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息污染控制对策分析

网络信息污染控制对策分析

一、治理网络信息污染的对策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慧英[1](2021)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信息污染现象分析及对策》文中指出信息污染是一种不良现象,随着现代传播手段的不断发展,危害性越来越大,势必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消极影响。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信息污染的类型分析、阶段分析、危害分析和治理对策四方面入手,对信息污染现象做了讨论,共同抵制信息污染的不良影响。

李梦媚[2](2021)在《信息污染对大学生影响的评价研究》文中认为信息污染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困扰着我们,在信息的主要消费人群中大学生占很大比例,同时大学生相比较其它群体更容易受到信息污染的侵害。通过对信息污染领域的国内外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发现在评价体系构建领域,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建立指标体系的研究还有不足。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并结合实际情况对大学生受信息污染的影响进行整理后,初步确立指标再结合专家意见对指标进行二次修改,接着利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完成了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信息污染影响评价体系,并进行了样本设计总结出了缓解目前信息污染对大学生影响的策略。这对信息污染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保证大学生有效利用信息资源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李国庆[3](2021)在《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研究》文中指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教育引导对策研究,是新形势下新媒体迅猛发展与大学生道德教育发展新阶段的需要。大学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水平关系到全社会主流道德意识的发展方向。研究本问题有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综合道德素质,同时在互联网+大背景下,维护网络安全、构建教育强国离不开大学生群体。因此,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以及相应教育对策尤为迫切。本文通过阅读、研究大量的文献资料,系统掌握当前最新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调查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希望达到“了解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分析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影响因素,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引导对策”之目的。论文通过厘清网络道德的相关概念,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借鉴,通过科学界定相关概念,对相关概念和关系进行确定和澄清,阐述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借鉴。并对当前中国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现状进行梳理,归纳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网络言行道德失范、网络交往道德失范、网络学术道德失范等基本表现。通过问卷调查,准确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为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教育引导对策奠定基础。然后,分析和阐释当前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道德问题的影响因素,并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影响因素进行数据分析,进而掌握影响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网络社会自身特性、学校教育不足、社会外部环境以及家庭中父母的教育缺失等因素及其影响程度,为提出科学的对策奠定基础。梳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教育引导目标和原则,将培育理性网络行为,维护网络社会和谐稳定,作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引导的目标,提出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教育引导的原则。最后,对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教育和引导对策做出诠释,分别从网络社会、大学生自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监管角度提出具体的、实践性的对策建议。当今的中国社会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西方国家网络意识形态的威胁,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殷切嘱托,将大学生培养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栋梁。

钟翔[4](2020)在《社会情绪视角下地方政府网络舆情治理研究 ——以泸县太伏中学事件为例》文中提出互联网时代深刻改变了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方式,网络成为了社会公众信息传播、民意交流和情感表达的主要渠道之一,拓展了信息获取的途径和范围。信息载体的多样化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捷、高效、开放,进一步加快了信息的传播范围与速度。但与之相随的是我国网络舆情事件日益增多,网络舆情的内涵已经不仅仅体现了社会公众对舆情事件本身的关注,还体现了社会公众对案例内在体现的社会现象做出的情绪反应。探析社会情绪与网络舆情之间的双向影响机制,对地方政府通过两者间的作用机制来引导治理网络舆情,有效维护政府部门形象与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运用生命周期理论、情绪感染理论、议程设置理论和公共危机管理理论等理论基础上,以“泸县太伏中学事件”为典型案例,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分析主要舆论周期内的微博数据样本,对其中的重要节点与发展趋势进行梳理,探析在网络舆情的发展与演变中社会情绪的影响与作用,并基于社会情绪视角对政府网络舆情治理做出思考。研究发现,我国对网络舆情的治理忽略了公众社会情绪在网络舆情中的影响与作用,导致官方回应难以疏导消极社会情绪,同时存在互联网意识淡薄、话语权掌控不足和网络舆情治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致使网络舆情容易出现舆情爆炸,甚至出现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损害政府公信力与政府形象。面对以上问题,本研究认为我国地方政府应当转变原有的传统舆情治理方式,更新网络舆情治理观念,多角度全面提升网络舆情治理能力,重视公众社会情绪在网络舆情中的作用与影响,通过有效疏导公众消极社会情绪来提高政府治理网络舆情效率,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媒体素养与能力,创造和谐稳定文明的网络舆论环境,以此提高我国网络舆情治理能力。

万珊珊[5](2020)在《搜索引擎伦理失范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搜索引擎在海量网络信息中为用户筛选出所需信息并将结果呈现给用户,因而,搜索引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判断和决策,甚至引导整个社会的舆论走向,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但随着搜索引擎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等原因,搜索引擎伦理失范行为也随之出现。搜索引擎伦理失范行为既会对用户利益造成损害,又会对搜索引擎规范经营者甚至部分网站的利益造成损害,最终可能会使社会的道德环境受到不良影响。因此搜索引擎伦理失范行为需要被规范,以保证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等。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开启了相关研究。本研究将理论与实证的方法、定性与定量的方法结合,保证了整个研究过程的系统性和科学性。首先,本文将搜索引擎的内涵、与搜索引擎伦理相关的基础理论、搜索引擎的社会责任等进行了归纳、整理。其次,本文总结概括搜索引擎伦理失范的现象并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再次,本文研究了如何对搜索引擎伦理失范进行评价,初步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再用模糊综合评价法验证了该体系的可用性。最后针对搜索引擎出现的伦理失范问题提出具体建议。以期为识别搜索引擎伦理失范行为,评价搜索引擎伦理失范程度以及规范搜索引擎提供一定的依据。

钟竹顺[6](2020)在《媒介生态视野下内容聚合平台信息污染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内容聚合平台是近年来随着媒介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媒介,凭借着超强的聚合能力为信息消费者提供形式多样、数量庞大的信息内容,已经成为信息消费者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媒介生态学理论指出,在整个媒介生态中,媒介不仅需要受到整个社会大环境中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影响,同时还要在与其它媒介进行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尽可能维持平衡和谐的生态状况。那么,在媒介生态环境日益复杂的今天,内容聚合平台的出现又会面临着怎样的问题?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又会如何影响内容聚合平台的发展?内容聚合平台又该如何实现自身的健康发展呢?这些内容都将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信息污染问题是当前内容聚合平台媒介生态环境面临的一个最为严峻的问题。为了弄清当前内容聚合平台信息污染问题的现状,及其对媒介生态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媒介生态学的视角出发,结合生态学、生物学、信息学相关知识,借用媒介生态系统、信息生态系统等概念,从内容聚合平台的外部生态环境和内部生态环境着手,探究内外部生态环境对内容聚合平台的生存与发展产生的作用,以及在此过程中内容聚合平台信息污染的表现、成因及危害,并通过研究分析对当前内容聚合平台信息污染问题的治理及平台进一步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研究背景及相关内容的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的阐释说明。第二个部分为内容聚合平台的媒介生态分析,主要研究内容聚合平台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的来自内外部环境的影响。第三部分归纳总结了内容聚合平台信息污染问题主要的表现,包括信息内容虚假化、信息内容低俗化、信息内容抄袭化等,以及信息污染问题对平台、信息消费者及社会的危害。第四部分从内容聚合平台外部生态环境和内部生态环境两个方面综合分析了导致信息污染问题产生的原因,最后一个部分则是对内容聚合平台信息污染的治理提出的相应建议,认为应该从内容聚合平台外部生态环境的干预调控和内部生态环境的自我净化两方面出发,统筹治理。维护网络空间的风朗气清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综合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数据,希望能够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上,对我国的媒介生态环境有进一步的了解,对内容聚合平台的发展现状有正确把握,以及为当前内容聚合平台信息污染问题的治理寻求解决之道,助力构建一个绿色健康的媒介生态环境。

丛锐[7](2019)在《我国公共信息平台的信息安全前置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信息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公共信息平台在我国公共信息服务工作当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本研究主要围绕我国公共信息平台的信息安全保障工作,选取公共信息平台实例,在识别信息安全问题的表现、分类和特点之后,思考其解决方法。文章引入前置管理的思想为更好的对抗信息安全威胁提供对策。在分析了前置管理的方法和应用现状等要素之后,尝试将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结合公共信息平台的信息安全现状,融入到信息安全问题的解决当中。在对选取的信息平台实例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和观察的前提下,逐一分析不同信息安全问题的成因,最后运用前置管理思想提出解决对策。保障公共信息平台的信息安全,预防公共信息平台信息安全问题的发生,最终降低信息安全损失,为更好的公共信息服务助力。

罗小牧[8](2019)在《高校网络舆情中的信息异化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2017年10月18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需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而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需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体现了党中央对于网络综合治理的空前关注。而做好网络综合治理,把控高校网络舆情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网民是我国网民的重要群体之一,相较于其他群体,大学生网民对于网络的使用率更高,乐于在网络上获取信息、表达观点,对于网络事件高度关注,并且在网络上对其进行讨论交流,形成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异化是信息在生产、传播、接收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反作用于信息主体,支配人、奴役人,使人从属于信息,或丧失原有内涵,不再能够展示应有的含义或情感。高校网络舆情信息作为信息的一种,其异化问题对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亟待关注。本文从明确高校网络舆情及信息异化的相关理论入手,并对“河南四家长质疑考生高考答题卡被调包事件”进行分析,得出了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异化的常见表现形式,即信息欺骗与失真、崇拜与依赖、暴力与犯罪,而其产生的原因则来自于信息在产生的过程中发布过程过量与失真、发布主体造假与误传、发布环境综合与复杂,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过程污染与干扰、传播主体从众与好奇、传播环境欠缺与落后,在接收过程中接收过程鸿沟与变异、接收主体快餐与移情、接收环境纷繁与变化等。居于此,本文提出相应的控制策略,即整合信息数量、提高信息质量、加强法制宣传、完善法制监管,治理信息污染、提高心理建设、加强媒体管控,接收跨越鸿沟、加强心理疏导、健全公开制度等。

庞靓[9](2019)在《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时代变化之快,令人目不暇接,而身处互联网时代浪潮中的人类,也愈发清晰的意识到,互联网给世界带来的并非都是美好的礼物,还有信息爆炸带来的泥沙俱下。诚如尼葛洛庞帝所言“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已成为当今时代的最强音”。网络信息技术将计算机从孤独、封闭中解放出来,形成民主开放、自由共享的互联网络,网络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娱乐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为全球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可是网络经济在创造高速膨胀价值的同时,也不难注意到风起云涌后,网络信息污染,网络失信递增,网络侵权严重和网络犯罪的猖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唯有二者的协调发展才能让互联网的成果真正惠及14亿人民。只有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才能换来网络空间的天朗气清,网络经济健康发展的明天。然而,现有关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自然生态经济领域或产业生态经济领域,鲜有以互联网发展为背景,分析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协调发展的研究成果,面对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出现的种种社会现象和问题,应用传统的生态经济学理论,难以寻求出一条适合互联网背景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迫切需要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及保障措施,以期探索出适应新时代的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径。鉴于此,本论文立足于信息生态学、网络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在分析和总结国内外对网络经济、网络生态及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厘清了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的相互关系,深入探讨了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含义和标志。进而运用系统学、社会学以及网络信息生态链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借助DEMATEL分析方法探讨了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同时,结合我国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现实状况,进一步提出了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保障措施。通过研究,力求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理论,拓展相关学科的研究内容,并为网络生态的健康、网络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网络生态、网络经济及其相互关系。对相关概念清晰的界定和对基础理论的深入探讨,有助于后续研究。笔者首先对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的含义和类型进行了界定,并分析了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关联的内容。笔者在深入剖析了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又相互适应的辩证统一关系的基础上,阐述了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在空间、时间结构和功能上的关联,只有对两者在发展中的相互关系进行辨别,才能对两者的协调发展有更清晰的认识。(2)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及标志。笔者首先阐释了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含义,接着,通过头脑风暴法与德尔菲法,在对专家的意见进行一致性判断检验之后,提出了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标志主要包括网络经济能助力网络生态建设和网络生态环境能支撑网络经济发展两个维度,并对各个标志的具体含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3)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笔者通过专家访谈收集了各位专家对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的看法,又结合调查问卷,对专家的意见进行进一步的统计分析,借助T检验,判断专家评价结果与检验值是否存在显着性差异,从而最终确定了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思想观念、技术研发、制度体系和资金投入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之上,基于DEMATEL法找到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并对其中关键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为后续研究提供支撑。(4)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保障措施。本文在对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标志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之上,从观念保障、技术保障、制度保障、机构保障和资金保障5个方面提出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保障策略,为保障我国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具体的保障策略包括:培养主体的协调发展观念和法制观念、提高主体网络安全意识和诚信自律意识、提高网络硬件设备制造水平、提高网络平台建设水平、建设网络安全技术防范体系、完善网络信息异化的修复制度、设置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专门机构设置、加大网络基础设施和网络信息技术研发资金投入。

代时敏[10](2018)在《新兴信息消费环境的测度与区域差异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兴信息技术带来的日新月异的产品和服务思维,重新塑造着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尤其是当今这个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重视信息消费的发展将给国家带来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动力。但是,中国信息产业也存在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有限、创新能力不足、相关政策不够完善和行业机制不科学等等问题,需要恰当的方式予以解决。因此,本文以结合新兴信息技术为出发点,通过引入熵权法、模糊决策理论、层次分析法等方法来建立一套全新的新兴信息消费环境的测度指标,并以重庆市为基础与其他区域进行比较分析。区域的新兴信息消费发展离不开一个健全的新兴信息消费环境,建立一个科学的新兴信息消费评价体系对于新兴信息消费环境的发展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系统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提出本文的研究目标和创新点,分析相关理论对于新兴信息消费环境评估的适用性和操作性;(2)通过梳理过往研究文献、政府工作报告及研究机构报告、专家访谈和问卷等形式,分析新兴信息消费环境的概念定义,与传统的信息消费概念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新兴信息消费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形成对一个区域新兴信息消费环境个评价的基础指标体系;(3)通过将熵权法与LOWA算子、区间数比较排序法结合,并将模糊聚类方法引入群决策中,构建了指标选择的一种新方法。并用此方法从科学性、可操作性和代表性这三个角度对获得的新兴信息消费环境指标进行优化筛选,得到最终的评价测度指标;(4)通过在2017年第一季中国“经专对话”主题研讨会上特邀13位专家发放问卷,再运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具体权重,获得新兴信息消费环境测度的测算方法;(5)以重庆市为研究基础,通过收集面板数据比较重庆市与其他4个有代表性的省份的新兴信息消费环境的差异,为重庆市的新兴信息消费环境建设提出政策性和针对性建议。研究结论对我国区域新兴信息消费环境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对于我国新兴信息消费环境的提升,尤其是重庆市新兴信息消费环境的升级改造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治理网络信息污染的对策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治理网络信息污染的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信息污染现象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信息污染的类型分析
    1.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错误信息
    2.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害信息
    3.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虚无主义信息
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信息污染的阶段分析
    1. 信息污染的生产阶段
    2. 信息污染的传播阶段
    3. 信息污染的再生产阶段
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信息污染的危害分析
    1. 信息污染对教育者的危害
    2. 信息污染对受教育者的危害
    3. 信息污染对传播环境的危害
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信息污染的治理对策
    1. 加强教育工作者的信息能力
    2. 提高受教育者的信息素养
    3. 强化网络运营商的社会责任
    4. 加强信息监督审查管理

(2)信息污染对大学生影响的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信息污染相关概念分析
        2.1.1 信息污染的概念
        2.1.2 信息污染的表现形式
        2.1.3 信息污染、信息异化及信息伦理的关系
        2.1.4 信息污染的治理
    2.2 信息污染影响评价研究常用方法
        2.2.1 层次分析法
        2.2.2 德尔菲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信息污染对大学生影响分析
    3.1 信息获取的影响
        3.1.1 信息获取速度
        3.1.2 信息获取质量
        3.1.3 信息获取完整度
    3.2 信息处理的影响
        3.2.1 信息筛选
        3.2.2 信息传递
    3.3 信息消费的影响
    3.4 健康状况的影响
        3.4.1 身体健康
        3.4.2 心理健康
    3.5 思想意识的影响
        3.5.1 价值观
        3.5.2 人生观
        3.5.3 世界观
    3.6 信息安全的影响
        3.6.1 个人基本信息安全
        3.6.2 信息产权安全
    3.7 社会互动的影响
        3.7.1 网络信任度
        3.7.2 人际关系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息污染对大学生影响评价体系构建
    4.1 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4.2 评价体系构建的意义和原则
        4.2.1 评价体系构建的意义
        4.2.2 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4.3 信息污染影响评价指标选取
        4.3.1 评价指标的初步选取
        4.3.2 德尔菲法评价指标反馈分析
        4.3.3 最终评价指标的修改和确认
    4.4 确认指标体系权重
        4.4.1 构造判断矩阵
        4.4.2 一级指标权重确认与一致性检验
        4.4.3 二级指标权重确认与一致性检验
        4.4.4 确定整体权重分析整理
        4.4.5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信息污染对大学生影响评价体系实证研究
    5.1 研究样本设计
        5.1.1 研究目的
        5.1.2 研究对象
        5.1.3 样本概况
        5.1.4 问卷结果解释说明
    5.2 问卷效度和信度检验
        5.2.1 信度检验
        5.2.2 效度检验
    5.3 信息污染影响情况评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信息污染的治理建议
    6.1 加强信息市场监管
    6.2 完善信息污染治理政策
    6.3 强调信息素养教育
    6.4 加快信息技术创新
    6.5 加强信息意向引导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H高校大学生信息污染影响程度测评表
附录 B 信息污染对大学生影响评价体系指标相对重要性调研
致谢

(3)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的相关概念
        2.1.1 网络与网络社会
        2.1.2 道德与网络道德
        2.1.3 失范与道德失范
        2.1.4 道德教育和道德引导
    2.2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指导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道德教育理论
        2.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道德教育思想
        2.2.3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道德教育的思想
    2.3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
        2.3.1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
        2.3.2 舆论引导理论
        2.3.3 道德建设理论
        2.3.4 理性行为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和特征
    3.1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调查
        3.1.1 问卷调查设计及调查目的
        3.1.2 问卷调查思路及问卷内容
    3.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现
        3.2.1 大学生网络言行道德失范
        3.2.2 大学生网络社交道德失范
        3.2.3 大学生网络学术道德失范
        3.2.4 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失范
    3.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特征
        3.3.1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相对普遍性
        3.3.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表象隐蔽性
        3.3.3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层次性
    3.4 本章小结
4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影响因素
    4.1 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4.1.1 身心发展阶段的特殊性
        4.1.2 极端崇拜网络信息的心态
        4.1.3 追逐经济利益的心态
        4.1.4 人格特征与网络成瘾
        4.1.5 网络法律道德意识淡薄
    4.2 同伴关系因素
        4.2.1 不良交往对象
        4.2.2 不良交往内容
    4.3 家庭因素
        4.3.1 家庭教育的缺失
        4.3.2 父母的负面样板效应
    4.4 学校因素
        4.4.1 学校重视力度不够
        4.4.2 师资力量比较弱
        4.4.3 教育管理缺位
    4.5 社会环境因素
        4.5.1 局部社会道德的失范
        4.5.2 部分消极舆论的引导
        4.5.3 网络信息行政部门监督管理不足
        4.5.4 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4.6 网络社会因素
        4.6.1 网络社会的开放性
        4.6.2 网络社会的多元性
        4.6.3 网络社会的时效性
        4.6.4 网络社会引导的规范性
        4.6.5 网络道德规范的约束力
    4.7 本章小结
5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教育引导目标和原则
    5.1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引导的目标
        5.1.1 培育理性网络行为
        5.1.2 维护网络社会的和谐稳定
    5.2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教育引导的原则
        5.2.1 疏导与治理并重原则
        5.2.2 内化与外化并重原则
        5.2.3 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原则
        5.2.4 网上教育与现实教育相结合原则
        5.2.5 科学灌输与隐性渗透相结合原则
    5.3 本章小结
6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教育引导对策
    6.1 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网络道德素质
        6.1.1 增强自身的道德意志
        6.1.2 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
        6.1.3 养成自身良好的道德习惯
        6.1.4 培养自身的网络文明素养
    6.2 强化网络道德的家庭教育
        6.2.1 合理引导大学生同伴交往
        6.2.2 强化家庭网络道德教育
        6.2.3 发挥父母的示范作用
    6.3 加强学校网络道德教育
        6.3.1 加强诚实守信教育
        6.3.2 完善德育微平台建设
        6.3.3 开设网络道德课程
        6.3.4 更新网络道德教育形式
    6.4 优化网络道德的社会环境
        6.4.1 营造良好社会道德氛围
        6.4.2 积极引导社会舆论
        6.4.3 树立正确价值观取向
        6.4.4 改变网络社会不良风气
        6.4.5 净化网络空间
    6.5 政府管理层面的治理举措
        6.5.1 政府行政部门加强监督管理
        6.5.2 立法机构健全法律法规
        6.5.3 司法机构从严执法
        6.5.4 网络信息机关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构建网络安全体系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教育引导对策研究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4)社会情绪视角下地方政府网络舆情治理研究 ——以泸县太伏中学事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网络舆情
        1.2.2 社会情绪
        1.2.3 网络舆情与社会情绪交叉研究
        1.2.4 小结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案例分析法
        1.4.3 内容分析法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网络舆情
        2.1.2 社会情绪
    2.2 社会情绪与网络舆情间的影响机制分析
        2.2.1 情绪感染与网络舆情生发
        2.2.2 情绪周期与网络舆情生命周期
        2.2.3 政府介入下的社会情绪与网络舆情关系
第3章 太伏中学事件案例分析
    3.1 太伏中学事件舆情概述
        3.1.1 事件起因
        3.1.2 官方回应
        3.1.3 舆情激化
        3.1.4 媒体介入
        3.1.5 事件结束
    3.2 太伏中学事件舆情传播概况
        3.2.1 舆情传播路径分析
        3.2.2 舆情热度分析
        3.2.3 舆情演变周期划分
    3.3 太伏中学事件社会情绪实证研究分析
        3.3.1 语料抽取
        3.3.2 数据处理
        3.3.3 数据分析
第4章 地方政府网络舆情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地方政府网络舆情治理的不足之处:太伏中学事件透视
        4.1.1 信息封锁致使舆情发展恶化,消极情绪不断积累
        4.1.2 回应滞后致使信息污染,消极情绪感染加剧
        4.1.3 处理方式固化引发消极情绪共振,质疑加深
        4.1.4 忽略情绪疏导致使社会情绪极化,舆情爆炸
        4.1.5 信息联动缺失致使回应声量减弱,舆情失控
    4.2 地方政府网络舆情治理问题成因
        4.2.1 互联网意识局限导致网络舆情认识缺乏
        4.2.2 网络舆情治理机制固化导致应对效率不高
        4.2.3 发声渠道单一导致话语权弱化
        4.2.4 忽略社会公众立场导致舆情治理角度片面
        4.2.5 监测预警技术低效导致舆情发展易失控
第5章 地方政府网络舆情治理能力提升路径
    5.1 全面提高网络舆情应对与治理能力
        5.1.1 充分认识网络舆情的重要性与多样性
        5.1.2 转变固化舆情管控思维
        5.1.3 提升政府工作人员媒体素养与能力
    5.2 重视社会情绪在网络舆情中的作用
        5.2.1 政府合理妥善引导舆论与稳定情绪
        5.2.2 加强意见领袖正向情绪引导
        5.2.3 提高网民情绪管控能力与信息辨别能力
    5.3 完善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
        5.3.1 提升网络舆情信息采集能力
        5.3.2 深化政企合作以提高监测预警技术
    5.4 创造健康积极的网络舆论环境
        5.4.1 完善并普及相关法律法规
        5.4.2 加强网络素养教育与提升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搜索引擎伦理失范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关于信息伦理学的研究综述
        1.2.2 关于搜索引擎伦理规范的研究综述
        1.2.3 关于搜索引擎伦理失范的研究综述
        1.2.4 关于伦理失范评价的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点
2 理论基础
    2.1 搜索引擎基本概念
        2.1.1 搜索引擎的涵义
        2.1.2 搜索引擎的社会责任
    2.2 搜索引擎伦理相关概念
        2.2.1 信息伦理
        2.2.2 计算机伦理与网络伦理
        2.2.3 搜索引擎伦理
        2.2.4 搜索引擎伦理失范
3 搜索引擎伦理失范的表现及原因
    3.1 搜索引擎伦理失范的表现
        3.1.1 搜索偏向
        3.1.2 侵犯用户权利
        3.1.3 信息污染
    3.2 搜索引擎伦理失范的原因
4 搜索引擎伦理失范评价模型
    4.1 搜索引擎伦理失范评价指标的筛选
        4.1.1 搜索引擎伦理失范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4.1.2 文献梳理
        4.1.3 专家访谈
    4.2 指标权重的计算
    4.3 评价步骤
        4.3.1 确定指标集
        4.3.2 确定评价等级
        4.3.3 确定权重向量
        4.3.4 进行一级评价和综合评价
        4.3.5 确定等级
5 基于调查问卷的搜索引擎伦理失范评价实证研究
    5.1 调查问卷基本情况分析
        5.1.1 问卷信度分析
        5.1.2 问卷效度分析
    5.2 Baidu搜索引擎伦理失范评价
    5.3 360搜索引擎伦理失范评价
    5.4 Google搜索引擎伦理失范评价
    5.5 Bing搜索引擎伦理失范评价
    5.6 建议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6.2.1 研究的不足
        6.2.2 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A 搜索引擎伦理失范评价指标体系专家访谈问卷
附录B 搜索引擎伦理失范评价指标体系赋权专家调查问卷
附录C 搜索引擎伦理失范程度调查问卷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6)媒介生态视野下内容聚合平台信息污染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一)媒介生态学的研究现状
        (二)内容聚合平台的研究现状
        (三)信息污染问题相关研究的现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内容聚合平台的媒介生态分析
    第一节 内容聚合平台的外部生态环境
        一、经济环境: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发展
        二、政治环境:国家政策的支持与规制
        三、文化环境:主流文化影响力式微与网络亚文化的繁荣
        四、技术环境: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助力
    第二节 内容聚合平台的内部生态环境
        一、生产者:内容聚合平台的信息制造商
        二、消费者:内容聚合平台的信息购买方
        三、分解者:内容聚合平台的信息调节人
第二章 内容聚合平台信息污染的表现与危害
    第一节 内容聚合平台信息污染问题的表现
        一、信息内容虚假化
        二、信息内容低俗化
        三、信息内容抄袭化
    第二节 内容聚合平台信息污染问题的危害
        一、影响社会秩序稳定和破坏网络信息生态
        二、制约内容聚合平台媒介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三、对信息消费者媒介使用和身心健康造成消极影响
第三章 内容聚合平台信息污染问题的成因
    第一节 内容聚合平台信息污染问题的外部生态原因
        一、经济环境:流量红利的驱使
        二、政治环境:权威规制模式的失灵
        三、文化环境:大众文化娱乐化倾向的侵蚀
        四、技术环境:个性化推荐系统的“伪精准”加剧信息污染传播
    第二节 内容聚合平台信息污染的内部生态原因
        一、信息生产者:传媒责任伦理的缺失
        二、信息消费者:社会责任意识的不足
        三、信息分解者:“把关”责任的欠缺
第四章 内容聚合平台信息污染问题的治理
    第一节 外部生态环境的调控
        一、经济环境:加大对优质信息内容的资金倾斜力度
        二、政治环境:加强对信息内容的法治建设
        三、文化环境:大力弘扬社会主流文化
        四、技术环境:加强技术手段对信息污染问题的防控
    第二节 内部生态系统的自净
        一、信息生产者:主动加强自身责任伦理建设
        二、信息消费者:提高个人媒介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
        三、信息分解者:加强对信息内容的“把关”责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相关案例及新闻报道节选
致谢

(7)我国公共信息平台的信息安全前置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现有研究成果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研究基础
    2.1 研究基本概念
        2.1.1 公共信息平台
        2.1.2 信息安全
        2.1.3 前置管理
    2.2 前置管理的相关基础理论与作用
        2.2.1 战略管理基础理论
        2.2.2 风险管理基础理论
        2.2.3 前置管理对信息安全问题的作用
    2.3 隐私权
    2.4 知识产权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以上海体育公共平台为例的信息安全状况探究
    3.1 上海体育公共平台整体概览
    3.2 965365 上海体育公共平台的观察过程
    3.3 上海体育公共平台的观察结果
        3.3.1 平台运行问题
        3.3.2 信息安全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公共信息平台的信息安全问题分析
    4.1 前置管理思路
        4.1.1 问题识别
        4.1.2 原因分析
        4.1.3 提出对策
    4.2 信息安全问题基本分类
        4.2.1 信息污染的问题
        4.2.2 隐私信息泄露
        4.2.3 人为与非人为信息破坏
        4.2.4 信息权利侵犯
        4.2.5 发达国家信息侵略
    4.3 信息安全问题分析
        4.3.1 技术老化和管理不善
        4.3.2 信息共享等级划分不成熟
        4.3.3 工作规范与防范审核机制不完善
        4.3.4 隐私权意识和信息权法律不成熟
        4.3.5 信息强国的霸权战略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公共信息平台信息安全前置管理对策
    5.1 隐患因素识别与初步应对
        5.1.1 信息安全风险识别
        5.1.2 风险初步应对
    5.2 前置管理计划制定及实施
        5.2.1 前置管理计划制定
        5.2.2 前置管理计划实施
    5.3 监督学习与结果检验对策
        5.3.1 信息安全管理措施
        5.3.2 结果检验与调整措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
    6.2 存在的问题
    6.3 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8)高校网络舆情中的信息异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高校网络舆情中的信息异化概述
    2.1 高校网络舆情及其特点
        2.1.1 舆情与网络舆情
        2.1.2 高校网络舆情
        2.1.3 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
    2.2 信息异化的内涵与表现
        2.2.1 异化
        2.2.2 信息异化
        2.2.3 信息异化的表现形式
    2.3 高校网络舆情中的信息异化及其危害
        2.3.1 高校网络舆情中的信息异化
        2.3.2 高校网络舆情中信息异化的危害
第三章 高校网络舆情中的信息异化表现——以河南四家长质疑考生高考答题卡被调包事件为例
    3.1 事件介绍
    3.2 事件发展特点
        3.2.1 事件经过
        3.2.2 网民反应
        3.2.3 事件评价
        3.2.4 相似事件
    3.3 舆情事件发展过程中的信息异化表现
        3.3.1 信息欺骗与信息失真
        3.3.2 信息崇拜与信息依赖
        3.3.3 信息暴力与信息犯罪
第四章 高校网络舆情中的信息异化成因分析
    4.1 信息在产生过程中发生异化
        4.1.1 产生过程信息过量与失真
        4.1.2 发布主体信息造假与误传
        4.1.3 发布环境信息综合与复杂
    4.2 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异化
        4.2.1 传播过程信息污染与干扰
        4.2.2 传播主体信息从众与好奇
        4.2.3 传播环境信息欠缺与落后
    4.3 信息在接收过程中发生异化
        4.3.1 接收过程信息鸿沟与变异
        4.3.2 接收主体信息快餐与移情
        4.3.3 接收环境信息纷繁与变化
第五章 高校网络舆情中信息异化的预防与控制
    5.1 完善信息产生,健全网络法治
        5.1.1 整合信息数量,提高信息质量
        5.1.2 加强法制宣传,提高道德素养
        5.1.3 完善法制监管,清朗教育空间
    5.2 改进信息传递,提升网络素养
        5.2.1 治理信息污染,避免干扰情况
        5.2.2 提高心理建设,独立思考能力
        5.2.3 加强媒体管控,提高技术水平
    5.3 优化信息利用,强化网络建设
        5.3.1 接收跨越鸿沟,防治变异现象
        5.3.2 加强心理疏导,端正信息思维
        5.3.3 健全公开制度,提高理性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9)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网络经济增长方式创新的动力
        1.1.2 网络信息生态环境治理的需求
        1.1.3 信息生态学科发展探索的方向
    1.2 研究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实践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网络生态的研究现状
        1.3.2 网络经济的研究现状
        1.3.3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创新之处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理论
    2.1 网络生态理论
        2.1.1 网络生态的概念
        2.1.2 网络生态的类型
    2.2 网络经济理论
        2.2.1 网络经济的概念
        2.2.2 网络经济的类型
    2.3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的关联理论
        2.3.1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的相互关系
        2.3.2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关联的内容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及标志
    3.1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
        3.1.1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定义
        3.1.2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特点
        3.1.3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类型
    3.2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标志的确定
        3.2.1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标志的初步建立
        3.2.2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标志的最终筛选
    3.3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标志的具体含义
        3.3.1 网络经济活动能助力网络生态建设
        3.3.2 网络生态环境能支撑网络经济发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因素
    4.1 影响因素的确定
        4.1.1 影响因素的初步确定
        4.1.2 影响因素的最终确定
    4.2 影响因素的模型构建
        4.2.1 确定直接影响因素矩阵
        4.2.2 确定综合影响因素矩阵
        4.2.3 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
    4.3 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
    4.4 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4.4.1 主体协调发展意识的影响
        4.4.2 网络平台监管制度的影响
        4.4.3 网络信息技术研发投入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保障策略
    5.1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观念保障策略
        5.1.1 培养主体协调发展观念
        5.1.2 提高网络空间法制观念
        5.1.3 强化主体诚信自律意识
        5.1.4 加强主体网络安全意识
    5.2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制度保障策略
        5.2.1 网络信息异化的修复制度
        5.2.2 网络侵权乱象的整治制度
    5.3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机构保障策略
        5.3.1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组织机构的设置
        5.3.2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机构的职责划分
    5.4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资金保障策略
        5.4.1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保障
        5.4.2 网络信息技术研发资金保障
    5.5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的技术保障策略
        5.5.1 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速度
        5.5.2 提升网络平台开发建设水平
        5.5.3 建设网络安全技术防范体系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标志访谈提纲
附录2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标志重要程度调查表
附录3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影响因素访谈提纲
附录4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影响因素重要程度调查表
附录5 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影响因素相互关系调查表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新兴信息消费环境的测度与区域差异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熵权理论的应用
        1.4.2 粗糙集理论的应用研究
        1.4.3 AHP层次分析法的应用研究
    1.5 研究路线图
第2章 新兴信息消费环境的理论基础研究
    2.1 新兴信息消费的概念
        2.1.1 信息消费研究起源
        2.1.2 新兴信息技术的兴起
        2.1.3 新兴信息概念的提出
        2.1.4 与其他相似概念的区别
        2.1.5 新兴信息消费的特征及内涵
    2.2 新兴信息消费环境
        2.2.1 新兴信息消费环境的相关研究
        2.2.2 新兴信息消费环境指标体系
        2.2.3 信息消费指标数据应用分析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兴信息消费的环境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3.1 相关理论概述
        3.1.1 消费环境研究概述
        3.1.2 供需理论概述
    3.2 新兴信息消费的环境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基础
        3.2.1 我国信息消费指标体系构建研究现状
        3.2.2 评估指标选择的原则
        3.2.3 指标体系构建流程
    3.3 基于供需视角的新兴信息消费的环境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3.3.1 新兴信息消费的社会环境评估指标
        3.3.2 新兴信息消费的供给环境评估指标
        3.3.3 新兴信息消费的需求环境评估指标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兴信息消费的环境评估模型筛选
    4.1 常见指标筛选模型
    4.2 新兴信息消费的环境评估指标体系筛选
        4.2.1 指标体系的筛选原则
        4.2.2 新兴信息消费的环境评估指标初选
    4.3 基于熵权模糊语言的新兴信息消费的环境评估指标选择
        4.3.1 模糊区间数的预备知识
        4.3.2 基于熵权模糊语言的指标筛选方法
        4.3.3 指标体系的选择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兴信息消费的环境评估指标权重确定
    5.1 常用指标赋权方法
    5.2 层次分析法
    5.3 权重确定
    5.4 基于指标体系权重比较分析的重点治理方向选择
        5.4.1 社会环境
        5.4.2 供给环境
        5.4.3 需求环境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典型区域新兴信息消费的环境评估分析
    6.1 区域选择以及数据来源
    6.2 新兴信息消费环境评估地区对标及其指标值确定
    6.3 数据标准化处理
    6.4 评估结果及分析
    6.5 对策分析
        6.5.1 新兴信息消费的社会环境具体指标
        6.5.2 新兴信息消费的供给环境具体指标
        6.5.3 新兴信息消费的需求环境具体指标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发表的成果目录

四、治理网络信息污染的对策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信息污染现象分析及对策[J]. 刘慧英. 公关世界, 2021(24)
  • [2]信息污染对大学生影响的评价研究[D]. 李梦媚.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3]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教育引导研究[D]. 李国庆.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4]社会情绪视角下地方政府网络舆情治理研究 ——以泸县太伏中学事件为例[D]. 钟翔.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搜索引擎伦理失范评价研究[D]. 万珊珊. 郑州大学, 2020(02)
  • [6]媒介生态视野下内容聚合平台信息污染问题研究[D]. 钟竹顺.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7]我国公共信息平台的信息安全前置管理研究[D]. 丛锐.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8]高校网络舆情中的信息异化问题研究[D]. 罗小牧.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9]网络生态与网络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 庞靓.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8)
  • [10]新兴信息消费环境的测度与区域差异比较研究[D]. 代时敏. 重庆邮电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网络信息污染控制对策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