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社区读者,实现资源共享

服务社区读者,实现资源共享

一、服务社区读者 实现资源共享(论文文献综述)

蔡毓菁[1](2021)在《莲都区公共图书馆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时代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愈发凸显,在现代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架构中公共图书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所在地区居民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同时保障公民文化权利。在全国提倡文旅融合,文化和旅游共同促进地区发展的大背景下,重视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有利于提升居民整体素质水平与精神文明建设进程。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是在分析丽水市莲都区公共图书馆(以下简称莲都区图书馆)提供公共服务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提升其公共服务质量。论文对城市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公共图书馆、智慧图书馆等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并以公共产品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和图书馆学五定律为视角,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法以及调查问卷法对莲都区图书馆提升公共服务质量进行研究。首先,探讨莲都区图书馆智慧化发展与公共服务供给现状:第一,浙江省图书馆现状与莲都区图书馆概况,明确莲都区图书馆主要职能与四大核心优势;第二,莲都区图书馆智慧化发展建设现状,核心惠民服务、智慧化公共服务供给工作、发展亟待智慧化转型。其次,研究莲都区图书馆存在的问题:包括基础设施空间不足、图书资源储备不够、阅读推广活动局限大,服务质量有待加强等,分析得出莲都区图书馆场馆空间不大、文化底蕴薄弱、阅读推广活动传统化、群众阅读需求攀升、经费投入有限等五个原因。基于上述发现,本论文提出如下措施来改善莲都区图书馆的公共服务质量:第一,提高莲都区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利用率;第二,深耕莲都区图书馆文化底蕴建设;第三,深化莲都区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智慧化;第四,构建莲都区图书馆智慧化内容供给体系;第五,提高莲都区图书馆资源价值。最后指出本论文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李青[2](2021)在《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文中认为非正式科学教育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培育了具备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的现代公民,以教育的现代化彰显人的主体性和科学理性,最终指向人的现代性。但当前,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却面临制度、观念和方法等因素制约而无法对接社会转型需要。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良性发展,为美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培育了具有自主意识和理性精神的科学公民,有力地推动科学与社会的融动互进。美国社会现代化诉求是如何借助非正式科学教育渗透到民众心智中的,非正式科学教育在此过程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研究以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出美国社会现代性是如何体现并作用于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过程。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对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化梳理。依托社会文化情境理论等,对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演进的文化、政治、经济、等社会情境进行剖析,揭示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演进与美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互动关系,剖析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培育具有主体意识、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思维的科学公民来顺应社会现代化转型的。绪论部分主要交代选题的价值、相关学术动态、研究设计的依据以及研究对象的合理化界定,使研究对象明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第一章聚焦宗教神性裹挟下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培育虔诚信徒,培育神性社会所需的宗教价值观;第二章聚焦政治化的非正式科学教育,剖析非正式科学教育如何通过科学启蒙为新国家培育具有民族意识和政治素养的国家公民,践行为民主政治巩固民意的政治使命;第三章聚焦工业化时期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回应社会形态跃迁和生产力解放诉求,并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塑造的技术理性及其极化对人性的异化;第四章转向对技术理性极化的利弊反思,以培育具备科学反思精神和批判意识的能动公民为目标,批判技术理性对整全人性的异化,并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需要渗透知识背后的方法、态度和价值观元素,推动公众理解科学的价值及潜在的风险;第五章则根植于后现代实践哲学下的追求个体解放和意识独立的时代诉求,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逐渐从服务宗教、政治、经济和文化意识的姿态回归到追求个体自主意识的理性精神的本真使命,强调教育的实践性、情境性和交互对话性,以主体间性思维审视传播主体和公众间的互动关系,倡导公众在交流对话中加深对科学的认知,塑造具有整全理性的科学公民。研究认为,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科学大众走化向大众科学化的历程,即逐渐从外在于人的工具的现代性形态转向回归人性本体的后现代性形态。教育目的从“外在的目的”转向“本体的目的”;教育内容从“有序的科学”转向“跨界的科学”;实施模式从“单向的灌输”转向“双向的交互”,体现出一种从“依附性发展”转向“批判性发展”的态势。研究指出,美国文化传统、资本主义精神和分权自治体制是影响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因素。目标与内容明晰、实施模式多元、广受社会支持和重视成效评估是其实践经验。最终在把握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面临的理念、经费、人员、制度和评估困境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路径:根植我国科学教育发展历史与现实,正确处理文化差异与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辩证关系;营造适切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提升其制度体系完善性和民主参与的文化生态;聚焦专业性人才培养,加强非正式科学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重视家庭情境中的科学知识传递,弥补家庭科学教育的缺失;关切非正式科学教育成效评价,健全其的成效测评体系。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需要理性反思美国经验的适切性,思考“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模式的互鉴可能;检视整体迈向“公众参与科学”阶段是否冒进;探索非正式科学教育“情境断裂”的缝合思路。

姚琳颖[3](2021)在《社区图书馆文化服务质量评价研究》文中指出二十一世纪以来,为推动基层文化事业的发展,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积极响应中央关于建设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任务,基层社区图书馆作为引领基层社区文化氛围的核心支柱,致力于将文化与公众生活紧密连接在一起。本文基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视角,界定了社区图书馆在大环境下的定位,主要以河北省石家庄市和邢台市社区图书馆为调研对象,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实地调查和网络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参考国内外图书馆服务质量研究方面的相关文献,最终确定了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及下设的24个具体指标项目作为本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突发,在调研阶段选取两市具有代表性的5所社区图书馆为重点评价对象,并运用SPSS 24.0和Excel工具对问卷进行实证分析,总结存在问题,在借鉴其他地区社区图书馆发展优势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优化发展策略。

许嘉敏[4](2020)在《PPP视角下社区图书馆服务运营模式创新研究 ——以广州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简称PPP)主要通过政府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利益共享。这一模式已成为许多国家公共设施建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社区图书馆是一个还未来得及充分考虑的文化服务基本单元,服务最基层的民众,面大量广,它的发展涉及到诸多复杂的因素。将社会资本引入社区图书馆的建设,激活社会资本和资源,补充政府投入与服务的不足,这已成为社区图书馆建设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利用田野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调查方式把PPP模式引入到图书馆服务领域中,打破传统文化供给模式的局限性,促进政府部门的文化供给模式改革,还能够借助社会资本的优势技术和先进理念,全面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的丰度,增强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基于以上研究背景,本文主要从以下五方面展开研究,第一章首先阐述了本研究的背景、基本概念、研究思路和内容。第二章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评述,并对相关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和解读。第三章通过对比国内外公共图书馆PPP服务供给模式的基础上从资金、效能、人员和创收等维度来论述广州市社区图书馆PPP模式的运营现状,提出运营影响因素,对其存在的问题展开了分析,并简要分析了其影响因素供给中引入PPP模式的内在逻辑。第四章通过对广州市社区图书馆的探究,找寻社区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之间的内在主次关系,根据社区图书馆的基本性质探究出政府、图书馆和企业之间确立权利、责任、利润后,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PPP模式运作过程进行系统的梳理,尤其针对在社区图书馆服务运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评估,构建出风险分担的框架,最终形成较为清晰明确的社区图书馆PPP模式的运营流程,也对政府、图书馆和企业各自的职责和彼此的关系进行梳理和划分。第五章通过以上的理论阐释,进一步厘析广州市社区图书馆供给PPP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政府、图书馆和企业提出相应的建议。最后通过研究国外英日美典型发达国家与国内深圳、无锡等案例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多元化的实践历程,总结广州市社区图书馆PPP模式的运营情况。本文以公众需求为向导,旨在为读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图书馆服务,同时向全国新型图书馆推广创新供给模式提供借鉴。本文针对图书馆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有利于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而具有较强的社会现实意义。

王悦[5](2020)在《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的街镇图书馆建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技术普及,使信息载体形式和获取方式发生巨大变化,文化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以及图书馆的社会化都促使公共图书馆即将面临一次颠覆性的改革,功能多元、空间开放,体验升级、公共图书馆将由传统的纸质书本阅读场所逐渐发展成复合的市民信息枢纽与文化中心。同时广州市为落实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体系化的发展要求,着力解决公共图书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街镇图书馆的发展成为城市热点话题,随着居民读者的需求升级,街镇图书馆的设计原则也在提升,街镇图书馆仅依靠传统的人才招聘和管理方式导致最终服务质量无法改善。因此迫切需要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从资金、人力、技术等方面提供辅助,进而消除街镇图书馆的发展障碍。在国家政策和广州区域政策两个层面可以看到从1998年起陆续颁布了多条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相关条例与政策,在颁布的相关条例和政策中国家对于“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扶持越发根本全面,内容越发详细具体,社会力量的发展环境越发充分,使得广州市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中可以大力引入社会力量,在建设图书馆之城的探索中,形成自己的特色做法。基于上述三大研究背景,笔者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性和研究必要性的广州市为例,以发展独具特色的12家市、区级图书馆与社会力量合作的多方共建共管模式的街镇图书馆为研究对象,捕捉当前建设问题的共同点:足够的标识性、多元性和适应性,针对性地引入数据分析的视角和研究方法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通过不同维度的详细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设计策略。全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共由五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为第一部分,绪论篇章,阐述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对研究现状进行简练系统的论述,并对核心研究方法和创新点进行必要的介绍和说明。第二章和第三章为第二部分,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街镇图书馆的先导性研究以及建筑适宜性研究,属于基础研究内容,为全文奠定理论基础。针对广州市公共文化体系进行现状梳理,总结广州市公共图书馆体系的特点以及街镇图书馆的基本建设情况。并对“街镇图书馆”和“多方共建共管模式”进行概念辨析。总结归纳了街镇图书馆的定义、空间特征、国内外发展历程及发展模式和多方共建共管模式的定义、特征及广州市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建设方式。同时调研选取并研究总结了12个多方共建共管模式的街镇图书馆项目案例的实践经验,第三章分别研究了街镇图书馆建筑设计的影响因素,多方主体参与街镇图书馆建设的契合点以及制约因素。第四、第五章是本文的核心章节,设计方法搭建以及建筑设计策略生成,通过与传统模式街镇图书馆的对比,提取多方共建共管模式街镇图书馆设计的优越性特点,从而总结其文化定位及多层级的设计方法。第五章,通过设计方法指导,展开多方共建共管模式的街镇图书馆建筑分层级的设计策略研究,首先是区位选址、场馆规模和建造类型的选择;其次是多方共建共管模式街镇图书馆的外部环境设计,包括场地场所感构建、交通整合以及建筑立面标识性设计;此外是多方共建共管模式街镇图书馆的内部环境设计,包括建筑的功能配置、面积配比、空间组织、空间弹性设计、环境设计以及人性化设计。最后是多方共建共管模式街镇图书馆建筑的文化内涵表达。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期望填补对街镇图书馆、多方共建共管模式的街镇图书馆研究的不足,凸显引入多方共建模式作为街镇图书馆建设方式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对今后街镇图书馆的建设提供一定的方法借鉴与参考。

刘宇[6](2020)在《学科知识服务模式下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建设及借鉴》文中研究说明传统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责除了为纸质文献资源提供存储场地、为师生、研究人员提供书籍借阅服务外,还为读者提供学习、阅览的空间。随着时代和技术的进步,人们的阅读介质与阅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三类空间的比例关系也随之不断改变,特别是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学生因此成为了整个学习过程的核心要素;作为学生课后重要的学习场所——高校图书馆提出了“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将服务重心由“书籍”转向了“人”;服务对象的转变导致图书馆内部各功能空间的布局和面积配比均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动,纸质文献的存储与借阅空间不再是馆内占比最大的空间,取而代之的是围绕“读者”展开的一系列新型学习空间、复合型功能空间、创意趣味空间以及一些人性化休憩空间等。本文将美国高校图书馆的自主学习空间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美国高校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大学生学习行为和需求、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模式以及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形成发展的原因等方面的分析,并深入研究了其馆内各功能用房的配比和空间组织、各类型自主学习空间的特征和面积占比以及美国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的发展体系,并详细了解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空间的建设情况,进而为我国高校图书馆的自主学习空间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论文共六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叙述: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涵盖了绪论篇章和理论知识的归纳整理部分。绪论篇章主要介绍了本次研究的背景、与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和学科知识服务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综述、有关概念的阐释、研究对象及内容、研究目的意义和创新点、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等;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学科知识服务模式以及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形成发展历程。第二部分为第三章,为国内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现状研究。笔者就国内七所高校图书馆进行了调研分析,深入研究了其内部各大功能用房的面积配比、各类型自主学习空间的建设现状、相关配套服务设施以及学科知识服务建设等内容,并结合调研问卷的回馈信息,总结了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不足与亟待改进之处。第三部分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分析了美国高校教育环境、学生学习行为对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形成发展奠定的有利基础,并对美国高校图书馆内部自主学习空间的展开了具体研究,为本文核心研究内容。第四章具体分析了美国高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美国高校学生的学习行为和需求以及美国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的形成发展,为后文奠定基础;第五章则是具体展开对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研究,介绍了其历史背景与形成发展的条件,研究了高校图书馆内各功能空间的配比、空间组织以及各类自主学习空间的类型、特征、功能组成以及占比情况,同时也一并分析了美国高校图书馆学科知识服务的特点与建设情况。第四部分为第六章,为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建设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具体从两个方面进行概括总结:其一,将中美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以及学科知识服务的建设情况进行比较,并从析总结国内高校图书馆的相对不足之处;其二,根据以上成果结合我国现有国情,总结归纳出在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以及学科知识服务的建设中值得借鉴参考的五项内容。通过以上研究与分析,希望能对未来我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建设产生一定价值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马玥映秋[7](2020)在《昆明市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强民族强,文化兴国运兴。近年来政府致力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公共文化供给方式改革成为亟待理论界与实践界解决的现实诘问。高校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一种补充,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具有推动文化供给方式改革的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产品质量的作用。自1978年提出社会服务以来昆明市也有部分高校图书馆开展了实践探索,但我国高校图书馆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没有政策上的刚性要求,也缺乏具体的指导意见,全凭高校图书馆的自觉。且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使高校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难以形成长期有效的供给。本文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出发,梳理了高校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之上结合昆明市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状况,借鉴国内外高校的经验,归纳总结昆明市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困境存在的问题,并针这些问题从政府引导方式、供给主体、供给原则、供给方法和服务保障等方面出发总结出提升昆明市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率的建议。

郭冠群[8](2020)在《智慧城市背景下社区图书馆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8年11月,IBM正式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战略,试图在全球范围内开启资源互通。2009年,IBM从中国的资源现状与发展现状出发,为中国量身打造了智慧方案,基于医疗、电力、交通、供应链、银行、城市等各个层面制定了相应的综合性战略。迄今为止,该方案在我国多个领域先后开始推进,我国开始朝着全面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迈进,在此情形之下,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我国的战略发展也越来越重要。以智慧城市的发展为前提,我国的社区智慧图书馆界也开始针对于智慧图书馆的发展进行研究,试图借智慧城市的契机来实现图书馆服务的升级。社区智慧图书馆的主要功能是为社区居民提供泛在智慧服务,它是数字图书馆、复合图书馆等发展之后出现的一个更先进的图书馆形态。它以传感器、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为基础,令图书流、人员流、物流、信息流之间实现了充分的流动,令书书、人人、书人之间实现了互通互联。以用户的实际需求为核心,为其提供全方位的泛在智慧服务。图书馆有着自身的资源优势,加强智慧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提升图书馆的泛在智慧服务水平。从我国的发展现状来看,目前还未构建真正的智慧图书馆。文章以智慧图书馆建设为题,通过考察国内一些地区的少量社区智慧图书馆建设,进行认真的案例分析。主要从六部分进行论述,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以往的研究概况,社区智慧图书馆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以及建设智慧图书馆的基本功能。本文第三章,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图书馆顶层设计、设施设备、馆藏资源、管理协作、用户服务供给等方面,分析了目前我国在社区智慧图书馆建设中出现的几个问题,比如配套政策与规范的缺失、馆员素质等等。本文第五章主要从完善管理、加强建设、加强服务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通过本文研究,结合智慧图书馆的发展特点及管理理念,从各个角度分析出了一条符合社区情况的智慧图书馆发展道路,满足读者日益多元化的需求。最后,结论与展望,对全文的研究进行总结,指出其成果及不足,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规划与展望。

王小宝[9](2020)在《公共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研究 ——以洛阳城市书房“河洛书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响应阅读社会的号召,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被要求阅读,阅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近年来,各地以各种形式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全民阅读活动。全民阅读,提高人民素质,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战略目标之一。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公共图书馆。它们在国民阅读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把促进、引导和服务国民阅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坚持以人为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了基本条件。公共图书馆在民众教育、公民素养和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成为世界的普遍共识。公共图书馆服务逐步向均等化、标准化、信息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图书馆采用新的模式和方法,不断为读者创造舒适的阅读空间,提供便捷的阅读方式。创建24小时自助的城市阅读空间“城市书房”是公共图书馆重要的实践探索。城市书房作为图书馆分馆建设的一种形式,近年来发展迅速。在长江三角洲的许多地方,城市书房往往座无虚席,这有效地推动了市民阅读量的增长,这种新的城市书房形式很受消费者和游客的欢迎。本文选取了洛阳城市书房—河洛书苑中五个典型案例,对它们的建设模式、建设成效,采用文献调查、实地调查等方法对五所城市书房分别进行了调查与介绍,探索分析现代图书馆延伸服务的新模式。

赵子漩[10](2020)在《贵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研究》文中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于2018年1月1日正式实施,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和保障,同时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贵阳市是西南欠发达民族地区的典型代表。贵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建设紧随时代步伐,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的研究给贵阳市城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架构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和策略,有一定的实践意义。首先,论述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相关概念以及信息政治经济学、图书馆政治学、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理论。其次,在本文的调研部分,对广州、深圳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进行典型案例分析,总结经验。对贵阳市城区公共图书馆进行了田野调查和读者调查,总结现状并分析原因。最后,根据调研结果,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切合实际且符合贵阳本地特色的完善策略,包括服务体系、基础条件、基础阅读服务、阅读推广服务、弱势群体服务和数字化服务。本文涉及的重要研究方法有:田野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等。第一,基础理论部分。通过购买专业书籍、查阅网络资源和图书馆数据库及藏书的方法,收集丰富的有关于本研究的文献,通过筛选成为本研究的主要素材和理论基础。第二,调研部分。运用田野调查法,对各个图书馆实地参观、对馆长馆员进行专家访谈、获取服务数据等,得到大量真实可靠的一手资料,成为本研究的主要分析素材。运用问卷调查法,设计读者调查问卷,针对用户对公共图书馆的参与行为、认知和态度进行调查,分析数据并得出研究所需的结论。本研究有两个创新点,即视角创新和观点创新。一、视角创新。采用适用性的理论视角,注重学术研究与实际工作的黏性,注重对于实践工作的适用性指导,提出的策略具有适用性和可实施性。二、观点创新。本文提出完善贵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架构、提升贵阳市公共图书馆基础阅读服务品质、强化贵阳市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等六大方面的优化策略,不仅为贵阳市,也希望能够为西部民族地区及欠发达城市图书馆提供有效指导。

二、服务社区读者 实现资源共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服务社区读者 实现资源共享(论文提纲范文)

(1)莲都区公共图书馆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信息时代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愈发凸显
        1.1.2 新时代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和转型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城市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
        2.1.2 公共图书馆
        2.1.3 智慧图书馆----互联网时代公共图书馆功能的拓展
    2.2 研究理论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3 图书馆学五定律
    2.3 本章小结
3 莲都区图书馆智慧化发展与公共服务供给现状
    3.1 浙江省图书馆现状与莲都区图书馆概况
        3.1.1 浙江省图书馆现状
        3.1.2 莲都区图书馆概况
    3.2 莲都区图书馆智慧化建设现状
        3.2.1 莲都区图书馆核心惠民服务
        3.2.2 莲都区图书馆智慧化公共服务供给工作
        3.2.3 莲都区图书馆发展亟待智慧化转型
    3.3 本章小结
4 莲都区图书馆公共服务问卷调查
    4.1 问卷设计、问卷实施、问卷结果及分析
        4.1.1 问卷设计
        4.1.2 问卷实施
        4.1.3 问卷结果及分析
    4.2 莲都区图书馆公共服务满足公众文化需求存在的问题
        4.2.1 基础设施空间不足
        4.2.2 图书资源储备不够
        4.2.3 阅读推广活动局限性大
        4.2.4 服务质量有待加强
    4.3 莲都区图书馆公共服务满足公众文化需求问题原因分析
        4.3.1 莲都区图书馆场馆空间不大
        4.3.2 莲都区图书馆文化底蕴薄弱
        4.3.3 莲都区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传统化
        4.3.4 莲都区群众阅读需求攀升
        4.3.5 莲都区图书馆经费投入有限
    4.4 本章小结
5 莲都区图书馆公共服务优化建议
    5.1 强化莲都区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利用率
        5.1.1 提高智慧图书馆设施利用率
        5.1.2 提升莲都区社区图书馆服务
        5.1.3 强化爱心书屋协同效用
    5.2 深耕莲都区图书馆文化底蕴建设
        5.2.1 培育智慧图书馆文化底蕴
        5.2.2 加强地方文献的文化建设
    5.3 深化莲都区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智慧化
        5.3.1 扩大全民阅读惠民工程
        5.3.2 提升书香莲都人文精神
    5.4 构建莲都区图书馆智慧化内容体系
        5.4.1 提升图书馆常规服务水平
        5.4.2 深化与全国图书馆行业企业的合作
        5.4.3 创新智慧图书馆特色服务
        5.4.4 强化智慧图书馆队伍专业培训与监督考核
    5.5 提高莲都区图书馆资源价值
        5.5.1 争取智慧图书馆建设资金保障
        5.5.2 健全区域智慧图书馆书籍资源共享机制
    5.6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问卷
致谢

(2)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非正式科学教育相关研究
        (二)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研究概况
        (三)现代性相关研究
        (四)文献述评
    三、研究设计
        (一)现代性与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关系
        (二)理论基础
        (三)具体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内容
    四、核心概念
        (一)现代性
        (二)非正式科学教育
第一章 “侍奉上帝”与宗教信徒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前殖民时期的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前殖民阶段的美国社会发展样态
        (二)前殖民阶段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概况
    二、“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清教政治模式在殖民地初步践行
        (二)殖民地经济贸易水平逐渐增强
        (三)欧洲文化教育传统在北美的沿袭
        (四)宗教性教育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
    三、“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教义问答”模式中的家庭教育
        (二)“社区布道”中的科学知识推广
        (三)本杰明·富兰克林等人的科学实践
        (四)“报刊出版”中的科学知识扩散
    四、“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为开拓“新耶路撒冷”而教
        (二)教育类型与方式分散多样
        (三)以立法巩固教育的宗教性
        (四)教育的实用性倾向日渐凸显
    五、“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宗教神性对自然人性的无情宰治
        (二)“杂乱拼凑”的教育师资队伍
        (三)“潜匿于神学体系中的科学知识”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层级化明显
第二章 “科学立国”与“国家公民”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新生国家为自由民主而战
        (二)“旧科学”的落寞与“新科学”的荣盛
        (三)“大觉醒运动”与西进运动的发展
        (四)以立法形式巩固民主政治观的实践
    二、“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培育民族情感”的场馆科学实践
        (二)“宣扬理性”的公共讲座与科学博览会
        (三)“知识福音”与教会性科学知识推广
        (四)政治主导的科学知识推广实践
        (五)职业科学人的热情参与
        (六)“公民社会塑造”与科学新闻出版
    三、“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科学立国”成为核心价值诉求
        (二)“宗教性的消退”与“世俗化的觉醒”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具有国家化倾向
        (四)注重借鉴西欧教育的优质经验
    四、“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立国之师”的质量参差不齐
        (二)“科学立国”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
        (三)“科学立国”的实利主义倾向显现
        (四)“国家公民培育”面临“肤色歧视”
第三章 “技术时代”与“科技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内战对美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助推
        (二)“手工训练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三)进步主义运动与进步教育实践
    二、“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教会推行的“科学肖陶扩之旅”
        (二)“政府推动”的技术知识推广
        (三)“报刊科学”中的科技知识传递
        (四)科学场馆的科学知识宣传
        (五)技术行会的产业技能培训
        (六)“新闻媒体人”的科技资讯传播
    三、“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以培育具有技术理性的产业人为目标
        (二)教育内容更注重生产实用性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遵循“新闻模式”
        (四)“新闻人的出场”与“科学人的隐退”
    四、“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唯技术理性的价值取向盛行
        (二)科学新闻的“碎片化”与“主观化”
        (三)伪科学与迷信冲击下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出现衰退迹象
第四章 “科学危机”与“批判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科学危机”激化了美国社会发展矛盾
        (二)“莫斯科的威胁”与“华盛顿的警觉”
        (三)公众“科学万能论”价值观的消解
        (四)“经济起落”与非正式科学教育的“颠簸”
    二、“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新闻科学”的“荧幕化”与内容“专精化”
        (二)增强公众科学鉴别力的“电视科学”
        (三)创设“科学原生态”的场馆科学模式
        (四)“共筑科学理解力”的“科学共同体”
        (五)“从做中学”的社区化科学教育
    三、“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理解科学”的政治取向较为明显
        (二)理性批判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三)“现代公众”概念的逐渐清晰化
        (四)科学与消费的联姻:“科学广告”盛行
    四、“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消费文化对公众理智精神的侵蚀
        (二)科学在公众视野中的形象滑落
        (三)迷信和虚假内容仍然充斥其中
        (四)公众定位从“知识缺失”转向“理解缺失”
第五章 “交往社会”与“实践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科学哲学的“生活实践转向”
        (二)知识生产模式的后现代转型
        (三)社会转型对非正式科学教育提出新要求
        (四)美国社会持续关注科学教育事业
    二、“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为公众参与科研创设“公共科学领域”
        (二)鼓励实践探索的科学场馆活动
        (三)推行交互对话的科学传播模式
        (四)“活动式”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开展
        (五)“专业化”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
    三、“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强调公众参与科学的机会平等
        (二)注重科学参与的交互性对话
        (三)凸显公众参与科学的情境化
        (四)关切非正式科学教育的成效测评
    四、“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公众参与”面临过度商业化的侵蚀
        (二)科学人与公众的科学理解错位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缺乏自我批判反思
        (四)公众参与科学的活力受限
第六章 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审思:历程审视、影响因素、经验与反思
    一、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审视
        (一)目标追求:从外在的目的转向本体的目的
        (二)教育内容:从有序的科学转向跨界的科学
        (三)实践模式:从单向的灌输转向双向的交互
        (四)“自我批判”:从依附性发展转向批判性发展
    二、影响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美国文化传统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二)资本主义精神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三)分权自治政治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四)科学自身发展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三、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实践经验
        (一)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清晰
        (二)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实施模式多元化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社会支持力度高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更强调成效评价
    四、美国经验对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启示与反思
        (一)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二)美国经验对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启示
        (三)理性反思美国经验的本土化转译
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改革年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3)社区图书馆文化服务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依据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述评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难点
        二、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社区图书馆文化服务概述
    第一节 社区图书馆概述
        一、社区图书馆的基本概念
        二、社区图书馆的适用规范
        三、社区图书馆功能界定
    第二节 公共文化服务概述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基础
        二、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意义
    第三节 社区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定位
        一、理念定位
        二、功能定位
        三、发展定位
    第四节 社区图书馆文化服务内容
        一、拓展文化知识
        二、开展文化活动
        三、传播文化理念
    第五节 社区图书馆文化服务模式
        一、信息自助模式
        二、文化混合模式
        三、文化联盟模式
第三章 基于LIBQUAL+~(TM)模型的社区图书馆文化服务质量评价模型构建
    第一节 LIBQUAL+~(TM)模型的起源与发展
        一、起源及发展过程
        二、模型的特点与发展趋向
    第二节 评价体系的初步建立
        一、评价指标的筛选方法
        二、评价指标的意义
        三、评价指标的具体描述
        四、评价指标的修改及完善
第四章 社区图书馆文化服务质量评价实证分析
    第一节 调查问卷设计与回收数据统计
        一、调查问卷设计
        二、问卷发放与回收
    第二节 社区图书馆文化服务质量评价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用户基本情况分析
        二、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三、各维度和指标的统计分析
        四、研究结论
    第三节 社区图书馆文化服务质量的现存问题
        一、社会环境影响文化服务能力
        二、现代化设备的服务效果存有不足
        三、文化信息传递的时效性不强
        四、用户的文化体验感有待提高
第五章 社区图书馆文化服务质量优化策略
    第一节 宏观环境优化社区图书馆文化服务
        一、政策支持层面
        二、社会环境影响层面
    第二节 微观维度优化社区图书馆文化服务质量
        一、提升社区图书馆自身建设水平
        二、构建多元文化服务平台
        三、满足读者人文精神内在需求
第六章 总结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4)PPP视角下社区图书馆服务运营模式创新研究 ——以广州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相关概念
        1.2.1 社区图书馆
        1.2.2 公共图书馆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1.4 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1.3 文献评述
    2.2 基本理论基础梳理
        2.2.1 PPP的概念和特征
        2.2.2 PPP类型和运作模式
        2.2.3 PPP模式优劣势状况
        2.2.4 PPP模式可行性分析
第三章 广州市社区图书馆PPP模式运营现状分析
    3.1 广州市社区图书馆运营现状
        3.1.1 资金情况方面
        3.1.2 服务效能方面
        3.1.3 人员组织方面
        3.1.4 创收能力方面
    3.2 广州市社区图书馆PPP模式应用分析
        3.2.1 “图书馆+工业园”,资源整合
        3.2.2 “图书馆+企业”,优势互补
        3.2.3 “图书馆+政府购买”,强强联合
    3.3 广州市社区图书馆PPP模式风险分析
        3.3.1 风险识别
        3.3.2 风险分担
        3.3.3 效率风险
        3.3.4 财务风险
        3.3.5 监管风险
第四章 广州市社区图书馆PPP模式运营影响因素
    4.1 基本概述
    4.2 具体因素
        4.2.1 政府因素
        4.2.2 图书馆因素
        4.2.3 企业因素
        4.2.4 社区居民因素
第五章 广州市社区图书馆运营中应用PPP模式的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政府层面
        5.2.2 图书馆层面
        5.2.3 企业层面
        5.2.4 社区居民层面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读者调查问卷(网上问卷+实地派发)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的街镇图书馆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民众多样的文化需求和文化供给不足的矛盾
        1.1.2 引入社会力量是公共文化建设的有力补充
        1.1.3 相关法规及政策体系的推进和支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畴与内容
        1.3.1 概念的界定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研究创新点及研究必要性
        1.6.1 角度创新
        1.6.2 研究的必要性
第二章 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街镇图书馆先导性研究
    2.1 广州市公共图书馆体系相关研究
        2.1.1 总分馆公共图书馆体系
        2.1.2 政府主导,多方共建
        2.1.3 基本建设情况
    2.2 街镇图书馆相关研究
        2.2.1 街镇图书馆的概念界定
        2.2.2 街镇图书馆发展沿革
        2.2.3 街镇图书馆建筑特性
    2.3 多方共建共管模式相关研究
        2.3.1 多方共建共管模式相关概念界定
        2.3.2 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的建设方式
    2.4 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的街镇图书馆的建筑实践及经验总结
        2.4.1 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的街镇图书馆建筑实践
        2.4.2 实践经验总结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街镇图书馆设计要点研究
    3.1 街镇图书馆建筑设计的影响因素
        3.1.1 时代发展影响要素
        3.1.2 使用主体的行为特征及心理需求
        3.1.3 使用功能需求类型分析
    3.2 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与街镇图书馆建设的契合点
        3.2.1 社会力量参与前期建设
        3.2.2 社会力量参与管理运营
        3.2.3 社会力量参与服务供给
    3.3 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的街镇图书馆的制约因素
        3.3.1 多主体参与因素
        3.3.2 社会环境因素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街镇图书馆建筑设计方法构建
    4.1 多方共建共管模式较传统模式街镇图书馆的优越性
        4.1.1 传统街镇图书馆现状问题的观察与分析
        4.1.2 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街镇图书馆设计优越性
    4.2 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的街镇图书馆文化定位
        4.2.1 基于商业逻辑的“图书馆+”模式
        4.2.2 基于文化诉求的小型文化综合体
        4.2.3 基于地域性特征的主题型图书馆
    4.3 基于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街镇图书馆设计方法
        4.3.1 适宜的规划选址及准确场馆规模预估
        4.3.2 标识化建筑外部环境设计
        4.3.3 复合化建筑功能空间设计
        4.3.4 专业化服务供给,形成特色主题空间营造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街镇图书馆建筑设计策略
    5.1 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街镇图书馆规划选址及建造类型选择
        5.1.1 规划布局原则
        5.1.2 区域位置选择
        5.1.3 场馆规模确定
        5.1.4 建造类型选择
    5.2 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街镇图书馆建筑外部环境设计
        5.2.1 外部场地设计
        5.2.2 建筑立面形态设计
    5.3 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街镇图书馆建筑内部环境设计
        5.3.1 功能配置及配比
        5.3.2 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街镇图书馆空间组织
        5.3.3 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街镇图书馆空间设计
    5.4 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街镇图书馆文化内涵表达
        5.4.1 共建企业文化的表达
        5.4.2 区域地域性的表达
        5.4.3 专业主题性的表达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本文的主要结论
    本文的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广州市多方共建共模式街镇图书馆读者使用需求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学科知识服务模式下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建设及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信息技术发展引发的阅读方式转变
        1.1.2 教育理念转变引起的学习方式改变
        1.1.3 中美高校图书馆发展情况
    1.2 文献综述
        1.2.1 与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1.2.2 与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相关概念及阐释
        1.3.1 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模式
        1.3.2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1.3.3 自主学习空间与藏阅空间
        1.3.4 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
    1.4 研究对象及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5.3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及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2.1 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发展
        2.1.1 图书馆空间布局的发展历程
        2.1.2 高校图书馆的“传统学习空间”
        2.1.3 从“传统学习模式”到“数字化网络学习”
        2.1.4 从“传统学习空间”到“自主学习空间”
    2.2 学科知识服务模式
        2.2.1 知识服务模式的内涵
        2.2.2 知识服务模式的类型
        2.2.3 学科知识服务模式
        2.2.4 学科知识服务模式的特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现状研究
    3.1 调研背景
        3.1.1 调研对象选取
        3.1.2 调研方法
    3.2 国内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调研及分析
        3.2.1 调研对象基本信息介绍
        3.2.2 图书馆各功能用房面积占比分析
        3.2.3 各类型自主学习空间建设现状
        3.2.4 配套服务设施分析
        3.2.5 学科知识服务建设
    3.3 调研问卷分析
    3.4 现状问题汇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以学科知识服务模式为背景的美国高校教学理念及学生学习行为与需求研究
    4.1 美国高校教育理念及教学模式
        4.1.1 美国高校教育理念研究
        4.1.2 美国高校教学模式研究
        4.1.3 国内高校教学现状
        4.1.4 中美高校教学模式比较
    4.2 美国大学生学习行为与使用需求研究
        4.2.1 图书馆内行为类型的研究
        4.2.2 图书馆内学习行为的研究
        4.2.3 学习行为与环境互动性研究
        4.2.4 使用需求研究
    4.3 美国高校图书馆的“学科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4.3.1 学科知识服务体系的发展
        4.3.2 提供“学科知识服务”的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学科知识服务的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案例研究
    5.1 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建设发展背景
        5.1.1 历史背景
        5.1.2 发展条件
    5.2 美国高校图书馆功能配比及空间布局研究
        5.2.1 研究对象选取
        5.2.2 设计概况及定位分析
        5.2.3 图书馆各功能空间面积配比分析
        5.2.4 图书馆内部各功能用房空间组织分析
    5.3 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研究
        5.3.1 自主学习空间的功能构成
        5.3.2 自主学习空间的类型
        5.3.3 各类型自主学习空间面积占比分析
        5.3.4 自主学习空间特征
    5.4 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配套服务研究
        5.4.1 学科知识服务
        5.4.2 技术服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建设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6.1 中美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及学科知识服务建设的比较研究
    6.2 适应我国国情的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建设借鉴
        6.2.1 增加自主学习空间在高校图书馆内的面积占比
        6.2.2 丰富自主学习空间的类型、增加空间的趣味性
        6.2.3 提升个体学习空间的占比、增加学习空间的私密性灵活性
        6.2.4 完善自主学习空间的人性化布局、管理及配套设施
        6.2.5 促进非功能性交通空间的利用及多元化发展
        6.2.6 结合智能技术提升学科知识服务的整体质量与用户体验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研究成果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高校图书馆使用情况及满意度调查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昆明市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内容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内容提纲
        三、技术路线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评述
    第四节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昆明市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理论分析
    第一节 概念阐释
        一、公共产品
        二、高校图书馆
        三、公共文化服务
    第二节 理论依据
        一、公共产品理论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
        三、治理理论
第三章 昆明市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现状及展望
    第一节 昆明市高校图书馆的基本状况
        一、昆明市高校图书馆的基础数据
        二、昆明市高校图书馆的特色资源
    第二节 昆明市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开展的状况
        一、合作共建
        二、对外开放服务
        三、市场化服务
        四、其他
    第三节 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经验启示
        一、借阅服务
        二、信息服务
        三、社区服务
第四章 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困境
    第一节 公共文化服务政策目标弱效
    第二节 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执行不力
        一、政策执行主体弱化
        二、供给方式定位模糊
    第三节 公共文化服务障机制不足
        一、缺乏成本补偿
        二、信息网络传播权保障欠缺
    第四节 公共文化服务意识淡薄
        一、高校图书馆公共服务意识缺乏
        二、图书馆从业人员公共文化服务意识弱
第五章 改善昆明市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对策
    第一节 强化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导向
    第二节 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政策实施
        一、明确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制度
        二、完善组织架构强化沟通协调
        三、健全考核评估制度
        四、强化非营利组织作用
        五、健全公众文化需求的反馈机制
    第三节 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
        一、确立有效的成本补偿机制
        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
    第四节 强化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意识
        一、培养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意识
        二、建立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奖励
        三、完善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激励机制
        四、培养文化服务志愿者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智慧城市背景下社区图书馆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调查对象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智慧城市与社区图书馆概述
    2.1 智慧城市智慧化发展的内涵与外延
        2.1.1 智慧城市、智慧社区与社区图书馆的关系辨析
        2.1.2 社区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基本情况
    2.2 社区智慧图书馆的特点
        2.2.1 高度智能化
        2.2.2 高速的无线网络
        2.2.3 泛在化服务
        2.2.4 低碳环保
    2.3 智慧图书馆功能
    2.4 “智慧社区+”图书馆建设的原则
        2.4.1 标准化和规范化原则
        2.4.2 开放性和集成性原则
        2.4.3 共建性和共享性原则
    2.5 “智慧社区+”图书馆的建设目的
        2.5.1 实现社区知识与信息教育
        2.5.2 智慧社区服务功能
    2.6 “智慧社区+”图书馆服务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6.1 公共图书馆智慧服务的必要性
        2.6.2 社区智慧图书馆服务建设的可行性
    2.7 社区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层次模型
第3章 智慧城市背景下社区图书馆发展现状与需求分析
    3.1 “智慧社区+”图书馆文化项目建设
        3.1.1 “智慧社区+”图书馆顶层设计
        3.1.2 “智慧社区+”图书馆的服务特性
    3.2 “智慧社区+”图书馆设施设备配备
        3.2.1 “智慧社区+”图书馆设施配备
        3.2.2 “智慧社区+”图书馆设备配备
    3.3 “智慧社区+”图书馆馆藏资源保障
        3.3.1 “智慧社区+”图书馆传统资源保障
        3.3.2 “智慧社区+”图书馆数字资源保障
    3.4 “智慧社区+”图书馆管理协作协调
        3.4.1 “智慧社区+”图书馆管理模式
        3.4.2 “智慧社区+”图书馆管理队伍
    3.5 “智慧社区+”图书馆用户服务供给
        3.5.1 “智慧社区+”图书馆社会教育服务
        3.5.2 “智慧社区+”图书馆学习空间服务
        3.5.3 “智慧社区+”图书馆特殊群体服务
        3.5.4 “智慧社区+”图书馆移动、云服务
第4章 智慧城市背景下社区图书馆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4.1 智慧城市背景下社区图书馆实现的现实功能
        4.1.1 实现了信息重组集成
        4.1.2 实现了信息精准化
    4.2 社区智慧图书馆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4.2.1 配套政策与规范的缺失
        4.2.2 数字信息资源相关问题
        4.2.3 支撑平台与技术问题
        4.2.4 建设成本问题
        4.2.5 智慧馆员队伍建设滞后
第5章 智慧城市背景下社区图书馆的发展策略
    5.1 完善管理
        5.1.1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
        5.1.2 转变管理观念
    5.2 加强建设
        5.2.1 资源共建共享
        5.2.2 加强馆员队伍管理
        5.2.3 加强合作关系
    5.3 加强服务
        5.3.1 创新技术开发及应用
        5.3.2 开展智慧读者教育
第6章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9)公共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研究 ——以洛阳城市书房“河洛书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2 城市书房基础理论概述
    2.1 城市书房的概念及其涵义
    2.2 城市书房与自助图书馆的共存发展
    2.3 城市书房的功能
        2.3.1 沟通交流功能
        2.3.2 咨询服务功能
        2.3.3 社会教育功能
        2.3.4 城市名片功能
3 洛阳城市书房建设与成效
    3.1 洛阳城市书房与河洛书苑的关系
    3.2 洛阳公共图书馆的建设现状
        3.2.1 市级公共图书馆
        3.2.2 区级公共图书馆
        3.2.3 社区图书馆(农家书屋)
    3.3 洛阳城市书房的建设
        3.3.1 建设起源
        3.3.2 建设模式
    3.4 洛阳城市书房利用情况调查
        3.4.1 基于问卷调查
        3.4.2 基于实地调研和网络调查
4 洛阳城市书房典型案例分析
    4.1 上阳宫城市书房
    4.2 九龙鼎城市书房
    4.3 大北门城市书房
    4.4 王府井城市书房
    4.5 孟津慧林路城市书房
5 洛阳城市书房的成效及不足
    5.1 洛阳城市书房建设成效
    5.2 洛阳城市书房存在的问题
        5.2.1 缺乏统一的管理模式和机制
        5.2.2 河洛书苑的服务效能过低
        5.2.3 保障资金不稳定
    5.3 洛阳城市书房建设完善对策
        5.3.1 建立统一标准,加强长效运营
        5.3.2 加强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正面宣传
        5.3.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员业务素质
        5.3.4 广泛应用新技术、新场景
        5.3.5 以读者需求为本,建设城市书房
        5.3.6 推进城市书房均等化服务
        5.3.7 加强宣传推广,定制特色旅游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贵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日益重要
        1.1.2 贵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不健全
        1.1.3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促发展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述评
    1.3 研究意义
        1.3.1 为贵阳市公共图书馆实践工作提供借鉴
        1.3.2 有利于提高贵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
        1.3.3 有利于贵阳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
    1.4 研究对象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6.1 研究内容
        1.6.2 创新点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公共图书馆
        2.1.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2.2 理论基础
        2.2.1 信息政治经济学
        2.2.2 图书馆政治学
        2.2.3 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理论
3 国内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典型经验借鉴
    3.1 典型案例选取依据
    3.2 深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3.3 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3.4 国内城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经验总结
        3.4.1 服务体系架构日趋成熟
        3.4.2 制度建设完善
        3.4.3 阅读推广精彩纷呈
        3.4.4 重视残障人士服务
        3.4.5 注重文化传播
        3.4.6 注重数字化建设
4 贵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现状调研及分析
    4.1 贵阳市基本情况介绍
    4.2 贵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分析
        4.2.1 贵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架构分析
        4.2.2 贵阳市各图书馆基础数据与服务特色
        4.2.3 贵阳市各层次重点公共图书馆服务案例
        4.2.4 贵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现状分析
    4.3 用户调研
        4.3.1 问卷设计与发放
        4.3.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3.3 问卷调查结论
5 贵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5.1 服务体系架构不完善
    5.2 基础条件较弱
        5.2.1 资金不充裕
        5.2.2 馆舍面积不足
        5.2.3 人员条件有待提高
        5.2.4 信息资源建设水平不高
    5.3 基础阅读服务不丰富
    5.4 阅读推广活动较单调
    5.5 弱势群体服务不充分
    5.6 数字文化服务不到位
6 贵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优化策略
    6.1 完善贵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架构
        6.1.1 构建基于区域性服务网络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6.1.2 完善制度建设
        6.1.3 图书馆与各级服务点相辅相成
        6.1.4 实体图书馆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6.1.5 多元化渠道拓展服务点
    6.2 夯实贵阳市公共图书馆基础条件
        6.2.1 争取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
        6.2.2 多渠道解决馆舍不足
        6.2.3 提高服务人员专业性
        6.2.4 完善多种信息资源
    6.3 提升贵阳市公共图书馆基础阅读服务品质
    6.4 强化贵阳市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
        6.4.1 基本策略
        6.4.2 重点模式设计
    6.5 重视贵阳市公共图书馆弱势群体服务
        6.5.1 未成年人服务
        6.5.2 老年人服务
        6.5.3 残障人士服务
        6.5.4 农民工服务
    6.6 升级贵阳市公共图书馆数字服务
        6.6.1 引进相关基础设施和阅览设备
        6.6.2 建立公共数字阅览室
        6.6.3 充分利用贵阳大数据优势
        6.6.4 开展数字阅读推广
7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贵阳市城区公共图书馆读者使用及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B 部分问卷调查数据图表
致谢

四、服务社区读者 实现资源共享(论文参考文献)

  • [1]莲都区公共图书馆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研究[D]. 蔡毓菁.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2]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D]. 李青.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0)
  • [3]社区图书馆文化服务质量评价研究[D]. 姚琳颖.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4]PPP视角下社区图书馆服务运营模式创新研究 ——以广州地区为例[D]. 许嘉敏.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6)
  • [5]广州市多方共建共管模式下的街镇图书馆建筑研究[D]. 王悦.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学科知识服务模式下美国高校图书馆自主学习空间的建设及借鉴[D]. 刘宇.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昆明市高校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问题研究[D]. 马玥映秋.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智慧城市背景下社区图书馆发展策略研究[D]. 郭冠群. 湘潭大学, 2020(02)
  • [9]公共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研究 ——以洛阳城市书房“河洛书苑”为例[D]. 王小宝. 郑州大学, 2020(02)
  • [10]贵阳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研究[D]. 赵子漩. 贵州财经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服务社区读者,实现资源共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