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加入WTO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

论我国加入WTO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

一、论入世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洋[1](2021)在《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作为一种经济功能区,是我国学习世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方面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具体国情进行体制设计的产物。作为国家体制改革和制度设计的科技特区,高新区的发展,关键在于其管理体制。作为新旧体制碰撞与改革创新之结果的现行管理体制,经过30年的探索和实践而形成,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推动着高新区功能日益丰富完善,实现了承载的功能作用,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成为了—种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共生的经济、社会现象。但高新区现行管理体制也面临一些问题,存在着一些困境,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高新区的发展。当前,我国高新区已逐渐进入由“政策驱动”向“体制驱动”的转型期,正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新时代迫切需要高新区在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阶段中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动管理体制转型,为高新区下一步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体制支撑。新时代,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已然在此背景下悄然发生。实践探索让现阶段的行政体制改革更加丰富多彩,一定程度也产生倒逼力量,引发我们的思索。而这种思索之逻辑起点是“为什么转”?就目前学术研究上的回应而言,要么聚焦于高新区的宏大叙事,要么沉迷于管理体制的细枝末节,却不能给我们系统而清晰的答案。因此,本文试图从新时代背景切入,框定高新区这一特殊对象,研析高新区管理体制,聚焦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动态过程,以弥补高新区管理体制研究中的缺憾。全文沿着“为什么转、转什么、怎么转?”的脉络,围绕高新区管理体制这一特殊对象,确定研究的分析框架和整体脉络设计,梳理我国地方政府体制改革与高新区设立背景及沿革,研判高新区发展阶段,总结高新区特点。回答“为什么转?”的问题后,逻辑演绎的进程自然而然地延伸出“转什么?”。通过对个案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描述分析和价值判断,发现可行性经验;通过对高新区和行政区管理体制的结构、功能、成效以及二者运行机制的深入对比、分析,结合案例研究得到一些启示;通过总结高新区管理体制的成就,分析存在的困境及成因,得到了“转什么?”的答案。在“怎么转?”的关键环节,通过对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分析和变量提取,确定转型的目标和内容,并从新时代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层面建构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路径,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最终目标。本文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坚持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相结合,以政治学和行政管理学视角,用整体性政府理论、政府职能理论和治理理论作为理论研究工具,深入分析我国高新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针对现有管理体制存在的困境,探讨转型的目标、内容和路径,思路与方略,以期建立起—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反映高新区发展客观规律,符合高新区自身发展状况的管理体制,为我国高新区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体制机制改革示范作用充分发挥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徐浩[2](2020)在《不同融资方式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持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新技术产业在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其在发展过程中却面临着金融供给总量不足、融资方式单一等问题。与此同时,我国金融领域又存在着“脱实向虚”、“服务实体经济不足”等矛盾。如何促进高新技术产业与金融协同创新发展,发挥金融的产业支持效应,走产融结合的道路,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实施背景下的重要课题。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基础上,首先对高新技术产业、融资方式、金融支持效应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继而梳理和总结融资相关理论,进而运用产融结合理论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金融支持之间的作用机制及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机理与要素进行分析;然后,在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及其分行业发展和融资方式现状基础上,结合武汉东湖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并选取以直接融资为主要支持体系的美国为代表和以间接融资为主要支持体系的日本为代表进行研究,总结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经验,进一步揭示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问题;在理论分析基础上,通过构建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从内源融资、银行信贷、股权融资、债券融资、政府补贴等融资方式,实证分析不同融资方式对高新技术产业及其分行业发展的支持效应。整体效应的实证结果显示,内源融资方式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正向支持效应,敏感度最高,其他融资方式支持效应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分行业效应的实证结果显示,六大分行业的五种融资方式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具有较大的行业差异性,其中,内源融资对我国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影响为负,不同于其他行业。最后,本文从高新技术产业整体和分行业两个角度,提出提升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效应的对策建议。产业整体提升思路主要从政府、资本市场、金融机构等角度着手,包括完善政策性融资体系、做强商业银行主体功能、发挥股权融资支持作用、优化债劵融资补充功能、完善风投运行机制、创新担保方式和信用制度等内容;分行业提升思路主要是针对分行业的金融支持效应差异,提出应做强行业发展的主导融资方式,同时发挥多元化融资方式的支持效应,提供精细化的金融支持服务。

胡哲力[3](2020)在《国家级高新区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新技术产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并且美国使用贸易战的方法来遏制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就变得尤为重要。国家高新区又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政策之一,也是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研究国家级高新区与高新技术产业之间的关系也就十分重要的。本文使用2000-2016年中国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的方法检验了国家级高新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并使用了因果中介效应方法检验了作用机制。首先,基于产业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进行了定性分析,发现了国家级高新区可以通过政策的推动效应、资源的拉动效应、产业集聚的成本效应、产业集聚的技术创新效应及虹吸效应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并提炼了国家级高新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渠道,即国家级高新区可以通过扩大科研投入与提升人力资本为渠道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其次,使用双重差分法和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证实了国家高新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并且利用中介效应分析方法从质与量两个角度检验了国家级高新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①国家级高新区推动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②国家高新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存在城市规模(级别)的异质性。城市等级较高的国家高新区对本地高新技术产业产出的促进作用优于城市等级较低地区的国家高新区,城市发展水平较好地区的国家级高新区对本地高新技术产业的促进作用优于城市发展水平较弱地区的国家级高新区。③国家级高新区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存在着区域异质性,不同地区的国家级高新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作用是不同的,中部地区与西南地区的国家级高新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促进作用,而东北地区与西北地区的国家级高新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呈现出抑制作用。④本文发现国家级高新区通过增加对科学技术项目的支出和扩大人力资本这两个途径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最后,基于以上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本文认为我国政府应该从加强对国家级高新区的监管与淘汰、加强政策导向与支持、引进高端人力资本、发展区位优势产业,促进市场机制与法律体系,以及积极推进“三次创业”等方法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赵炎卿[4](2020)在《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对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在当今21世纪,科学技术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而高速发展,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研究方兴未艾,使得产业研发与科技开拓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跨越技术与国界的科技研发竞争不可避免的影响了世界市场竞争格局。高新技术产品作为贸易的基础表现形态,发展势头异常强劲。其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一国、一地区的科技实力,因而也成为了各国、各地区提高竞争力关注的重点。从另一角度来说,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转化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在此过程中,利用各种先进技术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也成为各个地区发展的重要目标。那么,高新技术产品作为知识密集型产品,其进出口是否能够有效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这种效应又是通过哪些机制来实现的,则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本文旨在基于中国地区层面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高新技术产品的对外贸易是否有效的促进了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并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本文在对相关概念和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之后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对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制。然后,本文选取2004-2018年中国30个省市区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相关面板数据,构建了中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及出口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的模型,运用了极大似然估计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促进了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同时,本文还进行了分组样本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地区之间存在差异,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从强到弱分别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最后,从强化高新技术产品进口贸易及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两个主要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韩彬青[5](2020)在《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对我国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 ——基于技术溢出视角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文中指出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历程表明,由于其本身科技实力不发达、国民文化素质相对不高、科研资金投入效率低且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等方面的原因,仅仅依靠自身研发投入带来的技术进步是比较缓慢的,相对来说,通过进口高新技术产品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能够使用较少的研发成本和更为直接和迅速的效应,掌握西方先进技术强国的技术,从而促进本国技术进步。就中国而言,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借助高新技术产品进口直接给我国带来所需的机器设备和精密零件,为国内制造业发展提供助力,从而对我国企业的技术进步具有实质性的正向作用。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实证分析法来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包括6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创新与不足,还包括一些关键概念的界定。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主要是对研究进口贸易与技术进步的文献进行归类梳理和总结。第三章是国际贸易与技术进步的相关理论研究。第四章是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及技术进步的现状分析。通过收集到的相关数据,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和技术进步的具体发展情况,并从中发现一些问题,为之后的实证研究做好准备。第五章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技术进步影响的实证分析。本部分使用我国31个省、市地区的面板数据,研究高新技术产品进口贸易对我国技术进步的影响。第六章是政策建议部分,在前文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对我国技术进步有着显着的促进作用,其中进口的技术溢出效应十分明显;2、除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外,研发支出和人力资本对我国技术进步都具有积极影响;3、我国区域间和高新技术行业间的发展并不平衡,并且在不同地区与不同行业间,高新技术进口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并不相同,我们需要根据影响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对策,以促进我国整体经济向好发展。

许荠方[6](2020)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演化路径及转型策略》文中提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科技进步为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带来了新变化,国家之间的竞争也演变成了以高新技术为特征的综合实力竞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将为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优化、国际竞争力提供强大动力。而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向上攀升的难度逐渐增大,产业转型形势日趋严峻。因此,明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演化路径,并为其转型提供策略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产品承载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知识和能力,综合反映了这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涉及生产方方面面的实力。对于高新技术产业来说,高新技术产品的发展态势也相应的代表了该产业的综合发展水平。要使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得到高质量的发展就要首先解决三个核心的问题,一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现状如何,值不值得加大投入继续推进它的发展?二是高新技术产业的演化路径是怎样的,它的过去与现在在所有产业中分别是处于什么地位?三是采取什么样的转型策略才能有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鉴于此,本文从产品角度和投入角度,分别探讨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贸易现状、演化路径以及转型策略,以期更为全面、科学的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出实践经验。本文以高新技术产业、产品空间理论、波特钻石模型的相关研究为基础,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总量、相对量、结构以及贸易主体等方面分析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现状。基于产品空间理论,构建了全球的高新技术产品空间,并分别从具有比较优势角度和潜在比较优势角度研究了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空间的演化路径,并给出了潜在比较优势产品的优先培育次序。最后根据波特钻石理论模型,构建多维指标分析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转型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一是高新技术产品空间呈现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区域愈加密集,边缘区域愈加稀疏,同时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品越来越多,比较优势从产品空间的边缘向核心移动。二是我国潜在比较优势高新技术产品的升级潜力越来越大。三是实证结果表明需求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转型的影响程度最大,扩大需求会为该产业转型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最后,根据上述研究结论,针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欠缺之处,提出了相关的意见建议:加快以核心产品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合理利用核心高新技术产品的优势;优先培育升级潜力较大的潜在比较优势产品,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转型的效率;降低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成本,扩大需求,以此刺激该产业的研发与生产。

李璐瑶[7](2020)在《石家庄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已发展成为新时代的核心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领头羊,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高新技术产业不仅强有力地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更是今后提高地区竞争力的关键一环。面对如此严峻形势,石家庄市作为河北省的省会城市,想要在未来的发展中取得主动权,必须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提升整体实力,提高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实现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首先,本文对国内外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影响因素的文献进行综述,明确界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含义与特征,掌握产业发展以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方法的相关理论基础;其次,从要素投入、总体规模、结构分析以及创新分析四个方面对石家庄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第三,借鉴众多学者研究的成果,选取相关指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对石家庄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内生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第四,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对石家庄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模结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采用贡献率模型对石家庄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行业结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基于石家庄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快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李星[8](2020)在《出口退税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贸易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自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出口贸易总额连年递增。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强大的生产力,在当今经济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成为了世界贸易发展的主力,各国也开始争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促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努力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国际市场占有份额,并带动本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出口退税是被世界贸易组织所认可的一项合法措施,现已成为了一项国际惯例。基于我国当前的出口贸易环境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需求,该如何有效发挥出口退税政策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有效促进作用,以致进而发挥其产业结构调节作用已经成为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议题。因此从多个视角探讨出口退税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贸易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有助于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的建议和政策依据。论文选择了高新技术产业来系统分析出口退税的作用效果,试图通过系统性理论分析并辅助实证检验,从出口退税视角找寻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贸易发展的改革建议。论文主要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基于出口退税的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梳理出出口退税对出口贸易在出口成本,产业结构以及创新升级方面的影响机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结合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贸易的发展现状以及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变化历程,从总量与结构两个视角,利用大量数据实证检验出口退税政策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而得到出口退税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贸易具有一定激励作用,以及出口退税对高新技术产业不同行业出口激励效果不同的实证检验结果。第五部分和第六部分是通过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贸易中出口退税政策调整过于频繁、政策实施较为集中、征退税管理不到位等问题的分析和总结,提出了诸如:保持出口退税政策适度稳定性、实现出口退税率差异化设计、完善出口退税征管体系建设等系列改革建议,以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贸易的发展。

郑艳[9](2019)在《我国收入差距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国民收入不断提高。但与此同时,还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和矛盾。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意味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中还存在着结构性矛盾。其中,收入差距和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是值得特别关注的两大结构性问题。收入分配和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学两个重要的研究主题。收入分配是从分配领域研究经济发展问题,产业结构是从生产领域研究经济发展问题。从收入分配方面来看,自西方经济学诞生开始,学者们对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就没有间断过。对我国而言,经济高速增长带来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目前,我国仍有几千万人口没有脱贫,城市还有很多困难群众,社会上还存在一些弱势群体。收入差距引发的社会矛盾成为影响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问题之一。从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来看,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伴随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的是产业结构成长,这两者是总量与结构的关系。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进入工业化后,结构矛盾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对我国来说,当前实体经济与金融业发展不平衡,制造业大而不强,供给侧存在结构性矛盾,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存在差距,研究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收入差距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一直以来主要是单线进行的,很少有学者对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因此,分析两者之间的互相影响效应,归纳提炼出具有规律性的结论和方法,能够深化对产业成长机理和收入分配问题相关规律的认识,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学术价值。另外,从收入分配角度审视产业结构现状、从产业结构演变角度审视收入分配状况,并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实践对两者之间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能够为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找到新的思路,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因此,将收入差距与产业结构调整关联起来看,这两个重要问题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以及相互作用的机理、途径、关键点、传导动力是什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方向。在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收入差距与产业结构调整互动关系的分析框架,从理论上论证了收入差距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基本的传导机制是:收入差距通过影响居民消费结构、储蓄和投资、产品创新、人力资本积累、政府公共政策等多个途径,影响产业结构。而产业结构调整会通过影响资本和劳动生产率、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流动、行业间劳动生产率、劳动力结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区域间资源配置、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等,带来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收入的重新分配。本文力图找出收入差距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内在联系,更为深入地分析产业成长规律、收入分配规律,拓宽研究视野,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缩小收入差距问题提供一些政策启示。在实证检验部分,本文设计了衡量产业结构调整的变量,从城乡收入差距和行业收入差距来分别测量收入差距变量,并从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创新水平、政策支持力度、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受教育程度、金融发展水平和对外贸易水平等方面选取指标作为控制变量,建立面板回归模型。之后,利用1992-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从全国和区域两个层面进行实证检验。在实证检验中,先对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检验,获得变量的基本信息,确保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在可控范围内;然后,分别对城乡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与产业结构调整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分析,确保收入差距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关系;最后,采用面板数据回归的一般方法获得主要的参数估计值,对参数估计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并对相关变量进行了交互项分析和稳健性检验。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第一,在区域层面,无论是城乡收入差距还是行业收入差距都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在全国总体层面,行业收入差距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存在显着的相互影响,但城乡收入差距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相互影响,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表现出有差异的检验结果,后者对全国总体层面产生了“遮掩效应”。第二,在全国总体层面和中西部地区,一定的城乡收入差距和行业收入差距均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在东部地区,一定的行业收入差距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这是对过去认识收入差距影响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深化与细化。第三,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将扩大全国总体层面的行业收入差距,但对不同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影响不同:将扩大东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缩小中西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这对现有文献中产业结构调整影响收入差距的观点形成了有益补充。基于前面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如,产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化建议方面,东部地区应以提升第三产业的规模和质量为主,而中西部地区应以发展基础设施、提升第二产业的规模和质量为主。这可以为我国制定、优化相应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化政策,提供较为具体的参考依据。

范家辉[10](2019)在《东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性先导产业,在产业体系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成为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领域。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及新技术体系的构建将能引导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使我国产业经济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快速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加之,高新技术产业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和高收益特征,代表了未来产业革命和产业发展的方向,特别是对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但是随着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东北地区面临着环境、资源、技术等多重压力,而且该地区的传统产业逐渐失去优势,已经陷入了经济发展困境。因此,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国内外都在竞相发展高新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今天,东北地区应顺应时代的潮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摆脱其困境,实现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最好战略选择。“高新技术产业”就是以创新技术为驱动,研究、开发、推广、生产以及应用高新技术和技术服务的企业集合,是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类产业及其产品的统称。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迄今为止的研究视角、内容和方法各不相同。大致上已有研究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其一,关于高新技术产业的相关理论研究,主要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条件、影响因素及对经济的影响等的探讨;其二,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的实例研究,包括具体某个国家或地区作为实例,研究了该国家或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集聚状况、相关因素的影响情况;其三,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途径与策略研究。这些研究在总体上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但从区域空间出发探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程、集聚状况以及机理的研究尚缺。为此,本文将以东北地区为例,全面分析了东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历程和集聚状况。研究发现,东北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其发展历程来看,东北高新技术产业经历了萌芽储备阶段(建国至1987年)、初创起步阶段(1988-1999年)、壮大发展阶段(2000-2007年)之后,目前已经进入了转型发展阶段(2008年至今)。各个阶段的发展特征各不相同。总体上看,东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呈现发展态势有所波动、区域差距显着、区域发展水平不均衡以及产业集聚现象显着等主要特征。众所周知,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较多,大致上主要有六大方面,即内部创新所需的要素,产业组织的形成与发展,制度环境的促进与制约,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及社会文化环境的演变等。这些影响因素各自还包含其若干个影响要素。且其要素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均起到一定的作用。通过对东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计量分析,可得出高新技术产业的R&D经费投入、资本积累、企业规模、所有制结构、购买国内技术、国内经济环境和区域经济环境等因素对东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产生了正向的推动作用;而人力资本、创新能力、市场结构、财政支持、对外开放程度、技术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效应、人口规模及风险投资偏好等因素产生了负向的制约作用。另外,计量结果可得出,东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变量的系数为负,同样竞争活跃程度的系数也为负。这结果意味着虽然东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呈现出集聚态势,但对当地经济增长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东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集聚效应不显着的原因在于:该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规模较小,产业间分工协作体系不完整,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动力不足,孵化器专业化发展不足,研发创新能力薄弱,发展层次不高,影响力不足等。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由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共同造成的。外部原因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经济规模较小,周边国际环境的错综复杂和安全威胁的日益多元化,新产业革命的冲击和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四期叠加”时期等;内部原因包括由“产业缺位”嬗变而来的“体制固化”,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不够完善,地区间的分工合作水平低下,科技创新人员流失和人才匮乏,缺乏敢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等。针对上述东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稳定快速发展,将应采取一下措施。首先,对国内外产业经济发展态势进行精准科学判断;其次,共同协商制定关于促进东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的新思路;再次,积极争取国家对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与产业政策;最后,提高地方政府职能,创新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强化科技创新微观主体的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配套产业。总之,目前尽管东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模相对不大,正处于转型发展阶段,尚未进入成熟快速发展阶段,但其未来发展潜力和前景较为广阔。正因为如此,东北地区将要齐心协力,精准做好真正能落地、有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提高地方政府职能和引领作用,加大对中小高新技术产业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建立完备的人才吸引和激励机制,加快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只有这样东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才能够实现整个区域共同发展的终极目标,并能适应我国产业技术升级、创新驱动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一带一路”建设等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与推进。

二、论入世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入世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个案价值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成果评述
    第三节 研究视角、创新及不足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创新
        四、研究不足
第一章 本研究基本分析框架
    第一节 概念解读
        一、新时代
        二、高新区
        三、管理体制
        四、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
    第二节 理论工具
        一、整体性政府理论
        二、政府职能理论
        三、治理理论
    第三节 逻辑建构
        一、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动因
        二、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目标
        三、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策略
        四、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重点
第二章 基本概况
    第一节 地方政府体制改革与高新区设立
        一、地方政府体制改革
        二、高新区设立背景分析
        三、我国高新区的特点分析
    第二节 我国高新区沿革
        一、探索初创期(1988-2000)
        二、巩固提升期(2001-2012)
        三、转型发展期(2013年至今)
    第三节 比照
        一、国外高新区管理体制及特点
        二、我国高新区管理体制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三、研究启示
第三章 个案研究: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
    第一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概况及现行管理体制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概况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现状及特点
        三、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下取得的成就
    第二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国家高新区的异同分析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国家高新区的共同点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与一般高新区的差异性
    第三节 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探索及其价值
        一、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的转型之路
        二、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方式创新
        三、常州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价值
第四章 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分析
    第一节 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
        一、高新区与行政区比较
        二、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
        三、高新区与行政区管理体制比较的启示
    第二节 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比较
        一、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的模式比较
        二、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的特点解读
        三、高新区与行政区运行机制比较的启示
    第三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的成效、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高新区管理体制取得的成效
        二、高新区管理体制面临的困境
        三、高新区管理体制困境的原因分析
第五章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目标及内容
    第一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因素分析
        二、影响管理体制转型的变量提取
    第二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目标确立
        一、动力: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二、方向:高新区行政区管理体制二合一
        三、目标:建立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
    第三节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内容落定
        一、功能优化
        二、职能转变
        三、权力重构
        四、机构改革
第六章 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的路径研究
    第一节 转型目标
        一、紧扣为民宗旨,实现终极目标
        二、瞄准时代战略,提升功能定位
        三、立足自身职能,加强兼收并蓄
    第二节 转型策略
        一、上下结合的“渐进式”转型
        二、政社合作的“包容性”放权
        三、社会治理的“开放型”共建
    第三节 转型保障
        一、“法治型”高新区建设的有效实施
        二、“大部制”高新区改革的有序推进
        三、“合作式”府际关系的有力构建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2)不同融资方式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持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金融支持文献综述
        1.2.2 金融支持产业发展文献综述
        1.2.3 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效应评价文献综述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内容安排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内容安排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2章 融资方式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理论分析
    2.1 基本概念
        2.1.1 高新技术产业
        2.1.2 融资方式
        2.1.3 金融支持效应
    2.2 融资方式相关理论
    2.3 产融结合理论
        2.3.1 金融与产业相互作用机制分析
        2.3.2 金融支持产业发展机理与要素分析
第3章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融资方式现状:统计描述与主要问题
    3.1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3.1.1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总体情况
        3.1.2 高新技术产业行业分布
    3.2 高新技术产业及其分行业的融资方式分析
        3.2.1 高新技术产业融资方式分析
        3.2.2 高新技术产业的分行业融资方式分析
    3.3 国内典型案例分析—武汉东湖高新区
        3.3.1 融资结构不断完善
        3.3.2 金融支持体系逐步健全
        3.3.3 政府金融支持力度逐年加大
    3.4 国外实践经验做法——以美日为例
        3.4.1 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融资体系
        3.4.2 日本高新技术产业的融资体系
        3.4.3 国外实践经验启示与借鉴
    3.5 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3.5.1 内源融资依赖与多元化融资渠道不畅
        3.5.2 间接融资主体功能不强
        3.5.3 资本市场融资短板突出
        3.5.4 风投资金有限
        3.5.5 抵押和信用担保机制不健全
第4章 不同融资方式对高新技术产业支持效应:实证分析与效应评价
    4.1 融资方式对高新技术产业支持效应的模型构建
        4.1.1 模型的设定及思路
        4.1.2 变量的选取及说明
        4.1.3 样本选取及依据
        4.1.4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4.1.5 变量相关性分析
    4.2 不同融资方式对高新技术产业支持效应实证分析
        4.2.1 高新技术产业整体效应的实证分析
        4.2.2 高新技术产业分行业效应的实证分析
        4.2.3 稳健性检验
    4.3 实证结论分析
        4.3.1 实证结论
        4.3.2 进一步的问题揭示
第5章 结论、对策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效应的对策建议
        5.2.1 提升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效应的整体对策建议
        5.2.2 提升高新技术产业金融支持效应的分行业对策建议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国家级高新区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本文的创新点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国家级高新区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2.1 国家级高新区的设立背景及发展历程
        2.1.1 国家级高新区的设立背景
        2.1.2 国家级高新区的发展历程
        2.1.3 国家级高新区的发展特点
    2.2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2.2.1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历程
        2.2.2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及特点
    2.3 国家级高新区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第3章 国家级高新区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3.1 国家级高新区对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直接效应
    3.2 国家级高新区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的机制
    3.3 国家级高新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的异质性分析
第4章 国家级高新区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与机制检验
    4.1 计量模型与方法
        4.1.1 实证模型的原理
        4.1.2 变量选取与说明
        4.1.3 数据处理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4.2 实证分析结果及分析
        4.2.1 基准模型回归结果
        4.2.2 稳健性检验
        4.2.3 平行趋势检验
        4.2.4 安慰剂检验
        4.2.5 异质性检验
    4.3 国家级高新区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检验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本文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制度层面的政策建议
        5.2.2 技术层面的政策建议
        5.2.3 空间层面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情况
致谢

(4)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对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高新技术相关理论研究
        1.2.2 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相关理论研究
        1.2.3 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理论研究
        1.2.4 对外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理论研究
        1.2.5 文献评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高新技术产品的相关概念
        2.1.1 高新技术
        2.1.2 高新技术产业
        2.1.3 高新技术产品
    2.2 对外贸易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理论
        2.2.1 产业结构的相关理论
        2.2.2 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相关理论
第3章 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与地区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3.1 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现状
        3.1.1 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
        3.1.2 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3.2 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3.2.1 中国整体产业结构的调整
        3.2.2 中国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
第4章 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对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制
    4.1 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对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制
        4.1.1 基于技术创新效应
        4.1.2 基于传统产业升级效应
        4.1.3 基于资源配置效应
        4.1.4 基于人力资本积累效应
    4.2 高新技术产品进口贸易对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机制
        4.2.1 基于技术创新效应
        4.2.2 基于产业竞争效应
        4.2.3 基于资源配置效应
第5章 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对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研究
    5.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5.2 模型建立
    5.3 实证分析
        5.3.1 全样本回归
        5.3.2 分地区回归
        5.3.3 研究结果分析
    5.4 研究结论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发展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提升产业结构的政策建议
        6.2.1 强化高新技术产品进口贸易,提升高新技术产品国际影响力
        6.2.2 促进高新技术产品进口贸易,提升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
        6.2.3 强化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推动区域第三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对我国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 ——基于技术溢出视角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关键概念界定
        1.3.1 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品
        1.3.2 技术进步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不足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进口贸易对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
    2.2 进口影响技术进步的技术溢出机制研究
    2.3 其他因素对于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
    2.4 文献评述
3 国际贸易与技术进步相关理论
    3.1 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溢出效应”
    3.2 国际贸易中的“学习效应”
    3.3 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扩散效应”
4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及技术进步的现状分析
    4.1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现状
        4.1.1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过程
        4.1.2 我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现状
    4.2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及研发现状
        4.2.1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口的现状
        4.2.2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现状
        4.2.3 我国高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状况
    4.3 我国技术进步的现状
        4.3.1 Manquist指数法测算全要素生产率
        4.3.2 变量选择和数据处理
        4.3.3 省际全要素生产率计算结果
5 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影响我国技术进步的实证分析
    5.1 模型构建
        5.1.1 基准模型构建
        5.1.2 影响机制模型构建
    5.2 变量说明与相关检验
        5.2.1 变量说明
        5.2.2 相关检验
    5.3 回归结果及分析
        5.3.1 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5.3.2 稳健性检验
        5.3.3 内生性检验
        5.3.4 基于地区和行业的异质性检验
    5.4 技术溢出影响机制分析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6)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演化路径及转型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的阐述
    2.2 产业演化及转型升级的相关研究
    2.3 高新技术产业演化及转型升级的相关研究
    2.4 研究综合评述
第3章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现状
    3.1 出口贸易总量现状
    3.2 出口贸易相对量现状
    3.3 出口贸易结构现状
    3.4 出口贸易主体现状
    3.5 小结
第4章 产品空间视角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演化路径与转型策略
    4.1 产品空间的核心指标测算
    4.2 高新技术产业演化路径研究
    4.3 我国具有比较优势高新技术产品空间演化
    4.4 我国潜在比较优势高新技术产品升级潜力
    4.5 小结
第5章 投入视角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型策略
    5.1 实证模型的构建
    5.2 实证分析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意见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情况

(7)石家庄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4.1 技术路线
        1.4.2 创新点
第2章 高新技术产业及其相关理论综述
    2.1 高新技术产业相关概念界定
        2.1.1 高新技术的概念
        2.1.2 高新技术的特征
        2.1.3 高新技术产业的概念和界定
    2.2 产业发展及影响因素相关理论
        2.2.1 产业发展理论
        2.2.2 产业结构理论
        2.2.3 内生增长理论
    2.3 实证分析相关理论
        2.3.1 多元线性回归
        2.3.2 单位根检验
        2.3.3 序列相关性
        2.3.4 异方差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石家庄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要素投入分析
    3.2 总体规模分析
        3.2.1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3.2.2 区域分布集中度逐渐提高
    3.3 结构分析
        3.3.1 规模结构变化较大
        3.3.2 行业集中度高且稳定
    3.4 创新分析
        3.4.1 创新投入不断加大
        3.4.2 创新产出显着增加
    3.5 存在的问题
        3.5.1 产业规模仍偏小
        3.5.2 教育资源相对稀缺,高层次人才匮乏
        3.5.3 创新投入强度有待提升
        3.5.4 政府优惠政策有待完善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石家庄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内生影响因素分析
    4.1 数据及指标
        4.1.1 指标选取
        4.1.2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4.2 模型及检验
    4.3 模型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石家庄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5.1 规模结构因素分析
        5.1.1 指标选取
        5.1.2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5.1.3 模型及检验
        5.1.4 模型结果分析
    5.2 行业结构因素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加大要素投入,实现产业规模扩张
        6.1.1 完善人才引进政策,促进从业人员增加
        6.1.2 调整资产结构扩大企业规模
    6.2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6.2.1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优化资源结构
        6.2.2 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6.2.3 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优势
    6.3 保持大中型企业发展优势,激发小型企业发展潜力
        6.3.1 保持大中型企业发展优势
        6.3.2 激发小型企业发展潜力
    6.4 统筹规划,合理安排重点行业的发展
        6.4.1 打破传统行业发展限制,突破经济增长屏障
        6.4.2 大力发展新兴行业
        6.4.3 加强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发展
    6.5 发挥政府职能,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6.5.1 加大对企业科研经费投入力度,增加新型奖励机制
        6.5.2 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加大减税降费力度
        6.5.3 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出口退税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贸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论文的创新
        1.4.2 论文的不足
2 出口退税影响出口贸易的理论基础
    2.1 出口退税的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2.1.1 出口退税的概念界定
        2.1.2 出口退税的理论依据
    2.2 出口退税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机理
        2.2.1 降低出口企业出口成本
        2.2.2 优化出口贸易产业结构
        2.2.3 助力出口企业创新升级
3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贸易及出口退税政策现状
    3.1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贸易的发展现状
        3.1.1 高新技术产业的内涵界定
        3.1.2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情况
        3.1.3 高新技术产业出口贸易的发展情况
    3.2 我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变化历程
        3.2.1 出口退税政策的初步建立(1985~1993)
        3.2.2 出口退税政策的逐步规范(1994~2003)
        3.2.3 出口退税政策的适时调整(2004~现在)
4 出口退税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出口退税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总量影响分析
        4.1.1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4.1.2 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
        4.1.3 实证估计与结果分析
    4.2 出口退税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结构影响分析
        4.2.1 模型设立与变量选取
        4.2.2 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
        4.2.3 实证估计与结果分析
    4.3 主要结论
        4.3.1 出口退税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贸易具有一定激励作用
        4.3.2 出口退税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不同行业出口激励效果不同
5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贸易中出口退税存在的问题
    5.1 政策调整过于频繁,缺乏稳定性
    5.2 政策实施较为集中,影响均衡发展
    5.3 征退税管理不到位,税收风险加大
        5.3.1 部门间数据交互效果不佳
        5.3.2 征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5.3.3 骗税风险依然较大
6 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贸易发展的出口退税改革建议
    6.1 保持出口退税政策适度稳定性
    6.2 实现出口退税率的差别化设计
    6.3 完善出口退税征管体系的建设
        6.3.1 建立相关部门协调机制
        6.3.2 加大数据交互共享程度
        6.3.3 提高征管人员专业素质
        6.3.4 严厉打击骗税行为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9)我国收入差距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二、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三、相关研究的不足
    第三节 研究思路、分析方法和内容结构
        一、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
        三、分析方法
        四、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收入差距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一、概念界定
        二、国外收入差距相关理论
        三、国外论述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理论
    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一、概念界定
        二、国外关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研究和相关理论
    第三节 研究收入差距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的理论基础
        一、单向研究方面
        二、研究收入差距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的相互影响
    第四节 我国学者关于收入分配、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
        一、对收入分配的研究
        二、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研究
        三、对收入分配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的研究
    小结
第二章 收入差距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机理
    第一节 收入差距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机理
        一、收入差距变化影响居民消费结构,进而影响产业结构
        二、收入差距变化影响储蓄和投资,进而影响产业结构
        三、收入差距变化影响产品创新,进而影响产业结构
        四、收入差距变化影响人力资本积累,进而影响产业结构
        五、收入差距变化影响公共政策,进而影响产业结构
    第二节 产业结构调整对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机理
        一、产业结构调整影响资本和劳动生产效率,进而影响收入差距
        二、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就业,进而影响收入差距
        三、产业结构调整影响行业间劳动生产率,进而影响收入差距
        四、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劳动力结构,进而影响收入差距
        五、产业结构调整影响二元经济结构,进而影响收入差距
        六、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区域间资源配置,进而影响收入差距
        七、产业结构调整影响三次产业内部结构,进而影响收入差距
    第三节 收入差距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机理
        一、收入差距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分析
        二、产业结构调整影响收入差距的路径分析
    小结
第三章 我国收入差距及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分析
    第一节 我国收入差距的总体分析
        一、衡量收入差距的方法和指标
        二、我国收入差距状况
    第二节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分析
        一、衡量产业结构的指标和方法
        二、我国总体及各省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状况
    小结
第四章 我国收入差距与产业结构调整互动关系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研究假设、模型设定及说明
        一、研究假设
        二、回归模型设定
        三、变量说明
        四、数据来源及说明
    第二节 变量的平稳性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及脉冲响应分析
        一、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二、格兰杰因果检验
        三、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四、基本结论
    第三节 收入差距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
        一、全国总体层面收入差距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二、区域层面收入差距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三、进一步分析
        四、基本结论
    第四节 产业结构调整影响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
        一、全国总体层面产业结构调整对收入差距的影响
        二、区域层面产业结构调整对收入差距的影响
        三、基本结论
    第五节 稳健性检验
        一、收入差距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稳健性检验
        二、产业结构调整影响收入差距的稳健性检验
    小结
        一、全国总体层面
        二、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
第五章 主要政策建议
    第一节 产业政策
        一、促进农业现代化,提升农村收入水平
        二、推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保持合理的行业收入差距
        三、加强垄断行业监管,打破垄断收入
    第二节 区域发展政策
        一、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劳动力流动
        二、推进城镇化建设,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第三节 收入分配优化政策
        一、建立完善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就业政策
        二、建立完善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教育培训政策
        三、建立完善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初次分配政策
        四、建立完善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再分配政策
结束语
    一、主要结论
    二、主要创新点
    三、未来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10)东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综评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内容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区域及东北地区的界定
        2.1.2 高新技术产业
    2.2 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
        2.2.1 技术创新集群理论
        2.2.2 增长极理论
        2.2.3 孵化器理论
        2.2.4 风险投资理论
    2.3 区域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
        2.3.1 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
        2.3.2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2.3.3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
        2.3.4 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理论
    2.4 产业集聚的测度
第3章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3.1 影响因素
        3.1.1 内部创新因素
        3.1.2 产业组织因素
        3.1.3 制度环境因素
        3.1.4 技术溢出因素
        3.1.5 经济环境因素
        3.1.6 社会文化因素
    3.2 影响因素的作用
        3.2.1 内部因素的影响作用
        3.2.2 外部因素的影响作用
第4章 东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历程与集聚状况
    4.1 东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历程及集聚状况
        4.1.1 东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历程
        4.1.2 东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4.2 东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程度分析
        4.2.1 东北三省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整体状况
        4.2.2 东北三省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区域状况
    4.3 产业发展与集聚的主要特征
        4.3.1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总体态势
        4.3.2 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国的区域差距
        4.3.3 东北高新技术产业的区内分布
        4.3.4 东北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态势
第5章 东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计量分析
    5.1 指标选定与数据来源
        5.1.1 指标的选定与测度
        5.1.2 数据来源及统计
    5.2 模型的设计
        5.2.1 理论假设
        5.2.2 模型的建立
    5.3 模型结果及分析
    5.4 东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效应分析
        5.4.1 指标的选定与模型的构建
        5.4.2 回归结果及分析
第6章 东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6.1 存在的问题
        6.1.1 产业整体规模相对偏小,产业间分工协作体系不完整
        6.1.2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不高
        6.1.3 产业集群发展不足,孵化器专业化发展不够
        6.1.4 产业投资基数低,外资依存度较高
        6.1.5 产业技术层次较低,产业影响力不足
        6.1.6 配套产业发展落后,管理制度相对滞后
        6.1.7 高精尖人才匮乏,产业同构性凸显
    6.2 成因分析
        6.2.1 内部原因
        6.2.2 外部原因
第7章 东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集聚的促进对策
    7.1 促进东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的思路
        7.1.1 东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面临的课题
        7.1.2 东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的思路
    7.2 东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集聚的政策建议
        7.2.1 国家层面
        7.2.2 区域层面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在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论入世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高新区管理体制转型研究 ——基于对常州国家高新区(新北区)的分析[D]. 刘洋. 苏州大学, 2021(07)
  • [2]不同融资方式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支持效应研究[D]. 徐浩. 湖北工业大学, 2020(12)
  • [3]国家级高新区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 胡哲力. 华侨大学, 2020(01)
  • [4]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对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D]. 赵炎卿.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5]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对我国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 ——基于技术溢出视角的省级面板数据分析[D]. 韩彬青.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6]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演化路径及转型策略[D]. 许荠方. 重庆工商大学, 2020(12)
  • [7]石家庄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 李璐瑶. 河北科技大学, 2020(01)
  • [8]出口退税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出口贸易的影响[D]. 李星. 河北经贸大学, 2020(07)
  • [9]我国收入差距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关系研究[D]. 郑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10]东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研究[D]. 范家辉. 吉林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论我国加入WTO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