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和血清内皮素对混合型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

NO和血清内皮素对混合型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

一、The influence of NO and serum endothelins on prognosis of mixed type stroke patients(论文文献综述)

高强[1](2021)在《星蒌承气汤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痰热腑实证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即急性脑梗死,中医称缺血性中风,是脑组织因局部的血流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目前溶栓是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最快、最有效的方法,但由于适应证严格、时间窗短、出血和再灌注损伤风险高,其临床效果受到限制。基础与临床研究证实,中医药治疗中风独具优势。中医认为痰热腑实证是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最为常见的证型,而化痰通腑法代表方星蒌承气汤是治疗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的代表性方剂。星蒌承气汤“脑病治肠”、“上病治下”的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提出的“菌-肠-脑轴”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诸多临床试验及系统性综述已证实星蒌承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的确切临床疗效与神经保护作用,但是其效应机制研究尚且不足。因此本文基于网络药理学及肠道微生态理论,深入探讨缺血性中风的肠道微生态机制及化痰通腑法代表方星蒌承气汤治疗中风痰热腑实证的效应机理。目的:基于中医“上病治下”理论与现代医学“菌-肠-脑轴”理论,(1)通过中药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全面探讨星蒌承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的多组分、多靶点、多通路机制;(2)明确具有“化痰通腑”作用的星蒌承气汤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小鼠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并验证网络药理学研究的关键靶点与通路;(3)探讨星蒌承气汤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小鼠模型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其治疗中风痰热腑实证“通腑”与“通便”差异的肠道微生态机制;(4)观察星蒌承气汤对伪无菌小鼠急性缺血性中风模型菌-肠-脑轴的影响,验证星蒌承气汤通过直接影响肠道菌群而改善脑卒中预后的假说。方法:(1)借助TCMSP、BATMAN-TCM、ETCM及TCMID等数据库收集星蒌承气汤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并应用STITCH等对未找到靶点的化合物进行靶点预测。通过6个数据库挖掘缺血性卒中的靶点。通过GO和KEGG富集对交集靶点进行高级功能分析,并用cytoscape3.6.0构建PPI、化合物-靶点及药物-靶点-通路网络。最后进行分子对接验证。(2)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模型(MCAO)组、星蒌承气汤(XCD)组、尼莫地平(Nim)组及舒泰清(PGE)组,通过制备高脂低纤维饮食复合线栓法的小鼠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模型,采用神经功能评分、除胶实验、TTC和TUNNEL染色,综合评价星蒌承气汤的神经保护作用,并运用ELISA、W estern blot等技术验证网药关键靶点与通路;(3)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Sham组、MCAO组、XCD组、Nim组与PG E组,通过制备高脂低纤维饮食复合线栓法的小鼠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模型,采用高通量16srDNA基因测序、代谢组学技术、免疫组化、免疫荧光、ELISA及流式多因子技术分别对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SCFAs)及其受体GPR43、神经-内分泌-免疫途径相关指标(NE及TH、血清MTL、脑IBA-1及GFAP、血清炎症因子)进行分析;(4)雄性C57BL/6小鼠在术前14天服用多种抗生素剔除肠道菌群后,随机分为:伪无菌假手术(ABX-Sham)组、伪无菌模型(ABX-MCAO)组以及伪无菌中药(ABX-XCD)组,通过神经功能评分、除胶实验、TTC染色以及高通量16srDNA基因测序、代谢组学技术、免疫组化、免疫荧光、ELISA及流式多因子技术,观察中药对伪无菌小鼠菌-肠-脑轴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1)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星蒌承气汤包含51个活性成分及44个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交集靶点。高级功能分析显示星蒌承气汤抗缺血性卒中的机制与脂多糖介导的信号通路、凋亡过程的调控、炎症反应、内皮屏障的建立以及对脂肪酸的反应有关。星蒌承气汤发挥作用的有10条关键KEGG信号通路。PPI网络分析得到AKT 1,PTGS2,TNF,TP53,CASP3,IL1B等关键靶点。分子对接验证了星蒌承气汤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具有良好的对接能力。(2)星蒌承气汤神经保护作用及对网络药理学关键靶点及通路的影响:①神经功能评分:与MCAO组相比,XCD组及Nim组术后48h及72h Longa评分降低(P<0.05),PGE组未见变化(P>0.05)。②除胶实验:XCD组和Nim组术后48和72h的接触和去除胶带时间缩短(P<0.05),PGE组未见变化(P>0.05)。③TTC染色:XCD组梗死面积下降(P<0.05),Nim组及PGE组未见变化。④TUNNEL:MCAO组梗死区细胞凋亡明显增加,XCD组和Nim组TUNEL阳性染色减少(P<0.05)。⑤网络药理学验证:XCD组及Nim组TNF-α含量具有下降趋势(P>0.05);XCD组p-AKT、PI3K及NF-κB蛋白表达具有升高趋势。AKT蛋白表达组间未见明显变化(P>0.05)。(3)星蒌承气汤对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小鼠菌-肠-脑轴影响:①肠道菌群:与MCAO组相比,XCD组α多样性有升高趋势,Nim组及PGE组无显着变化。β多样性显示MCAO组与Sham组PCoA曲线有显着差异(P<0.05)。MCAO组拟杆与变形杆菌门显着增加,厚壁菌门显着减少;XCD组拟杆菌比例显着降低,疣微菌门显着增加,Nim组变形菌门显着增加,厚壁菌门进一步降低,PGE组菌群组成与MCAO相似,变形杆菌略降低。此外,XCD组Akkermansia比率增加,Nim组Klebsiella增加最为显着,而 PGE 组 Parabacteroides 和Escherichia/Shigella增加较为显着。②SCFAs 及GPR43:MCAO组的SCFAs含量显着降低(P<0.05),XCD组丁酸含量增加(P<0.05)。XCD组及Nim组GPR43表达显着降低(P<0.05)。③自主神经途径:XCD组NE有下降趋势,PGE组NE有上升趋势(P>0.05)。MCAO组及PGE组TH蛋白表达上升(P<0.05),XCD组及Nim组TH表达未见显着变化趋势(P>0.05)。④神经内分泌途径:MCAO组MTL显着升高(P<0.05),PGE组有升高趋势(P>0.05),XCD组及Nim组MTL显着下降(P<0.05)。⑤免疫途径:MCAO组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肥大,显着活化,小胶质细胞迅速从“静息态”转变为“激活态”,从梗死周边区域向病变部位募集,而XCD组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活化较MCAO组降低。MCAO 组 TNF-α、IL-17A、IL-22 升高(P<0.05),而 XCD 和 Nim 组的 IL-10显着升高(P<0.05),TNF-α、IL-17A 和 IL-22 降低。(4)星蒌承气汤对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伪无菌小鼠菌-肠-脑轴影响:①神经保护作用:与ABX-MCAO组相比,ABX-XCD组在Longa评分、除胶实验及TTC染色等方面未见显着变化(P>0.05)。②肠道菌群:ABX-MCAO和ABX-XCD组的α多样性低于ABX-Sham,PCoA分析显示ABX-XCD组肠道菌群的β多样性和组成与AB X-MCAO组相似。相对丰度结果显示,在ABX组中,小鼠的微生物区系均以变形杆菌为特征,这与正常小鼠有显着差异。LEfSe分析显示MCAO组富集了更多的病原体或机会性病原体,包括Bacteroidetes,EscherichiaShigella与Helicobacter,而 XCD富集了Verrucomicrobia和Akkermansia等有益菌群。条件致病菌如Streptococcus,Lact ococcus,Morganella,Klebsiella,Proteobacteria,Enterobacteriaceae 等在 ABX-XCD组富集显着增多。PGE组富集菌群主要有oSelenomonadales、cNegativicutes、gRomboutsia及fPeptostreptococcaceae。③SCFAs 及 GPR43:ABX-XCD 的丙酸显着下降(P<0.05)。ABX-MCAO 组 GPR43 表达显着上调(P<0.05),ABX-XCD 组 G PR43表达显着降低(P<0.05)。④自主神经途径:ABX-XCD组NE含量未见显着变化(P>0.05),TH蛋白表达未见显着变化(P>0.05)。⑤神经内分泌途径:ABX-MCAO组MTL升高趋势(P>0.05),ABX-XCD组MTL未见显着变化(P>0.05)。⑥免疫途径:ABX-XCD组IL-22显着升高(P<0.05),IL-17A有降低趋势(P>0.05),余未见显着变化趋势(P>0.05)。ABX-MCAO组星形胶质细胞表达显着升高,小胶质细胞显着活化,ABX-XCD组星形胶质细胞及小胶质细胞活化较ABX-MCAO组有降低趋势。结论:星蒌承气汤对急性缺血性中风痰热腑实证小鼠具有一定神经保护作用,其效应机制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特点。其对伪无菌小鼠中风模型则未发现确切的脑保护效应,说明其脑保护的部分机制是通过改善肠道微生态实现的。其具体机制包括提高肠道短链脂肪酸,尤其是丁酸含量,增强肠道短链脂肪酸受体GPR43表达,增加血液IL10、减少TNF-α等炎性因子及MTL水平,最终减少梗死区域胶质细胞活化和神经细胞凋亡,从而达到中风脑保护的作用。本研究成果对中风病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中风后便秘患者,仅仅“通便”治疗是不够的,需要结合患者的证候特点进行中医药“化痰通腑”治疗,才能取得好的临床效果。

赵书艺[2](2021)在《头低位治疗对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血清胱抑素C和血浆内皮素-1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比较治疗前后实验组(头低位组)与对照组的NIHSS评分与mRS评分,观察头低位治疗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并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ys-C)和血浆内皮素-1(Endothelin-1,ET-1)的水平变化。方法选择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入院的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且均为发病72小时之内入院。两组均给予改善循环、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稳定斑块等常规基础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头低位治疗,于入院的第1天,治疗的第7±1天、第12±2天、第90±7天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NIHSS评分,并在第1天及第90±7天时进行mRS评分,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观察头低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并于入院的第1天和第10天分别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NSE,Cys-C,ET-1的含量,探讨头低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可能机制。结果治疗前,实验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及mRS评分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1天时,实验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实验组降低的更明显[(6.12±1.7)分比(7.42±1.5)分],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2±2天时,实验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进行比较[(4.08±1.1)分比(5.00±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90±7天时,实验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3.72±1.203)分比(4.72±1.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90±7天时,实验组与对照组m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降低,且实验组较对照组更明显[(1.02±0.11)分比(1.16±0.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经头低位治疗后血清中NSE、ET-1与Cys-C含量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NSE(23.28±5.62)mmol/L比(36.97±5.29)mmol/L、ET-1(71.63±14.28)pg/ml比(95.00±15.03)pg/ml、Cys-C(1.36±0.19)mg/L比(2.15±2.52)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后患者血清中NSE、ET-1与Cys-C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NSE(30.74±4.83)mmol/L比(40.48±5.30)mmol/L、ET-1(75.46±14.28)pg/ml比(85.19±16.51)pg/ml、Cys-C(2.78±4.07)mg/L比(1.85±0.19)mg/L],P<0.01,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实验组降低的更显着;治疗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血清NSE、ET-1与Cys-C的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血清中NSE、ET-1与Cys-C的含量比较[NSE(23.28±5.62)mmol/L比(30.74±4.83)mmol/L、ET-1(71.63±14.28)ng/ml比(75.46±15.55)ng/ml、(1.36±0.19)mmol/L比(2.78±4.07)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低位治疗能显着降低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的NIHSS评分及mRS评分,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预后,可能与其能降低患者血清中NSE、Cys-C、ET-1的含量有关,而起到抗炎、促进脑保护改善脑供血作用。

张一帆[3](2020)在《地黄苦苷对MCAO所致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验目的: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是一种由脑部的血液供应障碍所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损伤的临床疾病,该病特征是大脑供血不足,脑组织缺氧缺糖,最终导致毁灭性和不可逆性的脑损伤。过氧亚硝酸离子(ONOO-)介导的线粒体自噬激活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致病机制。我们前期的研究表明,ONOO-介导Drp1募集到受损线粒体,导致线粒体过度线粒体吞噬,加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而ONOO-介导的线粒体吞噬激活可能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重要治疗靶点。地黄作为中医临床常用药物,被广泛运用于脑卒中患者的医治和临床研究,地黄苦苷(Rehmapicroside,Reh)是地黄的有效单体成分之一,Reh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尚缺乏相关文献研究。因此,本实验采用采用氧葡萄糖联合剥夺/再灌注(oxygen and glucose deprivation and reoxygenation,OGD/RO)模型和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再灌注损伤模型,从抑制ONOO-介导线粒体自噬激活的角度,探究Reh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为缺血性脑卒中治疗药物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实验方法:1、对PC12细胞进行2小时缺氧缺糖干预后,恢复氧糖条件诱发再灌注损伤。实验分组如下:空白对照组(Ctrl),ODG/RO模型组,ODG/RO+Reh 25 μ M组(Reh 25),ODG/RO+Reh 50 μM组(Reh 50),ODG/RO+Reh 100 μ M组(Reh 100)。再灌注期间,各剂量Reh组给予相应浓度的受试药物Reh。对诱发缺氧缺糖损伤的PC12细胞进行MTT实验,Wer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自噬和凋亡相关蛋白,Het和HK Yellow-AM染色等实验。2、运用UPLC系统评估Reh与ONOO-直接作用。样品分组如下:分为Reh 500μM对照组、Reh 500 μM+ONOO-1mM 组与 Reh 500 μM+ONOO-4mM 组。所有分析物的储存液用甲醇制备,各组取100 μL样品至UPLC系统中。3、对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进行MCAO手术,致使大脑中动脉缺血2小时再灌注22小时的损伤。动物分组如下:假手术对照组(Sham)、MCAO模型组(MCAO)、MCAO+Reh 2.5mg/kg 组(Reh-2.5mg)、MCAO+Reh 5mg/kg 组(Reh-5mg)、MCAO+Reh 1Omg/kg组(Reh-10mg)和MCAO+PDC 3mg/kg组(PDC)。再灌注开始时,各组分别经腹腔注射相应剂量的受试药物,Sham组与MCAO组则腹腔注射等体积的溶剂(生理盐水)。4、于缺血2小时再灌注22小时后,对SD大鼠进行mNSS神经功能评分;采用TTC染色法观察梗死面积;采用Western Blot、线粒体分离实验、免疫沉淀法检测缺血再灌注损伤脑侧的蛋白表达情况;采用免疫荧光化学染色法检测线粒体自噬、Drp1硝基化的生物学情况。实验结果:(1)Reh能够直接清除ONOO-;(2)Reh能够降低OGD/RO损伤的PC12细胞中O2-和ONOO-的表达,上调 Bcl-2,下调 bax、caspase-3 和 cleaved caspase-3,下调 PINK1、Parkin、SQSTM1/p62,降低LC3-Ⅱ和LC3-Ⅰ的比例;(3)Reh可以抑制缺血再灌注大鼠大脑中3-NT的形成、Drp1硝基化、NADPH氧化酶与iNOS的表达;(4)Reh可以阻止缺血再灌注大鼠大脑中PINK1、Parkin和Drp1向线粒体的转位,进而抑制线粒体自噬的激活;(5)Reh改善了 MCAO所致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梗死面积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实验结论:实验结果显示Reh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潜在的神经保护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ONOO-介导的线粒体自噬激活,Reh可作为对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潜在候选药物,具有进一步开发研究的价值。

陈梅[4](2020)在《葛根素对中风高危因素糖尿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患病率不断上涨,成为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健康问题之一。糖尿病是心脑血管意外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糖尿病患者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两倍。糖尿病后并发心脑血管并发症,如脑卒中、冠心病等,是糖尿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给社会经济、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负担。目前,糖尿病性心脑血管意外的治疗包括控制血糖、控制血压、降低血脂、抗血小板聚集以及保护血管内皮功能,而以控制血糖为主。然而,目前尚无可靠的证据表明,严格的血糖控制能降低糖尿病并发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近年来,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作为糖尿病后主要的病理改变之一,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普遍存在于糖尿病中,且与糖尿病后靶器官损伤关系密切。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会导致血管舒缩功能紊乱、血小板聚集、血管炎症等,是心脑血管意外的起始环节。祖国医学对糖尿病的疗效机制具有多环节、多靶点的特点,对防治糖尿病后心脑血管并发症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本课题(1)首先基于数据挖掘,通过对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现代文献进行整理,筛选出治疗糖尿病的高频中药,并分析糖尿病的临床用药规律,为进一步探讨中医药糖尿病的防治策略提供新的方向;(2)基于离体血管张力检测技术,对葛根的主要有效成分葛根素进行实验研究,从血管内皮依赖性收缩的角度探讨葛根素对糖尿病的血管内皮保护作用,为葛根素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献研究:采用计算机检索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关于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相关文献,导入EndNote并利用EndNote对文献进行初步查重。阅读题目摘要后人工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下载文献并阅读全文进一步筛选文献。最后提取文献要素,使用Microsoft office 2016中的Excel对文献要素进行记录,并用SPSS 26.0对数据进行分析。关联规则分析使用Apriori算法,聚类分析采用系统聚类中的组间连接法(Between-groups linkage),距离衡量方法是欧式距离(Euclidean distance)。实验研究:(1)应用Nω-硝基-L-精氨酸甲酯盐酸盐对正常小鼠颈总动脉血管环进行30分钟预处理,再使用乙酰胆碱分别诱导内皮完整和去内皮小鼠颈总动脉的收缩。在加乙酰胆碱之前40分钟,加葛根素和其他抑制剂对血管环进行预处理,检测离体血管张力。随后使用葛根素分别对正常C57BL/6小鼠连续腹腔注射7天和14天,分离小鼠颈总动脉后参照之前的方法检测离体血管内皮依赖性收缩的变化;(2)利用高脂饮食喂养三周加链脲佐菌素(50mg/kg/d)连续腹腔注射一周构建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将2型糖尿病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治疗组,治疗组给予葛根素50mg/kg腹腔注射,另设空白对照组,检测各组乙酰胆碱诱导的血管内皮依赖性收缩,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乙酰胆碱诱导的颈总动脉前列腺素类含量的变化。结果:第一部分:1)中药使用频次统计:频次≥20的中药有32味,频次最高的前5味依次是黄芪、丹参、麦冬、葛根、黄连;2)药物性味、归经统计:四气中性寒(842次)和性温(505次)频次最高,其次为性平(282次),再次为性凉(116次)和性热(18次);五味中前三位由高到低依次为甘(1081次)、苦(911次)、辛(440次),味酸(150次)和味苦(115次)最少。归经方面,归肺(857次)、肝(850次)中药应用最多,其次为归脾(761次)、胃(662次)、心(613次)和肾(499次)经中药;3)中药类别统计:前三种类别分别是补气药(271次)、补阴药(192次)和活血调经药(172次)。另外,补虚药,包括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和补阳药,频次总计为575次,频率为32.4%。清热药,包括清热凉血药、清热泻火药和清热燥湿药以及清虚热药,频次总计为414次,频率为23.4%;4)高频中药关联规则分析:一共得到10组二联药和27组三联药对。5)聚类分析得到5组有意义的聚类组,分别是党参、太子参、黄芪、甘草、人参、枸杞子、黄精、葛根、麦冬、天花粉、知母、玄参、生地、泽泻、五味子;苍术、白术、当归、红花、川芎、丹参、赤芍、白芍、水蛭、地龙;山茱萸;黄连、黄芩。第二部分:实验一:(1)小鼠颈总动脉血管内皮依赖性收缩由环氧合酶和血栓烷-前列腺素受体介导;(2)环氧合酶-2而非环氧合酶-1介导了小鼠颈总动脉血管内皮依赖性收缩;(3)葛根素40min预处理可以抑制小鼠颈总动脉血管内皮依赖性收缩;(4)给予小鼠连续腹腔注射50mg/kg 14天可以显着抑制乙酰胆碱诱导的血管内皮依赖性收缩;实验二:葛根素50mg/kg腹腔注射可以显着抑制2型糖尿病小鼠血管内皮依赖性收缩和PGF2。和PGD2水平,但对血管平滑肌的收缩没有影响,且对2型糖尿病小鼠体重和血糖的情况无明显改善作用。结论:1.糖尿病高频用药有黄芪、丹参、麦冬、葛根、黄连,以补气益阴和清热活血中药为主。2.葛根素能够抑制T2DM糖尿病小鼠颈总动脉血管内皮依赖性收缩,其机制可能在于抑制PGF2。、PGD2的释放。

刘青[5](2019)在《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一 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研究目的:脑梗死急性期,脑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是脑损伤的重要机理。通过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风痰阻络型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与相应中医证候积分的关系、风痰阻络型中医证积分与脑循环障碍指标及炎症因子的相关性。探讨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风痰证相关的炎症及脑微循环障碍的物质基础。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9年3月期间在广州医药大学附属广州市中医院脑病科住院、符合中风病以及西医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患者200例。1、分别统计其中医证候,其中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每一证候的积分≥7分,此证候诊断成立。2、根据中医辨证取得的中医证候积分,纳入同一受试者中中风证和痰证证候积分增均≥7分者,其风痰阻络证证候诊断成立。根据风痰阻证候积分,将风痰阻络证严重程度进行分层,分为轻、中、重三度,其中14-28分为轻度,29-44分为中度,45分以上为重度。3、分析受试者的风痰阻络证候积分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的相关性。4、采集符合风痰阻络型急性中风病患者的血清,测定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1α(6-K-PGF1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含量。5、进行风痰阻络证积分与TXB2、6-K-PGF1α、TNF-α、IL-6及MMP-9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200例急性中风病患者各中医证候发生频数由高到时低依次是:血瘀证143次(71.5%),风证 124 次(62%),痰证 101 次(50.5%),气虚证 65 次(32.5%),火热证49次(24.5%),阴虚阳亢证42次(21%)。2.轻度风痰阻络证中风病患者平均中医证候积分24.15±3.70分;中度风痰阻络证中风病患者平均中医证候积分36.22±4.11分;重度风痰阻络证中风病患者平均中医证候积分49.57±4.12分。证候积分随着风痰阻络程度的加深而增加。3.风痰阻络证证候积分与NIHSS评分呈相正关(P<0.05),其Pearson相关系数为 0.989。4.急性期中风病患者风痰阻络证候严重程度与6-K-PGF1α、TNF-α在在多重线性相关性,其线性回归系数分别为-0.065、0.719,常数项为0.861。结论:1.风痰阻络证及血瘀证是急性中风病最常见的证型。2.风痰阻络证证候积分反映急性中风病脑损伤严重程度。3.急性期中风病患者风痰阻络证证候积分与6-K-PGF1α、TNF-α存在多重线性相关性,与TNF-α含量呈正比,与6-K-PGF1α含量呈反比。即6-K-PGF1α含量越低、TNF-α含量越高,风痰阻络证候越严重。4.急性期中风病患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与脑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呈正相关。研究二 化痰通络汤干预急性脑梗死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的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化痰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死,观察其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脑微循环障碍、炎症反应指标的影响,探讨化痰通络汤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9年3月期间在广州医药大学附属广州市中医院脑病科住院、符合中风病以及西医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患者90例。按入院顺序以随机数字表法对病人进行分组。第一组为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合用注射用血栓通。第二组为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汤剂化痰通络汤进行治疗。在入组第一天治疗前及第十四天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IHSS)积分、中医证候积分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按Barthel指数评分);采集静脉血检测TXB2、6-K-PGF1α、TNF-α、IL-6及MMP-9含量。统计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NIHSS 评分、中医证候积分、Barthel 评分及 TXB2、6-K-PGF1α、TNF-α、IL-6、MMP-9含量并进行每组内治疗前后对照及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组间对照,研究化痰通络汤对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微循环障碍、炎症反应的影响。结果:1.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NIHSS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2.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3.两组治疗前中医风证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风证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风证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风证积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风证积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4.两组治疗前中医痰证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痰证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痰证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痰证积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痰证积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5.两组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6.比较两组患者NIHSS评分的疗效,治疗组痊愈2例,显效18例,有效16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11例,有效12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63.89%。经Mann-Whitney U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Mann-Whitney U=371.000,P=0.001<0.05)。经卡方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X2=17.261,P=0.001<0.05)。7.比较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的疗效,治疗组痊愈1例,显效6例,有效2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痊愈0例,显效1例,有效7例,无效28例,总有效率为22.22%。经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Mann-Whitney U=238.500,P=0.000<0.05)。经卡方检验,两组总有效率有显着性差异(X2=27.340,P=0.000<0.05)。8.两组治疗前血清TXB2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TXB2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TXB2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TXB2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XB2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9.两组治疗前血清6-K-PGF1α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6-K-PGF1α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6-K-PGF1α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6-K-PGF1α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6-K-PGF1α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10.两组治疗前血清TNF-α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TNF-α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TNF-α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11.两组治疗前血清IL-6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IL-6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IL-6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IL-6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6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12.两组治疗前血清MMP-9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MMP-9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MMP-9含量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MMP-9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MMP-9含量差值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1.化痰通络汤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减少风痰阻络证候积分、减轻脑损伤。2.化痰通络汤通过提高6-K-PGF1α浓度,降低TXB2、TNF-α、IL-6、MMP9浓度,减轻脑微循环障碍、改善脑灌注、控制炎症反应,减少脑损伤,保护脑组织。

李鹏跃[6](2014)在《基于MD-MS技术研究葛根总黄酮及葛根素静脉和鼻腔给药的药动学差异》文中研究说明脑中风学名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难治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预后差、经济负担重的特点,在严重影响患者本人生活质量的同时,也给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葛根为治疗脑中风的常用中药。目前,其主要成份葛根素已有4种相关静脉注射制剂上市,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方面疗效确切。葛根素作用机制与扩张脑血管、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抑制炎症反应等作用有关。同时,现代药理研究亦表明,除葛根素外,葛根总黄酮中其余成分同样具有脑保护作用,能够明显缩小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大鼠脑梗死体积、降低脑水肿程度、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降低丙二醛水平,目前已有葛酮通络胶囊及愈风宁心系列口服制剂上市。然而,上述制剂均存在一定的缺陷。葛根素注射剂自1993年上市以来,临床不良反应时有发生,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而口服制剂存在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并且对于中风病人而言,吞服困难,给药顺应性较差。这些问题均限制了上述制剂在临床中的应用。传统中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研究均证明鼻腔给药是治疗脑病的有效途径。因此,本课题基于“鼻通脑络”中医理论,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选择鼻腔作为给药途径,采用微透析取样技术,对葛根素及自制葛根总黄酮经不同途径给药后的药动学差异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葛根总黄酮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以葛根素和总黄酮提取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对葛根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研究,最优工艺为12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1.5h,所得工艺便捷可行,目标成分提取率达到90%以上。对葛根水提液进行了醇沉处理,最佳醇沉工艺为提取液浓缩至0.5g药材/ml,加95%乙醇,调节醇浓度为60%,醇沉24h,进一步提高了浸膏中目标成分的纯度。在此基础上,运用单因素考察法对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工艺进行了优化,最佳树脂为HPD200A,上样液浓度为0.25g药材/ml,大孔树脂柱径高比为1:5,上样量为0.5g药材/ml树脂,上样流速为1ml/min,水洗2BV,水洗流速为0.5ml/min,30%乙醇洗脱4BV,醇洗流速为0.5ml/min。最终产物的出膏率约为10%,葛根素的纯度在30%以上,总黄酮的纯度在70%以上。对葛根总黄酮的树脂纯化工艺进行放大实验研究,所得提取物纯度基本稳定,工艺可行。对提取物中各成分进行质谱分析,初步推断其中5种主要成分分别为:3’-羟基葛根素、葛根素、葛根素木糖苷、3’-甲氧基葛根素、大豆苷。以Bcl-2 mRNA为指标对葛根素及提取物的抗凋亡作用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显示,提取物组效果更好,提示提取物中有成份能够促进抗凋亡基因Bcl-2mRNA的高表达,更有助于抑制细胞在缺氧环境下的凋亡。2葛根素微透析及HPLC-MS/MS方法的建立体外透析实验及反渗透实验显示,葛根素的探针传递率及回收率分别为:63.37%和71.52%,两者之间存在显着差异,而不同浓度药液对探针回收率(或传递率)并无影响,通过探针清除率实验,证实了葛根素与探针膜材料之间不存在吸附;同时研究表明,药物回收率、传递率以及两者之间的差值会随着探针外药液搅拌速度的升高而增加;在灌流液中添加适当的添加剂能够有效的提高回收率,降低传递率,同时亦使两者之间的差异增大;随着探针膜长的增加,药物的传递率及回收率均有显着提高,但两者之间的差值亦随之而增大。上述结果提示,如果需要求得体内的真实药物浓度,以探针的在体传递率替代在体回收率是不可行的,故采用零净通量法对探针的在体回收率进行了计算。脑探针的定位按照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结合脑组织切片,确定嗅球的位置为以前囟为基点,AP:+8mm,ML:±1mm处定位,血液探针沿向心室方向植入颈静脉,以生理盐水为灌流液,采用零净通量法测定探针在血液及嗅球部位的在体回收率,分别为:17.52%,29.13%。建立了透析液中葛根素及内标柚皮苷的HPLC-MS/MS测定方法。色谱条件为C18色谱柱(Agilent ZORBAX Eclipse Plus C18 column(3.5μm,4.6 × 1Omm,USA));HPLC条件:甲醇-水,0-8min,24:76,8-15min,60:40;MS/MS条件:离子源:ESI负离子模式,监测离子:415/295(葛根素),579/271(柚皮苷)。葛根素在0.002-0.111 μg/mL和0.111-8.9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分别为y=0.23816x-0.0001(r=0.998)和y=0.25562x-0.01582(r=0.999)。精密度、稳定性均符合要求。定量限以标准曲线最低点计。3葛根素经不同途径给药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以雄性SD大鼠为实验动物,将血液探针埋植于颈静脉,脑探针埋植于嗅球部位,葛根素按照7mg/kg的剂量分别静脉推注、静脉滴注、鼻腔给药,微透析取样,20min收集样品一次,HPLC-MS/MS检测透析液中药物浓度。以Kinetica药动学软件非房室模型处理体内数据。血药动力学结果显示:各组的血药峰浓度Cmax分别为30.89±10.69μg/ml(i.v.)、9.31±3.99μg/ml(i.v.gtt)、3.82±1.03 μg/ml(i.n.),各组的血药 AUC0-5h 分别为 1524.63±584.05μg/ml.min(i.v.)、1037.18±501.70 μg/ml·min(i.v.gtt)、623.12±170.86 μg/ml.min(i.n.),各组的 tmax分别为 20min(i.v.)、100min(i.v.gtt)、68±10.95min(i.n.),各组的平均滞留时间分别为 44.20±8.97min(i.v.)、87.24±7.84min(i.v.gtt)、140.27±7.86min(i.n.)。与静脉给药相比,鼻腔给药组各参数均有显着性差异。嗅球部位药动学结果显示:各组的药物峰浓度Cmax分别为0.29±0.07μg/ml(i.v.)、0.0523μg/ml(i.v.gtt)、0.50±0.16μg/ml(i.n.),各组的嗅球部位 AUC0-5h 分别为 28.44 ±6.89μg/ml·min(i.v.)、8.30±4.85μg/ml·min(i.v.gtt)、86.84±23.50μg/ml.min(i.n.),各组的 tmax分别为 20min(i.v.)、132±36min(i.v.gtt)、212±30.33 min(i.n.),各组的平均滞留时间分别为 81.76±11.46min(i.v.)、162.63±19.00min(i.v.gtt)、186.43±6.25min(i.n.)。各组的脑靶向指数分别为1.87%、0.80%、13.94%。鼻腔给药虽然血药浓度较低,但嗅球部位药物浓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脑靶向性显着提高。4葛根素经不同途径给药MCAO模型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为了进一步模拟葛根素的临床用药对象和给药方式,以雄性SD大鼠为实验动物,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对病理状态下,葛根素经不同途径给药后的药动学行为进行了研究。血药动力学结果表明:各组的血药峰浓度Cmax为13.84±2.45μg/ml(i.v.gtt)、4.36±1.06μg/ml(i.n.),各组的血药 AUC0-5h分别为 1416.68±249.74μg/ml·min(i.v.gtt)、533.48±136.75μg/ml·min(i.n.),各组的 tmax分别为 100 min(i.v.gtt)、80±31min(i.n.),各组的平均滞留时间分别为88.85±6.34 min(i.v.gtt)、115.61±13.82min(i.n.)。鼻腔给药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37.66%,与正常大鼠相比,静脉滴注时MCAO模型大鼠具有较高的血药AUC,鼻腔给药时MCAO模型大鼠血药AUC与正常大鼠组无显着性差异。嗅球部位药动学结果表明:各组的药物峰浓度Cmax为0.19±0.12μg/ml(i.v.gtt)、1.54±0.43μg/ml(i.n.),各组的嗅球部位的 AUC0-5h 分别为 24.50±16.74μg/ml·min(i.v.gtt)、255.96±87.74μg/ml·min(i.n.),各组的 tmax 分别为 104±38 min(i.v.gtt)、92±11min(i.n.),各组的平均滞留时间分别为141.72±12.68 min(i.v.gtt)、136.57±17.12min(i.n.),各组的脑靶向指数为1.73%和47.98%。鼻腔给药组的Cmax、AUC均显着高于静脉滴注组,脑靶向系数更是高达静脉滴注组的27倍,充分体现了鼻腔给药的优越性。与正常大鼠相比,静脉滴注和鼻腔给药时,MCAO大鼠嗅球部位药物峰浓度和AUC显着增加,并且曲线形态发生明显变化,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血脑屏障的破坏或脑缺血对嗅黏膜和嗅神经的影响所导致的。5葛根总黄酮经不同途径给药MCAO模型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以雄性SD大鼠为实验动物,制备MCAO模型大鼠,自制葛根提取物按照20mg/kg的剂量分别静脉滴注、鼻腔给药,微透析取样,HPLC-MS/MS检测透析液中药物浓度。以Kinetica药动学软件非房室模型处理体内数据。血药动力学结果表明:各组的血药峰浓度Cmax为14.96±3.97μg/ml(i.v.gtt)、0.75±0.30μg/ml(i.n.),各组的血药 AUC0-5h 分别为 1707.02±457.88μg/ml·min(i.v.gtt)、134.72±37.61μg/ml.min(i.n.),各组的 tmax 分别为 104±9 min(i.v.gtt)、68±18min(i.n.),各组的平均滞留时间分别为90.28±15.18 min(i.v.gtt)、139.41±12.11min(i.n.),鼻腔给药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7.89%,但药物在血浆中的MRT显着长于静脉滴注组。与葛根素单独给药相比,静脉滴注时两者血药AUC并无显着差异,提示在该药物浓度下提取物中其余黄酮类成分并未对葛根素的代谢产生影响;但鼻腔给药时提取物组的血药AUC显着降低,仅为葛根素组的25%,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提取物中多种成分在透过鼻黏膜时发生竞争所致。嗅球部位药动学结果表明:各组的药物峰浓度Cmax为0.060±0.03μg/ml(i.v.gtt)、0.37±0.11μg/ml(i.n.),嗅球部位的 AUC0-5h分别为 7.38±4.65μg/ml-min(i.v.gtt)、58.60±14.48μg/ml·min(i.n.),鼻腔给药组嗅球部位药物浓度持续升高,并且下降趋势不明显,各组的DTI分别为:0.43%和43.50%。与葛根素单独给药相比,静脉滴注时提取物组嗅球部位AUC仅为葛根素组的30%,这可能是由于透过血脑屏障时黄酮类成分发生竞争所致,鼻腔给药也发生相似的现象。尽管葛根素组和提取物组鼻腔给药后血液和嗅球部位AUC存在显着差异,但二者的DTI分别为47.98%和43.50%,较为接近,进一步证明了黄酮类成分在经鼻转运入脑过程中存在竞争。

二、The influence of NO and serum endothelins on prognosis of mixed type stroke patient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 influence of NO and serum endothelins on prognosis of mixed type stroke patients(论文提纲范文)

(1)星蒌承气汤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痰热腑实证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星蒌承气汤药效物质基础及对缺血性卒中神经保护机制研究进展
        1 大黄
        1.1 中医认识
        1.2 化学成分及神经保护作用
        2 胆南星
        2.1 中医认识
        2.2 化学成分及神经保护作用
        3 瓜蒌
        3.1 中医认识
        3.2 化学成分及神经保护作用
        4 羌活
        4.1 中医认识
        4.2 化学成分及神经保护作用
        5 芒硝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肠道微生态理论的缺血性卒中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 肠道微生态与肠道微生态失调
        2 菌-肠-脑轴
        3 从肠到脑的上行通路
        4 从脑到肠的下行通路
        5 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与肠道菌群
        6 卒中并发症的肠道微生态机制
        7 结论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的星蒌承气汤治疗缺血性卒中的机制研究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星蒌承气汤化学活性成分的检索与筛选
        2.2 星蒌承气汤化学成分及缺血性卒中靶点筛选
        2.3 交集基因蛋白互作网络(PPI)分析
        2.4 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功能富集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
        2.5 可视化网络构建与分析
        2.6 分子对接
    3 研究结果
        3.1 星蒌承气汤潜在化学活性成分的检索与筛选结果
        3.2 星蒌承气汤活性成分靶点及缺血性卒中靶点预测结果
        3.3 GO富集分析及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3.4 可视化网络构建与分析
        3.5 分子对接
    4 讨论
        4.1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中的应用
        4.2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星蒌承气汤活性成分
        4.3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星蒌承气汤效应机制
    5 小结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星蒌承气汤对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小鼠神经保护作用及网络药理学关键靶点及通路实验验证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对象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设备与耗材
        1.4 实验药物的配置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与给药
        2.2 模型制备
        2.3 神经功能评分
        2.4 除胶实验
        2.5 TTC染色
        2.6 取材及处理
        2.7 TUNEL法检测皮层梗死周围细胞凋亡情况
        2.8 脑组织ELISA
        2.9 脑组织Western blot
        2.10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神经功能评分
        3.2 除胶实验
        3.3 脑梗死体积评价
        3.4 对缺血侧脑组织细胞凋亡的影响
        3.5 星蒌承气汤对缺血侧脑组织TNF-α的影响
        3.6 星蒌承气汤对缺血侧脑组织AKT、p-AKt、PI3K及NF-κB蛋白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4.1 星萎承气汤是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的具有确切临床疗效的代表方剂
        4.2 化痰通腑法代表方星蒌承气汤脑保护作用及中医理论探讨
        4.3 卒中模型神经功能评分探讨
        4.4 卒中模型行为学选择
        4.5 星蒌承气汤与细胞凋亡
        4.6 网络药理学关键靼点及通路实验验证
        5 小结
    实验二 星蒌承气汤对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小鼠菌-肠-脑轴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对象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设备与耗材
        1.4 实验药物的配置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与给药
        2.2 模型制备
        2.3 取材及处理
        2.4 免疫组化
        2.5 免疫荧光
        2.6 ELISA检测
        2.8 肠道菌群分析
        2.9 盲肠内容物短链脂肪酸(SCFAs)检测
        2.10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星蒌承气汤对中风痰热腑实证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3.2 星蒌承气汤对中风痰热腑实证小鼠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及短链脂肪酸受体的影响
        3.3 星蒌承气对菌-肠-脑轴神经-内分泌-免疫途径相关指标影响
        4 讨论
        4.1 基于脑肠互动理论探讨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的理论基础
        4.2 星蒌承气汤对短链脂肪酸影响
        4.3 星萎承气汤对菌-肠-脑轴自主神经途径影响
        4.4 星蒌承气汤对菌-肠-脑轴神经内分泌途径影响
        4.5 星萎承气汤对菌-肠-脑轴免疫途径影响
        5 小结
    实验三 星萎承气汤对中风急性期痰热腑实证伪无菌小鼠菌-肠-脑轴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对象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设备与耗材
        1.4 实验药物的配置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与给药
        2.2 模型制备
        2.3 神经功能评分
        2.4 除胶实验
        2.5 TTC染色
        2.6 取材及处理
        2.7 免疫组化、免疫荧光
        2.8 ELISA检测
        2.9 肠道菌群分析
        2.10 盲肠内容物SCFAs分析
        2.11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神经功能评分
        3.2 除胶实验
        3.3 脑梗死体积评价
        3.4 肠道菌群
        3.5 短链脂肪酸
        3.6 星蒌承气汤对伪无菌小鼠菌-肠-脑轴神经-内分泌-免疫途径相关指标影响
        4 讨论
        4.1 伪无菌模型建立及评价
        4.2 肠道菌群是星蒌承气汤发挥作用的重要靶点
        4.3 星蒌承气汤治疗急性期缺血性卒中机制的初步探讨
        5 小结
结语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头低位治疗对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血清胱抑素C和血浆内皮素-1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对象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一、综述 头低位治疗对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研究
        参考文献
    二、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三、致谢
    四、个人简介

(3)地黄苦苷对MCAO所致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第二节 中医研究概况
        一、病因病机
        二、辨证论治
    第三节 线粒体在缺血性脑卒中和再灌注损伤中的多重作用
        一、脑缺血级联涉及线粒体功能和ROS
        二、脑缺血的线粒体依赖性凋亡蛋白
        三、PGC-1α在脑缺血ROS保护机制和线粒体生物起源中的作用
        四、脑缺血时细胞死亡和细胞存活中的线粒体动力学
        五、线粒体自噬在脑缺血中的关键作用
        六、线粒体在脑缺血免疫中的新作用
        七、小结
    第四节 缺血性脑卒中和再灌注损伤实验模型研究进展
        一、人类缺血性脑卒中
        二、缺血性脑卒中模型普遍问题
        三、缺血性脑卒中的体外模型
        四、缺血性脑卒中的啮齿动物模型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地黄苦苷对OGD/RO诱导PC12神经细胞损伤模型的作用
        一、材料与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小结
    第二节 地黄苦苷与ONOO~-的直接作用
        一、材料和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小结
    第三节 地黄苦苷对MCAO诱导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的影响
        一、材料与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小结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4)葛根素对中风高危因素糖尿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1.1 糖尿病的发病特点和流行病学研究
        1.1.2 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1.1.3 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治疗
    1.2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1.2.1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定义和机制
        1.2.2 血管内皮功能的检测方法
        1.2.3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1.3 中医治疗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1.3.1 中医理论对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认识
        1.3.2 中药治疗糖尿病血管病变的现代研究进展
    1.4 中医治疗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研究进展
        1.4.1 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中医学认识
        1.4.2 中药治疗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4.3 中药治疗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机制
第二章 基于数据挖掘治疗糖尿病的中药复方的现代文献研究
    2.1 研究方法
        2.1.1 文献检索策略
        2.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2.1.3 数据规范方法
        2.1.4 数据筛选和提取
        2.1.5 数据挖掘方法
    2.2 研究结果
        2.2.1 文献检索流程图
        2.2.2 中药使用频次统计
        2.2.3 药物性味、归经统计
        2.2.4 中药类别统计
        2.2.5 高频中药关联规则分析
        2.2.6 高频中药聚类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葛根素对小鼠颈总动脉内皮依赖性收缩的影响
    3.1 葛根素对正常小鼠颈总动脉内皮依赖性收缩的影响
        3.1.1 研究方法
        3.1.2 研究结果
        3.1.3 讨论
    3.2 葛根素对2型糖尿病小鼠颈总动脉内皮依赖性收缩的影响
        3.2.1 研究方法
        3.2.2 研究结果
        3.2.3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5)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学对脑梗死的研究概述
        一、中医学经典医籍中对中风病病名的论述
        二、中医学界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相关论述
        三、中医学对中风病的治则治法研究
        四、化痰通络法治疗中风病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西医学对急性脑梗死的研究概述
        一、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流行病学及病因的研究
        二、现代医学对脑梗死发病危险因素的研究
        三、脑梗死发病机制
        四、脑梗死的诊断
        五、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治疗研究现状
        六、现代医学对脑梗死治疗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研究
    第一节 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资料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第二节 化痰通络汤干预急性脑梗死微循环障碍及炎症反应的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资料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6)基于MD-MS技术研究葛根总黄酮及葛根素静脉和鼻腔给药的药动学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前言
第一章 葛根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及其对Bcl-2 mRNA表达的影响
    第一节 葛根提取工艺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葛根纯化工艺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节 葛根纯化放大工艺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节 葛根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五节 葛根素及葛根提取物对Bcl-2 mRNA表达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章 微透析及HPLC-MS/MS方法建立
    第一节 微透析探针回收率体外实验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微透析探针在体回收率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节 HPLC-MS/MS方法学的建立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葛根素不同途径给药大鼠血液及嗅球部位药动学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葛根素不同途径给药MCAO模型大鼠血液及嗅球部位药动学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五章 葛根总黄酮不同途径给药MCAO模型大鼠血液及嗅球部位葛根素药动学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六章 葛根素鼻腔给药入脑机理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The influence of NO and serum endothelins on prognosis of mixed type stroke patients(论文参考文献)

  • [1]星蒌承气汤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痰热腑实证机制研究[D]. 高强.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头低位治疗对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血清胱抑素C和血浆内皮素-1的影响[D]. 赵书艺. 沈阳医学院, 2021(01)
  • [3]地黄苦苷对MCAO所致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探究[D]. 张一帆.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葛根素对中风高危因素糖尿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研究[D]. 陈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5]脑梗死急性期脑损伤与风痰阻络证相关性及化痰通络汤干预研究[D]. 刘青.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6]基于MD-MS技术研究葛根总黄酮及葛根素静脉和鼻腔给药的药动学差异[D]. 李鹏跃.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4)

标签:;  ;  ;  ;  ;  

NO和血清内皮素对混合型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