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语言变异现象分析

家庭语言变异现象分析

一、家庭语言变异现象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付义荣[1](2021)在《中国农村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现状及理论思考》文中认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陆续有学者开始对中国农村进行社会语言学调查与研究。这些调查与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农村的社会变迁和语言变化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都是非常有益的。但当前的中国农村社会语言学研究也存在诸多不足,如重宏观轻微观、理论薄弱、研究对象的普遍性不够等,因而未能充分展现其应有的学术价值。鉴于这样的研究现状以及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加速推进"中国农村社会语言学"的学科化在当前尤为重要而紧迫。

王雅萱[2](2020)在《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及语言和谐建设研究》文中认为生态语言学主张语言与外部环境及其赖以生存的自身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语言系统与生态系统具有相似的内部关系,认为语言多样性程度越高的生态环境系统具有更高的和谐性与稳定性。但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境内的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开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不同程度的影响着语言的多样性和语言生态的和谐。本文的研究以生态语言学的“语言多样性”理论为主体框架,从内蒙古通辽市的语言生态系统出发,运用语言田野调查的方法,实地调查内蒙古通辽市的语言使用现状,通过访谈等方法对内蒙古通辽市单语使用者、双语使用者或多语使用者的语言态度、语言期待等进行调查。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Statistics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概率统计,并结合文献资料与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田野调查数据进行定量分析阐述。进一步结合社会文化、民族认同等因素分析,探讨内蒙古地区语言和谐及语言保护问题。本文除结语外,共从六个方面展开调查论述: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介绍本研究调研地及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本章首先从城市概况和语言分布情况两个方面介绍本研究的调研地——内蒙古通辽市;其次,从性别、年龄、民族、区域分布、文化程度、受教育程度等方面介绍本次田野调查的调查研究对象的基本概况。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内蒙古通辽市作为调研地具有很好的典型性,适合在该地进行本次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对象符合调研要求,所得出的调研结果具有代表性。第三章,调查内蒙古通辽市语言使用现状。本章主要从语言使用调查方面描述内蒙古通辽市语言使用现状。并通过SPSS20.0软件分析,得到本研究所需的研究数据。通过分析,内蒙古通辽市大部分语言使用者汉语水平高于蒙古语水平,随着年龄的降低双语使用者在生活学习中使用汉语的频率增高。第四章,通过问卷调查,对通辽市各民族对国家和地方现行的有关语言文字的法律法规的知晓水平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语言态度方面的数据对通辽市公民对语言使用的态度进行分析。在了解语言使用者对语言文字法律法规的认知情况的同时,了解现行语言文字法律法规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推广情况,为政府深入推行法律法规提供了一定的社会参数。从数据上看,通辽市的市民对国家语言文字的法律法规的知晓度偏低,政策的宣传效果欠佳,但语言使用者对汉语和蒙古语的态度都十分良好,没有出现排斥现象。第五章,总结分析内蒙古通辽市的语言生态现象以及内蒙古通辽市的社会发展对其语言生态影响。首先,根据前文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的特征分别为:蒙古语还具有较强的语言活力、产生许多汉蒙混词、随着语言使用者年龄的变化不同语言使用呈现出层次性、语言景观字体大小体现语言顺位以及存在其他少数民族语言;其次,从民族身份认同、社会语言认同、社会网络发展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四个方面分析推进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变化的影响因素。如城市经济发展带动人口流动,外部移民的语言与当地民族的语言进行语言接触造成直接影响。第六章,基于前文,提出保护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和谐的建议。少数民族地区多语和谐具有保护民族完整性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因此,本章从维护语言多样性、加强语言文字相关立法及执行制度、推进双语教育以及利用媒体途径传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四个方面对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保护提出建议。

黄曦莹[3](2020)在《青少年语言变异中的语言价值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青少年语言变异研究一直以来局限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畴,在研究视野及研究理论上未能推陈出新。为此,本文从语言经济学视角出发,以Rossi-Landi的语言价值观为理论基础探讨青少年语言变异中的语言价值问题。认为,青少年语言变异中涉及的语言(符号)价值并不相等,且存在不同变化趋势,从而进一步探讨了“语言(符号)总价值”这一概念,并给出三个判断标准: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及沟通价值,分别对应社会语言学中语言使用者的语言能力、语言使用情况及语言态度三个要素。再结合青少年语言变异特殊性,以重庆市青少年语言现状为例进行语言价值相关分析,发现:(1)在青少年言语市场中,普通话总体价值高于方言语言价值,且受到的社会因素影响更多,更能影响青少年语言变异结果。(2)在不同的社会域中(性别、年龄、语言环境)语言承担不同的语言价值,语言价值的变化同样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3)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特殊语言变体仅在青少年群体内部市场中具有较高的沟通价值,随青少年年龄的增长,这种语言变体的语言价值或呈下降趋势。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从研究背景、研究现状与不足三个方面分析目前研究的发展进度,再结合语言经济学交叉学科优势,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意义及创新之处,最后描述本文研究所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涉及的理论基础。第二章为语言价值理论剖析及其应用于社会语言学调查的方法论描述部分,此部分主要对Rossi-Landi的语言价值观进行理论剖析,提出语言价值不同表现形式的区分以及总价值大小的判断标准,再结合青少年语言变异之特点,进行语言价值理论在实际研究中的方法论分析。第三章为青少年语言变异中语言价值问题的相关调查。本文以重庆市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抽样调查了该地区青少年群体的语言现状,为后续青少年语言变异中的语言价值分析提供数据支撑。第四章为研究调查结果分析部分。此部分基于重庆市青少年语言现状调查结果,结合语言价值理论对青少年语言变异中涉及的不同语言(变体)进行价值大小判断,最后分析其语言价值变化的影响因素、产生原因及发展趋势。第五章为结语部分,对本文研究进行概括性总结,并提出研究的不足及对未来研究的启示、建议。

苏日那[4](2020)在《蒙古贞地区蒙古族语言生活调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蒙古贞地区蒙古族语言生活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方法,获取蒙古贞地区蒙古族语言生活的第一手材料,据此分析该地区人文社会环境、日常生活领域、教育领域中的蒙古族语言生活现状和相关语言政策。在此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由以下六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等。第一章从蒙古贞的历史变迁(历史背景、人口变化)、文化传承与变迁(语言文化、媒体接触)、蒙古族教育概况(起步期、探索期、调整期)等几个方面,介绍、分析蒙古贞地区人文社会环境和语言生活环境,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的对策建议。第二章审视和研究语言政策问题。首先,从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有关定义和目标着手,通过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的相关性,阐明了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如何影响语言实践;其次,基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政策、蒙古贞地区地方性法规(条例),从民族语文工作、民族教育工作、民族文化工作、民族干部培养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蒙古贞地区民族政策落实情况;最后,针对语言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第三章为分析和归纳日常生活领域部分。在蒙古族聚居区和蒙汉杂居区选择老、中、青三个不同年龄段的被试,从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语言使用状况、语言态度等方面对语言使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进一步阐明了语言价值观和语言实践的相互影响。其后,对日常生活领域语言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因素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第四章为教育领域部分,在了解教学概况的基础上,对教学现状和学习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其中包括对教师进行的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语言使用状况、语言态度等专项调查;对学生进行的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语言使用状况、学习态度等专项调查。在此之后,综合教育领域语言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第五章系结语部分,以“正常情况下,语言与生活的万千变化没有偶然性,都是必然发生”为题,在调查分析、综合研究基础上分总结、结论、余论三个部分进行了归纳与总结。总结部分,概括了蒙古贞地区蒙古族语言生活。结论部分,对蒙古语使用现状、语言态度、语言流失概况等进行研究反思,并对其语言文化发展提出几点重要启示。余论部分,针对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几点建议。

张武玉玲(Truong Vu Ngoc Linh)[5](2020)在《越南语汉越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古以来,中越两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频繁接触,越南语深受汉语影响。为满足交际需要,越南语多次从汉语借入大量词语,它们被称为汉越词。汉越词是汉语和越南语长期接触的产物,是现代越南语词汇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渗透到越南语词汇的各个层次,并制约着越南语的语体风格。“汉越音”“汉越语”“汉语借词”“汉越词”“汉源词”均是学界沿用的术语,针对不同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观点、使用的术语也不同。本研究以越南语汉越词为研究对象,统一使用“汉越词”这一术语。本文以汉越词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全面描述汉越词语音、语义、语法和表达特点的基础上,以越南官方出版的不同类型代表性报纸《人民报》《青年报》为语料依据,统计不同领域媒体语言的汉越词出现频率及使用特点;以越南中部城市洞海市为调查地,采用实地观察法、图像搜集法以及访谈式问卷调查法,调查汉越词在城市牌匾用文中的使用情况、市民所持态度和期望,并据此提出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以洞海市不同社会特征的调查对象为问卷调查被试,考察洞海市居民和大学生的语言使用、汉越词的知晓和使用特点,以及相关的语言态度。本研究试图通过以上描写和调查分析,较全面地揭示汉越词在不同领域的使用现状和特点,弥补以往汉越词研究的不足。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汉越词的描写方面。为适用越南语的特点,汉语词借入越南语后经历了语音、语义、构词方式的加工改造,并逐渐定型。汉越词以汉语音译形式为主,既保留了古汉语的语音特点,又在长期本土化过程中发展出了多种语音变体形式;词汇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构词和自造式汉越词方面,其中构词方式以并列复合式和偏正式为主,另有使用汉越语素构造的新词;词义变化主要涉及词义缩小、词义扩大和词义转移;汉越词成语可分为完全音译自汉语成语和汉越成语变体两类,后者主要使用越南语素代替、改造汉越语素或完全使用越南语语素。报纸语言汉越词使用方面。政治、经济类报道中,汉越词使用率相当高,其数量随时事变化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有一定差异;教育类报道汉越词使用的比例高于文化和文艺类报道。与越南改革开放前相比,改革开放后汉越词在政治领域的使用率高于文化和文艺领域。随着国际交流的扩大和深入,大量汉越词进入越南语词汇系统,并促进了汉越词的进一步本土化。与此同时,越南语口语和书面语涌现出越来越多的英语词汇。牌匾用文方面。城市牌匾的主要功能是为人们提供信息,是城市语言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调查表明,多数被试支持牌匾使用越英双文,部分被试认为应当使用越南文单文,少数被试表示接受使用外文单文。多数被试希望牌匾能够“更加国际化”“为顾客提供方便”“代表国家形象”。牌匾中出现的汉越词使用率高达78.8%,体现出汉越词在官方语言使用方面的重要地位。语言能力、语言使用及汉越词使用方面。不同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及大学生不同专业被试的媒体接触和语言使用存在差异,多数被试学习英语,其次是汉语、俄语,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均不高;被试接触频率最高的媒体是社交网络,各类媒体接触以越南语为主。被试对汉越词的认知与使用存在滥用和误用问题;多数被试不能明确区分越南语词和汉越词的使用场景,这在书面语(如报纸、公文、课堂或会议发言)等正式场合较为普遍。本文全面考察了汉越词的结构特点以及不同领域中的使用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汉越词使用的因素,预测了汉越词的发展趋势,为汉越词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

教育部[6](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指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严嘉悦[7](2020)在《语言、地方和身份:日常交流中的苏州话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苏州方言的日常交流实践为考察对象,对该城市中人们的方言沟通行为和话语逻辑进行分析,以探究苏州话形成的地方身份和认同。文章通过深度访谈、文本分析并辅之以田野经验,进入苏州话的日常交往场景,从而描绘出作为地方交流媒介的苏州话生成了怎样的历史语言认同?这种认同在现如今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又面临怎样的变化与危机?本地人又是如何对这种变化和危机作出反应和实践,从而巩固自身的认同,并与他者进行区别?并探究苏州话在哪几个层面进行了身份实践的再确认。研究发现,经由历史形成的苏州话认同是该城市政治、经济与文化并进的产物,是一种本地人引以为傲的语言资源和地方符号,同时与其他方言相较在听感和文化因素上呈现明显的优势地位。于是,经由历史的塑造与本地实践,方言成为人与人、人与地的沟通媒介,形成了本地人的地方身份与情感认同。对苏州人而言,方言所经验的身份认同在空间、话语与实践三个层面发生:空间上苏州话指向亲切的情感与私人化的交流,主体因此能够进行与本地者的身份确认,并获得情感上的接近性与信任感;苏州人通过凸显该方言的听觉美感塑造其独特性,从语音层面对地方身份进行严格的确认并赋予方言身份权力;而新苏州人/外地人则因为缺少方言使用的技能与实践经验被排除在“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之外,或进行主动的融入,或成为瓦解苏州话所形成本地意识的推力。值得注意的是,本文中经由苏州话交往实践而形成的地方身份,应该被诉诸空间听觉秩序与听觉共同体层面进行理解。然而,现代化/全球化/城市化给苏州方言带来了冲击与认同危机,普通话/英语/其他方言开始与苏州话争夺地方交往空间,于是本地人对此种身份危机进行抵抗和再实践。以抵抗普通话对教育系统的全面进入为先,学校、家庭、媒体、社区、公共空间等分别进行了不同的实践,其间存在地方认同回归的可能性,新的苏州话实践与讨论空间生产出来。但更多的是实践并不能触及危机的根本:普通话教育已经塑造了其在公共讨论中的合理性地位,背后是民族国家声音的统一;英语的教育指向全球化趋势并进入教育考核,便利了对外国际交流以及全球市场和资本流动。在此种进展趋势下,依靠苏州话的地方交流经验与情感认同而产生的地方身份,在与资本、市场逻辑以及政策暴力下所产生的全球/民族国家认同的抗衡中胜算寥寥,最终将走向边缘化,于实践与抵抗中蕴含的地方意识和地方身份则留下了深刻烙印。

张楠[8](2020)在《太原市线材厂天津方言岛语言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50年代,因为生产力技术的转移,大量的天津技术人员迁入太原市线材厂,他们聚居在专门供天津人居住的“天津小二楼”内。在山西近70年的生产生活中,天津移民的源方言逐渐产生变化,形成了特有的方言,称为“太原市线材厂天津方言岛”[1]。论文以太原市线材厂天津方言岛为研究对象,在细致描写方言岛语言面貌,并与天津源方言、太原本地方言进行对比的基础上,总结天津方言岛在语言接触环境下的语言变异项;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采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的数据。通过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对方言岛语言变异的情况、社会动因,以及方言岛语言的未来发展走向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该地已形成新方言:天津话为主,与太原话和普通话混合的新方言,该新方言与太原本地话相比,没有具备太原话在语言方面的突出特征,依旧界定为方言岛。新方言在语音方面大多保留了天津话的特征,知系声母受到了太原话的影响,部分见系声母受到了普通话的影响,声调出现了曲折调,受到普通话的影响,词汇方面受到本地话和普通话的影响,部分词的词音和词形发生变化。经分析,其一,在语言能力方面,天津话听说能力最高;其二,在语言模式方面,双语模式和单语模式共存,在双语模式中,使用太原话和天津话模式最多,单语模式中,天津话频率较高,太原话的频率次之。其三,在正式场合中多选择使用普通话,在非正式场合中多选择太原话这一单语模式和太原话和天津话这一双语模式,在与熟悉的人交往或者交往对象同为移民时则更多地使用天津话进行交流。目前,该地方言岛语言使用频繁,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发展前景不容乐观。根据调查结果显示,随着老一代的逝去,青年的成长,该地语言由天津话向方言岛语言转变,最终被太原话和普通话所取代。

韩竹林[9](2020)在《山西省屯留县桃园村方言岛语言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初,桃园村村民的山东移民由于战乱导致的自然灾荒等原因,无法继续在源家乡生存,才纷纷逃往山西避难。而隶属于山西省屯留县康庄工业园区的桃园村则是一个典型的山东移民村。这些移民在与当地人的长期接触中,移民语言受到当地话的影响,形成了特有的方言岛现象。本文以桃园村山东移民为调查对象,主要运用田野调查法和社会语言学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在描写移民方言岛语言面貌的基础上,将其与源方言、本地话以及普通话进行比较,找出差异,并进行归纳总结。然后通过调查问卷对方言岛移民进行抽样调查,了解移民的语言使用情况和语言变化情况,探析语言发展演变的社会动因,并通过调查结果预测该方言岛的语言发展趋势。调查结果表明,该方言岛已经形成由源方言和当地话混合而成的新方言。这种新的方言模式是在保留源方言的基础上,受到当地话的影响而形成的。但是与屯留本地话相比,没有具备其在语言方面的突出特征,依旧界定为方言岛。其中受到影响最大的是中青年人,大部分老年人还是较好地保留了源方言。究其原因,老年移民由于年龄较大,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低,并且几乎都在村内活动,所以使用源方言的较多;中年移民由于外出打工,为了与更多人进行交流,语言受到当地话的影响较大,多使用新方言;青年移民由于受到普通话的普及和推广,虽然目前还是以本地话为主,但是明显有倾向普通话的趋势。通过调查移民的语言能力、语言模式、语言情况、母语习得、语言态度等情况,再加上交通便利,新媒体的大量出现等原因。目前我们发现,随着年龄的减小,源方言的使用占比也逐渐降低,而且人们也没有刻意地保留源方言,中青年人使用当地话的比例高于老年人,对普通话的评价很高。因此,方言岛语言的发展前景并不乐观,使用范围仅限于村子内部,移民之间,并且随着老年人的逝去,方言岛语言会逐渐被本地话所吞噬。

杨曼[10](2020)在《伊犁芦草沟话语音变异研究》文中提出伊犁芦草沟镇地处霍城县东北方向,其方言具有自身的复杂性和独特性。本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以伊犁芦草沟话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汉语方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理论与方法,通过田野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收集语料,并利用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探究伊犁芦草沟话语音变异的特点和机制。本文共6个部分,说明了研究目的、意义,总结国内外语言变异研究概况并阐释了本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等内容;介绍伊犁芦草沟镇相关概况,描写了新老派伊犁芦草沟话音系及特点,运用语音变异调查表和语言生活调查问卷进行社会语言学调查;结合《方言调查字表》对比新老派伊犁芦草沟话语音特点,确立声母、韵母、声调变项及变式类型;考察语音变异频次、时间和方向,发现伊犁芦草沟话中语音变项内部变异速度、变异时间存在差异,但总体演变方向呈现向普通话靠拢趋势;通过皮尔逊相关系数对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各因素与语音变异的相关性进行考察,结果显示年龄、教育程度与语音变异之间显着相关,职业因素与语音变异相关程度弱,性别与语音变异之间无相关关系。其中年龄越小、受教育程度越高变异程度越高。最后阐述了语音变异单位、变异过程及变异原因,总结了语音变异机制。调查结果说明伊犁芦草沟话以音类变异为基本变异单位;变异遵循自然扩散过程,随着变异扩散的加剧新式变式最终会占据支配地位;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于语音变异,其中内部因素所起作用相对较小,外部因素中普通话的推广、心理因素(即语言态度因素)、语言使用因素、语言接触因素都影响着语音变异的产生和发展。其中语言接触因素起主要作用,主导着伊犁芦草沟话语音不断向着普通话靠拢。

二、家庭语言变异现象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家庭语言变异现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农村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现状及理论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关于中国农村的微观社会语言学研究
    (一)少数民族语言
        1. 语音
        2. 词汇
    (二)汉语
        1. 语音
        2. 词汇
        3. 语法
三关于中国农村的宏观社会语言学研究
    (一)少数民族社区
    (二)汉族社区
    (三)特定群体
        1. 移民
        2. 农民工
        3. 学生或留守儿童
四分析与讨论
五结论

(2)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及语言和谐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2 研究概念
    1.3 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目的与创新之处
第2章 内蒙古通辽市概况及被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2.1 内蒙古通辽市概况
        2.1.1 城市概况
        2.1.2 语言分布概况
    2.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2.2.1 调查对象性别分布
        2.2.2 调查对象居住区域分布
        2.2.3 调查对象民族构成分布
        2.2.4 调查对象年龄分布
        2.2.5 调查对象受教育程度分布
        2.2.6 调查对象职业分布
第3章 内蒙古通辽市语言使用现状调查
    3.1 语言掌握程度调查
        3.1.1 个体语言掌握程度
        3.1.2 蒙古语单项技能掌握程度
        3.1.3 双语习得情况
    3.2 语言使用情况调查
        3.2.1 通辽城市语言社区家庭的语言使用情况
        3.2.2 通辽市乡镇语言社区家庭的语言使用情况
        3.2.3 公共场所语言使用情况
    3.3 途径语言使用情况调查
        3.3.1 广播电视语言使用
        3.3.2 书籍报刊语言使用
        3.3.3 互联网语言使用
    3.4 通辽市语言景观使用情况
第4章 内蒙古通辽市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的公众认知及语言态度调查
    4.1 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的公众认知
        4.1.1 国家现行语言文字政策的应用
        4.1.2 国家语言文字政策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4.2 对现阶段语言态度的调查分析
        4.2.1 对学习、使用汉语通用语的态度
        4.2.2 对学习、使用蒙古语的态度
        4.2.3 对汉蒙双语或多语使用的态度
        4.2.4 对现阶段语言期待的调查分析
    4.3 结论与思考
        4.3.1 国家语言文字政策对内蒙古地区语言文字使用的意义
        4.3.2 国家语言文字政策在内蒙古通辽市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第5章 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的现象及影响因素
    5.1 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现象
        5.1.1 蒙古族母语仍具较强活力
        5.1.2 汉蒙混合话的使用
        5.1.3 语言使用随着年龄呈现层次性变化
        5.1.4 语言景观字体大小体现语言顺位
        5.1.5 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
    5.2 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的影响因素
        5.2.1 民族身份认同感的弱化引发蒙古语使用率降低
        5.2.2 社会语言认同感增强加深汉语接受度
        5.2.3 社会网络发展导致语言使用变化
        5.2.4 通辽市区域经济发展对语言生态的影响
第6章 保护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和谐的建议
    6.1 维护语言多样性
        6.1.1 维护语言多样性实现语言和谐
        6.1.2 语言和谐是和谐社会发展的需求
    6.2 加强语言文字相关立法工作及行政执行制度
        6.2.1 加强教育立法工作
        6.2.2 完善蒙古语文字行政执行制度
        6.2.3 保障公民使用蒙古语诉讼的权利
    6.3 持续推进双语教育
        6.3.1 扩大蒙古语授课招生人数
        6.3.2 鼓励开设蒙古语社会办学
    6.4 利用媒体途径传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6.4.1 使用转写软件为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建档
        6.4.2 利用新媒体作为媒介传播少数民族语言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内蒙古通辽地区语言使用现状调查问卷(中文版)
附录2 内蒙古通辽地区语言使用现状调查问卷(蒙文版)
附录3 国家语言文字政策公众认知调查问卷(中文版)
附录4 国家语言文字政策公众认知调查问卷(蒙文版)
附录5 访谈提纲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3)青少年语言变异中的语言价值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与不足
        1.2.1 青少年语言变异研究现状
        1.2.2 语言价值理论研究现状
        1.2.3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研究内容、意义及创新之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创新点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Rossi-Land语言价值理论及相关问题剖析
    2.1 同源性理论与社会再生产理论研究
        2.1.1 Rossi-Landi的同源性理论研究
        2.1.2 Rossi-Landi的社会再生产理论研究
        2.1.3 社会再生产理论与语言变异研究之关系分析
    2.2 语言价值的不同表现形式分析及判断依据
        2.2.1 语言价值理论定义及其表现形式分析
        2.2.2 语言价值等式及价值判断依据分析
        2.2.3 语言(符号)总价值在语言变异研究中的判断要素分析
    2.3 青少年语言变异在语言价值研究中的重要性及特殊性
        2.3.1 青少年语言变异在语言价值研究中的重要性
        2.3.2 青少年语言变异在语言价值研究中的特殊性
第三章 基于语言价值理论的青少年语言使用现状调查
    3.1 问卷的编制
        3.1.1 问卷设计
        3.1.2 问卷的信度检验
        3.1.3 调查对象、方法及过程
    3.2 调查结果
        3.2.1 青少年语言能力调查结果
        3.2.2 青少年语言使用调查结果
        3.2.3 青少年语言态度调查结果
第四章 基于调查的青少年语言变异中的语言价值分析
    4.1 语言社会再生产模式在青少年语言变异中各阶段特征分析
    4.2 青少年语言变异中的语言价值比较
    4.3 青少年语言变异中语言价值结果原因分析
    4.4 青少年语言变异中的价值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4.4.1 语言价值变化趋势分析
        4.4.2 语言价值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 结语
    5.1 研究结果
    5.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 重庆市青少年语言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4)蒙古贞地区蒙古族语言生活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
        0.1.1 选点原因
        0.1.2 选题原因
        0.1.3 选题意义
    0.2 研究现状
        0.2.1 蒙古族语言生活概况
        0.2.2 蒙古贞语言生活概况
        0.2.3 研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0.3 研究思路和方法
        0.3.1 调查工作基本情况
        0.3.2 调查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人文社会环境
    1.1 历史变迁
        1.1.1 历史背景
        1.1.2 人口变化
    1.2 文化传承与变迁
        1.2.1 语言文化
        1.2.2 媒体情况
    1.3 蒙古族教育概况
        1.3.1 起步期
        1.3.2 探索期
        1.3.3 调整期
    1.4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1.4.1 存在的问题
        1.4.2 对策建议
    小结
第二章 语言政策
    2.1 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
        2.1.1 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相关定义
        2.1.2 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目标
        2.1.3 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
    2.2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政策
        2.2.1 少数民族语言政策综述
        2.2.2 蒙古贞地区地方性法规(条例)
        2.2.3 政策落实情况
    2.3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3.1 存在的问题
        2.3.2 对策建议
    小结
第三章 日常生活领域语言使用现状
    3.1 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
        3.1.1 语言习得和习得环境
        3.1.2 语言能力
        3.1.3 语言文字学习途径和动机
    3.2 语言使用状况
        3.2.1 家庭语言使用
        3.2.2 社区语言使用
        3.2.3 行政司法语言接触
        3.2.4 媒体接触
    3.3 语言态度
        3.3.1 语言的社会地位评价
        3.3.2 语言文字发展前景期望度
        3.3.3 行为倾向和双语教育态度
    3.4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3.4.1 存在的问题
        3.4.2 因素分析
        3.4.3 对策建议
    小结
第四章 教育领域蒙古语文教学现状
    4.1 教育教学基本情况
        4.1.1 教育现状
        4.1.2 学校概述
    4.2 蒙古语文教学现状
        4.2.1 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
        4.2.2 语言使用状况
        4.2.3 语言文字学习动机和语言文字态度
        4.2.4 教学及科研
    4.3 蒙古语文学习现状
        4.3.1 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
        4.3.2 语言使用状况
        4.3.3 学习态度
    4.4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4.4.1 存在的问题
        4.4.2 对策建议
    小结
总结与思考
    一、总结
    二、结论
    三、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调查问卷
    附录二 田野采撷
    附录三 数据资料
致谢

(5)越南语汉越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汉越词的概念界定与历史分期
        (一) 概念界定
        (二) 历史分期
    三、汉越词研究综述
        (一) 音系研究
        (二) 词汇研究
        (三) 其他研究
        (四) 以往研究不足
    四、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理论依据
        (一) 研究内容
        (二) 调查研究方法
        (三) 理论依据
第一章 汉越词的描写
    第一节 语音特点
        一、语音系统
        二、汉越词的形成及发展
        三、汉语音保留与分化并存
        四、汉越词与越南语本族词的语音对应
    第二节 词汇特点
        一、词义对应的越南语本族词
        二、无词义对应的越南语本族词
    第三节 词义变化
        一、词义扩大
        二、词义缩小
        三、词义转移
    第四节 词性变化
        一、词义不变,词性改变
        二、词义、词性均改变
    第五节 构词特点
        一、单音节汉越语素特点
        二、构词方式
        三、构词方式变体
        四、自造式汉越词
    第六节 汉越词成语
        一、越南语中的汉语成语
        二、汉越成语变体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报纸语言汉越词使用调查
    第一节 《人民报》和《青年报》的汉越词使用
        一、《人民报》中汉越词的使用
        二、《青年报》中的汉越词使用
        三、《人民报》和《青年报》中汉越词使用对比
    第二节 《人民报》和《青年报》中汉越词的特点和变化
        一、汉越词的语音变化
        二、汉越词的词汇变化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平省洞海市牌匾用文及汉越词调查
    第一节 调查概况
        一、调查点和调查对象
        二、问卷结构及调查方法
    第二节 洞海市牌匾用文
        一、牌匾用文种类
        二、牌匾用文现状
    第三节 市民对牌匾用文的态度
        一、外语学习情况
        二、对牌匾用文的态度
    第四节 越南语言政策的历史沿革与洞海市牌匾用文的历史变迁
        一、越南语言政策的历史沿革
        二、洞海市牌匾用文的历史变迁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语言能力、语言使用及汉越词使用调查
    第一节 语言能力调查
        一、学习外语的种类
        二、外语能力
    第二节 语言使用调查
        一、日常生活语言使用
        二、专业阅读和写作的语言使用
        三、语言使用的社会差异分析
    第三节 汉越词的使用现状
        一、使用领域
        二、词语选择与使用
        三、汉越词成语使用
        四、汉越词使用的语境
    第四节 语言使用的差异分析
        一、词语使用
        二、词义识别
        三、成语使用
        四、句子使用
    第五节 本章小结
        一、语言使用调查结论
        二、语言能力与语言使用
第五章 汉越词使用的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预测
    第一节 影响因素
        一、外部因素
        二、内部因素
    第二节 发展趋势预测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结语: 汉越词使用的总结与反思
    一、汉越词使用的总结
    二、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人民报》文章篇目表
附录二: 《青年报》文章篇目表
附录三: 越南广平省洞海市民及大学生牌匾用文态度调查问卷
附录四: 洞海市民和大学生语言能力和语言使用调查问卷
附录五: 洞海市学生语言使用调查问卷
后记

(7)语言、地方和身份:日常交流中的苏州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危机与抵抗
    第一节 问题缘起:“地方”在消逝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语言:一个思考身份认同的视角
        二、地方:日常实践与认同
        三、身份:方言媒介和地方认同
    第三节 研究问题和框架安排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材料获取
第一章 :苏州话一个认同的历史
    第一节 交往:历史上的苏州话
    第二节 聆听:非日常的艺术声景
    第三节 吴侬软语:听觉“审美”和他者“想象”
    第四节 认同危机:普通话、英语和苏州话
第二章 :空间
    第一节 陌生与熟悉:两种空间的划分
    第二节 普通话如何进入地方空间?
        一、学校:普通话教学空间的形成
        二、家庭:私人领域的交流妥协
        三、媒体:“带着镣铐”的方言节目
    第三节 语言博弈中的公共空间
        一、社区:城市“小空间”的文化渐进
        二、公共交通:流动空间中的听觉秩序
第三章 :话语
    第一节 认同
        一、“好听”的历史符号
        二、标准音:本地人的严格确认
        三、苏州话的身份权力
    第二节 区隔
        一、区分:老苏州与新苏州
        二、冲突:本地人与外地人
        三、接纳:他者的进行时
第四章 :实践
    第一节 交流的断层如何发生?
    第二节 抵抗的微光:方言的重新再进入
    第三节 地方身份复归能否被期待?
结论与讨论
    一、“苏州话”:文化资本与交流实践
    二、语言权力和听觉共同体
    三、抵抗与幻灭:不可避免的“边缘化”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太原市线材厂天津方言岛语言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方言岛的界定
    1.2 国内方言岛及太原方言研究现状
        1.2.1 国内方言岛研究现状
        1.2.2 太原方言研究现状
    1.3 线材厂及“天津小二楼”的基本概况
    1.4 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4.3 研究方法
2 三地语音面貌及其对比研究
    2.1 三地音系描写
        2.1.1 线材厂天津移民方言岛音系
        2.1.2 天津方言音系
        2.1.3 太原市万柏林区方言音系
    2.2 三地方言语音比较分析
        2.2.1 声母比较
        2.2.2 韵母对比
        2.2.3 声调比较
3 移民语言使用现状研究
    3.1 语言使用情况
    3.2 移民语言使用模式
        3.2.1 与家庭成员交流时使用的语言模式
        3.2.2 与不同来源地人交流时使用的语言模式
    3.3 不同场合下语言使用情况
        3.3.1 去集贸市场买东西时的语言情况
        3.3.2 医院看病时的语言情况
        3.3.3 政府办事时的语言情况
        3.3.4 和亲朋好友谈论国家大事时的语言情况
    3.4 移民的语言能力
        3.4.1 移民的天津话使用情况
        3.4.2 移民的本地话使用情况
        3.4.3 移民的普通话使用情况
4 方言岛语言变异情况调查分析
    4.1 语言使用调查
        4.1.1 声母
        4.1.2 韵母
        4.1.3 声调
        4.1.4 词汇
        4.1.5 语法
    4.2 界定新方言
5 移民语言变异的社会语言学分析
    5.1 移民的语言态度
        5.1.1 母语意识
        5.1.2 母语习得
        5.1.3 对语言的主观评价
    5.2 社会动因
    5.3 对移民方言岛发展方向的预测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山西省屯留县桃园村方言岛语言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方言岛”的界定
    1.2 国内方言岛及屯留方言研究现状
        1.2.1 国内方言岛研究现状
        1.2.2 屯留方言研究现状
    1.3 桃园村基本概况
        1.3.1 地理概况
        1.3.2 历史沿革
        1.3.3 语言概况
    1.4 研究目的、意义和方法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4.3 研究方法
    1.5 方言岛代表点的选取过程
2 三地语言面貌及其对比研究
    2.1 三地音系描写
        2.1.1 屯留县桃园村方言岛音系
        2.1.2 屯留县方言音系
        2.1.3 山东汶上方言音系
    2.2 三地语言比较研究
        2.2.1 语音比较
        2.2.2 词汇比较
        2.2.3 语法比较
3 移民语言使用现状研究
    3.1 移民语言的使用能力
        3.1.1 移民的山东话水平
        3.1.2 移民的当地话水平
        3.1.3 移民的普通话水平
    3.2 移民语言的使用模式
        3.2.1 与家庭成员交流时的语言使用模式
        3.2.2 与不同来源地人交流时的语言使用模式
    3.3 不同场合下语言使用情况
4 方言岛语言变异情况分析
    4.1 语音变异情况
    4.2 词汇变异情况
5 语言变异的原因探析及其发展预测
    5.1 语言态度
        5.1.1 语言忠诚
        5.1.2 语言主观评价
        5.1.3 对母语未来的发展态度
    5.2 语言习得
    5.3 社会动因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10)伊犁芦草沟话语音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研究目的及意义
    0.2 国内外语言变异研究概况
    0.3 本文研究概况
        0.3.1 理论依据
        0.3.2 研究方法
        0.3.3 研究内容
        0.3.4 材料与调查程序
第1章 伊犁芦草沟话语音变异调查情况
    1.1 伊犁地区霍城县芦草沟镇概况
    1.2 伊犁芦草沟话研究概况
        1.2.1 老派伊犁芦草沟话音系及主要特点
        1.2.2 新派伊犁芦草沟话音系及主要特点
    1.3 伊犁芦草沟话语音变异的社会语言学调查说明
        1.3.1 伊犁芦草沟话语音变异调查说明
        1.3.2 伊犁芦草沟镇居民语言生活调查说明
    1.4 小结
第2章 伊犁芦草沟话语音变项与变式
    2.1 老派伊犁芦草沟话与新派语音比较
        2.1.1 声母比较
        2.1.2 韵母比较
        2.1.3 声调比较
    2.2 伊犁芦草沟话语音变项确定
    2.3 伊犁芦草沟话语音变式的类型
    2.4 小结
第3章 伊犁芦草沟话语音变异分析
    3.1 伊犁芦草沟话语音变异频次分析
        3.1.1 声母变异分布频次
        3.1.2 韵母变异分布频次
        3.1.3 声调变异分布频次
        3.1.4 语音变异发展频次总结
    3.2 伊犁芦草沟话语音变异时间分析
    3.3 伊犁芦草沟话语音变异方向分析
        3.3.1 伊犁芦草沟话语音系统与普通话语音系统的比较
        3.3.2 伊犁芦草沟话与普通话接近度分析
        3.3.3 变异方向与语言使用及语言态度情况
    3.4 小结
第4章 伊犁芦草沟话语音变异的相关社会因素分析
    4.1 性别与语音变异
    4.2 年龄与语音变异
    4.3 教育程度与语音变异
    4.4 职业与语音变异
    4.5 小结
第5章 伊犁芦草沟话语音变异机制分析
    5.1 语音变异单位
    5.2 语音变异过程
    5.3 语音变异原因
        5.3.1 内部因素
        5.3.2 外部因素
    5.4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四、家庭语言变异现象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农村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现状及理论思考[J]. 付义荣. 语言文字应用, 2021(03)
  • [2]内蒙古通辽市语言生态及语言和谐建设研究[D]. 王雅萱. 吉林大学, 2020(03)
  • [3]青少年语言变异中的语言价值问题研究[D]. 黄曦莹. 广西大学, 2020(07)
  • [4]蒙古贞地区蒙古族语言生活调查研究[D]. 苏日那. 内蒙古大学, 2020(12)
  • [5]越南语汉越词研究[D]. 张武玉玲(Truong Vu Ngoc Linh).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6]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7]语言、地方和身份:日常交流中的苏州话研究[D]. 严嘉悦. 南京大学, 2020(08)
  • [8]太原市线材厂天津方言岛语言调查研究[D]. 张楠.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9]山西省屯留县桃园村方言岛语言调查研究[D]. 韩竹林.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10]伊犁芦草沟话语音变异研究[D]. 杨曼. 新疆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家庭语言变异现象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