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杨酸对马铃薯块茎萌发、酚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水杨酸对马铃薯块茎萌发、酚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一、水杨酸对马铃薯块茎发芽、酚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潘艳芳,张洁,刘耀文,李芝萱,王丽花,李喜宏[1](2022)在《氯苯胺灵对马铃薯亚常温发芽及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明确氯苯胺灵[isopropyl N-(3-chlorophenyl)carbamate,CIPC]处理对马铃薯块茎12℃亚常温贮藏期间发芽及品质的影响,以费乌瑞它马铃薯为试材,研究12℃亚常温下,质量浓度为0.3 g/kg CIPC处理后块茎贮藏150 d的发芽情况、营养品质及动态残留,并与4℃低温和12℃亚常温贮藏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与4℃低温对照相比,12℃+0.3 g/kg CIPC处理减缓了块茎内淀粉向还原糖的转化,同时保持了可溶性蛋白含量;与12℃亚常温对照相比,12℃+0.3 g/kg CIPC处理显着抑制了块茎呼吸强度、降低发芽和鲜重损失,且对块茎营养品质有积极的保持作用;短期贮藏30 d后薯皮和薯肉中CIPC残留量均低于残留限量标准(30 mg/kg)。因此,0.3 g/kg CIPC可作为12℃亚常温下马铃薯长期贮藏高效的抑芽剂使用。

侯佳宝[2](2021)在《ASM对三季梨果实贮藏过程中Ca2+介导的苯丙烷代谢途径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苯并噻重氮(ASM)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诱抗剂,能够诱导梨果实的采后抗病性。通过信号转导活化苯丙烷代谢是诱导寄主产生抗性的机理之一。Ca2+和活性氧(ROS)是植物重要的信号分子,但是二者如何协同调控梨果实的抗病性尚缺乏深入研究。本文以三季梨果实为材料,采后用ASM和Ca2+阻断剂乙二醇四乙酸(EGTA)处理,研究常温贮藏期间Ca2+信号转导中主要的Ca2+感受器蛋白基因表达、ROS代谢以及苯丙烷代谢的变化,主要结果如下:(1)ASM处理提高了梨果皮和果肉中Ca2+感受器蛋白PcCDPK1、PcCDPK2、PcCDPK3、PcCDPK5、PcCDPK11、PcCDPK13、PcCDPK26、PcCDPK32和Pc Ca M、Pc CML27、Pc CBL1、Pc CBL9、Pc CIPK14、Pc CIPK23基因的表达,EGTA+ASM处理抑制了PcCDPK1、PcCDPK2、PcCDPK3、PcCDPK5、PcCDPK11、PcCDPK13、PcCDPK26、PcCDPK32和Pc Ca M、Pc CML27、Pc CBL1、Pc CBL9、Pc CIPK14、Pc CIPK23基因的表达。(2)ASM处理提高了梨果皮和果肉中总酚、类黄酮、木质素和果皮中对香豆酸和咖啡酸含量,ASM处理上调了木质素合成途径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L)、肉桂酸-4-羟化酶(C4H)、肉桂醇脱氢酶(CAD)、对香豆酸3-羟化酶(C3H1)、肉桂酰辅酶A还原酶(CCR)、咖啡酸O-甲基转移酶(COMT)、咖啡酰--辅酶A-O-甲基转移酶(CCo AOMT)、阿魏酸5-羟化酶(F5H)和多酚氧化酶(PPO)基因的表达。EGTA+ASM处理降低了梨果皮和果肉中总酚、类黄酮、木质素和果皮中对香豆酸和咖啡酸的积累,下调了Pc PAL、Pc4CL、Pc C4H、Pc CAD、Pc C3H1、Pc CCR、Pc COMT、Pc CCo AOMT、Pc F5H和Pc PPO基因的表达。(3)ASM处理提高了梨果皮和果肉中过氧化氢(H2O2)、抗坏血酸(As A)和谷胱甘肽(GSH)含量,NADPH氧化酶(NO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As A-GSH循环中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以及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活性,并且上调了Pc SOD、Pc POD、Pc APX和Pc DHAR基因的表达。EGTA+ASM处理降低了梨果皮和果肉中H2O2、As A和GSH含量,抑制了果皮和果肉中NOX、SOD、POD和As A-GSH循环中APX、GR、MDHAR以及DHAR活性,并抑制了Pc SOD、Pc POD、Pc APX和Pc DHAR基因的表达。综上所述,采后ASM处理激活三季梨果实Ca2+信号转导相关基因表达,从而调控ROS代谢和苯丙烷代谢,促进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强化细胞壁强度提高果实的抗病性。

李志程[3](2021)在《壳聚糖采前处理对厚皮甜瓜生长发育、果实贮藏特性和采后愈伤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壳聚糖是几丁质的N-脱乙酰化衍生物,壳聚糖除了可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外,还可维持果蔬的采后品质,诱导采后抗病性。然而采前壳聚糖处理对厚皮甜瓜生长发育、果实贮藏特性和采后愈伤的影响鲜有报道。本研究用0.1%的壳聚糖浸泡“玛瑙”厚皮甜瓜种子,并在果实发育的幼果期、膨大前期、膨大后期和成熟期喷洒植株和果实,评价采前壳聚糖处理对厚皮甜瓜生长发育、果实贮藏特性和采后愈伤的影响,并探讨部分机理。结果表明:1.壳聚糖浸种处理提高了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增加了苗粗、苗高和主根长。此外,壳聚糖浸种和喷洒处理显着提高了生长期间植株的茎粗,增加了采收时果实的单果重和果形指数。2.壳聚糖浸种和喷洒处理降低了采后果实贮藏期间的自然发病率、腐烂指数以及损伤接种果实的病斑直径。贮藏第14d时,复合处理的自然发病率、腐烂指数和病斑直径分别比对照低40%、43.2%和25%。此外,壳聚糖浸种和喷洒处理降低了果实贮藏期间的失重率和呼吸速率,延缓了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下降,并提高了果实表面的亮度,延缓了表皮颜色的转变。3.壳聚糖浸种和喷洒处理提高了愈伤期间果实伤口处的苯丙氨酸解氨酶、肉桂酸羟化酶、4-香豆酰-辅酶A-连接酶和肉桂醇脱氢酶的活性,显着提高了果实伤口处总酚、类黄酮和木质素的含量。愈伤第5d时,复合处理的PAL、C4H和4CL活性分别高出对照26.2%、33%和29.7%。此外,壳聚糖浸种和喷洒处理还促进了肉桂酸、咖啡酸、阿魏酸、p-香豆酸、松柏醇、芥子醇、和p-香豆醇的合成。4.壳聚糖浸种和喷洒处理降低了愈伤期间果实伤口处的细胞膜透率和丙二醛含量,提高了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和过氧化氢的含量,并提高了NADPH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还原酶、单脱氢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和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的活性。愈伤第7d时,复合处理的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单脱氢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和谷胱甘肽还原酶活性分别高出对照21.4%、39.3%和20.6%。此外,壳聚糖浸种和喷洒处理促进了抗坏血酸和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合成,抑制了脱氢抗坏血酸和氧化型谷胱甘肽的产生。5.壳聚糖浸种和喷洒处理有效促进了果实伤口处的聚酚软木脂、聚酯软木脂以及木质素的沉积,从而降低了损伤果实的失重率以及损伤接种Trichothecium roseum果实的病情指数。愈伤第5d时,复合处理的SPP、SPA和木质素细胞层厚度分别高出对照40.1%、37%和34.7%,失重率和病情指数比对照低31.8%和32.8%。此外,壳聚糖浸种和喷洒处理提高了愈伤组织的硬度、脆性、果肉硬度和紧实度。综上所述,壳聚糖采前处理促进了厚皮甜瓜种子萌发、幼苗和植株的生长,增加了果实的产量。壳聚糖采前处理降低了贮藏期间果实的发病率,延缓了果实的成熟衰老,维持了果实的采后品质。此外,壳聚糖采前处理通过激活伤口处的苯丙烷代谢和活性氧代谢促进了厚皮甜瓜果实的采后愈伤。

张静茹[4](2020)在《壳聚糖复合硅酸钠处理对冬枣抗病性诱导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引起的黑斑病是采后冬枣贮藏中的一种主要病害。本研究以冬枣为试材,壳聚糖(chitosan,CTS)复合不同浓度的硅酸钠(10 mmol/L、40 mmol/L和160 mmol/L Na2SiO3)涂膜处理冬枣,接种链格孢菌(A.alternata),筛选出果实抗病性诱导效果的最佳浓度。再用最佳处理浓度结合二苯基氯化碘盐(diphenyleneiodonium,DPI)处理冬枣后,通过系统分析病原菌侵染过程中的物质代谢、抗病相关酶活性和防卫基因表达,从而探索H2O2信号在CTS+Na2SiO3涂膜处理对枣果实抗病过程中的作用,探究CTS+Na2SiO3诱导枣果实抗病性的可能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离体条件下,1%CTS可明显抑制A.alternata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复合Na2SiO3后,随着Na2SiO3浓度增大,对A.alternata抑制效果越强。进一步研究表明,CTS+Na2SiO3严重破坏了A.alternata的细胞质膜完整性,增加了膜电导率、核酸和可溶性蛋白的渗出。电镜下观察到CTS+Na2SiO3处理使A.alternata孢子表面变形塌陷,菌丝体褶皱变形、断裂。2、采后CTS+Na2SiO3涂膜处理能够有效的控制枣果实的病斑扩展,其效果优于单一的CTS涂膜处理,而且复合处理对保持枣果实的贮藏品质有益。结果表明,Na2SiO3浓度过大反而会降低贮藏效果。1%CTS+40 mmol/L Na2SiO3处理贮藏品质最佳,贮藏22 d后,腐烂率为5.05%,而对照组为16.55%。CTS+Na2SiO3处理显着降低了枣果实病斑直径扩展,激活了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酸4-羧化酶(C4H)、4-香豆酰-辅酶A连接酶(4CL)、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使得总酚、类黄酮、木质素含量增加。进一步研究表明,CTS+Na2SiO3处理还促进了接种前期冬枣中O2-·产生速率和H2O2含量的积累,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接种后期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而抑制了接种前期CAT的活性;复合处理诱导了病程相关蛋白几丁质酶(CHI)、β-1,3葡聚糖酶(GLU)活性。这证明,CTS+Na2SiO3抵御采后冬枣黑斑病的侵染可能是通过诱导果实苯丙烷代谢、活性氧代谢以及提高抗病相关蛋白活性来实现的。3、为了研究H2O2作为信号分子在CTS+Na2SiO3诱导枣果实抗病性中的作用,用NADPH氧化酶(NOX)抑制剂DPI与CTS+40 mmol/L Na2SiO3复合处理阻断冬枣细胞内H2O2产生。结果表明,CTS+40 mmol/L Na2SiO3+DPI处理冬枣后,冬枣的病斑直径明显变大,贮藏第22 d时,比CTS+40 mmol/L Na2SiO3处理组高54.69%。进一步研究表明,DPI复合处理组一方面抑制了冬枣NOX、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POD活性及CAT贮藏后期活性,降低了抗坏血酸(As 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抑制了ROS代谢,导致H2O2含量降低;另一方面抑制了CHI、GLU、POD和PAL等病程相关蛋白活性。4、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试验结果表明,CTS+Na2SiO3处理96 h内,冬枣Mn SOD、CAT与APX3表达下调,果实组织中的O2-·和H2O2含量升高,抗性相关蛋白PPO、PAL表达上调。复合DPI后,冬枣中APX3表达上调,PPO、PAL表达下调,CHI1与POD1基因表达与其他两组没有差异。说明冬枣抗病性的提高与诱导前期H2O2积累和抗病基因的表达相关。但在此期间,可能是由于基因表达和酶活性表现的时空差异,果实组织中的SOD、CAT、APX、PPO、PAL、CHI、GLU和POD活性变化与基因的表达量的变化趋势不完全相符。综上所述,CTS+Na2SiO3处理诱导采后冬枣果实组织中的ROS积累,相关抗性蛋白活性增强,并且提高了早期活性氧代谢关键酶基因的表达及酶活性。H2O2可能作为信号分子参与CTS+Na2SiO3处理对冬枣果实的抗病性诱导。

王志科[5](2020)在《马铃薯块茎休眠解除过程中H2O2与NO作用机理的解析》文中提出马铃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通过块茎进行无性繁殖。块茎休眠期对于马铃薯产业非常重要,作为种薯使用时,休眠期过长会导致出芽困难,影响马铃薯种植;而作为商品薯时,休眠期过短则使得块茎提前发芽,造成其商品价值降低。因此,研究块茎的休眠与发芽规律和调控机制,有助于精准控制块茎休眠期,确保马铃薯产业的安全和高效发展。马铃薯块茎休眠特性受激素、遗传因子、温度、信号分子和活性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对块茎休眠与发芽的机制研究大多以植物激素代谢调控为主。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作为植物正常生命活动和逆境胁迫的代谢副产物,能加速植物衰老,促进种子发芽。在前期对马铃薯块茎休眠与发芽的研究中,我们从马铃薯转录组水平和蛋白质组水平分别筛选到了与ROS和抗氧化物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和蛋白质,表明活性氧和抗氧化系统与块茎休眠解除密切相关。但目前仍然缺少直接的证据和系统的研究证明活性氧和抗氧化系统参与块茎休眠的调控。本研究以马铃薯栽培品种“费乌瑞它”为试验材料,采用外源ROS供体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2O2)、NO供体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和各种酶抑制剂处理休眠块茎,测定块茎发芽率、激素含量和相关抗氧化酶活性,并检测参与块茎休眠调控的基因表达变化,分析生理指标与基因表达水平的关系。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外源H2O2处理可促进St RBOHA基因的表达,使NOX酶活性升高,从而促进内源H2O2的产生,然后通过H2O2介导的GA生物合成,诱导块茎芽中α-淀粉酶活性增强,最终导致块茎发芽。而DPI处理与H2O2作用相反,能明显地抑制NOX酶活性,使内源H2O2的产生减少,导致GA生物合成减少,使α-淀粉酶活性下降,从而延长块茎休眠期。外源GA3处理可促进St RBOHA基因的表达,使NOX酶活性升高,从而促进内源H2O2的产生,从而调控块茎的休眠特性。2.发芽块茎中的SOD和CAT活性明显高于休眠块茎中的SOD和CAT活性。外源H2O2处理能显着增加St CYP707A1基因的表达量,并降低St NCED1基因表达量,从而促进ABA的分解代谢并抑制其生物合成,导致内源ABA含量降低,从而促进块茎发芽。而外源ASA处理与H2O2作用相反,能明显地抑制NOX酶活性,使内源H2O2的产生减少,H2O2抑制ABA的分解代谢并促进其生物合成,导致内源ABA含量升高,从而延长块茎休眠期。外源ABA处理可抑制St RBOHA基因的表达,使NOX酶活性下降,从而抑制内源H2O2的产生,从而调控块茎的休眠特性。3.外源SNP处理可促进St NOS-IP和St NR基因的表达,提高NOS-like和NR活性,从而促进内源NO的产生;然后NO促进GA的生物合成并抑制其分解代谢,使内源GA含量增加,导致块茎发芽。c-PTIO处理与SNP作用相反,能明显地抑制NOS-like和NR活性,从而抑制内源NO的产生,然后NO抑制GA的生物合成并促进其分解代谢,使内源GA含量减少,从而延长块茎休眠期。外源GA3处理可促进St NOS-IP和St NR基因的表达,使NOS-like和NR活性升高,从而促进内源NO的产生。此外,SNP处理可促进St SOD1和St CAT1基因的表达,使SOD和CAT酶活性升高,从而提高马铃薯块茎休眠解除过程中抗氧化能力。4.外源SNP处理可促进内源NO的产生,NO促进ABA的分解代谢并抑制其生物合成,使内源ABA含量减少,从而导致块茎发芽。c-PTIO处理与SNP作用相反,可明显地抑制NOS-like和NR活性,从而减少内源NO的产生,然后NO抑制ABA的分解代谢并促进其生物合成,使内源ABA含量增加,从而延长块茎休眠期。外源ABA处理可抑制St NOS-IP和St NR基因的表达,使NOS-like和NR活性下降,从而抑制内源NO的产生,从而调控块茎的休眠特性。5.外源H2O2处理可促进内源NO的产生,进一步增强St CYP707A1和St GA3ox1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ABA分解代谢和GA生物合成,使ABA含量减少和GA含量增加,打破ABA和GA的平衡,从而导致块茎休眠解除,促进块茎发芽。另外,SNP及NO清除剂c-PTIO对H2O2的产生影响不显着。

张炜[6](2019)在《钾肥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和淀粉加工特性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是世界上马铃薯种植大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第一。湖北省是中国马铃薯重要产区之一,马铃薯种植面积25.3万ha。钾作为马铃薯需求量最大的矿质养分,对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及品质起着重要作用。适宜的钾肥用量和配比是促进马铃薯生长,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主要措施之一。探究钾肥用量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明确湖北省马铃薯钾肥适宜用量及配比,对湖北省马铃薯钾肥的合理施用及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同时,随着2015年中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利用马铃薯替代或部分替代其他主粮加工成粉条、面条、馒头等主食被越来越受到重视。兼顾提高马铃薯产量和改善马铃薯加工品质是当前马铃薯主粮化的重点研究内容。淀粉作为马铃薯块茎的主要成分,马铃薯淀粉加工特性直接影响马铃薯食品加工品质及马铃薯主粮化发展前景。我们通过钾肥施用调控马铃薯产量的同时,必须关注马铃薯淀粉加工特性的变化。明确钾肥用量对马铃薯淀粉加工特性的影响,对生产优质高产的马铃薯淀粉及推进马铃薯主粮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通过多点的田间试验,研究了钾肥用量以及钾与氮磷配施对湖北省不同地区马铃薯生长、产量、养分累积分配的影响;通过对叶片光合碳代谢的分析,并利用RNA-seq测序技术分析叶片基因表达情况,揭示钾肥对叶片生长及生理功能的调控机制。通过对马铃薯淀粉组成、结构、热力学特性、糊化特性以及老化特性等方面的分析,明确了钾肥用量对马铃薯淀粉加工特性的影响。得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明确了湖北省马铃薯钾肥适宜用量通过湖北省平原区(云梦、襄州)和鄂西山区(建始、利川)马铃薯不同钾肥用量(0、120、240、360、480 kg/ha)田间试验得到了不同试验点钾肥效应方程:y=-0.1983x2+114.82x+28334(云梦)、y=-0.1584x2+87.158x+31149(襄州)、y=-0.1131x2+55.252x+23795(建始)、y=-0.1047x2+50.688x+21138(利川),确定了平原区和鄂西山区最佳经济钾肥用量分别为258.3276.1 kg/ha和216.6220.7 kg/ha。与不施钾肥相比,施用钾肥平原区和鄂西山区平均增产35.9%和21.9%,同时提高了大薯率,降低了小薯率。施用钾肥促进马铃薯植株各器官的生长,平原区和鄂西山区马铃薯植株干物质总量分别增加34.5%和21.6%。施用不同量的钾肥,马铃薯植株钾素积累量平原区在209.06308.26 kg/ha之间,比不施钾肥平均增加67.0%;鄂西山区在209.06308.26 kg/ha之间,比不施用钾肥平均增加49.3%。其中50%以上的钾素被分配到块茎中。马铃薯钾肥利用效率均随钾肥用量的增加而降低,平原区钾肥利用效率高于鄂西山区。(2)明确了马铃薯养分吸收特性以及氮磷钾肥施用比例通过在云梦、安陆、随县、襄州4个试验点氮磷钾配施试验表明,马铃薯植株氮、磷、钾积累量,常规施肥处理平均为156.45 kg/ha、58.17 kg/ha和266.40 kg/ha,推荐施肥处理平均为153.85 kg/ha、61.74 kg/ha和275.97 kg/ha。马铃薯植株各器官氮、磷、钾累积分配比均表现为块茎>叶>茎>根。块茎氮、磷、钾累积分配比,常规施肥处理在52.9%61.1%、70.2%76.0%和53.9%63.5%之间,推荐施肥处理在59.8%65.9%、76.2%78.7%和61.4%67.3%之间。在推荐施肥条件下,每生产1000kg块茎N、P2O5、K2O吸收量平均为3.32 kg,1.33 kg和5.95 kg,氮磷钾吸收比为1:0.40:1.79。目标产量为3750045000 kg/ha时,N、P2O5、K2O施用量分别在129219kg/ha、70126 kg/ha、156282 kg/ha之间。每生产1000块茎N、P2O5、K2O施肥量为3.444.86 kg/ha、1.852.81 kg/ha、4.166.27 kg/ha之间。氮磷钾肥施用比为1:0.530.58:1.171.29。推荐施肥处理马铃薯氮、磷、钾肥利用率平均为39.2%、25.9%和50.1%,比常规施肥分别提高7.9、14.4和10.3个百分点,而肥料折纯总量降低26.8%,产量增加13.0%,收益增加18.5%,产投比增加49.5%。(3)揭示了钾肥对叶片光合碳代谢及衰老的调控机制与不施钾肥相比,钾肥施用促进了叶片生长,提高了块茎产量,单叶干重平均提高32.7%,块茎产量提高45.9%。施用钾肥一方面通过提高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以及Rubisco、蔗糖磷酸合成酶、蔗糖合成酶活性,促进了叶片光合产物的合成;同时降低了叶片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促进了叶片光合产物的转运。另一方面,施用钾肥降低了叶片MDA、脯氨酸和ABA累积,延缓了叶片的衰老。钾肥施用对叶片生理功能调控存在叶位上的差异。钾肥施用对下部叶片的影响大于上部叶片。我们利用RNA-seq技术对下部叶片开展了进一步的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与不施钾肥处理相比,施用钾肥叶片中539个基因出现差异表达,其中255个上调,284个下调。GO富集分析表明,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细胞内稳态、光合作用等生物学过程。KEGG富集分析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光合作用、代谢途径以及次级代谢途径。对差异基因进一步分析表明,施用钾肥上调表达与细胞内稳态相关的谷氧还蛋白等基因,使细胞维持良好的氧化还原稳态。光合作用途径中叶绿素蛋白复合体、ATP酶、PSⅠ、PSⅡ以及细胞色素b6/f复合体关键基因受钾肥施用上调表达,从而促进了叶片光合作用。施用钾肥苯丙烷途径中关键酶咖啡酰辅酶A氧甲基转移酶、肉桂酰辅酶A还原酶和肉桂醇脱氢酶基因有下调表达。缺钾胁迫导致了碳流向苯丙烷次生代谢方向转变。同时,ABA受体蛋白PYL4基因受钾肥施用下调表达,从而抑制ABA信号。综上所述,施用钾肥一方面通过上调表达光合作用相关基因促进光合作用和同化产物的合成,另一方面通过降低脂质过氧化,维持细胞内氧化还原稳态,并抑制ABA信号,延缓叶片衰老,从而促进马铃薯植株生长,提高块茎产量。(4)明确了钾肥用量对马铃薯淀粉加工特性的影响与施用135 kg/ha钾肥相比,增加钾肥用量提高了马铃薯块茎产量和淀粉产量。施用270 kg/ha钾肥马铃薯块茎产量和淀粉产量最高,比施用135 kg/ha钾肥处理相比分别增加28.6%和32.6%。随着钾肥用量的增加,降低了淀粉中直链淀粉、直/支比、磷含量和淀粉粒径。钾肥用量并不改变淀粉结晶类型,但淀粉结晶度随钾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增加钾肥用量增加了淀粉的膨胀度,提高了淀粉吸水膨胀能力。热力学性质分析表明,增加钾肥用量降低了糊化温度,增加了糊化焓,提高了淀粉的糊化程度。淀粉崩解值随钾肥用量的增加而降低,表明增加钾肥用量提高了淀粉的热稳定性和抗剪切能力。同时,增加钾肥用量降低了淀粉的回生值,提高了淀粉糊贮藏期间的透明度,抑制了淀粉糊在冷却和贮藏期间的老化回生。由此表明,提高钾肥用量可以改善马铃薯淀粉加工特性。综合考虑淀粉产量与品质,施用270 kg/ha钾肥可获得较高的块茎产量、淀粉含量和淀粉产量,以及优质的马铃薯淀粉。

黄涛[7](2019)在《温度、GA3+BR催芽对紫色马铃薯‘黑美人’萌芽、生长和结薯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黑美人’是紫色马铃薯品种,生产中发现其单株主茎数少,群体主茎数不足,产量受限,而增加播种密度,会大幅增加生产成本。为探明能否通过提高单株主茎数增加产量,探索种薯生理年龄、种薯活力、单株主茎数、产量之间的关系,本试验以‘黑美人’为材料,设置温度、GA3、BR催芽处理,研究其对种薯萌芽、植株生长及结薯特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提高温度和GA3+BR处理都能促进种薯生理老化,增加种薯萌发主茎数量,在一定范围内增加主茎数,能增加结薯数量,提高产量。冬作,10-15℃(256 DD)和20℃(362 DD)处理较1.5℃(122 DD)处理产量分别提高15.2%、15.4%;在256 DD条件下,GA3+BR100处理产量最高,较对照产量提高3.1%,GA3单剂处理较对照产量低9.3%,但各处理间差异均不显着。秋作,336 DD和504 DD处理较168 DD处理产量高7.5%和9.2%;在504 DD条件下,GA3+BR100处理产量最高,较对照产量提高17.2%(第三章单因素试验)和13.2%(第四章三因素试验),GA3单剂处理提高产量15.2%(第三章单因素试验)和9.6%(第四章三因素试验)。温度、GA3和BR在影响种薯萌芽、芽生长、结薯数量和单薯重方面存在三因素互作,BR只在一定时间低温处理下才表现出促进萌芽和生长的作用。温度与BR在影响种薯萌芽和早期生长上起拮抗作用,168 DD条件下,100 nmol/L BR具有显着的促进种薯发芽、植株生长的作用;336 DD和504 DD条件下,表现出一定抑制发芽和早期生长的作用。秋季三因素试验发现,产量与单株主茎数、公顷主茎数都呈一元二次函数关系,先升高后降低,理论最适单株主茎数为2.35,最适公顷主茎数170719茎/hm2,最优处理为336 DD条件下GA+BR0处理,在168 DD和504 DD条件下,均以GA+BR100最佳;每主茎结薯数和每主茎产量都随单株主茎数的上升而线性降低;通径分析发现,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单株结薯数的增加,而快速的出苗、主茎数量和植株高度的增加都能促进单株结薯数的增加。初步建立了种薯生理年龄、种薯活力、单株主茎数、产量之间的关系模型。马铃薯的种薯活力随生理年龄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产量与种薯活力的变化是一致的,也随种薯活力先升高后降低;单株主茎数随生理年龄呈S型上升曲线;在达到最适种薯活力之前,促进种薯老化,增加主茎数,能提高产量;超过最适种薯活力,继续老化种薯,增加主茎数,会导致产量下降。

詹玉婷[8](2019)在《花生发芽过程中白藜芦醇的富集及发芽花生乳饮料的制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白藜芦醇是植物遭到外界胁迫产生的一种植物抗毒素,天然、低毒,对人体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花生是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的油料作物,也是活性物质白藜芦醇的来源之一,但普通花生种子中白藜芦醇的含量极低(最低至4μg/100g),将花生发芽后不但能改善花生口感,而且还能增加花生中白藜芦醇的含量。因此,研究如何利用发芽花生制备营养更加完善、富含白藜芦醇的功能性食品是今后研究的热门问题。本文以8种常见的花生品种为原料,研究发芽过程中基础营养成分以及白藜芦醇的变化情况,并优选出3个花生品种,在发芽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诱导处理对花生中的白藜芦醇进行富集。对三个品种均有较好效果的诱导方式进行联合,研究协同诱导对发芽花生中的白藜芦醇的富集效果;同时开发了一款富含白藜芦醇的花生芽乳饮料并对其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花生发芽过程中生长状况、基础成分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本研究对花生浸泡过程中吸水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对8种花生品种进行发芽,探究花生发芽过程中生长状况以及基础成分的变化情况。优选HY23为原料,对发芽过程中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花生在浸泡8h左右吸水达到饱和,在发芽过程中,花生种子的发芽率和芽长快速增加,发芽4 d后,各品种花生发芽率在77.00%~99.10%之间,芽长在2.17~3.07 cm之间。在花生发芽4d过程中,水分含量显着增加,粗蛋白、总糖和粗灰分含量没有发生显着变化,粗脂肪、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游离氨基酸含量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各品种基础成分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具体含量因品种而异。HY23组分蛋白电泳结果显示,发芽初期,球蛋白首先被降解,而清蛋白和谷蛋白新合成;在发芽中期时,清蛋白、球蛋白及谷蛋白中Ⅰ区大分子蛋白亚基降解,清蛋白、谷蛋白分子量Ⅱ区小分子亚基生成;在发芽后期,Ⅰ区大分子蛋白基本被降解完全,清蛋白、球蛋白和谷蛋白中Ⅱ区小分子亚基开始降解。HY23发芽后蛋白酶活性和脂肪酶活性都显着提高,并均在第2d达到峰值,分别达48.97U/g和232.53 U/g,是未发芽时的4.25和2.22倍,发芽过程中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2、花生发芽过程中白藜芦醇的富集研究。本研究对白藜芦醇标品的光稳定性和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研究了发芽对8种花生中白藜芦醇含量的影响,优选3种品种,研究物理诱导(间歇低温、超声、紫外)和化学诱导方式(添加苯丙氨酸、添加水杨酸)对发芽花生白藜芦醇的诱导效果,进一步对发芽过程中的HY22、HY25采取物理化学联合诱导考察是否具有协同效应。结果显示:白藜芦醇具有光敏性,在自然光下的降解最大,0.5 h的降解率达91%,荧光灯对其的影响很小,在6 h内白藜芦醇含量仅下降5%。白藜芦醇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70℃条件下贮存6h白藜芦醇含量基本不发生变化。在花生发芽4d过程中,白藜芦醇的含量相对于未发芽时提升显着,变化规律因品种而异,HY25在发芽4 d时含量最高,为144.72μg/100 g(D.W.),是未发芽时的31.1倍。超声、紫外以及添加化学诱导剂苯丙氨酸三种方式对筛选出的HY22、HY25、HY50花生中的白藜芦醇均有较好的诱导富集作用,超声、紫外诱导的方式对HY25的诱导效果最好,诱导处理组分别是未诱导组的2.0、2.2倍,化学诱导剂苯丙氨酸对HY50的诱导效果最好,诱导组是未诱导组的1.7倍。超声联合苯丙氨酸诱导法相对于单诱导不能显着提高HY22和HY25的白藜芦醇含量。紫外和苯丙氨酸的联合诱导能提高花生发芽后期白藜芦醇的含量,HY22在发芽4 d时含量达到最大值141.34μg/100g(D.W.),是单诱导最高值的1.04倍,HY25在发芽4d时含量达到最大值217.77μg/100g(D.W.),是单诱导最高值的1.08倍。3、发芽花生乳饮料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以发芽2d的HY39花生为原料,经过去皮清洗、热烫、磨浆、过滤、调配、均质、灌装杀菌等步骤制备成口味良好、性质稳定的蛋白饮料。以感官评定分数为指标,确定了最佳的打浆料液比及添加糖量;以离心沉淀率、粘度、透光率、脂肪上浮率为指标研究了乳化剂、增稠剂最优的添加比例。结果表示:发芽花生乳饮料的最佳料液比为1:6,加糖量为5%,稳定剂的最佳添加量为CMC-Na为0.20%,黄原胶0.20%,单甘脂添加量为0.125%,蔗糖酯添加量为0.125%。用此配方制备的发芽花生乳饮料风味口感以及稳定性最佳(95℃灭菌15 min后,能在4℃下能稳定两周)。

徐鑫[9](2019)在《短时回温抑制鲜切马铃薯褐变机理的研究》文中认为鲜切马铃薯以食用方便、安全、营养等特点,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褐变是导致鲜切马铃薯品质下降并限制其货架期的主要因素,常给生产经营者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满足长期供应,马铃薯采后通常进行低温贮藏。过去研究表明,即使适宜低温的贮藏也加重马铃薯鲜切后褐变,回温处理可以减轻其褐变,然而过去的回温处理时间长,给生产应用带来一定困难。本论文以荷兰15号马铃薯为原料,首先实验了块茎短时回温抑制鲜切马铃薯褐变的效果,进一步优化了短时回温处理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处理对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活性、总酚含量、抗氧化酶活性、抗氧化能力、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SPI)基因表达量和活性、丝氨酸蛋白酶(serine protease,SP)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和酪氨酸合成、降解代谢关键酶基因表达量及活性的影响,以探明其影响鲜切马铃薯褐变的机制。实验结果如下:1.短时回温抑制鲜切马铃薯褐变的效果显着。通过评定、测定不同温度(15、20、25和30℃)、不同时间(8、12、16和20 h)回温处理的马铃薯鲜切后的褐变程度、总体感观质量及L*值,结果表明,25℃回温12 h抑制鲜切褐变的效果最佳,24℃下货架期可延长3 d。该技术褐变控制效果好、处理时间短、简单易操作、安全性高。2.短时回温对马铃薯PPO酶活、总酚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抗氧化能力和MDA含量的影响。在处理过程和鲜切后,短时回温显着降低了马铃薯PPO酶活和总酚含量,提高了马铃薯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增强了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ABTS)清除率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率并减少了MDA的积累。因此,短时回温可通过抑制PPO酶活和降低总酚的积累,提高马铃薯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更好地保护细胞膜的完整性,减少酶和底物的接触而抑制褐变。3.短时回温在转录水平上对StSPI基因表达量的影响不大,但提高了SPI活性,降低了SP活性,提高了可溶性蛋白含量,减少了总游离氨基酸的生成。短时回温导致游离酪氨酸、赖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显着降低,而游离谷氨酸的含量显着增加。氨基酸差量体外添加实验结果显示,游离酪氨酸和赖氨酸含量的降低对减轻褐变确有重要作用,而谷氨酸含量的增加则显着抑制褐变。因此,短时回温可通过降低游离酪氨酸和赖氨酸的含量,提高谷氨酸含量而减轻鲜切褐变。4.酪氨酸合成途经关键酶分支酸变位酶(chorismate mutase,CM)活性及StCM1、StCM2基因和降解途径的关键酶4-羟苯丙酮酸双氧酶基因(4-hydroxyphenylpyruvate dioxygenase,StHPPD)表达量的测定结果表明,短时回温抑制了酪氨酸合成关键酶基因StCM1和StCM2的表达,降低了CM活性,对降解关键酶基因StHPPD的表达无显着影响,说明短时回温也可能通过影响马铃薯酪氨酸的合成、降低酪氨酸的含量而抑制鲜切褐变。

史萌,许立兴,林琼,阎瑞香,刘斌,关文强[10](2019)在《UV-C处理抑制马铃薯贮藏期发芽及相关机理研究》文中提出为提高马铃薯的食用安全性和贮藏品质,本实验研究了短波紫外线(ultraviolet C,UV-C)处理对马铃薯贮藏过程中发芽品质的影响。采用10 kJ/m2 UV-C对马铃薯进行一次处理(贮藏前),二次处理(贮藏前及中期),并测定发芽率、还原糖、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赤霉素、α-茄碱等指标。结果表明,UV-C处理能够有效抑制马铃薯贮藏过程中的发芽,同时延缓赤霉素和α-茄碱的上升。二次处理组贮藏至90 d时,薯皮和肉质部分的α-茄碱含量仅为对照组的71.09%、65.75%;105 d时发芽率为68.78%,还原糖含量为0.40%,失重率为4.71%,贮藏品质均优于对照组和一次处理组。综上所述,当处理剂量和方式适宜时,UV-C可在马铃薯发芽控制及品质保持方面获得良好效果,其中二次处理更具优势。

二、水杨酸对马铃薯块茎发芽、酚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杨酸对马铃薯块茎发芽、酚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氯苯胺灵对马铃薯亚常温发芽及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处理
    1.2 试剂与仪器
    1.3 指标测定方法
        1.3.1 发芽率与失重率
        1.3.2 呼吸强度测定
        1.3.3 营养物质含量测定
        1.3.4 CIPC残留量测定
    1.4 数据统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下马铃薯块茎发芽率变化
    2.2 不同处理下马铃薯块茎失重率变化
    2.3 不同处理下马铃薯块茎呼吸强度变化
    2.4 不同处理下马铃薯块茎营养品质变化
    2.5 马铃薯块茎CIPC残留量变化
3 结论

(2)ASM对三季梨果实贮藏过程中Ca2+介导的苯丙烷代谢途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果蔬中Ca~(2+)信号途径1
        1.2.1 Ca~(2+)信号转导1
        1.2.2 钙依赖蛋白激酶(CDPKs)
        1.2.3 钙调蛋白(CaMs)/类钙调蛋白(CMLs)
        1.2.4 类钙调磷酸酶B蛋白(CBLs)/CBL互作蛋白激酶(CIPKs)
    1.3 ASM诱导的果蔬抗病性
        1.3.1 苯丙烷代谢途径在果实抗病中的作用
        1.3.2 ROS代谢在诱导抗病性中的作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ASM和 EGTA对三季梨果实Ca~(2+)信号途径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设备
        2.2.1 材料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方法
        2.3.1 处理
        2.3.2 取样
        2.3.3 Ca~(2+)信号途径关键基因表达分析
        2.3.4 数据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ASM和 EGTA处理对梨果皮和果肉PcCDPK1 基因表达的影响
        2.4.2 ASM和 EGTA处理对梨果皮和果肉PcCDPK2 基因表达的影响
        2.4.3 ASM和 EGTA处理对梨果皮和果肉PcCDPK3 基因表达的影响
        2.4.4 ASM和 EGTA处理对梨果皮和果肉PcCDPK5 基因表达的影响
        2.4.5 ASM和 EGTA处理对梨果皮和果肉PcCDPK11 基因表达的影响
        2.4.6 ASM和 EGTA处理对梨果皮和果肉PcCDPK13 基因表达的影响
        2.4.7 ASM和 EGTA处理对梨果皮和果肉PcCDPK26 基因表达的影响
        2.4.8 ASM和 EGTA处理对梨果皮和果肉PcCDPK32 基因表达的影响
        2.4.9 ASM和 EGTA处理对梨果皮和果肉Pc Ca M基因表达的影响
        2.4.10 ASM和 EGTA处理对梨果皮和果肉Pc CML27 基因表达的影响
        2.4.11 ASM和 EGTA对梨果皮和果肉Pc CBL1 基因表达的影响
        2.4.12 ASM和 EGTA对梨果皮和果肉Pc CBL9 基因表达的影响
        2.4.13 ASM和 EGTA对梨果皮和果肉Pc CIPK14 基因表达的影响
        2.4.14 ASM和 EGTA对梨果皮和果肉Pc CIPK23 基因表达的影响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SM和 EGTA对三季梨果实苯丙烷代谢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设备
        3.2.1 材料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3 方法
        3.3.1 处理
        3.3.2 取样
        3.3.3 总酚和类黄酮含量测定
        3.3.4 木质素含量测定
        3.3.5 对香豆酸和咖啡酸含量测定
        3.3.6 苯丙烷代谢关键基因表达分析
        3.3.7 数据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ASM和 EGTA处理对梨果皮和果肉总酚含量的影响
        3.4.2 ASM和 EGTA处理对梨果皮和果肉类黄酮含量的影响
        3.4.3 ASM和 EGTA处理对梨果皮和果肉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3.4.4 ASM和 EGTA处理对梨果皮对香豆酸和咖啡酸含量的影响
        3.4.5 ASM和 EGTA处理对梨果皮和果肉PcPAL基因表达的影响
        3.4.6 ASM和 EGTA处理对梨果皮和果肉PcC4H基因表达的影响
        3.4.7 ASM和 EGTA处理对梨果皮和果肉Pc4CL基因表达的影响
        3.4.8 ASM和 EGTA处理对梨果皮和果肉PcC3H1 基因表达的影响
        3.4.9 ASM和 EGTA处理对梨果皮和果肉PcCOMT基因表达的影响
        3.4.10 ASM和 EGTA处理对梨果皮和果肉PcCCoAOMT基因表达的影响
        3.4.11 ASM和 EGTA处理对梨果皮和果肉PcF5H基因表达的影响
        3.4.12 ASM和 EGTA处理对梨果皮和果肉PcCCR基因表达的影响
        3.4.13 ASM和 EGTA处理对梨果皮和果肉PcCAD基因表达的影响
        3.4.14 ASM和 EGTA处理对梨果皮和果肉PcPPO基因表达的影响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SM和 EGTA对三季梨果实ROS代谢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设备
        4.2.1 材料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3 方法
        4.3.1 处理
        4.3.2 取样
        4.3.3 H_2O_2含量测定
        4.3.4 NADPH氧化酶(NOX)活性测定
        4.3.5 SOD活性测定
        4.3.6 POD活性测定
        4.3.7 As A-GSH循环相关酶活性及抗氧化剂含量测定
        4.3.8 蛋白含量测定
        4.3.9 ROS代谢关键基因表达分析
        4.3.10 数据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ASM和 EGTA处理对梨果皮和果肉H_2O_2含量的影响
        4.4.2 ASM和 EGTA处理对梨果皮和果肉NOX活性的影响
        4.4.3 ASM和 EGTA处理对梨果皮和果肉SOD活性的影响
        4.4.4 ASM和 EGTA处理对梨果皮和果肉POD活性的影响
        4.4.5 ASM和 EGTA处理对梨果皮和果肉MDHAR活性的影响
        4.4.6 ASM和 EGTA处理对梨果皮和果肉DHAR活性的影响
        4.4.7 ASM和 EGTA处理对梨果皮和果肉APX活性的影响
        4.4.8 ASM和 EGTA处理对梨果皮和果肉GR活性的影响
        4.4.9 ASM和 EGTA处理对梨果皮和果肉As A含量的影响
        4.4.10 ASM和 EGTA处理对梨果皮和果肉GSH含量的影响
        4.4.11 ASM和 EGTA处理对梨果皮和果肉PcPOD基因表达的影响
        4.4.12 ASM和 EGTA处理对梨果皮和果肉PcSOD基因表达的影响
        4.4.13 ASM和 EGTA处理对梨果皮和果肉PcAPX基因表达的影响
        4.4.14 ASM和 EGTA处理对梨果皮和果肉PcDHAR基因表达的影响..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壳聚糖采前处理对厚皮甜瓜生长发育、果实贮藏特性和采后愈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甜瓜及其采后损失
        1.1.1 甜瓜概述
        1.1.2 甜瓜采后损失及其原因
    1.2 壳聚糖对作物生长发育、采后病害及成熟衰老的影响
        1.2.1 促进生长发育
        1.2.2 对采后病害的控制
        1.2.3 延缓成熟衰老
    1.3 果蔬愈伤
        1.3.1 愈伤的意义
        1.3.2 愈伤过程
        1.3.3 愈伤机理
    1.4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壳聚糖采前处理对厚皮甜瓜生长发育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3 方法
        2.3.1 壳聚糖溶液的配制
        2.3.2 种子处理
        2.3.3 发芽试验
        2.3.4 苗期指标的测定
        2.3.5 甜瓜种植
        2.3.6 壳聚糖喷洒
        2.3.7 株粗的测定
        2.3.8 果实性状的测定
        2.3.9 数据统计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壳聚糖浸种对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的影响
        2.4.2 壳聚糖浸种对甜瓜苗粗、苗高和主根长的影响
        2.4.3 壳聚糖浸种和喷洒对甜瓜果实发育期茎粗的影响
        2.4.4 壳聚糖浸种和喷洒对甜瓜果实单果重和果形指数的影响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壳聚糖采前处理对厚皮甜瓜贮藏特性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主要仪器
    3.3 方法
        3.3.1 失重率的测定
        3.3.2 自然发病率的测定
        3.3.3 腐烂指数的测定
        3.3.4 果实损伤接种和病斑直径的测定
        3.3.5 呼吸速率的测定
        3.3.6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测定
        3.3.7 硬度的测定
        3.3.8 色度的测定
        3.3.9 数据分析
    3.4 结果分析
        3.4.1 壳聚糖浸种和喷洒对贮藏期间果实失重率和腐烂指数的影响
        3.4.2 壳聚糖浸种和喷洒对贮藏期间果实呼吸强度的影响
        3.4.3 壳聚糖浸种和喷洒对贮藏期间果实TSS含量和硬度的影响
        3.4.4 壳聚糖浸种和喷洒对贮藏期间果实表皮色度的影响
        3.4.5 壳聚糖浸种和喷洒对贮藏期间果实自然发病率和病斑直径的影响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壳聚糖采前处理对采后厚皮甜瓜愈伤期间苯丙烷代谢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4.3 方法
        4.3.1 壳聚糖浸种和喷洒
        4.3.2 果实人工模拟损伤
        4.3.3 生化测定取样
        4.3.4 酶活性的测定
        4.3.5 四种酚酸及三种木质素单体的含量测定
        4.3.6 类黄酮、木质素含量的测定
        4.3.7 数据统计
    4.4 结果分析
        4.4.1 壳聚糖浸种和喷洒对果实愈伤期间伤口处苯丙烷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4.4.2 壳聚糖浸种和喷洒对果实愈伤期间伤口处总酚和类黄酮含量的影响
        4.4.3 壳聚糖浸种和喷洒对果实愈伤期间伤口处四种酚酸含量的影响
        4.4.4 壳聚糖浸种和喷洒对果实愈伤期间伤口处醇单体及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壳聚糖采前处理对采后厚皮甜瓜愈伤期间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2 主要仪器设备
    5.3 方法
        5.3.1 壳聚糖浸种和喷洒
        5.3.2 果实人工模拟损伤
        5.3.3 生化测定取样
        5.3.4 细胞膜透率和MDA含量的测定
        5.3.5 O_2.~-产生速率和H_2O_2含量的测定
        5.3.6 ROS代谢关键酶活性的测定
        5.3.7 As A-GSH循环代谢酶活性的测定
        5.3.8 As A-GSH循环底物含量的测定
        5.3.9 数据分析
    5.4 结果分析
        5.4.1 壳聚糖浸种和喷洒对伤口处细胞膜透率和MDA含量的影响
        5.4.2 壳聚糖浸种和喷洒对伤口处O_2~(·-)产生速率及H_2O_2含量的影响
        5.4.3 壳聚糖浸种和喷洒对伤口处NOX、SOD、CAT和 POD活性的影响
        5.4.4 壳聚糖浸种和喷洒对伤口处APX、MDHAR、DHAR和 GR活性的影响.
        5.4.5 壳聚糖浸种和喷洒对伤口处ASA、DHA、GSH和 GSSG含量的影响
    5.5 讨论
    5.6 小结
第六章 壳聚糖采前处理对采后厚皮甜瓜果实愈伤及愈伤组织质构特性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材料
        6.2.2 主要仪器
    6.3 方法
        6.3.1 壳聚糖浸种和喷洒
        6.3.2 果实人工模拟损伤
        6.3.3 失重率及病情指数的测定
        6.3.4 愈伤结构的观察
        6.3.5 伤口表面色度的测定
        6.3.6 愈伤组织质构特性的测定
        6.3.7 数据分析
    6.4 结果分析
        6.4.1 壳聚糖浸种和喷洒对果实愈伤期间失重率和病情指数的影响
        6.4.2 壳聚糖浸种和喷洒对果实伤口处软木脂和木质素沉积的影响
        6.4.3 壳聚糖浸种和喷洒对果实愈伤期间伤口表面色度的影响
        6.4.4 壳聚糖浸种和喷洒对果实愈伤期间愈伤组织质构特性的影响
    6.5 讨论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4)壳聚糖复合硅酸钠处理对冬枣抗病性诱导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冬枣贮藏方法概述
        1.1.1 物理保鲜法
        1.1.2 化学保鲜方法
        1.1.3 生物保鲜方法
    1.2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研究
        1.2.1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抗病因子
        1.2.2 植物诱导抗病性机制
        1.2.3 活性氧的诱导机制
    1.3 CTS诱导植物采后抗病性的研究
        1.3.1 CTS诱导采后抗病性
        1.3.2 CTS诱导采后抗病性机理
    1.4 硅诱导植物采后抗病性
        1.4.1 Na_2SiO_3诱导采后抗病性
        1.4.2 Na_2SiO_3诱导采后抗病性机理
    1.5 技术路线
    1.6 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2 CTS+Na_2SiO_3的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仪器
        2.2.3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CTS+Na_2SiO_3对A.alternata菌丝生长的影响
        2.3.2 CTS+Na_2SiO_3对A.alternata孢子萌发的影响
        2.3.3 CTS+Na_2SiO_3对A.alternata孢子洋葱表皮的穿透性测定
        2.3.4 CTS+Na_2SiO_3对A.alternata细胞膜渗透性及细胞溶出物的影响
        2.3.5 CTS+Na_2SiO_3对A.alternata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
        2.3.6 CTS+Na_2SiO_3 处理对A.alternata表面形态的影响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3 CTS+Na_2SiO_3处理对枣果实的抗病作用
    3.1 引言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仪器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方法
        3.2.2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CTS+Na_2SiO_3 处理对冬枣采后品质的影响
        3.3.2 CTS+Na_2SiO_3 处理对冬枣果实苯丙烷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3.3.3 CTS+Na_2SiO_3 处理对冬枣活性氧代谢相关因子的影响
        3.3.4 CTS+Na_2SiO_3 处理对冬枣CHI、GLU和 PPO活性的影响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CTS+Na_2SiO_3结合DPI处理对采后冬枣诱导抗病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试验与仪器
        4.2.3 试验方法
        4.2.4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处理对枣果实病害发展指标的影响
        4.3.2 不同处理对冬枣活性氧代谢相关因子的影响
        4.3.3 不同处理对冬枣病程相关蛋白的影响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CTS+Na_2SiO_3结合DPI处理对接种初期采后冬枣防卫基因表达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
        5.2.2 试验仪器
        5.2.3 试验方法
        5.2.4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RNA提取质量的检测
        5.3.2 CTS+Na_2SiO_3 对冬枣Mn SOD、CAT和 APX基因表达和酶活性的影响
        5.3.3 CTS+Na_2SiO_3 对冬枣CHI和 GLU基因表达和酶活性的影响
        5.3.4 CTS+Na_2SiO_3 对冬枣PPO、POD1和PAL基因表达和酶活性的影响
        5.3.5 CTS+Na_2SiO_3 对冬枣贮藏前96 hO_2~(-·)产生速率及H_2O_2 含量的影响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马铃薯块茎休眠解除过程中H2O2与NO作用机理的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马铃薯块茎休眠
    2 影响马铃薯块茎休眠的因素
        2.1 环境因素对马铃薯块茎休眠的影响
        2.1.1 植物生长温度
        2.1.2 贮藏期间的温度
        2.1.3 贮藏期间的气体
        2.1.4 光周期
        2.2 块茎生理年龄对马铃薯块茎休眠的影响
        2.3 顶芽优势对马铃薯块茎休眠的影响
        2.4 遗传背景对马铃薯块茎休眠的影响
        2.5 植物激素对马铃薯块茎休眠的影响
        2.5.1 脱落酸
        2.5.2 赤霉素
        2.5.3 细胞分裂素
        2.5.4 生长素
        2.5.5 乙烯
        2.5.6 茉莉酸
        2.5.7 油菜素内脂
        2.5.8 激素相互作用
    3 打破休眠的方法对马铃薯块茎休眠的影响
    4 H_2O_2的研究现状
        4.1 H_2O_2的来源
        4.2 H_2O_2的分布
        4.3 H_2O_2的作用
        4.4 H_2O_2清除酶的定位
        4.5 与H_2O_2相关的基因表达调控
        4.6 H_2O_2信号调控网络
        4.6.1 H_2O_2与Ca~(2+)和K~+信号之间的关系
        4.6.2 H_2O_2和水杨酸信号之间的关系
        4.6.3 H_2O_2和脱落酸信号之间的关系
        4.6.4 H_2O_2和乙烯信号之间的关系
    5 一氧化氮的研究现状
        5.1 NO和ABA相互作用研究
        5.2 NO与GA、ETH和多胺相互作用研究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H_2O_2和GA相互作用调控马铃薯块茎休眠和发芽特性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药品
        1.3 主要仪器
        1.4 材料处理及取样
        1.5 指标测定方法
        1.6 总RNA提取
        1.7 逆转录反应
        1.8 qRT-PCR分析基因相对表达量
        1.9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H_2O_2和DPI对马铃薯块茎发芽的影响
        2.2 外源H_2O_2和DPI处理对O_2~-、H_2O_2和GA_3 含量的影响
        2.3 外源H_2O_2和DPI处理对NADPH氧化酶和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2.4 外源H_2O_2和DPI处理后基因表达的qRT-PCR分析
        2.5 外源GA_3处理对O_2~-和H_2O_2含量的影响
        2.6 外源GA_3 处理对NADPH氧化酶和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2.7 外源GA_3处理对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3 讨论
第三章 H_2O_2和ABA相互作用调控马铃薯块茎休眠和发芽特性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药品
        1.3 主要仪器
        1.4 材料处理及取样
        1.5 指标测定方法
        1.6 总RNA提取
        1.7 逆转录反应
        1.8 qRT-PCR分析基因相对表达量
        1.9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外源H_2O_2和ASA处理对马铃薯块茎发芽的影响
        2.2 外源H_2O_2和ASA处理对H_2O_2和ABA含量的影响
        2.3 休眠和发芽块茎抗氧化酶和NADPH氧化酶的活性变化
        2.4 外源H_2O_2和ASA处理对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2.5 外源ABA处理对H_2O_2含量的影响
        2.6 外源ABA处理对酶活性的影响
        2.7 外源ABA处理对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 讨论
第四章 NO和GA相互作用对马铃薯块茎休眠和发芽特性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药品
        1.3 主要仪器
        1.4 材料处理及取样
        1.5 指标测定方法
        1.6 总RNA提取
        1.7 逆转录反应
        1.8 qRT-PCR分析基因相对表达量
        1.9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SNP和c-PTIO对马铃薯块茎发芽的影响
        2.2 SNP和c-PTIO对 NO和GA_3 含量的影响
        2.3 SNP和c-PTIO对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2.4 SNP和c-PTIO对酶活性的影响
        2.5 外源GA_3处理对内源NO含量的影响
        2.6 外源GA_3处理对相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2.7 外源GA_3 处理对NOS-like和 NR活性的影响
    3 讨论
第五章 NO和ABA相互作用对马铃薯块茎休眠和发芽特性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药品
        1.3 主要仪器
        1.4 材料处理及取样
        1.5 指标测定方法
        1.6 总RNA提取
        1.7 逆转录反应
        1.8 qRT-PCR分析基因相对表达量
        1.9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SNP和 c-PTIO对马铃薯块茎发芽的影响
        2.2 SNP和 c-PTIO对 NO和 ABA含量的影响
        2.3 酶抑制剂对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2.4 酶抑制剂对NOS-like和 NR酶活性的影响
        2.5 SNP处理对内源ABA耐受性的影响
        2.6 外源ABA处理对内源NO含量的影响
        2.7 外源ABA处理对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2.8 外源ABA处理对NOS-like和 NR活性的影响
    3 讨论
第六章 H_2O_2和NO相互作用对马铃薯块茎休眠和发芽特性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药品
        1.3 主要仪器
        1.4 材料处理及取样
        1.5 指标测定方法
        1.6 总RNA提取
        1.7 逆转录反应
        1.8 qRT-PCR分析基因相对表达量
        1.9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烯唑醇和多效唑对马铃薯块茎发芽的影响
        2.2 外源H_2O_2处理对NO含量的影响
        2.3 SNP处理对H_2O_2含量的影响
        2.4 不同处理组合对内源ABA含量的影响
        2.5 不同处理组合对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3 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植物激素赤霉素(GA)ELISA检测方法
附录2 天根总RNA提取试剂盒提取RNA方法
附录3 天根快速反转录试剂盒合成第一链CDNA方法
附录4 植物激素脱落酸(ABA)ELISA检测方法
附录5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方法
附录6 植物一氧化氮(NO)ELISA检测方法
附录7 植物一氧化氮合酶(NOS)ELISA检测方法
附录8 植物硝酸还原酶(NR)ELISA检测方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6)钾肥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和淀粉加工特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我国马铃薯生产现状
    1.2 马铃薯钾素营养特性
        1.2.1 马铃薯需钾特性
        1.2.2 马铃薯钾肥施用现状
    1.3 钾在植物体中的重要性
        1.3.1 钾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3.2 钾对植物光合的影响
        1.3.3 钾对植物同化产物转运的影响
        1.3.4 钾对植物叶片衰老的影响
        1.3.5 钾对植物淀粉合成的影响
    1.4 马铃薯淀粉的理化特性与食品加工
        1.4.1 马铃薯淀粉的理化特性
        1.4.2 环境因素对马铃薯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
        1.4.3 马铃薯淀粉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1.5 转录组学在马铃薯研究上的应用
2 研究背景、内容和技术路线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2 研究内容与目的
    2.3 技术路线
3 钾肥用量对马铃薯生长及钾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点概况
        3.1.2 试验设计
        3.1.3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3.1.4 产量及大中薯率调查
        3.1.5 植物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3.1.6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钾肥用量对马铃薯块茎产量的影响
        3.2.2 钾肥用量对大中小薯率的影响
        3.2.3 钾肥用量对马铃薯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
        3.2.4 钾肥用量对马铃薯钾累积分配的影响
        3.2.5 钾肥用量对马铃薯钾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3.2.6 湖北省不同区域马铃薯钾肥推荐用量
    3.3 讨论
        3.3.1 钾肥用量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3.3.2 钾肥用量对马铃薯钾素营养的影响
        3.3.3 不同区域钾肥推荐用量
    3.4 小结
4 氮磷钾配施对马铃薯生长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点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植物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氮磷钾配施对马铃薯块茎产量的影响
        4.2.2 氮磷钾配施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4.2.3 氮磷钾配施对马铃薯养分累积分配的影响
        4.2.4 氮磷钾配施对马铃薯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4.2.5 氮磷钾配施对马铃薯经济效益的影响
        4.2.6 每生产1000 kg块茎植株氮磷钾吸收量
        4.2.7 不同目标产量下氮磷钾施用量
    4.3 讨论
    4.4 小结
5 钾肥施用对马铃薯不同叶位叶片光合碳代谢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点概况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钾肥施用对马铃薯不同叶位叶片干重和产量的影响
        5.2.2 钾肥施用对马铃薯不同叶位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5.2.3 钾肥施用对马铃薯不同叶位叶片光合色素的影响
        5.2.4 钾肥施用对马铃薯不同叶位叶片碳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5.2.5 钾肥施用对马铃薯不同叶位叶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5.2.6 钾肥施用对马铃薯不同叶位叶片衰老特性的影响
    5.3 讨论
        5.3.1 钾肥施用对马铃薯叶片光合碳代谢的影响
        5.3.2 钾肥施用对马铃薯叶片衰老的影响
    5.4 小结
6 不同钾肥处理下马铃薯叶片转录组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点概况
        6.1.2 试验设计
        6.1.3 叶片总RNA的提取
        6.1.4 Illumina cDNA文库构建及测序
        6.1.5 参考基因组对比与转录组组装
        6.1.6 基因表达定量分析与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6.1.7 GO和 KEGG富集分析
        6.1.8 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验证
    6.2 结果分析
        6.2.1 总RNA质量分析
        6.2.2 基因组比对结果统计
        6.2.3 不同钾肥处理下马铃薯叶片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6.2.4 不同钾肥处理下马铃薯叶片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
        6.2.5 不同钾肥处理下马铃薯叶片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6.2.6 RNA-seq结果实时定量PCR验证
    6.3 讨论
    6.4 结论
7 钾肥用量对马铃薯淀粉加工特性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点概况
        7.1.2 试验设计
        7.1.3 块茎样品采集与产量调查
        7.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7.1.5 数据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钾肥用量对马铃薯产量和淀粉产量的影响
        7.2.2 钾肥用量对马铃薯淀粉组成的影响
        7.2.3 钾肥用量对马铃薯淀粉粒径分布的影响
        7.2.4 钾肥用量对马铃薯淀粉结晶度的影响
        7.2.5 钾肥用量对马铃薯淀粉膨胀度的影响
        7.2.6 钾肥用量对马铃薯淀粉热力学特性的影响
        7.2.7 钾肥用量对马铃薯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7.2.8 钾肥用量对马铃薯淀粉透明度的影响
    7.3 讨论
        7.3.1 钾肥用量对淀粉产量与淀粉组成的影响
        7.3.2 钾肥用量对马铃薯淀粉理化特性的影响
    7.4 小结
8 全文总结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特色及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温度、GA3+BR催芽对紫色马铃薯‘黑美人’萌芽、生长和结薯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
        1.1 紫色马铃薯在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发展状况
        1.2 紫色马铃薯‘黑美人’在生产中的“单茎”现象
    2 主茎数量与产量的关系
    3 影响马铃薯主茎数量的因素
    4 马铃薯块茎的生理老化过程
    5 马铃薯种薯生理老化程度的调控措施
    6 马铃薯生理老化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
        6.1 物质转化与酶活
        6.2 激素含量变化
    7 研究思路
第二章 不同温度催芽对冬作紫色马铃薯‘黑美人’萌芽、生长和结薯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催芽温度条件下冬作紫色马铃薯种薯萌芽动态
        2.2 不同催芽温度条件下冬作紫色马铃薯种薯芽形态特征
        2.3 不同催芽温度条件下冬作紫色马铃薯种薯激素含量变化
        2.4 不同催芽温度条件下冬作紫色马铃薯播后植株生长特征
        2.5 不同催芽温度条件下冬作紫色马铃薯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2.6 不同催芽温度条件下冬作紫色马铃薯植株结薯大小分布特征
    3 小结
第三章 GA3复配不同浓度BR催芽对紫色马铃薯‘黑美人’萌芽、生长和结薯特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马铃薯萌芽动态
        2.2 萌芽形态特征
        2.3 冬作萌芽过程中激素含量变化
        2.4 马铃薯植株出苗率及出苗后植株生长特征
        2.5 结薯特征差异分析
        2.6 秋作不同处理收获薯块花青素含量
    3 小结
第四章 温度、GA3、BR互作对秋作紫色马铃薯‘黑美人’萌芽、生长和结薯特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芽率变化
        2.2 芽形态指标差异分析
        2.3 田间出苗率变化
        2.4 植株田间生长特性差异分析
        2.5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2.6 生长相关因子之间及与产量的关系
    3 小结
第五章 讨论和结论
    1 讨论
        1.1 催芽温度促进马铃薯主茎群体上升改变薯块大小分布
        1.2 油菜素内酯及其与赤霉素复配在马铃薯催芽中的效果
        1.3 生理年龄、种薯活力、主茎数与产量之间的关系
    2 结论
        2.1 温度、赤霉素和油菜素内酯调节主茎数量改变结薯特性
        2.2 温度、赤霉素和油菜素内酯之间的相互影响
        2.3 主茎数与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花生发芽过程中白藜芦醇的富集及发芽花生乳饮料的制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白藜芦醇研究进展
        1.1 白藜芦醇简介
        1.1.1 白藜芦醇的来源和分布
        1.1.2 白藜芦醇的结构
        1.2 白藜芦醇生理活性
        1.2.1 保护心血管、降血脂作用
        1.2.2 抗病毒真菌作用
        1.2.3 抗氧化作用
        1.2.4 癌症的预防作用
        1.2.5 其他作用
        1.3 白藜芦醇的生物合成路径
        1.4 白藜芦醇的诱导富集
        1.4.1 生物诱导法
        1.4.2 非生物诱导法
    2 发芽花生的研究进展
        2.1 花生简介
        2.1.1 花生的资源分布及市场前景
        2.1.2 花生的营养价值
        2.1.3 花生及其制品白藜芦醇的含量分布
        2.2 发芽花生的研究现状
        2.2.1 芽苗菜简介
        2.2.2 谷物芽苗菜的营养价值
        2.2.3 发芽花生的毒理学评价
        2.2.4 发芽花生在食品中的应用的研究进展
    3 蛋白饮料的研究进展
        3.1 植物蛋白饮料概况
        3.1.1 植物蛋白饮料简介
        3.1.2 植物蛋白饮料的营养价值
        3.2 影响植物蛋白饮料稳定性的因素
        3.2.1 浓度
        3.2.2 粒度
        3.2.3 pH值
        3.2.4 微生物
        3.2.5 添加成分
        3.2.6 其他
    4 课题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4.1 目的意义
        4.2 主要研究内容
        4.2.1 花生发芽过程中的生长状况、基础成分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4.2.2 花生发芽过程中白藜芦醇的富集
        4.2.3 花生芽乳饮料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花生发芽过程中生长状况、基础成分以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
    1 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花生种子发芽工艺
        2.1.1 确定浸泡时间
        2.1.2 发芽方法
        2.2 发芽花生生长状况的测定
        2.3 发芽花生基础成分的测定
        2.4 发芽花生组分蛋白SDS-GAPE电泳分析
        2.5 发芽花生相关酶活性的测定
        2.5.1 发芽花生蛋白酶活性的测定
        2.5.2 发芽花生脂肪酶活性的测定
        2.6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花生种子吸水曲线
        3.2 花生发芽过程中生长状况的变化
        3.2.1 花生发芽过程中发芽率的变化
        3.2.2 花生发芽过程中芽长的变化
        3.3 花生发芽过程中基础成分的变化
        3.3.1 花生发芽过程中水分含量的变化
        3.3.2 花生发芽过程中脂肪含量的变化
        3.3.3 花生发芽过程中灰分含量的变化
        3.3.4 花生发芽过程中蛋白相关成分含量的变化
        3.3.5 花生发芽过程总糖含量的变化
        3.4 花生发芽过程中酶活性的变化
        3.4.1 花生发芽过程中蛋白酶活性的变化
        3.4.2 花生发芽过程中脂肪酶活性的变化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花生发芽过程中白藜芦醇的富集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白藜芦醇的光稳定性测定
        2.2 白藜芦醇的热稳定性测定
        2.3 发芽花生中白藜芦醇的提取
        2.4 发芽花生中白藜芦醇的测定
        2.5 单诱导处理富集发芽花生中白藜芦醇
        2.5.1 间歇低温诱导处理
        2.5.2 超声诱导处理
        2.5.3 紫外诱导处理
        2.5.4 添加水杨酸诱导处理
        2.5.5 添加苯丙氨酸诱导处理
        2.6 协同诱导处理富集发芽花生中白藜芦醇
        2.6.1 苯丙氨酸与超声协同诱导处理
        2.6.2 苯丙氨酸与紫外协同诱导处理
        2.7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白藜芦醇的光稳定性和热稳定性
        3.1.1 不同光照对白藜芦醇标品含量的影响
        3.1.2 温度对白藜芦醇标品含量的影响
        3.2 花生发芽过程中白藜芦醇的变化
        3.3 不同诱导处理对白藜芦醇含量的影响
        3.3.1 不同物理诱导处理对白藜芦醇含量的影响
        3.3.2 不同化学诱导处理对白藜芦醇含量的影响
        3.4 协同诱导处理对白藜芦醇含量的影响
        3.4.1 超声与苯丙氨酸协同诱导对白藜芦醇含量的影响
        3.4.2 紫外与苯丙氨酸协同诱导对白藜芦醇含量的影响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发芽花生乳饮料的制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花生芽乳饮料制备工艺流程
        2.2 花生乳饮料添加配方的确定
        2.2.1 料液比以及糖添加量的确定
        2.2.2 单一增稠剂的选择
        2.2.3 乳化剂复配比例的选择
        2.2.4 乳化剂添加量的选择
        2.2.5 稳定剂复配
        2.2.6 透光率的测定
        2.2.7 悬浮稳定性系数的测定
        2.2.8 离心沉淀率的测定
        2.2.9 粘度的测定
        2.3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发芽花生乳饮料口味调配确定
        3.2 发芽花生乳饮料稳定性研究
        3.2.1 增稠剂筛选
        3.2.2 乳化剂复配比例确定
        3.2.3 乳化剂添加量确定
        3.2.4 稳定剂复配
        3.2.5 产品质量评价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情况

(9)短时回温抑制鲜切马铃薯褐变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鲜切马铃薯概述
    1.2 鲜切马铃薯褐变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1.2.1 物理方法
        1.2.2 化学方法
        1.2.3 生物方法
    1.3 鲜切马铃薯褐变机理研究现状
        1.3.1 多酚氧化酶(PPO)
        1.3.2 酚类物质
        1.3.3 抗氧化酶系统
        1.3.4 氨基酸代谢在马铃薯褐变中的作用
    1.4 蛋白酶抑制剂调控蛋白酶活性影响氨基酸代谢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处理
        2.1.1 实验材料
        2.1.2 短时回温温度及时间筛选
        2.1.3 短时回温后取样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试剂
    2.4 实验方法
        2.4.1 鲜切马铃薯感观质量评定及色差测定
        2.4.2 马铃薯PPO酶活及总酚含量测定
        2.4.3 马铃薯抗氧化相关指标测定
        2.4.4 马铃薯中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HPLC法)
        2.4.5 氨基酸差量体外添加实验
        2.4.6 马铃薯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丝氨酸蛋白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2.4.7 马铃薯中StSPI、StCM和 StHPPD基因表达量测定
        2.4.8 马铃薯中CM活性的测定
    2.5 实验数据分析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短时回温抑制鲜切马铃薯褐变技术优化
    3.2 短时回温对马铃薯PPO酶活和总酚含量的影响
    3.3 短时回温对马铃薯抗氧化体系的影响
    3.4 短时回温对马铃薯StSPI基因表达及活性的影响
    3.5 短时回温对马铃薯SP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及游离氨基酸的影响
    3.6 短时回温对马铃薯游离单一氨基酸的影响
4 讨论
    4.1 短时回温对鲜切马铃薯褐变的控制效果
    4.2 短时回温抑制鲜切马铃薯褐变与PPO酶活及总酚含量的关系
    4.3 短时回温抑制鲜切马铃薯褐变与抗氧化能力和细胞膜完整性的关系
    4.4 短时回温减少游离氨基酸积累与SPI、SP的关系
        4.4.1 短时回温通过提高SPI活性抑制SP蛋白降解活性调控游离氨基酸的含量
        4.4.2 不同游离氨基酸在鲜切马铃薯褐变控制中作用并不相同
    4.5 短时回温减少酪氨酸含量与酪氨酸合成、降解代谢关键酶的关系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UV-C处理抑制马铃薯贮藏期发芽及相关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样品处理
        1.2.2 指标测定
        1.2.2.1 发芽率的测定
        1.2.2.2 失重率的测定
        1.2.2.3 还原糖含量测定
        1.2.2.4 总酚含量的测定
        1.2.2.5 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 的测定
        1.2.2.6 赤霉素 (GA3) 含量的测定
        1.2.2.7 α-茄碱含量的测定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UV-C处理对马铃薯贮藏过程中发芽率的影响
    2.2 UV-C处理对马铃薯贮藏过程中失重率的影响
    2.3 UV-C处理对马铃薯贮藏过程中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2.4 UV-C处理对马铃薯贮藏过程中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 活性的影响
    2.5 UV-C处理对马铃薯贮藏过程中总酚含量的影响
    2.6 UV-C处理对马铃薯贮藏过程中赤霉素 (GA3) 含量的影响
    2.7 UV-C处理对马铃薯贮藏过程中α-茄碱含量的影响
3 结论

四、水杨酸对马铃薯块茎发芽、酚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氯苯胺灵对马铃薯亚常温发芽及品质的影响[J]. 潘艳芳,张洁,刘耀文,李芝萱,王丽花,李喜宏.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2(01)
  • [2]ASM对三季梨果实贮藏过程中Ca2+介导的苯丙烷代谢途径的影响[D]. 侯佳宝. 渤海大学, 2021(09)
  • [3]壳聚糖采前处理对厚皮甜瓜生长发育、果实贮藏特性和采后愈伤的影响[D]. 李志程.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4]壳聚糖复合硅酸钠处理对冬枣抗病性诱导机制的研究[D]. 张静茹.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8)
  • [5]马铃薯块茎休眠解除过程中H2O2与NO作用机理的解析[D]. 王志科.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3)
  • [6]钾肥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和淀粉加工特性的影响研究[D]. 张炜.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1)
  • [7]温度、GA3+BR催芽对紫色马铃薯‘黑美人’萌芽、生长和结薯特性的影响[D]. 黄涛.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8]花生发芽过程中白藜芦醇的富集及发芽花生乳饮料的制备研究[D]. 詹玉婷.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9]短时回温抑制鲜切马铃薯褐变机理的研究[D]. 徐鑫.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10]UV-C处理抑制马铃薯贮藏期发芽及相关机理研究[J]. 史萌,许立兴,林琼,阎瑞香,刘斌,关文强. 食品工业科技, 2019(13)

标签:;  ;  ;  ;  ;  

水杨酸对马铃薯块茎萌发、酚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