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积极发展大麦生产,推进大麦产业化进程

内蒙古积极发展大麦生产,推进大麦产业化进程

一、积极发展大麦生产 推进内蒙古地区大麦产业化进程(论文文献综述)

陈洋[1](2021)在《喀斯特地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喀斯特石漠化是中国南方生态建设中需要面临最突出的地域问题,治理成效是判断该地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依据之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而草地畜牧业作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探讨石漠化治理模式及其衍生产业发展理论与技术,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地区经济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自然地理学、反刍动物营养学、饲料学等学科有关人地协调发展、营养物质消化代谢机理、相对饲用价值评价以及动物补偿性生长等理论,针对石漠化地区野生草灌植被饲料化开发利用的可行性、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的耦合关系以及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方式粗放等科学问题与科技需求,在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类型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择毕节撒拉溪、关岭-贞丰花江和施秉喀斯特作为研究示范区。2018-2021年通过野外调查采样、饲用植物营养成分测定以及牛羊增重饲喂试验,运用室内实验分析、综合分析、相关性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研究方法,围绕石漠化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基础前沿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示范与产业化推广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部署、分模块推进进行系统研究。对选取的具有代表性的5种饲用植物的营养品质和饲用价值进行综合评价,开展牛羊健康养殖舍饲饲喂试验进行验证分析。从饲草的栽培管理、饲料化加工方式、牛羊消化代谢器官功能性特点、牛羊对于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规律等方面,重点阐明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采食粗饲料消化代谢的影响机理,揭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的耦合机制,提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的关键技术并进行应用示范验证,为国家石漠化治理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提供科技参考。1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特色饲用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主要受到饲草的栽培管理、饲料化加工方式、牛羊对营养物质的消化代谢规律等因素的制约,了解牛羊消化代谢器官功能性特点,掌握牛羊对蛋白质、脂肪、糖类等营养成分消化代谢规律,有助于促进牛羊的健康养殖。栽培管理主要是通过施肥和刈割等对饲草产量及营养品质产生影响,氮、磷、钾肥的配施效果优于单一施肥,刈割频次和留茬高度关系到饲草正常生长和产量,一定范围内,饲草产量及营养品质随施肥量和刈割频率的增加而增大;加工方式的不同主要影响饲草的保质时间、营养品质、适口性及牲畜的消化吸收利用效率,采取干草调制、干燥制粉、青贮发酵、制粉等加工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饲草营养品质,改善适口性,延长保质时间,促进牲畜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瘤胃是牛羊消化代谢饲料的主要场所,日常饲喂时要根据牛羊瘤胃对粗蛋白、脂肪等营养物质的消化代谢规律科学的配比饲料,保证其营养均衡,从而促进牛羊的健康养殖。2金丝桃(Hypericum kouytchense L.)、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Maxim.)L.)、狼尾草(Pennisetum alopecuroides(L.)Spreng.)、皇竹草(Pennisetum sinese Roxb)和芒(Miscanthus sinensis Anderss)5种饲用植物从整体来看其粗蛋白(CP)含量较低,粗脂肪(EE)含量较高,粗纤维(CF)及磷(P)、钾(K)等矿质营养元素含量适中,各营养成分之间无明显的耦合关系,狼尾草的综合营养品质和饲用价值相对较高,火棘相对较低。5种饲用植物的CP含量在6.12%~12.76%之间,EE含量在2.87%~12.25%,CF含量在5.19%~20.97%,粗灰分(Ash)含量在1.68%~6.93%,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在27.49%~31.48%,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在51.07%~59.35%,P含量在0.11%~0.32%,K含量在0.68%~2.23%,CP、EE、P、K含量差异较为显着(P(27)0.05),而CF、Ash、ADF、NDF含量差异则不明显(P(29)0.05)。应用隶数函数法对5种饲用植物营养品质进行综合排序为:狼尾草(29)皇竹草(29)火棘(29)芒(29)金丝桃;按照总能(GE)、可消化能(DE)、代谢能(ME)等能值指标进行综合排序为:金丝桃(29)狼尾草(29)皇竹草(29)火棘(29)芒;按照可消化养分(TDN)、干物质采食率(DDM)、干物质采食量(DMI)、相对饲用价值(RFV)、粗饲料相对质量(RFQ)等饲用价值评价指标进行综合排序为:狼尾草(29)皇竹草(29)芒(29)金丝桃(29)火棘。因此,从营养能量供给水平来看,石漠化地区野生草灌饲料化开发具有可行性。3金丝桃、火棘、狼尾草、皇竹草和芒5种饲用植物替代玉米秸秆饲喂牛羊,整体来看都具有较好的增重效果,但是不同替代比例条件下增重效果存在较大差异,与对照组相比狼尾草的增重效果最为显着(P(27)0.05),而金丝桃和火棘的增重效果则不明显(P(29)0.05)。用上述5种饲用植物替代玉米秸秆作为粗饲料饲喂牛羊时发现,牛羊的采食量显着增加,增重效果较为明显,基本满足了牛羊健康养殖的需要。综合考虑EE、CP、CF等营养物质的供给能力并结合牛羊舍饲饲喂实验的增重效果来看,金丝桃、火棘、狼尾草、皇竹草和芒5种饲用植物替代玉米秸秆饲喂牛时最适宜的添加比例分别为:金丝桃20%,火棘20%,狼尾草40%,皇竹草30%,芒20%;饲喂羊时最适宜的添加比例为:金丝桃20%,火棘20%,狼尾草40%,皇竹草40%,芒30%。4石漠化地区对金丝桃、火棘、狼尾草、皇竹草和芒5种植物进行饲料化开发利用,能够有效扩大饲草料的来源范围,逐步转变“玉米秸秆+精饲料”的传统模式,有利于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牛羊养殖的经济效益。5种饲用植物如果都按其最大增重的替代比例进行投喂,养殖2个月每头牛可节省草料及其成本分别为金丝桃180 kg(成本46.8元),火棘180 kg(成本46.8元),狼尾草360 kg(成本93.6元),皇竹草270 kg(成本70.2元),芒180 kg(成本46.8元);每只羊节可省草料及其成本分别为金丝桃30 kg(成本7.8元),火棘30 kg(成本7.8元),狼尾草为60 kg(成本15.6元),皇竹草60 kg(成本15.6元),芒45 kg(成本11.7元)。目前,活畜牛的市场价格一般为38元/kg,活畜羊的市场价格为70元/kg,每头牛2个月的增重毛收益金丝桃为2289.5元,火棘为2203.62元,狼尾草为3109.16元,皇竹草为2858.36元,芒为2805.92元;每只羊2个月的增重毛收益金丝桃为1015元,火棘为924.7元,狼尾草为1199.8元,皇竹草为1137.5元,芒为1080.1元。5在石漠化地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已有成熟技术的基础上,针对现有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提出了相应的改良和创新技术,并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推广,取得了较好的应用示范效果。根据三个示范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现有及共性技术,在借鉴其他地区相关技术的基础之上,针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角度可调牛羊食槽装置、高度可调牛羊食槽装置、新型羊圈结构、牛羊项圈、灭虫装置等关键创新技术,构建了适用于石漠化地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的技术体系。试验研究从2018年10月份开展以来在毕节撒拉溪示范区、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和施秉示范区分别建成供饲用资源开发的草灌地面积分别为23.45 hm2、14.23hm2、6.5 hm2。经过试验示范,当地农户“种草养畜”的意识得到了增强,部分地区饲草料短缺的局面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养殖成本降低,养殖效益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另外由于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养分含量较低,饲用植物无论是其产量还是营养品质都相对较低,适口性也相对较差,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其饲料化开发利用。因此,如何进一步改善饲用植物的营养品质并提高其产量就成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周正鑫[2](2021)在《近临界水液化玉米秸秆及其固体产物应用盐碱地改良》文中认为我国是农业大国,秸秆资源十分丰富,每年秸秆产量约为10亿吨。作为一项重要的生物质资源,合理科学地利用秸秆,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当前,我国耕地资源形势严峻,不仅存在耕地资源匮乏、污染严重的状况,还面临着土壤退化、盐碱化等问题。土壤盐碱化严重阻碍了农业、农村发展,影响了农民收入、地区经济及生态可持续发展。本文以秸秆为原料,利用近临界水技术,使秸秆增值转化利用,减轻秸秆焚烧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同时为农业发展和盐碱地改良提供技术选择。本文以玉米秸秆为原料,通过不同条件对玉米秸秆进行液化实验。分析液化后的酸性固体产物(Acidic solid product,ASP),得到最优工艺。再利用得到的固体产物改良盐碱土壤,进行室内盆栽实验。最后,以实验室数据为基础,在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国家级贫困县)开展大田实验,评估ASP在盐碱地改良和作物生长方面的效果。主要内容如下:1.近临界水液化玉米秸秆制备ASP,表征其性质。通过设置不同原料固液比(玉米秸秆质量:水体积分别为1:1、1:2.5、1:5,分别记为A、B、C),不同液化温度(190℃、210℃、230℃、250℃)液化玉米秸秆,得到ASP。测定ASP的产率和pH,氮、磷、钾、有机质含量。同时采用TG、FT-IR、SEM、BET、XRD表征,确定最优工艺。最优工艺为:原料固液比为1:2.5,液化温度为230℃,压力为4.7 MPa。产物为ASP-B230。2.利用ASP-B230改良盐碱土壤开展大麦盆栽实验。分别使用0、0.3、0.6、1、6和15 t ha-1的ASP-B230处理土壤后,种植大麦。结果表明,经过一个盆栽实验周期,通过ASP-B230处理土壤后,提高了土壤含水率、土壤有效磷含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了土壤pH、电导率(EC)、土壤总氮含量和速效钾含量。当ASP-B230处理量为0.6 t ha-1、1 t ha-1和6 t ha-1时,大麦干重显着增加。3.利用ASP-B230开展盐碱土壤改良大田实验。以高粱为种植作物,分别以0、0.15、0.3、0.45、0.6、0.75、1、6和15 t ha-1的ASP-B230处理量旋耕入土壤表层,其他管理措施与当地农艺措施相同。对比一个自然生长周期改良前后土壤理化性质、作物生长状况,结果表明:经过ASP-B230处理后,提升了土壤含水率、氮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和有机质含量;降低了土壤盐分、pH、EC;提高了土壤可溶性K+、Ca2+、Mg2+含量,降低了土壤可溶性Na+含量;提高了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ation exchange capacity,CEC),同时降低了土壤的碱化度(Exchange sodium percentage,ESP),对盐碱土壤改良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外,ASP-B230处理土壤后,促进了高粱根部和茎部生长,提高了高粱的百粒重、穗重和产量。综合考虑,最佳处理量区间为0.6 t ha-1~1 t ha-1,其中1 t ha-1处理综合最优。

马跃峰[3](2021)在《不同施氮量对黑青稞生理特性、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研究氮肥播前基施不同用量对黑青稞栽培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在西藏隆子地区进行了氮肥不同施用量基施的试验,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重点研究了氮肥不同施用量基施对黑青稞作物光合生理特性、干物质及氮素积累与运转等方面的影响,旨在为西藏隆子地区黑青稞产业化发展及地方合理施用氮肥提供技术支撑。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播前氮肥不同施用量N1(96 kg/hm2)、N2(120 kg/hm2)、N3(144 kg/hm2)、N4(168kg/hm2)N5(196 kg/hm2)N6(216kg/hm2)各处理较对照N0(0 kg/hm2)相比,黑青稞花后旗叶叶绿素(SPAD值)、叶面积、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在花后各时期内,施用氮肥的各处理优于对照处理N0。其次,不同施氮处理间各个指标均在N3处理时表现较优。综合隆子黑青稞光合生理各项指标来看,N3处理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性。(2)不同施氮处理较对照处理N0相比:施用氮肥能够增加隆子黑青稞在开花期和成熟期叶片、茎鞘、穗轴+颖壳、籽粒的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量,但对各部分干物质和氮素积累的分配比例影响较小;其次,施用氮肥可以减少花前营养器官贮藏的干物质、氮素的转运率和对籽粒的贡献,提高花后同化物和氮素的积累量,增加花后同化物和氮素对籽粒的贡献率。在不同施氮处理间发现N3处理在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影响较其他处理更为突出。(3)不同施氮处理较对照处理N0相比:施氮肥能够增加隆子黑青稞的千粒重,并能够增加渐增期(R1)、快增期(R2)、慢增期(R3)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Rmax),氮肥对渐增期持续时间(Ta)、快增期持续时间(Tb)和缓增期持续时间(Tc)的影响不明显。不同施氮的处理间,各个水平下隆子黑青稞灌浆各项指标,发现N3处理表现更优。(4)不同施氮量处理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偏生产力均有所下降,氮肥吸收效率、氮肥贡献效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N3处理下达到峰值。不同施氮处理较对照处理N0相比,产量构成因素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以及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各施氮处理间以N3的产量构成因素增加较其他施氮处理更有优势,N3处理的产量两年间均较对照N0处理产量增加70%以上,即144 kg/hm2的氮肥施用量较适合西藏隆子地区黑青稞的生产。

曹冲[4](2021)在《我国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效应评价、驱动因素及策略调整研究》文中认为耕地资源因人口增加、“两化”(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等原因使得“非农化”趋势日益明显。再加上耕地大面积撂荒、水土流失、面源污染等严峻问题,致使耕地资源数量不断减少,进而对耕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解决耕地资源的短缺问题成为了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农产品贸易作为国际贸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着要素禀赋不同的两端,在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而虚拟耕地资源的提出,更是基于产品生产地和产品需求地,依托市场规模优势,以生产端为切入点,深度融合全球要素分工进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为缓解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无限性和耕地资源有限性的矛盾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这对于更好地参与国际农产品贸易、科学实施虚拟耕地资源战略以及正确制定合理的土地管理政策和贸易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研究系统梳理了虚拟耕地资源的相关理论,并从虚拟耕地资源的概念、贸易、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整理、归纳和述评,发现已有研究多对于虚拟耕地资源的量化核算、要素流动、潜力测算、贸易平衡博弈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而对于虚拟耕地资源进口效应检验、贡献份额、驱动因素以及政策评估等方面的研究还较少。为此,本研究引入了“虚拟耕地资源”概念,构建了以虚拟耕地资源进口检验为前提条件、以虚拟耕地资源进口贡献效应和驱动因素为核心内容、以虚拟耕地资源进口政策评估与调整为目标地位的理论模型分析框架,并对其分析框架进行了解构和逻辑安排。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本研究以测算虚拟耕地资源进口和分析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特征为出发点,采用索洛经济增长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对虚拟耕地资源进口是否存在“尾效”效应和“诅咒”效应进行检验,利用增长核算模型对其进口贡献效应进行分析,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和LMDI分解法对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和分解,使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对虚拟耕地资源进口政策效应进行静态和动态评估,并在此基础上预测虚拟耕地资源进口潜力,以便更好地对虚拟耕地资源进口进行策略调整和路径优化。主要研究结论表明:第一,我国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状况。一是我国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净进口以年均11.93%的速率显着增长。其中,油料占比高达80%以上;谷物由净出口转向了净进口,占比为7%;棉花波动幅度较大,近年来呈“M”型特征;糖料及糖类均在25千公顷以上;蔬菜和水果属于净出口。二是我国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结构系数小于1的结果恰好印证了我国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对国内耕地资源缓解的潜力较大这一现实情况。三是我国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来源较为集中,且进口贸易依存度不断增加,主要分布在巴西、美国、阿根廷和澳大利亚。四是我国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净进口与实际耕地资源可以用一元二次方程来拟合,且二者之间呈现显着的正向关系。第二,我国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效应检验。一是我国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总体不存在“尾效”效应,但涉及到具体农产品则差异明显。其中,糖料及糖类的约束程度为0.62%,谷物为0.20%,棉花为0.16%;油料与之相反,促进作用为6.02%;虚拟耕地资源的增长率均超过劳动增长率,进一步证实了我国是虚拟耕地资源净进口较大的国家。二是我国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不存在“诅咒”效应,反而存在狭义的资源“福音”效应,且虚拟耕地资源丰裕度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通过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禀赋和政府干预的影响而作用于农业经济增长,相对贡献度分别达到15.90%、72.15%、5.33%、6.63%。第三,我国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有效促进了农业经济增长。理论上,虚拟耕地资源贸易的实施一方面可以不断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另一方可以更大范围内实现耕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其带来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实证上,虚拟耕地资源的引入一方面可以使得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2.28%,农业经济增长率提高0.26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对于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则达到3.12%,且在金融危机和中美贸易摩擦前后,贡献效应波动幅度较大,显着为负增长。第四,我国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驱动因素。主观上,我国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主要受供给因素、需求因素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其中代表农业生产投入要素的乡村人口、有效灌溉面积、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为显着负效应;农户固定资产投资额为显着正效应;代表需求潜力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我国主要农产品出口量为显着负效应;代表其他因素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数为显着正效应;此外,剩余的因素影响不显着,但方向与主观较为一致。客观上,虚拟耕地资源净进口的变化是强度效应、质量效应、依赖效应、结构效应、经济效应、需求效应六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质量效应(219.52%)、经济效应(15.41%)、结构效应(8.75%)、需求效应(2.05%)是虚拟耕地资源净进口的正向驱动因素,而强度效应(-4.56%)、依赖效应(-141.17%)是虚拟耕地资源净进口的逆向驱动因素。第五,我国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政策评估及节土潜力。一是虚拟耕地资源视阈下我国农产品贸易长期宏观经济政策效果整体上占据主导地位,能够抵消部分短期宏观经济政策的波动性;短期宏观经济政策具有灵活性,可以有益弥补长期宏观政策效果带来的滞后性,但是虚拟耕地资源进口持续增加可能会使得经济增长出现弱化效应。二是我国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蕴藏量较为丰富,最大可以节约103978.38千公顷的耕地,节约潜力巨大。第六,我国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策略调整及路径优化。进口政策调整主要有创新耕地资源管理体制、试点实施虚拟耕地资源战略、严格界定好“政府—市场”的权力边界等政策;进口规模调整主要有建立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需求评估机制、划定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的“识别区”、将虚拟耕地资源进口规模与国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相结合;进口结构调整有增加油料作物进口和适度扩大谷物进口;进口来源调整有近期要加强和维护与传统农业贸易国的联系、中期要同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等农业资源大国进行深化合作、远期要同非洲尤其是东非地区加强农业产能合作。路径优化主要有调整和发挥好农产品进口支持政策、加强内外统筹保障国内农业产业安全、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实现进口来源多元化、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提升农产品贸易掌控力。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从需求管理角度测算了我国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特征,为我国农产品进口和自给状况提供了多维角度的科学参考;构建了虚拟耕地资源理论模型框架,分别从虚拟耕地资源进口效应检验、进口贡献效应和驱动因素、进口政策评估和策略调整视角考察我国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状况,扩宽了研究领域与研究范围,进一步丰富了研究理论体系;尝试多角度采用索洛模型、增长核算模型、内生经济增长模型、门槛效应模型、LMDI等多元统计和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我国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效应评价、驱动因素及策略调整,推动了研究方法和研究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多学科交叉、多理论融合的应用型研究。

赵春会[5](2021)在《聚马来酸梯度对隆子黑青稞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文中提出为了研究不同聚马来酸梯度播前随水灌溉施用量对隆子黑青稞栽培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在隆子县进行了播前聚马来酸随水灌溉试验,重点研究了聚马来酸播前随水灌溉不同梯度对隆子黑青稞作物生理特性、养分利用等方面的影响,旨在为推动西藏地区黑青稞产业化发展及地方精准扶贫提供技术支撑。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播前聚马来酸随水灌溉施用量Z1(聚马来酸3.6kg/hm2)、Z2(聚马来酸5.4 kg/hm2)、Z3(聚马来酸7.2 kg/hm2)、Z4(聚马来酸9.0 kg/hm2)、Z5(聚马来酸10.8 kg/hm2),各处理较对照CK(聚马来酸0 kg/hm2)相比,隆子黑青稞花后旗叶叶绿素(SPAD)、叶面积、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在花后各时间段内,施用聚马来酸处理优于对照CK处理。其次,聚马来酸对于延缓叶片衰老具有一定的作用。综合隆子黑青稞光合生理各项指标来看,Z3处理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性。(2)施用聚马来酸能够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及可溶性蛋白质的活性,降低丙二醛(MDA)的毒性,以Z3处理表现最为显着。(3)施用聚马来酸能够增加隆子黑青稞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及氮素的含量,随着配施浓度的增加,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在分配比率上,不同的处理侧重的分配也不一样,在花后同化物中,聚马来酸7.2 kg/hm2的表现也较对照达到显着。但其对籽粒的贡献率不如不施或低施处理,推测应是植株本身消耗太大。(4)聚马来酸能够增加隆子黑青稞的千粒重,施用聚马来酸对隆子黑青稞灌浆速率有促进作用,规律明显,可增加灌浆期的时间,加强灌浆的速率。以聚马来酸7.2 kg/hm2明显。综合不同处理水平下隆子黑青稞灌浆各项指标,发现Z3处理表现出一定的优越性。(5)施用聚马来酸能够增加隆子黑青稞的株高、延长生育期、增加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加强氮肥利用效率等,聚马来酸施用量以Z3处理为最优,其成穗表现为穗短且粗。

汪绚,李楠,尹刚强,王洪波,石文轩[6](2020)在《宁夏草原生态文化寻踪》文中认为仲夏8月,我们奔赴宁夏,走进"塞上江南"银川平原—岩画宝藏之地贺兰口和中卫大麦地-西北草原民族党项西夏王陵—"九边重镇"固原—滩羊甘草之乡盐池,翻阅宁夏厚重的史册,感受这片神奇土地上数千年浓缩的沧桑与辉煌,探寻黄河流域农牧交错地带的草原文化。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宁夏草原生态文化历史的卓然风采;看到了宁夏自2003年以来实施草原全面封禁17年,草原植被和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谭琳元[7](2020)在《大麦进口对中国大麦产业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膳食消费结构不断发生改变,肉蛋奶等畜产品和啤酒的消费需求快速增加,作为优良的饲料和酿造啤酒的主要原料,大麦消费需求刚性增加。然而,大麦生产却没有随之增加,国内供给出现明显不足。与此同时,大麦进口大幅快速增加,严重冲击国内大麦市场,导致国产大麦价格大幅下降、生产规模严重萎缩。鉴于大麦进口大量增长导致国内产业遭受严重损害,中国商务部于2018年11月和12月分别对原产于澳大利亚的进口大麦发起反倾销与反补贴立案调查,以期对国内大麦产业进行救济,保障大麦产业安全。因此,分析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产业的影响,阐明进口影响的具体表现,防范进口的消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可为制定与完善大麦进口贸易和国内产业发展等方面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基于市场供给与需求、价格传导、局部均衡等理论,采用实地调研、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分析等方法,首先对大麦进口贸易现状、大麦产业国际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剖析大麦进口增加的原因;其次,在描述分析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产业影响的基础上,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应用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方法实证研究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市场价格和生产的影响程度;再次,采用进口依赖性指数衡量方法评估大麦进口依赖性风险;最后,采用中国农业产业模型,构建大麦市场供求模型框架,通过设定不同的大麦进口关税提高情景方案,模拟分析大麦进口关税政策调整对国内大麦价格、生产、消费及进口等方面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表明:(1)大麦进口增加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大麦缺乏国际竞争力,难以抵御进口冲击,影响大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为生产成本较高、价格无竞争力、品质难以满足加工需求以及进口关税水平较低。(2)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产业造成严重冲击与损害。首先,大麦进口价格对国内大麦价格具有显着传导影响,影响程度高达18.11%,大麦进口量对国内大麦价格具有显着负向影响,影响程度最高达20.43%;其次,大麦进口量对国内大麦生产具有显着挤出影响,影响程度达7.11%。大量低价进口大麦挤占国内大麦市场,导致国产大麦市场需求下降,国内大麦价格不断下跌,农民种植积极性降低,种植面积大幅减少,产量持续下降。(3)大麦进口存在依赖性风险。大麦进口集中度过高,进口依存度显着上升,自给率大幅下降,产业控制力减弱,威胁产业安全发展。(4)大麦进口关税政策调整对国内大麦产业具有重要影响。以最大大麦进口来源国澳大利亚为例,在《中澳自贸协定》下中国对澳大利亚进口大麦实行零关税为参照,关税分别提高到3%、12%和20%,大麦饲用消费需求量将分别下降3.50%、12.29%和16.77%,对国内大麦饲用需求影响显着;国内大麦价格分别上涨2.89%、11.54%和19.23%,种植面积分别增加0.43%、1.64%和2.48%,总产量分别提高1.00%、3.86%和5.88%,对国内大麦产业起到一定的保护效应;大麦净进口量分别下降2.20%、7.82%和10.84%,产生一定的贸易保护和贸易救济效应。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适度进口大麦,减小进口冲击;推动大麦进口来源多元化,降低进口依赖风险;加大政策支持与保护,提高国内大麦综合生产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增强国际竞争力等保障中国大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龚谨[8](2020)在《我国大麦进口增长的原因、冲击及贸易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受中国大麦种植规模减少和啤酒消费需求持续旺盛的影响,一直以来国内大麦市场需要通过进口来弥补产需缺口。2004-2013年,中国大麦年均进口量为181.31万吨,进口量相对比较稳定。2014-2018年,大麦进口量出现大幅增长,年均进口量增加到736.24万吨,其中,2015年更是达到1073.23万吨的历史高点。受国内贸易政策干预的影响,大麦进口增长的同时年际波动明显加剧,这给国内大麦及其相关产业健康发展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给大麦替代品——玉米市场化改革带来不小的扰动因素;给政府调控国内大麦市场供求、稳定价格带来一定困难;给特定地区的农户增收及脱贫攻坚战带来一定挑战。因此,理清大麦进口增长的原因及其影响,对于完善大麦贸易和产业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首先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梳理总结了贸易开放条件下的世界与中国大麦供需特征;其次,建立联立方程组模型分析大麦进口对国内玉米市场的替代效应,剖析大麦大量进口的原因;然后,重点分析大麦进口对大麦和关联产业贸易市场的影响,运用Armington模型分析进口大麦对国产大麦的替代弹性,运用剩余需求弹性模型分析中国大麦进口对其他大麦进口国进口来源的替代效应,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大麦进口价格对中国啤酒国际贸易的影响;再次,运用logit模型分析大麦相对价格变化对农户种植结构调整行为的影响;最后,采用扩展的引力模型分析贸易政策对中国大麦进口的影响。论文主要结论如下:第一,中国大麦进口波动加剧并将趋于常态化。一方面,世界大麦市场供需维持“紧平衡”状态;另一方面,中国大麦进口受饲料消费需求旺盛和贸易政策调整的双重影响,大麦进口波动明显加剧,加之进口市场集中度过高,对中国大麦进口和产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第二,进口大麦价格相对国内玉米和大麦价格更加低廉,导致大麦饲料消费需求剧增,是中国大麦进口增长的主要原因。大麦价格优势能够显着降低国内玉米饲用消费量,当大麦价格优势每吨增加100元,国内玉米消费量将减少284.2万吨;当进口大麦相对国产玉米和国产大麦的价格优势扩大时,大麦进口量会显着增加。第三,大麦进口增长对国内大麦及关联产业贸易带来显着冲击。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进口大麦对国产大麦形成一定的替代效应;大麦进口增长对澳大利亚等世界主要大麦出口国带来外溢影响;进口大麦价格提高对国内啤酒进出口形成一定的冲击。第四,大麦进口增长对国内大麦种植规模形成明显的挤压效应。从宏观层面看,大麦进口量对国内大麦种植面积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即当上一年度的大麦进口量增加1%时,本年度的国内大麦种植面积将减少2.418%,这一定程度上表明进口大麦对国内大麦种植规模形成了明显的挤压。从微观层面看,大麦相对价格的提高能够显着增强农户种植大麦意愿。当大麦价格相对其他竞争性作物价格提高时,农户种植大麦意愿也会更高。第五,非关税措施的使用对中国大麦进口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其中,将大麦纳入自动进口许可管理货物目录对中国大麦进口产生了显着的负向影响,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并未显着增加中国大麦进口量。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一是拓宽大麦进口渠道,降低进口市场集中度;二是强化应对大麦进口外溢冲击的政策储备;三是充分挖掘大麦优势产区的生产潜能;四是完善大麦进口监测预警和贸易救济制度。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包括:1.从替代效应的视角对中国大麦进口增长的原因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分析;2.系统地阐明了大麦进口增长的外溢冲击,为大麦和相关行业顶层设计的政策协同提供现实依据;3.定量评价了中国大麦贸易政策的使用效果。

赵准[9](2020)在《四种栽培措施对青贮大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建设人工草地是我国实现畜牧业现代化,促进粮食、经济和饲用作物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畜牧业自古以来就是新疆地区的优势产业,也是新疆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近年来,随着退牧还草、草原生态保护等政策的相继实施,新疆畜牧产业正由传统游牧向半定居、定居的农区畜牧业转变。由于这一地区过去是典型的游牧发展模式,缺乏饲草生产的相关配套栽培技术。所以,研究适合当地气候环境的高产、优质饲草的栽培技术对新疆北部地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麦生长周期短、抗逆性强、分布范围广,是世界上重要的谷类作物,大麦全株干草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和较低的粗纤维含量,是干旱地区优质的冬季牲畜饲料。目前新疆地区主要种植品种为啤用大麦,青贮大麦由于其用途与啤用大麦不同,关注指标也不相同,这势必引起两者在栽培技术上存在差异。方法:本研究通过田间实验和实验室分析,研究不同刈割时期、播种密度和播种时期和对青贮大麦生产性能、营养价值和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另外还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青贮大麦生产性能、氮肥利用率和营养价值的影响,提出青贮大麦在新疆北部地区高产、优质栽培和青贮利用的技术。结果:(1)随着刈割期的推迟,全株大麦干物质含量和干草产量显着性增加,P13-3蜡熟期干草产量显着性高于其它时期,参试的4个品种中P13-3在蜡熟期干草产量最大,达到14731kg/hm2。随着刈割期的推后,4个春性大麦品种干草中粗蛋白、粗灰分和粗脂肪含量显着性下降,垦啤麦13和P13-3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逐渐上升,大麦营养品质最佳时期为抽穗期。随着刈割时间的推迟,大麦青贮后乳酸、乙酸和丁酸含量显着性下降,pH值上升,垦啤麦13和P13-3灌浆10d的大麦发酵品质显着性高于抽穗期和灌浆期。(2)提高种植密度会显着降低P14-22和P13-3的茎、叶比例,增加穗比例,但对垦啤麦13则没有显着性的影响。大麦鲜重在中密度下最大,大麦干物质含量随着大麦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中密度和高密度下的大麦干物质产量并没有显着差异。增加种植密度会提高P14-22和P13-3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降低P13-3的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的含量。提高大麦种植密度对大麦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没有显着性的影响,不同种植密度对青贮后大麦pH值以及乳酸、乙酸、丙酸和丁酸含量的影响没有显着性差异,但品种对大麦青贮品质有着显着性影响,4个品种中垦啤麦13青贮后品质最好。(3)随着播期的推迟,青贮大麦生育期大幅度缩短,B3播期的生育期较B1播期缩短22-23天。晚播会显着降低大麦干草产量,4个品种(系)干草产量晚播比早播降低15.2%-24.2%,垦啤麦13降幅最大。推迟播种使垦啤麦13和甘啤4号茎、穗比例下降,叶比例上升。晚播显着影响了大麦青贮原料品质,使P13-3和甘啤4号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显着上升、粗脂肪含量显着下降,导致P13-3的粗蛋白含量显着性下降、甘啤4号可溶性碳水化合物显着上升。播期对青贮品质影响因品种而异,晚播使青贮甘啤4号的pH值、氨态氮含量下降,乳酸含量上升,对其他2个品种无显着性影响。(4)随着施氮量的增加,2个大麦品种的株高和总茎数显着性增加,茎粗先增加后降低,不同施氮量下的阈值大小为总茎数>株高>茎粗。增加施氮使垦啤麦13茎、叶比例降低,穗比例增高,对甘啤4号无显着性影响。增加施氮使垦啤麦13和甘啤4号干草产量显着性增加,N160处理下最大,较N0处理增收76.1%和148.7%。施氮使2个品种大麦的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降低,粗蛋白含量增加,垦啤麦13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先增加后降低。氮肥偏生产力随施氮量增加显着性降低。2个品种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在N80处理下最大。结论:推迟刈割时间(抽穗期-蜡熟期)增加了大麦的干草产量,降低了干草品质,使青贮品质先增加后降低,最佳刈割时间为灌浆10d。增加播种密度使大麦产量增加,品质降低,综合考虑产量和品质两方面,375万株/hm2(中密度)较好。推迟播期使生育期缩短,产量降低,品质变差,适当条件下,大麦应当早播。增加施氮量使产量增加,品质增加,氮肥利用效率下降,为提高氮肥利用率和获得高产优质的青贮大麦,大麦施氮量为80kg/hm2较为适宜。

刘飞雁[10](2020)在《杂粮挂面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挂面作为我国工业化加工的传统主食之一,深受人们的青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以及对营养健康的日益关注,杂粮挂面尤其是针对糖尿病患者特殊人群开发的低GI杂粮挂面产品,展示出巨大的市场发展潜力。然而,研究者在工业化加工中关注的多为如何生产出高含量高品质的杂粮面条,甚少考虑品质改良过程中产品的营养功能性评价,尤其是面条食用后导致的血糖反应过高问题。本文探讨了造成不同种类杂粮挂面淀粉消化性差异的原因,并研究了工业化生产中常用品质改良工艺和改良剂对杂粮挂面体外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首先,研究了不同种类的杂粮原料对其挂面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并从淀粉自身结构和杂粮内源性组分方面分析了其淀粉消化性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杂粮挂面的体外淀粉消化率和eGI由高到低依次为:大麦>青稞>苦荞>燕麦>高粱。通过对五种杂粮挂面淀粉理化性质表征得出:高粱淀粉的糊化温度和焓值显着(P<0.05)高于其他杂粮;燕麦和高粱挂面中直链淀粉含量和淀粉相对结晶度较高,具有较多短程有序结构和较强氢键强度。杂粮脱酚、脱脂和脱蛋白处理使面条淀粉消化率升高,其中苦荞、燕麦和高粱挂面受影响最为明显。通过观察微观结构发现煮后燕麦面条内部淀粉颗粒溶胀程度相对较低,高粱和燕麦面条蛋白网络结构相对致密且连续。其次,研究了高粱籽粒热处理方式对其挂面体外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四种热处理方式均明显降低了煮后面条的体外淀粉消化率,其中湿热处理后面条含有最高的抗性淀粉(RS)含量和最低的快消化淀粉(RDS)含量,这主要与淀粉多尺度结构的变化有关。处理后的高粱淀粉有更低的分子量和更少的短支链比例,解聚后的淀粉分子链运动性增强,发生重排和再聚合作用,糊化温度升高,面条体系氢键作用和淀粉分子短程有序性整体增强,这些变化在不同程度上抑制了酶对淀粉的水解作用。此外,面条表面和内部更为致密的微观结构的形成进一步阻碍了酶与淀粉的接触。其次,研究了蛋白类调质剂对高粱挂面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外源蛋白可显着(P<0.05)降低煮后面条的RDS含量,增加其RS含量,以小麦蛋白的效果最为明显。添加外源蛋白后面条SDS可萃取蛋白(SDSEP)显着(P<0.05)降低,蛋白聚合程度增强,淀粉溶胀力减小,分子短程有序性程度升高。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LSM)观察发现外源蛋白改善了面条内部结构的完整性和紧密性,消化过程淀粉形态变化表明蛋白质网络对淀粉颗粒的包裹作用加强,形成了抵抗酶解的物理屏障。再次,研究了促蛋白交联类调质剂对高粱挂面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促蛋白交联剂有助于降低面条的淀粉消化速率,但作用效果有所差异。抗坏血酸添加量在0.02%时氧化作用最强,面条有最低的淀粉消化率和eGI。TG酶作用下煮后面条RDS和消化动力学参数显着(P<0.05)降低,RS含量显着(P<0.05)增加。低浓度碱(小于0.12%)可以显着(P<0.05)降低面条的淀粉消化率,这与其促蛋白交联和增加淀粉糊化程度之间的平衡有关。SDSEP结果显示三种调质剂均促使面条中蛋白发生交联,其中碱的促交联作用最为明显。CLSM观察表明,在适当的蛋白交联作用下,交联程度的增加有助于强化蛋白网络结构,降低消化过程中淀粉酶对其紧密包裹的淀粉颗粒的可及性,从而减缓淀粉的酶解速率。最后,探究了亲水胶体类调质剂对高粱挂面体外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亲水胶体的添加显着(P<0.05)降低了煮后面条的RDS含量,魔芋粉、海藻酸钠和可得然胶添加量在0.3%、0.2%和0.2%时RDS降至最低。添加三种胶体后面条的RS含量整体显着(P<0.05)高于空白组。三种胶体均能显着(P<0.05)降低淀粉的溶胀度,以可得然胶的效果最为明显。可得然胶可以显着升高(P<0.05)淀粉的糊化温度,降低崩解值。FTIR表明可得然胶使1047/1022 cm-1峰强度比值显着(P<0.05)增大,淀粉短程有序性升高,分子结晶程度增强。CLSM结果显示亲水胶体强化了淀粉和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面条内部结构强度增强,其中可得然胶和海藻酸钠的作用效果更为明显。

二、积极发展大麦生产 推进内蒙古地区大麦产业化进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积极发展大麦生产 推进内蒙古地区大麦产业化进程(论文提纲范文)

(1)喀斯特地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一)饲用资源与牛羊健康养殖
    (二)喀斯特地区饲用资源与牛羊健康养殖的特点
    (三)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研究进展与展望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四)数据资料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三 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采食粗饲料消化代谢影响机理
    (一)特色饲用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的影响机理
        1 栽培管理对于饲用资源高效利用的影响
        2 加工方式对于饲用资源高效利用的影响
    (二)牛羊采食粗饲料消化代谢的机理
        1 牛羊消化代谢器官功能性特点
        2 牛羊对于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规律
四 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的耦合机制
    (一)特色饲用资源营养品质分析与饲用价值评价
        1 常规营养成分分析
        2 能值的评定
        3 饲用价值评价
    (二)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
        1 饲用资源开发对于牛增重的影响
        2 饲用资源开发对羊增重的影响
        3 饲用资源开发对牛羊养殖经济效益的影响
五 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验证
    (一)喀斯特地区现有成熟技术
        1 种植管理技术
        2 饲料化加工技术
        3 牛羊舍饲技术
    (二)喀斯特地区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1 牛羊食槽改良技术
        2 牛羊圈舍优化技术
        3 牛羊健康养殖技术
    (三)技术应用示范与验证
        1 示范点的选择与代表性论证
        2 示范点建设目标与建设内容
        3 示范点现状评价与措施布设
        4 示范点规划设计与技术应用示范过程
        5 示范点技术应用示范成效与验证分析
六 结论与讨论
    1 主要结论
    2 主要创新点
    3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致谢

(2)近临界水液化玉米秸秆及其固体产物应用盐碱地改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秸秆的组成及利用技术
        1.2.1 秸秆的组成
        1.2.2 秸秆利用技术
    1.3 盐碱地改良概况
        1.3.1 盐碱地的性质和分布
        1.3.2 盐碱地的成因
        1.3.3 盐碱地的危害
        1.3.4 盐碱地的改良措施
    1.4 超/近临界水简介
        1.4.1 超/近临界水的性质
        1.4.2 超/近临界水的应用
    1.5 研究意义、目的和主要内容
        1.5.1 研究意义和目的
        1.5.2 研究主要内容
第2章 近临界水液化玉米秸秆及固体产物表征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计
        2.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ASP的形态及产率分析
        2.3.2 ASP的pH分析
        2.3.3 ASP的氮、磷、钾含量分析
        2.3.4 ASP的有机质分析
        2.3.5 ASP的热重(TG/DTG)分析
        2.3.6 ASP的红外(FT-IR)分析
        2.3.7 ASP的扫描电镜(SEM)分析
        2.3.8 ASP的比表面积(BET)分析
        2.3.9 ASP的 X射线衍射(XRD)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玉米秸秆液化固体产物在盐碱土壤中的应用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设计
        3.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盆栽土壤含水率、pH和电导率
        3.3.2 盆栽土壤总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
        3.3.3 盆栽大麦干重
        3.3.4 大田土壤的含水率、总氮、有效磷和速效钾
        3.3.5 大田土壤pH、电导率、含盐量和有机质
        3.3.6 大田土壤K~+、Na~+、Mg~(2+)和Ca~(2+)
        3.3.7 大田土壤CEC和 ESP
        3.3.8 大田高粱株高、茎粗、根长和穗长
        3.3.9 大田高粱穗重、百粒重和产量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不同施氮量对黑青稞生理特性、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章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氮肥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2.2 氮肥对作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1.2.3 氮肥对作物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1.2.4 氮肥对作物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1.2.5 施氮对作物氮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与条件
    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项目
        2.4.1 旗叶叶绿素SPAD值与叶面积测定
        2.4.2 光合特性测定
        2.4.3 不同施氮量处理对隆子黑青稞干物质积累影响的测定
        2.4.4 不同施氮量处理对隆子黑青稞养分积累影响的测定
        2.4.5 不同施氮量处理对隆子黑青稞籽粒灌浆特性影响的测定
        2.4.6 不同施氮量处理对隆子黑青稞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影响的测定
    2.5 统计分析
第三章 不同施氮量处理对隆子黑青稞光合特性的影响
    3.1 不同施氮量处理对隆子黑青稞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 不同施氮量处理对隆子黑青稞花后旗叶绿叶面积的影响
    3.3 不同施氮量处理对隆子黑青稞旗叶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4 不同施氮量处理对隆子黑青稞旗叶蒸腾速率的影响
    3.5 不同施氮量处理对隆子黑青稞旗叶气孔导度的影响
    3.6 小结
第四章 不同施氮量处理对隆子黑青稞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转运的影响
    4.1 不同施氮量处理对隆子黑青稞开花期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4.2 不同施氮量处理对隆子黑青稞成熟期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4.3 不同施氮量处理对隆子黑青稞干物质转运及籽粒贡献率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不同施氮量处理对隆子黑青稞养分积累、分配及转运的影响
    5.1 不同施氮量处理对隆子黑青稞开花期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5.2 不同施氮量处理对隆子黑青稞成熟期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5.3 不同施氮量处理对隆子黑青稞氮素转运及对籽粒贡献率的影响
    5.4 不同施氮量处理对隆子黑青稞氮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5.4.1 不同施氮量处理对隆子黑青稞氮素农学利用效率的影响
        5.4.2 不同施氮量处理对隆子黑青稞氮肥偏生产力的影响
        5.4.3 不同施氮量处理对隆子黑青稞氮肥贡献率的影响
        5.4.4 不同施氮量处理对隆子黑青稞氮素吸收效率的影响
第六章 不同施氮量处理对隆子黑青稞灌浆特性的影响
    6.1 不同施氮量处理对隆子黑青稞籽粒灌浆参数的影响
    6.2 不同施氮量处理对隆子黑青稞灌浆持续天数及灌浆速率的影响
    6.3 不同施氮量处理对隆子黑青稞最大灌浆速率及出现时间的影响
    6.4 不同施氮量处理对隆子黑青稞各时段籽粒灌浆次级参数的影响
    6.5 不同施氮量处理对隆子黑青稞籽粒灌浆参数与粒重相关性影响
第七章 不同施氮量处理对隆子黑青稞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
    7.1 不同施氮量处理对隆子黑青稞有效穗数的影响
    7.2 不同施氮量处理对隆子黑青稞穗粒数的影响
    7.3 不同施氮量处理对隆子黑青稞千粒重的影响
    7.4 不同施氮量处理对隆子黑青稞籽粒产量的影响
第八章 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
        8.1.1 不同施氮量处理对隆子黑青稞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8.1.2 不同施氮量处理对隆子黑青稞干物质、氮素分配及转运的影响
        8.1.3 不同施氮量处理对隆子黑青稞灌浆特性的影响
        8.1.4 不同施氮量处理对隆子黑青稞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
    8.2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4)我国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效应评价、驱动因素及策略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耕地资源面临严峻形势
        1.1.2 保护主义特征的新举措带来严峻挑战
        1.1.3 “一带一路”倡议提供重要契机
        1.1.4 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时代要求和政策动向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主要农产品研究范围、确定依据及数据来源
        1.4.1 主要农产品研究范围
        1.4.2 主要农产品确定依据
        1.4.3 主要数据来源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国内外研究动态
    2.1 虚拟耕地资源的概念界定
    2.2 虚拟耕地资源量化分析
        2.2.1 虚拟耕地资源的单一方法分析
        2.2.2 虚拟耕地资源的复合方法分析
        2.2.3 虚拟耕地资源的多用途方法分析
    2.3 虚拟耕地资源贸易流动分析
        2.3.1 虚拟土地资源贸易流动分析
        2.3.2 虚拟耕地资源净进口贸易流动分析
    2.4 虚拟耕地资源影响因素分析
        2.4.1 虚拟水的影响因素分析
        2.4.2 虚拟土地的影响因素分析
        2.4.3 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的影响因素分析
    2.5 虚拟耕地资源战略分析
    2.6 研究述评
第3章 虚拟耕地资源理论体系及分析框架
    3.1 虚拟耕地资源理论体系
        3.1.1 虚拟耕地资源的学科内涵
        3.1.2 虚拟耕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3.1.3 虚拟耕地资源的理论基础
    3.2 分析框架构建
        3.2.1 理论模型构建
        3.2.2 框架解构及内涵逻辑
        3.2.3 分析框架的逻辑安排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状况分析
    4.1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量化状况
        4.1.1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含量分析
        4.1.2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量分析
        4.1.3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出口量分析
        4.1.4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净进口量分析
    4.2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贸易结构状况
        4.2.1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贸易结构模型建构
        4.2.2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贸易结构分析
    4.3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贸易国别变化
        4.3.1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贸易格局分析
        4.3.2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分国别特征
    4.4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贸易依存度分析
        4.4.1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贸易依存度方法
        4.4.2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贸易依存度动态变化
    4.5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与实际耕地资源的关联状况
        4.5.1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量与实际耕地资源的相关性分析
        4.5.2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量与实际耕地资源的曲线关系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效应检验分析
    5.1 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的“尾效”效应检验分析
        5.1.1 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的“尾效”效应理论依据
        5.1.2 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的“尾效”效应检验方法
        5.1.3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的“尾效”效应检验结果分析
    5.2 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的“诅咒”效应检验分析
        5.2.1 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的“诅咒”效应理论依据
        5.2.2 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的“诅咒”效应检验方法
        5.2.3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丰裕度初步统计观察
        5.2.4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的“诅咒”效应检验结果分析
    5.3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的“福音”效应分析
        5.3.1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福音”效应的传导途径分析
        5.3.2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福音”效应的传导机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的贡献效应分析
    6.1 虚拟耕地资源贸易的内在机理分析
        6.1.1 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的微观机理分析
        6.1.2 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的宏观机理分析
    6.2 模型构建及数据来源
        6.2.1 扩展的索洛模型构建
        6.2.2 数据来源
    6.3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分析
        6.3.1 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
        6.3.2 虚拟耕地资源进口要素贡献率分析
        6.3.3 虚拟耕地资源进口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的驱动因素分析
    7.1 虚拟耕地资源进口驱动因素的“六维”框架
        7.1.1 自然维因素
        7.1.2 政治维因素
        7.1.3 经济维因素
        7.1.4 社会维因素
        7.1.5 生态维因素
        7.1.6 政策维因素
    7.2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的驱动因素分析
        7.2.1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的驱动因素选择
        7.2.2 模型设定与数据处理
        7.2.3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的驱动因素实证分析
    7.3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的驱动因素分解分析
        7.3.1 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的驱动因素分解方法和数据来源
        7.3.2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的驱动因素分解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我国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政策效果分析
    8.1 理论依据、理论演绎与假说提出
        8.1.1 理论依据
        8.1.2 理论演绎与假说提出
    8.2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政策效果分析
        8.2.1 入世前的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政策效果分析
        8.2.2 开放型的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政策效果分析
        8.2.3 新常态下的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政策效果分析
    8.3 政策效果下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节土潜力分析
        8.3.1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节土潜力模型构建
        8.3.2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节土潜力测算及分析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我国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策略调整分析
    9.1 主要农产品进口策略调整对于农业生产影响的内在机理分析
    9.2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策略调整分析
        9.2.1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政策策略调整
        9.2.2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规模策略调整
        9.2.3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结构策略调整
        9.2.4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来源策略调整
    9.3 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策略调整的优化路径分析
        9.3.1 调整和发挥好农产品进口支持政策
        9.3.2 加强内外统筹保障国内农业产业安全
        9.3.3 优化国际市场布局实现进口来源多元化
        9.3.4 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提升农产品贸易掌控力
    9.4 本章小结
第10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10.1 研究结论
    10.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聚马来酸梯度对隆子黑青稞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盐碱地改良研究进展
        1.2.1 水利工程土壤改良
        1.2.2 化学改良
        1.2.3 农业工程修复技术
    1.3 聚马来酸在农业上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内容及方法
    2.1 试验地点与材料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材料
        2.1.3 试验设计
    2.2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 统计分析
第三章 聚马来酸对隆子黑青稞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3.1 聚马来酸对隆子黑青稞花后旗叶叶面积的影响
    3.2 聚马来酸对隆子黑青稞花后旗叶叶绿素SPAD值的影响
    3.3 聚马来酸对隆子黑青稞花后旗叶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4 聚马来酸对隆子黑青稞花后旗叶蒸腾速率的影响
    3.5 聚马来酸对隆子黑青稞花后旗叶胞间CO_2浓度的影响
    3.6 聚马来酸对隆子黑青稞花后旗叶气孔导度的影响
    3.7 小结
第四章 聚马来酸对隆子黑青稞保护酶活性影响
    4.1 聚马来酸对隆子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4.1.1 聚马来酸对隆子黑青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4.1.2 聚马来酸对隆子黑青稞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4.1.3 聚马来酸对隆子黑青稞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
    4.2 聚马来酸对隆子黑青稞可溶性蛋白质活性的影响
    4.3 聚马来酸对隆子黑青稞丙二醛(MDA)活性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章 聚马来酸对隆子黑青稞干物质、氮素积累分配及转运的影响
    5.1 聚马来酸对开花期干物质积累及分配影响
    5.2 聚马来酸对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及分配影响
    5.3 聚马来酸对隆子黑青稞干物质转运及籽粒贡献率的影响
    5.4 聚马来酸对开花期氮素积累及分配影响
    5.5 聚马来酸对成熟期氮素积累及分配影响
    5.6 聚马来酸对隆子黑青稞氮素转运的影响
    5.7 小结
第六章 聚马来酸对隆子黑青稞灌浆特性的影响
    6.1 聚马来酸对隆子黑青稞理论千粒重的影响
    6.2 聚马来酸最大灌浆速率(R_(max))和最大灌浆速率出现时间(T_(max))的影响
    6.3 聚马来酸对主要次级灌浆参数的影响
    6.4 小结
第七章 聚马来酸对隆子黑青稞产量构成及氮肥利用的影响
    7.1 聚马来酸对隆子黑青稞生育期的影响
    7.2 聚马来酸对隆子黑青稞株高的影响
    7.3 聚马来酸对隆子黑青稞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7.4 聚马来酸对隆子黑青稞氮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7.5 小结
第八章 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
        8.1.1 聚马来酸对隆子黑青稞光合特性的影响
        8.1.2 聚马来酸对隆子黑青稞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8.1.3 聚马来酸对隆子黑青稞干物质、氮素分配及转运的影响
        8.1.4 聚马来酸对隆子黑青稞灌浆特性的影响
        8.1.5 聚马来酸对隆子黑青稞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8.2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宁夏草原生态文化寻踪(论文提纲范文)

宁夏的父亲山与母亲河
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汇之地
岩画遗迹中的草原生态文化
中卫大麦地岩画,北方狩猎游牧文化的“陈列馆”
固原,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
西夏,草原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融合的王朝
滩羊之乡、甘草之乡的文化色彩
草原牧业发展的生态文化思考

(7)大麦进口对中国大麦产业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农产品进口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1.2.2 进口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1.2.3 大麦国际贸易问题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1.5.1 研究创新
        1.5.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粮食安全
        2.1.2 大麦产业
        2.1.3 进口安全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产品贸易理论
        2.2.2 产业安全理论
        2.2.3 价格传导机制理论
        2.2.4 投资挤出机制理论
        2.2.5 局部均衡理论
第三章 中国大麦进口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3.1 中国大麦进口贸易现状
        3.1.1 大麦进口数量大幅快速增加
        3.1.2 大麦进口价格波动性较大
        3.1.3 大麦进口来源高度集中
        3.1.4 大麦进口依存度显着提高
    3.2 中国大麦进口增加的原因分析
        3.2.1 大麦消费需求大幅快速增加
        3.2.2 大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分析
        3.2.3 大麦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价格与生产影响的路径分析
    4.1 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价格的传导影响路径分析
        4.1.1 大麦进口价格大幅下降,影响国内大麦价格
        4.1.2 国内大麦价格不断下跌,比较收益降低
    4.2 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生产的挤出影响路径分析
        4.2.1 进口挤占国内市场空间,抑制大麦生产
        4.2.2 国内大麦供给不足,产需缺口不断扩大
        4.2.3 自给率显着下降,影响大麦产业安全
    4.3 大麦进口依赖性风险分析
        4.3.1 大麦进口依赖性指数衡量方法
        4.3.2 大麦进口依赖性风险评估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价格与生产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研究方法与数据说明
        5.1.1 向量自回归模型介绍
        5.1.2 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5.2 实证分析
        5.2.1 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价格影响的实证分析
        5.2.2 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产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麦进口关税政策调整对大麦产业影响的模拟分析
    6.1 局部均衡理论模型
    6.2 中国农业产业模型
        6.2.1 模型介绍
        6.2.2 大麦市场供求模型框架
        6.2.3 模型参数
        6.2.4 稳健性检验
    6.3 大麦进口关税政策调整对大麦产业影响情景模拟
        6.3.1 情景模拟分析步骤
        6.3.2 情景模拟方案设定
        6.3.3 情景模拟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调整和完善大麦进口贸易政策,降低进口冲击与损害
        7.2.2 建立健全大麦产业支持政策,提高国内生产能力
        7.2.3 实施大麦科技创新政策,增强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8)我国大麦进口增长的原因、冲击及贸易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农产品进口原因研究
        1.2.2 农产品进口影响研究
        1.2.3 农产品进口需求研究
        1.2.4 国际贸易措施研究
        1.2.5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性说明
第二章 基本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替代效应
        2.1.2 对外贸易政策
        2.1.3 贸易救济措施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需求弹性理论
第三章 贸易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大麦供需特征
    3.1 世界大麦供求基本情况
        3.1.1 世界大麦生产
        3.1.2 世界大麦消费
        3.1.3 世界大麦贸易
    3.2 中国大麦生产和消费
        3.2.1 中国大麦生产
        3.2.2 中国大麦消费
    3.3 中国大麦进口贸易
        3.3.1 中国大麦进口规模与进口价格特征
        3.3.2 中国大麦进口的市场结构特征
        3.3.3 中国大麦贸易竞争力指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大麦进口增长的主要原因
    4.1 玉米及其替代品消费概况
    4.2 进口大麦替代国内玉米饲用消费的原因
        4.2.1 大麦在玉米替代品中的功能和用途优势
        4.2.2 大麦替代国内玉米的价格因素分析
        4.2.3 不同替代品对国内玉米的实际替代量
    4.3 中国大麦价格优势对玉米饲用消费的影响
        4.3.1 模型构建和数据来源
        4.3.2 实证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麦进口增长对大麦及关联产业贸易的冲击
    5.1 中国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的替代效应分析
        5.1.1 模型构建和数据来源
        5.1.2 实证结果及分析
        5.1.3 中国大麦进口来源的可依赖性分析
    5.2 中国大麦进口的“大国效应”分析
        5.2.1 模型构建和数据来源
        5.2.2 实证结果及分析
    5.3 中国大麦进口对国内啤酒进出口的冲击
        5.3.1 模型构建和数据来源
        5.3.2 实证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麦进口增长对国内大麦生产的冲击
    6.1 中国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种植影响的宏观实证分析
        6.1.1 理论基础
        6.1.2 模型构建和数据来源
        6.1.3 实证结果及分析
    6.2 大麦相对价格对农户大麦种植意愿影响的微观实证分析
        6.2.1 理论模型构建
        6.2.2 数据来源和样本说明
        6.2.3 变量设置和描述性统计
        6.2.4 实证结果及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大麦进口贸易政策及其影响
    7.1 主要大麦贸易国的贸易政策
        7.1.1 澳大利亚大麦贸易监管机构与贸易政策
        7.1.2 加拿大大麦贸易监管机构与贸易政策
        7.1.3 法国大麦贸易监管机构与贸易政策
    7.2 中国大麦进口贸易政策演变
        7.2.1 平稳运行期(2001-2014年)
        7.2.2 动态调整期(2015年-至今)
    7.3 中国大麦进口贸易政策调整的原因
        7.3.1 中国对澳大利亚大麦进口量和进口价格变化趋势
        7.3.2 中国大麦产业损害的基本情况
        7.3.3 澳大利亚大麦倾销与中国大麦产业损害之间的关联性分析
    7.4 贸易政策干预对中国大麦进口的影响
        7.4.1 模型构建和数据来源
        7.4.2 实证结果及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1.1 中国大麦进口波动加剧并将趋于常态化
        8.1.2 价格优势引起对玉米的替代是大麦进口增长的根源
        8.1.3 大麦进口增长对国内大麦和啤酒产业贸易带来显着冲击
        8.1.4 大麦进口增长对国内大麦生产形成一定的挤压效应
        8.1.5 非关税措施能有效控制大麦进口的规模和节奏
    8.2 政策建议
        8.2.1 拓宽大麦进口渠道,降低进口市场集中度
        8.2.2 强化应对大麦进口外溢冲击的政策储备
        8.2.3 充分挖掘大麦优势产区的生产潜能
        8.2.4 完善大麦进口监测预警和贸易救济制度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四种栽培措施对青贮大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0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刈割对青贮作物的影响
        1.1.1 刈割对青贮作物产量的影响
        1.1.2 刈割对青贮作物品质的影响
        1.1.3 最佳刈割时间
        1.1.4 刈割对青贮品质的影响
    1.2 播种密度对青贮作物影响
        1.2.1 播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1.2.2 种植密度对品质的影响
    1.3 播期对青贮作物的影响
        1.3.1 播期对出苗的影响
        1.3.2 播期对牧草产量的影响
        1.3.3 播期对牧草品质的影响
    1.4 不同灌溉定额对饲用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4.1 水分对饲用作物产量的影响
        1.4.2 水分对饲用作物品质的影响
    1.5 氮肥运筹对饲用作物的影响
        1.5.1 施氮对饲用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5.2 施氮对饲用作物产量的影响
    1.6 青贮发酵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1.6.1 青贮原理
        1.6.2 青贮发酵影响因素
    1.7 立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7.1 立题意义
        1.7.2 研究内容
2 不同刈割期对北疆地区青贮大麦产量和青贮品质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试验设计
        2.1.3 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分析
        2.2.1 刈割期对大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2.2.2 刈割期对大麦鲜草和干草产量的影响
        2.2.3 刈割期对大麦饲用品质的影响
        2.2.4 刈割期对大麦青贮品质的影响
    2.3 讨论与结论
        2.3.1 讨论
        2.3.2 结论
3 不同播种密度对大麦产量和青贮品质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方法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种植密度对大麦不同品种农艺性状的影响
        3.2.2 不同种植密度对大麦不同品种产量、干物质含量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3.2.3 不同种植密度对大麦不同品种青贮原料品质的影响
        3.2.4 不同种植密度对大麦不同品种青贮品质的影响
    3.3 讨论与结论
        3.3.1 讨论
        3.3.2 结论
4 播期对青贮大麦产量和青贮品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设计
        4.1.3 方法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播期对大麦生育进程的影响
        4.2.2 不同播期对大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4.2.3 不同播期对大麦干、鲜产量及干物质的影响
        4.2.4 不同播期对大麦青贮原料品质的影响
        4.2.5 不同播期对大麦青贮品质的影响
    4.3 讨论与结论
        4.3.1 讨论
        4.3.2 结论
5 施氮量对青贮大麦生产性能、氮肥利用率和品质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概况及试验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试项目和方法
        5.1.4 数据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施氮量对大麦农艺性状的影响
        5.2.2 不同施氮量对大麦干、鲜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5.2.3 不同施氮量对大麦青贮原料品质的影响
    5.3 讨论与结论
        5.3.1 讨论
        5.3.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10)杂粮挂面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1 绪论
    1.1 杂粮概述
    1.2 杂粮面条发展现状
    1.3 面制品淀粉消化性的研究现状
        1.3.1 淀粉消化性与血糖生成指数
        1.3.2 面制品淀粉消化性的研究进展
    1.4 立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原料与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原料基本成分测定
        2.3.2 杂粮粉的制备
        2.3.3 杂粮籽粒预处理
        2.3.4 淀粉提取方法
        2.3.5 淀粉分子量大小测定
        2.3.6 支链淀粉精细结构测定
        2.3.7 淀粉热力学性质测定
        2.3.8 杂粮挂面的制作
        2.3.9 面条质构特性测定
        2.3.10 面条体外淀粉消化特性测定
        2.3.11 总酚含量测定
        2.3.12 傅里叶变换红外色谱(FTIR)分析
        2.3.13 X-射线衍射(XRD)分析
        2.3.14 淀粉溶胀度测定
        2.3.15 淀粉糊化特性测定
        2.3.16 面条微观结构分析
        2.3.17 SDS可萃取蛋白(SDSEP)测定
        2.3.18 游离巯基含量测定
        2.3.19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杂粮原料对其挂面体外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分析
        3.1.1 原料基本成分分析
        3.1.2 不同种类杂粮挂面体外淀粉消化特性分析
        3.1.3 不同种类杂粮挂面淀粉理化特性分析
        3.1.4 杂粮内源性酚类物质对其挂面淀粉消化性的影响
        3.1.5 杂粮内源性脂肪对其挂面淀粉消化性的影响
        3.1.6 杂粮内源性蛋白对其挂面淀粉消化性的影响
        3.1.7 不同种类杂粮挂面微观结构分析
    3.2 高粱热处理方式对其挂面品质及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研究
        3.2.1 高粱热处理对面条质构特性的影响
        3.2.2 高粱热处理对面条体外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
        3.2.3 热处理对高粱淀粉分子结构的影响
        3.2.4 热处理对高粱淀粉热力学性质的影响
        3.2.5 热处理对淀粉结晶结构的影响
        3.2.6 热处理对淀粉短程有序结构的影响
        3.2.7 热处理对高粱面条微观结构的影响
    3.3 蛋白类调质剂对高粱挂面品质及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研究
        3.3.1 外源蛋白对高粱挂面质构特性的影响
        3.3.2 外源蛋白对高粱挂面体外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
        3.3.3 外源蛋白对面条蛋白聚合程度的影响
        3.3.4 三种外源蛋白与小麦蛋白、高粱蛋白相互作用分析
        3.3.5 外源蛋白对面条淀粉溶胀度的影响
        3.3.6 外源蛋白对面条淀粉短程有序性的影响
        3.3.7 外源蛋白对面条微观结构的影响
        3.3.8 外源蛋白作用下的蛋白含量与面条淀粉消化性的相关性分析
    3.4 促蛋白交联类调质剂对挂面品质及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研究
        3.4.1 抗坏血酸对高粱挂面品质及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
        3.4.2 TG酶对高粱挂面品质和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
        3.4.3 碱对高粱挂面品质和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
        3.4.4 调质剂添加量和蛋白交联程度与高粱挂面淀粉消化特性的相关性分析
    3.5 亲水胶体类调质剂对高粱挂面品质及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研究
        3.5.1 三种胶体对高粱挂面质构特性的影响
        3.5.2 三种胶体对高粱挂面体外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
        3.5.3 三种胶体对高粱挂面淀粉溶胀度的影响
        3.5.4 三种胶体对高粱挂面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3.5.5 三种胶体对高粱挂面淀粉短程有序结构的影响
        3.5.6 三种胶体对高粱挂面微观结构的影响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积极发展大麦生产 推进内蒙古地区大麦产业化进程(论文参考文献)

  • [1]喀斯特地区特色饲用资源开发与牛羊健康养殖研究[D]. 陈洋.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2]近临界水液化玉米秸秆及其固体产物应用盐碱地改良[D]. 周正鑫. 吉林大学, 2021(01)
  • [3]不同施氮量对黑青稞生理特性、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D]. 马跃峰. 西藏大学, 2021(12)
  • [4]我国主要农产品虚拟耕地资源进口效应评价、驱动因素及策略调整研究[D]. 曹冲.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5]聚马来酸梯度对隆子黑青稞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D]. 赵春会. 西藏大学, 2021(12)
  • [6]宁夏草原生态文化寻踪[J]. 汪绚,李楠,尹刚强,王洪波,石文轩. 生态文明世界, 2020(04)
  • [7]大麦进口对中国大麦产业的影响研究[D]. 谭琳元.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8]我国大麦进口增长的原因、冲击及贸易政策研究[D]. 龚谨.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9]四种栽培措施对青贮大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赵准.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10]杂粮挂面淀粉消化特性的影响因素及机制研究[D]. 刘飞雁. 江南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内蒙古积极发展大麦生产,推进大麦产业化进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