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年世界椰子油产量将下降

2003 年世界椰子油产量将下降

一、2003年世界椰油产量将会下降(论文文献综述)

曹峰毓[1](2019)在《国际能源革命与中国的对策》文中指出新世纪以来,国际能源形势发生了重大和深刻变化。一方面,通过不懈的政策引导与技术进步,以风能、太阳能为代表的现代可再生能源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另一方面,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格局也在经历着剧烈的变化。可以说,随着可再生能源和非常规油气产业的加速发展,国际能源新体系的雏形正在形成,国际能源革命的大幕已经悄然拉开。对于中国而言,新一轮能源革命的意义重大。一方面,中国能源革命面临的形势复杂,挑战巨大。另一方面,此轮能源革命也为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创造了条件。新时期下中国能源体系的发展问题已经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的“能源革命”,为中国的能源改革指明了方向。2017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首个国家能源革命战略。中国的新一轮能源革命已经箭在弦上。在这种情况下,对国际能源革命与中国对策进行深入研究已经成为了时代赋予能源政治研究的重大使命。本文研究的主要思路如下:首先,通过研究人类社会历次能源革命的发展过程与影响,对能源革命与人类社会发展间的联系进行探讨。其次,通过对历次能源革命特征的总结,提出能源革命的概念;并根据是否发生体系性变革将能源革命细分为纵向与横向能源革命。同时,对能源革命的爆发条件与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再次,通过对能源领域重大技术突破的研究,判定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内容、现状、发展趋势与未来影响。最后,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并将中国与欧盟、美国的能源革命态势进行比较,判断中国能源革命的总体发展情况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中国能源革命建设的不足与能源体系的发展特征,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提出政策建议。本文在对能源革命发展历程与现状梳理与总结的基础上,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能源革命是由重大技术突破引发,以提升能源服务质量为目的,并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影响的全局性能源变革。第二,能源革命爆发的关键条件在于技术进步。新技术只有在突破原有技术理论极限且拥有合适资源支撑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引发能源革命。目前非常规油气革命与现代可再生能源革命爆发的条件已经成熟。其中,前者极大地扩展了可采油气资源的范围,后者则打破了化石燃料体系在资源储量、环境承载力等方面对人类社会发展限制。第三,与美欧地区相比,中国在能源革命建设中仍较世界先进水平有着明显差距,相对不利的政策环境成为了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第四,通过对中国能源体系发展特点的分析,笔者认为中国的能源革命建设的总体方向应为以低代价确保能源安全、同时兼顾环境保护。对于非常规油气产业来说,该领域的变革应主要集中在油气产业的上游与中游,主题应以公平和开放为主。对于现代可再生能源产业来说,该领域的变革应主要集中在补贴和电力市场两个领域。

邱杨率[2](2016)在《鳞片石墨浮选行为及新工艺研究》文中提出鳞片石墨是一种具有优越性能的战略性非金属矿产,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尤其是石墨烯在新兴领域应用研究取得的进展,进一步带动了石墨选矿的深入研究。国内细鳞片石墨资源量大、难选,如何获得高品质精矿是细鳞片石墨选矿的重要研究课题,其对生产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实际应用具有指导意义。论文以江西上饶细鳞片石墨矿和莫桑比克大鳞片石墨矿为例,针对两者选矿工艺及精矿质量的较大差异,围绕鳞片石墨浮选中石墨晶体结构对浮选的影响、石墨的聚团、粒度对浮选速率的影响、脉石矿物在精矿中的夹带等问题,以单矿物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鳞片石墨的浮选特征、脉石矿物进入精矿的机制及脉石矿物浮选夹带行为,分析了细鳞片石墨难浮的主要原因;针对江西上饶细鳞片石墨矿石采用选择性聚团浮选和正-反浮新工艺进行浮选,提高了精矿技术指标;采用XRD、XPS、Zeta电位、UV-vis光谱法和激光粒度分析等测试分析方法对石墨的矿物晶体结构特征、表面特性等进行了表征,对PACl聚团机理、反浮选药剂作用机理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采用阶段磨浮的传统石墨选矿工艺,上饶矿石经过一次粗磨粗选五次再磨六次精选,石墨精矿固定碳含量89.22%,回收率92.15%;莫桑比克矿石经过一次粗磨粗选两次再磨三次精选,石墨精矿固定碳含量97.34%,回收率94.23%,两种矿石可选性差异明显,导致差异的主要原因为:1、不同产地矿石中石墨矿物晶体结构层边缘存在的含氧基团(如羟基、羧基等)的差异导致其晶胞参数、石墨化度、3R多型含量不同,直接影响石墨可浮性,与大鳞片石墨矿石相比,细鳞片石墨化度较低,其可浮性较差;2、细粒级鳞片石墨的浮选速率低于粗粒级,且在细鳞片石墨浮选时,细粒级石墨的存在影响其中粗粒级的浮选速率,导致粗粒级浮选速率降低,细鳞片石墨可选性比大鳞片石墨差。对鳞片石墨及脉石矿物的浮选性质、矿物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单矿物混合浮选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脉石矿物进入鳞片石墨精矿的主要途径为泡沫夹带和夹杂。通过Warren法测定,进入精矿中的脉石矿物,约7%通过夹杂进入,约93%通过夹带进入。对鳞片石墨浮选中脉石矿物夹带行为的研究,表明粒度和矿浆浓度均显着影响脉石矿物的夹带,随着粒度的减小和矿浆浓度的升高,脉石矿物的夹带回收率和水回收率均会升高;疏水性较强的鳞片石墨对夹带的影响比亲水性脉石矿物更强烈,单矿物混合矿物浮选时,脉石矿物的夹带更严重。PACl能使水中的云母聚团,增大其表观粒径,提高其沉降率;在pH=7,PACl浓度为400mg/L时,云母沉降率最高;实际矿石浮选时加入PACl,能明显提高精矿固定碳含量和回收率,减少脉石矿物夹带;闭路流程石墨精矿的固定碳含量为91.28%,回收率为91.89%,精矿固定碳含量比传统浮选流程高2.06%,回收率差别不大;Zeta表面电位测试结果表明PACl以静电引力和表面沉淀的方式吸附于云母表面,通过电中和机制使云母发生聚团。为减少脉石矿物夹带,对鳞片石墨进行正-反浮选新工艺研究,单矿物浮选试验结果表明以MF为石墨抑制剂,混合胺为捕收剂,在矿浆pH值为8、MF浓度为250mg/L时进行反浮选,石墨与脉石矿物分离效率最高;药剂吸附量测定表明,随着MF浓度的增加,捕收剂在石墨、云母及石英表面的吸附量逐渐降低,XPS测试结果表明MF在石墨及云母表面均为物理吸附;上饶细鳞片石墨矿石正-反浮选闭路流程精矿固定碳含量为91.81%,比传统浮选流程高2.59%,回收率为85.69%,精矿中夹带云母明显少于传统浮选流程,抑制云母夹带效果明显。

毛彧[3](2011)在《海南椰子种质资源经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之后,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六大战略定位之一。海南热带农业总量不大,但作为全国唯一热带岛屿省份,从资源经济的角度来看,其热带作物资源的稀缺与有用性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热带作物资源的保存、开发与利用又为海南经济有别于其他省份的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增添了活力。椰子作为海南重要的热带经济作物之一,就有着广泛的种植及加工基础。椰子种植面积在海南热带作物种植面积中一直保持在前三位,椰子产品加工企业达400多家,年产值数十亿元,不断完善的椰子产业链和延伸辐射带动的旅游等相关产业不仅成为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政府实施富民强省发展战略提供了保障。作为重要的热带景观树种之一,椰子更以其独特的热带园艺观赏价值为海南生态环境、观光旅游等相关产业发挥着重要的社会、经济效益。因此,科学、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海南椰子种质资源经济的规律、特点、产业发展变化的趋势,对海南椰子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也构成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本文由七个主要部分构成,不同部分之间围绕以椰子种质资源经济为核心的相关研究,力图发掘和展现椰子种质资源的内在本质及其经济价值,以及椰子种质资源与区域经济之间构成的层次结构和内在规律,各部分之间逻辑关系或铺垫或平行或承接,彼此相关,有机的构成了完整的研究论述过程。首先研究分析了椰子种质资源经济研究的客观需求以及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论述了椰子种质资源经济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椰子种质资源经济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意义;通过文献综述,阐述了种质资源学、资源经济学的发展与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种质资源经济学国内外研究成果与发展方向,及椰子种质资源的国内外研究情况,为本文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学术依据与理论基础;依据提出的研究思路,以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新资源观出发,对椰子种质资源的内在本质及不同阶段的外在形式及其经济价值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以产业经济学、人口与社会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理论为指导,以多样性的椰子种质资源为资源核心对象,以国际贸易环境下的椰子产业现状为考察对象,研究和论述了椰子种质资源多样性与椰子育种、栽培、加工以及椰子种质资源多样性与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各类相关问题;以中国椰子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研究方向,通过案例分析,剖析战后日本产业发展和广东农垦改革发展的经验,基于新资源观理论讨论战后日本产业缓解资源约束的政策措施,以及广东农垦变革发展历程,通过对这些问题和案例过程的详解,论述了新资源观理论在经济活动实践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提出区域条件下椰子产业的布局和发展对策。通过研究本文提出了作物种质资源是一种动态的、循环的、以基因为载体的,在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提供不同物质、能量、信息贡献的资源。因此,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与种质资源的价值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椰子种质资源存在多层次结构特性,决定椰子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具有分层次的客观必然性。海南椰子种质资源经济的发展及相关产业政策的制订应当遵循种质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分层次的开发和利用。

谭林[4](2010)在《国际大豆供求背景下的中国大豆贸易研究》文中提出大豆是重要的农产品,不仅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同时已经转变成为更重要的经济作物。大豆油是国际上和中国的主要食用油来源,而豆粕是目前全球植物蛋白最重要的来源。本研究立足于国际大豆市场和中国供求关系,通过对国际贸易的方式和定价规则的分析以及中国大豆贸易的依存度研究,提出了通过贸易方式改进解决中国大豆产业困局的政策建议。中国是大豆的发源地,也是第四大大豆生产国。但是,中国的大豆生产受到了土地资源稀缺的限制,多年来播种面积没有太大的改变。尽管由于单产的缓慢提高,总产量仍然有所增加,但距离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和人民膳食结构改善对肉蛋奶的需求速度的增加还相差很远。供需缺口的巨大差距迫使中国选择了大量进口国外转基因大豆的贸易政策。进口大豆不论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还是对农业生产都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大豆的进口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植物油,解决了中国食用油短缺的问题;而豆粕则解决了中国畜牧业生产急需的蛋白饲料来源,保证了中国过去十几年畜牧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为改善中国人民的日常饮食中蛋白质摄入量增加提供了保障。大豆压榨行业的兴起,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同时创造了就业。而进口大豆为中国农业生产节约了大量的宝贵的土地资源,保证了其他重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稳定发展。因此,在中国,大豆进口与石油进口据有同样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大豆进口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大豆生产,特别是影响了中国农民的生产和收入。要解决国内大豆生产的问题,就要切断国产大豆和进口大豆的价格联系。本文通过研究发现,中国的转基因管理条例实际上可以完全把两个市场分割开来,只要适当减少或停止中国的油用大豆生产,就可以在中国建立一个完全封闭的食用非转基因大豆市场,从而保证中国农民的生产不受国际市场制约,而中困的大豆产业政策也能更加发挥作用。由于大豆已经由粮食作物转变成为经济作物,因此,增加大豆进口并不会影响中国的粮食安全,而且某种程度上还有助于保证其他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提高中国粮食的自给率。因此,中国完全可以继续扩大目前的大豆进口量,充分利用中国过分闲置的大豆压榨规模,满足中国市场对食用油的巨大需求。同时,过剩的豆粕可以出口到日本等市场。由于进出口国的多元化,国际大豆市场并不是完全垄断的,国际贸易价格的形成是有规律的。中国企业要积极参与国际大豆市场贸易,在各个贸易环节中参与大豆的定价机制。在增加大豆进口,扩大豆粕出口的同时,国家政策应该进一步鼓励中国非转基因大豆生产,打造食用大豆生产国的品牌,扩大中国高附加值的食用大豆的出口,形成一个良性的、进出口同时发展的贸易格局。该文主要依托大豆主产国的实地生活和科学考察,结合笔者多年的农学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以及具体的大豆国际贸易操作,通过国内外生产、贸易、价格等数据的收集整理,利用基本贸易理论建立大豆贸易依存度的计量分析模型,通过在实践和理论方面的有效结合,提出了改变中国目前大豆困局的政策建议,包括从新定位大豆在作物分类和农业经济研究中的地位、建立中国两个大豆市场的设想、以及减少中国油用大豆播种面积的建议等。该文在研究视角、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实现了创新,对中国的大豆贸易和产业发展政策具有较好的参考意义。

唐盛尧[5](2008)在《中国—东盟农业比较优势与合作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世界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有增无减,区域合作经济研究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在亚洲,东南亚国家联盟、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上海合作组织、中亚区域经济合作、南亚国家联盟等区域和次区域合作组织相继发展壮大;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加速发展。中国与东盟地理位置相邻,处于类似的发展阶段,又大都是农业国,尤其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发展,对于双边农产品贸易和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着力于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中国和东盟的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的特点以及农业生产和贸易比较优势,从比较优势的角度积极探索中国—东盟农业合作的战略选择。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本文认为:尽管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农业自然资源条件、农业劳动力、农业技术、农业生产政策、农产品生产成本和农产品产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仍以互补为主,中国和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将总体上有利于扩大双边的农产品贸易,发挥各自优势,从而增强中国和东盟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优势。本文进一步通过对现有中国—东盟农业合作的回顾与分析,提出了开展中国—东盟农业合作的战略选择建议。文章认为,应充分利用中国与东盟在农业上的各自比较优势,积极有效发挥多双边合作机制的作用,实现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业合作的区域合作战略、国家合作战略、贸易促进战略、投资战略、产品战略、技术战略、信息共享战略等。

熊韶辉[6](2007)在《论中国实现石油安全的贸易战略和策略》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能源的需求开始迅猛增长,但是国内能源储备严重不足,能源产量无法满足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外依赖性迅速增加,尤其是对石油进口的依赖。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原油消费国。2006年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达47%,比2005年提高了4.1个百分点。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2030年,中国石油消耗量的80%需要依靠进口。石油消费和石油进口的不断增加,不但给国内石油生产造成压力,更加剧了中国与一些其他国家对国际石油资源的竞争,石油供应的不安全问题凸现。尽管中国石油供应尚未出现大规模供应中断的情况,但也存在着一系列的潜在的或现实性的不利因素,威胁着国家的石油安全。石油安全是指,石油进口国应始终处于一种能够以合适的价格和数量连续不断的获得外部石油资源,以满足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状态。该定义是从进出口的角度出发,强调以获取外部石油资源为主要目的,并同时涉及到“石油的价格和数量是否合适”与“本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否得以满足”的问题。因而,一国的石油供应对外依赖度越高,其石油安全问题就越为突出,同时世界市场油价、石油的供求形势、全球政治环境、科技的发展等都会影响到一国的石油安全。本文要讨论的是从能源的供给和消费来看,能源安全本身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是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其二是能源使用的安全性。本文主要讨论第一个方面的能源安全。能源供应的稳定性,是指国家维持生存与发展正常需求的能源供应保障的稳定程度,其范围涉及了社会生产与居民生活的能源消费需求和国防军事活动的可靠燃料供应。能源安全问题,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部分,高速发展的经济、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要靠安全、充足的能源保证来支撑。一个经济体的能源命脉如果受他人控制和制约,必然对其经济安全构成致命的威胁。作为全球经济的基础,能源这种相对稀缺的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成为被争相抢夺的对象。而作为产业链顶端的能源,其价格的剧烈变化,会在整个社会产生一系列效应:牵动着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推动通货膨胀,引发经济和金融效应,并且触动地缘政治、世界经济和金融的运行机制,乃至造成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关系的变化。石油已经成为现代工业社会最有战略意义的能源与基础原材料,交通、发电、各种石油产品高度的依赖石油,甚至一些国家以石油化工作为支柱性产业。但是由于石油资源比较集中地为少数地区所拥有,分布不均衡,控制争取石油资源造成了国际政治上的紧张气氛,也成为冲突和摩擦的焦点。几次石油危机的爆发,带来了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冲击。因此世界范围内,石油安全是能源安全的核心和集中表现,是关系经济、国防、军事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所以本文以能源安全为切入点,着重研究实现中国石油安全的贸易战略与策略,通过一般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阅读分析国际机构、政府能源主管机构以及石油公司等关于能源的研究报告,利用理论分析、计量模型、逻辑论证、实际调查等方法以能源贸易,尤其是石油贸易为研究重点,采用大量实际数据,历史性分析与预测分析相结合,借鉴“STIRPAT模型”、CLA方法与数据、能源需求预测系统(CERCMA)等研究方法,结合中国实际以及作者多年来对相关问题的研究经验,对中国石油资源现状与石油安全面临的若干挑战、中国石油安全、能源安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世界石油供求及贸易格局、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能源战略进行分析与研究;对中国能源安全与贸易策略进行评估,对中国实现能源安全的贸易战略与策略的理论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最后给出中国实现能源安全的贸易战略与策略的政策建议。通过对中国能源安全现状与问题研究发现:中国石油安全、能源安全的现状是高经济增长的背景下,石油安全问题愈加突出,原油进口规模不断扩大、石油对外依存度增长较快,原油消耗强度大,且国内原油生产增长无法赶超消费速度,中国石油战略储备不足,中国石油外交面临的复杂状况,石油获取来源的不稳定性,全球石油价格具有上升压力。中国石油安全、能源安全存在的问题是能源来源安全问题,能源运输问题,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对能源供给形成很大压力,中国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的能源最终消费结构中高耗能产业居多,中国能源需求量增长较快,能源技术相对落后影响了能源供给能力的提高,而且存在着众多能源安全隐患。通过对世界能源特别是石油供求及贸易格局的分析,发现世界能源特别是石油供需存在很大缺口,尤其是石油供需形势更是严峻,全球石油需求重心已经转移,美国能源情报署在《2003年能源展望报告》中预测,2001年至2025年世界石油需求平均年增长率为1.6%。工业化国家石油需求年平均增长率为1.3%,世界石油需求增长较快的是发展中国家,增长率为3.0%,其中中国达到3.9%,仅次于印度(4.8%)。北美、亚太和西欧的石油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80%左右,而其剩余石油探明储量进展世界总量的11.1%,后备储量的严重不足将导致以上三个地区的石油产量下滑,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在未来的30年内,这些地区消费的石油中进口的比例将越来越高,对石油的进口依赖性越来越强。IEA预测:从2006年起到2030年,预计全球一次能源需求增长略大于1/2,年平均增长率为1.6%。从现在起到2015年,这一时期的需求增长大于1/4。在预测期内,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增长在70%以上,仅中国一个国家就占30%。这些国家的经济和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快于OECD的21个成员国,从而改变了未来全球能源需求的重心。本文考虑到世界能源供给的总体形势,结合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认为“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乐观估计应该保持在10-11%的高速增长,以这样的增长速度对能源的需求将会大大超过《能源“十一五”规划》中的预测。未来中国对能源进口特别是石油进口的依赖会大大增加,在世界能源尤其是石油的消费中所占的比例会大大提高,与其他石油消费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会增加,尤其是在国际油价持续上涨的背景下,中国石油安全形势更加严峻。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本文重点研究了石油消费大国,在自身资源贫乏的条件下是如何保障国家石油安全的,比如日本、韩国等国家。通过对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能源战略的分析发现,这些国家都有比较完善的能源战略,大力发展节能技术,修改节能基准,努力提高能源的有效利用率;发展太阳能、风能、燃料电池以及植物性燃料等新能源;通过收购海外石油公司和参与海外石油开发等手段,培育自己的核心石油开发企业,增加本国在海外开采石油的比例,从而避免国家之间政治外交关系的变化影响石油进口的稳定,减小石油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研究开发新一代原子能发电设施,确保原子能发电所需的铀资源,完善投资和建设环境;大力推进新能源、原子能发电等能源项目的国际合作;还有些国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有利于研发节能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的制度,支持企业开发利用新技术。而且这些国家都有比较完善战略石油储备体制。本文还对中国能源安全与贸易策略进行了评估,并通过对中国实现能源安全的贸易战略与策略理论进行分析与研究,给出中国实现能源安全的贸易战略与策略的政策建议:中国实现能源安全的政策体系及策略;“以煤养油”调整煤炭贸易政策;建立科学规范的石油贸易政策体系;建立合理的国内石油分销与价格体系;建立与完善中国石油期货市场;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与石油期货市场的联动机制;建立完善的学校能源教育体系为能源安全提供基础与后盾。其中最后一条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各项能源政策的推动与落实,必须要以学校教育作为基础与后盾,以能源的核心内涵、通过教育的途径,使公众在学校求学期间就建立起正确的能源价值观,方能为后续的能源使用、政策推广、以及能源科技研究奠定基础。中国必须加强能源教育,以符合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并有效应对全球温室气体减排、高能源价格的冲击等。通过学校的能源教育,培养学校师生也就是未来的公众良好的能源意识,从态度和价值层面认同能源政策,从而达到两个层面的实践习惯:生活上节约能源,有效使用能源;积极地致力于开发新型能源。

沈红芳[7](2006)在《东亚主要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东亚8个主要发展中经济体,即亚洲“四小”(新加坡、香港、台湾、韩国),东盟四国(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尼)的经济发展模式。除了导论、结束语、参考文献之外,全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综合篇,下篇为案例篇。综合篇共四章。涉及以下四大主题:第一章论及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在分析了东亚8个发展中国家与地区所存在的三种不同类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同类经济发展模式的异性特征之后,得出东亚地区不存在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的结论。第二章讨论对东亚发展中体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主要经济理论。东亚经济发展在各个阶段受到多种经济理论的影响,而东亚发展中经济体的政府(当局)对经济理论的选择与取舍则采取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相结合的态度。因此,在制订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的过程中,理论的混合运用尤为明显。第三章分析东亚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与东亚金融危机。东亚地区多样性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东亚各经济体金融危机的生成与爆发原因不尽相同。本章介绍了各种不同或对立的经济学派对东亚金融危机生成渊源的纷争,并对东亚危机重灾国的危机生成与爆发缘由作了较为深入的比较性探索。第四章研究东亚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与东亚经济改革。以比较的方法,本章介绍了东亚遭受危机打击的重灾国所采取各种经济与金融改革措施,评价经济改革成效。同时,展望东亚金融危机之后东亚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的调整。案例篇也为四章。第五章介绍明特——拉尔和石川茨的发展总过程理论模型,为研究东亚地区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发展,以及发展的多样性与不平衡性提供一个较为科学的分析框架。第六章探索亚洲“四小”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及其比较。从经济增长源要素出发,探索亚洲“四小”经济飞速增长的不同奥秘。比较研究产业结构变化、工业化发展进程及其政策、经济实力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政府在经济发展

王春玲[8](2005)在《中国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其突出存在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我国果林产品的生产既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林业生产中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结合最好的部分。我国进行果林产品生产的历史悠久,种质资源非常丰富。近十年来,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农产品流通体制、外贸管理体制的深入改革,我国果林种植面积、产量一直居世界第一位,果林产品的贸易总量和贸易总值连年稳定增长,中国果林产品在世界贸易市场的地位越来越重要。WTO规则下,中国的果林产品虽然面临着一系列来自世界市场的考验,但也为其加快进入世界市场带来了机遇。本文以迈克尔·波特的国际竞争理论为主要指导思想,结合“核心竞争力”“资源差异”、新竞争战略管理理论的“竞争力动态性研究”,以及国内专家学者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结合我国果林产品的实际发展状况,建立了我国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对我国果林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及其变化过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得出了我国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现状及变化趋势结果;详细统计并分析研究了世界及中国果林产品的贸易环境、贸易格局、产品结构;对形成我国果林产品竞争力结果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出了提升中国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总体发展思路,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有利于我国果林产品竞争力提升的可操作性对策建议。本研究对推进我国果林产品的全球化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我国果林产品发展与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本研究运用国际贸易学、贸易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商品经济学原理,在大量搜集相关数据、信息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归纳分析、比较分析等多种相关分析方法,对中国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动态性分析。 本论文包括导言在内共六章。 导言部分为第一章。阐述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的同时,提出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国内外果林产品竞争力的研究进展;说明本研究的技术路线、总体框架;介绍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建立中国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评价分析国际贸易理论、国内外国际竞争力理论,确立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界定果林产品竞争力的经济学含义;该章的重点是建立中国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 第三章,对中国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定和对中国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地位进行分析,也是本论文的重点部分。依照设立的指标体系对世界各国的果林产品进行总体、分类和逐个测算,研究世界各国果林产品竞争力现状和变动趋势,旨在了解中国果林产品总体、分类和逐个竞争力具体测算结果(动态)的同时,确立其于世界果林产品中的竞争地位及其变化状况。

彭可茂[9](2003)在《加入WTO对中国油菜产业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及农业资源的日益稀缺,比较优势原则在农业经济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中国在为确保粮食安全而对粮食作物进行保护的前提下,作为油菜生产、加工和消费的第一大国,如何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发展油菜产业已经日益受到中国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 本文正是针对中国油菜产业的比较优势这一中心问题,在分析比较优势内涵界定及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应用国内资源成本法对中国的油菜产业在1991-2001年期间的比较优势进行了实证测算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的油菜产业从生产到加工,其比较优势较小,多数时间内存在比较劣势,间或伴随着一些存在比较优势的年份。 在此基础上,本文再根据中国加入WTO的相关承诺,重点研究了加入WTO后对中国油菜产业的影响,其结论是,中国油脂工业面临着来自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农业补贴的取消和配额的逐步增加,将使得国内油脂市场失去保护屏障。中国偏重于追求量的增长,而不够重视质的提高,所以在国外高质量油脂产品涌入国内市场后,因质量差距造成油脂大量积压,给油脂工业、企业带来深远影响。中国“入世”后,国际优质的油料和油脂进入中国市场的渠道会更加畅通,进口量的增长趋势将进一步突现。由于国内油料产量不能够满足自身的需求、油脂行业存在较大的相对剩余生产加工能力,所以在中长期内中国将采取“进口油料加工油”的策略:即油料的进口一定会继续逐年增加,而油脂的进口将会徘徊在目前的水平或仅有小幅波动,以调节国内余缺。 本文最后结合中国油菜产业的比较优势分析结论和中国加入WTO的相关承诺及其对油菜产业的影响,提出了在WTO框架下针对提升中国油菜产业国际比较优势的一些思路与建议,即针对培育中国油菜产业比较优势的问题,提出要积极加快油菜“双低”化进程;加快种子产业化,建立长江流域优质油菜带;降低油菜产品的保护水平,实行自由贸易;充分利用WTO规则内的“绿箱”政策等,以提高中国油菜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郭培兴[10](2003)在《2002年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变动特点与2003年前景预测》文中研究说明

二、2003年世界椰油产量将会下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年世界椰油产量将会下降(论文提纲范文)

(1)国际能源革命与中国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 对于国内外研究态势的整体分析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国外研究现状
        (四)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
    三、研究思路和主要创新
        (一) 写作思路
        (二) 框架结构
        (三) 研究方法
        (四) 创新点
第一章 能源革命与人类历史进程
    第一节 主动用火革命的爆发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主动用火技术诞生的背景与主要表现
        二、主动用火技术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第二节 蒸汽机革命的爆发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蒸汽机技术诞生的背景
        二、蒸汽机技术的诞生与普及
        三、蒸汽机技术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第三节 电力与内燃机革命的爆发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电力和内燃机技术诞生与实用化的背景
        二、电力和内燃机技术的诞生与普及
        三、电力与内燃机技术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
    第四节 对能源革命历史地位的再思考
        一、能源革命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必然性与关键变量
        二、能源革命影响历史进程的一般路径
第二章 能源革命的相关理论及其建构
    第一节 能源革命的基本特征
        一、能源革命的共性特征
        二、能源革命的差异性特征
    第二节 能源革命的概念建构
        一、能源革命的整体概念
        二、能源革命二维概念框架的建立
        三、与“能源转型”的概念辨析
    第三节 能源革命的爆发条件与发展模式
        一、能源革命爆发的基本条件
        二、能源革命的发展模式
第三章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爆发条件
    第一节 非常规油气革命的爆发条件
        一、非常规油气技术的日益成熟
        二、非常规油气技术对常规油气技术的突破与发展潜力
        三、有利市场条件对非常规油气产业发展的促进
    第二节 现代可再生能源革命的爆发条件
        一、现代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日益成熟
        二、现代可再生能源技术对化石能源技术的突破与发展潜力
        三、有利政策环境对现代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促进
第四章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现状、趋势与可能影响
    第一节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现状
        一、非常规油气革命的现状
        二、现代可再生能源革命的现状
    第二节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的发展趋势
        一、当代国际能源革命发展方向的差异性
        二、纵向与横向能源革命的互动
        三、双重革命下至21世纪中叶世界能源市场的变化趋势
    第三节 当代国际能源革命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影响
        一、环境问题的改善
        二、对经济增长的推动
        三、对能源政治的重塑
第五章 对中国能源革命的现状分析、态势评估与政策思考
    第一节 中国能源革命的发展现状
        一、中国非常规油气产业的发展现状
        二、中国现代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
    第二节 对中国能源革命的态势评估
        一、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二、对中国能源革命的条件评估
        三、对中国能源革命的进度评估
        四、对中国能源革命的整体评估
    第三节 对中国能源革命的政策思考
        一、中国能源体系的基本特点与发展趋势
        二、对中国能源革命的宏观政策建议
        三、对中国能源革命的微观政策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2)鳞片石墨浮选行为及新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石墨资源概述
        1.1.1 石墨简介
        1.1.2 石墨的矿床类型
        1.1.3 石墨资源的分布与生产现状
        1.1.3.1 世界石墨资源分布与生产现状
        1.1.3.2 国内石墨资源的分布与生产现状
    1.2 石墨的晶体结构
    1.3 石墨的用途
        1.3.1 石墨在传统工业中的应用
        1.3.2 新型石墨材料
    1.4 石墨的选矿工艺
        1.4.1 晶质石墨选矿工艺
        1.4.1.1 大鳞片石墨
        1.4.1.2 细鳞片石墨
        1.4.2 隐晶质石墨选矿工艺
        1.4.3 浮选药剂
        1.4.3.1 捕收剂
        1.4.3.2 起泡剂
    1.5 浮选中的夹带行为
    1.6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6.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6.2 课题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2章 试样、药剂及研究方法
    2.1 矿物试样的制备
        2.1.1 单矿物试样
        2.1.1.1 石墨
        2.1.1.2 云母
        2.1.1.3 石英
        2.1.1.4 长石
        2.1.2 实际矿石试样
        2.1.2.1 江西上饶细鳞片石墨矿石
        2.1.2.2 莫桑比克大鳞片石墨矿石
    2.2 试验仪器设备和试验试剂
    2.3 试验研究方法
        2.3.1 动电位测定
        2.3.2 药剂吸附量测定与分析
        2.3.3 激光粒度分布测试
        2.3.4 XPS光电子能谱测试
        2.3.5 单矿物浮选
        2.3.6 混合矿物物浮选
        2.3.7 接触角及表面张力测量
        2.3.8 沉降率的测定
        2.3.9 夹带及真浮选量的测定
第3章 鳞片石墨选矿试验
    3.1 粗选试验
        3.1.1 粗磨磨矿细度试验
        3.1.2 粗选药剂试验
    3.2 再磨Ⅰ磨矿细度试验
    3.3 开路流程试验
    3.4 闭路流程试验
    3.5 精矿质量分析
    3.6 选矿工艺及精矿性质对比
    3.7 小结
第4章 鳞片石墨浮选性质及脉石矿物进入鳞片石墨精矿途径研究
    4.1 表面电位
    4.2 单矿物可浮性
        4.2.1 接触角
        4.2.2 单矿物浮选
        4.2.3 混合矿物浮选
    4.3 鳞片石墨的聚团行为
    4.4 晶体结构对石墨可浮性的影响
        4.4.1 晶体结构
        4.4.2 浮选速率试验
    4.5 粒度对石墨可浮性的影响
        4.5.1 分级浮选试验
        4.5.2 全粒级浮选试验
        4.5.3 浮选速率模型
    4.6 脉石矿物进入石墨精矿的机制
        4.6.1 浮选精矿中脉石矿物赋存状态
        4.6.2 脉石矿物疏水化作用
        4.6.3 脉石与石墨矿物颗粒间相互作用
        4.6.4 脉石矿物真浮选量及夹带量
    4.7 小结
第5章 鳞片石墨浮选中脉石矿物夹带行为研究
    5.1 脉石单矿物粒度和矿浆浓度对其夹带行为的影响
        5.1.1 脉石单矿物粒度对其夹带行为的影响
        5.1.1.1 泡沫产品水回收率
        5.1.1.2 脉石矿物夹带率
        5.1.1.3 脉石矿物夹带回收率
        5.1.2 脉石单矿物矿浆浓度对其夹带行为的影响
        5.1.2.1 泡沫产品水回收率
        5.1.2.2 脉石矿物夹带率
        5.1.2.3 脉石矿物夹带回收率
    5.2 浮选药剂对脉石单矿物夹带行为的影响
        5.2.1 起泡剂
        5.2.2 捕收剂
    5.3 鳞片石墨对脉石单矿物夹带行为的影响
        5.3.1 鳞片石墨对石墨泡沫产品水回收率的影响
        5.3.1.1 煤油用量
        5.3.1.2 粒度
        5.3.1.3 矿浆浓度
        5.3.2 石墨粒度对脉石单矿物夹带行为的影响
        5.3.2.1 泡沫产品水回收率
        5.3.2.2 脉石矿物夹带率
        5.3.2.3 脉石矿物夹带回收率
        5.3.3 矿浆浓度对脉石单矿物夹带行为的影响
        5.3.3.1 泡沫产品水回收率
        5.3.2.2 脉石矿物夹带率
        5.3.2.3 脉石矿物夹带回收率
    5.4 同粒级混合矿物浮选
    5.5 小结
第6章 脉石矿物选择性聚团浮选研究
    6.1 PAC1在水中的形态
    6.2 单矿物试验
        6.2.1 水中云母及鳞片石墨的聚团行为
        6.2.2 PACl对云母及鳞片石墨聚团行为的影响
        6.2.2.1 矿浆pH
        6.2.2.2 PACl浓度
        6.2.3 单矿物混合矿物选择性聚团浮选
        6.2.3.1 矿浆pH
        6.2.3.2 PACl浓度
    6.3 实际矿石选择性聚团浮选
        6.3.1 PACl浓度试验
        6.3.2 开路流程试验
        6.3.3 闭路流程试验
    6.4 PAC1选择性聚团机理
    6.5 小结
第7章 细鳞片石墨正-反浮选研究
    7.1 单矿物试验
        7.1.1 抑制剂的筛选
        7.1.2 抑制剂对单矿物浮选的影响
        7.1.2.1 抑制剂用量
        7.1.2.2 矿浆pH
        7.1.3 混合矿物反浮选
        7.1.3.1 MF用量
        7.1.3.2 矿浆pH
        7.1.3.3 捕收剂
    7.2 实际矿石反浮选
        7.2.1 MF浓度
        7.2.2 矿浆pH条件
        7.2.3 捕收剂用量
        7.2.4 开路流程试验
        7.2.5 闭路流程试验
    7.3 抑制剂作用机理研究
        7.3.1 MF对矿物表面动电位的影响
        7.3.1.1 矿浆pH
        7.3.1.2 MF用量
        7.3.2 XPS测试
        7.3.3 药剂在矿物表面吸附量测试
    7.4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创新点
    8.1 结论
    8.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3)海南椰子种质资源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思路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与评价
    2.1 种质资源学的发展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2.2 资源经济学的发展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2.3 种质资源的经济学研究成果及发展方向
        2.3.1 国外关于种质资源的经济学研究成果与发展方向
        2.3.2 国内关于种质资源的经济学研究
    2.4 椰子种质资源的国内外研究情况
        2.4.1 椰子种质资源的起源与分布研究
        2.4.2 椰子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交流
        2.4.3 国内外椰子种质资源研究机构及研究现状
    2.5 文献评价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椰子种质资源的多层次开发利用
    3.1 椰子种质资源生长发育的七个阶段
    3.2 椰子主要部分的组分研究
    3.3 全球主要椰制品生产与贸易研究
    3.4 椰子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的三个层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椰子种质资源多样性与育种、栽培和加工
    4.1 椰子种质资源多样性与椰子育种
        4.1.1 椰子种质资源多样性与椰子育种的关系
        4.1.2 椰子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与椰子育种产业发展案例研究
        4.1.3 生物信息技术与椰子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4.2 椰子种质资源多样性与椰子栽培
        4.2.1 椰子栽培的种质资源多样性差异表现研究
        4.2.2 椰子种质资源多样性差异与椰子栽培经济价值研究
        4.2.3 中国椰子种质资源多样性与椰子栽培产业发展
    4.3 椰子种质资源多样性与椰子加工
        4.3.1 椰子材料资源及加工的多样性研究
        4.3.2 椰子加工制品价格形成机制研究
        4.3.3 椰子加工产业集群及其评价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椰子种质资源多样性与生态环境及社会文化
    5.1 椰子种质资源多样性与环境生态
        5.1.1 椰子种质资源多样性与环境生态经济研究
        5.1.2 椰林碳汇及其经济效益研究
        5.1.3 椰园复合种养生态及经济价值研究
    5.2 椰子种质资源多样性与社会文化
        5.2.1 椰子种质资源演化与人类社会活动研究
        5.2.2 椰子民俗文化的多样性研究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椰子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6.1 案例1:区域资源约束条件下的战后日本产业发展
    6.2 案例2:广东农垦实施海外垦胶发展热带作物产业
    6.3 中国椰子种质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6.3.1 椰子种质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6.3.2 海南椰子种质产业的发展
        6.3.3 椰子种质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6.3.4 问题形成的原因
        6.3.5 对策建议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4)国际大豆供求背景下的中国大豆贸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导论
1.1 问题提出
    1.1.1 大豆在食用油和蛋白来源中的地位
    1.1.2 国内大豆生产受到资源察赋的限制
    1.1.3 中国大豆需求刚性上升
    1.1.4 国际贸易成为中国明智的选择
    1.1.5 大豆贸易政策的调整
1.2 文献综述
    1.2.1 大豆供求研究
    1.2.2 大豆贸易的研究
    1.2.3 大豆竞争力的研究
    1.2.4 大豆价格及市场整合的研究
    1.2.5 大豆生产和贸易相关政策的研究
    1.2.6 中国大豆产业剧变的研究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大豆生产国考察
    1.4.2 国际大豆贸易实践
    1.4.3 贸易理论及计量模型
    1.4.4 主要数据来源 2 国际大豆市场分析
2.1 国际大豆供给分析
    2.1.1 世界大豆供给状况
    2.1.2 主产国大豆生产情况
    2.1.3 其它国家大豆生产
2.2 国际大豆需求分析
    2.2.1 国际大豆总体需求状况
    2.2.2 主产国大豆需求状况
    2.2.3 非主产国大豆需求状况
    2.2.4 生物能源对大豆的影响
    2.2.5 未来需求预计
2.3 本章小结
    2.3.1 供给方面
    2.3.2 需求方面
    2.3.3 供需预测 3 国际大豆贸易
3.1 国际大豆贸易方式及产生背景
    3.1.1 大豆主要国际贸易方式选择
    3.1.2 大豆出口国贸易方式的选择和影响——以巴西为例
    3.1.3 大豆进口国贸易方式选择和影响——以中国为例
    3.1.4 贸易方式与中国大豆进口
3.2 大豆贸易定价方式
    3.2.1 FAS定价方式
    3.2.2 FOB定价方式
    3.2.3 CNF定价方式
3.3 期货市场对大豆贸易的影响
    3.3.1 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
    3.3.2 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
    3.3.3 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
    3.3.4 中国大连商品交易所(DCE)
3.4 大豆国际贸易中运输分析成本分析
    3.4.1 陆地运输
    3.4.2 国际海运
    3.4.3 国际大豆运输对中国大豆进口成本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中国大豆供需平衡
4.1 大豆生产
    4.1.1 种植分布
    4.1.2 种植面积
    4.1.3 产量
    4.1.4 单产
    4.1.5 成本收益
4.2 大豆生产潜能
    4.2.1 大豆生产的土地潜能
    4.2.2 大豆生产的单产潜能
    4.2.3 玉米需求对大豆生产潜能的影响
4.3 大豆进口
    4.3.1 进口量
    4.3.2 进口国别结构
4.4 中国大豆需求分析
    4.4.1 总体需求
    4.4.2 压榨需求
    4.4.3 出口需求
4.5 中国大豆市场供需平衡
    4.5.1 供需结构
    4.5.2 供需平衡现状
    4.5.3 供需平衡趋势
4.6 本章小结 5 中国大豆的进口需求及对外依存度分析
5.1 中国大豆进口依存度
    5.1.1 总体依存度
    5.1.2 区域依存度
5.2 主产国生产贸易对中国大豆进口的影响——以美国为例
    5.2.1 研究方法
    5.2.2 模型估计结果及分析
    5.2.3 研究结论
5.3 中国大豆对外依存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3.1 研究方法
    5.3.2 模型估计结果和分析
    5.3.3 研究结论
5.4 中国大豆外贸依存度与粮食安全
    5.4.1 大豆与中国的粮食安全
    5.4.2 大豆国际贸易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中国大豆贸易政策分析与建议
6.1 现有主要政策分析
    6.1.1 与大豆有关的粮食政策分析
    6.1.2 中国大豆产业政策
    6.1.3 国际贸易政策及分析
6.2 政策建议
    6.2.1 政策指导思想上的建议
    6.2.2 大豆产业政策
    6.2.3 财政政策
    6.2.4 外汇管理政策
    6.2.5 大豆贸易政策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创新及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攻读博士论文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5)中国—东盟农业比较优势与合作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东盟农业
        1.2.2 中国-东盟农业的比较优势
        1.2.3 中国与东盟的农业合作
    1.3 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及数据来源
        1.4.1 研究的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5 主要创新
第二章 比较优势理论和方法
    2.1 比较优势理论
        2.1.1 传统比较优势理论
        2.1.2 现代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
    2.2 比较优势分析方法
        2.2.1 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2.2.2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2.2.3 国内资源成本法
        2.2.4 成本分析法
        2.2.5 价格比较法
第三章 中国和东盟农业概况
    3.1 中国农业概况
        3.1.1 中国经济发展概况
        3.1.2 中国农业发展概况
    3.2 东盟农业概况
        3.2.1 东盟经济发展概况
        3.2.2 东盟农业发展概况
    3.3 中国和东盟的农产品生产情况
    3.4 中国和东盟农业特点
        3.4.1 中国和东盟农业共同特点
        3.4.2 中国和东盟农业的差异性
第四章 中国与东盟农业生产比较分析
    4.1 农业自然资源比较
        4.1.1 农业气候条件
        4.1.2 土地资源情况
    4.2 农业劳动力资源比较
    4.3 农业技术比较
        4.3.1 农业集约化水平比较
        4.3.2 农业科学技术水平比较
        4.3.3 中国和东盟主要农产品单产水平的比较
    4.4 农业生产政策比较
    4.5 农产品生产成本比较
    4.6 主要农产品产量比较
        4.6.1 粮食产量比较
        4.6.2 水果和蔬菜产量比较
        4.6.3 热带作物产量比较
        4.6.4 畜产品产量比较
        4.6.5 水产品产量比较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分析
    5.1 中国农产品贸易情况
        5.1.1 中国农产品贸易总体情况
        5.1.2 中国主要农产品贸易情况
        5.1.3 中国农产品主要进出口市场
    5.2 东盟的农产品贸易情况
        5.2.1 东盟的农产品贸易总体情况
        5.2.2 东盟主要农产品和投入品的进出口情况
        5.2.3 东盟农产品进出口主要市场
    5.3 中国与东盟的农产品贸易关系
        5.3.1 双边农产品贸易总体情况
    5.4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比较优势实证分析
        5.4.1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的总体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5.4.2 中国与东盟大类农产品贸易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5.4.3 中国与东盟几种主要农产品贸易的显示比较优势指数
        5.4.4 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与国东盟农业比较优势综合分析
    6.1 中国与东盟农业综合比较优势
        6.1.1 中国和东盟的国别农业比较优势分析
        6.1.2 中国和东盟农产品种类比较优势
    6.2 中国和东盟农业比较优势变动趋势分析
        6.2.1 中国和东盟农业过去比较优势的变化分析
        6.2.2 中国和东盟农业未来比较优势的影响因素分析
        6.2.3 中国和东盟农业未来比较优势变化趋势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情况
    7.1 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的背景
    7.2 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情况
        7.2.1 高层互访和人员交流
        7.2.2 人力资源开发
        7.2.3 农业贸易促进
        7.2.4 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
        7.2.5 小型合作示范项目
        7.2.6 农业投资
        7.2.7 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合作
    7.3 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机制
        7.3.1 双边机制
        7.3.2 多边机制
    7.4 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八章 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的战略选择
    8.1 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的基本原则
    8.2 充分利用多边合作机制,实现共赢
    8.3 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的战略选择
        8.3.1 区域合作战略
        8.3.2 国家合作战略
        8.3.3 贸易促进战略
        8.3.4 投资战略
        8.3.5 产品战略
        8.3.6 技术战略
        8.3.7 农业信息共享战略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论中国实现石油安全的贸易战略和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一) 石油安全、能源安全与经济安全关系
        (二) 中国面临的重大能源安全、石油安全挑战
        (三) 能源贸易在实现国家能源安全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国际机构对能源及能源安全的研究
        (二) 主管能源的政府机构对能源问题的研究
        (三) 国际大石油公司以及国内外学者对能源问题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及创新
    四、研究方法
        (一) 历史与逻辑、现实的统一
        (二) 归纳、与综合、分析相统一
        (三) 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四) 抽象与具体相结合
第二章 中国石油资源现状与石油安全面临的若干挑战
    一、中国石油供求现状
        (一) 中国石油分布及构成
        1. 中国陆地石油分布及构成
        2. 中国海洋石油分布及构成
        (二) 中国石油生产情况
        1. 中国石油产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2. 中国石油产量在能源生产总量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
        3. 能源生产系数波动较大
        (三) 中国石油消费情况
        1. 中国石油消费量
        2. 中国石油消费结构
        (四) 中国石油基础设施及研发投资
        1. 基础设施投资
        2. 中国石油研发投资
        (五) 中国石油贸易
        1. 中国石油贸易量
        2. 中国石油贸易产品结构
        3. 石油贸易地区分布
    二、中国石油安全、能源安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中国石油安全、能源安全的现状
        1. 高经济增长背景下,石油安全问题愈加突出
        2. 原油进口规模不断扩大、石油对外依存度增长较快
        3. 原油消耗强度大且生产增长无法赶超消费速度
        4. 中国石油战略储备不足
        5. 中国石油外交面临的复杂状况
        6. 石油获取来源的不稳定性
        7. 全球石油价格具有上升压力
        (二) 中国石油安全、能源安全存在的问题
        1. 能源来源安全问题
        2. 能源运输问题
        3. 能源需求持续增长对能源供给形成很大压力
        4. 中国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5. 中国能源最终消费结构中高耗能产业居多
        6. 中国能源需求量增长较快
        7. 能源技术相对落后影响了能源供给能力的提高
        (三) 形成石油安全、能源安全隐患的因素
第三章 世界石油供求及贸易格局分析
    一、世界石油地理分布及储量概况
        (一) 世界石油储量
        (二) 世界常规石油储量预测
    二、世界石油生产状况
        (一) 世界石油生产现状
        (二) 世界石油生产预测
        1. OPEC 产油国的常规石油产量预测
        2. 非 OPEC 国家的常规石油产量预测
        3. 非常规石油产量预测
    三、世界石油消费状况
        (一) 世界石油消费现状
        1. 世界能源消费状况
        2. 世界石油消费现状
        3. 世界石油消费预测
        (二) 世界石油消费格局
        1. 发达国家能源效率提高需求增长减缓
        2.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速石油需求增长强劲
        3. 亚太地区经济高速发展石油消费量剧增
    四、世界石油需求状况及缺口分析
        (一) 全球石油需求重心转移
        (二) 全球石油需求缺口预测
    五、世界石油价格状况
        (一) 影响石油价格的主要因素
        (二) 高油价的影响
    六、世界石油贸易与投资格局
        (一) 世界石油贸易概况
        1. 石油贸易增长
        2. 石油的运输
        3. 石油贸易伙伴
        (二) 世界主要石油贸易国家/地区的投资
        1. R&D 投资情况
        2. 石油工业吸收投资的预测
        (三) 世界主要能源供给国的能源贸易与投资
        1. OPEC
        2. 俄罗斯
        3. 加拿大
        4. 墨西哥
        5. 综合特点
第四章 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能源战略分析
    一、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能源战略分析
        (一) 美国
        1. 美国能源供给与需求走势现状与预测—油气、煤炭
        2. 美国能源战略
        3. 美国石油储备模式
        (二) 日本
        1. 日本能源战略
        2. 日本石油储备
        (三) 德国
        1. 德国能源战略
        2. 德国石油储备
        (四) 法国
        1. 法国能源政策与战略
        2. 法国的石油储备
        (五) 印度
        1. 印度能源供给与需求走势
        2. 印度能源安全战略——一体化战略
        3. 印度石油部门的自由化
        4. 印度国有石油公司的商业与投资战略
        5. 印度石油储备
        (六) 韩国
        1. 韩国能源安全战略与政策
        2. 韩国的石油储备
        (七) 新加坡能源安全战略与政策
        1. 新加坡能源供给与需求走势
        2. 新加坡能源安全战略与政策
    二、世界主要能源生产/消费国实现石油安全的贸易模式
        (一) 战略导向型
        (二) 经济导向型
        (三) 地缘导向型
        1. 争夺石油定价权
        2. 实行进口来源多元化、分散风险
        3. “石油民族主义”抬头
第五章 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现状与相关的贸易策略评估
    一、中国能源政策及能源安全战略发展的演进
        (一) 战略的发展与基本内涵
        (二) 中国能源政策及安全战略发展的演进
        1. 1949-1960 年中国能源政策及安全战略
        2. 1960-1978 年中国能源政策及安全战略
        3. 1978-1993 年中国能源政策及安全战略
        4. 1993 年以后中国能源政策及安全战略
    二、中国能源安全战略与有关贸易策略的综合评估
        (一) 中国能源安全现状与贸易策略并没有有效的降低能源需求
        1. 能源规划执行不力,高能耗产业大量投资导致能源过度消耗
        2. 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推进速度缓慢
        3. 能源效率依然偏低
        4. 万元 GDP 能耗依然过高
        5. 学校能源教育滞后,节能意识淡薄导致能源浪费严重
        (二) 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现状与贸易策略并没有有效的增加能源供给..
        1. 国内石油储量不足导致石油无法自给自足
        2. 石油进口机制欠缺,导致石油供给多元化进展缓慢
        3. 中国石油战略储备体制极不完善、战略储备严重不足
第六章 中国实现能源安全的贸易战略与策略的理论探索
    一、能源安全战略的统一性、包容性及其和谐
        (一) 能源战略与外交战略、国家安全战略的统一性和包容性的和谐
        (二) 能源战略中贸易战略的缺失
        (三) 能源贸易战略布局
        1. 铺设中俄“泰纳线”,保证石油贸易北方供给源
        2. 修建中巴石油管道破解“马六甲困局”
        3. 建设中缅管开辟中国石油运输“印度洋线路”
    二、建立合理的能源贸易机制
        (一) 能源贸易进口机制的改革
        1. 应该制定能源进口战略
        2. 能源进口战略的基本目标
        3. 保障中国能源进口贸易中所应有的利益
        4. 能源进口战略的基本内容
        5. 制定能源进口需要考虑的几组关系
        6. 中国能源进口战略的具体实施策略
        7. 逐步建立稳固的石油储备体系,防止能源进口来源中断
        8. 多方位掌握进口定价权,实现进口利益
        (二) 能源贸易手段的综合辩证
        1. 与能源大国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维护能源安全
        2. 贸易与投资手段结合内外兼修保障能源安全
        (三) 能源贸易利益主体的真空
    三、国营贸易是能源贸易方式最优策略
        (一) WTO 对国营贸易的解释及其他
        (二) 中国石油国营贸易的现状及问题
        1. 中国石油国营贸易的现状
        2. 中国石油国营贸易的问题
        3. 应采取综合措施解决国营贸易带来的问题
        (三) 国营贸易的先进性
    四、能源安全法是能源安全的法律保障
        (一) 能源生产与消费的法律建设
        1. 对已有法律法规进行完善
        2. 对部分法例进行及时修订
        3. 建立与能源配套的法律法规
        (二) 能源贸易及其相关法律建设
        1. 制定与完善能源出口相关的法律法规
        2. 制定与完善能源进口相关的法律法规
第七章 中国实现能源安全的贸易战略与策略
    一、中国实现能源安全的政策体系及策略
        (一) 实现能源安全的贸易战略--从中国能源贸易“地形图”挖掘潜在贸易对象的可行性
        1. 中国能源贸易“地形图”
        2. 中国能源需求增长点
        (二) FTA 及双边能源贸易合作是未来能源安全的核心战略
        1. 中国与海湾合作委员会建立 FTA 实现能源自由贸易
        2. 中国在东亚区域框架内加强能源合作
        3. 加快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的 FTA 实现能源领域的融合
        4. 加强与其他能源大国及区域组织的能源合作与协调
        (三) 实现能源安全的贸易策略―投资与贸易一体化策略
        1. 积极鼓励对外投资油气开发
        2. 建立国家奖励油气勘探开发计划
        3. 对内限制高用油行业的国内外投资
    二、以煤养油调整煤炭贸易政策
        (一) 煤炭出口本身是不可持续的
        1. 中国煤炭供需缺口即将出现
        2. 煤炭出口从经济、环保上来看不划算
        (二) 以煤养油从经济、环境效益和技术上来看是可行的
        1. 降低煤炭消耗可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效率
        2. 以煤养油应该是中短期能源技术战略与政策的重点
    三、建立科学规范的石油贸易政策体系
        (一) 建立科学规范的石油出口政策
        1. 科学规范对外援助性质的石油出口
        2. 规范国内石油企业的出口行为
        (二) 建立科学规范的石油进口政策
        1. 优化石油进口的采购方式
        2. 实行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分散进口风险
        3. 综合利用市场和外交手段,规避进口风险
        4. 建立石油进口风险预警机制
    四、建立合理的国内石油分销与价格体系
        (一) 中国现行的石油定价机制
        (二) 中国现行石油定价机制存在的问题
        1. 国内油价滞后国际油价,造成了市场资源配置扭曲
        2. 以国际石油市场价格为参照,不能真正反映国内石油市场供需关系
        (三) 中国石油价格定价机制的完善
        1. 增强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的联动性,实现与国际油价的真正接轨
        2. 逐渐转变政府管理方式,以法律与经济为手段实施宏观调控
        3. 建立石油战略储备,稳定石油价格
        4. 建设石油期货市场,谋求国际石油定价权
    五、建立与完善中国石油期货市场
        (一) 中国曾尝试过石油期货交易,但被“暂停”
        1. 规避金融风险是暂停石油期货交易的宏观经济原因
        2.规范市场秩序混乱是政府出台统一价格政策的直接原因
        3. 抑制过度投机是暂停石油期货交易的微观原因
        (二) 中国石油期货市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 在中国现行的石油产业组织模式下,石油市场存在主体缺位现象
        2. 现有期货法规体系和政府监管滞后于期货市场发展的需要
        3. 中国现行油品“行政指导价格”和油品专营体制不合理
        4. 中国石油交易量还不足够大,不足以支撑期货市场的运营
        (三) 中国石油期货市场建设的战略选择
        1. 完善期货市场法律法规体系,调整监管政策,形成完善的综合监管体系
        2. 加快期货交易所的体制创新
        3. 鼓励期货公司的改制活动
        4. 培育市场主体
        5. 深化金融市场改革实现石油金融一体化
    六、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与石油期货市场的联动机制
        (一) 战略石油储备与石油期货市场具有一定程度的替代关系
        1. 国家层面的石油战略储备没有平抑油价波动的功能
        2. 微观层面的“石油平准储备”也不具有平抑油价波动功能
        3. 石油期货市场具有规避油价波动风险的功能
        (二) 战略石油储备与石油期货市场又有一定程度的互补关系
        1. 战略石油储备规模与石油期货市场
        2. 石油储备基地建设与石油期货市场
        3. 石油储备管理与石油期货市场
        (三) 建立二者联动机制确保中国石油安全
    七、建立完善的学校能源教育体系为能源安全提供基础与后盾
        (一) 学校能源教育的重要性
        (二) 学校能源教育的目标
        (三) 如何进行学校能源教育
参考文献
附件

(7)东亚主要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本文的框架结构与内容简要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五、文献综述
上篇 综合篇
    第一章 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
        第一节 有关概念界定与内涵辨析
        一、东亚经济发展模式概念的界定
        二、东亚模式与东亚经济发展模式
        三、单一东亚模式与多样化的东亚模式
        四、走出单一东亚模式的误区
        第二节 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
        一、东亚三类经济发展模式的共性特征
        第三节 同类经济发展模式的异性特征
        一、亚洲“四小”经济发展模式的异性特征
        二、东盟三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异性特征
        第四节 东亚一些经济体经济发展模式的逆向嬗变
        一、东亚经济发展模式逆向嬗变的诱因
        二、模式逆向嬗变后的主要特征
        第五节 政府(当局)在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中的作用
    第二章 对东亚经济发展多样性产生影响的经济理论
        第一节 东亚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多种经济理论的影响
        第二节 对早期东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经济理论
        一、二战后至20 世纪50 年代初期占统治地位的经济理论
        二、20 世纪50 年代初至20 世纪60 年代的主要经济理论
        第三节 对东亚地区中期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经济理论
        一、理论背景
        二、主要经济理论
        第四节 对东亚地区近期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经济理论
        一、理论背景
        二、主要经济理论
        第五节 东亚金融危机对经济理论的影响
    第三章 东亚发展中经济体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与东亚金融危机
        第一节 有关东亚金融危机生成的理论争辩
        第二节 东亚经济快速增长和宏观经济稳定背后的隐患
        一、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宏观经济指标
        二、宏观经济稳定背后的隐患
        第三节 有关东亚金融危机生成两种对立的看法
        第四节 从东亚经济发展多样性角度探索东亚重灾国危机生成的不同原因
        一、东盟三国金融危机生成原因
        二、菲律宾货币危机突发的原因
        三、韩国的金融危机生成的缘由
    第四章 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与东亚经济改革
        第一节 寻求IMF 援助经济体的经济改革与成效
        一、泰国政府的金融改革、重组及其成效
        二、印尼政府的经济与金融改革举措
        三、韩国政府的经济改革与金融重组
        第二节 马来西亚金融改革举措与成效
        一、实行短期选择性资本管制及其绩效评估
        二、金融改革与重组
        三、企业重组及其进展
        第三节 菲律宾的金融监管与银行体制改革
        一、菲律宾新中央银行及其金融监管
        二、新中央银行领导下的银行体制改革
        第四节 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的调整
        一、东亚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
        二、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的调整
下篇 案例篇
    第五章 比较东亚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发展的理论模型
        第一节 明特——拉尔因果关系发展模型
        第二节 石川滋发展总过程分析模型
    第六章 亚洲“四小”经济发展模式特点及其比较
        第一节 战后亚洲“四小”经济快速增长轨迹
        一、亚洲“四小”的经济起飞
        二、亚洲“四小”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第二节 亚洲“四小”产业结构变化与政策比较
        一、亚洲“四小”产业结构的迅速转换
        二、亚洲“四小”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与政策比较
        第三节 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实力的壮大
        一、三次产业结构的升级
        二、经济实力的壮大
        第四节 亚洲“四小”的收入分配与生活水平比较
        一、亚洲“四小”的收入分配:库兹涅茨假设的例外
        二、亚洲“四小”的生活水平比较
        第五节 亚洲“四小”政府(当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七章 东盟三国经济发展模式特点及其比较
        第一节 东盟三国的经济增长轨迹
        一、东盟三国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
        二、东盟三国的经济增长
        第二节 东盟三国的产业与就业结构变化
        一、东盟三国的产业结构变化
        二、东盟三国的就业结构变化
        第三节 东盟三国的工业化发展进程及其特点
        一、有关东盟三国工业化发展阶段划分的不同观点
        二、东盟三国工业化发展的特点
        第四节 东盟三国的农业发展
        一、东盟三国农业发展的特点
        二、支持农业发展的关键性措施与机制
        第五节 东盟三国的收入分配与生活水平比较
        一、东盟三国的收入分配
        二、东盟三国的生活水平比较
    第八章 菲律宾经济发展模式及其特点
        第一节 菲律宾经济增长轨迹
        一、菲律宾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
        二、菲律宾经济增长由盛转衰
        三、阻滞战后菲律宾经济增长的要因
        第二节 菲律宾的经济改革及其成效
        一、经济改革的背景
        二、主要经济领域的改革措施
        三、菲律宾经济改革成效
        第三节 菲律宾工业化发展进程及其政策特点
        第四节 菲律宾农业发展与农村土地关系变迁
        一、农业发展轨迹
        二、不同时期的农业开发战略
        三、农村土地改革与土地关系变迁
        第五节 菲律宾的收入分配与生活水平
        一、菲律宾的收入分配
        二、菲律宾人民的生活水平
结束语 后金融危机时期东亚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8)中国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导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的意义
        1.1.2 研究的主要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框架
        1.3.1 研究的技术路线
        1.3.2 研究框架
    1.4 本研究的创新点
2. 建立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
    2.1 国际竞争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2.2 竞争力概念
    2.3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关系
    2.4 对我国果林产品发展状况的理论分析
    2.5 建立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
        2.5.1 对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界定
        2.5.2 关于国际竞争力指标构建的实践研究
        2.5.3 建立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指标体系
    2.6 本章小结
3. 中国果林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评价
    3.1 中国果林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测度
        3.1.1 中国果林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
        3.1.2 中国果林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
        3.1.3 中国果林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3.1.4 中国果林产品的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
        3.1.5 中国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测定结果
    3.2 中国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地位
        3.2.1 中国果林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的世界地位
        3.2.2 中国果林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的世界地位
        3.2.3 中国果林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世界地位
        3.2.4 中国果林产品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的世界地位
        3.2.5 结论
4. 世界果林产品贸易格局及中国果林产品对外贸易状况分析
    4.1 世界果林产品贸易格局分析
        4.1.1 世界果林产品贸易总量分析
        4.1.2 世界果林产品贸易结构分析
        4.1.3 世界果林产品贸易市场结构分析
        4.1.4 世界果林产品贸易的主要特征
    4.2 中国果林产品对外贸易格局分析
        4.2.1 中国果林产品对外贸易量分析
        4.2.2 中国果林产品对外贸易市场结构分析
        4.2.3 中国果林产品对外贸易产品结构分析
        4.2.4 中国果品的对外贸易特点
    4.3 本章小结
5. 分析影响中国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因素
    5.1 影响中国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5.2 分析影响中国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环境因素
        5.2.1 对中国果林产品要素条件的分析
        5.2.2 对中国果林产品需求条件的分析
        5.2.3 相关生产资料与信息业发展对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5.2.4 流通条件对果林产品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5.2.5 分析国家相关政策对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5.2.6 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对我国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5.3 对影响我国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因素的微观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提高中国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6.1 提高中国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总体发展思路
    6.2 提高中国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措施建议
        6.2.1 强化政府服务职能,为果林产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6.2.2 实现果林产品标准化、提高果林产品质量、打破绿色壁垒
        6.2.3 实现果林产品产销经营一体化,开拓国际市场,实施品牌战略
    6.3 本章小结
附表
附录 1
附录 2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9)加入WTO对中国油菜产业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三、 国内外研究背景
    四、 研究思路、方法与论文结构
第二章 世界油菜产业的布局、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 全球分布及产业布局
    二、 全球产量、供给与消费需求
    三、 全球油菜产业与市场的发展动向
    四、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中国油菜产业的生产、加工与贸易
    一、 中国油菜产业的生产状况、地域分布及技术状况
    二、 中国油脂工业的现状,油菜加工生产状况及成本分析
    三、 中国油菜产业的国内供给、消费状况与展望
    四、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中国油菜产业的比较优势分析
    一、 中国油菜产业的进出口现状
    二、 中国油菜产业的国际比较
    三、 中国油菜业的比较优势实证分析
    四、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加入WTO对中国油菜产业的影响
    一、 中国加入WTO的相关农业承诺
    二、 中国加入WTO后世界油菜籽及产品的进入机会
    三、 加入WTO对中国油菜生产与市场的影响
    四、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加入WTO后中国油菜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建议探讨
    一、 积极加快油菜“双低”化进程
    二、 加强对油菜籽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三、 加快种子产业化,建立长江流域优质油菜带
    四、 降低油菜产品的保护水平,实行自由贸易
    五、 充分利用WTO规则内的“绿箱”政策
    六、 培育以油脂精加工企业为龙头的贸工农一体化企业
    七、 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加快油脂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
    八、 充分利用WTO规则内的国内支持空间
参考文献
致谢

四、2003年世界椰油产量将会下降(论文参考文献)

  • [1]国际能源革命与中国的对策[D]. 曹峰毓. 云南大学, 2019(09)
  • [2]鳞片石墨浮选行为及新工艺研究[D]. 邱杨率. 武汉理工大学, 2016(02)
  • [3]海南椰子种质资源经济研究[D]. 毛彧. 海南大学, 2011(10)
  • [4]国际大豆供求背景下的中国大豆贸易研究[D]. 谭林. 北京林业大学, 2010(07)
  • [5]中国—东盟农业比较优势与合作战略研究[D]. 唐盛尧.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10)
  • [6]论中国实现石油安全的贸易战略和策略[D]. 熊韶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7(03)
  • [7]东亚主要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 沈红芳. 厦门大学, 2006(06)
  • [8]中国果林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D]. 王春玲. 北京林业大学, 2005(04)
  • [9]加入WTO对中国油菜产业的影响研究[D]. 彭可茂. 华中农业大学, 2003(04)
  • [10]2002年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变动特点与2003年前景预测[J]. 郭培兴. 中国物价, 2003(02)

标签:;  ;  ;  ;  ;  

2003 年世界椰子油产量将下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