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九寨国际旅游区嘉绒果庄起源与故里探秘

大九寨国际旅游区嘉绒果庄起源与故里探秘

一、大九寨国际旅游区嘉绒锅庄源流及故里探秘(论文文献综述)

马知遥,周晓飞[1](2020)在《论媒介传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文中研究表明传播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必需的传承载体。媒介传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发挥作用主要是依靠对传承载体即传承人的积极影响实现的:(1)保证传承载体的重要性;(2)促进传承载体群体化;(3)提高传承载体专业性;(4)争取传承载体生存空间。在信息化日益发达的今天,回到信息化的本质角度探讨非遗传承与媒介传播的融合共赢,具有现实意义。

柴知平[2](2017)在《安宁嘉绒藏族民歌的分类与现状研究》文中认为嘉绒藏族民歌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的重要遗产,一直在安宁地区生生不息。新的经济形式打破了传统的生活方式,致使嘉绒藏族民歌传承有恙。社会发展已是不可阻挡的潮流,落后地区的新变化也是势在必然。不过,我们还是希冀能通过努力,把生活中质朴的、灵魂的、精神的美流传下来,绵延后世,化育心灵,泽福后代。所以,本文有意着眼于安宁嘉绒藏族的民歌传承问题,主要通过民歌调查、分类、传承现状研究和传承建议四个方面,分五个章节逐次展开讨论,以达到深入民间、理论指导、旧曲新唱的新效果。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说明了本文的研究缘起、方法、意义,以及对相关文献做了综述;第二章概述了安宁嘉绒藏族民歌的创作背景、分布地域、历史源流及民歌的收集;第三章对所收集的嘉绒藏族民歌展开分类研究并对安宁嘉绒藏族民歌的特征进行论述;第四章对安宁嘉绒藏族民歌的传承方式、传承现状和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展开分析研究;第五章针对安宁嘉绒藏族民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结论。通过上述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笔者认为,永远保持嘉绒藏族民歌的原生性是不客观的,因此,提炼其优秀的内核美、精神美,不断地在稳定与变化中求得长久才是符合自然规律的做法。具体说,就是用新的方法与智慧,让传统既能传承,又能与时俱进,符合现代审美需求。当然,仅仅如此还不足以尽善尽美,所以,本文又提出了“政府建立相应的保护机制”;“民间传承和学校教育相融合”等新方法,择点试验,再大刀阔斧。若此方案切实可行,则必可大步向前,蔚然形成新的醇美之风。

李菲[3](2013)在《“边界仪式”枪锅庄:嘉绒地区的战争性迁徙与社群整合》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嘉绒墨尔多腹地丹巴县太平桥乡三岔沟为空间背景,在清乾隆大小金川之战迄今260余年的时间跨度中追索当地民间"跳枪锅庄"仪式的产生、演变与当代复兴,以此考察一个由战争性迁徙造就的面对面社区中,身处族群、文化、宗教等多重边缘的人们,如何在历史进程中通过仪式表述的对抗与整合来调整认同、重构社群。

李菲[4](2011)在《边界仪式“枪锅庄”——嘉绒地区战争性迁徙与社群整合的个案考察》文中提出三岔沟:历史与空间一、金川之战后羌族屯军的徙入与跨族群社区的形成丹巴县三岔沟位于藏彝走廊中部大渡河上游支流小金川流域,是墨尔多神山东面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山沟,亦为今四川省甘孜州丹巴县与小金县的交界地带。历史上这里是"嘉绒十八土"之小金赞拉土司属地,亦即嘉绒墨尔多腹地。清乾隆年间着名的大小金川之战就发生于此。清乾隆年间的小金川之战①由金川弹丸之地而起,历来穷兵黩武之诟病,但客

李涯[5](2011)在《电子媒介传播与嘉绒“达尔尕”口承教育的变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于有语言而无文字的民族而言,口头文化就是一部传世的无字之书。作为本研究个案的嘉绒藏族,正是川西众多少数民族中在口头文化传承的形式和内容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族群之一。“口传”这一普遍存在的社会教育方式是嘉绒人知识、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其中,“达尔尕”是其口传文化的集大成者,被称为“嘉绒藏族生活中的百科全书”(马成富,1994),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近几年,随着外在社会的现代变迁,尤其是声光电子媒介的广泛引入,“达尔尕”口头传承方式发生了极大改变,面临着“传统”与“现代”问激烈的互动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该族群的文化面临着断代的危机,而这种现象在我国乃至世界其他少数民族中同样相当普遍。从更深的层面来看,该现象的背后实际上是人类在技术进步过程中所带来的发展欲望与对原有文明成果的尊重与传承的挑战,所以,这不仅是少数民族教育问题,更是对技术进程的人文检讨。如何使口传文化在不断变迁的社会环境中散发出新的“教育生命力”,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嘉绒村落和学校教育中媒介传播的影响与“达尔尕”变迁的文化动因,试图对电子传媒环境中民族口头文化持续传承的必要性和可行模式做出回答。本研究基于详实的田野调查一手资料,通过运用参与式观察法、深度访谈法及文献研究等力。式,对嘉绒藏族村落中的“达尔尕”现代传承困境及其民族教育的价值诉求开展了研究。首先,笔者对嘉绒藏族社区的自然条件、经济体系、社会组织形式、文化价值观念等作了较为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并尝试性地提出了嘉绒“达尔尕”之所以形成并在其族群历史上长期稳定地存在的原因是源于它与民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反映了当地人民对生存的精神需求,在口头传承过程中担负着多元的社会文化传承功能。然后,本研究对嘉绒族群发展历史过程中“达尔尕”所担负的口承教育社会功能展开了详细分析。“达尔尕”作为族群生活中逐渐派生出的一种具有“礼仪”教化性质的无乐器徒歌形式,延续了嘉绒社会几千年的文化内涵,其中的“合作”是整个族群社会长期赖以存在的基础。同时,关于德、智、体的“美育”过程也贯穿在当地的口头教化之中,这是嘉绒文化中所流露的“自然的人化”过程。“达尔尕”形式活泼、生动,灵活而多变,激发了人们基于现实生活的联想和创造能力,其所有的教育内容都来源于生活,是一种社会经验与民族文化知识的产生、创造与再生产过程。随后,本研究在充分认识了嘉绒“达尔尕”口头文化传承的社会功能之后,得出了现阶段传承的矛盾主要体现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口承教育的传承断代问题,并以此矛盾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尝试性地总结产生矛盾的主要原因包括现代工业生产对民族地区传统社会结构和生活模式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声光等电子传播媒体构建的电子媒介环境对民族传统文化功能的取代,以及大批青年外出谋生面学校教育中民族语言教育又长期严重缺失等。正是由于这些原因造成了传统文化的失落与荒芜的现状。紧接着,本研究立足于对口承教育在人类古今教育史上所处重要意义的梳理,通过分析电子媒介影响下的民族传统传文化所面临危机,结合教育学、文化学、民族学的理论,提出了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心族教育的方向应该是关注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关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更重要的还在于关注少数民族群体的传统文化传承的心理需求。因此,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口承教育可基于以下方式实现可持续传承,包括学校教育与社区口承教育的多维度对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和互相理解、沟通,形成民族教育的整体;学校与社区的互助保障机制,保证社区中的传统文化得到尊重;合理利用现代电子媒介手段,实现技术与民族口传文化保护的整合。最后,在前面四个部分分析与论证的基础上,本研究对技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反思。本研究认为,由于电子媒介传播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带来了可复制的文化作品和意识形态,人们对十口头教育的感受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口头文化的本质正在悄然改变。原初的“达尔尕”口承教育过程中,强调和重视的是由人体的口头表达、肢体动作、思维创作以及心灵沟通等‘系列特定动作方式,以及人体各部分的协调性所构成的动作系统。整个教育过程是“在场”的,于过程中强调嘉绒社会中的长幼之序、尊卑之份、社会约束,这样的教育过程维系着嘉绒族群共同的信仰观、价值观及认同感。然而,这样的教育价值内涵正在被忽视和替代。不难发现,在人类文化的进步发展进程中,我们总是会不经意的用一种样态去代替另一种,出而不是以服务于个体的人的不断完善和人类社会的不断延续性作为准则。对知识的理解,大部分人直觉性地首先将其视为书面化、文字化的类型,片面的以为用文字来表述的知识是权威的、系统的,能代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文明的,而忽略了人类口头文化及内涵。因此,笔者认为在所谓“技术垄断文化”时代的教育应当回到“人”的问题上来,即强调人的精神培养,充分关注于优化人的生存,提升整体的人类的幸福感和人类社会的可长久一性发展。教育应当是一门智慧之学,是帮助提升人类处理和使用由欲望带来的不断膨胀的知识的智慧过程。

杨琼[6](2009)在《中央民族大学“校园锅庄”探视》文中认为“锅庄”,是藏族非常古老并广泛流传的传统歌舞之一,通常情况下,在领舞“卓巴”或“卓本”带领下,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一问一答,反复对唱中舞蹈。队形有“圆满自在”、“日月昭辉”、“蛟龙戏水”、“麦浪滚滚”等,每一种队形都有不同的寓意。锅庄于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3号,类别:民间舞蹈,编号:Ⅲ-20,对于它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藏族歌舞艺术起源、发展和流变的过程。随着时代发展,在全球化和现代城市化进程中,锅庄依附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之发展出新的表现形式:如旅游业中的“旅游锅庄”,民众健身的“健身锅庄”等多种变量行为,受到群众的喜爱,不仅在藏区开始流行,而且随着人口的迁徙与流动,文化的交流和信息的传播,开始走出藏区,走向都市,走进大学校园。本文即关注“校园锅庄”,以中央民族大学“校园锅庄”为例,探讨锅庄在校园中的传承现状,并对这种现象进行探视,试图发现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展。论文由绪论、传统锅庄概况、中央民族大学“校园锅庄”、“校园锅庄”之音乐和舞蹈、“校园锅庄”的功能和美学思考组成。笔者在探讨“校园锅庄”的同时,试图用民族音乐学、社会学和民俗学的方法,对其所反映出来的一些文化行为和文化现象进行思考、探视。绪论:涉及到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与意义、锅庄研究现状,以及资料来源和研究方法。第一章“传统锅庄概况”:是对传统锅庄文化的概览,包括其历史渊源和基本状况。锅庄产生的年代久远,其渊源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但是却缺乏相对的阶段性总结,本文尝试对其历史渊源研究给予综述,分为文献资料考证、民间传说及舞种名称释义等几部分,并分别叙述传统锅庄的分类、特点和功能。第二章中央民族大学“校园锅庄”:分别论述中央民族大学锅庄产生的大(藏区)背景和小(校园)背景及参与人员的特点。第三章“校园锅庄的音乐和舞蹈”:描述了中央民族大学“校园锅庄”的音乐和舞蹈,并对音乐、舞蹈相互影响的关系进行了探析。第四章“校园锅庄”的功能和美学思考:对中央民族大学“校园锅庄”所反映出来的现象进行探视,探讨它的功能和美学思考。

马成富[7](2004)在《大九寨国际旅游区嘉绒锅庄源流及故里探秘》文中认为

二、大九寨国际旅游区嘉绒锅庄源流及故里探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九寨国际旅游区嘉绒锅庄源流及故里探秘(论文提纲范文)

(1)论媒介传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论文提纲范文)

一、口头媒介传播——保证传承载体重要性
二、印刷媒介传播——促进传承载体群体化
三、电子媒介传播——提高传承载体专业性
四、媒介渗透融合——争取传承载体生存空间

(2)安宁嘉绒藏族民歌的分类与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文献综述
第二章 民歌的采风与收集
    2.1 采风地概述
    2.2 嘉绒藏族及其民歌概述
        2.2.1 嘉绒藏族源流
        2.2.3 安宁嘉绒藏族民歌源流
    2.3 民歌的收集
        2.3.1 设计收集方案
        2.3.2 民歌收集过程
        2.3.3 民歌收集成果
第三章 采风成果的分类与分析
    3.1 锅庄
        3.1.1 安宁嘉绒藏族锅庄的起源和传播
        3.1.2 安宁嘉绒藏族锅庄的表演流程
        3.1.3 安宁嘉绒锅庄的分类
        3.1.4 安宁嘉绒锅庄的音乐功能
        3.1.5 安宁嘉绒锅庄的特征
    3.2 劳动歌曲
        3.2.1 劳动歌曲的音乐功能
        3.2.2 劳动歌曲的音乐特征
    3.3 酒歌
    3.4 情歌
    3.5 宗教歌曲
        3.5.1 安宁区的宗教背景
        3.5.2 安宁区苯教歌曲概述
    3.6 安宁嘉绒藏族民歌的特征
        3.6.1 语言特征
        3.6.2 衬词特征
        3.6.3 表演特征
第四章 安宁嘉绒藏族民歌的传承方式与现状
    4.1 安宁嘉绒藏族民歌的传承方式
        4.1.1 家庭式传承方式
        4.1.2 在表演过程中进行传承
        4.1.3 群体性的娱乐活动中进行传承
    4.2 安宁嘉绒藏族民歌的传承现状研究
        4.2.1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4.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4.2.2.1 结果一:当地的民歌传承者“老龄化”严重
        4.2.2.2 结果二:安宁区各乡镇民歌收集成果存在巨大的地区差异
第五章 安宁嘉绒藏族民歌传承方式探析
    5.1 与时俱进,符合现代审美需求
    5.2 政府建立相应的保护机制
    5.3 民间传承和学校教育相融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访谈提纲
    附录B:问卷调查
    附录C:实地采风图片(部分)
人名索引
术语索引
个人简历

(3)“边界仪式”枪锅庄:嘉绒地区的战争性迁徙与社群整合(论文提纲范文)

一、三岔沟:历史与空间
    (一)金川之战:羌族屯军的徙入与跨族群社区的形成
    (二)社群空间构成
二、跳枪锅庄:墨尔多庙和撒拉拉空寺的年度仪式
    (一)两个“祭祀圈”
    (二)、“跳枪锅庄”的仪式表述
三、“边界仪式”:跨族群的文化对抗与整合
    (一)“主干仪式”与社群整合
    (二)边界:一个新的考察视角
    (三)“边界仪式”:跨族群的文化对抗与整合
        1. 第一分析层次:仪式的信仰内核。
        2. 第二分析层次:仪式符号。
        3. 第三分析层次:仪式组织结构。
余论

(5)电子媒介传播与嘉绒“达尔尕”口承教育的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
        1、现代化进程中民族传统文化的冲突与挑战
        2、当前嘉绒藏族"达尔尕"面临的口承属性流失困境
        3、"达尔尕"口头文化传承对民族教育的诉求
    (二) 研究对象
        1、嘉绒藏族之"达尔尕"
        2、嘉绒藏族之口承文化
        3、文化变迁
    (三)、文献综述
        1、电子媒介传播与文化变迁综述
        2、口承文化与教育过程基本理论
        3、关于文化变迁与教育应对的研究
        4、关于民族文化传承与民族教育的研究
        5、已有研究述评
    (四)、研究设计
        1、研究目的及意义
        2、研究的主要内容
        3、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4、田野考察区域的选择
一、嘉绒"达尔尕"的历史文化生态考究
    (一)嘉绒藏区自然环境
    (二) 村落的生计类型
    (三) 村落中的社会组织形式
    (四) 嘉绒人的节日观考察
    (五) 嘉绒"达尔尕"的形成
    (六) 小结
二、嘉绒"达尔尕"口承教育的社会功能分析
    (一) 社会文化内涵的延续
    (二) "美"的传递功能
    (三) 寓教于乐的过程
    (四) 传承族群历史和民间文化
    (五) 小结
三、电子媒介时代嘉绒"达尔尕"文化的变迁考察
    (一) 嘉绒村落中的电子媒介传播历程及影响
        1、四川省丹巴县广播影视事业发展调查
        2、电信传播发展现状调查
    (二) 学校教育中电子媒介传播及影响
        1、建国前丹巴县的民族教育概况
        2、建国后丹巴县的学校教育概况
        3、文化传播与学生闲暇的变化
        4、文化传播与学生交往方式的变化
    (三) 嘉绒"达尔尕"口承教育变迁的考究
        1、大众电子媒介传播对传统口承教育活动的替代
        2、传统口承教育中的文化断层问题
        3、传统口承教育内容的大量流失
        4、学校教育中本土口承教育内容的缺失
        5、口承活动的社会教育属性转变
    (四) 嘉绒"达尔尕"文化变迁的动因辨析
        1、政治因素的影响
        2、生产结构及生计方式的变化
        3、民族传统文化的"商品化"生产观念
        4、电子传播媒介及其意识形态对文化的冲击
    (五) 小结
四、电子媒介时代民族口承教育持存之必要性讨论
    (一) 口承教育于人类古今教育史之重要意义
    (二) 电子媒介时代民族传统口承教育面临的危机与机遇
    (三) 现代化进程中民族教育的使命与责任
        1、从担负民族文化传承和创造的民族传统教育来看
        2、从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学校教育来看
    (四) 电子媒介时代民族口承教育传承模式的构想
        1、学校教育与社区口承教育的对接
        2、社区中口承教育保障机制的成立
        3、电子媒介技术与民族口承文化保护的整合
    (五) 小结
五、结论与思考
    (一) 结论
        1、口承特性流失之根源:电子复制文化的替代
        2、人类口头文化及口承教育的永恒价值
        3、技术垄断时代教育的应然追求
    (二) 对技术、教育与"人的发展"之反思
    (三) 继续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中央民族大学“校园锅庄”探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传统锅庄概况
    第一节 锅庄的历史渊源
        一、锅庄的文献资料考证
        二、锅庄的民间传说
        三、锅庄的歌词考证
        四、锅庄舞种名称释义
    第二节 传统锅庄的基本情况
        一、传统锅庄的分类
        二、传统锅庄的特点
        三、传统锅庄的功能
第二章 中央民族大学“校园锅庄”
    第一节 “校园锅庄”的产生背景
        一、大(藏区)背影
        二、小(校园)背景
    第二节 “校园锅庄”参与人员的特点
第三章 中央民族大学“校园锅庄”之音乐和舞蹈
    第一节 “校园锅庄”的音乐与舞蹈
        一、“校园锅庄”的音乐
        二、“校园锅庄”的舞蹈
    第二节 音乐及其对舞蹈的影响
        一、锅庄光碟音乐的选择
        二、光碟对锅庄本身的影响
第四章 中央民族大学“校园锅庄”的功能和美学思考
    第一节 “校园锅庄”的功能
        一、娱乐、健身功能
        二、联谊功能
        三、文化交流与传承功能
    第二节 “校园锅庄”的美学思考
        一、符号化的队形
        二、符号化的动作
        三、舞与乐的缘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央民族大学“校园锅庄”总谱例和部分歌词
附录二: 中央民族大学“校园锅庄”图片和报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大九寨国际旅游区嘉绒锅庄源流及故里探秘(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媒介传播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J]. 马知遥,周晓飞.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20(06)
  • [2]安宁嘉绒藏族民歌的分类与现状研究[D]. 柴知平. 中国音乐学院, 2017(02)
  • [3]“边界仪式”枪锅庄:嘉绒地区的战争性迁徙与社群整合[J]. 李菲. 中外文化与文论, 2013(02)
  • [4]边界仪式“枪锅庄”——嘉绒地区战争性迁徙与社群整合的个案考察[A]. 李菲. 族群迁徙与文化认同——人类学高级论坛2011卷, 2011
  • [5]电子媒介传播与嘉绒“达尔尕”口承教育的变迁研究[D]. 李涯. 西南大学, 2011(06)
  • [6]中央民族大学“校园锅庄”探视[D]. 杨琼. 中央民族大学, 2009(01)
  • [7]大九寨国际旅游区嘉绒锅庄源流及故里探秘[J]. 马成富. 西藏艺术研究, 2004(04)

标签:;  ;  ;  

大九寨国际旅游区嘉绒果庄起源与故里探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