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波长线性回归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对苯二酚异构体

三波长线性回归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对苯二酚异构体

一、三波长线性回归光度法同时测定苯二酚异构体(论文文献综述)

尚永辉,王黛琳,彭怡婷,潘乐乐,孙晓梅[1](2018)在《苯酚及3种苯二酚异构体在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研究及循环伏安法测定水样中总酚含量》文中研究表明移取1.00×10-3 mol·L-1的苯酚、对苯二酚、邻苯二酚和间苯二酚标准溶液各5.00mL,分别置于4支比色管中,各加pH 5.0的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溶液3.00mL,用水定容至10mL,采用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的玻碳电极为工作电极,以0.25V·s-1速率扫描获得循环伏安曲线。结果发现:0.225,0.333,0.727V处的氧化峰电流的加和与总酚浓度在0.52 000μmol·L-1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为0.15μmol·L-1。方法用于测定环境水样中总酚含量,加标回收率在95.0%105%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小于6.0%。

李文红[2](2016)在《黄酮类化合物荧光性质与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了42种黄酮类化合物的荧光性质,考察了实验条件对荧光的影响,测量了部分化合物的荧光量子产率,探讨了部分化合物的发光机理,归纳总结了荧光性质与分子结构之间的经验规律,提出了某些药物中黄酮类活性成分的荧光分析方法。论文主要包括以下5部分:1.研究了14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有2-苯基色酮母核)的荧光性质,包括:6-甲基黄酮、6-甲氧基黄酮、6-羟基黄酮、6-氨基黄酮、木犀草素、7-甲氧基黄烷酮、7-氨基黄酮、3-甲基黄酮-8-羧酸、淫羊藿苷、王不留行黄酮苷、7,4’-二羟基黄酮、5,7,3’,4’,5’-五甲基黄酮、盐酸黄酮哌酯和芹菜素。综合比较这些黄酮类化合物的荧光性质与分子结构,得到如下经验规律:(1)在中性条件下,此类化合物的分子型体具有较强荧光,激发波长?ex=300350 nm,发射波长?em=400460 nm,量子产率Y=0.010.2;在酸性条件下,质子化作用导致荧光减弱;强碱性条件下,γ-吡喃环开环使荧光猝灭;(2)在弱碱性条件下,7-羟基黄酮电离生成阴离子,产生荧光;(3)在强碱性条件下加热,8-羧基或者8-酯基黄酮的γ-吡喃环开环生成强荧光物质,量子产率高达0.50;(4)具有5位羟基的黄酮,大部分没有荧光,说明5-OH具有荧光猝灭的作用。2.研究了12种黄烷酮类化合物的荧光性质,包括:黄烷酮、6-甲氧基黄烷酮、6-羟基黄烷酮、7-甲氧基黄烷酮、7-羟基黄烷酮、甘草素、2’-羟基黄烷酮、4’-羟基黄烷酮、乔松素、柚皮素、橙皮素和杜鹃素。此类化合物的分子型体具有荧光,?ex=270360 nm,?em=375480 nm,Y=0.010.10;离子型体的荧光较弱。综合比较二氢黄酮类化合物的荧光性质,得到如下经验规律:(1)没有取代基的黄烷酮荧光较强,?ex/?em=340/386 nm,Y=0.057;(2)7位给电子取代基使黄烷酮的??em蓝移;6位给电子取代基使黄烷酮的??em红移;(3)B环上的羟基具有荧光猝灭作用;(3)具有相同取代基团的黄酮和黄烷酮相比,黄烷酮的荧光波长较短。3.研究了6种异黄酮类化合物的荧光性质,包括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苷、染料木素和7-甲氧基-4’-羟基异黄酮。发现7位有羟基且5位无羟基取代异黄酮的分子型体基本无荧光,弱碱性条件下质子离解形成离子型体,产生荧光,?ex=334339 nm,?em=463466 nm,Y=0.010.04。7-位有氧苷的异黄酮基本无荧光,在强碱性条件下加热,γ-吡喃环开环生成荧光型体,?ex=288292 nm,?em=388394 nm,Y=0.010.02。4.研究了7种黄酮醇类化合物的荧光性质,包括3-羟基黄酮、3-羟基-6-甲氧基黄酮、3,7-二羟基黄酮、高良姜素、山奈酚、异鼠李素和槲皮素。此类化合物自身的荧光很弱,但可与Al3+离子或Mg Ac2-Me OH反应产生荧光。部分黄酮醇与Al3+离子形成荧光络合物的??ex=334339 nm,?em=380415 nm,Y=0.050.95,B环上的羟基取代对荧光减弱有作用。黄酮醇的甲醇溶液与Mg Ac2-Me OH反应,产生荧光,?ex=430450 nm,?em=500515 nm,Y≈0.05,B环有羟基取代导致荧光逐渐减弱。5、研究了盐酸黄酮哌酯片剂中盐酸黄酮哌酯的荧光分析方法,测得其含量为41.33%,测定结果与药品标示量一致;研究了中药材高良姜中黄酮醇的荧光分析法,测得总黄酮醇的含量为1.36%;研究了中成药银杏叶片中黄酮醇的荧光分析法,测得总黄酮醇的含量为1.01%;用三维荧光二阶校正法测定了中成药银杏叶片中黄酮醇的含量,测得总黄酮醇的含量为1.05%,这些研究为某些药物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灵敏、简便的分析方法。

张汇[3](2015)在《化学计量学—紫外光谱法测定二元取代的苯类化合物同分异构体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二元取代的苯类化合物都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或化工原料及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工业和化学工业中。由于它们都具有邻(o-)、间(m-)、对(p-)位3种同分异构体,故对于每种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进行同时测定就显得尤为重要。本实验将14种化学计量学-紫外光谱法应用于4类不同二取代的苯类化合物3种同分异构体的同时测定,对比分析了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类化合物各自同分异构体测定的情况,探寻了不同取代基及取代基位置不同对测定结果的影响规律,得出了如下主要结论:(1)实验主要探讨了甲基苯胺、氟苯胺、甲氧基苯胺、氯苯胺和硝基苯胺5种二元取代的苯胺类化合物,在实验所选择的检测波长和浓度范围内,5种化合物均呈现良好的加和性和线性关系,不同取代基对其相关性的影响为甲基>氟>甲氧基>氯>硝基,而对其吸光强度的影响是硝基>氯>甲氧基>甲基>氟;实验结果显示,除甲基苯胺外,其它化合物的测定结果与上述结论基本吻合,即硝基苯胺的测定结果比较好,而氟苯胺的测定结果相对较差;在采用的14种化学计量学-紫外光谱法中,可适用于氟苯胺、氯苯胺、甲氧基苯胺、硝基苯胺和甲基苯胺测定的方法数量分别为6、10、12、13和14种,其中测定结果比较好的方法是PLS和PCR,而相对比较差的方法为BP和KF.(2)实验主要探讨了氟苯甲醛、甲基苯甲醛、甲氧基苯甲醛、氯苯甲醛、羟基苯甲醛、硝基苯甲醛和溴苯甲醛7种二元取代的苯甲醛类化合物,在实验所选择的检测波长和浓度范围内,7种化合物均呈现良好的加和性和线性关系,不同取代基对其相关性的影响为氟>甲基>氯>溴>硝基>甲氧基>羟基,而对其吸光强度的影响是甲基>羟基>甲氧基>硝基>氯>溴>氟;实验结果显示,除甲基苯甲醛和甲氧基苯甲醛外,其它化合物的测定结果与上述结论基本吻合,即羟基苯甲醛的测定结果比较好,而氟苯甲醛和甲基苯甲醛的测定结果相对较差;在采用的14种化学计量学-紫外光谱法中,可适用于氟苯甲醛、甲基苯甲醛、甲氧基苯甲醛、氯苯甲醛、羟基苯甲醛、硝基苯甲醛和溴苯甲醛测定的方法数量分别为13、7、8、13、14、14和14种,其中测定结果比较好的方法是PLS、PCR和RBF,而相对比较差的方法为BP、K和KF.(3)实验主要探讨了二甲苯、甲酚、甲基苯胺、甲基苯甲醛、甲基苯甲酸、氯甲苯和溴甲苯7种二元取代的甲苯类化合物,在实验所选择的检测波长和浓度范围内,7种化合物均呈现良好的加和性和线性关系,不同取代基对其相关性的影响为甲基>溴>胺基>羟基>氯>醛基>羧基,而对其吸光强度的影响是醛基>羧基>羟基>胺基>氯>溴>甲基;实验结果显示,除甲基苯甲酸外,其它化合物的测定结果与上述结论基本吻合,即甲基苯胺的测定结果比较好,而卤代甲苯类化合物的测定结果相对较差。在采用的14种化学计量学-紫外光谱法中,可适用于二甲苯、甲酚、甲基苯胺、甲基苯甲醛、甲基苯甲酸、氯甲苯和溴甲苯测定的方法数量分别为8、10、14、7、3、2和8种,其中测定结果比较好的方法是PLS、PCR和RBF,而相对比较差的方法为K和KF.(4)实验主要探讨了氟苯胺、氟苯甲醛、氯苯胺、氯苯酚、氯苯甲醛、氯甲苯、氯硝基苯、溴硝基苯、溴苯甲醛和溴甲苯10种二元取代的卤苯类化合物,在实验所选择的检测波长和浓度范围内,10种化合物均呈现良好的加和性和线性关系;由于此类化合物中作为助色团的取代基,其推电子的能力氨基>羟基>甲基>溴>氯>氟;而硝基和醛基为生色团,吸电子的能力硝基大于醛基,故含有硝基的卤苯类化合物的测定结果比较好,而含有甲基的卤苯类化合物的测定结果就相对较差。在采用的14种化学计量学-紫外光谱法中,可适用于氟苯胺、氟苯甲醛、氯苯胺、氯苯酚、氯苯甲醛、氯甲苯、硝基氯苯、硝基溴苯、溴苯甲醛和溴甲苯测定的方法数量分别为1、7、14、9、12、2、14、13、11和4种,其中测定结果比较好的方法是PLS、PCR和RBF,而相对比较差的方法为BP、K和KF.

何家洪[4](2014)在《新型膜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在环境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对苯二酚(HQ)和邻苯二酚(CC)两种酚类异构体常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材料被广泛应用于橡胶、染料、皮革、农药、添加剂、抗氧化剂、摄影以及其他化学合成工业等领域。酚类物质对生态环境具有较大毒性,即使在浓度极低时也能对生物体造成极为严重的毒害作用,且它们在环境中很难自然降解,会在环境中不断累积,已成为土壤和水体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酚类化合物可通过食物链从环境转移进入人体,引起人体内分泌紊乱、神经发育迟滞以及生殖与免疫机能失调等。然而,酚类物质的用量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在逐年增多,这直接导致了环境中的酚类化合物含量急剧上升。因此,对环境中的酚类化合物残留进行快速、准确测定对保护人体健康及维护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电化学分析法因其响应快速、成本低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选择性强等优势而被广泛用于疾病诊断、药物分析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然而传统裸电极在检测苯二酚异构体时存在氧化过电位高、电极选择性差、氧化还原峰重叠严重等影响测定的关键问题。通过固定离子、分子和聚合物等方式对裸电极进行表面分子设计,制备具有特殊化学性能的修饰电极可增强电极检测灵敏度和选择性。因此,如何构建高灵敏度和强选择性的传感界面成为新型化学修饰电极制备的关键。近年来,有机分子聚合薄膜修饰电极由于具有优良的稳定性、重现性、较多活性位点、成膜均匀及修饰膜在电极表面吸附性强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本论文针对酚类环境污染物的电化学检测问题,构建了一系列聚合物薄膜修饰电极用于环境中有机污染物对苯二酚、邻苯二酚的痕量检测。本论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 L-半胱氨酸/普鲁士蓝复合修饰玻碳电极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通过电聚合法和脉冲电沉积技术将普鲁士蓝(PB)与L-半胱氨酸(L-Cys)修饰在玻碳电极(GCE)表面,制得复合膜化学修饰电极(L-Cys/PB/GCE),利用循环伏安法(CV)和计时安培法(I-t)研究了对苯二酚在L-Cys/PB/GCE上的电化学特征。结果表明,在0.1mol/L PBS (pH=7.0)缓冲溶液中,L-Cys/PB/GCE对对苯二酚的电化学氧化具有明显的催化作用,其氧化峰电流相对于裸玻碳电极增加了近5倍。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对苯二酚浓度在0.18μmol/L~120μmol/L范围内,修饰电极的电流响应与对苯二酚浓度呈线性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9962,检出限(S/N=3)为0.065μmol/L。本研究制备的对苯二酚传感器具有较好的重复性、重现性、选择性与稳定性,用于实际水样中对苯二酚的测定,结果满意。2. L-半胱氨酸/甘氨酸复合膜修饰玻碳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活性研究构建了以L-半胱氨酸/甘氨酸复合膜修饰玻碳电极为基础的新型电流型传感器,并用于邻苯二酚的定量检测。该修饰电极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及较低的电子转移电阻,电化学阻抗谱(EIS)测试结果表明电子在L-半胱氨酸/甘氨酸复合膜修饰电极上的传递速率比在玻碳电极上快。采用循环伏安(CV)及差分脉冲伏安(DPV)技术考察了邻苯二酚在该复合膜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显示,在pH为6.0的NaOH-KH2PO4缓冲液中复合膜修饰电极对邻苯二酚的电化学氧化具有很强的催化活性。在最优条件下,邻苯二酚在3μmol/L~280μmol/L浓度范围内与其对应氧化峰电流响应值呈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32μmol/L(S/N=3)。干扰和重现性实验结果表明该复合膜修饰电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抗干扰性能,将其用于环境水样中邻苯二酚含量检测获得满意结果。3.基于甲硫氨酸/纳米金复合修饰玻碳电极的新型传感器检测对苯二酚构建了一种基于甲硫氨酸(MET)/金纳米粒子(AuNPs)复合材料修饰玻碳电极的高灵敏电化学传感器用于环境污染物对苯二酚的定量检测。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循环伏安(CV)和差分脉冲伏安(DPV)等技术手段对修饰电极的表面形貌特征及其电化学性能进行表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对对苯二酚的电化学氧化具有较强的电催化活性,对苯二酚在该修饰电极上的氧化还原峰电位差从裸电极的471mV降至75mV。在最优条件下,对苯二酚浓度在8μmol/L~400μmol/L范围内与其对应氧化峰电流响应值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12μmol/L(S/N=3)。此外,干扰试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能,可用于环境水样中对苯二酚含量的直接检测,具有较大的实际应用前景。4.基于曙红Y膜修饰玻碳电极的伏安传感器同时检测对苯二酚和邻苯二酚采用循环伏安法将曙红Y(Eosin Y)电聚合沉积于玻碳电极(GCE)表面,成功制得曙红Y薄膜修饰电极(Eosin Y/GCE)。利用扫描电镜(SEM)、电化学阻抗谱(EIS)及循环伏安(CV)等技术对Eosin Y/GCE进行形貌和电化学性能表征。Eosin Y/GCE对邻苯二酚(CC)和对苯二酚(HQ)两种苯二酚异构体的电催化性能采用循环伏安法(CV)和差分脉冲伏安法(DPV)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相比于裸玻碳电极,EosinY/GCE对HQ和CC的电化学氧化具有更强的催化活性,在修饰电极上HQ的氧化还原峰电位差从380mV降至60mV,CC的氧化还原峰电位差从340mV降为56mV。DPV测试结果表明在醋酸盐缓冲溶液中两种异构体在修饰电极上的氧化峰电位的间距较大,二者差值达111mV,表明这两种异构体在此修饰电极上可被同时检出。在最优条件下,HQ/CC浓度在1μmol/L~130μmol/L范围内与其对应氧化峰电流呈良好线性关系,HQ检出限为0.14μmol/L (S/N=3),CC检出限为0.12μmol/L (S/N=3)。此外,EosinY/GCE表现出优异的抗干扰性能,可用于实际样品中HQ与CC的同时有效检测。5. L-组氨酸-赤藓红复合膜修饰玻碳电极同时检测对苯二酚和邻苯二酚采用循环伏安法将L-组氨酸(L-His)与赤藓红染料(Erythrosine)沉积修饰于玻碳电极(GCE)表面,制得L-组氨酸-赤藓红复合膜修饰电极(L-His-Erythrosine/GCE)。采用扫描电镜(SEM),交流阻抗谱(EIS)、循环伏安(CV)及差分脉冲伏安(DPV)技术研究了复合膜修饰电极的表面形貌结构及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相比于裸电极,L-His-Erythrosine/GCE对对苯二酚(HQ)和邻苯二酚(CC)两种苯二酚异构体的电化学氧化具有更强催化活性,两种异构体在该修饰电极上的氧化过电位明显降低,响应峰电流显着增加,且两种异构体在复合膜修饰电极上具有较大的峰间距,二者氧化峰电位间隔达108mV,证明该修饰电极可用于HQ和CC的同时检测。在最优条件下,HQ/CC浓度在0.2μmol/L~110μmol/L范围内与其对应氧化峰电流呈线性关系,二者检出限分别为0.19μmol/L(HQ)和0.16μmol/L (CC)(S/N=3)。另外,此修饰电极具有较好的重现性和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将修饰电极用于实际水样品中HQ和CC的测定,其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9.85%~100.6%(HQ)、99.17%~100.2%(CC)。6.基于纳米二氧化锰掺杂血红蛋白修饰电极的电化学传感器同时检测对苯二酚和邻苯二酚采用循环伏安法制备了纳米二氧化锰(MnO2)-血红蛋白(Hb)电活性复合膜修饰玻碳电极(MnO2-Hb/GCE)。用扫描电镜(SEM)和电化学阻抗谱(EIS)对修饰电极表面形貌结构及电化学性能进行表征分析;用循环伏安(CV)及差分脉冲伏安(DPV)技术研究了MnO2-Hb/GCE对对苯二酚(HQ)和邻苯二酚(CC)两种苯二酚异构体的电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在pH为5.8的Na2HPO4-C4H2O7缓冲液中两种异构体在修饰电极上产生两对相对独立的氧化还原峰,二者氧化峰电位相距110mV,表明可用该修饰电极对两种异构体进行同时检测。在最优条件下,HQ/CC浓度在1μmol/L~300μmol/L范围内与其对应氧化峰电流响应值呈良好线性关系,二者检出限分别为0.18μmol/L (HQ)和0.19μmol/L (CC)(S/N=3)。该修饰电极由于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可用于实际环境水体中苯二酚异构体的直接同时检测。

方皓文,开小明[5](2012)在《PAR分光光度法测定钴和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行了用PAR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钴和镍的研究。在pH=5的NaAc-HAc缓冲溶液中,钴和镍可与显色剂4-(2-吡啶偶氮)间苯二酚(PAR)的溶液形成稳定的络合物,络合物的吸收光谱重叠相互干扰,经过实验确定以508.0、568.0nm作为钴(Ⅱ)、镍(Ⅱ)的测量波长,应用双波长线性回归法可同时测定。方法简单、快速、灵敏度高。

开小明[6](2011)在《CPA矩阵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苯二酚异构体》文中提出对吸收峰严重重叠的邻苯二酚、间苯二酚和对苯二酚3组份体系同时测定进行了研究。提出了3波长CPA矩阵分光光度法,即以283.5、279.5、276.5nm3波长为3种苯二酚的测量波长,按正交设计表L25(56)配制25组标准混合溶液,对3种苯二酚进行校正;同时测定了模拟混合样本中的邻苯二酚、间苯二酚和对苯二酚含量。测量结果表明,邻苯二酚在浓度8μg/mL时误差稍大,绝大部分分析结果相对误差小于5%,测量体系稳定,结果可靠。

加列西·马那甫,米拉吉古丽,阿依夏木姑丽·司马依力[7](2010)在《偏最小二乘-紫外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水中酚类化合物》文中指出【目的】对吸收光谱严重重叠的邻苯二酚、间苯二酚、邻苯三酚和间苯三酚四组分体系同时测定方法进行研究。【方法】按正交设计表L9(34)配制9组不同浓度组成的邻苯二酚、间苯二酚、邻苯三酚和间苯三酚标准混合溶液,弱酸性条件下,波长240290 nm,每隔1 nm测定四组分体系的吸光度,建立偏最小二乘法测定四组分的校正模型,同时测定模拟混合样和水样中四组分的含量。【结果】邻苯二酚、间苯二酚、邻苯三酚和间苯三酚四组分在模拟混合样中绝大部分分析结果的相对预报误差(RPEs)在允许范围内。【结论】偏最小二乘法测定邻苯二酚、间苯二酚、邻苯三酚和间苯三酚四组分,测量体系稳定,结果可靠,提供了一种新的测量途径。

张书然[8](2009)在《分子光谱法同时测定吩噻嗪类化合物的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分子光谱分析法是基于物质分子与电磁辐射作用时,物质内部发生了量子化的能级之间的跃迁,测量由此产生的反射,吸收或散射辐射的波长和强度而进行分析的方法,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分子荧光光谱法、红外及拉曼光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等;具有分析速度较快、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等特点。尤其是共振瑞利散射光谱法,因其高灵敏和简便性而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光谱技术在处理复杂体系中多组分的同时测定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通常需要先经过繁琐的化学分离,然后分别测定。近年来兴起的混合物多组分不经分离直接同时测定引起了人们的普遍重视。目前分子光谱法多采用导数技术、偏振技术、时间分辨荧光测定及与化学计量学相结合等技术手段,以达到同时测定的目的。吩噻嗪类化合物主要作为抑制中枢、抗精神病药和抗组胺药及染色剂被广泛使用。论文工作以多种吩噻嗪化合物为研究对象,围绕着RRS光谱结合同原射线计量分析法、荧光光谱结合偏最小二乘法,以及导数-同步荧光光谱技术对其多组分混合物的同时测定及其分析应用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对吩噻嗪类多组分混合物体系反应的条件和机理进行了探讨,试验提出了几种对多组分吩噻嗪类化合物同时测定的新方法。本文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结论归纳如下:1.同多酸与吩噻嗪类药物相互作用的共振瑞利光谱结合同原射线计量分析法同时测定的研究在适宜的酸度条件下,3种同多酸钼酸铵(AM)、钨酸钠(ST)和偏钒酸铵(AV)均可与盐酸氯丙嗪(CPH)和盐酸异丙嗪(PMH)反应形成离子缔合物,引起RRS显着增强,并产生新的共振瑞利散射(RRS)光谱,但3种同多酸体系的灵敏度有较大差异,其中以钼酸铵体系(pH1.1)最高,偏钒酸铵体系次之(pH 5.20),钨酸钠体系最低(pH4.0)。故以钼酸铵为RRS探针作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盐酸氯丙嗪和盐酸异丙嗪与钼酸铵反应形成离子缔合物的最大RRS散射峰均在365 nm处,且2组分的RRS光谱强度具有加和性,其差异仅在于两RRS光谱强度随浓度的线性增幅不同,据此可建立双组分信号响应的两条同原射线的计量分析法,从而可对2种吩噻嗪类药物进行同时测定,其检出限(3σ)分别为4.5 ng·mL-1(CPH)和7.7 ng·mL-1(PMH),其线性范围均为0.03~2.4μg·mL-1。本文还研究了反应产物的光谱特征,适宜的反应条件,结合量子化学计算方法讨论了离子缔合反应的历程及对光谱特征的影响,并考察了共存物质的影响,表明方法具有较好的选择性。方法用于血清、尿样和非那根止咳糖浆中盐酸氯丙嗪和盐酸异丙嗪的同时测定取得满意结果。2.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吩噻嗪类药物相互作用的共振瑞利光谱结合同原射线计量分析法同时测定的研究在适宜的酸度条件下,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二烷基磺酸钠(SLS)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均能与2种吩噻嗪类药物反应形成离子缔合物,导致共振瑞利散射(RRS)的显着增强,并产生新的RRS光谱,且它们具有相似的光谱特征,其最大散射峰均位于276 nm,另在360 nm附近均有一个相对强度较低的散射峰;6种体系的散射强度(△IRRS)在一定范围内均与CPH或PMH的浓度成正比。而且当CPH与PMH以1:1比例混和成系列不同浓度与3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anionsurfactant,AS)反应时,在276 nm处△IRRS在一定范围内也随药物浓度的增大而增强,表明它们的RRS光谱强度具有加和性,据此可建立混和物体系的标准曲线,进而可求得混和物的总量。研究还发现在CPH和PMH与3种AS反应时,CPH-AS体系散射强度均明显大于PMH-AS体系,因而可建立双组分信号响应的两条同原射线分析法。但3种AS体系的灵敏度却呈现出显着的差异性,其中含有芳环的SDBS体系的最灵敏,SDS体系次之,SLS体系最低。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了以SDBS为ILRS探针的同原计量分析法同时测定2种吩噻嗪类药物,方法对2种吩噻嗪类药物的检出限(3σ)分别为8.3 ng·mL-1(CPH)和11.5 ng·mL-1(PMH),其线性范围分别为0.03~3.6μg·mL-1和0.06~3.2μg·mL-1。本文研究了反应体系的RRS光谱特征,并以SDBS体系为例,讨论了适宜的反应条件和影响因素,实验了共存物质的影响,表明方法有较好的选择性。基于SDBS与CPH和PMH的离子缔合反应,发展了一种用RRS光谱结合同原射线计量分析法同时测定2种吩噻嗪药物的新方法。方法灵敏、简便、快速,可用于药物制剂、非那根止咳糖浆和尿样中CPH和PMH的同时测定。3.偏最小二乘法(PLS)-胶束增敏荧光法同时测定多种吩噻嗪类药物的研究在pH为7.0的Tris-HCl缓冲溶液中,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与盐酸氯丙嗪(CPH)、盐酸异丙嗪(PMH)和盐酸三氟拉嗪(TFPH)3种吩噻嗪类药物形成胶束体系,使其荧光显着增强。但3种吩噻嗪类药物的荧光光谱重叠严重,彼此干扰。为此,在胶束增敏荧光光谱法中引入了化学计量学技术,采集荧光光谱数据建立不同数学模型,如偏最小二乘(PLS)、主成分回归(PCR)和经典最小二乘(CLS)等,用这些模型来分辨重叠光谱,并对它们的分辨能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该三组分体系中,PLS模型的分辨效果和各组分浓度的预报结果最好,RPET为3.6%。据此,提出了同时测定3种吩噻嗪类药物的新方法。3种吩噻嗪类药物的浓度线性范围分别为0.0~3.80μg·mL-1(CPH)、0.0~4.80μg·mL-1(PMH)和0.0~4.00μg·mL-1(TFPH);检出限(3σ)分别为10.40μg·mL-1(CPH)、9.53μg·mL-1(PMH)和6.18μg·mL-1(TFPH),相关系数在0.9969~0.9990之间,线性关系较好。该方法灵敏度高、选择性较好,对模拟样品中3组分的同时测定,其中校正集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3.73%、4.0%和2.80%,预测集的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10%、4.20%和3.30%。用于药物制剂和尿样中CPH、PMH和TFPH的同时测定,结果满意。4.亚甲蓝和天青A与AuCl4-离子缔合物的溶剂萃取导数-同步荧光光度法同时测定的研究在酸性介质中,亚甲蓝(MB)和天青A(AA)与AuCl4-形成离子缔合物,被1,2-二氯乙烷萃取后,以△λ=20 nm进行同步荧光扫描并采用一阶导数处理,2个缔合物分别在683和608 nm附近出现峰值并能很好分开,且荧光强度分别与MB或AA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可用于2种吩噻嗪衍生物亚甲蓝和天青A的同时测定,检出限(3σ)分别为7.9 ng·mL-1和17.8 ng·mL-1,其线性范围分别为0.03~4.8μg·mL-1和0.06~5.8μg·mL9-1)。本文研究了离子缔合物的组成和光谱特征,适宜的反应条件及影响因素,结合量子化学计算方法讨论了离子缔合反应的历程及对光谱特征的影响。方法不仅灵敏度高,而且简单、快速,并有良好的选择性和重复性,用于尿样和azureⅡ中亚甲蓝和天青A的同时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杜建中,梁风颜,谭国兵[9](2009)在《双波长比值法测定苯二酚异构体的含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双波长比值光谱法测定苯二酚异构体的含量。依据邻、间、对苯二酚三组分的比值光谱特征,以对苯二酚为参比组分,选择224nm、277nm作为测定邻苯二酚的波长;以邻苯二酚作为参比组分,选择231nm、284nm作为测定间苯二酚的波长;以间苯二酚作为参比组分,选择220nm、231nm作为测定对苯二酚的波长,测定邻、间、对苯二酚混合样品中三组分含量。邻苯二酚在0.5mg/L~80mg/L,间苯二酚在0.3mg/L~120mg/L,对苯二酚0.4mg/L~80mg/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2%,102.8%和101.7%。该方法具有测定波长少、光谱"分离"能力强、计算简单、易于推广等特点。

开小明,开天瀚,何承东,范美玲[10](2008)在《水中苯酚和水杨酸的双波长线性回归光度测定法》文中认为目的研究苯酚和水杨酸二组分体系的同时测定方法。方法在六次甲基四胺缓冲溶液中,于269.5nm处,水杨酸有吸收,影响苯酚的测定。经过试验确定以295.5、268.5nm作为苯酚和水杨酸的测量波长,建立了双波长线性回归法测定二组分。按均匀设计法U5(53),配置5组标准混合溶液,测定后给出混合溶液的拟合曲线方程;同时测定了模拟混合样本中的苯酚和水杨酸含量。结果在268.5nm,苯酚和水杨酸溶液分别在0~70μg/ml呈线性关系;在295.5nm,水杨酸在0~70μg/ml也呈线性关系。苯酚和水杨酸在浓度较低时误差较大,而绝大部分分析结果误差均小于2%。结论该测定体系稳定,结果可靠,可用于废水中苯酚和水杨酸的测定。

二、三波长线性回归光度法同时测定苯二酚异构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波长线性回归光度法同时测定苯二酚异构体(论文提纲范文)

(1)苯酚及3种苯二酚异构体在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研究及循环伏安法测定水样中总酚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1.2 试验方法
        1.2.1 修饰电极的制备及活化
        1.2.2 电化学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电化学行为
    2.2 试验条件的选择
        2.2.1 缓冲介质
        2.2.2 酸度
        2.2.3 扫描速率
    2.3 标准曲线和检出限
    2.4 重现性和稳定性
    2.5 样品中总酚含量的测定及回收试验

(2)黄酮类化合物荧光性质与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分类
    1.2 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与来源
    1.3 黄酮类化合物的应用研究进展
    1.4 黄酮类化合物分析方法的研究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其意义
2 黄酮化合物的荧光性质研究
    2.1 7-甲氧基黄酮荧光性质的研究
    2.2 7-氨基黄酮的荧光性质的研究
    2.3 6-甲基黄酮荧光性质的研究
    2.4 6-甲氧基黄酮荧光性质的研究
    2.5 7,4’-二羟基黄酮荧光性质的研究
    2.6 5, 7, 3’, 4’, 5’-五甲基黄酮荧光性质的研究
    2.7 3-甲基黄酮8羧酸的荧光性质的研究
    2.8 盐酸黄酮哌酯的荧光性质的研究
    2.9 其他黄酮化合物荧光性质的研究
    2.10 黄酮化合物分子结构与荧光的关系
    2.11 本章小结
3 二氢黄酮化合物荧光性质的研究
    3.1 黄烷酮荧光性质的研究
    3.2 7-羟基黄烷酮荧光性质的研究
    3.3 7-甲氧基黄烷酮荧光性质的研究
    3.4 6-羟基黄烷酮荧光性质的研究
    3.5 6-甲氧基黄烷酮荧光性质的研究
    3.6 甘草素荧光性质的研究
    3.7 其他二氢黄酮荧光性质的研究
    3.8 二氢黄酮分子结构与荧光的关系
    3.9 本章小结
4 异黄酮荧光性质的研究
    4.1 芒柄花素荧光性质的研究
    4.2 芒柄花苷荧光性质的研究
    4.3 毛蕊异黄酮荧光性质的研究
    4.4 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荧光性质的研究
    4.5 7-甲氧基-4’-羟基异黄酮荧光性质的研究
    4.6 染料木素荧光性质的研究
    4.7 异黄酮分子结构与荧光的关系
    4.8 本章小结
5 黄酮醇敏化荧光性质的研究
    5.1 3-羟基黄酮荧光性质的研究
    5.2 3-羟基6甲氧基黄酮荧光性质的研究
    5.4 高良姜素荧光性质的研究
    5.5 山柰酚荧光性质的研究
    5.6 异鼠李素荧光性质的研究
    5.7 槲皮素荧光性质的研究
    5.8 黄酮醇分子结构与荧光的关系
    5.9 本章小结
6 其他黄酮类化合物荧光性质的研究
    6.1 花旗松素荧光性质的研究
    6.2 穗花衫双黄酮荧光性质的研究
    6.3 次野鸢尾黄素荧光性质的研究
7 药物中黄酮成分荧光分析方法的研究
    7.1 盐酸黄酮哌酯荧光分析方法的研究
    7.2 高良姜药材中总黄酮醇荧光分析方法的研究
    7.3 银杏叶片中黄酮醇荧光分析方法的研究
    7.4 三维荧光二阶校正法测定银杏叶片中黄酮醇的含量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3)化学计量学—紫外光谱法测定二元取代的苯类化合物同分异构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二元取代的苯类化合物概况
        1.1.1 二元取代的苯胺化合物
        1.1.2 二元取代的苯甲醛类化合物
        1.1.3 二元取代的甲苯类化合物
        1.1.4 二元取代的卤代苯类化合物
    1.2 化学计量学-紫外光谱法及其应用
    1.3 MATLAB软件介绍
    1.4 本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原理及方法
    2.1 实验原理
        2.1.1 紫外光谱法
        2.1.2 化学计量学算法原理简介
    2.2 实验方法
        2.2.1 化合物紫外吸收光谱的测定
        2.2.2 加和性考察及检测波长范围的确定和检测波长的选择
        2.2.3 单组分线性关系的考察
        2.2.4 校正集与预测集的建立
        2.2.5 方法的加标回收率实验
        2.2.6 方法的精密度试验
        2.2.7 实验结果评价指标
    2.3 实验仪器与试剂
        2.3.1 实验仪器
        2.3.2 实验试剂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二元取代的苯胺类化合物
        3.1.1 二元取代的苯胺类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3.1.2 加和性考察及检测波长区间的选取
        3.1.3 单组分线性关系的考察
        3.1.4 五种二元取代的苯胺类化合物相关系数及吸光强度的比较
        3.1.5 校正集的建立及其预测集实验结果的比较
        3.1.6 方法的加标回收率实验及结果比较
        3.1.7 方法的精密度试验及结果比较
        3.1.8 本节小结
    3.2 二元取代的苯甲醛类化合物
        3.2.1 二元取代的苯甲醛类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3.2.2 加和性考察及检测波长区间的选取
        3.2.3 单组分线性关系的考察
        3.2.4 七种二元取代的苯甲醛类化合物相关系数及吸光度强度的比较
        3.2.5 校正集的建立及其预测集实验结果比较
        3.2.6 方法的加标回收率实验结果比较
        3.2.7 方法的精密度试验及结果比较
        3.2.8 本节小结
    3.3 二元取代的甲苯类化合物
        3.3.1 二元取代的甲苯类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3.3.2 加和性考察及检测波长区间的选取
        3.3.3 单组分线性关系的考察
        3.3.4 七种二元取代的甲苯类化合物相关系数及吸光度强度的比较
        3.3.5 校正集的建立及其预测集实验结果比较
        3.3.6 方法的加标回收率实验结果比较
        3.3.7 方法的精密度试验结果比较
        3.3.8 本节小结
    3.4 二元取代的卤苯类化合物
        3.4.1 二元取代的卤苯类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
        3.4.2 加和性考察及检测波长区间的选取
        3.4.3 单组分线性关系的考察
        3.4.4 十种二元取代的卤苯类化合物相关系数比较
        3.4.5 校正集的建立及其预测集实验结果比较
        3.4.6 方法的加标回收率实验结果比较
        3.4.7 方法的精密度试验结果比较
        3.4.8 本节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建议
    4.1 总结
        4.1.1 二元取代的苯胺类化合物
        4.1.2 二元取代的苯甲醛类化合物
        4.1.3 二元取代的甲苯类化合物
        4.1.4 二元取代的卤苯类化合物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4)新型膜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在环境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化学修饰电极
        1.1.1 化学修饰电极的概述
        1.1.2 化学修饰电极的分类
        1.1.3 化学修饰电极的制备
        1.1.4 化学修饰电极的表征
        1.1.5 化学修饰电极在环境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
    1.2 氨基酸修饰电极
        1.2.1 氨基酸修饰电极的制备
        1.2.2 氨基酸修饰电极的应用
    1.3 染料修饰电极
        1.3.1 染料修饰电极的制备
        1.3.2 染料修饰电极的应用
    1.4 环境中苯二酚污染物检测研究现状
        1.4.1 光谱法
        1.4.2 色谱法
        1.4.3 电化学法
    1.5 选题意义及研究计划
2 L-半胱氨酸/普鲁士蓝复合修饰玻碳电极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L-Cys/PB/GCE 修饰电极的制备
        2.2.3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2.3.1 对苯二酚在 L-Cys/PB/GCE 上的电化学行为
        2.3.2 支持电解质和酸度的选择
        2.3.3 修饰层厚度对修饰电极催化性能的影响
        2.3.4 扫描速度的影响
        2.3.5 修饰电极的电化学响应特征
        2.3.6 线性范围与检出限
        2.3.7 电极的稳定性和重现性
        2.3.8 干扰实验
        2.3.9 修饰电极催化氧化机理探讨
    2.4 实际样品分析
    2.5 实验结论
3 L-半胱氨酸/甘氨酸复合膜修饰玻碳电极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和试剂
        3.2.2 修饰电极的制备
        3.2.3 电极形貌表征及性能测试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3.3.1 修饰物修饰顺序对电极催化性能的影响
        3.3.2 L-Cysteine/Glycine 复合膜的成膜机理
        3.3.3 电极表面形貌分析
        3.3.4 电化学阻抗谱分析
        3.3.5 L-cysteine/glycine/GCE 的电催化作用
        3.3.6 支持电解质和酸度的选择
        3.3.7 扫描速率对响应电流的影响
        3.3.8 修饰膜厚度对 L-cysteine/glycine/GCE 催化性能的影响
        3.3.9 修饰电极电化学响应特性
        3.3.10 共存物干扰测定
        3.3.11 线性范围与检出限
        3.3.12 稳定性和重现性
    3.4 实际样品分析
    3.5 实验结论
4 基于甲硫氨酸/纳米金复合修饰玻碳电极的新型传感器检测对苯二酚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和试剂
        4.2.2 修饰电极的制备
        4.2.3 修饰电极表面形貌及电化学性能表征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4.3.1 SEM 与 XRD 表征分析
        4.3.2 电化学阻抗谱分析
        4.3.3 MET/AuNPs/GCE 的电催化作用
        4.3.4 支持电解质和酸度的选择
        4.3.5 扫描速率的影响
        4.3.6 修饰电极电化学响应特性
        4.3.7 共存物干扰测定
        4.3.8 线性范围与检出限
        4.3.9 稳定性和重现性
    4.4 实际样品分析
    4.5 实验结论
5 基于曙红 Y 膜修饰玻碳电极的伏安传感器同时检测对苯二酚和邻苯二酚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和试剂
        5.2.2 Eosin Y/GCE 修饰电极的制备
        5.2.3 电极形貌表征及电化学性能测试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5.3.1 曙红 Y 的电沉积
        5.3.2 电极表面形貌表征分析
        5.3.3 电化学阻抗谱分析
        5.3.4 Eosin Y/GCE 的电催化活性
        5.3.5 修饰膜厚度对修饰电极催化活性的影响
        5.3.6 支持电解质和酸度的选择
        5.3.7 扫描速度的影响
        5.3.8 干扰试验
        5.3.9 HQ 和 CC 的选择性测定
        5.3.10 重现性和稳定性
    5.4 实际样品分析
    5.5 实验结论
6 L-组氨酸-赤藓红复合膜修饰玻碳电极同时检测对苯二酚和邻苯二酚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仪器与试剂
        6.2.2 修饰电极的制备
        6.2.3 电极形貌表征及电化学性能测试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6.3.1 电极修饰膜的形成及形貌表征分析
        6.3.2 电化学阻抗谱分析
        6.3.3 L-His-erythrosine/GCE 的电催化作用
        6.3.4 支持电解质和酸度的选择
        6.3.5 修饰膜厚度对修饰电极催化性能的影响
        6.3.6 扫描速率的影响
        6.3.7 HQ 和 CC 的选择性测定
        6.3.8 稳定性和重现性
        6.3.9 干扰实验
    6.4 实际样品分析
    6.5 实验结论
7 基于纳米二氧化锰掺杂血红蛋白修饰电极的电化学传感器同时检测对苯二酚和邻苯二酚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仪器和试剂
        7.2.2 修饰电极的制备
        7.2.3 电极表面形貌表征及电化学性能测试
    7.3 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
        7.3.1 电极形貌表征分析
        7.3.2 交流阻抗分析
        7.3.3 HQ 和 CC 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
        7.3.4 修饰层厚度对修饰电极性能的影响
        7.3.5 支持电解质和酸度的选择
        7.3.6 扫描速率的影响
        7.3.7 干扰试验
        7.3.8 HQ 和 CC 的选择性测定
        7.3.9 稳定性和重现性
    7.4 实际样品分析
    7.5 实验结论
8 结论与展望
    8.1 论文主要研究结论
    8.2 论文创新点与特色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5)PAR分光光度法测定钴和镍(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实验原理
    2.2 试剂和仪器
    2.3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吸收光谱
    3.2 显色酸度的选择
    3.3 显色剂用量的选择
    3.4 显色时间和体系的稳定性
    3.5 线性范围和回归方程
    3.6 共存离子的影响
    3.7 样品分析结果
4 结论

(7)偏最小二乘-紫外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水中酚类化合物(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1.1.1 主要仪器
        1.1.2 试剂
        1.1.3 试验样品
    1.2 方 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紫外吸收光谱
    2.2 酸度的影响
    2.3 线性范围
    2.4 加和性试验
    2.5 模拟标准混合试样的测定
3 水样的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8)分子光谱法同时测定吩噻嗪类化合物的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分子光谱法多组分同时测定的概述
        1.1 扩大组分间物理化学性质差异
        1.2 多波长法
        1.3 导数光谱法
        1.4 化学计量分析法
        1.5 其它技术
    第二节 吩噻嗪类化合物的研究现状
        2.1 吩噻嗪类化合物的结构及分类
        2.2 吩噻嗪类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
        2.3 吩噻嗪类化合物的主要分析方法
    第三节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同多酸与吩噻嗪类药物相互作用的共振瑞利光谱结合同原射线计量分析法同时测定的研究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和试剂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RRS光谱
        2.2 适宜反应条件的选择
        2.3 离子缔合反应及对光谱特征的影响
        2.4 标准曲线
    3 分析应用
        3.1 同原射线计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3.2 CPH和PMH的同时测定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与吩噻嗪类药物相互作用的共振瑞利光谱结合同原射线计量分析法同时测定的研究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和试剂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RRS光谱
        2.2 适宜的反应条件
        2.3 离子缔合反应及对RRS光谱的影响
        2.4 方法的灵敏度和选择性
    3 分析应用
        3.1 同原射线计量分析法的建立
        3.2 合成样品的同时测定
        3.3 实际样品的同时测定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偏最小二乘法(PLS)-胶束增敏荧光法同时测定多种吩噻嗪类药物的研究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和试剂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激发与发射光谱
        2.2 适宜的反应条件
        2.3 工作曲线与检出限
        2.4 校正模型的建立
        2.5 模拟试样分析及不同化学计量学模型预报能力的比较
        2.6 主因子数的选择
        2.7 实际样品分析
    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亚甲蓝和天青A与AuCl_4~-离子缔合物的溶剂萃取导数-同步荧光光度法同时测定的研究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和试剂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离子缔合及反应条件的优化
        2.2 MB和AA与AuCl_4~-形成缔合物的光谱特征
        2.3 标准曲线
    3 方法的选择性及分析应用
        3.1 共存物质的影响
        3.2 分析应用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双波长比值法测定苯二酚异构体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1.2 基本原理
2 结果与讨论
    2.1 标准储备液的配制
    2.2 比值光谱绘制及测定波长选择
    2.3 标准曲线的绘制
    2.4 精密度试验
    2.5 准确度实验
    2.6 回收率试验
3 结论

四、三波长线性回归光度法同时测定苯二酚异构体(论文参考文献)

  • [1]苯酚及3种苯二酚异构体在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研究及循环伏安法测定水样中总酚含量[J]. 尚永辉,王黛琳,彭怡婷,潘乐乐,孙晓梅.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018(09)
  • [2]黄酮类化合物荧光性质与分析方法研究[D]. 李文红. 河北师范大学, 2016(08)
  • [3]化学计量学—紫外光谱法测定二元取代的苯类化合物同分异构体的研究[D]. 张汇. 太原理工大学, 2015(08)
  • [4]新型膜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在环境污染物检测中的应用[D]. 何家洪. 重庆大学, 2014(04)
  • [5]PAR分光光度法测定钴和镍[J]. 方皓文,开小明. 光谱实验室, 2012(03)
  • [6]CPA矩阵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苯二酚异构体[J]. 开小明. 光谱实验室, 2011(01)
  • [7]偏最小二乘-紫外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水中酚类化合物[J]. 加列西·马那甫,米拉吉古丽,阿依夏木姑丽·司马依力. 新疆农业科学, 2010(10)
  • [8]分子光谱法同时测定吩噻嗪类化合物的新方法研究[D]. 张书然. 西南大学, 2009(10)
  • [9]双波长比值法测定苯二酚异构体的含量[J]. 杜建中,梁风颜,谭国兵. 福建分析测试, 2009(02)
  • [10]水中苯酚和水杨酸的双波长线性回归光度测定法[J]. 开小明,开天瀚,何承东,范美玲.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8(06)

标签:;  ;  ;  ;  ;  

三波长线性回归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对苯二酚异构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