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性、可维护性和保障工程软件CARMES成功应用于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可靠性、可维护性和保障工程软件CARMES成功应用于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一、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工程软件CARMES成功应用于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论文文献综述)

李勇[1](2018)在《某重型商用车系统及关键零部件可靠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重型商用车在行业中也发展迅速,但目前国内商用车仍存在大量的产品质量问题,和国外的同类产品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如何提高重型商用车的可靠性,就成了一个技术难点。在此背景下,本文引入FMECA对重型商用车的失效模式进行全面详细分析总结,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商用车的可靠性。我国商用车领域利用FMECA方法来分析重卡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少,然而重型商用车因其结构上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对其进行FMECA分析可以为整车的结构功能设计和改进提供一定的可靠性参考依据,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首先,介绍了可靠性的发展以及我国汽车可靠性技术的发展及现状。其次,根据整车功能结构将重型商用车分为七大子系统,然后建立某系统可靠性框图和可靠性模型。并基于可靠性框图和整车故障数据,以FMECA关键项评分标准为准则建立整车各系统的FMECA表格。对整车各子系统进行FMECA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最后,基于对各子系统FMECA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结果,找出高风险故障模式的故障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然后从整车的层面对故障模式分布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建议,为企业提供在整车设计时整车可靠性的设计依据。本文通过对某重型商用车的FMECA分析,得出了整车各子系统详细的FMECA表格和高风险故障模式,为企业整车可靠性设计提供了数据支撑,对提升汽车可靠性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徐伟[2](2017)在《HT公司防空导弹的零缺陷管理改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零缺陷这一理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国际质量专家菲利浦·克劳士比先生提出的,作为一种先进的质量管理思想,越来越被全世界的工商业广泛接受与认可,并将其作为一种科学的质量管理实践,实施质量管理改进工作。面对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航天科技快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新趋势,当前航天工业呈现出以高科技为特点、以高质量为标志的新局面,特别是给航天质量管理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HT公司是国有特大型航天企业,以“科技强国、航天报国”为企业使命,正处于转型升级发展关键时期。如何有效提升HT公司的质量管理水平,零缺陷管理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以零缺陷管理为研究目标,以系统工程为研究理念,研究了目前HT公司防空导弹零缺陷管理的实际应用情况,分析其零缺陷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深度解剖研究,提出了 HT公司防空导弹零缺陷管理的改进方案,并对实施情况进行了归纳总结。该研究对其提升HT公司防空导弹零缺陷管理工作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对同行企业的零缺陷管理应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指导意义。

刘波[3](2017)在《面向系统安全的航天大型外场试验安全管理研究》文中指出航天大型外场试验危险性大、危险作业活动多、发生事故概率大、事故后果及影响大,一直以来都是航天领域安全管理的重点。传统的安全管理模式和方法已不能适应型号试验安全管理的需要。随着复杂武器系统、载人航天工程等的发展,系统安全工程和管理方法得到更多应用,航天领域称之为安全性工程。本文从系统安全、安全性工程的概念入手,论述了安全性工程在系统全生命周期的主要工作内容及其对大型外场试验安全绩效的影响。安全性工程强调在系统总体和分系统产品研制初期,就开始对系统、分系统和产品进行危险源辨识和安全性分析与设计,突出用安全性设计提高产品的本质安全度,并对系统的全生命周期开展安全性管理,从而实现系统和产品的安全性指标,进而在大型外场试验之前将系统的残余风险降至最低。本文结合安全性工程理论,对系统安全和安全性工程在航天大型外场试验安全管理进行研究。即以系统全生命周期安全性管理为着眼点,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产品安全性设计、安全性验证等为依托,以安全系统工程“人、机、环、管”四要素为重点,以某型号防空导弹武器系统为示例,论述如何开展面向系统安全的航天大型外场试验安全管理,旨在进一步提高航天型号系统本质安全度,提高大型外场试验安全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陈广仁,刘志远,田恬,祝叶华[4](2017)在《2016年中国重大科学、技术和工程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着分门别类、本刊推荐、专家遴选、宁缺毋滥、叙述事实的原则,从国内外重要科技期刊和科技新闻媒体所报道的中国科技成果中,按科学、技术、工程3个类别,由《科技导报》编辑部遴选、推荐候选条目,经《科技导报》编委、审稿人等专家通信评选,推选出2016年度中国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进展30项。1)2016年中国重大科学进展10项:精子RNA可做为记忆载体将获得性性状跨代遗传;构建出世界上首个非人类灵长类自闭症模型;提出基于胆固醇代谢调控的肿瘤免疫治疗新方法;首次在原子尺度揭示水的核量子效应;实验证实马约拉纳费米子的存在;揭示RNA剪接的关键分子机制;Panda X-II实验对暗物质粒子特性给出迄今最强的限制;揭示水稻产量性杂种优势的分子遗传机制;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中实现来自二维自旋-轨道耦合;揭示胚胎发育过程中关键信号通路的表观遗传调控机理。2)2016年中国重大技术进展10项:新型钴基催化剂可将CO2高效清洁转化为液体燃料;中国"智造"软件成功解决肿瘤定位难题;实现零容量信道量子信息的有效传输;实现煤基合成气一步法高效生产烯烃;全球首例单分子电子开关器件问世;中国首次实现卫星"空中加油";推力最大固体火箭助推发动机试车成功;让隐形战机显形的量子雷达研制成功;"神威·太湖之光"问鼎世界超算冠军;发明病毒直接转化疫苗新技术。3)2016年中国重大工程进展10项:全球首座四代核反压力容器吊装成功;中国标准动车组完成世界最高速交会试验;世界首颗量子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系列大型科学实验项目启动;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中国万米级载人深潜器科考母船"张謇"号首航成功;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落成启用;"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贯通;中国首枚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首飞成功;辽宁号航母实弹演习,歼15舰载战斗机首现身;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建成通车。

薛国[5](2016)在《航天发射塔液压系统任务可靠性设计及故障仿真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航天发射塔液压系统是发射场地面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发射塔回转平台的打开及合拢,具有结构层次多、性能复杂和可靠性要求高等特点,其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发射过程的安全可靠,因此研究发射塔平台液压系统的任务可靠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研究国内外液压系统可靠性建模的基础上,针对发射塔液压系统分系统分时段工作的特点,研究了液压系统的可靠性设计的相关问题,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构建了航天发射塔液压系统任务可靠性模型,基于航天测试发射流程和设施设备的任务属性分析,提出了航天发射场地面设备的任务可靠性描述和计算方法,通过详细分析平台液压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相关动作执行设备的失效模式,建立了平台液压系统的可靠性模型。研究了发射塔液压系统任务可靠性分配方法,研究了可靠性分配影响因子的选取和计算方法,建立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可靠性分配方法,实现了发射塔液压系统任务可靠性分配的优化。提出了发射塔液压系统任务可靠性预计方法,通过相似设备的故障率开展液压系统的可靠性预计,收集平台液压系统相关设备的故障率,利用已建立的液压系统任务可靠性模型预计液压系统各层次的可靠性。研究了基于故障仿真的发射塔液压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通过仿真回路模拟泄漏故障,模拟液压系统典型故障模式,仿真结果较好地说明了各类泄漏故障的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吕济民[6](2016)在《大型多阶段任务系统可靠性的模块化分析方法》文中认为现实工程应用中存在着一些随时间改变功能结构或性能参数的系统,这类系统通常被称为多阶段任务系统(Phased-Mission Systems,PMS)。随着工程应用朝着大型化、复杂化的方式演变,PMS也呈现出组成阶段多、部件结构繁杂的发展趋势,这使得现有的模型方法遭遇计算量爆炸问题。设计一套分析大型PMS可靠性的模型方法,不仅是系统可靠性领域的研究热点,而且对于我国航天测控资源的合理化配置、测控系统的安全性评估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论文设计了三套方法评估大型可修PMS的可靠性:(1)分析广义可修PMS可靠性的行为向量方法大型PMS通常包含了大量的可修部件,这使传统的Markov模型遭遇状态爆炸问题。针对这类PMS,论文提出了行为向量方法,主要用于包含大量部件和少量阶段的可修PMS。这种方法将任务可靠度拆解为具体的系统行为和部件行为,并通过Markov模型计算部件行为的概率,是一种新型的可靠性分析方法。相比于传统Markov模型,该方法考虑的可修部件更多,适用的PMS规模更大。相比于经典的模块化方法,行为向量方法避免了决策图节点排序的最优化问题,降低了建模与编程复杂度;它还可以直接应用于广义的PMS,适用范围更加广泛。(2)基于行为向量方法的截断近似策略虽然行为向量方法适用于含大量部件的PMS,但当系统阶段增多时,行为向量方法将遭遇计算量爆炸问题。对此,论文在行为向量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递减的截断策略,通过删除权重低的计算单元来得出PMS可靠度的近似值。相比于其他经典的截断策略,论文设计的近似算法应用了递减的截断阈值,使截断误差直接控制在预定参数下,避免了经典方法中探讨误差的繁琐步骤。论文设计的近似算法不仅拓展了行为向量方法的适用范围,同时保持了行为向量算法简洁性。实验证明,近似算法可以在PMS阶段增多时显着减少行为向量方法的内存消耗,并降低运算耗时,是将行为向量方法拓展到更大规模PMS的有效手段。(3)分析大规模可修PMS可靠性的抽样方法当PMS规模剧烈增长时,文献中大部分解析方法都将遭遇计算量爆炸问题。即使采用截断近似策略,行为向量方法仍然无法分析包含上千阶段的大型PMS。针对这一问题,论文设计了类似于离散化策略的抽样方法,主要应用于含大量阶段和大量可修部件的PMS。抽样方法通过构建约简成功状态,将决策图方法的优点和状态映射方法的优点结合起来,同时避免了PMS部件增多和阶段增多带来的计算量指数级增长。以大规模航天测控系统为背景的实验表明,抽样方法可应用于包含上千阶段的可修PMS,而其他绝大多数解析方法均不具备这种运算能力。此外,相比于行为向量方法和其他模块化方法,抽样方法的另一个重要优点在于它能够分析阶段内维修的情况,无需做出不符合工程实际的假设,拓展了算法的适用性和应用价值。此外,抽样方法还提出了“离散时间可用度”的新概念,并基于此设计了新的系统可靠度评估方案。这种方案通过离散时间可用度来描述系统可靠度和系统可用度之间的差别,并逐步加深离散化程度来逐渐逼近可靠度真值。相比于决策图、故障树、Markov模型等经典方法,这种新方法特别适用于大规模的可修系统,为系统可靠性分析提供了新的理论方法。

张新贵[7](2013)在《航天测控通信系统任务可靠性分配模型与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航天测控通信系统的任务可靠性分配要求在给定的系统任务可靠性指标下,结合所执行的航天测控通信任务(单任务或者多任务),根据参与任务的各地面站、测量船、中继卫星、控制中心、路由等测控通信资源的时空关联、逻辑结构等动态约束关系,将系统总体的任务可靠性指标分配到各测控通信资源。航天测控通信系统的任务可靠性分配是一个约束种类繁多,涉及因素较多且关系复杂的组合优化问题。对航天测控通信系统的任务可靠性分配问题模型及求解算法进行研究,可以支持航天测控通信系统总体的可靠性设计,对各子系统提出可靠性要求,科学合理地制定航天测控与通信方案,确保航天飞行任务的顺利完成。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包括:(1)建立了航天测控通信系统的任务可靠性分配模型论文介绍了航天测控通信系统的组成、层次结构和特点,分析了可靠性分配的基本原则和流程,建立了航天测控通信系统的可靠性指标体系,明确了任务可靠性分配的指标。基于XML文件,从航天测控通信资源和任务两个组成部分对任务可靠性分配问题进行了规范化描述,最后,在分析航天测控通信系统任务可靠性分配影响因素和约束条件的基础上,给出了任务可靠性的描述模型,构建了任务可靠性分配模型,可为航天测控通信系统任务可靠性分配的求解提供模型基础。(2)提出了航天测控通信系统任务可靠性分配的启发式算法在对基本启发式算法的基本原理和相关设计改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航天测控通信系统任务可靠性分配的特点,提出了基于权重信息的航天测控通信系统任务可靠性分配的启发式算法,能有效解决串、并联、备份等各种结构的多阶段任务可靠性分配问题,使分配后的系统预计任务可靠度达到目标值。为了改善启发式算法的局部搜索性能和迭代速度,提高任务可靠性分配的效率,设计了迭代方向和速度控制规则,通过算例分析,表明算法具有良好的收敛性,同时对比不同任务结构算法分配结果的误差和同一设备参与不同任务时可靠性指标变化情况,说明启发式算法具有分配误差小,适用于各种不同任务结构问题求解。(3)设计了系统任务可靠性分配的粒子群优化算法针对大规模场景下任务可靠性分配问题,在对现有粒子群优化算法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航天测控通信系统任务可靠性分配的粒子群优化算法。对标准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惯性权重系数进行了自适应调整,初始时使惯性权重系数尽可能大,便于更迅速、更容易搜索全局解,而后期使惯性权重系数尽可能小,以便搜索到更好的局部解,从而有效的减少寻优过程的计算量,节约了搜索时间。为了避免算法陷入局部极值,设计了自适应粒子群算法,根据迭代过程中粒子的特征对速度方向和尺度进行自适应调整,提高了算法的搜索效率。通过算例与启发式算法比较分析表明,自适应粒子群算法能在某些测控通信资源的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分配不过高的条件下,使任务分配后的可靠度预计值更为接近系统要求的任务可靠性值,算法的运行时间也更优于启发式算法。(4)提出了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的任务可靠性分配的优化方法粒子群等智能优化算法在航天测控通信系统任务可靠性分配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预计计算,影响了分配效率。论文提出了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RBFNN)的任务可靠性分配模型。RBFNN是一种元模型方法,能够代替原始系统模型进行运算,有较好的拟合效果。针对RBFNN参数学习过程出现的易早熟现象,设计了一种自适应混合学习算法,通过训练样本相关性矩阵的主成分分析,确定了网络隐含层初始节点数;借鉴粒子群优化算法中个体的速度矢量作为进化信息,动态调节进化的参数,提高了寻优能力。同时,利用梯度信息衰减因子改进了迭代过程中网络参数的梯度信息计算方式,避免了学习过程早熟的不足,加快了迭代收敛速度。根据航天测控通信系统输入-输出数据,基于自适应混合学习算法进行参数训练,并给出了具体实现步骤。算例表明,分配后的系统预计值与目标值差距小,同时,运行时间比粒子群算法有较大提高。

罗庆朗[8](2013)在《我国载人航天发展与预算政策研究》文中认为载人航天是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早在1992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之初,中央就指出:为了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促进科技进步,培养壮大科技队伍,提高国家威望,增强民族自豪凝聚力,我们必须在这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经过20年的实施,我国的载人航天己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基本建成了初步配套的载人航天技术体系,带动了诸多领域和行业的创新发展与产业提升,形成了巨大的拉动和辐射效应,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只有在整个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载人航天才能逐渐发展起来。载人航天实施的20年,恰好是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20年,持续推进财税改革、建立健全财政收入体系,使我国的财政收入规模不断迈上新台阶,这也为载人航天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作为新时期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手段,载人航天工程已成为突破经济社会发展瓶颈、解决重大民生问题的强大引擎之一,经济的快速发展使财政收入规模逐步扩大,不断增强的财政实力又为载人航天工程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这正是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理念的具体实践。当前,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按照中央明确的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载人空间站工程已经全面展开,未来将进入到高密度发射的空间站建造与运营管理阶段,实施更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载人航天工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样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必须把握国际载人航天发展态势、服从国家发展大局,谋划好与我国大国地位相适应的载人航天发展目标和结构体系。本文借鉴了国内外财政学、系统工程和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以及世界主要国家载人航天的管理经验,对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管理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的分析和透视,通过提炼总结我国载人航天经费管理的典型经验和做法,把实践成果上升为认识成果和理论成果,研究了载人航天目标价格生成和过程成本控制机制。针对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探讨如何创建更加适合我国国情的重大专项管理模式,研究提出了我国载人航天发展的政策建议,即在创新专项管理的同时,将政府“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看不见的手”有机结合,开展务实有效的国际合作,推动载人航天工程又好又快发展。20年来,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以较少的投入,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对于载人航天的后续任务,我们应研究完善符合工程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科学合理地安排研制建设经费,务求用之必须,用之得当,始终保持我国载人航天投入较少、效益较高、发展较快的良好势头;要进一步统筹各学科领域、各研究方向的应用需求,安排实施具有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的空间应用项目,引领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相关领域发展,提高载人航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使工程应用效益不断提升和增强。载人航天是当今世界最为昂贵的科技项目,需要一个国家大量的经费投入,如果没有强劲的经济能力和雄厚的经济基础就不可能发展载人航天。航天飞机的退役意味着美国航天放弃了逍遥自在的“牛仔经济”,转而采用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飞船经济”。美国政府要求大力扶持和发展商业空间运输,因为商业公司参与航天计划可以让市场消化太空探索的投入,将会加速人类实现低价和快捷的航天飞行。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我国航天的市场化道路要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在保持适度规模的核心能力前提下,突破原有工业体制的约束,加快商业化进程,让市场更好地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探索太空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加强国际合作已经成为世界航天国家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载人航天是寄托“中国梦”、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之一。我们应坚持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参与国际合作,形成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合作战略思想,努力推动我国空间站成为中国主导的国际化、商业化合作平台。通过构建载人航天国际合作长效机制,发挥合作层次高、影响范围大、政治意义突出的特殊优势,将更加充分展示我国的综合实力和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并将加深与各国特别是友好国家的战略合作关系,维护全球化时代的国家战略利益。

周伟[9](2013)在《基于CATIA的电子样机零件可达性及拆卸路径规划研究》文中指出维修性核查是机械产品设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核查的目的是确保机械系统内各零部件均具有良好的可维修性。目前,核查工作通常由机械产品的总设计单位组织技术人员,对电子样机进行人工估计的方法来实施。在核查过程中,核查人员主要靠经验来确定机械系统中各零部件的可维修性。当机械系统精密而复杂时,不但对核查人员的经验丰富程度要有很高的要求,更需要较长的工作周期。这样,核查的准确度难以控制,而且核查效率也很低。为了提高核查准确度及效率,本文对采用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机械系统电子样机维修性核查方法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本文以基于CATIA电子样机设计平台的电子样机为例,以VisualBasic语言作为CAITA平台的二次开发语言,对电子样机的视觉可达、空间可达以及零部件拆卸路径规划进行了研究。采用在视觉观察点和被核查零件轮廓点之间构建虚拟光线的方法,对被核查零部件是否可视以及可视面积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根据CATIA平台下虚拟人的运动及碰撞检测特征,研究了一种新的、具有较高效率的虚拟人手臂姿态控制方法来解决机械零部件的空间可达性核查问题;根据快速扩展随机树算法的特点以及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对快速扩展随机树方法进行改进,并应用该方法来解决电子样机内零部件拆卸路径规划问题。最后,通过对机械产品电子样机的分析实验来验证本文所研究方法的有效性。

许双伟[10](2013)在《航天测控通信系统任务可靠性的仿真评估方法》文中认为在执行航天任务时,需要通过航天测控通信系统对航天器的跟踪、测量与控制来保证其按照预先设计好的状态完成规定的各项任务。航天测控通信方案是对航天器实施测控的主要依据,既定的各项测控通信任务能否成功实施直接关系到航天任务的成败。因此,定量评估航天测控通信系统执行这些测控通信任务时的可靠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执行测控通信任务期间,测控通信资源之间存在复杂的使用时序关系,测控站数量和任务成功标准都影响着测控通信系统的任务可靠性。由于参与执行测控通信任务的测控通信资源数量众多,解析方法通常难以适用于测控通信任务的可靠性评估,仿真方法是一种可行的手段。但是,测控通信任务的可靠性很高,采用直接仿真法评估时需要很多的仿真次数才能得到满足既定精度的仿真结果,这会消耗大量的计算机时间。为此,本论文重点开展了测控通信任务可靠性模型及其高效仿真评估方法的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测控通信任务可靠性模型及其直接仿真法研究通过分析不同测控站数量、任务成功标准等因素对测控通信任务可靠性模型的影响,提出了单测站测控通信任务、多阶段测控通信任务、多测站复杂测控通信任务这3类测控通信任务的可靠性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测控通信任务的可靠性模型进行了规范化描述,并基于XML对其进行存储与表示。基于ExSpect工具,设计了面向测控通信任务可靠性仿真建模的模型库,通过对模型库中各类模块的选择、配置与组合,可以快速地建立起测控通信任务可靠性的直接仿真模型。给出这3类测控通信任务不可靠度的仿真统计流程,并通过分析仿真误差与仿真次数间的对应关系,指出直接仿真法评估测控通信任务可靠性时的不足。(2)测控通信任务可靠性静态模型的高效仿真方法研究针对测控通信任务可靠性静态模型,研究了限制抽样和近似零方差重要抽样两种高效的仿真方法。在分析影响限制抽样法仿真效率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先验信息获取算法,通过该算法能够获取不交化的部分最小割集和最小路集,以提高限制抽样法的仿真效率。给出了一种序贯构造零方差重要抽样分布的方法,基于前述不交化最小割集获取算法,实现了对测控通信任务可靠性静态模型的近似零方差重要抽样。通过算例,验证了限制抽样法和近似零方差重要抽样相对于直接仿真法的高效性,并对两者的适用范围和应用效果进行了比较。(3)单测站测控通信任务可靠性动态模型的高效仿真方法研究分析了直接仿真法难以模拟出单测站测控通信任务失败的原因,将强制法和失效偏倚法结合使用,通过改变特定系统状态的下一状态转移发生时间和提高失效转移发生的比例,使得测控通信任务失败事件在仿真中出现的频次显着提高。证明了结合强制法和失效偏倚法的仿真方差比直接仿真法有数量级上的缩减,能保证仿真结果的相对有界性。针对测控通信任务可靠性模型的特点,提出了失效重要度的概念,并基于失效重要度设计了一种新的失效偏倚机制,在该机制下能进一步提高结合强制法和失效偏倚法的仿真效率,更适用于测控方式冗余程度高的单测站测控通信任务不可靠度的仿真。(4)多测站测控通信任务可靠性动态模型的高效仿真方法研究在多测站条件下,由于不同任务成功标准的影响,测控通信任务可分为两类。证明了在给定阶段初的系统状态概率向量的情况下,结合强制法和失效偏倚法能得到阶段任务末处于各系统状态概率值的无偏估计。基于该结论,提出逐阶段使用结合强制法和失效偏倚法仿真多阶段测控通信任务的不可靠度。此外,对各阶段使用系统单元都一样的特殊多阶段任务,证明了使用结合强制法和失效偏倚法仿真能直接得到特殊多阶段任务执行到各阶段末时的不可靠度。针对多测站复杂测控通信任务,通过穷举测控站和指控中心执行任务时的各种可能情况,得到分析其任务不可靠度的解析模型。对解析模型所需的输入数据,使用前述研究的高效仿真法得到相应的仿真估计值,并据此进行解析模型的求解。通过这种解析与仿真相结合的混合式分析方法,可以实现对多测站复杂测控通信任务不可靠度的快速评估。

二、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工程软件CARMES成功应用于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工程软件CARMES成功应用于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论文提纲范文)

(1)某重型商用车系统及关键零部件可靠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可靠性研究概述
        1.1.1 可靠性定义
        1.1.2 可靠性的发展概况
    1.2 汽车可靠性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1.3 可靠性研究的主要方法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重型商用车子系统的划分及系统可靠性模型
    2.1 汽车各子系统的划分
    2.2 汽车某系统的主要结构及其功能分析
        2.2.1 汽车转向系统功能分析
        2.2.2 该重型商用车转向系统结构及其功能分析
    2.3 汽车某系统的可靠性模型
        2.3.1 系统可靠性模型概述
        2.3.2 典型的系统可靠性模型
        2.3.3 转向系统的系统可靠性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整车FMECA表格的建立
    3.1 FMECA概述
        3.1.1 FMECA的背景及应用
        3.1.2 FMECA的常用术语
        3.1.3 FMECA的目的与作用
        3.1.4 FMECA的分析方法
    3.2 FMECA表格的支撑材料
        3.2.1 分析报告的故障数据来源
        3.2.2 FMECA关键项评分准则
    3.3 整车各子系统FMECA表
        3.3.1 汽车领域FMECA表设计
        3.3.2 FMECA表的主要组成及含义
        3.3.3 整车各个子系统FMECA表的内容
    3.4 可靠性软件PTC Windchill Quality Solutions的使用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整车各子系统FMECA定性分析
    4.1 可靠性关键产品
    4.2 Ⅰ、Ⅱ类故障模式情况
        4.2.1 整车电子与电器系统
        4.2.2 整车行驶系统
        4.2.3 整车制动系统
        4.2.4 整车转向系统
        4.2.5 整车传动系统
        4.2.6 整车空调系统
        4.2.7 整车驾驶室及附属系统
    4.3 单点故障模式清单
        4.3.1 整车电子与电器系统
        4.3.2 整车行驶系统
        4.3.3 整车制动系统
        4.3.4 整车转向系统
        4.3.5 整车传动系统
        4.3.6 整车空调系统
        4.3.7 整车驾驶室及附属系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整车各子系统FMECA定量分析
    5.1 风险矩阵
        5.1.1 整车电子与电器系统
        5.1.2 整车行驶系统
        5.1.3 整车制动系统
        5.1.4 整车转向系统
        5.1.5 整车传动系统
        5.1.6 整车空调系统
        5.1.7 整车驾驶室及附属系统
    5.2 RPN值前十项
        5.2.1 整车电子与电器系统
        5.2.2 整车行驶系统
        5.2.3 整车制动系统
        5.2.4 整车转向系统
        5.2.5 整车传动系统
        5.2.6 整车空调系统
        5.2.7 整车驾驶室及附属系统
    5.3 FMECA失效模式原因前十项
        5.3.1 整车电子与电器系统
        5.3.2 整车行驶系统
        5.3.3 整车制动系统
        5.3.4 整车转向系统
        5.3.5 整车传动系统
        5.3.6 整车空调系统
        5.3.7 整车驾驶室及附属系统
    5.4 FMECA严重度分布
        5.4.1 整车电子与电器系统
        5.4.2 整车行驶系统
        5.4.3 整车制动系统
        5.4.4 整车转向系统
        5.4.5 整车传动系统
        5.4.6 整车空调系统
        5.4.7 整车驾驶室及附属系统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整车FMECA分析结论及研究展望
    6.1 整车各子系统FMECA分析结果及优化
        6.1.1 各系统需要重点关注的故障产品
        6.1.2 改进措施
    6.2 整车故障模式统计分析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2)HT公司防空导弹的零缺陷管理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质置管理研究现状
        1.2.2 零缺陷管理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零缺陷管理的相关理论综述
    2.1 零缺陷管理的定义和内涵
    2.2 零缺陷管理的基本原则
    2.3 零缺陷管理改进步骤
第3章 HT公司防空导弹零缺陷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我国航天企业零缺陷管理现状及特点
    3.2 HT公司基本情况和零缺陷管理现状
    3.3 HT公司防空导弹零缺陷管理现状
        3.3.1 基于防空导弹零缺陷管理的流程
        3.3.2 基于防空导弹零缺陷管理的控制方法
    3.4 HT公司防空导弹零缺陷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4章 HT公司防空导弹零缺陷管理改进方案设计
    4.1 深入设计和工艺的优化
        4.1.1 强化设计和工艺策划
        4.1.2 积极开展多方案比对择优
        4.1.3 加强设计与工艺协同
        4.1.4 强化工艺优化
        4.1.5 提高设计“三化”(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水平
        4.1.6 强化型号技术状态管理
        4.1.7 提高型号评审有效性
        4.1.8 应用数字化手段促进型号设计及工艺优化
        4.1.9 严格军品软件工程化管理
        4.1.10 严格元器件管理
    4.2 深入开展各层级试验的优化
        4.2.1 强化型号试验项目策划及审查
        4.2.2 深入开展各层级试验
        4.2.3 强化贴近实战的验证
        4.2.4 加强大型试验组织实施
        4.2.5 提升试验基础能力
    4.3 质量问题归零彻底的优化
        4.3.1 强化质量体系建设
        4.3.2 严抓质量问题归零的彻底性
        4.3.3 定期开展质量问题专题分析
        4.3.4 持续提升客户满意度
    4.4 简化工作形式和流程的优化
        4.4.1 简化工作形式提高工作效率
        4.4.2 积极探索优化军品研制阶段
第5章 HT公司防空导弹零缺陷管理改进效果评价
    5.1 基于零缺陷管理改进方案实施的改进效果
    5.2 基于零缺陷管理典型质量工具应用的改进效果
    5.3 基于零缺陷管理长效机制的改进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感谢

(3)面向系统安全的航天大型外场试验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理由
        1.1.1 开展航天大型外场试验的必要性
        1.1.2 研究航天大型外场试验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1.1.3 现行航天大型试验安全管理的方法及存在的不足
    1.2 先行研究综述
        1.2.1 安全管理理论研究现状
        1.2.2 系统安全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1.4 论文各章主要内容
2 系统安全的定义及其对开展航天大型外场试验的重要性
    2.1 系统安全的定义
        2.1.1 系统及系统工程
        2.1.2 系统安全
    2.2 安全性工程及其优点
        2.2.1 安全性工程概述
        2.2.2 安全性工程的优势
    2.3 系统安全对大型外场试验安全管理的重要意义
        2.3.1 开展航天大型外场试验的目的、任务与条件
        2.3.2 航天大型外场试验安全事故情况
3 航天大型外场试验危险分析和安全管理模式研究
    3.1 航天大型外场试验危险分析和风险评价
        3.1.1 危险分析和风险评价的概念
        3.1.2 外场试验危险源辨识
        3.1.3 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外场试验危险分析和安全评价
    3.2 航天大型外场试验安全管理研究
        3.2.1 面向系统安全的航天大型外场试验安全管理模式建立
        3.2.2 面向系统安全的航天大型外场试验安全管理主要任务
4 面向系统安全的防空导弹武器系统大型外场试验安全管理探索
    4.1 面向系统安全的大型外场试验安全管理方案设计
    4.2 安全性管理
        4.2.1 制定安全性工作计划
        4.2.2 建立型号安全性组织机构
        4.2.3 对配套协作单位的监督控制
        4.2.4 安全性评审
        4.2.5 危险跟踪与风险处置
    4.3 安全性分析与设计
        4.3.1 危险源辨识类别
        4.3.2 危险源辨识
        4.3.3 安全性分析
        4.3.4 安全性关键项目的确定与控制
        4.3.5 制定安全性设计准则
        4.3.6 开展安全性设计
    4.4 安全性验证与评价
        4.4.1 安全性验证
        4.4.2 安全性评价
    4.5 软件安全性
    4.6 试验阶段安全管理工作
        4.6.1 进场前安全专项审查
        4.6.2 试验阶段安全管理四要素
        4.6.3 试验阶段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工作剖面分析
        4.6.4 试验安全管理进度计划
        4.6.5 试验阶段安全管理主要内容
        4.6.5.1“人”的风险控制
        4.6.5.2“机”的风险控制
        4.6.5.3“环境”的风险控制
        4.6.5.4“管理”的风险控制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2016年中国重大科学、技术和工程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2016年中国重大科学进展(10项)
    1.1精子RNA可作为记忆载体将获得性性状跨代遗传
    1.2构建出世界上首个非人灵长类自闭症模型
    1.3提出基于胆固醇代谢调控的肿瘤免疫治疗新方法
    1.4首次在原子尺度揭示水的核量子效应
    1.5实验证实马约拉纳费米子的存在
    1.6揭示RNA剪接的关键分子机制
    1.7 Panda X-II实验对暗物质粒子特性给出迄今最强的限制
    1.8揭示水稻产量性状杂种优势的分子遗传机制
    1.9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中实现二维自旋-轨道耦合
    1.10揭示胚胎发育过程中关键信号通路的表观遗传调控机理
22016年中国重大技术进展(10项)
    2.1新型钴基电催化剂可将CO2转化为液体燃料
    2.2中国“智造”软件成功解决肿瘤定位难题
    2.3实现零容量信道量子信息的有效传输
    2.4实现煤基合成气一步法高效生产烯烃
    2.5研制出首个真实稳定可控的单分子电子开关器件
    2.6中国首次实现卫星“空中加油”
    2.7推力最大固体火箭助推发动机试车成功
    2.8中国首部基于单光子检测的量子雷达研制成功
    2.9“神威·太湖之光”问鼎世界超算冠军
    2.10发明病毒直接转化疫苗新技术
3 2016年中国重大工程进展(10项)
    3.1全球首座四代核反压力容器吊装成功
    3.2中国标准动车组完成世界最高速交会试验
    3.3世界首颗量子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系列大型科学实验项目启动
    3.4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
    3.5中国万米级载人深潜器科考母船“张謇”号首航成功
    3.6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落成启用
    3.7“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港珠澳大桥贯通
    3.8中国首枚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3.9辽宁号航母实弹演习,歼-15战斗机首现身
    3.10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建成通车

(5)航天发射塔液压系统任务可靠性设计及故障仿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基本定义
        1.2.1 航天发射场
        1.2.2 任务可靠性
        1.2.3 任务剖面
        1.2.4 可靠性分配
        1.2.5 可靠性预计
    1.3 文献综述
        1.3.1 液压系统可靠性研究
        1.3.2 设备可靠性建模分析方法的研究
        1.3.3 系统可靠性分配方法研究
        1.3.4 可靠性预计研究
        1.3.5 故障分析研究
    1.4 主要研究工作与内容安排
        1.4.1 论文研究内容
        1.4.2 论文主要创新
第2章 航天发射塔液压系统可靠性分析建模
    2.1 航天发射塔液压系统工作原理
    2.2 发射塔液压系统工作任务剖面
    2.3 发射塔液压系统可靠性参数和指标
        2.3.1 可靠性参数的选取
        2.3.2 可靠性指标
    2.4 可靠性建模
        2.4.1 停机环境影响分析和基本假设
        2.4.2 占空因数计算
        2.4.3 液压系统层可靠性建模
第3章 航天发射塔液压系统可靠性分配
    3.1 分配方法
        3.1.1 影响因素的选取及计算
        3.1.2 综合权值的确定
    3.2 平台液压系统可靠性分配
        3.2.1 基本假设
        3.2.2 系统层可靠性分配
        3.2.3 分系统到设备层的可靠度分配
    3.3 分配过程与结果分析
        3.3.1 系统到分系统分配
        3.3.2 分系统到设备或部件可靠性分配
        3.3.3 分配结果
第4章 航天发射塔液压系统可靠性预计
    4.1 预计方法和流程
        4.1.1 预计方法
        4.1.2 预计流程
    4.2 预计所用的基础数据
        4.2.1 可靠性基础数据
        4.2.2 故障率修正
        4.2.3 占空因数
    4.3 预计过程与结果分析
        4.3.1 泵站
        4.3.2 回转平台液压分系统
        4.3.3 助推级翻转液压系统
        4.3.4 尾翼升降液压系统
        4.3.5 管路连接部分
        4.3.6 液压各系统的任务可靠度预计
    4.4 预计结果动态分析
第5章 航天发射塔液压系统故障仿真分析
    5.1 系统工作原理
    5.2 液压系统建模
    5.3 故障仿真分析
        5.3.1 换向阀泄漏分析
        5.3.2 液压缸泄漏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大型多阶段任务系统可靠性的模块化分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PMS可靠性建模与分析方法综述
        1.2.2 PMS可靠性分析的仿真方法
        1.2.3 PMS可靠性分析的组合模型方法
        1.2.4 PMS可靠性分析的Markov模型
    1.3 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和结构框架
        1.3.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PMS可靠性分析的行为向量方法
    2.1 经典模块化方法简介
    2.2 广义PMS的概念和背景
    2.3 行为向量的概念和意义
        2.3.1 系统行为向量
        2.3.2 部件行为描述
        2.3.3 部件行为向量
    2.4 基于行为向量的可修GPMS可靠性分析算法
        2.4.1 算法描述
        2.4.2 相关假设
        2.4.3 计算复杂度与适用性分析
    2.5 算例分析
        2.5.1 经典的可修多阶段任务系统
        2.5.2 含备份阶段的航天测控通信任务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行为向量方法的截断策略
    3.1 大规模PMS的特点及研究现状
    3.2 行为向量与截断策略混合算法
        3.2.1 不含截断策略的行为向量改进算法
        3.2.2 加入截断策略的行为向量改进算法
        3.2.3 最大允许误差的确定
        3.2.4 算法适用性分析
    3.3 算例分析
        3.3.1 列车速度监控任务
        3.3.2 油气管道保护系统定期检测任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规模PMS可靠性分析的抽样方法
    4.1 相关概念
        4.1.1 离散时间可用度
        4.1.2 约简的成功状态
    4.2 基于约简成功状态的抽样算法
        4.2.1 单阶段任务可靠性分析的抽样算法
        4.2.2 多阶段任务可靠性分析的抽样算法
        4.2.3 针对不可修部件的算法简化策略
        4.2.4 最优抽样时间间隔的确定
    4.3 抽样方法的推广
        4.3.1 针对多状态部件的算法推广
        4.3.2 针对多阶段网络的算法推广
    4.4 算法复杂度和适用性分析
        4.4.1 计算复杂度分析
        4.4.2 算法适用性分析
    4.5 算例分析
        4.5.1 客机飞行任务
        4.5.2 卫星跟踪管理任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卫星在轨管理任务可靠性案例分析
    5.1 航天测控系统的相关概念
    5.2 航天测控系统可靠性研究现状
    5.3 单圈次卫星在轨管理任务可靠性分析
        5.3.1 算例设计
        5.3.2 算例分析
    5.4 多圈次卫星在轨管理任务可靠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工作
    6.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读博期间的工作成果

(7)航天测控通信系统任务可靠性分配模型与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航天测控通信系统的任务可靠性预计
        1.2.2 系统任务可靠性分配
    1.3 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1.3.1 存在的问题
        1.3.2 解决的思路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1.4.1 论文研究内容
        1.4.2 论文主要创新
第二章 航天测控通信系统任务可靠性分配的要求与模型
    2.1 航天测控通信系统的构成与任务需求
        2.1.1 航天测控通信系统的构成
        2.1.2 航天测控通信系统的层次结构
        2.1.3 航天测控通信任务需求
    2.2 航天测控通信系统可靠性指标体系与分配原则
        2.2.1 航天测控通信系统的可靠性指标体系
        2.2.2 任务可靠性分配的原则
        2.2.3 任务可靠性分配的基本流程
    2.3 任务可靠性分配问题的规范化描述
        2.3.1 测控通信资源描述
        2.3.2 测控通信任务描述
    2.4 航天测控通信系统的任务可靠性分配建模
        2.4.1 任务可靠性分配的影响因素分析
        2.4.2 任务可靠性分配的约束条件
        2.4.3 任务可靠性的描述模型
        2.4.4 任务可靠性的分配模型
        2.4.5 任务可靠性分配的求解思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任务可靠性分配的启发式算法
    3.1 启发式算法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改进
        3.1.1 基本原理
        3.1.2 设计改进
    3.2 任务可靠性预计的模型和方法
        3.2.1 任务可靠性预计的原理和方法
        3.2.2 限制抽样方法
    3.3 任务可靠性分配的启发式策略
        3.3.1 启发式权重
        3.3.2 迭代控制策略
    3.4 启发式算法的实现流程
    3.5 算例分析
        3.5.1 想定设计
        3.5.2 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任务可靠性分配的粒子群优化算法
    4.1 PSO基本原理和改进途径分析
        4.1.1 PSO的基本原理
        4.1.2 PSO的改进途径
        4.1.3 基于PSO的任务可靠性分配框架
    4.2 粒子群个体速度控制策略
        4.2.1 惯性权重控制规则
        4.2.2 速度方向控制规则
        4.2.3 速度尺度控制规则
        4.2.4 粒子速度的控制过程
    4.3 APSO算法实现流程
    4.4 算例分析
        4.4.1 想定设计
        4.4.2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任务可靠性分配的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的优化算法
    5.1 任务可靠性分配的RBFNN模型
        5.1.1 RBFNN的基本原理与改进途径
        5.1.2 基于RBFNN的任务可靠性分配总体框架
        5.1.3 任务可靠性分配的RBFNN模型
    5.2 RBFNN自适应混合学习算法
        5.2.1 RBFNN初始结构的确定
        5.2.2 RBFNN的参数学习
        5.2.3 RBFNN的结构调整
    5.3 RBFNN自适应混合学习算法的实现流程
    5.4 算例分析
        5.4.1 想定设计
        5.4.2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航天测控通信系统任务可靠性分配的应用
    6.1 任务可靠性分配的软件设计
        6.1.1 总体结构设计
        6.1.2 功能模块设计
        6.1.3 软件分配流程设计
    6.2 算例设计
    6.3 算例分析
        6.3.1 任务可靠性分配结果
        6.3.2 测控通信资源对任务可靠性分配的影响分析
        6.3.3 多任务对测控通信资源分配的影响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的主要工作
    7.2 进一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分配运行环境
附录B分配想定主要参数
附录C各分配想定逻辑关系

(8)我国载人航天发展与预算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载人航天的意义
        二、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第二节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综述
        一、工程简介
        二、发展历程
        三、工程特点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系统工程的研究情况
        二、项目管理的研究情况
        三、航天项目管理的研究情况
        四、科研经费管理的研究情况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逻辑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逻辑框架
    第五节 本文的可能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载人航天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 有关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进步观
        二、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三、外生经济增长理论
        四、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五、公共财政促进科学技术的理论研究
    第二节 经济发展影响载人航天计划
        一、国外经济发展对载人航天的影响
        二、我国经济发展对载人航天的影响
    第三节 载人航天促进经济发展
        一、载人航天的经济特性
        二、载人航天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三、载人航天的投入高回报不可一概而论
    第四节 载人航天与国家财政的关系
第三章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预算管理
    第一节 工程管理基本情况
        一、工程管理的组织形式
        二、工程管理的基本模式
        三、工程管理体系
    第二节 工程经费管理体制和管理程序
        一、工程经费管理体制
        二、工程经费管理程序
    第三节 工程经费管理的原则
        一、统一领导
        二、按级负责
        三、分工管理
        四、专款专用
    第四节 工程经费管理的主要特点
    第五节 工程经费管理的主要做法
        一、开展立项评估论证
        二、组织经费超概算审查
        三、加强结余资金管理
第四章 我国载人航天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载人航天工程管理有待加强
        一、传统的计划管理模式难以为继
        二、工程经费预算管理需要完善
        三、价格形成机制面临转型
    第二节 我国航天市场化程度不高
        一、航天企业政企不分
        二、投资不合理
        三、市场竞争不充分
    第三节 载人航天国际合作参与不够
    第四节 我国载人航天技术差距明显
第五章 国外载人航天工程与预算管理
    第一节 美国载人航天工程与预算管理
        一、美国载人航天项目管理体制
        二、美国载人航天政策战略
        三、美国载人航天项目经费管理
        四、美国载人航天项目典型案例
    第二节 前苏联/俄罗斯载人航天工程与预算管理
        一、前苏联/俄罗斯航天项目管理体制
        二、前苏联/俄罗斯载人航天政策战略
        三、俄罗斯载人航天项目经费分配
        四、俄罗斯载人航天典型案例
    第三节 其他国家和地区载人航天工程与预算管理
        一、欧洲载人航天工程与预算管理
        二、日本载人航天工程与预算管理
        三、印度载人航天工程与预算管理
    第四节 国外载人航天工程管理借鉴
        一、预算管理机构健全,相互制衡
        二、编制滚动预算,建立航天预算多年概算制度
        三、研究载人航天商业化模式,培育新型航天工业基础
        四、重视航天活动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加强载人航天国际合作
第六章 完善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预算管理
    第一节 加强载人航天工程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载人航天工程经费预算的编制原则
        一、量入为出、精打细算
        二、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三、厉行节约、讲求效益
        四、规范管理、项目具体
        五、科学合理、追踪问效
    第三节 完善载人航天工程预算管理的基本思路
        一、采用“规划、计划、预算与执行”制度(PPBE)编制预算
        二、构建高效的载人航天绩效评价体系
        三、建立载人航天“里程碑”拨款管理制度
        四、完善载人航天预算监督机制
第七章 加强我国载人航天成本控制
    第一节 目标成本研究
        一、目标成本的基本概念
        二、目标成本的体系内涵
        三、目标成本确定的原则
        四、目标成本的主要影响因素
        五、目标成本的作用
    第二节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成本控制体系
        一、经费宏观分配阶段
        二、实施过程经费控制阶段
    第三节 完善我国载人航天过程成本控制
        一、过程成本监控的组织机构设想
        二、过程成本控制中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和方法
        三、过程成本控制的主要程序
        四、过程成本监控的报告编制
        五、过程成本监控的状态跟踪和信息采集流程
第八章 我国载人航天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充分运用公共财政政策
        一、加大R&D投入,重点支持基础研究
        二、灵活运用财政政策,推动载人航天发展
        三、完善专项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二节 重视载人航天市场化发展
        一、建立现代航天企业制度
        二、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军民融合
        三、完善载人航天的竞争机制
    第三节 加强载人航天国际合作
        一、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参与国际合作
        二、形成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合作战略思想
        三、建立我国主导的载人航天合作平台
        四、提升载人航天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第四节 我国载人航天发展的其他政策建议
        一、健全载人航天制度体系
        二、加强载人航天文化建设
        三、夯实载人航天人才基础
        四、加强载人航天集成管理
第九章 我国载人航天未来发展计划
    第一节 国外载人登月基本情况
        一、美国“阿波罗”计划
        二、前苏联N1-L3载人登月计划
        三、美国“星座”计划
    第二节 国外载人登月有关启示
        一、载人登月的特点
        二、国外载人登月的启示
    第三节 我国实施载人登月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履行大国责任
        二、激发民族自豪感,助力实现“中国梦”
        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第四节 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状况
        一、航天技术发展状况及取得的成就
        二、存在的主要差距
    第五节 我国载人登月的方案设想
        一、任务规划
        二、基本原则
        三、系统组成
        四、科学目标
        五、经费预算
    第六节 我国载人登月有关法律问题及建议
        一、国际空间法规
        二、有关建议
    第七节 我国载人登月的可行性分析
        一、我国载人登月技术可行性分析
        二、我国载人登月经济可行性分析
    第八节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
后记

(9)基于CATIA的电子样机零件可达性及拆卸路径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基于电子样机维修性核查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基于电子样机视觉可达与空间可达分析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基于电子样机拆卸路径规划研究现状
    1.3 CATIA 二次开发方法
        1.3.1 进程内应用程序方式
        1.3.2 进程外应用程序方式
        1.3.3 CAA V5 技术
        1.3.4 CATIA Automation 技术
    1.4 课题来源及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视觉可达性分析技术
    2.1 视觉可达性分析
    2.2 视觉可达的基本原理
    2.3 视觉可达性分析程序设计
        2.3.1 视觉可达性分析实现过程
        2.3.2 维修窗口的描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空间可达性分析技术
    3.1 虚拟人的特点
        3.1.1 虚拟人体的特点
        3.1.2 虚拟手臂的自由度限制
    3.2 基于 CATIA 的虚拟人姿态控制方法
        3.2.1 虚拟手臂关节控制技术
        3.2.2 虚拟人体位置的变换方法
        3.2.3 基于 Reach 方法的合理姿态
    3.3 空间可达性分析程序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虚拟维修零部件拆卸路径规划设计
    4.1 零部件拆卸路径规划
        4.1.1 拆卸件路径规划与机器人路径规划
        4.1.2 拆卸路径规划的要求及难点
    4.2 改进的快速扩展随机树
        4.2.1 快速扩展随机树算法的基本原理
        4.2.2 快速扩展随机树算法的基本步骤
        4.2.3 快速扩展随机树的优缺点及算法优化
    4.3 拆卸路径规划模块设计
        4.3.1 虚拟数字样机的优化
        4.3.2 基于 CATIA 及改进 RRT 的拆卸路径生成方法
        4.3.3 CATIA 中的碰撞检测
        4.3.4 扫略体方式干涉检测
        4.3.5 具体的程序流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研究及性能测试
    5.1 应用程序内嵌至 CATIA 的方法
    5.2 视觉可达性分析模块测试
    5.3 空间可达性分析模块测试
    5.4 带拆卸零件路径规划模块测试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航天测控通信系统任务可靠性的仿真评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航天测控领域的可靠性研究现状
        1.2.2 稀有事件高效仿真方法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论文研究思路
        1.3.2 论文研究内容
        1.3.3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测控通信任务可靠性模型
    2.1 航天测控通信系统
        2.1.1 基本构成
        2.1.2 测控通信资源自身的可靠性/维修性
    2.2 测控通信任务
        2.2.1 测控通信任务的种类
        2.2.2 测控通信任务的实施过程
        2.2.3 航天测控通信方案
    2.3 测控通信任务的 3 类可靠性模型
        2.3.1 一些假设条件
        2.3.2 单测站测控通信任务可靠性模型
        2.3.3 多测站测控通信任务可靠性模型
    2.4 测控通信任务可靠性模型的规范化描述
        2.4.1 测控通信资源的描述
        2.4.2 测控通信任务的描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 ExSpect 的测控通信任务可靠性直接仿真法
    3.1 ExSpect 工具
    3.2 基于模型库的测控通信任务可靠性仿真建模
        3.2.1 分析思路
        3.2.2 单个测控通信资源仿真模块
        3.2.3 测控站和指控中心仿真模块
        3.2.4 测控通信任务可靠性的仿真建模
    3.3 测控通信任务不可靠度的仿真结果统计
        3.3.1 仿真估计量
        3.3.2 单测站测控通信任务的统计流程
        3.3.3 类型 I 测控通信任务的统计流程
        3.3.4 类型 II 测控通信任务的统计流程
    3.4 直接仿真法的误差分析
    3.5 验证案例
        3.5.1 测控通信任务描述
        3.5.2 静态指标下的仿真结果
        3.5.3 动态指标下的仿真结果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测控通信任务可靠性静态模型的高效仿真方法
    4.1 测控通信任务可靠性静态模型
        4.1.1 静态指标下各类测控通信任务的可靠性模型
        4.1.2 静态模型的等效直接仿真法
    4.2 基于限制抽样法的测控通信任务可靠性仿真
        4.2.1 限制抽样法原理
        4.2.2 先验信息获取算法
    4.3 基于近似零方差重要抽样的测控通信任务可靠性仿真
        4.3.1 零方差重要抽样思想
        4.3.2 零方差重要抽样分布构造
        4.3.3 近似零方差重要抽样的实现
    4.4 算例分析
        4.4.1 测控通信任务案例
        4.4.2 限制抽样法仿真效果分析
        4.4.3 近似零方差重要抽样仿真效果分析
        4.4.4 两种高效仿真方法的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单测站测控通信任务可靠性动态模型的高效仿真方法
    5.1 单测站测控通信任务可靠性的分析
        5.1.1 单测站测控通信任务可靠性模型
        5.1.2 基于离散时间 Markov 链的仿真分析法
    5.2 结合强制法与失效偏倚法
        5.2.1 强制法
        5.2.2 失效偏倚法
        5.2.3 结合强制法与失效偏倚法仿真的过程
        5.2.4 测控通信任务不可靠度的仿真估计量
        5.2.5 结合强制法和失效偏倚法的方差缩减证明
    5.3 改进的失效偏倚机制
        5.3.1 失效重要度
        5.3.2 基于失效重要度的失效偏倚
    5.4 算例分析
        5.4.1 小规模测控通信任务
        5.4.2 大规模测控通信任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测站测控通信任务可靠性动态模型的高效仿真方法
    6.1 类型 I 测控通信任务可靠性的高效仿真方法
        6.1.1 多阶段任务不可靠度分析的通用模型
        6.1.2 类型 I 测控通信任务不可靠度的高效仿真方法
        6.1.3 一类特殊多阶段任务的可靠性仿真方法
    6.2 类型 II 测控通信任务可靠性的高效分析方法
        6.2.1 类型 II 测控通信任务的成功模式分析
        6.2.2 类型 II 测控通信任务可靠性的解析模型
        6.2.3 解析模型输入数据的获取
    6.3 算例分析
        6.3.1 类型 I 测控通信任务案例
        6.3.2 特殊多阶段任务案例
        6.3.3 类型 II 测控通信任务案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
    7.2 下一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工程软件CARMES成功应用于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论文参考文献)

  • [1]某重型商用车系统及关键零部件可靠性分析[D]. 李勇. 合肥工业大学, 2018(01)
  • [2]HT公司防空导弹的零缺陷管理改进研究[D]. 徐伟. 北京理工大学, 2017(07)
  • [3]面向系统安全的航天大型外场试验安全管理研究[D]. 刘波.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7(01)
  • [4]2016年中国重大科学、技术和工程进展[J]. 陈广仁,刘志远,田恬,祝叶华. 科技导报, 2017(03)
  • [5]航天发射塔液压系统任务可靠性设计及故障仿真技术研究[D]. 薛国.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3)
  • [6]大型多阶段任务系统可靠性的模块化分析方法[D]. 吕济民.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6(11)
  • [7]航天测控通信系统任务可靠性分配模型与算法研究[D]. 张新贵.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3(03)
  • [8]我国载人航天发展与预算政策研究[D]. 罗庆朗.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3(12)
  • [9]基于CATIA的电子样机零件可达性及拆卸路径规划研究[D]. 周伟. 燕山大学, 2013(02)
  • [10]航天测控通信系统任务可靠性的仿真评估方法[D]. 许双伟.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3(10)

标签:;  ;  ;  ;  ;  

可靠性、可维护性和保障工程软件CARMES成功应用于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