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行业:墙内花,墙外香

家电行业:墙内花,墙外香

一、家电行业:墙内开花墙外香(论文文献综述)

姜豪[1](2019)在《政府主导下的青岛市品牌经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品牌经济已经成为青岛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青岛是全国较早实施品牌经济战略的城市,如何保持区域竞争优势,要从推动品牌经济发展入手,以创新驱动为引擎,推动品牌经济和品牌城市跨越发展。本文在对品牌和品牌经济的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深入研究青岛市品牌经济的发展现状及经验模式,对比深圳品牌经济发展经验,找出青岛市品牌经济发展的不足,提出青岛促进品牌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和对策,为青岛推动品牌经济持续率先走在全国前列提供有意义的参考建议。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界定了品牌和品牌经济的内涵,归纳总结了中国品牌理论的起源于发展,研究品牌经济的重要内涵以及发展品牌经济的重要意义,为品牌经济发展课题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主要从青岛市品牌经济发展现状出发,研究青岛市品牌经济发展历程,归纳青岛市品牌经济发展的重要成就和成功模式。青岛成功模式是“品牌意识觉醒,标志性企业与企业家引领,政府强力支持保障,坚持高端化精品化品牌发展,经济、服务、政务等各领域品牌联动”五个环节融合互动。第三部分重点论述青岛市品牌经济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通过与深圳品牌经济的发展对比,当前制约青岛市品牌经济发展的问题,主要有品牌后续力量严重不足、政府的引导和服务功能还有较大差距、新旧动能转换成效还需提升、人才智力支撑建设不够完善等。与此同时,青岛市发展品牌经济也有地理区位和历史文化优势、品牌城市优势、城市经济成长的优势等3个优势,以及“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建设、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庆祝中国海军成立70周年、2019全球(青岛)创投风投大会等重大活动的成功举办等3个新机遇。第四部分提出了青岛市品牌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和对策,坚持问题导向,围绕增强品牌持续发展力量、提高政府服务市场能力、深入推动创新驱动战略、深化招才引智工程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对策建议。

刘婕[2](2019)在《湖北省人工智能发展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工智能是一门新兴技术科学,研究领域包括机器人、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博弈等,人工智能将深刻变革传统生产和生活模式,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创新发展。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将其视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焦点,加紧出台规划和政策,积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产品应用,以期占据未来战略制高点。中国从2015年开始先后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等国家层面的重要战略、政策规划等,全国各地方的政府层面也积极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支持人工智能发展,推动中国人工智能发展迈入新时代。近年来,湖北省认识到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重要性,紧抓机遇,积极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实施了一系列具有成效的政策措施,但已有政策供给不能满足湖北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需求,政府正在发挥职能、政策措施制定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湖北省各级政府应加强组织领导,加快对人工智能发展政策的研究,完善和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为人工智能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保障。本文基于公共政策相关理论,通过文献研究、实例分析、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湖北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问题和政策进行了深入研究,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总结了国内外人工智能重点领域发展情况和发展政策研究现状,介绍了全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介绍了相关概念和相关理论。第三部分对国外代表型国家、中国国家级和省级政府推进人工智能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作了深入的梳理和分析,为研究提出推进湖北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提供了经验借鉴。第四部分,分析了湖北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优势条件和产业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对湖北省人工智能发展政策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采取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摸清湖北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情况,调查总结了企业、政府、行业组织、研究机构等不同层面的政策需求和发展建议,梳理现阶段湖北省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深入分析了现阶段政策存在的问题,为研究提出制定完善湖北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相关政策措施提供了有力支撑。第六部分,以公共政策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湖北省人工智能产业自身的问题以及政府在发挥职能、政策制定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切实有效完善和推进湖北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议。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和展望。经过分析研究,本文认为湖北省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具有良好基础和优势条件,湖北省应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培育壮大人工智能产业,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吴秋琴[3](2017)在《A吸尘器公司经营战略转型研究》文中提出过去二十多年里,中国依靠人口红利、成本优势等,逐渐成为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例如小家电产品的全球制造中心。但近几年来,随着国内原材料价格的急剧上升、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以及国内消费的转型升级,国内家电企业特别吸尘器生产企业竞争激烈,产能过剩、价格战、产品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国内吸尘器企业为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寻求新的发展路径,纷纷走向转型之路。本文主要运用战略管理理论和方法,以A公司为例探讨吸尘器企业实施战略转型的方向和途径。根据A公司实际情况,提出其经营战略应从“以出口订单为主的ODM生产”到“出口订单和自有品牌内销并重”转型,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实施的策略。同时,论文还提出了几个方面的实施举措,来保证A公司经营战略的顺利转型。即加大力度完善国内外市场的营销体系;逐渐从ODM向客户合作开发发展;通过实施差异化的品牌策略提高公司自有品牌的知名度和专业度;产品研发聚焦适合国内消费者的产品;提高产品性能,保证品质的可靠性;同时通过控制产品成本和降低企业管理成本来提高产品的性价比和竞争力;完善售后服务体系以提高客户满意度;以及加大企业财务人力资源等各方面资源的支持力度。

王誉俊[4](2016)在《国际眼光:电影的内容分级之于华莱坞的可持续发展》文中指出本文是在内容分级视角下,对华莱坞电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研究。一个健全的、可持续发展体系的运营依托于资源、市场和文化等几大区块的协同合作;拥有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产业,不会以牺牲人类福祉为代价去挑战产业增长的极限。就电影产业而言,艺术发展、社会责任、价值观导向等与产业在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时代中的商业发展、文化传播战略一样重要。从中国入世到华莱坞的产业化定性,崛起的华莱坞电影产业和充满生机与张力的华莱坞电影市场已经成为世界电影舞台上的新聚点。目前国内外关于华莱坞电影产业的研究,主要是从对包括院线扩展、票房井喷等数字增长的畅想来抒发对华莱坞电影发展的期待,而相对较少的从这些正面的文本中分析其中可能存在不利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深层问题:电影内容分级制度的缺失对可持续化发展的影响。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从媒介生态学的视角分析华莱坞产业,从而论证电影的内容分级是提升电影产业竞争实力的必要条件。本文着眼于电影产业的可持续化发展逻辑带出的四个方面影响进行分析:内容分级与电影的生产和资源配置、内容分级与电影的消费和使用、内容分级与消费市场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内容分级与电影产业的道德与政治职责。具体来说,本文围绕下述问题展开:为什么认为电影内容分级制度的施行才是华莱坞电影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的前提?华莱坞的内容分级之于华莱坞电影产业,可以通过人力资本(例如六代导演)、物质资本(例如市场规避风险的生产举措)和意识形态的表述(例如动画类别的细分)等来推动华莱坞电影的"走出去"战略,从而有助于华莱坞文化的可持续化发展,建设更好的华莱坞国际形象。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本文主要从对华莱坞和国际上的产业发展相关的文本进行分析,并讨论了可持续发展的操作模式。这项研究的贡献主要有两部分:第一,助力于华莱坞理论拼图的收集,理解当前电影产业环境对华莱坞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第二,本研究深度挖掘了内容分级与可持续发展电影产业之间的互利互惠表现及互相制约的因素,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部门的有关电影法律法规的决策制定提供参考性意见。

符亦文[5](2015)在《论动画的跨文化传播》文中提出本文试图以动画本体论为出发点探讨动画作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在跨文化传播中建构文化空间与形塑国家形象的可能性。动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是表达,更是传播。在视觉文化占主导的时代,动画以夸张、变形的艺术风格给观影者带来最直观、最迅捷的视觉震撼体验。但是,本文并不限于在一般意义上探讨动画的艺术本质及其相较其它艺术形式所具有的文化传播优势,而是以此为切入点,探究动画作为文化载体在跨文化传播中承担的文化传播功能。探讨动画的文化传播功能的理论意义不仅在于对当下普遍将其视为"小儿科",仅看见其显现的娱乐性而忽视它隐含的意识形态特质的思维定势进行反思,更在于审视和思考如何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以动画作为媒介表达与建构国家形象的有效途径。本文在于积极回答时代课题。随着全球化浪潮、视听文化以及新媒体合流的加剧,国与国之间的地缘边界变得日益模糊,不同国家之间力量的角逐也由之前"硬实力"的较量变成"软实力"的比拼。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性。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能对内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对外提升国际竞争优势。中国经济大国的形象已经确立,可是文化大国的形象却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却不是文化传播大国,更不是文化输出大国。传播力的滞后不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西方人心目中固化、扭曲的"中国形象",使"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而且也让国外传播媒介"趁虚而入",强势占领国内市场,"哈美"、"哈日"、"哈韩"风此起彼伏。所以本文研究内容正视社会现实,它也许不能完全改变跨文化传播视域中异化的"中国形象",但却为"中国形象"的重塑提供了可能;它也许无法在短期内改变"西风"压倒"东风"的文化生态,但至少为中华民族何以重拾对本国文化的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等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王鹏[6](2014)在《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研究 ——以全国性小说评奖为核心》文中研究指明文学评奖是文学价值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文学评价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评奖制度的建构总是与国家在一定时期的文化政策、文学场域内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展开的大规模文学评奖实践活动密不可分。自“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首次以制度化的形式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正式确立以来,以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为核心的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已经成为了 20世纪中国文学制度体系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文学评奖的动态化发展和评奖制度建构自身的缺陷,对于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研究始终没能摆脱视角狭窄、对象单一、系统研究相对匮乏的格局和主观性、盲目性、随意性的研究倾向。本论文以埃斯卡皮的“文学社会学”、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为主要依据,以“重回历史现场”的姿态,在深入挖掘评奖史料、展开理论思辨的基础上,将研究视野伸向整个20世纪的文学评奖活动之中,既填补了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历史源起”研究的诸多学术空白,又在质疑学界已有共识的基础上对理论偏误进行了“纠偏”;既对全国性小说评奖为核心的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确立、演进、修正进行了全景式的考察,又对这种变化背后凸显的、文学场域内各种力量之间的相互博弈、此消彼长进行了富有建构性的研究,同时,对因此而形成的中国当代文学评奖的主导原则、审美偏向、制度性缺陷等从学理上给予了必要的辨析。本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前制度设计”:中国当代文学评奖的历史源起。本章主要从中国现代文学评奖的三种机制、中国当代文学第一次评奖的制度构想、“十七年”时期中国当代文学评奖的重要收获等三个方面入手,力图找寻中国现代、“十七年”时期文学评奖与新时期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确立之间的关联性。(1)中国现代文学评奖的三种机制。本节在打破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地域区隔”的基础上,对中国现代文学评奖中民间奖励机制、文艺组织奖励机制、个人资助机制的丰富实践进行系统、翔实论述的同时,就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未能真正形成评奖制度、国家共识的个中缘由进行了理论阐明。(2)中国当代文学第一次评奖的制度构想。本节通过对《文艺报》试刊号第1-13期的搜集、整理、研读,从“无果而终”的构想和“广开言路”的求索两个方面入手,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鲜为人知的学术“盲点”——与第一次文代会同时进行的“文艺作品评选活动”展开论述,扭转了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研究中认识偏误的同时,填补了新中国文艺体制研究的一个空白。(3)“十七年”时期中国当代文学评奖的重要收获。本节主要通过“墙外花开”、“墙内凋敝”两种截然对立的景象,既肯定了中国当代文学所具有的“世界性影响”,又从一个侧面说明文学评奖作为“十七年”时期文学批评的一种陪衬,始终未能建构起制度化的文学价值评判方式。第二章,现代化诉求: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确立。本章主要从新时期文学体制的重构、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创立两个方面,在丰富翔实的史料钩吊中,深入探寻了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确立与新时期国家全新的现代性文化想象和文化意志之间;与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生动活泼的文艺局面,缓和文艺界内部分歧之间;与新时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的合法性论证之间的密切联系。(1)新时期文学体制的重构。本节以新时期文学体制重构为突破口,进一步挖掘了文学组织恢复、文学刊物复刊、文艺政策调整对于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确立所起的重要作用。(2)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创立。本节以“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的开创性意义和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茅盾文学奖的相继创立为核心,从创设缘由、制度设想、实践操作、意义价值等角度入手,对以全国性小说评奖为核心、通向文学现代性并兼具中国特色的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确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透析。其中,对“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创立”的系统性研究、对“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从《设想》到《启事》以及评选中“三次篇目调整全过程”背后复杂机制成因的探求是本章力求有所突破的“难题”。第三章,介入式探索: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演进。本章从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革新与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遭遇“拐点”两个方面入手,运用数据统计学方法,对20世纪80年代以全国性小说评奖为核心的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演进轨迹进行了系统的阐明。(1)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革新。本节主要通过奖项设置、评委组成、评选机制等三个方面的制度性变化,对中国作家协会以介入性探索的方式改革文学评奖制度所作的努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2)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拐点”。本节主要通过对“非文学因素”的介入导致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文学评奖制度遭遇“拐点”的分析,从正反两方面既对评奖制度屡遭僭越进行学理批评,又对评奖审美范式发生的可喜变化持以肯定。尤其是对第九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7-1988)、第五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7-1988)合法性地位的认识、辨析上所作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扭转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研究认识偏误的作用。第四章,话语权博弈: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修正。本章从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困局、格局、变局三个维度着手,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为核心的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修正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1)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困局。本节主要从公共生态与自身存在两个方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困局的出现进行了学理思辨。(2)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格局。本节以20世纪90年代的“评奖热”为出发点,对官方政府奖、文学传媒奖、民间机构奖等多元文学评价主体共同构筑的文学价值评判新体系作出宏观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判断。对以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为核心的全国性文学评奖中凸显出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与文学自主性、文学精英话语与读者大众趣味、市场资本话语与文学独立性等评价元素之间的相互博弈进行了富有理论思辨的界说。(3)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变局。本节在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届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评选条例》的细致比较中,对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修正过程中奖项设置与干预机制、评奖标准与调节机制、评奖运作与创新机制、评奖纪律与回避机制的利弊作出了一分为二的判断。

战迪[7](2014)在《新时期以来中国都市电影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世界电影百余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都市电影无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之一。相较于西方都市电影一以贯之的蓬勃景观,中国的都市电影创作曾因社会体制与意识形态的束缚而裹足不前,直到改革开放新时期它才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都市化进程也日益加剧。在高速推进的现代化进程和跨文化交流的双重语境之下,中国的都市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与多元景观。计划经济的历史惯性与消费文化的滚滚浪潮相伴而来;传统文化基因中的乡土情结挥之不去,西方社会的现代文明意识更难于抗拒。中国的都市社会在现代性、反现代性、现代意识、反现代意识的文化坐标中艰难博弈。在由工业化文明主导的城市化模式向全面发展的都市化模式转轨的历史时期,全球开放与高度异质化成为了当下都市社会特征的集中体现。相应的,都市文化生态也表现为话语的复调性与景观的杂糅性。恰恰是在这种变动不居的社会思潮洗礼下,都市民众需要电影这一现代文明中所特有的艺术形式来排遣紧张压抑的都市生活给他们带来的重荷,进而唤起内心深处的文化反思。在众多的电影类型之中,都市电影与当下的都市生活联系最为紧密,更能够引发受众的心理认同。它摹写着世界范围内都市化进程中的中国经验,承载着电影人关于当代中国都市社会的文化想象,也寄托着受众的种种文化期待与遐思。基于以上原因,对都市电影的研究自然也就成为了当代电影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容缺失。应该说,都市电影的创作绝不仅仅停留在现代都市社会照相式的直观影像呈现层面,电影文本中寄寓着电影创作者独特的文化感知与艺术理解,与此同时,接受主体与批评主体的文本读解也令都市电影具有着无限开放的可能性。本研究在巴尔特所说的自由解构与杰姆逊等所说的历史性定见之间寻求某种视域的融合,力图在挖掘和凝聚中达成意义理解的共识。此外,本研究在借助文学批评与文化研究学术传统的基础上对中国新时期以来的都市片进行了深入的文本细读,充分关照电影艺术在影像书写方面的独特个性,从电影的显在艺术文本出发,跨越惯常的艺术鉴赏与感受层面,在形式文本的边缘、空白处探测被遮蔽的第二重意义文本,并将其纳入当下中国都市社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加以比照。最终,从对第二重意义文本的洞察中回归第一重形式文本,以避免意义读解的夸大性和盲目性。对新时期以来都市电影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都市电影不同于城市电影。正如都市是城市的升级版本与当代形态一样,都市电影亦为城市电影的升级版本与当代形态。在厘清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基础上,笔者将新时期以来的都市电影进行了细化分期,分别从80年代、90年代、新世纪的历史坐标出发,探讨不同历史时期中都市片的具体形态、成因及其与时代观念的相互关系;其二,借鉴都市文化学这一新兴学科的研究视域,将都市电影的研究纳入都市文化研究的范畴之中,深入体察都市电影的审美特征、都市片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指涉、都市片对青年文化的影像书写等方面内容,以期能够从创作者、电影剧作、社会语境、观影者的相互作用中找寻属于都市片特有的意义空间;其三,本研究充分考虑到都市电影的商业性特征,对新世纪以来十余年间的都市电影产业文化加以详实分析,从浮光掠影的繁华表象中窥测到不容忽视的产业危机与转机,在对其加以规律性梳理的同时,更提出了必要的创新发展策略。当前,都市电影的创作景观愈加繁盛,一个又一个以小博大的票房神话不断涌现。这一方面明晰了观众的观影需求,坚定了创作者的产业信心,另一方面也表明了都市电影不容忽视的研究价值,启迪着各家学人为此进行不懈的探讨、争鸣。

陈晓刚[8](2013)在《鞍钢技术创新的历史演进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鞍钢是一个有近百年历史的中国特大型国有钢铁联合企业,是我国近现代钢铁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鞍钢素有“共和国钢铁长子”、“共和国的钢铁脊梁”的美誉,是我国大型国有企业的典型代表。考察鞍钢技术创新的历史演进及其机制,不仅有助于丰富我国的技术创新理论,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钢铁工业现代化的实践,特别是对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具有重大意义。国内一些学者对鞍钢技术创新已开始关注,但总的来说,尚没有系统的、全面的和专门的研究。尤其是,现有的研究进路中,科学技术哲学长期处于一种缺位状态。这是我国科学技术哲学领域的一个缺憾,本论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进行这方面的尝试。本论文运用技术哲学、技术社会学、技术创新理论,采取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内史与外史相结合、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等方法,对鞍钢技术创新的历史演进及其机制开展专题研究。本论文包括七个部分:第一章“导论”,是本文论题的提出和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评价,阐明本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明确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第二章“技术创新的基本理论”,从由来与本质、分类与特点、过程与机制等方面,梳理了国内外技术创新的基本理论。第三章“鞍钢技术创新产生:建国前的技术移植”,主要从技术帝国主义与日本殖民地科学的视角,分析了建国前鞍钢的技术移植及其性质。第四章“鞍钢技术创新发展:建国后的技术‘双革’”,主要从苏联工业技术援助的视角,分析了建国后鞍钢对苏联钢铁技术的引进与消化,重点探讨了五六十年代鞍钢群众性的技术革新与技术革命运动。第五章“鞍钢技术创新深化:改革开放后的技术创新”,主要从改革开放后鞍钢改革改造发展的视角,分析了鞍钢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的历程、特点和意义,重点讨探讨了鞍钢特色的国有老企业自主创新之路。第六章“鞍钢技术创新的主要机制”,分析了鞍钢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运行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探讨了鞍钢技术创新的内在机理。第七章“鞍钢持续技术创新的现实选择”,立足于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鞍钢持续技术创新的环境背景,分析了鞍钢持续技术创新的现实基础,指出了鞍钢持续技术创新的方向、原则和路径。

穆易[9](2011)在《汽车出口:动了谁的奶酪?》文中研究指明国内汽车产销下滑,中国汽车出口却猛增,多数销往埃及、缅甸等发展中国家。要成为真正的"世界工厂",中国汽车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去年晋升全球最大汽车消费市场后,中国何时成为汽车强国,重演家电行业"世界工厂"的逐梦好戏,至今仍是个广为业界探讨的话题。由于今年正值中国入世十周年,阶段性回顾和梳理一下中国汽车出口的成败得失,显得尤为必要。正如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的坎坷历程一样,中国汽车出口也伴

王赵宾[10](2011)在《黄鸣:地产业冒险》文中研究说明做太阳能热水器行业龙头,还是做地产界的小学生?一个行业先驱缘何一步步变成作秀高手?一个太阳能领袖缘何进入日渐迟暮的房地产行业?一个行业垂范的楷模缘何与经销商频频交恶?一个新产业的布道者缘何在梦想和现实中艰难抉择?黄鸣,这位有着中国太阳能教父之称的皇明

二、家电行业:墙内开花墙外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家电行业:墙内开花墙外香(论文提纲范文)

(1)政府主导下的青岛市品牌经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品牌经济相关理论分析
    第一节 品牌
        一、品牌的概念界定
        二、品牌的一般特征
        三、品牌的种类
    第二节 品牌经济
        一、品牌经济的概念界定
        二、国内外品牌经济发展状况
    第三节 政府在推动品牌经济发展中的职责定位
        一、推动品牌经济中的政府作用
        二、实施品牌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政府推动品牌与品牌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 青岛市品牌经济的发展进程、做法及经验
    第一节 青岛市品牌经济发展进程
        一、品牌经济的起步阶段
        二、品牌经济的发展阶段
    第二节 青岛市品牌经济发展的成效
        一、品牌产品在全国名列前茅
        二、推动经济迅猛发展
        三、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四、提高品牌产品标准化建设水平
        五、增强城市品牌文化的内涵和特色
    第三节 青岛市品牌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政府的主动培育和引导作用
        二、企业与企业家共同成长
        三、“青岛制造”的高品质高标准要求是关键所在
        四、品牌发展与品牌城市构建形成命运共同体
第三章 青岛市品牌经济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第一节 深圳市品牌经济的现状
        一、企业品牌发展活力强劲
        二、品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三、品牌价值提升显着
        四、区域品牌创建全国领先
    第二节 深圳市品牌经济发展的启示
        一、注重营造品牌发展环境
        二、强化品牌政策资金扶持力度
        三、鼓励民营经济发展
        四、搭建品牌公共服务平台
        五、技术高新化推动品牌国际化
    第三节 青岛市品牌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青岛市品牌后续力量不足
        二、政府的引导和服务功能还有较大差距
        三、新旧动能转换成效还需提升
        四、人才智力支撑建设不够完善
    第四节 青岛市品牌经济发展的优势和机遇
        一、青岛市品牌经济发展的优势
        二、青岛市品牌经济发展的新机遇
第四章 青岛市品牌经济发展和对策建议
    第一节 青岛市品牌经济的发展方向
        一、明确青岛市品牌城市定位
        二、注重加强资源整合
        三、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四、依靠市场化法治化手段
    第二节 青岛市品牌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以品牌培育为重点,增强品牌经济持续发展动力
        二、以市场化法治化化为平台,建立品牌经济发展的营商环境
        三、以创新驱动战略为动力,推动品牌企业转型升级
        四、以智力支撑为保障,搭建招才引智助推品牌发展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湖北省人工智能发展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人工智能重点领域发展情况和发展政策研究现状
        1.2.1 人工智能重点领域发展情况
        1.2.2 发展政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人工智能产业
        2.1.2 人工智能产业政策
        2.1.3 公共政策
        2.1.4 政策组合包
    2.2 相关理论
        2.2.1 产业发展理论
        2.2.2 公共政策理论
        2.2.3 政策科学理论
第三章 国内外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经验借鉴
    3.1 国外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本情况和政策措施
        3.1.1 国外主要国家和地区主要政策措施
        3.1.2 企业发展情况
        3.1.3 投融资情况
    3.2 我国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基本情况和政策措施
        3.2.1 国家层面主要政策措施
        3.2.2 各地方主要政策措施
        3.2.3 企业发展情况
        3.2.4 投融资情况
    3.3 国内外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政策经验借鉴
        3.3.1 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3.3.2 大力支持人工智能企业发展
        3.3.3 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渠道
        3.3.4 明确人才培养管理机制
第四章 湖北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4.1 湖北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现状
    4.2 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优势条件
        4.2.1 区位优势
        4.2.2 人才优势
        4.2.3 产业优势
        4.2.4 政策优势
    4.3 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4.3.1 产业生态不完善,企业各自为战效率低下
        4.3.2 应用市场难开拓,业务缺乏方向落地困难
        4.3.3 行业龙头交缺乏,产业上下游带动不明显
        4.3.4 专业人才不充足,产业前进乏力成长受限
        4.3.5 技术缺乏核心竞争力,技术产业化能力待提高
        4.3.6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数据计算能力有待加强
第五章 湖北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政策研究
    5.1 湖北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情况调研
        5.1.1 调研目的
        5.1.2 调研过程
    5.2 调研结果和分析
        5.2.1 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政策需求建议
        5.2.2 政府推进情况和政策需求建议
        5.2.3 行业组织发展情况和政策需求建议
    5.3 湖北省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5.3.1 产业指导性政策
        5.3.2 人才培育引进政策
        5.3.3 引导产业聚集政策
        5.3.4 其他区域性政策
    5.4 湖北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政策的问题分析
        5.4.1 缺乏顶层设计和规划
        5.4.2 工作统筹协调不到位
        5.4.3 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不够
        5.4.4 数据整合和开放程度不足
        5.4.5 政策推动产业培育作用较薄弱
        5.4.6 人才优惠政策缺乏方向和力度
第六章 完善湖北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政策的建议
    6.1 加强顶层设计
        6.1.1 构建科学的产业战略规划
        6.1.2 完善对接国家的配套政策
    6.2 加强组织领导
        6.2.1 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
        6.2.2 成立人工智能领导小组
    6.3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6.3.1 建立省市专项引导基金
        6.3.2 完善相应配套支持政策
        6.3.3 构建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6.3.4 资金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化
    6.4 推动数据共享开放
        6.4.1 研究制定数据共享条例
        6.4.2 推动重点领域数据开放
    6.5 完善产业培育政策
        6.5.1 加大政府引导支持力度
        6.5.2 引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
        6.5.3 支持建设一批创新平台
        6.5.4 打造人工智能示范应用
        6.5.5 营造蓬勃开放发展氛围
        6.5.6 培育产业融合创新发展
        6.5.7 精准施策助推产业发展
    6.6 强化人才体系建设
        6.6.1 加强高校学科建设
        6.6.2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6.6.3 重视复合人才培养
        6.6.4 推动国内外交流合作
        6.6.5 建立专业人才数据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A吸尘器公司经营战略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方法及基本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概述
    2.2 价值链理论
    2.3 行业竞争五力模型
    2.4 SWOT综合分析
    2.5 核心竞争力理论
第3章 行业背景及A公司经营现状
    3.1 吸尘器行业发展背景
    3.2 吸尘器行业外部环境PEST分析
    3.3 A公司经营现状分析
    3.4 A公司经营面临的主要困境
第4章A公司经营战略转型的依据及目标
    4.1 战略转型的依据
        4.1.1 公司优势
        4.1.2 公司劣势
        4.1.3 外部机遇
        4.1.4 外来威胁
    4.2 A公司经营战略转型的目标
第5章A公司经营战略转型的实施举措
    5.1 加强营销渠道的建设
    5.2 着力提升品牌知名度和专业度
    5.3 加大研发力度,保证产品多样性和可靠性
    5.4 合理控制产品和管理成本
    5.5 完善售后体系
    5.6 企业资源支持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的总结
    6.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致谢

(4)国际眼光:电影的内容分级之于华莱坞的可持续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内容分级何以重要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1.4 主要研究思路、体系框架
2. 文献综述
    2.1 华莱坞研究的现状
    2.2 可持续发展概述
    2.3 华莱坞电影产业研究的国际视野
    2.4 可持续发展语境下的华莱坞电影生态
    2.5 本章小结
3. 内容分级与电影的生产和资源配置
    3.1 内容分级的形成与发展
    3.2 内容分级影响电影生产的机制分析
    3.3 电影的资源配置的作用路径
    3.4 规避风险的生产和资源配置的文本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内容分级与电影的消费和使用
    4.1 内容分级对电影消费和使用的影响
    4.2 访谈:全球语境下的电影消费
    4.3 内容分级与电影票房的文本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内容分级与消费市场的精神文明建设
    5.1 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5.2 电影可持续发展的主体:电影内容
    5.3 多元内容的分级探讨的文本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内容分级与电影产业的道德与政治职责
    6.1 内容分级与产业道德
    6.2 内容分级与政治职责的关系
    6.3 电影的道德与艺术创作的文本分析
    6.4 电影的教育与警示意义的文本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
    7.1 内容分级之于华莱坞电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7.2 研究限制与后续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英文文献
    中文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论动画的跨文化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领域的历史回顾
    1.3 研究的价值与内容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2 动画与文化空间
    2.1 动画的本质特征与功能
        2.1.1 借力类像展示狂欢
        2.1.2 反拨异化回归童真
        2.1.3 超越平凡营造梦想
    2.2 文化、文化空间
        2.2.1 "文化"概念界定
        2.2.2 文化空间
        2.2.2.1 文化空间内涵:文化即建构
        2.2.2.2 文化空间外延:文化即传播
    2.3 动画文化空间建构
        2.3.1 动画文化空间构成
        2.3.1.1 动画与原型
        2.3.1.2 动画与意识形态
        2.3.1.3 动画与民族性
        2.3.2 动画文化空间呈像
        2.3.2.1 假定与幻想延续的超现实
        2.3.2.2 夸张与变形激发的超真实
    2.4 结语
3 动画与国家形象
    3.1 跨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
        3.1.1 文化共享:扩展群体边界
        3.1.2 形象塑造:建构符号意义
    3.2 动画与国家形象
        3.2.1 动画:国家形象演绎之名片
        3.2.2 动画:国家形象叙事之媒介
4 忘中国化:国产动画跨文化传播的身份疏离
    4.1 什么是"忘中国化"
    4.2 "忘中国化"表征
        4.2.1 悬置的传者
        4.2.1.1 动画企业:文化自觉的缺席
        4.2.1.2 独立动画人:自我东方化
        4.2.1.3 政府机构:文化担当的失衡
        4.2.2 隔阂的内容
        4.2.3 缺失的介质
        4.2.4 搁浅的受众
    4.3 结语
5 去中国化:国产动画跨文化传播的现实语境
    5.1 什么是"去中国化"
    5.2 "去中国化"何以设障"
        5.2.1 跨文化传播的制约性
        5.2.1.1 "西学东渐"的历史与惯性灌输
        5.2.1.2 "全球化"之语境与非等量传播
        5.2.1.3 "亚文化"的界定与误读
        5.2.2 国产动画他者接受的预设性
        5.2.2.1 "过滤"的接受机制
        5.2.2.2 "被塑"的期待视域
        5.2.2.3 "臆造"的中国形象
6 再中国化:国产动画跨文化传播的艰难探索
    6.1 什么是"再中国化"
    6.2 如何"再中国化"
        6.2.1 "乌托邦"叙事与国家形象
        6.2.1.1 "美国梦"与美国动画
        6.2.1.2 "酷日本"与日本动画
        6.2.1.3 "中国梦"与中国动画
        6.2.2 国产动画跨文化传播的内容选择
        6.2.2.1 本土经验与普世价值平衡
        6.2.2.2 文化自信与文化自省并置
        6.2.2.3 文化认同与文化改写结合
        6.2.3 国产动画跨文化传播的渠道研究
        6.2.3.1 自我传播与他者传播相融
        6.2.3.2 官方媒介与民间组织互渗
        6.2.3.3 传统媒介与新媒体互动
7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个人简历

(6)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研究 ——以全国性小说评奖为核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制度与文学制度研究
    二、文学评奖与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
    三、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四、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与基本设计
第一章 “前制度设计”:中国当代文学评奖的历史源起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学评奖的三种机制
        一、民间奖励机制的形成
        二、文艺组织奖励机制的发挥
        三、个人资助机制的产生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学第一次评奖的制度构想
        一、“无果而终”的构想
        二、“广开言路”的求索
    第三节 “十七年”时期中国当代文学评奖的重要收获
        一、“墙外开花”
        二、“墙内凋敝”
第二章 现代化诉求: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确立
    第一节 新时期文学体制的重构
        一、文学组织的恢复
        二、文学刊物的复刊
        三、文艺政策的调整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创立
        一、“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的开创性意义
        二、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的创立
        三、茅盾文学奖的创立
        四、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初步建立
第三章 介入式探索: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演进
    第一节 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革新
        一、奖项设置的扩容与新创
        二、评委组成的专业化与年轻化改革
        三、评选机制的革新与奖评机制的形成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拐点”
        一、制度“拐点”出现的缘由
        二、被僭越的评奖制度
        三、“反向”的艺术高峰
第四章 话语权博弈: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修正
    第一节 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困局
        一、公共生态与制度危机
        二、自身存在与制度危机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格局
        一、多元评价主体的共生
        二、多元评价标准的交锋
    第三节 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变局
        一、奖项设置与干预机制
        二、评奖标准与调节机制
        三、评奖运作与创新机制
        四、评奖纪律与回避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7)新时期以来中国都市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二、 主要研究方法
    三、 本研究亟待解决和阐释的问题:
第一章 新时期以来我国都市电影的发展脉络
    第一节 都市电影的学理界定
    第二节 蛰伏后的萌动——新时期的都市电影景观(1978—1989)
    第三节 多元抑或危机——后新时期的都市电影探索(1990—1999)
    第四节 娱乐片与商业美学——新世纪都市电影的产业化生存(2000—今)
第二章 新时期以来我国都市电影的审美取向
    第一节 现实主义美学观念的演变与突破
    第二节 都市空间及其审美意象的建构
    第三节 西方都市电影美学观的本土化
第三章 都市电影中的人物形象
    第一节 都市中的他者形象
    第二节 都市里的边缘人物形象
    第三节 游戏与狂欢中的时尚男女
    第四节 都市里的中年困惑形象
第四章 都市电影中的青年文化
    第一节 摇滚、青年文化心态及其现代性指涉
    第二节 青年文化性的影像书写
第五章 新时期以来都市电影的受众分析
    第一节 都市欲望与本土观看
    第二节 梦幻体验与自我角色的影像认同
    第三节 消遣娱乐与意义焦虑的博弈
第六章 新世纪以来我国都市电影创作的危机与转机
    第一节 我国都市电影的产业现状探析
    第二节 浮华背后的隐忧——都市电影的创作危机
    第三节 异军突起——新世纪都市电影的转机与创新发展策略
结语
主要参考中国都市电影目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后记

(8)鞍钢技术创新的历史演进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的研究状况
        1.2.2 国外的研究状况
        1.2.3 研究的理论空间
    1.3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基本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技术创新的基本理论
    2.1 技术创新的由来与本质
        2.1.1 技术创新的由来
        2.1.2 技术创新的本质
    2.2 技术创新的分类与特点
        2.2.1 技术创新的分类
        2.2.2 技术创新的特点
    2.3 技术创新的过程与机制
        2.3.1 技术创新的过程
        2.3.2 技术创新的机制
第3章 鞍钢技术创新产生:建国前的技术移植
    3.1 日本殖民地科学与鞍钢的建立
        3.1.1 技术帝国主义
        3.1.2 日本殖民地科学
        3.1.3 鞍钢的建立
    3.2 建国前的鞍钢技术移植
        3.2.1 技术引进与技术移植
        3.2.2 建国前的鞍钢技术移植
        3.2.3 鞍钢技术移植的本土化
    3.3 建国前的鞍钢技术创新
        3.3.1 技术移植的“水土不服”
        3.3.2 梅根常三郎与“鞍山式焙烧法”
        3.3.3 液氧爆破法
    3.4 建国前鞍钢技术的殖民性
        3.4.1 技术移植的殖民性
        3.4.2 生产营销的殖民性
        3.4.3 技术管理的殖民性
        3.4.4 矿山开采的殖民性
    3.5 小结
第4章 鞍钢技术创新发展:建国后的技术“双革”
    4.1 鞍钢的恢复重建
        4.1.1 恢复重建的背景
        4.1.2 恢复重建的准备
        4.1.3 恢复重建的实施
    4.2 对苏联钢铁技术的引进与消化
        4.2.1 苏联的工业技术援助
        4.2.2 苏联钢铁技术与鞍钢本土的融合
    4.3 群众性技术“双革”
        4.3.1 群众性技术“双革”的兴起
        4.3.2 群众性技术“双革”的成效
        4.3.3 群众性技术“双革”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鞍钢技术创新深化:改革开放后的技术创新
    5.1 改革开放初的鞍钢技术改造
        5.1.1 技术改造的历程
        5.1.2 技术改造的特点
        5.1.3 技术改造的困境
    5.2 “九五”以来鞍钢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
        5.2.1 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的背景
        5.2.2 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的历程
        5.2.3 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的成效
    5.3 “九五”以来鞍钢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的特点
        5.3.1 高起点、少投入、快产出、高效益
        5.3.2 技术创新由单一技术向集约化发展
        5.3.3 创新要素的良性互动
        5.3.4 技术创新的绿色转向
    5.4 “九五”以来鞍钢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的意义
        5.4.1 为鞍钢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5.4.2 为国有老企业振兴提供了成功范本
        5.4.3 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5.5 小结
第6章 鞍钢技术创新的主要机制
    6.1 鞍钢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
        6.1.1 鞍钢技术创新的内部动力
        6.1.2 鞍钢技术创新的外部动力
    6.2 鞍钢技术创新的运行保障机制
        6.2.1 鞍钢技术创新体系
        6.2.2 鞍钢技术创新要素投入
        6.2.3 鞍钢技术创新管理
    6.3 鞍钢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
        6.3.1 鞍钢技术创新的内部激励机制
        6.3.2 鞍钢技术创新的外部激励机制
    6.4 小结
第7章 鞍钢持续技术创新的现实选择
    7.1 鞍钢持续技术创新的环境背景
        7.1.1 鞍钢持续技术创新的国际化背景
        7.1.2 鞍钢持续技术创新的国内环境
    7.2 鞍钢持续技术创新的现实基础
        7.2.1 鞍钢持续技术创新的优势
        7.2.2 鞍钢持续技术创新的劣势
    7.3 鞍钢持续技术创新的方向路径
        7.3.1 鞍钢持续技术创新的方向
        7.3.2 鞍钢持续技术创新的原则
        7.3.3 鞍钢持续技术创新的路径
第8章 结论
    8.1 结论
    8.2 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10)黄鸣:地产业冒险(论文提纲范文)

坚持?现实
反向?乌龙
秀场?市场
有钱?缺钱
布道者?地产商

四、家电行业:墙内开花墙外香(论文参考文献)

  • [1]政府主导下的青岛市品牌经济发展研究[D]. 姜豪. 青岛大学, 2019(02)
  • [2]湖北省人工智能发展政策研究[D]. 刘婕.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6)
  • [3]A吸尘器公司经营战略转型研究[D]. 吴秋琴. 苏州大学, 2017(04)
  • [4]国际眼光:电影的内容分级之于华莱坞的可持续发展[D]. 王誉俊. 浙江大学, 2016(01)
  • [5]论动画的跨文化传播[D]. 符亦文. 浙江大学, 2015(07)
  • [6]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研究 ——以全国性小说评奖为核心[D]. 王鹏. 南京大学, 2014(05)
  • [7]新时期以来中国都市电影研究[D]. 战迪. 吉林大学, 2014(09)
  • [8]鞍钢技术创新的历史演进及其机制研究[D]. 陈晓刚. 东北大学, 2013(07)
  • [9]汽车出口:动了谁的奶酪?[J]. 穆易. 新财经, 2011(12)
  • [10]黄鸣:地产业冒险[J]. 王赵宾. 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2011(22)

标签:;  ;  ;  ;  ;  

家电行业:墙内花,墙外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