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植物“邻里”关系

如何处理植物“邻里”关系

一、如何处理植物“邻里”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周蓉[1](2021)在《“微更新”理念下的老旧社区景观改造设计研究 ——以成都市武侯祠横街12号院为例》文中提出过去几十年,中国的城市建设如火如荼,诸多建筑拔地而起,不断推动着城市化的进程。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导致了很多问题,例如:城市面貌雷同、环境质量受损、历史文化流失等,使人们开始对“大拆大建”的发展模式进行思考。当前,我国的发展模式为“存量优化”,“微更新”这种局部的、渐进式的改造方式被更多的人认可和支持。成都市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三国文化在这里源远流长,本案武侯祠横街12号院紧邻着名的武侯祠博物馆,位属于三国文化历史街区,是武侯区的特色风貌打造片区。其现状呈现为历史特色鲜明但文化表现缺失、景观结构单一、公共活动空间少、公共设施缺乏等。因此,本文以武侯祠横街12号院为研究对象,讨论了历史文化街区老旧院落的景观更新策略问题,结合“微更新”的设计手法,建立了概念模型,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综述了国内外老旧社区改造及景观微更新的研究现状,界定了老旧社区景观改造的相关理论,探讨了老旧社区景观微更新的相关本质,以本案为模型,总结了目前老旧社区改造的模式,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提出景观微更新的路径。(2)从社区区位、发展历史、上位规划三个维度入手,对武侯祠横街12号院的人口结构、人文环境、整体外环境等几个方面进行实地考察和问卷调研,总结出社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出居民对环境的需求。(3)设计之初对居民景观绿化满意度和景观改造意愿进行调研,结合作者梳理,提出了基于“微更新”理念下的老旧社区景观改造的方法,主要包括:景观微更新的思路、策略及微更新理念的运用。(4)依据“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运用“微更新”的设计手法,规划出武侯祠横街12号院景观改造的方案,包括院落景观总体方案设计、院落景观空间功能分析、院落景观专项设计。

赵景阳[2](2021)在《城市修补视角下的郑州市中原区老旧社区改造的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召开,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建设正式进入了“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城市更新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主流,“增量型”城市发展模式被“存量型”城市发展模式所取代。城市中老旧社区作为城市的最基本单元,具有“基数大、覆盖面广”的特点,但近年来老旧社区空间环境品质低下,公共设施损坏严重等问题与人们所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品质相矛盾,迫切需要社区空间品质的提升。本文以郑州市中原区老旧社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法、田野调查法、定量分析法等对城市修补理论及建设路片区老旧社区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在总结借鉴国内外老旧社区改造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从老旧社区空间环境治理、实施保障策略、历史文脉传承三个层面提出了城市修补视角下郑州市中原区老旧社区改造的具体策略,最后以郑州市嵩岳小区改造工程实践为例,从实际案例的角度进一步验证改造策略的可行性与科学性。本文内容共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在老旧社区的研究背景下提出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梳理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针对老旧社区现存的诸多问题,进一步明确了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构建了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为论文的展开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章通过文献查阅梳理了城市修补的相关理论研究,补充说明城市修补理论的产生背景、内涵以及城市修补与老旧社区改造的关系,以日本古川町社区改造和台南金华社区改造的案例研究对后续的写作提供启示。第三章对郑州市中原区建设路片区内的老旧社区进行了实地调研与走访,进行深入的总结与分析,从社会现状与空间环境两方面梳理了郑州市中原区老旧社区普遍存在的问题。第四章为论文的核心章节,以城市修补视角下老旧社区改造的原则、目标以及框架为基础,提出了老旧社区改造的具体更新改造策略。第五章在更新改造策略完善的基础上指导完成郑州市中原区嵩岳小区项目的改造实践。第六章为结论与展望,笔者认为城市修补与老旧社区改造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将城市修补的理念应用在老旧社区改造的实践中,既能提升社区空间环境品质,又能继承城市社区的历史文脉,恢复城市活力,为今后我国老旧社区改造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苏春婷[3](2021)在《基于社区营造的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城市发展进入“存量优化”的阶段,北京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成为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面对时代更迭,城市中老旧小区的数量日益增多,公共空间范围广泛,“自上而下”的提升难以一蹴而就。运用社区营造的理念以渐进式和参与式的更新方式有利于提升老旧小区居民的空间品质、促进居民的公共交往与交流活动,激发公共空间的活力。本文通过资料收集、数据统计、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详细分析北京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建设与改造情况,基于社区营造理念,探索提升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景观更新的策略和途径。文章的第一部分首先阐述了课题的研究背景、社会背景、发展现状和关注聚焦;其次,对社区营造、老旧小区公共空间和景观微更新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接着阐明了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更新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继而确定了本文的研究范围。第二部分分析和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与案例借鉴。第三章论说了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发展历史,分析了老旧小区广场空间、绿地空间、停车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等重要构成要素,并按照不同类型对公共空间分类和特征总结。文章第四部分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统计对北京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现状进行记录、分类和分析。第五部分,文章基于调研情况对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现状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和总结,并根据评价体系提出具有更新潜力的公共空间。文章的第六部分针对现状问题和案例分析,基于社区营造的理念,从风景园林学角度总结了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更新原则与目标、更新设计机制和更新策略。文章第七部分基于更新策略结合北京市朝阳区常营乡北辰福第小区公共空间绿地微更新实践项目深入挖掘参与式更新途径的可能性。本文期翼通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促进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整体品质提升,为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更新提供借鉴与参考。

杨扬[4](2021)在《基于可持续理念的社区公共空间互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可持续理念的全球化,可持续的设计已经逐渐渗透到生活,并影响着社会发展。现代化城市建设中提倡向全民共建共享模式的转变与可持续理念中的公平性原则不谋而合。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旨在为居民提供优质的生活服务。因此在构建美好社区的过程中,基于可持续理念的社区公共空间互动性研究很有必要。基于可持续理念的社区公共空间互动性研究,主要以提升居民互动为目的,将可持续设计理论应用到社区问题解决上。一方面,通过优化社区内的产品及服务,提升公共空间的可互动性,美化社区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引导居民参与互动,促进邻里关系,解决居民日常生活矛盾造成的社区问题。本课题基于产品及其使用环境的角度,对社区公共空间互动性现状进行调研分析,以求发现目前国内社区公共空间互动性的不足。为了方便后续研究,将已有社区案例中提升居民互动的设计称作社区互动类设计。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首先对社区互动理论进行整理学习,探讨在互动模式上形成多样化的途径;其次,对国内外社区优秀互动类设计案例进行详细梳理与分析,探寻互动模式向设计转化的方法;最终,结合社区可持续理念与相关社区案例,基于可持续设计方法及创新思维模式,提出一套基于可持续理念的社区公共空间内产品服务系统的设计流程与原则。最终以西木社区为主要设计资源,社区居民为设计对象,对研究总结出的部分方法进行实践,一是对文章结论进行验证,二是为国内老旧小区的模式转变提供设计参考。社区建设是一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需要社区内各方的共同配合,本研究旨在综合衡量各方利益的前提下提出一套相对完美的社区解决方案,从而为社会问题的解决开阔思路。

李晶晶[5](2021)在《青年廉租社区邻里空间景观优化设计策略研究 ——以西安曲江乐居社区为例》文中认为近两年,随着各大城市人才抢夺战的展开,为更好地吸引和留住人才,廉租房建设越来越多的以新就业青年为受众人群。在生存压力和社会力量规训下,青年的归属感严重缺失,邻里关系断裂,青年居住区景观未形成系统化设计。此类社区设计往往只关注到了普适性需求,而忽视了针对青年人群的个性需求及生活形态的适应性设计,已无法与当前青年人的新型文化背景相适应。因此研究符合人群特殊居住环境需求的邻里空间是非常关键的,既为改善青年廉租社区邻里空间环境提供了依据,也对未来青年文化与社区文化的融合起到积极作用。本文以青年廉租社区为研究对象,研究邻里空间的景观设计。首先,对于青年廉租社区以及邻里空间景观的相关概念与研究进行分析,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及实践资料进行归纳,为之后的实践展开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对青年生活形态及个体因素进行调查,明确青年空间行为需求;再次,对西安曲江乐居社区景观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分析总结出青年廉租社区邻里空间景观所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设计策略,并对西安曲江乐居社区进行优化改造。研究成果表明,在社区邻里空间中丰富青年归家道路空间、塑造青年下班解压环境、增添富有新社交方式的空间活动、营造青年互助共享空间、在邻里空间中融入新型青年文化等策略,打破传统社区模式,不仅可以改善青年人的邻里空间环境,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青年人获得社区归属感,重建邻里关系,提高青年居民与社会的关联,让这些青年人能够获得安全感、幸福感以及成就感。

刘婷婷[6](2021)在《西安老旧小区改造户外适老环境设计研究 ——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院社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居家养老”时代背景下,西安市即将快速步入老龄化的发展阶段,西安老旧小区的适老化改造成为当地养老建设的重要环节。退休老年人是老旧小区适老环境的主要使用者,而他们活动的户外环境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院社区为例,以“完整社区”理念、“海绵城市”等国家政策为背景,以“老旧小区改造”相关规范及标准为依据,通过对南院社区的户外适老环境进行现状调研,利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相关方法,从使用功能、物理环境、视觉及文化景观、生态可持续等层面分析南院社区适老性现存问题并提出改造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分五个部分,第二章是文章的基础理论研究,通过对住区内老年人的行为空间理论、行为空间尺度、老年人在空间中活动的规律性、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特性等相关研究,为后文南院社区内户外环境的适老化改造提供理论支持;第三章通过分析南院社区整体现状和场地使用情况、户外环境构成要素完成实地调研,实现对该社区“不适老”现状问题的诊断;第四章主要对南院社区中老年人的户外行为进行现状调研,通过行为注记法得出他们的行为在时间上与空间上的分布特征,通过使用后评价法对他们关于南院社区的场地满意度和环境需求进行调研,得出影响行为的适老环境设计相关要素;第五章阐述南院社区户外环境适老化改造策略,依据改造目标、改造原则,提出针对性的改造措施,提炼出改造要素;第六章是南院社区户外适老环境相关节点的适老化提升部分。选取六个代表性的行为偏好空间作为改造重要节点,分别从节点的场地现状、适老化总体设计及功能分析、适老化细部设计四个层面进行分析,完成对南院社区内部户外环境的适老化改造提升。本文通过对南院社区老年人的户外行为进行观察及分析,为解决南院社区适老环境户外景观“适老性”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优化策略,得到以下三个研究结论:(1)通过行为注记,总结出南院社区不同的空间形态与其承载的特定活动类型之间的关系,指导后期的老旧小区户外环境适老化改造,应根据场地的空间形态,完善相关设施要素。(2)运用适老化改造要素,提出了一套完善的改造措施并应用于改造实践。同时,也为同一时期建设的、高校背景下的、单位制老旧小区户外环境适老化改造做出了实践参考,完善并补充了适老化改造体系。(3)老年人行为研究中引入了日照分析,结合行为注记,准确判定了老年人行为偏好空间的分布,为今后老旧小区户外环境适老化改造区域的选择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

高云嵩[7](2021)在《交往行为视角下潼关县城社区公园规划设计优化策略》文中提出当前城市高密度的居住模式,改变了传统熟人社会的交往行为模式;互联网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居民的社会交往呈现虚拟化趋势;新生群体在快节奏生活方式影响下,参与社会人际交往的主动性日渐减弱。人际交往淡漠的社会现象影响下,社区公园作为社区生活圈核心的公共空间,对于居民的邻里相处、社会交往、生活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是实现公共资源高效、公平共享,构建和谐、安全社区的关键举措。本文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潼关县城为实例,在交往行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与归纳解析,获悉居民对于城市社区公园的需求向往和使用评价,探究城市社区公园在建设、使用中的影响因素及驱动机制,制定能够促进人际交往的城市社区公园优化思路及策略,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其他地区城市社区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建议。首先,文章通过文献查阅、收集和梳理国内外关于交往行为、空间与行为、城市社区公园规划设计和使用评价的文献资料、政策文件、实践案例等相关资料,界定交往空间与社区公园的概念内涵。综述交往行为理论、空间—行为互动理论、生活圈理论等理论方法和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指导本次研究对象、范围、内容和方法的确定。其次,通过调查潼关县城社区公园中使用者的活动行为,分析不同群体的交往行为特征,辨析居民交往行为的演化历程及驱动机制,探索交往行为与城市社区公园的互动关系。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构建基于交往需求的潼关县城社区公园使用评价模型,解析潼关县城社区公园的特征以及使用人群与社区公园的时空分异特点,并归纳总结现存问题,探索现有“空间供给”和“空间需求”的内在矛盾关系。最后,基于调查评价结果和现存问题,提出促进人际交往行为的潼关县城社区公园的优化思路、优化原则、优化目标和优化策略,建立城市社区公园优化体系。同时,从路径、形态、功能、尺度、景观和设施六个方面提出潼关县城社区公园的具体优化策略与建议。

丁潇颖[8](2020)在《中国社区农园研究》文中指出中国高速的城镇化进程造成了严峻的社会、食物和环境问题。作为应对上述问题的策略之一,社区农园在我国诸多城市中大量涌现并快速发展。然而,这些农园的作用却差异显着——部分农园成为了促进居民互动、保障食品安全、改善社区环境的关键媒介;部分农园却因用地权属、规划布局、组织管理和运营等方面的问题,引发了社会矛盾与公众质疑。而既有研究缺少针对中国社区农园的整体性分析、理论性指导和综合性策略,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农园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对中国社区农园进行全面探索,深入分析造成社区农园效益差异的成因,提出社区农园发展策略变得十分必要。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GIS空间分析、案例研究、问卷调查、SPSS数据分析等方法,从理论研究、现状分析与策略构建三方面对中国社区农园展开研究。(1)在理论研究方面,梳理了社区农园相关规划设计思想,总结了社区农园实践的发展趋势,并从政策环境、设计模式、参与机制、效益、社会资本和社区农园等层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解析。(2)在现状分析方面,探究了中国社区农园的空间分布特征,深入分析了社区农园的现状设计模式和参与机制,并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探析了社区农园的效益与问题,认为社区农园的社会作用显着而问题多集中在政策法规、规划设计、社会参与、管理制度、运营方式等方面。基于对问题成因的分析,提出应强化对社区农园社会作用的认知,构建社区农园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以此指导中国社区农园建设。(3)在策略构建方面,借助社会资本理论,阐明了社区农园能够建立信任、社会网络和规范,促进社会资本培育的社会作用,并进一步筛选得到影响社会资本形成的空间要素和社会要素。之后,基于不同要素对社会资本形成的影响程度,制定了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在设计策略层面上,剖析了典型社区农园案例,构建了分优先级的选址策略和农园尺度下的空间设计策略,并结合实践对设计策略进行验证;在参与机制层面上,提出了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组织模式、健全管理监督制度和开展多样化运营活动等途径和方法,论述了参与机制的有效性,并对社区农园的支持性政策体系进行探讨。本文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两方面,形成对中国社区农园的整体性认知,并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对社区农园社会作用进行解析和定位,进一步建立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对于突破社区农园发展障碍,科学指导社区农园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农园正向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李维卓[9](2020)在《基于邻里交往的高层住宅底层架空空间研究 ——以合肥市为例》文中提出目前,高层住宅逐渐成为我国大中型城市居民居住的主要方式,底层架空层作为一个新兴的空间结构,可以提供居民一个邻里交往空间,有效的解决高层住宅小区邻里关系冷漠的问题。本文以“邻里交往”相关理论为基础,分析高层住宅架空层内邻里交往的行为和需求,提出促进居民邻里交往的架空层设计策略。首先,论文对合肥市高层住宅小区的底层架空层进行调研,分析其现状以及存在的具体邻里交往的活动。其次,基于这些具体的邻里交往来调研其活动人群、活动规律、活动方式等,并且结合对架空层的具体调研,从架空层的位置、外部环境、布局设施、空间界面和空间尺度、活动设施这五个方面来分析对邻里交往产生的影响。最后,经过前文的调研分析之后,从宏观到微观上对高层住宅小区底层架空层提出设计策略。全文围绕合肥市高层住宅架空层为研究对象,以架空层内的具体邻里交往为导向,对实际的架空层现状进行较为客观的分析,并且针对不同的邻里交往活动提出架空层设计策略,以此希望能够为架空层的建设和发展获取更大的帮助。

胡瑶[10](2020)在《邻里景观空间营造策略、模式与方法 ——以怀宁幸福家园小区景观更新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社会的发展,居住模式的转变,邻里关系也发生改变。由此产生诸多问题,邻里关系淡漠、邻里活力缺乏、居民参与感缺失等等。寻找邻里相处模式,营造邻里空间,提升居民归属感,也成为新的议题。本文以邻里景观空间营造为主题,基于邻里相关理论的基础研究,探究出邻里的空间属性和社会属性,并对邻里景观进行定义。通过调查居民行为活动,将活动置于邻里活动空间中,提出了宅前休闲空间、院落活力空间、街巷生活空间和社区欢聚空间四大空间营造策略,并以图示方法直观的展示不同的营造模式。文章基于邻里景观要素体系,基于邻里景观要素组成,构建邻里景观空间评价体系,通过ahp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科学反映调研成果。以怀宁幸福家园小区为例,通过邻里景观空间评价模型对进行分析评价,得出结论。并置入前文中的各种营造模式,针对其不足之处进行设计。综上,文章对邻里景观进行新的定义,创新的模式化图示设计,科学的评价方法,并提供了从居民活动需求收集到景观营造的一系列方式,希望可以给邻里环境设计和相关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二、如何处理植物“邻里”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处理植物“邻里”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微更新”理念下的老旧社区景观改造设计研究 ——以成都市武侯祠横街12号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动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动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对象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目标与创新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和研究概述
    2.1 基本概念
        2.1.1 社区的概念
        2.1.2 老旧社区的概念
        2.1.3 景观的概念
        2.1.4 老旧社区景观的概念
        2.1.5 微更新的概念
        2.1.6 老旧社区景观微更新的概念
    2.2 老旧社区景观的特质
        2.2.1 承载着城市的发展记忆
        2.2.2 代表着居民的生活特质
        2.2.3 延续着社区的人文价值
    2.3 理论研究现状
        2.3.1 国内理论研究现状
        2.3.2 国外理论研究现状
    2.4 实际案例分析
        2.4.1 国内案例分析
        2.4.2 国外案例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老旧社区微更新的相关特质分析
    3.1 老旧社区微更新的内涵
        3.1.1 改造的内涵:改旧迎新
        3.1.2 保护的内涵:传承延续
        3.1.3 提升的内涵:人居环境
    3.2 老旧社区微更新的参与者
        3.2.1 微更新的主体
        3.2.2 微更新的客体
    3.3 老旧社区微更新现有模式及问题分析
        3.3.1 老旧社区微更新现有模式
        3.3.2 老旧社区微更新问题分析
    3.4 老旧社区微更新的路径
        3.4.1 多样化设施类型,同步提升硬件和软件功能
        3.4.2 改善景观环境质量,构建和谐美好人居环境
        3.4.3 构建社区文化体系,促进社区和谐融合发展
    3.5 本章小结
4 武侯祠横街12号院场地调研分析
    4.1 武侯祠横街12号院基本信息
        4.1.1 社区区位
        4.1.2 发展历史
        4.1.3 上位规划
    4.2 武侯祠横街12号院居民分析
        4.2.1 院落人口特征
        4.2.2 居民日常活动特点
        4.2.3 居民意愿调研
    4.3 武侯祠横街12号院人文环境
        4.3.1 院落周边文化
        4.3.2 院落邻里文化
    4.4 武侯祠横街12号院外环境现状调研
        4.4.1 土地利用现状
        4.4.2 院落建筑现状
        4.4.3 景观绿化现状
        4.4.4 道路交通现状
        4.4.5 公共设施现状
        4.4.6 市政设施现状
        4.4.7 公共活动空间现状
        4.4.8 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4.5 外环境现状问题总结
        4.5.1 院落建筑破损严重且品质较差
        4.5.2 景观绿化面积较小且品种单一
        4.5.3 道路交通错综混乱且缺少车位
        4.5.4 公共设施破损严重且配置单一
        4.5.5 市政设施陈旧不堪且杂乱无章
        4.5.6 公共活动空间面积较小且缺乏趣味
    4.6 本章小结
5 武侯祠横街12号院景观改造方法探究
    5.1 景观微更新的思路
        5.1.1 统筹布局,整体规划
        5.1.2 适度改造,局部更新
        5.1.3 协同设计,融合发展
    5.2 景观微更新的策略
        5.2.1 因地制宜,结合地域特色
        5.2.2 共建共治,居民共同参与
        5.2.3 以人为本,社区资源共享
        5.2.4 功能多元,激发社区活力
        5.2.5 传承文化,延续院落精神
    5.3 微更新理念的应用
        5.3.1 微更新理念的实现要素
        5.3.2 微更新理念的操作策略
    5.4 本章小结
6 武侯祠横街12号院景观改造设计方案
    6.1 设计目标
    6.2 设计方法
    6.3 设计理念
    6.4 院落景观方案设计
        6.4.1 总平面布局分析
        6.4.2 功能布局分析
        6.4.3 景观节点分析
        6.4.4 场地流线分析
    6.5 景观空间功能分析
        6.5.1 口袋公园设计
        6.5.2 儿童游乐区设计
        6.5.3 共享交流区设计
        6.5.4 林荫停车区设计
        6.5.5 休闲娱乐区设计
        6.5.6 安静休息区设计
    6.6 景观专项设计
        6.6.1 绿化植物设计
        6.6.2 地面铺装设计
        6.6.3 景观小品设计
    6.7 本章小结
7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2)城市修补视角下的郑州市中原区老旧社区改造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我国城市发展的新阶段
        1.1.2 政策背景——“城市双修”的产生与实践
        1.1.3 城市发展背景——老旧社区改造成为郑州市未来城市建设的重点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城市更新的研究现状
        1.3.2 城市修补理论的研究现状
        1.3.3 社区改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本文的启示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老旧社区
        1.4.2 “城市修补”
        1.4.3 更新改造
    1.5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综述
    2.1 城市修补理论的研究概述
        2.1.1 城市修补理论的产生背景
        2.1.2 城市修补理论的内涵
    2.2 城市修补的相关理论研究
        2.2.1 环境行为学理论
        2.2.2 有机更新理论
        2.2.3 城市触媒理论
        2.2.4 拼贴城市理论
        2.2.5 城市针灸理论
        2.2.6 相关理论研究树立及城市修补理念的启发意义
    2.3 老旧社区改造的基础研究
        2.3.1 成因分析
        2.3.2 改造动力
        2.3.3 传统改造模式
    2.4 “城市修补”视角下老旧社区改造的案例研究
        2.4.1 日本古川町历史街区的社区改造
        2.4.2 台湾金华社区改造
    2.5 本章小结
3.郑州市中原区老旧社区发展及其空间环境现状调研概述
    3.1 郑州市建设发展概况
        3.1.1 郑州市中原区概况
        3.1.2 建国后郑州市社区建设发展历程
        3.1.3 郑州市中原区老旧社区总体特征
        3.1.4 郑州市老旧社区改造现状
    3.2 建设路片区老旧社区社会现状调研概况
        3.2.1 调研内容与方法
        3.2.2 调研对象的选取
        3.2.3 用地权属
        3.2.4 年龄结构
        3.2.5 职业构成
        3.2.6 文化活动情况
        3.2.7 邻里交往关系
    3.3 建设路片区老旧社区空间环境调研概况
        3.3.1 空间形态特征
        3.3.2 建筑现状
        3.3.3 交通环境
        3.3.4 公共服务设施
        3.3.5 公共活动空间
    3.4 调研建设路片区老旧社区现状问题总结
        3.4.1 社区管理意识匮乏
        3.4.2 房屋建筑性能老化
        3.4.3 道路交通系统混乱
        3.4.4 公共活动空间缺乏
        3.4.5 绿化景观环境不足
        3.4.6 配套设施服务不周
        3.4.7 调研片区老旧社区存在的“个性”问题
    3.5 本章小结
4.城市修补视角下郑州市中原区老旧社区更新改造策略构建
    4.1 更新框架的构建
        4.1.1 更新原则
        4.1.2 更新目标
        4.1.3 更新框架
    4.2 城市修补视角下老旧社区空间环境修补策略
        4.2.1 整合优化存量空间
        4.2.2 优化道路交通系统
        4.2.3 整治建筑空间环境
        4.2.4 更新公共活动空间
        4.2.5 修复绿化景观系统
        4.2.6 完善公共设施体系
        4.2.7 修复社区基础设施
    4.3 城市修补视角下老旧社区历史文脉修复策略
        4.3.1 重塑社区历史文化
        4.3.2 人文设施完善
    4.4 城市修补视角下的老旧社区改造实施保障策略
        4.4.1 多方协调合作
        4.4.2 完善法律法规
        4.4.3 新启示
    4.5 本章小结
5.城市修补视角下嵩岳小区更新设计实践
    5.1 嵩岳小区概况
        5.1.1 社区背景
        5.1.2 项目研究价值与依据
        5.1.3 嵩岳小区与调研片区的关系
    5.2 嵩岳小区前期现状调研
        5.2.1 整体特征
        5.2.2 调研户数统计
        5.2.3 社区及单元入口现状
        5.2.4 建筑楼体现状
        5.2.5 交通系统现状
    5.3 改造原则
        5.3.1 以人为本,重塑社区活力
        5.3.2 统筹协调,注重文化特色
        5.3.3 因地制宜,避免大拆大建
    5.4 城市修补视角下嵩岳小区更新改造策略
        5.4.1 整合存量空间
        5.4.2 交通系统优化
        5.4.3 建筑环境修补
        5.4.4 公共空间更新
        5.4.5 绿化景观修复
        5.4.6 完善公共设施体系
    5.5 嵩岳小区历史文脉修复策略
        5.5.1 嵩岳小区文化重塑
        5.5.2 嵩岳小区人文设施完善
    5.6 嵩岳小区更新改造保障策略
        5.6.1 引导居民参与
        5.6.2 完善法律法规
        5.6.3 促进多方协调合作
    5.7 本章小节
6.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附录一 郑州市中原区老旧社区改造调查问卷
附录二 群众改造意愿调查表(部分)
附录三 嵩岳小区测绘平面首层及屋顶层复原图
附录四 嵩岳小区改造后总图及鸟瞰图
附录五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社区营造的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发展现状
        1.1.3 关注聚焦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老旧小区公共空间
        1.2.2 社区营造
        1.2.3 景观微更新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范围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范围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归纳演绎法
        1.5.3 案例分析法
        1.5.4 实践调研法
    1.6 研究框架
    1.7 研究创新性
        1.7.1 研究理念
        1.7.2 实践例证
    1.8 本章小结
第2章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与案例借鉴
    2.1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2.1.1 社区营造、“参与式”国际社区更新运动
        2.1.2 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相关理论研究
        2.1.3 景观微更新相关理论及研究
    2.2 相关案例借鉴
        2.2.1 历史文脉激活与社区营造
        2.2.2 景观空间营造与社会价值
        2.2.3 小微绿地介入与景观价值
        2.2.4 艺术激活空间与美学提升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与类型特征——以北京市为例
    3.1 北京市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发展历史
    3.2 北京市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重要构成要素
        3.2.1 公共活动空间
        3.2.2 绿地空间
        3.2.3 停车空间
        3.2.4 公共服务设施
    3.3 北京市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类型及特征
        3.3.1 形态空间类型及特征
        3.3.2 环境空间类型及特征
        3.3.3 使用空间类型及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现状调研——以北京市为例
    4.1 主要活动与功能空间
        4.1.1 必要性活动与公共活动功能空间
        4.1.2 自发性活动与自发公共使用空间
        4.1.3 社会性活动与复合活动功能空间
    4.2 北京市老旧小区空间权属、管理维护现状与更新组织模式
        4.2.1 空间权属与管理维护现状
        4.2.2 空间更新组织模式
    4.3 北京市老旧小区示范区与试点区公共空间现状
        4.3.1 示范区公共空间现状——劲松二区示范区
        4.3.2 试点区公共空间现状——苹果社区“井点”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现状问题和更新评价要素——以北京市为例
    5.1 北京市老旧小区公共空间的现状问题
        5.1.1 空间现状与环境品质需求的矛盾
        5.1.2 空间现状与居住人口结构的矛盾
        5.1.3 空间现状与居民生活原真性的矛盾
        5.1.4 空间现状与社区历史文化的矛盾
    5.2 北京市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更新评价要素
        5.2.1 空间更新评价要素
        5.2.2 具有更新潜力的公共空间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原则、目标与策略
    6.1 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更新的原则与目标
        6.1.1 更新原则
        6.1.2 更新目标
    6.2 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更新设计机制策略
        6.2.1 搭建多元共治平台
        6.2.2 社区观察与MAPPING
        6.2.3 参与式设计与营造工作坊
        6.2.4 参与式共建和可持续维护机制
    6.3 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策略与途径
        6.3.1 重塑全局构想,织补空间功能
        6.3.2 保留社区文脉,挖掘生活原真性
        6.3.3 引导设计介入,激发景观触媒
        6.3.4 种植可食地景,打造共享景观
        6.3.5 延伸实体空间,创造弹性空间
        6.3.6 应用模块化方法,营建模式化设计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社区营造下的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实践探索
    7.1 设计选址与基地现状问题
        7.1.1 设计选址
        7.1.2 基地现状及问题
    7.2 小微绿地景观微更新设计机制策略
        7.2.1 搭建多元共治平台
        7.2.2 营建参与式设计工作坊
        7.2.3 参与式共建与维护机制
    7.3 小微绿地景观微更新策略与途径
        7.3.1 挖掘社区空间居民原真性
        7.3.2 开放空间边界与道路设计
        7.3.3 资源整合与空间功能织补
        7.3.4 营造可持续性的景观空间
    7.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4)基于可持续理念的社区公共空间互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课题创新之处
第二章 社区公共空间互动性研究
    2.1 社区互动综述
        2.1.1 互动概念
        2.1.2 社区互动
        2.1.3 提升互动性途径
    2.2 社区公共空间互动性概念及现状
    2.3 互动类设计与社区公共空间互动性
        2.3.1 社区互动类设计与公共空间互动性的关系
        2.3.2 公共空间互动性在互动类设计上的体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可持续理念的社区互动类设计研究
    3.1 可持续设计及可持续社区
        3.1.1 可持续设计发展历程
        3.1.2 可持续社区
    3.2 社区可持续设计
        3.2.1 社区可持续设计理念
        3.2.2 社区创新设计方法
    3.3 可持续社区营造实例分析
        3.2.1 格雷戈里奥街49 号楼
        3.2.2 银同里社区彩绘街
        3.2.3 “四平空间创生行动”项目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可持续理念的社区互动类设计流程
    4.1 社区公共空间互动方案形成
    4.2 互动类产品服务系统设计
        4.2.1 互动模式及流程设计
        4.2.2 互动产品服务系统构建
        4.2.3 互动类产品设计与表现
    4.3 方案实施与设计反馈
    4.4 设计原则
第五章 基于可持续理念的西木社区互动设计实践
    5.1 设计调研
        5.1.1 社区简介及人员构成
        5.1.2 公共空间互动性现状调研
        5.1.3 互动类设计调研
        5.1.4 实地访谈
    5.2 方案设计
        5.2.1 头脑风暴
        5.2.2 方案筛选
        5.2.3 方案系统及流程设计
    5.3 展示架及方案物料设计
        5.3.1 设计调研
        5.3.2 草图及完善
        5.3.3 展示架建模及渲染
        5.3.4 活动物料视觉设计
    5.4 方案模型布景展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社区互动设计方案初步调研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5)青年廉租社区邻里空间景观优化设计策略研究 ——以西安曲江乐居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毕业大学生租住廉租房现象
        1.1.2 本研究的必要性探究
        1.1.3 本研究的可行性探究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青年居住区空间环境的研究现状
        1.2.2 邻里空间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视角与研究对象
        1.4.1 研究视角
        1.4.2 研究对象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青年廉租社区邻里空间景观优化的相关概念及研究
    2.1 青年廉租社区景观相关概念及研究
        2.1.1 青年廉租社区
        2.1.2 新一代青年人群的生活形态特征
        2.1.3 社区适宜居住理论
    2.2 邻里空间相关概念及研究
        2.2.1 邻里单元模式理论
        2.2.2 邻里空间层次理论
        2.2.3 邻里空间的分类
        2.2.4 邻里交往层次理论
        2.2.5 邻里交往要素分析
    2.3 环境行为心理学在社区营造的引入
        2.3.1 环境行为学引导邻里空间改造
        2.3.2 环境知觉理论与社区氛围的营造
        2.3.3 行为需求层次理论
    2.4 优秀案例设计解析
        2.4.1 国外案例解析
        2.4.2 国内案例解析
        2.4.3 对青年廉租社区邻里空间景观优化的启示
    2.5 本章小结
3 青年廉租社区邻里空间景观调研现状及问题
    3.1 调研社区的基本概况
        3.1.1 调研对象的选取
        3.1.2 调研社区空间现状研究
        3.1.3 调研社区空间活动类型与时空分布情况
    3.2 调查青年的空间需求及个体因素
        3.2.1 青年生活作息及现实需求调查分析
        3.2.2 青年个体差异因素调查分析
    3.3 曲江乐居社区邻里空间景观存在问题分析
        3.3.1 青年夜归现象,亟需夜景照明设计
        3.3.2 绿化缺乏维护,没有充分挖掘植物的感知价值
        3.3.3 缺乏邻里交友空间,阻碍青年聚集交往活动的产生
        3.3.4 缺乏共享办公功能,不能满足青年多样化工作模式
        3.3.5 养宠物居民增多,缺乏适合宠物活动的空间及设施
        3.3.6 健身广场不符合青年运动喜好,造成空间资源闲置
    3.4 本章小结
4 青年廉租社区邻里空间景观优化设计策略及方法
    4.1 设计策略
        4.1.1 增强社区夜景景观,满足青年下班族对夜归的需求
        4.1.2 疏导青年心理压力,塑造青年下班解压环境
        4.1.3 满足青年交友需求,增添富有新社交方式的空间环境
        4.1.4 实现工作空间共享,营造青年互助的学习办公空间
        4.1.5 重视养宠物人群需求,增添宠物友好型环境
        4.1.6 为青年新型活动类型,增加适合青年运动场地
    4.2 设计方法
        4.2.1 候车停泊空间
        4.2.2 归家治愈性空间
        4.2.3 邻里交友空间
        4.2.4 青年工作共享空间
        4.2.5 宠物口袋乐园空间
        4.2.6 青年运动健身空间
    4.3 本章总结
5 西安市曲江乐居社区邻里空间景观优化设计
    5.1 区位概况
        5.1.1 区划范围
        5.1.2 环境条件
        5.1.3 社会历史条件
    5.2 优化设计
        5.2.1 设计目标
        5.2.2 设计要点
        5.2.3 总体规划
        5.2.4 设计分析
    5.3 方案展示
        5.3.1 候车停泊空间设计
        5.3.2 归家治愈性空间设计
        5.3.3 邻里交友空间设计
        5.3.4 青年工作共享空间设计
        5.3.5 宠物口袋乐园空间设计
        5.3.6 青年运动健身空间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不足之处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图录
附录3 表录
附录4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6)西安老旧小区改造户外适老环境设计研究 ——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院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西安乃至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征
        1.1.2 我国老旧小区改造及适老化发展相关政策
        1.1.3 住区户外环境适老化改造在西安的发展趋向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外住区户外环境适老化设计相关理论研究
        1.3.2 国内住区户外环境适老化设计相关理论研究
        1.3.3 国外住区户外环境适老化改造相关实践案例
        1.3.4 国内住区户外环境适老化改造相关实践案例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5.1 技术路线
        1.5.2 创新点
2.相关基础理论
    2.1 研究的相关概念
        2.1.1 老年人
        2.1.2 老旧小区
        2.1.3 完整社区
        2.1.4 适老环境设计
    2.2 住区老年人行为空间理论
        2.2.1 人体功效学理论
        2.2.2 马斯洛心理需要层次理论
        2.2.3 环境行为学理论
    2.3 住区老年人的行为尺度相关研究
        2.3.1 老年人的行为空间尺度分析
        2.3.2 住区老年人的户外活动领域
    2.4 住区老年人在空间中活动规律性相关研究
        2.4.1 老年人户外活动特征
        2.4.2 老年人户外活动形式
    2.5 适宜老年人的户外活动空间特性
        2.5.1 空间的边界性及领域感
        2.5.2 空间的层次性
        2.5.3 空间功能的复合性
    2.6 基础理论在本研究的具体应用
3.南院社区场地现状及户外环境使用情况研究
    3.1 南院社区现状场地特征
        3.1.1 南院社区概况
        3.1.2 南院社区的特殊性分析
        3.1.3 南院社区老年人概况
        3.1.4 南院社区物质空间现状
    3.2 南院社区户外环境构成要素
        3.2.1 地形
        3.2.2 交通系统
        3.2.3 活动场地
        3.2.4 水体
        3.2.5 景观小品及辅助设施
        3.2.6 植物
    3.3 南院社区户外环境适老化现状问题
        3.3.1 使用功能层面
        3.3.2 物理环境层面
        3.3.3 视觉及文化景观层面
        3.3.4 生态可持续层面
    3.4 本章小结
4.南院社区老年人户外行为相关研究
    4.1 南院社区老年人群特征及类型
        4.1.1 南院社区老年人群特征
        4.1.2 南院社区老年人群类型
    4.2 南院社区老年人户外活动的行为注记
        4.2.1 南院社区老年人户外活动类型
        4.2.2 南院社区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形态
        4.2.3 行为注记调研的意义与方法
        4.2.4 冬季老年人户外活动行为注记调研
        4.2.5 夏季老年人户外活动行为注记调研
        4.2.6 冬夏老年人户外活动行为注记结果
    4.3 南院社区户外环境日照分析及行为关系研究
        4.3.1 户外环境日照分析的意义
        4.3.2 冬夏分时段日照分析法
        4.3.3 南院社区冬夏分时段日照分析
        4.3.4 南院社区日照分析与行为偏好空间的关系
    4.4 南院社区现状场地使用后评价
        4.4.1 使用后评价含义
        4.4.2 使用后评价内容
        4.4.3 使用后评价结果
    4.5 影响行为的适老环境设计相关要素
        4.5.1 影响户外环境适老化的直接因素
        4.5.2 影响户外环境适老化的间接因素
        4.5.3 人为可控制的适老环境设计要素
        4.5.4 非人为可控制的适老环境设计要素
    4.6 本章小结
5.南院社区户外环境适老化改造策略研究
    5.1 南院社区户外环境适老化改造目标
        5.1.1 符合学校行政办公环境的形象定位
        5.1.2 为老人及孩童营造舒适便捷、优美宜居的住区环境
        5.1.3 营造实用且有特色的户外适老化景观
        5.1.4 符合国内先进的设计理念
    5.2 南院社区户外环境适老化改造原则
        5.2.1 以老年人为本
        5.2.2 健康需求导向
        5.2.3 邻里持续交往
        5.2.4 生态可持续性
    5.3 南院社区户外环境适老化改造措施
        5.3.1 完善设施要素,丰富场地功能
        5.3.2 结合园艺种植,提升绿化景观
        5.3.3 设置老幼结合空间,融合代际共享
        5.3.4 融入文化内涵,体现文化特色
    5.4 南院社区户外环境适老化改造要素
        5.4.1 适老化的无障碍设施
        5.4.2 适老化的铺地
        5.4.3 适老化的休息设施
        5.4.4 适老化的植物
        5.4.5 适老化的照明设施
        5.4.6 适老化的健身设施
    5.5 本章小结
6.南院社区户外环境重要节点适老化改造提升
    6.1 “后乐园”节点适老化改造
        6.1.1 场地现状分析
        6.1.2 场地改造设计及功能分析
        6.1.3 适老化的细部设计
    6.2 “平凹馆”节点适老化改造
        6.2.1 场地现状分析
        6.2.2 场地改造设计及功能分析
        6.2.3 适老化的细部设计
    6.3 “社区中心”节点适老化改造
        6.3.1 场地现状分析
        6.3.2 场地改造设计及功能分析
        6.3.3 适老化的细部设计
    6.4 “悦心园”节点适老化改造
        6.4.1 场地现状分析
        6.4.2 场地改造设计及功能分析
        6.4.3 适老化的细部设计
    6.5 “知心园”节点适老化改造
        6.5.1 场地现状分析
        6.5.2 场地改造设计及功能分析
        6.5.3 适老化的细部设计
    6.6 “羽毛球场”节点适老化改造
        6.6.1 场地现状分析
        6.6.2 场地改造设计及功能分析
        6.6.3 适老化的细部设计
    6.7 本章小结
7.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讨论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7.3.1 研究的不足之处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Ⅰ读研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Ⅱ图片索引
附录 -Ⅲ表格索引

(7)交往行为视角下潼关县城社区公园规划设计优化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范围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范围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2 相关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交往行为
        2.1.2 社区公园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交往行为理论
        2.2.2 空间—行为互动理论
        2.2.3 “生活圈”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
        2.3.1 国外研究综述
        2.3.2 国内研究综述
        2.3.3 综述小结
    2.4 本章小结
3 潼关县城社区公园的现状认知及使用评价
    3.1 潼关县城社区公园的现状基础认知
        3.1.1 现状基础概况
        3.1.2 现状人口特征
        3.1.3 现状社区公园
    3.2 基于交往需求的社区公园使用评价模型构建
        3.2.1 评价模型的构建基础
        3.2.2 指标体系的评价对象
        3.2.3 指标体系的构建准则
        3.2.4 指标体系的层级框架
        3.2.5 指标体系的要素构成
    3.3 基于交往需求的社区公园使用评价分析
        3.3.1 社区居民交往需求评价
        3.3.2 社区公园空间使用评价
    3.4 本章小结
4 潼关县城社区公园的交往行为特征解析
    4.1 社区公园交往行为的时空分布特征
        4.1.1 调查方法
        4.1.2 时间分布
        4.1.3 空间分布
    4.2 社区公园交往行为的行为偏好特征
        4.2.1 基本使用
        4.2.2 活动偏好
        4.2.3 行为模式
    4.3 社区公园交往行为的人口属性特征
        4.3.1 交往行为的调查结果
        4.3.2 交往行为的内在动机
        4.3.3 交往行为的心理特点
        4.3.4 交往行为的群体差异
        4.3.5 交往行为的特征总结
    4.4 社区公园交往行为的影响演化趋势
        4.4.1 交往行为的影响因素
        4.4.2 交往行为的演化趋势
    4.5 本章小结
5 潼关县城社区公园的规划设计优化策略
    5.1 社区公园的问题研判
        5.1.1 社区公园的空间布局失衡,交往空间的服务效益低下
        5.1.2 社区公园的空间品质较差,交往活动的体验满意度低
        5.1.3 社区公园的空间功能单一,多元人群的交往活动受阻
        5.1.4 社区公园的空间特色不足,交往场所的文化魅力不足
    5.2 社区公园的规划设计优化思路
        5.2.1 优化思路
        5.2.2 优化重点
    5.3 社区公园的规划设计优化原则
        5.3.1 均等通用原则
        5.3.2 便捷访问原则
        5.3.3 互动包容原则
        5.3.4 在地适宜原则
    5.4 社区公园的规划设计优化目标
        5.4.1 成长性的社区生态
        5.4.2 无界化的交往空间
        5.4.3 情景式的场所体验
        5.4.4 高品质的服务供给
        5.4.5 在地性的景观风貌
    5.5 社区公园的规划设计优化策略
        5.5.1 路径优化——促进交往发生
        5.5.2 形态优化——增加交往频率
        5.5.3 功能优化——满足交往需求
        5.5.4 尺度优化——提升交往体验
        5.5.5 环境优化——增添交往乐趣
        5.5.6 设施优化——完善交往服务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附录一:潼关县城社区居民交往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二:潼关县城社区公园使用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三:潼关县城社区公园空间环境使用满意度专家打分表
致谢

(8)中国社区农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源起:高速城镇化引发严峻的社会、食物和环境问题
        1.1.2 契机:社区农园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1.1.3 困境:社区农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1.1.4 小结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3.1 社区
        1.3.2 社区农园
        1.3.3 社区农园与份地农园
        1.3.4 社区农园与社区农业
    1.4 研究问题、内容和框架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内容和框架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2章 社区农园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综述
    2.1 社区农园相关规划设计理论回顾
        2.1.1 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上半叶:蕴含农业生产的城市规划构想
        2.1.2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重建社区农业的思想
        2.1.3 二十一世纪初期:与农业共生的城市规划理论
        2.1.4 当代农业与社区关系的理论研究
    2.2 社区农园相关实践探索脉络分析
        2.2.1 社区农园的实践渊源
        2.2.2 英国社区农园的当代发展
        2.2.3 美国社区农园的当代发展
        2.2.4 中国社区农园的当代发展
    2.3 关于社区农园政策环境的分析
        2.3.1 国外社区农园政策环境
        2.3.2 国内社区农园政策环境
    2.4 关于社区农园设计模式的研究
        2.4.1 社区农园的区位特征
        2.4.2 社区农园的空间设计特征
        2.4.3 社区农园的种植模式
    2.5 关于社区农园参与机制的研究
        2.5.1 社区农园的参与动机
        2.5.2 社区农园的组织模式
        2.5.3 社区农园的管理模式
        2.5.4 社区农园的运营模式
    2.6 关于社区农园效益的研究
        2.6.1 社区农园的经济效益
        2.6.2 社区农园的社会效益
        2.6.3 社区农园的生态效益
        2.6.4 社区农园的健康效益
    2.7 关于社会资本与社区农园的研究
        2.7.1 社会资本与促进社区农园成员间社会融合
        2.7.2 社会资本与提高社区农园成员的资源调动能力
        2.7.3 社会资本与增强社区农园成员的政治权利
    2.8 社区农园研究现状分析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社区农园现状调查分析
    3.1 基于GIS的中国社区农园空间分布研究
        3.1.1 GIS分析思路和方法概述
        3.1.2 中国社区农园整体空间分布特征
        3.1.3 中国社区农园空间分布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关系
    3.2 基于调研的中国社区农园专项特征解析
        3.2.1 调研目的、方法和内容概述
        3.2.2 问卷结果统计与案例概况
        3.2.3 社区农园设计模式分析
        3.2.4 社区农园参与机制分析
        3.2.5 社区农园效益分析
        3.2.6 社区农园问题诊断
        3.2.7 问题的解决思路:明确社区农园社会价值,构建社区农园的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指导农园建设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社区农园的社会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4.1 社会资本与社区农园的关联性
        4.1.1 社会资本概念的起源和发展
        4.1.2 社区农园语境下社会资本的定义和分类
        4.1.3 社会资本与社区农园社会作用的理论对接
    4.2 社会资本视角下中国社区农园的社会作用解析
        4.2.1 社会资本在社区农园中的培育
        4.2.2 社区农园社会资本的功能
        4.2.3 理论框架——社区农园促进社会资本培育的机制分析
    4.3 影响社会资本形成的空间要素和社会要素分析
        4.3.1 已有关于社区农园社会资本及其影响要素的研究
        4.3.2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4.3.3 研究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设计策略研究
    5.1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案例分析
        5.1.1 北京育园
        5.1.2 上海创智农园
        5.1.3 深圳馨月园
        5.1.4 上海梅园
    5.2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选址策略
        5.2.1 优先利用街道或社区中心闲置地
        5.2.2 开放社区公共服务单位附属场地
        5.2.3 融入社区公园
        5.2.4 活化社区消极空间
    5.3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空间设计策略
        5.3.1 建立开放性社区农园,实现人人共享目标
        5.3.2 “因地制宜”地构建公共交往空间
        5.3.3 营造规整有序的种植形式
        5.3.4 配置适当比例的观赏性景观
        5.3.5 增设必要的基础设施,采用复合式设计
        5.3.6 构建服务于不同群体的种植园区
        5.3.7 不同空间载体下社区农园设计手法分析
    5.4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实践应用
        5.4.1 点——天津万盈家园社区食物花园项目
        5.4.2 线——天津丁字沽工人新村十三段社区生产性步道设计方案
        5.4.3 面——天津丁字沽工人新村十三段社区有农化设计方案
        5.4.4 小结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参与机制研究
    6.1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组织模式
        6.1.1 分阶段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方式解析
        6.1.2 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中参与主体的权责分析
        6.1.3 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的途径
    6.2 健全管理监督制度
        6.2.1 设立社区农园行政管理部门和社区农园协会,完善监管结构
        6.2.2 设置有效公开的管理制度和规则
        6.2.3 分类型社区农园管理建议
        6.2.4 设置完善的监督机制
    6.3 开展多样化运营活动,拓展农园社会资本宽度
        6.3.1 开展文化类活动
        6.3.2 开展自然教育类活动
        6.3.3 开展商业类活动
        6.3.4 开展综合类活动
    6.4 参与机制的有效性分析
        6.4.1 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的有效性分析
        6.4.2 健全管理监督制度的有效性分析
        6.4.3 开展多样化运营活动的有效性分析——以商业类活动对社会网络形成的影响为例
    6.5 政策建议:建立支持社区农园的政策体系,保障社会资本培育
        6.5.1 国家层面
        6.5.2 地方层面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拓展——绿色生产性社区视角下的社区农园
    7.3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附录 F
附录 G
附录 H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基于邻里交往的高层住宅底层架空空间研究 ——以合肥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范围、目的、意义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外对邻里空间的研究综述
        1.3.2 国内外对架空空间的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
    2.1 邻里交往相关概念研究
        2.1.1 邻里
        2.1.2 交往
        2.1.3 邻里交往
        2.1.4 邻里交往空间
    2.2 高层住宅底层架空空间相关概念研究
        2.2.1 高层住宅
        2.2.2 架空空间
        2.2.3 底层架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层住宅底层架空空间现状及邻里交往活动调研
    3.1 合肥市高层住宅底层架空层现状调研
        3.1.1 合肥市高层住宅及底层架空发展情况
        3.1.2 合肥市高层住宅及其架空层调研
    3.2 高层住宅底层架空空间现状调研
        3.2.1 实例一——葛洲坝玖珑府
        3.2.2 实例二——中环云邸
        3.2.3 实例三——绿城玫瑰园
        3.2.4 高层住宅底层架空调研现状分析总结
    3.3 高层住宅底层架空空间内邻里交往活动调研
        3.3.1 实例一—葛洲坝玖珑府
        3.3.2 实例二—中环云邸
        3.3.3 实例三—绿城玫瑰园
        3.3.4 高层住宅底层架空层邻里交往活动总结
    3.4 小区架空层居民感受调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底层架空空间中邻里交往活动的影响因素
    4.1 底层架空中影响邻里交往活动的因素
        4.1.1 底层架空的位置选择对交往活动的影响
        4.1.2 底层架空的外部环境对交往活动的影响
        4.1.3 底层架空的布局及设施对交往活动的影响
        4.1.4 底层架空的空间界面设计对交往活动的影响
        4.1.5 底层架空的空间尺度大小对交往活动的影响
    4.2 底层架空中影响邻里交往活动的因素总结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促进邻里交往的底层架空空间设计策略
    5.1 基于自发性活动的架空空间设计策略
        5.1.1 休息聊天活动架空空间设计策略
        5.1.2 健身运动活动架空空间设计策略
        5.1.3 儿童活动架空空间设计策略
    5.2 基于社会性活动的架空空间设计策略
        5.2.1 棋牌活动架空空间设计策略
        5.2.2 跳舞活动架空空间设计策略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合肥市新站高新区XZQTD251地块项目设计实践
    6.1 项目综述
        6.1.1 区位分析
        6.1.2 场地现状
    6.2 总体设计
        6.2.1 规划布局
        6.2.2 项目架空层概况
    6.3 底层架空层设计
        6.3.1 架空层功能分布的设计
        6.3.2 架空层外部环境的设计
        6.3.3 架空层空间界面的设计
        6.3.4 架空层活动设施的设计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7.2.1 论文不足之处
        7.2.2 对高层住宅底层架空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研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10)邻里景观空间营造策略、模式与方法 ——以怀宁幸福家园小区景观更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邻里关系淡漠
        1.1.2 邻里活力缺乏
        1.1.3 居民参与感缺失
        1.1.4 社区归属感缺失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关于邻里
    2.1 邻里的概念
    2.2 属性与内涵
        2.2.1 邻里的空间属性
        2.2.2 邻里的社会属性
    2.3 变迁与缺失
        2.3.1 邻里的变迁
        2.3.2 邻里的缺失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邻里景观的界定与构成
    3.1 邻里景观的界定
    3.2 邻里景观三元素
        3.2.1 主体——居民活动
        3.2.2 客体——景观空间
        3.2.3 内核——情感归属
    3.3 邻里景观构成要素系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邻里景观空间营造体系与模式策略
    4.1 邻里景观空间营造思路
    4.2 邻里景观空间营造体系建构
        4.2.1 居民活动收集与分析
        4.2.2 居民活动主体与景观空间客体分解
        4.2.3 邻里景观空间营造体系
    4.3 邻里景观空间营造模式及策略
        4.3.1 宅前休闲空间营造模式及策略
        4.3.2 院落活力空间营造模式及策略
        4.3.3 街巷生活空间营造模式及策略
        4.3.4 社区欢聚空间营造模式及策略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邻里景观空间评价与实例设计
    5.1 邻里景观评价模型构建
        5.1.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5.1.2 邻里景观评价体系
        5.1.3 邻里景观评价指标的权重
        5.1.4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分析
    5.2 幸福家园小区邻里景观综合评价
        5.2.1 小区概况
        5.2.2 现状调研
        5.2.3 综合评价
        5.2.4 评价总结
    5.3 幸福家园小区邻里景观空间提升设计
        5.3.1 宅前空间提升设计
        5.3.2 院落空间提升设计
        5.3.3 街巷空间提升设计
        5.3.4 中心活动空间提升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6.1.1 研究成果
        6.1.2 研究创新点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邻里景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专家权重问卷
附录Ⅱ 邻里景观综合评价调查问卷
附录Ⅲ 居住区居民行为活动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四、如何处理植物“邻里”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微更新”理念下的老旧社区景观改造设计研究 ——以成都市武侯祠横街12号院为例[D]. 周蓉.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城市修补视角下的郑州市中原区老旧社区改造的策略研究[D]. 赵景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基于社区营造的老旧小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D]. 苏春婷. 中央美术学院, 2021(08)
  • [4]基于可持续理念的社区公共空间互动性研究[D]. 杨扬.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5]青年廉租社区邻里空间景观优化设计策略研究 ——以西安曲江乐居社区为例[D]. 李晶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6]西安老旧小区改造户外适老环境设计研究 ——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院社区为例[D]. 刘婷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7]交往行为视角下潼关县城社区公园规划设计优化策略[D]. 高云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8]中国社区农园研究[D]. 丁潇颖. 天津大学, 2020(01)
  • [9]基于邻里交往的高层住宅底层架空空间研究 ——以合肥市为例[D]. 李维卓.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10]邻里景观空间营造策略、模式与方法 ——以怀宁幸福家园小区景观更新为例[D]. 胡瑶.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如何处理植物“邻里”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