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企业安全管理部职能转变

煤矿企业安全管理部职能转变

一、煤矿企业安全管理部门的职能转变(论文文献综述)

丁思远[1](2020)在《唐山开滦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实现安全生产是企业的永恒主题,创新和改进安全管理方法途径是保证安全生产的有效措施,因此建立起适合企业发展实际、运转顺畅高效的安全管理体系是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课题。“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是全社会的期盼,更是煤炭行业的目标,煤矿生产必须以保证员工安全为基本前提,这已成为煤矿安全管理的共识。对于煤矿而言,建立和完善以风险管理为重点、过程管控为核心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可以有效规避和化解安全生产隐患,提高安全管理成效,保障企业安全生产。但是,受各种因素制约国内部分煤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仍不健全,运行效果不佳,因此,对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优化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针对唐山开滦赵各庄矿现行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完善组织领导、加强技术管理、理顺管理流程、完善保证体系等方面,提出了问题解决方案,优化了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首先,根据赵各庄矿作为煤炭企业安全生产需要和公司实际,阐明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介绍了国内外安全风险管理研究发展现状、相关理论,奠定了优化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理论基础。其次,依据赵各庄矿有关部门相关管理数据和调查研究结果,对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运转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总结,系统剖析了体系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为优化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提供了现实基础。再次,从公司安全生产现实需要出发,在确定优化原则的基础上,重新对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关键要素进行了优化分析,从组织领导、技术指导、专业化辨识流程管理、评估方法等方面重新进行了优化,理顺了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的实施路径,明确了管理权限和责任分工,实现了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在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上的全过程管控。最后,为保证优化效果,从组织建设、教育培训、技术服务和考核激励等四个方面给出了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优化的保障措施,为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顺畅运转提供了制度体系支撑。

赵学锋[2](2020)在《河北省钢铁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钢铁工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工业部门,是发展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的物质基础。近年来,钢铁行业事故发生频繁,得不到有效控制,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还降低了企业的生产力,使得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观得不到有效体现,不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随着对安全理论研究的深入和认识实践的提高以及行为安全“2-4”模型的提出,发现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根源原因则是安全文化的不足。因此,进行安全文化建设是预防事故最根本、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策略,同时也是降低事故发生率、提高生产率,有效解决安全管理问题的切入点。本文以河北省钢铁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其安全文化建设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对安全文化相关内容进行概述,了解安全文化的功能和作用机理。其次,在统计河北省钢铁企业事故数据(包括事故数量、类型、伤亡人数以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的基础上,结合机械伤害类事故利用行为安全“2-4”模型,探究事故发生的原因,并构建钢铁企业机械伤害事故行为原因分析模型。再次,本文从安全理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和安全物态文化四个角度进行河北省钢铁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以达到降低钢铁企业的事故损失、提高企业安全绩效、为企业稳定发展创造有利环境的目的;从视觉形式、听觉形式和安全活动三方面展示安全文化内容,激发企业员工参与安全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最后,介绍安全文化评价的必要性和正多边形评价法,为企业了解自身安全文化等级和安全文化建设不足指明方向。

杨阳[3](2020)在《煤炭企业安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煤炭是我国的基础能源,这一现状在可预见的几十年内仍将持续。我国煤炭行业死亡事故数并未随着安全管理手段的不断升级和安全投入的不断增加而趋于零,这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重点关注。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安全水平仍需提升,严峻的形势促使对煤矿安全的研究不断加大,相关理论和措施也亟待完善。本文以煤炭企业安全为研究对象,以管理审计为切入点,运用安全审计的方法,对煤炭企业安全生产各个环节进行审计,从而发现企业在安全管理中薄弱环节,反馈相应信息和建议,尽早消除安全隐患。首先,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借鉴安全审计在道路安全、网络信息安全和航空安全等领域相对成熟的研究成果,将本文的安全审计进行定义,进而阐述本文中涉及的管理审计、安全评价、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事故致因理论和PDCA循环法等基本原理。其次,分析近七年煤矿事故成因以及影响煤炭企业安全的因素,运用煤矿事故致因理论对指标进行初步选取。再次,根据创建原则,在安全管理四要素“人、机、环、管”的基础上细化主要指标,建立煤炭企业安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包含4个第二层级指标,包括人员安全、设备安全、环境安全、管理安全四个方面,52个第三层级指标,使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维度层以及指标层的权重,完成煤炭企业安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基于PDCA循环法,结合确定的煤炭企业安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初步编制了安全审计清单,探索性地设计了煤炭企业安全审计流程,最终在小纪汗煤矿进行了实例分析,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结论,小纪汗煤矿处于较安全水平,并且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将管理审计应用到煤炭企业安全管理中,为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监督体系建设提供新思路和新的理论依据。对煤炭企业进行安全审计,有助于企业发现不安全隐患,切实提高企业安全监管水平,保障企业安全生产,为企业长效发展做出贡献。

何珊[4](2020)在《企业高管安全责任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国内外企业发生安全事故的原因大多是企业高管的安全责任失职或责任监督的缺乏造成,因此开展对企业高管的安全责任履行方面的审计工作就至关重要。但企业的内部审计大多集中在企业经济领域,在高管的安全责任领域并没有相关的审计条文规定。同时,作为组织“免疫系统”的内部审计部门,由于企业对内部审计部门的忽视、企业复杂的环境变化和内审人员的风险意识缺乏等多种原因,共同导致了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水平得不到提升,进而增加了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因此对于加强企业高管安全责任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工作不仅可以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风险水平,还可以规范、监督企业高管的安全管理工作。本文基于审计风险识别、审计风险评估和审计风险控制三个审计风险管理阶段,对企业高管安全责任内部审计风险管理进行研究。首先,归纳概括了国内外目前对于内部审计风险理论研究发展,介绍了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安全审计相关理论,阐述了我国企业高管安全责任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其次,从内部审计流程视角和基于风险导向审计模型的文献分析法对我国企业高管安全责任内部审计风险进行了识别。通过风险识别程序将企业高管安全责任内部审计风险分为五个维度:①审计环境风险、②审计策略及方法风险、③高管财务安全责任层面风险、④高管生产安全责任层面风险、⑤高管管理安全责任层面风险。接着重新整理评估了这些风险要素,去除了在审计工作中不明显的影响要素,归纳了 27个二级风险影响要素。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的主观权重,以专家对各指标进行评价建立的模糊评价矩阵为基础,用计算结果评估出企业高管安全责任内部审计风险水平状况。最后,根据风险水平,从基于PDCA审计流程视角和高管安全责任五个维度这两个方面对高管安全责任内部审计风险提出了控制措施、以期通过这些措施将企业高管安全责任内部审计风险管理水平控制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成小楠[5](2020)在《企业高层管理者安全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企业实际生产作业时却常常伴随着安全事故的发生,其中多数是由于企业安全管理存在漏洞所致,尤其企业的管理者,对事故负有第一责任。为了有效加强安全管理审计效率,减少企业安全事故的发生,本文以企业高层管理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响高层管理者安全责任审计的因素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在管理者行为角度对企业安全管理的提升有所帮助。首先,本文对安全责任、安全审计的定义,特征,目的等进行梳理归纳,给出安全责任审计的定义,随后运用扎根理论进行实地访谈,针对“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安全责任”这一课题开展深度访谈,记录总结访谈数据,在此基础上,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实质性编码,获得主范畴和核心范畴,据此确定了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安全责任影响因素,包括人员安全责任、财务安全责任、内部控制安全责任、社会安全责任4大核心范畴。其次,运用德尔菲法通过专家评选的的方式对高层管理者安全责任审计评价指标进行进一步的筛选,最终确定出4个一级指标和39个二级指标。然后,采用AHP-熵权法对指标的权重进行排序,确定出综合权重,最终构建出高层管理者安全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最后,以煤炭企业为案例,依据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实证应用,在案例煤矿企业中发放调查问卷,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该煤矿的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安全责任审计进行一级模糊综合评价和二级综合模糊评价,最终得出该煤矿高层管理者的安全责任审计得分。本文将安全责任和安全审计相关原理和方法应用于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安全责任审计研究中,为企业的安全管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的理论依据,有助于弥补企业安全管理的缺陷,降低安全风险,保障企业的生产安全,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6](2020)在《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晋政办发[2020]45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已经省委、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2020年5月30日(此件公开发布)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按照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和省政府常务会议要求,根据国务院安委会《全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安委[2020]3号),结合实际,制定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总方案及两个专题实施方案、11个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实施方案。

高远[7](2020)在《基于博弈论的政府安全生产监管机制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在我国,政府安全生产监管一直被视作事故预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无论实践还是学术上,都有研究指出当前政府基于合规的监管机制是阻碍安全监管产生预期效果的重要原因。反观西方发达国家深受罗本斯报告影响,多建立起一种基于框架性法律和员工参与的自律监管机制。完全的自律监管机制也存在其不可忽视的一些问题,并不能在中国完全适用。因此,探索两种监管机制的平衡点从而使其有效的结合,对于优化当前政府安全生产监管机制,预防重大事故,提升工业生产安全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基于此研究背景,本文以政府安全生产监管理论、社会性成本-效益分析理论、风险管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为指导,提出采用博弈理论的分析方法对两种监管机制下政府监管部门和企业之间的策略选择及收益关系进行研究。研究主要成果包括:1)分别建立合规监管机制信号传递博弈模型和两种监管机制的演化博弈模型并进行求解,结果发现由于企业在法规制定过程的信息缺失普遍存在,降低法规的固有有效性,抑制了合规监管机制发挥效果。半定量结果显示在中国国情下,自律监管的收益小于合规监管机制。但纯策略下合规监管机制具有局部稳定性的均衡点所对应博弈双方的策略选择是不确定的,说明合规监管仍有很大提升空间。2)基于社会成本-效益理论对博弈监管模型中的参数进行定量化设计和估算。结果表明在中国当前国情下,纯策略的合规监管机制所对应的均衡点收益为a-11389.16和a-31746.67,均大于完全自律监管机制的收益a-35248.07。混合策略下两种模式有效的结合表明当两种监管机制混同使用,且合规监管的比例置于[0.3796,0.5]区间内时,安全生产监管系统的总收益在不断增加。3)将自律监管机制下的四种主要控制策略加入原有合规监管机制的博弈过程中后,对系统的均衡点收益变化进行分析,并采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结果发现其中三种控制策略的实施都能使系统更加高效。4)基于SCORE项目,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设计并实施安全生产监管机制的优化方案,阶段性的实施效果表明:将自律监管的一些实践措施与当前安全生产监管机制相结合,有助于提升监管效率和企业安全管理水平。

任翰[8](2020)在《煤矿安全监管博弈与仿真研究》文中认为煤矿安全是煤矿生产的生命。目前,我国在煤矿安全方面卓有成效,但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突如其来的煤矿安全事故会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基于我国现行的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利用演化博弈理论针对煤矿安全监管系统进行了研究。本文对目前煤矿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根据安全经济利益建立博弈模型,将煤矿安全监管系统中的博弈划分为三种,即单群体演化博弈、双群体演化博弈和煤矿安全监管系统演化博弈。对由有限理性个体组成的单群体和双群体演化博弈模型博弈演化过程进行了分析,包括:监察机构、监管机构和煤矿企业的单群体博弈和双群体博弈,及矿工单群体博弈模型,通过计算复制动态(RD)求解单群体博弈及双群体博弈的均衡稳定点,并进行均衡点稳定分析,得到参数变化对均衡点的影响,发现煤矿企业在于监察机构、监管机构的双群体博弈中某种情况下存在波动,博弈双方根据不同时刻自身收益的变化选择不同的策略,这种情况会根据博弈双方的选择一直动荡。对煤矿安全监管系统演化博弈进行仿真研究,从宏观及微观Agent个体两方面研究对煤矿安全监管系统系统的影响,了解个体行为对整体系统的影响,发现由于人的接受概率影响,发现个体的有限理性会延迟系统达到演化博弈稳定的时间。利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对煤矿安全监管系统中的参数进行权重分析,发现处罚、安全投资成本及违规收益对系统影响较大,通过对三种参数进行影响模拟的仿真分析,发现加强工作力度对煤矿企业生产状况的改善基本没有作用,通过对收益和成本的控制才能使煤矿企业自觉进行安全生产。

黄心如[9](2020)在《我国尘肺病问题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与运行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尘肺病是我国目前最严重的职业病,占职业病发病总人数的90%左右,中国尘肺病患者人数在2019年已超过97.5万例,其中职业性尘肺病87.3万例。近年来,尘肺病整体发病仍呈高发趋势,每年以2.6万例速度增长。尘肺病患者的高发行业范围正在逐步扩大,不仅包括金属矿山及非金属矿山开采,还覆盖到了机械制造、冶炼、建筑、筑路、水电等众多行业。尘肺病作为一种严重的职业病存在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现象,这不仅严重损害患者的生理机能和心理健康,还危及患者婚姻、家庭及社会功能,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随着我国尘肺病问题的日益严峻,如何在实现安全生产、健康劳动的管理目标进程中,解决职业健康损害问题、克服当前政府单一治理成效不显着难题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议题。协同治理在管理行为科学研究领域的模式创新、网络结构升级及治理成效提升方面均呈现出极大优势,因此构建跨部门、跨领域的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系统是突破目前治理困境的必然要求与可选路径。本研究在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概念界定基础上,从认知性、耦合性和演化性的“协同”视角探析中国尘肺病协同治理系统的构成要素、耦合边界及结构特征,系统刻画了基于主体-关系-结构的五类异质性行动治理主体协同治理模式,明晰了协同治理多主体互动机理,结合质性研究,构建不同网络群体关系的协同共治情境下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数据和质化分析结果,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尘肺病治理系统中多主体互动要素及其对整体治理成效的影响作用机制进行分析。进一步地,基于多层神经网络和社会网络建模等方法构建了多主体协同交互要素和网络要素混合干预下的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网络系统,并运用系统仿真方法对多主体进行非线性行为建模,实现在不同情境要素作用下的行为选择。最后,基于实证和仿真结果针对性地设计了尘肺病协同治理多主体协同共赢政策体系。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一是多元协同视域下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理论建构。(1)确定了政府、用人单位、医疗卫生机构、社会组织以及尘肺病患者主体的基本构成要素,进而厘清了以引导层-执行层-收益层为主的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网络结构。(2)在此基础上,依据社会偏好理论,从自利性、惠他性对尘肺病多主体治理行为进行剖析。(3)依据多元耦合秩序表达提出了“强厌恶互斥-弱厌恶互斥-弱互惠协作-强互惠协作-互惠共赢”演化路径。二是尘肺病协同治理多主体交互模型构建及量化研究。(1)通过质性研究厘清了尘肺病协同治理多主体间互动机理,从任务层面(信息、业务、职能、渠道、发展交互)和情感层面(认知、认同、信任、依赖水平)这两个层面对主体间的互动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同一主体在对不同主体交互感知中存在一定的双向冲突性,即尘肺病患者对用人单位交互感知最低,用人单位对尘肺病患者交互感知也最低。(2)交互主体之间整体关系感知质量呈现趋近态势,其中不同主体的情感交互感知均呈现出排序一致性,即依赖水平<信任水平<认同水平<认知水平,交互主体之间关系质量处于表层情感认知状态。(3)整体来看,不同主体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关系感知水平偏低,其中尘肺病患者与用人单位的“困顿型”占比最大,而医疗卫生机构的“活力型”占比相对较大且在多主体互动中起到良性助推作用。三是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模型构建及实证分析。基于质性分析构建了囊括主因素、关系因素以及结构因素的尘肺病系统治理结构框架。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不同主体尘肺病协同治理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具体地,年龄小于30岁、未婚、家庭月收入在1000-2000元区间内、学历水平在小学及以下、家庭成员数在6人及以上、工作年限小于3年、基层管理人员身份特征为治理主体的尘肺病协同治理意愿较低。(2)系统内源因素中的主体因素(价值性感知、利益性感知、参与性感知),关系因素(任务和情感交互)以及结构因素(嵌入性感知、中心性感知、系统性感知)均对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具有显着的预测作用。(3)系统外源因素中的资源异质性、能力异质性、生态位异质性、政策制度风险、协同成本风险、技术渠道风险对主体、关系、结构因素与部分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行为倾向间关系的调节效应路径显着。四是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系统共治演化仿真分析。构建以真实多主体互动下尘肺病患者、政府、用人单位、医疗卫生机构和社会组织的联动网群结构,结合Matlab、Python以及Visual Studio等平台联合开发了尘肺病多主体协同共治演化仿真系统,运用系统仿真方法,复现在不同要素混合干预强度下多主体随着时间变化对尘肺病协同治理演化趋势。仿真结果显示:(1)在尘肺病多元治理系统的初始状态下,交互主体间呈现了强厌恶互斥关系最高,弱厌恶互斥次之的不良关系涌现特征,整体治理系统落入到“拮抗态”。通过进一步增强网络影响强度发现,卓越份子具有较强的扭转作用,尘肺病协同治理水平迅速增高,整个系统不断向更优级的共治秩序演化,最终达到“共存态”。(2)基于主体差异性,五类异质性主体在不同程度的互动要素干预影响下尘肺病协同治理水平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尘肺病患者和用人单位行动主体间的匹配效果对共治秩序演进的影响最为显着。具体地,在两两主体匹配的任务和情感交互干预的同等增幅标准下,尘肺病患者与用人单位、尘肺病患者与医疗卫生机构、尘肺病患者与社会组织、政府与医疗卫生机构、政府与社会组织、医疗卫生机构与社会组织在改变多元共治关系和秩序方面具有相对较强的调节能力,而尘肺病患者与政府、政府与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和医疗卫生机构、用人单位与社会组织则在干预效果上具有有限效用提升,同时发现过度强化的情感交互反而会造成整个系统共治效能的退化。(3)在不同程度的各方行动主体之间互动要素干预下,发现了主体因素感知、结构因素感知、异质性特征、风险特征在改变多元共治关系和秩序方面均具有相对较强的调节能力,当不同主体间所有互动要素和网络影响强度全面提升时,会促进整个网络以相对最快的速度由“拮抗态”跃升到“共赢态”的演化进程,相对于单独提升单一主体或要素能更快在始发时刻就进入到共赢态,因此,全面提升所有网络群体或所有互动要素则产生的共赢助推力最强,并能快速促进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的实现。最后依据质化分析与量化分析结果,构建了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系统PSBEN共赢互惠政策体系设计。以心理P-结构S-行为B–效能E-网络N为提升对象,分别进行了主体心理干预设计、网络结构重塑设计、主体行为防控设计、多主体协同网络效能提升设计和社会网络扩散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尘肺病协同治理助推策略,为有效实现不同主体间的协同治理提供借鉴。该论文有图61幅,表90个,参考文献475篇。

汤梅梅[10](2019)在《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伤预防体系经过一百多年的演变与发展,形成了企业完全承担责任的基本现实。政府通过实施工伤保险费率机制与职业安全健康项目,激励企业采取预防措施,促进企业安全生产与保护职工安全健康。各国实践经验也表明了工伤预防管制已取得巨大的社会安全效益。作为劳动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一直积极致力于工伤预防管制工作,保护劳动者安全权益。2003年《工伤保险条例》的颁布标志着工伤预防、工伤待遇和工伤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形成,并主要通过工伤保险待遇修正依靠劳动市场无法完全补偿劳动者遭受风险损失的缺陷,保障受伤工人的医疗救治与基本生活。同时,政府设置激发企业内部动力的工伤保险费率机制,转变企业工伤预防理念。在政府干预和企业担责的协同作用下,截至2017年底,全国总工伤事故和死亡人数,同比下降16.2%和12.1%(1);工伤保险基金累计结余1607亿元,覆盖人数达22742万人,待遇水平稳步提高(2)。然而,经济全球化、技术革新加快,激烈的企业竞争引发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以及全球变暖与频发的极端天气恶化了工作条件等,使得工伤事故率与职业患病率居高不下,我国劳动者面临的工伤风险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职业安全健康的格局正发生着改变,长期稳定的劳动关系被打破,大量灵活就业的劳动者被排除在保障覆盖范围之外,加之工会组织无法形成与企业、政府进行集体协商的社会力量,使得受伤工人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变得更加困难。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常态下,落后和产能过剩的企业正面临兼并甚至破产危机,考验着企业支付能力。如对于正处在生产要素成本周期性上升阶段的企业,在无过失责任原则要求下,他们必须承担工伤事故后的伤亡劳工医疗、误工工资、一次性工亡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等一系列经济费用,这必然会加重实体企业的用工成本。面对劳动安全保障不完全、企业经济负担重的双重难题,这就要求政府不能只强调工伤预防管制所带来职业工作环境改善的社会安全效益,而忽视企业经济发展。鉴于此,本文在系统梳理文献与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工伤预防管制目标内涵应当包括在改善职业安全与健康环境的同时,又提高企业经济绩效两方面。那么工伤预防管制在理论上是否具有实现“共赢”局面的可能性?现阶段中国未实现“共赢”局面的工伤预防管制的安全效应如何?未实现“共赢”局面的工伤预防管制又如何影响企业经济绩效?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是否具有实现“共赢”局面的可能性?如何通过提高现有工伤预防管制效率,来实现“共赢”局面?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推进未来政府政策调控,实现工伤预防管制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对促进工伤预防管制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遵循从社会管制经济学理论中探索“共赢”的工伤预防管制作用机理—在现实中寻求“共赢”管制理论存在的可能性—以中国工伤预防管制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为了实现“共赢”的工伤预防管制而深化改革的逻辑思路,并紧紧围绕理论与实证两大核心层面展开研究。(1)理论层面。基于风险工资理论、贝克尔理论、“波特假说”理论。首先,从社会管制经济学发展脉络的视角出发,追寻政府进行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缘由。由于信息不对称,劳动者无法依靠市场机制达到最佳安全保障。为了纠正市场失灵,保护受伤工人安全权益,政府通过工伤预防管制强制要求企业承担所有责任,保障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对称的安全工作信息,以此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然而,政府实施不适宜的管制强度使得企业对工伤预防管制措施不满,引致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叠错,加重了企业经济负担。为了消除政府与企业目标的异质性,政府调整工伤预防管制力度,激发企业形成安全激励机制,并通过提升自身安全技术达到“共赢”局面。然后,本文将研究视角聚焦于中国当下的工伤预防管制体制,从社会安全效应与经济效应两方面剖析中国管制未实现“共赢”局面的作用机理。(2)实证层面。本文通过理论机制分析发现“共赢”局面的关键是设置适宜的管制强度,引发高效率的工伤预防管制,从而激发企业安全技术创新。若管制强度设定过低,劳动者安全无法得到充分保障;若管制强度设定过高,企业则无法从工伤预防安排中获得经济效益。因此,研究选取工伤保险费率作为政府工伤预防管制强度的代理变量(1),基于分步评价的思路,先评估实施工伤预防管制已取得的安全效应水平,再对企业经济绩效评估,检验现阶段中国未实现“共赢”局面的原因是否由不适当的管制强度,引起微观经济主体安全投资行为的转变,进而导致宏观安全效应的下降。本文具体研究内容分为8个部分,具体结构安排如下:第1章导论。本章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然后以工伤预防管制发展路径为主线,按照其理论变迁及内在逻辑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与归纳。研究显示,不合理的政府激励机制易引发道德风险,造成企业经济负担,降低了工伤预防管制效率。在政府优化管制资源的基础上,工伤预防管制激发企业安全技术创新,才是实现改善职业安全健康环境与提高企业经济绩效“共赢”局面的根本动力,并探讨了概念移植我国实现的可能性。最后给出本文的研究框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第2章工伤预防管制的理论机制分析。本章首先清晰界定了工伤预防管制及其相关概念,并阐明其属性、特征及激励措施。然后基于风险工资理论、贝克尔理论、“波特假说”理论,探讨工伤预防管制在理论上是否具有实现“共赢”局面的可能性。最后,通过安全效应与经济效应来研究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未实现“共赢”局面的作用机理。其中:(1)中国工伤预防管制安全效应的理论研究。基于企业生产成本理论与风险期望理论,本文建立企业利润与劳动者效用同时最大化的拉格朗日函数,在库恩-塔克一阶条件下,研究发现,目前“重补偿,轻预防”的工伤保险现状与不完善的工伤保险费率机制,不存在以最低工伤保险待遇获得最佳安全水平的临界点;相对高管制费率,政府实行低管制费率时,提高工伤保险待遇对于降低工伤伤害率的影响程度更大;且企业道德风险的存在是造成安全效应低的主要原因。(2)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经济效应的理论研究。基于将成本价格运用于索洛剩余估算的双重生产理论,本文建立企业成本最小化模型并结合谢波德引理,在对时间求导的条件下,研究发现,目前严格管制引发企业调整用工结构以此降低用工成本,且管制引起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变化与成本增长变化趋势相同。结果说明,工伤预防管制强度的变化引起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下降。第3章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变迁、现状及成因。基于将政府间接市场激励手段扩展为工伤保险待遇的事后预防和工伤保险费率的事前预防的界定基础上,本章打破了固有工伤预防演化的路径,按照事后工伤预防管制—事前工伤预防管制—完善事前工伤预防管制的逻辑,将中国工伤预防管制体制划分为四个时期。在工伤预防管制与经济发展的互动过程中,阐述了政府如何引导企业从被动转向主动预防的管制过程,并探究现有工伤预防管制低效率的成因。研究发现,参保企业在面临更加严峻的工伤风险时,道德风险突出;统筹层次低与覆盖范围窄限制了企业预防的积极性;失衡的工伤保险基金支出结构降低了企业激励动力;不精确的工伤预防激励机制无法形成企业内部动力;事前与事后工伤预防管制的脱离不利激发企业安全技术创新。造成目前偏向社会安全效益而忽略了企业自身经济发展需求的管制现状,其原因可能来自于工伤预防管制的立法、条例设置、机构设置、组织间互联性等。第4章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效率评估—基于安全效应视角。本章采用2006-2016年省级行业及地区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综合工伤保险费率指标,使用门槛模型评估了工伤保险待遇对于降低工伤事故率而取得的安全效应。研究发现:政府实施低管制费率时,提高工伤保险待遇会显着降低工伤伤害率,而当管制费率超过0.15%时,安全激励系数不再显着,甚至出现负面效应。进一步分析安全效应低的内在作用机理发现,企业道德风险的存在限制了工伤保险待遇的预防作用发挥,事前名义道德风险不仅无法消除事后真实道德风险,反而加剧了企业道德风险程度。研究启示:遏制企业道德风险的根本途径是,完善工伤预防管制机制,激发企业进行安全技术创新,降低企业缴纳工伤保险费以及补偿受伤工人待遇构成的企业工伤保险成本。目前高水平的工伤保险费率抑制了企业内在安全激励动力,因而降低工伤保险费率可以促进企业安全生产,帮助企业减少劳动力损失和生产成本。如果政府降低保险费率幅度过大易扭曲企业安全投资行为;降低保险费率幅度过小,会造成工伤待遇资源的浪费。因此,适宜的工伤保险费率结合工伤保险待遇才能获得最佳安全水平。第5章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效率评估—基于经济效应视角。本章采用工业行业上市公司的企业层面数据并且使用2011年中国《工伤保险条例》的修订作为一次自然实验,在一个标准β条件收敛框架下去检验工伤预防管制对于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影响。研究发现,2007-2014年期间该修订对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具有强烈的负效应,工伤预防管制对于生产效率没有滞后效应,其中国有企业相对私营和外资所有制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受这次修订的影响最大。这意味着政府实施严格管制,在改善职业安全健康环境后,可能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并降低了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延缓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研究启示:目前中国工伤预防管制强度的设定造成了政府管制目标与企业目标的异质性,不利于企业的技术革新或引发创新力度不足。提倡完善工伤预防管制体制构建,通过费率机制、奖惩机制与管理监督体制等调整政府管制强度。一方面不仅能提高企业参保的积极性,有利于避免现实中企业逃避参保或退保的现象。另一方面,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提高其生产率。当工伤预防管制与外部经济环境形成良好互动时,可促进工伤预防管制体制的可持续发展。第6章典型国家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经验的比较与借鉴。本章首先系统梳理了166个国家和地区的工伤预防管制模式后,发现目前主要形成了以劳动者与企业雇主充分参与的典型德国模式,工伤保险与安全生产为一体的典型日本模式及联合私营与公共保障系统预防的典型美国模式。然后,通过比较分析了三个典型国家工伤预防管制模式的法律体系、激励机制、管理与监督体系。进一步研究发现,工伤预防管制均呈现立法层次高、立法详细、可操作性强和动态及时调整的特点;外部干预结合内部激励构成了科学的工伤预防管制激励机制;工伤预防管制绩效评估建立在社会安全效应与经济效应分析之上,并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伤预防项目、工伤保险费率与工伤保险待遇等进行全面评估;政府组织机构设置定位清晰、高自主程度及执法严格构成了统一的工伤预防监管体制。研究启示:重视工伤预防是高效率政府工伤预防管制的前提条件,而完善的工伤预防管制立法是高效率政府工伤预防管制的运行基础;科学的工伤预防管制激励机制是高效率政府工伤预防管制的关键核心,是引发企业、政府、劳动者“共赢”局面的必要条件;工伤预防的绩效评估反映工伤预防管制政策运行问题,帮助并提高政府工伤预防管制效率,缩短达到企业、政府、劳动者“共赢”局面的进程;统一的工伤预防监管体制是高效率政府工伤预防管制的保障,是达到企业、政府、劳动者“共赢”局面的坚实基础。第7章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路径优化。为了达到“共赢”工伤预防管制制度,本文在借鉴典型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力求系统地将广泛且复杂影响工伤预防管制强度的因素,归纳并整合在政府管制机制的设置之内进行综合考虑。在构建一个三维立体概念框架下,本文给出如下建议:第一,政府转变工伤预防管制理念,企业具有技术创新的意愿、机会与能力,工伤预防管制引发企业全新安全技术创新,以及劳动者充分参与是实现“共赢”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目标的前置条件;第二,通过健全工伤预防管制立法、整合组织机构、精确设置工伤预防激励机制与强化工伤预防管制监督体制是实现“共赢”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目标的基础设置;第三,通过动态调整劳动者职业安全权益,平衡不同规模企业的内部激励动力,强化宏观、中观、微观管制主体责任及营造良好的工伤预防管制外部环境措施,是实现“共赢”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目标的后置保障。第8章研究结论及展望,概括全文并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1)研究内容创新:本文提出工伤保险待遇不仅具有传统意义上补偿受伤劳动者损失的收入再分配作用,且具有预防事故的安全激励作用。将工伤保险待遇的激励作用纳入工伤预防中,以此区分事前与事后工伤预防管制,拓展了工伤预防管制内涵。基于“波特假说”理论,本文进一步提出工伤预防管制应当在改善职业安全健康环境的同时提高企业生产力,深化了工伤预防管制目标。为了实现“共赢”的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目标,政府应充分利用以降低费率使得企业获得短期利益的契机,实现以创新驱动的工伤预防管制模式的转变。因此,本文丰富和拓展了工伤预防管制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边界。(2)研究视角创新:本文首先从政府管制的宏观效应出发,论证了安全效率低的内在作用机理,发现企业道德风险的存在限制了工伤预防管制作用的发挥。然后,基于微观经济活动层面,刻画了保护人力资本安全减少工伤伤害的预防管制与企业生产率增长的关系,发现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因管制政策的实行而降低,且短期内又无法通过安全技术创新内部化其缴纳工伤保险费与补偿受伤工人待遇构成的工伤保险成本,是扭曲企业安全投资行为的根本原因,最终造成了工伤预防管制的安全效应与经济效应的双重负面局面。在结合宏微观研究基础上,通过构建三维立体概念框架,系统讨论了实现“共赢”政府工伤预防管制的前置条件、基础设置及后置措施的优化路径,以期精确调整工伤预防管制的激励机制,推动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达到在充分保障劳动者安全的同时,促进企业经济健康与持续发展的目的。(3)研究方法创新:第一,衡量工伤预防管制的安全效应。既有相关文献主要基于企业规模越大工伤保险费率越高的假设而展开研究。然而,实践中工伤伤害率会随着政府管制程度呈现非线性关系及区间效应,若遗漏某种企业规模或保险费率情形下的工伤保险待遇的安全效应,会造成估计结果偏误。因此,为了修正以企业规模作为管制费率代理变量的假设缺陷,本文作了进一步拓展,以中国各省区不同行业的工伤保险费率构建综合保险费率指标,并按照数据本身的特征采用门槛模型自动划分样本。第二,衡量工伤预防管制的经济效应。成本-收益法是评估工伤预防管制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最佳选择。然而,工伤预防管制的成本与收益测量值在实践中一般难以直接获得,且测算选取指标也可能存在遗漏或偏差。因此,本文选用双重差分模型克服成本-收益法中遗漏变量和不利因果关系的缺陷。进一步,为了精确评估工伤预防管制对于微观经济绩效的影响,将企业间生产率呈现?条件收敛的趋势纳入其中,重新构造了双重差分模型。

二、煤矿企业安全管理部门的职能转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煤矿企业安全管理部门的职能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1)唐山开滦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
    2.1 安全管理
        2.1.1 安全管理定义
        2.1.2 安全管理对象
        2.1.3 安全管理方法
    2.2 安全管理基础理论
        2.2.1 杜邦安全管理理论
        2.2.2 本质安全理论
        2.2.3 系统安全理论
        2.2.4 安全风险管理理论
    2.3 安全风险管理
        2.3.1 风险管理与安全风险管理
        2.3.2 安全风险管理内涵
        2.3.3 安全风险管理方法
    2.4 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2.4.1 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指导思想
        2.4.2 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特征
        2.4.3 安全风险管理体系运转流程
        2.4.4 安全风险管理体系推进组成要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赵各庄矿概况
        3.1.1 赵各庄矿基本情况简述
        3.1.2 赵各庄矿组织机构设置
        3.1.3 赵各庄矿员工基本状况
    3.2 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现状分析
        3.2.1 赵各庄矿现有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3.2.2 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运转情况调查分析
    3.3 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问题及成因分析
        3.3.1 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存在问题
        3.3.2 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问题成因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优化设计
    4.1 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优化原则
        4.1.1 层级化管理原则
        4.1.2 专业化技术指导原则
        4.1.3 分类化辨识原则
        4.1.4 周期性评估原则
    4.2 赵各庄矿安全风险分析优化
        4.2.1 员工行为安全风险分析
        4.2.2 采掘作业安全风险分析
        4.2.3 通防作业安全风险分析
        4.2.4 机电作业安全风险分析
        4.2.5 地面作业安全风险分析
    4.3 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流程优化
        4.3.1 组织管理系统优化
        4.3.2 技术指导系统优化
        4.3.3 模块式管理流程
    4.4 安全风险管理评估优化
        4.4.1 安全风险因素评估范围
        4.4.2 安全风险评估基本流程
        4.4.3 安全风险管理评估优化实施
        4.4.4 安全风险评估方法及应用优化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优化实施保障
    5.1 组织领导保障
        5.1.1 组建专门领导机构
        5.1.2 完善层级管理职能
        5.1.3 细化专业职责分工
    5.2 教育培训保障机制
        5.2.1 细化员工教育培训制度
        5.2.2 健全班长履职管理制度
        5.2.3 强化专项引导促进制度
        5.2.4 丰富辨识技能提升制度
    5.3 技术服务保障
        5.3.1 实施重大危险源专项监管
        5.3.2 实施较大风险源规范管理
    5.4 考核激励保障
        5.4.1 改进安全风险考核兑现机制
        5.4.2 完善班组安全风险激励机制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员工调查问卷
附录2 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员工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2)河北省钢铁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述
        1.2.1 国外研究概述
        1.2.2 国内研究概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与技术路线
        1.4.1 论文创新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安全文化理论基础
    2.1 安全文化基本概述
        2.1.1 安全文化的定义
        2.1.2 安全文化的功能
    2.2 安全文化的作用机理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河北省钢铁企业安全生产状况与事故原因分析
    3.1 河北省钢铁工业发展现状
        3.1.1 河北省钢铁工业经济现状
        3.1.2 河北省钢铁产量现状
        3.1.3 河北省钢铁企业现状
    3.2 河北省钢铁企业生产事故状况
        3.2.1 河北省钢铁企业生产事故总体状况
        3.2.2 河北省钢铁企业生产事故特征
    3.3 河北省钢铁企业生产事故原因分析
        3.3.1 个人层面事故行为原因分析
        3.3.2 组织层面事故行为原因分析
        3.3.3 案例分析
        3.3.4 事故行为原因分析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河北省钢铁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方案设计
    4.1 河北省钢铁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思路
    4.2 河北省钢铁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目标及原则
        4.2.1 河北省钢铁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目标
        4.2.2 河北省钢铁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原则
    4.3 河北省钢铁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内容
        4.3.1 安全观念文化
        4.3.2 安全制度文化
        4.3.3 安全行为文化
        4.3.4 安全物态文化
    4.4 河北省钢铁企业安全文化展现方法
        4.4.1 听觉形式
        4.4.2 视觉形式
        4.4.3 安全活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河北省钢铁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
    5.1 河北省钢铁企业安全文化评价的必要性
    5.2 河北省钢铁企业安全文化评价体系构建
        5.2.1 几何正多边形评价法
        5.2.2 河北省钢铁企业安全文化评价指标确定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习情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附录

(3)煤炭企业安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管理审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安全审计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安全评价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安全审计的概念
        2.1.1 管理审计基本概念
        2.1.2 管理审计与安全审计关系
        2.1.3 安全审计的概念界定
    2.2 AHP综合评价法基本原理
        2.2.1 AHP(层次分析法)的适用范围
        2.2.2 层次分析法的特征
    2.3 模糊理论
    2.4 PDCA循环法
    2.5 事故致因理论
        2.5.1 传统的事故致因理论
        2.5.2 现代的事故致因理论
        2.5.3 煤矿事故致因理论
    2.6 本章小结
3 煤炭企业安全审计评价指标的选取
    3.1 煤矿安全事故成因分析
        3.1.1 2013-2019年煤矿死亡事故基本情况
        3.1.2 2013-2019年煤矿死亡事故分析
        3.1.3 煤矿事故发生原因分析
    3.2 煤矿安全审计影响因子分析
        3.2.1 人的因素分析
        3.2.2 机器设备因素分析
        3.2.3 环境的因素分析
        3.2.4 管理的因素分析
    3.3 基于煤矿事故致因理论安全审计评价指标的选取
    3.4 本章小结
4 煤炭企业安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煤炭企业安全审计评价指标选取原则及特点
        4.1.1 煤炭企业安全审计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4.1.2 煤炭企业安全审计评价指标特点
    4.2 煤炭企业安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4.3 安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计算方法的确定
        4.3.1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计算方法的筛选
        4.3.2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计算方法的内容
    4.4 煤炭企业安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计算
        4.4.1 维度层的权值计算
        4.4.2 指标层权重的计算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PDCA的煤炭企业安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应用
    5.1 小纪汗煤矿基本概况
    5.2 安全审计计划(P)阶段
        5.2.1 安全审计团队组织构成情况
        5.2.2 安全审计清单设计
        5.2.3 安全审计工作的时间安排
    5.3 安全审计实施(D)阶段
        5.3.1 公布具体审计工作计划
        5.3.2 实施审计工作计划
    5.4 安全审计检查(C)阶段
        5.4.1 安全审计评价检查表打分
        5.4.2 运用模糊综合法整理审计评价结果
        5.4.3 安全审计报告
    5.5 安全审计反馈(A)阶段
        5.5.1 小纪汗煤矿安全审计评价结果分析
        5.5.2 小纪汗煤矿安全建设政策建议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及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企业高管安全责任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案及研究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2 高管安全责任内部审计风险理论基础
    2.1 内部审计风险理论概述
        2.1.1 内部审计风险的含义与种类
        2.1.2 内部审计风险的要素与特点
    2.2 高管安全责任内部审计风险的理论基础
        2.2.1 高管安全责任内部审计的定义
        2.2.2 高管安全责任内部审计的范围
        2.2.3 高管安全责任内部审计风险的概念
        2.2.4 高管安全责任内部审计风险的特征
    2.3 高管安全责任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理论基础
        2.3.1 高管安全责任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的阶段
        2.3.2 高管安全责任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2.4 审计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
        2.4.1 风险管理理论
        2.4.2 委托代理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企业高管安全责任内部审计风险分析
    3.1 企业高管安全责任内部审计现状分析
        3.1.1 企业高管安全责任内部审计的主体与客体
        3.1.2 企业高管安全责任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3.2 企业高管安全责任内部审计风险识别分析
        3.2.1 审计流程视角下的企业高管安全责任内部审计风险识别
        3.2.2 审计风险要素模式下的企业高管安全责任内部审计风险识别
    3.3 企业高管安全责任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3.3.1 主观因素
        3.3.2 客观因素
    3.4 本章小结
4 企业高管安全责任内部审计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及应用
    4.1 企业高管安全责任内部审计风险评估体系构建
        4.1.1 风险评估指标的选取原则
        4.1.2 风险评估指标的选取
        4.1.3 构建企业高管安全责任内部审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4.2 企业高管安全责任内部审计风险评估体系的应用
        4.2.1 模糊层次分析法评估风险模型的实证分析
        4.2.2 实证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企业高管安全责任内部审计风险控制措施
    5.1 基于PDCA审计流程视角下的高管安全责任内部审计风险控制
        5.1.1 审计计划阶段风险控制
        5.1.2 审计执行阶段风险控制
        5.1.3 审计检查阶段风险控制
        5.1.4 审计处理阶段风险控制
    5.2 基于高管安全责任内部审计风险五维度的控制
        5.2.1 优化企业内部审计环境控制审计风险
        5.2.2 改良审计策略及方法控制审计风险
        5.2.3 理清高管财务安全责任控制审计风险
        5.2.4 划分高管生产安全责任控制审计风险
        5.2.5 加强高管管理安全责任控制审计风险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主要工作及结论
        6.1.1 主要工作
        6.1.2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企业高层管理者安全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管理者安全责任研究
        1.2.2 安全审计研究
        1.2.3 管理审计研究
        1.2.4 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1.2.5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安全责任审计理论概述
        2.1.1 安全责任理论
        2.1.2 安全审计理论
        2.1.3 安全责任审计评价
    2.2 扎根理论
    2.3 模糊综合评价法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扎根理论的企业高层管理者安全责任影响因素分析
    3.1 煤炭企业高层管理者界定
    3.2 煤炭企业高层管理者安全责任维度的确定
    3.3 煤炭企业高层管理者安全责任评价指标访谈研究
        3.3.1 访谈提纲的设计
        3.3.2 访谈流程及访谈对象
        3.3.3 访谈结果分析
    3.4 数据分析
        3.4.1 主轴编码
        3.4.2 选择性编码
        3.4.3 理论饱和性检验
    3.5 本章小结
4 企业高层管理者安全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指标体系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4.2 指标初选
        4.2.1 指标设计的基本思想
        4.2.2 企业高层管理者安全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因子
    4.3 指标因子验证分析
        4.3.1 企业高层管理者安全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专家选评
        4.3.2 咨询结果分析
    4.4 高层管理者安全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5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4.5.1 赋权模型的确定
        4.5.2 基于AHP-熵权法的组合赋权模型
    4.6 本章小结
5 企业高层管理者安全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应用
    5.1 企业高层管理者安全责任审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5.2 企业高层管理者安全责任审计模糊综合评价过程
        5.2.1 组合权重分析
        5.2.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企业高层管理者安全责任审计评价
    5.3 企业高层管理者安全责任审计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5.3.1 人员安全层面
        5.3.2 财务安全层面
        5.3.3 内部控制安全层面
        5.3.4 社会安全责任层面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
    6.2 结论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附录Ⅰ
附录 Ⅱ

(7)基于博弈论的政府安全生产监管机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创新点
2 政府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基础理论
    2.1 监管与监管机制概述
        2.1.1 安全生产监管的内涵
        2.1.2 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内涵及发展
        2.1.3 存在的问题
    2.2 监管机制的研究综述
        2.2.1 国外相关研究
        2.2.2 国内相关研究
    2.3 博弈论概述
        2.3.1 博弈论及在监管问题研究中应用
        2.3.2 信号传递博弈模型
        2.3.3 演化博弈模型
        2.3.4 社会成本效益分析理论概述
    2.4 本章小结
3 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博弈基本模型分析
    3.1 监管机制基本博弈模型的建立
    3.2 收益矩阵的确定与模型求解
    3.3 监管机制博弈基本模型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合规监管与自律监管机制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
    4.1 监管机制演化博弈模型的建立
    4.2 模型的求解
        4.2.1 合规监管机制的收益分析
        4.2.2 自律监管机制的收益分析
    4.3 监管机制演化博弈均衡点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不同策略下监管博弈参数定量化求解与对比分析
    5.1 数据收集与参数处理
    5.2 监管博弈模型的收益函数的定量化求解
        5.2.1 收益参数的确定
        5.2.2 收益参数的计算
        5.2.3 监管收益对比及平衡点求解
    5.3 本章小结
6 混合策略下监管机制优化收益分析
    6.1 框架性法规机制的收益分析
    6.2 企业主体责任机制的收益分析
    6.3 员工参与机制的收益分析
    6.4 第三方参与机制的收益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基于SCORE项目的监管机制优化方案设计
    7.1 项目背景
    7.2 监管机制优化方案设计
        7.2.1 政府层面的方案设计
        7.2.2 企业层面的方案设计
    7.3 方案实施效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8)煤矿安全监管博弈与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煤矿安全生产及安全监管工作中存在问题分析
    2.1 煤矿安全生产及监管现状
    2.2 煤矿安全生产及监管存在问题
    2.3 本章小结
3 煤矿安全监管演化模型与博弈研究
    3.1 相关理论分析
    3.2 煤矿安全监管系统中博弈群体的选择
    3.3 单群体演化博弈模型
    3.4 双群体演化博弈模型
    3.5 本章小结
4 煤矿安全监管演化博弈模型仿真研究
    4.1 系统演化博弈模型
    4.2 软件选择
    4.3 系统演化博弈模型仿真
    4.4 本章小结
5 煤矿安全监管的对策建议
    5.1 煤矿安全监管的法制与管理对策
    5.2 煤矿安全监管的技术对策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我国尘肺病问题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与运行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治理理论及相关研究
    2.2 协同治理相关研究
    2.3 尘肺病治理政策体系及相关研究
    2.4 文献系统性评析
    2.5 本章小结
3 尘肺病治理多主体协同理论解析、构成及框架构建
    3.1 我国尘肺病治理严峻形势及患者生存困境
    3.2 尘肺病协同治理的多元概念、构成及互动层面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的模型构建
    4.1 基于质性分析的心理和行为层面的交互要素的选择和界定
    4.2 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的理论模型构建和假设提出
    4.3 基于主体-关系-结构的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模型构建
    4.4 本章小结
5 尘肺病协同治理多主体互动核心变量的量表开发与数据收集
    5.1 研究量表的设计与开发
    5.2 正式调研与样本情况研究
    5.3 正式量表的检验
    5.4 本章小结
6 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外源-内源-交互行为倾向变量的实证分析
    6.1 系统内源与外源变量的描述性和对比性分析
    6.2 行为倾向变量的描述性和差异性分析
    6.3 系统内源变量和多主体互动行为倾向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6.4 系统内源变量和多主体互动行为倾向变量之间的回归分析
    6.5 基于异质性特征和风险特征的调节效应分析
    6.6 基于外源-内源-交互行为倾向变量间关系的假设检验
    6.7 本章小结
7 尘肺病多主体协同治理系统的共治演化仿真
    7.1 多主体行为建模及共治演化的逻辑设计
    7.2 多主体、多要素互动目标下的可视化界面设计
    7.3 多主体互动要素混合干预下的共治仿真结果
    7.4 本章小结
8 尘肺病协同治理网络PSBEN多元互惠共治政策体系设计
    8.1 尘肺病协同治理网络PSBEN多元互惠共治体系的总体思路
    8.2 尘肺病协同治理网络PSBEN分维度体系设计
    8.3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框架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及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存在的不足
2.工伤预防管制的理论机制分析
    2.1 工伤预防管制的理论分析基础
        2.1.1 工伤预防管制的相关概念界定
        2.1.2 工伤预防管制的属性及其特征
        2.1.3 工伤预防管制的激励措施
    2.2 工伤预防管制引发“共赢”局面的逻辑演化
        2.2.1 政府工伤预防管制的美好愿景
        2.2.2 政府工伤预防管制的设定困境
        2.2.3 政府工伤预防管制的机制调整
    2.3 现阶段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的作用机理
        2.3.1 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的安全效应
        2.3.2 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的经济效应
    2.4 本章小结
3.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变迁、现状及成因
    3.1 工伤预防管制体制的变迁
        3.1.1 工伤预防管制体制的萌发期
        3.1.2 工伤预防管制体制的确定期
        3.1.3 工伤预防管制体制的调整期
        3.1.4 工伤预防管制体制的完善期
    3.2 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现状
        3.2.1 工伤事故与职业病现状
        3.2.2 工伤保险基金运行现状
        3.2.3 工伤保险费率机制现状
        3.2.4 工伤预防管理体制现状
        3.2.5 试点地区的工伤预防现状
    3.3 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主要问题
        3.3.1 工伤风险严峻,道德风险突出
        3.3.2 失衡的工伤保险基金支出结构
        3.3.3 不精确的事前工伤预防激励机制设置
        3.3.4 脱离的事前与事后工伤预防管制
    3.4 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问题成因
        3.4.1 不完备的工伤预防管制立法
        3.4.2 不科学的工伤预防管制组织设置
        3.4.3 不适宜的工伤预防管制实施力度
        3.4.4 单一的工伤预防管制效率评估
    3.5 本章小结
4.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效率评估——基于安全效应视角
    4.1 门槛模型构建
        4.1.1 门槛模型选择依据
        4.1.2 门槛值选择
        4.1.3 门槛回归具体模型
    4.2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4.2.1 变量选择
        4.2.2 数据来源与分析
    4.3 预期待遇的安全效应实证分析
        4.3.1 1%管制强度下预期待遇的安全效应
        4.3.2 0.9%管制强度下预期待遇的安全效应
        4.3.3 0.75%管制强度下预期待遇的安全效应
        4.3.4 不同管制强度下预期待遇的安全效应比较
    4.4 实际待遇的安全效应实证分析
        4.4.1 1%管制强度下实际待遇的安全效应
        4.4.2 0.9%管制强度下实际待遇的安全效应
        4.4.3 0.75%管制强度下实际待遇的安全效应
        4.4.4 不同管制强度下预期与实际待遇的安全效应比较
    4.5 低安全效应的内在作用机理
        4.5.1 机理分析与模型构建
        4.5.2 低安全效应的估计方法
        4.5.3 企业事前与事后道德风险的边际弹性
    4.6 本章小结
5.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效率评估——基于经济效应视角
    5.1 双重差分模型构造
        5.1.1 双重差分模型选择依据
        5.1.2 双重差分基本模型
        5.1.3 微观经济全要素生产率趋势
        5.1.4 重新构造双重差分模型
    5.2 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5.2.1 TFP测算方法选择
        5.2.2 状态空间具体模型
    5.3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5.3.1 数据来源
        5.3.2 变量选择
        5.3.3 变量统计描述
    5.4 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
        5.4.1 自然实验性质的检验结果
        5.4.2 1%管制强度下模型估计结果
        5.4.3 1%管制强度下的滞后效应
        5.4.4 0.9%管制强度下模型估计结果
        5.4.5 0.9%管制强度下的滞后效应
        5.4.6 不同工伤预防管制强度下经济效应比较
    5.5 稳定性检验
        5.5.1 不同体制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趋势
        5.5.2 剔除人力资本的全要素生产率趋势
    5.6 本章小结
6.典型国家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经验的比较与借鉴
    6.1 典型国家工伤预防管制模式
        6.1.1 工伤预防管制的背景
        6.1.2 工伤预防管制模式的类型
    6.2 典型国家工伤预防管制的法律体系
        6.2.1 “完全政府”工伤预防管制法律体系
        6.2.2 “自我”工伤预防管制法律体系
        6.2.3 “协同”工伤预防管制法律体系
    6.3 典型国家工伤预防管制的激励机制
        6.3.1 工伤保险待遇机制及其激励效应
        6.3.2 工伤预防项目及其激励效应
        6.3.3 工伤保险费率机制及其激励效应
    6.4 典型国家工伤预防管制的管理体系
        6.4.1 “民主自治式”工伤预防管制的管理体系
        6.4.2 “偏重政府主导式”工伤预防管制的管理体系
        6.4.3 “完全政府主导式”工伤预防管制的管理体系
    6.5 典型国家工伤预防管制的监督体系
        6.5.1 绩效评估作为工伤预防管制的监督依据
        6.5.2 奖惩机制作为工伤预防管制的监督手段
        6.5.3 制衡机制作为工伤预防管制的监督力量
    6.6 典型国家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经验与借鉴
        6.6.1 高度重视工伤预防管制
        6.6.2 完善的工伤预防管制立法
        6.6.3 科学的工伤预防管制激励机制
        6.6.4 全面的工伤预防管制绩效评估
        6.6.5 统一的工伤预防管制监管体制
    6.7 本章小结
7.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的路径优化
    7.1 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的三维立体概念框架
        7.1.1 工伤预防管制具有时间维度
        7.1.2 工伤预防管制具有管理层次维度
        7.1.3 工伤预防管制具有事故因素维度
        7.1.4 工伤预防管制具有双重管制方向
    7.2 “共赢”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的前置条件
        7.2.1 政府转变工伤预防管制理念
        7.2.2 企业具有技术创新的意愿、机会与能力
        7.2.3 工伤预防管制引发企业全新技术创新
        7.2.4 劳动者充分参与工伤预防管制
    7.3 “共赢”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的基础设置
        7.3.1 健全工伤预防管制立法
        7.3.2 整合工伤预防管制组织结构
        7.3.3 精确设置工伤预防管制激励机制
        7.3.4 强化工伤预防管制监督体制
    7.4 “共赢”中国工伤预防管制的后置保障
        7.4.1 动态调整劳动者职业安全权益
        7.4.2 平衡不同规模企业的内部激励动力
        7.4.3 强化宏观、中观、微观管制主体责任
        7.4.4 营造良好的工伤预防管制外部环境
    7.5 本章小结
8.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四、煤矿企业安全管理部门的职能转变(论文参考文献)

  • [1]唐山开滦赵各庄矿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优化研究[D]. 丁思远. 燕山大学, 2020(06)
  • [2]河北省钢铁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研究[D]. 赵学锋.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4)
  • [3]煤炭企业安全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杨阳.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4]企业高管安全责任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研究[D]. 何珊.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5]企业高层管理者安全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D]. 成小楠.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6]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西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J].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山西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0(06)
  • [7]基于博弈论的政府安全生产监管机制优化研究[D]. 高远.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8]煤矿安全监管博弈与仿真研究[D]. 任翰.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9]我国尘肺病问题多主体协同治理机制与运行演化研究[D]. 黄心如.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10]中国工伤预防管制改革研究[D]. 汤梅梅. 西南财经大学, 2019(10)

标签:;  ;  ;  ;  ;  

煤矿企业安全管理部职能转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