公司结构
        4.2.3 人力资源管理
    4.3 营销组合策略
        4.3.1 产品策略
        4.3.2 促销策略分析
        4.3.3 产品渠道建立思路
        4.3.4 定价策略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财务预测与风险防范
    5.1 经营费用预测
        5.1.1 公司创办资金投入及融资方案
        5.1.2 经营费用
    5.2 收入预测
    5.3 投资效益评价
        5.3.1 净现值
        5.3.2 内部收益率
        5.3.3 投资回收期
    5.4 敏感性分析
    5.5 风险防范及对策
        5.5.1 国家政策的风险
        5.5.2 市场风险及对策
        5.5.3 管理风险及对策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山地城市水系规划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水系及关联“水问题”
        1.1.2 城市水系规划及其存在的问题
        1.1.3 山地城市水系特点问题与规划诉求
    1.2 相关概念及空间范围界定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空间范围界定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重点
        1.3.1 主要研究对象
        1.3.2 研究重点
    1.4 研究意义与目的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目的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小结
2 水系规划基础研究与相关认知
    2.1 水系规划相关研究综述
        2.1.1 水系规划建设历程
        2.1.2 国内外水系规划的理论研究
        2.1.3 国内外水系规划相关实践
    2.2 山地城市水系特性认知
        2.2.1 资源特点
        2.2.2 空间特征
        2.2.3 生态服务
        2.2.4 相关灾害
    2.3 山地城市水系规划尺度界定
        2.3.1 尺度效应
        2.3.2 汇水单元的尺度划分
        2.3.3 对应尺度研究重点
    2.4 城市水系规划体系框架与研究范畴
        2.4.1 城市水系规划体系
        2.4.2 与相关规划的关系
        2.4.3 山地城市水系规划研究范畴
    2.5 小结
3 水网梳理与系统组织
    3.1 山地城市水系统组成要素与结构特征
        3.1.1 山地城市水系构成及其特征
        3.1.2 山地城市水系结构类型
        3.1.3 山地城市水系结构梳理的症结
    3.2 水网系统组织的策略及原则
        3.2.1 水网系统组织的策略
        3.2.2 水网系统组织的原则
    3.3 现状水网结构梳理
        3.3.1 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3.3.2 GIS技术指导下的山地城市水系提取
        3.3.3 山地城市汇水单元划分与分析
    3.4 水系规划的系统搭建
        3.4.1 河湖水网结构组织
        3.4.2 城市水系功能布局
        3.4.3 城市水生态廊道构建
        3.4.4 整体水景观特色空间组织
        3.4.5 水源保护与排水系统规划
        3.4.6 城市水系三维空间系统构建
    3.5 小结
4 水系关联区土地利用
    4.1 山地城市水系与城市功能及空间关系解析
        4.1.1 水系格局与城市功能组织的关系
        4.1.2 水系格局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
        4.1.3 城市水系规划的适应性调整
    4.2 山地城市水系关联区土地利用特征及其对水系的影响
        4.2.1 关联区土地利用特征
        4.2.2 关联区土地利用对水系的影响
    4.3 关联区土地利用组织
        4.3.1 关联环境区土地利用
        4.3.2 关联建设区土地利用组织
    4.4 关联用地规划延伸思考
        4.4.1 土地使用相容度的分析
        4.4.2 联动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整体考量
        4.4.3 几类典型水系关联用地生态建设
    4.5 小结
5 河岸带生态建设与灾害防范
    5.1 河岸带结构与功能研究
        5.1.1 河岸带空间结构研究
        5.1.2 河岸带功能特征研究
    5.2 河岸带生态控制
        5.2.1 河岸带结构要素的控制
        5.2.2 河岸带宽度的控制
    5.3 河岸带生态建设实施途径
        5.3.1 以河道修复为主的近岸地带生态建设途径
        5.3.2 以植被保护为主的河岸中间地带生态建设途径
        5.3.3 河岸外部地带生态基础设施建设途径
    5.4 小结
6 城市水系规划实施管理
    6.1 水系规划管理模式
        6.1.1 流域综合管理模式
        6.1.2 关联环境资源的整体管理
        6.1.3 关联建设区与非建设区的整合管理
    6.2 水系规划运行机制
        6.2.1 政策与法规机制
        6.2.2 信息交流机制
        6.2.3 协同规划机制
        6.2.4 整合管理机制
        6.2.5 资金运作机制
        6.2.6 公众参与机制
        6.2.7 反馈调节机制
    6.3 小结
7 结语
    7.1 论文创新点
    7.2 研究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笔者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B.参与相关规划项目

四、眉山市中心城区桶装饮用水卫生质量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九江市城市边缘社区供水服务均等化研究[D]. 俞汶豪.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4)
  • [2]中国绿色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D]. 杨角. 西北大学, 2020(07)
  • [3]山地城市河岸绿色空间规划研究[D]. 余俏. 重庆大学, 2019(12)
  • [4]河北省城市居民层次化生活需水预测研究[D]. 陈梓田.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9(01)
  • [5]《邵阳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项目可行性报告》英译实践报告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D]. 张婷婷.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6]“农业—自然公园”规划 ——山地城市边缘区小规模农林用地保护与利用方法研究[D]. 汤西子. 重庆大学, 2018(09)
  • [7]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北京市饮用水中双酚A[D]. 朱华蓉.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7(01)
  • [8]城市规划区绿色空间规划研究[D]. 叶林. 重庆大学, 2016(03)
  • [9]XYZ公司净水设备代理项目商业计划书[D]. 李大鹏. 华南理工大学, 2015(05)
  • [10]山地城市水系规划方法研究[D]. 陈灵凤. 重庆大学, 2015(06)

标签:;  ;  ;  ;  ;  

眉山市中心城区瓶装饮用水卫生质量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