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住房金融统计指标体系研究

我国住房金融统计指标体系研究

一、我国住宅金融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媛霞[1](2021)在《万科公司辽宁省二三线城市房地产投资风险分析》文中研究指明

石凯[2](2020)在《经济虚拟化与实体经济发展 ——影响机理、统计测度和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许多研究文献将2008年的金融危机归因于美国经济的过度虚拟化,2010年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提出再工业化战略,要重塑美国工业的辉煌,然而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07年的12.8%进一步下滑至2016、2017年的11.74%和11.6%,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却已恢复到危机爆发前水平。同样,中国也面临日益突出的“脱实向虚”、“重虚轻实”的窘迫局面,在实体经济增速低迷的同时虚拟经济却呈现出过度繁荣。2019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中,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再一次提到,着力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不能让资金空转或者“脱实向虚”。因此,对经济虚拟化问题的系统研究和科学衡量是关系到我国经济深化改革和发展的一项迫切任务。2014年,在全国虚拟经济研讨会中,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刘晓欣教授认为,当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有四大核心问题,一是虚拟与实体的定义与统计刻画,二是两者的运行机制,三是两者良性互动的数量标准,四是虚拟经济发展过度或者不足的理论模型检测。有鉴于此,本文以经济虚拟化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机理、统计测度和实证分析为中心目标开展研究工作,拟首先从宏观经济理论分析框架中揭示经济虚拟化对实体经济运行机制的影响,然后建立经济虚拟化程度测度的系统核算指标体系,并以此数据为基础实证探析两者之间的良性合理关系。具体来说,本研究做了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的工作。第一,回顾和梳理了研究文献,把握虚拟经济概念的由来与发展,了解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相关的理论,并归纳虚拟化对实体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成果。通过理论回顾和文献综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为后文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二,提出了将资金虚拟化流向因素纳入经典的宏观经济模型,拉姆齐(Ramsey)模型之中,在微观个体优化和动态一般均衡的框架下,通过推导演绎和数值模拟,分析虚拟化发展对实体经济各变量的影响机理和作用路径,为后文的测度分析和实证研究提供宏观经济理论依据。第三,以SNA(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MFS(Monetary and Financial Statistics)和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准则为指导,在科学性、统一性、层次性和可行性要求下,从虚拟经济、实体经济以及经济虚拟化程度三个层面构建了测度指标体系。然后,依据公开数据资料和调研文献,对该指标体系进行了测算实践,并对虚拟经济核算的未来工作进行了展望。第四,以机理分析得出的推论为指导,以指标体系的测算数据为基础,采用门限回归、非参数回归等统计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经济虚拟化对实体经济,以及实体经济各构成成分的影响规律。第五,探寻和归纳了我国经济近些年来表现出虚拟化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并选取成因的代理指标为自变量,经济虚拟化程度数据为因变量,进行了相应的实证检验。第六,根据全文研究分析,对过度虚拟化发展问题的有效调控和治理,以及促进我国虚拟化进程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启示。本文的研究开展结合了宏观经济学、数理经济学、金融学、统计学、国民经济统计核算、计量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从理论分析到统计测度,再到实证研究,形成对经济虚拟化与实体经济发展关系的较为详细、系统的分析。创新之处重点体现在:首先,拓展并优化了现有宏观经济模型的应用,把虚拟化因素有效融合其中,取得了符合现实经济意义的解释效果;其次,对经济虚拟化问题的测度不是以单一、替代指标进行刻画,而是在现行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上构建了系统的测度指标体系,并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统计实践测算;第三,将理论机理、统计测度数据与计量模型结合起来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计量模型的设计和选择,探寻了经济虚拟化对实体经济运行的作用规律,以及两者之间良性互动的合理界限。综观全文,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有:第一,虚拟经济一词最初由我国学界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提出,由马克思的虚拟资本衍生为虚拟经济,迄今在涵义和范畴上仍存有许多分歧。基本达成共识的观点有,虚拟经济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同时又具有相对独立的运行特征,心理预期在虚拟经济价格决定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虚拟经济发展不足或者经济过度虚拟化发展,都会对实体经济运行产生影响。第二,通过纳入资金虚拟化流向因素的拉姆齐(Ramsey)模型,分析结论显示:在其它外生参数给定的条件下,资金转化实体投资效率提高,或者资金虚拟化流向程度降低,产出水平也会随之而上升;资金转化效率的改变,对消费水平的作用路径,短期会受到虚拟经济“财富效应”的影响,但最终消费水平由产出水平决定。第三,虚拟经济的概念还未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中,虚拟经济有关内容的准确测度还有很多困难。但是虚拟经济的核算可以在现行SNA、MFS和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等体系下进行融入归并,它可以对现行核算体系的一些不足之处进行完善和补充。本文设计了虚拟经济、实体经济以及经济虚拟化程度测度的核算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践测算,结果显示,相比于一些代理度量指标,测度指标体系与相关概念、范畴更贴近,对经济现象的反映更详尽、系统。第四,通过门限回归、非参数回归等计量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显示经济虚拟化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机制是一种非线性关系,存在一定的阈值范围,数据测算来看,大致在者虚实规模之比1.4:1的位置。保持在合理范围内,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才具有良性互动关系。其次,从资金流向角度来看,资金的“脱实向虚”程度提高对实体产出和实体投资具有“挤出效应”,而对对消费的影响路径是一种近似先升后降的关系。实证结果有效验证了理论机理分析中得出的相关推论,从而使本文的结构体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第五,就我国经济而言,近些年呈现的问题是虚拟化快速发展而导致虚实背离加剧的不均衡局面,其背后的原因主要有: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远低于虚拟经济,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长为虚拟经济市场提供了流动性支撑,金融和实体之间结构性的不匹配。实证结果表明,实体投资回报率下滑,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上升和结构性问题的恶化,将促进经济虚拟化发展和虚实偏离程度的加剧。虚拟经济有着与实体经济不同的运行规律,脱离实体需求的自我循环特征极易导致过度虚拟化的产生,造成整个经济系统的脆弱性,因此自其概念一提出以来就和危机联系紧密,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又再次成为研究的热点。然而,虚拟经济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加之危机的重复性发生,告诫我们离认清经济规律的本质还有很长的距离。通过本文研究,带来的建议和启示是:要正确认识经济虚拟化发展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充分完善相关理论研究,建立健全虚拟经济统计核算体系,深入探析“脱实向虚”的经济根源,从而才能促进虚拟经济发展与实体经济需求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防范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对一国经济带来的风险与危害。后续的研究是关注经济虚拟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危机之间的关联性,建立监测指标体系,为经济虚拟化的过度膨胀导致危机产生的可能提供预警参考。

李姝瑶[3](2019)在《湖北省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经济增长质量是各个国家及地区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最值得引起关注的方面之一。近年来,我国对于中部地区的开发力度持续加大,湖北省作为中部地区的经济支柱,地理位置优越,位于长江经济带的中心,其经济发展的质量与国家战略的实现密切相关。因此,围绕湖北省的经济增长质量问题展开研究,建立指标体系较为全面地分析湖北省的经济增长质量,并深入挖掘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因素,为湖北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本文绪论以国内外相关文献为基础,梳理了国内外经济增长质量相关研究的现状,明确了论文的研究方向以及内容,并详细阐述了研究湖北省经济增长质量的背景及研究意义。第一章中详细阐述了经济增长质量的概念等相关理论,并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概念做了区分叙述。在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方面,本文从六个方面进行定义,即经济增长效率、经济增长结构、经济增长稳定性、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资源利用和环境代价和国民经济素质。其次,在经济增长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基于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可行性原则,从经济增长效率、经济增长结构、经济增长稳定性、福利变化与成果分配、资源利用和环境代价和国民经济素质六个维度选取基础指标,对相关指标进行解释并明确其计算方法,建立适合测度湖北省经济增长质量的指标体系。最后,在已建立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从国家统计局及统计年鉴等渠道搜集原始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从而测算各维度的得分,进而测算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值,对湖北省的经济增长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本文测算了2008-2017年期间湖北省经济增长质量,发现湖北省经济增长质量指数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其中,2013-2017年上升速度较快,表明湖北省的经济增长质量发展势头良好,正在由低质量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过渡。接下来为了分析影响湖北省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结合湖北省的发展现状选取了城市人口密度、创新驱动、教育投入、金融业发展、房地产投资等因素,利用回归的思想研究其对提升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城市人口密度对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存在显着的负向影响,而教育经费投入、科技创新活动对对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因此湖北省应合理增加教育投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拉动科技驱动发展的进程。文章最后结合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提出湖北省经济增长质量的提升路径。

宋辉[4](2019)在《国家资产负债核算的国际比较与借鉴》文中研究说明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性和区域性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和国内形势还比较严峻。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编制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到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新时代金融业综合统计的方向和总体要求,再到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建立金融机构统计指标与资产负债统计指标体系的对应关系,充分展现了党和政府对于建立完善国家资产负债表的高度重视与迫切期待。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2008为代表的国际统计标准为各个国家解决发展过程中的资产负债核算问题提供了可视化的路径和标准化的“模板”。同时各个国家的资产负债核算实践为国际统计标准的不断完善和修订提供了鲜活的个案,二者在逻辑上满足“国家实践—国际统计标准—国家实践”的特点。在运用国际统计标准进行国家实践的过程中,各个国家的实际运用效果和进度各异,具体体现在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较早开展资产负债核算工作,拥有成熟的核算经验;而以巴西、印度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则进度缓慢,尚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相比较国外发达经济体和部分新兴经济体在国家资产负债核算方面的实践,我国虽已开展国家资产负债核算工作多年,但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资产负债表还尚未公布。认识到我国在资产负债核算工作上的差距与短板后,比较国际统计标准和其他经济体的先进经验并加以总结和借鉴,对于我国现阶段的资产负债核算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国家资产负债核算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那么如何才能编制一份真实、科学、实用的国家资产负债表呢?为了更好的回答这个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开展比较和分析:国家资产负债核算的微观基础反映真实价值规律、资产负债项目核算方法选择决定价值衡量的有效性、国家资产负债表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是进行资产负债核算的终极目的。具体来看:首先,国家资产负债核算的微观基础条件是一个国家在政策制定、统计制度建立、信息系统运用等诸多方面的基础和前提,是制约核算结果准确性的关键因素,数据基础与来源的差异会极大的影响甚至改变最终的核算结果。通过对比日本金融统计微观数据、加拿大与澳大利亚国民交易账户与美国金融账户数据基础,了解并掌握资产负债核算工作中微观数据的处理方法。其次,不同的核算项目在核算方法运用上具有差异性,相比较金融资产的核算,非金融资产的核算相对困难且充满了挑战。首先选取了建筑物及土地存量的核算与估价,重点比较了澳大利亚、加拿大和阿根廷在土地价值衡量、建筑物及构筑物的处理方式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其次以自然资源账户的编制为例,对比分析了国际组织与典型代表性国家(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具体运用。最后,国家资产负债表作为国家资产负债核算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它在金融风险的评估以及经济政策的制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政府合理配置资源、加强调控的重要工具。在国家资产负债表的运用方面,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主要将其运用于评估政府财政可持续性以及分析全球国家的债务问题方面,而加拿大和英国等国家则将国家资产负债表作为国家政策制定、金融风险防控的重要工具。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内容的比较研究,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是:第一、微观数据的公布周期及部门分工情况反映了一个国家资产负债项目编制的成熟度。鉴于我国还尚未公布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资产负债表,因此在数据的真实性方面可以充分借鉴日本的“精度矩阵”对数据来源进行细分;而在部门的分工方面,可以采用“1+N”或者“2+N”的方式,即采用单部门或双部门领导,分工协作的方式进行。第二、对于非金融资产估值方法的选择需要根据不同的目的进行。在建筑物及土地存量的核算与估价上,数据来源、核算周期、显性偏好方面的差异都会导致核算方法的选择存在差异;而对于自然资源账户的编制以及自然资源价值的衡量,政府掌握的一手数据对于最终价值的核算至关重要,同时应该广泛借助社会评估机构、银行等多方力量进行综合价值的衡量。第三、国际组织与相关国家在资产负债表的运用方面是存在显性差异的。OECD和IMF等国际组织在国民经济账户体系、政府财政统计手册的既定框架下运用各个国家的资产负债表数据进行政府财政可持续性以及全球债务问题的分析是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的;而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国家运用国家资产负债表进行金融风险的分析、或有负债的衡量以及公共政策的制定也是具有很高的社会和经济价值的。第四、就我国现有的条件而言已经具备了编制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经济基础,但具体编制经验和能力的缺乏仍是当前面临的最大困难。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认为我国应该充分借鉴国外相关国际组织和典型代表性国家的资产负债核算经验,立足我国发展的具体实际,从法律制度与核算规则的制定、鼓励成熟一个编制一个,以点带面、完善非金融资产估价体系,尝试构建“两主体”的国家资产负债表、健全披露机制,打通部门壁垒,实现数据共享等多个方面共同努力不断将我国的资产负债核算工作推向新的高度。本文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国内专家和学者在资产负债核算的国际比较方面的研究有限,本文通过查阅大量国际组织的官方公布信息和相关经济体的资产负债核算信息,梳理国际上相关经济体的领先性做法,对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的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得出一般性的规律与特征。二、对比、分析典型经济体在微观基础条件、难点问题及方法选择、代表性经济体的资产负债具体实践三个方面的内容,并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情况,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资产负债核算体系提供对策和建议。由于研究水平有限以及现有资料和数据的限制导致本文的研究还有一些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是比较和分析的广度和深度有限。鉴于数据可访问性与可获得性不足的问题,本文只是选择了部分代表性国家和项目进行了重点比较,对于其他项目的比较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第二是对我国资产负债核算的流程和设计缺乏系统性的了解,本文提出的相关建议并没有深入到我国资产负债核算的具体实践工作中,因此有些微观层面上的建议需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进行摸索和尝试,从而不断完善国家资产负债核算体系的数据与方法要求。

申博[5](2018)在《房地产行业对我国区域金融稳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维护金融稳定是当前我国须高度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特别是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后,我国经济发展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而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金融产品创新的进程不断加快、种类不断增多,一、二线城市房地产价格高企,而三、四线城市房地产的库存又非常突出,这些情况表明我国出现金融不稳定的潜在危险性日趋明显。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如何牢牢坚守住不发生金融危机这条底线,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现实课题。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2017年度央行工作会议在确定全年十项主要任务时,特别强调要大力防范金融风险,明确提出金融市场发展总的原则是平稳健康发展。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影响区域性金融稳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近几年以来,我国金融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我国金融发展转型过程中,影响区域金融稳定的因素更加复杂化、多样化,如股市、汇市等领域的风险问题、影子银行、地方债务风险、违法犯罪风险、流动性风险不断涌现等。区域金融不稳定对系统金融风险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随着区域金融风险诱发、积累、扩散,很容易造成全国性的系统金融风险。造成区域金融不稳定的因素中最具有现实性的一个因素就是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而房地产市场问题中,最为紧迫的是房地产价格问题和库存问题。2015年国家明确提出去库存政策,说明房地产库.存积累已经触及了金融稳定的底线,而各地区实行去库存化政策之后,房地产价格问题又凸显出来,其中较不发达地区和三四线城市的价格飙升问题,对当地金融稳定亦造成不良影响。我们不禁提出这样的问题:房地产库存问题和价格问题是否对不同区域金融稳定造成了不同的影响?房地产库存和价格之间是否存在相互联系性,而这种联系性在发达城市和不发达城市之中是否有区别?本文正是试图回答这些问题,探究房地产市场变化对区域性金融稳定的影响,并从去库存和抑制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的角度,提出维护区域性金融稳定的一些对策。为实现上述研究任务,本文分为如下6章进行阐述:第1章:导论。这一部分主要论述了有关区域金融稳定方面的研究背景、理论价值、现实作用等,对国内外关于金融稳定、区域金融稳定、房地产行业对金融稳定的影响等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和评价,然后给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并配合框图对各章内容进行了概述,最后总结了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第2章:区域金融稳定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论基础。第一节首先对金融风险的一般性理论进行阐释,界定了区域金融稳定的内涵,阐述了区域金融风险的特点,论述了我国区域性金融稳定存在的隐患、影响因素以及危害性;第二节主要结合上述分析和中国国情对当前区域金融稳定评价方面提及的一些影响因素进行了概括,将影响区域金融稳定的因素划分为外生因素和内生因素,并考察了其代表性指标,旨在为第4章的实证研究的指标选取提供依据;第三节对本文关于区域金融稳定的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本文拟以金融地理学理论为依托,强调区域金融稳定的区域联系,同时以空间计量经济学做为研究区域金融稳定的主要模型方法,并结合引力模型突出区域金融稳定的区域联系性,本文第4章、第5章的实证分析正是以此为方法论基础;最后的第四节对本文关于区域金融稳定问题的分析框架进行了图示和简要说明。第3章:房地产行业的区域差异性分析。第一节对我国的区域划分及城市等级划分进行界定,分析了 2009年以来各个地区房地产行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的变化趋势和差异性,进而论述了房地产行业总体发展状况对于金融稳定的影响作用;第二节主要分析了2009年以来各个地区房地产价格和金融体系数据,并通过图表直观显示了东中西部地区和代表性城市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的趋势和差异性,及其对当地金融体系的影响,发现较为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房地产价格趋势和当地金融稳定的关系有所不同:相对于不发达地区,较为发达地区的房价和金融稳定相关指标的联系性偏弱。这不禁让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房价飙升对区域金融稳定的影响效应是否因各地区的经济、金融发展程度不同而不同?第三节主要阐述了本文对于房地产库存的定义,并分析了 2009年以来各个地区房,地产库存量和金融体系数据的联系性和差异性,与上节类似,结合图表发现,相对于较发达地区和城市,较为落后地区和城市的房地产库存对于当地房地产价格、金融的影响更为明显。同时发现,相对于不同省区之间,不同城市之间的房地产行业差异更为明显。由此,我们进而提出了另一个问题:经济、金融发展程度不同的区域,其房地产库存对于当地金融稳定的影响是否不同?房地产库存对于房价的影响在发达城市和不发达城市是否有所差异?接下来的第4章、第5章的实证工作,正是围绕这些问题而展开的。第4章:房地产行业对区域金融稳定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本章第一节利用第2章提出的指标对各省区的金融稳定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发现传统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如北京、上海等)和新兴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地区(如江苏、浙江等)在区域金融稳定综合评价当中位于前列;第二节对空间面板模型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引入引力矩阵做为空间权重矩阵以更好地体现区域金融的联系性,同时,对各个地区的金融吸引力进行了排名,发现传统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和新兴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地区对于其他地区的金融吸引力较强;第三节将第一节得到的区域金融稳定综合得分做为被解释变量,同时将第3章分析的房地产价格指标、库存指标,以及房地产行业发展指标做为解释变量,然后将本章第二节的引力矩阵引入模型进行空间面板建模,结果发现对于不发达地区,房地产价格因素、房地产库存因素当中的人均积压库存、人均一般库存对于当地区域金融稳定的负面影响更大。第5章:房地产行业对区域金融稳定的影响:基于城市面板数据。考虑到第3章的描述分析表明,房地产行业在城市之间的差异远大于在省区之间的差异,分析城市数据更具有现实意义,但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较难在整体上对各城市的金融稳定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建模,同时第4章分析结果表明,较为不发达地区的房地产价格、库存对于对区域金融稳定具有显着影响,而库存指标-待售面积在城市数据中具有可获得性,故本章重点研究了各个城市的房地产库存和价格的关系,以期在第4章结论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城市房地产库存和价格的关系,进而推论城市房地产库存是否通过影响房地产价格来影响城市的金融稳定。结果发现:金融稳定受到房地产库存和价格的共同影响,参与建模的较为不发达城市的房地产库存增长与房地产价格关系更紧密,而较为发达城市的房地产库存和价格的关系却不是很明显。所以,结合第4章的结论,我们推断较不发达城市房地产库存的增加,其对金融稳定造成了不良影响。这说明,相对于发达城市,不发达城市应该更加谨慎的对待去库存政策。第6章:结论及政策建议。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本文最终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房地产价格上升,对不同地区和城市的金融稳定均带来不良影响,这种影响对于不发达地区而言更为严重。(2)房地产库存对于区域金融稳定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就省区金融而言,较为发达的省区房地产库存保持适当存量有利于地区金融稳定,而落后省区房地产库存对区域金融稳定具有负面影响;就城市金融而言,房地产库存对于不发达城市的金融稳定同样具有不良影响。最后,本章结合区域金融稳定和房地产库存、价格的关系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雷进贤[6](2017)在《中国宏观审慎统计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宏观审慎政策成为国际上金融监管和宏观经济调控模式改革的核心,我国关于宏观审慎政策的研究和实践也取得了诸多进展。但我国在宏观审慎统计体系建设方面则明显滞后,必要的信息和数据支撑尚不充足,对防范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提出了巨大挑战。为此,本文详细总结了国际上宏观审慎统计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并基于金融周期理论初步构建了我国的宏观审慎统计指标体系。

赵丹[7](2014)在《我国新农村住宅建设投融资模式及保障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一个国家农村住宅建设的总体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广大农村地区的生产发展状况、农民生活富裕程度、乡风文明及村容村貌,农村住宅的总体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是落实中央精神的具体体现,而在新农村住宅建设的各项环节中,投融资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住宅建设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纵观我国农村住宅建设投融资领域的发展现状,投融资方面仍然存在诸如资金供需矛盾突出、信贷资金严重不足、农户贷款难融资难、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新农村住宅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而另一方面,我国城市住宅建设金融领域的发展日渐成熟,理论及实践方面都取得了长远的发展,农村住宅建设投融资领域与城市住宅金融领域尚存较大差距。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依托国家科技支撑重大项目“农村住宅规划建设技术标准框架研究”(项目编号:2008BAJ08B16),对我国农村住宅建设投融资现状进行了详细研究,总结出我国新农村住宅建设投融资发展的制约因素为:政策金融支持力度不足、商业金融趋利向城市转移、合作金融存在制度缺陷。针对这些制约因素,本文认为农村金融体系创新是解决目前我国新农村住宅建设资金供需矛盾的重要突破口。本文通过运用系统动力学因果回路图及存量流量图模型、聚类分析、模糊综合评价等一系列方法,构建了新农村住宅建设投融资需求的定量预测模型、新农村住宅建设的5种投融资模式、6类投融资保障机制,以及投融资绩效评价模型,并以天津华明镇“宅基地换房”模式为实例进行投融资绩效评价模型的实证检验,并从多个角度对我国新农村住宅建设投融资领域提出了政策建议。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找出了影响各投融资主体投融资行为的最直接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政策及财政支持力度、地方官员政绩考核指标、住宅建设项目预期、借款人还款能力及还款意愿、资金的机会成本及坏账风险、社会资金进入程度、融资成本及融资难度、建房及购房成本等。(2)提出了解决我国农村住宅建设投融资问题的关键点。主要包括:改革地方政府业绩考核体系,将住宅建设等民生发展评价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加强财政监管,杜绝寻租现象发生;加快农户信用体系建设;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实现资产的资本化运作;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探索多元化融资模式。(3)绘制了投融资需求预测的系统流图,通过计算供需差额判断资金的供需状况。本文运用Vensim PLE软件绘制了投融资需求预测的系统流图,得出供需差额计算公式为(资金需求预测值-实际资金供给),供需差额为正值,说明资金需求未能得到充分满足,存在资金供需矛盾;供需差额为零,或者为负值,说明资金需求得到较好地满足,投融资工作进展顺利。(4)根据融资主体及融资渠道的不同构建了新农村住宅建设的5种投融资模式。本文认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不可能用一种投融资模式解决所有问题,因此本文根据融资主体、融资渠道及资金来源等的不同,构建了资金自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房地产企业主导、土地资源融资、政策金融与合作金融互补等5种投融资模式。(5)对农村地区进行聚类分析,并对每组地区适合的投融资主导模式进行了适宜性排序。最后结论为:上海一组最适宜资金自筹模式,辽宁一组最适宜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模式,四川一组最适宜土地资源融资模式,西藏一组最适宜政策金融与合作金融互补模式。(6)构建了新农村住宅建设的6类投融资保障机制。本文认为应从财政引导机制、金融创新机制、法律保障机制、农户信用机制、风险共担机制及风险补偿机制等6方面构建新农村住宅建设的投融资保障机制,以保障资金需求方顺利筹集住宅建设所需资金,降低金融机构等资金供给方的投资风险。(7)从财政扶持、农村金融体系创新等方面提出了10条政策性建议。本文认为,从广义上讲,政府的政策引导也是一种融资方式,它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社会各类资金进入新农村住宅建设领域,因此本文着重从财政扶持、农村金融体系创新、信用环境建设、农村金融法律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性建议。本文主要创新点包括:一是运用系统动力学因果回路图模型对我国新农村住宅建设各主体投融资行为进行了系统分析,为涉及多个主体的投融资决策提供了一种创新性的分析方法;二是选取新建住宅面积等5个指标,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农村地区进行了战略分组;三是运用系统动力学存量流量图的思想,构建了新农村住宅建设的投融资需求定量预测模型;四是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现阶段的国情,构建了新农村住宅建设的投融资模式及保障机制;五是基于DHGF综合评价方法,构建了新农村住宅建设的投融资绩效评价模型,并进行了实证检验。

邹康[8](2012)在《中国政府财政统计体系改革再研究》文中提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爆发了严重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当这两次危机人们还记忆犹新时,2007年美国爆发了次贷危机,两年后引发为全球经济危机,然而世界经济还未从这次危机中走出来,欧洲债务危机又开始上演,当前仍在演绎。然而,纵观几次危机,不管是金融危机、经济危机还是当前正在演绎的欧洲债务危机都表明,金融风险加剧直至危机爆发往往与政府债务危机和财政支付危机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政府巨额财政赤字既可能是金融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也可能会成为其加深、蔓延的重要推动器。从欧洲债务危机中,看到了在希腊等欧洲多国有着这样的演绎,同时实践表明,危机是否爆发、影响有多大与国家财政实力有关。财政是政府应对危机时的重要手段,也是多种手段结合的综合处置方案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它还用于弥补危机带来的损失。为了规范世界各国宏观经济统计,便于各国交流与对比,在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主导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完善,制定了一系列国际统计规范,其中最主要的是经过多次修订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国际收支手册》(BOP)、《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MFS)、《政府财政统计手册》(GFS)。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统计学界对建立我国宏观经济统计体系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且已经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但是,在整个宏观经济统计体系中,对中国政府财政统计的研究还是相对薄弱。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来说,研究建设改革完善中国政府财政统计体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是在遵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GFS(2001)框架下,在借鉴现有中国政府财政统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国情对中国政府财政统计体系改革所进行的再研究,为构建中国政府财政统计新体系,全面提高财政统计信息质量提供支持。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是推动中国的政府财政统计更加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更加符合国际统计规范,为健康财政统计分析评价提供真实客观的数据,真正有利于及早发现我国财政运行的脆弱性根源,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从而实现中国政府财政健康发展。论文共有八章,各章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一是结合近年来所发生的几次世界性经济危机提出研究的问题,指出金融危机与财政危机之间会相互演绎;二是提出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三是对国内外政府财政统计研究现状进行评述,梳理总结我国政府财政统计研究的基本情况,在已有政府财政统计研究成果基础上,明确本文研究的重点与需要做的工作;四是介绍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五是归纳出论文的主要创新和不足。第二章政府财政统计的理论基础与政府财政统计的发展。本章从财政理论的发展和财政统计国际规范的修订过程两个方面,着手对政府财政统计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和总结。着重介绍了2001版《政府财政统计手册》的主要特点、统计范围以及与1986年版GFS的对比分析,并对比分析了政府财政统计与其他三大宏观统计体系的关系。第三章中国政府财政统计体系现状及改革方向。首先对中国政府财政统计体系总体情况进行介绍,指出核算涵盖的范围是职能政府、核算基础是财政预决算、核心内容是财政资金的流动,以及指标体系仍然是按照以往国际上通行的财政赤字核心指标等内容;其次,在梳理政府财政统计体系(GFS)的实施情况后,重点分析了澳大利亚、加拿大政府财政统计开展情况和成功做法,并提出了可供我国推进政府财政统计改革的借鉴意义;最后指出中国政府财政统计与GFS(2001)的差距,主要是核算范围不够稳定、经常变动、核算基础是以现金收付实现制没有按照权责发生制、收支分类体系还是遵循GFS(1986)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财政分析指标体系还是用财政赤字指标等,并探讨如何进行改革等问题。第四章中国政府财政统计分类体系研究。本章是本文研究的一个重点,首先介绍了中国政府收支分类的基本框架和基本原则;其次,通过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政府财政统计收支分类GFS(2001)和中国政府收支分类进行比较,提出了两个分类进行转换的原则,据此分别设计了政府收入、政府支出功能分类、政府支出经济分类的转换编制方法,对今后推进中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提供了科学依据。第五章中国财政统计体系统计范围拓展——国有资本财政和社会保障资金统计卫星账户研究。本章是本文研究的又一个重点,首先介绍了政府财政统计核算范围,包括GFS(2001)的核算范围以及中国政府财政统计的核算范围,指出中国现有财政统计核算范围的不科学性。其次,对政府财政统计范围进行了拓展,构建了中国国有资本财政统计卫星账户核算体系。根据我国国情,国有企业改革问题仍然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且国有资本对政府财政的健康问题至关重要,不应该只是将执行政府政策的公共公司纳入核算范围,其他国有资本也应该将其经营情况纳入核算范围,并设计了与GFS进行有效衔接模式;最后,遵照GFS(2001)核算范围,论证了将中国社会保障资金全面纳入核算范围的必要性,构建了中国社会保障资金统计卫星账户核算体系,设计了将社会保障全面纳入核算范围情况下社会保障与政府财政统计的衔接模式。第六章中国政府财政统计核算方式改革研究。本章主要包括中国政府财政统计核算对象改革和中国政府财政统计核算准则改革两部分。核算对象部分主要分析了GFS(2001)总体框架中的政府运营表、其他经济流量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来源与使用表四张表,并且论证了通过这四张表可以评估政府活动对经济的影响和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提出了核算对象改革的指导性意见。核算准则部分指出中国政府财政统计核算准则的改革是基于GFS(2001)框架下进行的,首先回顾核算准则建设,分析了权责发生制的优点,收付实现制的缺点,并指出财政统计中推行权责发生制的必要性,提出了推进改革的指导性方案;其次研究了中国政府财政行为变动的统计记录时间以及记录基础。第七章政府财政统计分析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这是对中国政府财政统计数据实际应用的研究。主要是依据健康财政的内涵和政府财政统计信息,设计了健康财政分析评价指标体系,从财政风险、财政收入可持续性、财政支出绩效三个方面,将三大类指标有机结合起来评价分析中国政府财政健康状况,为评价政府财政政策提供科学方法,有利于实现政府财政健康发展。第八章研究结论与展望。一方面,对本文的研究重点和结果做一个全面的总结和回顾并指出研究中的不足;另一方面,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研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GFS(2001)框架下,对中国政府财政统计体系改革再研究作了多方面的探索,其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1)拓展中国政府财政统计的内容,构建了国有资本财政统计卫星账户和社会保障资金统计卫星账户核算体系。一方面,结合国情,以及中国国有资本的特点,提出应将国有资本经营情况全面纳入政府财政核算体系,而不是完全遵照GFS(2001)所指的公共公司,构建了中国国有资本财政统计卫星账户核算体系,并设计了国有资本财政与政府财政统计GFS的衔接方式;另一方面,指出将中国仍未全面纳入政府财政统计GFS核算范围的社会保障资金全面纳入核算范围,构建了中国社会保障资金统计卫星账户核算体系,并设计了社会保障资金与政府财政统计GFS的衔接模式。(2)系统研究了中国政府财政收支分类体系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政府财政收支分类体系,根据收支分类科目的差异,按照政府收入、政府支出功能分类、政府支出经济分类对两者进行了转换研究。为中国政府财政统计与国际规范相衔接提出了改革方案,指出当前中国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是不科学的,按现行收入分类夸大了政府收入,将本没有导致收入增加的项目也归为收入,其实是政府所拥有的资产之间相互转换,同样,在支出方面也有这样的情况,有的支出交叉重叠,这样不能够真实的反映出政府净财富,而净财富才是政府真正可用于抵抗金融危机和财政危机所产生的支出资金。(3)研究并提出了中国政府健康财政统计评价分析指标体系。本研究与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以往研究要么就评价体系而展开单独研究,要么就只研究政府财政统计核算体系,而本文在财政统计核算体系的基础上,依据统计信息构建了健康财政评价指标体系,将核算与评价很好地结合起来,并进一步指出,完整的财政统计体系应该是从统计原始数据到数据加工,再到统计数据深加工是一体的,每一步都会影响财政运行脆弱性根源的及时发现,以至于会影响提出科学合理的财政政策。(4)基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GFS(2001)的要求,对中国政府财政统计流量与存量帐户以及统计核算准则的改革进行了具体研究,并指出了改革指导方案。论证了通过政府运营表、其他经济流量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来源与使用表评估政府活动对经济的影响和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论证了财政统计中推行权责发生制的必要性,提出了推进改革的指导性方案,研究了中国政府财政行为变动的记录时间以及记录基础。本文对政府财政统计核算体系的研究也还有一些不足,对中国政府财政统计体系的改革有些还只是提出一些设想,要真正建立完善的政府财政统计体系,还需要作进一步研究。对健康财政的评价本可以用统计方法作一些实证方面的研究,但由于所需的某些数据较难获得,只是指出了分析方向。本文主要是基于政府财政统计核算体系技术方面的分析,对影响原始数据质量方面研究较少。这些都是今后需要不断加强研究的地方。

朱明强,邹祖绪[9](2012)在《住宅房地产市场统计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住宅市场理论及统计指标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国家统计局《房地产开发统计报表制度》和住建部《房地产统计报表制度》以及部分省市统计年鉴的研究,整理出我国现行住宅市场统计指标体系,分析我国住宅市场统计指标体系存在问题,并寻求可借鉴指标。

刘学军[10](2011)在《金融统计标准化与区域金融稳健指标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构建区域金融稳健指标体系是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一项重要工作,有利于维护国家和地区金融稳定。本文尝试通过监测和分析辽宁省区域经济、金融的运行,探讨区域金融稳健指标体系与金融统计标准化之间的关系,并就建立辽宁省区域金融稳健指标体系提出了建议。

二、我国住宅金融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住宅金融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经济虚拟化与实体经济发展 ——影响机理、统计测度和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价值
        1.2.1 学术价值
        1.2.2 应用价值
    1.3 研究目标、思路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4 研究方法
    1.5 难点问题与可能的创新
        1.5.1 难点问题
        1.5.2 可能的创新之处
2.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2.1 关于虚拟经济研究的回顾与评述
        2.1.1 虚拟经济概念的由来和发展
        2.1.2 虚拟经济理论研究的发展
        2.1.3 虚拟经济理论的应用研究
        2.1.4 虚拟经济测度的相关研究
    2.2 实体经济的相关研究综述
        2.2.1 实体经济理论回顾
        2.2.2 实体经济测度综述
    2.3 经济虚拟化及其与实体经济关系的研究综述
        2.3.1 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发展基础
        2.3.2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具有反作用
        2.3.3 虚拟经济独立于实体经济发展,经济呈现虚拟化特征
    2.4 本章小结
3.虚拟化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机理分析
    3.1 问题提出
    3.2 经济循环系统中虚拟化现象的描述
    3.3 宏观理论模型下虚拟化对实体经济影响的机理分析
        3.3.1 宏观模型的选择与基本设计
        3.3.2 模型的求解
        3.3.3 均衡状态分析
        3.3.4 虚拟化程度变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机理和作用路径
        3.3.5 关于机理分析的几点启示
    3.4 数值估算与模拟分析
        3.4.1 生产、消费函数的选择与动态方程的具体形式
        3.4.2 参数取值与说明
        3.4.3 数值估算与模拟
    3.5 本章小结
4.经济虚拟化统计测度的理论分析
    4.1 相关文献中虚拟化度量的方法与存在的问题
        4.1.1 单一指标
        4.1.2 多指标
        4.1.3 虚拟变量
        4.1.4 建立测度指标体系的构想
    4.2 经济虚拟化测度的理论探讨
        4.2.1 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再到虚拟化
        4.2.2 从国民经济核算看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
        4.2.3 经济虚拟化测度的要点概念归纳
    4.3 虚拟化测度体系的基本框架构成分析
        4.3.1 虚拟经济测度的基本框架
        4.3.2 实体经济测度的基本框架
        4.3.3 经济虚拟化测度的基本框架
    4.4 本章小结
5.虚拟化测度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实践
    5.1 测度指标体系构建的指导原则
        5.1.1 准则依据
        5.1.2 测度体系构建和统计指标选取的原则
    5.2 测度指标体系的设立
        5.2.1 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5.2.2 虚拟经济测度体系
        5.2.3 实体经济测度体系
        5.2.4 经济虚拟化程度的测度体系
    5.3 指标体系的测算实践
        5.3.1 测算实践的难点说明
        5.3.2 虚拟经济测度指标的实践
        5.3.3 实体经济测度指标的实践
        5.3.4 经济虚拟化发展水平的测度实践
        5.3.5 资金虚拟化流向程度的测度实践
    5.4 本章小结与展望
        5.4.1 本章小结
        5.4.2 关于虚拟经济核算研究的展望与探索
6.虚拟化对实体经济发展影响效应的实证研究
    6.1 虚拟化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论与阻碍论
        6.1.1 虚拟化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论
        6.1.2 虚拟化对实体经济发展的阻碍论
    6.2 实证研究综述与存在问题分析
        6.2.1 现有实证研究综述
        6.2.2 现有实证研究存在的问题分析
    6.3 实证模型选择与设计
        6.3.1 非参数和半参数回归的基本原理与流程
        6.3.2 门限回归的基本原理与流程
    6.4 虚拟化发展对实体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6.4.1 实证分析所要论证的主要结论归纳
        6.4.2 数据整理与基本描述
        6.4.3 经济虚拟化发展水平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6.4.4 资金虚拟化流向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6.4.5 资金虚拟化流向对消费的影响
        6.4.6 资金虚拟化流向对投资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7.促进虚拟化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现实思考
    7.1 我国经济虚拟化与实体非均衡发展的几个主要原因
        7.1.1 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远低于虚拟经济
        7.1.2 货币供应量的快速增长
        7.1.3 金融业和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结构性问题
    7.2 虚实发展失衡与其主要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验证
        7.2.1 对各影响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
        7.2.2 对残差项的进一步拟合
    7.3 促进虚拟化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7.4 本章小结
8.结论、建议与研究展望
    8.1 全文主要结论归纳
    8.2 建议与启示
    8.3 不足与研究展望
        8.3.1 存在的不足
        8.3.2 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3)湖北省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简要评述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四、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二、经济增长质量与经济增长数量
        三、经济增长质量与经济发展质量
    第二节 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
    第三节 经济增长质量相关理论基础
        一、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二、新经济增长理论
        三、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章 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三、可比性原则
        四、可行性原则
    第二节 指标选择及相关指标解释
        一、经济增长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二、指标解释及计算方法
    第三节 分析方法的确定
第三章 湖北省经济增长质量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经济增长质量指数的测度与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二、基础指标权重确定
        三、湖北省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湖北省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变量引入依据
        二、实证分析
    结论建议及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三、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国家资产负债核算的国际比较与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资产负债核算的国内外实践
        1.2.2 资产负债核算的基础条件
        1.2.3 国家资产负债表在宏微观领域的运用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运用
        1.3.1 研究的主要思路及框架
        1.3.2 研究方法运用
        1.3.3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2.资产负债核算比较与借鉴的理论基础
    2.1 资产负债核算比较基础
        2.1.1 国际统计标准的一致性
        2.1.2 全球信息的共享性
        2.1.3 国家实践的差异性
    2.2 资产负债核算比较与借鉴原则
        2.2.1 国家选择的合理性
        2.2.2 核算项目比较的代表性
        2.2.3 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2.3 资产负债核算比较与借鉴内容
        2.3.1 数据基础与来源的重要性
        2.3.2 核算方法的差异性选择
        2.3.3 国家资产负债表的具体应用
3.资产负债核算微观基础条件
    3.1 不同国家核算项目分类比较
        3.1.1 金融资产与负债核算
        3.1.2 非金融资产核算
        3.1.3 主要机构部门一级分类比较
        3.1.4 机构部门次级分类比较
    3.2 非金融资产核算微观数据比较
    3.3 典型代表性国家核算账户的微观数据比较
        3.3.1 日本金融统计微观数据
        3.3.2 加拿大与澳大利亚国民交易账户数据基础
        3.3.3 美国金融账户数据来源和细分
    3.4 小结
4.资产负债核算难点问题及方法选择
    4.1 非金融资产核算方法选择
    4.2 建筑物及土地存量的核算与估价
        4.2.1 澳大利亚剩余价值法
        4.2.2 加拿大永续盘存法
        4.2.3 阿根廷特征价格法
    4.3 自然资源账户的编制
        4.3.1 国际组织的一般做法
        4.3.2 典型代表性国家的实际运用
5.国家资产负债表的开发和利用
    5.1 国家资产负债表利用概览
    5.2 国家资产负债表在国际组织中的利用
        5.2.1 国际组织的利用之一:评估政府财政的可持续性
        5.2.2 国际组织的利用之二:分析全球国家的债务问题
    5.3 国家资产负债表的国家实践
        5.3.1 加拿大的实际利用:揭示和预警金融风险
        5.3.2 英国的实际利用:提升资产管理效率
        5.3.3 日本的实际利用:分析资产负债表衰退问题
    5.4 国家资产负债表的其它用途探究
6.中国资产负债核算现状与国际借鉴
    6.1 中国资产负债核算基本情况分析
    6.2 微观基础及核算方法选择的中国表现
    6.3 主要结论与建议
        6.3.1 主要结论
        6.3.2 对策及建议
        6.3.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5)房地产行业对我国区域金融稳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本文的理论价值
        1.2.2 本文的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状况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4.1 研究思路
        1.4.2 结构安排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
    1.6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6.1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1.6.2 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区域金融稳定研究的理论与方法论基础
    2.1 区域金融稳定理论简介
        2.1.1 区域金融稳定的内涵
        2.1.2 区域性金融风险的特点
        2.1.3 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危害性
        2.1.4 金融风险评估系统及其在区域性金融稳定研究中的适用性
    2.2 区域性金融风险的一般影响因素
        2.2.1 区域性金融风险的一般影响因素
        2.2.2 设置区域金融稳定评价指标体系时对相关因素的取舍
    2.3 区域金融稳定研究的理论依托及分析框架
        2.3.1 区域金融稳定的区域联系理论指导:金融地理学
        2.3.2 区域金融稳定的区域联系技术指导:空间计量经济学
        2.3.3 区域金融稳定的区域联系新领域:引力模型
    2.4 区域金融稳定的研究框架
第3章 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3.1 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的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3.1.1 关于区域划分及城市等级划分
        3.1.2 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区域差异性分析
        3.1.3 房地产行业发展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分析
    3.2 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3.2.1 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3.2.2 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对区域金融稳定的影响分析
    3.3 我国房地产库存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3.3.1 房地产库存相关指标的界定
        3.3.2 我国房地产库存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3.3.3 房地产高库存对区域金融稳定的影响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房地产行业对省区金融稳定的影响
    4.1 区域金融稳定综合评价
        4.1.1 区域金融稳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具体计算方法与数据说明
        4.1.2 基于因子分析的区域金融稳定综合指数的计算
    4.2 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简介及空间权重的设定
        4.2.1 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简介
        4.2.2 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
    4.3 房地产行业对各省区金融稳定影响的实证检验
        4.3.1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4.3.2 空间相关性检验及模型选择
        4.3.3 模型结果
        4.3.4 基本结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房地产行业对城市金融稳定的影响
    5.1 房地产行业对城市金融稳定的影响路径
    5.2 城市房地产价格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区域非均衡性
    5.3 房地产库存对城市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5.3.1 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5.3.2 空间相关性检验及模型选择
        5.3.3 模型估计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房地产去库存视角下维护区域金融稳定的基本对策
        6.2.2 抑制房地产价格暴涨视域下维护区域金融稳定的现实性对策
        6.2.3 兼顾去杠杆与去库存,因地制宜制定有针对性的房地产政策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6)中国宏观审慎统计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际上宏观审慎统计指标体系建设的实践
    (一) 欧盟的宏观审慎数据库 (MPDB) 和风险指示集 (RiskDashboard)
    (二) IMF的金融稳健指标 (FSIs)
    (三) 美国金融研究所的金融稳定监测器 (FSM) 指标体系
    (四) 新西兰央行的宏观审慎统计指标体系 (MPI)
二、国际宏观审慎统计指标体系建设经验总结
    (一) 从指标构成看, 重视指标的覆盖性
    (二) 从指标类型看, 重视对指标的加工使用
    (三) 从指标更新看, 重视指标的动态完善
三、从金融周期理论看宏观审慎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 金融危机理论发展演变
    (二) 金融周期理论
    (三) 从刻画金融周期的角度构建宏观审慎统计指标体系
四、初步构建中国宏观审慎统计体系
五、对改进完善我国宏观审慎统计体系的建议
    (一) 以弥补关键信息缺口为目标, 加快制度完善和标准建设
    (二) 加快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 加强风险暴露信息统计
    (三) 扩大信息共享基础, 提高数据使用效率

(7)我国新农村住宅建设投融资模式及保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来源
        1.1.2 现实背景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相关研究
        1.2.3 研究综述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实践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及实践基础
        2.2.1 农村金融理论
        2.2.2 住宅金融理论及实践
        2.2.3 系统动力学
        2.2.4 聚类分析
        2.2.5 模糊评价方法
3 新农村住宅建设投融资主体行为分析
    3.1 地方政府投融资意愿因果回路图分析
    3.2 金融机构投融资意愿因果回路图分析
    3.3 房地产商投融资意愿因果回路图分析
    3.4 农户投融资意愿因果回路图分析
    3.5 投融资因果回路图汇总及分析结论
        3.5.1 投融资主体因果回路图汇总
        3.5.2 投融资主体行为分析结论
4 新农村住宅建设投融资模式构建
    4.1 资金来源及融资方式
    4.2 投融资需求预测模型构建
    4.3 农村住宅建设模式细分
    4.4 农村地区聚类分析
    4.5 投融资模式构建
        4.5.1 资金自筹模式
        4.5.2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模式
        4.5.3 房地产企业主导模式
        4.5.4 土地资源融资模式
        4.5.5 政策金融与合作金融互补模式
    4.6 投融资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4.6.1 模型构建思路
        4.6.2 模型构建与仿真
        4.6.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6.4 评价指标优化及调整
        4.6.5 评价等级及评估灰类确定
        4.6.6 模糊权矩阵构建
        4.6.7 评价指标赋权
        4.6.8 评价结果计算
5 新农村住宅建设投融资保障机制构建
    5.1 财政引导机制
    5.2 金融创新机制
    5.3 法律保障机制
    5.4 农户信用机制
    5.5 风险共担机制
    5.6 风险补偿机制
6 实证研究及政策建议
    6.1 实证研究——以天津华明“宅基地换房”模式为例
        6.1.1 “宅基地换房”模式实施背景
        6.1.2 “宅基地换房”模式运作流程
        6.1.3 “宅基地换房”模式注意问题
        6.1.4 “宅基地换房”模式绩效评价
        6.1.5 “宅基地换房”模式的其他尝试
    6.2 政策建议
7 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中国政府财政统计体系改革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1.3 研究的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政府财政统计研究述评
        1.2.1 国外政府财政统计研究述评
        1.2.2 国内政府财政统计研究述评
    1.3 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2. 政府财政统计的理论基础与政府财政统计的发展
    2.1 政府财政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1.1 政府财政理论
        2.1.2 政府收支理论
        2.1.3 受托责任理论
        2.1.4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 政府财政统计的发展
        2.2.1 国际统计标准及其特点
        2.2.2 《政府财政统计手册》及其发展
        2.2.3 政府财政统计与其他三大宏观统计体系的关系
3. 中国政府财政统计体系现状及改革方向
    3.1 中国政府财政统计体系的现状
        3.1.1 中国政府财政统计总体情况
        3.1.2 中国政府财政统计的分组和指标体系
        3.1.3 中国政府财政统计近年来的改革进展
    3.2 政府财政统计体系(GFS)的实施情况
        3.2.1 澳大利亚GFS的实施情况
        3.2.2 加拿大GFS的实施情况
        3.2.3 发达国家实施GFS的成功经验对中国政府财政统计体系改革的启示
    3.3 中国政府财政统计与GFS(2001)的差距
        3.3.1 政府财政统计范围的差距
        3.3.2 政府财政收支分类体系的差距
        3.3.3 政府财政分析核心指标体系的差距
        3.3.4 政府财政统计核算准则的差距
4. 中国政府财政统计分类体系研究
    4.1 中国政府财政统计收支分类原则研究
        4.1.1 政府收支分类基本框架
        4.1.2 政府收支分类原则
    4.2 现行中国政府收入分类与GFS对照转换研究
        4.2.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府收入分类
        4.2.2 现行中国政府收入分类
        4.2.3 中国GFS政府收入转换的实现
    4.3 现行中国政府支出功能分类与GFS对照转换研究
        4.3.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府支出功能分类
        4.3.2 现行中国政府支出功能分类
        4.3.3 中国GFS政府支出功能分类转换的实现
    4.4 现行中国政府支出经济分类与GFS对照转换研究
        4.4.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府支出经济分类
        4.4.2 现行中国政府支出经济分类
        4.4.3 中国GFS政府支出经济分类转换的实现
    第四章 附录
5. 中国政府财政统计体系统计范围拓展——国有资本财政和社会保障资金统计卫星账户研究
    5.1 政府财政统计核算范围
        5.1.1 政府财政统计GFS(2001)的核算范围
        5.1.2 现行中国政府财政统计的核算范围
        5.1.3 现行中国政府财政统计核算范围存在的问题
    5.2 中国国有资本财政统计卫星账户研究
        5.2.1 研究构建国有资本财政统计卫星账户的现实意义
        5.2.2 中国国有资本财政统计卫星账户的核算范围
        5.2.3 中国国有资本财政统计卫星账户的收支分类
        5.2.4 中国国有资本财政统计卫星账户核算统计表
        5.2.5 中国国有资本财政统计卫星账户核算准则
        5.2.6 中国国有资本财政统计卫星账户与GFS的对接
    5.3 中国社会保障资金统计卫星账户研究
        5.3.1 研究构建中国社会保障资金统计卫星账户的现实意义
        5.3.2 中国社会保障资金统计卫星账户的核算范畴
        5.3.3 中国社会保障资金统计卫星账户核算体系的设计
    第五章 附录
6. 中国政府财政统计核算方式改革研究
    6.1 政府财政流量与存量帐户研究
        6.1.1 政府交易活动的流量账户统计体系
        6.1.2 政府资产和负债的存量账户统计体系
        6.1.3 中国政府财政统计体系的核算对象改革研究
    6.2 中国政府财政统计核算准则改革研究
        6.2.1 中国政府财政统计核算准则建设
        6.2.2 中国政府财政行为变动的统计记录时间
        6.2.3 中国政府财政统计体系的记录基础
7. 政府财政统计分析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7.1 财政统计分析的内涵和重要性
        7.1.1 财政统计分析本质
        7.1.2 政府财政统计体系(GFS)的作用
        7.1.3 欧洲债务危机
    7.2 健康财政统计分析指标体系设计
        7.2.1 健康财政统计分析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7.2.2 健康财政统计分析指标体系设计框架
        7.2.3 指标体系具体内容分析
    7.3 健康财政统计指数计算方法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10)金融统计标准化与区域金融稳健指标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构建区域金融稳健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二、金融统计标准化是建立金融稳健指标体系的基础性工作
三、辽宁省区域金融稳健指标体系的构建
    1. 核心类指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人民银
    2. 金融稳健指标只是宏观审慎分析中的参考
    3. 体系中大部分指标没有统一的判定标准。
    4. 金融稳健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要在金融统计标准化的支持下才可实现。

四、我国住宅金融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万科公司辽宁省二三线城市房地产投资风险分析[D]. 刘媛霞. 沈阳建筑大学, 2021
  • [2]经济虚拟化与实体经济发展 ——影响机理、统计测度和实证研究[D]. 石凯. 西南财经大学, 2020
  • [3]湖北省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D]. 李姝瑶.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4]国家资产负债核算的国际比较与借鉴[D]. 宋辉.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5]房地产行业对我国区域金融稳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 申博. 天津财经大学, 2018(05)
  • [6]中国宏观审慎统计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雷进贤. 西南金融, 2017(12)
  • [7]我国新农村住宅建设投融资模式及保障机制研究[D]. 赵丹. 北京交通大学, 2014(12)
  • [8]中国政府财政统计体系改革再研究[D]. 邹康. 西南财经大学, 2012(04)
  • [9]住宅房地产市场统计指标体系研究[J]. 朱明强,邹祖绪. 建筑技术开发, 2012(03)
  • [10]金融统计标准化与区域金融稳健指标体系的构建[J]. 刘学军. 吉林金融研究, 2011(03)

标签:;  ;  ;  ;  ;  

我国住房金融统计指标体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