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想要什么? - “农民意愿调查”报告之一

农民想要什么? - “农民意愿调查”报告之一

一、农民希望的是什么?——“农民意愿调查”报告之一(论文文献综述)

苗绘[1](2021)在《中国农村土地流转信托模式创新与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中央十分关注三农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优先发展农业农村问题。我国人多地少,人地冲突严重,仅有全球7%的耕地,却肩负着全球22%人口的粮油供应重担。目前我国农村土地细碎化现象严重,农民耕种土地机械化程度低、土地收益低;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导致许多地方出现土地撂荒现象,这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由此,农村迫切需要加快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目前农村土地流转虽已形成一定规模,但是传统土地流转方式成本高、效率低,流转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而土地信托作为一种新型土地流转模式,以其稳定性、规范性、高效率规避了传统土地流转形式的缺点,能够促进农村土地高效有序流转。目前,在浙江绍兴、湖南益阳、福建沙县等地,农村土地信托流转已经试点成功,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但在其他地区,受经济发展状况、金融业发达程度、农民思想观念等因素影响,土地信托流转尚未得到推广。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土地流转为研究对象,以土地流转信托模式创新和推广为切入点,深入分析我国土地信托流转的发展现状、面临障碍及深层次原因,调研农户和信托机构参与土地信托意愿并进行博弈分析,借鉴国际经验提出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信托高级模式和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理论上,本文一方面丰富了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研究,对于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种类、功能和实践有了更全面的描述,完善了农村土地流转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本文更丰富了土地信托的相关研究,对于土地信托中的信托关系有了详尽的梳理,特别是对受托人制度提出了创新的思路,拓宽了受托人的范围,增加了受托人权利和收益的分析和阐述,使得土地信托理论更加丰富。实证上,本文设计调查问卷开展实地调研,选取来自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000多个村庄的农户1668个、全国信托机构68家开展参与土地信托意愿的调查,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对农户、信托机构参与土地信托影响最大的因子,并采用Logistic模型对农户、信托机构参与土地信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并构建了农户、信托机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府土地信托四方博弈模型,分析各方的博弈诉求和博弈策略,探寻均衡策略和均衡利益。有助于寻求效率更高的策略,实现土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实践中,本文提出的土地信托高级模式开发和受托人制度创新,以及将社会资本引入土地流转的金融制度安排和配套服务保障机制,有助于解决目前土地信托面临的现实难题,帮助农村土地高效顺畅地流转。这不仅能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而且能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益、推进城镇化建设。其对策建议具有针对性、应用性、可操性,在我国农村地区应用,会产生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研究包括七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提出土地流转信托问题,找准研究方向。第二部分,运用农业规模经济理论、信托理论、博弈论等原理,阐明土地信托理论基础。并界定土地信托内涵、要素,阐明从试点地区向全国推广土地信托流转模式的必要性、可行性。第三部分阐述土地信托模式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第四部分阐明我国农村土地信托流转现状,对既有土地信托模式的做法、特色和经验进行总结,并进行效益评价。第五部分是开展农户、信托机构参与土地信托流转意愿的调查和实证分析。先运用交叉分析法分析影响信托主体参与土地信托意愿的因素;再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影响信托主体参与土地信托意愿最大的因子。之后用二元、多元Logistic模型对重要因素影响信托主体参与土地信托意愿的结果进行实证检验。第六部分是分析土地流转信托主体的博弈诉求和博弈策略,构建政府、农户、信托机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四方博弈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试点地区土地信托模式的效益进行检验。第七部分是创新提出农村土地流转信托的高级模式,并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土地流转信托机制。本文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一是设计调查问卷开展实地调研。选取来自30个省1000个村庄的农户1668个进行农户参与土地信托意愿的调查,同时选取来自全国的信托机构68家为样本进行信托机构参与土地信托意愿的调查。分别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了农户和信托机构参与土地信托的最大影响因子,并用二元和多元Logistic模型对因子影响主体参与土地信托意愿进行了实证分析。二是运用博弈分析法,构建了政府、农户、信托机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四方博弈模型,分析了博弈主体的诉求和博弈策略,阐明四方博弈主体的冲突和解决机制。以便寻求更高效率的土地信托流转对策,实现土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三是用SWOT方法分析多种土地信托模式的优缺点,面临机遇和挑战。四是用案例分析法考察试点地区土地信托模式的做法、特色、经验和效益。本文创新点在于:(1)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创新性。本文将信托和土地流转结合起来,研究我国土地流转信托问题。构建了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托机构、政府土地信托四方博弈模型。并运用四方博弈模型分析各主体的博弈决策和博弈冲突,寻求利益均衡点,使委托人和受托人的行为选择达到“纳什均衡”。(2)创新提出土地集合信托高级模式,包括农地整合开发型和农业产业链型土地集合信托模式。一方面,高级模式中提出增设具有专业财富管理能力的农村金融机构为受托人、并设立土地信托银行来完善土地信托的主体,拓宽受托人范围、构建运营及盈利模式;一方面,高级模式中提出土地信托流转的融资模式,推进土地资本化。探索将金融资本引入土地信托流转的流程,并构建配套的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支持模式;(3)构建“六位一体”的土地信托运行机制,所提出的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应完善政府激励机制、市场营销机制、金融支持机制、中介服务机制、风险控制机制、监督管理机制,以便推进农村土地集合信托高级模式在我国的推广和运用。本文对于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种类、功能和实践有了更全面的描述,对土地信托受托人资质范围的界定提出了创新思路,完善了农村土地流转和土地信托理论。本文提出农地整合开发型和农业产业链型集合信托高级模式、将金融资本引入土地流转过程,并构建配套的法律和金融等服务保障机制,有助于解决目前我国土地信托流转面临的现实难题,帮助农村土地高效有序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巩建婷[2](2021)在《中职生选择职业教育意愿及实现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中职生源的数量以及质量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既有来自职业教育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职业教育内部发展的影响,同时还受到教育选择主体对职业教育态度与价值观等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的外部社会环境发生着激烈的变革,对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教育内部同样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高职百万扩招,职教高考制度变革等等,这些变革不仅影响着当下人们的教育选择,也影响着中职生选择职业教育的意愿,中职生选择职业教育的意愿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变得更为复杂,因此有必要了解当前中职生选择职业教育的意愿及其职业教育意愿实现的障碍,进而提出中职生选择职业教育意愿的实现路径,以期帮助中职生更好实现意愿,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本文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理性选择理论、教育分流理论为基础,运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河北省内某中职学校进行调研,对中职生的基本信息、家庭背景情况、对职业教育的认知、自我认知、选择职业教育的意愿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提升学历与能力、实现代际阶层地位跃迁、满足个人性向偏好、享受中职制度优势、获得高中毕业证等是当前中职生选择职业教育的意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阻碍中职生意愿实现的障碍,主要包括个体学习基础薄弱、个体主观能动性不强、学校基础设施与师资配备不均衡、中等职业教育制度优势不明显、社会外部坏境中的不利因素等,最后提出实现职业教育意愿的路径。

廖曼宁[3](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毕业生农村就业创业的问题研究 ——以广东为例》文中提出农村问题在我国一直深受重视,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再到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行了具体部署,足以可见农村工作在我国建设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广大农村地区在农村建设和治理等方面,取得很大进步,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稳步上升,逐步摆脱贫困,走向小康,乡村振兴取得初步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仍面临诸多矛盾,核心之一是人才短缺。同时,我们又面临着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重大现实问题。如何打通农村人才短缺和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通道,就成为本文将要解决一个核心矛盾。本文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毕业生农村就业创业的问题研究分为文献分析、农村基层就业创业现状与问题、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分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毕业生农村就业创业思路与对策几个重点部分,结合运用人力资本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进行分析研究。以广东为例,本文通过深度访谈了解已经在农村就业、创业高职毕业生的工作、生活情况,并通过对其身边相关人员进行访谈,从侧面对其工作状态做一了解,重点分析关注影响就业的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就业过程中的满意度、所产生的效益等几个方面。同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在校学生对农村就业、创业意愿情况,为培养乡村振兴战略建设者提供有效参考,同时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提供一个新的思考方向。经过深入分析发现,积累基层锻炼经验、离家近、实现个人价值、城市就业压力大是高职毕业生选择到农村就业创业的重要原因,而在农村就业创业过程中则发现,政策保障不够或落实不够到位、再就业困难、缺乏优质创业项目、缺少培训教育机会等也成为了高职学生在农村长远发展的阻碍。最后根据调查结果,本文提出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相关保障政策、畅通再就业渠道,搭建就业创业服务平台、畅通城乡就业创业信息渠道、建立优质项目库,设置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励方案,提升高职毕业生农村就业创业能力、转变就业创业观念、形成良好舆论氛围等对策建议,希望以此达到为政府制定农村人才政策、促进高职院校施行就业创业指导制度、建立农村创业项目库等提供有效参考,引导更多高职毕业生加入到乡村振兴建设队伍中来的效果。

孔天翔[4](2020)在《精准扶贫视域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以资源县瓜里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贫困问题一直是困扰当今世界各国的社会难题。让贫困人口脱贫,让所有人民实现幸福美好生活,不仅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所共同追求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发展全局角度提出了精准扶贫理论。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不单是为了脱贫致富,更主要还是让贫困地区群众实现精神富足。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精准扶贫工作中,既有利于提升基层扶贫干部的政治意识,也有利于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觉悟,从而推动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本文以精准扶贫为研究视角,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阅读、实地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资源县瓜里乡贫困农民思想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部分扶贫干部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不足,贫困农民内生动力不足,农村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的突出问题。因而,从提高农民思想认识,提升贫困群众脱贫动力的角度出发,提出应当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创新现有教育载体、完善农村教育内容的改进对策。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推动扶贫工作落实具有积极作用,基层干部需要在把握精准扶贫内涵基础之上,对贫困农民开展思想教育,促使农民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观念,激发自主脱贫动力。

李红敏[5](2020)在《宁夏四县/区农村居民在线卫生服务利用与支付意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医疗资源短缺、分布不均衡是全球性的问题。研究表明,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可以增强资源缺乏地区的卫生服务可及性和质量,互联网的可及有助于缩小城市和农村居民健康知识获取和卫生服务利用差距,提升健康公平。中国西部农村地区卫生人力数量不足、服务能力欠缺,需要提升卫生服务可及性;西部农村居民在获取卫生服务过程中,还存在医疗机构地理距离远、自身经济能力差等方面的障碍。提升西部农村地区居民的卫生服务可及性和质量是我国卫生体系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相关卫生政策将通过互联网技术以在线的形式提供卫生服务以提升西部和偏远地区的卫生服务可及性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在线卫生服务的形式已经发展成为传统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补充部分。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提升卫生服务的可及性方面有很大的潜力,与此同时,在线的卫生服务提供形式也有加剧卫生服务不公平的可能:经济水平更高、支付能力更强的发达地区更有可能利用在线卫生服务,而如何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提升西部地区卫生服务可及性的途径,真正解决这些地区居民的健康需求,是卫生服务相关政策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提到,在线卫生服务提供策略需要以改善健康结果为目的,以居民真正的健康需求为在线卫生服务的出发点。西部农村地区居民对在线卫生服务形式明显的需求不足,是其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线卫生服务相关研究视角广,从技术、服务提供和服务接受等方面对在线卫生服务发挥作用进行了探讨,可以为我国在线卫生服务发展提供一些证据;但是现有的研究在以下方面存在不足:研究的理论框架多数以技术理论为核心,而卫生服务的本质是提升健康,不能以发展技术为导向,需要更多的关注健康需求特征对在线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针对居民的研究以现有的实际利用特征为主,很少有研究关注居民对在线卫生服务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而支付意愿和支付能力是实际利用的前提;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地区优质卫生服务资源缺乏,更需要发展在线卫生服务,是其发挥作用的重点,而针对偏远地区的研究少。为了让在线卫生服务在提升不发达地区卫生服务可及性方面更好的发挥作用,需要以下研究证据:研究理论需要打破现有技术理论主导的情形,转而从健康需求的角度探讨在线卫生服务,更好的体现卫生服务的本质;在线卫生服务利用影响因素研究方面,需要探索在线卫生服务的利用是经济条件主导还是健康需要主导,哪些因素是可以通过社会干预策略改变的,可以更有针对性的促进其利用;实际的在线卫生服务利用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选择在线卫生服务的意愿和支付在线卫生服务费用的能力,需要从支付能力、选择意愿和支付意愿方面开展,为未来在线卫生服务市场的发展提供更有针对性的证据。研究目的和意义我国在线卫生服务相关研究存在不够深入的问题,尤其是缺乏需求方的研究已经成为其发展的主要障碍。本研究拟回答的问题包括:1)如何以卫生服务利用模型为基础,从需求方的角度探讨在线卫生服务利用特征及影响因素?2)西部农村地区居民对在线卫生服务的利用状况如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实际的利用是否以健康需要为导向?3)西部农村地区居民遇到健康问题时,是否愿意选择在线卫生服务?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4)西部农村地区居民是否愿意支付一定的费用获取在线卫生服务?支付意愿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从研究问题出发,本研究的总目标是通过对中国西部农村地区居民在线卫生服务的利用特征和选择意愿、支付意愿深入分析,明确影响因素,为西部地区在线卫生服务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以达到提升西部农村地区医疗服务质量和可及性的最终目的。具体的研究目的包括:全面了解西部农村地区在线卫生服务的利用状况和影响因素;构建在线卫生服务利用、选择意愿和支付意愿分析模型;分析和揭示在线卫生服务利用、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测量和分析在线卫生服务支付意愿及影响因素;探讨在线卫生服务支付意愿与价格的关系;提出西部农村地区在线卫生服务发展的政策建议。本研究选取西部省份宁夏的农村居民为研究对象,进行在线卫生服务利用和支付意愿的实证研究,主要的理论意义:理论上以卫生服务利用模型为基础,提供除技术理论之外新的研究思路,为推进在线卫生服务提升卫生服务可及性提供理论支撑;在研究方法上,在支付意愿分析的基础上评估居民的在线卫生服务需求,探讨价格与需求量的关系,为卫生服务领域中条件价值法和需求评估的应用积累方法学经验。研究现实意义包括:宁夏已经成为互联网医疗的重要试点区,承担着重要的政策价值,本研究从宁夏农村居民角度探讨在线卫生服务的利用状况和支付意愿,对在线卫生服务的发展策略、筹资政策具有直接的政策参考价值,对于服务提供方式、服务内容优化、服务定价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实际意义。研究方法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在安德森卫生服务利用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其中体现家庭在线卫生服务利用的指标包括两方面:实际的利用状况和潜在的利用意愿。实际利用状况为:过去一年,调查家庭是否利用过在线健康信息获取、在线问诊、在线与医生交流、其他在线卫生服务方式(如在线挂号等);利用意愿包括调查家庭对在线卫生服务的支付能力、选择意愿和支付意愿。自变量的选取基于安德森卫生服务利用模型,包括调查家庭的倾向性特征、使能资源、健康需要特征、卫生服务可及性四方面。调查于2018年6-7月进行,调查样本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方法获得。从宁夏选取同心县、西吉县、青铜峡市、惠农区四个县区的农村居民进行调查,四个县区分别位于宁夏的北部、中部和南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医疗卫生资源等方面具有代表性。最终共调查了 49个村的1354户家庭,以每户家庭的关键知情人作为调查对象,获取家庭基本信息、在线卫生服务的实际利用、选择意愿、支付意愿;调查抽样点内村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了解在线卫生服务的开展情况;目的抽样抽取32名调查对象进行深入访谈,具体包括农村居民和基层卫生服务人员。同时,本研究还对宁夏地区在线卫生服务供给状况进行了资料收集和分析,包括宁夏远程会诊系统和智慧互联网医院的供给。数据分析方法:单因素分析用来描述调查家庭在线卫生服务利用及选择意愿特征,Logit回归分析农村家庭利用和选择在线卫生服务的影响因素;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分析调查家庭的支付能力;条件价值法获取调查家庭在线卫生服务的选择意愿和支付意愿;Tobit回归分析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在支付意愿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需求曲线拟合,分析不同情境下在线卫生服务需求量和价格之间的关系;计算不同情境下在线卫生服务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对比实际定价水平、居民支付意愿及需求弹性,探讨需求量与定价水平的关系。主要结果1.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宁夏政府相关部门对互联网技术在卫生领域的应用探索走在全国前列,在政策环境、实践策略方面都有重要突破。在线卫生服务实践方面,宁夏的主要做法包括建设在远程医疗服务平台、智慧互联网医院等方面:宁夏现在已经建成了国家-自治区-市-县-乡五级联动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覆盖了全区的基层医疗机构、市级和区级医院,并达到了初步提升基层机构服务能力的效果;好大夫与银川市政府合作建立的互联网医院也是宁夏在线卫生服务的重要形式,网站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医生提供在线卫生服务的平均价格为65.52±67.87元,医生的不同级别、不同地区、不同医院级别等会对定价产生影响。本研究选取了宁夏四个县区的农村居民作为在线卫生服务需求的调查对象,共调查了来自1354户家庭的关键知情人,平均年龄44.54±10.22岁,汉族占三分之二(67.95%),约一半(47.78%)的调查对象为女性。调查家庭中,健康知识测试平均分为3.57±1.18分;过去一年(2017年)的家庭收入平均为39150.17±51196.30元;调查家庭距县医院的平均距离为21.39±30.04公里;调查家庭中,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为406户,占29.99%;有5岁及以下儿童的394户,占29.10%;过去一个月有患病者的家庭为512户,占37.81%。2.在线卫生服务的利用和影响因素分析:调查家庭过去一年中,总体上使用过一种及以上在线卫生服务(包括在线健康信息查询、在线问诊、与医生在线交流、其他形式)的为640户,占被调查家庭的47.27%;其中,使用最多的服务形式为在线健康信息查询,占37.08%;使用在线问诊的占7.24%,与医生在线交流沟通的占15.51%。总体来看,调查家庭的倾向特征因素、使能资源、健康需要、卫生服务可及性都对在线卫生服务利用有影响。从倾向特征来看,受教育程度影响在线卫生服务利用;在使能资源中,较高的健康知识得分和收入水平会促进利用;在健康需要因素中,在线卫生服务的利用与家庭中有慢性病患者、过去一个月有患病者及过去一年有住院病人有关;在卫生服务可及性方面,距离地市级医院较远的家庭,更可能利用互联网提供的各种卫生服务。其他不同的在线卫生服务类型也呈现了类似的特征。从标准化回归系数分析结果看,宁夏农村家庭是否利用在线卫生服务更多的是由社会结构因素决定的,尤其是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状态;健康需要因素只是决定是否利用的次要因素。因此,宁夏农村家庭总体的在线卫生服务利用并不是以健康需要为导向,利用过程中存在电子鸿沟。3.在线卫生服务的支付能力和选择意愿分析结果支付能力分析: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分析结果看,家庭人均收入小于等于5301.33元的家庭对在线卫生服务无支付能力,占总体调查对象的6.57%;家庭人均年收入在5301.33元到19562.19元之间家庭的对在线卫生服务支付能力弱,占总调查家庭的22.60%,可以通过调整支出结构获取部分支付能力;家庭人均年收入在19562.19元以上的家庭,对在线卫生服务有支付能力,占总体的70.83%。其中,对在线卫生服务无支付能力和支付能力弱的家庭可以认为对在线卫生服务没有客观的支付能力,共占被调查家庭的三分之一。选择意愿分析:在健康咨询情境中,如果家庭成员出现了不熟悉的症状,可能会有较大的健康问题时,分别有60.27%和62.48%的家庭会选择在线咨询二级医院或三级医院的医生;当所遇到的健康问题涉及到隐私时,选择利用在线咨询二级医院或三级医院医生的家庭比例分别是55.24%和58.94%。调查家庭倾向特征、使能资源、健康需要、卫生服务可及性及以往在线问诊的经验,都会影响到假设情境下的选择。在检查确认情境下,分别有57.09%和60.93%的调查家庭愿意使用在线问诊的方式向二级医院医生或者三级医院医生进行咨询;在利用当地医院远程设备进行在线咨询的情境下,分别有62.32%和66.54%的调查家庭愿意选择对二级医院或三级医院医生进行咨询。受教育水平较高、收入较高、家中有慢性病病人或近一个月有患病者的家庭、距离地市级医院较远、有过在线问诊经验会促进调查家庭对检查确定情境下在线卫生服务的选择意愿。4.在线卫生服务的支付意愿分析在健康咨询情境下,情境1中,愿意选择二级医院或者三级医院医生的调查家庭平均支付意愿值分别为65.69±97.36元和97.98±119.73元,中位数分别为30元和50元。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包括调查家庭的民族、健康需要和卫生服务可及性,及是否有过使用在线问诊服务的经历。有慢性病患者、过去一个月有患病者、使用过在线问诊、距离地市级医院较远,会增加此情境下的支付意愿。从需求曲线来看,相同价格水平下,有更多的家庭会选择三级医院医生提供的在线卫生服务,如价格定为100元,分别有15%和30%的家庭选择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医生提供的在线卫生服务。健康咨询情境下,需求价格弹性随着价格水平提高而提高,当价格为56元或87元时,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医生提供的在线卫生服务的需求价格弹性为1;当价格高于56元或87元时,在线卫生服务为富有弹性。在情境2下,愿意选择二级医院医生或者三级医院医生的调查对象平均支付意愿值分别为65.87±93.71元和100.37±123.25元,中位数分别为30元和50元。从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和需求曲线看,调查对象呈现与一般健康问题相似的特征。需求价格弹性在此情境下随着价格的增加而升高,当价格大于56元或89元时,二级医院医生和三级医院医生提供的在线咨询服务的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为富有弹性。以此为标准,好大夫网站上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医生的定价处于缺乏弹性的区间,但是仍高于农村居民支付意愿的中位数。在检查确认情境下,情境3中,愿意选择二级医院医生或者三级医院医生的家庭平均支付意愿值分别为82.18±105.18元和121.54±136.29元,中位数分别为50元和80元。支付意愿值的影响因素包括调查家庭的民族、健康需要和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以及使用在线问诊服务的经验。调查家庭中有慢性病人、过去一个月有患病者、使用过在线问诊、距离地市级医院较远,会增加此情境下的支付意愿。从需求曲线来看,相同价格水平下,有更多的调查家庭会选择三级医院医生提供的在线卫生服务,如价格为100元时,选择二级医院或三级医院医生提供在线卫生服务的家庭分别为22.49%和37.81%。需求价格弹性随价格的升高呈上升趋势,当价格为70元或108元时,二级医院医生和三级医院医生提供的在线咨询服务的需求价格弹性为1。在情境4下,愿意选择二级医院医生和三级医院医生的调查家庭平均支付意愿值分别为87.00±109.25元和131.80±141.41元,中位数分别为50元和90元。从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和需求曲线看,调查家庭与情境3呈现相似的特征。需求价格弹性随着价格的增加上升,当价格大于75元或119元时,二级医院医生或三级医院医生提供的在线卫生服务的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为富有弹性。以此为标准,宁夏政府远程服务的定价处于富有弹性的价格区间,降低价格可以更好的释放需求。讨论与政策建议研究的主要发现:互联网在宁夏农村地区居民获取卫生服务和健康信息的过程中,开始发挥重要作用;宁夏农村家庭现在的在线卫生服务利用是由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而不是健康需要因素,电子鸿沟存在于服务利用过程中;宁夏农村居民对在线卫生服务有相当高的选择意愿,并且愿意支付一定的费用获得在线卫生服务,但从中位数看,支付意愿值偏低;宁夏现在开展的在线卫生服务需要考虑当地居民的健康需求和支付意愿,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以下相应的政策建议:1)以服务提供为核心、健康需求为导向发展在线卫生服务;2)加强互联网健康教育项目,提升居民信息和服务搜集和鉴别能力;3)完善准入政策和监督体系,创建互联网健康信息环境;4)关注低收入、低教育程度的弱势群体,满足多元化的在线健康需求;5)充分发挥在线卫生服务功能,加强西部农村地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6)建立可持续的筹资发展机制,为在线卫生服务提供资金支持;7)全社会参与,促进在线卫生服务的发展。创新点和不足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1)研究视角上:研究对象选择宁夏农村地区的居民,为互联网技术提升西部农村地区卫生服务可及性方面提供直接的证据;2)研究和分析方法上,以在线卫生服务的利用和潜在需求为切入点,从需求方全面深入的探讨在线卫生服务的利用状况、选择意愿、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并分析了不同情境下在线卫生服务的需求价格弹性,为此新兴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定价和筹资参考,目前尚未发现有类似研究;3)研究结果:得到了西部地区居民对在线卫生服务的支付意愿值,构建了需求评估模型,得到了不同情境下在线卫生服务的需求曲线,为在线卫生服务定价、筹资政策提供了参考,在该领域具有先进性。本研究的不足在于,1)研究设计为横断面研究,因果推断还需要未来更深入、周期较长的研究;2)本研究设定了简化的情境,描述了服务提供者来自医院的层级情况,而现实中情况更为复杂,未来研究可以针对具体疾病探讨病人对在线卫生服务的潜在需求状况;3)互联技术发展迅速,研究可能忽略其他新兴的服务提供方式,如健康相关App的使用、在线医药服务等。

成勇[6](2020)在《齐齐哈尔市农民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民问题,历来都是农村工作的重点问题。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农村空心化问题十分严峻。目前,农村出现了许多老龄农民,农业生产后继乏人,无法满足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2012年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的的出现,表明了农民不再是身份农民,而变成一种职业选择,将有力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近些年来,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齐齐哈尔市许多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而农村务农人员大多是老年人和留守妇女,使得农村劳动力结构失调,耕地抛荒的趋势愈加明显,并且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较低也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因此,大力发展新型职业农民,解决谁来种地“谁来种地”的问题,是促进齐齐哈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迫切要求。为了提高齐齐哈尔市农民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积极性,并为政府提供举办新型职业农民相关培训的参考数据和理论依据,进而政府和有关部门能够更具有针对性、因地制宜的去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文章以齐齐哈尔市农民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参与培训现状,找出影响农民参与培训的影响因素,提升农民参与培训意愿。以相关概念和相关基础理论为依据,采用文献研究、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论文数据资料的收集,从齐齐哈尔市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行和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情况,分析齐齐哈尔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根据文献阅读和实地调研,从农民的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培训认知因素、培训意愿因素四个方面,假设可能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的因素。运用二元Logsi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最终确定性别、年龄、学历、家庭内部从事农业人数、对培训了解程度、培训经历、培训时间、培训地点、培训费用承担方式、培训方式培训师类型等为影响农民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的因素。根据得到的分析结果,进一步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包括:从加强农民职业技能教育、加强农民培训政策宣传扶持力度、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三方面,从加强农民农业技术培训、加强农民经营管理技能培训、加大培训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培训政策扶持力度、创新培训方式、加强培训师资力量建设、不断丰富培训内容七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

王倩[7](2020)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中职学生升学意向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扩招,中职升学渠道通畅,升学机会增多。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中职学生对教育的内在需求不断提升,升学逐渐成为中职学生追求终身教育的重要表现。此外,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导致产业结构不断变化,要求人才结构转型升级。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来说,中职学生在毕业后选择继续升学或是上岗就业关系到全社会和数百万学子的切身发展和利益,根据国家统计局现阶段的调查数据显示,多数中职学生把升学作为毕业后的第一选择。面对中职“升学热”问题,研究者对“升学热”现象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表现出更多的关注,忽视了学生在升学前升学意向的产生与形成过程。本研究以计划行为理论为理论依托,中职学生升学意向为研究问题,探究影响中职学生升学意向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升学意向的影响程度,了解中职学生升学意向的形成过程和内在机制,探讨有益于中职学生未来发展的方式方法。通过借鉴前人在中职学生升学问题上的研究成果并整合访谈材料,提取影响中职学生升学意向的因素,依据计划行为理论模型框架构建适用于本研究的中职学生升学意向影响因素模型提出研究假设,并以此为依据编制《中职学生升学意向调查问卷》,而后对160名中职学生进行预调研,根据预调研结果修改形成最终问卷,随后发放正式问卷650份,回收有效问卷607份,最后使用SPSS19.0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差异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回归性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第一,行为态度对中职学生升学意向有显着正向影响,高于主观规范与知觉行为控制,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第二,主观规范正向影响中职学生升学意向,父母是影响中职学生升学意向的重要群体。第三,知觉行为控制正向影响中职学生升学意向,中职学生的内部行为信念是影响升学意向的重要因素,外部便利性认知对升学意向没有明显影响。第四,计划行为理论模型对中职学生升学意向具有良好的解释力与预测力。第五,社会人口学因素对中职学生升学意向无显着影响。基于上述结论提出如下建议:明确升学诉求提高升学动力,增强中职学生的正向升学态度;立足生涯发展增强自我认知,提高中职学生的内在控制信念;重视情感支持尊重学生选择,增强中职学生的升学主观规范;整合有效资源加强升学指导,为中职学生顺利升学提供支持。

张蕊[8](2020)在《石家庄市农村商业养老保险购买意愿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居民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攀升,现阶段养老问题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项国民问题。与城镇相比,农村地区的老龄化程度较高且传统的养老方式正在被逐渐弱化,现有的养老模式无法充分满足农民对养老的需求,而商业养老保险作为养老保障体系的第三大支柱能够有效规避长寿风险,为居民的老年生活提供保障。但现阶段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较为缓慢,其在养老保障上的优势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故此农村应当大力促进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本文首先从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区养老不完善、社会养老保险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这三方面指出石家庄市农村养老的困境,又指出在石家庄市发展农村商业养老保险可以满足农民的养老需求、促进农村市场的开发、使养老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其次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石家庄市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购买意愿进行调查,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个人因素中受教育程度、受访者的身体状况与购买意愿之间关系显着且正相关;家庭因素中受访者家中的老人数量与其购买意愿之间关系显着且负相关,受访者家中老人的健康状况与其购买意愿之间关系显着且正相关;认知与购买因素中居民对商业养老保险的了解程度与其购买意愿之间无显着关系,受访者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主要原因是产品可以满足需求、看到周围有人购买,未购买主要是因为经济条件不允许、对保险公司的服务质量表示担忧等。外部因素中周围人的购买行为、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与状况与居民的购买意愿之间关系显着,且周围有人有过购买行为、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的受访者有着更强的购买意愿,同时那些愿意选择非传统养老方式进行养老的居民的购买意愿更强。在文章的最后给出相应的提高石家庄市农民商业养老保险购买意愿的建议,包括不断加强对农民的教育以转变其固有的养老观念、支持农村经济以提高居民购买力、对商业养老保险产品进行优化以满足居民需求、提升服务能力以增强居民满意度、加强政府监管为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李发强[9](2020)在《基于土地整理的村庄集中布局规划研究 ——以石佛镇淮子沟村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乡村人口大量流失,村庄“空心化”问题日趋严重。闲置、散布的老旧农房严重浪费土地资源,破坏村民生产、生活环境与村庄风貌,不利于规模化耕种。同时,市镇发展缺乏建设用地指标,城乡土地供需矛盾日渐凸显。因此,文章以国土空间规划促进乡村土地高效集约发展为研究背景,以提升村民生产生活水平为出发点,研究对象为具有东北区域特征的“村庄集中规划方式”。通过分析石佛镇村庄气候、产业、风俗等方面特殊性以及淮子沟村闲置宅基地广布、规模产业不足、空间环境差异大等“三生空间”现状问题。从空间布局、内容、原则等方面详细解析村庄集中布局与规划内涵。将建构模型与现实条件分析结合评价村庄集中规划适宜性。因地制宜的提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村庄集中规划策略,并预测村庄集中规划后的发展趋势。首先,研究整理乡村土地与空间格局相关文献及国内外集中规划村庄实例,得出土地是影响居民点空间格局的关键要素,而我国土地政策变革后,当前村庄建设用地指标可流转入市,国内广泛开展村庄集中规划试点。在此基础上,研究石佛镇集中规划村庄概况,发现共10个行政村中,集中规划村庄达4个;分析村庄集中演变阶段特征与制约因素。以集中规划示范村丝瓜村为范例,总结淮子沟村现状空间问题,分别对村委会、已上楼和未上楼村民分类进行集中意愿调查。图解石佛镇村庄集中规划布局特征与内涵,总结集中规划村庄特征:区位较优、产业经济水平高、闲置农房广布、具有一定数量集聚意愿的村民等。其次,解析基于土地整理的村庄集中规划是以土地整理置换与规划集中住区为基本形式,内容分为拆旧复垦和建新安置。分析这种村庄集中规划受区位、资源禀赋、经济水平、政策法规4个宏观因素和村民意愿、集中建设经济收支,建设影响、设施配置4个微观因素共同影响,构建“村庄集中规划经济测算模型”。分析村庄集中基础条件,利用物元可拓分析法构建“村庄集中规划综合效益评价模型”,对淮子沟村集中规划方案进行测算与评价,定性、定量分析结合,总结这种村庄集中规划适宜条件。最后,结合淮子沟村人口、空间发展趋势的预测,综合确定其集中规划可行。在明确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的基础上,分析村庄集中规划的目标和重点,因地制宜的提出淮子沟村集中规划策略。预测集中规划后村庄空间、村民生产生活方式变化趋势。为符合集中条件的村庄提供规划参考。

夏献灰[10](2020)在《沈阳市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意愿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形成对劳动力的强大需求,但相对城市,农村地区发展速度依然较为缓慢,保留了大量的闲置劳动力。因此,在城市拉力和农村推力的作用下大量农村人口逐步进入到城市中,农民工开始成为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社会群体。农民工为城市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大大促进了城市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农民工的各种权益问题却没有得到充分解决。养老保障,是现代社会公民的一项基本权益。帮助农民工改善生存环境,解决其养老保障问题,既能维护他们的权益,也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沈阳市作为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就业人口,同时,沈阳市也是全国老龄化最严重的城市之一,面临空前的养老压力,如何保障沈阳市农民工群体的养老权益也成为一个重要议题。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对沈阳市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意愿进行了实证分析,希望能为发展和完善沈阳市以及东北地区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提供一些参考依据,丰富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本文在基于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首先,对研究中会使用的几个重要概念——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意愿进行了内涵巧外延的界定,并且阐述了相关的理论基础,分别是理性选择理论、社会公平理论、风险社会理论。接着介绍了沈阳市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意愿的调查设计,这部分首先介绍了调查背景及调查对象选择,接着对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检验,最后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描述性分析。而后是模型构建和变量选择,首先对变量选取和基本假设进行说明,接着进行变量阐释和模型构建,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和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沈阳市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显着性检验,分析影响影响农民工整体参保意愿的因素。同时对沈阳市农民工不同类别参保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多元Logistic显着性结果,分析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不同类别养老保险参保意愿的影响因素。最后是结论及对策建议,发现个体特征、经济特征、政策认知特征都会对沈阳市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意愿和不同类别养老保险参保意愿产生影响,根据研究结果,最终提出了完善沈阳市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针对性对策。

二、农民希望的是什么?——“农民意愿调查”报告之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民希望的是什么?——“农民意愿调查”报告之一(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农村土地流转信托模式创新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农村土地流转信托的理论基础
    2.1 农村土地信托的内涵和要素
    2.2 农村土地流转信托理论基础
    2.3 我国农村地区推广土地流转信托的必要性
    2.4 我国农村地区推广土地流转信托的可行性
第三章 发达国家农村土地流转信托模式经验借鉴
    3.1 美国土地流转信托模式做法及成效
    3.2 日本土地流转信托模式做法及成效
    3.3 农村土地流转信托模式国际经验
第四章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信托发展现状及模式分析
    4.1 中国土地资源及土地流转现状
    4.2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信托发展现状
    4.3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信托模式分析
第五章 信托主体参与土地流转信托意愿实证分析
    5.1 农户参与土地流转信托意愿实证分析
    5.2 信托机构参与土地流转信托意愿实证分析
第六章 土地流转信托中四方博弈模型构建
    6.1 土地流转信托中的博弈主体及博弈策略
    6.2 农户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双方博弈模型
    6.3 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信托机构三方博弈模型
    6.4 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托机构与政府四方博弈模型
第七章 中国农村土地集合信托模式创新及机制构建
    7.1 中国农村土地集合信托模式创新
    7.2 中国农村土地集合信托机制构建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 农户参与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意愿调查
    2 信托机构参与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意愿调查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中职生选择职业教育意愿及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理论基础
        1.5.1 理性选择理论
        1.5.2 教育分流之个性差异理论
    1.6 核心概念界定
    1.7 创新点
第二章 高中阶段学生选择普职教育的发展变化
    2.1 普职教育发展规模的演进
        2.1.1 职业教育占比低于普高(1978-1985)
        2.1.2 职业教育占比高于普高(1986-1995)
        2.1.3 职业教育占比下降(1996-2001)
        2.1.4 普职占比大体相当(2002-2010)
        2.1.5 职业教育占比低于普高(2011-2018)
    2.2 高中阶段职普生源变化特点
        2.2.1 普职生源数量阶段性的此消彼长
        2.2.2 职教生源中考成绩持续滑坡
        2.2.3 职教生源来源渐趋复杂
第三章 现阶段中职生选择职业教育的意愿调查
    3.1 样本基本信息
    3.2 现阶段选择中等职业教育生源群体分析
        3.2.1 中职生源绝对数量增加
        3.2.2 中职生源中考成绩偏低
        3.2.3 中职生家庭资本较弱
        3.2.4 中职生源自我认知不明确
        3.2.5 中职生源对职业教育认知差异大
    3.3 中职生选择职业教育的意愿
        3.3.1 追求个人发展
        3.3.2 满足个人性向偏好
        3.3.3 享受中职制度优势
        3.3.4 获得高中毕业证
    3.4 选择职业教育意愿的合理性分析
        3.4.1 从教育目的与价值角度分析意愿的合理性
        3.4.2 从实现可能性角度分析意愿的合理性
第四章 选择职业教育合理意愿实现的障碍
    4.1 个体学习基础与主观能动性较弱
        4.1.1 个体学习基础薄弱
        4.1.2 个体主观能动性不强
    4.2 学校基础设施与师资配备不均衡
        4.2.1 不同专业实训设施配置不均衡
        4.2.2 不同专业师资配备不均衡
    4.3 中等职业教育制度优势不明显
        4.3.1 中职对口升学制度优势不明显
        4.3.2 中职资助制度不完善
        4.3.3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作用发挥有限
    4.4 社会外部环境中的不利因素
        4.4.1 就业环境相对较差
        4.4.2 劳动力市场唯学历是举的人才观
第五章 选择职业教育合理意愿实现的路径
    5.1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知
        5.1.1 引导学生形成对职业教育的正确认知
        5.1.2 引导学生形成对自我的正确认知
    5.2 夯实学生文化基础
        5.2.1 加强有升学意愿中职生的文化基础课教学
        5.2.2 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5.3 平衡不同专业间基础设施与师资力量
        5.3.1 加大非骨干专业的投入力度
        5.3.2 建立校企教师双向流动机制
    5.4 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制度
        5.4.1 完善对口升学制度
        5.4.2 完善国家资助制度
        5.4.3 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5.5 营造良好的社会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1 中职生选择职业教育意愿的调查
附录2 普通高中学生不选择职业教育的情况调查
附录3 中职生选择职业教育的意愿与实现路径访谈
致谢

(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毕业生农村就业创业的问题研究 ——以广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问卷调查法
        1.4.3 访谈法
第2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乡村振兴
        2.1.2 高职院校
        2.1.3 就业创业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劳动力市场二元分割理论
        2.2.3 内容型激励理论
第3章 农村基层就业创业现状分析
    3.1 乡村发展的人才基础需求
        3.1.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毕业生农村就业创业必要性
        3.1.2 农村基层就业创业主要形式
        3.1.3 农村基层建设人才需求
    3.2 农村就业创业市场需求
    3.3 农村基层就业创业政策
        3.3.1 我国针对人才前往农村基层就业创业出台引导激励政策
        3.3.2 激励政策下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创业规模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职毕业生农村就业创业问题调查
    4.1 高职毕业生农村基层就业创业的效果
        4.1.1 确定访谈对象
        4.1.2 访谈提纲设计
        4.1.3 访谈结果分析
    4.2 在校大学生的农村就业创业意愿
        4.2.1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4.2.2 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
    4.3 高职毕业生农村就业创业存在的障碍
        4.3.1 城乡劳动力市场发展差距大
        4.3.2 农村市场人才供给单一
        4.3.3 配套政策有待更新
        4.3.4 缺少农村基层实践机会
        4.3.5 缺乏有效激励
        4.3.6 创业孵化服务平台有待完善
        4.3.7 农村基础软硬件建设有待提升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毕业生农村就业创业思路与对策
    5.1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5.1.1 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保障
        5.1.2 开发公共服务岗位,完善基层管理模式
        5.1.3 开辟金融“绿色通道”,提供资金支持
        5.1.4 改善乡村环境,提高教学医疗质量
    5.2 共同搭建就业创业服务平台
        5.2.1 搭建就业服务平台,拓宽再就业的渠道
        5.2.2 组建创业孵化服务平台,提供优质项目
    5.3 合理设置激励方案
    5.4 提升高职毕业生农村就业创业能力
        5.4.1 增加专业实践教育
        5.4.2 增加定向招生
        5.4.3 提供就业创业培训
    5.5 转变就业创业观念形成良好舆论氛围
        5.5.1 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
        5.5.2 培育和形成良好舆论氛围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精准扶贫视域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以资源县瓜里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精准扶贫的理论渊源
        §2.1.1 马克思恩格斯理论路线的继承
        §2.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扶贫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2.2 精准扶贫理论的现实基础
    §2.3 精准扶贫的内涵及特征
        §2.3.1 精准扶贫的内涵
        §2.3.2 精准扶贫的特征
    §2.4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
        §2.4.1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2.4.2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特征
        §2.4.3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进程
    §2.5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对精准扶贫的重要意义
        §2.5.1 有利于推动农民群众全面发展
        §2.5.2 有利于推动精准扶贫工作落实
        §2.5.3 有利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第三章 精准扶贫中资源县瓜里乡贫困农民思想现状分析
    §3.1 调研设计
    §3.2 问卷实施
    §3.3 资源县贫困村发展现状分析
        §3.3.1 被访家庭基本情况分析
        §3.3.2 收入来源调查分析
        §3.3.3 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3.4 精准扶贫政策实施情况和成效分析
        §3.4.1 精准扶贫政策实施情况
        §3.4.2 资源县贫困村脱贫意愿调查
        §3.4.3 农村基层扶贫干部工作满意度调查
第四章 精准扶贫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存在问题
        §4.1.1 基层干部对扶贫理念认识不足
        §4.1.2 贫困农民脱贫动力不足
        §4.1.3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实效性
    §4.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基层组织重视程度不足
        §4.2.2 部分扶贫干部工作能力有待提高
        §4.2.3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意识不足
        §4.2.4 贫困农民素质良莠不齐
        §4.2.5 扶贫工作缺乏有效监管
        §4.2.6 农村经济环境制约教育成效
第五章 精准扶贫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对策
    §5.1 优化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5.1.1 坚持开展教育工作从实际出发
        §5.1.2 坚持扶志、扶智的教育理念
        §5.1.3 发挥劳动模范的榜样作用
    §5.2 健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
        §5.2.1 完善扶贫队伍建设
        §5.2.2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监督机制
        §5.2.3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考核机制
    §5.3 创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5.3.1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
        §5.3.2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
        §5.3.3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传播载体
    §5.4 完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5.4.1 破除落后思想观念
        §5.4.2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5.4.3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5.4.4 加强法治思维教育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资源县瓜里乡农村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5)宁夏四县/区农村居民在线卫生服务利用与支付意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目的和内容
    1.6 本论文的结构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卫生服务可及性理论
    2.2 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
    2.3 在线卫生服务
    2.4 国内外实证研究进展
    2.5 研究视角
现有研究述评
第三章 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3.1 理论框架
    3.2 数据来源和抽样
    3.3 调查指标与方法
    3.4 数据分析方法
    3.5 质量控制
    3.6 技术路线图
第四章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与在线卫生服务供给特征
    4.1 调查地区基本特征
    4.2 宁夏在线卫生服务政策
    4.3 宁夏在线卫生服务实践
    4.4 调查对象基本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在线卫生服务利用
    5.1 在线卫生服务总体利用
    5.2 在线健康信息查询
    5.3 与医生在线交流
    5.4 在线问诊
    5.5 定性访谈结果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健康咨询情境下在线卫生服务的选择和支付意愿
    6.1 情境1: 健康咨询的选择和支付意愿
    6.2 情境2: 涉及隐私健康咨询的选择和支付意愿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检查确认情境下在线卫生服务的选择和支付意愿
    7.1 情境3: 检查确认的选择和支付意愿
    7.2 情境4: 远程检查的选择和支付意愿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讨论与政策建议
    8.1 方法学讨论
    8.2 研究主要发现
    8.3 研究结论
    8.4 政策建议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性
附录1 在线卫生服务居民调查表
附录2 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齐齐哈尔市农民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职业农民
        2.1.2 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
        2.1.3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定义
    2.2 基础理论
        2.2.1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
        2.2.2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2.3 终身教育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齐齐哈尔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
    3.1 齐齐哈尔市的基本概况
        3.1.1 齐齐哈尔市行政区划
        3.1.2 区域农业发展基本条件
        3.1.3 齐齐哈尔市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3.1.4 齐齐哈尔市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3.1.5 齐齐哈尔市农村人口基本情况
    3.2 齐齐哈尔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施基本情况
        3.2.1 齐齐哈尔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目标
        3.2.2 齐齐哈尔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计划
        3.2.3 齐齐哈尔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象的选取
        3.2.4 齐齐哈尔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内容
        3.2.5 齐齐哈尔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形式
    3.3 本章小结
4 齐齐哈尔市农民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状调查
    4.1 问卷设计与调查
    4.2 调研数据描述性统计分析
        4.2.1 个体特征
        4.2.2 家庭特征
        4.2.3 农民培训认知情况分析
        4.2.4 农民培训意愿情况分析
    4.3 齐齐哈尔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
        4.3.1 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
        4.3.2 农民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了解程度较低
        4.3.3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体系不完善
    4.4 本章小结
5 齐齐哈尔市农民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影响因素分析
    5.1 解释变量选择依据
    5.2 研究假设
        5.2.1 个体因素对农民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影响
        5.2.2 家庭因素对农民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影响
        5.2.3 培训认知因素对农民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影响
        5.2.4 培训意愿因素对农民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影响
    5.3 模型建立与结果分析
        5.3.1 实证模型的建立
        5.3.2 模型运行
        5.3.3 Logistic模型回归过程分析
        5.3.4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提升齐齐哈尔市农民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的建议
    6.1 加强农民职业技能教育
        6.1.1 加强农民农业技术培训
        6.1.2 加强农民经营管理技能培训
    6.2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政策宣传扶持力度
        6.2.1 加大培训政策宣传力度
        6.2.2 提高培训政策扶持力度
    6.3 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
        6.3.1 创新培训方式
        6.3.2 加强培训师资力量建设
        6.3.3 不断丰富培训内容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中职学生升学意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价值
        1.研究目的
        2.研究价值
    (三)文献综述
        1.中职学生升学意向研究综述
        2.计划行为理论研究概述
    (四)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内容
        3.研究方法
二、建构研究模型与提出研究假设
    (一)计划行为理论
        1.计划行为理论的基本内涵
        2.计划行为理论的构成要素
    (二)探索性研究
    (三)定义研究变量
    (四)建构研究模型
    (五)提出研究假设
        1.行为态度与升学意向关系的假设
        2.主观规范与升学意向关系的假设
        3.知觉行为控制与升学意向关系的假设
        4.中职学生升学意向影响因素模型预测力假设
        5.社会人口学因素与升学意向及各变量之间的假设
    (六)编制量表与设计问卷
        1.行为态度量表
        2.主观规范量表
        3.知觉行为控制量表
        4.行为意向量表
三、数据采集、整理与分析
    (一)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二)测量样本描述性统计
    (三)数据质量检验
        1.效度检验
        2.信度检验
        3.KMO检验与Bartlett球形检验
    (四)描述性统计分析
        1.行为态度分析
        2.主观规范分析
        3.知觉行为控制分析
        4.行为意向分析
        5.小结
    (五)差异性分析
        1.性别分析
        2.年级分析
        3.家庭结构分析
        4.家庭收入分析
        5.父母受教育程度分析
        6.父母职业分析
        7.小结
    (六)相关性统计分析
        1.主变量与行为意向的相关性分析
        2.次级变量与行为意向的相关性分析
        3.小结
    (七)回归性统计分析
        1.主变量与行为意向的回归性分析
        2.次级变量与行为意向的回归性分析
        3.小结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行为态度对中职学生升学意向有显着正向影响
        2.主观规范正向影响中职学生升学意向
        3.知觉行为控制正向影响中职学生升学意向
        4.计划行为理论模型对中职学生升学意向具有良好的解释力与预测力
        5.社会人口学因素对中职学生升学意向无显着影响
    (二)研究建议
        1.明确升学诉求提高升学动力,增强中职学生的正向升学态度
        2.立足生涯发展增强自我认知,提高中职学生的内在控制信念
        3.重视情感支持尊重学生选择,增强中职学生的升学主观规范
        4.整合有效资源加强升学指导,为中职学生顺利升学提供支持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中职学生升学意向访谈提纲
附录B:中职学生升学意向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石家庄市农村商业养老保险购买意愿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文献综述
        1.2.2 国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点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点
2 石家庄市农村养老的困境与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意义
    2.1 石家庄市农村养老的困境
        2.1.1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2.1.2 社区养老不完善
        2.1.3 社会养老保险不能满足需求
    2.2 石家庄市农村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意义
        2.2.1 满足农民的养老需求
        2.2.2 促进农村市场的开发
        2.2.3 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3 石家庄市农村商业养老保险购买意愿的调查分析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3.1.2 调查问卷的发放
    3.2 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3.2.1 个人状况
        3.2.2 家庭状况
        3.2.3 认知与购买因素
        3.2.4 外部因素
4 石家庄市农村商业养老保险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个人状况对居民购买意愿的影响
    4.2 家庭状况对居民购买意愿的影响
    4.3 认知因素对居民购买意愿的影响
    4.4 外部因素对居民购买意愿的影响
    4.5 小结
5 提高石家庄市农民商业养老保险购买意愿的建议
    5.1 加强农村教育,转变养老观念
    5.2 支持农村经济,提升居民的购买力
    5.3 加快产品优化,满足农民的需求
    5.4 完善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能力
    5.5 加强政府监管,促进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9)基于土地整理的村庄集中布局规划研究 ——以石佛镇淮子沟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解析
        1.2.1 闲置宅基地
        1.2.2 “空心村”
        1.2.3 土地整理
        1.2.4 建设用地指标置换
    1.3 研究区域与内容
        1.3.1 文章的选题基础
        1.3.2 研究区域的界定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创新点
    1.5 研究框架
2 研究综述及理论认知
    2.1 关于乡村土地整理的研究基础
        2.1.1 乡村土地整理的内涵
        2.1.2 乡村土地整理的类型
        2.1.3 土地整理的相关性研究
    2.2 关于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的研究基础
        2.2.1 国外关于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的研究
        2.2.2 国内关于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的研究
        2.2.3 关于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的研究总结
    2.3 国内外村庄集中规划研究
        2.3.1 国外集中规划村庄实例
        2.3.2 国内集中规划村庄实例
        2.3.3 国内外村庄集中规划研究总结
    2.4 我国土地政策变迁与乡村空间发展的关系
        2.4.1 改革开放前的乡村空间演变
        2.4.2 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乡村空间演变
        2.4.3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的乡村空间演变
        2.4.4 21世纪初至今的乡村空间演变
    2.5 本章小结
3 集中规划村庄现状空间解析
    3.1 石石佛镇集中规划村庄概况及特征
        3.1.1 石佛镇村庄发展的特殊性
        3.1.2 石佛镇集中规划村庄概况
        3.1.3 村庄集聚演变特征及制约因素
    3.2 淮子沟村、丝瓜村现状空间解析
        3.2.1 淮子沟村概况及空间演变
        3.2.2 淮子沟村现状空间特征及问题
        3.2.3 丝瓜村概况及空间演变
        3.2.4 丝瓜村集中建设空间特征
    3.3 村庄集中规划布局与村民意愿分析
        3.3.1 村庄集中规划布局特征与内涵
        3.3.2 集村建居村民意愿分析
        3.3.3 集中规划村庄特征总结
    3.4 本章小结
4 村庄集中规划经济测算与效益评价
    4.1 村庄集中规划形式与影响因素分析
        4.1.1 村庄集中规划土地整理形式
        4.1.2 村庄集中规划拆旧建新方案
        4.1.3 村庄集中规划影响因素分析
    4.2 村庄集中规划经济模型建构与村庄测算
        4.2.1 村庄集中规划模式经济模型构建
        4.2.2 淮子沟村集中规划方案与经济测算
        4.2.3 淮子沟村集中规划经济分析与总结
    4.3 村庄集中规划效益评价模型建构与村庄评价
        4.3.1 村庄集中规划综合效益评价体系与模型
        4.3.2 淮子沟村集中规划综合效益评价
        4.3.3 村庄集中规划适用条件总结
    4.4 本章小结
5 淮淮子沟村集中规划空间策略与实施建议
    5.1 村庄发展趋势预测与集中规划可行性
        5.1.1 村庄人口规模预测
        5.1.2 村庄空间发展预测
        5.1.3 村庄集中规划可行性分析
    5.2 村庄集中规划目标与空间策略
        5.2.1 村庄集中规划目标
        5.2.2 调整用地优化产业,规模生产提效增产
        5.2.3 就地异地结合集中,建设城乡复合住区
        5.2.4 保护田园水塘生态,加强空间风貌引导
    5.3 村庄集中建设影响预测与实施建议
        5.3.1 集中建设对村庄空间发展的影响
        5.3.2 集中建设对于村民生产生活的影响
        5.3.3 淮子沟村集中规划实施建议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村委会领导访谈调查表
    附录B 村民集中意愿调查表
    附录C 熵权法修正权重
    附录D 村庄调研纪实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沈阳市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意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选题目的
        0.1.3 选题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内研究现状
        0.2.2 国外研究现状
        0.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0.3 研究方法
    0.4 研究内容
    0.5 研究创新及不足
        0.5.1 研究创新
        0.5.2 主要不足
1 相关概念基础及理论界定
    1.1 相关概念界定
        1.1.1 农民工
        1.1.2 基本养老保险
        1.1.3 参保意愿
    1.2 理论基础
        1.2.1 理性选择理论
        1.2.2 社会公平理论
        1.2.3 风险社会理论
2 沈阳市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意愿的调查分析
    2.1 调查背景及调查对象选择
        2.1.1 调查背景
        2.1.2 资料收集与调查对象选择
    2.2 问卷的信度效度检验及发放
        2.2.1 问卷的信度检验
        2.2.2 问卷的效度检验
        2.2.3 问卷发放及回收
    2.3 调查结果的描述性分析
        2.3.1 调查结果的个体特征分析
        2.3.2 调查结果的经济特征分析
        2.3.3 沈阳市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意愿调查结果
3 模型构建和变量选择
    3.1 变量选取和基本假设
        3.1.1 变量选择
        3.1.2 研究假设
    3.2 变量阐释和模型构建
        3.2.1 变量定义
        3.2.2 模型构建
4 沈阳市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意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1 模型整体拟合情况
    4.2 回归系数显着性检验
    4.3 实证结果分析
        4.3.1 个人特征对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意愿的影响
        4.3.2 经济特征对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意愿的影响
        4.3.3 政策认知对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意愿的影响
5 沈阳市农民工不同类别养老保险参保意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1 不同类别养老保险参保意愿的比较分析
        5.1.1 个体特征与不同类别养老保险参保意愿
        5.1.2 经济特征与不同类别养老保险参保意愿
        5.1.3 政策认知与不同类别养老保险参保意愿
    5.2 回归系数显着性检验
    5.3 实证结果分析
        5.3.1 个人特征对农民工不同类别养老保险参保意愿的影响
        5.3.2 经济特征对农民工不同类别养老保险参保意愿的影响
        5.3.3 政策认知对农民工不同类别养老保险参保意愿的影响
6 主要结论及相关政策建议
    6.1 基本结论
    6.2 相关政策建议
        6.2.1 加强基本养老保险宣传力度,提升制度认知
        6.2.2 完善基本养老保险转移接续,简化办理流程
        6.2.3 加强农民工就业培训,提升缴费意愿和缴费能力
        6.2.4 加强对企业监管,确保履行缴费职责
        6.2.5 履行法律强制性,同时关注农民工参保的自愿性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农民希望的是什么?——“农民意愿调查”报告之一(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农村土地流转信托模式创新与机制研究[D]. 苗绘. 河北大学, 2021
  • [2]中职生选择职业教育意愿及实现路径研究[D]. 巩建婷.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毕业生农村就业创业的问题研究 ——以广东为例[D]. 廖曼宁.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4]精准扶贫视域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以资源县瓜里乡为例[D]. 孔天翔.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2020(08)
  • [5]宁夏四县/区农村居民在线卫生服务利用与支付意愿研究[D]. 李红敏. 山东大学, 2020(12)
  • [6]齐齐哈尔市农民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意愿影响因素研究[D]. 成勇.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11)
  • [7]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中职学生升学意向研究[D]. 王倩.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8]石家庄市农村商业养老保险购买意愿的调查研究[D]. 张蕊. 河北经贸大学, 2020(07)
  • [9]基于土地整理的村庄集中布局规划研究 ——以石佛镇淮子沟村为例[D]. 李发强.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10]沈阳市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意愿研究[D]. 夏献灰. 辽宁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农民想要什么? - “农民意愿调查”报告之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