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雕纯铜艺术壁画

浮雕纯铜艺术壁画

一、浮雕纯紫铜艺术壁画(论文文献综述)

孟康[1](2021)在《综合材料在西安地铁九号线站点壁画中的设计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顺[2](2021)在《拉萨城市公共艺术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艺术介入社会的现象普遍存在,“审美泛化”使得一些艺术作品不再过分地依赖于美术馆和画廊,而是面向大众或走向公共空间。其中,在地性的公共艺术作品,以其多元化的特点和独特的审美视角,装饰着城市的公园、街道、社区、以及商业公共空间。公共艺术介入城市的场域,对公共空间进行合理营造,实现艺术的“在现场”和城市美化目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能看到公共艺术介入空间、场域的现象,它已经成为公众、社会、自然环境三者之间“互动”的重要媒介。艺术作品走出博物馆和画廊,来到城市公共空间,成为公众“共享艺术”。公众通过与公共艺术的相遇、互动,完成城市公共场域的人文营造,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们的社会价值观,以及关注周围正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现实世界。本论文以拉萨市的公共艺术作为研究对象,从公共艺术视角出发,通过图像志、文献资料搜集、访谈和实地调研等方法,分析拉萨的城市公共艺术背景、基本形式、代表作品、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等,并探讨寻求公共艺术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由于拉萨的城市化起步较晚,新的开发区依然在建设阶段,加之又要对拉萨老城区文化名片保护的考量,所以,其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处在相对掣肘和落后的阶段。但是,拉萨正在致力于打造一个传统文化与现代气息齐肩并进的世界级旅游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必须考虑藏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脉,以及现实客观条件的可行性,还要合理地借鉴国内外在发展公共艺术方面的成功经验,打造出独属于拉萨城市特色的公共艺术。

徐蒙[3](2020)在《西安城市街道空间中唐文化主题雕塑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有着浓厚的唐文化气息,如何将唐文化以现代艺术的手法应用在城市街道空间中并得以弘扬是本文的主旨。街道作为连接城市空间的媒介,见证了一座城市如何从兴盛到衰败再到崛起。在这个充满商业化、大众化的街道背景之下,笔者主要探究街道雕塑在与街道空间友好结合的同时,如何展现西安市街道历史文化,并形成区别于其它街道的个性化街道。本文首先基于文献查阅对城市街道雕塑、城市街道、唐文化元素做一个相关理论梳理。其次,对不同街道空间形态中的雕塑运用实践调研法并进行对比分析,将所得出的空间围合感与建筑学中的D/H关系相结合,为后续项目设计中探究对街道空间中雕塑尺度的把握提供研究方法。运用空间序列原理分析雕塑在街道空间中的划分,研究解决后续课题中雕塑在街道空间中的布局设计。再次,通过实践调研对唐文化雕塑的文化、造型、色彩设计进行案例分析。运用符号学分析唐文化元素及其特点,为后续项目中唐文化主题雕塑设计提供元素符号素材,使其重组再现。最后在研究分析得出的设计原则基础上对实际课题中的街道空间环境进行深入调研,并为该街道雕塑提供设计方法,达到以现代艺术的手法将街道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传承和弘扬该街道历史文化的作用。目的是探究城市街道空间中雕塑是如何让艺术走进生活环境,让文化融入生活环境中以达到文化传播的效果,这体现了艺术的多角度、多层面、多元化的特点。以期通过本课题研究,为以现代艺术的设计手法弘扬城市街道历史文化做出一定的实践参考。

殷子[4](2020)在《当代城市公共艺术的场所精神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齐雪松[5](2019)在《探究我国地铁壁画艺术的发展趋势》文中指出伴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壁画在公共空间中传达精神内涵和装饰空间的作用愈加明显。当前地铁壁画已经渗透到地铁空间的每个角落,因而对地铁壁画的进一步探索研究也是非常必要的。笔者首先分析了地铁壁画的社会价值和功能,分析了地铁壁画的重要性。随后分析了我国地铁壁画的发展进程和现状。最后笔者根据现状对我国地铁壁画艺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简单解析。

刘福龙[6](2019)在《基于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的公共艺术介入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当今全球一体化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国内城市景观建设的数量和规模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期,同时普遍出现了“雷同化”现象,一种新的认同危机开始在城市景观中蔓延,这一问题引发了社会和业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因此积极探求能够有效解决认同危机的策略成为当今城市景观学科重点研究内容之一。本论文将引入源于建筑学领域的场所精神理论,提出运用公共艺术手段介入城市景观定向感和认同感,从而能够有效解决当今城市景观认同危机的可行性,并通过实践案例分析与归纳,构建起系统的协同介入策略,进而经过实际项目的应用研究和POE评价研究,最终形成“支撑理论引入—实践案例分析—理论策略构建—实际项目应用”的整体化研究思路。论文研究整体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二部分为基础理论和史学的研究内容:首先是论文研究的相关背景以及概念的阐述;其次对当今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最后从史学研究角度探求公共艺术在东西方园林史中基于场所精神表征的实践经验和价值意义,为论文的研究奠定了前期基础。第三部分为主体理论研究内容:论文分别从公共艺术介入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的历程、元素、场地类型、感知主体价值取向四个方面进行探究,将“城市景观、人、公共艺术”三者有机关联,把场所精神理论、城市景观理论、公共艺术理论等相关理论有机结合,整体建构起“四三三”研究的主体理论体系。第四部分为核心研究内容,即介入策略和POE评价的系统化构建。论文结合对当今国内外已建成的优秀项目案例的研究以及大量项目实践的分析,在遵循中国传统的“立象以尽意”造物哲学观的前提下,构建起基于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的公共艺术“一核两式五维”介入策略。所谓“两域”是指在两类场地区域中,在最大限度传承与创新原有景观构成元素基础上所采取的:1)原有丰富实体元素和空间元素的完善与凸显策略;2)原有受损或缺失元素的再生与重塑策略。所谓“五维”是指最大限度的满足公众对当今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的真实需求前提下的:1)审美维度表征策略;2)生态维度表征策略;3)体验维度表征策略;4)交互维度表征策略;5)归属维度表征策略。同时,在风景园林学和艺术学评价标准相结合的原则下,构建起公共艺术介入后的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POE评价的方法和指标集。从“应用”到“评价”,形成了基于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的公共艺术整体化介入策略。第五部分为应用实践研究内容,结合一项本人历时两年参与完成的实际项目,对“一核两式五维”理论策略的实践应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而验证了策略应用的有效性和其推广的价值性。论文最终形成了以下三个创新点:(1)创建基于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的“一核两式五维”公共艺术介入策略,为当今城市景观认同危机的有效解决提供了新方法。(2)提出“城市景观—人—公共艺术”三位一体的研究模式,为基于当今城市景观认同危机的有效解决提供了新思路。(3)从价值认同需求出发,并结合风景园林学和艺术学相关评价方法及标准,构建起公共艺术介入后的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POE评价方法及指标集,为检验公共艺术介入当今城市景观认同危机解决的效能提供了新评价机制。

仲怡霄[7](2019)在《瓦当“四神”纹样在综合材料艺术创作中的运用研究》文中提出瓦当“四神”包括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是四种被赋予强大力量的瑞兽。“四神”纹样从众多瓦当装饰图案中脱颖而出,离不开其蕴含的镇宅、祈福思想,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四神”的镇宅力量逐渐削弱,但其中的祈福理念,仍然符合现代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情感需求。情感的抒发在艺术创作中有很多表达形式,常见的“材料”成为笔者情感释放的载体,把传统瓦当“四神”中蕴含的力量,融入到综合材料艺术创作,可以使现代人进一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让“四神”纹样在当下社会重新焕发光彩。本论文对瓦当“四神”纹样进行深入探究,研究其在综合材料艺术创作中的运用。首先,笔者从四神文化的概念、发展、图式语言方面进行阐述和解读,其次,着重分析瓦当“四神”纹样的图式语言与综合材料形态语言的对比关系,并对瓦当“四神”纹样的图式语言进行重构分析。由瓦当“四神”被古人赋予的祥瑞力量,引发笔者思考人们对“力量”的追求,最终以“力量”为主题,展开《力量·渴望》与《力量·绽放》两系列综合材料作品的创作研究,对传统瓦当“四神”纹样提取的同时,在“四神”纹样图式语言延续的基础上力求创新,探索多种材料的不同表现为瓦当“四神”纹样创造新的活力与向上的力量。

顾族宸[8](2019)在《地铁壁画对城市文化的传播方式研究 ——以南京地铁壁画为例》文中指出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硬核,是有别于其它城市所特有的符号,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对凸显城市特色、重建城市人文信仰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在城市面貌千篇一律问题严重的今天,地域性城市文化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或者方式传播出来,才能起到支撑城市发展的灵魂的作用。本文以城市文化理论为基点,以南京地铁壁画为例证,以田野调查实证为基础,分析了地铁壁画在城市文化传播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传播文化的方式和对文化的反作用。第一章主要从宏观角度阐述城市文化的内涵及其传播方式,指出了地铁壁画作为传播载体的独特性和优越性。第二章详细介绍了南京的地铁壁画的类型、内容、特点,并结合南京城市文化特质,揭示了在城市文化影响下,地铁壁画会呈现什么样的内容,并与文化特质有怎样的契合度。第三章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从图像叙事、场所叙事和记忆叙事三个方面,分析了地铁壁画刻写城市文化的路径,进一步深入考察地铁壁画反过来影响城市文化的方式。第四章对地铁壁画的本质进行了思考,对其传播方式呈现出的不足做了归纳,并提出了创作上的意见。本文选取地铁壁画传播城市文化较为成功的案例,进行了详实地分析,对地铁壁画展现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地域特征等文化的路径有了全面的认识,对城市文化的建构和传播有了深刻的思考,也为地铁壁画的设计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赵晓培[9](2019)在《城市文化的建构与想象:南京地铁车站空间文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城市建设的展开,地面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作为其解决对策之一,穿行于城市地下的地铁受到青睐,国内大小城市也纷纷掀起了一股地铁建设热潮。地铁车站是地铁线路上的一个个节点,同时也是城市中重要的过渡空间,与城市街道、花园、广场和火车站共同组成了城市内部五大单元。既然在城市空间中占据了如此关键的位置,那么地铁车站空间传播并建构了怎样的城市文化、在城市文化传播体系中又发挥了什么作用,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鉴于近年来南京地铁发展建设成绩斐然,本研究选择南京地铁车站为研究对象。研究主要采用参与式观察与半开放式访谈两种方法,首先对南京地铁10条线路、共计159个站点进行了实地考察,观察其空间设计及空间内的各类设施、装饰,尤其是车站艺术墙和主题站点的设计;同时又选取南京地铁南京站、南京南站、新街口站、鼓楼站、珠江路站、鸡鸣寺站、元通站几个客流量较大的站点,参照事先拟定的提纲并结合实际情况,对车站内的乘客进行了随机采访。通过资料整理和分析,研究发现,南京地铁车站空间从三方面建构了南京城市文化。首先,南京地铁车站建筑将自己融入南京城市文化之中,它是南京的城市标志性建筑,同时也是城市的拓展空间与权力管理空间。其次,以车站艺术墙和广告为代表的地铁车站装饰,分别塑造了历史古都与现代都市两种南京城市文化形象,通过勾连车站周边空间和替换城市文化标志的意义两种方式,车站空间完成了两种城市文化想象的整合;但两种形象的背后反映出车站空间城市文化想象背后的双重压力。最后,地铁乘客的活动及其对车站空间的感受呈现两种类型,以或应和或抵制的姿态,乘客也参与进地铁车站空间的城市文化建构中。综合来看,南京地铁车站对南京城市文化空间有所拓展,它开拓了城市空间资源,同时还竭力强化个人对南京的地方认同;但与此同时也存在问题,主要是交通空间对车站文化空间的破坏,以及日常生活的缺失。南京地铁车站空间所塑造的南京城市文化是用以向外展示南京城市形象、塑造南京城市品牌的文化,而不是面向在城市中生活的个人的城市文化;南京地铁车站文化空间是地方权力用以自我维护、自我发展的空间,而不是用以反映城市生活、促进公共交流的空间。在双重意义上,南京地铁车站空间都是南京城市文化传播的新空间。通过对南京地铁车站空间文化的考察,本研究希望能为城市空间文化研究提供新的材料,同时为地铁车站的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郭潇[10](2019)在《东北地区古建筑装饰意象特征研究》文中指出建筑装饰意象作为贯穿建筑装饰形式表达、受众联觉体验与意识认知的重要内容,对整体建筑的影响以及作用是十分鲜明的,同时也是建筑文化多元性研究的重要特质之一。目前,国内对于建筑装饰的研究多集中在装饰实体方面,对于装饰的社会功能、文化意义等方面的研究缺少,特别是东北地区因所属地域特殊性导致相关建筑装饰研究匮乏,建筑实物遗存因自然条件变迁亟待保护。在此背景下,课题以“建筑装饰意象”为研究内容,主要探讨在东北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建筑装饰呈现出怎样的丰富形态,有多少受到中原建筑文化与技术影响,又有多少对中原建筑产生着某种影响与渗透。并且,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审美的社会性、物质性,主观知觉性与客观功利性所形成的互相依赖形成的美感,对不同社会阶段建筑装饰的表现方式、目的和意义的影响及表现特征又有哪些不同。论文的第一与第二部分作为全篇的立论基础与逻辑起点,在对基本概念予以阐释的基础上,完成了研究理论的框架构建,界定了论文的研究范围与技术路线;第三至第六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在这一部分中,论文结合艺术学规律分析与建筑学微观建筑形态阐释,运用图像学分析法、历史演进分析法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采用社会学田野调查的手段,以图式解析与文字论述相结合,对隋唐羁縻府州时期、辽金北方王朝时期、元明清中央王朝时期东北地区的建筑装饰进行分析。隋唐羁縻府州时期东北地区崛起了“海东盛国”——渤海国。装饰图案题材基本取材于唐、高句丽,并受所处地域经济的影响,导致渤海中心地区与偏远地区建筑形式不统一,致使渤海国没有原生的建筑装饰形式,只能吸取借鉴优秀的其他文化,是为接受性装饰意象;辽金北方王朝时期是北方民族、北方文化成型与产生话语权的时期,也是各个民族融合交流的全盛时期。辽金时期的建筑装饰图案题材丰富,充分反映了游牧民族在地性生活的特点。由于辽金特殊的地理位置、民族、政治等因素,并最终经文化的涵化整合,体现了建筑装饰意象依赖性的特点;元、明、清三朝完成了以中国王朝为中心的“国际秩序”的建立,皇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约束力加强。这个时期东北地区的文化交流平行移动,东北地区的建筑装饰基本表现出与中原建筑协同的特点,原则性、指导性建筑做法成熟,形成了接受性装饰意象类型。东北人民对外部文化的接收和吸纳不是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和再建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出急剧性、主动性、模仿性的特点,装饰意象也由间接意象走向直接意象、弱质意象转向强质意象。

二、浮雕纯紫铜艺术壁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浮雕纯紫铜艺术壁画(论文提纲范文)

(2)拉萨城市公共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的背景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3 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意义
        3.1 研究的内容
        3.2 研究的方法
        3.3 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 公共艺术的概念问题
    1.1 公共艺术概念的界定
        1.1.1 国外对于公共艺术概念的界定
        1.1.2 国内对于公共艺术概念的界定
    1.2 公共艺术、公众、城市公共空间三者的关系
    1.3 公共艺术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 拉萨城市公共艺术的背景
    2.1 拉萨特殊的地理区位
    2.2 拉萨的历史文化背景
    2.3 改革开放以来拉萨的社会发展现状
第三章 拉萨城市公共艺术的基本形式
    3.1 雕塑艺术
    3.2 壁画艺术
    3.3 装置艺术
    3.4 其它类型的公共艺术
第四章 拉萨城市公共艺术个案分析
    4.1 拉萨的新式纪念碑
        4.1.1 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
        4.1.2 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
    4.2 “高原之宝”雕塑
    4.3 宗角禄康公园的公共艺术
        4.3.1 宗角禄康公园
        4.3.2 “张大人花”雕塑与附属浮雕
        4.3.3 “民族舞”雕塑
        4.3.4 “西凉会盟”与“招提壁垒”浮雕
    4.4 滨河公园的公共艺术
        4.4.1 滨河公园
        4.4.2 “吉祥莲花”雕塑
        4.4.3 文化柱和水上景观
    4.5 仙足岛的公共艺术
    4.6 “世界之巅”雕塑
    4.7 大昭寺步行街的公共艺术
    4.8 河坝林公园的公共艺术
第五章 拉萨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的现状
    5.1 以城市广场、公园作为分布的公共艺术
    5.2 以城市街道、隧道、桥梁作为分布的公共艺术
    5.3 以社区空间作为分布的公共艺术
    5.4 以商业公共空间作为分布的公共艺术
    5.5 拉萨的公共艺术活动
第六章 探寻城市公共艺术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6.1 拉萨城市公共艺术发展所面临的几个问题
        6.1.1 公共艺术作品题材与内容方面
        6.1.2 公共艺术作品质量与管理方面
        6.1.3 公共艺术的难题:“长官意志”与公众利益
    6.2 探寻拉萨城市公共艺术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6.2.1 政府的规划政策和机制
        6.2.2 公众的参与和观念的转变
        6.2.3 艺术家的继承与创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拉萨城市公共艺术调查一览表(2019年4月—2021年3月统计)
附录二 艺术家访谈录
附录三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一览表
致谢

(3)西安城市街道空间中唐文化主题雕塑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框架
2.相关理论研究概述
    2.1 城市街道雕塑相关概述
        2.1.1 雕塑在城市街道空间中扮演的角色
        2.1.2 雕塑的分类
        2.1.3 城市街道雕塑的功能
    2.2 城市街道相关概述
        2.2.1 街道在城市空间中扮演的角色
        2.2.2 城市街道的分类
        2.2.3 城市街道的功能
        2.2.4 城市街道空间环境的构成元素
    2.3 唐文化元素及特点相关概述
        2.3.1 唐文化元素
        2.3.2 唐文化特点
    2.4 雕塑与街道的关系
    2.5 本章小结
3.雕塑在城市街道空间中的布局分析
    3.1 雕塑与街道空间环境要素分析
        3.1.1 植物
        3.1.2 铺装
        3.1.3 建筑
        3.1.4 水体
    3.2 雕塑在不同街道空间形态中的围合感分析
        3.2.1 “点”——街道入口雕塑分析
        3.2.2 “线”——街道绿化带雕塑分析
        3.2.3 “面”——街道中间绿化带式公园雕塑分析
    3.3 雕塑在街道中的空间序列设计分析
        3.3.1 起点
        3.3.2 过度
        3.3.3 高潮
        3.3.4 终点
    3.4 雕塑在不同功能性街道中的安全性分析
        3.4.1 生活性街道
        3.4.2 交通性街道
    3.5 雕塑在城市街道空间中的设计原则
        3.5.1 尺度适宜
        3.5.2 空间划分合理
        3.5.3 结合周边环境
        3.5.4 注意交通安全
    3.6 本章小结
4.唐文化主题雕塑设计分析
    4.1 街道中的唐文化主题雕塑分析
        4.1.1 唐文化主题雕塑——客使八方
        4.1.2 唐文化主题雕塑——马上击鞠
    4.2 街道雕塑中唐文化主题雕塑的设计原则
        4.2.1 文化上突出朝代特色
        4.2.2 造型上写意或者写实
        4.2.3 色彩上结合环境与材质特点
    4.3 本章小结
5.西安市长安北路唐文化主题雕塑设计实例
    5.1 背景区位分析
        5.1.1 项目概况
        5.1.2 长安北路唐历史分析
        5.1.3 长安北路空间环境调研
    5.2 唐文化主题雕塑布局设计
        5.2.1 雕塑在街道中的空间形态分析
        5.2.2 雕塑在街道中的空间序列划分
    5.3 唐文化主题雕塑设计
        5.3.1 创作构思分析
        5.3.2 唐文化元素提取
        5.3.3 唐文化主题雕塑设计
        5.3.4 雕塑在街道空间中的最终效果
    5.4 长安北路唐文化主题雕塑的内涵与意义
        5.4.1 继承和发扬城市街道历史文化
        5.4.2 区别于大众化街道
    5.5 本章小结
6.结论
    6.1 研究成果
    6.2 后续展望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图表索引)

(5)探究我国地铁壁画艺术的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地铁壁画的社会价值和功能
    (一)壁画在公共空间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
    (二)地铁壁画的价值和功能
        1. 地铁壁画具有装饰公共空间的作用
        2. 地铁壁画具有展现地域性历史文化的作用
        3. 地铁壁画具有提升大众生活品质的作用
        4. 地铁壁画具有展现人文关怀的作用
二、我国地铁壁画的发展进程和现状
    (一)我国地铁壁画发展的早期和中期进程
    (二)我国地铁站装饰壁画的发展现状
三、我国地铁壁画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设计中需更加注重对色彩美学的科学应用
    (二)更加注重作品基调与心理因素的一致性
    (三)继续创新和扩大材质的应用
    (四)更加注重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
    (五)更加注重提炼和概括视觉符号
四、结语

(6)基于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的公共艺术介入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1.1 国家“文化认同”战略的提出
        1.1.2 家乡的城市景观改造和建设项目
        1.1.3 主流媒体对当今城市景观建设的关注和呼吁
        1.1.4 本人的专业研究和实践
    1.2 研究的背景
        1.2.1 时代背景下城市景观的趋同与存异
        1.2.2 时代的注意力转向公共艺术
        1.2.3 国外公共艺术介入城市景观的缘起与发展
        1.2.4 国内公共艺术介入城市景观建设的机遇和困境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综述
    1.5 研究的范畴、内容与框架
        1.5.1 研究的范畴
        1.5.2 研究的内容
        1.5.3 论文研究框架及逻辑关系
    1.6 研究的方法
        1.6.1 以学科交叉与文献综合为研究根基
        1.6.2 以历史启示为研究参考
        1.6.3 以实践课题为研究支撑
        1.6.4 以国内外纪实考察为研究视野
        1.6.5 以纵横向比较归纳为研究依据
    1.7 基本概念与理论
        1.7.1 景观与城市景观
        1.7.2 认同与认同理论
        1.7.3 场所与场所精神理论
        1.7.4 表征的概念及内涵
        1.7.5 公共艺术的概念、属性与历史流变
    1.8 研究的创新点
    1.9 小结
2 城市景观中的场所精神与公共艺术
    2.1 相关理论对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诉求的阐述
        2.1.1 马斯洛需求理论
        2.1.2 环境心理学理论
    2.2 城市景观中的场所精神
        2.2.1 城市景观引入场所精神的意义
        2.2.2 城市景观场所精神缺失的主要层面
    2.3 公众对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需求的调研及分析
        2.3.1 关于公众对城市景观精神表征需求的调研
        2.3.2 调研的总结与启示
    2.4 基于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的价值认同取向
        2.4.1 审美价值认同取向
        2.4.2 生态价值认同取向
        2.4.3 体验价值认同取向
        2.4.4 交互价值认同取向
        2.4.5 归属价值认同取向
    2.5 公共艺术的场所效应与场所精神表征语境
        2.5.1 公共艺术的场所效应
        2.5.2 共艺术的场所精神表征语境
    2.6 小结
3 中西方古代造园中公共艺术的介入启示
    3.1 西方古代造园中的介入启示
        3.1.1 神性精神的表征
        3.1.2 征服精神的表征
        3.1.3 唯理精神的表征
        3.1.4 尚感精神的表征
    3.2 中国古代造园中的介入启示
        3.2.1 敬畏意境的表征
        3.2.2 共融意境的表征
        3.2.3 隐喻意境的表征
        3.2.4 写意意境的表征
    3.3 小结
4 公共艺术介入城市景观场所精神的表征
    4.1 介入表征的历程
        4.1.1 介入定向感的表征
        4.1.2 介入认同感的表征
    4.2 介入定向感表征的构成元素
        4.2.1 实体元素
        4.2.2 空间元素
        4.2.3 事件元素
    4.3 介入认同感表征的维度
        4.3.1 审美维度
        4.3.2 生态维度
        4.3.3 体验维度
        4.3.4 交互维度
        4.3.5 归属维度
    4.4 小结
5 公共艺术介入策略及理论构建
    5.1 传统造物哲学观的启示
        5.1.1 “立象以尽意”的哲学内涵诠释
        5.1.2 公共艺术的完形、立象与尽意
    5.2 “两式”定向感介入策略
        5.2.1 原有场地实体与空间元素的完善与凸显式策略
        5.2.2 载入场地事件元素的再生和重塑式策略
    5.3 “五维”认同感的介入策略
        5.3.1 审美认同感的介入策略
        5.3.2 生态认同感的介入策略
        5.3.3 体验认同感的介入策略
        5.3.4 交互认同感的介入策略
        5.3.5 归属认同感的介入策略
    5.4 小结
6 公共艺术介入后的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POE评价
    6.1 POE评价相关阐释
        6.1.1 评价的内涵
        6.1.2 建成环境评价
        6.1.3 POE评价的含义
        6.1.4 POE评价的思想根源
    6.2 公共艺术介入后的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POE评价释义
        6.2.1 含义
        6.2.2 内在制约因素分析
        6.2.3 评价的目的
    6.3 公共艺术介入后的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POE评价的模式
    6.4 公共艺术介入后的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POE评价的测量及程序
        6.4.1 评价的测量
        6.4.2 评价的程序
    6.5 公共艺术介入后的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POE评价指标集构建
        6.5.1 国外可借鉴的评价指标
        6.5.2 公共艺术介入后的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POE评价指标集的构建
    6.6 小结
7 基于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的公共艺术介入策略应用研究——以河南灵宝函谷关历史文化景区项目为例
    7.1 项目概况
    7.2 策略应用之“两式”定向介入策略
        7.2.1 原有场地实体与空间元素的完善与凸显式策略
        7.2.2 载入场地事件元素的再生与重塑式策略
    7.3 策略应用之“五维”认同介入策略
        7.3.1 审美维度的认同表征策略应用
        7.3.2 生态维度的认同表征策略应用
        7.3.3 体验维度的认同表征策略应用
        7.3.4 交互维度的认同表征策略应用
        7.3.5 归属维度的认同表征策略应用
    7.4 公共艺术介入后的景区场所精神表征POE评价
        7.4.1 运用李克特量表法的问卷统计分析
        7.4.2 调研数据的统计分析
        7.4.3 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
        7.4.4 模糊综合评价值计算
    7.5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后记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附录
读博期间研究成果
附件一:公众对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需求的调研问卷
附件二:公共艺术介入后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公众满意度评价问卷
附件三:公共介入后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POE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的专家问卷

(7)瓦当“四神”纹样在综合材料艺术创作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瓦当“四神”纹样的解读
    2.1 瓦当“四神”纹样的概念与发展
    2.2 瓦当“四神”纹样的图式语言解读
        2.2.1 流畅疏朗的线法韵味
        2.2.2 装饰美感的浮雕形式
        2.2.3 祈福纳祥的思想内涵
第三章 瓦当“四神”纹样的图式语言与综合材料形态语言的关系
    3.1 综合材料的概述
    3.2 综合材料的形态语言解读
        3.2.1 形态语言的观念性
        3.2.2 形态语言的装饰性
    3.3 瓦当“四神”纹样的图式语言与综合材料形态语言的关系
        3.3.1 “四神”纹样的图式语言与综合材料形态语言的关联
        3.3.2 “四神”纹样的图式语言在综合材料形态语言中的重构角度
第四章 瓦当“四神”纹样在综合材料创作中的运用实践与体悟
    4.1 创作的主题构思与内涵分析
    4.2 创作过程的运用实践
        4.2.1 “四神”纹样的提取初探
        4.2.2 “四神”纹样的重构表现与内涵
        4.2.3 “四神”纹样的材料选取与运用分析
    4.3 实践过程中的重难点与问题
        4.3.1 实践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4.3.2 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4.4 创作实践中“四神”纹样的延续与创新的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8)地铁壁画对城市文化的传播方式研究 ——以南京地铁壁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目的
    第三节 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第一章 地铁壁画:城市文化的传播媒介
    第一节 城市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第二节 城市文化的传播方式
    第三节 地铁壁画的文化传播特质
        一、地铁空间和文化
        二、地铁壁画的特点
第二章 壁画内容分析:壁画承载文化的方式
    第一节 文化折射:南京城市文化特点
    第二节 叙事内容:南京地铁壁画概述
    第三节 符号叙事:地铁壁画中的文化符号
        一、地铁壁画基于城市文化的符号选择
        二、符号叙事中的城市文化特质体现
第三章 壁画传播分析:壁画刻写文化的路径
    第一节 地铁壁画的图像叙事表达
        一、象征性图像:以人物刻画、景物描绘为主
        二、叙述性图像:以典故讲述、场景重现为主
    第二节 地铁壁画的场所叙事整合
        一、作为场所叙事载体的地铁壁画
        二、整合场所叙事信息的地铁壁画
    第三节 地铁壁画的记忆叙事建构
        一、地铁壁画对集体记忆的刻写
        二、地铁壁画对文化记忆的回想
第四章 壁画叙事思考:本质与缺失
    第一节 地铁壁画本质:权力主体的传播手段
        一、文化符号的突出和忽略
        二、集体记忆的官方建构
    第二节 地铁壁画叙事手段的问题和建议
        一、图像和场所的整合问题
        二、壁画叙事原则的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城市文化的建构与想象:南京地铁车站空间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选题理由
    二、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问题、意义与方法
    五、南京地铁及车站基本情况
第一章 车站建筑自身融入南京城市文化
    第一节 作为城市标志建筑的南京地铁车站
        一、新街口地铁站:南京文化地标
        二、南京南地铁站:南京城市窗口
    第二节 作为城市拓展空间的南京地铁车站
        一、地铁车站建设反映城市拓展步伐
        二、地铁车站建设刺激城市边界拓展
    第三节 作为权力管理空间的南京地铁车站
        一、地铁车站建筑设施对个体行动的限制
        二、车站空间权力话语对南京城市文化的塑造
第二章 车站装饰塑造南京城市文化想象
    第一节 对南京历史的建构:遗存丰厚的历史古都
        一、钩沉南京历史,激活地方记忆
        二、传播非遗文化,塑造地方特色
    第二节 对现代南京的想象:发展中的现代化大都市
        一、展示发展成果,提升南京城市形象
        二、吸收商业资源,建构都市生活想象
    第三节 历史与现代的交汇:双重压力下的南京城市文化建构
        一、整合:车站装饰对南京历史资源与现代文化的嫁接
        二、撕裂:车站空间南京城市文化想象背后的双重压力
第三章 地铁乘客城市文化想象的两种类型
    第一节 共鸣:地铁乘客活动应和车站空间城市文化想象
        一、南京地铁车站装饰唤起乘客地方情感
        二、乘客活动丰富车站空间南京文化想象
    第二节 杂音:南京地铁车站想象空间中的另类实践
        一、再解读:乘客对车站空间城市文化想象的篡改
        二、忽视:乘客对车站城市文化想象空间的逃逸
第四章 对南京地铁车站空间文化的反思
    第一节 地铁车站空间对南京城市文化的拓展
        一、开拓城市空间资源
        二、强化个体地方认同
    第二节 南京地铁车站城市文化建构的问题
        一、交通空间对车站文化空间的破坏
        二、日常生活在车站空间文化中的缺席
    第三节 对南京地铁车站城市文化建构的反思
        一、南京地铁车站城市文化建构中的权力指向
        二、作为城市文化传播新空间的南京地铁车站
结语
附录一: 南京地铁车站基本情况统计
附录二: 南京地铁乘客受访者名单
附录三: 地铁乘客采访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东北地区古建筑装饰意象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对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2.1 意象理论的研究
        1.2.2 建筑装饰理论的研究
        1.2.3 建筑意象理论研究
        1.2.4 东北地区古建筑研究现状
        1.2.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2 东北地区古建筑装饰意象研究方法框架建构
    2.1 东北地区古建筑装饰历史流变
        2.1.1 地域装饰形成的环境文化根基
        2.1.2 东北地区地域建筑发展脉络
        2.1.3 东北地区的族群民族特质
    2.2 古建筑装饰意象的概念解析
        2.2.1 装饰的概念辨析
        2.2.2 意象的本体范畴
        2.2.3 装饰与意象关系辨析
    2.3 意象理论在建筑实践中的应用
        2.3.1 建筑观念形成装饰意象背景
        2.3.2 建筑装饰实物成为意象载体
        2.3.3 人对建筑装饰的感受形成装饰意象
        2.3.4 强质意象与弱质意象
    2.4 实践美学指导下的建筑装饰意象表征
        2.4.1 实践美学反映论下建筑装饰物理属性
        2.4.2 人的感觉感知塑造建筑装饰意象
        2.4.3 建筑建造活动积淀于建筑装饰意象
    2.5 本章小结
3 羁縻府州时期的建筑装饰的接受性意象
    3.1 隋唐大扩张时期的发展背景
        3.1.1 唐代社会情况
        3.1.2 地方政权渤海国
        3.1.3 东北疆域概况
        3.1.4 渤海国五京迁徙带来建筑建造活动的传播
    3.2 板瓦
        3.2.1 表现性主题: 意匠文字
        3.2.2 特征功能: 生产责任制
        3.2.3 主题特征与汉化功能的相似性
        3.2.4 装饰特异性表征
    3.3 筒瓦
        3.3.1 事实性主题: 植物纹样
        3.3.2 形式变种: 生活数理
        3.3.3 特征功能: 意义诉求
        3.3.4 构图形式与等级重心
        3.3.5 主题特征与佛教教化功能的相似性
    3.4 墓葬壁画
        3.4.1 事实性主题: 人物
        3.4.2 特征功能:描绘现实生活
        3.4.3 构图形式与文化立场
        3.4.4 主题特征与儒学教化功能的相似性
    3.5 石灯幢
        3.5.1 石灯幢的艺术特色
        3.5.2 石灯幢的建筑特色
        3.5.3 特征功能: 意义诉求
        3.5.4 艺术形式与宗教立场
    3.6 砖瓦构件
        3.6.1 事实性主题:动植物纹样
        3.6.2 功能特征:结构改良
        3.6.3 艺术形式与外交文化立场
        3.6.4 等级重点
    3.7 本章小结
4 北方王朝时期建筑装饰的依赖性意象
    4.1 辽金民族大融合时代的发展背景
        4.1.1 辽代社会概况
        4.1.2 金代社会基本情况
    4.2 装饰题材及象征意涵的多样性
        4.2.1 图案题材丰富
        4.2.2 壁画、绘画技艺
        4.2.3 瓦当纹样特色
        4.2.4 雕刻技术表征
    4.3 装饰回应环境
        4.3.1 本地民族化的装饰
        4.3.2 民族自强精神的影响
        4.3.3 宗教信仰的作用
    4.4 建筑装饰的融合与承袭
        4.4.1 茶的连接
        4.4.2 杂居的生活状态
        4.4.3 与宋的承袭
        4.4.4 浪漫主义思想
    4.5 建筑活动再生
        4.5.1 都城文化
        4.5.2 佛塔类型建筑
        4.5.3 建筑装饰技术进步
    4.6 本章小结
5 中央王朝时期建筑装饰的接受性意象
    5.1 元、明、清大一统时代的发展背景
        5.1.1 元代社会基本背景
        5.1.2 明代社会概况
        5.1.3 清代社会基本情况
    5.2 视觉冲击力形式的单一与清晰
        5.2.1 色彩体系特征
        5.2.2 细部的图形特征
        5.2.3 建筑彩画的特殊性
        5.2.4 建筑装饰图案分析
    5.3 印象深刻形式感
        5.3.1 建筑装饰材料更新
        5.3.2 建筑形式限定
        5.3.3 工具理性的体现
        5.3.4 追且追求个性
    5.4 理想化的建筑追求
        5.4.1 吸附聚合
        5.4.2 伦理理性要求
        5.4.3 喇嘛教的影响
        5.4.4 龙纹的成型
    5.5 建筑活动
        5.5.1 盛京城的建造
        5.5.2 交流活动影响
        5.5.3 明代造城运动
    5.6 本章小结
6 东北地区古建筑装饰意象演化特征及其规律
    6.1 东北地区古建筑装饰演化特征
        6.1.1 急剧性
        6.1.2 主动性
        6.1.3 模仿性
    6.2 装饰意象演化规律
        6.2.1 由弱质意象转向强质意象
        6.2.2 由间接意象走向直接意象
    6.3 创新点
        6.3.1 创新点一
        6.3.2 创新点二
        6.3.3 创新点三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内容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浮雕纯紫铜艺术壁画(论文参考文献)

  • [1]综合材料在西安地铁九号线站点壁画中的设计应用研究[D]. 孟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2]拉萨城市公共艺术研究[D]. 王顺. 西藏大学, 2021
  • [3]西安城市街道空间中唐文化主题雕塑的设计研究[D]. 徐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当代城市公共艺术的场所精神研究[D]. 殷子. 武汉理工大学, 2020
  • [5]探究我国地铁壁画艺术的发展趋势[J]. 齐雪松. 艺术评鉴, 2019(24)
  • [6]基于城市景观场所精神表征的公共艺术介入策略研究[D]. 刘福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
  • [7]瓦当“四神”纹样在综合材料艺术创作中的运用研究[D]. 仲怡霄. 苏州科技大学, 2019(01)
  • [8]地铁壁画对城市文化的传播方式研究 ——以南京地铁壁画为例[D]. 顾族宸.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9]城市文化的建构与想象:南京地铁车站空间文化研究[D]. 赵晓培.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10]东北地区古建筑装饰意象特征研究[D]. 郭潇.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浮雕纯铜艺术壁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