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ZSM-5分子筛和镧现有物种的热稳定性

La/ZSM-5分子筛和镧现有物种的热稳定性

一、La/ZSM-5分子筛热稳定性及镧存在形态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正宇,张忠东,王刚,张小亮,高雄厚[1](2021)在《用于催化裂解多产低碳烯烃的ZSM-5分子筛改性》文中研究表明结合催化裂解多产低碳烯烃催化剂活性组分的研发需求,综述了从调变酸性质、改善孔道结构和增强水热稳定性3个方面改性ZSM-5分子筛,以及过渡金属改性ZSM-5分子筛方面的当前研究进展,并对今后改性方向与重点进行了展望。

周围[2](2020)在《以2-甲基四氢呋喃为原料的N-乙基-2-氨甲基吡咯烷的三步工艺路线探索》文中研究指明N-乙基-2-氨甲基吡咯烷是数种药物的中间体,而且在农药、染料、涂料合成领域也有应用,鉴于现有生产工艺的安全隐患和环保问题,因此N-乙基-2-氨甲基吡咯烷绿色环保的制备工艺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查阅文献并学习了四种现有的对N-乙基-2-氨甲基吡咯烷的生产工艺基础上,构筑了以2-甲基四氢呋喃为主要起始原料,经胺化、氨氧化和加氢三步合成N-乙基-2-氨甲基吡咯烷的新型合成路线。(1)考察了铝基催化剂和ZSM-5分子筛催化剂上的2-甲基四氢呋喃胺化反应:对两种不同的氧化铝催化剂和7种拥有不同硅铝比的ZSM-5分子筛催化剂催化该胺化反应的催化性能进行了探究,经过对比区分筛选出了催化性能表现佳的硅铝比为46的ZSM-5分子筛;进一步地使用硝酸铜、硝酸铈、硝酸钾、氢氧化钾、氯化镧和磷酸对硅铝比为46的ZSM-5分子筛进行修饰改性,考察了经修饰改性的催化剂反应性能。使用了XRD和BET表征方法研究了各催化剂的微观结构的异同,着重考察了磷的修饰改性对ZSM-5催化剂内部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磷的修饰改性改变了催化剂的微孔的微观结构,极大地提高了目标产物的选择性,最佳收率为54.8%。采用负压精馏提纯分离出中间体N-乙基-2-甲基吡咯烷,该新化合物经GC-MS和NMR进行了确认。(2)考察了VOX@Ti O2催化剂上N-乙基-2-甲基吡咯烷氨氧化反应:制备了对三种Ti O2载体,载体采用高粘土或氧化铝掺杂,并通过晶化后负载钒后制备相应的催化剂。采用XRD和BET发现经过晶化后的催化剂与载体晶相有明显差异,钒可促进Ti O2由锐钛型转化为金红石型,而且表面酸性明显下降。采用甲苯氨氧化为苯甲腈作为模型反应,并结合NH3-TPD和O2-TPD分析了催化剂的酸性反应中心和还原性反应中心,发现掺杂由氧化铝的VOX@Ti O2催化剂孔径和表面酸性增加,收率有明显上升。该催化剂初步应用于N-乙基-2-甲基吡咯烷氨氧化反应中,有目标产物的生成,未校正收率为81.3%。(3)考察了雷尼镍催化剂对催化腈类化合物加氢反应的反应性能:以雷尼镍为催化剂和苯甲腈加氢为模型反应,考察了溶剂、Na OH加入量、反应压力、反应温度的影响,最佳条件下,一苄胺选择性可达92.4%。

柴美彤[3](2020)在《复合氧化物催化脱除餐厨油烟等挥发性有机物的研究》文中指出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不仅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危害,同时对人体有严重危害,是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贡献者之一,筛选出能低温度高效率催化挥发性有机物的催化剂是当下的研究热点。复合金属氧化物具有价格低廉,热稳定性较好等优点,多种活性组分协同催化,在有机污染物催化净化领域备受关注。本文以己醛、丙酮和甲苯为油烟模拟物,制备了以分子筛、氧化物为载体的负载型催化剂和钙钛矿结构的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对油烟进行催化净化的研究,对比分析,获得以下结论:1、与贵金属负载的分子筛催化剂相比,LaMnO3钙钛矿具有更良好的己醛催化性能。通过A、B位改性使其己醛催化性能进一步提高。其中La0.8K0.2MnO3改性效果最佳,K的掺杂使其产生更多的Mn4+的同时,产生大量的表面吸附氧,促进己醛的高效催化,T90仅为120℃。2、对于丙酮物系,锰钴系钙钛矿比贵金属(Pt、Pd)负载的γ-Al2O3催化剂表现出更好的催化效果,且LaMnO3的催化活性优于LaCoO3,进一步研究发现Mn以MnO2的形式浸渍在LaCoO3的丙酮催化活性优于LaCo0.6Mn0.4O3(S-G)和 MnO2/LaCoO3(DP),210℃时丙酮转化率达到94.67%。3、基于钙钛矿对己醛和丙酮催化的较好效果,考察了锰钴系钙钛矿,以及Pd离子的存在形态对甲苯催化活性的影响,发现对于挥发性有机物甲苯,LaCoO3的催化活性优于LaMnO3,且Mn离子少量掺杂的LaCo0.8Mn0.2O3的甲苯催化活性最优,T50=230℃,且T90为280℃。Pd的掺杂和负载促进甲苯的催化,但相较于LaCo0.8Mn0.2O3改性效果较差,T90=290℃,未能体现贵金属在有机物催化方面的优越性。总之,钙钛矿表现出了较好的油烟催化性能,而贵金属未能发挥其在有机催化方面的良好性能。

张小雷[4](2019)在《La改性多级孔HZSM-5在线催化提质生物油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挑战,生物质能源作为一种储量丰富的可再生能源,逐渐被认为是在燃料与化学品工业方面替代化石能源的最佳选择。对生物质进行热解制备生物油的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投入成本低且易于工业生产等优点,在热解时若使用HZSM-5催化剂可进一步提升生物油品质。本文选取油菜秸秆作为生物质原料,利用Na2CO3溶液对微孔HZSM-5催化剂进行扩孔,然后使用金属La浸渍负载改性扩孔后的HZSM-5催化剂。使用改性前后的催化剂,在两段式固定床热解反应器上开展生物质催化热解试验的研究,并收集热解产物生物油。具体研究如下:(1)针对于HZSM-5催化剂的微孔结构和性质,使用不同浓度Na2CO3溶液对微孔HZSM-5催化剂进行扩孔,制备出了具有微-介孔孔道结构的多级孔HZSM-5催化剂。采用XRD、BET、SEM-EDS和Py-FTIR等表征方法对改性前后催化剂的结构和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Na2CO3溶液处理后,HZSM-5分子筛介孔孔容和外比表面积增加,同时保留了HZSM-5的MFI结构并改变了分子筛的酸分布。随着Na2CO3溶液浓度增加,催化热解得到的生物油有机相产率和运动粘度不断减小,含氧化合物和羰基类化合物含量先减小后增加。在3 mol/L Na2CO3溶液处理HZSM-5分子筛后制得的生物油中,有机相热值达到了35.3 MJ·kg-1,烃类物质含量达到了46.27%,含氧化合物和羰基类化合物含量分别减少了27.6%和41.7%。(2)为了改善多级孔HZSM-5催化剂的酸性分布,开展了金属La浸渍负载改性多级孔HZSM-5分子筛催化剂的研究。利用浸渍法对3 mol/L Na2CO3溶液制得多级孔HZSM-5(3M-HZSM-5)分子筛催化剂进行不同La负载量的改性。对改性前后催化剂的结构和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La的改性保留了HZSM-5的多级孔孔道和MFI结构,但改变了分子筛的酸分布;催化热解得到的生物油产率、含氧量、运动粘度和密度随着La负载量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加,含氧化合物和羰基类化合物含量同样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变化趋势;在质量分数为5%的La负载多级孔3M-HZSM-5(5%La/3M-HZSM-5)催化剂制得的生物油中,有机相高位热值高达37.7MJ/kg,烃类物质含量达到了49.86%,含氧化合物和羰基类化合物含量分别减少了32.43%和57.03%。(3)收集使用相同时间的改性前后的结焦HZSM-5催化剂,采用SEM和TG/DTG等表征方法对改性催化剂的催化稳定性和抗结焦性能进行了分析。对使用相同时间120min后的结焦催化剂进行分析,得到催化剂的焦炭含量为HZSM-5>3M-HZSM-5>5%La/3M-HZSM-5,其中5%的La负载后的多级孔5%La/3M-HZSM-5催化剂的焦炭含量仅为11.05%,同时提高了结焦催化剂的再生能力。(4)在对改性前后HZSM-5表征分析和催化热解产物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油菜秸秆催化热裂解转化烃类产物的反应机理:(a)油菜秸秆热解为含氧的有机化合物;(b)含氧有机化合物在催化剂表面和介孔内热解为大分子中间体;(c)大分子中间体在催化剂活性位点上继续裂解,生成一些小分子的烃类碎片;(d)小分子碎片在孔内的活性位点上发生重整、芳构化等反应最终生成烃类化合物特别是芳烃类产物。

梁辉[5](2019)在《基于DRIFTS的铁基催化剂低温SCR脱硝反应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氨法选择性催化还原(NH3-SCR)脱硝技术具有高选择性、高效率和经济性等特点,已成为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固定源脱硝技术。但当今商用的脱硝催化剂大多为V2O5-WO3/TiO2,温度窗口处于300-400℃的中高温段,反应器则大多采用高温高尘布置,催化剂容易出现堵塞、烧结、中毒等问题。采用低温低尘布置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但必须开发与之相匹配的低温高效的脱硝催化剂。为此,选用具有高选择性、廉价、无污染的铁基催化剂进行原位红外漫反射(DRIFTS)实验研究,探讨铁基催化剂的低温SCR脱硝反应机理,为低温高效的SCR脱硝催化剂的研发打下基础。本文首先制备了纳米αFe2O3、纳米γFe2O3、赤铁矿、褐铁矿和菱铁矿催化剂,在SCR脱硝催化剂活性测试平台开展了对铁基催化剂的活性测试和催化剂抗硫抗水性能测试,借助XRD、TEM、BET、XRF和TG-DTG等表征手段对反应前后的催化剂进行分析,并在微分反应器上进行本征反应动力学研究。利用原位红外漫反射(DRIFTS)实验,以纳米αFe2O3、纳米γFe2O3、赤铁矿、褐铁矿和菱铁矿等铁基催化剂为研究对象,通过NH3和NO在催化剂表面的原位瞬态和准稳态吸附实验研究了NH3和NO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和转化过程,获得了铁基催化剂SCR脱硝反应的中间产物和活性中心,揭示了纳米γFe2O3和菱铁矿等铁基催化剂的SCR脱硝反应机理,取得了以下研究结论。(1)纳米γFe2O3催化剂和450℃煅烧的菱铁矿催化剂具有优秀的中低温SCR脱硝性能,两者在150℃-300℃的温度区间NO转化率高于95%。在微分反应器上实验测得纳米γFe2O3催化剂的SCR反应活化能为57.3kJ/mol。催化剂表征结果表明,纳米γFe2O3催化剂具有大的比表面积、较为规律的孔隙结构以及较高的热稳定性;菱铁矿催化剂除了含有αFe2O3和γFe2O3,晶格中还掺杂少量的Mn,提高了菱铁矿的催化脱硝活性,但也使菱铁矿的抗硫抗水性不如纳米γFe2O3。(2)纳米α/γFe2O3催化剂表面含有不同强度的L酸位和B酸位,NH3既可吸附在L酸位生成配位NH3,也可吸附在B酸位生成NH4+。晶格氧或吸附解离氧可以将吸附在L酸位的NH3脱氢氧化为NH2物种,按脱氢活性从高到低排序为吸附解离氧>纳米γFe2O3催化剂晶格氧>纳米αFe2O3催化剂晶格氧。纳米γFe2O3催化剂具有更高的NH3脱氢活化性能。(3)经450℃煅烧的菱铁矿催化剂的主要成分为掺杂少量Mn元素的αFe2O3,菱铁矿催化剂的纳米级微晶,使催化剂具有丰富的酸性位,而Mn元素和残留CO32-的掺杂使得其L酸性和B酸性都有加强;CO32-的掺杂具有固定菱铁矿催化剂晶格氧的作用,降低了晶格氧对NH3的氧化脱氢能力,但Mn元素的掺杂,Mn-Fe间优秀的电子转移能力增加了吸附解离氧对NH3的氧化脱氢能力。(4)NO在催化剂表面吸附产物复杂但有较高的一致性;O2对NO在催化剂表面吸附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NO在晶格氧或吸附氧作用下生成NO2,这是NO在催化剂表面吸附的关键反应;NO2会在催化剂表面进一步转化生成NO3-和NO2-;纳米γFe2O3催化剂表面的晶格氧较高的NO氧化活性,可促进NO氧化生成NO2,进一步促进NO的吸附;菱铁矿催化剂的纳米级微晶形成了较多的晶体缺陷,Mn元素的掺杂强化了Mn-Fe间电子转移,这些都增加了菱铁矿催化剂表面NO氧化反应的活性位点。(5)纳米γFe2O3催化剂与菱铁矿催化剂SCR脱硝反应机理都分为高温段以NH2NO为主要中间产物的E-R反应机理,中温段以O=N-[O-Fe-NH3]2为中间产物的L-H反应机理,以及低温段以NH4NO2和NH4NO3为主要中间产物的L-H反应机理。纳米γFe2O3催化剂的SCR反应促进效应主要体现在:纳米γFe2O3催化剂具有反应活性较高的晶格氧,可直接将NO氧化成NO2从而促进低温L-H机理反应,还可以直接参与NH3的脱氢活化生成NH2物种,从而促进高温E-R机理反应;此外,还可以促进O=N-[O-Fe-NH3]2中间物种的分解反应,从而促进中温下的L-H机理反应。菱铁矿催化剂的SCR反应促进效应主要体现在:催化剂由大量纳米级微晶组成,具有较多的晶体缺陷,具有丰富的反应物吸附中心和活化中心;催化剂少量Mn的掺杂还会进一步增加晶体缺陷;Fe-Mn间优秀的电子转移能力促进了NO氧化生成NO2,还促进NH3被O2氧化脱氢活化成NH2,从而促进SCR反应的进行。总之,本文在对系列铁基催化剂的SCR脱硝活性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借助原位红外漫反射(DRIFTS)实验,探索了纳米γFe2O3和菱铁矿等铁基催化剂SCR脱硝反应的一系列中间产物,阐明了铁基催化剂SCR脱硝反应的反应路径,揭示了铁基催化剂的SCR脱硝反应机理,研究结果对开发高效、廉价、环境友好型低温铁基催化剂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张小雷,李小华,邵珊珊,张瑾,董良秀,胡超,蔡忆昔[6](2019)在《La改性多级孔HZSM-5在线催化提质生物油》文中指出采用Na2CO3溶液对HZSM-5分子筛进行预处理,然后采用浸渍法对预处理后的HZSM-5进行不同负载量的La改性,通过XRD、BET、SEM-EDS和Py-IR等方法对改性前后的HZSM-5进行表征。利用改性前后的HZSM-5在两段式固定床反应器上进行生物质热解产物在线催化实验,对得到的生物油有机相进行理化特性和组成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经过Na2CO3溶液处理后,使HZSM-5分子筛形成了含有微-介孔的多级孔孔道结构,La的改性未改变HZSM-5的MFI结构,但改变了分子筛的酸分布。随着La负载量的增加,生物油有机相产率、密度、运动黏度及氧含量先减小后增加,含氧化合物和羰基类化合物含量同样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变化趋势。经过最佳质量分数为5%的La负载后的多级孔HZSM-5分子筛制得的生物油中,有机相高位热值高达37.7 MJ/kg,烃类物质含量达到了49.86%,含氧化合物和羰基类化合物含量分别减少了32.43%和57.03%。

蔡进军,丁伟,刘从华,黄校亮,滕秋霞[7](2012)在《ZSM-5分子筛的复合改性及催化裂化性能》文中认为针对催化裂化反应中提高汽油辛烷值和增加丙烯收率,对择形分子筛ZSM-5的改性方法进行研究。通过磷、钴和稀土的复合改性,不仅提高改性元素磷的利用率,而且加强分子筛裂化汽油中C5、C6烯烃以及异构化和芳构化能力,达到增产丙烯同时生产清洁汽油的目的。小型固定流化床评价结果表明,常规FCC催化剂中添加复合共沉淀法改性分子筛制备的催化剂助剂后,液化气产率提高3.22个百分点,丙烯收率提高1.52个百分点以上,汽油研究法辛烷值提高2个单位以上。

李萌萌[8](2012)在《生物乙醇脱水制乙烯P-ZSM-5分子筛催化剂的DFT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它的产量标志着一个国家石油化工的发展水平。随着世界能源的短缺和石油价格的增长,生物乙醇制乙烯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近年来,该反应的研究热点集中在催化剂的开发上,其中,P-ZSM-5分子筛催化剂表现出了优良的催化活性。本文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计算了ZSM-5分子筛催化剂P改性前后的结构、电子特性及酸性变化,考察了P改性后对乙烯二聚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骨架外改性后,磷酸分子的氢原子和分子筛的骨架氧原子发生氢键作用,形成稳定的骨架外改性结构;骨架改性后,由于分子筛的骨架结构阻止了H2PO4-基团的插入,导致H2PO4-基团不能取代了分子筛的桥羟基,而是P原子以单键形式与分子筛的氧原子结合。磷酸骨架外改性后催化剂的结合能及骨架改性后催化剂模型的总能量的计算结果表明,分子筛中引入P后,T12位模型最稳定。Mulliken电荷及差分电荷密度图的分析结果表明,电荷从O原子向P、Al和H原子转移。这种电荷的转移,增强了磷酸和分子筛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增强了磷酸改性ZSM-5分子筛的稳定性。磷酸改性前后分子筛模型的去质子化能及探针分子与分子筛相互作用的计算结果表明,分子筛中引入P后,其酸强度减弱,且骨架改性后的酸强度减弱程度更大。在Al原子替代T12位的基础上,通过对8T、14T、18T簇模型的几何结构、去质子化能及乙醇吸附能的计算,筛选出过渡态搜索计算中选用的14T模型。乙烯二聚反应是分子筛发生积炭失活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磷酸改性后的ZSM-5催化剂上,乙烯二聚反应进行所需的活化能增大,有效抑制了乙烯二聚反应的发生,防止乙烯的深度聚合,有益于改善ZSM-5分子筛催化剂的抗积炭性能。本文揭示了P改性前后ZSM-5分子筛的结构、电子以及酸性变化,分析了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之间的关联,提出了P改性对乙烯二聚反应的抑制机理,为设计和改进乙醇脱水制乙烯催化剂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

李晓韬[9](2012)在《离子改性高硅丝光沸石催化甲苯甲基化反应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邻二甲苯和对二甲苯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相比传统的用甲苯歧化方法来生产邻、对二甲苯,甲苯甲醇甲基化反应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文以提高丝光沸石催化甲苯甲基化反应的活性和选择性为目标,采用含有不同离子的液体,对高硅丝光沸石进行离子交换改性,制备出一系列不同离子交换度且含有不同离子的催化剂,用于研究对甲苯甲基化反应性能的影响。同时利用NH3-TPD、XRD、Py-IR、IGA、ICP-AES、SEM、和N2吸附等温线等技术,对改性前后的分子筛物性结构和表面酸性等性质的变化进行了研究,进一步阐明改性引起的催化剂物化性能的变化与其催化性能变化之间的关系。采用硝酸铵溶液对钠型高硅丝光沸石进行改性,制备出一系列Na/H交换度不同的丝光沸石用于甲苯甲基化反应。发现其产物中邻二甲苯含量占二甲苯总量的38-46%,超过了二甲苯平衡组成中邻二甲苯的含量(22-23%);且邻二甲苯的选择性随着钠交换度的增大先降后升,而原料甲苯的转化率的变化趋势则相反。该反应中适宜的钠交换度为70%-85%。采用硝酸钾溶液和硝酸镧溶液对铵型丝光沸石进行离子改性,制备出含钾和镧的丝光沸石用于催化甲苯甲基化反应。发现其产物中邻二甲苯的分率约占40%,与不同钠含量的催化剂相比,发现钾离子改性的催化剂可以很好的抑制甲苯歧化副反应,镧离子改性的催化剂可以提高甲苯转化率约5%。

吴虎[10](2012)在《柴油机改性分子筛SCR催化剂的理化及催化特性的研究》文中提出汽车排放废气已经成为城市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汽车尾气中的NOx的去除是汽车排气净化的重要方面。在诸多的NOx去除技术中,NH3-SCR技术是满足国Ⅳ及更严格排放法规要求且满足我国国情的技术路线。本文对柴油机用金属改性ZSM-5分子筛催化剂进行了催化性能评价,并结合XRD、SEM、TEM、H2-TPR、XPS、FT-IR、UV-vis和N2吸附-脱附等温线等表征方法对催化剂样品的理化特性进行了分析。所得结论如下:1、在自制的催化剂活性评价台上,空速为60000 h-1,氨氮比为1:1时,过渡金属铜、锰、铈、锶、铁、镧、钴和镍改性ZSM-5分子筛型催化剂中铜、锰、镍改性催化效果最好。2、铜、锰、镍三种金属改性的ZSM-5催化剂在金属的负载量较低时,三种金属活性物种的分散性都较好,负载量较高时,铜、镍改性ZSM-5催化剂会有金属氧化物的结晶项析出,锰的分散性一直很好;且负载量较低时,催化剂样品都呈现出双峰特性,随着负载量的进一步增加,低温活性峰与高温活性峰融合,双峰消失。3、铜、锰、镍三种金属改性的ZSM-5催化剂时,金属物种主要富集于分子筛表面浅层,且随着负载量增加,表面金属含量会更高。铜物种与锰、镍相比更容易进入分子筛内部结构,分子筛内部Cu含量也较高。三种金属改性ZSM-5催化活性顺序:Cu/ZSM-5 > Mn/ZSM-5 > Ni/ZSM-5。主要是因为Cu物种与ZSM-5分子筛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互作用,这种强烈的相互作用影响改变了活性组分的电子性能,从而活性组分具有更高的还原性;而Ni物种与分子筛主体之间结合不太紧密,分子筛作为载体仅仅起支撑作用。4、铜、锰、镍三种金属改性的ZSM-5催化剂时,对应金属的负载量分别为2.2%、3.1%、14.6%时,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最好。金属活性物种是金属阳离子以配位形式存在或者是低聚态金属物种以金属氧化物形式存在。5、三种催化剂样品中,Cu/ZSM-5中的铜物种,大多以Cu+存在,Cu+为催化剂的活性位。Mn/ZSM-5中的锰物种,多以Mn2+形式存在,少量锰元素以Mn3+形式存在,Mn2+为活性物种。Ni/ZSM-5中镍物种,都以Ni2+形成存在,即为催化剂的活性物种。

二、La/ZSM-5分子筛热稳定性及镧存在形态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a/ZSM-5分子筛热稳定性及镧存在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用于催化裂解多产低碳烯烃的ZSM-5分子筛改性(论文提纲范文)

1 ZSM-5分子筛的物理化学性质改性
    1.1 调变酸性质
        1.1.1 碱土金属改性
        1.1.2 Ni改性
        1.1.3 P改性
        1.1.4 P,Mg,Al复合改性
        1.1.5 稀土金属改性
    1.2 改善分子筛孔道结构
    1.3 增强水热稳定性
2 过渡金属的氧化-还原作用
3 结束语

(2)以2-甲基四氢呋喃为原料的N-乙基-2-氨甲基吡咯烷的三步工艺路线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3 理化性质
    1.4 应用市场
    1.5 合成工艺
        1.5.1 γ-丁内酯工艺
        1.5.2 四氢糠醇工艺
        1.5.3 2-糠醛工艺
        1.5.4 L-脯氨酸工艺
    1.6 2-甲基四氢呋喃用途与来源
    1.7 催化剂
        1.7.1 呋喃环胺化催化剂
        1.7.2 氨氧化催化剂
        1.7.3 加氢催化剂
    1.8 目的与方案
        1.8.1 研究目的
        1.8.2 方案的确定
    1.9 小结
第二章 实验与方法
    2.1 实验装置
        2.1.1 固定床装置
        2.1.2 高压釜式反应器
    2.2 催化剂制备的试剂与设备
        2.2.1 胺化反应
        2.2.2 氨氧化反应
        2.2.3 加氢反应
    2.3 催化剂制备过程
        2.3.1 胺化反应
        2.3.2 氨氧化反应
        2.3.3 加氢反应
    2.4 实验原理
        2.4.1 胺化反应
        2.4.2 氨氧化反应
        2.4.3 加氢反应
    2.5 实验过程
        2.5.1 胺化反应
        2.5.2 氨氧化反应
        2.5.3 加氢反应
    2.6 色谱分析方法
        2.6.1 色谱分析
        2.6.2 确定色谱分析方法
    2.7 产物的定量分析
        2.7.1 产物的定量分析方法
        2.7.2 注意事项
        2.7.3 指标计算
    2.8 催化剂表征方法
        2.8.1 X射线衍射(XRD)
        2.8.2 N_2吸附脱附
        2.8.3 NH_3-TPD表征
        2.8.4 O_2-TPD表征
    2.9 小结
第三章 胺化反应
    3.1 催化剂表征
        3.1.1 XRD表征
        3.1.2 N_2吸附脱附表征
    3.2 反应结果
    3.3 产物分离与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氨氧化反应
    4.1 催化剂表征
        4.1.1 XRD表征
        4.1.2 XRF表征
        4.1.3 N_2吸附脱附表征
        4.1.4 NH_3-TPD表征
        4.1.5 O_2-TPD表征
    4.2 反应结果
    4.3 小结
第五章 加氢反应
    5.1 反应结果
    5.2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3)复合氧化物催化脱除餐厨油烟等挥发性有机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餐饮油烟的催化脱除
        1.2.1 餐饮油烟的形成、组成以及危害
        1.2.2 餐饮油烟脱除处理的现状
    1.3 挥发性有机物丙酮的催化脱除
        1.3.1 挥发性有机物丙酮的来源、性质和危害
        1.3.2 挥发性有机物丙酮的脱除处理现状
    1.4 挥发性有机物甲苯的催化脱除
        1.4.1 挥发性有机物甲苯的来源、性质和危害
        1.4.2 挥发性有机物甲苯的脱除处理现状
    1.5 催化剂的设计
        1.5.1 催化剂的活性组分
        1.5.2 催化剂的载体
        1.5.3 活性中心的负载方法
    1.6 催化脱除VOCs的贵金属类催化剂
        1.6.1 钯基催化剂
        1.6.2 铂基催化剂
        1.6.3 金基催化剂
        1.6.4 其他贵金属催化剂
    1.7 催化脱除VOCs的非贵金属型催化剂
        1.7.1 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1.7.2 结构氧化物催化剂
    1.8 本课题的选题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实验内容
    2.1 实验所用的材料及设备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具体实验步骤
        2.2.1 贵金属负载型分子筛催化剂的合成
        2.2.2 Pt-助催化剂/分子筛型催化剂的合成
        2.2.3 贵金属负载的γ-Al_2O_3的合成
        2.2.4 钙钛矿型催化材料的合成
    2.3 钙钛矿催化材料的改性
        2.3.1 A、B位金属掺杂的钙钛矿材料改性
        2.3.2 沉淀沉积法的钙钛矿材料的改性
        2.3.3 浸渍法负载的钙钛矿材料改性
    2.4 氧化物催化剂的表征
        2.4.1 X射线衍射测试(XRD)
        2.4.2 N_2吸附比表面积测定(BET)
        2.4.3 程序升温还原法(H_2-TPR)
        2.4.4 氧同位素交换法(OIE)
        2.4.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2.5 催化剂的反应评价测试
        2.5.1 己醛的催化性能测试
        2.5.2 丙酮的催化性能测试
        2.5.3 甲苯的催化性能测试
第三章 Pt负载型氧化物己醛催化燃烧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3.1 Pt/ZSM-5及助剂对己醛催化活性测试
    3.2 分子筛种类对Pt-La_(0.5)Zr_(0.5)MnO_2己醛催化活性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aMnO_3基钙钛矿己醛催化燃烧性能结果与分析
    4.1 B位离子不同掺杂比例的LaMnO_3材料的己醛催化燃烧的研究
        4.1.1 不同Co离子掺杂比例的LaMnO_3材料的XRD结果与讨论
        4.1.2 不同Co离子掺杂比例的LaMnO_3材料的BET结果与讨论
        4.1.3 不同Co离子掺杂比例的LaMnO_3材料的己醛催化结果与讨论
    4.2 不同B位离子掺杂的LaMnO_3材料催化燃烧己醛的研究
        4.2.1 非贵金属B位掺杂的LaMnO_3材料的XRD结果与讨论
        4.2.2 非贵金属B位掺杂的LaMnO_3材料的BET测试结果与讨论
        4.2.3 非贵金属B位掺杂的LaMnO_3材料的H_2-TPR测试结果与讨论
        4.2.4 非贵金属掺杂的LaMnO_3材料的己醛催化燃烧结果与讨论
        4.2.5 不同贵金属B位掺杂的LaMnO_3材料的XRD结果与讨论
        4.2.6 不同贵金属B位掺杂的LaMnO_3材料的BET结果与讨论
        4.2.7 不同贵金属B位掺杂的LaMnO_3材料的H_2-TPR结果与讨论
        4.2.8 不同贵金属B位掺杂的LaMnO_3材料XPS结果与讨论
        4.2.9 不同贵金属掺杂的LaMnO_3材料的己醛催化燃烧结果与讨论
    4.3 不同金属A位掺杂的LaMnO_3材料催化燃烧己醛的研究
        4.3.1 不同金属A位掺杂的LaMnO_3材料的XRD和BET结果与讨论
        4.3.2 不同金属A位掺杂的LaMnO_3材料的H_2-TPR结果与讨论
        4.3.3 不同金属A位掺杂的LaMnO_3材料的氧同位素交换结果与讨论
        4.3.4 不同金属A位掺杂的LaMnO_3材料的XPS结果与讨论
        4.3.5 不同金属A位掺杂的LaMnO_3材料的己醛催化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氧化物的丙酮催化燃烧性能的结果与分析
    5.1 贵金属负载的γ-Al_2O_3材料催化燃烧丙酮的研究
        5.1.1 贵金属Pt、Pd负载的γ-Al_2O_3材料的XRD结果与讨论
        5.1.2 贵金属Pt、Pd负载的γ-Al_2O_3材料的丙酮催化燃烧结果与讨论
    5.2 Mn-Co系钙钛矿材料催化丙酮的研究
        5.2.1 LaMn_(1-x)Co_xO_3钙钛矿材料的H_2-TPR结果与讨论
        5.2.2 LaMn_(1-x)Co_xO_3钙钛矿材料催化丙酮的结果与讨论
    5.3 不同Mn的存在形态的LaCoO_3材料催化丙酮的研究
        5.3.1 不同形态的Mn掺杂或负载的LaCoO_3材料的XRD结果与分析
        5.3.2 不同形态的Mn掺杂或负载的LaCoO_3材料的BET结果与分析
        5.3.3 不同形态的Mn掺杂或负载的LaCoO_3材料的H_2-TPR结果与分析
        5.3.4 不同形态的Mn掺杂或负载的LaCoO_3材料的XPS结果与分析
        5.3.5 不同形态的Mn掺杂或负载的LaCoO_3材料的的丙酮催化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LaCoO_3基钙钛矿甲苯催化燃烧性能的结果与分析
    6.1 Mn-Co系钙钛矿材料催化甲苯催化燃烧结果与讨论
    6.2 不同形态的Pd改性的LaCoO_3甲苯催化的研究
        6.2.1 不同形态的Pd改性的LaCoO_3的XRD和BET结果与分析
        6.2.2 不同形态的Pd改性的LaCoO_3的H_2-TPR结果与分析
        6.2.3 不同形态的Pd改性的LaCoO_3的XPS结果与分析
        6.2.4 不同形态的Pd改性的LaCoO_3的甲苯催化燃烧性能的结果与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与导师简介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4)La改性多级孔HZSM-5在线催化提质生物油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生物质与生物油
        1.2.1 生物质的组成及分析
        1.2.2 生物油的组成及分析
    1.3 热解制备生物油影响因素及精制方法
        1.3.1 生物质热解液化影响因素
        1.3.2 生物油精制方法
    1.4 催化裂解研究进展
        1.4.1 传统催化剂
        1.4.2 沸石类分子筛催化剂
        1.4.3 改性HZSM-5 催化剂
    1.5 本文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第二章 La改性多级孔HZSM-5 制备与催化表征方法
    2.1 主要化学试剂
    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2.3 改性催化剂制备与表征
        2.3.1 多级孔HZSM-5 催化剂制备方法
        2.3.2 镧改性多级孔HZSM-5 催化剂制备方法
        2.3.3 催化剂的表征方法
    2.4 生物质在线催化提质试验
        2.4.1 生物质原料分析与处理
        2.4.2 试验装置及方法
        2.4.3 生物油分析与表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级孔HZSM-5 在线催化提质生物油
    3.1 多级孔催化剂的制备
    3.2 多级孔催化剂的表征
        3.2.1 XRD分析
        3.2.2 BET分析
        3.2.3 SEM分析
        3.2.4 Py-FTIR分析
    3.3 多级孔催化剂在线催化提质生物油
        3.3.1 产物产率分析
        3.3.2 生物油理化特性分析
        3.3.3 生物油有机相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3.4 多级孔催化剂的形成和对热解反应的影响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La改性多级孔HZSM-5 在线催化提质生物油
    4.1 La改性多级孔催化剂的制备
    4.2 La改性多级孔催化剂的表征
        4.2.1 XRD分析
        4.2.2 BET分析
        4.2.3 SEM-EDS分析
        4.2.4 Py-FTIR分析
    4.3 La改性多级孔催化剂在线催化提质生物油
        4.3.1 产物产率分析
        4.3.2 生物油理化特性分析
        4.3.3 生物油有机相气相色谱质谱分析
    4.4 改性催化剂抗结焦性能分析
        4.4.1 结焦催化剂获取与表征
        4.4.2 改性催化剂抗结焦性分析
    4.5 反应过程机理探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附录

(5)基于DRIFTS的铁基催化剂低温SCR脱硝反应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氮氧化物的由来与排放现状、危害及排放控制政策
        1.2.1 氮氧化物的由来与排放现状
        1.2.2 氮氧化物的危害
    1.3 氮氧化物的控制技术
        1.3.1 燃烧前预处理
        1.3.2 燃烧过程控制
        1.3.3 燃烧后烟气脱硝
    1.4 SCR脱硝技术
        1.4.1 SCR脱硝基本原理
        1.4.2 SCR脱硝装置
        1.4.3 SCR脱硝催化剂
        1.4.4 SCR脱硝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4.5 铁基SCR脱硝催化剂
        1.4.6 低温铁基催化剂
    1.5 SCR脱硝反应动力学及机理研究
        1.5.1 SCR脱硝反应动力学研究
        1.5.2 SCR脱硝反应机理
    1.6 原位DRIFTS分析在SCR脱硝研究中的应用
    1.7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SCR脱硝实验系统与实验方法
    2.1 实验系统
        2.1.1 催化剂活性评价实验系统
        2.1.2 催化剂动力学研究实验系统
        2.1.3 实验使用其它仪器及设备
    2.2 催化剂表征
        2.2.1 催化剂比表面积测定及孔隙结构分析
        2.2.2 XRD物相分析
        2.2.3 TEM晶体结构分析
        2.2.4 X射线荧光(XRF)元素分析
        2.2.5 热重-微分热重分析(TG-DTG)
    2.3 催化剂种类及制备
        2.3.1 纳米Fe_2O_3催化剂
        2.3.2 铁矿石催化剂
    2.4 原位DRIFTS分析
        2.4.1 原位DRIFTS实验系统
        2.4.2 原位DRIFTS实验方法
第三章 铁基催化剂SCR脱硝活性研究
    3.1 两类铁基催化剂的SCR脱硝性能
        3.1.1 铁氧化物催化剂的SCR脱硝性能
        3.1.2 铁矿石催化剂的SCR脱硝性能
    3.2 煅烧温度对铁基催化剂SCR脱硝活性的影响
        3.2.1 煅烧温度对纳米γFe_2O_3 和纳米αFe_2O_3 催化剂SCR脱硝活性的影响
        3.2.2 煅烧温度对赤铁矿和褐铁矿催化剂SCR脱硝活性的影响
        3.2.3 煅烧温度对菱铁矿催化剂SCR脱硝活性的影响
    3.3 SCR脱硝反应实验工况对铁基催化剂SCR脱硝活性的影响
        3.3.1 氨氮摩尔比对铁基催化剂SCR脱硝活性的影响
        3.3.2 氧气浓度对铁基催化剂SCR脱硝活性的影响
        3.3.3 空速比对菱铁矿催化剂SCR脱硝活性的影响
    3.4 SO_2及水蒸气对催化剂SCR脱硝活性的影响
    3.5 铁基SCR脱硝催化剂反应动力学实验研究
        3.5.1 NH_3的反应级数
        3.5.2 NO反应级数
        3.5.3 O_2反应级数
        3.5.4 SCR反应活化能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纳米α/γFe_2O_3 催化剂的in situ DRIFTS研究
    4.1 NH_3的瞬态及准稳态吸附
        4.1.1 NH_3 在纳米αFe_2O_3 催化剂表面瞬态吸附
        4.1.2 NH_3(NH_3+O_2)在纳米αFe_2O_3 催化剂表面程序升温准稳态吸附
        4.1.3 NH_3 在纳米γFe_2O_3 催化剂表面瞬态吸附
        4.1.4 NH_3(NH_3+O_2)在纳米γFe_2O_3 催化剂表面程序升温准稳态吸附
    4.2 NO的瞬态及准稳态吸附
        4.2.1 NO(NO+O_2)在纳米αFe_2O_3 催化剂表面瞬态吸附
        4.2.2 NO(NO+O_2)在纳米αFe_2O_3 催化剂表面程序升温准稳态吸附
        4.2.3 NO(NO+O_2)在纳米γFe_2O_3 催化剂表面瞬态吸附
        4.2.4 NO(NO+O_2)在纳米γFe_2O_3 催化剂表面程序升温准稳态吸附
    4.3 中温下纳米αFe_2O_3 催化剂表面瞬态SCR脱硝反应
        4.3.1 预吸附NH_3 后通入NO(NO+O_2)的瞬态SCR脱硝反应
        4.3.2 预吸附NO(NO+O_2)后通入NH_3 的瞬态SCR脱硝反应
    4.4 中温下纳米γFe_2O_3 催化剂表面瞬态SCR脱硝反应
        4.4.1 预吸附NH_3 后通入NO(NO+O_2)的瞬态SCR脱硝反应
        4.4.2 预吸附NO(NO+O_2)后通入NH_3 的瞬态SCR脱硝反应
    4.5 低温下纳米γFe_2O_3 催化剂表面瞬态SCR脱硝反应
        4.5.1 预吸附NH_3 后通入NO(NO+O_2)的瞬态SCR脱硝反应
        4.5.2 预吸附NO(NO+O_2)后通入NH_3 的瞬态SCR脱硝反应
    4.6 基于DRIFTS的纳米α/γFe_2O_3 催化剂反应机理
        4.6.1 纳米α/γFe_2O_3催化剂表面酸位
        4.6.2 吸附NH_3的转化和活化
        4.6.3 NO在纳米α/γFe_2O_3 催化剂表面的吸附
        4.6.4 NO在催化剂表面吸附产物的SCR反应活性
        4.6.5 纳米αFe_2O_3 催化剂SCR脱硝反应机理
        4.6.6 纳米γFe_2O_3 催化剂SCR脱硝反应机理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铁矿石催化剂的in situ DRIFTS研究
    5.1 NH_3的程序升温准稳态吸附
        5.1.1 NH_3在赤铁矿催化剂表面的吸附
        5.1.2 NH_3在褐铁矿催化剂表面的吸附
        5.1.3 NH_3在FeCO_3 制备催化剂表面的吸附
        5.1.4 NH_3在MnCO_3 制备催化剂表面的吸附
        5.1.5 NH_3在菱铁矿催化剂表面吸附
        5.1.6 NH_3在铁矿石催化剂表面吸附对比分析
    5.2 NO的瞬态吸附及程序升温准稳态吸附
        5.2.1 NO(NO+O_2)在赤铁矿催化剂表面的吸附
        5.2.2 NO(NO+O_2)在褐铁矿催化剂表面的吸附
        5.2.3 NO(NO+O_2)在Fe CO_3 制备催化剂表面的吸附
        5.2.4 NO(NO+O_2)在MnCO_3 制备催化剂表面的吸附
        5.2.5 NO(NO+O_2)在菱铁矿催化剂表面的吸附
        5.2.6 NO在铁矿石催化剂表面吸附对比分析
    5.3 中温下菱铁矿催化剂表面瞬态SCR脱硝反应
        5.3.1 预吸附NH_3 后通入NO(NO+O_2)的瞬态SCR脱硝反应
        5.3.2 预吸附NO(NO+O_2)后通入NH_3 的瞬态SCR脱硝反应
        5.3.3 中温下菱铁矿催化剂表面SCR脱硝反应分析
    5.4 低温下菱铁矿催化剂表面瞬态SCR脱硝反应
        5.4.1 预吸附NH_3 后通入NO(NO+O_2)的瞬态SCR脱硝反应
        5.4.2 预吸附NO(NO+O_2)后通入NH_3 的瞬态SCR脱硝反应
        5.4.3 低温下菱铁矿催化剂表面SCR脱硝反应分析
    5.5 基于DRIFTS的菱铁矿催化剂反应机理
        5.5.1 NH_3在菱铁矿催化剂表面的吸附
        5.5.2 NH_3在菱铁矿催化剂表面转化和活化
        5.5.3 NO在菱铁矿催化剂表面的吸附机理
        5.5.4 菱铁矿催化剂表面中间产物的SCR反应活性
        5.5.5 菱铁矿催化剂SCR脱硝反应机理
        5.5.6 菱铁矿催化剂与纳米γFe_2O_3 催化剂SCR脱硝反应机理对比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全文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下一步研究工作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La改性多级孔HZSM-5在线催化提质生物油(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材料及试剂
    1.2 催化剂的制备
    1.3 表征方法
    1.4 实验装置及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催化剂表征结果
        2.1.1 X射线衍射 (XRD) 测定
        2.1.2 BET表征分析
        2.1.3 SEM-EDS表征分析
        2.1.4 酸性测定
    2.2 精制生物油分析
        2.2.1 生物油产率及理化特性
        2.2.2 GC-MS分析
3 结论

(7)ZSM-5分子筛的复合改性及催化裂化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原料及仪器
    1.2 分子筛改性
    1.3 模型催化剂制备
    1.4 催化剂助剂制备
2 结果与讨论
    2.1 分子筛磷元素分析
    2.2 分子筛红外酸性表征结果
    2.3 分子筛微反评价结果
    2.4 催化剂活性评价
3 结 论

(8)生物乙醇脱水制乙烯P-ZSM-5分子筛催化剂的DFT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乙烯概况
        1.1.1 乙烯的性质及用途
        1.1.2 乙烯的发展前景
    1.2 乙烯的生产方法
        1.2.1 石油烃类高温裂解法
        1.2.2 石油烃类催化裂解法
        1.2.3 乙烷氧化脱氢法
        1.2.4 甲烷法
        1.2.5 乙醇脱水法
    1.3 生物乙醇制乙烯的反应机理
        1.3.1 生成碳正离子中间体的机理
        1.3.2 生成乙醇盐中间体的机理
    1.4 生物乙醇制乙烯催化剂的发展
        1.4.1 活性氧化铝
        1.4.2 分子筛
        1.4.3 其他催化剂
    1.5 ZSM-5 分子筛概述
        1.5.1 ZSM-5 分子筛的结构及应用
        1.5.2 ZSM-5 分子筛的改性方法
    1.6 P-ZSM-5 分子筛的研究进展
        1.6.1 P-ZSM-5 分子筛中 P 的来源
        1.6.2 P-ZSM-5 分子筛的催化效果
        1.6.3 P-ZSM-5 分子筛的微观结构
    1.7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分子模拟的基本理论
    2.1 分子模拟的分类
    2.2 量子力学模拟
        2.2.1 密度泛函理论
        2.2.2 Dmol3模块
        2.2.3 基组
        2.2.4 函数
    2.3 过渡态搜索
        2.3.1 过渡态搜索的理论基础
        2.3.2 过渡态搜索的模拟流程
    2.4 量子力学模拟在分子筛催化中的应用
        2.4.1 分子筛的结构
        2.4.2 分子筛的酸性
        2.4.3 分子筛的吸附性质
        2.4.4 分子筛的催化性能
    2.5 本课题采用的软件及计算内容
第三章 P-ZSM-5 分子筛催化剂的结构及电子性质
    3.1 引言
    3.2 计算模型和方法
        3.2.1 计算模型
        3.2.2 计算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未改性 ZSM-5 分子筛的结构
        3.3.2 P 骨架外改性 ZSM-5 分子筛的结构
        3.3.3 P 骨架改性 ZSM-5 分子筛的结构
        3.3.4 P 改性后 ZSM-5 分子筛的电子性质
        3.3.5 乙醇、乙烯分子的吸附
    3.4 小结
第四章 P-ZSM-5 分子筛 Br nsted 酸强度的理论计算
    4.1 引言
    4.2 计算模型和计算方法
        4.2.1 计算模型
        4.2.2 计算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Al,H)/Si 替代能 E(Al,H)
        4.3.2 去质子化能
        4.3.3 Al-O-Si 键角
        4.3.4 探针分子
    4.4 小结
第五章 P 改性后对乙烯二聚反应的影响
    5.1 引言
    5.2 计算模型和方法
        5.2.1 计算模型
        5.2.2 计算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8T、14T、18T 的比较
        5.3.2 乙烯的吸附
        5.3.3 乙烯质子化
        5.3.4 改性前后乙烯质子化反应的过渡态搜索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离子改性高硅丝光沸石催化甲苯甲基化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沸石分子筛离子改性
        1.2.1 沸石上阳离子的交换方法
        1.2.2 沸石离子交换的类型
        1.2.3 沸石分子筛离子交换的作用
    1.3 丝光沸石
    1.4 甲苯甲醇烷基化研究进展
        1.4.1 反应机理
        1.4.2 反应体系内的化学反应
        1.4.3 研究进展
    1.5 实验方案设计思路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钠型丝光沸石的改性及催化性能的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2 改性沸石分子筛的制备
        2.2.3 改性催化剂的结构性能表征方法
        2.2.4 甲苯与甲醇烷基化反应装置及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改性催化剂的表征
        2.3.2 改性丝光沸石对甲苯甲醇烷基化催化性能的影响
        2.3.3 催化性能与催化剂物化性质之间的关联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氢型丝光沸石的改性及催化性能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2 改性沸石分子筛的制备
        3.2.3 改性催化剂的结构性能表征方法
        3.2.4 甲苯与甲醇烷基化反应装置及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钾改性丝光沸石分子筛
        3.3.2 镧改性丝光沸石分子筛
        3.3.3 Na、K、La催化剂改性及其催化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论文发表情况

(10)柴油机改性分子筛SCR催化剂的理化及催化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
    1.2 排放法规的形成发展
    1.3 柴油机NO_x排放控制技术
        1.3.1 前处理技术
        1.3.2 机内净化措施
        1.3.3 后处理技术
    1.4 柴油车用的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技术
        1.4.1 SCR 控制原理与系统构架
        1.4.2 SCR 技术反应机理
        1.4.3 SCR 催化剂的类型及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方法
    2.1 制备金属改性ZSM-5 催化剂的化学试剂及相关设备
    2.2 金属改性分子筛催化剂的制备
    2.3 催化剂的表征以及活性评价
        2.3.1 X 射线衍射分析
        2.3.2 N_2 吸附-脱附分析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
        2.3.4 透射电子显微镜
        2.3.5 程序升温还原
        2.3.6 光电子能谱分析
        2.3.7 紫外-可见漫反射分析
        2.3.8 元素分析
        2.3.9 NH_3-SCR 活性评价
        2.3.9.1 配气单元
        2.3.9.2 反应单元
        2.3.9.3 气体分析单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金属改性分子筛型催化剂SCR 催化性能研究
    3.1 改性金属种类对改性分子筛型催化剂SCR 催化性能的影响
        3.1.1 实验催化剂组成
        3.1.2 金属改性分子筛型催化剂SCR 催化活性评价试验方法
        3.1.3 金属活性组分筛选
    3.2 改性金属负载量对改性分子筛型催化剂SCR 催化性能的影响
        3.2.1 实验催化剂的组成
        3.2.2 结果与讨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属改性ZSM-5 催化剂微观结构、理化特性研究及反应机理的初步分析
    4.1 催化剂微观结构分析
    4.2 催化剂微观形貌观察
    4.3 催化剂金属物种形态研究
    4.4 催化剂表面组成和化合价研究
    4.5 催化剂孔结构以及比表面积研究
    4.6 催化机理的初步研究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终结
    5.2 论文的不足之处以及今后工作方向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La/ZSM-5分子筛热稳定性及镧存在形态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用于催化裂解多产低碳烯烃的ZSM-5分子筛改性[J]. 李正宇,张忠东,王刚,张小亮,高雄厚. 石化技术与应用, 2021(06)
  • [2]以2-甲基四氢呋喃为原料的N-乙基-2-氨甲基吡咯烷的三步工艺路线探索[D]. 周围.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20(06)
  • [3]复合氧化物催化脱除餐厨油烟等挥发性有机物的研究[D]. 柴美彤.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4]La改性多级孔HZSM-5在线催化提质生物油试验研究[D]. 张小雷. 江苏大学, 2019(10)
  • [5]基于DRIFTS的铁基催化剂低温SCR脱硝反应机理研究[D]. 梁辉. 东南大学, 2019
  • [6]La改性多级孔HZSM-5在线催化提质生物油[J]. 张小雷,李小华,邵珊珊,张瑾,董良秀,胡超,蔡忆昔. 化工进展, 2019(02)
  • [7]ZSM-5分子筛的复合改性及催化裂化性能[J]. 蔡进军,丁伟,刘从华,黄校亮,滕秋霞. 工业催化, 2012(12)
  • [8]生物乙醇脱水制乙烯P-ZSM-5分子筛催化剂的DFT研究[D]. 李萌萌. 天津大学, 2012(05)
  • [9]离子改性高硅丝光沸石催化甲苯甲基化反应的研究[D]. 李晓韬. 华东理工大学, 2012(07)
  • [10]柴油机改性分子筛SCR催化剂的理化及催化特性的研究[D]. 吴虎. 天津大学, 2012(07)

标签:;  ;  ;  ;  ;  

La/ZSM-5分子筛和镧现有物种的热稳定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