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艺术源泉弘扬民族文化——试论西频道《魅力12》的艺术特色

探寻艺术源泉弘扬民族文化——试论西频道《魅力12》的艺术特色

一、探索艺术源头 弘扬民族文化——谈西部频道《魅力12》的艺术特色(论文文献综述)

赵方圆[1](2017)在《地域文化类电视节目的跨区域文化传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视,是声画结合的最普通的大众传播手段。地域文化类电视节目是以表现地方文化、从地方性文化底色衍生出的多种多样的电视节目。一方面,地域文化类电视节目种类繁多,是一个地区文化传播与扩散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地域文化自身博大精深,是电视节目的源头活水。技术进步、全球化浪潮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趋密切,我国与国外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跨文化传播成为必然。然而,发达国家利用文化渗透输出本民族价值观的做法,却使得地域文化的继承和跨区域传播困难重重。本文就地域文化类电视节目的跨区域文化传播现象进行梳理和研究,以《舌尖上的中国》两季节目为研究个案,对节目中所呈现出的各种地方知识进行归纳,分析节目在跨区域传播过程中地域文化的编码与传播,探讨其地域文化扩散的规律性,使人们对发展变化中的地域文化类电视节目有更加全面地认识。通过研究,本文认为地域文化类电视节目通过区域性文化的符号呈现、平民化或楷模式的人物形象塑造、地方性的民俗景观建构等方面营造了节目的地方感,在同受众互动的过程中,实现了地方常识的普及、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地域精神的弘扬。此外,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地域文化类电视节目所建构的文化认同,有效地促进了地域文化的跨区域、跨文化传播,实现了地域文化传承的同时,也促进了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多样性发展。

刘称心[2](2014)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我国的纪录片发展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并逐步开始与国际接轨。2012年5月中旬,7集大型系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魅力记录》栏目一经播出,迅速成为全民热点。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舌尖上的中国》进行研究,从文化、情感、视听语言、叙事策略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对其进行全方面、多维度地分析,其目的在于总结《舌尖上的中国》成功的主要因素,以及其为我国纪录片今后的发展所带来的启示。本文共有五章,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和第一章,主要是介绍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初步阐释笔者对纪录片的理解。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包括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是对《舌尖上的中国》进行具体分析。其中第二章主要是从文化和情感的角度进行分析,影片通过食物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情感进行传达,使得食物在影片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和中国人情感的依托,得出《舌尖上的中国》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让观众产生了一种文化认同感和情感共鸣感的结论。第三章主要是从视听语言和叙事策略的角度对影片进行分析,影片通过陌生化的视觉呈现和故事化的叙事策略扣住观众的兴趣点,从而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第四章则是从市场的角度对影片进行分析,主要分析了当前我国纪录片的市场环境以及《舌尖上的中国》在市场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第三部分是本文的结论部分,主要包括第五章和结语,该部分重点分析了《舌尖上的中国》对今后我国纪录片发展的启示。总之,《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提升了我国纪录片的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也为今后我国纪录片的发展树立了一个榜样。

巨琳霞[3](2014)在《左权小花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左权小花戏是流传于山西省左权县一带的一种民间小戏,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笔者从左权历史文化出发,对小花戏的形成原因进行考察,探讨左权小花戏与当地民俗生活的双向互动关系;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机制、保护模式和对小花戏未来发展规划等三个角度对左权小花戏的发展进行考量,以期探寻民间小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中的新型发展模式,使得传统民间艺术得到更好地保护与传承。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写作本论文的学术意义、创新之处和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并且对目前学术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的学术史回顾。第二章“左权小花戏的起源”,分析左权小花戏形成发展的自然人文条件,认为当地的自然人文条件是左权小花戏产生发展的温泉,左权小花戏能够不断地传承发展是因为其能够顺应历史的潮流,与时俱进,成为当地特有的文化资源,使其能长远发展。第三章“左权小花戏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通过对左权小花戏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的描述和分析,认为左权小花戏是独具本土特色的民间小戏,它的表演与表达方式是当地民众日常生活最真实的反应,其内容包含了大量当地的传统民俗文化,因此,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动中,保护左权小花戏意义重大。第四章“左权小花戏的传承发展与保护”,通过分析左权小花戏的保护现状及其传承机制,认为左权小花戏的传承与发展应该在政府主导下,健全体制,加强宣传力度,为左权小花戏的传承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并且把左权小花戏转化为经济文化资源,在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同时,促进左权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同时在传统文化日渐式微的情况下,给其他民间小戏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新的保护模式。第五章为结语,是对全文的一个简要归纳。

滕天天[4](2014)在《《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国际语境下的中国表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视,是声画结合的最普通的大众传播手段;它是一个最简单而又广泛的社会交流系统,兼容新闻、艺术、娱乐、社会服务和公共教育等众多形式,是人类进入视觉媒体时代,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社会文化、伦理道德以及各种价值观的交融性体现。[1]自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第一次开始进行的电影实践活动,便奠定了其电影、电视最基础的纪实功能,使得纪录片是当今社会一切电影、电视节目的鼻祖。弗拉哈迪拍摄《北方的纳努克》,标志着人类学电视纪录片的诞生。20世纪90年代起,在跨文化传播的国际背景下,影视文化从最早的政治、启蒙文化进而向大众泛娱乐文化转型。以往影视文化的认知功能、教育功能逐渐被消解,感官刺激功能、游戏、娱乐等功能均得到强化。在这种大环境下,纪录片的叙事风格也有了一定变化,开始从七、八十年代的新闻片、专题片逐步向纪录片叙事转型。纪录片表达也逐渐开始追求平民化、故事化、碎片化、悬念的营造等叙事手段,与国际接轨。近年来,我国纪录片快速发展,中国纪录片已然突破了以往的创作模式,已经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其创作特色与美学风格已经逐步形成。2012年,被称作中国纪录片品牌元年,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开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集群方式实现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播出,并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对中国纪录片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从美学角度出发,分析《舌尖上的中国》在当代网络时代和全球化传播语境下的美学意义,以及在创作层面所具有的中国特色美学风格,及其意义和价值,并在一系列文献理论的基础之上,为中国纪录片在构建国家形象、传播中国文化方面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第一章简要的概述的研究纪录片国际语境下的中国表达的研究缘起及创新所在。分别从《舌尖上的中国》、中国纪录片创作两个方面分析了当前我国纪录片创作在中国表达层面的理论研究发展,提出了一些不足。第二章宏观简述了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史,概括性的描述了各个阶段纪录片生产的历史环境和创作特点,从而梳理中国纪录片出现和迅速发展的整体脉络。第三章主要分析了当代跨文化传播下,我国纪录片所处的大环境。首先介绍了当前国内纪录片频道的开播,中国纪录片所将要面临的市场化的生存困境以及收视率至上、娱乐至死的大众文化语境。本章还介绍了中国纪录片所肩负的传递中国、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历史使命。第四章则具体分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创作特点和美学风格多角度分析,认为在纪录片国际语境下,纪录片创作要具有中国特色,用中国式的方式去表达拍摄,再现当代真正的中国。第五章到第八章则从中国纪录片创作表达文本、镜头方面的对比,突出表达国产纪录片中国表达层面关注人文关怀、关注民族影像实践,以及展望未来中国纪录片本土化及全球化的把握,认为建立国产纪录片本土化品牌产业构建是大势所趋,同时还要在中国表达的基础上兼顾全球化跨文化传播。应该说,纪录片不仅仅单纯纪录了中华民族和各个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同样也折射出了当代中国大社会的整体形象与进步。中国纪录片,用中国的方式表达中国,再现当代社会主义中国的同时,也为中华各族人民以及全世界,描绘了一幅幅值得憧憬的画卷。

田素庆[5](2012)在《“原生态”的幻象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剑川石宝山歌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开篇明旨:产生自当代中国本土语境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情下的“原生态”概念,不适宜在西方术语"Authenticity"的理论框架下思考。“原生态”的概念及其核心理念,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语境下,更多地、“特别地”与西部少数民族民间艺术的当代发展联系起来的社会事实,值得学术理论话语体系的重新观照与建构。本文就是在完全符合“本土歌手在自己家乡日常的生活中传唱的民歌”的“原生态预设”下,对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2010、2011两届石宝山歌会进行的田野调查及白曲现场收录,扩展延及歌会所处的剑川民俗文化系统、日常生活中的白曲歌唱等大的“原生态”场域中,试图以一个个案田野的调查研究形式,参与此理论话语的本土化过程。在对“原·生态”进行词源追溯和组词形式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指出,“原·生态”有相对意义上的时间维度和生态场域维度,其指向就是当下生活本身,唯其主体才能评判其生活本身的价值。本文“原生态”的学术话语构拟,更多是一种“朝向当下的田野”的“原生态”的立场,是对民俗生活“生活场”、“生活相”和“生活流”的学理观察和学术判断。这与现代民俗学重新树立的当下生活整体论存在高度契合。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反思了民族志的写作方式本身和知识生产结果,如何才能贯通学术理论话语建构的“原生态”概念与民间生活“原生态”的内在关联,也即:学术理论话语以何立场观察生活、以何方式描写生活和如何发现生活本身的价值等等具体问题,如此才可真正称得上是整体式生活论立场的现代民俗学学科根基。石宝山歌会原是完全民间自发形成的一个节日,有其自然生成传承的生态脉络,1999年后成为剑川县的民族节日,2008年登录国家级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歌会是剑川白曲得以集中演唱的重要场域之一,白曲对唱也是歌会的正面主打活动,“会”与“曲”相互依存,不容偏废。本文在原生态田野的时间维度上,梳理了历史文献、民间记忆和官方立场主办歌会的十一年历程,明示了即使同为歌会习俗的主体,其价值诉求也有不同,也为本文朝下当下田野的,两年歌会现场的生态场域调查铺垫历史维度的参照系。调查笔记的写作形式和现场白曲的收录解读,也是在反思作为研究者的民族志知识生产,或许以观察、描写、记录,来代替通常意义上的对被研究者的建构、批判和想象才更为客观有效;“天真的”研究者或许才更接近原生态的田野。随后,将对歌会、白曲的考察放入剑川民俗生活的(大)生态场域,充分倾听本土叙述者的“倾诉”、解读当下田野所收集到的剑川白曲,在其日常生活的意义、生命意识的感悟和认知上发掘其价值维度,并以此贯穿全文对原生态民俗文艺“生活相”的价值立意。而此原生态民间生活、民俗文艺的“生活相”,才是作为国家级非遗的石宝山歌会的核心价值所在。在此意义上,本文也不回避“原生态的幻象”之由产生,至少在学术领域,与(部分)学术话语的高屋建瓴建构、学术行业生态不平衡甚至民俗事相研究的碎片化有关。其次,本文溶入式的田野生活经历还观察到,在更为现实的全球化、消费商品化社会发展进程中,以及国家相关时政推行的背景下,歌会、白曲、歌手原有的生成生态,正在面临着诸如中小学“撤点并校”、白语(母语)自然习得过程的“优先后置”等等传承生态场、传承语言载体的“生态危机”;以及普遍意义上,当前少数民族民间文化正在面对着的“文化变迁的逻辑”。由此,“原生态的幻象”还有其隐喻意义和警喻价值。总之,“原生态”的视角及理论构拟,是本文正视学术自身发展,力图保持现实人生关注和不回避时代要求的学术立场,以及为之的一个努力。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石宝山歌会,要想在生活场和生活流中“活态传承”,对“原生态”的认识及价值维度的发掘就需要更为本土的、客观务实的学术态度,需要充分尊重文化主体的文化意愿。由是,作为知识生产者,才有参与社会文化发展进程的力量。

黄明波[6](2010)在《方言电视·地域文化·涉台传播 ——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研究》文中提出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在方言电视风生水起和两岸关系春暖花开的特殊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创办。本研究采用传播学内容分析和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对闽南语频道的节目运作进行了系统考察。本研究首先对闽南语频道开办两年来的节目文本进行了系统分析和学理考察,同时深入泉州城乡和泉州电视台节目制作现场,采访了泉州城乡居民、外来务工人员、在泉台胞以及闽南语频道一线记者、编导和电视台决策层领导,并在一所中学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小规模问卷调查。通过系统的文本分析,本研究探讨了闽南语频道的地域文化价值,闽南语频道的开办使闽南方言步入大雅之堂,闽南语在大众传媒上获得了合法使用的地位,大众传媒提升了闽南文化的社会地位。闽南语频道在传承闽南传统文化和培育方言流行文化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经过文本分析、民众和业界工作人员访谈以及小规模问卷调查,本研究发现,开办两年来,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在涉台传播方面,进行了积极而且有益的尝试。闽南语频道的实践告诉我们,当前涉台传播工作应该立足文化认同,以文化软力量的感召来化解两岸分歧、以祖地传统文化的弘扬来强化台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以两岸文化交流、合作与创新来建构两岸共同接受的文化新认同,进而服务祖国的统一大业。本研究还发现,闽南语频道在文化运作当中存在着六大“尴尬”和困境,方言电视和涉台媒体也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生存和发展压力。方言电视可以兼顾涉台传播和文化传承两项功能,并且这两者是相互促进的。但是方言电视本身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却时常迫使决策者把它们让位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最后,本研究探讨了闽南语频道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提出了三项建议:作为涉台媒体,闽南语频道应深化对台湾同胞的了解,从台胞信息需求的角度出发来编码信息,以此来消解台胞对涉台信息的“文化统战”刻板印象,从而优化涉台传播效果;作为方言媒体,闽南语频道应加强方言文化系区域合作,提高方言电视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作为现代传媒,闽南语频道应借助新技术,推进媒介融合来提高影响力和传播效率。

刘飚[7](2009)在《上海动画产业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有:目前上海动画产业现状如何?从动画产业赖以发展的外部环境,到产业链条内的各环节,从动画制作本体内容到动画播映、营销以及衍生产品交易都呈现了怎样的状态?存在哪些问题?有什么样的解决方法?论文梳理了上海动画行业发展历史,描述了上海动画产业的发展环境,从宏观的产业链角度和微观的案例角度,对上海动画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分析,指出上海动画产业存在的问题:体制与制度僵化成为市场化运作的羁绊;动画本体内容创意不足;产业链方面各自为政,难以良性循环;动画人才稀缺、教育培养滞后。针对上海动画产业存在的现实问题,论文尝试从体制、内容与形式、产业链、动画教育四方面提出了发展对策:一是体制上应完善市场机制,加大本地扶持力度;二是内容与形式上应改变传统思路,勇于探索创新;三是产业链条上需突破单个环节,形成良性对接;四是动画教育上要规范学科体系,形成产学研联动。根据这四个方面的建议,论文展望了上海动画产业的未来发展之路,力求为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提供对策支持。

钟玉[8](2006)在《电视创新与西部历史文化的现代化》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电视创新与西部历史文化的现代化”为命题,试从西部历史文化的组成入手,通过回顾以西部历史文化为题材的各种电视形态与电视创作历史,提出在现代历史条件、传媒观念与电视技术下,西部历史文化电视节目发展的优劣势,最终从电视创作手段和电视产业经营两方面提出西部历史文化电视节目发展的前景。 首先,本文指出西部历史文化在整个华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起源地和顶峰,经历了秦、汉、唐等着名历史时期的西部地区也因此酝酿出了具有厚重感的文化遗产,因此在与时代的接轨和追求创新的过程中,西部历史体现了极大的创作传播价值。在此段落,文章从历时态与共时态两种维度阐释了西部的历史进程与文化资源积淀情况,介绍了以陕西与四川为主的具有代表性的西部历史文化区,分析了西部多元与交融,稳定与创新的历史文化资源特色;第二,文章分析了西部历史文化资源的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指出西部历史文化资源具有高度的传承价值与品牌性,但是又要面临文化与产业的一些先天的矛盾,文章通过回答“产业为什么会排斥文化”“历史文化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对西部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现代挖掘的可能性做了一个自我的审视。此处从历史纪录片与专题片,历史电视剧,历史文化类栏目与频道,历史直播节目五个方面详细总结了常态性节目对西部历史文化资源开掘的现状,分析了历史文化节目在艺术手法、节目种类上的巨大变革,并且以陕西电视台与宁夏影视城为例做了历史类节目与产业的个案分析,以典型传媒事件体现西部

刘海霞[9](2005)在《西部频道与西部文化现代化传播》文中提出2004年12月28日,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落幕。这个2002年5月开播的频道走入了历史。西部频道从开播到结束,历时两年半,不管是它轰轰烈烈的诞生,还是它惨惨淡淡的消失,都是电视界值得关注的热点,它为当今日中国媒体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反思的样本。 西部大开发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大开发,更是西部文化的大开发。党中央意识到这一点,并且给了西部文化建设很多支持。作为文化的传播载体——媒介,尤其是影响力巨大的电视媒介,对西部文化的传播和弘扬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这样重大的历史决策面前,作为“党和政府及人民耳目喉舌”的央视显然应该有所行动,西部频道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作为电视史上第一个以大区域名称命名的国家级电视频道,西部频道曾对西部地区的文化与传播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作为一个国家级传播平台,对西部地区产生了无法替代的信息传播影响,在促进西部文化现代化上也发生过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其对西部传播资源的开发和受众市场的深度介入,又曾和西部地区电视传媒产生了冲突和矛盾,而这种冲突和矛盾成为其消失的重要原因。透视西部频道消失的原因,并作学理上的反思,为以后致力于做西部电视

刘冰[10](2003)在《探索艺术源头 弘扬民族文化——谈西部频道《魅力12》的艺术特色》文中研究指明 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的《魅力12》自开播以来,好评不断。它的节目形式无论从构思还是编排上都活泼新颖,深得大家的喜爱。尤其是节目所推崇的文化发现价值、文化记录价值的开掘,在今天浩如烟海的电视综艺节目中,独树一帜。通过对节目的梳理和分析,发现有许多创新和独到之处是值得称道的。如:

二、探索艺术源头 弘扬民族文化——谈西部频道《魅力12》的艺术特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探索艺术源头 弘扬民族文化——谈西部频道《魅力12》的艺术特色(论文提纲范文)

(1)地域文化类电视节目的跨区域文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设计
    四、概念界定与理论背景
第二章 作为地方性知识的电视节目
    一、地域文化类电视节目概况
    二、电视节目与地域文化
    三、作为地方性知识的表征的形式
第三章 电视节目的地域文化传播
    一、地域文化传播动因
    二、地域文化传播方式
    三、地域文化传播效果
第四章 地域文化类节目跨区域传播的反思
    一、跨区域传播困境
    二、文化驱动传播策略
第五章 从感官到地域文化传播与扩散——基于对《舌尖上的中国》的个案研究
    一、节目概况
    二、地域文化编码与传播
    三、感官导向的文化扩散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2)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来源及研究对象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
        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研究方法
    四、 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纪录片概述
    第一节 纪录片的概念与属性
        一、 纪录片的概念
        二、 纪录片的属性
    第二节 纪录片的功能
        一、 文化传承功能
        二、 知识教育功能
        三、 宣传功能
        四、 休闲娱乐功能
        五、 产业经济功能
    第三节 纪录片的类型
        一、 新闻纪录片
        二、 历史文献纪录片
        三、 社会纪实纪录片
        四、 人类学纪录片
        五、 自然科技纪录片
第二章 《舌尖上的中国》的文化与情感
    第一节 《舌尖上的中国》的文化分析
        一、 中国人的美食文化
        二、 中国人的民族文化
        三、 呈现了中国人的生存哲学
    第二节 《舌尖上的中国》的情感分析
        一、 割舍不下的故土之情
        二、 血浓于水的血脉亲情
        三、 和睦相处的邻里乡情
        四、 对自然的感恩之情
第三章 《舌尖上的中国》的语言与叙事
    第一节 《舌尖上的中国》的视听语言
        一、 新奇的拍摄角度
        二、 非常规镜头的大量使用
        三、 画面剪辑的强烈节奏感
        四、 精致的声音表现
    第二节 《舌尖上的中国》的叙事分析
        一、 平民化的叙事视角
        二、 故事化的叙事风格
        三、 悬念化的叙事策略
        四、 曲折的故事情节
        五、 大空间跨度的叙事结构
第四章 《舌尖上的中国》的市场分析
    第一节 我国纪录片的市场环境
        一、 我国纪录片市场的利好因素
        二、 我国纪录片市场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舌尖上的中国》的市场效果
        一、 电视收视率:媲美 BBC 纪录片
        二、 新媒体传播:掀起网络热议浪潮
        三、 海外传播:刷新我国纪录片海外发行纪录
        四、 后续开发:形成品牌效应
        五、 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五章 《舌尖上的中国》带给我们的启示
    一、 在选题上要“接地气”
    二、 在叙事上要“聚人气”
    三、 在制作手法上要更新创作观念
    四、 在推介营销上要重视新媒体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后记

(3)左权小花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学术史回顾
        1.2.1 民俗学理论的相关研究
        1.2.2 民间小戏的相关研究
        1.2.3 左权小花戏相关研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法
        1.3.2 田野调查法
        1.3.3 比较研究法
第2章 左权小花戏的起源
    2.1 走进左权:左权历史文化概貌
    2.2 左权小花戏的起源和历史源流
        2.2.1 民众对“火”的崇拜
        2.2.2 元宵节祭祀和辽州社火
        2.2.3 近现代小花戏的发展
第3章 左权小花戏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
    3.1 左权小花戏的艺术特征
        3.1.1 小花戏的表现形式
        3.1.2 小花戏的舞蹈风格
        3.1.3 小花戏的音乐特点
    3.2 左权小花戏的文化内涵
        3.2.1 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
        3.2.2 具有本土人文个性特色
        3.2.3 对自然和生命的崇尚
第4章 左权小花戏的传承发展与保护
    4.1 左权小花戏的传承机制
        4.1.1 非物质文化的传承
        4.1.2 左权小花戏传承场域的多元化
    4.2 左权小花戏的保护情况
        4.2.1 左权小花戏的保护现状
        4.2.2 左权小花戏保护存在的问题
        4.2.3 左权小花戏的保护对策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国际语境下的中国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综述
        1.2.1 《舌尖上的中国》的简要介绍及其研究现状
        1.2.2 纪录片创作有关中国表达研究现状梳理
    1.3 研究意义
2 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概况
    2.1 电视纪录片的初创期
    2.2 电视纪录片的发展期
    2.3 电视纪录片的成熟期
    2.4 电视纪录片的多元化发展期
    小结
3 当前中国纪录片所处的大环境
    3.1 当前纪录片生存的国际语境
        3.1.1 国外纪录片表达主题分析
        3.1.2 国外纪录片叙事风格分析
        3.1.3 国外纪录片镜头语言分析
    3.2 大众文化语境下的“娱乐至死”
    3.3 影视艺术美的本质——呼唤纪录片价值回归
        3.3.1 国外纪录片关注人类生存之境
        3.3.2 国内纪录片抢夺国际市场,创作精品纪录片
    小结
4《舌尖上的中国》的美学特质探析
    4.1 “普世性”“平民化”—纪录片全球化语境下的交流基点
        4.1.1 “普世性”
        4.1.2 “平民化”
    4.2 互文形式把握节奏张弛相间—纪录片表达形式与国际接轨
        4.2.1 互文形式
        4.2.2 悬念设置
    4.3 符号视觉化的审美意境—纪录片表达美的享受
        4.3.1 “中国元素”编码符号审美
        4.3.2 视听语言营造中国意境
        4.3.3 拟人化的全知视角
        4.3.4 光影艺术造就形与神的统一
    小结
5 与国外美食纪录片比较研究
    5.1 文本载体与表达不同
    5.2 叙事表达与镜头表达不同
6 人文关怀:电视纪录片的创作灵魂
    6.1 人文关怀是纪录片应有之义
    6.2 人文关怀在纪录片创作中的体现
    小结
7 民族地域影像:纪录片中国表达实践
    7.1 地域人民生活的国家形象构建
    7.2 民族影像生活背后的文化认同
    小结
8 国际语境下纪录片的本土化与全球化把握
    8.1 国产纪录片本土化的品牌产业构建
    8.2 国产纪录片全球化的跨文化传播
        8.2.1 高语境向低语境跨文化传播
        8.2.2 跨文化传播渠道的营销手段
9 文章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原生态”的幻象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剑川石宝山歌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论 原生态——朝向当下少数民族民歌田野的视角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对象的选择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三、相关研究综述
    四、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原生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民族文化重建的一个契机
    第一节 “原生态”——全球化背景下的新浪漫
    第二节 论争与启示——各学科论域中的“原生态”
    第三节 “原生态”的国情语境与本土理论构拟的意义
    第四节 学术与生活的对话——民俗学视野下“原生态”的个案分析
    第五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原生态”
    小结
第二章 印象:众声纷纭的石宝山歌会
    第一节 印象之云南·大理·剑川
    第二节 印象之石宝山石窟
    第三节 印象之石宝山歌会
    第四节 印象之大理白族民歌·剑川白曲·山花
    小结
第三章 民间表述与现实诉求:被规训的石宝山歌会
    第一节 民间的表述:石宝山歌会起源传说
    第二节 作为现实诉求的石宝山朝山会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石宝山朝山歌会的发展
    第四节 被规训的节日——官办歌会节(1999—2009)概况
    小结
第四章 现象:朝向当下田野的石宝山歌会调查报告
    第一节 原生态歌会调查之一——2010年石宝山歌会调查笔记
    第二节 白曲现场对唱实例之一——2010年歌会白曲试析
    第三节 原生态歌会调查之二——2011年石宝山歌会调查笔记
    第四节 白曲现场对唱实例之二——2011年歌会白曲试析
    第五节 基于民众主体价值认同的石宝山朝山歌会的原生态概貌
    小结
第五章 生活相:剑川白族民俗生活世界中的歌与会
    第一节 歌会、歌手的地域性文化特征
    第二节 剑川其他民间节日与石宝山歌会节比较
    第三节 “他者的倾诉”——石龙村民李绚金日记
    第四节 生活相——村落日常生活中的活态白曲
    小结
第六章 作为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精品的剑川白曲
    第一节 白曲艺术类型概述
    第二节 多媒体技术下的白曲经典演绎与新编创白曲
    第三节 当前活跃的新生代民间歌手及其相关演唱活动
    第四节 “曲仙”苏贵及其当代创作
    小结
第七章 朝向当下生活场的原生本真: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石宝山歌会
    第一节 “幻象”原生态与学术话语的“脱域”
    第二节 朝向当下田野的原生本真: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石宝山歌会
    第三节 剑川中小学“撤点并校”和“白语学校”:新时政下的白曲传承生态
    附 文化变迁的逻辑——以被复兴的“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集市沙溪寺登街”为例
    小结
附录一 云南省剑川县石宝山歌会位置图、地理环境形貌图
附录二 剑川县人民政府关于石宝山歌会节安排情况一览表(1999—2009)
附录三 2010年、2011年石宝山歌会部分现场对唱实录、部分白曲汉字型白文记录
附录四 2010年、2011年石宝山歌会部分现场对唱视频、音频实录光盘
参考文献
后记

(6)方言电视·地域文化·涉台传播 ——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一、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
        (一)、泉州电视台及其闽南语节目
        (二)、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
    二、课题背景
    三、问题提出与研究方法
        (一)、问题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闽南语频道为何而来
    第一节 方言电视节目风生水起
    第二节 学界、政界褒贬不一
    第三节 两岸新形势与涉台传播新观念
    第四节 方言电视合法化
第二章 闽南语频道的地域文化价值
    第一节 方言电视的文化意义
        一、方言的文化意义
        二、闽南语频道与闽南方言
        (一)、泉州地域文化与泉州方言的共生同存关系
        (二)、大众传媒的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三)、《学说泉州话》与《泉州第一炮》案例分析
    第二节 传承闽南传统文化培育方言流行文化
        一、泉州乡土活教材——《泉州第一炮》
        二、演绎千年戏曲瑰宝——《咱厝戏台》与《闽台戏棚》
        三、再现独特人文景观——《魅力闽南》
        四、培育方言流行文化——《唱歌拼输赢》
第三章 闽南语频道在两岸交流中的政治价值
    第一节 弘扬传统文化,强化祖根认同
        一、《唐山过台湾》栏目概述
        二、名称由来与栏目定位
        三、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推动流行文化合作与创新,共建两岸文化新认同
        一、流行文化的社会意义
        (一)、流行文化特性
        (二)、推动流行文化创新,构建两岸文化新认同
        二、闽南语流行歌曲发展脉络及其文化认同
        (一)、闽南语流行歌曲发展简史
        (二)、闽南语流行歌曲中的文化认同
        三、闽南语频道《唱歌拼输赢》个案研究
        (一)、《唱歌拼输赢》概述
        (二)、栏目特色
        (三)、创新大陆闽南语音乐,反哺台湾流行乐坛
        (四)、《唱歌拼输赢》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闽南语频道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文化传承的尴尬:传统岂能如此媚俗?
    第二节 生存的尴尬:政治、经济与文化如何博弈?
        一、经济创收
        二、涉台传播
        三、闽南文化传承
    第三节 对象的尴尬:两岸未来如何交流?
    第四节 闽南语的尴尬:方言节目如何播音?
        一、文白异读
        二、泉台异音
        三、闽南语节目以何种口音播音?
    第五节 覆盖面的尴尬:如何服务台湾乡亲?
    第六节 城市化的尴尬:外地人如何融入大泉州?
第五章 闽南语频道生存和发展思考
    第一节 深入理解目标受众,消解"文化统战"刻板印象
        一、绿营民众对大陆文化交流的刻板印象
        二、涉台信息的编码与解码
    第二节 大闽南合作与跨区域整合
        一、泉、厦、漳合作
        二、闽台合作
        三、东南亚闽南文化系合作
    第三节 借助新技术,推动跨媒介整合
结论
附录1 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2 泉州地区青少年闽南语频道收看情况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上海动画产业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问题
    (三) 文献综述
    (四) 研究目的和意义
    (五) 研究方法
一、 上海动画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 上海动画业溯源:上海动画业发展历程
        1、 1922—1944年的上海动画业:中国动画启蒙
        2、 1945—1963年的上海动画业:民族化之路
        3、 1964—1983年的上海动画业:停滞与回归
        4、 1983—90年代中期的上海动画业:冲击与迷茫
        5、 90年代中—至今:产业化初始与动画产业布局
    (二) 上海地区动画产业的发展环境分析(PEST分析)
        1、上海动画发展的政治环境:国家政策扶持,本地优惠不足
        2、上海动画发展的经济环境:经济高速发展,产业迎来机遇
        3、社会文化环境:创意文化领先,需求与日俱增
        4、技术环境:新旧技术结合,传播方式增多
    (三) 上海动画产业基本状况分析
        1、 上海动画生产制作状况:产量无法满足,质量有待提高
        2、 上海动画播映状况:播出平台领先,总体盈利不佳
        3、 上海动画衍生产品状况:销售种类有限、产权保护不力
        4、 上海动画交易状况:交易平台增多,交易方式改善
二、 上海动画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体制与制度方面:市场化运作的羁绊
        1、 政府主导阻碍动画产业市场化发展
        2、 体制垄断导致制播不平衡
        3、 国家政策审批制度带来投资与市场风险
    (二) 动画内容方面:创新精神严重匮乏
        1、 题材狭窄
        2、 忽略现实关照
        3、 形象与性格设计生硬单一
        4、语言说教与细节粗糙
    (三) 产业链方面:各自为政难以良性循环
        1、 产业链理论与动画产业链
        2、 上海动画产业的上游:策划薄弱、原创不足
        3、 上海动画产业的中游:播出困难、营销落后
        4、 上海动画产业的下游:设计僵化、市场脱节
    (四) 人才与教育方面:人才稀缺,教育滞后
        1、 动画人才拥有量匮乏
        2、 动画复合型人才微乎其微
        3、 动画教育滞后
    (五) 案例分析: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传统国企游走于市场的尴尬
三、 上海动画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 体制上:完善市场机制,加大本地扶持
        1、 理顺产业管理体制
        2、 打破垄断,引入公平竞争机制
        3、 加大本地政策扶持力度
    (二) 内容与形式上:改变传统思路,勇于探索创新
        1、 利用上海动漫积淀和代工经验,创新融入时代精神的本土原创动画
        2、 改变传统动画思维,走民族性国际化路线
        3、 开创蓝海,尝试特色路线
    (三) 产业链条上:突破单个环节,形成良性对接
        1、 加强策划和原创
        2、 促进制播分离
        3、 致力于本土衍生产品的打造与保护
    (四) 动画教育上:规范学科体系,形成产学联动
        1、 建立规范的动画学科体系
        2、 完善人才培育机制
        3、 加强培养机构与业界的产学研联动
结束语
注释
附录一:国家广电总局第1—4批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名单
附录二:国家关于扶持国有动画产业的发展政策
附录三:1999年—2008年上海制作的动画作品
附录四:2005年—2008年广电总局推荐优秀国产动画片名单
附录五:美影厂1995年—2007年拍摄的动画片
参考文献
后记

(8)电视创新与西部历史文化的现代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向度解析:西部历史文化的双重维度
    一、历时态:西部历史文化的嬗变
        1、历史进程
        2、资源积淀
    二、共时态:西部历史文化区的构建
        1、分区构成
        2、区域特色
        3、总体特质:多元与交融,稳定与创新
第二章 视像开掘:西部历史文化的产业拓展
    一、西部历史文化资源的开掘价值
        1. 文化价值
        2. 产业价值
    二、西部历史文化的电视开掘
        1. 用常态性节目开掘西部历史文化
        2. 电视传媒对西部历史文化成功开掘的个案分析
        3. 从电视延伸产业开发看西部历史文化的开掘
第三章 对接真空:西部历史文化的转型障碍
    一、认同弱势
        1. 边缘价值:历史文化的专业性造成解读困难
        2. 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冲突
    二、市场局限
        1. 曲高和寡:文化定位与市场需求的矛盾
        2. 得不偿失:文化价值与市场回报的失衡
        3. 力不从心:文化优势与经济实力的矛盾
第四章 电视创新:西部历史文化的时代张扬
    一、创新思维
        1. 找到传播效果与经济效益契合点
        2. 捕捉西部历史文化节目的特色点
        3. 制造突围本土意识和区域观念的突破点
    二、创新手段
        1. 实现历史文化资源在电视平台之上与时代接轨
        2. 实现西部电视对历史文化的时代张扬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声明
致谢

(9)西部频道与西部文化现代化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2 解读西部频道
    2.1 对西部频道的本体性思考
        2.1.1 西部频道开播的背景
        2.1.2 西部频道的定位和任务
    2.2 西部频道对西部电视与文化发展的意义
        2.2.1 西部频道是加强西部文化传播力度的有效方法之一
        2.2.2 建设西部频道可以改善东西部传播不平衡现象
        2.2.3 有效聚合相对分散的传播资源与注意力,在客观上形成西部电视传播的参照系与外在的推动力
3 西部频道对西部文化的挖掘和表现
    3.1 及时反映西部大开发的动态过程
        3.1.1 新闻节目
        3.1.2 西部政治经济的全方位展示——“西部宣传周”活动
    3.2 集中展现西部自然风情和社会风貌
        3.2.1 透过镜头表现魅力西部
        3.2.2 西部风情的汇聚
    3.3 人文景观和民间艺术
        3.3.1 《天地人》传播魅力文化
        3.3.2 《魅力12》的文化传播魅力
        3.3.3 西部民歌大赛的“汁味”——记录原生态民歌
        3.3.4 《东西沟通三人谈》——沟通东西,影响未来
4 西部频道的困境及分析
    4.1 西部频道的尴尬
        4.1.1 定位的名不副实
        4.1.2 缺少制胜的法宝——精品栏目
    4.2 频道的运作受挫
        4.2.1 宣传定位与市场运作方式的冲突
        4.2.2 高额的运营费用和低廉的广告收入
    4.3 西部频道和西部各省级卫视的矛盾和冲突
        4.3.1 节目的不平等竞争
        4.3.2 广告分流
        4.3.3 人才、受众等资源的流失
        4.3.4 “不平等条约”
    4.4 难啃的西部电视市场
5 全面推进西部文化全球化——西部频道的历史责任与根本出路
    5.1 给西部文化产业插上飞翔的翅膀——西部文化呼唤全球化
        5.1.1 建设现代化的西部新文化
        5.1.2 积极参与文化全球化
    5.2 利用和有效聚合西部文化传播资源以及全球化传播平台,锤炼出中华电视文化的腾飞之舟
        5.2.1 人文文化国际化——西部纪录片
        5.2.2 讲好西部故事——西部电视剧
        5.2.3 西部旅游文化国际化
6 结语
7 参考文献
8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9 声明
10 致谢

四、探索艺术源头 弘扬民族文化——谈西部频道《魅力12》的艺术特色(论文参考文献)

  • [1]地域文化类电视节目的跨区域文化传播研究[D]. 赵方圆. 暨南大学, 2017(04)
  • [2]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研究[D]. 刘称心. 广西师范学院, 2014(02)
  • [3]左权小花戏研究[D]. 巨琳霞. 赣南师范学院, 2014(01)
  • [4]《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国际语境下的中国表达[D]. 滕天天. 陕西科技大学, 2014(01)
  • [5]“原生态”的幻象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剑川石宝山歌会研究[D]. 田素庆. 华东师范大学, 2012(01)
  • [6]方言电视·地域文化·涉台传播 ——泉州电视台闽南语频道研究[D]. 黄明波. 福建师范大学, 2010(03)
  • [7]上海动画产业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 刘飚. 华东师范大学, 2009(12)
  • [8]电视创新与西部历史文化的现代化[D]. 钟玉. 四川大学, 2006(03)
  • [9]西部频道与西部文化现代化传播[D]. 刘海霞. 四川大学, 2005(02)
  • [10]探索艺术源头 弘扬民族文化——谈西部频道《魅力12》的艺术特色[J]. 刘冰. 当代电视, 2003(01)

标签:;  ;  ;  ;  

探寻艺术源泉弘扬民族文化——试论西频道《魅力12》的艺术特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