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会遇到外星人吗

我们会遇到外星人吗

一、我们是否会遇上外星人(论文文献综述)

童冬杰[1](2021)在《喜剧类型中“囧”与“疯”两种审美形态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徐峥的囧途系列和宁浩的疯狂系列电影已成为近年来中国喜剧电影市场的两大热门品牌,获得了观众和市场的认可。真实生活中的“囧事”是徐峥创作囧途系列的现实来源;宁浩开创了一条幽默表现真实生活、荒诞反映社会现实的创作风格。本文以别现代理论为基础,对比分析徐峥囧途系列和宁浩疯狂系列电影背后的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因素杂糅的状况,在总结归纳出“囧”和“疯”作为审美形态的特征的同时分析其内涵生成性。“囧”和“疯”审美形态的特征主要分为三点,一是通过生命股权表现出的平等性,呼吁主体性权利的回归;二是本土化创作过程中体现的雅俗共赏;三是通过丑化形象和自我嘲讽展示出大众狂欢的娱乐性,在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得到思考和感悟。在“囧”和“疯”审美形态生成的过程中,前现代文化和后现代理念同时展现在现代人文之上。前现代文化根基源远流长,和合文化、因果报应观、寺庙文化和香火观、伦理观以及宿命论扎根在中国大众的思想之中。现代人文与观念则是作为桥梁连接前现代和后现代,又表现出一定的现代性。在后现代的理念中,通过荒诞幽默的方式,以拼贴、重组、解构等手法表现出对主流文化的批判。

卜阳芳[2](2020)在《后人类身体的想象 ——基于科幻电影“异质性生命体”叙事功能的研究》文中提出科幻作品是当下的人们对未来进行想象的产物。未来的人是怎样的,在科幻作品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尤其是科幻电影以动态的、直观的影像生动鲜明地展示未来人的形象,讲述未来人的故事,其传递的未来人的想象更加深入人心。实际上,在对未来的人的想象中,当下关于人的种种观念也渗透其间,构成了想象的源泉和文本的深层结构。因此,本研究聚焦于科幻电影中“异质性生命体”形象,试图通过围绕其展开叙事的分析,探究这些在叙事中隐含的后人类身体的观念。本研究首先运用贝叶斯公式筛选出50部电影文本,又根据本研究聚焦对象,将其中含有“异质性生命体”形象的35部科幻电影确定为研究样本,然后运用结构主义叙事理论中普罗普的叙事功能概念工具,通过对35个样本的分析,抽象出“降临、受辱、变身、训练、觉醒、寻找、反抗、得到帮助、终结”等九种叙事功能。在此基础上,结合对九种功能的子功能和不同的功能组合展开分析,发现“变身—训练—终结”、“降临—觉醒—寻找”、“受辱—终结/觉醒—反抗”三种组合形式。在对“异质性生命体”形象叙事功能的演绎、变化和组合的分析过程之中,本研究结合梅洛-庞蒂的身体秩序、福柯的身体历史以及弗洛伊德的自我超我等理论,从身体形构、身体知觉和身体权力这三个方面,深入阐述“异质性生命体”形象叙事功能的深层含义在于其后人类身体的想象意义。具体包括:从碳基、赛博、离身等身体形构的“终结”想象来强调身体秩序;以知觉为“觉醒”关键的想象来铭记身体历史;通过乌托邦和敌托邦的两种叙事分别交代了“终结”和“反抗”两种结局来警示保持对权力意志的斗争。因此,“异质性生命体”的身体既是科幻的想象又是意义的隐喻,是我们的现在,我们的未来,我们化身的一个方面。

程孝阳[3](2020)在《刘慈欣科幻小说论》文中研究表明刘慈欣的科幻小说独树一帜,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备,往往带给读者极致的阅读体验。本文以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为研究对象,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从文学意识生成、主题思想、艺术形象、叙事策略等方面入手,力图全面地把握刘慈欣的创作魅力。绪论第一部分在梳理国内外科幻小说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对科幻小说这一概念进行辨析,指出这一文学类型在创作技巧上的独特之处。第二部分简要介绍刘慈欣的创作情况,并重点梳理对刘慈欣科幻小说的研究状况,指出研究界对刘慈欣的总体性把握不足和唯刘慈欣论等问题。第一章探讨刘慈欣的科幻小说意识是如何生成的。第一节分析童年经验在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指出童年时期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想象、对科学技术的迷恋以及科幻小说的文学启蒙,构成了刘慈欣从事科幻小说创作的起点。第二节分析“文革”记忆对刘慈欣科幻小说创作的影响,指出“文革”这一时代形成的集体无意识渗透进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之中。第三节以刘慈欣所言的主流文学为参照,分析刘慈欣的科幻文学观,并指出他为了争得科幻文学的合法性,是如何建构了一个“主流文学”的。第二章主要从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出发,分析刘慈欣科幻小说中所蕴涵的科技启蒙主义。第一节论述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在对科学的重视等方面,与五四启蒙文学形成了一种呼应。第二节指出刘慈欣所提倡的科学与五四语境下的科学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小说的价值取向是利用科学飞向宇宙深处。第三节重点论述刘慈欣科幻小说所表现出的反人类中心主义,并指出这种反人类中心主义是建立在科学至上主义的基础之上的,这就使得其有别于后现代主义。第三章总结刘慈欣科幻小说中的三种艺术形象。第一节分析刘慈欣科幻小说的科学形象,这些深具科学技术内核的形象超越了想象力的极限,体现出神奇而富有诗意的美感。第二节指出刘慈欣科幻小说中的外星人都具有拟人化的特点,他们同时还扮演了启蒙人类的角色。第三节对传统的人类形象进行分析,指出刘慈欣科幻小说中的人类形象过于扁平,符号化的倾向过于明显,不过仍然塑造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英雄群像。第四章探讨刘慈欣科幻小说的叙事策略。第一节从科幻小说独有的“概念的陌生化”入手,指出刘慈欣将其与语言的通俗化结合,在保证读者陌生化阅读体验的同时,又没有增加阅读难度。第二节分析刘慈欣科幻小说中存在的两种叙事模式,即观念先行与逻辑推理的叙事模式。第三节重点放在刘慈欣科幻小说的历史叙事方面,刘慈欣继承了传统史书的实录笔法,同时小说中涵盖了丰富的各类知识,又使得小说具有一种大历史叙事的倾向。结语指出刘慈欣“走红”的客观原因,指出其小说不仅仅是迎合了时代的需求,更像是被时代主动选中。同时,刘慈欣在不断被神化的过程中,其小说的局限性也被遮盖了,如何突破创作瓶颈是刘慈欣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黄依婷[4](2020)在《假想的未来 ——好莱坞人工智能电影的意识形态研究》文中提出作为一种特定文化的产物,电影不仅是消费主义下的文化产品,更是一种意识形态再生产的机制。在好莱坞人工智能电影中,所有的表象被置于未来戴上了“面具”,劳动力变成了机器劳动力(哈乐薇语)、政治敌人变成了机器假想敌、统治世界变成了统治机器,使意识形态在表述的过程之中具备某种“隐性”特征。本研究立足于意识形态批评以及文化研究的理论视角,试图证明好莱坞人工智能电影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与政治诉求,厘清其究竟是如何通过炫丽的视觉轰炸来进行有效的意识形态传输,揭示其影像再现的机制与策略。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简述研究背景以及目前国内外人工智能电影与意识形态研究的文献综述,提出研究意义。第一章梳理好莱坞人工智能电影的发展脉络。第二章透过意识形态批评的理论视角,聚焦于好莱坞人工智能电影中人工智能的身份追寻,从身份迷思、身体政治、身份博弈三个方面切入,探寻意识形态的重要表征。第三章以“症候性阅读”的方式,解码好莱坞人工智能电影是如何从身份象征、故事框架、叙事修辞等方面来转译隐蔽在电影背后的政治诉求与话语霸权。论文的结语指出好莱坞电影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共谋”关系。

高婷雅[5](2020)在《形象与印象:中国加入WTO以来内地电影中的西方形象研究》文中认为形象是造型艺术最直观的呈现,印象是由若干形象混合而成的主观观念。电影是当代造型艺术中极为重要的一种。中国人对于西方的印象的认知与发展,长期影响着中国电影对于西方形象的建构、改变与再塑。中国内地电影中的西方形象是我们认知西方“他者”与“自我”本身的一面镜子。中国加入WTO以来,越来越深入的中西方交流使得西方形象与印象的塑造变得越来越重要。从全球化的现状来看,数字化时代和“大片引进”给予大量西方形象向内地输出的机会,国人由此构建而成的对于西方的印象,本质上是西方人“笔下”的西方,而并非真实的“西方”;从电影创作的角度来说,内地所塑造的西方形象存在着“丑化”、“美化”和“矛盾化”的表征,其塑造西方形象的缘由集中于商业价值的追求、自我与他者的认知和意识形态的引导,其所塑造的西方形象存在的全球化视野缺失、审美焦虑与创作杂糅等问题都亟待解决。本文以中国加入WTO作为时间节点,以内地电影中的西方形象作为例证,借助客观影像中的“形象”与主观意识中的“印象”,更好地实现认知西方、认知自身,尝试阐析内地电影“如何更好地塑造西方形象”的命题,进而改善东西方对于自身和他者的双重误读的现状。在导言部分,分别对“西方”、“形象”进行论述和研究现状的梳理,解析设定“中国加入WTO以来”这一时间节点的原因,论述了国人主观意识中“印象”与“形象”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准确界定“西方形象”这一研究对象的概念。第一章对内地电影塑造西方形象的前史和背景展开论述,即西方形象塑造的渊源和意义;第二章对研究对象的表征进行阐述,即解决了“西方形象是什么样的”问题,第三章是对研究对象的创作缘由进行阐述,即解决了“为什么塑造这样的西方形象”的问题,第四章是对研究对象的现存问题与改进措施进行阐述,即解决了“怎样更好地塑造西方形象“的问题。

黄金明[6](2020)在《乳娘》文中研究指明一我从未遇见过同类。我在人世间中生活得太久了,久远得遗忘了我的岁数。我老是四十多岁的模样,个子不高,其貌不扬。我从不生病,连感冒也没有。以前出于好奇,请郎中把脉,郎中说我脉象平稳,气息悠长,不像是有病之人。我去医院看过,照了X光乃至做CT扫描,成像显示一切正常。但我也会受伤,会疼痛,其伤痛程度应跟普通人大同小异吧,这算正常还是病态呢。一次,我切黄瓜不小心削了手指,疼痛难忍,而流出来的血,竟是蓝色的,犹如稀释的靛蓝颜料。这让我大吃一惊。

荆歌[7](2020)在《他们的塔(长篇)》文中研究表明引子:黑豆腐干笠泽小镇上的黑豆腐干有多黑呢?黑得就像涂了墨汁的,黑得就像是用煤炭做的。谁第一眼看见这种豆腐干,都会惊叹:"哇,这么黑!"但是这种黑,不是用墨汁染的,更不是取之于煤,而是焦糖的颜色。糖放在锅里炼,一直炼成黑色,它的甜还在,却变香了。笠泽人都爱吃这种豆腐干,尤其是哑巴黑豆腐干。哑巴黑豆腐干不是哑巴做的。但是,它最早的时候,就是哑巴做的。那是今天阿峰师傅的爷爷的爷爷,他是一个哑巴。

姚锦[8](2019)在《关于《良心告白》的韩中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译者的硕士学位论文为翻译项目,所选的翻译项目是韩国作家金东植撰写的(?)(译为《良心告白》),该项目以此为文本进行了韩汉翻译实践。(?)由韩国yoda出版社于2018年4月出版。全书分为26篇独立的小章节,韩文共计11万字左右,目前没有中文译本。这部小说讲述了在弱肉强食的竞争社会中,作者以现实生活中的形形色色事物作为描写对象,以嘲讽的态度加上不可思议的想象力,描述社会中滑稽可笑、消极落后的现象、事物或思想。26篇小说风趣幽默地反映了社会热点问题,简单易懂,情节丰富有趣,结局出人意料。读完之后会产生低沉的共鸣,让人不禁思索自己现在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作者极其简洁尖锐地把人生没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引发读者从中得到感悟达到警诫教育、暴露、鞭挞以及抨击的目的。通过这26篇小说,展现了韩国社会中的矛盾与冲突以及作者对这种现象的思考。因此,希望国内的读者也能读到这本书,洞察社会现实,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从中感悟人生。译者在完成译文翻译的基础上撰写了本篇翻译实践报告,本翻译报告将主要论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本翻译报告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引言,主要叙述了译者选题目的及意义;第二章是翻译项目简介,主要介绍了作者基本情况及该作品内容;第三章是译前分析和准备,主要叙述了译者在翻译前对文本特点进行了大概的了解,通过阅读大量的平行文本及翻译理论书籍把握作品整体框架及风格特点。第四章是翻译案例分析,译者以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翻译重点、难点问题为基础,结合相关理论书籍,从词汇翻译、句子翻译、翻译技巧这三个大方面,结合具体的原文和译文,详细分析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对应的翻译方法和解决思路。第五章是结语部分,主要总结了译者在本次翻译实践中的收获与思考。

路慧[9](2019)在《试论“存在的可能性”在当代电影叙事中的价值和意义 ——以新世纪以来国产青春类题材影片为例》文中提出“存在的可能性”由当代着名小说家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提出。与存在主义哲学从本体论层面对“存在”进行探讨不同,昆德拉所提出的“存在的可能性”是从人类基于现实的存在状态与存在境遇的角度,去考察和审视存在的问题。米兰·昆德拉对“存在的可能性”进行的讨论基于现代性的视点,其核心问题即在于“在一个外界的规定性已经变得过于沉重从而使人的内在动力已无济于事的世界里,人的可能性是什么?”以往过度对理性和秩序的推崇,遮蔽了人的非理性因素。非理性作为人的一种无意识行为或冲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文学尤其是小说艺术具有重要的启示,同时也对当代电影叙事有重要的参照价值。虽然米兰·昆德拉是针对小说提出了“存在的可能性”的概念,但这个概念同样适用于电影叙事。当代电影叙事所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存在的可能性”,正因为如此,对“存在的可能性”的探讨实际上也是对当代电影叙事的探索。在大部分传统叙事之中,人物的自我意识仍然是被统摄在创作者理性、因果性、连续性和确定性的逻辑关系之下,而在当代叙事中,非理性的引入打破了传统叙事的这些局限,使得人物能够展现其内心更真实的一面,人物由非理性引发的自我意识表达,实际上是一种无意识层面被压抑的真实自我的释放,集中体现了人与自我,人与他者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存在关系。同时,由非理性带来的不确定性引发了叙事之中的不稳定性因素的产生。从米兰·昆德拉的“存在的可能性”这一视角,对当下国产青春题材影片进行分析,有助于揭示非理性及其不稳定性因素在叙事中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对当下青少年群体的精神存在状态进行分析,这对当下电影的文本创作和叙事表达起到了重要的建构作用。因此本文将国产青春题材影片中人在现实存在中的各种可能性作为研究对象,对当下国产青春题材影片的创作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整体研究借助于米兰·昆德拉的“存在的可能性”的理论和观点,同时运用电影社会学与叙事学的相关知识体系,通过文本分析,对角色的自我意识及其非理性冲动在整体叙事表达中所具有的戏剧性功能和价值进行分析和阐述。相信这样一种研究视角与研究结果,对于当下正处于由传统叙事向现代性叙事转换的中国电影而言,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王晓兰[10](2016)在《英国儿童小说的伦理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儿童的成长不仅表现为年龄的增加、身体的发育,更表现为理性的成熟、道德的完善。儿童的成长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儿童从一个懵懂无知、鸿蒙未开的自然人转化为一个内化了社会价值观念、能够进行理性判断的社会人的过程。儿童文学为儿童的成长提供了重要的精神食粮,它通过塑造丰饶多姿的艺术形象供儿童模仿或者对其进行劝诫、通过审美移情唤起读者的道德情感。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伦理价值,能够让儿童在审美的愉悦中受到熏陶和得到启迪,具有寓教于乐的艺术效果。本文以英国的儿童小说为例来阐述儿童文学的伦理价值,分析不同类型的儿童文学作品之于儿童读者的教化价值。除引论和结语部分外,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阐述动物故事在开启儿童的伦理认知、培养儿童的伦理情感方面的价值。鉴于尚未受到伦理启蒙的儿童与动物在伦理本质上的相似性,动物故事被认为是对儿童进行伦理启蒙的重要媒介。《丛林故事》中狼孩莫格里亦人亦兽的身份尴尬为读者理解人的伦理化过程提供了良好的范例。莫格里的身份困惑,隐喻着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或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遭遇的身份选择难题。莫格里成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做人还是做兽之间进行身份选择、学习人类社会的伦理规范、形成伦理意识的过程。莫格里从狼孩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表明,儿童的成长必须经过伦理选择这一重要过程,选择和认同人的身份,就意味着要遵守人类社会的伦理规范。《柳林风声》中的蛤蟆形象进一步印证了这种看法。蛤蟆在很多方面就像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它任性、胡闹,这是因为它处在伦理混沌状态,不了解社会规范,尚未形成伦理意识,对自己的胡闹行为及其后果缺乏判断能力。蛤蟆因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受到相应的惩罚,也因为最终学会了约束自己而得到朋友的肯定与社会的接纳,这样的情节安排有助于诱导儿童读者向上向善。在儿童的伦理启蒙中,伦理情感的培养和伦理认知的训练同样重要。儿童文学的伦理价值在于它不仅能够帮助读者获得伦理认知,还有助于培养积极的伦理情感。优秀的文学作品让读者通过道德想象,理解他人或者动物处于痛苦情境时的感受,从而滋生出恻隐之心和公正之念,进而引发帮助他人改变现状的亲社会的道德行为。如《黑骏马》中的动物叙事邀请读者从马的角度去体验黑骏马所经历的生活,让读者在“快乐着它的快乐、愤怒着它的愤怒”的过程中因情感上的震撼而升华了道德情感和道德境界。第二章通过分析奇幻小说中的三类艺术形象,阐述儿童文学在儿童道德观念的发展和道德意识的形成方面所产生的影响。深受儿童喜爱的奇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亲社会的正面人物、反社会的负面人物和迷途知返的浪子形象。奇幻小说的伦理价值在于给儿童读者塑造一些正面的道德榜样,供儿童借鉴与模仿;同时也塑造一些负面的形象作为反面教材,给读者提供劝诫与警示。奇幻小说中那些负面的人物,往往因其自私、任性、懦弱等品性污点,受到或重或轻的惩诫;而那些正面人物,往往因其善良、勇敢、大度等美德善行而“得道多助”,在魔法、仙女或者其他超自然力量的帮助下,实现内心的愿望,获得圆满的结局。奇幻小说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理性与任性、勇敢与懦弱、自私与无私等价值观念的直观对照,传递“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伦理启示,从而引导儿童读者在善与恶做出正确的伦理抉择。除了正面的道德榜样和反面的魔鬼恶棍之外,儿童文学中还经常出现回头浪子形象。这类角色最初犯了错误,给自己带来巨大的麻烦或者使他人陷入危难之中。但他们获得经验教训之后迷途知返,回到了正确的道德轨道。生活中的大多数儿童,既不像故事中的道德英雄那么伟大高尚,也不像负面人物那样坏到极端,而是可能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的普通孩子。正在经历伦理化过程的少年儿童还没有能力完全压制自身的本能与冲动,他们会不由自主地犯错误,但慢慢增强的伦理意识又让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因而犯错之后往往会处于纠结惶惑中。从小说中那些迷途知返、重新受到朋友肯定和社会接纳的艺术形象身上,读者可以重拾生活的信心,获得改正错误、弥补过失的勇气。第三章通过分析英国学校故事和冒险故事中的男孩和女孩形象,阐述了这类小说在儿童的道德角色认同方面的价值。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读者培养为社会所期待的绅士或淑女,是英国学校故事和冒险故事的主要伦理意图。那些以男孩为目标读者的男生故事和冒险故事通过塑造一系列正直、善良、坚强、勇敢的男孩或者男子汉形象,以培养勇敢、刚毅、有荣誉感和责任感的绅士为诉求。这些人物形象为读者提供了可供模仿的绅士范例,有助于男孩伦理角色和道德身份的认同。女生故事则通过构建善良、纯洁的高贵淑女形象,引导女孩道德角色的认同。这些作品的核心价值在于为读者树立社会认可的道德典范,供儿童读者学习和模仿。小说中的性别角色定位是一种社会道德构建,旨在帮助读者理解社会对不同伦理角色的期待,让他们明白无论一个人以何种身份在社会上立足,都需要遵守与之相适应的行为规范,作出符合角色身份的行为选择。不可否认,英国的学校故事和冒险故事蕴含了一些殖民主义的意识形态,但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制度或伦理环境中,小说主人公表现出来的那种坚强、勇敢的道德品格,正义、公平的伦理精神,以及对朋友忠诚、侠义的态度,是永远值得儿童读者借鉴和学习的。第四章通过分析科幻世界中人类的命运和人类的科学行为,阐述科幻小说在儿童科学伦理观念的形成和社会忧患意识的催生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英国科幻小说的主潮是“反科学主义”的,其表征是在英国那些经典的科幻小说中,人类的未来都是阴郁暗淡的。“反科学主义”并非反对发展科学,而是反对那种认为只要有了科学就能够解决人类一切问题的“唯科学主义”信条。当普通大众还在为科技给我们带来的种种便利和舒适而盲目乐观的时候,那些敏感的科幻小说家却开始反思和揭示科技应用的负面效应,预测没有道德引导和规范的科学活动可能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危害与威胁。科学发展的原初目标是为了满足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让人类生活得更加舒适、便利和富足。然而,人类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往往偏离“造福于人类”这一原初的伦理目标,反而成为危害、威胁、甚至毁灭人类自己的工具。英国科幻小说通过精彩的情节、时尚的主题、大胆的想象,引发读者去关注那些被科学的璀璨光芒暂时遮蔽的伦理问题,引发读者反思科技的效应和人类的未来命运。青少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对科学技术及其产品往往表示出极大热情。作为未来的科学技术人员或潜在的科技成果的消费者,他们所秉持的科学伦理观念和未来从事的科学技术活动,很有可能对人类的前途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科幻小说的重要价值就在于帮助儿童读者从小培养科学道德责任感、建构科学伦理观念。不同于学校教育通过说教、推理等相对枯燥的方式向青少年灌输科学伦理规范,科幻小说通过生动、形象、直观的方式进行警示或者示范,让读者认同现有的科学伦理规范,也引发读者质疑和反思。科幻小说描述的人类未来前景阴郁、悲观,对儿童读者具有重要的警示价值,使儿童读者理解科学与道德背离的恶果;科幻小说中那些聪明勇敢的正面科学家形象,则对读者具有重要的示范价值,帮助读者在审美的愉悦中形成对科学价值的正确认识与恰当判断,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思想与行为。结语部分综合概括了文学阅读在儿童的成长中所发挥的作用,认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永远是儿童心理成长和道德发展的重要精神食粮,能够让儿童从阅读的快感、审美的愉悦中获得教益。儿童文学作品通过对读者认知的启迪、情感的熏陶、道德的教化、伦理身份的认同,使儿童逐渐达到认知的自主、情感的自觉和道德的自律,从而对儿童的精神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使儿童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伦理观念不断更新,伦理意识不断增强。

二、我们是否会遇上外星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们是否会遇上外星人(论文提纲范文)

(1)喜剧类型中“囧”与“疯”两种审美形态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别现代视野中的“囧”与“疯”
    第一节 时代背景下的呈现
        一、徐峥的背景介绍
        二、宁浩的背景介绍
    第二节 别现代视角的审视
        一、别现代的概念界定
        二、别现代视野中的视频和影视艺术
    第三节 囧剧与疯剧的界定与比较
        一、囧剧与疯剧的关系
        二、囧剧与疯剧的区别
第二章 “囧”与“疯”的审美特征及内涵
    第一节 生命股权体现的人文关怀
    第二节 本土化之下的雅俗共赏
    第三节 大众狂欢中的审丑与自嘲
第三章 “囧”与“疯”审美形态的生成及分析
    第一节 前现代文化的渗透
        一、和合文化
        二、因果报应观
        三、寺庙文化和香火观
        四、伦理观
        五、宿命论
    第二节 现代人文与观念
        一、现代人文
        二、观念的现代性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的展现
        一、草根与精英
        二、拼贴与重组
        三、戏仿与解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后人类身体的想象 ——基于科幻电影“异质性生命体”叙事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科幻电影
        二、“异质性生命体”
    第二节 研究思路
        一、普罗普的叙事功能理论
        二、有关身体的理论
        三、研究目标
    第三节 研究样本
        一、贝叶斯公式下的科幻电影TOP50
        二、有关“异质性生命体”的35部影片
第一章 科幻电影中“异质性生命体”的叙事功能
    第一节 九种叙事功能
    第二节 两种初始情境
第二章 反常的身体形构
    第一节 “变身”“训练”“终结”
    第二节 三种同素异形的身体
    第三节 强调身体秩序
第三章 记忆中的身体知觉
    第一节 “降临”“觉醒”“寻找”
    第二节 行为与知觉的戏剧线索
    第三节 铭记身体历史
第四章 消解与重塑的身体权力
    第一节 “受辱”“终结”/“觉醒”“反抗”
        一、虽“受辱”然“终结”
        二、既“觉醒”则“反抗”
    第二节 乌托邦VS敌托邦
        一、乌托邦式美丽新世界
        二、敌托邦式“美丽新世界”
    第三节 争夺权力意志载体
        一、“超我”的意志:恪守机器人三大定律
        二、“自我”的意志:去人类中心主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刘慈欣科幻小说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科幻小说的概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本文的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刘慈欣科幻小说意识的生成
    第一节 童年经验与科幻文学意识的生成
    第二节 “文革”记忆与科幻小说创作
    第三节 与“主流文学”相对的科幻文学观
第二章 刘慈欣科幻小说的科技启蒙主义
    第一节 启蒙的回归与科学至上主义
    第二节 以生存为最高目的的危机意识
    第三节 唯科学下的反人类中心主义
第三章 刘慈欣科幻小说的艺术形象
    第一节 超越想象极限的科学形象
    第二节 拟人化的外星启蒙者
    第三节 “非道德”的人类英雄
第四章 刘慈欣科幻小说的叙事策略
    第一节 “概念的陌生化”与语言的透明化相结合
    第二节 观念先行与逻辑推理的叙事模式
    第三节 面向未来的历史叙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刘慈欣小说出版年表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假想的未来 ——好莱坞人工智能电影的意识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第1章 好莱坞人工智能电影发展概述
    1.1 技术之思:初创与定型(1950—1970)
    1.2 社会之镜:成熟发展期(1970—1990)
    1.3 文化之语:商业融合期(1990—2000)
    1.4 伦理之困:高速发展期(2000—2019)
第2章 好莱坞人工智能电影中人工智能的身份追寻
    2.1 身份迷思
        2.1.1 人工智能角色的身份追寻
        2.1.2 人工智能的技术诞生
    2.2 身体政治
        2.2.1 符号化的身体:“它”到“他”
        2.2.2 性别意义:‘“他”与“她”
        2.2.2.1 被赋权的男性机器人身体
        2.2.2.2 被凝视的女性机器人身体
        2.2.3 “肤色”是政治权利的化身
    2.3 身份博弈
        2.3.1 人欲为上帝
        2.3.2 机器欲为人
        2.3.3 生存空间的争夺
第3章 好莱坞人工智能电影中的意识形态指征
    3.1 人-机器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象征
        3.1.1 身份象征:劳动力变成了机器劳动力
    3.2 作为统治者的人类与作为服从者的机器人
        3.2.1 “人类学机器”的运行:高纬度的人与低纬度的机器人
        3.2.2 政治隐喻:统治世界变成了统治机器
    3.3 想象的二元对立:人工智能电影中的机器人形象建构
        3.3.1 形象演变:政治敌人变成了机器假想敌
        3.3.2 机器革命:世界大战变成了星球大战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相关好莱坞人工智能电影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形象与印象:中国加入WTO以来内地电影中的西方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概述与界定
    二、研究现状与方法
    三、研究意义
第一章 内地电影塑造西方形象的前史与背景
    第一节 内地对于“西方形象”研究与建构的“印象”追溯
        一、西方印象的历史缘由
        二、从形象到印象的创作初探
    第二节 加入WTO对内地电影塑造西方形象的影响
        一、电影体制改革:电影市场化创作的基础
        二、从想象到现实的跨越
第二章 内地电影中西方形象的表征
    第一节 丑化:被“妖魔化”的西方形象
        一、抛却人性的物质追求者
        二、盲目自大的种族主义者
    第二节 美化:被“神化”的西方形象
        一、作为“评判标准”的西方形象
        二、作为“改变者”的美国形象
    第三节 矛盾化:逐渐客观化的西方形象
        一、多种西方角色形象的差异性表达
        二、宗教信仰的矛盾书写
第三章 内地电影中西方形象之溯源
    第一节 资本逐利的本性使然
        一、消费“西方形象”的商业价值
        二、降低西方形象的“文化折扣”
    第二节 对自我和他者认知的需求
        一、西方注视中的东方
        二、自我审视中“海外”东方大国
    第三节 对意识形态的引导
        一、意识形态与电影的关系
        二、对西方政治意识形态的质询
        三、纠正西方意识形态认知
第四章 内地电影中的西方形象解构
    第一节 视觉文化崇拜下的审美焦虑
        一、重画面轻内涵的创作现实
        二、重娱乐轻艺术的市场需求
        三、对策:回归电影价值的理性追求
    第二节 全球视野的缺位
        一、无处安放的历史和真相
        二、过度消费的西方宗教与信仰
        三、对策:重拾东方文化意识中的审美追求与价值传递
    第三节 泛西方化的思维模式
        一、西方电影行业奖项引领
        二、“东方主义”与后殖民主义思潮
        三、对策:不忘艺术创作初心牢记中国电影使命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6)乳娘(论文提纲范文)

(7)他们的塔(长篇)(论文提纲范文)

引子:黑豆腐干
冷 遇
就像四根天线
两座宝塔
金先生
婚 变
桥 洞
胡思乱想
修旧如旧
两百块
表 哥
苦 味
笑弯了腰
藏书羊肉
满面春风
为什么
闯 祸
登 塔
下 跪
夜云轻
危 险
新年快乐
温 暖
悲伤的眼泪
特别的小镇
失 踪
江南的雪
梦 见
意外发现
孟师傅
上了电视
保守秘密
大结局:婚礼

(8)关于《良心告白》的韩中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翻译项目简介
    2.1 作者简介
    2.2 作品简介
第三章 译前分析和译前准备
    3.1 译前分析
    3.2 译前准备
第四章 翻译案例分析
    4.1 词汇翻译
        4.1.1 标题翻译
        4.1.2 拟声拟态词翻译
    4.2 句子翻译
        4.2.1 人物对话翻译
        4.2.2 人物动作翻译
    4.3 翻译技巧
        4.3.1 译词技巧
        4.3.2 译句技巧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谢辞
附录

(9)试论“存在的可能性”在当代电影叙事中的价值和意义 ——以新世纪以来国产青春类题材影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米兰·昆德拉及其“存在的可能性”
    第二节 当下国产青春片的现状与现实困境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针对米兰·昆德拉及其“存在的可能性”的研究现状
        二、针对当下国产青春题材影片的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视点和方法
第一章 新世纪以来国产青春题材影片中自我意识的崛起
    第一节 新世纪以来青春题材影片的现实镜像
    第二节 当下国产青春片的叙事策略
        一、颠覆现实的狂欢化叙事
        二、网生代的存在状态及其亚文化的表达诉求
        三、身份的迷失与自我的寻找
    第三节 国产青春片中人物自我意识的流变
第二章 现代性迷雾及其存在的“陷阱”
    第一节 “生活的世界”与现代性的存在反思
    第二节 理性秩序下个性化的存在表达
    第三节 青春期的迷茫与不可见的未来
第三章 媚俗:现代社会的普遍生存境况
    第一节 “人人都是舞蹈家”
    第二节 孤独的逃离者
    第三节 “往昔之井”及其引诱力
第四章 存在与非理性的真实
    第一节 “道德悬置的疆域”
    第二节 卷入性与人的非理性冲动
        一、从理性到非理性
        二、外因与内因的共同作用
    第三节 非理性的真实
第五章 青春的复调与变奏
    第一节 复调:存在主题的重复与变奏
        一、复调式多线索叙事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二、当下国产青春片中的复调叙事
    第二节 幽默:“没有一句正经话”
        一、模棱两可及其表意
        二、被误读的幽默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英国儿童小说的伦理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选题的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理据与预设
第一章 动物故事与儿童的伦理启蒙
    第一节 动物故事与儿童的伦理认知启蒙
        一、《丛林故事》:身份认同与伦理选择的寓言
        二、《柳林风声》:儿童伦理认知启蒙的教科书
    第二节 动物故事与儿童的伦理情感启蒙
        一、道德训诫故事:培养向善的道德情感
        二、《黑骏马》:动物视角与儿童情感的道德化
第二章 奇幻小说与儿童的道德内化
    第一节 反社会形象及其道德劝诫价值
        一、小霸王形象:自然天性的放纵
        二、伏地魔的毁灭:自私欲望的代价
    第二节 亲社会形象及其道德示范价值
        一、好孩子查理:美德的报偿
        二、少年哈利:社会认同的道德英雄
    第三节 迷途知返的羔羊形象及其道德动因
        一、迷途知返的罗恩:从自然情感到道德情感
        二、改过自新的埃德蒙:从道德蒙昧走向道德成熟
第三章 学校故事、冒险故事与儿童的道德身份认同
    第一节 女生故事:英国淑女楷模
        一、《女教师;或小型女子书院》:家庭天使形象
        二、《小公主》:道德天使形象
    第二节 男生故事:英国绅士榜样
        一、英国的公学精神与绅士伦理
        二、《汤姆·布朗的学生时代》:年轻绅士的培养
    第三节 冒险故事:冒险英雄与绅士品格
        一、《珊瑚岛》:冒险英雄的社会价值取向
        二、《金银岛》:冒险英雄的个人价值准则
        三、《所罗门王的宝藏》:冒险英雄的绅士理想
第四章 科幻小说与儿童科学伦理观念的建构
    第一节 科学与道德的背离及其伦理警示价值
        一、科技的滥用与文明的倒退
        二、享乐主义与人类的退化或终结
        三、科技与政治的合谋:人类的恶托邦梦靥
    第二节 科学家形象及其伦理启示价值
        一、理性的科学选择与正面的科学家形象
        二、任性的科学选择与负面的科学家形象
        三、科幻小说中的科学伦理及其启示
结语 在“悦读”中成长
参考文献
附录: 英国儿童文学大事年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我们是否会遇上外星人(论文参考文献)

  • [1]喜剧类型中“囧”与“疯”两种审美形态的比较研究[D]. 童冬杰.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后人类身体的想象 ——基于科幻电影“异质性生命体”叙事功能的研究[D]. 卜阳芳. 苏州大学, 2020(03)
  • [3]刘慈欣科幻小说论[D]. 程孝阳.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4]假想的未来 ——好莱坞人工智能电影的意识形态研究[D]. 黄依婷. 南昌大学, 2020(01)
  • [5]形象与印象:中国加入WTO以来内地电影中的西方形象研究[D]. 高婷雅.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6]乳娘[J]. 黄金明. 湖南文学, 2020(02)
  • [7]他们的塔(长篇)[J]. 荆歌. 南方文学, 2020(01)
  • [8]关于《良心告白》的韩中翻译实践报告[D]. 姚锦. 延边大学, 2019(01)
  • [9]试论“存在的可能性”在当代电影叙事中的价值和意义 ——以新世纪以来国产青春类题材影片为例[D]. 路慧.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9(02)
  • [10]英国儿童小说的伦理价值研究[D]. 王晓兰.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我们会遇到外星人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