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调链法的凸包三角剖分算法研究

基于单调链法的凸包三角剖分算法研究

一、基于单调链法的凸壳三角剖分算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靖涵[1](2018)在《海底地貌自动制图综合算法研究》文中指出海图是描述、传递海洋空间信息的重要工具,在海洋工程建设、海洋科学研究、资源开发、航海运输等海洋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海图被称为舰船的“眼睛”,直接影响着舰船的航行效率和航行安全。海图制图综合一直是海图制图、海洋地理信息系统多尺度表达中的难点,在海洋大数据分析、海洋空间数据挖掘及专题信息抽取等方面也有重要应用。作为海图制图的重要环节和科学问题,海图制图综合的自动化程度还比较低,严重限制了海图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迫切需要研究海图自动综合算法。本文以海图制图中工作量最大、考虑因素最多的海底地貌制图综合为研究对象,从提升海图自动综合自动化程度和丰富海图制图综合理论的角度出发,对等深线、水深注记等海底地貌要素的制图综合算法进行了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包括:(1)研究了基于海图数据的水深注记选取方法。改进了特征浅点、特征深点、控制水深等特征水深点的识别方法;分析了复杂海底地形区域的主要特征,提出了面向水深注记选取的复杂海底地形区域自动识别方法;利用TIN模型在地形量化分析和水深注记邻近分析中的优势,提出了基于TIN化简的海图水深注记选取算法。首先,在标准间距约束下,提出了基于“选取线”的水深注记选取方法,实现了水深注记的初步选取;其次,在规定水深间距和地形表达误差的约束下,构建了水深注记选取结果的优化模型。该方法在顾及航行安全的同时,有效的提升了地貌表达精度。另外,水深注记选取结果满足菱形排列的要求,分布密度特征与海图制图要求相一致。(2)研究了基于多波束测深数据的水深注记选取方法。分析了多波束数据的水深注记选取特点;根据多波束测深点的排列特征,设计了基于剖面线的山脊点、山谷点以及地形变化点等特征水深的提取方法;考虑局部区域的地形特征建立了顾及坡度、坡向和水深值的菱形搜索模型;最后,通过对特征水深集和菱形搜索结果构成的初始水深选取结果进行抽稀得到最终选取结果。该方法能够满足航行安全的选取要求,有效的保持了地貌特征,且水深注记的菱形排列方式与坡度、坡向相适应。(3)研究了等深线的自动合并方法。首先,分析了等深线的合并条件,设计了一种基于面域图的待合并等深线探测方法,该方法能够避免复杂且费时的地形特征识别;其次,通过桥接区域扩展、“孔”结构填充操作,避免了不可辨“瓶颈”和无法容纳水深注记的小闭合等深线的出现。再次,通过融合待化简弯曲区域和桥接区域实现了等深线合并与化简的一体化;最后,通过对合并结果进行光滑处理,改善了等深线合并结果的光滑性。(4)研究了等深线的化简算法。针对等深线待化简弯曲探测不精确、化简不彻底的问题,提出了基于Delaunay三角网的等深线化简算法。首先,改进了等深线上待化简区域的识别方法,将等深线待化简区域分为微小弯曲区域和视觉冲突区域,并实现了两类待化简区域识别;其次,丰富了等深线化简的处理手段,设计了弯曲删除、夸大、凸壳化、“瓶颈”区域分裂等多种综合方法;最后,根据等深线化简的特点构建了新的化简模型实现了等深线的化简。针对等深线化简尺度驱动性不强、形态不光滑的问题,提出了最大曲率约束的等深线化简算法。设计了最大曲率约束的待化简区域探测方法,提高了待化简区域的探测精度;通过节点加密和渐进式节点位移的方式分别对凹弯曲和凸弯曲进行化简,确保了化简结果的光滑性。该方法与比例尺建立了客观联系,是一种尺度驱动型算法,适合海图这种没有固定比例尺的制图环境,且能够避免阈值设置。(5)研究了顾及航行安全的等深线光滑算法。针对等深线光滑需要确保航行安全的特殊要求,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段Bezier曲线拟合的等深线光滑方法。首先,为保持原始等深线的弯曲特征,确立了以弯曲为分段单元进行曲线光滑的策略;其次,在航行安全的约束下,分别研究了凹弯曲和凸弯曲的Bezier曲线拟合方法以及弯曲连接处的光滑策略。该方法满足确保航行安全的要求,较好的保持了原始等深线的弯曲特征和形状关键点,且能够避免拓扑错误。另外,该方法能够方便灵活的对局部形状进行调整。

丁丽君[2](2015)在《矢量河网渐进式传输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渐进式传输是一种新型的空间数据网络传输方式,是当前GIS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渐进式传输实现了“边传输,边显示”,不但遵循了人类由粗到细的认知规律,而且缩短了用户等待的时间,实现了与用户的交互,是解决有限的网络带宽与海量数据的传输与显示之间矛盾的有效方法。地理信息系统中空间数据包括栅格和矢量两种类型。栅格数据的数据结构较为简单,基于栅格数据的渐进式传输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并取得了显着成果。矢量数据本身存在多样性和复杂性,其渐进式传输的研究尚不成熟,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矢量数据渐进式传输的研究主要从渐进式传输框架、矢量数据制图综合、多分辨率数据组织方法三方面入手。本文以河网要素为研究对象,从曲线数据压缩与组织角度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提出一种基于轴线划分弯曲思想的适用于渐进式传输的曲线压缩与组织方法。基本思路是:首先,以曲线端点连线为初始轴线,按筛选阈值对该轴线对应弯曲进行筛选、结点提取,这一过程中对特征点进行了保留;之后,对筛选后的弯曲按其与相邻弯曲的组合类型递归生成新轴线并提取结点;然后,以多叉树记录提取的曲线数据,为保证曲线轮廓的合理性,进行多叉树校正;最后,为提高数据检索效率,将曲线结点数据进行线性存储。该方法从复合弯曲分析的角度考虑了弯曲的层次特征,不仅维护了空间要素间的拓扑关系,而且实现了矢量河网数据在几何细节层的多尺度表达。河网目标层的多尺度表达是在河系树的基础上,利用开方根规律模型计算选取的河流数量,以综合考虑了河流长度、河流等级以及河流层次三个指标的综合指数为重要性系数选取河流。应用上述研究成果,实现了一个基于C/S模式的矢量河网渐进式传输实验系统。结合河网目标层与几何细节层的多尺度表达,将河网数据分层次进行传输显示。实验分析表明,以曲线轴线为基础、曲线弯曲为划分标准进行河流曲线压缩与多尺度表达的方法,在渐进式显示时能够较好地保持几何细节层河流曲线的形态;本文提出的矢量河网渐进式传输方法减少了传输的数据量,提高了可视化效率,能够较好地支持矢量河网的渐进式传输。

戴超[3](2015)在《北京主要树种树冠体积及表面积估测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北京城市环境问题的恶化,城市森林生态功能显得愈为重要,树冠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已成为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树冠表面积、体积是研究林分空间结构、生物量调查等的重要测量因子,为实现树冠表面积、体积精准、高效率的获取,利用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获取样木点云数据,对建立幂函数的树冠表面积、体积的估测模型进行研究。研究北京市城六区主要树种,包括白皮松、梧桐、油松、圆柏、银杏、侧柏、雪松、垂柳、国槐、臭椿,运用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FARO LS880扫描样木的三维轮廓。首先,根据立木的点云坐标利用FARO SCENE软件提取树冠部分点云,运用Geomagic studio12三维逆向软件剔除树冠点云的非连接项、体外孤点等处理,精确提取立木的最大冠径(D)、冠高(h)等测树因子。并基于MATLAB平台,依据QuickHull凸包原理计算树冠点云的最外凸包,根据求得的凸包进而计算树冠的表面积、体积;利用corrcoef函数分析树冠表面积(S)、体积(V)与最大冠径(D)、冠高(h)的相关关系,确定参与建立模型的最佳测树因子;利用curve fitting tool工具箱基于幂函数研究建立北京市城六区十个主要树种的树冠表面积、体积的估测模型,精准估测同类林分的树冠表面积、体积;最后,依据树冠表面积、体积估测模型拟合结果的优良评价估测模型,并通过统计工具vartest2函数进一步检验树冠表面积、体积估测模型预测值的有效性,证明模型满足估测所研究的北京城六区十个主要树种的树冠表面积、体积。

杨艳林[4](2014)在《CO2地质储存中地质特征实现技术与应用 ——以鄂尔多斯CCS示范工程为例》文中指出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各种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的过度使用,导致大气中的CO2浓度逐渐提高。而大气中CO2浓度的增加,将造成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环境、经济、社会等带来一系列的损失。CO2地质储存是减少大气中CO2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深部咸水层分布广泛,并且有巨大的储存潜力,是CO2地质储存的理想场所。数值模拟研究作为一种十分有效而又经济的技术方法,可以很好地研究CO2在储层中的运动,以及与储层岩石之间发生的复杂物理、化学作用的过程。因此对深部咸水层进行CO2地质储存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鄂尔多斯CCS示范工程提供方法指导的实践意义。本文以鄂尔多斯CCS示范场地中的和尚沟组、刘家沟组、石千峰组、石盒子组和山西组为目标研究地层,采用理论分析、程序开发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研究在当前灌注情况下CO2的灌注能力及安全性,同时也研究了示范场地地质特征对CO2地质储存的影响。针对实际场地的复杂性,研究了复杂地质体刻画、水文地质要素仿真以及快速处理数据和模拟结果即时表达的技术。鉴于目前模拟器模拟能力的限制,在PC机上开发了动态内存分配的并行计算程序。本次研究的成果不仅为开展实际CO2地质储存项目的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而且为其他地区将要开展的CO2地质储存工程,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研究工具和方法。

关艳霞[5](2014)在《三维表面综合重建及网络动态展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维表面综合重建技术是计算机图形学、逆向工程、虚拟现实等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结构光三维测量技术的发展,测得的表征物体表面的点云越来越准确,这为三维表面综合重建提供了良好的前提。三维表面综合重建包括两个方面:形状重建和颜色重建。首先是形状重建,三维表面形状重建方法中的分片线性法主要是通过建立三角面化的表面来表征重建表面,可以表示任意拓扑结构的复杂曲面。本文根据重建对象的复杂度,对于可以分为若干个投影在单一方向上没有重叠的简单表面采用平面映射剖分法,借助比较成熟的二维空间三角剖分算法实现形状重建。对于复杂表面的形状重建,如一般回转体表面或含有孔洞的表面,采用三维凸壳三角剖分算法和BPA算法进行分析与对比,并针对BPA算法进行改进,使其适合结构光测量测量点云的表面形状重建。其次是颜色重建。三维表面颜色重建的方法主要有贴图颜色重建、逐点颜色重建等。前者基于贴图的思想,很多情况下不能使颜色数据与形状数据很好地融合。后者重建的三维表面是由很多点组成的,并不符合表面的真实形状。本文借鉴了这些方法,在对点云三角剖分的过程中,加入每个节点的颜色值,利用反距离插值算法重建三维表面的颜色,实现了较高精度的综合重建。实现重建模型的网络动态展示,多角度地满足用户的观察需求,是日益发展的网络经济的要求。借助Matlab Builder JA结合JSP的动态网页展示功能,将综合重建与网络展示分开进行。在服务器端执行一次综合重建的过程后,客户端无需安装Matlab,便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不受限制地观察重建模型,并体验放大、缩小、平移、旋转等高程度的交互操作。

黄梦雄[6](2013)在《基于结构化的等高线综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GIS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地图综合已然成为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中的重点之一。地貌要素综合是地图制图综合的重要子课题,而地貌要素的综合重点难点都在表示地貌要素形态的等高线综合,所以等高线综合是地图综合中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在现实地貌中等高线错综复杂、千变万化,所以要进行等高线自动综合是比较困难的。目前等高线综合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基于单根线的等高线综合和成组等高线综合,在成组综合中主要有等高线结构化综合和基于地貌高程带的综合。这些等高线综合方法都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完成等高线的综合,但是它们各有各的局限性和优缺点。另外,等高线是以一组位置相关且形态相似的曲线表达地貌形态的,所以在对等高线综合时,以成组的等高线综合更具有实际意义,并且更能确保综合结果的协调性。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对原始等高线进行半自动化预处理,包括等高线断线、断点和飞点的错误拓扑关系的处理。2、结合简化的等高线拓扑关系模型,设计一种基于不完全二叉树的等高线拓扑关系模型,在建立模型中只需遍历一次等高线就可以完成模型的建立。3、通过单根线的D-P算法进行等高线特征点的提取,并基于它进行特征点的结构化综合,同时探讨了特征点提取和综合中D-P阈值的确定。4、针对基于特征线的结构化综合中,等高线特征点筛选、特征线连接、谷底线的评价、微小谷地识别、微小谷地的删除以及相交处理等方法进行详细的讨论和研究,提出了山谷线分等级结构化思想,提高了微小谷地识别的效率。5、实现一简单的等高线综合系统,并通过两种基于结构化综合结果的对比,分析了各自存在的问题和优缺点,为结构化等高线综合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更完善的思路。

苏捷[7](2013)在《混凝土受压与受拉性能的尺寸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与其几何尺寸密切相关,为准确描述不同混凝土力学性能上的差异,系统研究混凝土的尺寸效应显得尤为必要。目前,国内外在混凝土受压变形性能尺寸效应、骨料组分和配筋情况对混凝土力学性能尺寸效应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较少。此外,在对混凝土力学性能进行数值模拟时,通常将硬化水泥砂浆基体的力学性能假定为一常数进行分析,忽略其自身的尺寸效应,该假定的有效性尚未得到试验证实。受各种因素的限制,尺寸效应的试验研究往往只能在一个较小的尺度范围内进行,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可有效解决试验研究的不足之处,为尺寸效应的研究提供另外一种研究手段。采用试验研究与数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混凝土的受压与弯拉性能尺寸效应进行了较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162个立方体试件的抗压强度尺寸效应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土抗压强度具有尺寸效应,边长150mm和200mm试件的抗压强度约为边长100mm试件的94%和88%;混凝土、砂浆和净浆抗压强度的尺寸效应依次减弱,砂浆与净浆的尺寸效应仅为混凝土的1/3和30%左右;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尺寸效应随着强度等级的提高而增强,C60混凝土的尺寸效应约为C20混凝土的1.8倍。2.对216个棱柱体试件单轴受压性能尺寸效应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土单轴受压性能具有较明显的尺寸效应,边长200mm试件的峰值应力、应变及极限应变分别为100mm试件的85%、104%和110%。边长150mm试件的峰值应力、应变及极限应变分别为100mm试件的92%、102%与105%;强度等级越高,尺寸效应越明显,C20混凝土的尺寸效应仅为C60混凝土的1/2;尺寸效应受骨料组分影响较大,混凝土的尺寸效应分别约为砂浆和净浆的2.7倍和2.8倍;配筋混凝土的尺寸效应明显弱于混凝土试件,对于配筋率约1%时的钢筋混凝土,其内混凝土的尺寸效应约为未配筋混凝土的28%左右。3.对162个棱柱体试件弯拉性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弯拉强度具有尺寸效应,边长70mm和100mm混凝土试件的弯拉强度分别为150mm试件的1.15倍和1.1倍;混凝土弯拉强度的尺寸效应强于砂浆和净浆,砂浆和净浆的尺寸效应分别为混凝土的30%和24%;强度等级对弯拉强度尺寸效应影响较大,C60混凝土弯拉强度的尺寸效应约为C20混凝土的2倍。4.对统计尺寸效应理论、基于能量释放准则的尺寸效应理论及基于裂纹分形特征的尺寸效应理论进行了比较分析,基于试验数据,给出了各尺寸效应率中相关参数的建议值,提出了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轴心抗压强度以及弯拉强度尺寸效应率中各参数的计算公式。定义临界尺寸和临界强度为:当试件几何尺寸大于某一尺寸后,抗压和抗拉强度的变化率分别小于0.01和0.001,则该尺寸为临界尺寸,相应的强度为临界强度。混凝土各力学性能参数的临界尺寸均随强度等级的提高而增大,C40和C60混凝土的临界尺寸分别约为C20混凝土的1.7倍和2.1倍。5.编写了随机骨料的投放程序,建立了二维与三维混凝土随机骨料模型。基于试验数据和随机骨料模型,得到了各强度等级混凝土中粘结界面层的力学性能参数,建立了粘结界面层力学性能与混凝土宏观力学性能间的关系。6.采用均质弹脆性、非均质弹脆性和均质弹塑性模型对混凝土的单轴受压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破坏过程和宏观应力-应变全曲线,结果表明:非均质弹脆性模型得到的上升段和均质弹塑性模型得到的全曲线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7.采用随机骨料模型分析了混凝土的受压和受拉性能,研究了各力学性能参数的尺寸效应,提出了相应的尺寸效应率,得到了临界尺寸和临界强度。结果表明:临界尺寸随强度等级的提高而增大,C40与C60混凝土的临界尺寸分别约为C20混凝土的1.8倍和2.4倍;配筋混凝土中混凝土强度的临界尺寸明显低于未配筋混凝土,临界强度高于未配筋混凝土,当配筋率为1%时,其临界尺寸和临界强度分别为未配筋混凝土的45%和1.3倍左右。

刘兴芳[8](2011)在《空间数据库平面线段集几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计算机技术蓬勃发展的时期,空间数据库在计算机视觉、图像识别、环境保护、计算几何、地理信息系统(GIS )以及数字地球等领域被广泛地应用。平面线段集几何问题是空间数据库几何问题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一个内容。平面线段集几何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把空间物体抽象为线段的情形。在实际应用中,许多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平面线段集的凸壳问题;在图形学、科学计算可视化等领域经常需要解决平面线段集的三角剖分问题,平面线段集三角剖分算法的重要部分是降低算法的复杂度和形成高质量的三角网格;在近邻查询中经常会遇到平面线段集近邻查询问题,在平面线段集的近邻查询中有效的索引平面线段,可以大大加快查询的速度。本文完成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1.平面线段集的凸壳问题。对简单多边形链、平面线段集所具有的不同于点集的性质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求解简单多边形链凸壳的新算法和一种求解平面线段集凸壳的新算法。2.平面线段集的三角剖分问题。系统的分析空间数据库平面线段集三角剖分的算法,总结各种不同算法的优缺点,结合线段集凸壳,提出了新的平面线段集与平面点线集三角剖分算法。3.平面线段集的近邻查询问题。研究R树、R+树、R*树、四叉树在索引平面线段集时的优缺点,并对缺点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新的平面线段集索引结构即RP-树。在散乱的互不相交的大量平面线段集中应用此索引结构可以提高求解线段集最近邻问题的效率。本文以RP-树为基础提出了一个新的时间复杂度为O (logk n)的平面线段集近邻查询算法。

侯宇星[9](2010)在《钢筋混凝土力学性能的细观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近些年来数值分析方法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于高耸、大跨等大型结构工程的分析计算中。在众多数值分析方法中,刚体弹簧元法以其在模拟混凝土裂缝发生、扩展以及计算裂缝宽度上的优势,成为一种发展潜力巨大的数值分析方法。本文采用刚体弹簧元法,模拟分析了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构件在静态加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及裂缝扩展特征,并将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刚体弹簧元法应用于钢筋混凝土力学性能模拟上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本文开展的具体工作如下:1.提出了一种以改进面积判别准则和凸多边形生长方式为基础的二维混凝土骨料随机生成算法。在骨料生成过程中,通过对骨料延伸条件的改进和定点位置条件的限定,改进了程序的可执行性,提高了随机多边形骨料的生成效率。通过对轴向拉压计算实例,对比分析了不同骨料形状(圆形和多边形)对于混凝土试件单轴抗压、抗拉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圆形骨料试件抗拉、抗压能力略高于多边形骨料试件,骨料形状对于混凝土试件拉压力学性能数值模拟结果的影响很小。2.分析了三种不同软化本构关系(无软化、线性软化、双线性软化)对于混凝土力学性能数值计算结果的影响。结果证明,由于混凝土是非理想脆性材料,软化段的设置可使混凝土破坏的模拟过程更接近于实际情况。通过对立方体试件受拉、受压以及混凝土梁三点受弯破坏过程的数值分析,对比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可以得出,在适当取值的情况下,双线性软化本构关系可以较为精确地模拟混凝土的破坏过程,所得荷载、位移值也与实验值较为接近。3.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描述钢筋混凝土破坏行为的细观数值方法。在该方法中,混凝土材料采用细观刚体弹簧元模型,钢筋采用梁单元模拟,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连接采用弹簧单元以模拟二者之间的相对变形。通过对钢筋混凝土受拉及三点受弯试件受力过程的细观数值分析,系统研究了混凝土斜截面破坏的开裂过程和裂缝分布规律。通过与试验结果的对比表明:该方法可较为准确的模拟钢筋混凝土破坏的开裂趋势和裂缝的分布情况,模拟结果与实验值拟合良好。

陈依心[10](2010)在《基于三角网格细分的光滑等值线生成》文中认为使用三角网格法生成等值线存在两个问题:第一,确定出的等值点都处于三角网格的边上,不能处理位于网格内的小封闭等值线,且遇到退化点时,等值线的追踪将变得困难;第二,三角网格法生成等值线是通过追踪法确定所有等值点并连接成等值折线后再通过合适的光顺算法将之变为光滑曲线,在这个过程中没有考虑原来曲面的实际形态,导致光滑后的等值线与其宿主曲面不能很好的贴合。而三角网格细分具有很好的几何适应性,能够很好的再现原曲面的几何形态,且能够控制细分迭代次数,控制三角网格的疏密程度,从而可以处理位于网格内的小封闭等值线,避免遇到退化点,使光顺后的等值线能够很好的与宿主曲面贴合。论文首先对现有三角网格细分方案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算法的时空复杂度、运行的稳定性、细分表面的连续性、与宿主曲面的逼近程度及应用现状等方面进行了归纳汇总,最终采用了应用广泛的Loop细分方案作为论文原型实验的细分策略,加入了网格密度控制,消除了位于网格内的小封闭等值线的遗漏问题;在细分表面基础上,运用追踪法生成等值折线;最后,采用Bezier函数方法对生成的等值线进行了光滑。原型实验采用了VC6.0+OpenInventor开发环境,在三维显示模块提供了多种方便实用的操作方式,便于观察实验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在不规则的三角网格上采用表面细分后再进行等值线追踪,解决了小封闭等值线的遗漏问题及退化点问题,同时,生成的等值线更加贴近原曲面的几何形态。

二、基于单调链法的凸壳三角剖分算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单调链法的凸壳三角剖分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海底地貌自动制图综合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等深(高)线综合
        1.2.2 水深注记综合
        1.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
        1.3.1 选题来源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海底地貌综合基础理论
    2.1 海底地貌制图综合相关概念
        2.1.1 海图的概念
        2.1.2 海底地貌表达
        2.1.3 海底地貌综合
    2.2 海底地貌制图综合的影响因素
    2.3 水深注记选取的基础理论
        2.3.1 水深注记选取的内涵
        2.3.2 水深注记选取的约束
        2.3.3 水深注记选取分类
        2.3.4 水深注记选取模型
    2.4 等深线综合的基础理论
        2.4.1 等深线的特点
        2.4.2 等深线表达的海底地貌特征分析
        2.4.3 等深线综合的基本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深注记选取方法研究
    3.1 特征水深注记识别方法
        3.1.1 特征浅(深)点识别方法
        3.1.2 控制水深识别方法
    3.2 复杂海底地形区域提取
        3.2.1 复杂海底地形的主要特征
        3.2.2 水深点地形特征度量
        3.2.3 复杂地形特征水深点提取
        3.2.4 复杂海底地形区域边界构建
        3.2.5 实验分析
    3.3 基于海图数据的水深注记选取
        3.3.1 基本思路
        3.3.2 距离约束的TIN化简
        3.3.3 局部水深注记调整
        3.3.4 实验分析
    3.4 基于多波束数据的水深注记选取
        3.4.1 多波束水深选取的基本思路
        3.4.2 特征水深点提取
        3.4.3 水深点菱形搜索
        3.4.4 基于TIN的水深点渐进删除
        3.4.5 实验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Delaunay三角网的等深线合并方法
    4.1 图形合并的基本方法
        4.1.1 缓冲区法
        4.1.2 Delaunay三角网法
    4.2 待合并等深线识别
        4.2.1 约束Delaunay三角网
        4.2.2 等深线合并的条件
        4.2.3 凸部等深线识别方法
        4.2.4 面域自动划分
        4.2.5 待合并等深线提取
    4.3 邻近等深线合并
        4.3.1 桥接区域扩展
        4.3.2 “孔”的提取
        4.3.3 弯曲识别与形态化简
        4.3.4 等深线合并
        4.3.5 等深线光滑处理
    4.4 等深线合并实验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保持弯曲特征的等深线化简方法
    5.1 航海图等深线化简的特点
        5.1.1 等深线化简的基本要求
        5.1.2 等深线化简与等高线化简的区别
    5.2 等深线弯曲化简现状分析
        5.2.1 基于弯曲识别的化简方法
        5.2.2 双缓冲区算法
        5.2.3 问题分析
    5.3 基于Delaunay三角网的等深线化简
        5.3.1 弯曲识别与度量
        5.3.2 待化简区域识别
        5.3.3 待化简区域处理方法
        5.3.4 等深线化简过程
        5.3.5 实验分析
    5.4 最大曲率约束下的等深线化简
        5.4.1 基本原理
        5.4.2 曲率计算
        5.4.3 弯曲划分
        5.4.4 凹弯曲化简
        5.4.5 凸弯曲化简
        5.4.6 等深线化简过程
        5.4.7 实验分析
        5.4.8 讨论
    5.5 等深线化简方法比较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顾及航行安全的等深线光滑方法
    6.1 等深线光滑的基本要求
    6.2 常用光滑曲线
        6.2.1 Bezier曲线
        6.2.2 B样条曲线
        6.2.3 三次B样条与三次Bezier曲线的比较分析
    6.3 多段Bezier曲线拟合的等深线光滑
        6.3.1 基本思路
        6.3.2 等深线弯曲单元划分
        6.3.3 凸弯曲单元光滑
        6.3.4 凹弯曲单元光滑
        6.3.5 弯曲间连接处光滑处理
        6.3.6 参数设置
        6.3.7 实际应用中光滑过程
        6.3.8 实验分析
        6.3.9 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2)矢量河网渐进式传输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存在的问题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2 矢量数据渐进式传输的相关理论
    2.1 传输粒度
    2.2 曲线数据的压缩
    2.3 多尺度表达模型
    2.4 客户端数据重建
    2.5 本章小结
3 矢量河网渐进式传输方法
    3.1 河网描述
    3.2 河网目标层多尺度表达
        3.2.1 构建河系树
        3.2.2 河流数量选取
        3.2.3 河流重要性分析
    3.3 河网几何细节层多尺度表达
        3.3.1 算法的主要过程
        3.3.2 算法的详细描述
    3.4 河网数据组织与检索
    3.5 本章小结
4 实验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总体结构
    4.2 客户端/服务器工作流程
    4.3 实验与分析
        4.3.1 实验一:无支流河系
        4.3.2 实验二:支流较少的树状河系
        4.3.3 实验三:支流较多的树状河系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北京主要树种树冠体积及表面积估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
        1.1.1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系统的介绍
        1.1.2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特点
        1.1.3 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林业方面的应用
        1.1.4 国内外应用现状
    1.2 树冠表面积、体积计算方法
        1.2.1 几何体法
        1.2.2 轮廓曲线法
        1.2.3 分层切割法
        1.2.4 Pro/E骨架模型法
        1.2.5 最新研究进展
    1.3 树冠表面积、体积估测模型研究概述
    1.4 凸包概念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主要研究内容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研究内容
        2.2.1 数据和材料
        2.2.2 主要研究内容
    2.3 主要研究方法
        2.3.1 抽样实测法
        2.3.2 模型法
        2.3.3 程序实现方法
    2.4 技术路线图
    2.5 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第3章 数据采集和处理
    3.1 外业数据采集
        3.1.1 数据扫描
        3.1.2 注意事项
    3.2 每木检尺
    3.3 点云数据的提取
    3.4 测树因子的提取
    3.5 误差分析
    3.6 树冠体积、表面积计算
        3.6.1 三维凸包的构建方法—QuickHull算法
        3.6.2 基于MATLAB的树冠体积、表面积计算
        3.6.3 树冠体积、表面积计算方法分析对比
第4章 建立估测模型
    4.1 模型选择
    4.2 建立树冠表面积估测模型
    4.3 建立树冠体积估测模型
第5章 模型的评价与检验
    5.1 模型检验标准
    5.2 模型检验结果与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4)CO2地质储存中地质特征实现技术与应用 ——以鄂尔多斯CCS示范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依据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的依据
    1.2 CO_2的基本性质
        1.2.1 物理性质
        1.2.2 化学性质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和重点
        1.4.2 创新点
        1.4.3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第2章 场地级数值模拟与建模技术
    2.1 CO_2地质封存数值模拟理论
        2.1.1 数学模型及控制方程
        2.1.2 空间离散
        2.1.3 求解策略
        2.1.4 模拟器框图
    2.2 场地级模拟器改进
        2.2.1 研究现状
        2.2.2 TOUGH2-ECO2N模拟器耗时分析
        2.2.3 并行处理过程
        2.2.4 性能测试与分析
    2.3 TOUGH2模拟器前后处理可视化软件概述
        2.3.1 软件的设计原则
        2.3.2 软件的流程框图及功能模块
        2.3.3 软件的具体功能
    2.4 地质模型与可视化技术
        2.4.1 三角剖分
        2.4.2 三维地质建模及断层模型
        2.4.3 三维模型切割技术
        2.4.4 可视化技术
        2.4.5 二/三维数据场可视化
    2.5 模型参数处理技术
        2.5.1 参数的交互输入或文件导入
        2.5.2 参数分区
        2.5.3 空间插值
        2.5.4 温压条件
        2.5.5 非均质各向异性
        2.5.6 属性模型的应用
        2.5.7 断裂及储层压裂后参数处理
    2.6 小结
第3章 研究区概况
    3.1 自然地理概况
        3.1.1 位置交通
        3.1.2 地形地貌
        3.1.3 气象与水文
        3.1.4 社会经济概况
    3.2 区域地质情况
        3.2.1 区域地层
        3.2.2 区域构造
        3.2.3 区域储盖层
第4章 鄂尔多斯示范场地CO_2地质储存数值模拟研究
    4.1 研究区基础资料分析
        4.1.1 研究区地层特征
        4.1.2 研究区资料分析
        4.1.3 研究区内基本地质模型
    4.2 咸水层中CO_2地质储层模型建立
        4.2.1 概念模型建立
        4.2.2 数学模型
        4.2.3 网格模型
        4.2.4 边界条件
        4.2.5 初始条件
        4.2.6 源汇项
        4.2.7 模型参数设置
    4.3 CO_2地质封存基础模型研究
        4.3.1 CO_2封存能力方面
        4.3.2 CO_2封存安全性
        4.3.3 非等温模型对CO_2地质封存的影响
        4.3.4 边界条件对CO_2地质封存的影响
        4.3.5 小结
    4.4 注入压力对CO_2地质封存的影响研究
        4.4.1 方案设计
        4.4.2 模拟结果分析
        4.4.3 小结
    4.5 盐度对CO_2地质储存的影响研究
        4.5.1 模型设计
        4.5.2 模拟结果分析
        4.5.3 小结
    4.6 地层倾角对CO_2地质储存的影响研究
        4.6.1 模型的建立及方案设计
        4.6.2 地层倾角的处理
        4.6.3 结果分析
        4.6.4 小结
    4.7 示范区中断裂系统对CO_2地质储存的影响研究
        4.7.1 模型的建立
        4.7.2 模型中断裂处理及处理过程
        4.7.3 模拟方案设计
        4.7.4 模拟结果分析
        4.7.5 小结
    4.8 储层非均质对CO_2地质储存的影响研究
        4.8.1 CO_2注入期储层非均质对碳封存的影响
        4.8.2 注入完成后非均质对CO_2扩散运移的影响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可视化软件
        5.1.2 模拟器改进
        5.1.3 鄂尔多斯CCS示范场地
    5.2 建议
        5.2.1 可视化软件
        5.2.2 并行
        5.2.3 鄂尔多斯CCS示范场地数值模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所获奖项
致谢
附件A 模型中的辅助图
附件B 常用文件格式
附件C 软件文件保存类型及格式

(5)三维表面综合重建及网络动态展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形状重建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颜色重建技术的研究现状
    1.4 网络动态展示技术的研究现状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平面映射剖分法表面综合重建
    2.1 映射关系的建立
    2.2 基于二维凸壳三角剖分的形状重建算法
        2.2.1 Delaunay 三角化
        2.2.2 二维点云凸壳的求解
        2.2.3 算法分析
    2.4 三维表面的颜色重建方法
        2.4.1 颜色重建的经典方法
        2.4.2 反距离权重插值颜色重建算法
    2.5 平面映射法三维表面综合重建实验结果及分析
        2.5.1 三维表面形状重建实验结果及分析
        2.5.2 三维表面颜色实验结果及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直接剖分法表面综合重建
    3.1 基于三维凸壳的直接三角剖分形状重建算法
        3.1.1 三维凸壳的求解
        3.1.2 算法分析
    3.2 基于改进 BPA 算法的直接三角剖分形状重建方法
        3.2.1 BPA 算法
        3.2.2 改进的 BPA 形状重建算法
    3.3 直接剖分法三维表面综合重建实验结果及分析
        3.3.1 三维表面形状重建实验结果及分析
        3.3.2 三维表面颜色重建实验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综合重建模型的网络动态展示
    4.1 Java Applet 实现网络动态展示
    4.2 Matlab Builder JA 结合 JSP 实现网络动态展示
        4.2.1 网络动态展示的体系结构
        4.2.2 网络动态展示的环境搭建
    4.3 网络动态展示的实现
        4.3.1 用 Matlab Builder JA 创建 Java 组件
        4.3.2 编写 JSP 文件调用 Java 包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基于结构化的等高线综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地图综合研究
        1.1.1 地图综合的概述
        1.1.2 地图综合的研究现状
    1.2 等高线综合在地图综合中的重要性
    1.3 等高线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基于单一等高线的点压缩综合法
        1.3.2 基于成组的等高线综合法
        1.3.3 等高线综合中的不确定性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1.6 章节安排
第二章 等高线预处理和研究方法
    2.1 等高线
        2.1.1 等高距
        2.1.2 等高线分类
        2.1.3 等高线特征
        2.1.4 等高线拓扑关系
        2.1.5 等高线形状简化
    2.2 等高线预处理
        2.2.1 等高线断线处理
        2.2.2 等高线重复处理
        2.2.3 等高线飞线处理
        2.2.4 基于ArcGIS断线处理
    2.3 结构化综合相关研究方法
        2.3.1 等高线特征点提取
        2.3.2 等高线特征线提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等高线拓扑关系模型的建立
    3.1 等高线拓扑关系的简化
    3.2 等高线拓扑关系的计算
        3.2.1 同时闭合情况
        3.2.2 只有一条闭合情况
        3.2.3 都不闭合情况
    3.3 基于不完全二叉树的等高线拓扑关系模型
        3.3.1 拓扑关系模型规则定义
        3.3.2 拓扑关系模型建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构化综合算法的研究
    4.1 基于特征点的结构化综合研究
        4.1.1 等高线特征点的提取
        4.1.2 基于特征点的结构化综合
    4.2 基于特征线的结构化综合研究
        4.2.1 特征点的筛选
        4.2.2 特征线的追踪
        4.2.3 山谷线的评价及结构化
        4.2.4 微小谷地的删除
    4.3 等高线相交检测和恢复
        4.3.1 等高线间相交检测
        4.3.2 等高线间相交恢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现
    5.1 系统设计
        5.1.1 总体设计
        5.1.2 界面设计
    5.2 综合实验
        5.2.1 结构化综合实验
        5.2.2 实验结果对比和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7)混凝土受压与受拉性能的尺寸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尺寸效应理论研究
        1.2.1 研究历史回顾
        1.2.2 尺寸效应的基本理论
    1.3 混凝土力学参数尺寸效应研究
        1.3.1 抗压强度尺寸效应
        1.3.2 抗拉强度尺寸效应
        1.3.3 抗剪强度尺寸效应
    1.4 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多尺度分析
        1.4.1 研究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层次观点
        1.4.2 混凝土细观力学分析的研究现状
        1.4.3 混凝土本构模型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混凝土受压性能尺寸效应的试验研究
    2.1 混凝土受压性能试验概述
        2.1.1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试验
        2.1.2 混凝土轴心受压试验
        2.1.3 混凝土单轴受压应力-应变全曲线
    2.2 混凝土受压性能尺寸效应试验
        2.2.1 试验目的
        2.2.2 试件设计与测试内容
        2.2.3 试验材料
        2.2.4 试件制作与养护
        2.2.5 试验装置
        2.2.6 试验过程
    2.3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试验结果分析
    2.4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尺寸效应分析
    2.5 混凝土单轴受压试验结果分析
        2.5.1 试件破坏过程
        2.5.2 峰值应力和应变
        2.5.3 极限应力和应变
    2.6 单轴受压性能的尺寸效应分析
        2.6.1 峰值应力和应变的尺寸效应
        2.6.2 极限应变的尺寸效应
        2.6.3 弹性模量尺寸效应
    2.7 小结
第3章 混凝土弯拉强度尺寸效应的试验研究
    3.1 混凝土弯拉强度尺寸效应试验
        3.1.1 试验目的
        3.1.2 试件设计
        3.1.3 试验材料
        3.1.4 试件制作与养护
        3.1.5 试验装置与试验过程
    3.2 混凝土弯拉强度试验结果分析
        3.2.1 试件破坏过程
        3.2.2 混凝土弯拉强度
    3.3 弯拉强度的尺寸效应
    3.4 小结
第4章 混凝土尺寸效应的理论分析
    4.1 统计尺寸效应理论
        4.1.1 经典 Weibull 统计尺寸效应理论
        4.1.2 基于随机强度的统计尺寸效应理论
    4.2 基于能量释放准则的尺寸效应理论
        4.2.1 基本假定
        4.2.2 稳定宏观裂纹发展后失效的尺寸效应
        4.2.3 大尺寸条件下 Bazant 尺寸效应率的修正
        4.2.4 非几何相似条件下 Bazant 尺寸效应率的修正
        4.2.5 无切口情况下 Bazant 尺寸效应率的修正
        4.2.6 普适尺寸效应率
    4.3 基于裂纹分形特征的尺寸效应理论
        4.3.1 基本假定
        4.3.2 多重分形尺寸效应率
    4.4 尺寸效应理论的评述
        4.4.1 统计尺寸效应理论的评述与参数的确定
        4.4.2 Bazant 尺寸效应率与 Carpinteri 尺寸效应率的评述与参数的确定
        4.4.3 临界尺寸及临界强度
    4.5 小结
第5章 混凝土力学性能的细观数值分析
    5.1 混凝土随机骨料模型
        5.1.1 混凝土骨料的粒径分布
        5.1.2 蒙特卡罗方法
        5.1.3 混凝土随机骨料模型的生成
        5.1.4 有限元模型的生成
    5.2 粘结界面层力学性能研究
    5.3 混凝土力学性能细观数值分析
        5.3.1 均质弹脆性模型
        5.3.2 非均质弹脆性模型
        5.3.3 均质弹塑性模型
        5.3.4 各模型计算结果比较
    5.4 小结
第6章 混凝土力学性能尺寸效应的参数分析
    6.1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尺寸效应
        6.1.1 混凝土立方体试件骨料颗粒数量的计算
        6.1.2 约束条件对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影响的分析
        6.1.3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6.1.4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尺寸效应率
    6.2 混凝土单轴受压性能的尺寸效应
        6.2.1 混凝土棱柱体试件骨料颗粒数量的计算
        6.2.2 混凝土单轴受压性能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6.2.3 混凝土单轴受压性能的尺寸效应率
    6.3 混凝土弯拉强度的尺寸效应
        6.3.1 混凝土弯拉试件骨料颗粒数量的计算
        6.3.2 混凝土弯拉强度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6.3.3 混凝土弯拉强度的尺寸效应率
    6.4 钢筋对单轴受压性能尺寸效应的影响
        6.4.1 有限元模型的选择
        6.4.2 钢筋混凝土单轴受压性能计算结果分析
        6.4.3 钢筋混凝土单轴受压性能的尺寸效应率
    6.5 临界尺寸和临界强度
    6.6 小结
结论与建议
    1. 本文结论
    2. 本文的创新点
    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B(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8)空间数据库平面线段集几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平面线段集几何问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凸壳问题现状分析
        1.2.2 三角剖分现状分析
        1.2.3 近邻查询现状分析
    1.3 课题来源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平面线段集的凸壳
    2.1 平面线段集凸壳的基本概念
    2.2 求解平面简单多边形链顶点凸壳的算法
        2.2.1 算法思想
        2.2.2 算法简述
        2.2.3 复杂度分析
    2.3 求解平面线段集凸壳的算法
        2.3.1 算法基本思想
        2.3.2 算法叙述
        2.3.3 算法复杂度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平面线段集的三角剖分
    3.1 平面线段集三角剖分的相关定义
    3.2 平面线段集三角剖分的算法
        3.2.1 算法基本思想
        3.2.2 算法叙述
        3.2.3 算法复杂度分析
    3.3 平面点线集三角剖分的算法
        3.3.1 算法思想
        3.3.2 算法叙述
        3.3.3 算法复杂度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平面线段集的近邻查询
    4.1 平面线段集近邻查询的相关定义
    4.2 线段数据的索引方法
    4.3 平面线段集最近邻查询的算法
        4.3.1 判断点是否位于线段L 垂线区域的方法
        4.3.2 两条不相交线段的位置关系
        4.3.3 最近邻查询的筛选规则
        4.3.4 最近邻查询的算法
        4.3.5 算法复杂度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钢筋混凝土力学性能的细观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概述
    1.2 钢筋混凝土结构数值模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混凝土细观力学研究方法
        1.3.1 混凝土多尺度研究基本概念
        1.3.2 细观力学研究方法
    1.4 几种常用的基于细观损伤的混凝土数值模拟模型
        1.4.1 微平面模型
        1.4.2 二维格构模型
        1.4.3 随机粒子模型
        1.4.4 随机骨料模型
        1.4.5 随机力学模型
    1.5 混凝土本构关系软化曲线研究
        1.5.1 线性软化本构关系
        1.5.2 双线性软化本构关系
        1.5.3 非线性软化本构关系
    1.6 网格划分方法
        1.6.1 Delaunay三角剖分
        1.6.2 推进波前法
    1.7 数值方法
        1.7.1 有限元法
        1.7.2 离散元法
        1.7.3 刚体弹簧元法
    1.8 本文的主要工作
2 刚体弹簧元基本理论介绍
    2.1 引言
    2.2 刚体弹簧元基本力学模型介绍
    2.3 细观本构关系模型
        2.3.1 砂浆模型
        2.3.2 骨料模型
        2.3.3 界面模型
    2.4 单元划分
    2.5 材料参数设定
3 混凝土细观分析中随机多边形骨料生成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骨料生成方法
        3.2.1 随机多边形骨料的生成步骤
        3.2.2 生成随机四边形基骨料
        3.2.3 随机多边形延伸方式
        3.2.4 凸多边形判定方法
        3.2.5 程序实现流程图
        3.2.6 随机多边形骨料生成实例
    3.3 算法特点分析
    3.4 多边形骨料单元划分
    3.5 不同形状骨料试件实例计算分析
        3.5.1 单元尺寸的选择
        3.5.2 模拟计算实例
    3.6 小结
4 混凝土细观分析中软化曲线形状对于计算结果的影响
    4.1 引言
    4.2 线性、双线性软化曲线本构关系公式中参数的确定
        4.2.1 线性软化曲线本构关系
        4.2.2 双线性软化曲线本构关系
    4.3 混凝土立方体受拉试件在不同软化关系下计算实例分析
        4.3.1 计算模型设置
        4.3.2 受拉试件模拟结果分析
    4.4 混凝土立方体受压试件在不同软化关系下计算实例分析
        4.4.1 试件破坏形态研究
        4.4.2 不同软化关系对于混凝土受压结果影响
    4.5 不同软化关系对于混凝土三点受弯计算结果影响
    4.6 小结
5 钢筋混凝土构件受力过程的细观分析
    5.1 引言
    5.2 混凝土材料基本力学模型设置
        5.2.1 受弯构件混凝土刚体弹簧元模型
        5.2.2 细观与宏观力学参数转换关系
    5.3 钢筋材料基本力学模型设置
        5.3.1 钢筋单元模型
        5.3.2 钢筋材料模型
    5.4 钢筋混凝土轴心受拉构件细观数值模拟
    5.5 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斜截面破坏细观数值模拟
        5.5.1 无腹剪压
        5.5.2 无腹斜压
        5.5.3 无腹斜拉
    5.6 小结
结论与展望
    本文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基于三角网格细分的光滑等值线生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三角网格剖分
        1.2.2 网格细分
        1.2.3 等值线自动绘制
        1.2.4 等值线光滑算法
    1.3 技术路线及关键技术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delaunay 三角剖分
    2.1 三角剖分与 Delaunay 剖分的定义
        2.1.1 定义三角剖分
        2.1.2 Delaunay 三角剖分的定义
        2.1.3 Delaunay 三角剖分二个重要准则
        2.1.4 Delaunay 三角剖分的特性
    2.2 Delaunay 三角剖分算法
    2.3 Delaunay 三角剖分的算法实现
        2.3.1 数据结构
        2.3.2 算法伪代码及执行流程
        2.3.3 Delaunay 三角剖分实验图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角网格细分
    3.1 细分曲面概述
        3.1.1 细分曲面的定义
        3.1.2 细分方法分类
    3.2 Loop 细分
    3.3 Loop 细分的算法实现
        3.3.1 Loop 算法数据结构
        3.3.2 Loop 算法流程
        3.3.3 Loop 三角网格细分实验效果图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细分曲面的等值线提取与光滑
    4.1 自动生成等值线的步骤
        4.1.1 等值线生成步骤
        4.1.2 等值线生成流程图
    4.2 退化点处理
    4.3 等值线光滑
    4.4 等值线追踪的算法实现
        4.4.1 数据结构
        4.4.2 等值线追踪过程伪代码
        4.4.3 等值线光滑
        4.4.4 实验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等值线自动绘制平台的实现
    5.1 平台开发环境
        5.1.1 VC 简介
        5.1.2 OpenInventor 简介
    5.2 系统功能设计
    5.3 三维浏览效果
    5.4 本章小结
结论
    1. 工作总结
    2. 进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基于单调链法的凸壳三角剖分算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海底地貌自动制图综合算法研究[D]. 李靖涵.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18(02)
  • [2]矢量河网渐进式传输方法研究[D]. 丁丽君. 兰州交通大学, 2015(05)
  • [3]北京主要树种树冠体积及表面积估测模型研究[D]. 戴超. 华北理工大学, 2015(03)
  • [4]CO2地质储存中地质特征实现技术与应用 ——以鄂尔多斯CCS示范工程为例[D]. 杨艳林. 吉林大学, 2014(01)
  • [5]三维表面综合重建及网络动态展示技术研究[D]. 关艳霞.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4(07)
  • [6]基于结构化的等高线综合研究[D]. 黄梦雄. 福州大学, 2013(09)
  • [7]混凝土受压与受拉性能的尺寸效应研究[D]. 苏捷. 湖南大学, 2013(01)
  • [8]空间数据库平面线段集几何问题研究[D]. 刘兴芳.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1(05)
  • [9]钢筋混凝土力学性能的细观数值模拟研究[D]. 侯宇星. 大连理工大学, 2010(06)
  • [10]基于三角网格细分的光滑等值线生成[D]. 陈依心. 中国石油大学, 2010(03)

标签:;  ;  ;  ;  

基于单调链法的凸包三角剖分算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