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处理中的污泥处理技术分析

污水处理中的污泥处理技术分析

一、污水处理中污泥处理技术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邹春榛[1](2021)在《碳纳米材料对厌氧氨氧化工艺脱氮性能及菌群特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厌氧氨氧化(anammox)技术是目前高氨氮污水生物处理领域的新兴技术,其独特的代谢途径可以大大减少污水处理过程的经济投入。它具有无需曝气,无需外加碳源,不产生氧化亚氮,剩余污泥产量低等优势。但是厌氧氨氧化工艺仍面临世代周期长,对温度、光照、溶解氧等环境条件敏感,总氮去除率有待提高等诸多问题。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的脱氮率会随着粒径的增加而增加,但不会持续增加。当达到一定的颗粒尺寸,氮去除率开始逐渐降低;厌氧氨氧化菌丰度、活性也是如此。这归因于颗粒污泥中的最大传质距离,即最大颗粒半径。最近的研究表明,银纳米材料可以通过生物调控减少共生细菌的丰度,增加厌氧氨氧化颗粒的孔径和孔隙率,从而改变厌氧氨氧化颗粒的结构,增强底物和铁离子的扩散能力,促进厌氧氨氧化过程。以前的相关研究主要是探究金属纳米材料对anammox的影响,碳纳米材料对anammox的影响研究较少,而且影响机制尚不明确,对传质的研究也很少。本课题探究了不同碳纳米材料(GO、C60)对厌氧氨氧化工艺的影响。通过监测进、出水水质探究不同浓度碳纳米材料对反应器运行情况的影响,从形态学的角度分析厌氧氨氧化颗粒结构上的变化,同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富集过程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的变化和关键酶活性的变化,以期揭示不同碳纳米材料对厌氧氨氧化菌活性影响的机理。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10~40 mgL-1氧化石墨烯(GO)能够显着增强反应器的脱氮性能,10、25、40 mg L-1 GO分别将厌氧氨氧化脱氮性能提高了 27.2%、27.7%、3.4%。当氧化石墨烯浓度为100 mg L-1时,反应器出水水质波动较大,稳定性能下降。(2)10~25 mgL-1C60能够显着增强反应器的脱氮性能,10、25 mg L-1 C60分别将厌氧氨氧化脱氮性能提高了 18.3%、7.0%。当C60浓度为50~100 mg L-1时,反应器的脱氮性能相比未添加C60时有所下降,50、100mg L-1 C60分别将厌氧氨氧化脱氮性能降低了 12.7%、14.4%。(3)TEM结果表明厌氧氨氧化颗粒中的大多数细菌受到了 GO、C60的毒性作用,这使得污泥颗粒的孔隙率(尤其是微孔)有所增加,孔隙率的增加使得基质扩散速度加快,反应器脱氮性能有所增强。随着GO、C60浓度的升高,EPS的分泌,尤其是EPS中的PN的分泌逐渐上升,以抵御GO、C60进入细胞。(4)GO、C60均抑制了厌氧氨氧化菌的生长繁殖,qPCR结果表明GO、C60的添加使厌氧氨氧化菌的含量减少,但随着驯化以及EPS分泌量的增加厌氧氨氧化菌产生了更强的抵抗能力,厌氧氨氧化菌的含量在突然暴露于GO受到明显抑制后逐渐恢复。反硝化菌含量随着驯化逐渐增加,这是由于厌氧氨氧化反应会产生硝态氮从而为反硝化菌的生长提供适宜的条件。(5)GO、C60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物种丰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添加GO、C60后优势菌属厌氧氨氧化菌Candidatus Brocadia的相对丰度均有所降低,而反硝化菌Denitratisoma的相对丰度总体上随着驯化时间的增加而升高,这与qPCR结果相一致。基于KEGG功能预测结果显示10~100 mg L-1 GO均促进了微生物群落新陈代谢功能,而C60只有在较低浓度(10~25 mg L-1)时会促进微生物群落新陈代谢功能,50~100 mg L-1 C60则抑制了微生物群落新陈代谢功能。

田原[2](2021)在《典型城市农村污水处理适应性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我国污水处理的重心主要在城市区域,污水的处理存在着“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并且,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不少企业在农村发展建设,给农村的环境带来了不小的压力。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村污染整治和治理越来越重要,农村污水的治理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农村污水的主要来源有农村生活污水、农业废水、养殖废水、乡镇企业废水排放、农村服务业废水等。但是,区别于城市污水技术和运营管理,农村污水适宜性技术的选择和稳定的运维管理仍然存在问题。如何根据排放标准和农村具体情况,农村污水适应性技术是一个难题。本论文通过分析目前农村污水处理的现状,探讨适应性技术选择路径,建立农村污水处理适应性技术评价体系,应用推广于农村污水处理和改造。得到如下结论:(1)通过现场调研、论文查阅等方式获取了2010年至2020年间有代表性的270个实际工程案例,对农村污水处理难点、处理规模、案例空间分布和排放标准四个方面的调研分析,结果发现农村污水的水量普遍偏小,100m3/d以下的案例数接近70%。对各工程的差异性进行讨论指出,经济发展和环境条件是农村污水处理在区域上存在差异的关键影响因素。结合我国各省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排放指定的新标准,对比前期的排放标准发现各地农村污水存在排放标准和处理技术的显着差异性。实际工程案例在执行新排放标准时,处理设施的耗能、排放标准和处理负荷等差异性问题很突出,亟需提出区域农村污水处理技术的适应性评价体系。(2)将农村污水目前使用的工艺技术分为生态处理(人工湿地、土地处理、稳定塘)和生物处理(A/O、A/O组合、A2/O、A2/O组合、生物膜法、SBR和其他技术)两大类10小类,对比分析发现,各技术在不同处理规模的应用中出现两极分化情况严重,人工湿地和生物膜法的应用最广。在COD、NH3-N、TP的去除效果中,生物处理中A/O、A/O组合、A2/O、A2/O组合、SBR等处理效果明显;而生态法中人工湿地、稳定塘、土地处理的处理范围更广。(3)从技术适应性、经济适应性和管理适应性三个方面,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因地适宜、因标准适宜、因技术适宜和因投资管理适宜,构建出农村污水处理适应性技术评价体系。(4)以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的农村污水处理提升改造项目为例,采用农村污水处理适应性技术评价体系方法,建立了惠城区的42座处理设施并选取适宜性整改方案。以马安镇双寮村、马安镇横河村和横沥镇蓝村三个村庄为例,最终分别遴选出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法、水解酸化-人工湿地和水解酸化-稳定塘等工艺为核心的整改技术方案。通过项目工程实施,其出水均稳定达到广东省《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排放标准》(DB-44/2208-2019)二级标准,符合整改要求。研究结果表明,农村污水处理适应性技术评价体系具备科学性和合理性,其技术评价结果对适应性技术的选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以为农村污水处理技术的选择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具有技术可达性和推广应用价值。

张义悦[3](2021)在《低碳氮比城市污水卡鲁塞尔氧化沟短程生物脱氮效能及其微生物种群结构分析》文中认为我国各地区城市污水普遍存在原水碳源不足、碳氮比低的情况,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因其节省碳源、高效脱氮等特点成为备受关注的新型污水生物脱氮技术。基于卡鲁塞尔氧化沟工艺具备出水水质良好、启动过程稳定、易于管理、能耗低、应用广泛等特点,本实验针对低碳氮比生活污水脱氮效能差的问题,采用卡鲁塞尔2000型氧化沟反应器作为实验装置,进行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新工艺研究,重点关注短程硝化反硝化实现的可行性与低碳氮比生活污废水的处理进行具体分析。通常,卡鲁塞尔氧化沟多用于传统硝化反硝化处理生活污水中,但是针对氧化沟工艺与污水生物脱氮新技术结合处理低碳氮比污水值得关注。本研究利用人工模拟低碳氮比生活污水,经过调控溶解氧浓度、pH、水力停留时间等因素,探索研究影响卡鲁塞尔氧化沟实现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的影响因素,在氧化沟成功启动及后,进而通过调控反应条件,有效控制NO2--N在亚硝酸氧化菌的作用下进一步氧化成NO3--N,实现稳定脱氮。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合理构建实验室规模的卡鲁塞尔2000型氧化沟装置。该氧化沟池体狭长,由三条沟组成,池深250 mm、池宽200 mm、池长800 mm,每条沟顶端设有泵型叶轮曝气充氧,处理水量为10-15 L/h。初始运行设置条件为:内回流比=100%,外回流比=50%,水温=20±5℃,pH=7.6,DO=2.0 mg/L,HRT=12 h时完成活性污泥的驯化培养,运行21天后成功启动反应器。(2)在反应器常规启动条件下考察HRT、DO浓度影响因素,对系统污染物去除效果进行研究,当HRT为12 d,DO=1.2 mg/L时系统的生物氨氮去除效果最佳,此时NH4+-N、TN、COD去除率分别为97.4%、94.1%、92.4%,出水NH4+-N、TN、COD浓度平均为1.2 mg/L、1.41 mg/L、30 mg/L。(3)短程硝化反硝化启动前通过对传统硝化反硝化周期的DO、HRT变化曲线进行分析,形成优化HRT=12 h、DO浓度=1.2 mg/L条件下采用间歇曝气的启动方法,在运行27天后,反应器中NO2--N积累率达到85.86%,TN去除率在97%以上,NH4+-N去除率在96%以上,COD去除率在90%以上,此时脱氮性能良好,反应器成功实现了短程硝化反硝化。(4)根据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参数优化研究结果说明了,当pH值升高的同时,NO2--N积累率大体上也在增大,当pH为7.8时,NO2--N积累率达到最大为91.95%;NO2--N积累率大体上随着DO浓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当DO浓度区间为0.8-1.2 mg/L时,反应器稳定运行后的NO2--N积累率最大可达到99.37%,因此将反应器控制在低DO浓度范围内有助于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的稳定运行,当氧化沟内控制DO浓度为1.2mg/L、pH为7.8左右时,氧化沟反应器稳定运行21天后TN去除率为90%以上,COD平均去除率在85%以上,NH4+-N去除率最终稳定在95%以上。(5)在运行127天之后,取氧化沟中好氧段与缺氧段中的活性污泥进行高通量测序,观察氧化沟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运行过程中的微生物菌种分布及种群变化。分析活性污泥样品中微生物群落的分布和种群变化时,研究了氧化沟反应器内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群落的生态组成和分布,并对氧化沟好氧段和缺氧段的活性污泥进行了高通量测序,从测序结果中可得:该实验活性污泥中共检测细菌共23各门类、44各纲类、354个属类和部门为能完全匹配得上的基因序列。在进水pH达到7.6、溶解氧1.2 mg/L条件下好氧池发生了短程硝化,亚硝氮积累率最高可达到95%。好氧池中的污泥流失淘洗世代周期长的亚硝酸氧化菌(NOB),微生物DNA检测发现好氧池中氨氧化菌(AOB)物种丰度是NOB的10倍以上。本文在低碳氮比生活污水处理工程中,通过控制进水量、pH和溶解氧等条件,成功在卡鲁塞尔氧化沟启动了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

陈雪威[4](2020)在《微生物高富集密度填料的制备和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产生了大量农村污水。因具有处理效果好、单位体积填料的活性微生物量大、抗冲击负荷能力强、无污泥膨胀和运行管理方便等优点,生物膜法处理系统在农村污水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微生物附着和生长的载体,填料是生物膜法污水处理系统的核心组件,直接影响污水污染物的去除效率。目前,在生物膜法污水处理系统中应用较多的填料为无机填料。现有的很多无机填料存在生物亲和力差、微生物附着量低且密度大等缺点,且大多采用粘土为原料并通过烧结工艺制备而成。无机填料的制作成本高、能耗大,耗用较多的粘土等资源,且在高温条件制作过程中,填料表面易结釉,不利于增加其比表面积。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采用免烧结工艺,制备新型微生物高富集密度填料。与常规无机填料相比,新型填料比表面积大,能够附着更多的微生物,且制备原料为废弃物,价廉易得,制备过程能耗低。研究结果可为新型填料在生物膜法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本论文以粉煤灰、脱水污泥、水泥、氧化钙和铝粉为原材料,采用免烧结工艺,制备新型微生物高富集密度填料。分别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原料添加量和蒸汽养护温度等制备工艺参数;采用SEM、XRD等分析方法对填料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能指标进行表征;将新型填料应用于曝气生物滤池(BAF)系统,以农村污水为处理对象,并以常规陶粒填料作对照,考察新型填料BAF系统的挂膜特性和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研究HRT、气水比和反冲洗对BAF运行性能的影响;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新型填料BAF系统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通过BAF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污染物去除效果和运行参数的关系分析,初步探讨污水污染物在新型填料BAF系统中的去除机理。优化后最佳制备原材料配比为:脱水污泥15%、氧化钙5%、水泥25%,粉煤灰55%、铝粉0.02%,最优制备工艺参数为:蒸汽养护温度90℃,蒸汽养护时间12 h。在最佳原材料配比和最优条件下制备的新型填料性能指标参数为:堆积密度730 kg/m3、表观密度1258 kg/m3、筒压强度1.7 MPa、比表面积21.3 m2/g、空隙率42%、吸水率22%、盐酸可溶率1.8%,各项指标符合或优于《水处理用人工陶粒滤料》(CJ-T 299-2008)中的相应指标标准。在进水COD浓度为117202 mg/L、HRT为18 h、气水比为10:1的条件下,新型填料BAF系统在第25 d成功实现启动。在启动期间,新型填料和对照填料表面生物膜量分别为102 mg/g和82 mg/g。在HRT为6 h、气水比为7:1的条件下,新型填料BAF系统达到最佳污染物去除效率,对COD、NH3-N和TN的去除率分别达74%、73%和32%。反冲洗周期确定为4555 h,其对新型填料BAF系统的COD去除效果的影响较小,而NH3-N的去除效果在反冲洗完成后15 h即完全恢复。新型填料BAF系统内进水沿程方向的COD浓度呈逐渐降低趋势,pH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DO浓度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NH3-N和TN浓度逐渐下降,NO2-N和NO3-N浓度先增加后降低,生物膜量逐渐减少,而生物活性则逐渐增加。经济性评估结果表明新型填料的制备成本为566元/m3,大大低于常规烧结陶粒填料的制备成本(9001200元/m3),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新型填料BAF系统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新型填料自身成分、性质复杂,对微生物的选择性作用较对照填料强,且新型填料比表面积大,附着了更多的微生物,表面生物膜更厚,好氧和缺氧环境的同时存在使得新型填料BAF系统底部的微生物多样性较对照填料BAF系统更好。但由于新型填料的理化特性改变了微生物的生存环境,且其自身的Ca2+、Fe3+等微量元素成分参与微生物代谢,耐受性差的微生物在此过程中则被淘汰,致使新型填料BAF系统中部和上部多样性不及对照填料BAF系统。在门分类水平下,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是所有生物膜样本中最占优势菌门,二者在各生物膜样本中相对丰度均分别大于50%和10%。在属分类水平下,丝硫菌属(Thiothrix)、独岛菌属(Dokdonella)和奥托氏菌属(Ottowia)是各生物膜样本共有的优势菌属,而多囊菌属(Polyangium)是新型填料BAF独有的优势菌属,在各生物膜样本中的相对丰度分别为0.34%、28.17%、17.29%、0.45%、0.78%和0.69%。多囊菌属很少作为优势菌种出现在污水处理系统中,可见应用了新型填料的BAF系统对微生物种类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作用,对功能微生物丰度具有一定调节作用。

康慧敏[5](2020)在《昌乐城东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COD深度处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按照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生态山东的决定》的文件要求,当地环保局要求昌乐城东污水厂在原有污水处理水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水质排放标准,对现有设施进行提标改造,要求提标后排放水的化学需氧量(COD)≤40mg/L。提标方案及处理效果构成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本文为满足废水深度处理工艺技术改造需要,采用了深度混凝+臭氧接触活性炭过滤为主要COD去除方式的技术方案,针对其中技术细节进行了研究。通过化学混凝小试、现场投药中试进行了影响因素对去除率性能影响实验,对深度混凝的效果进行了测定。小试及中试结果均表明,当聚合氯化铝、M180混凝剂、聚硅酸硫酸铁和聚丙烯酰胺药剂等4种絮凝剂投加量为75-100 mg/L时,满足出水COD去除率提高20%的设计目标,说明更换絮凝剂种类及优化絮凝剂投加量可以提高混凝沉淀的效果,满足设定要求。在原有的臭氧投加系统基础上增加活性炭滤池,现场实验来测试臭氧-活性炭组合工艺改造的COD去除效果,试验结果显示,当臭氧投加浓度在30mg/L时,臭氧氧化-活性炭组合工艺可以保证出水稳定COD在40 mg/L以下。现场实现的深度处理工艺在线监测结果显示,强化混凝+臭氧氧化+后置活性炭过滤工艺可以满足现场对排放水COD深度达标要求,并且能够保证出水指标稳定。深度处理各工艺段COD去除率分别为混凝沉淀池COD去除率40%,强化混凝和连续流砂滤池COD去除率25%,臭氧氧化池及炭池和消毒COD去除率30%,深度处理各工艺段串联后COD去除率可达69%。工程投资成本和单位运行成本核算结果显示,深度处理部分臭氧投加的单位运行成本远高其他成本,说明臭氧氧化指标控制更加关键。经过上述研究和实验,确定昌乐城东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工艺方案,实现昌乐城东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后COD≤40 mg/L排放要求,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张晓霞[6](2020)在《污泥林地应用和阈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因富含营养物质利于土壤改良和植物生长,污泥林地用已成为污泥资源化处理的一个可行的方案。针对污泥林地资源化利用存在的理论和技术问题,本文首先对污泥与园林废弃物不同比例的堆肥产品进行了功效性和安全性两方面的综合评价,得出污泥堆肥优化方案。通过盆栽试验,分析不同污泥堆肥产品和施肥量对植被和土壤的影响,评价土壤中重金属的安全性,优选出最佳的施肥方式。通过示范地的应用进一步验证污泥林用的影响和安全性,对示范地和北京市的阈值进行计算,评估污泥林用的可行性。最后基于文献数据和土壤调查数据,分析我国土壤重金属在省会城市的空间分布特征,基于土壤和污泥中重金属含量确定了省会城市林地利用的阈值。得出的结论如下:(1)污泥添加园林废弃物堆肥处理得出二者体积比为1:3和1:1时(即S1G3和S1G1)效果最佳。8种重金属的含量均比堆肥前明显增加,但堆肥前后均属于安全水平,且重金属有效态占比均减少3.30%~91.54%。相关性分析表明,重金属的有效态和有机质与C/N呈极显着正相关。(2)盆栽试验表明最佳的施肥方式污泥与园林废弃物之比为1:1,施肥量为50%(即S1G1-T2)。基质中的重金属总量总体上Cd和Pb含量随各堆肥产品施肥量的增加而下降,其余6种重金属各堆肥产品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整体上看万寿菊(Tagetes erecta)、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和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基质中重金属的含量均属于安全范围,且依次减少。添加堆肥产品大大提升了土壤的质量等级,基本达到1级标准。S1G1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最大,但是当施肥量高于50%(T2)时,对植物的生长有抑制作用。(3)示范地施肥后2年内的土壤重金属始终低于GB15618-2018国家土壤质量标准风险筛选值,无风险水平。有效态重金属占比随着时间逐渐向稳定态变化。以15年为限,示范地污泥林地应用的阈值为24.73t/ha/y,限制因素是Cd。北京市污泥林地应用的阈值为42.33t/ha/y,限制因素是Hg。(4)土壤重金属含量在31个省会城市空间分布,东北和西南部之间存在一个清晰的重金属污染边界,与“胡焕庸线”高度一致,表明土壤重金属含量是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共同作用的结果。各省会的阈值差异很大,31个省会城市污泥评价阈值平均为32.67t/ha/y,但不同省会城市之间的变化范围为7.12~91.35 t/ha/y。其中1/2省会城市的阈值高于30 t/ha/y,兰州、天津、呼和浩特和银川的阈值在55t/ha/y以上,而昆明和长沙的阈值均小于10 t/ha/y。污泥林用优先控制重金属除上海和广州的Cu、北京的Hg和天津的Zn外,大部分省会城市(27/31)以Cd为主。论文首次从生态系统安全的角度,对园林废弃物与城市污泥混合堆肥产品林地的功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为科学评价、长期监测复合新型肥料的安全性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发现我国城市重金属污染分界线与“胡焕庸线”高度一致,表明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地理和社会经济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首次基于省会城市实际的土壤及污泥重金属浓度进行分析得出全国省会城市林业土壤的污泥承载力,为各个省会城市污泥林地利用的政策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撑。

王景厚[7](2020)在《氧化石墨烯对序批式反应器运行性能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文中认为氧化石墨烯(GO)是一种性能优异的新型碳材料,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表面丰富的官能团,它被广泛用于复合材料、柔性锂离子电池、吸附材料等领域,它的广泛应用势必会导致含GO的废水大量增加,而市政废水处理系统是含有GO的污水的潜在受体,目前对GO的慢性毒性对此系统的影响知之甚少。为了更全面了解GO对污水处理系统性能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本文首先探究了高浓度GO材料泄露进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对污水处理系统短期影响。然后考察了进水中浓度不断升高的GO对序批式活性污泥系统的有机物去除、脱氮效果以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最后对低浓度GO在稳定运行的序批式活性污泥系统中长期存在的情况做了进一步的探索,对反应器性能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做了详细的分析,并对比不同GO浓度对微生物群落影响的差别。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短期影响的试验中,160 mg/L的GO使得反应器化学需氧量(COD)去除性能下降、240 mg/L的GO使得总氮(TN)的去除性能下降约20%,微生物活性变弱。GO浓度越高活性污泥所受影响越大导致出水N的去除受到的抑制作用越显着。GO会激发活性污泥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同时使微生物代谢活性降低,活性污泥的脱氢酶活性随着GO浓度的升高受到的抑制越强。而且活性污泥在GO的作用下由聚集的紧密状态转变为松散和杂乱,严重影响微生物原有的群落形态。(2)在提高GO浓度的试验中,COD、氨和磷酸盐的去除性能下降。低浓度的GO(1-10 mg/L)对氨和磷酸盐的去除性能影响更大。每个浓度梯度下,去除效率都有一定的恢复趋势。16S rRNA基因测序的结果表明,长期接触GO会显着改变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具体而言,随着GO浓度的增加,细菌的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均降低。添加GO后观察到细菌群落结构发生了显着变化,然后在不添加GO的恢复阶段稍有恢复。此外,功能细菌,如脱氯单胞菌,亚硝化单胞菌,硝化螺旋菌,地氟球菌和金黄色杆菌明显转移,这将导致养分去除性能降低和胞外聚合物(EPS)产生量的减少。(3)长期投加低浓度GO会使EPS中多糖的含量最多增加约50%来使其适应GO环境,因而会轻微影响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低浓度GO的污水对活性污泥处理系统有机物去除的负面影响较小,但低浓度GO的吸附能力影响了出水中有机物的浓度变化,维持在低水平的GO浓度可能对出水效果有积极作用。脱氮的功能菌中反硝化细菌占比由2.03%降低到0.72%,对利于氨氮去除效果的菌属有促进效果。微量GO对反硝化菌活性的促进作用。磷去除效果影响较大,随着时间的增加,去除效果有逐渐恢复的趋势。低浓度GO对污水处理系统性能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能为污水处理厂处理石墨烯基纳米材料污染物提供科学依据。

章庆[8](2020)在《MBR工艺在污水分散式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基础设施以及整体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问题不但不能妥善解决,而且变得越来越严重。农村生活污水属于间歇排放,水质和水量波动较大,污水中含的机物浓度较高;还存在较高比例的人和动物的粪便,氮和磷的含量较高,尤其是磷含量。由于污水长期直接排入水体,而环境容量十分有限,导致水体黑臭、富营养化十分严重,因此农村污水分散式处理的技术需求迫切。目前常用的农村污水分散式处理技术有人工湿地、氧化塘等生态化处理技术,但这些工艺存在维护管理复杂、处理效率低等问题,迫切需要新型稳定的工艺技术。而MBR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在污水处理方面具有处理效率高、出水稳定、耐冲击负荷能力强、污泥产量少等显着优点。但由于MBR技术在我国起步晚,早期受限于膜材料的价格和技术难度,故该工艺较少应用于农村污水处理。现如今随着膜材料与污水工艺的结合发展,膜组件的成本大幅降低,设备逐渐实现自动化控制,MBR工艺的优点更为突出,适用于农村污水分散式处理。因此,本论文研究了MBR工艺在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中的应用,以推动农村污水治理技术的发展。实验以MBR工艺为基础,探讨了曝气强度、混合液回流比、污泥浓度、PAC投加量的最优工况,通过对处理污水的动态实验研究,考察了不同工况下系统对COD、氨氮、总氮、总磷的去除效果、膜清洗技术对膜污染的控制以及MBR工艺应用的可行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在系统调试运行稳定后,去除效果达到设计要求后,曝气强度控制在500 L/m2h时,COD和氨氮的去除率达到90%以上,且氨氮的去除效果最好;混合液回流比控制在200%时,TN的去除率达到75%以上,TP的去除率达到70%以上,去除效果最好;污泥浓度控制在6000 mg/L时,COD的去除率达到90%以上,TP的去除率达到65%以上,氨氮和总氮的去除率达到70%以上,且COD和总氮的去除效果最好;系统PAC投加量控制在20 mg/L时,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COD、氨氮、TP的去除效果。同时采用酸/碱结合(30 min的Na OH 0.5%浸泡冲洗和30 min的0.5%HCl浸泡冲洗)的清洗方式,膜通量恢复效果约可达到95%以上的水平。结合实验研究结果,对MBR工艺在农村污水分散式处理中的可行性进行中试研究,结果表明:该工艺对污水中污染物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出水平均水质中COD约为30 mg/L,氨氮约为1.50 mg/L,TN约为8.8 mg/L,TP约为0.29 mg/L,能够保证系统出水水质基本达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排放标准》(DB44/2208-2019)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地表水Ⅳ类水的要求。另外,在最佳工况下,膜的TMP约需要25天增长到设计限值,然后采用酸/碱结合的清洗方式,可以有效恢复膜的渗透特性。

薛天福[9](2020)在《北方地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菌群的选育及处理效果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处理多采用沼气池、化粪池、人工湿地、土地渗滤等生物处理法,这些方法具有能耗低,二次污染小,运行管理方便等优点,但在我国北方农村地区冬季温度较低,生物处理法受低温影响严重,污水处理效率大幅下降,导致出水不达标,因此筛选驯化出在低温下具有良好降解性能的耐冷微生物,对我国北方地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活性污泥为菌种来源,通过反复低温驯化得到耐低温的活性污泥,从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出多株能高效降解污水中有机物的耐冷菌,确定优势菌种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再进一步研究混菌的作用效果并制成菌剂。以我国《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2005)中水作物的化学需氧量为标准(COD≤150mg?L-1),考察低温驯化污泥及耐冷菌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情况。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内容:(1)以吉林某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为样品来源,对活性污泥进行耐低温驯化,驯化后污泥在8℃下对实际农村生活污水的COD去除率为84.97%,出水COD最低为89.51mg?L-1,达到我国《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最短处理周期为8天。在中试模拟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中,利用污泥处理模拟农村生活污水30天,平均出水COD为97.53mg?L-1,COD去除率最高可达88.44%,平均去除率为86.26%(2)从低温驯化的活性污泥中共分离出62株耐冷菌,通过观察各菌株对人工污水的处理情况,选择8株处理效果较好的菌株,分别是H-7、H-10、H-29、H-30、H-33、H-36、H-40、H-54。对这8株菌进行菌落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分析以及16SrDNA序列分析,最后鉴定为H-29、H-33、H-36属于假单胞菌属,H-7、H-30、H-54属于土生拉乌尔菌属,H-10属于拉恩氏菌属,H-40属于液化沙雷菌属。(3)比较单一耐冷菌和混合耐冷菌对模拟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COD去除能力。模拟农村生活污水的初始COD为721.5mg?L-1,在10℃下,假单胞菌H-30对模拟农村生活污水的COD去除率最高,为88.6%,8株耐冷菌按体积比H-7﹕H-10﹕H-29﹕H-30﹕H-33﹕H-36﹕H-40﹕H-54=2﹕1﹕4﹕4﹕4﹕1﹕1﹕1.混合后对实际生活污水COD去除率最高为94.12%。(4)研究耐冷菌的菌剂制备效果。以硅藻土为吸附剂,与活化后的混合耐冷菌液吸附制成菌剂。结果表明,在0.04g?mL-1的硅藻土悬浊液中加入3mL最佳配比的混合菌液,20℃,150 r?min-1的摇床中吸附84h时,对模拟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最好,COD去除率在第5天为58.05%;根据最适条件制成菌剂后,10℃下处理实际农村生活污水,当菌剂投放量为0.02g?mL-1时,COD去除率最高,为83.61%,出水COD为92.45mg?L-1。

兰彬彬[10](2020)在《基于自养生物脱氮的EGSB-BR复合反应器试验研究》文中认为基于自养生物脱氮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畜禽养殖废水、农业废水等此类高氨氮低碳特种废水相较于传统生物脱氮工艺具有很大优势。然而,目前对该工艺处理特种废水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是基于生物膜或颗粒污泥反应器中进行处理,但在目前相关研究中,发现生物膜灵活性较差,颗粒污泥对水质变化敏感等问题。为了使生物膜与颗粒污泥处理特种废水时效率最大化。本研究自主构建一种新型反应器即膨胀颗粒污泥反应床-生物膜(EGSB-BR)复合反应器,通过对颗粒污泥与生物膜的同步驯化,对人工模拟的特种废水进行处理,实现自养生物脱氮。新型EGSB-BR反应器是在膨胀颗粒污泥反应床(EGSB)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反应器,即在EGSB的三相分离器上部添加了半软性填料。因此,EGSB-BR反应器不仅具有EGSB反应器的优点-沉降性好、可容纳生物量多等,还有膜反应器适应性强、稳定性好等优点。本研究以EGSB-BR为反应器,主要研究了反应器运行过程中水质转化特征、启动过程中参数优化、污泥物性分析、微生物群落差异性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基于EGSB-BR反应器的自养生物脱氮工艺工程应用可行性。研究结果如下:通过EGSB-BR反应器启动自养生物脱氮工艺,最重要的是培养亚硝化菌及厌氧氨氧化菌,通过两者的共同作用实现氮去除。本研究运行137d,首先对影响因素在可适范围内进行调控,影响因素曝停时间比、水力停留时间(HRT)、溶解氧(DO)浓度、温度分别在2 h:1h、60 h、0.7/0.4 mg/L(曝气段/停曝段)、30℃时,系统的脱氮性能较好,总氮去除率能达到74.43%,氨氮去除率能达到99.47%,成功启动自养生物脱氮。其次对反应器内污泥进行物性分析,结果表明,经过137d运行后的污泥在形态、组成变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生物膜区污泥以丝状、球形菌为主,EGSB区以球形、短杆形菌为主,且EGSB区污泥平均粒径达2.12mm。同时对污泥中的功能团进行分析,发现随着自养生物脱氮的成功启动,代表荧光物质芳香族类蛋白荧光强度增强;红外波段1600cm-1左右、1400 cm-1左右吸收峰的吸收也增强,说明芳香族类蛋白及1600cm-1左右、1400cm-1左右两处吸收峰对应的蛋白质有利于EGSB-BR反应器启动运行自养生物脱氮。为了从微观角度进一步说明EGSB-BR反应器已成功启动自养生物脱氮,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从分子生物学水平对反应器启动前后的菌群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137d运行,系统内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占比很大,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的相对丰度由反应初期污泥中的3.22%增加至反应末期EGSB区33.36%和生物膜区的6.82%,绿弯菌门(Chloroflexi)相对丰度由反应初期污泥中的1.56%增加至反应末期EGSB区16.35%和生物膜区的6.32%。EGSB-BR复合式反应器反应后期EGSB区和生物膜区与反应前期进行对比,共监测到1个亚硝化菌属Nitrosomonas,1个厌氧氨氧化菌(AAOB)属Candidatus Brocadia,Candidatus Brocadia相对丰度由反应初期的1.83%增加至反应末期EGSB区3.7%和生物膜区4.31%。2个绿弯菌门(Chloroflexi)包括绿弯菌属norank_o_SBR1031、OLB12。它们均由反应初期几乎没有增加到反应末期EGSB区与生物膜区分别为11.19%、2.07%。整个过程中,厌氧氨氧化菌群落结构变化明显,EGSB-BR反应器成功启动自养生物脱氮。综上,本研究采用自主构建的EGSB-BR反应器处理人工模拟的特种废水进行处理,通过对影响因素曝停时间比、水力停留时间、温度等进行调控,在137d内成功启动自养生物脱氮工艺,总氮去除率达74.43%。在启动过程中反应器内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明显,亚硝化菌及厌氧氨氧化菌得以一定的富集。为了推广EGSB-BR复合式反应器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将此与现有的废水处理单元进行组合,针对不同浓度的含氮废水进行不同组合,从可行性、经济性方面进行理论分析,为EGSB-BR反应器未来工程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二、污水处理中污泥处理技术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污水处理中污泥处理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碳纳米材料对厌氧氨氧化工艺脱氮性能及菌群特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水体中氮素污染现状与危害
    1.2 厌氧氨氧化在氮循环中的贡献
        1.2.1 厌氧氨氧化菌的生理及生化特性
        1.2.2 厌氧氨氧化在自然界氮循环中的贡献
        1.2.3 厌氧氨氧化在污水处理中的前景
    1.3 碳纳米材料对微生物影响的研究
        1.3.1 碳纳米材料的广泛应用
        1.3.2 碳纳米材料对生物的影响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4.1 GO对厌氧氨氧化工艺脱氮性能及菌群特性的影响研究
        1.4.2 C60对厌氧氨氧化工艺脱氮性能及菌群特性的影响研究
    1.5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方法与材料
    2.1 实验装置
        2.1.1 厌氧氨氧化污泥富集培养实验装置
        2.1.2 GO、C60对厌氧氨氧化脱氮性能及菌群特性影响研究实验装置
    2.2 接种污泥及模拟废水
    2.3 分析项目及测定方法
        2.3.1 常规指标监测方法
        2.3.2 胞外聚合物分析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2.3.4 颗粒比表面积和孔隙率的测定
        2.3.5 DNA的提取及荧光定量PCR分析
        2.3.6 高通量测序
第三章 GO对厌氧氨氧化工艺脱氮性能及菌群特性的影响研究
    3.1 GO对氮素的去除影响
        3.1.1 GO对厌氧氨氧化活性(SAA)的短期影响
        3.1.2 GO对氮素去除的长期影响
    3.2 GO对厌氧氨氧化菌和其他细菌细胞的影响
    3.3 GO对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EPS的影响
    3.4 GO对厌氧氨氧化颗粒孔隙率的影响
    3.5 GO对功能菌及功能基因含量的影响
    3.6 GO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3.6.1 GO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6.2 GO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3.6.3 GO对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影响
    3.7 GO对厌氧氨氧化影响机制
    3.8 小结
第四章 C60对厌氧氨氧化工艺脱氮性能及菌群特性的影响研究
    4.1 C60对氮素去除的影响
        4.1.1 C60对厌氧氨氧化活性的短期影响
        4.1.2 C60对氮素去除的长期影响
    4.2 C60对厌氧氨氧化菌和其他细菌细胞的影响
    4.3 C60对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EPS的影响
    4.4 C60对厌氧氨氧化颗粒孔隙率的影响
    4.5 C60对功能菌及功能基因含量的影响
    4.6 C60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4.6.1 C60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4.6.2 C60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4.6.3 C60对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影响
    4.7 C60对厌氧氨氧化的影响机制
    4.8 GO、C60对厌氧氨氧化影响的比较
    4.9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典型城市农村污水处理适应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技术研究进展
        1.2.2 国内技术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农村污水处理的分析与评价体系
    2.1 分析方法
        2.1.1 数据收集
        2.1.2 数据分析
    2.2 评价体系
3.农村污水处理现状分析
    3.1 农村污水处理的难点及政策
    3.2 农村污水处理规模
    3.3 农村污水处理案例的空间差异
        3.3.1 经济发展对农村污水处理空间差异的影响
        3.3.2 环境对农村污水处理空间差异的影响
    3.4 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3.4.1 主要的考核指标
        3.4.2 地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排放标准
        3.4.3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排放标准与城镇对比
        3.4.4 农村污水排放标准下污水处理案例的适应性研究
4.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分析
    4.1 不同处理规模下农村污水处理的技术应用
    4.2 不同技术对污染物去除效果分析
        4.2.1 COD去除效果分析
        4.2.2 NH_3-N去除效果分析
        4.2.3 TP去除效果分析
    4.3 农村污水处理技术处理效果的等级范围
    4.4 建立农村污水处理适应性技术评价体系
        4.4.1 农村污水处理适应性技术初步筛选
        4.4.2 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原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4.4.3 采用模糊数学法对各技术指标赋予权重
5.农村污水处理适应性技术评价体系整改案例应用
    5.1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概况
        5.1.1 自然环境条件
        5.1.2 经济状况和区域划分
        5.1.3 污水处理拟改造设施
    5.2 惠城区农村污水适应性技术评价
        5.2.1 村镇情况及原污水设施分析
        5.2.2 污水特征
        5.2.3 技术初筛
        5.2.4 技术评价
    5.3 整改工艺方案及效果
6.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3)低碳氮比城市污水卡鲁塞尔氧化沟短程生物脱氮效能及其微生物种群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低碳氮比生活污水处理概况
        1.2.1 低碳源污水的特性及现状
        1.2.2 低碳氮比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
    1.3 氧化沟工艺的研究现状
        1.3.1 氧化沟工作原理及工艺特征
        1.3.2 氧化沟工艺类型及其应用
    1.4 低碳氮比污水生物脱氮技术
        1.4.1 低碳氮比污水生物脱氮技术
        1.4.2 生物处理新技术
    1.5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6 主要研究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1.6.3 创新点
        1.6.4 研究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 实验仪器及研究装置
    2.3 实验设计
        2.3.1 反应器装置构建
        2.3.2 接种污泥
        2.3.3 人工合成废水
        2.3.4 低碳氮比实验废水
    2.4 分析检测方法
        2.4.1 水质指标检测方法
        2.4.2 污泥指标检测方法
第三章 卡鲁塞尔氧化沟反应器的快速启动及优化运行
    3.1 反应器快速启动
        3.1.1 污泥来源及其启动方式
        3.1.2 活性污泥驯化与培养
        3.1.3 活性污泥启动过程中微生物特性结构
        3.1.4 启动过程中COD的变化情况
        3.1.5 启动过程中NH_4~+-N的变化情况
        3.1.6 启动过程中TN的变化情况
    3.2 HRT对污水处理水质的影响分析
        3.2.1 HRT对系统中COD去除的影响
        3.2.2 HRT对系统中NH_4~+-N去除的影响
        3.2.3 HRT对系统中TN去除的影响
    3.3 DO对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影响分析
        3.3.1 DO对系统COD去除的影响
        3.3.2 DO对系统NH_4~+-N去除的影响
        3.3.3 DO对系统TN去除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处理低碳氮比废水的运行效果
    4.1 短程硝化反硝化处理低碳氮比废水的快速启动
        4.1.1 接种污泥的来源及其培养与驯化
        4.1.2 实现短程硝化反硝化的评判标准
        4.1.3 短程硝化反硝化的运行方式
    4.2 运行初期控制参数实验
        4.2.1 进水pH控制实验
        4.2.2 DO浓度控制实验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氧化沟污水处理工艺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5.1 污泥样品采集及DNA提取
    5.2 污水处理工艺运行期间细菌群落的变化情况
        5.2.1 细菌样品OTUs分析
        5.2.2 门的水平
        5.2.3 纲的水平
        5.2.4 属的水平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4)微生物高富集密度填料的制备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2 污水处理填料研究进展
        1.2.1 污水处理填料分类
        1.2.2 粉煤灰填料研究进展
        1.2.3 污泥填料研究进展
    1.3 无机填料制备工艺研究进展
        1.3.1 烧结工艺研究进展
        1.3.2 免烧结工艺研究进展
    1.4 曝气生物滤池研究进展
        1.4.1 曝气生物滤池的应用现状
        1.4.2 曝气生物滤池填料
        1.4.3 常规填料的不足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填料原材料
        2.1.2 实验用水
        2.1.3 接种污泥
    2.2 实验仪器及装置
        2.2.1 主要仪器
        2.2.2 实验装置
    2.3 主要分析项目及测定方法
        2.3.1 填料制备方法
        2.3.2 填料理化性能表征
        2.3.3 水质指标测定方法
        2.3.4 微生物活性测定
        2.3.5 生物膜量测定
        2.3.6 16S r DNA高通量测序方法
第3章 新型填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3.1 原材料性质分析
    3.2 原料添加量对填料性能的影响
        3.2.1 水泥添加量对填料性能影响
        3.2.2 脱水污泥添加量对填料性能影响
        3.2.3 氧化钙添加量对填料性能影响
        3.2.4 正交实验
    3.3 增孔剂添加量优化
    3.4 工艺条件对填料性能的影响
        3.4.1 蒸养温度对填料性能影响
        3.4.2 蒸养时间对填料性能影响
    3.5 填料制备机理分析
    3.6 填料理化性能表征
        3.6.1 填料常规性能参数
        3.6.2 SEM分析
        3.6.3 XRD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型填料BAF系统的启动和运行特性
    4.1 BAF启动挂膜
    4.2 BAF启动期运行效果
        4.2.1 COD去除效果
        4.2.2 NH_3~-N去除效果
        4.2.3 生物膜量变化
    4.3 稳定期HRT对BAF处理效能的影响
        4.3.1 COD去除效果
        4.3.2 NH_3~-N去除效果
        4.3.3 TN去除效果
    4.4 稳定期气水比对BAF处理效能的影响
        4.4.1 COD去除效果
        4.4.2 NH_3~-N去除效果
        4.4.3 TN去除效果
    4.5 反冲洗对BAF处理效能的影响
    4.6 新型填料BAF系统沿程特性
        4.6.1 沿程COD浓度变化
        4.6.2 沿程pH和DO变化
        4.6.3 沿程氮素变化
        4.6.4 沿程生物膜量及微生物活性
    4.7 新型填料经济性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型填料BAF系统的微生物学特性
    5.1 微生物丰度和多样性分析
    5.2 微生物相似性和差异性分析
    5.3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5.3.1 门水平群落结构分析
        5.3.2 属水平群落结构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学术成果
致谢

(5)昌乐城东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COD深度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研究背景
        1.1.1 我国水资源现状
        1.1.2 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需求
    1.2 国内外污水深度处理技术现状与分析
        1.2.1 絮凝沉淀技术
        1.2.2 过滤技术
        1.2.3 高级氧化技术
        1.2.4 活性炭吸附技术
        1.2.5 污水深度处理技术分析
    1.3 昌乐城东污水处理厂现状分析
        1.3.1 昌乐城东污水处理厂概况
        1.3.2 昌乐城东污水处理厂工艺现状
        1.3.3 昌乐城东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存在的问题
        1.3.4 昌乐城东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的必要性
    1.4 昌乐城东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工艺技术比选
        1.4.1 混凝沉淀
        1.4.2 过滤
        1.4.3 臭氧氧化
        1.4.4 活性炭吸附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COD深度处理工艺效果分析
    2.1 实验准备与实验方法
        2.1.1 实验药剂
        2.1.2 实验设备
        2.1.3 实验检测项目及分析方法
        2.1.4 实验水质及变化规律分析
        2.1.5 现场污泥运行情况
    2.2 深度处理絮凝剂实验室小试
        2.2.1 实验室小试
        2.2.2 试验步骤
        2.2.3 COD去除率
    2.3 深度处理絮凝剂现场投加中试实验
        2.3.1 深度处理絮凝剂废水处理现场中试
        2.3.2 昌乐城东污水处理厂现场絮凝剂投加实验结论
    2.4 絮凝剂投加影响因素研究
        2.4.1 水温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2.4.2 pH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2.5 絮凝剂投加量与去除率性能评价
        2.5.1 二沉池出水投加量与去除率性能
        2.5.2 絮凝沉淀池出水投加量与去除率性能
    2.6 絮凝剂产泥量变化分析
    2.7 臭氧氧化池运行调整分析
        2.7.1 臭氧氧化池投加量优化内容
        2.7.2 臭氧氧化池投加量优化实验
        2.7.3 臭氧氧化池投加试验结论
        2.7.4 臭氧氧化池与活性炭滤池深度处理效果优化分析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OD深度处理改造方案与运行效果分析
    3.1 深度处理改造方案
    3.2 活性砂滤池运行调整分析
        3.2.1 活性砂滤池运行存在的问题
        3.2.2 活性砂滤池工艺问题整改
    3.3 深度处理COD运行效果分析
    3.4 目前在线监测数据
    3.5 污水处理厂水质达标监控平台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成本、工程应用技术经济分析
    4.1 药剂吨水成本对比
    4.2 工程设备材料及运行成本对比
        4.2.1 工程设备费对比
        4.2.2 运行成本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目录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6)污泥林地应用和阈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污泥处理的研究进展
        1.2.1 填埋场覆土
        1.2.2 燃料
        1.2.3 污泥建材利用
        1.2.4 土地利用
    1.3 污泥林地利用的影响
        1.3.1 污泥林用的有利影响
        1.3.2 污泥林用的生态风险
        1.3.3 污泥林用的影响因素
        1.3.4 林地安全性评价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区概况
    2.1 鹫峰国家森林公园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条件
        2.1.3 植被状况
        2.1.4 温室状况
    2.2 延庆张山营镇示范区
        2.2.1 地理位置
        2.2.2 气候条件
        2.2.3 植被状况
    2.3 省会城市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材料
        3.2.1 试验材料
        3.2.2 数据搜集材料
    3.3 试验方法
        3.3.1 植物培养及样品采集
        3.3.2 常规指标测定方法
        3.3.3 重金属总量和形态测定方法
        3.3.4 重金属评价方法
        3.3.5 综合模糊评价法
        3.3.6 阈值计算法
    3.4 数据处理
    3.5 技术路线
4 污泥堆肥处理的研究与评价
    4.1 试验设计
    4.2 污泥堆肥的参数变化及腐熟度模糊综合评价
        4.2.1 污泥堆肥处理中温度的变化
        4.2.2 堆肥过程中pH值的变化
        4.2.3 堆肥过程中有机质含量的变化
        4.2.4 堆肥过程中全氮含量的变化
        4.2.5 堆肥过程中C/N的变化
        4.2.6 堆肥过程中种子发芽指数的变化
        4.2.7 堆肥产品腐熟度模糊综合评价
    4.3 堆肥产品重金属变化分析
        4.3.1 堆肥产品重金属总量的变化
        4.3.2 堆肥产品重金属质量评价
        4.3.3 堆肥中重金属形态的变化
        4.3.4 重金属有效态和其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4.4 小结
5 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植物系统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价
    5.1 试验设计
    5.2 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5.2.1 试验初期土壤的理化性质
        5.2.2 施肥方式对种植万寿菊土壤理化性质影响
        5.2.3 施肥方式对种植紫穗槐土壤理化性质影响
        5.2.4 施肥方式对种植油松土壤理化性质影响
    5.3 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重金属的影响
        5.3.1 种植前土壤重金属总量分析
        5.3.2 种植万寿菊后对土壤重金属总量的影响
        5.3.3 种植紫穗槐后对土壤重金属总量的影响
        5.3.4 种植油松后对土壤重金属总量的影响
    5.4 土壤重金属形态变化分析
        5.4.1 种植植物前重金属形态的比较
        5.4.2 种植万寿菊后重金属形态的变化
        5.4.3 种植紫穗槐后重金属形态的变化
        5.4.4 种植油松重金属形态的比较
    5.5 不同施肥方式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5.5.1 不同施肥方式对植物相对发芽率的影响
        5.5.2 不同施肥方式对植物株高的影响
        5.5.3 不同施肥方式对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5.6 小结
6 施肥时间对林地土壤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价
    6.1 试验设计
        6.1.1 样地选择与调查
        6.1.2 林地施肥设计
    6.2 施肥时间对油松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6.3 施肥时间对油松土壤的重金属总量的影响
    6.4 施肥对土壤的重金属形态分析
    6.5 污泥林地应用阈值计算
        6.5.1 示范地阈值研究
        6.5.2 北京市阈值研究
    6.6 小结
7 省会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布研究
    7.1 省会城市林地土壤重金属浓度分析
    7.2 省会城市林地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评价
        7.2.1 地累积指数评价
        7.2.2 综合污染指数评价
        7.2.3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评价
    7.3 讨论
    7.4 小结
8 省会城市林用污泥的承载力
    8.1 省会城市污泥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
    8.2 林用污泥的阈值结果
    8.3 林用污泥的承载力
    8.4 讨论
    8.5 小结
9 结论、创新性与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性
    9.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1
导师简介2
取得的成果及奖励
致谢

(7)氧化石墨烯对序批式反应器运行性能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活性污泥法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1.1.1 几种活性污泥法工艺
        1.1.2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的应用
    1.2 氧化石墨烯材料的概述
    1.3 氧化石墨烯材料对污水处理系统影响研究现状
        1.3.1 GO对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1.3.2 GO对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影响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创新点
        1.4.3 拟解决科学问题
        1.4.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分析项目与测定方法
    2.1 常规分析测定方法
    2.2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2.3 氧化石墨烯来源及测定方法
    2.4 胞外聚合物提取方法
    2.5 脱氢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2.6 投加GO前后活性污泥SEM分析
    2.7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方法
        2.7.1 微生物试验试剂、耗材
        2.7.2 DNA提取与检测
        2.7.3 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
        2.7.4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2.7.5 质粒的提取
        2.7.6 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
第三章 短期接触不同高浓度氧化石墨烯对活性污泥系统的抑制效应
    3.1 试验装置设计
    3.2 短期内不同浓度氧化石墨烯对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3.2.1 不同浓度氧化石墨烯对活性污泥产生EPS的影响
        3.2.2 不同浓度氧化石墨烯对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3.3 短期内不同浓度氧化石墨烯对反应器处理效果的影响
    3.4 短期内不同浓度氧化石墨烯对反应器活性污泥形态的影响
    3.5 投加氧化石墨烯前后活性污泥红外光谱(FTIR)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氧化石墨烯浓度变化对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处理效果的影响
    4.1 试验装置与设计
    4.2 氧化石墨烯对微生物活性、形态的影响
        4.2.1 氧化石墨烯浓度变化对活性污泥产生EPS的影响
        4.2.2 活性污泥形态的变化
    4.3 氧化石墨烯对反应器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4.3.1 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
        4.3.2 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
    4.4 氧化石墨烯浓度变化对反应器处理效果的影响
        4.4.1 对COD_(Cr)去除效果的影响
        4.4.2 对氮、磷去除效果的影响
    4.5 小结
第五章 长期接触低浓度氧化石墨烯对活性污泥系统的影响
    5.1 试验装置设计
    5.2 低浓度氧化石墨烯对微生物活性、形态的影响
        5.2.1 对活性污泥产生EPS的影响
        5.2.2 活性污泥形态的变化
    5.3 氧化石墨烯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5.3.1 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
        5.3.2 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
    5.4 氧化石墨烯对反应器处理效果的影响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氧化石墨烯浓度变化对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性能的影响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MBR工艺在污水分散式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农村污水分散式处理的现状与技术分析
        1.2.1 农村污水分散式处理的现状
        1.2.2 农村污水分散式处理的技术分析
    1.3 MBR膜工艺及应用现状
        1.3.1 MBR工艺原理
        1.3.2 MBR的技术优势
        1.3.3 MBR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1.4 研究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实验目标
    2.2 实验装置与实验过程
    2.3 实验材料
    2.4 实验分析方法与仪器设备
    2.5 实验用水与接种污泥
        2.5.1 实验用水
        2.5.2 接种污泥
    2.6 膜通量与膜清洗
    2.7 实验操作参数
    2.8 参数变化的影响
        2.8.1 曝气强度的影响
        2.8.2 混合液回流比的影响
        2.8.3 污泥浓度的影响
        2.8.4 PAC投加的影响
        2.8.5 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2.8.6 膜通量及清洗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污水分散式处理技术的工程应用
    3.1 工程概况
    3.2 工程设计
        3.2.1 设计进、出水水质
        3.2.2 工艺可行性分析
        3.2.3 工艺流程
        3.2.4 工艺设计
    3.3 运行效果
        3.3.1 COD的去除
        3.3.2 氨氮的去除
        3.3.3 总氮的去除
        3.3.4 总磷的去除
        3.3.5 膜通量及清洗
    3.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北方地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菌群的选育及处理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和缩略语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农村生活污水的现状
    1.3 国内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
        1.3.1 国内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
        1.3.1.1 沼气池
        1.3.1.2 化粪池
        1.3.1.3 净化槽
        1.3.1.4 稳定塘
        1.3.1.5 人工湿地
        1.3.1.6 土地渗滤
        1.3.1.7 间歇式活性污泥
        1.3.2 国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
        1.3.2.1 非尔脱(FILTER)污水处理系统
        1.3.2.2 净化槽污水处理装置
        1.3.2.3 高效藻类稳定塘处理系统
    1.4 低温微生物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1.4.1 低温微生物分类
        1.4.2 低温微生物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1.4.2.1 对有机物的去除
        1.4.2.2 对氮磷的去除
        1.4.2.3 对表面活性剂的降解
        1.4.2.4 对含脂类废水的处理
    1.5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2.1 实验内容
        1.5.2.2 实验路线图
第2章 活性污泥低温驯化及对污水处理效果
    2.1 实验材料
        2.1.1 样品来源
        2.1.2 实验仪器及药品
        2.1.3 实验装置
    2.2 实验方法
        2.2.1 污泥的耐低温驯化
        2.2.2 不同驯化污泥量对人工污水的处理效果
        2.2.3 驯化污泥对生活污水处理能力的测定
        2.2.4 污泥在一体化装置中的污水处理能力测定
        2.2.5 分析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污泥驯化后对人工污水的处理效果
        2.3.2 不同驯化污泥量对人工污水的处理效果
        2.3.3 驯化污泥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
        2.3.4 驯化耐冷污泥与非驯化污泥对污水处理能力的比较
        2.3.5 一体化装置中污泥对模拟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优势耐冷菌的筛选与鉴定
    3.1 实验材料
        3.1.1 样品来源
        3.1.2 实验仪器及药品
    3.2 实验方法
        3.2.1 耐冷菌的筛选
        3.2.2 优势耐冷菌的鉴定
        3.2.3 耐冷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耐冷菌的筛选
        3.3.2 耐冷菌的鉴定
        3.3.3 耐冷菌生长曲线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耐冷菌降解性能的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样品来源
        4.1.2 实验仪器及药品
    4.2 实验方法
        4.2.1 单菌株降解性能的测定
        4.2.2 混合菌降解性能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单菌株对模拟农村生活污水的降解性能
        4.3.2 单菌株对实际农村生活污水的降解性能
        4.3.3 混合耐冷菌对实际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效果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耐冷菌菌剂制备
    5.1 实验材料
        5.1.1 样品来源
        5.1.2 实验仪器及药品
    5.2 实验方法
        5.2.1 最适吸附时间的确定
        5.2.2 最适吸附剂添加量的确定
        5.2.3 菌剂投放量对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吸附剂的最适吸附时间
        5.3.2 吸附剂的最适添加量
        5.3.3 菌剂投放量对污水的处理效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10)基于自养生物脱氮的EGSB-BR复合反应器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生物脱氮工艺研究进展
        1.2.1 传统生物脱氮工艺
        1.2.2 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
        1.2.3 同时硝化反硝化工艺
        1.2.4 单级自养脱氮(CANON)工艺
    1.3 生物膜概述
        1.3.1 生物膜脱氮机理
        1.3.2 生物膜反应器应用现状
    1.4 膨胀颗粒污泥反应床(EGSB)概述
        1.4.1 EGSB运行机理
        1.4.2 EGSB应用现状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案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研究特色与创新
        1.5.3 研究目的
        1.5.4 技术路线
2 EGSB-BR反应器启动运行自养生物脱氮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装置
        2.2.2 实验填料
        2.2.3 实验用水
        2.2.4 实验预处理
        2.2.5 实验中相关计算
        2.2.6 分析测试项目
    2.3 研究目标与内容
        2.3.1 研究目标
        2.3.2 研究内容
    2.4 结果与讨论
        2.4.1 EGSB-BR启动运行过程含氮物质变化
        2.4.2 EGSB-BR启动运行过程影响因素调试
    2.5 本章小结
3 EGSB-BR反应器启动自养生物脱氮过程中污泥物性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污泥的来源
        3.2.2 实验装置
        3.2.3 污泥粒径的测定
        3.2.4 电镜扫描分析
        3.2.5 3D-EEM分析方法
        3.2.6 FT-IR分析方法
    3.3 污泥粒径分布
    3.4 污泥电镜扫描分析
    3.5 污泥EPS含量及组成的变化
        3.5.1 污泥3D-EEM差异解析
        3.5.2 污泥FT-IR差异解析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EGSB-BR反应器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样品来源
        4.2.2 主要试剂及仪器
        4.2.3 分析方法
    4.3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4.4 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4.4.1 门水平上的细菌群落分析
        4.4.2 属水平上细菌群落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EGSB-BR反应器的自养生物脱氮工艺工程应用可行性分析
    5.1 引言
    5.2 不同氨氮浓度废水处理工艺
        5.2.1 高浓度氨氮废水处理的工艺路线
        5.2.2 中低等浓度氨氮废水处理的工艺路线
    5.3 废水处理工艺的经济性分析
        5.3.1 引言
        5.3.2 预处理
        5.3.3 曝气量
        5.3.4 消耗碱量
        5.3.5 外加碳源
        5.3.6 占地面积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四、污水处理中污泥处理技术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碳纳米材料对厌氧氨氧化工艺脱氮性能及菌群特性的影响研究[D]. 邹春榛. 山东大学, 2021(12)
  • [2]典型城市农村污水处理适应性技术研究[D]. 田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低碳氮比城市污水卡鲁塞尔氧化沟短程生物脱氮效能及其微生物种群结构分析[D]. 张义悦. 安徽建筑大学, 2021
  • [4]微生物高富集密度填料的制备和应用[D]. 陈雪威.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5]昌乐城东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COD深度处理研究[D]. 康慧敏.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6]污泥林地应用和阈值研究[D]. 张晓霞.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7]氧化石墨烯对序批式反应器运行性能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D]. 王景厚. 广州大学, 2020(02)
  • [8]MBR工艺在污水分散式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 章庆.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9]北方地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菌群的选育及处理效果的研究[D]. 薛天福. 吉林化工学院, 2020(10)
  • [10]基于自养生物脱氮的EGSB-BR复合反应器试验研究[D]. 兰彬彬. 贵州民族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污水处理中的污泥处理技术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