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调查基本情况

1998年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调查基本情况

一、中国1998年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调查基本情况(论文文献综述)

孙亮,黎健[1](2021)在《中国人类健康长寿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健康长寿是人类一直追求的目标,作为复杂的生物学现象,其与复杂的遗传和环境因素的联合作用密切相关。我国老龄化形势严峻,长寿而不健康的问题依然突出。近年来,我国相关研究机构针对健康长寿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阐述中国健康长寿纵向调查队列(CLHLS)、广西自然长寿队列、海南自然长寿人群等主要的健康长寿人群资源,综述我国科学挖掘的影响人群健康长寿的遗传基因、长链非编码RNA及甲基化表观遗传修饰和线粒体含量等领域的最新进展,并针对性别、社会、心理健康、营养、肠道菌群等研究热点与健康长寿的关系进行分析,对未来的健康长寿研究提出建议。从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基础医学、社会学等多维度系统进行整合,对人类表型组做全面的介绍,精确测量、精密解析"基因—环境—表型"之间的多层次关联及整体性关系,以科技为健康老龄化的战略实施赋能。

蒋苏彤[2](2020)在《“长寿之乡”湖北钟祥乡村景观空间解析及其特征初探》文中研究表明乡村是我国城镇空间体系的基本单元之一,也是彰显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乡村的振兴是建设美丽中国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研究乡村、保护和发展乡村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领域之一。从风景园林学科的视角来看,有着数千年传承的乡村景观的相关研究不仅在理论上是学科体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时下探讨和研究健康景观极具借鉴意义的资料库和样本单元。从近半个世纪中国百岁老人的数量变化态势来看,全国大部分的百岁老人主要分布在乡村地区。这一现象与空间之间是否存在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相关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对景观领域开展的系统探索则更少。湖北钟祥市被中国老年学学会首批认证为“中国长寿之乡”,从某种角度说明了钟祥的乡村与其他地区相比可能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以钟祥的乡村景观为样本,系统梳理和解析其景观的结构、要素及特征等,不仅对于钟祥的乡村建设和区域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也会为进一步挖掘和研究健康景观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或素材,在实践和理论探索上都极具价值。本文试图从空间的层面对钟祥乡村景观的特征进行分析与梳理,并初步探寻钟祥乡村景观特征与区域长寿现象的相关联系,为后续的研究打下基础,提供资料。研究当中,我们除了对一般意义上的钟祥乡村景观特征进行调研分析之外,在综合考虑其“长寿之乡”可能蕴含的独特内涵或有关特定问题的层面上,我们立足于空间角度去探讨“区域长寿现象”与景观空间之间关系的可能性研究,与生物学或医学领域“生理长寿”研究的侧重有所不同。论文在厘清乡村景观、区域长寿现象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首先对钟祥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土地利用等进行了实地调研,梳理了钟祥当地乡村的历史演变路径,确定了其乡村长寿现象的空间分布和景观基本构成情况。通过研究发现:以钟祥的长寿水平分布情况可以将钟祥划分为两大区域,分别为长寿水平相对较高的宜居区,和长寿水平相对较低的适居区。以此为基础,本论文按照这两大区域分别将钟祥的乡村景观从外部自然环境空间与乡村内部组织空间两个维度侧重进行了相关比较性分析。首先采用景观生态学的景观指数定量化方法对其乡村景观的外部自然环境空间的进行了研究,分别从CLASS级别(横向、纵向)、LAND级别通过定量分析主要对地貌、水体、林地景观进行了系统解析,并针对外部自然空间对乡村的影响将钟祥乡村景观划分为四大类型,分别为依山临水型、山地陡坡型、远山远水型和远山临水型;在此基础上,对其各自的自然景观的特征进行了总结,进而得出了外部自然环境空间是影响其乡村长寿水平的直接因素这一结论。其次在其乡村内部组织空间中,从宏观尺度对钟祥乡村聚落的分布、规模等进行了定量化解析,总结了钟祥乡村宜居区与适居区乡村聚落在宏观空间上的分布特征;从微观的视角对内部组织空间中的各类景观单体分别进行了现状剖析与归纳,并总结出了长寿现象下的钟祥乡村内部组织空间的景观特征。之后,论文选取了这两大空间中的水体景观、林地景观及农田景观,将其量化特征与区域长寿现象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探求长寿现象与景观空间的相关性。通过分析得出了水体景观与区域长寿现象存在显着相关性,同时也明确了乡村景观空间与区域长寿现象存在正相关关系的结论。最后在特征分析过程中发现的钟祥乡村景观空间存在的现状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钟祥乡村景观空间的优化与保护机制,进一步满足乡村居民对于居住环境的需要,指导钟祥乡村的景观空间朝着更好、更生态的方向发展。

黄瑾慧[3](2020)在《基于“景观图谱”视角下三个典型长寿之乡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人居环境是人类生活的主要场所,许多研究表明人居环境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居民的人身健康和寿命。基于此,长寿之乡所拥有的健康条件和居住环境相对良好是不争的事实,区域长寿的现象也是客观存在的。根据当前有关健康城市的理论和经验,我国健康的人居环境规划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深入到计划的具体实践或设计原则的深度,并且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基于长寿之乡健康的人居环境这一方向,通过对典型长寿之乡居住环境的景观格局结构进行解析,为进一步探讨相对长寿现象背后的机理,积累初步的研究资料,是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首先,本文基于中国长寿之乡的认证标准,以具有相对长寿现象为典型标识的健康聚落为研究对象,通过Landsat8获取演技对象的遥感影像,运用ENVI监督分类对长寿之乡的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得出景观覆盖类型图,并初步建立长寿之乡景观格局判读标志;其次,通过取类比象的方法,调研分析了长寿之乡的景观格局和居住环境现状,利用Fragstats软件进行景观格局的指数计算。对钟祥、麻阳、澄迈三个典型长寿之乡的景观格局进行纵向比较,同时也选取了与三个长寿之乡所临近的非长寿区域,分别对钟祥与远安、麻阳与吉首、澄迈与白沙三组长寿区与非长寿区景观格局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归纳梳理出长寿之乡的景观格局特征。最后,基于景观格局的研究视角,通过多学科综合分析,构建和绘制出长寿之乡的地形地貌图谱、水系图谱及村落形态图谱。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提出相关的景观设计策略,希望在未来的城乡发展中,能够对宜居性、养生性、健康性的环境建设提供基础资料和设计思路。长寿之乡的自然生态环境良好,许多村落有着独特的地形、人文景观以及悠久的人文习俗和历史文化,形成了独特的“长寿”形象。本文通过对典型长寿之乡景观格局的分析,探索其设计策略得出以下结论:(1)多元地貌并存,合理利用“山林屋水林”格局。(2)合理优化人居环境优化,建构整体性景观格局。生态环境与人工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各个单元遵循与环境的整体性融合的共生,保证了乡村景观在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挥良好的实用性,是其景观特征整体性的重要体现。最后,希望在未来的城乡发展中,能够对宜居性、养生性、健康性的环境建设提供基础资料和设计思路。

陈雨涵[4](2020)在《医疗服务可及性对老年人死亡风险的影响》文中指出从现实来看,医疗服务可及是中国大多数公民最关注的问题,个体健康存量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减少,医疗服务作为一种健康投资可以为老年人带来更高的健康效益。医疗服务对老年人疾病预防和治疗、健康保健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健康服务模式从“疾病治疗”向“健康维护”模式转变,积极看待老年人,延长老年人预期寿命,提高晚年生活质量成为健康老龄化战略下的趋势。西方学者已经充分证明获得医疗保健对老年人健康和生存有积极影响。而国内关于医疗服务可及性对健康生存的影响尚没有一致的结论。为进一步探讨医疗服务可及性对老年人死亡风险的影响,本文利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追踪调查(CLHLS)2011-2014年数据,基于Grossman健康需求理论,构建Cox比例风险模型,老年人死亡风险为因变量,以医疗服务可及性作为自变量,选取生病是否及时治疗、是否参加社会医疗保险、与最近医疗机构距离和是否体检作为衡量指标,以此考察医疗服务可及性对老人死亡风险的影响,并考察医疗服务可及性影响的群体差异。通过计量模型分析,研究主要结果为:(1)参加社会医疗保险对老年人死亡风险有显着影响,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老年人比不享受的老年人死亡风险低17%;(2)生病及时治疗对老年人死亡风险有显着影响,生病及时治疗的老年人比生病未能及时就医的老年人死亡风险低8%;(3)就诊距离对老年人死亡风险有显着正向影响,距离最近医疗机构2公里以上的老年人死亡风险比距离2公里以内的高11%;(4)参加常规体检对老年人死亡风险有显着影响,每年参加健康体检的老年人死亡风险比不参加健康体检的低11%;(5)在医疗服务可及性的影响因素中,“没钱”和“路途远”是供需层面上导致老年人患病不能及时治疗的两个主要原因,进一步地,对于经济困难组的老年人,患病不能及时治疗对降低其死亡风险影响更大;对于远距离组老年人,患病不能及时治疗对降低其死亡风险影响更大;(6)医疗服务可及性对老年人死亡风险影响具有城乡差异,与最近医疗机构距离在2公里以内且定期常规体检的城镇老人死亡风险更低;享受社会医疗保险、生病得到及时治疗和与最近医疗机构距离2公里以内的农村老人死亡风险更低。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可行性建议如下:(1)采取“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就诊方式;(2)提高老人医疗服务支付能力;(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设体检项目,提高预防意识;(4)科学评估医疗需求,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翟秀莹[5](2020)在《长期照护方式对失能老人死亡风险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但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并未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而上升。年龄的增长使得老年人处于患病或疾病恢复阶段的时间延长,长期处于失能状态的老人需要长期照护的时间逐渐延长,这就需要大量的长期照护资源。我国失能老人存在长期照护需要时,选择何种照护方式对其健康状况的提升以及对死亡风险的降低有着重大影响。我国的长期照护方式主要包括以血缘关系主导、家庭成员帮扶的非正式照护和由专业人员的技术支持和体系化供给为主的正式照护。长期照护方式选择不仅关系到失能老人的健康水平和死亡风险的高低,还影响着社会安定和谐与经济长足发展,研究长期照护方式对失能老人死亡风险的影响问题对于缓解失能危机、改善失能老人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健康需求理论与社会支持理论,利用20052014年共五期的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以失能老人死亡风险作为因变量,长期照护方式作为自变量,通过构建Cox回归模型,考察长期照料方式对失能老人死亡风险的影响。首先,考察各个特征变量对失能老人死亡风险的影响;其次,分析正式长期照护方式与非正式长期照护方式分别对失能老人死亡风险的影响,逐步加入个体特征、社会经济特征、家庭或社会支持和健康状况等控制变量,考察在控制这些影响死亡风险的因素的情况下,对死亡风险的独立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长期照料方式对失能老人死亡风险的差异性;最后,分城乡和失能程度考察失能老人死亡风险的差异。本文结论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其一,各个特征变量对失能老人死亡风险的影响依次在Cox回归模型中得到检验。其二,正式照料方式对失能老人死亡风险有显着影响,集中机构照护比保姆照护死亡风险高56.7%。其三,非正式照料方式对失能老人死亡风险有显着影响,子女照护比其他亲属照护死亡风险高30.8%。其四,长期照护方式对失能老人死亡风险影响显着,正式照护方式的失能老人比非正式照护方式的失能老人死亡风险高20.2%。其五,不同城乡居住地和不同失能程度下,长期照护方式对失能老人死亡风险影响存在差异,长期照护方式对城镇失能老人死亡风险的影响显着;并且随着失能程度的增加,长期照护方式对失能老人死亡风险的影响系数逐渐减小。基于以上的结论,本文政策建议如下:(1)完善非正式照护支持性政策,鼓励家庭成员提供长照护服务;(2)完善正式照护服务方式,充分发挥正式照护服务的积极作用;(3)整合非正式和正式照护方式,大力发展居家社区照护服务。

李树斌[6](2020)在《我国高龄老人吸烟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CLHLS数据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等一系列国家层面政策文件的发布,关注人口健康并提高人口预期平均寿命成为当下热点议题。而吸烟习惯对高龄老年人的生理健康产生了严重威胁,缩短了高龄老年人的平均寿命。本文基于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数据库(CLHLS),使用卡方检验、均值比较、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二元Logistic回归,对高龄老年人当前是否存在吸烟习惯的影响因素和高龄老年人吸烟频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有以下发现:在高龄老年人目前是否存在吸烟习惯的影响因素方面:高龄老年人的吸烟习惯与一些生活习惯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即“习惯关联”,具体表现为:相对于没有饮酒习惯的高龄老年人,有饮酒习惯的高龄老年人有更大概率存在吸烟习惯;相对于饮茶频率低的高龄老年人,饮茶频率高的高龄老年人有更大概率存在吸烟习惯;相对于没有体力劳动习惯的高龄老年人,有体力劳动习惯的高龄老年人有更大概率存在吸烟习惯;相对于食用糖频率较低的高龄老年人,食用糖频率较高的高龄老年人有更大概率存在吸烟习惯。不同的生活场合对高龄老年人当前是否存在吸烟习惯的影响不同,总的来说,经常在较为严肃场合活动的高龄老年人当前存在吸烟习惯的概率小,经常在较为放松或娱乐环境中活动的高龄老年人当前存在吸烟习惯的概率大。具体表现为:相对于读书看报频率较高的高龄老年人,读书看报频率较低的高龄老年人有吸烟习惯的概率更大;相对于当前没有身体锻炼习惯的高龄老年人,当前有身体锻炼习惯的高龄老年人存在吸烟习惯的概率更大;相对于看电视或听广播频率较低的高龄老年人,看电视或听广播频率较高的高龄老年人存在吸烟习惯的概率更大;相对于打扑克或打麻将频率较低的高龄老年人,打扑克或打麻将频率较高的高龄老年人有更大概率存在吸烟习惯。以往研究都指出社交活动具有增进吸烟习惯的作用,但社交活动对高龄老年人吸烟习惯的影响并不显着。在高龄老年人吸烟频率的影响因素方面:高龄老年人低估吸烟对人体的伤害,高估自身的健康状况即达克效应,导致了高龄老年人吸烟频率的较高。具体表现为:相对于高龄老人(80岁及以上)和中龄老人(75岁到79岁),低龄老人(65岁到74岁)的吸烟频率更高;相对于自评健康状态较差的高龄老年人,自评健康状态较好的高龄老年人吸烟频率更高;相对于健康状态有改变(变好或变坏)的高龄老年人,健康状态不改变的高龄老年人的吸烟频率更高;相对于视力较差的高龄老年人,视力较好的高龄老年人吸烟频率更高;相对于不参加体力劳动的高龄老年人,参加体力劳动的高龄老年人吸烟频率更高;相对于不享受免费医疗待遇的高龄老年人,享受免费医疗待遇的高龄老年人吸烟频率更高;相对于社区中有健康教育服务的高龄老年人,社区中没有健康教育服务的高龄老年人吸烟频率更高。

石雷[7](2020)在《上海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人口高龄化发展趋势增强、患病与失能风险增大,有效分析和了解影响老年人健康生活时长的主要因素,对提升人群健康素养水平,推进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全民健康服务保障和提高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健康预期寿命作为综合衡量人群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人群生命长度和质量的综合反映。论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是聚焦老龄化社会背景,特别是上海老龄化进程日渐严重的现状,通过对文献的阅读和整理分析,厘清健康预期寿命及其相关概念的基本情况和理论依据,摸清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发展现状和变化情况,认清提升老年人健康水平和健康预期寿命存在的问题;二是通过对追踪调查数据的整理和统计分析,利用健康多状态生命表方法,建立老年人健康多状态生命表,测量与分析上海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全面比较分析上海与全国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水平;三是基于追踪调查数据的整理分析,使用SPSS24分析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整理和筛选出影响因素,然后从不同维度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分性别、分年龄对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得出结论。四是通过对研究问题和实证结果的综合分析,提出优化和提升上海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对策建议。论文最终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上海60-65岁年龄组老年人预期寿命为24.72岁,健康预期寿命17.47岁,老年人自评健康和自理健康状态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低龄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具有更大的提升空间。二是健康预期寿命存在较大的性别差异,女性健康预期寿命普遍高于同龄男性健康预期寿命,但高龄女性老年人健康损失率大于同期高龄男性。三是男性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占比普遍低于同龄女性,但随年龄增长,健康预期寿命占比和差距逐渐缩小。四是教育程度提高促进健康预期寿命显着提升,研究结果表明教育程度提高将显着提升健康预期寿命,教育程度每提高1个单位,健康预期寿命将增加0.212个单位。五是居民经济状况提高可以显着促进健康预期寿命的增加,实证分析发现居民经济状况与健康预期寿命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即居民经济状况每增加1个单位,健康预期寿命将提高0.281个单位。六是年龄增长、农村户口、偏劳动密集型职业和过量饮酒均对健康预期寿命产生负面影响,例如老年人每增加一单位的寿命长度,健康预期寿命则减小0.623单位;男性、文化程度高、已婚、适度锻炼、经济状况良好等是健康预期寿命的保护性因素,例如男性健康预期寿命普遍低于女性,但随着年龄增长,男性的健康预期寿命折损率低于女性。论文贡献主要在:一是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利用健康多状态生命表方法,对上海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进行了测算,并在此基础上将其与全国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水平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更加明确了解到上海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实际情况;二是通过对老年人健康水平相关影响因素的描述分析、相关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分性别、分年龄对健康预期寿命的影响变量进行实证分析。深入分析和了解到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式和强度,研究结果和结论对老年人健康水平的改善,健康预期寿命提高有较大的正向作用。论文创新在:一是研究对象更聚焦。以往研究对上海老年人健康水平相关研究较少,健康预期寿命测量和影响因素研究更寥寥无几,本文主体为上海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的研究。二是测量方法更准确。以往测量健康预期寿命多数采用基于单一时点数据的Sullivan方法,本文采用基于多状态健康生命表的方法测算,由于对数据的要求更高和精确,测量结果更有准确性和代表性。三是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建立分年龄、分性别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回归分析模型,研究不同条件下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作用强度和方向。

许昕[8](2021)在《基于多尺度的中国高龄老人生活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以及人类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中国虽属发展中国家,但其人口老龄化进程几乎与发达国家齐头并进。2000年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伴随着近年来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如何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做到既“长寿”又“健康”,即实现“健康老龄化”成为中国政府新时代老龄工作的重中之重。事实上,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不仅来自老年人口规模的快速扩张,同时也来自高龄人口比重的大幅上升。高龄老人作为老年人群中的弱势群体,其身心健康、经济独立性、社会交往更为脆弱,在生活、精神方面更需照料与慰藉,他们的生活现状及满意度理应引起社会的极度关注,特别是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转化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改善成为我国民生领域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全面剖析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方方面面不仅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根本保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论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有关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研究进展基础上,基于人口转变理论、需求层次理论、社会分层理论、生活质量理论、人地关系理论,运用全国人口普查及抽样调查数据、统计年鉴、地理监测数据、环境数据以及生活质量问卷调查等多元化数据,从多尺度视角出发,先从宏观群体尺度构建指标体系,借助Arc GIS、ENVI、Geo Da等软件平台,对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龄老人生活质量进行全面评价,把握其空间分异特征;其次以南京市域为研究案例地,采用SPSS统计分析方法构建高龄老人生活质量概念框架,从微观个体尺度对南京市高龄老人的特殊群体——百岁老人生活质量进行多维度、多属性特征的综合评判;最后结合地理探测器、Amos结构方程模型技术探讨影响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宏微观因素,以全面考察群体层面和个体层面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成因,实现生活质量研究的宏微观结合。全文研究内容包含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二章节,为基础理论部分,介绍全文研究背景、意义、目标、内容、方法、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进展以及相关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实证分析部分,包含第三、四、五、六章节,从宏微观多尺度视角出发,对中国高龄老人生活质量进行全面评价。其中第三章节概述了现阶段中国高龄老人的结构转变历程、发展速度、发展程度及区域差异;第四章节从宏观尺度评估了中国高龄老人的环境、健康、经济、社会、文化生活质量;第五章节从微观视角出发对南京市百岁老人生活质量的不同维度、不同属性特征进行综合评判;第六章节从宏微观结合视角分析了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第三部分为第七章对策建议,从国家政策层面、社区层面、个人层面提出改善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具体措施。第四部分为第八章节,阐述本论文的主要结论、创新之处、不足与展望。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中国高龄人口结构表现出女多男少、乡村多城镇少的特征。人口高龄化呈现加速上升趋势,其增长速度大体分为四个阶段:快速增长期、平稳增长期、高速发展期、停滞期。发展速度上,高龄化区域差异日益凸显,由“一”字型格局演变为“点—面”格局,且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存在不一致性。发展程度上,人口高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表现为由沿海向内陆、东南向西北扩张态势,且与“胡焕庸线”保持相对一致性。空间分布上,受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化和人口年龄结构惯性推移等因素影响,高龄化的总体差异不断缩小,地区内差异是造成总体差异缩小的主要原因。(2)中国高龄老人生活质量总体呈现“东中西梯度地带性”格局,形成以东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为核心向中西部渐次递减的空间布局态势,空间热点呈现“团状集聚式”和“带状延伸式”布局模式。构成综合生活质量的环境、健康、经济、社会、文化5个生活质量要素在空间上虽形态各异,但总体符合自东向西递减的分布形态。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处于生活质量第一梯队。不同要素评价结果显示,经济和社会生活质量总体评价值较低,文化生活质量评价值最高。(3)南京市百岁老人生活质量处于中等水平。个体生活质量主要由躯体健康、心理支持、社会经济地位和感官能力四个维度构成,百岁老人心理支持处于中等偏高水平,社会经济地位、躯体健康和感官能力处于中等偏低水平。不同性别、年龄、户口类型、婚姻状况的百岁老人生活质量存在显着差异,男性、105岁以上、拥有城镇户口、在婚的百岁老人生活质量更高。(4)宏观尺度,从人口结构、家庭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4个方面选取高龄老人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并提出10个假设,其中社会保障维度的“人均社会救助支出”、“社会福利支出占GDP比重”,经济发展水平维度的“人均GDP”、“城镇化水平”,家庭规模维度的“平均家庭户规模”5个变量假设成立,对高龄老人生活质量产生影响,并且各因素叠加后对高龄老人生活质量区域差异的影响表现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5)微观尺度,依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从心理支持、社会经济地位、躯体健康、感官能力四个维度对生活质量影响因素进行反向验证。结果显示社会经济地位和躯体健康与百岁老人生活质量显着相关,心理支持与百岁老人生活质量不相关。(6)高龄老人生活质量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社会经济生活质量有待提高、躯体健康和社会经济地位有待改善的问题。未来国家及政府要在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建立覆盖城乡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等方面为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改善提供政策保障。社区要加强服务功能,建立多元化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推进智能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并营造敬老养老助老的社区环境。此外,高龄老人自身要努力通过多种途径接受再教育,积极参与闲暇社会活动,全方位的提高个体生活质量水平。

胡晓茜[9](2020)在《生命历程视角下的老龄健康变化趋势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21世纪是全球人口老龄化的时代,中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发展态势。老龄健康问题备受社会关注,提高老龄健康水平有助于合理规避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各种挑战。同时,健康不公平和变化的异质性使老龄健康问题更加复杂。全面了解老年人群的健康状况和变化趋势,实现老年人既健康又长寿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在生命历程视角下,探索老年人健康变化情况。从宏观角度,探索年龄、时期、出生队列对老龄健康总体变化趋势及性别、城乡分层变化趋势的影响;从微观角度,探索老龄健康变化的不同轨迹类型及类型归属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项目的1998-2018年的八次调查,选择参与调查的65~105岁的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认知功能、躯体功能以及自评健康四个角度来探索。本研究包括纵向的趋势研究和队列追踪研究。首先描述了八次调查中81262名老年人的基本情况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认知功能、躯体功能、自评健康方面的健康状况;接着,从宏观角度,采用纵向的趋势研究设计,利用分层年龄、时期、队列交叉分类随机效应模型,探索年龄、时期、队列对老龄健康总体变化趋势以及性别、城乡分层变化趋势的效应;最后,从微观角度,采用纵向的队列追踪研究设计,基于组基轨迹模型,对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认知功能、躯体功能、自评健康变化轨迹的不同类型及其对应的死亡轨迹进行探索,并从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情况以及儿童期特征几个角度对轨迹类型归属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使用的统计软件包括SPSS 20.0和SAS 9.4,统计学检验的显着性水平设定为0.05。研究结果老龄健康变化趋势的年龄、时期、队列效应:总体变化趋势方面,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认知功能、躯体功能随年龄增长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且下降速度逐渐加快,自评健康随年龄增长先变差再变好,但变化幅度不大;时期效应表现为,四个健康指标均先在1998-2002年呈变差趋势,而后认知功能、躯体功能、自评健康保持平稳,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有小幅波动;队列效应表现为,四个健康指标随队列出生年份变晚无显着变化,较为平稳。在控制了年龄、时期、队列效应后,女性老人的四个健康指标均比男性差。性别分层变化趋势方面,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认知功能、躯体功能随着年龄的增大,性别差距进一步扩大,自评健康的性别差异随年龄先逐步扩大,而后略有缩小;时期效应表现为,认知功能的性别差距在1998-2018年持续扩大,其余三个指标无显着变化;队列效应表现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认知功能、躯体功能的性别差距随队列出生年份变晚而逐渐缩小。在控制了年龄、时期、队列效应后,农村老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优于城市老人,但认知功能、自评健康比城市老人差,躯体功能未发现显着差别。在这一城乡分层变化中,年龄效应体现为,随着年龄增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其余指标的城乡差距随年龄变化不明显;时期效应表现为,四个健康指标的城乡差距随时期无显着变化;队列效应表现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城乡差距随队列出生年份变晚而逐渐缩小,其余三个指标的城乡差距随队列无显着变化。老龄健康变化轨迹的类型及影响因素: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变化轨迹方面,男性老人存在“无失能型”、“低起点缓慢增长型”和“低起点快速增长型”三种类型,而女性老人存在“低起点缓慢增长型”、“低起点快速增长型”和“高起点快速增长型”三种类型。绝大部分女性老人比相对应类型的男性老人在相同年龄时失能项数更多。死亡轨迹的高低分层排列顺序和失能轨迹排序一致,即失能项数最少的轨迹类型对应的死亡概率也最低。居住在东部地区、从事非农职业、出生在城市的老年人归属到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轨迹类型中的可能性更大。认知功能的变化轨迹方面,男性老人存在“大幅下降型”、“中等下降型”、“低速下降型”和“轻微下降型”四种类型,而女性老人存在“大幅下降型”、“中等下降型”、“低速下降型”和“小幅下降型”四种类型。女性老人从属于认知功能较差的轨迹的比例高于男性,且女性老人的认知功能指数大多不及相对应类型的男性老人。男性死亡轨迹的高低分层排列顺序和认知功能轨迹排序大体一致,女性死亡轨迹的高低分层排列顺序约在88岁以后和认知功能轨迹排序基本一致。未受过教育的老年人归属到认知功能较差的轨迹类型中的可能性更大。躯体功能的变化轨迹方面,男性和女性老人均存在“低起点快速下降型”、“高起点快速下降型”和“高起点缓慢下降型”三种类型。女性老人属于躯体功能较差的轨迹类型的比例高于男性。死亡轨迹的高低分层排列顺序和躯体功能变化轨迹排序一致。东部地区的老年人相较于中西部地区的老年人更有可能归属到躯体功能较差的轨迹类型中。自评健康的变化轨迹方面,男性老人存在“低起点上升型”和“高起点稳定型”两种类型,女性老人存在“低起点上升型”和“高起点上升型”两种类型。死亡轨迹的高低分层排列顺序和自评健康变化轨迹排序一致。中西部地区的老年人归属到自评健康较差的轨迹类型中的可能性更大。研究结论(1)年龄、时期、队列对老龄健康总体变化趋势以及性别、城乡分层变化趋势具有相互独立的作用。年龄效应较时期和队列效应更为强烈且显着。(2)总体健康变化趋势方面,大部分健康指标随年龄增长呈现出逐渐加快的下降趋势,随时期和队列推移大致保持稳定。(3)性别分层健康变化趋势方面,女性老人的健康劣势随年龄增大更加凸显;随时期推移性别差距大多依然存在,甚至认知功能的性别差距随时期推移而继续扩大;随队列出生年份变晚,大多健康指标的性别差距逐渐缩小。(4)城乡分层健康变化趋势方面,随着年龄增大,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随时期推移城乡差距依然存在,无显着变化;随队列出生年份变晚,农村老人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优势逐渐消失,而认知功能、自评健康方面的劣势依然存在,农村老人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5)本研究识别出老龄健康变化轨迹存在不同类型,女性老人的健康变化轨迹与男性相比更为不利,地区、教育等因素对轨迹类型的归属有影响。

段俊[10](2020)在《我国高龄老人认知功能受损和下降与全因死亡的关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我国高龄老人认知功能受损和下降对全因死亡的关联关系,同时探讨年龄(80-89岁和90岁及以上)和性别(男性和女性)差异。本研究旨在评估高龄老人认知功能状况对晚期寿命的影响,为其未来公共卫生政策制定,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服务作为重要参考。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随机选择中国23个省(市、自治区)大约一半的城市和县。该调查项目在1998年进行基线调查,此后分别于2000年、2002年、2005年、2008-2009年、2011-2012年和2014年进行了跟踪调查,7次随访调查共纳入43487老人。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测量高龄老人的认知功能,(1)将认知功能分为四个分界点:重度认知功能受损(0-17分)、中度认知功能受损(18-23分)、轻度认知功能受损(24-27分)和认知功能正常(28-30分);(2)根据教育水平使用不同认知功能受损的截点,MMSE<18且未接受过教育的高龄老人判定为认知功能受损,MMSE<21且接受教育1-6年的高龄老人判定为认知功能受损,MMSE<25且接受超过6年教育的高龄老人判定为认知功能受损。(3)认知功能测试两次,认知功能下降被定义为从基线到下一次随访下降到较低的MMSE类别。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分类变量的差异,采用方差分析比较连续性变量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认知功能正常、轻度认知功能受损、中度认知功能受损和重度认知功能受损四种认知功能水平的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四组生存曲线的异质性检验。采用COX模型中的逐步回归和以往研究中已确定的重要混杂因素来控制影响死亡的混杂因素,主要包括性别和年龄、人口统计学特征(教育情况、职业、婚姻情况、居住方式、居住地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日常生活方式因素(锻炼情况、当前吸烟情况、当前饮酒情况、做家务情况、阅读情况、看电视情况、养花情况和田园工作情况)。采用Cox回归评估高龄老人认知功能受损和下降对全因死亡的影响,在进一步的亚组分析中,亚组根据年龄(80-89岁,90岁及以上)和性别(男性和女性)对高龄老人进行分层。结果在本研究1998-2014年的随访调查中,基线共纳入28896名高龄老人,平均年龄为92.85±7.49岁。男性高龄老人占比38.15%,女性高龄老人占比达到61.85%;随访总人年数为106820.99,总死亡率占81.41%。调整混杂因素后,首先,按照MMSE将认知功能分为四个截点,认知功能正常为参照时,轻度认知功能受损、中度认知功能受损和重度认知功能受损对全因死亡的风险比分别为1.07(1.02-1.11)、1.18(1.14-1.23)和1.42(1.36-1.47),按照教育水平划分认知功能受损后,认知功能受损相比于认知功能正常,风险比为1.31(1.27-1.35);其次,相比于高龄老人一直维持认知功能正常相比,当从认知功能正常、轻度认知功能受损和中度认知功能受损下降到重度认知功能受损时,对全因死亡风险比分别为1.72(1.57-1.87)、1.83(1.67-2.01)和1.92(1.75-2.10);一直维持轻度认知功能受损、中度认知功能受损和重度认知功能受损时,对全因死亡风险比分别为1.16(1.07-1.25)、1.30(1.20-1.41)和1.76(1.63-1.89)。最后,在高龄老人年龄和性别的亚组分析中,认知功能受损和下降对高龄老人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趋势相似,在80-89岁低年龄段中,以按照教育水平划分认知功能受损为例,认知功能受损相比于认知功能正常,风险比为1.39(1.30-1.48),90岁及以上年龄段分别为1.29(1.25-1.34);相比于高龄老人一直维持认知功能正常相比,当从认知功能正常、轻度认知功能受损和中度认知功能受损下降到重度认知功能受损时,80-89岁高龄老人,对全因死亡风险比分别为1.84(1.62-2.09)、1.74(1.50-2.03)和2.09(1.79-2.45);90岁及以上年龄段分别为1.55(1.36-1.76)、1.77(1.56-2.01)和1.79(1.58-2.03),其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在性别分层后,研究结果未发现统计学差异。结论本研究采用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认知功能受损且考虑教育水平和认知功能下降是高龄老人重要的全因死亡风险因素,认知功能下降相比于认知功能受损对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更大;研究发现提示,动态评估高龄老人认知功能的变化情况,定期筛查高龄老人的认知功能受损和认知功能下降,对实现健康高龄化有着重要意义。

二、中国1998年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调查基本情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1998年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调查基本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人类健康长寿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我国主要的健康长寿人群队列
    1.1 中国健康长寿纵向调查队列
    1.2 广西自然长寿队列
    1.3 海南自然长寿人群
    1.4 如皋长寿之乡
2 遗传基因和生物学因素
    2.1 载脂蛋白E基因
    2.2 叉头蛋白3A基因
    2.3 研究发现胆固醇酯转化蛋白
    2.4 长链非编码RNA
    2.5 肠道菌群
    2.6 其他遗传和生物学因素
3 人口特征和其他关键影响因素
    3.1 性别
    3.2 社会和心理健康因素
    3.3 营养
4 展望

(2)“长寿之乡”湖北钟祥乡村景观空间解析及其特征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政策背景:健康人居环境建设与乡村振兴的指引
        1.1.2 学科背景:人居环境科学、景观生态学的学科交叉研究方向
        1.1.3 社会背景:人类健康与乡村人居环境的逐步重视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乡村景观的相关研究
        1.3.2 区域长寿现象的相关研究
        1.3.3 景观生态学——景观指数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步骤与方法
        1.5.1 研究步骤
        1.5.2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基本概况
    2.1 数据来源
    2.2 钟祥市概况
        2.2.1 自然环境概况
        2.2.2 社会经济概况
        2.2.3 历史文化概况
        2.2.4 土地利用概况
    2.3 钟祥市乡村的演变
        2.3.1 整体景观格局的演变
        2.3.2 乡村长寿现象的衍生发展
        2.3.3 外来迁入人口与长寿现象
    2.4 钟祥市乡村长寿现象空间分布
        2.4.1 问题的发现
        2.4.2 空间划分依据
        2.4.3 空间划分结果
    2.5 钟祥市乡村景观构成
3 区域长寿现象下的钟祥市乡村外部自然环境空间解析
    3.1 景观指数的选择
    3.2 外部自然环境空间解析
        3.2.1 气候要素解析
        3.2.2 CLASS级别纵向解析
        3.2.3 CLASS级别横向解析
        3.2.4 LAND级别解析
    3.3 区域长寿现象下的钟祥市乡村外部自然环境空间的整体特征
    3.4 乡村外部自然环境空间对乡村内部组织空间的影响
        3.4.1 地貌景观的影响
        3.4.2 水体景观的影响
        3.4.3 林地景观的影响
        3.4.4 整体自然景观影响下乡村类型的划分
    3.5 本章小结
4 区域长寿现象下的钟祥市乡村内部组织空间解析
    4.1 宏观视角下乡村内部组织空间解析
        4.1.1 景观指数的选择
        4.1.2 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
        4.1.3 乡村聚落的空间规模
        4.1.4 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
    4.2 微观视角下乡村内部组织空间解析
        4.2.1 农业生产景观解析
        4.2.2 建筑景观解析
        4.2.3 道路景观解析
        4.2.4 公共空间——绿地景观解析
    4.3 区域长寿现象下的钟祥市乡村内部组织空间景观特征总结
        4.3.1 钟祥市乡村内部组织空间景观单体特征
        4.3.2 钟祥市乡村内部组织空间景观总体特征
    4.4 本章小结
5 钟祥市区域长寿现象与乡村景观空间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5.1 钟祥市乡村景观特征总结
        5.1.1 各景观要素单元特征
        5.1.2 整体景观空间特征
    5.2 区域长寿现象下的钟祥市乡村景观特征评价
        5.2.1 区域长寿现象下的乡村景观特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2.2 评价方法
        5.2.3 评价结果
    5.3 区域长寿现象与乡村景观空间特征相关性分析
        5.3.1 乡村居民长寿水平指数研究
        5.3.2 区域长寿水平指数与景观空间相关性分析
        5.3.3 显着性指标线性回归分析
    5.4 钟祥市乡村景观特征与区域长寿现象
        5.4.1 地貌景观特征与区域长寿现象
        5.4.2 水体景观特征与区域长寿现象
        5.4.3 林地景观特征与区域长寿现象
        5.4.4 聚落特征与区域长寿现象
        5.4.5 生产景观特征与区域长寿现象
        5.4.6 建筑景观特征与区域长寿现象
        5.4.7 绿地景观特征与区域长寿现象
6 钟祥市乡村景观空间健康性保护与优化发展策略
    6.1 钟祥市乡村景观空间的优化与提升
        6.1.1 钟祥市乡村景观空间的现状发展问题
        6.1.2 钟祥市乡村景观优化基本原则
        6.1.3 钟祥市乡村景观空间优化路径
    6.2 长寿现象下的钟祥市乡村景观保护与延续
        6.2.1 钟祥市乡村景观空间保护机制构建
        6.2.2 钟祥市乡村景观空间保护策略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3)基于“景观图谱”视角下三个典型长寿之乡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对居住环境的需求
        1.1.2 为人居环境的建设提供研究方向
        1.1.3 相关政策法规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课题的目的
        1.2.2 研究课题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相关概念及释义
        1.4.1 区域长寿现象
        1.4.2 长寿之乡的界定
        1.4.3 中国长寿之乡及地理分布特征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国外对长寿现象的相关研究
        1.5.2 国内对长寿现象的相关研究
    1.6 乡村长寿现象的成因分析
        1.6.1 自然地理条件
        1.6.2 经济发展
        1.6.3 基本医疗及公共卫生建设
    1.7 研究方法与框架
        1.7.1 研究方法
        1.7.2 研究框架
2 传统长寿乡村地理环境的解读
    2.1 中国传统文化与健康长寿
        2.1.1 传统文化中对选址的要求
        2.1.2 传统文化中的“得水和藏风”
    2.2 中国古代对自然环境与健康长寿关系的认识
        2.2.1 地形、地貌与长寿的关系
        2.2.2 气候与长寿的关系
        2.2.3 水环境与长寿
        2.2.4 土壤环境与长寿
    2.3 景观图谱视角下长寿之乡的环境解读
    2.4 本章小结
3 研究区域概况
    3.1 研究样区的数据选择与分类
        3.1.1 研究样区的选则
        3.1.2 实验数据选取与分类
        3.1.3 波段的选择与解译
    3.2 钟祥市概况与长寿现象
        3.2.1 钟祥市区域概况
        3.2.2 钟祥长寿现象的历史演化
        3.2.3 钟祥市土地利用景观图谱
    3.3 澄迈县概况与长寿现象
        3.3.1 澄迈区域概况
        3.3.2 澄迈的长寿现象
        3.3.3 澄迈县景观信息图建立
    3.4 麻阳苗族自治县概况与长寿现象
        3.4.1 麻阳县域概况
        3.4.2 麻阳县的长寿现象
        3.4.3 澄迈区域概况
    3.5 本章小结
4 长寿之乡的景观格局分析
    4.1 斑块类型水平上长寿之乡的景观格局分析
        4.1.1 斑块类型面积(CA)
        4.1.2 斑块所占景观的比例(PLAND)
        4.1.3 景观斑块密度(PD)
        4.1.4 最大斑块所占景观面积的比例(LPI)
        4.1.5 蔓延度指数(COHESION)
    4.2 景观水平上长寿之乡景观格局分析
        4.2.1 景观面积(TA)
        4.2.2 蔓延度指标(CONTAG)
        4.2.3 散布与并列指数(IJI)
        4.2.4 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
        4.2.5 香农均匀度指数(SHEI)
    4.5 本章小结
5 长寿之乡与其他乡村(非长寿之乡)景观格局比较
    5.1 钟祥与远安县景观格局对比
        5.1.1 远安县景观格局分析
        5.1.2 钟祥与远安斑块格局对比
        5.1.3 钟祥市与远安县景观格局对比
    5.2 麻阳与吉首景观格局指数对比
        5.2.1 麻阳县与吉首市斑块格局对比
        5.2.2 麻阳县与吉首市景观格局对比
    5.3 澄迈与白沙景观格局对比
        5.3.1 澄迈县与白沙县斑块格局对比
        5.3.2 澄迈县与白沙县景观格局对比
    5.4 长寿之乡与非长寿之乡的对比结果
        5.4.1 长寿之乡与非长寿之乡斑块格局对比结果
        5.4.2 长寿之乡与非长寿之乡景观格局对比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长寿之乡景观图谱建立与设计策略
    6.1 长寿之乡的景观图谱
        6.1.1 长寿之乡的地形图谱
        6.1.2 长寿之乡水系图谱
        6.1.3 长寿之乡聚落形态图谱
    6.2 基于景观图谱的设计策略
        6.2.1 多元地貌并存,合理利用“山林屋水林”格局
        6.2.2 人居环境优化,建构整体性景观格局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致谢

(4)医疗服务可及性对老年人死亡风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四、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医疗服务可及性
        二、死亡风险
    第二节 Grossman健康需求理论
        一、健康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
        二、医疗服务可及性影响死亡风险的理论解释
第二章 数据来源、变量选取与研究假设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一、数据来源
        二、样本选取
    第二节 变量选取
        一、因变量
        二、自变量
        三、控制变量
    第三节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一、研究假设
        二、模型构建
第三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因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二、自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三、控制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第二节 医疗服务可及性对老人死亡风险的实证分析
        一、社会医疗保险与老年人死亡风险
        二、生病及时治疗与老年人死亡风险
        三、与医疗机构距离与老年人死亡风险
        四、常规体检与老年人死亡风险
    第三节 医疗服务可及性影响的群体差异分析
        一、生病及时治疗对不同群体的影响差异
        二、医疗服务可及性影响的城乡差异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医疗服务可及性对老年人死亡风险有显着影响
        二、医疗服务可及性对死亡风险的影响具有群体差异
    第二节 对策建议
        一、采取“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就诊方式
        二、提高老人医疗服务支付能力
        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设体检项目,提高预防意识
        四、科学评估医疗需求,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参考文献
致谢

(5)长期照护方式对失能老人死亡风险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四、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五、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失能老人
        二、长期照护方式
        三、死亡风险
    第二节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一、健康需求理论
        二、社会支持理论
        三、影响机制
        四、研究假设
第二章 数据、变量与模型
    第一节 数据来源、样本选择与变量选取
        一、数据来源
        二、样本选择
        三、变量选取与赋值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模型构建
第三章 失能老人死亡风险的相关因素分析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
        一、失能老人死亡风险情况描述性分析
        二、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方式描述性分析
        三、控制变量描述性分析
    第二节 失能老人死亡风险的单因素分析
第四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长期照护方式对失能老人死亡风险的影响
        一、失能老人死亡风险的特征变量分析
        二、正式照护方式对失能老人死亡风险的实证结果分析
        三、非正式照护方式对失能老人死亡风险的实证结果分析
        四、不同长期照护方式对失能老人死亡风险的比较分析
    第二节 分样本进一步分析
        一、长期照护方式对不同城乡失能老人死亡风险的差异分析
        二、长期照护方式对不同失能程度老年人死亡风险的差异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完善非正式照护支持性政策,鼓励家庭成员提供长照护服务
        二、完善正式照护服务方式,充分发挥正式照护服务的积极作用
        三、整合非正式和正式照护服务方式,大力发展居家社区照护服务
参考文献
致谢

(6)我国高龄老人吸烟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CLHLS数据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
        1.2.2 国外相关研究
    1.3 研究总体架构
    1.4 创新点
        1.4.1 研究对象的创新
        1.4.2 研究内容的创新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高龄老年人
        2.2.2 吸烟习惯、吸烟频率、吸烟行为
        2.2.3 达克效应
        2.2.4 习惯关联
        2.2.5 生活场域
    2.3 研究对象与内容
        2.3.1 研究对象
        2.3.2 研究内容
    2.4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2.4.1 数据来源
        2.4.2 资料分析方法
    2.5 研究假设
    2.6 样本基本情况
        2.6.1 研究变量的选取
        2.6.2 样本基本情况
第三章 “习惯关联”与高龄老年人吸烟习惯
    3.1 饮茶、饮酒习惯与高龄老年人吸烟习惯
    3.2 食用糖频率与高龄老年人吸烟习惯
    3.3 体力劳动习惯与高龄老年人吸烟习惯
    3.4 “习惯关联”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第四章 “生活场域”与高龄老年人吸烟习惯
    4.1 读书看报、身体锻炼、社交活动、参与家务与高龄老年人吸烟习惯
    4.2 电视广播、扑克麻将与高龄老年人吸烟习惯
    4.3 “生活场域”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第五章 达克效应与高龄老年人吸烟频率
    5.1 年龄、自评健康、自评健康变化与高龄老年人吸烟频率
    5.2 视力健康、体力劳动与高龄老年人吸烟频率
    5.3 免费医疗与高龄老年人吸烟频率
    5.4 健康教育与高龄老年人吸烟频率
    5.5 达克效应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5.6 稳健性检验
第六章 结论、建议与不足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重视健康教育,促进形成正确健康观念
        6.2.2 推行无烟娱乐,倡导健康消遣文明娱乐
        6.2.3 改进续保标准,促进高龄老年人关注健康
        6.2.4 识别非正式组织,重点人群重点干预
        6.2.5 倡导关联警示,多种消费品共同警示
参考文献
致谢

(7)上海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口结构失衡,老龄人口比重不断增加
        1.1.2 预期寿命延长,老年人口健康状况不佳
        1.1.3 健康预期寿命指标意义凸显,已成为衡量健康的重要指标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分析及理论界定
        1.3.1 健康预期寿命的理论基础与特点
        1.3.2 健康预期寿命的测量
        1.3.3 健康预期寿命的影响因素
        1.3.4 健康水平影响因素研究的特征
    1.4 研究方法
        1.4.1 健康多状态生命表的应用
        1.4.2 统计分析方法
        1.4.3 文献分析法
        1.4.4 社会调查法
    1.5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老年人健康水平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2.1 老年人预期寿命变化情况
        2.1.1 世界各主要国家预期寿命情况比较
        2.1.2 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基本情况
        2.1.3 国内各大城市人口预期寿命对比
        2.1.4 上海人口预期寿命基本情况
    2.2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变化情况
        2.2.1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变化趋势
        2.2.2 健康素养水平的年龄分布
        2.2.3 健康素养水平的地区分布
        2.2.4 健康素养水平性别分布
        2.2.5 健康素养水平的城乡分布
        2.2.6 健康素养水平的受教育程度分布
    2.3 人口死亡率变化情况
        2.3.1 人口死亡率总体变化情况
        2.3.2 主要城市人口死亡率情况
        2.3.3 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情况
        2.3.4 各国人口死亡率基本情况
    2.4 健康卫生事业投入实际状况
        2.4.1 医疗健康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2.4.2 健康卫生总费用支出情况
        2.4.3 健康与养老政策发展情况
    2.5 健康预期寿命提升存在的问题
        2.5.1 健康生活方式理念不强,老年人健康管理意识欠缺
        2.5.2 医卫专业人才短缺,服务供给动力不足
        2.5.3 卫健服务需求快速增长,供需结构矛盾逐步显现
        2.5.4 死亡率逐渐降低,居民健康状况改善不明显
第三章 上海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测量
    3.1 模型设计
        3.1.1 健康生命表的选取
        3.1.2 健康多状态生命表构建
    3.2 数据来源
        3.2.1 数据选择
        3.2.2 数据的描述分析
    3.3 健康生命表的计算
        3.3.1 健康状态转移概率计算方法
        3.3.2 健康状态生命表的计算结果
    3.4 健康预期寿命的计算和对比
        3.4.1 上海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测量
        3.4.2 我国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测量
    3.5 结论与分析
        3.5.1 结论
        3.5.2 分析
第四章 上海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4.1 健康预期寿命的单因素交叉分析
        4.1.1 年龄与户籍和健康预期寿命存在负相关
        4.1.2 教育程度与职业和健康预期寿命呈正相关
        4.1.3 婚姻与自评状况和健康预期寿命呈强相关性
        4.1.4 吸烟与饮酒和健康预期寿命关联
        4.1.5 慢性病和健康预期寿命密切相关
    4.2 健康预期寿命多影响因素间相关性研究
        4.2.1 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透视分析
        4.2.2 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4.3 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4.3.1 健康预期寿命的正向影响因素
        4.3.2 健康预期寿命的负向影响因素
        4.3.3 健康预期寿命的影响因素体系构建
第五章 上海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1 影响因素实证模型假设
    5.2 影响因素实证模型构建
        5.2.1 因变量设定
        5.2.2 多元回归模型
    5.3 数据选取
    5.4 描述性统计分析
    5.5 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5.5.1 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5.5.2 分性别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5.5.3 分年龄段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5.6 健康预期寿命影响因素实证结论
        5.6.1 经济状况与健康预期寿命呈显着正相关
        5.6.2 教育程度提高促进健康预期寿命提升
        5.6.3 居住地差异间接影响健康预期寿命
        5.6.4 健康预期寿命的性别、年龄差异明显
        5.6.5 吸烟和酗酒对健康预期寿命影响极大
        5.6.6 适度锻炼对健康预期寿命有正向作用
第六章 上海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提升的对策研究
    6.1 培养健康生活习惯,提升居民健康水平
        6.1.1 普及健康相关知识,提高健康素养水平
        6.1.2 增强健康生活意识,培养健康生活习惯
    6.2 丰富老年人健康教育方式,推动全周期健康管理
        6.2.1 普及多层次健康教育,转变健康生活理念
        6.2.2 推进老年教育常态化,促进健康管理精细化
    6.3 健全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丰富医疗和康复服务渠道
        6.3.1 完善全民健康医保体系,提升医养结合效率
        6.3.2 优化医疗服务供给模式,提高居民健康医疗水平
    6.4 发展健康服务产业,完善多层次健康服务供给
        6.4.1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健康运动产业
        6.4.2 创新健康管理模式,探索现代健康服务供给方式
    6.5 完善居民健康评价指标,健全健康水平监测体系
        6.5.1 明确健康测量指标类别,科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6.5.2 推动人口健康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全国健康监测体系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8)基于多尺度的中国高龄老人生活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区域
        1.3.3 技术路线
    1.4 关键问题与创新之处
        1.4.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高龄老人
        2.1.2 生活质量
        2.1.3 老年人生活质量
        2.1.4 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2.1 生活质量研究
        2.2.2 高龄老人研究
        2.2.3 百岁老人研究
        2.2.4 研究述评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人口转变理论
        2.3.2 需求层次理论
        2.3.3 社会分层理论
        2.3.4 “美好生活”理论
        2.3.5 人地关系理论
第3章 中国人口高龄化发展的时空特征
    3.1 中国老年人口结构的演变
        3.1.1 老年人口年龄金字塔经历“缩减—再扩张”两个阶段
        3.1.2 老年人口性别比低,高龄女性更多于男性
        3.1.3 老年人口城乡差异显着,高龄老人乡村多于城市
    3.2 中国人口高龄化的发展
        3.2.1 中国人口高龄化加速上升
        3.2.2 中国高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3.3 中国人口高龄化速度的空间差异
        3.3.1 测算方法
        3.3.2 不同时期高龄化速度演变特征
    3.4 中国人口高龄化类型的演变
        3.4.1 人口高龄化类型的划分
        3.4.2 人口高龄化各类型空间分布
    3.5 中国人口高龄化的区域差异
        3.5.1 研究方法
        3.5.2 总体演变趋势
        3.5.3 区域间差异
        3.5.4 区域内差异
    3.6 中国人口高龄化的空间关联特征
        3.6.1 研究方法
        3.6.2 总体集散性
        3.6.3 局部集聚特征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高龄老人生活质量评价及空间差异
    4.1 指标体系构建与研究方法
        4.1.1 生活质量构成要素的选取
        4.1.2 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3 研究方法
    4.2 中国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综合评价
        4.2.1 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空间差异特征
        4.2.2 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空间集聚性特征
    4.3 高龄老人环境生存质量评价
        4.3.1 环境生存质量指标选取及评价模型
        4.3.2 环境生存质量各要素空间分布
        4.3.3 高龄老人环境生存质量空间差异
    4.4 高龄老人健康生存质量评价
        4.4.1 健康生存质量指标选取及测算方法
        4.4.2 健康生存质量各要素空间分布
        4.4.3 高龄老人健康生存质量空间差异
    4.5 高龄老人经济生活质量评价
        4.5.1 经济生活质量指标选取
        4.5.2 经济生活质量各要素空间分布
        4.5.3 高龄老人经济生活质量空间差异
    4.6 高龄老人社会生活质量评价
        4.6.1 社会生活质量指标选取及测算方法
        4.6.2 社会生活质量各要素空间分布
        4.6.3 高龄老人社会生活质量空间差异
    4.7 高龄老人文化生活质量评价
        4.7.1 文化生活质量指标选取
        4.7.2 文化生活质量各要素空间分布
        4.7.3 高龄老人文化生活质量空间差异
    4.8 本章小结
        4.8.1 高龄老人环境生存质量
        4.8.2 高龄老人健康生存质量
        4.8.3 高龄老人经济生活质量
        4.8.4 高龄老人社会生活质量
        4.8.5 高龄老人文化生活质量
第5章 南京市百岁老人生活质量评价
    5.1 研究数据来源
        5.1.1 调查问卷设计及入户调查
        5.1.2 样本统计特征分析
    5.2 指标体系构建与变量测量
        5.2.1 百岁老人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5.2.2 变量测量
    5.3 百岁老人生活质量探索性因子分析
        5.3.1 研究方法
        5.3.2 生活质量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5.4 南京市百岁老人生活质量评价结果
        5.4.1 生活质量综合评价
        5.4.2 生活质量不同维度评价
        5.4.3 基于个体及家庭属性特征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不同尺度高龄老人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6.1 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架构
    6.2 宏观群体尺度的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6.2.1 指标选取
        6.2.2 分析方法
        6.2.3 作用机制分析
    6.3 微观个体尺度的生活质量影响因素
        6.3.1 研究设计与模型构建
        6.3.2 模型拟合与修正
        6.3.3 影响因素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改善高龄老人生活质量的对策建议
    7.1 国家政策层面
        7.1.1 统筹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7.1.2 建立覆盖城乡老年人医疗保障体系
        7.1.3 逐步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7.1.4 建立和完善老年社会救助体系
    7.2 社区层面
        7.2.1 加强社区服务功能,建立多元化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7.2.2 智慧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
        7.2.3 营造敬老养老助老的社区环境
    7.3 个人层面
        7.3.1 重视教育对提高生活质量的促进作用
        7.3.2 鼓励高龄老人积极参与闲暇活动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2.1 实现生活质量研究的宏微观结合
        8.2.2 丰富生活质量研究的理论与实证
    8.3 问题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一、主要着作
    二、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三、主持或参与的科研基金与项目
    四、获奖
致谢

(9)生命历程视角下的老龄健康变化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人口老龄化
        1.1.2 老年人口健康
        1.1.3 老龄健康的不公平和异质性
    1.2 研究现状及研究问题的提出
        1.2.1 研究现状
        1.2.2 研究评述
        1.2.3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现实意义
    1.5 论文结构安排
2 研究框架与理论基础
    2.1 研究框架
    2.2 研究假设
    2.3 理论基础
        2.3.1 生命历程理论
        2.3.2 累积劣势理论
        2.3.3 残障进展理论
        2.3.4 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理论
3 资料来源与方法
    3.1 资料来源
        3.1.1 数据
        3.1.2 抽样方法
        3.1.3 质量控制
    3.2 研究设计
    3.3 研究指标
        3.3.1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3.3.2 认知功能
        3.3.3 躯体功能
        3.3.4 自评健康
        3.3.5 协变量
    3.4 统计分析方法
        3.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3.4.2 分层年龄、时期、队列交叉分类随机效应模型
        3.4.3 组基轨迹模型
    3.5 技术路线
4 样本基本情况
    4.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4.2 老年人口健康概况
    4.3 本章小结
5 老龄健康变化趋势的年龄、时期、队列效应
    5.1 年龄、时期、队列对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变化趋势的影响
        5.1.1 总体趋势
        5.1.2 性别分层趋势
        5.1.3 城乡分层趋势
    5.2 年龄、时期、队列对认知功能变化趋势的影响
        5.2.1 总体趋势
        5.2.2 性别分层趋势
        5.2.3 城乡分层趋势
    5.3 年龄、时期、队列对躯体功能变化趋势的影响
        5.3.1 总体趋势
        5.3.2 性别分层趋势
        5.3.3 城乡分层趋势
    5.4 年龄、时期、队列对自评健康变化趋势的影响
        5.4.1 总体趋势
        5.4.2 性别分层趋势
        5.4.3 城乡分层趋势
    5.5 讨论
        5.5.1 年龄、时期、队列对老龄健康总体变化趋势的效应
        5.5.2 年龄、时期、队列对老龄健康性别分层变化趋势的效应
        5.5.3 年龄、时期、队列对老龄健康城乡分层变化趋势的效应
    5.6 本章小结
6 老龄健康变化轨迹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6.1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变化轨迹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6.1.1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变化轨迹及死亡轨迹
        6.1.2 影响因素
    6.2 认知功能变化轨迹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6.2.1 认知功能变化轨迹类型及死亡轨迹
        6.2.2 影响因素
    6.3 躯体功能变化轨迹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6.3.1 躯体功能变化轨迹类型及死亡轨迹
        6.3.2 影响因素
    6.4 自评健康变化轨迹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6.4.1 自评健康变化轨迹类型及死亡轨迹
        6.4.2 影响因素
    6.5 讨论
        6.5.1 老龄健康变化轨迹类型
        6.5.2 轨迹类型归属的影响因素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建议
    7.3 主要创新点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
附录二 :简易精神状况检查量表
综述 老龄健康变化趋势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10)我国高龄老人认知功能受损和下降与全因死亡的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材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2.2 研究对象
    2.3 数据库内容及相关变量定义
        2.3.1 调查问卷
        2.3.2 认知功能测量
        2.3.3 认知功能受损和下降评定方法
        2.3.4 死亡调查问卷
        2.3.5 混杂因素及变量定义
    2.4 数据分析
    2.5 质量控制
    2.6 技术路线
3.研究结果
    3.1 我国高龄老人认知功能受损对全因死亡的影响
        3.1.1 我国高龄老人认知功能受损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3.1.2 我国高龄老人认知功能受损对全因死亡风险模型的建立
        3.1.3 我国高龄老人认知功能受损对全因死亡风险的亚组分析
        3.1.4 敏感性分析
    3.2 我国高龄老人认知功能下降对全因死亡的影响
        3.2.1 我国高龄老人认知功能下降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3.2.2 我国高龄老人认知功能下降对全因死亡风险模型的建立
        3.2.3 我国高龄老人认知功能下降对全因死亡风险的亚组分析
        3.2.4 敏感性分析
4.讨论
    4.1 高龄老人认知功能受损对死亡的影响
    4.2 高龄老人认知功能下降对死亡的影响
    4.3 高龄老人认知功能受损和下降对死亡影响的亚组分析
    4.4 可能的机制解释
    4.5 本研究的优势与不足
5.结论
6.参考文献
7.附录
8.致谢
9.综述 认知功能受损和下降对全因死亡的研究进展
    9.1 研究背景
    9.2 材料与方法
    9.3 结果
    9.4 结语
    参考文献

四、中国1998年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调查基本情况(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人类健康长寿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 孙亮,黎健. 中国基础科学, 2021(05)
  • [2]“长寿之乡”湖北钟祥乡村景观空间解析及其特征初探[D]. 蒋苏彤.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3]基于“景观图谱”视角下三个典型长寿之乡的比较研究[D]. 黄瑾慧.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医疗服务可及性对老年人死亡风险的影响[D]. 陈雨涵.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5]长期照护方式对失能老人死亡风险的影响[D]. 翟秀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6]我国高龄老人吸烟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CLHLS数据的分析[D]. 李树斌. 河北大学, 2020(08)
  • [7]上海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影响因素研究[D]. 石雷.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8]基于多尺度的中国高龄老人生活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D]. 许昕.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9]生命历程视角下的老龄健康变化趋势研究[D]. 胡晓茜. 浙江大学, 2020(01)
  • [10]我国高龄老人认知功能受损和下降与全因死亡的关联分析[D]. 段俊.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1998年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调查基本情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