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开放性骨折内固定术后骨外露26例分析

胫骨开放性骨折内固定术后骨外露26例分析

一、开放性胫骨折内固定术后骨外露26例治疗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航[1](2021)在《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胫骨骨折的治疗效果比较》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讨论经髌上入路锁定型髓内钉内固定与经髌下入路锁定型髓内钉内固定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胫骨骨折的治疗效果比较,以指导胫骨骨折手术治疗的入路选择。研究方法:从一段时期内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资料中,挑选出符合条件的病例,通过对相关指标统计、对比,总结规律,应用实践。本次研究收集了自2018年8月至2021年3月期间我院创伤骨科收治的60例胫骨骨折患者,将使用髌上、髌下入路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患者作为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所收集的病例分为A组和B组,A组采用髌上入路锁定型髓内钉内固定,B组使用髌下入路锁定型髓内钉内固定,两组不同入路的患者在治疗后进行至少6个月的跟踪回访,对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主要包括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膝关节疼痛程度、、术后三个月johnerWruhs临床优良率,术后三个月HS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使用统计学方法对以上指标进行分析。结果:A组患者的术中透视次数(P:0.000)、出血量(P:0.000)明显少于B组患者(P<0.05);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P:0.000)短于B组患者(P<0.05);A组患者的术后膝关节疼痛程度(P:0.022)小于B组患者(P<0.05);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P:0.044)小于B组患者(P<0.05),A组患者术后三个月HSS评分(P:0.000)高于B组患者(P<0.05)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与B组患者在骨折愈合时间(P:0.317)、住院时间(P:0.669)、术后三个月johner-Wruhs临床优良率(P:0.839)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经髌上、髌下入路锁定型髓内钉内固定对于胫骨骨折的治疗都具有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而经髌上入路锁定型髓内钉内固定的手术方式能够有效的减少患者手术创伤,减少软组织损伤、降低术中出血量,减少患者的术后疼痛,并能缩短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相对于髌下入路锁定型髓内钉内固定具有一定优势。

李小河,陈前永,李世元,万里甫,邱中杰,耿磊,隆维伟[2](2020)在《早期清创切开复位联合内外固定对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早期清创切开复位联合内外固定对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18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医院收治的82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2例,女性40例;年龄(34.8±16.1)岁,年龄范围20~62岁。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32)和观察组(n=50),对照组患者接受早期清创有限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早期清创切开复位联合内外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时间、失血量、愈合时间、术后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白细胞计数(WBC)、治疗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98.35±15.14) min高于对照组(79.26±13.22) min,失血量(120.53±41.66) mL及愈合时间(16.84±5.07) min均显着低于对照组[(210.59±56.60) mL、(19.48±5.46) 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85、7.76、2.20,P<0.05)。观察组术后ESR(18.91±2.70) mm/h、CRP(39.20±3.13) ng/L、WBC(7.04±1.12)×103/L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27.36±3.28) mm/h、(45.63±4.06) ng/L、(11.06±1.51)×103/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17、7.63、12.95,P<0.05)。观察组优良率虽高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00%(3/50)显着低于对照组的31.25%(10/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清创切开复位联合内外固定是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有效方法,相较于有限内固定而言具有愈合时间短、失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且降低患者炎症反应。

付峰[3](2019)在《三种内固定方式微创治疗胫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3种内固定方式微创治疗胫骨中下段螺旋型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1.01-2016.01.01在我院行普通交锁髓内针、L型解剖锁定钢板、胫骨远端外侧解剖锁定钢板微创内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螺旋型骨折的病例,并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第2次手术时间、Johner-Wruhs评分等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条件的病例共85例:普通交锁髓内针组31例,L型解剖锁定钢板组35例,胫骨远端外侧解剖锁定钢板19例;1例术后7个月骨不连并钢板断裂外,其余84例在6个月内都达到骨性愈合,33例不同程度的骨折畸形愈合,2例术后出现感染,1例术后出现膝关节偶尔疼痛,依据Johner-Wruhs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定:差4例,一般9例,良24例,优48例;L型解剖锁定钢板组的功能评定优于其它2组,且P<0.05。结论:3种内固定方式相比较,L型解剖锁定钢板微创治疗胫骨中下段螺旋型骨折具有以下优点:可适用复杂类型的骨折、创伤小、术中出血少、透视次数少、骨折端复位后固定稳定,术后住院时间短、软组织及骨折愈合好、患肢功能恢复满意。

向发松[4](2017)在《外固定支架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胫腓骨GustiloⅢA、B型骨折中的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比较应用外固定支架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与外固定支架联合传统创面换药治疗胫腓骨GustiloⅢA、B型骨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我院骨科收治的52例胫腓骨GustiloⅢA、B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外固定支架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26例(以下简称VSD组),男18例,女8例;年龄19-64岁,平均34.7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7例,挤压伤5例,农耕伤2例,坠落伤2例;合并肋骨骨折4例、肱骨骨折2例、股骨骨折3例;Gustilo分型:ⅢA型15例;ⅢB型11例。应用外固定支架联合传统创面换药治疗26例(以下简称换药组),男17例,女9例;年龄20-61岁,平均36.3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9例,农耕伤3例,挤压伤2例,坠落伤1例;合并肋骨骨折3例、股骨骨折2例、肱骨骨折1例;Gustilo分型:ⅢA型19例;ⅢB型7例;术后通过记录及随访,随访时间从患者离院开始,骨折临床愈合截止,获得两组患者在创面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及puno功能评定[1]四个方面的数据,通过对比分析评价两种治疗方法在治疗胫腓骨GustiloⅢA、B型骨折的临床疗效。结果:本研究所有52例病例均为获得术后随访病例,其结果如下。1.外固定支架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组:术后随访12-25个月(平均16个月),本组患者经VSD治疗1-4次,7-26天(平均14.7天)后关闭创面;创面愈合时间19-42天(平均29.31天);术后骨折愈合时间6-14个月(平均7.92个月),无骨折端成角病例,愈合率100%;术后2例患者出现伤口感染,针道感染5例(9孔),3例固定针松动,无固定针断裂病例,无骨髓炎及肢体短缩病例,无感染性骨不连病例。按照puno等人的伤肢术后功能评定:优14例,良7例,优良率80.77%。2.外固定支架联合传统创面换药组:术后随访12-29个月(平均16.7个月),本组患者经敞幵创面换药治疗12-45天(平均27天)后关闭创面,创面愈合时间21-182天(平均46.17天);术后骨折愈合时间6-17个月(平均8.13个月),骨折端成角5例,度数均小于8°,愈合率100%;伤口感染5例,针道感染7例(11孔),固定针松动4例,无固定针断裂病例,无肢体短缩病例,无感染性骨不连病例,1例骨髓炎病例。按照puno等人的伤肢术后功能评定:优12例,良8例,优良率76.92%。结论:外固定支架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与外固定支架联合传统创面换药均是治疗胫腓骨GustiloⅢA、B型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外固定支架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胫腓骨GustiloⅢA、B型骨折在创面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优于外固定支架联合传统创面换药疗法,在骨折愈合时间及骨折术后功能评定方面二者无明显差异。

王永会,杨永良,王大伟,李庆虎,李连欣,郝振海,周东生[5](2016)在《Hybrid外固定支架治疗复杂开放性胫骨平台骨折》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采用Hybrid外固定支架治疗复杂开放性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采用Hybrid外固定支架治疗的9例复杂开放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6例,女3例;年龄1853岁,平均33.8岁。骨折按照Schatzker分型:V型5例,Ⅵ型4例;开放性骨折按照Gustilo分型:Ⅱ型5例,ⅢA型3例,ⅢB型1例。所有患者均采用Hybrid外固定支架结合或不结合微创复位固定治疗。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185.6 min(140240 min),住院时间平均为18.4 d(1045 d)。所有患者治疗获平均15.6个月(636个月)随访,9例骨折完全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4.3个月(37个月),经过连续随访确定骨折愈合后即拆除外固定支架。按照Merchant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4例,良3例,可1例,差1例;未发生膝关节不稳定。并发症发生情况:钉道感染1例,克氏针松动1例。结论对于复杂的开放性胫骨平台骨折采用Hybrid外固定支架结合或不结合微创复位治疗是一种安全、可行且软组织剥离少的手术方式。

张继党[6](2015)在《负压封闭松质骨移植并Ⅰ期植皮治疗创伤后骨髓炎的实验及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研究背景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骨髓炎的治疗技术得到了极大的进步,治疗理念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骨髓炎的治疗效果相比之前也有了显着的进步,但是,在临床实践中,骨髓炎病情复杂,治疗周期长,容易复发,致残率高,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骨髓炎的治疗依然是临床医师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一个难点。临床上处理骨髓炎的一般步骤是清创、稳定患肢、填塞死腔、覆盖创面。同时还需要进行细菌培养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必要时还要重建肢体功能,如利用骨延长技术重建大段骨缺损等。清创是骨髓炎治疗的一个必要步骤,对大部分骨髓炎而言,清创后不仅遗留骨缺损,同时还会伴随软组织缺损。临床上处理骨缺损的常用方法有自体骨移植、人工骨移植、Ilizarov技术等。对于软组织缺损多采用皮瓣覆盖。但是对于局部软组织条件欠佳造成皮瓣手术难度极大甚至无法进行皮瓣手术,或者皮瓣手术失败之后依然遗留骨和软组织缺损的患者而言,临床上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并不多。开放植骨为上述困境开辟了一条新的蹊径。然而开放植骨手术创面愈合时间长,住院周期长,患者回归工作和社会的时间较长,急需进一步改进。负压引流技术诞生以后,部分学者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是其理论基础和临床经验需要进一步的完善,手术的具体方式也需要进一步改进。我们查阅文献并根据临床经验提出负压封闭松质骨移植并Ⅰ期植皮治疗慢性骨髓炎的设想。本研究拟通过动物实验对移植骨的骨细胞活力和再血管化水平,创面的愈合时间分组进行观察和总结,并将改进的技术应用于临床上慢性创伤后骨髓炎的患者,对其手术效果进行观察和总结。二、研究目的1、通过动物实验研究松质骨移植换药组(A组)、负压封闭松质骨移植组(B组)、负压封闭松质骨移植并Ⅰ期植皮组(C组)移植骨的骨细胞活力、再血管化水平和创面愈合时间,比较三种手术方式治疗皮肤软组织合并骨缺损的疗效。2、通过分析临床病例,研究并总结负压封闭松质骨移植并Ⅰ期植皮治疗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三、研究方法1、新西兰白兔共60只,随机分为3组,腹腔注射麻醉后制作软组织联合骨缺损模型。20只实验动物于右后肢行松质骨移植手术,术后创面常规换药;20只实验动物于右后肢行松质骨移植手术,术后创面负压封闭引流,第4天更换1次负压敷料,共吸引7天;20只实验动物于右后肢行松质骨移植并Ⅰ期植皮手术,术后创面负压封闭引流,第4天更换1次负压敷料,共吸引7天。分别在术后1周,2周,4周,8-2-周时行x线检查,并在每个时间点各处死5只动物,取移植松质骨标本制成细胞悬液和石蜡切片,细胞悬液行台盼兰染色,观察比较活细胞率的差异;将上述石蜡切片分别进行he染色和cd34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染色后的切片,定量分析各组的微血管密度(mvd)。2、除了在1周、2周时随机处死的实验动物之外,对各组生存时间4周以上的实验动物(每组10只)的创面进行观察并记录创面彻底闭合的时间然后对结果作统计分析(创面设计面积小,预实验发现每个组的创面愈合时间不超过4周)。3、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2月至2013年8月济南军区总医院收治的创伤后骨髓炎患者35例,实施负压封闭松质骨移植并Ⅰ期植皮的患者16例(试验组),实施负压封闭松质骨移植手术的患者19例(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骨髓炎分型、出血量、手术时间、植骨量、创面大小,创面愈合时间,骨愈合时间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四、结果1、术后1周,x线显示骨折线清晰,未见骨痂形成。术后2周,x线表现为骨折线较前变得模糊,可见少量骨痂形成。术后4周,x线显示骨折线基本消失,大量骨痂形成。术后8周,x线显示未见骨折线,骨痂开始塑性。松质骨移植换药组创面愈合时间为(21.8±2.7)d,负压封闭松质骨移植组创面愈合时间为(18.6±2.2)d,负压封闭松质骨移植并Ⅰ期植皮组(16.5±2.0)d。方差分析显示各组间均数不全相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snk-q检验任意两组间均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植皮无明显坏死11例,部分坏死4例,完全坏死的5例。皮片坏死后创面经痂下愈合。2、术后1周时,检测的活细胞率a组为(16.6±2.1)%,b组为(24±2.2)%,c组为(24.4±2.1)%。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组间活细胞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nk-q检验结果显示a组与b组、a组与c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c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周时,检测的活细胞率a组为(19.8±1.6)%,b组为(30.6±2.5)%,c组为(31.8±4.3)%。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组间活细胞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nk-q检验结果显示a组与b组、a组与c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c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周时,检测的活细胞率a组为(25.2±3.7)%,b组为(37.6±4.3)%,c组为(46.2±5.2)%。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组间活细胞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nk-q检验结果显示任意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8周时,检测的活细胞率a组为(49.2±4.1)%,b组为(68.2±6.8)%,c组为(73.4±4.6)%。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组间活细胞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nk-q检验结果显示a组与b组、a组与c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c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术后1周,松质骨移植换药组微血管密度7.8±1.9,负压封闭松质骨移植组14.8±2.6,负压封闭松质骨移植并Ⅰ期植皮组16.0±2.2。各组间微血管的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松质骨移植换药组和负压封闭松质骨移植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松质骨移植换药组和负压封闭松质骨移植并Ⅰ期植皮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负压封闭松质骨移植组和负压封闭松质骨移植并Ⅰ期植皮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周,松质骨移植换药组微血管密度16.2±1.9,负压封闭松质骨移植组26.2±2.4,负压封闭松质骨移植并Ⅰ期植皮组28.6±3.4。各组间微血管的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松质骨移植换药组和负压封闭松质骨移植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松质骨移植换药组和负压封闭松质骨移植并Ⅰ期植皮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负压封闭松质骨移植组和负压封闭松质骨移植并Ⅰ期植皮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周,松质骨移植换药组微血管密度30.2±3.4,负压封闭松质骨移植组47.6±2.5,负压封闭松质骨移植并Ⅰ期植皮组52.8±4.6。各组间mv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各组间的mvd不同;且任意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任意两组间的mvd均不同。术后8周,松质骨移植换药组微血管密度51.8±1.5,负压封闭松质骨移植组52.8±3.0,负压封闭松质骨移植并Ⅰ期植皮组55.2±2.9。各组间mv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还不能认为各组间的mvd不同。4、全部患者均得到随访。负压封闭松质骨移植并一期植皮组:随访时间为1242个月,平均24个月。创面愈合无渗出的时间为2256天,平均(32.3±8.1)天。移植的皮片无明显坏死的10例(10/16),伤口愈合的时间为2233天;部分坏死的4例(4/16),伤口愈合的时间为2956天;完全坏死的2例(2/16),伤口愈合的时间为36天和40天,皮片坏死后创面全部经过痂下愈合而后瘢痕愈合。骨性愈合时间是47个月,平均(4.6±0.8)个月。患者随访1年无复发,患肢均可完全负重,外固定均于骨性愈合后拆除。传统开放植骨组:随访时间为1239个月,平均23.3个月。创面愈合无渗出时间为3469天,平均(51.8±8.6)天。肉芽组织最终均覆盖骨面,然后瘢痕化,达到伤口愈合的目的。本组骨性愈合时间是510个月,平均(7.2±1.3)个月。随访1年患者伤口无渗出,患肢可完全负重,外固定在达到骨性愈合后拆除,有2例患者复发,局部红肿,皮肤无破溃,经输液抗感染治疗后治愈。两组患者创面愈合和骨性愈合时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结论1、VAC可以提高移植松质骨的骨细胞活力,对移植松质骨的再血管化具有促进作用,间接促进骨愈合。同时可以缩短创面的愈合时间。2、移植的皮片初期不影响松质骨的的再血管化进程,后期创面闭合,有利于松质骨的再血管化。3、移植的皮片发生坏死,不影响肉芽的生长,并且可以降低外界细菌入侵的概率。4、负压封闭松质骨移植并Ⅰ期植皮的手术方法是对传统开放植骨技术的变革,引入负压的因素,变“开放”为“负压封闭”,使移植的松质骨的生长环境发生了变化。在松质骨上Ⅰ期植皮是对创面的“生理性覆盖”,在负压的辅助下,皮片可以存活,可以使创面早期闭合,缩短骨愈合时间,降低骨髓炎复发率,手术操作简单,伤口管理方便,可以在临床实践中推广。

沈美华,艾合买提江·玉树甫,任鹏,刘亚飞[7](2014)在《外固定架与负压封闭引流及带蒂背阔肌皮瓣移植修复肱骨远端创伤性骨髓炎》文中指出背景:骨髓炎的治疗属世界性难题,如何提高骨髓炎的治愈率是目前研究的重点。目的:探讨外固定架联合负压封闭引流及带蒂背阔肌肌皮瓣移植对肱骨远端创伤性骨髓炎的修复效果。方法:纳入2006年5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所有明确诊断为肱骨远端创伤性骨髓炎的患者36例,采用外固定架、负压封闭引流、带蒂背阔肌肌皮瓣移植等方法联合治疗,通过Mayo肘关节评分系统评价治疗前、治疗后肘关节功能,采取门诊就诊、电话追踪和家庭访视等方式随访。结果与结论:36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6年8个月。带蒂背阔肌肌皮瓣全部存活,其中最大面积为40 cm×13 cm,最小为15 cm×6 cm。Orthofix外固定架治疗21例,组合式外固定架11例,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4例,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6-14个月,10-16个月,8-20个月。外固定架取出时间平均8个月。治疗后肘关节功能优3例,良19例,中11例,差3例。其中2例感染复发;1例治疗后3个月窦道形成,行再次清创髂骨植骨后治愈;1例合并桡神经、正中神经损伤,肘关节处于屈肘100°、主动屈伸约20°,垂腕、垂指畸形、虎口挛缩,手指屈曲挛缩、僵硬,前臂桡背侧、屈侧麻木、感觉减退;4例一至两个针道有不同程度的渗出物,清创换药后治愈;1例创面出现小面积皮肤缺损,行游离植皮后愈合;其余病例创面均愈合良好,未出现医源性神经、血管损伤。提示外固定架联合负压封闭引流及背阔肌肌皮瓣移植是修复肱骨远端创伤性骨髓炎的有效手段。

陈勇喜,黄超,农新盛[8](2014)在《合并内侧软组织缺损的复杂胫骨近端开放性骨折的分阶段治疗策略》文中提出目的总结分析合并内侧软组织缺损的复杂胫骨近端开放性骨折分阶段治疗的策略及疗效。方法 2007年5月2011年7月我院共收治GustiloⅡⅢB型合并内侧软组织缺损的复杂胫骨近端开放性骨折25例,对所有患者行急诊一期清创、患肢跟骨牵引,通过内侧伤口对胫骨内侧柱骨折进行复位,尽可能恢复胫骨内侧柱的长度、轴线及内侧胫骨平台关节面的平整,必要时行克氏针临时固定,对清创后不稳定的软组织缺损伤口行负压封闭引流敷料覆盖引流,术后使用抗生素和视伤口情况反复清创,待内侧伤口稳定后,二期行单纯外侧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自体髂骨植骨、内侧皮瓣转移修复创面。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按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法进行评定。结果 25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1030个月。所有患者外侧手术切口无感染、坏死发生;内侧转移皮瓣除2例皮瓣周缘表皮坏死,经换药完全愈合,其他23例皮瓣均完全成活;均无骨髓炎发生。术后复查X线示内固定装置在位,无松动、断裂。骨折均骨性愈合,无延迟愈合,骨折愈合时间1223个月。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按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法进行评定:优8膝,良13膝,可4膝,差1例,优良率为84.00%。结论合并内侧软组织缺损的复杂胫骨近端开放性骨折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开放性骨折,临床治疗较为困难,通过分阶段的连续治疗,伤口稳定后二期采用单纯外侧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自体髂骨植骨、内侧皮瓣转移治疗,达到了同时修复创面和复位固定骨折的目的,具有并发症少、能够明显提高手术疗效等优点。

白风林[9](2013)在《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联合VSD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术(vacuum sea ling drainage,VSD)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显微修复外科自2011年年2月至2013年1月期间的收治的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患者23例,均在12h内对创面行彻底清创行病灶清楚处理,骨折采用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固定后一次或多次应用VSD材料覆盖创面,持续负压引流,术中、术后给予广谱抗生素抗感染,视病情3—5天更换创面VSD材料,创面状况改善后予植皮或皮瓣转移治疗。结果:18例患者骨折愈合良好,无感染,创面愈合良好,患肢功能良好。5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二期给予植皮或皮瓣转移治疗,按时换药,23例患者治愈出院,通过6~19个月随访,最终骨折均如期愈合,其中优18例(78.21%),良3例(13.1%),差2例(8.69%)。骨折愈合优良率为91.3%,未出现感染及髓内钉断裂等并发症,无1例骨髓炎发生。手术后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疼痛、总活动度和运动情况进行评分,与手术前评分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固定骨折较为稳定,与内固定钢板相比避免了对软组织、筋膜、骨膜的广泛剥离,进而保护骨块及软组织的血运,降低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所致的软组织坏死、感染及骨外露。VSD能使创面引流充分,降低感染发生率,促进创面加速愈合,为二期缝合创面、植皮或皮瓣转移治疗创造条件。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联合VSD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是一种简单、有效、值得进一步推广的方法。

周征兵[10](2010)在《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的皮瓣修复》文中指出目的:总结9种皮瓣治疗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经验,探讨各皮瓣的特点及修复该区创面的皮瓣选择。方法:2000年8月-2010年3月应用皮瓣修复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皮肤软组织缺损181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和分析。所有病例均在彻底清创、抗炎等治疗的基础上行皮瓣修复。前界扩大的改良腓肠肌内、外侧头肌皮瓣的前界范围均扩大至胫骨前嵴,将创缘作为皮瓣前缘的一部分。腓肠肌皮瓣内侧头肌皮瓣46例(改良20例;非改良26例)、外侧头肌皮瓣24例(改良13例;非改良11例);创面位于小腿中/上段的61例,中下段的9例;皮瓣大小18cm×7cm-35cm×12cm。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23例,其中创面位于小腿下段21例,中下段2例。胫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11例,其中交腿转移8例;创面全部位于中/下段,皮瓣大小18cm×8cm-22cm×13cm。胫后动脉穿支筋膜皮瓣26例,创面位于小腿上段的1例,中/下段25例。游离皮瓣21例,皮瓣大小19cm×7cm-22cm×16cm。双蒂推进皮瓣14例。隐动脉皮瓣、小腿前外侧皮瓣各2例。局部转移皮瓣12例。结果:20例改良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完全成活17例,部分坏死3例;26例非改良的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完全成活22例,部分坏死4例;感染复发各1例。13例改良的腓肠肌外侧头肌皮瓣完全成活11例,部分坏死2例;11例非改良的腓肠肌外侧头肌皮瓣完全成活9例,部分坏死2例;感染复发各1例。23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完全成活21例,远端浅层坏死和部分坏死各1例,感染复发1例。11例胫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完全存活10例,浅层坏死1例。26例胫后动脉穿支筋膜皮瓣完全成活24例,浅层坏死2例,感染复发2例。21例游离皮瓣,完全成活18例,浅层坏死1例,远端部分坏死2例,感染复发1例。14例双蒂皮瓣;13例完全存活,1例远端部分坏死,感染复发2例。隐动脉皮瓣、小腿前外侧皮瓣各2例、局部转移皮瓣12例,均完全存活。部分坏死的创面经二期缝合、植皮或皮瓣转移修复。所有病例出院时创面均愈合,感染控制,住院时间12-127天,平均39天。术后随访1-72个月,平均13个月。骨髓炎共复发10例(5.5%),复发时间1-24个月,均经再次手术后感染控制。游离皮瓣的平均面积大于带蒂皮瓣的平均面积(P<0.05)。前界扩大的改良腓肠肌外侧头肌皮瓣的平均面积大于非改良腓肠肌外侧头肌皮瓣的平均面积(P<0.05)。创内无内固定组(97%)感染控制率高于内固定保留组(74%)(P<0.05)。结论:(1)前界扩大的改良腓肠肌肌皮瓣可切取面积及运用灵活度进一步增大,适于修复胫骨上中段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2)游离皮瓣可切取面积大、组织量充足,适合于修复胫骨各段创伤性骨髓炎合并大面积软组织缺损。(3)胫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胫后动脉穿支筋膜皮瓣操作简便,适用于修复胫骨中下段创伤性骨髓炎合并中小面积软组织缺损。(4)运用皮瓣外科技术治疗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疗程短,感染控制可靠。(5)创内内固定的取出有利于胫骨骨髓炎的控制。

二、开放性胫骨折内固定术后骨外露26例治疗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放性胫骨折内固定术后骨外露26例治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胫骨骨折的治疗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2.1 胫骨骨折的受伤机制
    2.2 胫骨骨折的治疗进展
    2.3 胫骨及相关关节解剖特征
    2.4 胫骨骨折的诊断
        2.4.1 病史
        2.4.2 症状和体征
        2.4.3 辅助检查
    2.5 胫骨骨折分型
    2.6 胫骨骨折的治疗
        2.6.1 非手术治疗
        2.6.2 手术治疗
        2.6.3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
        2.6.4 闭合复位内固定术
        2.6.5 儿童胫骨干骨折
        2.6.6 外固定架
        2.6.7 胫骨开放性骨折处理
    2.7 术后护理及康复训练
    2.8 相关并发症
    2.9 小结
第3章 临床资料
    3.1 研究对象
    3.2 临床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3.3 手术方法
        3.3.1 术前评估
        3.3.2 麻醉方式
        3.3.3 手术方式
    3.4 术后护理
    3.5 疗效评估
    3.6 统计学分析
第4章 结果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研究不足与局限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学习经历
致谢

(3)三种内固定方式微创治疗胫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方法与资料
    1 一般资料
    2 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4 手术方法
    5 评定指标
    6 统计方法
第二章 结果
    1 普通交锁髓内钉固定组
    2 L型解剖锁定钢板固定组
    3 胫骨远端外侧解剖钢板固定组
    5 变量资料的比较
第三章 讨论
    1 胫骨中下段螺旋形型骨折特点
    2 普通交锁髓内钉固定术
    3 MIPPO技术下解剖锁定钢板固定内固定术
    4 不同种类的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术
    5 骨折愈合情况分析
    6 感染原因分析
第四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4)外固定支架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胫腓骨GustiloⅢA、B型骨折中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1.1 资料来源
        2.1.2 诊断、分型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实验材料和设备
    2.2 方法
        2.2.1 术前评估
        2.2.2 胫腓骨GustiloⅢA、B型骨折的手术方法
        2.2.3 术后处理
    2.3 随访及评价方法
    2.4 统计方法
三、结果
    3.1 临床随访结果
    3.2 创面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骨折临床愈合时间、puno功能评定的对比分析
四、讨论
    4.1 胫腓骨解剖特点
    4.2 开放性骨折的治疗原则
    4.3 骨折固定方式的选择
    4.4 腓骨骨折的固定
    4.5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的应用
    4.6 合并症的处理
    4.7 技术的优点及不足
    4.8 展望
五、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6)负压封闭松质骨移植并Ⅰ期植皮治疗创伤后骨髓炎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一 松质骨移植后血管新生和新骨生成的实验研究
    (一)引言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及统计分析
    (四)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二 负压封闭松质骨移植并Ⅰ期植皮与传统开放植骨治疗创伤后骨髓炎疗效对比分析
    (一)引言
    (二)资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一)SNK-q检验SPSS输出结果
    (二)实验过程
    (三)伤.的观察
    (四)X线检查
    (五)台盼兰拒染实验
    (六)HE染色
    (七)免疫组化CD34血管染色
    (八)典型病例
综述一 开放植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骨髓炎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合并内侧软组织缺损的复杂胫骨近端开放性骨折的分阶段治疗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准备
        1.2.2 一期急诊清创、负压封闭引流 (vacuum
        1.2.3 二期外侧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自体髂骨植骨、内侧皮瓣转移
        1.2.4 术后处理
    1.3 疗效评定标准
2 结果
3 讨论
    3.1 合并内侧软组织缺损的复杂胫骨开放性骨折特点和治疗难点
    3.2一期内侧骨折复位临时固定及跟骨牵引的重要性
    3.3 VSD技术在内侧软组织缺损开放性胫骨近端骨折中的应用
    3.4 MIPPO在复杂胫骨近端骨折中的应用

(9)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联合VSD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一般临床资料
        1.2 治疗及方法
    2. 疗效评定指标
        2.1 骨折愈合情况
        2.2 生活质量评分
        2.3 关节功能评分
        2.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10)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的皮瓣修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病例的纳入和结果评判标准
    1 纳入标准
    2 结果评判标准
第二章 修复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常用皮瓣的临床应用
    2.1 腓肠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修复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
    2.2 腓肠肌外侧头肌皮瓣修复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
    2.3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
    2.4 胫后动脉穿支筋膜皮瓣修复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
    2.5 胫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
    2.6 游离皮瓣修复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
    2.7.双蒂皮瓣修复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
    2.8 其它筋膜皮瓣修复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
第三章 统计学分析
    3.1 分组方法
    3.2 统计指标
    3.3 统计学方法
    3.4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胫骨创伤性骨髓炎的特点及治疗原则
    4.2 修复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几种常用皮瓣的特点
    4.3 修复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几种常用皮瓣选用原则
    4.4 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皮瓣修复优势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开放性胫骨折内固定术后骨外露26例治疗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两种手术方式治疗胫骨骨折的治疗效果比较[D]. 杨航. 吉林大学, 2021(01)
  • [2]早期清创切开复位联合内外固定对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治疗效果[J]. 李小河,陈前永,李世元,万里甫,邱中杰,耿磊,隆维伟.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20(07)
  • [3]三种内固定方式微创治疗胫骨中下段螺旋形骨折的疗效分析[D]. 付峰. 厦门大学, 2019(01)
  • [4]外固定支架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胫腓骨GustiloⅢA、B型骨折中的临床分析[D]. 向发松.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12)
  • [5]Hybrid外固定支架治疗复杂开放性胫骨平台骨折[J]. 王永会,杨永良,王大伟,李庆虎,李连欣,郝振海,周东生.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6(12)
  • [6]负压封闭松质骨移植并Ⅰ期植皮治疗创伤后骨髓炎的实验及临床研究[D]. 张继党. 第二军医大学, 2015(07)
  • [7]外固定架与负压封闭引流及带蒂背阔肌皮瓣移植修复肱骨远端创伤性骨髓炎[J]. 沈美华,艾合买提江·玉树甫,任鹏,刘亚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48)
  • [8]合并内侧软组织缺损的复杂胫骨近端开放性骨折的分阶段治疗策略[J]. 陈勇喜,黄超,农新盛.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4(05)
  • [9]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联合VSD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D]. 白风林.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2)
  • [10]胫骨创伤性骨髓炎伴软组织缺损的皮瓣修复[D]. 周征兵. 中南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胫骨开放性骨折内固定术后骨外露26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